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

2023-03-02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創 新 點

◆ 以生為本,趣味導學;

◆ 以生為本,分層教學;

◆ 以生為本,多元評價。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下冊第13課。

教學對象分析

課前,通過與其他學科教師交流,我發現四年級學生對生肖已有了一些了解和接觸,如在三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語文園地五”中有“讀讀背背十二生肖”;四年級上學期美術第七課是“有趣的屬相”。通過調查,我發現盡管學生對生肖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存有一些疑問,很多學生對生肖的作用、來歷等都不怎么了解,甚至有學生對照生肖推算自己一天運程的現象,因此,有必要指導學生對生肖做進一步的研究。而學生也希望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對生肖進行研究,深入地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

教學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了解十二生肖的來歷、排列等有關知識。初步認識生肖用于記年的作用,能夠利用生肖的排序推算年份。

能力目標:利用主題學習網站,了解、認識十二生肖的有關知識;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自主探究與生肖有關的問題,鞏固收集、查找信息的技能,提高篩選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在合作交流中,認識生肖,感受我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內容,樹立繼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決心。認識屬相與人的命運沒有聯系,培養學生相信科學的思想,破除迷信意識。

教學資源及環境分析

教學資源:《生肖與民俗文化》主題學習網站(網址:http://hsfx.e21.edu.cn)。

《生肖與民俗文化》主題學習網站為學生提供了文本、聲音、視頻和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內容。整潔美觀、布局合理的界面設計;生動形象、清晰美觀的圖片顯示;生動形象的動畫表現;和諧悅目的色彩搭配。利用這一主題網站進行學習,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調整學習進度,選

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渡づc民俗文化》主題學習網站主要分為四個板塊:生肖大看臺、生肖小知識、生肖PK臺、生肖故事會。

教學環境:網絡教室,一人一機。

教學策略

趣味導學

活動前,教師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歌曲等素材,制作了《生肖與民俗文化》的主題網站。在活動中,利用《十二生肖歌》導入活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瀏覽網頁中精美的十二生肖圖片,感受到生肖獨特的魅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根據提出的問題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組展開研究。在交流匯報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適時帶領學生做一做生肖排序、生肖成語填空、生肖成語接龍游戲,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記住十二生肖的排序,積累帶有生肖的成語。

分層教學

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活動中,有的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較強,他們在網絡中獲取更多的知識;而有的學生僅僅能夠利用教師制作的專題網站進行學習。針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按照不同的研究專題分成小組,讓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能力稍弱的學生;對于能力稍差的學生,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努力學習,不懂就向同學、教師請教,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通過在與同伴的交流、匯報中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互相協作,共同研究,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多元評價

在評價時將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和教師點評相結合。利用游戲、問卷、表格、論壇等多種形式進行綜合評價。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進行了自評與互評。(詳見下表,每個項目以五顆☆為優秀)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學生欣賞Flash動畫《十二生肖歌》。

師:我們剛才聽了《十二生肖歌》,這些動物的形象非??蓯?。昨天老師在超市發現,豬娃賣得非?;?,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今年是豬年。

2.感受生肖

師:課前,同學們也收集到一些有關生肖的物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在實物展臺上展示學生帶來的生肖物品,有生肖剪紙畫冊、生肖郵票、生肖布貼畫、生肖紙娃娃……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生肖圖片,你們想看看嗎?

教師指導學生瀏覽網頁“生肖大看臺”,觀賞生肖物品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收集,真正感受到十二生肖就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地融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中。面對學生的上佳表現,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示弱,指導學生打開主題網站中的“生肖大看臺”瀏覽各式各樣的生肖圖片。在觀看過程中,不時可以聽到同學們發出的感嘆:“哇,太漂亮了!”“真是太美了!”

3.研究生肖

師:你們最想了解有關生肖的什么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整理,并在黑板一側板書問題。

問題:為什么是十二種生肖?

十二生肖是怎樣排列的?

十二生肖有什么作用?

生肖與人的命運有關系嗎?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不同的研究問題分組展開研究,請大家充分利用主題學習網站中的資源。(全班分成4個小組討論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來向全班匯報。)

4.交流反饋

第1小組匯報:我們組研究的是“生肖的來歷”。通過瀏覽網頁,我們發現有關生肖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通過討論,我們認為“中國生肖源于古人對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以記年”這種說法比較可信,因為有古籍記載。

【設計意圖】在小組討論時,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的說法進行分析、篩選,選取最可信的說法向全班同學匯報。

第2小組匯報:我們組研究的是十二生肖的排列。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

師:想想這十二種動物活動的規律,我們就可以很快記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序。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生肖排序的游戲。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Flash小游戲,十二生肖被打亂順序排成兩排,學生利用鼠標拖動小動物,使它們按照十二生肖的順序來排列。

第3小組匯報:我們組研究的是生肖的作用。十二生肖是用來記年的。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對應。每一年是某一生肖年,因此,根據農歷來計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屬相,例如:1994年5月出生的人屬狗,羊年出生的人屬羊。

師:那老師想考考你們,有一個人屬龍,猜猜他是哪年出生的?

生:如果他比我小,他有可能是2000年出生的;如果他比我大,他可能是1988年出生的。

師:你是根據什么推算出來的?

生:我是1997年出生的,我屬牛,根據十二生肖的排列,我就推算出這個人的年齡了。

第4小組匯報:我們組研究的是生肖與人的命運的關系。我們利用百度搜索,發現網上有很多生肖與運程的說法,但通過屬相調查,我們覺得人的命運應該靠自己努力。(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出示自己的屬相調查表。)

【設計意圖】第4小組的同學每人寫上自己的情況,再在班上調查4名同學,最后就可以對全班同學的屬相等進行統計和分析了。

5.生肖PK臺

師: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走上“生肖PK臺”吧!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常常會用到一些有關生肖的成語。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成語接龍”的游戲。游戲規則是:每組1分鐘時間,由第一個同學開始,按十二生肖順序每人說一個帶生肖的成語,以成語數量最多的組獲勝。(按機房座位縱向排列為一組)

師:下面請獲勝組的代表談談怎樣收集與生肖有關的成語?

生:收集成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語文書上有很多成語,有時聽別人說到的成語就把它記下來,還可以查閱成語詞典或者上網查找。

師:同學們還可以做做“成語填空”這個小游戲,這些成語都等著你填上生肖的名字呢!每個生肖名只能用一次,填對一個得10分,滿分120分!課后請同學們欣賞一下主題學習網站中的《生肖故事會》,這里有許多好看好聽的生肖成語故事呢!

6.拓展延伸

利用網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將學生的研究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學生可以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繼續研究,并將收獲及研究成果發表在網站上,與他人交流。

【設計意圖】《生肖與民俗文化》主題學習網站中,本人設計了一個“交流匯報”板塊,其中預設了5個匯報主題:生肖與民俗文化、生肖的來歷、屬相小調查、生肖的排序、生肖與成語。網絡使學生的交流匯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課后繼續研究和交流提供了方便。

教學反思

《生肖與民俗文化》是四年級下學期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課,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也有一些實際的感受。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網絡環境中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學習,他們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積極探索者。在《生肖與民俗文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十分重視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去發現、探索,而不是教師用信息技術來講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是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最重要的環節。課前播放的《十二生肖歌》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對學生收集到的生肖物品,我及時予以肯定,并指導學生打開主題學習網站中的“生肖大看臺”,瀏覽各式各樣的生肖圖片。 這些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提出不少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組成研究小組。

(2)利用網絡,興趣漸濃

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我鼓勵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從眾多方法中結合實際選擇合適的辦法。學生興致勃勃地開展研究,盡其所能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利用主題學習網站,還通過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通過在線閱讀相關資料,學生了解、認識了十二生肖的來歷、排列等有關知識。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鞏固瀏覽網頁、查找信息的技能,提高篩選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發現,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維持學習的動力,學生更容易從研究中獲得成就感。

(3)利用游戲,維持興趣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交流匯報環節中,我根據各小組不同的匯報主題,適時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的小游戲?!吧づ判颉睅椭鷮W生記住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成語填空”幫助學生積累了有關生肖的成語,而“成語接龍”更是體現了團隊合作的精神。通過這些游戲,學生興趣盎然,在玩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2.利用網站,分層教學

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因此在利用主題學習網站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現得如魚得水,他們在網絡中自由地瀏覽網頁、獲取知識;而有的學生則利用教師制作的專題網站進行學習。在活動中,針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按照不同的研究專題自然形成學習小組,讓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能力稍弱的學生,團結協作,互相交流,共同研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1)瀏覽主題網站

“生肖大看臺”中包括了生肖瓷娃、生肖剪紙、生肖郵票、生肖國畫的圖片,豐富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讓學生感受到生肖的獨特的魅力,進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吧ば≈R”主要以文本為主,包括了生肖的來歷、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關系、十二生肖的選用排列、生肖相關成語、生肖故事、生肖與民俗……通過瀏覽這些網頁,學生能解決自己提出的部分問題,了解到一些有關生肖的知識?!吧ば≈R”中“萬年歷”為學生查找公歷年份對應的生肖提供了方便。

(2)瀏覽相關網站

在相關網站中,為學生提供了 “生肖文化”、“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故事”這三個專題網站的鏈接。這三個網站各有側重?!吧の幕睆奈幕慕嵌冉榻B了有關生肖的知識?!笆ぁ笔恰袄习傩赵诰€”中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對十二生肖做了詳細介紹?!笆さ墓适隆眲t集中了有關十二生肖的故事。通過這些專題網站,學生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拓展了對生肖的認識,增長了知識。

(3)利用搜索引擎

在相關網站中,還提供了兩個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的鏈接。目的是為了讓那些網絡利用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網絡開展研究性的學習,讓他們運用信息技術課上學過的收集信息的方法,通過百度、谷歌網站查找問題的答案。同時,還用簡短的一句話:“你還可以利用下列搜索網站去搜索你想了解的有關生肖的資料,記得輸入關鍵詞喔”,用以提醒學生確定合適的關鍵詞,以便更加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網絡的優勢解決了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差異問題。有的學生能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上網查找所需的信息;對于能力稍差的學生,利用主題學習網站也能獲得很多相關知識。

活動結束后,學生們還不愿意離開機房,他們覺得這樣的活動太有意思了。利用網絡,他們更迅速、更方便地收集到了各種有關“生肖與民俗文化”的信息。利用計算機,他們還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并發布在論壇中供大家交流。網頁上的小游戲讓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紛紛表示課后還將繼續自己的研究。

我想:學生最大的收獲大概是能夠由此次活動了解到研究性學習的一些方法,如多種方法收集資料、上網查找資料、利用網絡交流匯報等。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不斷地獲得發展。

《生肖與民俗文化》這一綜合實踐活動課,基本上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標,但也留有一些遺憾。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當前,對于白族文化的研究,很少有人從生態民俗的角度來進行考察。本文通過對大理喜洲鎮周城村在經濟生產、村落、家族、歲時節日和民間口承文藝作品中蘊含的生態因素的調查研究,對以往的白族文化研究形成補充,并為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參照。

關鍵詞: 周城    白族    生態民俗

白族文化研究是近些年來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綜合來看,這些研究主要涉及白族的歷史、宗教信仰、民間文學形式、音樂、繪畫、服飾、建筑等問題,很多與民俗研究有關。但白族文化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間,例如,以生態民俗視野展開的白族生態民俗考察還尚未出現。據此,本文以生態民俗學相關理論為參照,選取了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喜洲鎮周城村作為調查研究的對象,以期通過這一典型對象的生態民俗文化考察,以點及面來探析大理白族生態民俗的發展及現狀。周城,位于大理市的最北端,距喜洲鎮5公里,其背靠蒼山云弄峰,面對洱海弓魚洞,緊傍蝴蝶泉。周城現居人口有2000多戶,10000多人口,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

本次調查的具體方法有文獻閱讀法、深度觀察法、訪談法,再對調查資料采用質性研究。

一、周城經濟民俗的生態特性

經濟民俗是指圍繞著物質生產而形成的風俗,它由當地居民的生計方式所決定的,是所有民俗的基礎。一個地區生活的民族的生計方式,是在其特殊的地理與生態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周城前水后山,耕地面積有限,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前至上世紀80年代初,人均土地面積始終未過五分,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周城白族民眾形成了傳統的以農業生產為主,手工紡織生產為輔的具有生態意義的村落經濟生產方式?!洞罄砜h志稿》卷六十二載:“周城至閣洞塝,皆男耕女織?!雹僦艹堑霓r耕生產依生態區位形成了水田、旱地兩種耕地分化,旱地主要在蒼山上和蒼山腳,水田分良田、雷響田(靠自然降雨耕種)和水浸田(洱海常年有水浸入的水田)三種。依耕地的土質、水利條件,形成了水田多種水稻、小麥,旱地多種玉米的作物種植特點。

由于人多地少,自古以來,周城在生計方式上有別于其他白族聚居村落的地方在于除了農業外,其手工業、商業歷來較為發達。周城的手工業尤以扎染久負盛名。扎染是白族的傳統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其制作工藝生態環?!驹蠟榧儼撞蓟蛎蘼榛旒彴撞?,染料為當地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而以板藍根居多,用石灰漚制成藍靛染液。其制作程序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碾平等。此外,因生活所迫,周城男性多外出做生意,主要是趕馬幫,因此,商業發展歷史較為悠久。

新中國建立以后,周城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當地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投向農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漸縮小,投入手工副業、商業、服務業、養殖業及旅游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步增加,尤其是扎染業,已經成為當地最具特色和優勢的民族傳統工藝,為當地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周城的第三產業旅游業也蓬勃發展,每天來到蝴蝶泉旅游的人數不勝數,旅游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當地各種餐飲住宿行業的發展。多元的經濟生產模式對于平衡周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也使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高。

二、周城社會民俗的生態特性

民俗學所指稱的社會民俗是一個俠義的范疇,其集中體現為圍繞著家族、親族、鄉社、人生禮儀等關系所形成的習俗慣制。表面看來,社會民俗所帶有的自然環境印記不似經濟民俗那樣顯而易見,但若對其細細探究,仍可發覺其形成、沿承的生態背景,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促使一個村落形成的地理生態因素,往往從村落命名上就可窺見一斑。關于周城村名的由來,比較可信的一種觀點認為,“周城”實為白語“知摺”的音轉,即水邊居住之意。以村落居地的地理環境命名,由此也折射出古代周城白族民眾在對棲息地的選擇方面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取向。

此外,從村落構成來說,周城是一個多姓雜居的聚居村落,這種情況是因周城自古處交通要道,與外界接觸較多,長期以來不斷有移民從外地遷入。雜居村落的周城居民宗姓觀念比較淡泊,但有強烈的地域認同意識,所謂“人不親土親”,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周城宗姓間的爭議、矛盾、械斗幾乎沒有發生過,另一方面,一個或幾個大姓把持村社政權并行令其他小姓的情況在周城從來沒有發生過。各宗姓在各種生產、生活中會相互合作,如村內人遇有紅、白事時,村人多去慶賀、憑吊或幫忙。這些社會民俗帶有明顯的生態因素,體現了周城民眾樸素的和諧理念。

三、周城歲時節日民俗的生態特性

歲時節日,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②。周城本地節慶活動,有些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在節慶儀式內容中往往會融入春祈秋報或直接反映農業生產的內容。這方面,最典型的節日就是栽秧會,它是在栽插水稻最忙碌的芒種到夏至時節組織的一種與生產相結合,以加快栽插為目的的歌舞娛樂活動。栽秧會要推舉一位勞動力強并有威望的人出面組織,他即為“秧官”。栽秧開始第一天,叫“開秧門”,要“豎秧旗”。往后則由吹嗩吶、敲鑼鼓的人組成樂隊,后面跟著背秧苗的姑娘們,來到田間栽插。由于家家都要舉行類似的儀式,旗子輪流使用,全部插完要40天左右。插完后又舉旗繞村一周以示慶賀。需要指出的是,周城人過栽秧會這個節日不同于大理其他地區,他們從開秧門到插完秧這一段時間的活動叫做“農家樂”,而不是栽秧之后再舉行“農家樂”活動。栽秧會是直接和農業生產結合的一項節慶活動。此外,周城的本主節、繞三靈、火把節、中秋節等節慶活動中也都會滲入一些祈禱或慶祝豐收的內容。

除了與農業生產相關外,周城的有些節日與白族的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有關。如白族特有的民間盛會“繞三靈”,白語叫“觀上覽”,原意為游逛三個園林的意思。關于“繞三靈”,有一種觀點認為其最早應起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的“社”,所祀者為“神樹”,即“社樹”?!袄@三靈”活動集中體現了白族先民以“社”為核心的宗教信仰形態,“社樹”祭祀儀式又反映出其中植物崇拜的觀念?!袄@三靈”每年舉行一次,時間為農歷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發展到現代,其活動內容有了很多變化,其原始信仰的痕跡基本也褪去,祈求神靈賜子降福、禳災的內涵也逐漸淡化,而更多發展為一種集春游、白族歌舞和娛樂為一體的白族民俗活動。

此外,說到人與自然之間親密關系的體現,周城的“蝴蝶會”也很典型。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蒼山云弄峰下蝴蝶泉邊彩蝶最多的時候,附近的群眾紛紛前去觀賞,舉行野餐,談演洞經古樂,祈禱風調雨順,年輕人借此機會談情說愛,尋找意中人。周城因近在咫尺,去趕會的人自然更多。新中國成立后,因蝴蝶泉附近農田遍施農藥,林木減少,游人又多,蝴蝶已不多見。近幾年來,由于當地政府部門開始注意環境保護治理,蝴蝶又逐漸多了起來。

從生態學的視角來關照周城的歲時節慶民俗文化,會發現這些民俗現象的存在和發展,保留和變異,都與特定的地理生態條件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周城的許多承襲久遠的民間節慶習俗,超越時空,仍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白族社會民眾對這些節日儀式、活動的表現形態的合理性似乎并不是特別在意——更多鐘情的是這些儀式與活動對于緩解精神壓力的心理治療功能。

四、周城口承文藝作品的生態特性

民間口承文藝作品屬于民間游藝民俗的范疇,是在人類生理需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閑暇文化,在民眾生活中發揮精神調節和娛樂的重要作用。民間口承文藝作品大多與特定的地理、自然生境制約下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密切聯系,不同程度地折射著區域性生境的種種特點。

在白族的民間文學寶庫中,傳說、故事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在白族民眾中廣為傳播的傳說《舍利子花樹》和《蝴蝶泉》的傳說都是最早發軔于周城的?!渡崂踊洹分v的是:周城有一青年段隆,其妻難產,段隆在山中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幫助段隆妻順利生產,并送與夫妻二人一株舍利子花樹?;实壑懒诉@株神樹,欲強行搶奪。周城人民忍痛砍了舍利子花樹,但在白胡子老人的幫助下又得到另一樣“寶貝”——挖出了一股長年不斷的清泉,從此周城人再不懼旱災了。這一傳說既解釋了周城地方風物的來源,又反映了在傳統階級社會周城民眾的階級情感和對神異力量的期盼,同時還曲折地表現了當地民眾渴求提高生產力,征服自然旱災,改善生存環境的心路歷程?!逗分v的是:有位青年獵人叫杜朝選,有次在云弄峰打獵遇到危害當地人的妖蟒,便向蟒妖射了一箭。第二天,杜朝選去尋找妖蟒,在祁摩洞遇到兩位女子在洗血衣,原來,這兩位女子是被妖蟒捉到洞中的民女。在兩位女子的幫助下,杜朝選殺死妖蟒。為報救命之恩,兩位姑娘欲對杜朝選以身相許,被拒絕后,羞愧跳入龍潭。杜朝選知道后深感辜負了兩位姑娘的好意,也跳入龍潭殉情而死。其后,從龍潭中飛出了三只彩蝶。天長日久,龍潭周圍的蝴蝶越來越多,龍潭就變成了蝴蝶泉。為感激杜朝選燒死危害當地民眾的妖蟒,周城人把杜朝選奉為本主祭拜?!逗穫髡f蘊含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它一方面反映了在早期生存環境險惡的情況下,狩獵生計方式對于周城民眾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展現了傳統時代白族人民在游賞春光時對大自然神奇景象的詠嘆。

在前工業時代,人類的生產主要依賴于自然環境,對自然物候、氣象規律的把握及在生產過程中勞動經驗的總結與能否獲得豐收息息相關。周城的民歌、諺語等韻文體民間文學作品往往成為傳播、傳承這些經驗、規律的重要載體。如“你誤莊稼一時,莊稼誤你飯碗”,“初一下雨,初三晴,初三下雨,九不晴”……而大本曲、吹吹腔等說唱類民間口承文藝,則常常被群眾帶到田間,鼓舞勞動情緒,慶祝勞動豐收,內容十分豐富。例如,新中國建立后,由周城民眾集體創作的吹吹腔劇《四炮其響鬧春耕》就積極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生產。

除此以外,周城地區的民間舞蹈“雙飛燕”、龍舞、獅舞、虎舞、猴舞、麒麟舞、鳳凰舞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了周城民眾對居處的自然環境的體驗、感悟和想象,對自然生靈動作的模擬與演示。

結語

通過以上對大理周城傳統及現代的白族生態民俗事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中充滿了豐富的生態意蘊。在構建生態文明的當下,在白族民俗文化研究中,積極發掘詩意棲居與和諧守望的命題,既具有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互利發展,構建健康、環保的現代生活模式的現實意義,又能更好地促進白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注釋:

①《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94.

②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31.

參考文獻:

[1]江帆.生態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楊偉林,張云霞,王鋒.白族簡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從傳統到現代:大理白族民間文學中的生態民俗呈現及其發展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11C140。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概念辨析;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吳光玲,中共寧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文獻標識碼]A

時至今日,在許多關于旅游的學術論著或普及性文章當中,常常把“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互相取代。有些論文標題為論述“文化旅游”,文章內出現的詞語卻是“旅游文化”,而許多在標題上冠以論述“旅游文化”的文章,主體內容卻是論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問題。因此,厘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明確其研究的重點及發展趨勢,不但在理論上有必要,而且對于指導旅游實踐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和實業界對“文化旅游”的研究與認識大都集中在對某地或某類文化資源的開發經營思路上,而從整體上對“文化旅游”進行系統研究的較少。關于“文化旅游”的內涵與外延的爭議不少。有人認為,“文化旅游”不是一種具體的旅游產品,而是一種設計產品的思路,是一種突出吸引物文化氣息的創意,消費者消費這種帶有文化色彩的旅游產品的過程即是文化旅游。這種觀點同時也被認為是泛化了的“文化旅游”概念,把文化旅游作為六種旅游形式之一,即指參觀那些“如詩如畫”的或具有地方色彩的目的地,參觀那些即將消失的“古老”的東西,如古建筑、手工紡織品、牛車、馬車、從事農耕活動的工具,到鄉村小飯店吃飯,觀看民俗表演等。從旅游者角度來說,旅游活動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從旅游業經營者來說,旅游業則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其強調旅游業的文化特點,正是為了使以經濟目標為主的綜合性目標得以更順利地實現??傮w來看,國內外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有以下幾種認識:(1)文化旅游是一種旅游類型。具體表現形式可分為遺跡遺址旅游、建筑設施旅游、人文風俗節慶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等四大類型。(2)消費者消費帶有文化色彩的旅游產品的過程即是文化旅游。(3)文化旅游相當于民俗旅游。(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產品的提供者為旅游產品的消費者提供的以學習、研究考察所游覽國(地區)文化的一方面或諸方面為主要目的旅游產品。如歷史文化旅游、文學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5)人們對異地異質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發的,離開自己的生活環境,觀察、感受、體驗異地或異質文化,滿足文化介入或參與需求沖動的過程。(6)廣義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尋求和參與全新或更深文化體驗基礎上的一種特別興趣旅游,與一般的旅游活動區別甚微,因為旅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一次旅游經歷,都是一次對新文化的體驗。

世界旅游組織在1985年給出了“文化旅游”的狹義定義:“人們出于文化動機而進行的移動,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藝術、文化旅行、參觀歷史遺跡、研究自然、民俗和藝術、宗教朝圣的旅行、節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由此可以看出,把文化旅游當成一種設計產品的思路的觀點,是一種廣義的強調旅游產品文化性的思路,而主張類似于“民俗旅游”的觀點,顯然又把“文化旅游”的范圍狹隘化了,而且缺乏概念的理論性定義。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界定

國內對“旅游文化”的研究相比“文化旅游”顯得較為厚實。長期以來“旅游文化”就是一個被廣泛關注與深入探討的課題。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這樣幾種觀點:(1)旅游文化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3)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游諸要素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4)旅游文化是通過旅游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5)從廣義上說,旅游文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旅游活動發展規律的學問;狹義地說,它是一門研究商品經濟運行環境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過去時代所創造的旅游文化遺產,如何立足本國本地創造有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學問。(6)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在旅游消費或旅游經營服務過程中所反映、創造出來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是旅游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游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7)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動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8)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為為核心、旅游產品為依托、旅游環境為背景的系統性的場景文化。旅游消費與旅游服務行為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和旅游產品文化、旅游環境文化共同組成了這一場景文化體系。

分析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如下特征:一是前幾個觀點對于旅游文化的認識偏于強調旅游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現,定義上比較籠統,后幾個觀點逐漸強調旅游活動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二是許多人偏好使用“總和”的概念來界定這一新概念;三是普遍沒有借鑒國外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缺乏橫向對比與國際銜接。前幾個觀點導致出現一個普遍現象,即國內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對象物的文化內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許多名為“中國旅游文化”的書籍,完全就是對建筑、園林、宗教、民俗、飲食等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介紹與闡述。這種誤解,或許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與大國的因素有關,因為文化旅游資源畢竟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資源,因而容易導致人們認為旅游文化就是旅游資源(產品)文化。

二、“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一)兩者的區別

首先是側重點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為限定詞,“文化”為核心詞,側重點在“文化”,是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廣義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層次的體現,也指旅游與文化的所有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廣譜的概念,類似于“旅游與文化的關系”。我國目前對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對旅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屬于此類。狹義的旅游文化是指由旅游者活動而引起的文化現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為限定詞,“旅游”為核心詞,側重點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廣譜旅游文化概念系統中的一部分。如“湄洲中華媽祖文化旅游節”、“閩東太姥山母親文化旅游節”、“畬族三月三節”、“屏南鴛鴦溪愛情文化之旅”以及各種形式

的宗教朝圣旅游等就是具體的文化旅游活動。

其次是研究重點不同。“旅游文化”的研究,在廣義層面上關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動的基礎理論,諸如旅游活動的屬性、特征、影響等問題,狹義層面上關注旅游業和旅游活動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則是旅游活動的對象物——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問題,以及文化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文化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問題等。

最后是學科歸屬不同。按照我國目前的學科劃分體系,“旅游文化”主體屬于旅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的研究范疇,部分屬于管理學范疇;而“文化旅游”主體屬于旅游管理學和旅游開發規劃學共同的研究范疇,從西方學術界對于學科的劃分體系看,“旅游文化”主要屬于基礎學科,而“文化旅游”屬于應用學科。

(二)兩者的關聯

首先,從概念范疇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都是對旅游和文化的結合點的研究,二者的交集,一是文化旅游資源,二是趨向于文化景觀的旅游活動。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包括旅游社會學研究、旅游心理學研究、旅游人類學研究的許多理論和結論,對“文化旅游”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能起指導和借鑒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現實發展和理論研究也可以極大地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最后,從學科角度來看,旅游文化學是從文化的視角研究旅游的知識系統,是把旅游作為文化的對象和內容加以研究。旅游文化學是商業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是旅游學和文化學的結合,也是旅游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作為一個旅游者,僅僅知道旅游,只是一個看客;不僅知道旅游,而且知道文化,才是一個真正的旅游者,才稱得上一個旅行家。同樣,僅僅研究旅游,可以成為一個旅游業的指導者或一個有知識的商人;只有不僅研究旅游,而且研究旅游文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專家。

三、當代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研究的重點及發展趨勢

(一)關于文化旅游

近年來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在文獻中偶有出現,但尚處于討論階段,沒有形成統一觀點。目前國內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點問題,各有側重。國外文化旅游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遺產地旅游。隨著旅游業的空間增長,人們對世界遺產地的環境和文化完整性的關注日漸增加。國外對遺產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遺產旅游的影響、遺產旅游的開發和遺產旅游的價值等方面。

國內文化旅游的研究重點主要是文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大部分文化旅游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由于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內部分地區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開始出現同化現象,使得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原有吸引力減弱甚至消失,對當地旅游業發展影響極大,也將影響到下一代人能否繼續擁有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文化旅游的研究趨勢可能在文化旅游地保護與開發、居民參與和政府定位等方面形成熱點。

保護和開發是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根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保護,如果不加保護地開發,勢必造成資源破壞和環境惡化,開發也將難以為繼。但這對矛盾并非是不可協調的,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矛盾問題的研究已有學者提出兩大思路,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一是從規劃和管理技術層面,利用先進技術方法來解決,如LAC理論、VERP理論和ROS技術等;二是進行功能分區,根據文化旅游地每一區域的重要度和敏感度確定其功能。

社區參與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社區參與是文化旅游資源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實現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四大功能,就必須考慮到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而利益的獲得更體現在參與的過程中。

政府定位問題主要體現管理權和經營權的關系問題。文化旅游資源的特殊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使得文化旅游景區的管理和經營至關重要。政府部門由于受財政和行政等條件的限制,不能獨立完成資源保護和管理的任務,經營權出讓也存在經營者非理性開發和掠奪性經營破壞景區資源的風險。管理權與經營權是否應該分離,政府在文化旅游景區管理和經營中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是當前也是今后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關于旅游文化

當代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旅游文化呈現出沖突與整合相交織的發展趨勢。這種旅游文化的沖突與整合,勢必對旅游文化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旅游文化學應當順應這一趨勢,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作出積極的回應。當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應用化趨勢。旅游文化學從形式上看是一門理論色彩很濃的基礎學科。從其研究目的、特點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學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從一開始就確立了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而且這一特點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其次擴大化趨勢。一方面,將迅速擴展自己的研究范圍,把觸角伸向旅游活動中的廣大領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費文化學、旅游審美文化學、旅游企業文化學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學將不斷汲取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理論系統,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論方法重新認識旅游經濟、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動中的現象和行為,發掘出其中深層的東西,促使其向縱深方向發展。

最后科學化趨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旅游文化研究將逐漸大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它們直接應用于旅游文化的調查研究之中,快速簡捷地處理各種復雜的文化現象,使過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問題定量化,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

[責任編輯:青 草]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剪紙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誕生以來便承載著中華民族深深的文化烙印。揚州剪紙作為江蘇揚州傳統的美術項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揚州乃至江蘇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內容,為中國南方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揚州剪紙為研究對象,對揚州剪紙的構圖、技法、圖案選擇以及新時代背景下揚州剪紙結合其他藝術的創新性發展進行探究性研究。

關鍵詞:剪紙;構圖;傳承;創新結合

在中華民族的千年發展史中,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與中國傳統節日風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廣大農村,剪紙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于烘托傳達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自唐代以后,伴隨著揚州經濟的快速發展,揚州剪紙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并逐漸影響全國各地,成為了揚州乃至全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 揚州剪紙的基本內容

1.1 揚州剪紙的起源

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曾寫到“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咎m替父從軍后歸來所貼的花黃便是一種類似于剪紙的面飾。由此可見,剪紙藝術的傳承時間已經非常久遠,而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剪紙作品,便是在新疆發現的五福團花剪紙[1]。

隨著時間的推移、造紙技術的發展,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下,剪紙藝術的發展越來越趨于成熟。自唐朝起,揚州便開始有了剪紙報春的習俗,人們將紙剪成花蟲鳥魚,貼于窗,謂之窗花,又或者如木蘭一樣對鏡貼花黃[2]。除此之外,揚州剪紙還與民俗結合,用于祭奠先人,也就是在中國農村用于祭奠的紙錢、紙牛馬等。此后伴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揚州剪紙的發展更是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明清時期,紙揚州除剪外,揚州刺繡更為一絕,格調高雅,傳神,意境深邃,構圖層次清晰[3]。其所繡花樣極其豐富。在這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揚州剪紙與揚州刺繡開始結合發展。刺繡以剪紙為底,以針繡之,揚州剪紙也以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剪紙藝術形式與風格[4]。后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揚州雖經歷戰火,但剪紙因與民眾生活的高度聯系得以保存。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張勇壽等一批剪紙藝人的傳承學習下,揚州剪紙得以新生。

1.2 揚州剪紙的構圖技法

揚州剪紙作為我國南派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藝術之一,風格清秀雅致,作品技藝技法精巧,作品內容意象明確,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特色、地方特色。好馬配好鞍,在揚州剪紙享譽全國的背景下,其最基礎的便是做工用料講究。揚州剪紙所用的紙張通常情況下以安徽宣紙為底,并且多以手宣[5]。其紙張薄厚適中、質地平整,且韌性遠超于其他紙張。最終成品通常放于其他顏色紙張之上,通過色彩對比烘托其作品效果[6]。

白描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用的繪圖技法之一,常以單色墨線勾勒所畫人物或風景,以最簡單的繪圖方式表現出所畫對象的精氣神,其內容通常簡潔樸實,給人以真摯之感,放置于今天,與我們平時所畫的速寫有異曲同工之妙[7]。而揚州剪紙在制作過程中采用的手法便與白描有極大的相似性,白描以筆以線勾勒出所畫對象,揚州剪紙則以剪刀剪出一條條流暢的線條,表現所刻畫對象的特征,根據所刻畫對象的不同,其線條在流暢的基礎上,或圓潤、飽滿,或流暢、飄逸,各不相同[8]。筆者曾在揚州博物館有幸看到過熊崇榮先生的剪紙作品,其中題材眾多,有氣韻端莊的福祿壽三星,也有體態豐盈的飛天神女,更有諸多花鳥、貓咪,其剪紙線條流暢輕盈、彎轉流暢。以最簡單的線條,將動物植物花鳥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并且其作品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意趣十足。(如圖1所示)

無論是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還是在中國的剪紙藝術中,構圖永遠居于首位,一副好的剪紙作品在構圖上就給人舒適之感,能夠極大地突出剪紙的內容,使整個畫面更加具有裝飾感。揚州剪紙在風格上常以簡約為主,并且作品以流暢多姿、玲瓏剔透的風格獨樹一幟,因此整個剪紙的構圖具有經典的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主次清晰。而且揚州剪紙藝人通常根據所刻畫的具體形象的具體特征,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所剪對象進行藝術性加工,或夸張,或豐富,豐富卻不凌亂,常根據其特點定下一風格作為畫面的整體節奏,或以線為主,或以塊面為主,于方寸之間展現其精髓。整個剪紙畫面于統一中帶有變化,運用陰剪與陽剪相結合的方式,在二維的紙面上通過線條的變化,向人展現三維的內容[9]。

例如熊崇榮先生在揚州博物館中所展示的個人剪紙作品福祿壽三星。整個畫面以大體的塊面為主,以線為輔,勾勒出福祿壽三星的衣服的褶皺、面容,三星居中,或拂須或持桃,福祿壽三星前放一仙鶴,在莊重之美中給人以輕盈之感[10]。整個作品放在白色紙張背景上,使得整個剪紙的人物更加突出,無形之中使畫面更具有空間感。紅白色彩的對比,塊面的基礎,線條的突出,點線面的運用在這副剪紙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線條在作品中展現不多,但卻是整個作品中的點睛之筆,線條的流暢運用,使得整個畫面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大大增強,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2 揚州剪紙的當代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2.1 揚州剪紙的傳承與保護

揚州剪紙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方剪紙中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藝術之一,自誕生以來便以其與民間民俗相結合的方式對揚州地區乃至南方人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期間雖歷經戰火,但仍得以保存。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文化事業百廢待興,揚州剪紙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為其戰后重生發展提供了諸多保護,大力扶持其發展。1964年,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揚州市開始建立民間工藝社,以此保護與發展揚州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國家的號召下,很快一大批剪紙藝人齊聚揚州,參與到對揚州剪紙藝術的恢復與發展中來[11]。并且在這期間涌現了如張永壽等一大批著名揚州剪紙藝人,誕生了諸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諸多傳統藝術傳承人在此時齊聚一堂,針對揚州剪紙藝術進行交流合作,對揚州剪紙傳統工藝進行挖掘開發、創新保護與傳承。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揚州剪紙藝術的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除了剪紙藝術的多方向發展外,諸多剪紙藝術大師開始培養新一代的揚州剪紙藝術傳承人。例如張永壽先生的徒弟熊崇榮、張秀芳等。并且以此為基礎,諸多藝術大師常受邀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或舉辦相關展覽,或將其作品作為國禮進行贈送,對揚州剪紙乃至世界文化政治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2006年,揚州剪紙更是成為了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揚州剪紙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2.2 揚州剪紙與揚州刺繡的結合

揚州刺繡是揚州地區除揚州剪紙外的又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兩者同為揚州本地的民間藝術,在千年的發展史中剪紙與刺繡產生了深厚的交集,兩種民間藝術在技法、風格、藝術特征等方面相互借鑒、相互補充。

無論是揚州剪紙還是揚州刺繡,兩者皆是在明清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實現了爆發式成長。刺繡為布,上至窗簾,下到被套,其上都以繡花為美,而繡花則需要底樣[12]。而伴隨著繡花種類的越來越豐富,傳統的底樣已經無法支持刺繡的快速發展,揚州剪紙在此時作為揚州地區經典的剪紙藝術,便與刺繡結合進行創新。刺繡常常以剪紙為底,并且揚州刺繡最開始便是主繡山水名畫,其上運用了諸多的繪圖藝術手法,整個刺繡作品給人以高雅傳神之感。揚州剪紙便以此為基礎,在自身的傳統技藝基礎上融合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揚州刺繡的風格特色,由此產生了新的剪紙藝術風格。此后產生的剪紙作品線條流暢,作品給人以寧靜高雅之感[13]。例如在揚州博物館中熊崇榮先生的剪紙作品竹,整個作品線條蒼勁有力,瘦勁孤高,整個竹節節干霄,生動地將竹子的堅貞、高風亮節的特征表現出來,具有經典的中國傳統繪畫與刺繡風格。(如圖2所示)

2.3 揚州剪紙與動漫、京劇的創新結合

如果說與揚州刺繡的結合是揚州剪紙在技法上的創新,那么揚州剪紙與動漫、京劇等的結合創新,則是在剪紙內容上的巨大突破。揚州剪紙在傳統剪紙內容的基礎之上,結合新時代的發展特色,與中國傳統京劇藝術等結合,創造出新的剪紙形式。剪紙內容從最開始的山水、飛鳥花蟲等,不斷豐富拓展到如今的臉譜、郵票、動漫等。

而做出這一重大突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便是剪紙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壽先生的徒弟熊崇榮先生。作為繼張永壽先生之后揚州剪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熊崇榮先生自從事剪紙藝術研究之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便不斷對揚州剪紙的技法題材、風格等方面進行獨特的創新提高、拓展,不斷結合新的時代元素。熊崇榮先生在此時真正做到了傳承但不拘于守,創新而不丟其本。例如其剪紙作品Q版京劇臉譜系列,便是在與其他藝術門類結合之后創作而出的。其所剪京劇臉譜,人物皆形神兼備,并且在剪紙臉譜的配色上大膽創新,具有經典的國畫動漫畫風,所用紙張顏色有淡綠、嫩黃等,剪紙作品整體給人以清新創辟之感,因此在社會上深受年輕人喜愛,并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投身剪紙藝術的學習,在完成其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了揚州剪紙的時代傳承。

3 結語

中國傳統工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揚州剪紙作為南派剪紙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剪紙藝術之一,對南方乃至全國的民間藝術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對揚州剪紙還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影響必定是深遠長久的。古老民族工藝的繼承,現代元素的融入,新的工藝技術的出現,三者相互融合發展,使得揚州剪紙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劉春風.典雅秀美的揚州剪紙[J].藝術品鑒,2017(4):107+109.

[2] 陳夏賢.揚州剪紙發展的歷史淵源[J].美術教育研究,2016(14):36-37.

[3] 王安霞,陳夏賢.揚州剪紙藝術特征解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5(2):169-170.

[4] 季優銘,朱宇婷.南京地鐵站壁畫藝術風格研究[J].大眾文藝,2019(20):94-95.

[5] 李星怡,曹磊,竇逗.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125-126.

[6] 卜華成,于琪,曹磊.新式茶飲門店空間設計中的風格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9):114-115.

[7] 張冬冬,曹磊.在家具設計中傳統手工藝對個性化定制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6(06):269.

[8] 宋昱萱,曹磊.商業街景觀規劃中城市文脈的延續[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6):40-41.

[9] 李媛,徐雷.草木染藝術在室內軟裝設計中的應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12):100-101.

[10] 成明,朱宇婷.植物造景分析——以水花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62-64+67.

[11] 丁凡倬,郝凱利,薛晨,等.陳之有意 設之成境——室內陳設藝術芻議[J].大眾文藝,2019(14):126-127.

[12] 卜華成,徐英,曹磊.國內工業遺址改造案例研究及啟示[J].大眾文藝,2018(19):144-145.

[13] 郁添淵,曹磊.探索新中式風格在室內設計的應用——以居住空間室內設計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2):92-93.

作者簡介:武澤明(2000—),男,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指導老師: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朱宇婷(199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民俗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南昌民歌是南昌地區的人民在特定的社會生活中所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種歌曲藝術,這其中不僅包含了特有的語言文化、傳唱形式,還蘊含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所以,本文從語言特色和民俗文化兩個角度出發,探究南昌民歌的特點和價值,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南昌民歌;語言特色;民俗文化

引言:南昌民歌屬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直觀的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所以,對南昌民歌語言特色及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南昌的歷史文化,感受他們世代相傳的革命精神。而且,還可以通過對南昌民歌的分析與研究了解當地社會的發展歷程,從而進一步促進南昌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一、南昌民歌的語言特色

對于民歌而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語言上富有地方特色,民歌是一種鄉土文化,所以,它的語言更偏向于方言。南昌民歌所傳唱的是歷史革命時期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況和民俗文化,其語言系統與現在的南昌話具有一定的差別,因此,研究南昌民歌的語言特色,能夠更清晰的發現南昌話新老派的差異性,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南昌民歌中方言的韻味和含義[1]。

影響歌曲傳唱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歌詞是否具有一定的韻律,對于南昌民歌而言,它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含有優美的韻律。南昌民歌使用的是地方方言,這其中有一部分歌曲用方言唱出來押韻,用普通話歌唱也能押韻;而有的歌曲只在方言中押韻,如果用普通話翻譯過來則聽起來不再那么流暢。比如“六月端陽過,預備割早禾”這句中的“過”和“禾”用方言讀是[kuo35]和[uo35],這明顯是押韻的,而普通話讀的是“[guo55]”和“[he35]”這就是不押韻的,所以有的南昌民歌一定要用方言進行傳唱才能體現它的韻味。

富有節奏感是南昌民歌的又一語言特色。節奏是指民歌中詞句、段落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具有一定停頓規律的美感,它是由音色、音高、音量、長度四個元素所決定的。南昌民歌多是以五字句或者七字句為主,每一句都是由三個或者兩個字構成一個音部,這些音部之間的停頓就是歌曲的節奏,由于句式較短,所以南昌民歌的節奏變化不是很大,這就更好的增強了歌曲的傳唱度。

(一)物質民俗文化

大部分南昌民歌都是在人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這使得歌曲中蘊含了豐富的物質民俗文化。南昌地區自古就有“魚米之鄉”之稱,當地人多以打魚耕種為生,所以,南昌人會用民歌的形式向人們傳授農業耕種的經驗,比如《十二月生產》這首民歌就是根據一年中每個月不同的特點,講述農耕應注意的要點。

南昌地區的水網分布密集,有很多的河流湖泊,比如錦江、贛江等等,這就使得南昌人不僅可以以捕魚業為生,還能利用便利的水路交通發展經濟。贛江作為長江的直流,流經南昌地區,這就使南昌成為了南北水路交通中一個重要樞紐地區,其水運事業非常發達,所以,很多船夫在日夜辛勞的工作中編出了“排工號子”這樣的民歌,如《撈木》、《拉排號子》等等,船夫們在“編排、倒梁、拉排”等工序中喊著排工號子,可以借助民歌的節奏使動作更加統一,從而增強工作的效率,并且還能提升他們的凝聚力[2]。

除了生產民俗之外,南昌民歌還包括了飲食文化、出行文化等物質民俗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傳唱民歌,體會南昌人悠閑的餐飲時光,也能進一步了解當地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禮儀民俗文化

在南昌的風俗民歌中,記錄了很多有關于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比如,《南昌民俗》、《十繡》等等,人們多是在春節、端午、賀壽、婚嫁等特殊的日子里進行傳唱。每到春節,南昌人就會組織舞龍舞獅隊伍,一路演一路唱,用民歌的形式給當地人送去祝福,同時,也用民歌祈禱這一年要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南昌民歌中的游藝民俗文化多是來自于歷史時期走街串巷的商販,他們為了招攬更多的買者,并向他們推銷自己手中的商品,而編撰了民俗歌謠。不要小看這些商人,他們更像是民間的藝人,說學逗唱幾種本領幾乎樣樣都行,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售賣貨品,還能豐富老百姓的業余生活,使他們的身心更加愉悅。

南昌民歌的禮儀民俗中也包含了愛情元素,愛情是人們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對于南昌人而言,他們有著哭嫁的習俗,所以“哭嫁歌”就成為了當地民俗與民歌相結合的代表,人們用民歌的方式表達了出嫁女兒對父母的不舍之情。

(三)信仰民俗文化

南昌民歌從兩個方面表現了民俗信仰文化,第一個就是圖騰文化,在原始社會,人們總是將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當成是百姓的守護神,所以會編撰很多民俗歌曲來歌頌他們,這也正體現了古代時期南昌人對于圖騰的崇敬之情[3]。比如,歷代皇帝都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所以龍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就非常之高,而南昌人也普遍將龍作為崇敬的圖騰,還編撰了如“造起龍頭高萬丈,造起龍尾鳳朝陽”這樣的民歌。

第二個是祖先祭拜文化,在南昌民歌中有一首《寡婦歌》,歌詞中所提到的“朝仙”就是指在西山萬壽宮進香。這樣的民歌不是很多,但仍然能夠體現出南昌人豐富的生活以及他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南昌民歌進行語言和風俗方面的探索與了解,可以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民歌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它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我們都可以從流傳至今的民歌中找到歷史的印記,并將此作為特色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何凡.淺談豫章文化——南昌的民俗藝術研究[J].美術文獻,2018(11):142-143.

[2]熊焱,胡菲,趙昕.音樂人類學維度下的南昌民謠音樂特征與文化屬性的研究[J].牡丹,2018(24):86-88.

[3]熊焱.南昌傳統民謠藝術的特色與文化價值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03):40-41.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梅那

上一篇:工業軟件論文下一篇:精神文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