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

2023-03-01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農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F階段,很多農村在建設和發展中都成立了村級財務管理體系,但在實踐管理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與農村經濟發展和建設脫軌等。在該背景下,政府應認識到村級財務管理體系對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從多元角度切入,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村級財務管理;財務管理人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4.005

0     引 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代農村建設的重點方向,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因此,農村財務管理作為農村建設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應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點,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和體系構建。

1     農村財務管理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

村級財務管理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村級領導干部應予以充分重視,發揮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模范作用,但結合現階段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看,村級干部普遍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級干部及領導人過于重視生產,而忽略對生產的管理工作,例如,不重視村級財務管理工作。重生產、輕管理的現象一直是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經濟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很多干部認為管理對生產沒有輔助作用,只會讓生產變得更復雜。這不僅會加劇生產和管理兩極分化現象,還會導致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不健全、不規范,嚴重阻礙新農村建設的整體進程。第二,村級領導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導致財務管理人員更不重視自身的工作。受村級干部“重生產、輕管理”的觀念影響,村級財務管理人員認為自己只要將財務賬面做平、符合公開公示的財務管理原則,撇清自己和財務管理的責任制度即可,很少參與財務預決算工作,很少履行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活動的監督

職責。

1.2   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財務管理制度是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大都不健全,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性不強,流動量大。財務管理人員應由鄉鎮級干部和村級干部共同選聘,從財務專業技能和人品素養等方面進行考核,但很多農村財務管理人員都屬于兼職代理或“熟人介紹”,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也不利于制定完善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同時,財務管理人員的穩定性會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活動,而村級財務管理人員因管理不當等因素經常出現人員流失、人員不穩定現象。第二,村級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應結合財務活動和國家財務法規等進行完善和優化,但農村地區的財務人員專業性差、財務管理理念落后,將財務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導致村級干部違法亂紀、貪污受賄現象屢見

不鮮。

1.3   財務收支管理、會計操作不規范

收支管理和規范操作是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現狀看,多數鄉村在財務管理的收支及規范操作上都不達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主要圍繞收入和支出開展,而農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如鄉鎮補助、集體經濟收入、土地補償等,同樣支出項目也相對簡單。正因為農村經濟收支單一化,所以很多村干部便心存私念,利用職權之便,以非生產性的理由報銷相關費用,對外不予以公示。第二,財務票據管理不規范,會計科目使用混亂,如白條收據,沒有明確的經辦人和報銷人。第三,會計資料保管工作存在漏洞。會計資料保管工作是會計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會計管理人員嚴格審核并保管相關資料,但受上述多種因素影響,村級財務管理人員在開展財務資料保管工作時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構建財務管理體系的對策

2.1   加強鄉村的黨風黨紀及法治教育

第一,加強對村級干部的黨紀黨風教育。村級干部是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的重要監督人和上級領導,需要政府加強黨政黨風教育,引導村級干部秉公守法,堅持以國家政策和指導理念為宗旨,清正廉潔,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加強對財務管理人員的監督和指導,推動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發展。同時,堅決杜絕村級領導干部與財務人員“穿一條褲子”的現象,不允許村級干部與村級財務管理人員有親屬關系。第二,加強對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和培訓。村級財務管理人員是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執行者,應堅決履行國家的法律法規,踐行自身的工作職責,對財務活動進行監督和指導,配合村級干部做好生產經濟和管理工作“兩手抓”,如加強對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法規培訓、財務管理知識培訓等,以不斷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第三,加強法治新農村環境建設。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法治教育,積極構建法治新農村環境,這是構建新農村財務管理體系的重要舉措,例如,加大對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嚴肅徹查違法違紀的案例等。在加強法治新農村環境建設的基礎上,政府可以動員村民參與村級財務監管工作中,使村民了解村財務的收支和使用情況,確保財務監管體系健全。

2.2   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村級財務管理體系中的組織架構,成立財務管理監督小組,對財務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例如,各級鄉鎮和農村管理部門、財政部門可聯合成立審計小組,首先,定期審計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同時對離任的村干部進行全面審計,要求財務會計人員按照規章制度規范化、制度化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其次,審計小組要對水電費、土地補償費等款項進行專項審計,重點審計其籌資和資金支出的合法性,杜絕非法立項、公款挪用、浪費資金等現象。第二,優化村級財務管理體系和架構,明確崗位職責和責任義務。首先,結合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所需和村鎮生產經濟業務進行人員崗位匹配,如出納、會計、審計等崗位,同時注意會計和出納之間不得互相兼職、干部的直系親屬不得擔任本村的財會人員。但為了節約人力成本,單位可以采取“除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外,讓其他村干部兼任會計工作”的方法優化財務體系結構。此外,還要完善財務管理人員的崗位薪酬福利制度,保證村級財會人員穩定,同時鼓勵村級財會人員積極進行再學習,不斷取得財務技能資格證。第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嚴格按照管理制度管理,對不合管理制度的報銷行為或票據等一律不予以報銷。而對財務管理人員瀆職行為或違法亂紀行為予以責任追究,嚴重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2.3   推行村級財務和鄉鎮財務的會計電算化同步管理

第一,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會計電算化的基礎設備設施。首先,電算化會計建立在網絡智能辦公基礎上,因此,政府應不斷加強基礎網絡設備設施建設,如計算機設備、財務辦公網絡等,保證會計電算化管理網絡順暢,提高村級財務管理電算化工作效率。例如,相關部門結合財務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合適的網絡運營商合作,同時做好財務管理軟件的升級和日常維護工作,提高電算化軟件的安全存儲性能。第二,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電算化管理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單位應從智能網絡財務辦公、會計電算化的注意事項等切入,全面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素養,從而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例如,將會計電算化、財務公開、網絡監管等有機結合,實現村級財務會計工作智能化、財務信息查詢線上化、財務信息處理電算化、財務管理工作監督網絡化,這樣既方便大家了解和查詢本村的財務收支情況,只需一鍵輸入條件查詢即可,又能幫助財務管理監督人員或小組進行線上監督,了解村內的資金動向,方便監管。第三,推行村級財務和鄉鎮財務的會計電算化同步管理。將村級財務管理和鄉鎮財務管理相關聯,同步開展電算化管理工作。一方面,發揮鄉鎮財務監管“第三只手”的作用,對村級財務管理人員和村級干部進行全面監督和審核;另一方面,方便鄉鎮財務管理和監察部門實時了解村級的財務管理活動和財務業務等,幫助村級財務管理人員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不斷優化村級財務管理體系。

4    結 語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如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做好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已經成為當前基層政府的重要探究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結合現階段的新農村財務管理工作開展情況看,我國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問題,如干部違紀現象、浪費資金、財務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對此,政府應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過有效的方法積極構建新農村財務管理體系。例如,加強鄉村黨風黨政及法治教育、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推行村級財務和鄉鎮財務的會計電算化同步管理等。

主要參考文獻

[1]左香田.新農村建設中村級財務管理現狀及對策建議分析[J].農家參謀,2018(1):39.

[2]郝翠鳳.新農村建設中村級財務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今日財富,2019(13):123.

[3]倪傳杰,蘇媛.關于新農村建設中完善財務管理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12):113-114.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政府、社會和農民組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體格局中,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農民整體性的強弱決定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效度。在實踐“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需要客觀、冷靜地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格局。認清核心主體——農民弱位的事實,培育具有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的新型農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主體;新型農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部署,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戰略任務的高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農村發展,促進農村和諧??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取決于農民素質的提高,亦即新型農民的培育。在實踐“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需要客觀、冷靜地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格局,認清核心主體——農民的現狀,培育具有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的新型農民。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格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還是人口、環境的優化,亦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管理民主、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都不是某個或某類單一主體能夠獨自完成的事業。探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現狀。理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機理,充分發揮新型農民的核心主體作用,首先需要清晰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格局。

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旨在消除城鄉二元格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從宏觀上來說,是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動廣大農村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的新階段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當代發展與實踐。鄧小平說:“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p>

新農村建設的宏觀主體包括政府、農民和社會三種基本力量。就政府、農民、社會三者之間的基本關系而言,其主體格局表現為: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用“主體”表征農民區別于政府、社會的特性,是基于三者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而做出的進一步區分。如果單論主體這一層面的主次輕重而言。應該說,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

政府主導指的是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者、組織者和推動者。依據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政府立足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建設,明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規劃制定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政策宣傳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合力:統籌城鄉財政比例,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財政投入,并組織協調工業、教育、科技等各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扶持新農村建設。

農民主體指的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不但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更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區別于以往農村建設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在政策規劃和宏觀導向時,突出尊重農民意愿和農民首創精神,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白鹬剞r民意愿”。就是貫徹落實村民自治制度,農民自己的事情農民自己做主、自己討論、自己決策?!白鹬剞r民的首創精神”就是在創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民自己的創造力,并把那些科學的、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思路、做法凝練提升為政府的方針政策。正如鄧小平指出的:“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p>

社會扶持主要指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城市及工商業等領域的優勢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配置方式進入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的農村,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加強農村文化衛生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訓力度,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通過創新投資策略和信貸擔保,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村產業格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開發特色資源、扶持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發展壯大。

總之,作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新的戰略任務,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社會主義新村建設,是一項全社會的事業,既需要政府惠農政策的導向和農民主體內在動力的發揮,也需要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參與和扶持??陀^地說,只有政府、農民、社會三者的共同作用,方能有效匯聚政府和社會的外推動力,成功激發農民自身的內驅力,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的弱位現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在政府主導、農民建設、社會參與下,東部較發達地區的農村,無論是其農業產業結構、農民生活狀況,還是農村環境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尤其是欠發達或不發達的偏遠落后的農村,其建設的成效還很有限。比較中西部農村與東部農村之間的差別。廣大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有限性,最根本的是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農民主體性的弱位。

借鑒邁克爾·博蘭尼、奧斯特羅姆等的“多中心”社會治理理論和馬克斯·韋伯的“財富一聲望一權力”三位一體社會分層理論,依據農村中農民擁有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等的差異及其在農村治理和農村建設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可以將村民自治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農民進一步細分為村干部、農村精英和普通村民??疾鞆V大中西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不但普通村民的主體性弱位,而且在建設新農村這一點上,農村精英和村干部的主體性也明顯弱位。

首先,普通村民弱位。由于長期以來自上而下的科層制工作體系及基層組織在對農民的教育、引導和組織方面事實上的“父權式”干預,本是農村構成主體的普通村民卻并不自視為新農村建設的當然主體。相反,恰如亞里士多德剖析的人們對于公共事務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一樣,普通村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边@樣,在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討論和建設中,更多的是官

員、媒體、專家和研究者。正如某調查顯示的:“新農村建設是上頭‘熱’,媒體‘熱’,學者‘熱’,基層和農民基本不‘熱’,農民幾乎是一個旁觀者”。80%的群眾積極性不高。深入中西部農村地區,不難發現。普通村民大部分仍然如“十一五規劃”之前一樣,青壯年勞動力熱心的是通過發展打工經濟增加自身的收入,改善自身的生活,留守農村的人口主要是兒童、婦女和老人。農村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嚴重削弱了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其次,農村精英弱位。這里的精英主要指在農村中具有一定聲望和社會影響力的經濟能人、鄉村教師和民間文化人等社會精英。他們或者具有較強的致富能力,或者較為熟識法律和民間文化傳統,在通常情況下,他們在鄉村社會較受人尊重而自在自發地成為鄉村社會發展的領頭羊。米爾頓,埃斯曼(Milton J.Esman)、諾曼·烏普霍夫(Norman T.Uphoff)共同研究有關第三世界國家農村發展的一系列案例后指出:“地方社團是鄉村發展戰略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眱晌粚W者所謂“地方社團”。實質就是由經濟能人、鄉村教師、民間文化人等社會精英組成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正因為經濟能人、鄉村教師、民間文化人等社會精英在鄉村社會建設中的示范效應和凝聚力量,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的“鄉村自治制度”設計中特別注重將農村中具有聲望、地位和影響的鄉紳納入作為鄉村自治權威機構的鄉學和村學中充任學董和學長。然而,在我國新農村建設實際中,由于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社會組織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轉型,大部分農村精英,尤其是中西部的農村精英,不是聚精會神引領普通村民集中鄉村建設,而是在積聚一定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后盡量向城市或城鎮流動。大量農村精英的外流必然地弱化了新農村建設中具有示范效應的權威主體,增加了農村公共秩序和公共物品供給的難度。

再次,村干部弱住。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村黨支部基本上壟斷了農村的政治權力。198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農村政治權力機構發展為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作為國家政治權力機構在農村的基本組織形式,由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組成的村干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直接貫徹者、實施者和踐行者。從應然的角度來說,他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火車頭”,是農民這一新農村建設主體中的“主心骨”,他們的主要職責和義務就是組織全體村民因地因時制定鄉村建設規劃,落實國家的惠農政策,帶動村民建設好自己的家園。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村干部或是機械執行?;蚴怯忻麩o實、只掛名不干事,或是專搞“政績工程”,更有甚者。挪用、私吞國家的農村財政投入。據《半月談》報道:2008年全國有1739名村黨支部書記、1111名村委會主任成為涉農職務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富裕農村。村干部腐敗案件涉案金額更是驚人。2009年1月被查處的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子榮,涉嫌挪用村集體資金近2400萬元。村干部由過去的單獨作案、個別腐敗演變為村兩委“領導”下的集體腐敗。小“村官”變大“貪官”。村民自治被嚴重異化。應該說。劉子榮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村干部主體弱位或異化的典型代表。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政府政策規劃和投入的效益,直接取決于農民主體性的強弱。從普通村民濃村精英到村干部的普遍弱位,既消解了國家惠農政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極大地影響了城市及工商業等社會力量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扶持積極性和扶持力度。

三、大力培育具有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的新型農民

馬克思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比欢?,對于現實的個人來說,人和主體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只有具備主體性的人,才能成為活動的、現實的主體。這里的主體性指的人作為主體在與客體形成的對象性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由自覺活動之質的規定性,亦即人對人之作為主體的自覺、自主和自為。同樣,農民雖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但是,只有自覺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并具備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的新型農民才能由應然的主體轉化為實然的主體,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真實主體。因而?;谛罗r村建設農民主體弱位的事實,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培育具有自覺、自主、自為等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的新型農民。

自覺,作為新型農民的首要主體性品質。指的是包括普通村民、農村精英和村干部在內的所有農民對自己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自我覺知、自我體認。用馮友蘭的話說,也就是“明覺底心理狀態”,即“了解某事”與“自覺其是做某事”的統一。他說:“了解是一種活動,自覺是一種心理狀態?!碑斠粋€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他知道怎么做這件事,知道程序如何。這種純粹的理性認識就是“解”:當他在做這件事時,對此有理性自覺的意識。這就是“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培育具有主體性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民的素質。首當其沖的,是讓他們理性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任務本身及其長遠戰略意義,并理性地覺察到自身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地位及其相應的主體責任,進而自覺地投身到自己家園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之中。具體到農村精英和村干部,則不但應該自知自己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主體地位,而且還應該自知自己作為鄉村社會中權威群體的領導地位和示范效應。以身作則帶領廣大村民致力于美好家園的建設,以自身的行動回報村民賦予的權威和信任,為自身群體的延續和類的發展恪盡職守。

自主,主要是指農民依據村民自治制度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導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決策過程中自己做主、自己討論、自己決策。尊重農民意愿和農民的首創精神。這是政府、社會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人翁地位的確認。但是。如何真切地體現農民的主人翁地位,除了政府、社會的關切、支持之外,更為關鍵的,是農民自己對自身主體權利的表達和主體地位、主體價值的堅持。分而論之,普通村民應該主動跳出長期身份社會的影響所帶來的自視為被管理者的仆從意識和“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小農意識,克服“等、靠、要”的奴性思想,以自立自強的主人姿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建設。農村精英和村干部則應該在關注自我家庭發展的同時承擔起村民賦予的群體責任,做到個體發展和群體發展的統一,自己先富的同時帶領村民集體致富,科學貫徹國家大政方針的同時激發村民的主體能動性和主體創造力。做到因地因時制宜地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機械地規劃、建設。

自為,指在自覺意識、自主決策的基礎上,農民主體將自己的選擇和規劃付諸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毛澤東強調:“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覀兣袛嘁粋€黨、一個醫生,要看實踐,要看效果;……真正的好心。必須顧及效果,總結經驗,研究方法?!痹谏鐣髁x新農村建設中,理解掌握了國家的戰略方針和戰略任務,根據所處農村、農業、農民的現實和“三農”問題的基本規律制定了發展方案,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前提下,具有群體權威的農村精英和村干部應該主動依據國家法律和政策科學使用政府投入,合理吸引各種社會投資,發展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改善農村面貌:作為農民群體主體構成的普通村民,則應該在村干部的組織下。在農村精英的帶領下,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方案的行動實踐和監督管理。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廣大農民有了自覺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自我發展主體性能力,就會將新農村建設轉化為自身的需要,激發自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輔之以政府的惠農政策和教育導向。普通村民、農村精英、村干部將以主人翁態度自覺提升自己的素質,并將已有的素質轉化為建設的能力,從而在農民主體內驅力的作用下使政府和社會的外推力匯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合力。

責任編輯:閆生金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常態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出現了變化,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新農村社區的大量出現,與經濟發展需求存在密切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當前新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進行整體性地審視,結合我國社會的發展需求,提出具有優化策略?;诖?,我國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常態;新農村社區物業管理;問題與策略

一、新常態下新農村社區的發展狀況與物業管理重要性

1、新常態下新農村社區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各地區的城鄉接合部出現了許多新型農村社區。為了適應于新農村社區的管理需求以及管理特點,政策集中關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資金投入集中。在生活方式的轉化中,原有的村委會管理模式逐漸轉化為專業的社區物業管理,村委會仍舊需要在其中承擔工作協調的作用。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原有的鄉村生活模式以及村民關系網絡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物業管理工作需要認識到新農村社區管理的特殊性,從服務精神出發,做好村民服務。就當前的狀況來看,專業物業管理的管理工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有助于新農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2、新農村社區中物業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專業的物業管理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與社區安全。農村的管理模式與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以及農村經濟有著直接的關系,新農村社區打破了以往的農村居民分布格局,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更為現代化,可以接受更為集中的管理。通過專業的物業管理,各類集中管理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社區的安全性都會得到提升。

其次,在專業物業管理的幫助下,社區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將會發生更為快速地變更。在城鎮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每個個體單位需要以自身為中心,完成與自我生活、生產相關的各種事務,社會合作關系的產生并非來自于血緣關系,更多來自于生產勞動相關的職業身份。提供專業的物業服務,能夠使得社區居民更為關注自我生活需求以及自我發展,擺脫以往鄉村生活中人際網絡關系產生束縛。

二、新農村社區物業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1、物業管理工作資金短缺

首先,社區物業管理工作存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資金是各類工作開展的基礎,資金短缺會導致諸多的問題出現,如影響到物業管理團隊的人員數量、社區中相關設施建設的維護狀況等。相對其他的行業,物業管理的收益較少,許多物業管理的企業都存在虧損的問題。為此,需要對資金問題進行集中的關注,避免由于資金不足影響物業管理工作水平的情況出現[1]。

2、居民的傳統觀念與生活方式難以轉變

在村居的生活中,農村的建筑樣式村落中建筑物的分布形式,對于人們的生活意識會產生影響。如,在村居生活中空間較大,人們缺乏正確的建筑空間應用意識,在城市化的生活中鄉村居民對于生活空間的管理存在問題,空間應用不充分等問題較為常見。這些傳統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仍舊對于社區居民產生著影響。

3、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在不同的地區中,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物業管理中許多事物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相對城鎮中較為成熟的社區,新農村社區的情況較為特殊,也存在特殊的問題,沒有法律規定的支持,一些問題未能夠得到重視,也有一些問題采取的應對措施并不適當。

三、新農村社區物業管理的工作優化策略

1、增加物業管理資金的籌措渠道

在物業管理的過程中,資金的持續供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結合物業公司的經營需求以及社區的日常建設需求,增加物業管理中資金籌措的渠道。首先,需要與原有的村委會以及地區中的社區組織進行密切的溝通,就物業管理中需要的各項費用信息進行核實,通過合理的渠道獲取一定的經費。其次,新農村社區具有特殊性,為了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地區政府提供相關的資金補充,物業管理也可以尋求政府幫助,從這一渠道取得資金支持。另外,需要完善對公共區域的管理與應用,提升公共區域的收益[2]。

2、關注居民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引導

生活方式與觀念的變化,需要一個長期的引導過程。為此,物業管理的人員需要與居民建立起溝通互聯,結合居民生活的狀況,提供生活方式與觀念的具體引導。例如,可以應用社區中的宣傳欄展開生活習慣的宣傳工作,促進居民的生活觀念發展;也可以與區域社區管理部門、各類企業等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對城市化的現代生活觀念進行宣傳。例如,可以舉辦相應的評選活動,對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社區居民生活實例進行宣傳,引起村民的模仿。

3、借助于高水平的物業管理經驗

社區管理中需要積極借助于成熟的城市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經驗,積極地進行經驗的學習,制定出物業管理工作的合理方案??梢酝ㄟ^人員引進的方式,引進成熟社區的管理人員進入到社區的管理工作當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進高水平的物業公司,將成熟管理經驗與新農村社區的管理需求進行結合。

同時,也要結合社區的狀況選擇管理措施。例如,社區規模大,存在各類安全隱患的情況下,需要集中力量關注社區中的安全問題。在許多的新農村社區中,社區的規模通常較大,如在城中村改造的社區中社區規模大、人口多的狀況較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社區中可能會存在不同方面的安全問題,包括日常生活的安全、防盜安全以及防火安全等[3]??梢躁P注管理設備的更新,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如,選擇應用智能安防裝備。目前常用的人防方式早已無法應對安防工作的復雜性,依據具體情況設立智能閘門、監控、電子巡更系統等,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強化安全防控能力。

結束語:

當前我國處于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階段,各地都形成了諸多的新農村社區。新農村社區的物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夠完全應用城鎮社區的管理方式,需要關注新農村居民的過渡性特征。因此,當前的新農村社區建設中,仍舊存在著不同類型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集中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高見.新常態下物業管理在新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與策略探析[J].山西農經,2021(06):160-161.

[2]郭冰.新常態下物業管理在北京新農村社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住宅與房地產,2017(24):263-264.

[3]韓依珉.新型農村社區市場化管理模式發展研究及政策建議[D].曲阜師范大學,2017.49.

[4]魏德欣,鄭建樂,魏凱雙,等.論述新農村物業化管理的模式與作用[J].科技風.2019,(24).232.

[5]鄒華,馬鳳領.我國城市社區物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4,(33):38-39.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用途就是抗旱、排澇。其養護、維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功效發揮的程度。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改造工程從規劃到實施已經持續了約五個年頭,資金的投入可想而知,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對已改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沒有足夠的重視,嚴重存在著\"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致使許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仍處于高投入、低效率狀態下運行。如何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解決好該工程永續利用的問題,真正使其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又一保障。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問題;主要原因;解決對策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也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治水一直是國家管理和社會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重要事務。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確保其安全運行,發揮其應有效益,是節約水資源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程建設上重投入輕管理

一些地方從發展本地經濟的愿望出發,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搞建設,把重點放在工程建設上,對工程管理工作不夠重視,管理工作弱化,致使一些工程不能長期有效發揮作用,縮短了工程使用壽命。特別是一些小型工程設施,維護維修不及時,時常出現毀壞等現象,導致部分設施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2.群眾對工程的管理、維護認識不夠

當前,農業生產規?;?、集約化經營與現實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相矛盾,農民群眾對工程的管護工作支持配合不夠,還有個別群眾為自身利益對工程設施隨意毀壞。

3.管護主體不明,職責不清

工程設施建完后,本應形成地方政府、受益群眾、基層組織共同管護的局面。但在現實中,管護各方由于不愿投入新的資金和精力去管理,從而形成地方政府無法管,受益群眾不愿管,基層組織無力管的窘境。一旦工程設施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再加上管護不力,就會使工程設施毀壞無人管,修復無人問,造成建設資金很大浪費,工程長久效益難以體現。

4管理經費無保障

在工程興建時,沒有很好地考慮建成運用后的運行維護經費,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資金積累,加上農副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實際收入下滑,融資渠道減少,使工程管護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同時,由于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致使工程設施負荷日益加重,也嚴重影響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造成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

1 、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往往是大旱大澇當前時領導重視,風調雨順時則很少有人問津,有些領導把工程建設當作招商引資看待,視作\"政績工程\"、\"參觀工程\",只重視樣子,不重視實用。工程建成后無人管、不愿管就成為很自然的事。

2、農民群眾知識面窄、對大自然認識不夠

近幾年連年干旱,大部分農民群眾認為一些農溝、干溝等排澇工程占地多、又不利用、太浪費,便填溝成田,村干部思想又麻痹,這樣一旦遭遇大雨,便可造成澇災。

3、農民群眾對工程管理認識不高,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農民群眾是工程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應該是工程管理的主體,但他們認為工程建設是國家投資興建的,管理不管他們的事,缺乏有效配合,自發性、自覺性管理就無從談起。

4、管用機制不活,產權不明

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其所有權屬于國家,而使用權屬于村及基層組織和受益群眾,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使工程設施的歸屬感不強,造成責權利不明,機制僵硬不活,導致工程有人用,無人管。

三: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與建議

加強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改變以往那種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侵襲的同時,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圖者人為破壞。一方面要加強《水法》⑩的宣傳,使水利為社會的觀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水利執法力度,打擊各類水事違法案例。對重點工程設專人重點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制,確保已有工程項目特別是重大型項目的設施管理安全。

1.各級政府要改變現有的管理體制,明確其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的投資管理主體地位。

通過制定和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來落實編制財政預算、劃定管理范圍、明確責任主體、健全管理網絡等具體任務的要求。加強鄉鎮水務管理隊伍建設,指導村組加強農田水利管理與維護;對于跨鄉(鎮)村的河流、溝渠、塘壩等區域性農村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縣、鄉(鎮)政府組織受益鄉村或村村自愿組合開展相互協作。

2.創建產權明晰的農村水利社會化管理體制。

應加快鄉村組織建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農民參與\"的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機制或模式,成立農村水利設施管理小組,形成\"水利站+管理大隊+管理小組\"的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網絡,積極倡導農戶參與農田水利的管護工作。組建農村用水合作組織和農民水務員隊伍,賦予其一定的法律地位,明確其在農田水利建設籌資籌勞中必須遵循原則和事項范圍以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健全制度措施,實現村級民主方式有效解決農田水利公共產品的供給難題。

3.加大對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進行維修和加固力度。

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造力度,這是解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問題的根本出路。對毀壞的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的工程要及時上報水利站,水利站結合實際情況,能夠自行解決的,要抓緊修復,使其重新發揮作用,對不能自行解決的,向上級上報工程計劃申請資金,加以解決。

當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以往的組織方式、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已經落后。制度缺失、政策失誤導致市場失靈、政府缺位、體制不活、機制不暢等弊病是其處于滯后、無序甚至荒廢狀態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央1號文件鮮明提出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把農田水利作為要突出加強的第一薄弱環節,明確要求農田水利建設。這是針對我國農業和水利的突出問題、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做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戴麗華.淺析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影響因素 《華章》2013年21期

[2] 王靜 李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因素分析 科技視界[2014年第6期]

新農村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肩負著壯大社會主義公有制、加速新農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促進農業現代化等重大任務,同時又面臨著融資困難、資產管理不規范等現實困境。本文試圖探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幫助其走出困境,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問題;對策

新時期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是我國“三農”問題的縮影之一。我們要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與改革,因為它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及新型農民培育的重要載體,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已經遭遇了現實困境。探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使其走出困境,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當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 重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必要性

1、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長期堅持的政策取向

農村集體經濟亦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是以土地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無論在改革開放前,還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長期堅持、堅定不移的政策取向。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集體所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可以體現共同致富原則,……。要支持、鼓勵和幫助城鄉多種形式集體經濟的發展。這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意義重大”。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

總之,黨和政府充分肯定了集體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農村集體經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而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則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五大至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政治報告均強調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這對于農村實現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黨和國家長期以來的政策一以貫之,新時期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準確把握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現象、新要求,對相關政策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整。

2、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于鞏固公有制、實現共同富裕、加速新農村建設以及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具有多方面的影響,肩負著公有制經濟的壯大、共同富裕的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農業現代化的推動等諸多重大任務,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織部分,是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然趨勢, 它以共同富裕為其價值訴求, 能夠有效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融合, 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基礎;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綜合效益,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2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方式與實現形式,積極建立與城市居民同步的農民增收機制,是城鄉統籌的基礎,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建設現代農業的目的是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與農村文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步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力量和有效方式。

二、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科技貢獻率低

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當前農業科技在成都市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中的貢獻率并不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具體表現如下:一是由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受地理環境、財政狀況等方面的限制,對人才培養、引進的投入不足,缺少高素質的科技人才;二是農村集體經濟集約化程度不高,技術落后、設備陳舊、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相關科研機構對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2、組織形式不明晰,資產管理不規范

從組織關系上看,當前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政府、企業與村民之間扮演的是一個“協調員”的角色。他們的作用和功能僅僅是在土地流轉或其他項目洽談過程中,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還有一些地方村民委員會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職能交錯。在實際情況中,村委會不僅是管理者、集體財產所有者,同時還是集體財產的經營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活動。

從資產管理上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相關法律法規滯后,以前的一些法規早已不能解決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管理中所出現的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第二,集體資產的管理體系存在分割管理、多頭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的問題,缺少監管手段和考核、審計制度。第三,部分集體經濟資產負責人思想僵化,觀念陳舊,缺少專業的管理知識,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步伐。

3、融資困難,資金支持有待進一步加強

資金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身來看,目前國內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低、缺乏資金的普遍困境。村集體機動地越來越少, 加之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 集體資產的經營性收入極其有限。由于村集體收入普遍大幅減少, 大部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正常運轉受到影響。3從歷史上看,長期以來對工業、城市發展的政策性傾斜,導致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資金支持力度不足、融資困難。近年來黨和政府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逐漸重視,但應用于扶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資金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仍然較小。

三、我國進一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對策和建議

1、注重科技創新,為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第一,建立科技人才引進制度,培訓農村實用人才。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尤其是基層農業技術崗位工作人員的待遇;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優化集體經濟人才結構。第二,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機制,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扶持、鼓勵專家學者承擔農業推廣項目,將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基層生產中,實行對口幫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的有效快速轉化。第三,發展集約化生產,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通過土地整理、引進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式,促進其產業逐漸向規?;?、集約化轉型,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的規模效應。

2、創新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探索集體資產管理體制

股份制是我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的重要體現,也是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實行多元化入股方案,明晰產權,合理量化和分配股份,落實股權,完善按股份紅制度,堅持“股權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通過建立和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發揮“宜統則統”優勢,使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成果由組織成員共享,進而實現組織成員共同富裕的目標。創新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探索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重要方式。在集體資產的管理方面,可以仿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制訂公司章程、財務管理制度、預決算制度和公司管理機構的崗位責任制等規章制度,從制度層面切實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監管。

3、加大資金投入,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強大的資金支持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的堅實后盾。首先,各級政府必須承擔起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財政責任,切實貫徹中央關于“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騰出更多資金用于支持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在農村土地收益分配方面, 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指導意見,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取一定的土地收益。而且, 國家應對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制定特殊的稅收政策。4其次要充分發揮好各級農投公司的作用,為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資金問題的集體經濟組織提供信貸擔保,適時引入民間資金,真正發揮專項資金的粘貼作用和經濟社會效益。再次,要加大信貸資金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只要項目好,收效快,銀行部門要大力支持。同時,還可以探索發展農村金融業,在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地方,大力推進民間金融組織建設,開展信貸業務,發揮資本效能。

注釋:

[1]王國敏,羅靜.農村集體經濟:辨證審視、現實困境與必然出路[J].探索,,2011,(3).

[2]朱有志,陳文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J].求索,2010,(1).

[3]崔藝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J].特區經濟,2008,(9).

[4]王在剛,王秋兵,石水蓮,新農村建設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1).

上一篇:思想政治論文下一篇:知識經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