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北伐戰爭第15課教案

2022-12-11

撰寫教案是教師備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教師備課信息經過思維加工后的輸出結果。教案撰寫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份優秀教案應是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智慧、教學經驗、教學個性、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的綜合體現,教師應嘗試編寫具有個性、富有創意、具有活力的教案。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北伐戰爭第15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北伐戰爭第15課教案

第15課 北伐戰爭教案

一、課標要求

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

二、教學目標

1.知道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重要戰役;概述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3.中國革命的進程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共產黨對革命的領導權。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國共合作;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2.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右圖是黃埔軍校的校門上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副對聯使人耳目一新,它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但后來卻有人將其改為“升官發財莫往他處;貪生怕死請入斯門!”這又是為什么呢?讓我們學習第15課《北伐戰爭》,了解那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時期。

(二)新課正文

一、國共合作的實現 1.國共合作的實現 教師:(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蓋今日革命,非學俄國不可„„我黨今后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 ——孫文

材料二 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產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廣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中國革命之需要。„„依中國社會的現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是一個比較革命的黨。 ——中共三大宣言

教師:(總結)當孫中山為維護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意識到自己的孤單;當中國工人的斗爭一次又一次被軍閥鎮壓,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自己的弱小。那國共兩黨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國共兩黨都需要合作。 教師: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的標志是什么?

學生: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了。

1 教師:國民黨一大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教師:在此基礎上,國共攜手,領導了國民革命運動。 2.黃埔軍校的建立 教師:(展示幻燈片)

教師:孫中山創辦了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那你知道政治部主任是誰嗎? 學生:周恩來。

教師:領導人的組成說明什么? 學生:國共合作 教師:(總結)國共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成立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成立為國民革命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學生:培養出大批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教師:(總結)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于培養了中國革命的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這些年輕的革命者代表著中國未來的希望。這六期的學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產黨的高級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四人出自黃埔軍校。徐向前、林彪、聶榮臻、葉劍英。國共攜手在反帝反封建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為北伐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黃埔群英創建的國民革命軍為北伐戰爭奠定了軍事基礎。

二、北伐勝利進軍

教師:(播放《國民革命軍軍歌》) 教師:(總結)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是北伐戰爭,當年國民革命軍就是唱著這首歌開赴北伐前線的。那么,你知道歌詞中的軍閥主要指哪些人嗎?國民革命軍為什么要打倒他們呢?北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其主要戰場在哪里?代表性戰役有哪些?

學生:(結合《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閱讀教材“北伐勝利進軍”一目) 學生:(合作探究,回答) 北伐從1926年開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 北伐軍總司令為蔣介石。 北伐的主戰場是湖南、湖北。

湖北戰場的代表性戰役是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之戰。

教師:(補充)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發揮先鋒作用的是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這是一支大部分由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的隊伍。

教師:北伐戰爭取得勝利了嗎?

學生:北伐軍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和孫傳芳主力,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所以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

教師:北伐戰爭為什么能夠勝利進軍?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 教師:(總結)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進軍是因為:(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正義戰爭。(2)作戰方針正確。(3)國共兩黨齊心協力。(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

2 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教師:(過渡)北伐戰爭基本打垮了北洋軍閥。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了武漢。就在北伐戰爭將要繼續北上消滅張作霖的時候卻風云突變,陰霾突降!那么北伐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教師:(展示圖片)

教師設問:(1)1927年4月12日發生了什么事件?(2)結合上面的兩幅圖片,你認為國民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P73本目第一段,回答)國民黨右派突然背叛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召開“分共會議”。他們大肆屠殺工農群眾。

教師:(補充)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極力破壞中國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右派不斷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組織有效的反抗。歷史上國共的第一次握手僅僅持續了三年,便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宣告終結。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

2.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73本目第二段,歸納南京國民政府建立的時間、人物、性質和統一全國) 學生:南京國民政府于1927年4月由蔣介石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二)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了。

四、板書設計

第15課 北伐戰爭

?北?開始

?伐

?對象 ?戰高潮:北伐勝利進軍?主要戰場、戰役爭???成果?失?。簢顸h右派叛變革命,南京國民政府建立

3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前提??黃埔軍校?

第二篇:第11課《北伐戰爭》教案設計一

1.導入新課。

提示或建議:展示圖片:孫中山的頭像,然后請各小組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總結:孫中山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五四運動”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但斗爭都失敗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他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1924年他改組了國民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合作領導了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導入新課(展示標題或板標題)。 2.教授新課。

國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官學校。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自制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軍校校門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孫中山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這副對聯體現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后,讓每組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革命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對象只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等,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這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立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在當時,黃埔軍校的建立是我國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根據課本知識和這副對聯及剛才的討論,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報道它建立的情況。(課前預習準備)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位于廣州黃埔島上,是由原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的校舍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開始入學,6月6日正式開學。軍校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2月改稱為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黃埔,故稱為“黃埔軍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學校。它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孫中山以軍校的學生為根本成立了國民革命軍,軍校的學生大多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各級領導干部,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他們在廣東革命政府的領導下,高唱著《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

二、北伐勝利進軍

提示或建議:播放:《國民革命軍軍歌》(也可以在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后由學生或教師領唱),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孫、吳、張三派軍閥實力表(參考人教版教參第98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北伐軍勝利進軍”這部分內容,并結合所給的資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回答問題。讓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到臺前自己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對表現好的、積極參與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當年國民革命軍就是唱著這首歌開赴北伐前線的,那么,你知道歌詞中的軍閥主要指哪些人嗎?國民革命軍為什么要打倒他們呢?北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其主要戰場在哪里?哪一位同學有勇氣來前面利用這幅圖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

通過這個實例表和我們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可以知道吳、孫、張三派軍閥擁兵自重,控制著中國大部分富庶的地區;同時他們又是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中國封建統治的代表,他們對內鎮壓、混戰,對外賣國投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成為國民革命軍討伐的主要對象。

剛才這幾位同學的表現非常出色,根據他們的講述,我們知道北伐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聲勢震動了全國。那么,北伐軍為什么能夠勝利進軍呢?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資料和本課知識,分組討論,看哪一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有關資料。對同學們的分析給予點評,好的給予肯定,其他的要給予鼓勵。(教師總結)。

一般分析戰爭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戰爭的正義性;(2)軍隊的作戰方針是否正確;(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戰情況;(4)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學能根據各組分析的情況和這些方法來總結一下?(教師要給予表揚)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教師總結。

這位同學總結得很不錯,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進軍是因為:(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2)作戰方針正確;(3)國共兩黨齊心協力;(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學能列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你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否仍在發揚?請你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提示或建議:對于學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事例,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分析,要教給學生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要以點概面,以免學生被個別黨員的違紀、違法行為蒙蔽,形成錯誤的思想和看法。 看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多,由于時間關系,余興未盡的同學,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共同探討。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國民革命的最終結果如何呢?針對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判斷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理由。

小女孩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北伐戰爭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軍閥,但是隨著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王精衛等叛變革命,中國又出現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國民政府。舊軍閥被打垮了,又出現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新軍閥對內鎮壓,對外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因此,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國民革命最終失敗了。

那么,國民革命為什么會導致失敗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四則材料分組討論,分析其原因??茨囊唤M表現最棒。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北伐戰爭期間,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帝國主義破壞革命的四則材料。學生回答后再由教師總結。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通過分析以上四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國民革命之所以會導致失敗是因為: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極力破壞中國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右派不斷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組織有效的反抗。 在國民革命失敗的同時,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府的具體情況如何呢?它的性質是什么呢?這一政府建立后,中國出現了哪三個對抗的政權?請同學們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后搶答,看誰反應最快。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看課本第53頁圖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黨在屠殺革命志士》兩幅圖片。學生回答后再由教師總結。

1927年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它成立后,使舊中國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張作霖的北洋軍閥政府。后來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國民政府進行了北伐,少帥張學良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歸順了南京國民政府,使三個政權對立的局面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對內鎮壓,對外賣國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推翻,結束了它在中國大陸22年的反動統治。

導入:

師:展示周恩來的圖片。這個人物是?(周恩來)這是年輕時候的周恩來,穿著一身軍裝,威武帥氣,但熟悉周恩來的人應該知道周恩來其實并非軍人出身,那他為何穿著軍裝呢?(因為他曾是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沒錯。那么黃埔軍校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呢?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

5、作用:

師:當年黃埔軍校的門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幅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

師:黃埔軍校的創辦是為了培養革命軍,挽救中國革命。

師:當時被譽為中國的“西點軍校”,聲名赫赫,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熱血青年,懷著滿腔報國的熱情前來報考。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創建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他們在廣東國民政府的領導下,高唱著《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今天就讓我們踏著這些革命先行者的足跡,重走北伐路,去探尋北伐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

生:**列強,**列強! (《兩只老鼠》的旋律)

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二、北伐勝利進軍

概況(學生閱讀課本,上講臺填寫)

組織者、領導者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主要戰役、先鋒部隊

師:指導學生看《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找出北伐軍出發的地點,三大軍閥的分布和勢力范圍。 師:我們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列強,除軍閥。這軍閥具體指的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師: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擁兵自重,控制著中國大部分富庶的地區,同時他們又是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中國封建統治的代表,他們對內鎮壓、混戰,對外賣國求榮,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成為國民革命軍討伐的主要對象。

師:戰爭前夕,北伐軍10萬人,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兵力總數75萬。雙方實力對比十分懸殊。盡管如此,并沒有嚇跑北伐軍的戰士們。他們戰斗力相當的驚人,在戰場上非常英勇,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有幾次著名的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

師:在這過程中,有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他們是(生:第四軍葉挺領導的獨立團),他們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所向披靡。請同學來介紹關于獨立團的故事。

生:有一次,葉挺獨立團一營接到攻打武昌任務后,全營官兵都很高興。官兵們紛紛給家里寫下遺書、留下遺物。顯示他們他們誓死抗爭的精神。正是這樣,這個營的官兵們在攻城時個個奮勇殺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師:由于北伐戰士們的英勇奮斗,很快就將吳佩孚和孫傳芳的主力消滅掉了。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勢力范圍從廣東擴大到半壁中國。請同學們思考,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生:第一,北伐軍作戰方針的正確;第二,國共兩黨的齊心協力;第三,廣大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第四,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師:但是正當北伐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年輕的共產黨遭受到突然的屠殺,措手不及,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無辜的被殺害。剛剛成立沒多久的共產黨受到沉重打擊。

當初國共兩黨是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現在目標即將要達成,北洋政府即將被推翻,而蔣介石他們突然這么做的陰謀是什么呢?

生:奪取政權。不想跟共產黨平分天下。

師: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在南京建立起新的政府稱為南京國民政府。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時間:2.性質:

師:后來,南京國民政府就統治了全國。南京國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所以,盡管推翻了北洋軍閥政府,中國的民主革命任務依然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蔣介石建立起了自己的獨裁統治,背離了孫中山當年創建中國同盟會時所提出的革命綱領。那么領導中國革命的任務會最終會落在誰的肩上?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共產黨會做出怎樣的回擊?把這些疑問留到下節課解答。

第三篇:第15課教案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橋山中學

吳亞萍

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蔣介石的暴力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又繼續對中國革命的道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井岡山上的紅旗,猶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勢”,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二萬五千里長征向世人證明,中國革命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定可以戰勝千難萬險,讓革命烈火熊熊燃燒,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任務。本課介紹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三個重大歷史事件。 教學重點:了解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的特殊歷程及艱難曲折。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不畏艱難曲折探索出來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兩萬五千里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講述這一部分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來進行教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簡述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找到中國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講述紅軍長征的英勇故事,指導學生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

2、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觀看南昌起義錄像、井岡山會師圖片以及紅軍長征示意圖等,引導學生講述故事,使學生了解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及紅軍長征的基本事實。培養學生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和讀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南昌起義》片斷,

2、圍繞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討論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以毛澤東為代裹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創造了條件。體會先烈們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學習先烈們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堅強意志。 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革命前輩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課的一個顯著特點。課前指導學生收集英雄故事,課堂上請學生演講,但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所講的各個故事串在一條歷史主線上,即革命先輩們對中國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與奮斗的過程,幫助學生由點到線、再到面地掌握歷史知識,以立體地再現歷史情景。

指導學生深情地朗誦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五、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

1、備課中首先應研究歷史課程標準之“內容標準”,明確課標對本課的基本要求,包括課標規定的基本內容及其能力層次要求。根據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閱有關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以及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包括多媒體資料、圖片等,根據教學目標需要進行選擇處理,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

3、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創立革命軍隊,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有關故事,結合語文課本中所學文章等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學生準備|:在老師的指導下,課外查閱有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處理。練習講述故事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北伐戰爭》,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大大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就在北伐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然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第12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講授新課:

一、八一南昌起義:

本目要從以下四方面讓學生把握課文。

1、南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

教師指出: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暴力清黨,以極端殘酷的手段鎮壓革命人民,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達31萬多人。

提出問題:你認為從大革命的失敗中,共產黨人應該吸取什么教訓?(沒有自己革命武裝)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里,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為了挽救革命,中共決定用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

2、南昌起義的過程:

首先,播放南昌起義的錄像,要求學生講述南昌起義的基本過程,包括南昌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起因、經過、結果等讓學生掌握起義的領導人。指導學生看書: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來擔任南昌方面的前敵委員會書記,負責籌劃和領導這次起義。7月21日,周恩來由武漢秘密到達南昌。26日,賀龍、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和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開進南昌。27日,周恩來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成立了由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的起義總指揮部,部署起義計劃。

然后,鼓勵學生講述南昌起義的經過。8月1日2時,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直接掌握和影響的軍隊兩萬余人在南昌宣布起義。由于部署嚴密,對敵軍進行突然襲擊,僅五個小時的激戰,就全殲守敵,占領南昌。起義勝利后,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下轄三個軍,任命賀龍為代總指揮,葉挺為代前敵總指揮。一支由無產階級獨立領導的軍隊誕生了。8月3日至7日,起義部隊按照預定計劃,相繼撤離南昌,經過贛南、閩西,直奔廣東潮汕,途中遭到優勢敵軍圍攻而失敗。保存下來的部隊,一部分進人梅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移到湘南開展游擊戰。

3、南昌起義的歷史地位: 啟發學生思考:

南昌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對于中共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它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是反抗國民黨叛變革命、實施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人民軍隊的創建。 你能說出:為什么我國將南昌起義紀念日定為建軍節嗎?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的光榮節日。

4、南昌起義的教訓:

簡單介紹南昌起義的教訓。受俄國革命模式的影響,起義以奪取敵人力量強大的大城市為目標,沒有深人農村,發動土地革命,武裝農民。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指出南昌起義失敗以后,毛澤東等人又領導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出示秋收起義形勢示意圖,指圖簡述秋收起義的經過和結果,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果斷決定將部隊帶往井岡山地區,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指導學生看書思考:井岡山在那兒?是一個什么樣地區?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首先,學生通過看書中的小字介紹:井岡山位于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革命群眾基礎好,敵人統治力量薄弱;遠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產糧區,很利于軍事割據。結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國革命失敗的教訓和井岡山地區的客觀條件分析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必要性。

2、井岡山會師。

出示“井岡山會師”圖片,鼓勵學生講述“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革命的第一支堅強的革命的武裝建立了。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提出問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敵人的圍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在根據地,紅軍采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迫”的游擊戰術,多次打退敵軍對根據地的圍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后來進一步發展為湘贛根據地。 講一講:組織學生講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擔”。

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的影響。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它為大革命失敗后繼續堅持革命斗爭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它猶如中國革命的一點“星星之火”,終會形成“燎原之勢”。

三、“紅軍不怕遠征難”: 1.紅軍長征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思考: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認識到長征是紅軍在反擊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失利后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

2、長征的經過 出示毛澤東詩詞:《七律 長征》,引導學生齊聲朗讀,先感受體會紅軍長征的英雄壯舉。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紅軍長征形勢圖,練習講述紅軍長征的經過、其間所發生的故事。

首先要求學生指圖講述紅軍長征的經過,要求按時間順序講清紅軍長征過程中發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離開了瑞金開始長征;突破四道封鎖線;突破烏江天險、占領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到達吳起鎮;會寧會師等。

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課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重點強調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的內容既影響。

指出長征開始后,中共中央繼續執行“左”傾錯誤,使紅軍蒙受巨大損失,人員由近10萬人減少到3萬余人。在毛澤東的建議下,紅軍轉兵貴州,強渡烏江,來到遵義。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挽救危機中的紅軍和革命事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 提出問題:遵義會議被認為是紅軍長征過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你知道這是為什么?遵義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歷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解決。

3、長征的意義。

在第一,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完成戰略轉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消滅共產黨和紅軍的企圖。長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構成了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干。 第二,長征的傳奇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最后組織學生討論紅軍長征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如何學習長征精神?

3、小結:

以問題的形式和學生一起重溫課本的主要內容。為什么以“八一”作為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紅軍為什么要長征?

4、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南昌起義的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B.為爭取革命新局面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C.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D.保存了黨和紅軍的骨干力量

2、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 A.中央革命根據地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D.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3、毛澤東之所以選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是因為①離大城市較運,敵人統治力量薄弱②群眾基礎較好③那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④附近農產品豐富,便于籌糧籌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7年,毛澤東在一首詩里這樣寫到:“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這首詞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井岡山會師 D.廣州起義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卮穑?1)這是什么時期的歌謠?(2)這首歌謠說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什么問題?

6、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板書設計:第十五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南昌起義

二、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三、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 課后反思:

本節課知識容量較大,包括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三大部分內容,以往都是需要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現在要在一堂課中完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課堂就會忙亂而無條理,也不利于學生的了解掌握。所以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從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標準的規定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確定本課講什么、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明確一點,就是不能貪多、貪全、貪深,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整體效果較好。

第四篇:[教案二]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的情況和內容。

本課的難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教學方法] 分析與師生探究相結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以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臺灣又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引出本課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 新課探究: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歷史背景

結合地圖了解清、朝鮮、日本的地理位置。

引導學生學習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

思考,19世紀的清王朝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出,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從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引導概括:“腐敗無能,飽受欺凌”

教師指出,此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改革富強,野心勃勃”。與清朝形成鮮明對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那么其發動對華戰爭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夾在兩國間的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助剿”,

處心積慮的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這一年是舊歷甲午年,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

2、 黃海大戰

學生閱讀相應段落,講述黃海大戰的經過,說出自己的感想。 感受“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學習鄧世昌等愛國官兵英勇反擊侵略、不怕犧牲的精神,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日本多艘戰艦遭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黃海大戰后,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后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

面對日軍的侵略,統治者的態度怎樣呢?學生回答,妥協退讓,避戰求和。

遼東戰役遼東半島陷落的過程:九連城、花園口、大連、旅順。出示反映日軍旅順屠城的照片,揭露日軍罪行。學生說出感想:不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

第 1 頁 共 3 頁

接下來,日軍又進攻了哪里,結果如何呢?教師伴隨著學生回答,演示日軍榮成灣登陸,于是海陸夾擊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至此,清朝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劃上了句號。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清政府與日本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二、《馬關條約》

1895 李鴻章——伊藤博文

引導學生從中國和日本(帝國主義列強)兩個角度分析影響:

1、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 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脅。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

日本占據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安全。占領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

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 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

4、增辟通商口岸。

◆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掠奪從沿海深入到內陸。

《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自此,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 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聯系上聯歸納本課主要內容。下聯又說明什么問題?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下聯中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么“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還與統治者避戰求和、妥協退讓,清軍軍備廢馳,部分官兵臨陣逃脫等有關。

三、三國干涉還遼和臺灣人民的反日斗爭 (學生自讀)

閱讀以徐驤為首的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聯系史實認識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擊當今臺灣“臺獨” 分子的言論。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列表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可在《夜深沉》的樂曲中出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結合本課內容,說出自己的感想。

布置作業: 課后反思:

第 2 頁 共 3 頁

第 3 頁 共 3 頁

第五篇: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教案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一課時

第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①通過課文及相關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的學習,了解林則徐虎門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閱讀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②通過學習《南京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培養知識遷移能力。③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到:①林則徐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他的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②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不義戰爭;戰后以魏源為代表的開明知識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的進步性;③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經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已經對中國古代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通過復習對上學期的內容進行簡單回顧,并由此導入本課: 哪一位同學能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按順序排列下來?

(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對于清朝,我們許多同學都通過電視比較熟悉,有哪位同學能將清朝皇帝的世系表排列出來?

(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而且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經歷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的轉變,而且還遭受了外國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學習清朝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來了解中國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學們能: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從歷史中得到借鑒和經驗。 【講授新課】

一、導火索——林則徐虎門銷煙: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①英國的發展:通過向學生簡單介紹英國發展狀況,讓學生了解英國對外擴張的必然。由于英國最先適應歷史的發展潮流,建立了與近代化因素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并進行了產業革命,使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使得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由于機器大生產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工業產品需要傾銷,而本國原料也難以滿足機器大生產的需求。因此,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英國發展迫切需要的條件。 ②中英貿易:引導學生回憶上學期講到的“中英貿易”,以及雙方在貿易中所居的地位。從而為“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原因”做好鋪墊。早在乾隆時期英國就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希望可以打開中國巨大的市場。在最早的中英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入棉花和毛織品,中國則輸出茶絲瓷器等。中國的商品在英國很受歡迎,供不應求;而英國的產品卻在中國滯銷。為了扭轉貿易上的逆差,英國商人開始非法向中國輸入可以牟取暴利的鴉片。 問:你知道英國產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嗎?

(中國的閉關政策和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決定的。)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啟發學生通過討論、自由發言的形式來了解: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得危害。 問:你知道鴉片是什么嗎?它有什么危害?英國商人向中國輸入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危害?

鴉片俗稱大煙,原產于南歐及小亞細亞由罌粟果內乳汁制成,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早在七八世紀,阿拉伯商人已經將它帶入中國,但只為藥用,不知吸食。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國販賣過鴉片,但數量有限。

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損害身心健康(吸食者達200多萬人、十數省,有官員、紳士、幕僚、兵丁和太監。);吏治敗壞,軍隊戰斗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20年間流失1億元以上,為流通總額的1/5),造成政府統治危機。 鴉片對中國的危害讓許多有識之士深感憂慮,他們上書給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煙,但并未引起朝廷重視。后林則徐又上書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問:為什么道光皇帝采納了林則徐的禁煙請求? (有利于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3、林則徐虎門銷煙:

通過啟發式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從而讓學生認識林則徐,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①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福建侯官人。19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他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被史學界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問:林則徐到達廣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和主張?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則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措施有力:收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主張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貿易??梢钥闯隽謩t徐禁煙堅定,而且有遠見,不盲目排外。 ②虎門銷煙:

引導學生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通過講述激活課堂氣氛,并進而指導學生對“虎門銷煙”做出正確的評價。

時間:1939年6月3—26日;地點:虎門海灘;鴉片量:110多萬公斤;過程:15丈方池、鹽鹵、石灰、涵洞;

反映:中國百姓——揚眉吐氣,外國商人——欽佩。 問:虎門銷煙起到了一個什么作用? (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我們該如何評價領導了虎門銷煙的林則徐? (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導入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損害了誰的利益?他們會善罷甘休嗎?為什么?

二、經過和結果——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

①起因:運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學生對于原因可以說出:直接原因——虎門銷煙;根本原因——保護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

除此之外,還要強調: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國人發現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腐敗、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②經過:指導學生通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簡單了解鴉片戰爭的經過,能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通過看圖讓學生找出:鴉片戰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6月——1840年8月,英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英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英軍提出割地、賠款、通商要求,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 問:英軍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建立侵略據點、滿足侵略要求、擴大侵略)

第二階段:1841年1—6月,英軍攻占香港島并訂立《廣州和約》; 第三階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軍從廣東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簽署《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求和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結束。

討論:你能說出鴉片戰爭的性質嗎?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落敗的原因是什么? (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指導學生通過列表格的形式識記《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造成的影響,并了解英國人侵略中國的實質。

條款 主要內容 影

割地 割香港島給英國 中國的領土完整糟破壞;成為日后侵略中國的基地 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賠款 賠款2100萬銀元 中國人民負擔大增;清政府財政吃緊

通商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中國經濟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關稅 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指出:①香港島并非香港地區。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司地方一區和新界;②1銀元=0.72兩白銀,(2100萬銀元=1512萬兩白銀) 思考:《南京條約》中中國的哪些主權遭到破壞? (領土、關稅)

中國社會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魏源發奮編著《海國圖志》:

1、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隨著鴉片戰爭中國的戰敗求和以及屈辱和約的簽定,中國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打破。面對嚴峻的現實,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因此,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探求西方知識、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2、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指導學生了解魏源,他是新思潮最杰出的代表。 通過設置下列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對《海國圖志》的內容和作用有一個深層認識。問:《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什么的書?你能說出并解釋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嗎?你認為“師夷長技”能夠“制夷”嗎? 【小結】

鴉片戰爭的烽煙使中國蒙受了羞辱,中國歷史發生了轉折。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

問:你能說出有哪些危害嗎? (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占、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 問:你能說一說有哪些積極變化嗎?

(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練習】

一、每課一得:

“你知道什么是主權嗎?”結合本課內容,通過學生閱讀了解:何謂“主權”?

二、材料閱讀: 閱讀材料后,結合本課內容,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決材料問題。

三、自我測評:答一答: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結合課堂中列的表格“《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來解決這個問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長春19路公交車路線下一篇:4s店收銀員工作心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