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的史實: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國民黨一大、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北伐戰爭和大革命的失敗。認識到它們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2)利用圖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前的社會現狀等史料,在學習“五四運動”和中共成立的基礎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實,培養運用歷史材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國共雙方對比的史實分析和現場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國共兩個政黨代表的不同階級利益,同時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國民大革命運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從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實。

(2)通過提問、啟發、對比、討論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歷史意義。

(3)通過比較歸納的方法,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對比中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作用,堅定堅持共產黨領導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

(2)通過學習“五四風雷”中學生的先鋒作用,培養學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報效中華的道德情操。

(3)回顧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歷程,培養連續的、全面的歷史觀,認識到近代中國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主是一代代先進中國人奮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結果,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培養為國家民族發展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共合作及北伐戰爭 難點:

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依據;中共成立對社會變革的影響、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青年節在五月四日,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嗎?在1919年這一天,青年學子帶頭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即五四愛國運動。那么,為什么會有這場愛國運動?運動的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么?從這場運動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新課學習

一、五四風雷

師:五四運動的爆發,導火索是什么? 生: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師:根據以前我們學的,巴黎和會是為什么召開的呢? 生:是一戰后,商議對戰敗國的安排的會議。

師:很好。而且從引言得知中國為一戰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生:中國站在協約國一方,并派出了大約50萬勞工奔赴歐洲戰場,擔負軍工等繁重的戰勤任務,為一戰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

師:是的。大家可以看看這幅照片(多媒體展示勞工圖),這是中國的勞工在歐洲戰場上艱苦工作著。而他們當中有20萬左右最后沒有能夠回國。一戰結束后,中國發現自己成了戰勝國一方,這也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于是在一戰后巴黎和會召開時,中國派出使團,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巨大希望來到巴黎。在和會上,中國使團提出了自己的正義要求,有誰知道是哪些要求嗎? 生: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21條,收回山東主權。 師:是的(展示多媒體巴黎和會),但是結果呢? 生:遭到了列強的拒絕!

師:是的!其實我們的要求并不過分,只是想收回主權,而且當時中國還是戰勝國一方。大家想想,我們為什么會失敗呢?

(學生探究路徑參考):巴黎和會實際上是列強分贓的大會,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瓜分。而且不同戰勝國之前,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是由各國的實力所決定的。而巴黎和會被英、法、美、日、意操縱,而中國力量弱小,所以雖然我們的要求是正義的,但卻遭到拒絕。

師:很好!而且當時日本又接手了原本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中國被侵略的性質沒有絲毫改變。只能感嘆,弱國無外交啊!這條消息傳到中國后,人民的心情又會是怎樣呢? 生:群情激奮,爆發了五四運動!

師:是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使深受帝國主義欺壓的中國人民長久積壓的怒火一下子迸發出來,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如火山爆發般開始了(多媒體展示五四爆發)。

咱們先不忙了解五四運動的經過,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多媒體問題展示),有人說,沒有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就沒有五四運動,是這樣嗎?

生:(有的說是,有的說否,意見不一)

師:既然沒有一致的結論,咱們就通過幾組史實來回答問題吧。

材料一:1912年~1919年,全國田賦增加了七倍;鹽稅、煙稅、酒稅增加了三倍;印花稅增加了六倍。

師:從中我們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生:北洋政府對人民的剝削嚴重。

材料二:南南北北,東東西西,文文武武,時時殺殺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凈凈;

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處處驚驚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慘慘。 師: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北洋軍閥實行反動統治,人民困苦不堪,階級矛盾尖銳。 師:好,再來看下一段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中國工人有50~60萬人;1919年中國產業工人達200萬人,手工工場工人和店員則增至1200萬人。

材料二:1912年~1918年,民族資本主義投資額達1.4億元;新注冊的工廠、公司數量已經達到476家。這些數字都大大超過了民國前的水平。

師:中國近代工業主要指的是什么? 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

師:1912年~1918年,民族資本主義投資額達1.4億元;新注冊的工廠、公司數量已經達到476家。這些數字都大大超過了民國前的水平。這說明了什么?

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 師:為什么在這段時期迅速發展?

(學生探究路徑參考):①一戰,歐洲列強忙于戰爭;②辛亥革命后,“實業救國”的熱潮。

師: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階級力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

師:那么,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在不斷壯大。 師:很好,再看:

材料一: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照片

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它促使人們加緊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偉大的五四運動作了思想的先導,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導路”——《中國通史》

師: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么? 生:民主、科學。

師:它對五四運動起了怎樣的作用?

生:它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礎。 師:很好,再來看最后一段材料。 材料一:十月革命和列寧的紀念郵票

材料二:據統計,1913年日本在華投資總額4.9億日元;1914年輸華貨值1.6億日元,1919年增至4.47億日元;美國對華貿易額從1913年0.35億海關兩白銀增至1919年的1.08億海關兩白銀。

師: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到中國的民主革命,向西方學習的道路走不通,中國到底路在何方?有識之士迷茫了,在十字路口徘徊,而恰在這個時候,俄國出現了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俄國十月革命對五四運動有什么影響? 生:俄國十月革命為五四運動指明道路。 師:根據上面的分析,五四運動的背景有哪些? (與學生共同總結,展示多媒體列表)

①一戰時,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北洋軍閥實行反動統治(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②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階級基礎) ③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思想基礎) ④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明道路 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導火線) 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五四運動,接下來我們學習五四運動的過程。 師:從書上我們得知,巴黎和會直接導致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學生們最先開始行動。他們都有哪些措施?(多媒體展示五四運動經過)

生:集會、游行、燒樓、罷課。

師:燒樓是北大學生游行時路過當時著名的親日派曹汝霖的住宅時,由于諸多原因,放火燒了曹的住宅。而軍閥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生:武力鎮壓學生。

師:是的,試想,如果你是軍閥,面對學生罷課,你會害怕嗎? 生:不會!因為沒有威脅。

師:是的,學生的舉動威脅不了軍閥。學生不上課損害的是自己的學業,對軍閥有什么影響呢?而且軍閥還大肆抓捕學生,進行武力鎮壓。而五四運動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影響,也是由于學生號召后,人們被學生所感染,再加上學生被捕后出于同情和憤怒,到了6月,在上海,廣大人民舉行三罷斗爭。有誰知道是哪“三罷”嗎?

生: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師:是的,并且從這以后,五四運動開始在各地響應。發展到100多個城市,20多個省。這時軍閥又是什么態度呢?

生:他們害怕了!

師:是的!因為工商業都不運轉了,經濟會受到很大威脅。于是,在人民群眾壓力下,軍閥放了學生,罷免了曹、陸、章的職位,消息傳到巴黎,中國的使團也沒有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多媒體展示五四運動結果)

師:那么如何評價這場運動呢?從前面我們學習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可以總結出評價一場革命的基本方法,一般從三個方面進行:性質、特點、意義。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師:徹底性表現在哪兒?

生:義和團運動目標是反帝,辛亥革命是反封建,而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 師:五四運動的先鋒?主力軍?領導者?

生: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師:卷入的人有哪些? 生:社會各個階層。 師:那五四運動有什么特點?

2、特點:①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②徹底的不妥協性;③廣泛的群眾基礎;④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

師:那五四運動有什么重大意義?

(學生探究路徑參考):①促成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②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條件。

師: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民主革命在領導階級、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上有何不同?

(引導學生總結):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思想基礎: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

奮斗目標:實現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

師:所以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他們任務一樣,都是反封建,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任務。但他們不同在領導階級,和革命方向,前途的不同。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我們說過,工人階級至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示出其巨大力量。而五四運動雖然勝利了,還要接著往下走。此時,俄國的十月革命為中國指明了方向。我們好像可以通過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道路來挽救中國。正如那句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于是,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日益結合,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是陳獨秀,李就是李大釗。這也是我們今天學的第二個內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代表也來到中國,幫助中國建黨。在各地,也陸續出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展示多媒體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布圖)

在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展示多媒體圖片)大會最后一天,由于發現有行蹤可疑的人,決定轉移地點到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請大家閱讀課本總結中共一大的基本概況。

生: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奮斗目標:(最高綱領)是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成立了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

師:奮斗目標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為什么? 生:不符合,當時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

師:對,所以這一目標被稱為最高綱領,得以解決是在中共二大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被稱為最低綱領。

師:中共的成立有什么重大意義呢? 生:是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師:為什么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與同盟會比較分析)

新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三民主義)

新的目標: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目標(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革命態度:徹底的反帝反封建。(不能徹底地反帝反封建) 階級利益:工人階級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資產階級)

性質:是新型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師: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艱難前行。帶領中國工農階級開展了很多工人運動。而就工人運動而言,其最初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工人運動都遭到了軍閥的鎮壓而失敗。比如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使年輕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自身力量十分弱小,想要繼續往前走,完成革命任務,就必須與其他力量合作。而當時的國民黨,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是比較革命的政黨,而孫中山在二次護法失敗后,也對未來的革命道路有些迷茫。此時,革命的共產黨和革命的國民黨,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大家想想是誰?

生:北洋軍閥。

師:是的,但兩黨又無法通過自己單獨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有帝國主義支持的軍閥。這樣一來,請你出出主意,該怎么辦呢?

生:國共合作!

師:是的!國共雙方一拍即合,于是,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的決定。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有共產黨員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這也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而共產黨員則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向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都是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

國共合作之后,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革命運動高潮也迅速到來。大家看看69頁第一自然段,總結一下國民革命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生:(根據書本總結歸納)1.廣東國民政府成立;2.國民革命軍整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3.北伐消滅吳、孫;4.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師:這幾項成果之間有什么必然聯系呢?

(學生探究路徑參考):國共合作,想推翻軍閥統治,就必須以革命的武裝推翻反革命的武裝,而當時被列強承認的北洋政府在北京,要實現革命,就要從南往北推翻軍閥統治。于是1926年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北伐軍很快殲滅吳、孫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然后,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師:于是在1927年4月,革命軍到達上海,接收了由周恩來領導的第三次工人武裝革命后解放的上海。而此時,孫中山去世后,國民黨右派與共產黨矛盾重重。而當時,帝國主義也選中了他們在中國的新的代理人蔣介石。而今的國民黨已今非昔比。試想,在雙方代表階級不同,所爭取的利益也不同的情況下,國共合作能夠成功嗎?

生:不能,而且當時共產黨是新生的政黨,國民當必然要實施反革命政變鎮壓共產黨。

師:是的,在國民黨接收上海后,就發動了針對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4.12反革命政變。他們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這樣的危急時刻,陳獨秀卻堅持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革命領導權,希望通過妥協來挽救合作。但此后,在武漢的武漢國民政府領導人汪精衛也發動了針對共產黨的7.15反革命政變。在反共的共同基礎上,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了。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最后合并為一個南京國民政府。而這個政府,在東北異質后,實際上統一了中國。

大家能否從之前的學習中,概括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呢?首先從共產黨的角度來看,我們為什么失敗了?

引導學生總結:1.年幼的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和實踐經驗;2.陳獨秀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師:那從外部原因來看,又有哪些導致失敗呢?

生:1.中外反動勢力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2.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師:是的。而此時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國共產黨,在遭受屠殺和失敗后,心情無疑是低落的(展示多媒體毛澤東詩詞)。正如毛澤東的這首詞所說,煙雨蒼茫,看見龜山和蛇山鎖住大江后的迷茫。但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員畢竟是不屈的。他們在把酒酹滔滔,祭祀完因革命死去的英烈后,又心潮逐浪高,開始了1927年到1937年的國共十年對峙。這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內容,本節課就上到這里。

課堂小結:

本課的內容比較多,課程較緊,在講述的過程應該找到重點來講,其他的內容點即止即可。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漫長經過沒有細致的講解,國共合作導致失敗的原因分析也不到位。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的出現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

丞相制度的廢除

明朝的內閣 清朝的軍機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與設立內閣、清明設立處。

難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

教學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一擴充知識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通過多渠道找尋與中國古代專制皇權有關的資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擴充知識。

2.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整理搜集到知識,擇優以墻報的形式(如在教室內開辟一個“史海擷英”欄目)展示出來。

3.預習本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教材涉及的知識提出疑點,并公布在“史海擷英”欄目。

4.引導學生編寫歷史劇《早朝》,從而體現皇帝萬人之上的權威。

(二)導入新課

演出歷史劇《早朝》,體會皇帝的無上權威。教師設問:“中國古代皇帝的這種權威是怎樣一步一步確立的?”引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學結構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廢丞相、設內閣

六、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一:請歸納本課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課堂設問二:這幾個朝代的中樞權力體系分別是怎樣設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廢丞相,皇帝親管六部;設立內閣。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結合預習所得和課堂速讀,對全課的知識結構和主體內容有整體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設問:結合第二課的內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的? 提示:學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總說:三公九卿對皇帝負責;三公中,太尉一職在秦代虛有其位而無實人,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職權劃分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提問: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封駁審議,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又互為補充,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圖

課堂提問:二府三司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實質是相權的再分割,財權劃歸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管,軍政歸樞密院管轄,行政歸于中書門下,三省形同虛設。相權的再分割實質上體現專制皇權的加強。

4元:一省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鳴的進諫,以中書省代替三省,而實行一省制。

課堂設問一:一省制導致了皇權的加強嗎?

提示;沒有

設計意圖: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進中的回流。通過上題,加深學生的印象。

情境營造:阿合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亞費納克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中統三年(1262年),領中收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管理財賦。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財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虛設。他執政十余年,采取各種手段聚斂民財,謀取私利,引起民怨。為把持朝政,聯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排斥異己,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課堂設問二:你從材料中提煉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權擴大而產生負面影響。

課堂設問三:四個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家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課堂設問四:以上四個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丞相(宰相)權力最大?

提示:元朝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了實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弄清趨勢;皇權逐步加強。

5.明:廢丞相、設內閣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圖。

課堂設問一:你從右圖中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它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于被 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情境營造:錢宰被征編纂《孟子節文》,散朝回家,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并沒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

課堂設問二:材料說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監察百官的廠衛特務無孔不入;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課堂設問三:原來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丞相被 廢除后,重要政務都要皇帝親自處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術,為此設立內閣。在明朝,內閣的職權有無變化?

課堂設問四:什么叫“標擬”和“批紅”?你能否用現代詞匯通俗加以解釋?

提示:標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6.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課堂設問一: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提示: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課堂設問二: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提示:這道題可作為學生課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課堂上解決,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

教學總結

本課通過對秦、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中樞權力體系變化的講述,突出了相權與皇權的爭奪,以相權的削弱展現了古代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教材是通過三大方面展現主題的。其一為三省六部制的演變:秦朝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隋唐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權來體現皇權的加強;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權的再分割體現主題;元代出現歷史的回旋,廢除了三省,實行一省制,相權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這一體現己現弊端。其二為丞相制度的廢除:相權的加重,影響到皇權,有鑒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權過重引發的政局動蕩,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這樣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其三為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明朝廢除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以至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可以對各種奏疏提出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采用,地位變得重要,但所辦之事是否算數,還要由皇帝最后定奪。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于“跪奏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四篇: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課五環教學法教案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備課形式:集體備課 主 備 人:韓

間:

日 地

點:高二樓歷史辦公室

參 加 者:李凱(蹲點領導)韓勇

張遠軍

駱科堂

劉夢

張再學

【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說出夏商周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名稱。 (2)歸納分封制的主要內容,認識分封制對西周產生的影響。 (3)歸納宗法制的主要內容,探究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課前學生先學先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記憶與理解。

(2)課堂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問題探究與展示。師生合作,點撥釋疑。 (3)課后鞏固練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古代人的智慧,進一步感受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風采。

二、教材分析

1、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2、難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原因在于一是初中歷史課就是“背”課,沒有吸引力;二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這是因為歷史在他們眼里是豆芽科,與高考無關;三是學生歷史知識儲備欠缺,對歷史的理解膚淺。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基本上也局限于歷史故事。針對這些情況,在課改的課堂上,也只有抓住學生有可能感興趣的點進行精心設計,才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方法:五環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教材、導學案、固學案、PPT

六、計劃課時: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分封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 4-6 “夏商的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兩個目錄的內容,并完成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和“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PPT展示圖片“鉞”,設問引入。目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探知的欲望。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目的與影響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圖(教材P5)

問題1:結合預學知識,你們能否從圖中提取歷史信息? (1)分封的主體:王族

(2)主體所居的地理位置:富裕地區和戰略要地

目的: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問題2:請結合你對分封制的了解,想一想,周王的這種做法會給他的統治帶來什么影響? 諸侯:義務 諸侯: 權力

秦朝:廢分封,行縣制 西漢:郡國并行制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特點 材料二:

請仔細觀察,你們能從圖片中獲取分封制的哪些特點?

1、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2、宗族統治色彩濃厚

3、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分配問題

四、課內訓練鞏固:

(一)選擇題

1.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勢力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顯王三十五年,齊侯嬰自稱齊威王

B.晉文公加派魚鹽之稅 C.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

D.魏文侯以吳起為將,編練新軍

2、“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內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規定義務

D.規定貢賦

4、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模

B.促進了西周經濟的發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治

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二)安排下節先學先學任務

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五、 課后拓展提升:學習體驗分享

第2課時:宗法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利用“西周分封制”的圖片,設問:你能說一說圖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嗎?導入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環節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宗法制的特點以及與分封制的關系 材料一;PPT展示圖片“西周分封制”

問題一:從圖中人物的關系中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1、宗法制是用血緣親疏來維系統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2、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繼承問題。

3、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 互動探究二:主題:西周宗法制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PPT展示“傳統節日圖片”

1、以上傳統節日里,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從歷史淵源看,它們與什么有關系?你還能列舉出幾個例子嗎?

2、通過例子,你能談談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嗎?

(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歸納總結: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1)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如尊長愛幼,尊敬祖宗、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等。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2)使中國人辦事用人講究地方血緣家族和裙帶關系,不利于對有才德的人提拔;如家長制、任人唯親的作風。

課堂小結:運用知識體系圖完成:夏商周知識體系

四、課內訓練鞏固環節:

1、完成導學案第3層級:技能運用與拓展。選擇學生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講評

2、PPT出示第2課先學先行任務

五、課后拓展提升環節:完成固學案

六、教學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的基礎知識:掌握興中會、同盟會、革命黨與改良派論戰、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首義、中華民國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識。

2.理解和運用

(1)從文本、網絡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2)依據史實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對辛亥革命的客觀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每逢重大節日,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都會擺在天安門廣場,與天安門城樓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遙相而對。這既是永恒的紀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為孫中山先生與時俱進,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杰出代表。我們應繼承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新課學習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辛亥革命的醞釀階段) 1.清末民主革命風潮的背景

(1)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內外交困,試圖通過新政來挽救其統治危機,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這是一次整頓圖強的自救運動,也可以說是洋務運動的繼續。主要內容有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敗依舊,兼之實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對當時的政局產生某些重要影響。新政的重點在軍事方面,但編練新式軍隊卻造成兩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一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的興起;二是革命黨人爭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卻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2.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的概況

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組織準備)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斗爭的失敗,標志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破產和舊式農民戰爭的終結。面對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進中國近代化的領導責任,歷史地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他們的代表人物——孫中山身上。

(1)興中會建立

他于1894年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教師:介紹興中會的情況(在電腦屏幕上展示興中會創立的時間、地點、綱領、性質等):這是在中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繼興中會成立后,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革命團體,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統一的資產階

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新時期已經到來了。 (2)同盟會

到1905年,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孫中山的這一主張得到了許多革命者的擁護。

問題:請說出同盟會建立的時間、地點、領導人、革命綱領以及機關刊物? 教師:

①中國同盟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基礎上建立的。 ②革命綱領中的“韃虜”在這里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孫中山解釋為:“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國家”(《孫中山選集》第69頁),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這也 就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建立民國”,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決勞動者的貧困??梢?,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③同盟會的性質: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

提問:“你能分別用一句話概括說出‘三民主義,的含義碼?你能找出‘三民主義,分別從哪條政治綱領發展而來嗎?”

學生(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2)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并試圖以革命手段解決。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與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但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綱領,具有空想性,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3.革命派和?;逝傻恼搼?辛亥革命的思想準備)

(1)同盟會成立后,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逝蓸O力擁護清朝的反動統治,革命派和?;逝芍g展開激烈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進行。通過論戰,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3)多次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的軍事準備)

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的爆發)

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與其戰友曾發生過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到1911年(舊歷辛亥年)發動了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

提問:請大家看課文相關內容,請一位同學講講武昌起義。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在武昌進行武裝起義,推舉文學社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組織起義領導機關。10月9日,因孫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計劃暴露,起義領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處于群龍無首之狀態,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領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11日占領武昌,12日收復三鎮。清朝統治處于名存實亡境地。因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將由此開始的這次革命統稱辛亥革命。

設問:武昌起義建立的湖北軍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機構?由哪些人組成? 學生:通過組成人員可以分析出湖北軍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但從一開始就成了革命黨人聯合包括封建軍閥,舊官僚和立憲派所組成的政權機構。

設問:為何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學生:借他之名號召天下,他有軍權,有實力,可以獲取各省官僚的支持。體現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義后得到全國響應,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市宣布獨立。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提問:臨時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 討論后歸納:

通過臨時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可以看出臨時政府反對封建專制,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所以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提問:《臨時約法》是什么性質的憲法?討論后歸納: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并頒布的,其內容體現了它的進步性: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君權神授”的觀念;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與封建社會“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著根本的區別;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責任內閣制、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與封建社會“萬世一系”的世襲制、終身制具有本質的區別。由此可見,它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共和制度,帶有濃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同時,僅靠一部約法無法真正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結果)

教師:南京臨時政府并沒有掌控形勢,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袁世凱后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分析原因。

學生歸納:

(1)帝國主義要扶植袁世凱做統治中國的代理人。

(2)立憲黨人和舊官僚害怕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凱。 (3)部分革命當人將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同意議和。 (4)袁世凱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僅僅做了三個月,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后將臨時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標志著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那么,這場辛亥革命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

探究:“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嗎?為什么?”提示: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預定目標是否或者在大多數程度上達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作了明確的規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主主義思想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4)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壓力,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后的民族解放事業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有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從上述意義方面來說,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敗”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而袁世凱是一個軍閥,又是一個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實行專制統治。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因此,辛亥革命同時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課堂

課堂小結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為目標,做了一系列組織上、理論上、思想上和軍事上的準備,最終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l臨時約法》,推翻了2000多年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但是革命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板書設計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 1.背景 2.概況

二、武昌首義 1.過程 2.影響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教師業務學習記錄11份下一篇:普法活動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