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美麗中國紀錄片解說詞

2023-03-08

第一篇:美麗中國紀錄片解說詞

美麗中國(紀錄片)

歷時4年拍攝,使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航拍、紅外、高速、延時和水下攝影技術,記錄了大量珍貴、精彩的畫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立體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獨特魅力。

《美麗中國》分為《錦繡華南》、《云翔天邊》、《神奇高原》、《風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集(BBC英文版的名稱對應為《富饒華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全片拍攝中國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和30多個民族生活故事,展現中國自然人文景觀

第一集:

ed2k://|file|[BBC.美麗中國].BBC.Wild.China.S01E01.WS.PDTV.XviD-REMAX.avi|732546512|4c26471bfad408ea69cd6106a91f41a2|

第二集:

ed2k://|file|[BBC.美麗中國].BBC.Wild.China.S01E02.WS.PDTV.XviD-REMAX.avi|734376820|c3a989db9112078b064242642089e9c0|

第三集:

ed2k://|file|[BBC.美麗中

國].BBC.Wild.China.S01E03.WS.PDTV.XviD-REMAX.avi|731850752|2f85ba4ca20141aa22fde0d77335d02d|

第四集:

ed2k://|file|[BBC.美麗中國].BBC.Wild.China.S01E04.WS.PDTV.XviD-REMAX.avi|731781120|4919494b9fdc2222b2adb6a3aeedd139|

第五集:

ed2k://|file|[BBC.美麗中國].BBC.Wild.China.S01E05.WS.PDTV.XviD-REMAX.avi|731793408|df16043b51bf0718974b525f1407e0fb|

第六集:

ed2k://|file|[BBC.美麗中國].BBC.Wild.China.S01E06.WS.PDTV.XviD-REMAX.avi|731805696|469f9b628d234e613b4d499fe69ec822|

第二篇: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后感

《美麗中國》是表現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看過之后給了我深深的觸動。紀錄片作為“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的電 影電視藝術形式” ,其手段在于對真實素材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其目的在于以展現真實為 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但是,自然類紀錄片因為較少有人的參與,缺少人與人之間 一目了然的矛盾沖突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與社會類的紀錄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現為單純 的獵奇與對真實鏡頭的捕捉,在思維品格上難以勝出。在紀錄片創作中,創作觀念是非常重 要的,創作者在拍攝紀錄片之前,先要對所表現的事物進行思考。任何一部紀錄片都或多或 少地體現作者對藝術和生命的態度, 紀實的品格上升為思維的品格, 才能使創作進入審美的 層次。 國際自然類電視節目主席帕薩`薩拉斯曾說: “自然類影片絕不只是動物、樹和昆蟲等非 常近的鏡頭和放大鏡頭,還有被稱為自然精神的東西。也就是說拍攝自然類紀錄片,首先需 要攝制者對自然的熱愛和了解,要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種人文精神,而絕不 只是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時還說: “現今社會強調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單純的指對人的 價值、人的個性、人的尊嚴、人的地位、人的發展與人的自由的關懷、看護和尊重,還有我 們所在的這個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種關懷,真誠的對自然世界 的一種關懷。 ” 《美麗中國》是一部反映中國自然生態的紀錄片。由 BBC 環球公司與中國中視傳媒股 份有限公司聯合拍攝,英文名稱為”WILD CHINA” ,也有譯為《野性中國》《錦繡中華》, 歷時三年拍攝,共六集。與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它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詩一般的畫 面、 伴之純粹大自然的聲音、 獨具中國氣質的磅礴之聲相結合的美麗畫面„„都給我們帶來 了一種久違的震撼,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視聽完美享受。 然而,不僅如此,紀錄片《美麗中國》中更有一種陷于畫面和音樂背后的、厚實的濃濃 的情懷,一種博大警世的人文關懷流淌其中,它不僅給我一種視覺的震撼,更讓我有了對自 然的震撼與敬畏。 《美麗中國》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紀錄片中,沒有清晰的人物對白,解說詞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說主要是在用視覺語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著自然, 更展示著不朽的人文主義精神, 這些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我。 張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魚,貴州山間的葉猴,茫茫雪山中被呼為“山中野老”的滇金 絲猴,遷徙途中在鄱陽湖歇腳的浩蕩鳥群,上海郊區寺廟中 400 余歲高齡的斑點龜,貴州巖 洞中的蝙蝠。 傍晚時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頭遠眺, 看著遮天蔽日從北方飛來的成群雨燕, 計算著它們南來的日子,并以此盤算著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飛來的第二天,各家各戶就一同 忙著把秧苗移到山間的梯田之中,而頭上的雨燕也在忙著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視覺語言讓我在體味生命力量的掙扎的同時, 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在這 部 6 個小時的紀錄片中,所展示的動物、植物是與我們人類一樣平等而珍貴的生命。在優美 的攝像的引導下, 漸漸走進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漸用一顆平等的心態感受著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種生命的整合:當我們知道 在拍攝后的幾周后 400 余歲高齡的斑點龜死了時會遺憾; 在蛇島上, 當我們看到鳥兒逃脫蛇 的攻擊時會高興„„影片中, 往南遷徙的鳥兒在枝頭歇息, 透過畫面觀眾看到偽裝的腹蛇就 附著在同一棵樹的樹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張口就要吞下鳥兒了,內心就會焦急萬分,擔憂 鳥兒能否躲過蛇的攻擊。當看到有的鳥兒未能逃脫,只能成為腹蛇的食物時,令人感到無助 和無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鏈的冷酷與無情。這一切令觀眾的心隨著自然生命而跳動。 《美麗中國》中展現給觀眾的自然世界與每一個人所面對的并無不同:孤獨、疲憊、不 能支撐和致命傷害。 《美麗中國》用它的鏡頭告訴人們:自然生物是我們的朋友,只不過與 我們生活的方式、地點不一樣。也許是社會生活太過復雜和疲憊,我們早就忘了其實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們應該發現,這個地球不僅僅屬于我們,還屬于動物,屬于更多的 生靈。紀錄片引導人們關注或者說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視掉的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生物之間奇妙的感應和聯系。 如果每一個觀眾都在觀后像珍惜自己一樣善待動物, 那么這就 足以體現這部紀錄片在現實中的價值和意義。 理解愛護珍稀動物, 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的意 義,正是影片所要表達的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 《美麗中國》中的生態平衡觀。文明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人類物質享受和現代生活的 同時,也帶來了人類與自然的隔閡和異化,人類的心靈越來越粗糙,感覺越來越遲鈍,心腸 越來越堅硬„„于是生命的意識淡薄,悲憫情懷喪失,人文精神缺乏,人類成為唯一只愛自 己的冷漠動物。但是《美麗中國》 ,它帶給觀眾的不僅是美輪美奐的中國自然視覺奇觀,還 有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 人們震撼于大自然的美與脆弱, 讓冷漠已久的心靈變得濕潤、 柔軟。 這部長達 6 小時的大型紀錄片的特點是以自然為對象, 以平等的視點關注人與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紀實的手法和寫意的風格,來抒寫和展示自然的奇觀和生命的奇跡,讓觀眾有機會近 距離地觀賞中國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種生命,在觀賞中感受自然的壯觀、神奇與美妙,感受生 命的莊嚴、神圣與美麗,同時也對自然法則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 《美麗中國》把思考的領域從自然界擴展到人類、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狀態觀察人類的行為,反思人類未來的命運?;蛘哒f,它不是從人 類的角度看自然,而是從自然的角度解讀人類,即將動物的世界作為這個世界的主角,從自 然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的行為, 巧妙地將動物的世界與人的世界進行藝術化的對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來審視人類的價值觀念及許多悖論性行為方式。 無污染無破壞的自然環境本來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壯觀的景象,而人類無止境的開發與建設卻把這些美好近乎破壞殆盡,多 種物種瀕臨滅絕,美麗的自然美景不復存在,最終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當我們從大自然的 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時, 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面貌與形態, 才能發現這個世界的自身結構和 內在關聯,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為的愚蠢。 《美麗中國》中人文精神指導和欣賞下的視覺語言。視覺語言是 紀錄片創作者用以構成 視覺形象、表達制作思想的各種手段技法的總和。因此視覺藝術、畫面思維是紀錄片制作人 員應有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電視紀錄片表達創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創作思維方式。對于紀 錄片來說,視覺是第一性的。紀錄片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 “好看”是紀錄片的“核” ,因 此,視覺語言是紀錄片思維品格表達的一種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深厚的感情, 紀錄片 《美麗中國》 用獨具中國氣質的磅礴、 渾厚、 包容的聲音結合美麗的中國自然畫面, 把原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主題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義精神的優秀作品,其視覺語言充溢、表現著濃厚的思維品格。如大量的長鏡頭,跟 隨對象的運動,用特效表現的風云變幻、萬物生長,大量的航拍鏡頭展現出壯闊的美感、梯 田區的整體視覺沖擊效果;運用自然光線、光度的強弱,光位的順光、逆光、側光,光比的 明與暗等,追求寫實性;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換自然中的不同場景,無不集中反映著人與 自然和諧這一偉大主題。同時,拍攝者在攝像時總是盡可能地親近拍攝對象,獲取最真實的 視覺畫面、獲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間。對于攝制者來說,它們已經不是單純的物或景,而是 懷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麗中國》 “創造和利用現實”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與思想來指導紀錄片中視覺語言的運 用,而絕不是為紀實而紀實,做呆板、機械的原生態記錄。如此生動的記錄給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啟發。我們都應站起呼吁: “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和那些歷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觀! ”

第三篇:紀錄片《美麗中國》第一集“龍之心 ”賞析

網上對于《美麗中國》的定位是“由中英聯合拍攝的一部關于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紀錄片”,它以精美的畫面和獨特的視角以及優美的配樂,讓人們耳目一新,介紹了南方基本的自然狀況、面積、氣候等,并自然而然地轉入生命物體——南方的糧食作物,水稻。水稻的歷史、當地人對水稻的種植,展現中國水稻梯田的壯闊。

我將在從主題、結構、構圖、景別、攝影技巧、運動鏡頭和固定畫面、剪輯、聲畫關系和音響等幾個方面來對其進行分析。

攝影技巧

本片的畫面極為清晰細膩。運用省略疊化技術拍攝人們的勞作場景,如果把全部過程展現出來難免使觀眾產生厭煩之感。機位景別不改變,省略中間過程的疊鏡頭,可以簡化漫長的過程,并使畫面變得活潑不沉悶。

運用超高速攝影可以拍出比一般的攝影機快80倍的鏡頭。蝙蝠一段我們都被這一場面震驚。蝙蝠在水面上舞動著翅膀飛行,水中是它優雅的倒影。超高速攝影所帶來的給與我們的感覺竟是如此的細膩和自然,讓我們看到了以前無法觀察到的一些場景

升格攝影是和超高速攝影相反的。鏡頭速度減慢,在農民處理稻穗的那一段放慢,制造了一種浪漫和諧美好氣氛。

用水下的攝影機拍攝鸕鶿狩獵的、娃娃魚的一段和黃金鯉魚一段,給人平常無法體驗到的水下經歷。

敘述方面

本片對人聲的紀錄實際上并沒有太大體現,因為影片主要通過解說詞來敘事的。有些言語對我們的心里造成一定的打擊,看到我們祖國的風光,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現在所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通過這部影片提醒自己好好的保護好我們的祖國。影片的解說詞起到了貫穿始終,起到敘說、敘事、段落連接、氣氛營造等作用。

音樂

本片中音樂在渲染氣氛和形象塑造功用比較突出。

本片背景音樂的作曲者是一位英國人,但他將中國元素運用的貼切到位,比如對笛子、古箏、二胡和簫等中國樂器都進行了恰到的好處。在云南石林一段,笛子獨奏制造出一種神秘古怪的氣氛。而在猴子旁邊的監視者蛇出場的時候又用音樂制造了一種危險的氣氛。在黑夜猴攀巖一段又用提琴、鼓、揚琴制造輕快節奏塑造了猴子靈活的形象。在蝙蝠在山洞內水面上的滑行,靜中有動,相互映襯,這聲音襯托了山洞的靜,而這靜又體現出在這山洞中唯一聲音的制造者就是這些蝙蝠們,他們才是這里的主人。

從《美麗中國》里面,我真正感受到了作為江山如此多嬌,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整部片子基本以真實的色彩呈現,沒有刻意滴去夸張。以至于其中的艷麗的自然景色更顯嬌媚。

第四篇:紀錄片解說詞

在路上

【開篇鏡頭的字幕】

選擇從這里開始……

幸福也從這里開始……

那年我大學畢業,從七月流火的南方來到清爽大連工作。當時只為了心里的足球情結,和蘇小明《軍港之夜》中輕輕搖動的戰艦。當然,看不到年輕的水兵在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卻一路看到了許多悠長而空曠的上坡路,梧桐樹影下不高不低的小洋樓,以及晃悠晃悠從旅順開往大連的古老列車……

有誰能忍心拒絕這座美麗的城市呢?

勞動公園春天的玉蘭,海之韻清晨的日出,深夜里東港駁船的倒影,北大橋下午比蜜糖還甜美的海風,星海廣場尚未曾被圍合起來的遼闊氣場。萬歲街,不老街,七七街,一德街,五四路,高爾基路,長春路……不知從哪個瞬間開始,我便知道自己離不開了。

離不開的還有這個給了我生計和夢想的地方。我如此熱愛這里,為她感動,為她心安,為她向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反復而細致地描述每一個關于她的故事。

斗轉星移,數年過去了。好像是在一瞬之間,我突然疲憊了起來。疲憊不是因為忙碌,或許是因為歲月的流轉,許多東西模糊了,不只是西崗區的老體育場,不只是龍王塘的掩映亭閣,不只是老虎灘漁人碼頭上的輕輕海風……模糊了的,還有我們內心的寧靜、篤定以及對個人理想的深情厚誼。

是我們的夢想變大了,還是我們的心胸變小了?是我們的社會現實了,還是我們的情感褪色了?是我們眼里的欲望擁擠了,還是別人的議論終于讓我們變得糾結了?

然而,你可曾忘了,每當我們搭乘雨后清晨的BRT,從人民路到延安路,從星海灣到小窯灣,從中山廣場到星海廣場,透過車窗的一幕幕都是我們一起走過的足跡。

我們不要忘了,這些足跡帶給了我們生活的城市多少美麗。如果你在清晨漫步一方公館的小路,你可以聽見自己最真實的心跳聲,還可以觸摸到在那晨曦中掠過國際游艇港的溫潤海風;如果你在沈陽理工大學校園聽上一堂課,然后向高高的白楊樹喚醒大學的美好時光,讓曾經的記憶浸滿書香;如果你在午后來到龍德廣場,看一出王家衛的電影,你會不會想到臨近的starbucks坐一坐,發發呆;如果你在陽光冬日來到長白山國際度假區,把自己完全融入滑雪圣地的狂歡,你又會不會有一種超越自我的快感…… 我們更加不要忘了,那一年,當我們風塵仆仆,穿越城市的萬家燈火,終于盼來了這個家園開始在北京孕育新的希望,那份心頭洋溢的喜悅和自豪又撫平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我們額頭上刻下的皺紋……是啊,如果有一天衛星城建好了,城堡酒店竣工了,通州北苑項目落成了……如果城市每一個正在經歷變遷的角落又遍布了我們新的足跡,這些城市會生出怎樣的一種發展靈感。

如果我們不是坐在原地等待,觀望,抱怨,而是伸出雙手來建設,交出真心來熱愛,灑下青春和汗水來澆灌,我們所堅守并期許著的美好家園,會否又讓你更加無法割舍與離開。

和一方一起,相信發展的美好,相信堅持的珍貴,相信創造的生機,用耕耘家園的情意,鋪筑重新建構自我價值的機遇。在大連,在沈陽,在北京,在江西,在吉林,在福建,在云南,在每一個我們已經涉足或尚未涉足的城市……一方邀你一起上路,向未來,書寫奇跡。

你對這個家園有多少愛,你就會收獲多少愛。家園會以你善待她的方式報答于你,會以你熱愛她的方式回饋于你。

【結束鏡頭的字幕】(也需要配音)

如果你是太陽,就一定會從地平線上升起

2013,和一方一起

在愛與責任中,一同發現幸福的真意……

植根一方,分享百年(略加重)

第五篇:紀錄片《復興之路》解說詞

《復興之路》解說詞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用歷史感悟未來。

第一集 千年局變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人的思想也由此而獲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們發現,既然兩千多年來都被視為奉天承運的“天之子”不過是壓在人們心靈上的土偶,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懷疑,不可以被拋棄呢?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深入人心。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它只是趕跑了一個皇帝,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

第二集:崢嶸歲月

皇帝倒了,辮子剪了,這是1912年給中國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凱很快就竊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這年4月,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于袁世凱,中華民國看似有國會、有《約法》、有眾多政黨,但實際上政權都操縱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手中。1913年3月國民黨領袖宋教仁遭暗殺,他和許多人所期待的議會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隨后,為了換取支持,袁世凱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時人感嘆道: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

1916年袁世凱終于隨著83天皇帝夢的破滅而敗亡,但北洋政府卻連形式上的統一都維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中國依然處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

繼5月4日的學生游行之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各種社會力量都行動起來匯聚成自1840年以來涉及范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愛國運動,中國為什么會爆發如此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辛亥革命后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915年9月15日一本雜志在上海黃浦江畔創刊,一年后雜志改名為《新青年》,發行量接近16000份,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就此發端,《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提出要想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

20世紀早期的中國已到了國將不國的地步,軍閥之間為爭權奪利混戰不斷,四處可見城頭變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馬亂的恐懼之中,報刊上常見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慘不忍言。

租界和占領區則一如從前,外國人在華特權原封不動,外國的戰艦仍在中國內河揚威,一個迫切而又迷茫的問題是中國該往何處去?在這眾多的主義和思想中哪一個能給中國帶來光明。

1919年梁啟超來到歐洲,貧富差距和尖銳的勞資矛盾讓他十分震驚,他在《歐游心影錄》中描述道:全社會人心都陷入懷疑、沉悶、畏懼之中,好像失去了羅針的海船,迎著風遇著霧,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國記者直截了當地告訴梁啟超,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了,這使得正在向西方學習的中國人感到困惑,中國還要沿著這條路再走一遍嗎?就在這個時候,從俄國傳來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反復比較中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雖然看上去還十分弱小,但站在它身后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正在將目光投向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中國人,北京大學在1923年時進行了一次選舉世界第一偉人的民意測驗,497票中列寧獨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國總統威爾遜得51票列第二,這一結果,折射出當時中國知識界榜樣轉移的思想狀態,然而,中國太難改變了,就像魯迅曾經說過的那樣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將如何改變中國,怎樣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呢?

從1922年1月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組織和推動下中國掀起了第一個工人運動的高潮,13個月時間中有30多萬人參加的100余次罷工,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也讓中國國民黨的領袖孫中山決心與共產黨合作。

大革命失敗了,現實給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上了殘酷的一課,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經過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逐步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多年以后,毛澤東對外國朋友說,我們原先都不是拿槍的,都是愛和平的人,有種地的、有做工的、有當教員的、有做生意的,我是當小學教員的,我沒有準備拿槍去打仗,毛澤東將武裝革命形容為“逼上梁山”。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8月7日中共中央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1927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1936年,縱橫十余省跨越二萬五千里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第三集 中國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同時也宣告了自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為實現第二項歷史任務: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新生的共和國僅用了半年時間就使全國物價基本穩定,治愈了舊中國無法醫治的頑癥,農村則繼續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億多農民無償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但是,建設一個新國家的路途卻山高水長,1949年的中國鐵路主干線沒有一條能夠全線通車,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于亞洲國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面對舊政權留下的滿目瘡痍,冷戰格局下誕生的新中國,在建設的進程中將經歷怎樣的艱難曲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領導人民如何開辟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

1953年11月30日鞍山鋼鐵公司的數百工人被緊張和興奮包圍著,他們期待著一個歷史性的時刻,9時許,中國第一根鋼軌誕生了,近百年來中國機車只能行駛在外國重軌上的歷史于這一刻終結。就在這一年鞍鋼誕生了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中國最大規模的自動化高爐也在這里投產。毛澤東親自發來電報祝賀,稱贊鞍鋼的三大成就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此時,新中國經過3年時間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被突出地提上了議事日程。

新中國宣告成立的第3天,蘇聯政府發來外交照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對新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支持。兩個多月后,毛澤東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前往莫斯科,這是他第一次出國,也是他出國訪問時間最長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

條約簽訂后迅速回國的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條約定下來比不定好,定下來,就有了*,可以放手做別的事情。然而,此時卻中國東北邊境傳來了隆隆炮聲,建設的步伐被打亂了,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借機派第七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10月,美軍無視中國的警告,越過三八線,將戰火擴大到鴨綠江邊,新生政權的安全受到了威脅,中國人民志愿軍毅然開始保家衛國的戰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1962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在這一過程中城鎮出現了集市貿易,農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農村甚至開始了包產到戶,但這樣的做法很快就被停止了,而這一時期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集體領導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斷被削弱和破壞,黨的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

毛澤東對當時國內階段斗爭形勢以及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作出了嚴重錯誤估計,甚至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整個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才能解決問題。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刊出《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下發,“文化大革命”正式發動。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的內亂,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損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領域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黨風和社會風氣遭到嚴重破壞。

就在尼克松訪華的4個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幾年后,領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對此評價說: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的功績,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建設新中國不僅贏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已經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確立和堅持,而且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工業化從無到有的問題,使中國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質技術基礎,一些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成就,顯示了中國豐厚的智力資源,一大批艱苦創業的知識分子和英雄模范,構筑了新中國的精神家園,歷史賦予了每一代人各自的使命,任何人都難以超越自己的時代,歷史將會公正地記錄每一代人走過的足跡,歷史也將忠實地把發展的課題留給后來者。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還處在“文化大革命”帶來的重重困難之中,人們渴望著一股強勁的新風,吹散籠罩在前進道路上的濃重迷霧,什么是社會主義?應該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嚴峻的現實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國人對這個重要命題做出回答,正在穿越歷史三峽的中國航船期待新的領航者出現。

第四集:偉大轉折

2007年北京工人體育場正在為迎接奧運會進行大規模的改建。30年前,這里曾經成為世界的焦點,在1977年的一場足球賽上,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兩年多的鄧小平第一次公開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數萬觀眾撇開比賽,霎時都站立起來,向他報以狂熱的掌聲,美國新聞周刊的評論認為,在經濟事務方面預計他將逐漸發揮關鍵作用。

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長達十年的灰暗歲月,10年間中國百姓的生活幾乎沒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國農村的貧困人口超過兩億,中國經濟與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的四周出現了經濟迅猛發展的亞洲四小龍,中國將如何選擇前進的方向,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關頭復出的鄧小平將如何帶領中國實現偉大的轉折。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經歷了十年磨難和挫折之后,人們開始企盼著新的生活快些到來,但是,很快出臺的“兩個凡是”,再次讓人們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還要繼續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7年秋天,剛剛復出的鄧小平果斷決策,恢復因“文革”而中斷了10年的高考制度,使570萬中國青年獲得平等考試的權利。幾個月后,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數千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科學家獲得了新生,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逐步展開。

人心所向,正在匯成一股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劍鋒直接指向“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

一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就此在全社會展開,鄧小平說現在發生了一個問題,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都成了問題,簡直莫名其妙。隨后,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大軍區主要負責人紛紛表示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國實現歷史性轉折奠定了思想基礎。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作了一個主題發言,在三張16開的白紙上他寫下了后來影響中國進程的400多字的發言提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的這篇講話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它實際上成為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則貫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整個進程。

中國在變,世界也在變,20世紀80年代全球經濟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面對通貨膨脹和經濟的不斷下滑,美國里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逐漸放棄20世紀

四、五十年代采取的凱恩斯主義,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促使歐洲向統一市場邁出決定性步伐,日本通過全球貿易登上了經濟強國的位置,蘇聯依然陷于物質私有制的困頓,人們開始找尋改變現狀的新途徑。

此時的中國,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們的信心和希望,一場奮力圖新的社會變革,如春潮股涌動,走出一條屬于中國自己的道路,是幾代中國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經過幾年改革開放的嘗試與探索,1982年,一個決定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命題被提了出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一路上都在默默地觀察和思考,幾天后80歲的鄧小平登上了珠海羅三妹山的山頂,當有人建議原路返回時他卻意味深長地說,我從來不走回頭路,世事如登山,不走回頭路,鄧小平的南方之行為特區建設留下這樣一段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中國領導人對堅持改革開放的鄭重表態。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第35個金秋,剛剛進行了五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變化和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中國人用這樣的方式向改革的倡導者致敬。今天全國人民無不感到興奮和自豪,當前主要的任務是要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制進行有系統的改革,在群眾的擁護和愛戴中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將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

國慶盛典結束二十天后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并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決定。鄧小平對這次大會作出這樣的評價,大會說了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思想的突圍帶來了實踐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閘門逐步打開,一個個圍繞著市場而生,充滿活力的經濟細胞誕生了,繼四個經濟特區后,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先后開放,開放的逐步擴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新的生活方式開始進入普通中國人的家庭,一個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到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新的觀念,對成功的渴望正匯聚成一股創業的熱潮。

1988年一場搶購商品的風潮席卷了全國,三個月內居民儲藏存款減少300億,95%的物價都在上漲,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普遍上漲了20%至50%,價格問題還只是中國在改革之路上需要解決的諸多困難之一,破除舊體制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逐漸積累并觸及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198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的元旦獻詞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經濟生活中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過大,黨政機關和社會上的某些消極腐敗現象也使人觸目驚心。中國面臨著1978年以來最不平靜的一段日子,1989年5月到6月北京發生了一場**,這場**的背后既有國內小氣候的原因,也有國際大氣候的影響。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將往何處去?鄧小平堅定地說: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在風云變幻的關鍵時刻,認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果敢的選擇,也是明智的選擇。對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現的新事物和新問題,鄧小平提出不要搞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發展才是硬道理。發表這些意見時,88歲的鄧小平再次來到中國的南方,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發表了多次談話,十多年后當人們再次聆聽這些樸素的話語,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資本主義發展了好多年了,幾百年了,我們才多長的時間,我們尤其是被耽誤幾十年了,不耽誤這幾十年,我們現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再耽誤不得了,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論斷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位88歲高齡的老人在改革開放的重要關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為中國指明了道路,他不僅留下了寶貴的鄧小平理論,而且留下了寶貴的鄧小平精神。有人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孫中山,為中國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建立起新中國的毛澤東,讓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而挽救了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為中國找到了一條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當人們回首20世紀時會發現,整個人類都處在大變局之中,各種社會思想的演變、競爭影響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將如何繼續?新世紀的晨光中世界將看到一個怎樣的中國?

第五集 世紀跨越

當20世紀進入倒計時的時候,信息革命已全面來臨 ,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中國的社會變革也在提速。在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帶領著改革開放的中國邁向新世紀。此后的13年,每個關注中國發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華民族釋放出的驚人活力,世界見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中國帶來的全方位的變化,這個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構想,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在一起,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么,這樣一種經濟體制將如何建立?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又將開啟怎樣一段新的航程?

上海浦東:今天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國際金融貿易區,它像一只頭雁,帶動著整個長江流域地區,共同經歷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時候,這里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1992年,浦東開發的戰略目標被寫進了黨的十四大報告,這是黨的代表大會第一次具體部署一個城市的經濟建設工作,從此,這個中國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浦東開發和許多同樣發端于1992年的經濟事件一道成為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中國全力起飛的寫照。

正是在1992年上海寶山鋼鐵集團擴建工程建成投產,寶鋼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王均瑤在浙江創辦國內首家包機公司被譽為“膽大包天”。劉永好在四川成立希望集團,這是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王選在北京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他領導的北大方正集團成為推動信息化的先行者。

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的出口呈現高速增長,“中國制造”開始走向世界,同時,一批大型跨國公司逐漸成為來華投資新主角,1993年,世界500強之一的摩托羅拉公司把全球董事會從美國搬到中國來召開,董事們樂觀地認為中國將是摩托羅拉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下崗,這個詞匯開始頻繁出現,根據勞動部門公布的資料,1993年,全國下崗職工累計達300萬人,此后逐年上升,到1997年時突破1000萬人,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海也有百萬工人相繼下崗,其中紡織工人就有27萬。

在經濟體制轉型中,廣大下崗工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面對短時間內出現的成千上萬的下崗工人,黨和政府沒有坐視不管,而是想盡辦法加大再就業的培訓力度,積極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強化企業管理,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997年2月1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去世,聯合國為這位老人降半旗志哀,百姓們自發前來送行,感謝他為國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感謝他帶領中國人走上富強的道路,這一年全世界都聽到了一個堅定的聲音,中國將沿著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我們這次大會的靈魂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十五大將無疑以這一點為標志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經過五年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1997年時的中國人擁有了許許多多值得珍藏的記憶,這一年中國創造了15000億的國內生產總值,外匯儲備也紀錄地達到近1400億美元,并成為世界排名第十的貿易大國。這一年,中國告別了短缺經濟,人們開始體會幾千年來所向往的小康生活。這一年,中國國旗在香港冉冉升起,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讓的國土重新回到祖國,兩年后,澳門也順利回歸祖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舞臺上一個重要而積極的力量,在一場不期而遇的危機中這份力量更是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10月26日****訪問美國,對于渴望到世界市場游泳的中國經濟這是一次肩負使命的遠行,在嗅覺靈敏的國際觀察家眼中這是一次將會影響世界的對話,一時間,美國總統克林頓舉行的歡迎晚宴的請柬成為最熱門的入場券,正是這次訪問,確定了中美兩國將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訪問也加快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

北京時間2001年11月10日23時38分,隨著擊槌敲響,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此時,距離中國遞交復關申請已有15年,有人說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這一刻,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跨越。

中國的確變了,變得自信和從容了,中國又沒有變,細心的人們發現經濟市場洗禮后,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已越來越多地在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

而這一變化的背后,也離不開法制的不斷完善,有人說: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從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間,中國的法制建設快速推進,全國人大共修訂法律167件,其中,涉及市場經濟的有61件。

十六大不僅總結概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而且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新世紀的晨光中,人們發現中華民族燃燒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復興之夢,獲得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明確的目標。

100年是漫長的也是短暫的,在人類告別風云變幻的20世紀時中國告別了這個世紀曾經的苦難,經過100多年的求索與奮斗,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紀跨越,中國人跨越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節點,伴隨著國家一起邁入21世紀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

經過十多年的創新和實踐,中國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開啟了一段新的奮斗征途,獲得了充分自信的中國人站在了新世紀新階段的起跑線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將薪火相傳。

第六集 繼往開來

一個嶄新的世紀已經開啟了,中國迎來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激勵著走在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國人。

200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選舉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我深知擔任國家主席這一崇高的職務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一定忠誠地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恪盡職守、勤勉工作,竭誠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給國內外的評論員留下了精干、務實、親民的第一印象,13億中國人和國際社會眾多觀察者注視著這個新的領導集體,他們將如何管理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如何領導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繼續走好民族復興之路?

2002年12月5日胡錦濤和中共中央書記處全體人員冒雪前往西柏坡學習考察,這是他們履新不到一個月的首次集體行動,西柏坡是中國共產黨進入北京前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1949年3月在革命勝局已定的歷史性時刻,毛澤東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半個多世紀以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一直伴隨著新生政權,2002年的冬天新一屆領導集體來這里重溫歷史,是對全黨的警示也是對人民的承諾。

2002年冬天里的這次出行寓意深遠,它向全社會宣誓責任重于泰山,幾個月后這一執政為民的誓言化為了帶領全體民眾共渡難關的具體行動。2003年春天,一場意外的災難在毫無防備間到來,一種被稱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傳染病迅速波及了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這種當時還不為人類了解的病毒所造成的猜測,疑懼和恐慌比病毒本身更快地蔓延。這是一場與病毒爭奪生命的戰役,它考驗著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測試著中國社會對應突發事件的“抗體”,在這個不尋常的春天全世界的眼光都在注視著中國,注視著剛剛上任的中國領導人。

2003年4月14日下午,在廣州最繁華的商業街北京路上,人們驚喜地看到了胡錦濤的身影,在這座當時已有1000多人感染SARS病毒的城市里,黨總書記和普通百姓的手握在一起,無論疾病災難,無論艱險困苦,中國的領導人用言行表明,他們始終同人民在一起,有這樣的領袖就有同樣恪盡職守共赴危難的百姓,這場春天降臨的全球性瘟疫,終于在夏天到來時被送走了,中國,贏得了勝利,當這一年結束的時候,人們發現中國的勝利還不僅僅是打贏了抗擊非典一戰。

這是地處戈壁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03年10月15日,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征程從這里出發,5時20分,胡錦濤總書記前來為中國的航天員壯行。北京時間9點整千年一刻,38歲的航天員楊利偉帶著一個民族的夢想起飛,浩瀚的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訪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中國人在2003年擁有了一份新的珍貴記憶。

中華民族歷來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快速發展的中國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意味著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2006年11月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全部48個非洲國家的眾多首腦和代表共聚北京,這一年恰逢新中國同非洲國家開啟外交關系50周年,這也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同時接待這么多位國家首腦。南非總統姆貝基認為: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把非洲大陸帶向充滿希望的未來,為此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希望誕生在北京天安門》的文章,一位埃塞俄比亞記者則寫道: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就是一個推動建立和諧世界的歷史性的會議。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發展,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代賦予我們莊嚴神圣的使命,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民主形式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豐富。

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必須擁有維護和平的力量,建設強大的國防,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建設一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必將鑄就保衛和平的鋼鐵長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買賣二手車協議書范本下一篇:明清小說研究作業答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