<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俗文化范文

2023-09-14

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說到閩南地區,大多數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廈漳”三個城市,這些地區的人主要語言也就是閩南語。而我的家鄉就是閩南地區的泉州,我從小說著一口純正的閩南語。閩南地區習俗之多難以說清,單單泉州地區的習俗年復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寫,就講講泉州春節民俗和閩南春節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細節上還是有所差異的,這個差異點是從我個人角度觀察的。 春節以前都是叫過年,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其間只有唐玄宗、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稱“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歷,以1月1日為元旦,于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歷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

泉州民謠唱到——“初一場,初二場, 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 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這個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出泉州在過年這十五天中規矩非常多,這是從我的角度來看的,里面的內容也有些過時了,現在許多人一般都是過年過七天,初八初九就開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為以前這一天都是學校開學的日子。

而閩南民謠唱到——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鴉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二者的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出,泉州春節大概習俗和閩南各地區習俗是一樣的,部分有所不同,這也就是泉州出于閩南而不同于閩南之所在。

過年之中還有許多習俗。

例如泉州地區有:敬天公、開正、賀正、團拜、壓歲錢、女兒女婿日、迎灶君 、眾人生、天公生 、“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潤餅菜、祭春、鬧元宵、鬧花燈、掛燈、送燈、游燈、出燈、猜燈謎、替身”、“過關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閩南地區有:拜年、穿新衣、行春、開門、關門看吉時、早餐吃

素、做 牙、公媽(祖先)、開葷、回娘家、睡到飽、早上床、接財神 、隔開、開工、閩南鬧正、鞭炮聲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請喝春酒等等。

從二者在過年期間的各種習俗也可以看出之間有許多差別,大范圍還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區習俗偏向于農家生活,而閩南地區的習俗偏向于工作商業。

過年除了該做的,還有更多不該做的,也就是過年的禁忌。 如泉州地區的過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準則,禁忌很多: 忌飲茶水,忌吃稀飯,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飯,以整葉煮的菜為佐,俗稱“長命菜”。

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準備周全。

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

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燈,寓祥光永駐。

而閩南大地區的習俗禁忌有:

一、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靈。有

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或無歹志)”,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二、春節期間,是閩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還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的,也不煮,吃的飯菜必須是除夕日預做的,謂之“隔年飯”。表示去年的飯吃不完還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飯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飯,否則這一年外出時會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掃地,不可舀肥。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倒掉一樣,使家里受窮。不可罵人,不可打架,不問人討債,不使身體受傷。如受傷,就是“痛過年”,極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損毀碗盤瓷器,萬一不慎打破,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初五“隔開”之日,才把它投進河里,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等安慰的話,如此就可逢兇化吉。絕對不可午睡,據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如果午睡,則廚房就會倒塌。

泉州地區和閩南大地區的過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發點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點來講述的,合情合理,多為出門飲食規定。 最后,隨著時代的變化,無論是泉州地區的過年習俗還是閩南大地

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摘 要:傳承千年的陜西民俗文化,不僅歷史悠久且特色鮮明,在互聯網+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網絡傳承發展陜西民俗文化是當前的重要問題。經調研發現,陜西民俗文化具有原根性、原始性、奇奧性、古老性和多樣性等特點,但存在著傳播手段單一、網絡傳播較為薄弱、缺乏創新、后繼無人等現實問題。針對這些主要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民俗文化;文化產業;互聯網;創新

一、文獻綜述

陜西民俗文化,是三秦人民幾千年來在勞動生活中所形成創造的產物,飽含三秦人民的人文情懷,同時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反映了三秦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地理特征。張桂榮、周靜提到,陜西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陜西民俗文化的價值絕不亞于周、秦、漢、唐文物的價值,它貼近人民的生活,鮮活生動,富有情趣和神韻。陜西民俗文化原根性、古老性、奇妙性、多樣性等特點,充分證明了陜西民俗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蔡志榮談到,民俗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其當代價值日漸凸顯,體現在文化、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民俗文化對形成文化認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無形資本創造著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具有教化、團結、維系的社會功能。王粉萍通過論述,指明了民俗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尤其表現在旅游經濟上,陜西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對陜西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陜西擁有豐富多彩、古樸獨特的民俗文化,然而陜西民俗文化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舉步維艱。郭艷娜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導致許多民俗文化急劇消亡和流變,傳承保護民俗文化越來越至關重要。周敏認為,傳統模式已經難以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發展,民俗文化需要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借助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并以網絡時代的影響力為基礎對其傳播策略進行優化才能實現傳承發展。榮潔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需順應市場經濟浪潮進行產業化發展,必須明確其價值選擇,在傳承民俗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商品價值,以網絡促成民俗文化產業鏈,創建文化品牌激發文化市場。面對正在日益消散陜西民俗文化現狀,我們要義不容辭地去保護和傳承,然而當下在對陜西民俗文化傳承保護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傳統的保護發展思路難以使其煥發生機,立足于互聯網創新發展才能找到陜西民俗傳承發展的出路。

二、陜西民俗文化網絡發展現狀

(一)陜西民俗文化概覽

截至2015年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陜西共有348項非物質文化入錄。其包括了多個類型的陜西民俗文化,主要的戲曲文化有榆林小曲、戶縣眉戶曲子、碗碗腔、漢調桄桄、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線腔、華陰老腔、皮影戲、陜南花鼓戲等;表演藝術有陜北秧歌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紫陽民歌 、西安鼓樂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等;手工藝術有戶縣農民畫、延安剪紙、大荔面花、鳳翔彩繪泥塑、鳳翔木板年畫等;民間習俗有“關中十大怪”、蒲城芯子、船張芯子、二曲禮儀、關中喪葬風俗禮儀、麟游地臺社火、太白高芯社火、華山廟會、吳堡黃河古渡、柞水十三花、漫川古鎮雙戲樓廟會等。

(二)網絡化程度低

近年來,陜西各地政府為使陜西民俗文化能在在信息時代借助互聯網傳承發展,做了不少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陜西民俗文化的網絡化,以及利用網絡傳承發展的效果依然不明顯。在互聯網上搜索所顯示的陜西民俗文化不全面,創作質量低較為傳統沒有創新,而且內容較少。

以2016年10月的百度指數資料為例,作為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評書為的整體百度指數為6 145、京劇為3 554、四合院為1 649,豆汁為1 157;而同期陜西民俗文化代表華陰老腔為651,戶縣農民畫僅為651,陜北剪紙僅為119,陜西皮影僅為110?;ヂ摼W知名度最高的陜西民俗文化華陰老腔,百度指數僅為北京民俗文化評書的1/10,富含人文情懷的陜北剪紙文化,百度指數不及北京民俗文化評書的1/60。通過北京民俗文化和陜西民俗文化的百度指數對比,可清楚看到,陜西民俗文化在互聯網的搜索指數嚴重偏低,相比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陜西民俗網絡發展程度較低。

三、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中的問題

(一)網絡傳播較為薄弱,手段單一

有效的傳播是傳承和發展陜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然而陜西民俗文化的傳播手段基本以線下傳播為主,利用線下平面媒體進行廣告宣傳且為單向傳播,很少采用網絡來傳播。這樣的表現形式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以紙上媒體廣告為例,某一受眾群體通過報紙獲得某項陜西民俗表演藝術的信息,其中引起興趣的一部分受眾成為潛在關注者,然而單從報紙上難以深入了解,沒有途徑來與信息傳遞者互動了解,又沒有機會實地調研,在網絡上也找不到又價值的訊息。 這種傳播方式缺陷在于受眾者關注方式具有偶然性,獲得信息的過程偶然,由于線下媒體覆蓋范圍有限其影響范圍也有限,而且單向的推廣不易于人們深入了解,容易造成支持者的流失。網絡化程度低,缺乏互聯網輔助下的陜西民俗文化傳播艱難。

(二)網絡科技程度低

陜西民俗文化在利用互聯網傳播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網絡技術手段落后,所利用的媒體資源、新媒體技術、工藝、網絡傳播途徑都較少,從而導致許多問題。第一,陜西民俗文化的創新性不強。產品大多為傳統型,且文化傳播過程中網絡技術手段落后。在以科技和創意為依托的時代,顯得缺乏觀賞性和創新性難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陜西民俗文化在遍布新科技渲染下的互聯網步履緩慢而艱難。第二,影響力有限。陜西民俗文化在網絡渠道使用上沒有緊跟時代潮流,采用的還是主流渠道,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網絡廣告,網絡自媒體以及社交媒體渠道沒有充分運用,專注與主流媒體使得影響范圍較小。而當下移動端網絡使用最為頻繁,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影響速度、范圍最廣卻難見民俗文化的身影。

(三)網絡傳播內容同質,缺乏創新

據調研顯示,現在網絡上的陜西民俗文化單一缺乏創新且“肥皂效應”明顯,在網上進行搜索關于陜西民俗文化的產品,顯示結果結構和質量單一。要么全部都是一些視頻、音頻,沒有相應的文化產品,要么全部都只是針對某一項民俗文化的產品。而且有這樣一個規律,每當一項民俗文化得到社會關注的時候線上線下全部都是鋪天蓋地地針對這一項民俗文化的宣傳,不久就會造成群眾審美疲勞。例如前些年由于星光大道火起來的陜北民歌,當時網絡上都是各種陜北民歌的視頻和音頻,卻少見一些陜北民俗特色文化產品,觀眾不久便熱情減退。近年因央視而被熟知的華陰老腔,在網絡上也只能找到演出視頻,搜尋不到其他相關的文化產品。

單一、同質、沒有特色的網絡展示,只是對陜西民俗文化淺顯的理解,不能讓群眾體會道陜西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價值內涵。

(四)沒有成熟的網絡傳播體系

依據網絡研究了解,現階段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播尚未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甚至沒有專門的相關網站。在對陜西民俗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單位相互獨立,在網絡上進行文化宣傳的埋頭做宣傳,銷售文化產品的竭力營銷,做民俗旅游的只大力推廣旅游項目。這樣的方式沒有整合資源,使得網絡力量沒有完整地發揮。

沒有一個健全的網絡傳播體系,各自為戰,群眾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陜西民俗文化,沒有很好地發揮互聯網優勢來發展傳播陜西民俗文化,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

(五)互聯網上缺乏有市場影響力的民俗品牌

網絡上的陜西民俗文化種類繁多、各式各樣,然而知名的文化品牌較少。一些優秀的陜西民俗文化,如戶縣農民畫、陜北剪紙、鳳翔泥塑、關中面花等,僅在有限的地區被部分人知曉在國內知名度不高。沒有企業或單位將優秀的民俗文化培育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較低,含金量不高,導致陜西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有限,缺乏品牌影響力的陜西民俗文化在互聯網大海中難有容身之所。

四、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對策

(一)加強網絡宣傳推廣

相比于傳統媒體,互聯網宣傳受時空限制小,影響范圍廣,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高質量的信息擴散至世界每個角落?;ヂ摼W將文字、圖片、視頻組合成多維感官信息,可以讓群眾更切身地感受,增強網絡宣傳的效果。

陜西民俗文化必須加強網絡化程度,利用媒體技術手段將有內涵的民俗文化放到互聯網上,要利用互聯網宣傳的交互性和縱深性來進行雙向互動傳播,減少與群眾的距離,吸收群眾反饋信息的。

(二)融合網絡科技創新傳統文化

要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創新就要根植與三秦人民的生活實踐,在繼承優秀陜西民俗文化的同時,結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進行創新,增添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化內涵。融入符合潮流特色的文化以貼切人民的生活,滿足人民的需求,使傳統的民俗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時代相適應,滿足三秦人民需求。

同時,利用互聯網發展和傳承陜西民俗文化必須要融合新的網絡科技,聘請相關專業人才對相應的文化產品進行加工,運用先進互聯網媒體技術將民俗文化靜態產品及動態產品相結合,使單一感官體驗變為融情感、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綜合共鳴,提升民俗文化靜態產品的客觀性。例如視頻資源可加入先進的電影特效,圖片、音頻、軟文等也可使用專業媒體技術進行美化,提高其質量和內涵。在利用互聯網傳播時采用新的媒體傳播渠道,擴大陜西民俗文化的影響力??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利用新的網絡媒體科技與陜西民俗文化相結合進行創新,打造符合現代消費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

(三)建設相關網站,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各相關單位配合,聘請專業人才進行專門的網站建設,整合網絡上現有的民俗文化建立完善的體系,融合視頻、圖片、軟文、民俗文化產品、民俗旅游等民俗文化展示宣傳功能,以及民俗技藝學習交流平臺。利用專業網站的優勢整合陜西民俗文化在網絡上獨自奮戰的各個部門,將資源進行配置優化,便可多元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網絡宣傳推廣。有了專門的陜西民俗文化網站既便于對民俗文化進行推廣宣傳,同時也可以方便群眾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了解。在網站上不僅可以觀看相關視頻、圖片介紹,同時可以購買文化產品,還可以在線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便能有效地將陜西民俗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展示出來。

同時,要結合線上線下媒體資源培育優秀的陜西民俗文化品牌,通過優秀的民俗文化品牌來帶動市場。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民俗文化品牌能更有效地推動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能更有效地擴大陜西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針對市場需求選擇具有高內涵和價值的,能充分反映陜西人文特色的民俗文化進行品牌培育,從品牌培育再到品牌營銷不斷提升其價值,以品牌的發展帶動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四)發展民俗文化產業化

傳統陜西民俗文化大多以藝術表演為主,要想利用互聯網繼承發展民俗文化,就必須以文化產業為切入點。凝聚了民俗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是民俗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便于群眾更直觀、具體地理解陜西民俗文化。

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作為互聯網商務載體,是當下發展最迅速的商務形式。通過電子商務銷售帶有陜西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進入消費市場后,消費者通過購買便可了解產品所附帶的文化內涵,從而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關注了解。陜西民俗文化以產品的形式便可快速地出現在各個地方,其影響范圍也就更廣,同時文化產品具有高經濟效益,通過電子商務銷售文化產品不僅可以發展文化產業,同時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在得到經濟回報后便可有更多的資金、人力和資源去保護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傳統民俗文化,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效應。

(五)線上營銷推廣+線下體驗

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對陜西民俗文化進行推廣并銷售文化產品,可讓消費者對陜西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并激發其探索興趣,在線上進行推廣的同時,可在線下對民俗文化進行資源發掘。在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可開發民俗村、農家樂、工藝村、美食村等項目,將線上推廣、文化產業銷售與線下的旅游業、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消費者在網絡上了解到關于陜西民俗文化的相關信息,然后通過電子商務渠道購買文化產品,加深對陜西民俗文化的了解培育興趣,再進行實地體驗,更深層次地了解陜西民俗文化,離開時再購買紀念品。這樣的“線上營銷推廣+線下體驗”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開發民俗文化所蘊藏的經濟價值,帶動文化產業、服務業、旅游業,制造業發展,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產業鏈,既保護了陜西民俗文化,又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桂榮,周靜.略談陜西民俗文化的特點及發展[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

[2] 蔡志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J].民間文化與民俗學期刊,2011,(9).

[3] 王粉萍.陜西民俗文化產業與陜西經濟互動發展的實效性研究[J].價值工程期刊,2011,(22).

[4] 郭艷娜.發展視域下的陜西民俗文化保護[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11).

[5] 周敏.網絡時代湖北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播策略[J].新媒體研究期刊,2016,(15).

[6] 榮潔.網絡時代山西民俗文化傳承的產業化引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1).

[7] 李炳毅,李玲.中國傳統文化現狀和發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6,(6).

[8] 王新紅.云南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6,(3).

[9] 李健.基于電子商務營銷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10] 柳斌杰.文化的經濟價值及其他[J].中國編輯期刊,2006,(4).

[11] 鄒立清.電子商務視角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理論世界,2015,(8).

[12] 趙杏根.中國民俗學通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126.

[責任編輯 劉 瑤]

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同化下, 在旅游活動的負面影響下, 民俗文化的純凈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了使多樣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 必須對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及宣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體會議根據IV委員會的報告通過決議) 指出:“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的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 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 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 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利益予以承認和確定。”[1]而各國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

民俗及民間風俗, 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 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 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但在經濟全球化、旅游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 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如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 尤其是年輕人, 已不再愿意穿著本民族的服飾;按古規, 苗族的蘆笙在每年春種秋收這一段農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 可在貴州雷山縣的一個苗族村寨, 倘若來了旅游團隊, 不論什么季節, 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幣, 就可以觀賞到全套表演。[3]從中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 從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承下去, 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就是發掘并宣揚各種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內涵。下面就以我國花卉文化為例加以說明。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 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 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于桂花, 漢晉以來, 有月宮桂樹之說?!短接[》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進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蟾宮折桂, 且作為成語, 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4]

桂花除了與中秋節相關, 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紙中就有桂花的圖樣。[2]

2. 菊花與民俗文化

重陽節的菊花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也叫“菊節”、“菊花節”, 重陽節與菊花有關的民俗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記載:九花者, 菊花也。每屆重陽, 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 架庋廣廈中, 前軒后輊, 望之若山, 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4]可見清代賞菊的盛況。至今, 每逢金秋時分, 我國一些地區仍有有菊花展覽。

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 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 湯餅茱萸香。”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 泛黃簪菊, 且各以菊糕為饋, 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4]在這些記載中可略見古時重陽節飲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重陽節與菊花的關系如此之密切, 是與我國民眾所創造出來的菊花的文化密切相關的。菊花被認為是辟邪之物, 《續齊諧記》云:“汝南恒景隨費長房游學, 長房謂之:‘九月九日, 汝當有大災厄, 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 登山飲菊花酒, 此禍可消。’景如言, 舉家登山, 夕還, 雞犬羊牛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5]因菊花傳說有此辟邪之功效, 所以重陽節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發展至后來, 簪菊有了裝飾的作用, 而飲菊酒、食菊糕則與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聯系起來。菊花有藥用價值?!渡褶r本草經》將菊花列為百草上品, 認為“久服利血, 輕身耐老延年”;菊花的藥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仙的道教借用, 認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 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云:“康風子服甘菊花, 柏實散, 乃得仙。”[5]

菊花除了與重陽節聯系密切, 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壯族的壯錦花紋圖樣就有菊花等紋樣。[2]現在, 菊花茶也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

3. 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 令百花開放, 唯牡丹抗旨未發, 被貶洛陽。牡丹不懼淫威, 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 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相吻合。[6]牡丹的國色天香, 更寓意富貴吉祥。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錦也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四鳳抬牡丹”等。[2]

4. 其他

除此之外, 在我國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 也是苗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征傲雪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征愛情和幸福的羊角花 (即杜鵑花) 是羌族人民的最愛, 也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繡的花卉圖案。[2]

在我國民俗文化中, 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 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游活動等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就要在發掘這些民俗文化的同時, 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 避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經濟全球化沖擊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發掘并宣揚民俗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很有意義。比如, 現在情人節的玫瑰花、圣誕節的圣誕樹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國年輕人中間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中秋節的桂花、重陽節的菊花等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卻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長此以往, 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象, 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 也失去民俗文化創新的根本。在中秋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 如果報紙、電視等媒體適時宣揚桂花、菊花等內在的民俗文化內涵, 有條件的公園適時組織桂花展、菊花展, 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2. 避免旅游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游地, “旅游經營者們往往對旅游者持一種迎合的態度, 旅游者喜歡什么, 他們就提供什么, 藝術品、手工藝品, 甚至某些建筑樣式和風格都以游客的趣味為標準, 缺乏恰當的引導和可貴的守護精神”。[3]這樣做的后果, 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 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游活動中, 應讓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并使旅游者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在廣州的茶樓喝茶應可以喝到菊花茶, 而不是八寶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 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繡應可以看到羊角花 (即杜鵑花) 的圖案, 而不是郁金香的圖案。而且, 導游應講解相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這樣, 游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 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 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當然, 在避免旅游活動對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的同時, 也要尊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 就拿菊花來說, 在德國、法國等國家, 菊花是葬禮上用的花。[7]如果在接待來自這些國家的游客時, 遇到旅游地適逢菊花展, 或預計參觀壯錦時會看到菊花花紋圖樣等情況, 都需要導游事先向游客說明我國的民俗文化, 說明絕非有心冒犯, 并征求游客的意見是否去參觀, 以表示對外來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國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 要在全球經濟化的大潮中, 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現代, 避免民俗文化逐漸式微, 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并不斷繁榮, 就需要我們發掘出民俗文化的內涵, 讓人們了解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這樣, 處于這種民俗文化氛圍的當地人會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 發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來的旅人則會欣賞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 尊重這種民俗文化。如此, 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樣性。

摘要:本文以我國花卉文化為例, 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旅游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 為了使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 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就要發掘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并宣揚這些文化內涵。

關鍵詞:花卉文化,民俗文化傳承,文化多樣性

參考文獻

[1]蕭放.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遺產 (第一輯) [C].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2008.81.

[2]吳忠軍主編.中外民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7.2, 4, 141, 140, 136, 143, 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對民間文化的負面影響[J].泰山學院學報, 2010, (32) :123-124.

[4]喬繼堂.細說中國節[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80, 186, 200, 203-204.

[5]尹曉紅.菊花的雅稱及其文化含義[J].漢字文化, 2009, (6) :80.

[6]李梵編.亞洲人文風情[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75.

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2、高中語文開展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3、用活動式教學解讀身邊的地域民俗文化

4、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5、淺析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及保護策略

6、淺談民俗文化的呈現和語文要素的落實

7、新媒體時代民俗文化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8、濰坊社區民俗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

9、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

10、城市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路徑研究

11、陜西民俗文化網絡傳承與發展

12、建設文化生態 弘揚中國精神

13、淺析“一帶一路”背景下陜北民俗文化對外傳播

14、試論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蘊

15、吉林滿族民俗文化移動互聯網傳播的策略分析

16、民俗文化融入園本特色課程的價值、問題與優化策略

17、民俗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18、城鎮進程中民俗文化保護探析

19、試論新疆的民俗文化的社會功能與社會現代化新潮流

20、小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滲透

21、民俗文化在黃岡市旅游標識中的應用

22、初中語文有關民俗文化的教學思考

23、東北民俗文化在動畫影片中的綜合體現

24、佐拉·尼爾·赫斯頓作品中的黑人民俗文化

25、民俗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分析

26、新形勢下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分析

27、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與傳播研究

28、幼兒園本土音樂文化在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29、鄉村旅游發展中民俗文化資源的配置和保護

30、文化自信視域下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研究

31、民族文化在豐富校園文化中的意義

32、從斯文·赫定的見聞紀略看開展內蒙古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3、安徽民俗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

34、論中學歷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的教育價值

35、特色小鎮建設要打好“民俗文化牌”

36、平面設計中民俗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37、小學農村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的實踐探索

38、民俗文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體現探析

39、新疆高校開設民族民俗文化課程的有利條件及教學方法

40、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

41、大數據視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資源開發探尋

42、中國民俗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延伸

43、新疆昭蘇縣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機制研究

44、“互聯網+”促進民俗文化活態化

45、論媒介融合視閾下陜西民俗文化域外傳播策略

46、民俗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芻議

47、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教學應用

48、民俗文化村的繁榮和發展

49、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探討

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1.“溢繳款”取現照樣要收費。

“發信用卡就是鼓勵你透支, 并不鼓勵你往里存錢”, 多數銀行都有“溢繳款領回手續費”規定, 專家建議不要往信用卡里大筆存錢, 除非要消費的項目超過了信用額度, 可以先存款補齊差價再刷卡。

2. 超額消費被扣“超限費”。

有的銀行在客戶超額消費的情況下, 會自動提高透支額度, 但所刷金額要繳納“超限費”, 通常為超限金額的5%。

專家支招:日后刷卡消費, 要先算計好透支額度的剩余空間, 否則碰巧超刷了信用卡額度, 就要繳納冤枉的超限費了。專家建議, 如果短時間內有大筆透支需求, 可提前要求銀行調高信用額度。

信用卡并非多多益善

隨著信用卡日漸普及, 銀行推銷力度也越來越大, 卡的能量等級也更細化, 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消費額度。面對五花八門的信用卡, 我們該如何選擇?專家建議, 按需選擇, 適量即可。

信用卡并非多多益善, 擁有5張以下信用卡的市民, 信用卡數量與信用積分成正比, 當辦理第6張卡時, 銀行可能就會認定此客戶忠誠度較差, 從而被評為低信用分。

境外游刷卡備忘

1.出發前通知信用卡客服中心出游計劃, 若額度不夠, 可順便辦理臨時調額。

2.預存美元在自動關聯賬戶:預存等額美元在自動還款關聯賬戶, 考慮到旅途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 以及銀行授予的一個多月免息期, 等一個月后就用預存的美元還款, 等于賺了一個月的外幣存款利息。

上一篇:橋梁施工管理下一篇:裝潢設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