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剖析新華書店變革之路

2023-03-14

第一篇:剖析新華書店變革之路

剖析新華書店變革之路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出版發行行業的消息一直是國內新聞的熱點。出版社從原來各自為政的事業單位轉變成統一運作的出版集團;新華書店在各地大張旗鼓搞連鎖經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打破新華書店對圖書發行的壟斷,授予山東世紀天鴻書業有限公司"出版物國內總發行權"和"全國性連鎖經營權許可"等等。

然而這些恐怕僅僅只能算是中國出版發行領域競爭態勢即將發生轉變的一個前奏而已。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今年12月1日以后,我國將對外資開放全國所有圖書零售市場。2006年,開放將擴大到整個發行領域,外國資本投資國內書刊發行領域將不受任何限制,投資比例、經營項目等均由投資者自主選擇。但是,目前我國的圖書發行流通領域的格局則是傳統的新華書店占據了市場上6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他部分則由出版社、民營書店所占據。

走出"溫室"迎接競爭

盡管新華書店仍然占據了這個市場的最大份額,其面臨的狀況,卻是"大而不強"."新華書店"作為一個有過光輝歷史的金字招牌,曾一統全國圖書的發行和銷售。但是隨著近年來圖書發行領域競爭不斷加劇,民營書店異軍突起,后者正在借助自己服務、效率和價格上的優勢迅速蠶食新華書店原有的市場份額和客戶群。與此同時,新華書店各自為政的經營格局不但限制了新華書店的擴張和發展,也直接導致了整體運營成本的居高不下。由于體制上的限制,各地新華書店雖然名稱相同,但每一個都是單獨的利益主體。各省有省新華書店,市有市新華書店,直到縣一級,也有獨立核算的新華書店。它們在行政隸屬關系上都直接歸屬當地政府,只在業務上進行相互間的協調和合作。而圖書經銷作為一項分銷業務,同樣應該遵循分銷企業的價值規律,對它而言,核心競爭力并無例外,也在于成本領先。如何在商品的流轉環節中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是企業在這個行業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而長久以來新華書店的經營格局,卻與這一標準背道而馳。

新華書店的經營現狀也說明了這種情況:全國除了個別地區的新華書店外,基本上在一般圖書的發行和銷售方面都處于虧損狀態。新華書店幾乎完全依賴中小學教材發行得以生存。據統計,全國中小學教材出版的總量占據了中國出版業市場80%的份額,教材和教輔類書籍的銷售利潤為全行業平均利潤的520%,而全國的中小學教材發行基本上是由當地新華書店所壟斷。這種政策保護使得新華書店在利潤構成上顯得非常單一。但近來,很多省份正在試行教材發行的招標,包括郵政、民營書店和物流公司等方面的力量都對這個市場躍躍欲試,新華書店傳統的利潤來源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挑戰也早已不僅僅來源于國內。凡是談論圖書發行的人都不能不提及另外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貝塔斯曼。1995年年初,貝塔斯曼與中國科技圖書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這讓這家德國企業成為了至今依然是惟一可以在國內開展圖書零售業務的跨國公司。雖然貝塔斯曼現在僅依靠其書友會在開展零售業務,但是誰都清楚這位世界級圖書銷售巨頭背后的力量。此外,還有一些新聞不斷觸動著從事圖書發行的人的神經:2003年12月,貝塔斯曼再次出擊,宣布收購國內第一家民營全國圖書連鎖企業21世紀錦繡圖書連鎖公司40%股份,新公司將成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圖書連鎖企業。就在不久前貝塔斯曼已經向新聞出版總署遞交了出版物總發權的申請。貝塔斯曼這些行為的用意自然是在未來能在中國圖書出版發行市場大有一番作為。

體制轉變不亞于一場革命

面對圖書發行行業的內憂外患,新華書店作為這個市場的主角自然不會任憑市場不斷流失。自2000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紛紛走了"改制"的道路。

改制的第一步,改變的是過去新華書店"三權分割"的情況,即市、縣新華書店的產權和人事權歸當地政府,業務權則歸省級新華書店的局面。很多省的新華書店改制是由省政府出面,協調各市級和縣級政府,把全省的新華書店的國有資產統一委托給省級新華書店代為管理。一旦把產權拿到,人事權和業務權也自然而然地統一在一起。浙江新華書店在1999年12月28日組建了浙江新華發行集團、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產權、人權、事權三權統一,為浙江新華書店的擴張奠定了基礎。而四川、北京等地也基本上在2003年完成了各自地區的新華書店的授權經營。

不過授權經營只是改制過程中的第一步,真正的困難在于改變原來新華書店的事業單位身份。由于新華書店過去在圖書發行業務上的特殊地位,全國的各地的新華書店基本都是事業單位編制,很多員工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的工作屬于國有事業單位編制,生活和工作都有保障。正是這種思想同樣束縛了新華書店積極參與發行市場的競爭。改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打破員工終身聘用制,使新華書店真正成為一個企業。一時間,了斷員工國有身份,重新競聘上崗的工作在各地新華書店展開。

這一轉變不亞于一場革命,改制對于新華書店發生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改制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問題,也深深地反映出轉變的艱辛與困難。很多縣市一級的新華書店人員大量流失、在改制的很多地方,新華書店的銷售額不斷下滑……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都是新華書店在自身變革過程中必須承擔的"陣痛".

很快,改制的下一步驟可能馬上又會到來:全國范圍內的新華書店的整合。這一輪的整合很有可能會借鑒航空公司的整合方式:在全國范圍內,以幾家主要的省級新華書店為龍頭逐步整合其他省份的新華書店,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幾個大型的圖書發行集團。未來的競爭將是成本和效率的競爭

盡管新華書店解決了機制上的問題,但是經營中競爭仍然時時刻刻困擾著新華書店。眾所周知,分銷企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來源于低成本運營。不論是像沃爾瑪這樣的大型連鎖商業巨頭,還是像國美這樣的專業分銷商,大家關注的要點都是相同的:如何更好地降低成本,如何更多地提高效率。

應該說成本和效率這兩個關鍵點,對圖書和音像產品的影響更勝于其他零售產品:圖書和音像產品本身的價值不高、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客戶重復購買的可能性不大、部分產品的季節性強、商品的逆向物流頻繁等等。這些圖書和音像商品的固有特點決定了如果要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有新的突破。

新華書店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在2001年四川新華書店開始嘗試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圖書銷售的連鎖經營,迄今為止已經形成包括直營店和加盟店在內近200多家門店;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也在2003年6月完成72家子公司244個網點的全部連鎖經營。新華書店的連鎖經營,將一改過去各地新華書店單點經營的局面,通過整個連鎖公司的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信息管理、統一市場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

而新華書店進行連鎖經營之后,則對企業的信息系統和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戰。保證連鎖企業成本降低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信息系統和物流。沃爾瑪的全球擴張腳步也在反復印證這些:為了保證總部能夠了解每個門店的詳細交易情況和庫存情況,沃爾瑪斥巨資開發了專用的信息系統,發射一顆通信衛星,專門傳輸總部與門店的數據。這樣總部可以通過信息系統時時掌握其各個門店的銷售和庫存信息,總部甚至可以通過貨架上的攝像機來了解門店商品的擺放的位置。沃爾瑪的物流中心也必然伴隨著門店進入其將要開疆拓土的市場。正是這些有力的支持,創造了沃爾瑪公司驕人的銷售業績。

目前,大部分新華書店,不論是信息系統還是物流體系都停留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

回顧新華書店的信息系統發展歷史,大致經歷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于1990年代,一批大型書城的建立迫切需要新華書店通過一套信息系統對書店當天的進銷存進行管理和分析,這一時期的信息化應用以滿足門店的銷售管理為主要特征。而第二個階段,就迎來了業務的拓展應用,包括對新華書店的財務、采購和教材發行、物流環節等環節進行管理。但是這個階段的應用還是以單個門店為基礎的,系統和系統之間缺乏集成性。特別是新華書店進行連鎖經營之后,企業的管理幅度和管理邊界都驟然拉大,如何掌握門店的進貨、銷售和庫存信息,同時又把這些信息同財務和物流部門共享,日益成為新華書店在系統應用方面的大問題。因此,一些新華書店一直在不斷探索,以尋求更加完善的集成系統來管理企業業務。這也就使得新華書店的信息化建設步入了第三個階段:信息系統集成建設階段。

然而這個階段的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即使翻遍現有的國內外所有成熟商品化軟件,都很難找到一套完全適合新華書店業務的系統。系統選型中的一些難點困擾著新華書店,同樣也困擾著軟件公司和咨詢公司:

如何進行商品主檔信息的維護和管理

如何在系統中保證商品主檔信息的唯一性;

如何使系統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模式

如何使系統適應組織結構的不斷變化

如何進行多維度財務分析

如何維護和管理海量業務數據

如何與第三方的物流控制系統進行集成 如何通過系統對商品進行預分

如何滿足不同的客戶類型,并能適應靈活的價格策略

…………

太多的"如何"使得圖書發行行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系統應用的"百慕大三角",很多非常著名的軟件公司在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但不論怎樣,選擇一個適合的系統,已經成為新華書店適應管理和業務發展的當務之急。

不同的企業的做法也不近相同:浙江新華書店選擇了系統的自主開發和完善,但是這樣的系統仍然不能實現財務和業務的集成管理;四川新華書店目前正在開發物流系統,并在規劃和構筑全面集成的業務系統;……更多省級新華書店則在觀望和準備??梢哉f信息系統的建設的重要,是圖書業內人都有所了解的,但其困難卻更為眾所周知。

與信息系統相比,對于新華書店而言,物流體系就更為滯后了。事實上,新華書店對物流價值的認識,也就是最近兩年間的事。雖然意識到,馬上行動,遼寧、北京、江西、浙江、四川等省的新華書店都已經紛紛開始籌建大型的物流中心,但是這些物流中心在建設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規劃,很多物流中心建成的效果差強人意。有的省級新華書店雖然建立了大型的物流中心,但是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信息系統有效運行面臨很多問題,有的雖然可以運作,但是處理的效率又不太高……

內外兼修方為上策

面對著體制和管理基礎的多重問題,背負著內憂和外擾的兩面壓力,新華書店坐實國內圖書分銷老大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對付這一切,自己真正能做的,唯有內外兼修,方是上策。

對內要苦練內功,快速地借助先進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實踐,改進自己在成本和效率控制上的能力;對外,要積極應對市場變化,不斷探索適合的經驗模式,利用自己品種全、信譽高的特點,在服務上、價格上有所突破。

目前,包括陜西、四川、浙江等國內的一些新華書店已經開始在改制、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設和物流規劃方面廣泛的和咨詢公司、軟件公司進行了合作,而其他各個省的新華書店集團都在作自己的探索。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新華書店"的金子招牌還會繼續閃亮。

第二篇:傳統金融的變革之路

阿里商業評論 | 傳統金融的變革之路

方德華|阿里研究院

隨著戰后最嚴重金融經濟危機的不斷發展,全球金融變革的序幕正徐徐拉開,曾經盛極一時的金融業飽受詬病,要求改革的呼聲盛囂塵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對金融業展開了集體反思。中國金融業雖然在本次百年一遇的全球危機中獨善其身,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但展望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體系所處的大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全行業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猶存,傳統金融的固有缺陷正在顯現,加速行業變革,轉變經營模式將成為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業最重要的命題!

一、我國金融行業體系的建立、健全

金融被稱為經濟皇冠上的明珠,是社會經濟的核心和樞紐。健康、完整、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國在建立健全現代金融體系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1949年后,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 “大一統”的銀行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成為既辦理存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中央銀行。“文革”期間,銀行獨立性消失,1969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并入財政部,銀行體系淪為政府的“大錢庫”和“出納員”。1976年10月,“文革”結束,銀行體系開始恢復和重建。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革”及其“左”傾錯誤得到糾正,我國建立金融體系的摸索進入新階段。

1979年后,國家先后恢復了主管農村金融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分設了主管外貿信貸和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以及主管長期投資和貸款業務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后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 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同時成立了中國工商銀行,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四大專業銀行為骨干的銀行體系。

1995年5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性質、地位及與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并為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提高資產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與此同時,其他類型的銀行也迅速發展。在交通銀行于1986年7月重組成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全國性綜合銀行之后,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煙臺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12家股份制銀行相繼成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銀行體系雛形初顯。但是,整個金融體系還是銀行的天下,證券業和保險業發展滯后,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層次感不強,金融戰略縱深沒有搭建起來。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的入世承諾強制性地將金融改革推上了快車道,在一系列充滿智慧的措施下 ,一度處于“技術性破產”邊緣 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浴火重生,“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上海、香港兩地上市。繼中國銀行之后,工商銀行于2013年被列為全球28家系統性重要銀行之一。 圖1:中國的金融體系

過去十數年間,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證券業股權分置改革和證券機構綜合治理已經完成,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農村金融和小企業金融方面,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代表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取得初步成果。

二、傳統金融存在的問題

正如有學者和業內人士所觀察到的,傳統金融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先,傳統的管理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許多落后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 “部門利益至上”的觀念很難改變,不少經營管理人員習慣于用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管理金融機構。

第二,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仍舊以傳統模式為主。一是傳統金融機構客戶至上觀念不強,日常業務仍然更多地以產品而不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業務單元自上而下的垂直運作和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三是后臺業務集中處理能力有限,前中后臺分離與制約仍不完善。

第三,信息化建設未完全適應業務發展需要。傳統金融機構數據集中還停留在物理集中層面,沒有上升到邏輯集中的層次,與國際先進的金融機構相比,中資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流程信息化、自動化、無紙化和智能化水平依然不高。 第四,傳統金融對變化的適應能力沒有顯著提高,對新的經濟形態、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長點的把握不到位。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后,傳統的增長點正在消逝,農村經濟和小企業在經濟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傳統金融機構在工業經濟思維和馬太定律的約束下,難以很好地服務這些新增長點,也無法分享他們成長的收益。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在突破時空限制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三、互聯網金融推動金融發展

(一)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經濟領域的八字箴言¬——實業為本,金融為末——為互聯網金融指明了方向。本輪危機發生后,主要工業國家對現行金融體系和構架展開了集體反思。他們對銀行體系、監管構成的意見和建議莫衷一是,但對金融回歸并服務實體經濟卻達成了高度一致。金融最基本的功能和終極任務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實體經濟進行資源配置。如果把實體經濟比作人體,金融就是血管。血管體系再完善、再復雜也必須是根植于人體的。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相比于傳統金融脫胎于保管和支付業務,互聯網金融從實體經濟而來,有著更好的實體經濟基因。從服務的對象看,互聯網金融更多地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和創業企業。而創業企業的風險系數與一般企業是不同的。一般企業面臨的是可持續經營和成本控制等風險,創業企業的風險更像是二進制的電腦程序,1代表成功,0代表失敗,失敗的代價極為高昂,傳統金融無法有效支撐,所以才產生了風險投資。而互聯網金融能比風險投資更好地適應創業企業的需求。從經濟的角度看,大量的創業企業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也是國民經濟競爭力的保證?;ヂ摼W金融與該類企業結合,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問題,也使金融更好地發展。從宏觀方面看,現行的全球經濟體系是高度跨區域、跨時期分布的,傳統金融的資源配置方式存在極限問題,即使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遠期市場也無法完全解決資源的跨時期、跨區域配置問題?;ヂ摼W金融的無地域、無物理網點的網狀分散式分布可以推動該問題的解決。金融行業的未來來自于實體經濟,要以實體經濟為本,實現“從實體經濟中來,到實體經濟中去”的閉環。

(二)更先進的業務流程

互聯網金融信息化程度更高。傳統金融行業風險控制是基于大數定理和抽樣調查,采取線性方式,主要手段是事前“盡調”、貸前抵押、客戶維護和貸后管理。以事前盡調為例,傳統金融業,無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都會按照“了解你的顧客”的原則進行數據采集,詳細了解客戶的性別、年齡、職業、收入、過去信用情況等。雖然線性數據有很強的實用性,便于處理,占用空間小,處理速度快,但是,其準確性和代表性都存在一定問題?;ヂ摼W金融將不再完全依賴統計上的大數定理和抽樣法則來界定風險,而是依靠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直接揭示個人金融行為,精確鎖定和控制風險水平,通過海量的行為數據、位置數據和交易數據定位消費者的資金需求、時間分布、購買偏好等,突破傳統金融簡單依靠統計模型進行期限匹配的方式,為風險管理提供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傳統金融變革的建議

所謂“時勢造英雄”,中國金融資源在時空上的不均勻分布催生了互聯網金融的超常規發展。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跑馬圈地”,傳統金融企業在最初階段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但風險和收益是并存的。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傳統金融機構依舊有著廣闊的前景和機遇。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對于大型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思維與機制的轉變是關鍵。憑借堅實的資金、人員、風控基礎服務大企業、高端客戶的復雜需求仍將是大中型銀行獨有的優勢。但大中型銀行業不應忽視互聯網金融所開啟的廣大長尾市場。面對快速迭代的互聯網金融,BCG進一步明確了傳統金融機構應該采取的措施,“(傳統金融機構)需要從銀行的數字化洞察、數字化渠道、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創新、風險管理、流程管理、技術平臺、組織管理等八個方面進行改進,建立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戰略。” 圖2:數字化戰略

(四)未來金融的方向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指出,“互聯網的厲害之處在于——動員更多的人滿足更多的人,不是靠少數公司、少數廠商,而是動員千軍萬馬。”金融和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精神融合后,產生了全新的場景,創造了無窮的可能,其精髓在于動員了更多的人去服務別人,使“精英金融”向著“人人金融”演變,實現隨時隨地都有金融機構跟隨的理想。人人金融的初級表現是所有的金融數據和資產可通過統一的入口、統一的賬號和統一的界面得到全面管理。用戶所需要的各種金融服務都圍繞這個統一的入口展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的積累,統一賬戶入口和場景應用會進一步融合,通過復雜的算法和模塊化的金融工具組合,實現隨身金融服務,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取金融咨詢和金融資源。這種金融服務方式是無法依靠有限的金融機構完成的,而是要凝聚更多的人來為別人提供服務,讓金融朝著平等、分散、網狀、點對點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人本金融,也完成傳統金融真正的變革。

第三篇:引領學校變革,走特色發展之路?

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劉國華

當今的中學校長總是被賦予多樣化的角色形象,諸如決策者、組織者、管理者、協調者、策劃者等等。而十幾年校長工作的歷練,令我深深意識到校長的主要角色應是一個引領者:引領學校的變革,引領學校的特色發展。

一、變革的動因:特色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學校變革不可能自發的產生,而是校長自覺引領的結果。校長是集決策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更應當是一位富有創新、改革精神的引領者,校長只有以引領者的形象出現時,才能以一往無前的創新膽識帶動和推進學校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要讓甘泉外國語中學這所老完中順應時代呼喚,實現新的跨越,動力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在對甘泉的辦學歷史及其他主客觀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學校變革進行了以下戰略思考:

思考一:變革要有獨特性。要在具有一般學校辦學水平的基礎上把學校辦成富有個性特征辦學風貌的學校,主要表現在有獨特的辦學思想、獨特的辦學內容、獨特的辦學策略,獨特的發展道路。

思考二:變革要有預見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飛猛進,世界變成“地球村”,國際交往的范圍不斷擴大,頻率不斷加快,包括日語在內的小語種人才將會日益受到青睞。

思考三:變革要有時效性。要及時跟進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戰略,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呼喚外語人才的快速培養,數以千計的日方企業、中日合資落戶滬上,日語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升溫,這是我們發展日語教育的良好時機。

思考四:變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為一所普通完中,并無明顯的綜合優勢。只有創建特色品牌,以特色求發展,才能使學校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將使學校成為永遠的贏家。

因此,我們確立“探索教育國際化,走‘日語見長,多語發展’的特色之路”的發展戰略。

學校變革是在校長引領下不斷推進的過程,要求校長善于以戰略的眼光,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國內外的辦學環境,挖掘學校的辦學資源,預測和把握學校變革的趨勢,抓住不同時期學校變革的特點、關鍵、重點和發展項目,以堅定的執行力予以推進,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

二、變革的關鍵:特色發展的內涵定位 ?本研究得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與教學實習研究項目的資助。項目名稱:學校管理機制創新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20060

2世界級戰略大師邁克·波特曾經說過:“一個企業要生存、發展,只有兩種戰略:一是差異化,二是成本領先。”他把企業發展定位一個指向“特色”,另一個指向“效益”,這對于學校發展定位有重要參考價值。校長作為學校的掌門人,在學校發展定位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通過對學校外部辦學環境和學校內部辦學資源的調研思考,我對學校特色發展定位作如下描述:

1.培養目標定位:學校特色不是供人欣賞的風景,特色“物化”直接表現在育人的規格和素養上。我們提出培養“有教養、有個性、有競爭力、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人”,這是對從日語教育開始的辦學特色的最好概括。

2.管理效能定位:辦學理念先進、管理高效、隊伍精良、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品牌學校;探索出一條關注母語和民族文化的有甘泉特色的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

3.發展路徑定位:以日語教育為抓手,以外國學生部作為新的生長點,以雙外語教學為載體,以國際理解教育為重要內容,以邁向教育國際化為追求,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日語及其他小語種后備人才,逐步把甘泉辦成“日語見長,多語發展”的特色學校。

對學校特色發展定位是基于以下思考:

特色發展是“日語見長”資源優勢的必然要求。特色學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賦予的,只能是由它的歷史發展的積淀和自身資源優勢等內在條件決定的。我們學校有34年的日語辦學歷史,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日語教育經驗,而且形成了雄厚的日語教師資源,以及韓、法、德、俄語種的師資條件。

特色發展是避免學校之間同質競爭的唯一選擇。確定“日語見長、多語發展”特色學校建設的定位既順應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又滿足了學生及其家長對多語學習的愿望。上海市普通中學中將日語作為第一外語開設的,只有我們學校,可以說,我們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在教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學校同質化傾向日趨嚴重的今天,走出一條錯位發展之路,無疑是一種戰略選擇。

特色發展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途徑。“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錢,特色是核心競爭力的本質。特色意味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勝人一籌,只有特色學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要進一步優化日語,發展多語,辦好外國學生部,這有利于揚我所長、展我所優。我們追求的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難以模仿”且能長期保持的競爭優勢。

特色發展是樹立良好而獨特學校公眾形象的最好渠道。良好而獨特的公眾形象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而特色學校比一般學校更容易為社會所識別,能使學校擁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為學校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會資源。

三、變革的保障:特色發展的支持系統

1.課程建設:根基

特色系于課程。戰略愿景的實現,離不開治校方略的支撐,離不開項目載體的設計和落實。特色定位必須有相應的課程來承載和表現,課程特色是特色學校發展的根基。我們采取“充實——改造——滲透——統整”的方法,對基礎型課程進行優化;建設“日語見長,多語發展”外語品牌課程;構建國際理解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課程;發展具有“重構活動,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課程。完善雙外語教育的三種模式:(1)主修日語,輔修其它語種;(2)主修英語,輔修其它語種;(3)日語、英語雙主修。開發校本特色課程,形成外語(聽力、口語)、雙語、對外漢語、國際教育(JA課程、EPT課程、IB課程等)、藝體、民族文化、科技(“2049”課程等)、綜合實踐、社交禮儀、演講與辯論等課程系列。

2.教師隊伍:原色

特色學校發展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是特色學校的原色。為此我們依托“青藍工作室”制訂并組織實施“529工程”,即培養5名領軍人才,20名骨干教師,90名教有特長的教師,提高甘泉教師的整體素質;每年選拔10名以上教師出國專業進修、交流與學習,并且保證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開設“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論壇”,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師文化;成立“對外漢語教育研究中心”,加強對外漢語的師資隊伍建設;聘請多語種外教,現在學校的外教數量已經增加到8名。

3.學生活動:活力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活動是學校特色發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終將體現在學生個性化的成長上。我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國際比賽,開展中外交流活動,增強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性的體驗,還組織學生參加“AFS”(國際交流學生派遣)項目,組織學生修學旅行;廣泛開展將棋、空手道、跆拳道、茶道等社團的活動,并鼓勵學生社團參與外事接待活動,促進體現國際理解的學生社團文化的健康發展;承辦中學生國際比賽,開展與國際友好學校的學生互訪活動,擴展學生視野,提高他們國際溝通、理解、合作的能力。

4.制度創新:平臺

在一片“強化管理”聲中,制度似乎變成了一種強制、外控的手段,不利于創設教師和學校發展的生態環境。我以為制度創新要體現科學化和人文化的和諧統一,我們的探索在于:⑴構建“規范+情感+權變”的管理模式,設計符合學校發展戰略的高效的“組織、制度和工作流程”。⑵采用人文精神促科學精神,淡化垂直領導,強化橫向溝通的管理策略,以感化促轉化。⑶改革管理機構設置,將現有中層機構整合,成立課程教學部、人力資源部、事業發展部、學生工作部、外國學生部和后勤保障部。⑷完善中層干部“民主推薦,競爭上崗”的選拔任用機制,繼續推行“主任助理制”、“任期責任制”、“年度述職報告制”。⑸建設學

習研究型團隊,改革會議制度,定期舉行以“創新——讓工作充滿活力”為主題的教育、管理創新論壇。⑹借鑒企業管理理念與機制,采用項目招標制和項目管理制,推進目標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文化積淀:靈魂

校長引領學校變革,是一種學校文化重建,絕不是某一領域、某一局部、某一點的變革,而是整體的學校文化的變革。不斷增加學校的文化積淀,才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靈魂。為此,我校確立和諧發展的辦學價值觀,重點是營造奮發有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學校文化氛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讓和諧發展積淀為學校的價值追求,促進教師、學生、學校的和諧發展;以人為本,構建“發現人的價值,開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素質,張揚人的個性”的學校觀念文化;在制度建設上維護人的尊嚴,體現生命的價值,以生命生成的觀點重建學校制度文化,使學校成為生命的寓所,工作學習的樂園,放飛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環境文化,使環境凸現民族文化,彰顯學校個性,體現多元特色,賦予學校環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設學習型團隊,力求通過“全員學習”、“全程學習”和“團隊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的推進,使學校成為開發群體智力、激發集體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續發展的學習共同體。

“十年磨一劍”,我們用六年的時間引領學校變革,走特色發展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革的道路還很長,我們愿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激流勇進的毅力、敢為人先的魄力,繼續引領甘泉外國語中學的變革,“不做機械重復的事,做出靈光來;不做不動腦筋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努力將我校建設成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特色品牌學校。

第四篇:論教育的創新與變革融合之路

論教育的創新與變革融合之路·信息化與教育變革 摘

要:

進入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個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教育改革和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理念的變革和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場由信息技術革命引起的教育變革,正在對教育的各個領域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梢哉f,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有史信息技術新課程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教學水平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隨之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層次。下面我就結合實踐,談談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的整合及作用。 關鍵詞:創新、促進、融合、變革、教師

一、信息技術課堂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校課堂愈來愈廣泛地運用信息技術。 應當說,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可能。然而,這僅僅是一種條件和可能,而要使這種“條件和可能”成為現實,則有一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其中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當前值得重視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這一課題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對當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運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反思,比如信息技術僅僅被視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或盲目濫用,或簡單運用,抑或為運用而運用,以至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始終處于“兩張皮”的狀況。而沒有把信息技術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內化為整個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沒有上升為從認識教學規律等教學理論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

信息技術課教學是利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多種形式,優化課堂結構,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使學生感到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使學生具備在信息社會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知識的目的。 實際上,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不可避免地給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從而促成了教學理論的“新陳代謝”現象,使一些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模式面臨挑戰,以及新的教學理論和模式應運而生。而新的教學理論和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重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二、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的整合的作用。

(一)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注意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從心理學角度看,多媒體中的形聲資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體集聲音,圖形和文本為一體,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事物,通過自身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據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時純視覺和純聽覺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視覺占81.7%,聽覺占54.6%,視覺比率明顯高于聽覺,所以,設計出物體運動,鏡頭變換和特技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藝術效果作用學生的感覺器官,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對象上,從而產生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感知理解抽象事物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是以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有根據這一特點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由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這些感性材料來源于觀察和實驗,需要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具體的信息和情景,在課堂上演示有聲有色的感性材料,通過“先示實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學內容化虛為實,化繁為簡,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輕輕松松掌握教學內容。 (三)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技能提高

教育技術能力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育技術能力是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基礎的。教師一旦具備了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就可以帶動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與監控能力、信息化教研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術促進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的目的?;跀祿旒夹g的教學案例庫匯集了特定教學情景下教師教學過程的客觀描述,已成為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強有力工具。

信息技術促進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知識檢索工具、知識更新工具、知識管理工具、知識結構優化工具幫助教師打牢科研的知識基礎。數字圖書館、CNKI、電子期刊、教育網站、教師網聯為教師提供數字化的教育科研資源,用于科研選題、文獻研究、文獻引用、論文寫作等。Web2.0技術為教師提供反思、交流、虛擬教研、協作研究的網絡環境和工具。教師利用網絡調查工具、統計軟件、數據分析軟件、課堂教學分析軟件、課題網上申報平臺和網上投稿平臺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反思能力提高——教師可以利用博客等社會性軟件的低技術門檻、零成本、零維護和高績效的特性進行常態化、可視化、網絡化和群體化的教育反思。日積月累,教師必定能夠不斷提高教育反思能力。

(四)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態度養成和升華

教師專業態度包括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教師工作一方面具有創造性勞動的特點,同時也存在大量瑣碎的重復性勞動等問題,日積月累,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到職業的無趣、無成就,教育也就變得死板、僵化,缺乏開拓創新。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減輕日常工作負擔,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提升勞動的創造性。教得輕松、教學有樂趣、有成就感、有創造性的體驗,教師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將職業升華為終身追求的事業,努力達到專業境界。

三、教育信息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作用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育信息化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并將繼續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其主要作用有: (一)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育信息化促進人們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重視信息科學技術和人的素質培養,樹立面向世界、科學發展、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樹立以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培養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教學觀。教育信息化帶給人們的是全新的信息資源,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硬件、軟件、潛件環境。 (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教育的現代化和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就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過程。使教育由傳統、半傳統的走向現代化,這就是教育改革的過程和方向。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容。信息化推動了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過程、教育模式、教育環境等的全面改革與發展。在信息化進程中,我國的教育現代化事業取得了重大發展。 (三)催生與發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效果就是催生與發展了信息化教育,使現代教育進入信息化時代。也就是說,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產生的新的教育形態。培養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素養、倍增教育效益是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務。作者在《論信息化教育》一文中對信息化教育作了系統論述。

(四)帶動教育信息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育信息化是驅動教育信息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動力系統,教育對教育信息科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需求必定要求二者適應需求而發展進步,這是一種互動關系。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夠把科學推向前進。”

四、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泛引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教室,卻把世界各地的事、物盡收眼底,一覽“天地眾橫”,不但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還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教育更好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總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及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深入,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正在產生深刻的變革,走融合之路,一定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信息技術與教育變革,為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作出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的發展取決于它是否能很好的適應教育環境及如何為教育服務,因此,我們將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提高、不斷積累經驗,為全方位工作實現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融合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五篇:?堅持改革創新 譜寫時代華章——探尋學校的變革發展之路

堅持改革創新 譜寫時代華章

——探尋一中的變革發展之路

10余年前,受當時社會形勢的影響,學校規模擴大的同時,出現了生源外流、師資流失、管理混亂、教學質量滑坡等情況。在此困境下,2007年,張玉坤同志臨危受命,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立足學校發展實際,帶領一中人負重奮起,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積極探尋突圍變革之路,從而實現了彎道超車、跨越發展,教育教學工作從低谷跨入全市先進行列,教學質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市第一方陣。

堅持以干部人事改革為先導,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氛圍。領導干部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要素。針對干部隊伍存在結構不合理,整體年齡偏大,“新鮮血液”供給不足,精通教學業務的人員不多,不能發揮領頭雁作用的現狀。該校把干部人事改革作為首要議題。為使改革活而不亂,他們深思熟慮,排除阻力,不徇私情,堅持以“用好的作風把作風好的人推上前臺”為選人用人導向,嚴格按照組織原則和民主程序,分別對副校長、中層干部實行了兩輪競聘上崗,數十名年富力強、業績突出、作風優良、群眾認可的一線教師脫穎而出,走上了領導崗位。目前,**一中干部梯隊建設已經形成,選拔機制日臻完善,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氛圍日益濃厚。該校多次被評為全縣干部作風建設先進單位。

堅持以教學改革為中心,著力提升育人質量。近年來,**一中為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實際,突出特色辦學,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2016年,該校啟動了“多元辦學創新思路及優才”培養計劃,制定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積極與名校對接,學習和探索名校特色辦學經驗。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合作,加盟了全國中學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聯盟。與山東大學數學院、物理學院合作,建立起了新的奧賽培訓合作機制。成立了“優才辦公室”,遴選出各學科專、兼職拔尖創新人才輔導員,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專職培訓。在突出尖子生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合理規劃設計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收到明顯成效。2019年高考,該校無論重點還是普通指標均取得較大突破,再次為全縣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答卷。

堅持以管理體制改革為關鍵,著力打造規范高效的運行機制。借鑒名校管理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打破原有的以年級處單一橫向管理為主的模式,實行分管校長、年級處、職能處室綜合管理、縱橫結合的網格式管理模式,達到了各負其責、相互配合、整體推進的效果。同時,強化以制管人,以制管事,建立了涵蓋教學教研、學生管理、后勤服務、安全保障等各層面的管理制度120項,把學校工作全部納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

堅持以分配機制改革為重點,著力激發一線教師的工作動力。本著“一切向前勤傾斜,為教學一線服務,上課多少不一樣,上課好孬不一樣,班級管理好壞不一樣”的原則,打破原有的分配體制,實行既重過程,又看結果的綜合考評辦法,實現了利益分配的最優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以后勤社會化改革為抓手,著力提升服務保障水平。通過公開競標,引進競爭機制,盤活了食堂、印刷廠、學生宿舍、衛生室的承包經營,解決了后勤工作資金投入多、管理難度大、運作效率低、服務質量差的難題;通過拍賣經營權、吸收社會資金建立了綜合服務區,解決了學生生活問題。對涉及敏感的工程項目、大件購置等,全部實行對外公開招標,對不能招標的項目,均由審計部門審核把關,一切工作都在陽光下操作。2010年,學校被評為全市后勤管理先進單位。2018年,學校餐廳成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現場會觀摩點。

有革新才有發展,**一中的改革為其積聚了騰飛的力量。全國“十一五”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省級規范化學校、省教學示范校、省民族團結模范集體、市文明單位、全市教書育人先進集體、全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科技大學優秀生源基地,……,這些殊榮紛至踏來,見證了該校改革的卓越成效。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培訓開班學員代表發言下一篇:聘用護士試用期合同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