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

2023-03-07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是近幾年發展較快、能夠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模式。海南省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也存在種植管理比較粗放、規?;彤a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相對不足、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為此提出發展對策,為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提供借鑒。

關鍵詞 經濟林 ;復合栽培 ;現狀與前景

分類號 F326.24

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下養殖、種植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1]。隨著林下經濟活動成就的取得[2],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林下經濟越來越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在海南省,橡膠、檳榔和椰子是重要的經濟林。據統計,我省橡膠林面積50萬hm2左右,檳榔和椰子種植面積11萬多hm2,占全省現有經濟林面積70%以上。橡膠、檳榔和椰子均屬于高大的喬木,單一種植光、熱、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未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費,經濟效益不高。寬大的株行距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開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閑置自然資源,還可改善林中的光溫條件和土壤結構,同時減少勞動力及肥料農藥等物資的投入,節約開支,增加農場及農戶的額外收入,極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全面促進熱帶經濟林及林下作物產業發展,是新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是“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經濟效益高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及近年來國家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視,海南省發展林下經濟已經迫在眉睫。為了使海南省更好地發展林下經濟,本文在我省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林下發展復合種植的優勢、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解決的主要對策,以期為科研工作者和政府部門制定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1 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現狀

1.1 自然資源概況

海南省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氣溫年較差小,年平均氣溫22.5~25.60℃。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光合潛力大,年日照時數1 780~2 600 h,太陽總輻射量4 500~5 800 MJ/m2。干季、雨季明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熱帶氣旋,年降水量1 500~2 500 mm。光、熱、水資源豐富,風、旱、寒等氣候災害頻繁。

1.2 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現狀

海南省橡膠、檳榔和椰子種植面積達60萬hm2以上,但林下復合種植較少,土地利用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環境利用率有待提高。目前海南省橡膠、檳榔和椰子等經濟林下復合種植面積較少,且為老百姓分散種植,管理粗放,生產技術不配套,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偏低,制約了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

2 海南省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的優勢

2.1 自然資源優勢

海南省光、熱、水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光合潛力大,降雨量充沛,為海南省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2.2 經濟林優勢

橡膠、檳榔和椰子是海南省重要的經濟林,橡膠種植株距一般為2.5~4.8 m,行距一般為4.8~8 m[3]。在我國除臺灣外,海南省檳榔產量占大陸總產的99%[4],檳榔產業已經成為海南省農業中僅次于橡膠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種植株距一般為2~4 m,行距一般為2.5~6 m[5-7]。椰子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8-9],其中,海南省是我國椰子的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的95%以上[10],目前種植面積達4萬多hm2,株行距均在6 m以上,一般種植160~240株/hm2。寬大的株行距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3 作物優勢

海南省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為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胡椒、咖啡、香草蘭、可可、糯米香茶等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益智、巴戟天、牛大力、鴉膽子等藥用植物,食用菌類、切葉花卉等產業均是我國熱區的特色經濟產業,其生產潛力大、用途廣、附加值高、需求量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獨特地位,已成為熱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熱帶香料飲料作物、藥用植物、食用菌、切葉花卉等在生產上均需一定程度的遮光。胡椒葉片的光補償點低(100 lx),適宜在一定蔭蔽條件下生長;香草蘭屬半蔭蔽性植物,不同蔭蔽度莖蔓生長存在一定的差異,70%~75%的蔭蔽度莖蔓生長較快;咖啡屬于半蔭蔽作物,苗期適宜蔭蔽度為60%~70%,定植后至結果前40%~60%,結果期20%~40%;可可是喜蔭植物,幼齡可可生長適應的蔭蔽度為50%~60%,成齡可可園蔭蔽度控制在30%~40%可提高產量。食用菌需要蔭蔽的生長環境,同時不會與橡膠樹爭肥,而且食用菌栽培過后留下富含營養基的菌絲帶是橡膠林的優質生物菌肥,可為橡膠生長提供充足養分。橡膠、檳榔和椰子等作物行間距較大,單一種植光、熱、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未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費,經濟效益不高。經濟林寬大的株行距為林下作物生長提供了大量空間,同時也可為林下作物生長提供一定的隱蔽和為作物攀緣生長提供支柱等。

2.4 政策優勢

2007 年2 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視察遼寧撫順農村考察時指出:“能夠保護好生態環境,發展好林下經濟很重要”。隨后溫家寶在多次考察、座談中提到發展林下產業的重要性。同年4 月,溫家寶再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因此,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是貫徹落實溫總理的重要指示,也是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2011年,溫家寶在廣西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上指出:發展林下經濟,既可促進農民增收,又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文件《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明確提出要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重點加強適宜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品種的研究與開發;推進示范基地建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通過典型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廣大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經濟;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扶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有利于林下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2011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林下經濟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新的增長點來抓。2013年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文件《關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瓊府辦[2013]114號),提出從今年至2016年底,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的農民達到400萬人。根據各市縣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市場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發展模式,聚集生產要素,重點培育具有區域化特色產業的十大重點項目。

2.5 發展潛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對天然、綠色、健康的產品越來越青睞。熱帶香料飲料作物、食用菌作為原生態的綠色健康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海南是我國鮮切葉的主要產地,近年來切葉面積大幅度增加,其銷售量占全國切葉市場份額的85%左右。隨著需求的增加,需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而海南作為全國主要的熱作基地,已無更多的土地可利用,因此,需探索發展經濟林下的復合種植。開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已成為海南熱作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結合國際旅游島建設和生態省建設,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產業化將成為促進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亮點。

3 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農戶分散種植,規?;彤a業化程度較低

目前海南省橡膠、檳榔和椰子等經濟林下復合種植大部分為農戶自行分散種植,管理粗放,對于適宜林下種植的作物無選擇,種植密度及施肥等管理技術不清楚,盲目種植,經濟林及林下作物產量、經濟效益均不高,嚴重制約經濟林下產業的發展。海南優越的自然條件,適宜在經濟林下種植的作物種類很多,然而目前連片成規模的林下復合種植較少。布局分散,加上部分林下產品仍停留在初級產品,深度開發還不夠,難以形成規模優勢和產業化優勢,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3.2 相關復合種植技術不配套

目前,經濟林的種植技術和林下作物種植技術都已經成熟和全面,而林下復合種植技術系統性和配套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林下復合種植技術不配套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經濟效率不高,嚴重制約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3 資金投入相對短缺

近幾年,國家、海南省都特別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前期林下復合種植資金投入較少,加上需要支持的范圍比較廣闊,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戶發展林下復合種植新模式、引進新品種及產業鏈延伸等。

3.4 勞動力短缺

農業勞動季節性比較強,特別是果實采收時期,用工量較多。目前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流比較普遍,年輕人不是到城里打工,就是從事其他服務業,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建筑業、服務業等工資較高,而農業生產考慮到實際經濟效益的問題,工資普遍偏低,因此,導致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較少。

4 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發展對策

4.1 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種植模式,加強林下復合種植技術指導

目前,海南省農業科技服務“110”在???、三亞、文昌、瓊海、儋州、萬寧、陵水、樂東、澄邁等18個市縣共有服務站(點)283個,服務覆蓋面達128個鄉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墾科學院等都是海南省主要的農業科研單位,科研力量雄厚。應充分利用海南省農業科技服務“110”的農業推廣服務平臺,結合海南省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根據海南省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模式,通過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方式加強對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技術的指導??偨Y好的種植模式,建立示范基地,通過典型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逐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進而實現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的全面發展。同時,加強林下復合種植產品的采后貯藏與加工,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林下產品,增強經濟林下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產業化水平。通過規?;N植和產業化開發,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

4.2 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力度

加強對經濟林下復合種植農場及農戶的資金支持,提高農場及農戶開展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同時加強對從事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研究的資金支持力度,使科研工作者能夠系統、連續、長期、深入的開展研究工作,提高經濟林下復合種植技術水平。

4.3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

分區域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建立周邊地區農業勞動力就業信息平臺,把用工需求和勞動力情況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引進先進機械設備,通過使用機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盡可能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強度。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責,一方面,當地政府和農技推廣部門加強農技培訓,鼓勵農民從事經濟林下復合栽培生產;另一方面,實行補貼政策,調動農戶開展林下復合種植的積極性。通過以上措施,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滿足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需求。

4.4 制定林下復合栽培發展規劃

根據海南省經濟林下發展的特色和需求,進一步完善海南省經濟林下復合種植發展規劃。制定符合不同地區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等,為不同地區的發展提供指導。全面促進海南省經濟林下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海 渤. 林下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 綠色科技,2010(8):19-20.

[2] 李金梅,史亞軍. 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3] 《海南農墾科技》編輯部. 海南農墾橡膠樹栽培五十年[J]. 海南農墾科技,2005(1):23-43.

[4] 何振革. 海南省檳榔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3):109-110.

[5] 范海闊,黃麗云,周煥起,等. 檳榔及其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7,36(4):27-29.

[6] 楊毅敏,王 健,郭 誠,等. 檳榔香草蘭農林復合系統土壤性狀及根部分布[J]. 貴州科學,2005,23(6):84-87.

[7] 王 輝,莊輝發,宋應輝,等. 不同密度檳榔間作對香草蘭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熱帶農業科學, 2012,32(11):4-12.

[8] 潘衍慶.中國熱帶作物栽培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325.

[9] 王文壯. 椰子生產技術問答[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4-5.

[10] 毛祖舜,邱維美. 椰子豐產栽培技術[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33-34.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意義】通過探究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為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構建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提供借鑒?!痉椒?過程】運用文獻研究法,明確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理念及特點。根據實地調查,探討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中在積蓄科技與人才力量、貫徹落實環保理念、融合農業與休閑產業、構建特色品牌方面的現狀及問題,并結合臺灣精致農業做法,提出對策建議?!窘Y果/結論】研究發現,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存在農業科技與人才欠缺、有機農業覆蓋面不高、休閑農業發展受限、農產品牌影響力小等問題,對此應當堅持科技與人才的引領、貫徹環保理念發展有機農業、優化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優質農產品牌。

關鍵詞:臺灣農業;精致農業;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

Enlightenment of the Quality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Wangzuo Town,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WANG 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4,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in Taiwan; quality agriculture; Wangzuo Tow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1984年,我國臺灣地區提出精致農業(Quality Agriculture)的概念。20世紀末,學術界針對精致農業的內涵展開研究,張頌安[1]認為精致農業是綜合性的農業體系,涵蓋了5方面內容,即設施、觀光、農產加工、農產品質、新品開發;何文彪[2]將精致農業界定為科技含量、農產質量高,具有市場潛力且能維護生態環境的農業;王前忠[3]認為精致農業具有技術與資金密集的特點,強調提升農產品品質、挖掘農產品市場、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同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張軍[4]指出精致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的限制,采用的是現代生產技術,實現了工廠化的生產,收益遠超于傳統農業。21世紀初,臺灣精致農業發展初具成效,學術界開始探討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之處,為大陸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劉芳[5]以兩岸農業合作為重點,認為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建設有助于大陸農業發展,提出改善大陸農業投資環境的具體對策,旨在開拓大陸地區農業創新與擴展之路;戴友峰[6]基于臺灣精致農業的細致化特點,提出大陸農業發展可以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加強品牌建設;李錦華[7]研究發現臺灣有機農業提升品質與效益,品牌農業源自核心競爭力,休閑農業依靠產業特色,這是大陸地區農業發展的可行之道;林錦輝[8]以漳州市精致農業發展為例,明確技術密集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2009年5月7日,臺灣通過“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將精致農業作為臺灣省重點推進的新興產業之一,圍繞“卓越農業”“健康農業”“樂活農業”3方面展開,同時融入臺灣特色文化創意資源,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綜上,臺灣精致農業已發展成為以高效生產高質農產品為目標,依托先進科學技術、深刻踐行環保理念、強調多元產業融合、挖掘本土品牌優勢的綜合性農業體系。

王佐鎮位于北京市豐臺區,是該區農業人口占比最大的一個鄉鎮,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完成了6個景區和10個農業生態園的建設。但是受到科技、人才、土地、資金等因素的限制,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不高,且目前對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系統性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結合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植根于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探索適合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可行路徑,提出如何創新構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1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理念

臺灣農業發展歷經“恢復、發展、停滯、轉型”4個主要階段??谷諔馉巹倮?,臺灣農業逐漸恢復,迎來了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9]。20世紀60年代,臺灣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轉向以工商業為主,導致農業發展速度放緩,出現了農業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工商業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臺灣農業就業人口的比重跌至40%,農村勞動力減少,耕地廢耕問題嚴重,農業發展進入停滯階段。1984年,為了解決農村生產與生活的困難,應對農村經濟蕭條、土地廢耕等危機,促進農業轉型與升級,臺灣開創性地提出要“發展精致農業”,對此制定精致農業的具體計劃與實施方案,明確要支持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1991年,在“照顧農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方針的引導下,臺灣確定了包含“生產、生活、生態”在內的“三生農業”發展理念。2009年,精致農業被納入臺灣當局重點推進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與技術、觀光、綠能、健康、文創協同助推臺灣產業融合與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臺灣精致農業發展至今已有30余年,其依托精致農業發展理念,突破傳統農業片面追求農業產量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農業高效、環保、協同、特色發展的道路[10]。

2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

2.1以科學技術為力量發展卓越農業

卓越農業是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研發優勢,結合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以先進的農業技術與充足的人才保障,促進農、林、牧、漁、副轉型與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的農業[11]。臺灣當局認為沒有卓越就難有直面市場競爭的實力,因此聚焦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將卓越作為精致農業的發展追求,著力打造卓越農業科技島。一方面,臺灣提倡科技創新與發展,將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臺灣農業科技投入占省內生產總值的10%;進入21世紀以后,臺灣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60%[12]。尤其在臺灣不斷改良農業品種、提高農產加工技術、專注科學技術研究的背景下,精致農業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實際上,臺灣的精致農業始于農田廚房作業,即對農耕用地的精準配方、施肥、施藥,但是相對于露天且分散化的耕地而言,難以做到完全精準的配方。對此,臺灣轉變農業發展思路,注重“西學東用”,主動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設施和種植技術,并迅速結合臺灣當地特點進行適用性調整,出現了園藝業、畜牧業和漁業繁榮發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臺灣提倡“產、學、研”的融合,以人才為力量提高卓越農業的核心能力。1973年,臺灣建立了“亞蔬中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研究精英匯聚于此,群策群力共同推進育種研發。同時,政府出資建立農業改良基地、農業科技研究院,聯合眾多不同級別的農學研究院,致力于對臺灣地區蔬菜、水果、水產、花卉等農產品的改良與推廣[13]?,F如今,得益于持續性的科技研發與推廣,臺灣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在使得臺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基層農戶的農業種植與生產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加快了臺灣農業科技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這是臺灣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2.2以綠色理念為根基發展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以有機肥、飼料代替人工合成肥、農藥、牲畜飼料添加劑等,在滿足農作物和畜禽營養需求的同時,不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11]。以綠色理念為指導的有機農業是臺灣精致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在無污染的生產環境下,以科學生產方式協調生產與生態發展,讓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能夠進入每家每戶。一方面,臺灣農業發展嚴格踐行綠色理念。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臺灣農業也曾陷入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困境。20世紀70年代,原本耕地面積較少的臺灣又面臨農產價格高漲、農民對化肥與農藥使用不當、耕地污染嚴峻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發展;80年代后期,臺灣農產不合格率甚至超過30%。對此臺灣積極制定并實施“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吉園圃安全蔬果、“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優良農產品等計劃,嚴格把控好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關。同時,臺灣農業合作社與眾多民間組織協同開展“三減一省”活動。通過“減農業用水、減農業化肥、減農藥”,達到節省有效資源的目的,有利于緩解農民生產活動中濫用化肥與農藥導致耕地污染的問題,減少了農地用肥總量,逐漸邁向有機農業軌道。另一方面,臺灣積極舉辦有機產品展會,加深有機農業的滲透,并推進有機農業的相關規章制定工作。2019年5月,臺灣正式施行所謂的“有機農業促進法”,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相應規章保障。同時,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建立試驗農場,組織農耕技術專業服務團隊,指導農戶開展有機農場育種、栽培生產活動,并向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提供貸款、有機肥等補助。如果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符合有機檢驗標準,還可依據土地面積獲得相應的獎金,增加了臺灣有機農業種植戶的數量,擴大了臺灣當地有機田的面積。在2020年5月10-13日所舉辦的臺北有機產品博覽會上,花蓮縣的西瓜、咖啡等無毒初級農產品、山苦瓜茶等深加工產品;云林縣協同8家有機農場共同搭建的地瓜、鮮菜攤位;宜蘭縣的特色有機綠茶、有機竹筍等,都是臺灣有機農業的優秀發展成果。來自臺灣多個縣市的農戶積極展示有機生產方式,在“植物工廠”展區內,參會者能夠清楚看到青菜如何在水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無污染生長。

2.3以產業融合為方向發展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兼具農業生產、社會生活、生態保護在內,匯集飲食、出行、購物、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11]。臺灣休閑農業的重點并非硬件設施建設,而是以特色休閑項目、游客農耕體驗作為著力點。一方面,臺灣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相比于大陸地區0.09 hm2的人均耕地面積,臺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27 hm2,但是臺灣農民收入卻遠遠高于大陸地區的農民平均收入[7]。耕地面積小并沒有限制臺灣農業的發展,正是由于臺灣堅持的是精致農業道路,才能做到“小而精”。臺灣現已建立了鄉村花園、觀光農園、休閑農場等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如南投縣清境創建了觀光發展促進會,通過聯盟經營方式,合理分配當地民俗資源,開展休閑農產的宣傳與推廣活動;臺北金瓜石依托自然風景,推陳出新,重新規劃冶金礦區土地,形成獨特的旅游景觀。作為典型的小農經濟代表,臺灣“以小取勝”,通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大農場制度的現代農業之路。另一方面,臺灣大力促進產業融合,助推農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1980年,臺灣苗栗大湖最早開始經營觀光果園,后來觀光花園、菜園、茶園、瓜園等各式各樣的休閑農園相繼出現,任何季節都可以體驗休閑田園之樂。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的臺一、永齡、桃米生態村等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休閑農場,兼備休閑娛樂、農業生產功能;阿里山在特色茶園的運營中,積極引入福建烏龍茶項目,形成了集觀光休閑與產品經營為一體的發展模式,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產品與服務,這些都是臺灣農旅產業融合的標桿。截至2020年底,臺灣休閑農業基地超過2000家,其建設與運營實現了農業生產、生活與生態功能,在精致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下,促使農業發展延伸至第三產業。

2.4以本土資源為優勢發展品牌農業

品牌農業是指農業經營者通過農產品的營銷與推廣,獲得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創造品牌價值的同時獲取一定經濟效益的農業[11]。品牌農業是農業市場發展、產業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現代農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是農業轉型與升級的必然選擇。臺灣積極樹立優質農產品牌,不斷擴大農產市場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其精致農業發展的風向標。一方面,臺灣以傳統文化嫁接營銷,展示品牌特質。臺灣強調中華傳統文化,堅持使用繁體字本身就是堅守并傳承傳統文化的體現。從臺灣農產品的營銷實踐中可以感受到,諸多極具創意的農產品都附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并根據農產品特點進行巧妙的結合。比如臺灣摩天嶺的特色脆甜柿,宣傳語“柿業發達”“好柿將至”取自“事業發達”“好事將至”;芳容米廠緊握當地原生態資源,以古早味的傳統風華奠定企業文化根基,圍繞農產品服務的優化與升級,走寬了米廠合作之路[15]。在展示農產品品牌特質的同時,積極推進文化營銷。另一方面,臺灣以傳統故事打動人心,提升品牌價值。臺灣注重對傳統故事深層次的挖掘,聚焦本土文化與現代農業的結合,以講故事的方式挖掘獨特看點。如臺灣合歡山賽德克高山茶系列,以傳統賽德克族抗日民族英雄故事為背景,巧用傳統故事“包裝”現代茶業,仿佛讓人們看到過往賽德克族人民英勇斗爭的身影,品味悠遠飄香的高山茶[16]。臺灣的品牌農業是獨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創意產業,其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品牌農業之路,在現代農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孕育了眾多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農企。

3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實踐3.1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王佐鎮是北京市豐臺區下轄鎮,緊鄰北京西六環,地處豐臺區西南生態發展地帶。截至2020年底,王佐鎮轄區東西、南北最大距離分別為20 km、14 km,下轄南宮雅苑、南宮景苑、山語城、翡翠山4個社區及西莊店、沙鍋、怪村、魏各莊等8個行政村,總面積為63.62 km2。王佐鎮農業土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種植和禽畜養殖種類多,同時依托千靈山、青龍湖等自然景點優勢,其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有利于旅游觀光與農耕體驗為一體的休閑農業的發展。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鄉村建設、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王佐鎮的現代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

臺灣的精致農業是以科學技術為力量的卓越農業、以綠色理念為根基的有機農業、以產業融合為方向的休閑農業、以本土資源為優勢的品牌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因此,為借鑒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經驗,本文結合王佐鎮實際情況,依次從科技人才、環保理念、休閑產業、品牌特色4個方面,對王佐鎮的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剖析現階段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

3.2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3.2.1農業科技與人才現狀農業發展需要有不斷注入的科技與人才,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7月13日,豐臺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達成全面合作[17]。此次合作惠及豐臺區下轄王佐鎮,有利于王佐鎮發揮農業高等院校技術與人才優勢、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推進產學研的結合,為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2019年10月25日,豐臺區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戶王佐鎮,與北京市十多家院校達成農業科普教育的實踐合作,占地面積超過20 hm2,涵蓋智能化溫室、品種展示區、戶外種植區等多種功能區,致力打造學農結合的北京市農業科普教育示范性基地[18]。

雖然王佐鎮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但是王佐鎮位于豐臺河西地區,由于永定河的阻隔,經濟總量、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建設等明顯落后于豐臺河東地區[19]。王佐鎮的農業經營模式既有公司、集體組織、合作社也有個人認種認養等各種形式,整體呈現全面但零散的偏低端局面,科技與人才活力不足。且王佐鎮農業人口眾多,外來人口聚集,極易激發復雜的社會矛盾,制約了其農業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雖然王佐鎮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但其普及度并不高,小農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變,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并未得到明顯的緩解,現代農業發展亟須轉型與升級。

3.2.2環保理念的貫徹現狀王佐鎮與豐臺區健康農業“三品一證”認證保持高度一致,高度重視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加大質量安全監測,積極開展執法檢查,開展農戶服務指導,多措并舉從源頭上保障綠色生產。同時,王佐鎮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如成立于2004年的莊戶綠山谷芽菜種植基地,總占地面積6.7 hm2,是全國唯一一家從事有機芽菜種植、加工、配送的企業,在17年的發展中先后獲得國家認證的無公害食品生產、有機產品生產與加工、標準化合格單位、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優質基地等認證,業務覆蓋育種、研發、實用技術推廣等[20];如青龍湖旁的怪草園有機農業園,占地面積10 hm2,長期遵循生態健康、綠色循環的生產模式,建有22個陽光暖棚,種植各種有機蔬菜、水果等,堅持施農家肥、采取物理防蟲,積極發展有機農業,滿足人們對優質蔬菜、水果的需求。

環境的破壞會污染土壤、水源、空氣,而這些自然因素都是有機農業發展的保障,因此環境污染會阻礙有機農業的持續發展。2017年8月,王佐鎮米糧屯村西部的某石廠持續多日加工砂石料,產生大量粉塵,嚴重污染環境,對有機農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2019年3月,王佐鎮屢次出現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2021年9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9月上旬全市范圍內大氣粗顆粒物濃度排名,豐臺區王佐鎮為倒數第八[21]??諝馕廴静粌H影響著王佐鎮居民的生存環境,也危害到有機農產品的質量。

3.2.3休閑產業的融合現狀王佐鎮是豐臺區農業資源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資源優勢,提出打造“國際化花園旅游小鎮”的目標,現已建立多家農業生產園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王佐鎮積極構建休閑旅游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農業發展模式。以休閑觀賞、旅游體驗為主,重點開發農業公園、觀賞基地等休閑農業。2021年上半年,王佐鎮沙鍋村豐闊農業采摘園協同豐臺區南苑鄉南苑村、盧溝橋鄉郭莊等,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107.92萬,同比增加97.40%;與此同時,采摘產量達到新高24310 kg,增速為186.12%;收入規模增加2664.62萬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51.61%[22]。此外,西王佐村在牤牛河畔創建了科普農業文化體驗園,園內設有河畔休閑區、市民體驗區等,是開展農耕教育、發展休閑農業的重要基地;金崗農業種植園開拓了“一分地”菜園,游客可以體驗農耕樂趣;西莊店村依托千靈山風景資源,形成了休閑健身、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產業;青龍湖畔的魏各莊村,緊靠青龍湖畔,在農業發展中提倡養生理念。

王佐鎮位于北京西六環線上,屬于北京近郊地帶,京石高速、京廣鐵路、京原鐵路都途徑鎮域。橫縱交錯的交通道路,以及地下所鋪設的供水、供暖、供氣管道,造成了王佐鎮農用耕地的分散。集體土地應用效率不高,農村土地碎片化嚴重都是限制王佐鎮發展休閑農業的問題。在農田和林地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放緩,甚至停滯的后果。如何借北京近郊鄉村旅游的“春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是促進王佐鎮休閑農業發展的必要考量。

3.2.4特色品牌的構建現狀王佐鎮聚焦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現有怪村油菜花海、中心村洛平精品果園等基地,以線下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動為主。同時,王佐鎮以開放態度吸引優質品牌的入駐。2021年4月7日,王佐鎮人民政府與豐臺區商務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共同舉辦“品質賦能發展”活動,吸引了包括中糧集團、北京華聯、龍湖天街、盒馬生鮮等知名品牌走進王佐鎮,推動豐臺河西地區農業創新與進步,助力王佐鎮現代農業的發展。

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具有以農養農的特點,與其他省市地區的果品采摘活動相差不大,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受到投資規模的限制,區域內中小企業內生增長潛力有限,對于市場預測和把控的能力不高,內源融資面臨困難;而農村中小企業通過債券、股票等方式進行直接外部融資的可行度也并不高。故而,王佐鎮品牌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金不足的桎梏,其品牌影響力有待提高。此外,王佐鎮整體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品牌建設,各村之間的主導產業并未形成規模效應。而且各村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王佐鎮的集體企業多集中在鎮中心區域,產業用地集中在莊戶村、怪村、沙鍋村3個工業園內,造成鎮內各個村域之間溝通不暢,農業生產合作活動難以開展,尚未形成強大的凝聚力[23]。王佐鎮大部分鄉村原本屬于經濟薄弱村,雖然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導產業,但缺乏穩定的根基,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并不突出,產業發展仍然大部分處于“輸血”階段。如果王佐鎮不結合自身特色進行改造,很難進一步推進困難村的轉型與升級。

4臺灣精致農業對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4.1堅持科技引領,注入專業人才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臺灣精致農業以科技為發展動力、以人才為發展支撐。位于豐臺河西地區的王佐鎮,受到永定河的阻隔,現代農業發展偏低端,科技與人才活力不足。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的卓越農業發展理念:(1)王佐鎮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為現代化的農業提供強有力的力量??梢酝ㄟ^與京內、京外眾多農業高校的合作,推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以及農業科技平臺的搭建,促進先進農業科研成果在王佐鎮的落地。王佐鎮可以借鑒臺灣高雄永齡有機農場的“智”造工廠模式,通過農業微生物技術的運用、人工智能播種水平的提高和生產管理系統的優化,以精準化的控制、自動化的播種、高效化的管理打造智慧農業。(2)王佐鎮要廣泛吸引人才,無論是應用技術人才、還是經濟管理人才,都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堅固力量。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王佐鎮要充分落實人才培養和人才下鄉政策,引進各類高層次農業人才,鼓勵農業企業采取“柔性”的方式聘請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等農業專家到一線進行技術指導。此外,王佐鎮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鼓勵當地外出鄉賢回鄉發展,充實鄉村治理與鄉村管理人才。

4.2貫徹環保理念,擴大有機農業廣度

臺灣精致農業將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作為生產重任,建立了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有機農業是臺灣精致農業的重要指標,以健康綠色產品的種植、生產為導向,強調在無污染的環境下,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24]。王佐鎮空氣污染問題嚴峻,有機農業普及度不高,極易滋生食品安全隱患。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的有機農業發展理念:(1)王佐鎮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綠水青山”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動搖的堅守,王佐鎮緊靠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青龍湖畔,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良好生態基礎。臺灣當局出臺的所謂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等相關規定從法律層面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有機農產品的培育和生產。對于王佐鎮而言,面對近年來北京霧霾的不良影響以及耕地污染問題,要通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體系,控制農藥、化肥、飼料的濫用,營造和諧穩定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進農業資源的養護工作,打贏農業污染攻堅戰。(2)王佐鎮要積極推廣有機種植,加快有機農業的普及,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將食品安全放在農業生產的重要位置,做好有機產品的安全監管工作。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經驗表明,農產品的高品質與安全監管工作密不可分。王佐鎮要積極打造農產品檢測中心,為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提供質量支撐。在全鎮范圍內普及有機農業的生產知識,通過全面技術培訓與專業科普教育,引導更多農戶投身于有機產品的培育與生產中。與此同時,要加強有機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管理,控制好各個關鍵點,把好有機農產的產地質量關。

4.3優化空間布局,促進農旅產業融合

將農業與旅游業密切結合,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資源最大價值,構建“農業+旅游”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是臺灣精致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王佐鎮農耕用地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限制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借鑒臺灣精致農業的三產融合經驗:(1)農耕用地碎片化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加以緩解。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王佐鎮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農田和林地資源,合理優化空間布局,避免農用耕地的過度分散,以達成統籌聯合的集體土地應用效果。臺灣人均耕地面積雖小,但并不刻意追求農耕面積、規模,也不強制種植多少作物、收獲多高產量,而是著力建設生態農莊,通過做精做透、提質增效,節約了自然資源、實現了持續發展[25]。王佐鎮要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在不同村域之間開展統籌規劃,依據交通主干線建設生態景觀走廊,打造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路,力爭成為美麗鄉村的示范。(2)王佐鎮當地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緊靠國家森林公園、南宮溫泉、千靈山、青龍湖等景點,可以依托現有自然景觀、鄉土文化等資源,以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農耕體驗等為著力點,布局建設具有文化、歷史、民族特色的農莊、民宿等[26];借北京近郊鄉村旅游的“春風”,積極擬定休閑農業相關發展計劃,促進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方案的落實,開拓自駕、露營、燒烤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出各種各樣吸引人的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及服務,在開創新項目的同時,豐富現有的農村體驗活動項目,實現業態開發與商業運營相結合,促進產業共融。

4.4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優質農產品牌

臺灣精致農業以傳統文化嫁接營銷,以品牌故事打動人心,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牌。品牌是吸引投資、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自身影響力、打造優質農產品牌的關鍵所在。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以農養農、本土特色不突出,同時各村主導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打造品牌農業的經驗(1)王佐鎮要講好自身的村莊故事。關于王佐鎮的名字由來,在《豐臺地方志》中有“手扶東西王佐,腳踩南北兩宮”的記載,意為輔佐帝王;再追溯何為“王佐”,源于《岳飛傳》中“王佐斷臂”的故事。王佐鎮亦有“泥鍋造飯斗量柴”“龍鳳爭祥”等民間故事的傳說,因此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民間故事,以講述民間故事的方式,在發揮獨特民間文化資源優勢的同時,豐富品牌文化內涵,打造農業品牌特色。此外,王佐鎮怪村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農業發展中結合歷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農業品牌的高附加值,擴大優質農產品牌的影響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優勢。(2)強化各村龍頭企業在打造特色品牌農業中的作用,如位于王佐鎮魏各莊中心村的洛平精品果園以種植櫻桃等果品為主;南宮恒欣園以立體種植、特色水產養殖為主,強化他們的優勢主導產業作用,能夠凝聚不同力量共同推進全鎮農產升級。在加大龍頭農產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多方資源的整合,如政府要發揮調控職能,規范民間資本融資市場,并且在發揮民間金融積極作用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臺灣精致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其農業合作組織密不可分。目前臺灣當地農會超過300個,通過統籌組織不同村域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對農產品的整個產銷過程進行高效管理,產生了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農戶的經濟獲利也得以增加。王佐鎮要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發揮合作社的分工細、規模大的優勢,不斷匯集地方特色優勢,延伸產業鏈,打開特色農產品的銷路,形成區域品牌優勢。

參考文獻:

[1]張頌安. 臺灣精致農業剪影[J]. 臺灣農業情況,1987(3):18-19,42.

[2]何文彪. 臺灣省發展精致農業概況[J]. 廣東農業科學,1989(5):4-5.

[3]王前忠. 臺灣省的“精致農業”[J]. 世界農業,1993(6):53-54.

[4]張軍. “精致農業”與“休閑農業”──臺灣農業的發展動向[J]. 世界農業,1995(12):8-9.

[5]劉芳. 入世后兩岸農業合作的新發展[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02(3):14-15.

[6]戴友峰. 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促進特色農產品生產[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7):57-58.

[7]李錦華. 臺灣精致農業探行[J]. 農村工作通訊,2017(10):21-24.

[8]林錦輝. 漳州發展精致農業的若干思考[J]. 福建熱作科技,2020,45(1):65-67.

[9]葉春近,司嵬. 中國臺灣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及啟示[J]. 世界農業,2017(10):216-220,225.

[10]湛禮珠. 臺灣精致農業發展政策演變、成效及經驗[J]. 世界農業,2019(6):39-45.

[11]秦中春. 臺灣的精致農業之路[J]. 發展研究,2019(4):4-8.

[12]高云才.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 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N]. 人民日報,2021-01-07(01).

[13]王俊.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歷程、政策特征及其啟示[J]. 臺海研究,2018(2):69-76,68.

[14]楊緒紅,薛樵風,周寅康. 過去300年臺灣省耕地面積時空變化重建[J]. 自然資源學報,2021,36(8):2163-2178.

[15]翟媛,倪海波. 臺灣鄉村文創成功因素及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 山西農經,2021(6):64-69.

[16]SAIDEKTEA. 茶品泡法與簡介-臺灣賽德克高山茶坊系列茶品[EB/OL]. (2019-01-09)[2021-09-30].https://www.meipian.cn/1uq3zmuv.

[17]丁曉松.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J]. 北京農業,2012(23):27.

[18]田杰雄. 豐臺區農業科普實踐教育基地落戶王佐[N/OL]. 新京報,(2019-10-27)[2021-09-30].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7215090414070.html.

[19]孫莉.豐臺河西地區產業布局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1):212-213,225.

[20]馬繼武,王懷楠. 北京市豐臺區農機文化休閑旅游基地建設[J]. 農業工程,2019,9(11):123-125.

[21]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9月1日-9月15日街道(鄉鎮)大氣粗顆粒物濃度排名[EB/OL]. (2021-09-24)[2021-09-30]. 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109/t20210924_2500820.html.

[22]豐臺區統計局.2021年上半年豐臺區農業經濟形勢[EB/OL]. (2021-07-27)[2021-09-30]. http://www.bjft.gov.cn/ftq/fxbg/202107/3e19a9471fd24d908447284d9f1a2649.shtml.

[23]劉爍,段然. 北京市豐臺區河西地區經濟薄弱村發展情況調研[J]. 當代農村財經,2015(12):27-30.

[24]吳文炎. 臺灣精致農業經驗對家庭農場的啟示以福建省上杭縣為例[J]. 當代縣域經濟,2020(11):58-60.

[25]一諾. 臺灣“農+旅”精致休閑農業巡禮[J]. 農家之友,2015(4):14-15.

[26]鄭霞. 鄉村振興背景下臺灣精致農業發展對福建省“圓夢村”建設的啟示[J]. 武夷學院學報,2021,40(2):70-74.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現狀呈現資源過度依賴性、主體分散性和產業結構單一性,面臨著區域性、渠道、產業鏈等方面的困境?!盎ヂ摼W+”具有交叉融合性、重構生態性和創新驅動性,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少數民族地區對“互聯網+”認識不足,二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更加薄弱,三是特色經濟傳統發展路徑與“互聯網+”融合度不高,四是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快速發展不相匹配。在此基礎上,基于“互聯網+”視角提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四大路徑: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

【關鍵詞】“互聯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路徑

【作 者】鄭志來,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博士、副教授。江蘇鹽城,224051。

一、引言

2012年11月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首次提出了“互聯網+”概念,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在政府、民生、行業等方面進行廣泛應用和融合,產生了新興業態、新型服務模式以及新商業模式。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沿襲著傳統發展路徑,依賴于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生產方式,經營主體散、雜、小、亂,市場空間和容量相對有限,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沒有體現。當前學者對于“互聯網+”融合發展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研究相對獨立,代表性文獻有:寧家駿(2015)從存量、增量和監管三方面分析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強調“互聯網+”本質是對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1 ]趙振(2015)提出了“互聯網+”作為互聯網2.0實現產業結構去中心化、經濟活動的泛數據化、社會生活的物聯網化,提出了“場景+產品”的有機組合是“互聯網+”模式的關鍵路徑;[2 ]王保龍(2016)提出了“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集群進行結合,產生政府主導型、行業巨頭主導型、第三方平臺促進型等三種“互聯網+”產業集群模式;[3 ]呂尚彬(2016)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的平臺戰略,提出了構建互聯網核島、自主演化的互聯網生態圈、開放平臺邊界等三大平臺戰略關鍵點;[4 ]魏曙光(2011)從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提出從政策、資金、稅收、金融等方面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提供支持;[5 ]于坤(2013)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態與東北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從健全政策法規、創新視角提出了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6 ]通過對既有文獻的研究不難發現,目前還沒有學者從“互聯網+”視角分析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路徑問題,本文基于“互聯網+”視角分析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的發展路徑,創新之處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本文首次從“互聯網+”視角分析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二是基于“互聯網+”視角提出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的四大路徑。

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一)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總體概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為1064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8.4%,少數民族地區土地面積超過了6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64.2%,少數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等自然資源占比超過60%,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速度和質量事關全國經濟發展的成敗。我國少數民族具有的獨特民族文化、獨特自然資源條件、獨特生產方式等形成了本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經濟,從經濟總量上來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主要包括特色文化產業、特色用品產業、特色醫藥產業、特色旅游產業等四大支柱性產業。2015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比重為9.0:40.5:50.5,而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平均維持在30%左右,不難得出,特色經濟發展有助于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占比過高的問題,并成為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總體呈現三大特性:一是資源過度依賴性,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路徑依賴性,基本沿襲傳統的既有模式,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依托少數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供給側產品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簡單觀光旅游供給偏多,而休閑、體驗深度游供給不足,二是旅游產品代表性不強,旅游產品設計沒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導致了旅游用品民族特色性不夠;二是特色經濟主體分散性,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主體呈現小眾化、分散化特點,導致了市場競爭無序性,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比如,2015年寧夏特色用品產業中清真食品工業企業數量達到了900家左右,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不足150家,占比僅為16%,行業集中度CR8小于20%,屬于分散競爭型;三是特色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性,少數民族地區現有產業結構多以農林牧業為主,具有經營規模小、發展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等顯著特點,產業前后延伸拓展不夠,導致產業鏈條不長,產業附加值不高。

(二)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內在和外在制約性因素,具體來看主要面臨著四方面困境:一是地域性對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制約,我國少數民族具有較強地域性,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這些地區交通設施、產業基礎等條件相對落后,處在邊境區域的少數民族,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低;二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前置不足,主要表現在信息不對稱,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缺乏有效營銷手段和品牌影響力,導致了特色經濟供給與消費者需求無法有效匹配,帶來的結果就是特色經濟輻射圈相對封閉有限,對少數民族經濟帶動不明顯;三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延伸不夠,處于原生態一次開發階段,一次開發對應的產品和服務附加值不高,對少數民族居民收入提高不明顯,特色經濟較高附加值對應在二次開發和外在延伸階段;四是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渠道受限,其發展依賴于傳統路徑模式,資源配置在產業鏈條存在不均,過多資源集中在特色經濟供給端,而相關設計、物流、品牌營銷等環節存在不足,營銷渠道仍以線下為主。

三、“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問題

(一)“互聯網+”的內涵與特征

“互聯網+”是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融合的升級版,互聯網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互聯網+”的核心依靠是創新,將互聯網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產業相融合,所以說,“互聯網+”是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新業態,經濟社會發展與互聯網思維的相互實踐與融合,推動了經濟社會形態不斷發生演變,為經濟主體改革創新提供了更大發展平臺。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簡單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平臺,創造性、顛覆性地與傳統產業融合、相加,產生新生態。

“互聯網+”具有區別于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交叉融合性,“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不同領域相互交叉,“+”的本質就是交叉跨界,核心就是傳統產業轉變發展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創新,交叉就需要各領域相互開放相互包容,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具備深度融合的基礎;第二,重構生態性,“互聯網+”打破原有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傳統產業面臨著全新的生態環境,傳統產業需要融入到“互聯網+”中重新構建產業生態,將原先孤島式發展模式轉變為開放體系下的生態模式;第三,創新驅動性,傳統經濟以資本、勞動等要素資源的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典型特征就是數量增加,屬于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互聯網+”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典型特征就是結構變化和效率提高,屬于節約的技術驅動型增長方式。

(二)“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對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一方面“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顛覆了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聯網+”本身屬于新興業態和新型商業模式,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存在不足,面臨著不少困難,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少數民族地區缺乏對“互聯網+”的正確認識,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歷史、區域、文化等原因對“互聯網+”認識不足,進而缺乏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開放心態,在現實中就不會主動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在“互聯網+”認識度上存在差異性,對“互聯網+”存在著懷疑和觀望心態,一是不相信“互聯網+”會對當地特色經濟產生積極作用,二是過分擔心“互聯網+”成為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顛覆性力量,所以相較于其他區域,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相對滯后;第二,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更加薄弱,2013年國務院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寬帶中國”戰略推進地區間存在非均衡性,基本特點是東部發展快、西部發展慢,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快、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慢,少數民族地區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比較滯后,截至2016年3月,我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52.6%,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58.1%,排在最后的為云南、貴州、甘肅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根據洪美云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使用率的調研情況來看,當地互聯網普及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傳統發展路徑與“互聯網+”融合度不高,相對比較封閉,輻射范圍局限于所在區域本民族內部,特色經濟沿襲著傳統營銷渠道、生產方式、產品和服務半徑,“互聯網+”是新型的業態和商業模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需要相應的變革和創新成本,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少相應政策、資金、人才等措施的激勵,在收益無法確定的前提下不愿承擔相應的創新成本,特色經濟發展路徑就沒有依托“互聯網+”平臺延伸產品和服務半徑、拓寬產品和服務渠道、創新特色經濟生產方式,出現了少數民族區域內外消費者對特色經濟產品和服務存在認識上的差異,造成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供給與區域外市場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市場空間的進一步發展;第四,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互聯網+”滲透到零售、金融、文化、旅游、農業等眾多行業,而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針對“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明顯落后于“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互聯網+”發展的政策不明顯,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自身促進“互聯網+”發展政策也不到位,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政策措施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

四、“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發展路徑

本節針對前面分析的“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存在的四個問題,提出“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融合發展優化的路徑: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總體規劃,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產業鏈條。

(一)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頂層設計上制定國家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發展的總體規劃,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指導意見盡快出臺,促進互聯網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的充分對接,形成“互聯網+民族特色文化”“互聯網+民族特色旅游”“互聯網+民族特色醫藥”等新興業態;另一方面在國家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少數民族地區盡快出臺本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區特色經濟所涉及的具體產業,進一步明確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配套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再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還可以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11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總體規劃主要涉及兩大內容:一是少數民族地區在鼓勵創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規范新的生產服務方式,其核心就是市場監管方面,由于監管不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領域P2P網絡借貸平臺跑路現象,截至2016年4月累計停業及出問題的平臺有1598家(數據來源:網貸之家),強化少數民族地區部門間協同監管,形成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市場的監管合力,營造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二是在保證監管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少數民族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機會和空間,少數民族地區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民族地區以外的資金進入。

(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保障體系

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保障體系涉及“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基礎設施兩大方面建設,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人才發展計劃,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區域等方面原因很難吸引“互聯網+”優秀人才,依靠人才市場自主配置,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始終處于人才洼地,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人才發展途徑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有序引導,主要有兩大渠道:一是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通過定向幫扶辦法將優秀人才定期輸送到少數民族地區;二是少數民族地區政府自身加大培養“互聯網+”人才力度,并做好自身人才穩定工作;三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資金支持計劃,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涉及的網絡基礎設施,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政府應該專門成立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發展專項基金,在“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硬件上首先要實現民族區域間無差異化;四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專項鼓勵政策,國家在“互聯網+”發展上在鼓勵性政策措施上向民族地區傾斜,打破既有路徑依賴和馬太效應,對于新技術、新業態發展給予欠發達地區更多政策鼓勵,這是進一步縮短區域間差距有效途徑,比如很多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對貴州“互聯網+”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對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了保障;五是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數據開放和技術保障,研究并出臺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數據開放戰略,將公共信息與數據率先開放,打破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信息孤島,加強信息資源的供給與傳播,以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可用性,同時做好少數民族地區技術保障,并逐步建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和數據開發利用的標準。

(三)加快推進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對“互聯網+”的平臺應用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傳統行業正在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融合創新,同樣“互聯網+”平臺與少數民族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對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現有的互聯網平臺上的眾多服務和應用可以助力少數民族特色經濟中各行業的信息化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相關主體信息化方面,支持和推進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企業進一步對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聯網平臺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深入挖掘互聯網平臺價值,全面提升民族地區企業競爭力。比如,以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屬于“快速迭代式”創新模式,能迅速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難題,同時通過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推動了“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帶來了新產品、新模式與新生態,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生態系統,基于這些“互聯網+”平臺又創造出了新業態。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特色經濟與“互聯網+”平臺融合和應用,一方面這些“互聯網+”平臺降低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相關主體成本以及市場準入門檻,另一方面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運營效率、輻射面和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

(四)依托“互聯網+”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

“互聯網+”成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新平臺,“互聯網+”對少數民族經濟重塑提供了新路徑,在廣度上,“互聯網+”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特色用品產業、特色醫藥產業、特色旅游產業等產業形成了全面融合;在深度上,“互聯網+”從信息傳輸向電子商務的網絡銷售、特色經濟運營、生產制造以及通過與終端消費者互動對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等產業鏈條進行滲透。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產業鏈過短,主要集中在特色經濟供給生產端,比如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主要收入來自于旅游門票、住宿、餐飲等傳統收入,造成了旅游推廣不足、旅游時間短、附加值不高,旅游推廣不足屬于旅游產業鏈前置開發不夠,旅游時間不長屬于旅游體驗深度不足,附加值不高屬于旅游產品后續開發不夠,前置、體驗、后續屬于完整產業鏈。依托“互聯網+”可以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條,主要解決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產業鏈中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產業鏈前置不足,“互聯網+”顛覆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傳統產業創新模式,基于需求端互動式產品和服務設計;二是產業鏈深度體驗不足,“互聯網+”將工業時代的規模生產轉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新型生產模式,增加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需求端的用戶體驗;三是產業鏈延伸不夠,“互聯網+”可拉長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傳統產業鏈條,提升特色經濟附加值。通過產業鏈條開放融合,打破信息不對稱、減少中間環節,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勞動生產率,從而提升民族地區特色經濟資源使用效率。

五、政策建議

通過前面分析,“互聯網+”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四大路徑,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思路、具體措施上把握好三方面關系:一是少數民族區域內外經濟一體化與民族特色經濟差異化協同發展,在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同時,注重民族特色經濟差異性開放與開發;二是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供給側體現民族文化、資源、生產方式特色和差異性,體現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滿足差異化的消費升級需求;三是注重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協同發展,在政府有序引導基礎上尊重和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

[2] 趙振.“互聯網+”跨界經營:創造性破壞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0).

[3] 王保龍.互聯網+產業集群模式與戰略價值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6(2).

[4] 呂尚彬.“互聯網+”時代的平臺戰略與平臺媒體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6(4).

[5] 魏曙光.少數民族特色產業創新與發展的對策建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

[6] 于坤.民族文化生態背景下東北少數民族特色經濟發展探討 [J].企業經濟,2013(11).

[7] 柳洲.“互聯網+”與產業集群互聯網化升級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8).

[8] 聶林海.“互聯網+”時代的電子商務[J]. 中國流通經濟,2015(1).

[9] 方清云.論都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J].理論月刊,2012(2).

[10] 洪美云.新疆南疆少數民族地區網絡媒體使用情況調查[J].實事求是,2016(1).

[11] 楊紅波.生態文明視角下廣西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AN APPROACH TO PROBLEMS AND OPTION OF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Zheng Zhilai

﹝責任編輯:陳家柳﹞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型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發展;技術推廣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內市場競爭環境變得越來越激烈,這對我國農產品造成了巨大影響。想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快推廣農業技術的步伐,將農業技術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實際在推廣農業技術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因此,筆者針對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進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

1  農業技術推廣的內涵

簡單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就是在農村對農戶進行農業技術教育的社會活動。根據各個地區,不同農業發展的情況為農戶量身定制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并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農民用于實際生產活動中。農業技術的推廣能保證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掌握最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當前我國推行的農業技術主要是對于種植技術與種植方式的指導,是以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水平和投入產出比為目的。

2  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不足

2.1  農業技術推廣存在不足

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時需要有新的推廣手段,才可以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影響,但是就現在而言,農業技術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得到改善和運用,但是他推廣的措施缺乏創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戶推廣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沒有充分運用互聯網以及微信等社交軟件和信息技術,不利于農業技術的實施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經營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經營管理方面,大多采取粗放經營和經驗管理等辦法,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致作物產量不高。例如:我國溫室大棚種植的蔬菜水果,室內設備簡易落后,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年產量也只有10~15噸/畝,且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質量相對較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而發達國家除了擁有先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技術,還有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管理辦法,生產出來的農作物與市場需求相適應,銷路非??春?。

2.3  相關制度與措施不完善

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與農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業經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得到很大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從而整體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持穩定發展的狀態。完善激勵機制以及規章制度對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就現在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也由于規章制度無法發揮主要作用無法有效的提升。

3  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工作

現代農業技術的普及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對農民進行培養。因此,有效的培訓使很有必要的,如函授、夜大學、遠程教育、網上自主學習等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增加培訓,使農民能夠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操作技術和標準,提高科學文化素養,著重于現代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推廣和運用,同時可以進行農業種植。除此之外,要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對實踐的訓練,在生產實踐中有效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和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

3.2  健全現有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施環節中具有重要保障意義,農業技術人員如果缺少農業生產設施的支撐,則會導致無法全面實施農業生產技術,造成農業生產呈現明顯的滯后性。增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就是要合理優化現有的農業生產運行模式,按照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實施思路來進行優化調整。農業部門對于當地農民必須給予全面的農業技術資源扶持,投入充足的前期資金成本用于購買機械化農業設施,確保實現機械化的基層農業生產轉型目標。為此,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基礎設施必須得到充分地完善。

3.3  適當增加相應資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資金投入的準備工作,通過推廣農業技術的要求,科學的計算資金投入的比例,努力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可以幫助農業促進經濟提高。通過實際情況和科學的依據來安排資金預算計劃,通過計劃資金的合理安排來實施計劃,確保有相應的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和人員工資支付。并且要增加資金預算和審計,注重監督資金使用的整個過程,保障資金的使用,每一筆支出都要落實到位,避免資金不合理使用的情況,防止資金被挪用。

4  結語

為了更好的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工作,就需要做好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新型農業技術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并合理進行應用,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妥善措施進行處理。并且,還要做好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定期開展培訓工作,讓農民對新型農業技術有所了解,從而使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順利進行。進而促進國內農業經濟的發展,改變農村面貌,使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蔣建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2):42-44.

[2] 李定國,黃春露,江成為.關于現代農業技術使用與需求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以湖北省陽新縣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13(1):69-71.

[3] 朱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6.

特色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全產業鏈化發展是創意農業的產業特性所決定的,也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意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農業生產現狀與趨勢、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等。從全產業鏈視角,統籌考慮不同區域各構成要素的實際情況,對遼寧省創意農業進行空間布局,劃分為五個板塊。確定各個板塊的空間范圍、客源市場、發展方向和主要業態形式。

關鍵詞:創意農業;全產業鏈;構成要素;空間布局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創意農業是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在農業中的應用和實現。通過創新性思維,將科技、人文、生態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農業生產中,使農業生產過程、方法、工具和產品形式發生改變,讓傳統農業發展成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創意農業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對接,不僅拓展了農業的傳統功能、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創造了新的產業效益來源、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1-3]。

空間布局是區域創意農業規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茖W、合理的空間布局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實現區域內各類創意農業形式的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主要以農業區位理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游憩帶理論等為支撐[4,5]。這些理論對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創意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而形成的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其空間布局除受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響外,還要考慮農業發展基礎、客源市場、集聚效應等?;谌a業鏈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正是對各種要素的統籌考慮。

1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構成要素及其對空間布局的影響

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延伸產業等相互關聯的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用創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將農耕活動、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文化活動、鄉村生活、田園景觀進行對接和融合,使產業的績效不僅有特色、優質的農副產品和美食,還包括了豐富多彩的休閑旅游產品,讓消費者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獲得一定深度的文化與精神享受。全產業鏈化發展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的結構限制,帶來產業融合而成的乘數效益。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主要構成要素如下。

1.1農業生產現狀與趨勢

區域內農業生產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基礎。農業生產作為創意農業全產業鏈條的第一環節,對產業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保障作用[6]。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科技、設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務、發展規劃等因素則影響著區域農業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區域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上要充分考慮區域內各地農業的產業結構、主導農業的發展水平、特色農業的發展規模、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農業結構優化方向等,以保證創意農業符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2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

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條件??臻g區位和經濟發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交通狀況、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等[7],即是一個地區創意農業開發和生產的支撐條件,也對區域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提供了外部約束條件,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發展的水平和效應。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時,必須深刻認識各地區空間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來確定如何布置創意農業產業鏈的各環節。

1.3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

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支撐。創意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生產基礎上,利用創新性的思維和發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態、娛樂、歷史、村落等要素[8,9],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進行創新,從而拓展農業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需要設計、文化、演藝、包裝、金融、旅游、飯店、賓館、交通等第二、三產業提供配套。因此,區域內各種配套資源要素和關聯產業狀況,也就成為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所必須考慮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

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導向。創意農業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產業,具有農業生產、創意創新、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消費者對創意農業的需求不僅包括各種農副產品、加工品,還有觀光體驗等各類休閑旅游產品,這就要求在空間布局上要統籌考慮客源市場范圍和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驮词袌龅娜丝诳倲?、人口密度、城鎮人口數、城鎮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以及客源市場的需求層級、需求結構等[10,11],都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規模、結構和業態選擇。

1.5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

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保障。創意農業持續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這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尤為重要。地區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是對創意農業發展的計劃性干預,可以起到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區域內相關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當地創意農業的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方向。

2基于全產業鏈的遼寧省創意農業整體空間布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既要考慮當地農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又要注重當地條件和各類資源的利用;既要考慮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場內各類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既要考慮創意農業核心產業的發展,又要注重配套和關聯產業的發展[13,14]。從全產業鏈視角出發對區域創意農業進行空間布局,可有效兼顧各類主體的需求,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

結合遼寧省農業區域布局情況[14-16],將遼寧省創意農業區域布局劃分為遼河平原農業區、濱海農業帶、東部山地農業區、西部丘陵農業區和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等幾個板塊。結合各板塊的農業現狀、相關資源、地理特征、交通區位和客源市場等全產業化發展構成要素的實際情況,確定各板塊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發展方向和業態形式[17-19]。

遼河平原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區域內城鎮居民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農產品生產、特色農業觀光、娛樂運動和健康養生,業態形式為體驗園區、休閑農莊、特色村鎮、特色農業觀光區等。濱海農業帶區分為遼南和遼西兩部分,客源市場以省內城鎮居民和省外旅游者為主,發展方向為高端精品農業生產、特色農業觀光、鄉村休閑度假、漁業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精品果蔬采摘園、農業科普園、花卉觀賞園、海洋漁家樂、海島生態休閑農莊等。東部山地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省內高端消費者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林產品生產、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民族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休閑農莊、特色農業生產基地、高端農產品創意加工廠、休閑莊園、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外對鄉村文化和農業文化感興趣的消費人群,發展方向為民族文化體驗、鄉村民俗體驗、農業文化體驗、高新農業技術教育等,業態形式為農業遺產體驗園、民族村鎮、農業技術科普園、農業觀光園區等。遼西北農牧結合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及周邊省市對沙漠農業感興趣的消費者,發展方向為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生產體驗、特色農業運動、科普等,業態形式為沙漠農業觀光和體驗園區、沙漠運動基地、農業科普園、生態林休閑基地等。

3遼寧省各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3.1遼河平原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沈陽市的新民縣東部、康平縣南部、法庫縣大部、遼中縣和市郊區平原,鐵嶺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營口市、遼陽市西部平原,以及盤錦市所轄各縣區和錦州東南部平原。該地區耕地多、土質肥沃、水利條件較好,素有“糧倉”之稱;城鎮密集、人口眾多,交通、通訊、科技條件突出,是遼寧省經濟發展重要地區之一。

基于該地區自然條件、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各類資源要素狀況,適宜圍繞以養生、娛樂、科普為主導功能的科技型、娛樂型創意農業全產鏈發展。該地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如下:沈陽市以城區為中心,構建“三帶四線”的格局,即蒲河生態經濟帶、沈康現代農業示范帶、環城都市農業產業帶和沈陽周邊一小時經濟圈內的東部生態觀光、南部休閑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創意體驗為主導的格局;在盤錦、鞍山、 營口、遼陽的平原地區,以當地特色農業、生態資源和地域文化為依托,設置以休閑、體驗、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創意農業園區、莊園、村落,并形成差異化的創意農業體驗帶;鞍山市、營口市適宜依托林果種植業,設置林果產品生產、副產品創意加工和農業景觀觀光園區;鐵嶺平原地區適宜以沈陽、鐵嶺市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定位,依托當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類花卉種植基地,布局以農業景觀為主導的觀光休閑型創意農業基地。

3.2濱海農業帶地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濱海農業帶在空間劃分為遼南濱海農業帶和遼西濱海農業帶兩部分,遼南包括丹東東港市、大連市、營口鲅魚圈和蓋州市,遼西包括錦州凌海市、葫蘆島興城市和綏中縣。濱海農業帶的陸域農業、海域農業均較發達,是遼寧省水產、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產區。

遼南濱海農業帶的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創匯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成效顯著,主要以水產養殖、優質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旅游業發達,客源市場除省內居民外,還有來自其它地區和國外的游客,適宜建設高端創意農業莊園、特色海洋文化體驗基地等。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聚集區內建設高端科技型創意農業示范基地,推進創意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以莊河、旅順、金州等地區為主,依托區域內高端水果和花卉生產基地,充分挖掘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構建以特色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高端創意農業休閑園區;在大連長??h、丹東東港市、營口鲅魚圈等沿海地區,推動漁業資源、漁業設施、漁業生產基地、漁村人文資源以及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等漁業要素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等休閑活動的有機結合,構建遼寧省南部海洋漁業休閑帶。

遼西濱海農業帶地處遼西地區,是東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的聯結點,經濟發展水平低于遼南濱海農業帶。該區域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土壤肥力低;陸地農業以玉米種植為主,海域農業以海洋捕撈為主。該地區創意農業的布局,適宜以京津冀和內蒙古地區的客源市場為主,依托當地海岸旅游業,發展以娛樂和休閑為主的北方特色漁家樂集聚區。

3.3東部山地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撫順市和本溪市所屬縣區,丹東市的鳳城、岫巖、寬甸三縣,以及鐵嶺市的西豐縣。這一地區北靠吉林省、西臨遼寧省中部平原、西南接遼東半島丘陵地區。該地區森林茂密、水資源豐富,是遼寧省主要林區。東部山地農業區主要以中草藥、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區特色農業為主。豐富的森林資源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則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和關聯產業支撐。

基于東部山地農業區的生態環境、林業產業和關聯產業發展狀況,適宜發展以休閑、度假、養生為主要功能的生態型創意農業度假區。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縣、桓仁縣和鐵嶺西豐縣為核心,利用地區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優勢,將特色林產業與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紅色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進行融合,高標準打造融林業生產體驗與生態養生為一體的生態型農業休閑養生基地;在丹東市的寬甸、鳳城等沿鴨綠江地區,依托江水景觀、農作物生產、朝鮮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資源,重點建設民族文化體驗和特色田園為主的主題型休閑村鎮聚集區。

3.4西部丘陵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朝陽市所轄各縣區、阜新市的阜新縣和清河門區、葫蘆島的建昌縣、錦州市的義縣和北鎮與凌海的西北部。該地區北與內蒙古接壤、西與河北相鄰,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屬半干旱氣候;農業主要以旱作物種植、設施蔬菜、畜禽養殖、林果種植為主。該地區距離大中城市較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本地居民消費能力有限。此外,該地區擁有傳統農業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鄉村文化等各類特色資源。

西部丘陵農業區適宜以省內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建設特色農業文化和鄉村文化體驗為主的創意村落聚集區、高新技術型創意農業生產和加工聚集區。該地區空間布局如下:在朝陽縣、喀左縣、綏中縣等傳統村落,以創意鄉村生活為核心,發展以傳統鄉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體驗為主要功能的文化體驗村鎮;在朝陽市、阜新市和葫蘆島市的設施農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高端農業觀光、農業技術科普、農業生產體驗為核心功能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區。

3.5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鐵嶺市昌圖縣招蘇臺河以西、阜新市彰武縣及沈陽市康平縣北部、法庫縣秀水河以西和新民縣遼河以西地區。該區位于遼寧省西北部,為科爾沁沙地延伸部分,氣候干旱、風沙地較多、土壤貧瘠、植被覆蓋率低。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的農業以玉米種植、畜牧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人口較少,距離大中城市較遠。該地區沙漠農業和生態林建設特色明顯,適宜圍繞沙漠特色農業和生態林構建特色景觀觀賞和體驗型創意農業全產業鏈。

在該地區構建沙漠農業和生態林特色觀光產業帶的空間布局如下:依托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基礎,結合當地蒙古族文化,重點開發沙漠農業觀光、沙漠運動、民族節慶和農業節慶等項目,打造以沙漠體驗、民族文化體驗為核心功能的運動型、娛樂型農業體驗基地;利用區域內各類畜牧養殖基地,建設畜牧養殖觀光、科技體驗、兒童教育等功能為主導的畜牧業體驗農場。

參考文獻:

[1]林超群.創意農業發展路徑分析——以成都市為例[J].農村經濟,2015(9):51-54.

[2]林炳坤,呂慶華.創意農業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177-184.

[3]厲無畏,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9(2):11-15.

[4]王馨.休閑農業空間布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上一篇:鄉鎮農業技術論文下一篇:休閑農業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