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廣東省產業發展規劃

2022-09-02

第一篇:廣東省產業發展規劃

廣東省建筑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我省建筑產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保持和發揮建筑產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對我省加快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規劃綱要的主要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會議精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等相關文件,省委關于我省“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精神和戰略部署,《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 年)》等。

一、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全省各級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筑業企業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的挑戰,努力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建筑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地位作用明顯增強,拉動效應更加凸現,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十二五”期間,我省建筑產業保持穩步、健康發展,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支柱產業地位日益增強,為廣東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5 年,全省建筑產業總產值突破8800 億元,排在全國第五位,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的 4.9%,是2010 年的 1.9 倍,年均增幅達 13.3%。建筑產業增加值從 2010年的 1551.8 億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2441.9 億元,凈增 890 億元,年均增長 9.5%;2015 年,建筑業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的 3.4%,比上年提高 0.2 個百分點。建筑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提高。2011-2015 年,建筑業累計完成利稅總額達 3083.3 億元,其中,2015 年利稅總額 765 億元,是 2010 年的 1.6 倍,年均增長 13.1%。“十二五”期間,建筑業從業人數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總數保持在 3.0%-3.3%左右,在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富民安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十二五”期間,我省加大建筑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進建筑業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專,企業的資質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重點骨干企業總體實力增強,涌現出一批能夠承擔高大精尖項目的龍頭企業。到 2015 年末,全省建筑業特級資質企業增至 14 家;一級資質企業突破 1100 家,比 2011 年增加552 家。全省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企業達 505 家,比 2011 年增加 258 家,業務范圍涵蓋建筑裝飾、環境、消防設施、建筑幕墻、輕型鋼結構、照明工程、風景園林等多個領域,基本具備承接各類省級重點工程、大型工程勘察設計的能力和水平。一批骨干大企業積極延伸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海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入選“2015 年中國建筑業綜合實力 100 強”。

3.技術進步成效顯著

我省建筑業企業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加快推進創新發展。一批大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和建筑施工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完善管理體系,重視工程技術標準規范研究,突出核心技術攻關,設計、建造能力顯著提高。全面啟動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推廣應用,率先成立省級 BIM 聯盟,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十二五”期間,全省共發布 31 項省級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完成 1343 項建設科技成果的鑒定,其中7 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82 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639 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463 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十二五”期間,我省數百項科技成果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一批“四新”(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實現節能、利廢、環保等目標。

4.監管機制不斷完善

“十二五”期間,我省深化建筑市場監管方式改革,基本建成全省建設工程交易項目中心數據庫,完成各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的建設工程項目數據歸集。出臺《廣東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五公開”實行辦法》等文件,推進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監理、造價咨詢、項目招標代理行政審批改革工作,構建有別于行政審批的行業自律資信評級模式,激發市場活力。修訂《廣東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規定》,進一步強化工程造價制度建設。頒布《廣東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為我省建筑節能工作提供法規依據。先后制訂并頒布建筑節能設計、施工、驗收、綠色建筑評價、綠色建材產品等地方標準,初步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制定并實施《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實施方案》,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月”、“質量月”等活動,開展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打非治違專項行動以及質量安全巡查、安全專項整治、施工污染環境集中整治等系列督導工作,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5.工程質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省推進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鼓勵大型骨干建筑業企業參與質量獎評選。全省房屋市政工程竣工一次驗收合格率達 99.94%;“十二五”以來,全省共有 32 個工程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12 個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高質量完成一批設計理念超前、結構造型復雜、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重大工程,為改善城鄉人居條件做出突出貢獻。

全省共有 18 個國家園林城市、3 個國家園林城鎮、7 個省級園林城市、7 個省級園林城鎮,8 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6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2218 個省級宜居社區, 213 個宜居示范城鎮、648個宜居示范村莊,26 個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深圳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6 個項目獲得“廣東省宜居環境范例獎”。建筑質量和設計能力的提高,為保證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及生態環境三者協調一致,建設綠色美好家園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6.綠色建筑發展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間,我省大力推動建筑綠色化,初步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標準體系,綠色建筑及建筑節能發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省新增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面積6977 萬平方米,認定綠色建筑面積 1127 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十二五”綠色建筑發展目標,實現綠色建筑地級市全覆蓋,綠色建筑面積位居全國前列。截至 2015 年底,我省新建建筑設計階段和竣工驗收階段的節能標準執行率達 100%。我省“十二五”期間累計建成節能建筑超過 6.2 億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過 2050 萬平方米。先后建設 5 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深圳市率先開展國家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建成 30 個市級示范基6地和項目。全省綠色建筑的加快發展,為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減少污染,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營造安全、健康、宜人的人居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存在問題

1.綜合實力相對不強綜合實力相對不強綜合實力相對不強綜合實力相對不強與沿海其他發達省相比,我省建筑業規模有待提高。2015年,我省建筑業產值規模位居全國第五位,與經濟大省地位不相稱。我省建筑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較低,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度不高,企業競爭力不強,大型龍頭企業較少,缺乏具有資源整合能力、品牌影響力、能參與國際競爭的本土跨國建筑承包企業。

2.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我省建筑產業仍處于相對粗放的發展階段,生產集約化和管理精細化水平不高。產業整體素質較低,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建設滯后,發展戰略意識不強,市場擴張能力不足。

3.創新能力比較薄弱

我省建筑產業仍未完全擺脫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格局,科技創新力量薄弱。大多數企業在技術革新、設備更新等方面缺乏資金投入,技術和裝備水平不高,創新管理能力不強。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4.現代化水平不高

我省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與先進國家、地區相比差距較明顯,存在不適應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要求,建設周期長和生產效率、科技含量、標準化程度偏低等問題?,F代化建筑標準和建筑結構體系有待完善,未達到大規模工業化的要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

5.發展環境有待優化

誠實守信的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完善,建筑市場仍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市場秩序仍需進一步規范,失信懲戒機制有待進一步落實。投資建設、招投標管理、市場違法違規查處、動態監管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發展環境和趨勢

1.產業分化和競爭全球化推動建筑業做大做強產業分化和競爭全球化推動建筑業做大做強產業分化和競爭全球化推動建筑業做大做強產業分化和競爭全球化推動建筑業做大做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國際建筑市場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各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旺盛。其中,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增長引擎,拉美地區市場規??焖偕仙?,發達國家將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基礎設施更新和綠色能源建設。國際建筑市場份額的擴大,有利于我省建筑業企業加快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一體化服務能力,加快培育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建筑產業格局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兼并重組成為常態。這有利于我省建筑企業加快戰略轉型和兼并重組步伐,不斷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條,推動企業向工程總承包商、集成商和城市綜合運營商方向發展,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做強做優。

2.“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建筑企業“走出去”

“十三五”時期,我國“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將引發大規模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直接帶動大批鐵路、公路、港口等跨境項目的建設,為我省建筑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工程建設提供重大機遇;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為我省建筑企業“走出去”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建筑業企業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拓展對外合作空間、調整經營布局、加快“走出去”的戰略步伐。

3.新型城鎮化建設拓展建筑產業的市場空間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秶倚滦统擎偦巹?2014—2020 年)》明確提出,到 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 60%左右,努力實現 1 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吨泄矎V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創建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省。“十三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領域的投資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以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城鄉危舊房改造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等為代表的新一輪建設將全面展開,建筑產業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

4.綠色發展的浪潮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我省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以全面提高建筑產品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發展新型綠色建造方式,全面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實現我省建筑業跨越性發展。在綠色發展浪潮的推動下,我省建筑業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得到調整,建筑業發展方式轉變,必將催生一批綠色建筑咨詢、設計、施工、運維等高端服務企業;必將涌現一批以綠色發展為使命,集設計、施工、運維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運營商;必將產生智慧建造、智慧管理等新的建筑業經濟增長點,有力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5.新技術增強建筑業創新發展的動力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以及 BIM 技術的深入應用,將推動建筑企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開發經營、生產施工等全產業鏈建設中的優勢;加快應用、推廣信息領域的最新成果,為建筑企業轉變發展觀念,調整發展戰略,不斷挖掘發展潛力,實現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注入了新能量,同時對建筑企業激發創新發展動力,推動企業快速變革和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技術對促進建筑產業推進科技與管理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立健全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體系,提高建筑產品科技含量,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歷次全會、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省委省政府重要會議精神,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要求,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戰略機遇,落實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轉變建筑產業發展方式、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實現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方式為手段,著力調整建筑產業結構,探索廣東綠色建設體系,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把建筑業打造成為具有較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現代產業、節能環保綠色產業,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作為調整建筑業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推進建筑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建筑質量和性能。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廣東實際并有所創新,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標準技術體系、生產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

2. 堅持協調發展,優化建筑產業結構

遵循建筑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建筑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相協調,推動建筑產品供給與城市發展需求相協調。優化建筑產業結構,做優做強總承包企業,做專做精專業承包企業,做實做好勞務分包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綜合型與專業型企業互相依存、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3. 堅持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推動建筑產業發展的基本途徑。在建筑業全產業鏈中踐行綠色建設模式,推進綠色建材、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營和綠色改造,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彰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的綠色發展理念,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4.堅持共享發展,,確保安全高效高質

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建筑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加快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確保建筑工程質量和生產安全,提高建筑工程環境質量水平。在重點城市、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中開展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推動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基地和項目建設。

5.堅持開放發展,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機遇,加快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全方位對接外部市場,以國際化新視野發展建筑產業,加快推進與國際化建筑標準對接,鼓勵企業“走出去”,培育建筑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我省建筑產業發展總體目標: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使命和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契機,實現建筑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基本完成建筑業向現代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建筑產業市場環境逐漸成熟,體系逐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一批以龍頭優勢企業為核心、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產業集群,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產品和建造方式普及,市場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大型建筑企業經營國際化有新的突破,產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1.產業規模效益目標

實現建筑產業規模和效益平穩較快發展,建筑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總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跨越。

——到 2020 年,全省建筑產業總產值達到 15000 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 12%;全省建筑業增加值達到 3800 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 9%;建筑業省外完成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達到 30%以上。

2.產業結構調整目標

建筑產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專業類別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龍頭骨干企業數量明顯增多,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加強,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專業分工合理的建筑產業新格局。

——建筑產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到 2020 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 15%。其中,政府投資新建保障性住房、“三舊”改造工程項目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比例達到 20%,商品房的比例達到 15%。建成 5 個示范城市、15 個示范基地。采用建筑現代化的工程建設總體施工周期縮短 1/2 以上,建筑垃圾排放量減少 80%以上,施工揚塵量下降 80%以上,建造過程碳排放量下降 50%以上。建成 10 個國家級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基地、15 個省級示范基地;建成千億級現代建筑產業集群 1 個,實現建筑產業配套服務集約化;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等總承包資質更加齊全。

——促進大型企業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詢設計公司。到2020 年,施工特級企業數量達到 20 家,勘察、設計綜合甲級企業數量達到 12 家;年產值 100 億元以上的建筑企業超過 12 家。

3.科技進步目標

建筑技術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建筑業科技成果轉化、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更加顯著,建筑業技術創新驅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

——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設計單位的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勘察設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3%,其他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勘察設計行業專利和專有技術年均增長率不低于 15%。

——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年度科技經費支出占企業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0.5%。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施工裝備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能夠參與主編國家、行業標準。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實現施工項目網絡實時監控的比例達到 60%以上。

——在高層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特大橋梁、水電、核電等重要工程建設領域的勘察設計、施工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特級及一級建筑施工企業,甲級勘察、設計、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建立起正常運行的內部局域網及管理信息平臺。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術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各環節得到全方位推廣應用。 ——大型骨干工程設計企業基本建立協同設計、三維設計的設計集成系統,大型骨干勘察企業建立三維地層信息系統。參與主編國家、行業標準。

4.人才隊伍建設目標

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加大,人才培養和評價考核渠道拓寬,專業技術、高技能人才和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數量和質量明顯提高,形成人才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

——調整優化隊伍結構,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國內知名專家,以及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有海外承包經營能力的跨國經營型企業家達到 50 人;有海外工程設計、施工、監理、財務投資和運營經驗的國際化高級技術和專業人才 100 人。

——基本實施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執業制度。

——加強建筑工人培訓考核,建筑工人技能和標準化意識得到提高,全面實現崗前培訓全覆蓋,70%以上的建筑工人參加崗前技能提升培訓。培養 1000 名掌握先進技術、有海外建筑施工經驗的國際化高級技師、技工骨干人才。

5.綠色低碳發展目標

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深入發展,綠色建材廣泛應用,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能力不斷提高。

——到 2020 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重點開展運行階段綠色建筑標識,建成一大批三星級綠色建筑。

——到 2020 年,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 50%,試點示范工程中應用比例達到 80%。

6.建筑市場監管目標

形成較完善的建筑業監管方式和市場監管體系,監管效能和監管水平進一步提升,建筑業發展環境優化,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

——建筑市場監管法規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清出、工程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價管理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工程擔保、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個人注冊執業(認可)制度進一步完善。

——全省建筑市場監管信息系統基本完善;基本形成有效的行政執法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建筑市場監管體系。

——市場各方主體行為基本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明顯好轉。 7.質量安全監管目標

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不斷完善,創新監管方式取得明顯成效,工程施工事故明顯減少,工程質量安全達到新的水平。

——質量安全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強化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實施的監督,形成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新模式。

——建設工程質量整體水平保持穩中有升,重點工程質量達到國內及國際先進水平,工程質量常見問題治理取得顯著進步,

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強。

——全面推行質量檢測、商品混凝土質量信息化監管??⒐?的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驗收一次性合格率達到 100%,工程質量一般以上的事故實現零發生。

——落實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制度,住宅工程質量投訴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質的滿意度大幅度提高,質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好轉。

——依法應當實行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工程全部納入監督管理,獲國家工程質量獎的工程項目數量處于全國前列。

——施工現場和施工過程的信息化監管加強,施工現場關鍵崗位人員職業行為“一處鎖定,全省聯網”,實現有形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兩場聯動”。

8.信息化發展目標

到 2020 年,以信息化技術手段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取得明顯成效,電子化和標準化審批廣泛推行,行政審批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市場與行業更加自律,事中事后監管得到強化;以電子政務、行業監管和公共服務等為依托,建成全省建筑市場大數據庫,企業、人員、項目、誠信四大基本要素的信息采集、加工、公開、聯動工作管理機制完善,建筑市場監管和行業綜合誠信評價體系初步建成。建筑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形勢下管理、生產的新模式,BIM、物聯網等技術的創新應用取得明顯成效,信息化在企業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更加普遍,信息化應用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表 1:廣東“十三五”時期建筑產業主要發展指標

注:指標和目標值參考來源:《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 年)》、《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文件。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貫徹“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以全面提高建筑產品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以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為支撐,以裝配式工業化生產方式為手段,實現我省建筑業跨越式發展。

構建裝配式建筑生產體系。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產業鏈,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提升建筑生產能力和施工水平。創新裝配式建筑設計。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推行裝配式建筑一體化集成設計。推廣通用化、模數化、標準化設計方式,積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提高協同設計能力。按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方式改造建筑業,因地制宜推廣使用先進高效工程技術和裝備,大幅減少現場人工作業。引導企業研發應用與裝配式施工相適應的技術、設備和機具,提高部品部件的裝配施工連接質量和建筑安全性能。

培育裝配式建筑基地。引導傳統建筑企業實現跨越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培育一批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實現建筑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培育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建筑部品構件生產、一體化施工的產業集群。支持企業提高裝備水平,引導企業向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向發展。各地級以上市要積極申報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基地項目,加快形成一批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基地,支持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建立裝配式建筑產業集群,實現建筑產業配套服務集約化。積極引導設備制造企業研發部品部件生產裝備機具。

加快標準化制定。制定裝配式建筑法規、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相關配套優惠政策,推動結構件、部品、部件的標準化,豐富標準件的種類、通用性、可置換性,以標準化推動建筑工業化;提高建筑構配件的工業化制造水平,促進結構構件集成化、模塊化生產;鼓勵建設工程制造、裝配技術發展,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在適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裝配方式,進一步提高施工機械化水平。

針對建筑設計、部品及構配件生產、施工、裝修、質量檢驗和工程驗收的全過程,在現行工程建設標準體系、試驗和試點工程的基礎上,編制和修訂適用于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標準圖集、通用產品和設備手冊、技術指南,建立產業化標準體系。制修訂裝配式建筑工程定額等計價依據。

抓好試點示范。鼓勵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市,有效利用“粵港澳經濟圈”的區域經濟優勢,率先建成示范城市。選擇一批有條件的村莊,開展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造的農村住宅建設試點。培育一批工程設計、施工、運維和部品部件生產的示范基地,大力開展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工作。指導示范城市、試點村莊、示范基地制訂行動計劃,督促檢查推進建設情況,及時分析總結工作經驗。各地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項目監督和跟蹤服務,確保相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持續健康發展。

項目推廣重點。指導各地級以上市按近、中、遠期示范推廣目標的要求,每年確定一批推廣項目。重點在全省保障性住房、“三舊改造”和政府投資的房屋建筑工程項目中廣泛推廣裝配式結構;在工業廠房、倉庫,以及體育、教育、衛生等大跨度、大空間、超高層和抗震等級較高的公共建筑優先選用鋼結構建筑;在居住建筑,以及辦公、商業、文化等公共建筑中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在農房建設中積極推進輕鋼結構;鼓勵住宅小區圍墻、工地臨建、管道管廊等建設配套設施采用可裝配、可重復使用的部品部件;鼓勵具備條件的旅游度假區、園林景區等因地制宜采用木結構建筑或部件。

(二)提升企業競爭實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引導企業適應現代化大工業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要求,加快資源整合,利用我國和全省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延伸產業鏈,做強優勢環節,探索復合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優勢。

加快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扶持發展實力強、信譽好的建筑施工龍頭企業,支持大型工程總承包企業與勘察設計、項目管理、投融資服務等企業聯合重組,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培育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企業,打造建筑航母企業,提高建筑行業產業集中度。引導推動有條件的大型設計、施工企業向開發與建造、資本運作與生產經營、設計與施工相結合的方向轉變,推動有實力、重誠信的企業向“城市綜合運營商”轉型;以骨干龍頭企業的規模、品牌、技術和人才優勢為基礎,培育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建筑企業。

支持企業提高資本運營能力。建設建筑業與金融業合作渠道,推動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融合,鼓勵金融資本采用 BT、BOT、PPP 等模式支持總承包業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培育若干家總承包業務與金融資本融合的成功示范單位。打造“專、精、特、新”的專業企業。針對建筑產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扶持發展一批優勢專業企業做專做精,引導中小型施工承包企業向專業化企業發展。扶持競爭力強、特色明顯的裝飾裝修、機電安裝、智能化、鋼結構、隧道等專業化企業;培育實體化、一體化專業勞務分包企業,促進不同類型企業差異化發展,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扶持發展專業承包企業和勞務分包企業。鼓勵施工總承包企業分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承包公司,引導

二、三級企業積極研發專有技術,走“專、特、精”道路,向特色專業承包方向發展。支持企業提升進入專業工程市場的能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關鍵崗位自有工人為骨干、勞務分包為主要用工來源、勞務派遣為臨時用工補充的成建制用工方式,支持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擁有獨資或控股的勞務企業,引導組建勞務公司。

積極發展建筑咨詢服務企業。規范發展工程咨詢服務機構,營造有利于工程咨詢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推進工程勘察、設計、監理、造價、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規?;?、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創新服務產品,提高服務品質,為業主或委托方提供專業化增值服務,服務工程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支持工程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服務企業通過改制、聯合重組或互補合作,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擴大服務領域。

培育現代建筑產業集群。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延伸,引導一批技術型企業圍繞核心環節成長,形成產業集群。

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打造建筑行業總部基地,促進行業集群式發展。支持我省建筑業企業與央企和外省大型建筑業企業合作組建聯合體,共同參與國內外高端建筑市場競爭。吸引央企和外省大型建筑業企業在我省設立總部,優先保障企業總部落戶所需的經營用地。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分別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建筑產業示范園區,整合裝備制造、建材生產、設計咨詢、資金物流等要素,引導建筑業企業集聚發展。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進步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建筑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突破,積極引導建筑行業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加快推廣應用 BIM 等信息技術領域最新成果。

健全建筑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構建與國家技術體系相銜接、適合亞熱帶氣候特點、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廣東建筑產業現代化標準體系,形成貫穿建筑業全產業鏈的技術路線圖。鼓勵企業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編制工程建設標準和施工工法,支持企業設立技術中心,加快企業標準編制。充分發揮建筑工程技術中心的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創新研發技術含量高、應用價值高的專有技術、工法和標準。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培育和組建一批現代化工程研發中心、共性技術服務中心、行業協同創新中心等機構,鼓勵技術研究機構和試驗室成為國家或地方工程領域專項技術研發基地。引導企業通過開展戰略聯盟、戰略合作、校企合作、技術轉讓、技術參股等方式,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形成專利、專有技術、標準規范、工法的技術儲備,在工程建設中積極應用先進技術,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進建筑業技術更新與創新。支持大型企業和設計院合作,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工程標準和設計技術合作,為我省建筑企業“走出去”提供技術設計支撐。

加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扶持相關企業申請籌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協作創新平臺、校企聯合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開展建筑產業現代化相關的前沿技術研究。支持大型骨干企業、院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居住建筑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關鍵技術攻關,掌握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指導全省開展預制內外墻板、預制樓梯、疊合樓板、預制窗臺板、整體廚衛、集成房屋、裝配設備、智能家居、成品鋼筋等先進適用技術研究,大力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綠色建材應用,促進建筑產品質量及建筑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大力推動先進適用抗震技術的應用。

促進信息融合。加大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工業化生產全產業鏈中的應用,鼓勵以“互聯網+”的方式優化配置市場資源,著力解決建筑產業信息不暢、上下游脫節、資源分散、資金流通不暢等問題。以設計為引領,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建筑設計、施工、運營、拆除及城建檔案管理等各環節全生命周期的應用與深度融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 BIM 應用水平考核評價機制。大力推動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絡化、運營智能化、商務電子化、服務定制化等信息技術的創新、集成及應用工作,全面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有效降低工程項目的運營成本。開發建筑產業現代化專利信息專題數據庫,對技術研發型建筑企業實行專利信息推送服務。明確建筑業統計邊界,健全建筑產業數據統計機制。

(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

注重在工程建設實踐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創新,倡導綠色理念,堅持綠色設計,推進綠色施工,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增強綠色科技發展能力。

完善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研究制訂綠色建設省級條例,逐步推行設計、施工、驗收、運營等全生命期的綠色建設發展模式。

創新綠色建設金融,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綜合利用社會資本、外資以及財政資金投入綠色建設。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完善建筑設計方案競選制度,建立完善大型公共建筑方案公眾參與和專家輔助決策機制,引導有條件城市試點開展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評估制度。建立完善綠色建設技術標準體系,推動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建材在工程建設領域的廣泛應用。

實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計劃。完善新建建筑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驗收環節的節能監管措施,嚴格落實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

推進規劃用地用電約束性指標試點工作,強化建筑節能源頭把關。研究制訂更高水平的建筑節能標準,推進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行動。

全面發展綠色建筑。制訂實施我省綠色建筑設計、施工驗收標準,修訂完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完善財政支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政策。到 2020 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一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比例達到 30%。繼續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引導有條件的城市按規定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指導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

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繼續開展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及能耗公示工作,鼓勵應用 PPP、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手段推進建筑節能改造。研究各類公共建筑的能耗定額標準,逐步實施建筑能耗定額管理制度。

促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推廣,研究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在設計、施工、檢測和驗收等環節的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完善財政激勵政策,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加強建設工程材料應用的管理,做好結構性、功能性材料市場的統計及監測分析,到“十三五”期末,各市建制鎮以上城市規劃區全面完成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進一步提高建制鎮以上城市規劃區新建建筑應用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新型墻體材料、保溫材料、建筑節能玻璃、陶瓷磚、衛生陶瓷等新型建筑材料的比例。加快推進綠色施工方式的研究。制訂實施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制度,研究制訂推廣使用綠色建材政策,財政性投資占主導項目和綠色建筑項目綠色建材的應用比例逐年提高,鼓勵建設工程項目使用綠色建材。

(五)創新市場監管模式,加強建筑市場監管

完善建筑市場監管方式,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環境,推進建筑市場信息化和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動態的市場監管機制。

健全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機制。堅持市場在工程造價確定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相適應的工程造價體系,全面推行清單計價制度,建立健全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制度和工程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結合廣東現行的標準體系和抗震設防、綠色節能等要求,研究制定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相配套的計價定額。創新定額編制方法,推動建筑生產要素價格和費用的市場形成機制,推動工程定額動態化管理,提高工程定額市場化程度。

創新工程造價糾紛調解機制,增強政府公信力。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招投標制度,積極推行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方式。推行陽光、透明的工程招投標機制,試點放開非國有投資項目招投

標制度,制定招標代理機構及從業人員考核管理辦法,推行電子 化招投標,加大社會監督力度,促進招標投標活動公開透明。堅 決遏制和打擊圍標、串標、轉包、違法分包等違法違規行為。加 強合同管理,修訂出臺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咨詢服務、 項目管理等以及不同發承包方式的標準合同范本,建立合同監管 機制。

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動態監管體系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動態監管體系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動態監管體系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動態監管體系。制定全省統一的工程

項目數據標準、數據交換標準。構建省級、市級和縣級有效銜接 的“互聯網+監管體系”平臺,明確信息采集、數據公開、共享 和交換的管理模式,建立全省工程項目信息數據庫,對在建工程 項目、市場各方主體及關鍵崗位人員實時動態監管,動態記錄市 場主體的市場行為和現場行為,及時向社會公布行政審批、工程 建設過程監管、執法處罰等信息,曝光市場主體和人員的不良行 為信息,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研究制定工程建設企業和從 業人員的建筑市場和現場誠信行為評價制度,設計全省建筑業信 用評價體系,建立建筑市場主體信用檔案數據庫,逐步建立“守 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建筑市場信用環境,推進信用評價結果在 29 資質審批、招標投標和扶持獎勵事項中的應用,引導企業誠信守 法經營。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強化服務和行業自律,促進建筑業 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工程建設程序管理創新工程建設程序管理創新工程建設程序管理創新工程建設程序管理,加大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加大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加大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加大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建立

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服務體制,完善建筑產 業現代化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質量安全監 督、商品房預售、竣工驗收等管理程序。嚴肅查處不履行建設程 序、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及掛靠等違法行為,依法依規對 違規違法行為的企業及人員進行行政處罰,在建筑市場監管與誠 信信息平臺向社會公布不良行為和處罰信息。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面依法清理建設領域的各類保證金,

取消不合理的保證金,規范保證金的收取、使用、返還等行為。 加強對涉及建筑業企業及工程項目收費的監督檢查,嚴禁擅自增 加收費項目和提高收費標準。建立工程款結算約束機制,逐步推 行預算價、中標價、結算價按規定公開制度,分類明確結算時限, 縮短結算周期,采取有效措施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規范行業各 類保證金制度,提高企業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健全農民工工資 防欠清欠等長效機制,依法規范建筑業企業用工行為。

(六)落實主體責任制度,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六)落實主體責任制度,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六)落實主體責任制度,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六)落實主體責任制度,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完善各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 制,嚴格落實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主體責任,提高 監管效能,形成主體負責、中介服務、政府監管良性互動的工程 30 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完善項目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制完善項目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制完善項目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制完善項目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制。全面落實工程項目五方責任

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制,明確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建 立工程責任主體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建立建筑施工企業首 席質量責任官制度。出臺“兩書一牌”制度實施辦法,提升“兩 書一牌”覆蓋率。在五方責任主體基礎上,建設項目主體質量數 據庫,研究探索預拌混凝土、混凝土預制構件、鋼筋供應企業法 定代表人質量終身責任制。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事故企業主要 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監理單位總監理 工程師的強制培訓制度。規范工程質量保證金管理,推行工程質 量、成品住房質量擔保和保險制度,推進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保 險制度,完善工程質量追償機制。改革工程建設監理制度,逐步 實現由施工監理向項目管理過渡。

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加強工程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與

建筑市場管理、招標投標管理和資質資格管理等有機聯動。理清 政府監管與企業之間的責任邊界,全面推行質量安全巡查制度, 實施“雙隨機一公開”機制,逐步建立以質量安全巡查為主要手 段、以行政執法為基本特征的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建立市場 與現場聯動的監管機制,實行市場監管和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的聯 合執法。各地要強化政策文件的執行力和執法公正性,加強層級 聯動,確保指令和反饋、監管要求和現場整改形成閉環體系。積 極推行分類監管和差別化監管,突出對質量安全管理薄弱項目的 31 監管,突出對重點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監管,突出對質量安全行為 不規范和社會信用較差的責任主體的監管。建立產品質量追償機 制,加強部品部件生產、裝配施工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建立房 屋市政質量動態管理制度及綠色施工管理制度。探索引入保險機 制和服務,建立建設工程質量保險制度。提高質量安全監管效能提高質量安全監管效能提高質量安全監管效能提高質量安全監管效能。

突出關鍵環節、關鍵部位治理,加強地鐵、高邊坡、市政橋梁的 質量安全監控,持續開展建筑模架、深基坑、建筑起重機械等危 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專項治理。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許可 動態管理,將企業承建項目安全管理狀況作為安全生產許可延期 審查重點。常態化開展針對使用假冒偽劣建材、建筑工程施工轉 包、違法分包、掛靠等行為的專項執法行動,加大查處工程實體 常見質量問題的力度,建立健全違法違規行為定期督查和通報、 督辦制度,加大行業典型、重大案件查處和曝光力度。 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積極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化改

革,開展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活動,推行質量行為標準化和實體 質量控制標準化,強化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檢 查。落實分部分項工程標準化施工樣板制度,實現管理行為標準 化、設計要求標準化、工地建設標準化、施工工藝標準化、過程 控制標準化、施工機具設備和模板標準化,建立完善標準化管理 體系和考核辦法,發揮示范引路作用。完善工程質量創優激勵機 制,加強創優過程的施工現場指導,提高創優成效和工程質量水 平。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體質 32 量水平。推動企業完善質量安全保證體系,推進建設工程質量和 施工安全標準化管理,強化過程控制,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工程質 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的服務質量。推

進自主創新、新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發揮勘察設計在工程建設 中的先導作用,完善注冊建筑師執業制度,將建筑師執業范圍拓 展覆蓋至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明確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內 的權利和責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項目管理機制。建立市場化價 格秩序,完善建筑設計招投標機制,深化企業體制改革,鼓勵多 種所有制形式、不同規模的設計機構發展和競爭。強化工程監理 制度,引導工程監理主體和服務模式多元化,大力推進監理單位 現場監督的標準化、信息化、規范化建設。鼓勵引導工程咨詢設 計企業開展項目前期咨詢、工程設計、施工招標咨詢、施工指導 監督、工程竣工驗收、項目運營管理等覆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 體化服務。

(七)推動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點領域突破

(七)推動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點領域突破

(七)推動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點領域突破

(七)推動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重點領域突破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堅持依法行政,創新行政審批制度,逐

步弱化企業資質管理,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發揮 行業自律作用。優化企業資質申報流程,改進審批方式,建立高 效、便捷、公正的電子化審批平臺,逐步實現企業資質審批標準 化、信息化和動態化。強化個人執業資格責任,加強企業資質審 批后的動態監管,探索資質、資格管理向信用管理轉變。 進一步開放建筑市場進一步開放建筑市場進一步開放建筑市場進一步開放建筑市場。取消妨礙企業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

33 做法,簡化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企業備案手續,實行告知 性登記備案。清除各地區排斥、限制外地企業進入的各類準入障 礙,建立統一開放、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 推進工程建設組織方式改革推進工程建設組織方式改革推進工程建設組織方式改革推進工程建設組織方式改革。積極開展政府投資項目工程總

承包實踐,加快研究出臺適應工程總承包模式的配套政策措施。 大力發展工程總承包模式,著力解決影響工程總承包的體制機制 問題,調整完善現行招投標、施工管理、現場執法檢查、竣工驗 收備案等環節管理制度,推廣使用工程總承包模式,繁榮工程總 承包市場。

深化建筑業企業改革深化建筑業企業改革深化建筑業企業改革深化建筑業企業改革。引導建筑業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

求,完善企業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通 過產權轉讓、增資擴股、資產剝離、主輔分離等方式推動企業改 革,增強企業活力和動力。鼓勵管理、技術、資本等要素參與收 益分配,調動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以建筑業“營改增”為契機,完善各項基礎工作,加強企業財務 管理,通過提升企業管理能力增加企業效益。

(八)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快

(八)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快

(八)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快

(八)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快“走出去”步伐

以‘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為契機,積極開發港澳地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引領和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 海外市場。

加強粵港澳合作加強粵港澳合作加強粵港澳合作加強粵港澳合作。推動建設粵港澳統一的建筑市場,開拓港

澳地區及海外建筑市場。鼓勵建筑業各關鍵環節的骨干企業深化 34 與港澳企業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承攬境外大型 工程項目。支持企業以自貿區建設為平臺,推進粵港澳建筑服務 貿易自由化,構建統一的建筑市場。積極利用港澳地區資本市場, 緊扣“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以資本經營帶動生產經營,培 育建筑產業鏈的新環節。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支持企業跟蹤國外投資熱點,圍繞重點

區域、重點專業領域和重點工程項目“走出去”發展,積極參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到資源豐 富、市場潛力大的亞洲、非洲等國家開展工程承包,通過對外承 包工程換取當地市場和能源、資源,以多種方式提高盈利能力。 引導企業加強合作,增強全行業對外的合力,大力支持 BOT、 BOOT、PPP 等特許經營類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和使用中國工程標 準的工程項目,帶動設備、建材、技術、標準的出口。支持企業 利用自身優勢,與國內外知名承包商組成聯合體,共同承攬境外 大型工程項目。

完善“走出去”的服務機制。充分利用國家‘走出去’的政 策,支持建筑行業企業和有關商協會參與我省“走出去”信息服 務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建筑業市場重大工程事件應急協調機制, 保障“走出去”戰略順利實施”。鼓勵企業申報對外援助成套項 目施工任務實施企業資格,積極爭取我國援外工程項目。積極參 與我國政府推動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工程項目建設,帶動建筑設 計、咨詢、施工、監理等企業“走出去”發展。 35

(九)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完善人才培訓管理體系

(九)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完善人才培訓管理體系

(九)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完善人才培訓管理體系

(九)強化人才智力支撐,完善人才培訓管理體系

以加強人才素質建設為核心,著力培育一大批建筑業創新型 人才、國際化技術、經營和管理人才,探索制定各類人才培養標 準,促進人才總量與建筑產業發展目標相適應。

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平臺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平臺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平臺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培育平臺建設。建設建筑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引

進平臺,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積極 推動建筑企業及關聯產業企業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支 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對接職業院校實行訂單式培養。依托高校建立 國際化技術人才培養和輸送平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設計、工 程施工能力的高端技術人才。注重專業人才國際化培養,推動我 省建筑骨干企業與央企海外承包經營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鼓勵 企業選派人員到境外承包工程進修,推動我省工程設計、項目施 工和技術管理人才與國際接軌。

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加快人

才實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 統籌和社會參與的培訓管理體制。健全完善從業資格人員繼續教 育培訓管理平臺,加強執業注冊人員繼續教育管理,增強教育培 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利用承接海外工程建設項目的機會,建設 海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

拓展高技能人才培養渠道拓展高技能人才培養渠道拓展高技能人才培養渠道拓展高技能人才培養渠道。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培

養重點,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大型建筑骨干企業與重 點職業院校等機構,抓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促進職 36 業教育培訓工作快速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訂單 培養、現代學徒制等多種形式,加快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能 人才和新產業工人。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優勢,鼓勵建筑企業與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和產學研聯盟, 協同開展建筑行業重大技術攻關,協同培養創新型專業技術人 才。

強化人才管理。強化人才管理。強化人才管理。強化人才管理。圍繞產業升級目標,堅持“雙創”引領,突

出能力業績和技術創新,培養一批有國際經營能力、有承包經營 境外建筑工程經驗,帶動我省建筑業“走出去”的專家和企業家 團隊,對海外工程承包項目有突出貢獻的經營團隊給予獎勵。搭 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我省有優勢建筑市場的海外建筑技術 人才庫,為我省海外承包工程提供外部智力支持。推進實施“互 聯網+人才”培養計劃,整合從業人員信息資源,構建完整準確、 高效一致的執業注冊和從業人員信息數據庫,滿足執業注冊管 理、人員培訓考試管理、繼續教育管理、職稱申報等需求;實現 建筑行業業務管理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交換和業務聯動,提升 全省建筑從業人員管理與服務水平。

建立現代產業用工制度建立現代產業用工制度建立現代產業用工制度建立現代產業用工制度。提高工人組織水平,建立以總承包

企業自有工人為骨干,專業企業自有工人為主體的用工方式。引 導專業化作業的小微企業規范管理,實現建筑工人組織化、公司 化管理,全面推行企業用工實名制管理。保護工人合法權益,落 實勞務合同制度,按照“誰用工、誰負責”和“總承包負總責” 37 的原則,落實工資支付用人單位的主體責任和總承包單位的監督 責任,督促施工單位履行社會責任,不斷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環 境,提升職業健康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統籌安排,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推進 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整體推進建筑 產業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統籌協調全省建筑產業現代化推進 工作,各市、縣(市)將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成立由政府負責人牽頭的組織領導機構,強化“十三五”建筑產 業發展規劃落實的統籌協調。

(二)強化政策支持

(二)強化政策支持

(二)強化政策支持

(二)強化政策支持

加大財政支持。拓展省級節能降耗專項資金支持范圍,重點 支持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建設項目和成品 住房。優化省級保障性住房建設引導資金使用結構,加大對采用 裝配式建筑技術的保障性住房項目支持力度。各級政府對裝配式 建筑項目給予容積率、財政補貼、融資幫扶等優惠政策,在申請 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型產業、稅收減免等方面給與構配件企 業支持。加大對主導制定國家級或省級建筑產業現代化標準的企 業的財政支持,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制定和完 善人才培育財政扶持政策,積極培育建筑產業國際化創新高端人 38 才和技能人才實訓園區,優先推薦申報省級重點產業專項公共實 訓基地。落實符合現代化生產條件的建筑及住宅部品研發生產企 業、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財政扶持政策。 落實稅費優惠。對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的企業,符合條 件積極爭取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應稅收優惠政策。按規 定落實引進技術設備免征關稅、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關鍵原材料和 零部件免征進口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企業購置機器設備抵扣 增值稅、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免征 或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暢通對開拓境外市場的建筑 企業享受境外繳納所得稅額稅收抵免政策的渠道。 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建筑企業的信貸支持力 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建筑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中 期票據等直接債務融資工具。創新融資性擔保方式,支持以建筑 材料、工程設備、在建工程和應收賬款等作為抵質押的反擔保形 式,引導保險機構和銀行合作開發適合建筑業特點的應收賬款信 用保險和質押貸款。支持主營業務突出、實力較強的建筑業企業 進入融資性擔保行業。鼓勵社會資本發起組建促進建筑產業現代 化發展的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引導各類風險資本參與建筑產業現 代化發展。大力發展工程質量保險和工程融資擔保。鼓勵符合條 件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優質誠信企業通過發行各類債券融資,積極 拓寬融資渠道。 39

(三)優化發展環境

(三)優化發展環境

(三)優化發展環境

(三)優化發展環境

大力宣傳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意義,讓 公眾全面了解建筑產業發展對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建筑品 質、宜居水平、環境質量的作用。通過舉辦全省建筑產業現代化 系列年度博覽會,向社會推介優質、誠信、放心的技術、產品、 企業。對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優秀企業和個人給予表彰,引領 建筑工業化發展。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通過舉辦專業論壇等 形式,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對各類企業和消費者的宣傳,提高新 型建筑工業化在社會中的認知度、認同度,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 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推動建筑產業現 代化營造良好的氛圍。

(四)注重示范指導

(四)注重示范指導

(四)注重示范指導

(四)注重示范指導

加強行業引導。將建筑產業現代化推進情況和成效作為重要 考核內容。評選優質工程、優秀工程設計和考核文明工地,優先 考慮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施工的項目。建立并定期發布《廣 東省建筑產業優質誠信企業名錄》,對建筑產業現代化優質誠信 企業在資質評定、市場準入、工程招投標中予以傾斜。 強化技術指導。建立和完善建筑技術專家庫,建立專家責任 和利益機制,成立各產業環節的專家委員會,發揮第三方的社會 功能,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項目建設方案和應用技術論證制度實 施,提高施工圖審查的科學性。

強化示范引導。強化示范引導。強化示范引導。強化示范引導。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鼓

40 勵人居環境城市和綠色建筑示范市率先建成省級建筑產業現代 化示范城市。統籌規劃布局,落實政策措施,建設建筑產業現代 化示范基地,促進建筑產業集聚發展。政府主導的保障性住房、 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三類新建項目應率先采 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和產品,切實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推動建 筑產業現代化技術和產品的普及應用。

(五)強化監測評價

(五)強化監測評價

(五)強化監測評價

(五)強化監測評價

建立建筑產業現代化評價制度,成立省市兩級評價專家委員 會,制訂項目認定標準。建立和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 標體系,將其作為衡量各地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據。 定期組織監測評價,建立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監測評價結果。

第二篇:廣東省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粵府〔2009〕98號

2009年9月10日印發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規.模效益明顯、資金和技術密集等特點。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國發〔2009〕6號)、《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特編制《廣東省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本規劃是一個既立足于保持我省鋼鐵產業穩定發展,又抓住機遇做強我省鋼鐵產業的行動方案,重點考慮2009~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產業現狀

(一)發展現狀。

我省鋼鐵產業已基本形成從鐵礦采選、煉鐵、煉鋼、軋鋼到鋼材深加工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規模有所增長。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鐵產量分別為589萬噸、720萬噸和704萬噸;粗鋼產量分別為902萬噸、1152萬噸和1067萬噸;鋼材產量分別為1780萬噸、2014萬噸和2040萬噸。2008年規模以上鋼鐵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02億元,同比增長13.1%。

——兼并重組實現重大突破。按照國家的要求,我省成功引入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重組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鋼)、廣東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韶鋼),組建廣東鋼鐵集團,實施廣鋼環保搬遷,建設世界先進的湛江鋼鐵基地,同時加大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高鋼鐵產業整體競爭力,為我省建設成為鋼鐵強省奠定了基礎。

——技術裝備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近年來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我省重點企業工藝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高爐、電爐、燒結機等裝備向大型化發展,高爐TRT發電、焦爐干熄焦等節能減排技術逐步應用,廣州JFE限公司40萬噸熱鍍鋅生產線工藝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有力推進。近年來,我省對落后鋼鐵產能實行差別電價,以及強化環保、質量、稅收和安全監管等措施,大力推進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關停淘汰落后鋼鐵產能700多萬噸。

(二)存在問題。

——鋼材產量與產品結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08年我省鋼材表觀消費量約為4500多萬噸,供需缺口高達2500萬噸?,F有鋼鐵企業主要生產建筑用螺紋鋼、線材,熱軋和冷軋板材產量少,不能滿足我省先進制造業發展對高檔板材的需求,每年需從省外購入大量轎車面板、家電面板等高檔板材。建筑用螺紋鋼、線材也需從省外大量購進,導致廣東地區鋼材售價較華東、華北地區平均高出200元/噸鋼以上。

——資源利用成本較高。我省鐵礦大多屬于伴生礦,雜質含量高。由于鋼鐵企業規模小、采購量少,進口鐵礦石需通過中間環節采購,采購成本遠高于簽訂長期協議的直接采購。廢鋼價格相對偏高,波動較大。煉焦煤和噴吹煤均需從省外購入,物流成本較高。

——研發能力差,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我省鋼鐵企業在研發方面的人力資源、資金投入明顯不足。省內的主要高等院校也沒有開設鋼鐵冶金類專業,高等院校與鋼鐵企業間的聯系較少,難于通過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創新。

二、面臨的形勢

(一)我國鋼材消費還將適度增長。

按照國家發展戰略,預計到2020年全國鋼材消費總量將達到6億噸左右,即2008~2020年鋼材消費年均增長2.45%。我省對鋼材需求也將適度增長,預計2020年鋼材消費量將達到7000萬噸,年均增長約3%。

(二)鋼鐵企業兼并重組調整布局步伐進一步加快。

鋼鐵產業具有全球配置資源的特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鋼鐵業已進入了由超強、超大企業集團主宰業界發展的時代,我國鋼鐵產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世界鋼鐵強國都擁有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鋼鐵企業,國內主要鋼鐵企業也開始在沿海建設鋼鐵廠,利用便利的港口條件,降低運輸成本,同時通過鋼鐵企業重組,整合資源、統籌發展,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國內鋼材需求大幅下降,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消化庫存高價鐵礦石造成企業巨額虧損,企業經營困難,鋼鐵產業盲目投資勢頭已趨緩,部分落后產能已主動停產或減產。我省應抓住寶鋼重組韶鋼、廣鋼,組建廣東鋼鐵集團的機遇,利用當前項目建設所需設備、材料等要素價格大幅下降的有利條件,在湛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千萬噸級沿海鋼鐵基地,儲備先進產能;同時加快實施廣鋼環保搬遷,加大韶鋼、廣鋼等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擠壓落后產能生存空間,實現鋼鐵產業優化升級。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切實推進聯合重組、優化布局、淘汰落后、調整結構、提升水平工作。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鋼鐵產業與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促進,與資源、環境生態相適應,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強省。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依托廣東鋼鐵集團,建設鋼鐵強省。以寶鋼重組韶鋼、廣鋼,組建廣東鋼鐵集團為契機,依托寶鋼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努力打造湛江、廣州和韶關三大鋼鐵基地,生產高等級鋼鐵產品,全面替代進口鋼材,全方位滿足以珠三角為中心的鋼材市場需求,實現資源與市場的優化配置,提升我省鋼鐵產業整體競爭力。

——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繼續大力推進我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淘汰韶鋼落后產能,實施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其綜合競爭力;實施廣鋼集團芳村鋼廠環保搬遷,在湛江建設千萬噸鋼鐵基地,在南沙建設板材深加工基地;淘汰省內其他小鋼鐵企業。2010年底前,全省合計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000萬噸以上。

二圍繞三大鋼鐵基地,延伸發展鋼鐵產業鏈。鼓勵廣東鋼鐵集團投資礦山勘探和開發,實現鐵礦資源規?;洜I、集約化開采;以三大鋼鐵基地為核心,大力發展鋼鐵生產輔助原料供應與生產、機械制造與修理、建筑施工設施、輔料礦開發等配套產業;按區域發展需求,大力發展鋼材剪切配送和彩板、鍍涂板、制管等鋼材后加工項目;充分發揮華南地區臨海、臨港優勢,大力發展鋼鐵物流,促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加大研發、設計和應用力度,促進鋼鐵產業與裝備制造、造船、石化、汽車、家電、金屬包裝等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湛江鋼鐵基地。

按照技術先進、節能環保、裝備一流、效益良好的目標,加快推進湛江鋼鐵基地建設,一期工程鋼產能1000萬噸,力爭2012年建成。同時,以大型鋼鐵項目落戶湛江為契機,推動湛江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湛江城鄉發展,振興粵西經濟。

(二)做優廣州鋼鐵基地。

打造鋼材深加工基地,在廣州JFEl80萬噸冷軋鋼板項目、鍍鋅板項目基礎上,在南沙新建一條180萬噸冷軋鋼板生產線,以及鋼材表面處理、深加工生產線等項目。支持廣鋼集團珠江鋼鐵公司對現有系統進行配套和改造,提高鋼水質量及產品檔次,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支持該公司通過新建相關的配

套生產線,調整產品結構,在充分發揮和挖掘集裝箱板生產優勢的基礎上實施品種多元化和規?;?,成為薄規格熱軋板、耐候鋼、高強鋼、硅鋼、中厚板等精品鋼材生產基地;支持該公司調整資本結構,減少資產負債率。

(三)改造提升韶關鋼鐵基地。

大力支持韶鋼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增配鋼水精煉設備,提高鋼水質量及產品檔次,逐步培育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建筑、機械、汽車等行業用高等級棒線材、結構用板、大型型材的生產基地。同時推廣應用可循環鋼鐵工藝技術,高爐安裝TRT余壓發電,高爐煤氣、轉爐煤氣與余熱蒸汽回收.利用,促進節能減排,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

(四)建設廣東鋼鐵研究院。

借助寶鋼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區位、產學研配套等方面的優勢,在廣州建設企業性質的廣東鋼鐵研究院,加大資源投入,吸引優秀人才加盟,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發與人才培養平臺,承擔鋼鐵行業重大、前沿、基礎性項目研究與開發,為生產、技術、質量、工程建設、技術改造、用戶服務等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使其逐步成為高層次、高水平、多學科、多功能、開放型的集研究開發和成果應用為一體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研發基地。

(五)堅決淘汰落后鋼鐵產能。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定,積極采取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淘汰現有落后鋼鐵生產能力,切實防止落后產能死灰復燃。各地要嚴格按照與省簽訂的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生產能力責任書的要求,按期淘汰中頻爐、300立方米以下高爐、20噸以下轉爐和電爐。根據國家要求,進一步提高淘汰標準,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爐、30噸以下轉爐和電爐。

(六)延伸發展鋼鐵產業鏈。

發揮華南地區臨海、臨港優勢,建設大型鋼鐵物流基地;研究建立大宗產品交易平臺,穩定市場價格;發展電子商務,通過鋼鐵制品加工向下游延伸服務,為汽車、裝備制造等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加大研發、設計和推廣應用力度,促進鋼鐵產業與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七)保障資源安全。

——加強省內鐵礦石等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鼓勵廣東鋼鐵集團與省內大型礦業企業合作,投資礦山勘探和開發,實現鐵礦資源規?;洜I、集約化開采,禁止大礦小開和亂采濫挖,防止資源流失和生態破壞。適度開發利用低品位礦和尾礦。加強對共生礦、伴生礦礦產資源的研究、開發和綜合利用。

——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支持大型鋼鐵企業到省外、境外獨資或合資開

發經營礦石、煤炭等資源,建設球團礦等原料加工廠。支持廣東鋼鐵集團組織建立鐵礦石、煤炭、廢鋼鐵料等資源集中采購體系;充分利用湛江鋼鐵基地優越的港口條件,對進口鐵礦石、煤炭等大宗物資實行統一采購、集中配送。

(八)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充分挖掘在能源、水資源、物料利用方面的潛力,大力發展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潔生產,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鋼鐵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湛江鋼鐵基地要建成以熱電聯產為基礎,集化工、建材、資源綜合利用等多種產業為一體的示范性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五、政策措施

(一)采取各種措施緩解鋼鐵企業經營壓力。

鼓勵類鋼鐵企業回收利用廢鋼資源,可享受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優惠政策;加快開展大中型鋼鐵企業直購電試點工作步伐,對電力消耗總量大、單位電耗指標處于同行業先進水平、符合國家大用戶直購電試點條件的重點鋼鐵企業,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可優先作為直購電試點單位;支持重點鋼鐵企業銀行貸款實施債轉股,綜合利用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股權投資基金等融資工具,降低資產負債率,降低融資成本,滿足資金需求。

(二)扶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

在嚴格市場準入的前提下,從省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中重點支持省內主要鋼鐵企業進行以治理污染、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質量和增加品種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支持廣東鋼鐵集團向省內上規模鋼鐵企業增資擴股,減輕企業財務費用負擔,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

(三)支持廣鋼環保搬遷。

由廣州市政府牽頭研究制定支持廣鋼環保搬遷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廣鋼環保搬遷后土地轉讓收益以資本金方式注入企業,搬遷后按照經省政府同意印發的《關于促進擴大內需支持現代產業發展用地的若干意見》(粵國土資利用發〔2009〕71號)進行土地開發等。

(四)支持韶鋼剝離辦社會的職能。

支持韶鋼于2011年前,全部剝離企業辦學校、醫院、幼兒園、托兒所、派出所等社會機構,將相應職能和人員交當地政府接收。具體由韶關市政府牽頭會同韶鋼集團等單位負責落實。

(五)堅決落實淘汰落后鋼鐵產能政策。

嚴禁違規審批新建、擴建鋼鐵項目,堅決落實差別電價等淘汰落后鋼鐵產

能政策,促使落后鋼鐵生產能力平穩退出市場,確保按期完成關停和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目標任務。

(六)實施“走出去”戰略。

積極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開展資源開發、技術合作和對外并購,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投資建設鐵礦、煉焦煤、冶金焦等主要原輔材料生產供應基地。

(七)大力支持鋼鐵配套產業建設。

大力支持三大鋼鐵基地的配套基礎設施,以及鋼材后加工、物流、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對部分重點項目,優先考慮列入省重點項目,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八)支持建設鋼鐵物流基地。

支持在緊鄰南沙深水航道的地區建設大型鋼鐵物流基地,主要用于韶鋼、廣鋼原燃料輸入,湛江鋼鐵基地、韶鋼和南沙冷軋板材成品配送集散等。

附件:廣東省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項目表(略)

第三篇:廣東省林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肩負著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重任。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林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突破林業發展瓶頸、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主要推動力。為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科學發展現代林業、建設廣東現代林業強省,根據國家和省有關科技發展規劃及國家林業局《林業科學和技術“十二五”發展規劃》、《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林業科技發展回顧

(一)林業科技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科學發展生態、民生、文化、創新、和諧等“五個林業”,成功應對了雨雪冰凍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林業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林業科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林業科技創新成為了廣東林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省財政首次設立了省級林業科技專項資金。為有效整合和充分發揮林業科技資源優勢,快速提升我省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廣東現代林業建設的科技支撐水平,經省政府批準,省財政于2008年設立了省林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這是我省首次設立的林業科技專項資金。從2008年至2010年,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開展優良鄉土闊葉樹種和珍貴用材樹種良種選育及高效栽培、工業原料林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經營與效益監測評價、林業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專項實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并構建了油茶、鄉土樹種、珍貴樹種等研發團隊,有力地促進了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的設立對我省林業科技創新與示范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林業科技攻關取得重要成果。重點開展了林木良種選育、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設、木材加工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收集保存了一批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種質資源,攻克了一批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選育出的濕加松優良雜種組合材積生長量比濕地松提高100%~240%,扦插成活率達80%以上;濕加松、高脂馬尾松快繁育苗實現了產業化;黎蒴扦插及相思、南洋楹、樟樹組培育苗技術取得突破。桉樹人工林地力維護技術、南洋楹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濕加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和土壤管理技術,紅錐、黎蒴等鄉土闊葉樹種菌根苗培育、豐產栽培技術等研究也取得新進展。生態公益林樹種選擇、配置模式、低效林改造及高效生態林恢復與重建等技術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監測評價研究也全面展開。3S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方面進一步得到應用,摸索出了一套生態防控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薇甘菊綜合防治技術,引進的綠僵菌及其配套技術成功消化吸收并應用,配制的綠僵菌復合劑防治桉樹苗木白蟻取得良好效果。黎蒴人造板生產、木材保護技術更加成熟。“十一五”期間,共有17項林業科技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4項成果獲得梁??茖W技術獎;申請林業植物新品種權18個,其中授權5個;42個品種通過省級林木良種審(認)定,其中有13個油茶品種通過審(認)定。

3、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大力加強林業科研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等公共科技創新和支撐平臺建設,促進了全省林業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升了我省林業科技創新和示范的能力。廣東林業高科技園區重點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標本館等設施,引進了林木專用肥等一批開發項目,園區基礎設施和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建立了一批省級林業科研推廣示范基地,省級(東江)林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已建成優良鄉土闊葉樹種、桉樹、相思、濕加松、速生高脂馬尾松及能源林、珍貴用材林樹種試驗示范林2050畝,初步建成了集科學研究、科技示范、成果推廣、科普教育于一體,全省林業重點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與林業優勢科技品牌試驗示范與展示的創新平臺;省級(肇慶北嶺山)優良珍貴樹種培育試驗示范基地已建成檀香、黃花梨、土沉香等八大優良珍貴樹種試驗示范基地2310畝;廣東肇慶大南山現代林業試驗示范基地、省高脂馬尾松良種繁育基地等建設也已初具規模。省級森林生態效益監測網絡初步形成,建立了東江、韓江、西江、北江流域森林生態效益監測站及國家林業局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廣東沿海防護林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建立和完善了廣東林業科技信息網,促進了林業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了林業科技信息化服務水平。江門、佛山、東莞等地林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區域性示范帶動作用逐步顯現。

4、林業科技推廣示范效果顯著。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重點開展了桉樹、相思、南洋楹、濕加松、高脂馬尾松等優良品種、無性系及豐產栽培技術等成果的轉化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2009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我省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21個,總投資2100萬元,進一步推動我省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我省自主培育的濕加松良種深受生產單位和群眾的歡迎,年繁育優質苗木300萬株以上,5年累計推廣面積達18萬畝。從周邊油茶主產區引進的油茶優良品系在我省的粵北油茶產區也得到進一步推廣。利用綠僵菌制劑防治桉樹苗木白蟻,應用生物制劑防治松毛蟲、竹蝗,松褐天牛誘木劑、引誘劑應用于松材線蟲病的治理,森草凈防治薇甘菊等均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木材保護技術已在省內外推廣應用,木材防腐產品廣泛應用于園林建筑、農用香蕉支撐等方面,為桉樹、相思等速生材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途徑。博羅、德慶、龍川3個縣被國家林業局列為第一批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全省共有41項林業科技推廣項目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5、林業標準質量工作成效明顯。進一步加快林業標準的制修訂,立項制定廣東省地方(林業)標準62項,發布實施46項;我省有關單位還主導或參與了25項林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到2010年底,全省共立項制定廣東省地方(林業)標準130多項,發布實施73項,這些標準涵蓋了林業基礎術語、林木種苗、營造林、木質及非木質林產品、木本花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業管理等方面,林業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進一步加強林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新建5個國家級、19個省級林業標準化示范區,全省共建立8個國家級、43個省級林業標準示范區,示范區建設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重點林業工程逐步形成了按標準設計、按標準施工、按標準檢查驗收的良好局面,促進了林業建設質量與效益的提高。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也進一步加強,廣東省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經省質監局批準建立,國家林業局批復同意在廣東成立了“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州)”。同時,積極推進名牌帶動戰略的實施,全省有50個林業類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9個林業類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

6、林業科技服務加快推進。大力開展送科技下鄉、林業科技特派員行動和“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組織編印了《廣東省城市林業優良樹種及栽培技術》、《廣東省主要經濟林樹種栽培技術》、《油茶豐產栽培實用技術》等林業科技書籍和實用技術手冊;召開了“實施科技創新工程與提高森林質量”、“加快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實施林分改造工程”、“科技服務林改”等專題研討會,為廣東現代林業和林業生態省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技術支撐。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組織舉辦了較大型的學術研討、交流、科普等活動共100多場(次),組織科技下鄉小分隊100多支,組織科技人員下鄉2000多人次,舉辦技術培訓班400多期,接受各類技術服務的人員超過2萬人次,印發各類技術資料3萬多份,全省掀起了送林業科技下鄉的熱潮,逐步形成了林業專家深入基層,為林農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長效機制。

7、林業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繼續深化省、市級林科院所和區域性林業試驗中心改革,林業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和國家林業局有關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精神,積極推進全省基層林業技術推廣機構深化改革,加強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重點加強了梅州、肇慶等5個市級和揭西、陽春、連平等14個縣級林業科技推廣站的科技推廣服務條件建設,基層林業科技推廣機構技術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8、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推進粵港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林業管理與科技培訓、科學考察、合作研究等,粵港互派林業培訓、考察、交流團組共45批次,400多人次;特別是為香港漁農署舉辦了7期農林助理員培訓班,培訓人員150多人次,取得良好效果;組織開展并圓滿完成了“香港森林植物病蟲害調查”項目。繼續加強國際林業交流與合作,組織林業出國(境)考察、交流、培訓、技術引進等團組共75批次、365人次;并爭取到了多項引進國外人才、智力項目。對外交流、國際合作、技術和智力引進等項目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我省林業管理和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通過荷蘭政府、匯豐銀行、日本小淵基金及ITTO(國際熱帶木材組織)等國際援助項目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我省對外林業科技合作與交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林業科技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林業科技創新能力較薄弱。全省各級林業科研院所普遍存在著科研實驗條件落后、實驗設備陳舊、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特別是市、縣林業科技機構科研試驗條件差,試驗研究能力比較薄弱。與其它行業相比,林業科研條件建設更是明顯滯后,嚴重制約了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技術儲備不足。突出表現為科技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短缺兩方面。特別是由于林業科技成果產出的滯后性,導致科技成果的產出速度遠遠跟不上林業建設的需要,科技儲備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隨著林業發展方式轉變,科技需求也發生重大變化,困難立地造林、林木生物育種、碳匯造林等領域關鍵技術有待突破,低耗增值、清潔生產的產業升級技術亟需提升。

三是科技投入總量仍然不足。近年來,國家和省對我省林業科技的投入雖有較為明顯的增加,但投入總量和增長速度遠不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需要,尤其是省財政在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林業科技推廣項目資金投入上幾乎是空白,致使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滯后,基層林業科技推廣能力薄弱。 四是林業科技人才較為缺乏。主要表現為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夠合理,而且分布不均,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基層實用人才仍然缺乏,尤其缺乏學科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才,影響了我省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難以實現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

五是基層林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目前,全省21個地級市,只有12個市成立了林業技術推廣站;121個縣(市、區)中,只有37個縣(市、區)成立了林業技術推廣站,僅占30%,眾多山區市、縣或林業重點縣還沒有成立林業技術推廣機構?,F有的基層林業科技推廣機構也明顯存在著隊伍不穩定、機制不活、保障不足等問題,科技推廣和服務能力薄弱。

二、林業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林業的需求已趨向多元化,對林業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來解決當前林業快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種需求。

(一)實現林業“雙增”目標迫切需要提升森林資源培育和經營管理水平。 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森林面積比2009年增加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2億立方米。目前,我省森林資源整體質量不高,森林單位蓄積量低,全省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44.4立方米/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全國平均水平的52%;森林蓄積占有量人均5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森林蓄積的7.8%,也只有全國人均水平的55.3%。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森林資源的剛性需求,必須加強高抗林木新品種選育、森林資源培育、結構優化、多目標經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水平森林資源培育技術支撐體系,并大力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為實現“雙增”目標提供堅實的科技保障。

(二)實施生態屏障戰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攻克生態建設技術瓶頸。 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時期賦予林業的光榮使命。近年來,我省臺風暴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風沙侵蝕,給國土生態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也已進入攻堅階段,必須在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強化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攻克困難立地造林等關鍵技術瓶頸,為保障國土生態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實施林業產業振興戰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技術升級。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構建低碳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我省林業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總產值、生產規模、技術水平、名優品牌數量等均居全國前列,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然而,林業產業集約經營水平不高、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林業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仍較突出。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重點突破商品林、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定向培育與集約栽培及林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等關鍵技術,加快構建現代林業產業技術體系。

(四)實施增綠惠民戰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林業綜合效益。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極大地釋放了林地蘊藏的巨大潛力,這為林業科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強林下經濟開發、資源加工利用及其產業化等領域技術研發與實用技術集成應用,不斷挖掘林業潛力,提高林產品附加值,已成為最大程度地實現林地的價值、增加林業科技對農民持續增收貢獻率的關鍵所在;同時,促進城鄉建設的綠化、美化、生態化,打造高標準、高質量的城鄉森林景觀,推動我省森林成為全國林相最好的森林,也都需要林業科技的全方位參與和強有力的支撐服務。

(五)實施固碳抵排戰略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森林碳匯能力。 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發揮森林和濕地的碳吸收、碳儲存等功能,有效增加森林碳匯,減少碳排放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重要途徑。大力加強碳匯林業科技創新,盡快突破固碳能力強的林木新品種選育、高碳儲量森林結構優化、碳匯林定向培育經營等技術,建立森林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逐步構建碳匯交易平臺,將有力地推動碳匯林業的健康發展,有效提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全省林業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廣東現代林業強省建設和林業“雙增”目標及科學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文化林業、創新林業、和諧林業的科技需求,大力實施科技興林、人才強林戰略,突出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積極爭當全國林業科技創新排頭兵,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做貢獻。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進一步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構建高效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較完善的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強化林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速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使全省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推廣服務水平明顯增強。建立健全林業技術標準和林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林業標準化和林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到2015年,使我省林業科技發展總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林業科技創新示范省。

2、主要指標。通過加強林木良種選育、森林資源培育、林業災害防控、林產品開發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重點突破30項以上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組裝配套推廣30項以上林業實用技術成果;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70%以上;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制(修)訂50項林業技術標準,建立省級林業標準化示范區30個,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做到按標準設計、施工和驗收,提高林業工程建設質量和林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引進消化吸收10項以上林業先進技術和新品種,取得20項林業植物新品種權及一批發明專利;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

四、發展重點

(一)加強八大重點領域林業科技攻關。

適應新時期林業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需要,跟蹤國內外林業科技發展前沿和新興領域,重點結合廣東現代林業強省建設的科技需求,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和示范,圍繞八個重點技術領域,集中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開發。

1、林木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良種選育。繼續加強林木種質資源收集和保存,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常規育種相結合,定向選育優質、高效、抗逆性強、抗病蟲害的林木新品種。重點開展珍貴樹種、優良鄉土樹種、木本糧油植物、木本中藥材、木本花卉、生物能源樹種、林下經濟植物等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創新利用,采用高新技術,培育林木、木本花卉新品種,并盡快在珍貴樹種、優良鄉土樹種、油茶等良種選育和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2、森林資源高效培育技術。重點開展工業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珍貴用材林、生物能源林、竹林、經濟林等基地建設技術,森林定向培育、中幼林撫育及低產低效林分改造技術等研究;開發高產、高效短周期森林資源培育技術,推進定向化、集約化、精準化生產,建立和完善主要商品林栽培技術體系,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和林地生產力。

3、林業生態建設技術。以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為核心,重點突破困難立地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濕地保護、森林撫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健康、生態效益監測與評估等關鍵技術,培育和篩選出一批抗逆性強的林業生態工程優良植物材料;構建主要類型生態公益林優化栽培模式,使困難立地造林成活率提高10%以上,加快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進程。

4、民生林業發展技術。圍繞林改后的林地經營及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的科技需求,推進非木質林產品開發、多種經營、林下經濟發展相關技術創新,促進生態林多目標、多途徑經營,提高生態林綜合效益,促進生態林的高效持續經營;重點加強木本糧油林、木本中藥材林經營利用及森林食品開發、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經濟林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究,推進林特產、林藥資源開發利用,促進農民增收;開展城市林業、社區林業、生態廊道、人居風景林等建設技術研究,提高城鄉人居環境質量。

5、林業優勢產業發展技術。針對人造板、木質家具、木地板、林產化工、木漿造紙、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等林業優勢產業發展,加強木竹基新產品開發、木材保護與功能性改良、木材及其制品回收再利用、林化產品深加工、林業生物質能開發等研究,突破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增值高效、綜合利用、林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發林業新產品及產品制造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增強林業產業競爭力。

6、林業災害防控技術。圍繞林業有害生物、森林火災、野生動物疫病、臺風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持續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外來有害入侵生物、轉基因生物安全、森林火災等監測與預警及林業有害生物、臺風等自然災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使林業災害預警和防控能力明顯增強,提高林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7、林業信息技術。加快信息技術在林業上的應用研究,構建林業資源基礎數據庫、森林資源管理系統、林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林業重點工程管理信息平臺、林業綜合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推進“3S”技術在森林資源、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及林業災害防治、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構建廣東數字林業平臺,促進林業管理數字化,提高林業信息化水平。

8、碳匯林業關鍵技術。推進森林與氣候變化、森林固碳抵排等領域的科技創新,突破林業碳匯的增匯、適應機制、計量監測、碳匯林建設及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等關鍵技術,構建高效碳匯林經營模式,提高森林碳匯能力;構建森林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探索碳匯交易機制,建立碳匯交易平臺,有效發揮林業科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先導作用。

(二)實施五大林業科技工程。

實施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建設、科技興林富民、林業生態監測評價體系建設、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林業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等五大林業科技工程,全面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成效,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廣東現代林業建設中的先導和支撐作用。

1、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建設工程。加強林業科學研究、試驗示范、科技服務三大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建設,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于一體,國內省級一流的廣東林業科技創新基地。進一步完善廣東林業高科技園區、省級和區域性的林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林業重點實驗室、森林生態監測網絡、林木種質資源庫的基礎設施和條件,構建林業科技創新和資源共享平臺。建立10個國家級、省級和區域性林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建設5個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規劃建設科技試驗示范林5萬畝。構建桉樹、油茶、竹子、松樹、杉木、黎蒴、相思和南洋楹等主要樹種科技產業鏈。根據全省林業發展布局和區域發展實際,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各具特色的林業科技示范縣、示范園區、示范基地(點)、標準化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場圃、示范村、示范戶等構成的覆蓋全省的集科研試驗、示范、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林業科技創新示范網絡。

2、科技興林富民工程。重點針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科技需求的新變化,加速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先進實用林業技術的組裝配套推廣,加快林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提高區域林業經濟發展和林業生產科技水平。實施林業科技示范、科技下鄉、科技特派員、鄉土專家等行動計劃,組織廣大林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深入林業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發放技術資料,舉行科技大篷車、科技集市等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把林業技術送到基層林業單位和林農手中,促進林業科技普及和實用技術推廣,提高林業生產水平和綜合效益。

3、林業生態監測評價體系建設工程。繼續建立和完善全省森林資源和生態監測網絡體系,重點建立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和紅樹林等資源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林業有害生物和碳源、碳庫及碳匯等監測站點,構建由森林生態生產力評估體系、森林生態安全預警體系、森林生態效益評價體系、森林災害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森林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等組成的林業科學評價體系,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4、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加強省、市、縣及鎮林業科技機構建設,力爭將各級林業科研、推廣機構納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管理,構建一支高效的林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隊伍。建立健全以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及中央駐粵林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龍頭,以區域性林業試驗中心、市縣林科所和林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依托,以林業科研試驗和中試基地為基點,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布局合理、資源優化、設備先進、機制靈活、運行高效,全國一流的林業科研開發體系,使我省林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顯著提高。重點培育林木遺傳改良、森林培育、森林生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木材加工利用、林業碳匯等優勢學科,建立和完善3-5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型研究團隊;構建人造板、木地板、家具、木漿造紙、木竹產品制造、林產化工、油茶加工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建立健全以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為龍頭,以市、縣林業科技推廣站為骨干,以鄉鎮林業站(林業科技推廣站)為基礎,適應需求、責任明確、功能配套、手段先進、靈活高效的完善的四級林業科技推廣體系?;窘⒑屯晟频丶壱陨鲜辛謽I科技推廣機構;加強林業重點縣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原則上林業重點縣都應建立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強化鄉鎮林業站的林業科技推廣服務職能,穩定和充實林業技術推廣隊伍,提高技術推廣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林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并鼓勵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民間組織的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林業科技服務,形成林業科技推廣機構與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專業性隊伍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相結合的新型林業科技推廣網絡,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村、良種良法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技術推廣長效機制。鼓勵林業科技特派員在基層創業,創建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大戶,轉化推廣科技成果。

加強省、市、縣三級林業科技管理體系建設,積極支持和鼓勵林業重點市、縣設立獨立的林業科技管理機構;其他市縣也要明確專職科技管理人員,理順管理關系,強化管理和服務;同時,加強科技管理的規范化和條件建設,提高科技管理效能,增強統籌協調能力,更好地促進科技創新和基層林業科技工作的全面開展。

5、林業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程。加快林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方法、生產技術規程及林業生態建設、森林可持續經營、林下經濟發展、森林災害防控、碳匯林建設與計量監測、森林認證等標準的制修訂,建立健全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組成的廣東省林業技術標準體系,以及遍布全省的林業標準化示范區和覆蓋所有林產品的林業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推廣林業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建立和完善一批國家級、省級林業標準化示范區,加大標準示范和推廣實施力度,工程建設做到按標準設計、按標準施工、按標準驗收,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理,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加強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州)、廣東省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廣東省木材及木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廣東省林木種子檢驗檢測中心的條件建設,強化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提高林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推進森林認證工作,促進我省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和外向型林業的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對林業科技工作的領導。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科技興林、人才強林的意識,進一步強化對林業科技工作的領導,要從行動上真正重視和支持林業科技工作,把林業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并從制度、措施等方面確保各項科技工作的落實。同時,加強與各有關部門的聯系與溝通,爭取多方支持,聚集人力、物力、財力,推動林業科技發展。

(二)進一步加大林業科技投入。

切實增加林業科技投入,重點爭取林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的持續投入和逐步增加,以保證重大林業科技創新示范項目實施的連續性;加大林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建設、科技興林富民、林業生態監測評價體系建設、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林業標準與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等林業科技工程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要增加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林業科技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加速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林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切實提高我省林業科技的支撐能力和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時,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科技,特別是鼓勵林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企業逐步成為林業產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

(三)繼續推進林業科技運行機制和管理創新。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林業科技投入長效機制,以政府驅動為主并與市場經濟手段相結合的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科技資源共享與重大項目聯合攻關協調機制,產學研結合機制,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科技進村入戶等長效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項目申報、招投標、專家評審、立項決策、資金安排等全過程的約束機制,完善項目跟蹤檢查、中期評估、績效評價、科技信用等制度。逐步推進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創新,加強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構建創新型、服務型單位,促進林業科技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有序,進一步激發內部創新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林業發展的科技支撐,更好地服務于基層、服務于林農、服務于社會。

(四)切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重點加強林業科研、技術推廣和科技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林業科技人才隊伍。遴選一批優秀拔尖的科技人才予以重點支持,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或較高聲望的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干,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和激勵機制;加大技術推廣人員繼續教育力度,會同有關部門分層級制訂林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規劃,建立和完善基層林業技術推廣人員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提高工作能力。進一步落實基層林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職稱評定等有關政策和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基層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不斷提高基層林業技術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同時,要加強林業科技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加大林業科技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加快知識更新,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五)加強林業知識產權保護。

進一步完善林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林業科研單位、科技人員及全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林業科研單位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和林業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主體地位,重點加強林業植物新品種權、林產品地理標志、生物物種遺傳資源及涉林專利等保護,加快我省林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與保護,全面提高林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六)加強林業科技交流合作與宣傳普及。

通過引進技術、人才、智力、品種資源等形式,加強與華南地區各省市區、港澳臺及國外的林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引進技術、品種的消化吸收和集成示范;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到國外科研和教學機構開展短期合作研究和進修,提升林業對外科技合作水平;加強在粵中央相關單位、省屬及市、縣各級林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廣機構、林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有效推進產學研合作。開展林業科技創新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宣傳,重點加強林業科技發展成就及林業科技成果、林業實用技術的宣傳,普及林業科技知識,增強林業科技顯示度,提高林業科技的影響力。

第四篇:廣東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

目錄(廣東)

一、行業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 2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 4

三、深入推進事務所做強做大、做精做專 ............................................................................ 7

四、全面拓展行業新業務領域 ................................................................................................... 8

五、持續推進行業人才建設 ........................................................................................................ 9

六、進一步改善行業執業環境 ................................................................................................. 10

七、全面實施行業信息化建設 ................................................................................................. 11

八、加快完善事務所體制機制 ................................................................................................. 12

九、加強粵港澳臺會計服務合作............................................................................................. 13

十、切實加強協會建設 ............................................................................................................... 14 十

一、加強行業宣傳和文化建設............................................................................................. 14 十

二、繼續做好行業黨建工作 ................................................................................................. 15 十

三、本規劃的落實 ................................................................................................................... 16

1 廣東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實現新跨越的重要階段。為保障行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9]56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財政廳《關于加快發展我省會計師行業的意見》(粵府辦[2010]52號)等文件精神,以及中注協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精神、《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一、行業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和重視下,在省財政廳黨組的領導下,在中注協的有力指導下,全省注冊會計師行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行業人才培養戰略、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事務所)做強做大戰略和執業準則國際趨同戰略,不斷推進行業監管體系建設,大力提升協會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加強行業黨建工作,各項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為我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截止2010年,全省共有事務所739家、較2005年底增加186家,注冊會計師8102人、較2005年底增員1824人。“十一五”期間,全省

2 事務所業務收入穩定持續增長,2010年共實現業務收入38.39億元、比2005年底增長148.61%;其中,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事務所51家,業務收入超億元以上事務所8家。

同時應當看到,目前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仍然存在事務所總體規模較小、行業集約化水平低、以及事務所服務品種單

一、服務價格偏低、優秀人才缺乏,競爭能力較弱等突出問題,行業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的能力仍有待提高,等等。以2010年為例,全省事務所業務收入僅占全省GDP的0.08%、占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0.19%、占全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的0.35%;2010年業務收入不足百萬元的事務所達302家。在2011年全國百強事務所綜合排名中,廣東7家入圍的事務所排名最靠前也僅位居34位,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與江蘇、浙江、湖北等兄弟省份也有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廣東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稄V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描繪了我省在新世紀第三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提出了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方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企業轉型升級以及收入分配調整、行政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新等,都為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提供了宏觀政策環

3 境,創造了巨大的服務需求,營造了更高的創新平臺。加快發展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對于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國辦發56號和粵府辦52號文件精神,堅持行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相統籌,做強做大與做精做專相協調,誠信道德與專業素質相結合,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配套,黨的建設與業務工作相促進,進一步深入實施人才培養戰略、事務所做強做大戰略和執業準則國際趨同戰略,啟動實施行業信息化戰略和新業務領域拓展戰略,提升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執業水平,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推進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為實現我省“十二五”規劃服務。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持總量增長與拓展新業務相結合??偭亢徒Y構反映行業服務的質與量。在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傳統審計業務的基礎上,大力拓展非審計業務,拓展高端服務,提高服務附加值。不斷優化服務品種結構,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和整體發展實力。

4 堅持扶持大型事務所與帶動中小型事務所相結合。大中小型事務所構成行業發展的整體。推動大型事務所做大做強,成為我省行業發展的龍頭骨干力量,引導中小事務所做精做專,夯實做大做強基礎。規范、有序發展中小事務所,優化行業規模結構和地區發展結構。

堅持服務創新、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創新服務、技術和體制是加快發展的基礎建設。加快構建有效控制執業風險責任的組織體制,拓展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領域、新模式和新供給,推進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普及,提升行業的發展能力和綜合素質。

堅持自主創業、市場機制作用與行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動員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廣大從業人員自主創業,成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力量。利用好市場供需機制配置行業資源的手段,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導向作用,不斷改善發展環境。統籌推進發展戰略舉措,加快實現行業專業服務產業化升級,提升行業發展的速度與質量。

堅持業務發展、誠信建設與行業黨建相結合。始終把行業黨建作為行業科學發展的堅強政治保證,把公正誠信作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和業務工作優劣的衡量準繩,建立健全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和誠信建設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發揮行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業務發展和誠信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5 堅持行業監管與服務相結合。把監管寓于服務之中,加大培訓力度,推動準則貫徹實施,實現事務所分類、分級管理、動態監管和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管。

(三)發展目標。

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推動我省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事務所規模結構不斷優化,執業能力大幅提升,執業環境顯著改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基本健全。主要有以下目標:

1、行業業務收入取得新突破。在鞏固傳統領域審計業務、大幅提升非審計業務比重的基礎上,行業總收入年均增長水平保持在13%左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事務所業務收入超70億元,業務收入總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2、做強做大、做精做專戰略有明顯成效。加快外資所本地化進程,到2015年,扶持1-2家事務所發展成為年業務收入3億元以上、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能夠跨境經營并提供綜合服務的大型事務所;培育2-4家年業務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和4-8家年業務收入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本土大中型事務所;發展一批各具特色、年業務收入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區域龍頭事務所。

3、新業務領域拓展取得進展。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和指導意見,確立新業務拓展戰略的制度框架,穩步推進新業務拓展戰略實施。引導事務所抓住新業務拓展戰略實施的有利契機,

6 結合本所市場定位、服務品種和發展方向,積極拓展新業務種類和范圍。

4、人才培養滿足行業跨越式發展需要。建立粵港澳臺會計服務多層次合作機制,引進一批適應行業發展新要求的國際化人才。到2015年,全省執業注冊會計師人數力爭達到1萬人以上,培養造就會計領軍人才和具有國際資質注冊會計師不少于50人,高尖端復合型人才隊伍逐步形成。

5、誠信度和公信力進一步提升。建立完善行業誠信體系,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和強化職業道德,全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大局、重點的能力明顯提高,行業的誠信水平、社會聲譽和職業地位明顯提高,并贏得社會的普遍信賴和尊重。

6、行業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行業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應用體系和支撐體系,初步實現事務所內部管理信息化,行業管理服務信息化工作基本完成,力爭使廣東省行業信息化程度走在全國的前列。

7、事務所體制機制實現根本改變。引導、推動大中型事務所向特殊普通合伙轉制、小型事務所向普通合伙轉制,使事務所、執業人員的風險責任約束體制機制得以根本建立,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建立以事務所為主體、跨專業產業化發展的組織模式。

三、深入推進事務所做強做大、做精做專

(一)推動事務所做強做大。

7 鼓勵執業質量優良、治理機制科學、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型事務所強強聯合,發展成為區域性連鎖經營、集團化經營和國際化經營、能夠體現廣東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大型事務所。鼓勵信譽良好、成長快速的小型事務所重組聯合,發展成為中型事務所,打造一批本省品牌事務所。

(二)引導事務所做精做專。

推動中小型事務所創新發展模式和服務方式,深化專業領域服務,成為面向中小規模企事業單位、新農村建設和社區事業等提供優質服務的主體力量。指導中小型事務所改變傳統單一的審計業務供給,不斷挖掘引導市場需求,做精做專服務領域。

(三)鼓勵事務所多元化發展。

通過業務融通、交叉出資、組織架構創新、綜合評價、會員服務等措施,支持鼓勵事務所與資產評估、工程造價、稅務鑒證等專業機構以及咨詢公司、代理公司、信息公司、法律服務機構等的融合發展,推動行業業務結構和規模結構的調整,提高承接綜合性專業服務的能力。

四、全面拓展行業新業務領域

(一)大力拓展事務所執業領域。

在鞏固和深化傳統領域的審計業務、資本驗證、涉稅鑒證、農村財務代理等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業務,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內部控制、管理咨詢、并購重組、資信調查、專項審

8 計業績評價、司法鑒證、投資決策等相關業務領域的綜合服務。全面推動實施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依法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逐步將醫療衛生機構、大中專院校以及基金會等非盈利組織的財務報表納入審計范圍。建立事業單位財務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推動政府財政性專項資金(基金)委托注冊會計師績效評價制度。

(二)逐步擴大政府購買注冊會計師服務的范圍。 推動建立政府部門有關資金使用監督、項目評審立項、支出績效評價、財務會計培訓和政策法規咨詢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等購買注冊會計師服務制度,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在創新政府管理模式、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探索建立會計服務示范基地。

在深圳“注冊會計師服務海關稽查示范基地”的經驗上,積極探索建立新的會計服務示范基地,形成以省注協為主要推動力、會計服務示范基地為依托、事務所為主體的需求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事務所聚集的審計、財務、會計、評估、咨詢等多種專業人才的優勢,不斷拓展新型業務領域和新興市場,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五、持續推進行業人才建設

(一)完善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制度體系。

9 以實施財政部《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和《廣東省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為契機,探索廣東省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包括注冊會計師、非執業會員、復合人才和后備人才在內的行業人才培養制度。

(二)發揮行業人才培養專項資金作用,大力吸納行業高級人才。

借助事務所梯級人才培養機制、行業領軍人才選拔、鼓勵考取境外資格、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業等途徑,選拔吸納更多高級管理人才和國際化人才。加大對行業領軍人才、取得境外資質或從國外引進的國際化人才的獎勵力度。

(三)加大人才繼續教育力度。

繼續貫徹“分層次”培訓的理念,充分利用中注協遠程教育的平臺,積極探索繼續教育方式與途徑,辦好面授和遠程培訓班。依托北京、上海和廈門三個國家會計學院及大專院校等力量,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綜合管理人才。

六、進一步改善行業執業環境

(一)推動打破專業壟斷和市場壁壘。

促進放寬執業準入領域,鼓勵資格融通融合,構建專業服務產業化發展格局。凡是對外開放的專業服務領域,推動其實行對內開放。整頓市場競爭秩序,規范業務招投標行為。

(二)推動完善行業發展扶持政策。

推動完善執業收費政策、職業風險基金政策和職業保險制度,健全行業法律責任歸責和鑒定制度,為行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三)完善監督體系,提高行業監管效能。

健全任職資格檢查制度,深入推進行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行業誠信信息監控體系。加強行業監管制度的協調,減少多頭監管與重復檢查,提高監管效率效果。加強與相關行業組織溝通協調,協同對從事多元化業務、交叉出資的執業機構監督檢查。

七、全面實施行業信息化建設

(一)深化協會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技術支撐及應用。 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深化協會協同辦公、人事、財務、固定資產和通訊服務等內務管理應用,全面實現協會考試管理、注冊年檢、會員管理、業務監管、繼續教育、行業財務、黨群建設等各項行業管理和服務工作信息化,切實為省注協履行行業管理和服務職能提供信息化技術平臺與手段。

(二)實現事務所管理和執業信息化突破。按照“全面推進、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原則,推動事務所加快建設應用事務所信息管理系統,提升管理和執業水平。完善、示范及推廣先進事務所信息化建設模式,帶動其他事務所完成信息化建設。實現中型事務所信息化基礎設施及各應用軟件功能達國內

11 先進水平,并與國際事務所趨于一致。實現中小型事務所普遍采用功能健全的審計軟件執行審計業務。

(三)促進互聯互通實現行業服務經濟社會信息化。 充分挖掘事務所審計中獲取的業務報告信息資源,形成集聚和規模效應,促進行業與政府監管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將行業數字資源轉換為經濟監督和智力支持資源,提升行業經濟鑒證和管理咨詢等服務能力和社會公信力,為宏觀經濟運行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和依據,發揮行業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參謀助手作用。

八、加快完善事務所體制機制

(一)指導事務所完成合伙制改革。

指導事務所向特殊普通合伙和普通合伙體制轉變。支持事務所依法選擇與其發展戰略、業務特點和規模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大力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運用合伙制的責任機制,加強質量風險控制。

(二)提升事務所內部控制管理水平。

完善事務所內部治理結構,嚴格質量控制,健全以決策程序、風險控制、人才培養、收益分配、執業網絡協調為重點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注冊會計師執業責任制度和職業風險基金制度,探索建立和推行注冊會計師執業責任保險制度和風險分散機制,提高事務所承擔和規避風險的能力。

(三)培育和諧的合伙文化。

12 引導事務所在經營合法化的前提下,構建明晰的組織架構,明確分工,規范運作,以形成事務所競爭力,創造強有力的經營效果。指導事務所合伙人樹立正確的合伙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共同培育審慎負責、平等互信、“和合”擔當的合伙文化。

九、加強粵港澳臺會計服務合作

(一)建立多層次合作機制。

以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為契機,加強與港澳臺的合作交流,充分借鑒港澳臺會計行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推動廣東注冊會計師行業加快發展。深入貫徹落實CEPA框架協議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不斷擴大和深化粵港會計行業合作交流,探索建立政府之間、行業組織之間、事務所之間多層次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制度建設、業務合作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積極推動粵港、粵澳、粵臺會計行業合作發展。

(二)推動粵港事務所強強合作。

研究建立合作機制,搭建合作平臺,推動廣東事務所學習借鑒香港會計同行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跨境執業水平;幫助香港事務所熟悉內地市場和政策環境,促進粵港事務所相互了解,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三)發揮省注冊會計師協會橋梁作用。

13 密切與香港會計專業團體的聯系,建立穩定、順暢的工作互訪、學術研討、專業培訓、信息溝通、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為兩地會員拓展業務、跨境執業提供綜合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事務所選派注冊會計師到國內外知名事務所培訓實習。鼓勵我省注冊會計師取得國際認可的境外注冊會計師資格,促進行業人才國際化。

十、切實加強協會建設

(一)完善協會服務支持體系。

建立專業支持服務體系。加強行業專業技術和新業務領域的研究工作,協助中注協推動審計鑒證等相關專業業務流程信息化,開展核心業務信息技術標準研發、軟件開發及應用支持服務。推進協會行業服務管理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建設。

健全協會行業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注冊管理、分所管理、執業監管、專業建設、繼續教育、收費管理、財務管理、綜合評價、分類管理、會員維權、執業責任管理等方面管理規范。

(二)完善協會民主管理體制機制。

加強協會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在不斷完善行業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加強協會職能、組織、機構、隊伍、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專門和專業委員會,動員和發揮會員在行業服務、監督、管理、協調中的主體作用。

十一、加強行業宣傳和文化建設

(一)不斷擴大行業宣傳推介力度。

提升廣東省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廣東財會》雜志、協會簡報的影響力,借助國內外報刊、電視、互聯網、戶外媒體、電子雜志等各類媒體平臺,大力宣傳行業作用,推介優秀會員,展示行業良好形象。

(二)加強行業文化建設。

在行業內培植、塑造良好的合伙理念和人文精神,培育事務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行業協會積極主動參與事務所的危機解決,建立事務所內部矛盾化解機制,對事務所從業人員家庭有特殊困難的給予適當救助,讓行業內的注冊會計師和從業人員感受到行業的關愛和溫暖。

十二、繼續做好行業黨建工作

(一)完善行業黨建工作管理體制。

進一步健全完善中注協行業黨委和省財政廳黨組領導、省注協黨工委具體負責,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行業黨建工作體制,堅持“條塊”結合,充分發揮市級行業黨組織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管理。

加強對事務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動態管理,努力做到事務所建到哪里,黨組織覆蓋到哪里,黨的工作開展到哪里。深入實施“雙培”工程,著力把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不斷探索事務所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創新

15 行業黨建工作方式,加強基層組織自身建設,增強黨組織在行業的工作活力。

(三)發揮黨組織和黨員模范作用,引導事務所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充分發揮行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模范作用,帶動全行業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引導事務所將反腐倡廉工作與業務工作一起安排部署,細化落實責任,形成領導干部負總責、親自抓,班子成員分工負責,黨員具體實施的責任機制,確保反腐倡廉各項任務落實到實處、取得實效。

(四)探索行業統戰工作方法途徑。

探索充分發揮行業黨委作用、按行業系統加強行業統一戰線工作的方法和途徑,建立健全有關體制、機制制度;大力培養選拔注冊會計師行業代表人士,不斷拓寬他們參與政治渠道。積極穩妥地推進“黨建帶群建”工作。

十三、本規劃的落實

(一)認真學習發展規劃。

組織事務所積極開展規劃的學習,明確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保證行業的各項改革和建設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事務所要緊緊圍繞規劃方向和目標,結合各自發展的實際,制定本所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發揮首創精神和進取精神,確保規劃目標的全面實現。

(二)推動支持行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出臺。

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積極就業務招投標、執業收費、職業保險等行業發展重大制度和政策性問題,推動扶持行業發展政策措施的配套。

(三)事務所、全體注冊會計師、廣大從業人員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事務所要緊緊圍繞規劃目標任務,制定本所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調動本所注冊會計師和從業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首創精神和進取精神,確保規劃目標的全面實現。

(四)協會積極發揮推動行業發展的作用。

省注協將切實履行好法律授權、政府部門委托和章程規定的各項職責,充分發揮好“服務、監督、管理、協調”的職能,加強行業服務和管理。

第五篇: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湛江部分

(2010-2015年)

圍繞四大煉化項目建設,重點建設湛江東海島、茂名、揭陽惠來和惠州大亞灣等四大沿海石化基地,改造提升廣州石化基地,力爭煉油能力達到1億噸/年以上,乙烯能力達到400萬噸/年。積極整合全省鋼鐵企業,組織實施好廣鋼環保遷建湛江并建設500萬噸精品鋼基地。 五大先進制造業基地

湛江東海島石化基地:重點建設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加快完善湛江東興煉油配套能力,形成煉油能力2300萬噸/年、乙烯能力100萬噸/年。重點打造環氧乙烷、丙烯酸、碳

四、芳烴等產業鏈。

四、鋼鐵基地

湛江鋼鐵基地:重點建設廣鋼環保遷建湛江項目,形成年產鋼鐵產能500萬噸。大力發展鋼鐵石化循環經濟,建設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基地。

家用電器產業集聚區:重點建設佛山南海、順德、中山、廣州南沙、湛江產業群

食品產業集聚區:制糖行業重點建設珠江三角洲煉糖和湛江制糖兩大基地,提升產品質量; 造紙產業集聚區:重點建設湛江木漿項目

建材產業集聚區:鼓勵發展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優質浮法玻璃、新型節能環保墻體材料等。在等量淘汰的基礎上,重點建設粵東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產能達到2800萬噸)、粵西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產能達到3600萬噸)和粵北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產能達到3900萬噸)。

重點建設珠江三角洲優質魚類養殖、粵東網箱養殖和鮑魚、粵西珍珠、對蝦、羅非魚和貝類工廠化養殖等現代化示范基地。

完成廣州市西江引水、珠海市竹銀水源和湛江市鑒江水利樞紐等水資源調蓄工程建設,確保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水利支撐。

以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四個城鎮群為支撐,對接港澳及周邊省區,輻射東南亞、功能互補的現代流通網絡體系

——粵西重點產業帶。重點發展臨港重化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成為我省重化工業基地、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湛江以廣鋼環保遷建、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湛江林漿紙一體化等重大項目為龍頭,延伸產業鏈,建設精品板材基地、石化基地和漿紙基地,打造湛江東海島國家級重化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茂名繼續做強做大石化產業,發展石化裝備制造業,打造世界級石化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業基地。陽江在做優做強五金刀剪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積極融入珠三角,打造全省“雙轉移”示范基地和環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古代詩歌常用的意象下一篇:供電所實習心得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