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

2023-06-05

第一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據這個表述,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一是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們推進事業發展、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的關鍵,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奮力開拓的。黨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二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及制度問題。“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抓住了這個中心,就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性的保證;另一個基本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生命力。蘇東劇變的沉痛教訓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表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壯大的動力。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社會主義。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也就是堅持哪一種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以它為依托,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三是發展方向。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線。問題是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我們黨通過長期探索,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斷拓寬和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它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更加深化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歷經艱辛探索而逐步開辟出來的,是一條實現中國繁榮富強和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理想信念。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沒有別的什么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么復雜局面,無論遇到什么風險考驗,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二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及如何實現其戰略目標

摘要: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文在明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下,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和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五個方面闡述了該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意義;建設;三個代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牢牢把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之一,是搞好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看,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我國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現代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負擔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認識上的深化,在發展戰略上的遠見卓識。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的制高點,誰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人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于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通過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范,產生凝聚和激勵社會成員的巨大力量。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精神文明建設是物質文明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能給政治和經濟以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二、如何實現其戰略目標

1.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便確定了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這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同時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主線,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的文化利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全面貫徹黨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江澤民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全面貫徹黨關于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最重要的是要唱響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些基本方針,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中的具體體現,是準確把握先進文化搶進文化的重要保證。

3.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本身是吸收創新世界各國先進文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既是中國文化整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吸收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需要,今天,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游離于世界文化之外而獲得生存與發展。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必須引進吸納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洋為中用”,以開放大膽的心態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對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技術,統統實行“拿來主義”。當然,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必須同時反對對西方文化推崇備至,妄自菲薄,甚至“全盤西化”的主張,要在保持民族文化固有血脈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分析權衡,去取得當,真正“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博采它國文化之長,又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因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吸收精華,汲取精華,充實和發展自己,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4.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斷進行文化創新

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紅藕貴陽中華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要保護和發掘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遺產,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然而,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繼承和借鑒上是遠遠不夠的,先進文化從本質上說更應是一種充滿創新活力的文化,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文化創新,“在內容和形式上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創新作為創新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在繼承前人文化遺產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所進行的文化所進行的文化上的超越和創造。讓創新帶動發展,以發展推動繁榮。

5. 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思想文化領域,先進文化不去占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會去占領。我們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用先進文化占領城鄉文化陣地。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絕不允許他們自由泛濫。要特別重視加強基層文化建設,這不僅是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實際工作中應因地制宜,以群眾的需要為第一信號,探索有利機制,搞好隊伍建設,保證文化建設深入、持久、健康地開展。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民主法治和紀律教育,深入持久地開展以“三個代表”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以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艱苦創業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

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做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純:《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征》 ,《中外企業家》,2011.[2] 盛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學習導報》,2003.

[3] 莊千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唐山學院學報》,2003.

[4] 郭一紅、張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接納外來文化問題》 ,《求索》,2007年第5期。

[5]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疆新聞出版社, 2011.

第三篇: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題目:

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學院:

專業:

指導老師:

作品時間:

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摘要: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就是社會主義文化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定性和內在要求。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意義

正文:

文化作為一個歷史范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而言,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就是社會主義文化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規定性和內在要求。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

在十五大報告中,詳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內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新闡釋,既堅持了毛澤東關于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的基本理論,又充分吸納了鄧小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對毛澤東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想的有機整合,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全新內涵。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原因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正在發生著深刻而又復雜的變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大勢所趨。“一方面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沒有改變,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思維時有表現。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各種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使文化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國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異域文化的挑戰,但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抗擷也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種文化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視域下,各種文化之間的力量對比極不平衡,西方特別是以少數發

達國家為主導的文化形態長期以來一直以文化霸權的方式影響我國文化建設的進程,這種狀況在較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劇。在這種嚴峻環境下,如何做到因勢利導、挺立起中國特色的價值觀,成為當代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思考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世界格局下各種文化發展的趨勢

其次是在世界發展主題由戰爭向和平轉換的背景下,西方日益熱衷于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各國在搶占科技制高點以領軍未來科技發展潮流的同時,都紛紛加大對本民族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種文化多極化與文化一體化并存的趨勢。從當前形勢看,“盡管美國“一超獨霸“的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打破,但國際經濟政治格局面臨著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趨勢日益強勁。世界各國捍衛國家主權與尊嚴、維護民族獨立與文化特性,企盼和平與安寧、謀求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同樣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反對“文化殖民主義“的呼聲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認同。“這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較大的回旋余地。

綜上可知建設中國特色先進文化是應對當今國際形勢變化發展的需要 ,當然在這個發展建設祖國就必須發展經濟的時代,建設中國特色先進文化亦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也是適應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規律的反映。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文化領域的情況錯綜復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會引起生產、分配、消費等各領域的重大變革,而且經濟的變革也必然會導致上層建筑領域的重大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不僅人們利益格局的調整,會引起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尤其是當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廣為滲透于社會各領域后,導致了一部分人價值觀念發生偏差,所以社會發展迫切要求盡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體系以應對精神文化領域面對的重大挑戰。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的意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并常常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發展?,F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在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鉆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首先是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命

題 。新世紀新階段,文化業已成為社會的核心要素,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的關鍵點,新興文化產業更是成為各國競爭的核心領域。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命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集體學習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判斷表明。黨已充分認識到文化與經濟、政治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發展趨勢,對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予以了深刻體認,這對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性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二)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命題

其次是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命題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破解了發展中的難題,中國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同。但社會轉型與“時空壓縮”也引發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矛盾,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的“失和”上,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具體表征為:社會階層分化和利益結構重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影響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和環境污染,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了在文化價值層面解決“失和”難題,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命題,為解決社會層面的“失和”難題提供了精神文化的支撐??梢?,提出建設和諧文化的思想,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立足于破解當代中國發展難題的文化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古今中西”文化論爭的科學的解答。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視閾。

五、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情況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主流意識形態都是一元的。如果缺少正確的理論作支撐,主流意識形態的大廈就會傾覆,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思想混亂和政局動蕩,國家不知向何處去,人民不知向何處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不斷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創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億萬人民的生活實踐之中。只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論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在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實踐價值》

第四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解讀

洪曉楠,何美子

中共十八大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為24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及最高抽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12個詞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不僅簡明扼要、簡約樸實、簡潔通俗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表達,而且更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構建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內涵,既兼顧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價值,又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價值傳統與西方文化的先進價值理念,從而彰顯了科學理論的與時俱進與包容性,也更進一步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主要是從社會理想、社會目標的層面上體現出的價值取向,是凝聚共識、鼓舞人心、團結奮進的價值理想,在核心價值觀中居于統領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從社會秩序的層面上體現出的價值取向,是引領現代文明走向人類共同價值準則和理想社會的目標,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核心

1 價值觀的重要支柱;偉大的理想與目標需要13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中國人辛勤奮斗才能實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行為規范的層面上體現出的價值取向,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和價值原則,也是實現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價值基礎,在核心價值觀中居于基礎地位。由此可見,由此可見,這12個詞的核心價值觀兼顧了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美好愿景與共同訴求,從而也必然最大限度地凝聚當代中國繼續前行的思想共識和行為力量。

一、國家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這一科學論斷,并且十八大報告繼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之后第五次強調“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其中之一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從國家層面來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有機聯系,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各領域,印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發展方向,同時兼顧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實現了社會主義

2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的有機統一。其中“富強”、“文明”與“和諧”尤其具有中國自身民族特色,“民主”雖然源自于西方,但作為現代社會共有的價值追求,中國在實踐中又賦予其民族特色的實質與內涵,也正充分“世情為鑒、國情為據,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綜合創新”集大成于一體的科學精神。

(一)富強

富強乃富裕、強盛之意,即民富國強(非民富而國強,也非國強而民富,而是并列結構,無先后和直接的因果必然關系)。富強蘊含有兩重指向,其一,民富的層面,即強調追求人民群眾生活的共同富裕;其二,國強的層面,即強調把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目標。

富強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追求的價值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訴求,實踐上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富強是歷朝歷代的治國目標,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尋找國家獨立富強、人民富裕幸福的現代化之路的奮斗史,直到今天在黨中央所強調的“五位一體”的現代化總體布局中,富強更是排在第一位??偟恼f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中國的復興、富強之路。

富強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定性。社會主義的富強是生產力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統一,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關鍵所在。“富裕”首先強調了

3 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務,而“共同”則昭示了公正、平等的價值追尋。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一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程度“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共同富裕提供了基礎,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為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

(二)民主

“民主”一詞起源于古希臘文,由“人民”和“權力”兩詞合成,意為“人民的政權”。“民主”是政權的一種構成形式,從民主發展演變的歷史來看,大致可劃分為:古典民主→精英民主→多元民主→參與民主→協商民主。民主的基本含義是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是以多數人和勞動者的民主代替少數人和剝削者的民主(即資本主義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傳統的國家,是“五〃四”運動舉起了民主、科學的兩大旗臶,使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中國人民爭取民主的斗爭和民主制度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經歷了探索創立、曲折前進、嚴重挫折、恢復創新、繼承發展、豐富完善六個階段,逐步建立并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當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主要體現為:一條

4 道路、一個統一及五項基本的政治制度。“一條道路”是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一個統一”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的“五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也是優于資本主義“三權分立”的最集中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三)文明

“文明”在中國最早出自《周易》,唐代孔穎達注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文明”一詞在西方來源于古希臘,指稱“城邦”,其與“野蠻”相對立,是一種社會進步的狀態,西方一度把生產方式先進,知識豐富理解為文明。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積極成果,是與思想保守、精神上愚昧、文化上落后相對的思想進步、精神進化、文化先進的狀態,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表征的是人類在物質生產、政治實踐、精神道德、開發利用自然等方面的進步狀態,由此可見文明表征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進化過程。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文明仍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上,我國經歷了從強調“二大文明”到“三大文明”、再到“四大文明”、“五大文明”協

5 調發展的實踐和認識過程。20世紀80年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致力于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包括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鄧小平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并明確寫入了黨的十二大報告;黨的十六大報告加入了“政治文明” (包括政治觀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實現了中國特色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者相協調、相促進的長足進步;黨的十七大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寫入黨章,與之對應的即是“四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特指狹義的社會文明,包括社會主體文明、社會關系文明、社會觀念文明、社會制度文明、社會行為文明)共同發展,同時十七大也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生態制度)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態度。這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實踐到認識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四)和諧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人和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美好社會理想??鬃映珜?ldquo;和為貴”,墨子呼吁“兼相愛”,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6 人之幼”的社會狀態……,兩千多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大同”社會的理想,馬克思曾充分肯定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倡社會和諧”是“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強調“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由此可見,“和諧”綜合了傳統文化中“和”的因素,也折射出當代價值特征,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和諧”簡言之就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包括人自身的身心和諧、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個人與自然的和諧,亦可將四者歸類為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層要義,以此為基點才能構建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和諧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從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到鄧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再到江澤民提出“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建設方面的有益探索;從十六大開始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把“社會更加和諧”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將“社會建設”作為中共中央全會的主要議題,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與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再次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對其作了全面部署,也說明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迫切性。

7 和諧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依存(或稱膜拜)、開發、掠奪到期待和諧四種轉換。人作為一種生命體,來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當掠奪式的開發難以為繼時,人類的理性必然推進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向和諧相處的境界。人類既不是自然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主宰”或者“征服者”,而只能與自然做“朋友”,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應在其承載能力之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不可偏廢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所積極倡導的“美麗中國”要義更在于此。

二、社會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更多地傾向于制度價值)導向上的規定

從社會層面來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奉行的核心價值理念,也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不渝地追尋著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斷推進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落腳點就在于為人民服務,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最終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一)自由

“自由”一詞最早出現在拉丁文中,意指不受限制,可以自由活動。“自由”也一直為馬克思主義者所追尋,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奴役、異化等不自由現象

8 的反抗,它本身就是追求自由的事業,共產主義即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毛澤東認為,自由對民族國家而言是指國家獨立、民族自主,對個人而言指人民翻身解放、個性獲得發展,同時,“自由”也是西方政治哲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之一。英國哲學家賽亞〃伯林曾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兩種自由”概念,將“消極自由”定義為個人行動不受他人干涉的區域;“積極自由”則意味著個人的生活和選擇是由自己而不是任何異己的因素所決定,進而區分了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對于自由進一步闡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言以蔽之,“自由”可以從三個層次來概括,即人與自然:人的生存發展能力;人與社會:享有法律規范的權利;人與自身: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的實現需要一系列條件和保障,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1)經濟條件。公有制實現了人民在經濟上的平等,這是實現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平等的基礎;同時,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力是促進自由實現的一項根本任務,以此滿足人民充分的物質文化需求,并創造充足的自由時間以便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政治保障。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保障并實現了廣大勞動人民平等地享有各種自由權利。社會主義確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為廣大勞動人民平等地享有和實現各種自由權利提供了制度的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與不文化斷完善是自由實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3)文化指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既是社會主義自由實現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社會主義自由實現的基本條

9 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主義自由的實現。

(二)平等

早在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就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以反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平等”用Equality表達,即均等、等同、均一?!吨袊倏拼筠o典》中對平等內涵的界定是:人們在政治、經濟、社會上處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權利。“平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價值標準,其內容可概括為三個層面:權利平等——國家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廣泛而平等的權利;機會平等——社會為每—個公民平等地提供其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機會和條件;結果平等——每個公民可以平等地分配全社會的勞動產品和價值物。由上述平等的內容可知,實現平等需要有以下條件作為保障:(1)物質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一經建立就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使廣大的無產階級成為了生產資料的主人,使平等有了現實的可能性;生產力的發展為平等的實現提供了物質保障,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不適當地追求結果平等會導致平均主義,而最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反而使平等難以實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平等程度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2)制度的保障。平等必然地要求或者說內含民主和法治,平等是民主和法治所要維系的目標,民主和法治是實現平等的內容和手段。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超越了資本主義,實現了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隨著各種制度的完備,人民的平等權正在不斷得以保障和捍衛。

10

(三)公正

“公正”一詞最早出現于古希臘文,之后被引申為表示真實的、公平的和正義的東西。公正兼顧公平與正義,所謂正義,是指“給每個人他(她)所應得;所謂公平,是指對待人或對待事要“一視同仁”。公平正義是歷史范疇,也是人類社會生活最想達到卻又難達致的目標之一。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當代社會“公正”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其一,它涉及經濟公平,政治、文化平等以及社會公正等各個方面內容;其二,它表現為以程序正義為核心的法治精神;其三,它體現于國家在法制基礎上對社會利益的調控。

社會公正的核心要義就是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分配上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中國要實現的“兩大任務”就是“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和“推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特別是讓正義成為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所以真正實現公正就需要以下幾方面的落實和保證:(1)物質前提。發展生產力是“公正”實現的基礎和根本保障。無論是經濟制度正義和主體正義的實現,還是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的保障,最終要靠生產力的發展來解決。(2)制度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導致貧富分化,缺乏實現社會公正的內在根據;社會主義制度則旨在實現全國人民平等地享有發展成果,為實現公平正義創造著條件。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并強調

11 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四)法治

法治是一個蘊含著豐富而生動內容的概念。在我國,“法治”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論述之中,但確切的說,現代法治思想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歸結為“rule of law”(法的統治)、“rule by law”(依法統治或通過法律的統治)。法治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簡言之即法律與治理,法治的要義是法律至上。歸結起來,法治的內涵具有以下三層內容:其一,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并在整個社會規范體系中確立“法律至上”的原則;其二,對包括政府權力、政黨權力、司法權力、軍事權力、議會權力等所有公權力的合理配臵與制約。其三,對公民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確認、保護和規范。

現代社會,一個國家法治發展的狀況,代表著這個國家政治文明的水準,影響著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數。十六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十七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八大報告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將法治上升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具體來說:(1)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推進社會主義

12 法治進程的前提。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所以法制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2)從約束公權力方面現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法治開始于約束公共權力,“約束公權、保障私權”始終是法治的精髓。十八大報告闡述了“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提出“要把黨的領導納入法治范疇”,并第一次要求干部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執政,這是對法治實現路徑的新探索,抓住了法治建設的根本。(3)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從胡錦濤同志的“7〃1”講話、“7〃23”講話,到十八大報告,都采用了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說法。關于法治精神,法學界賦予其六項含義:一是憲法法律至上,二是追求公平正義,三是尊重保障人權,四是約束公共權力,五是司法職權獨立,六是自由平等和諧。法治的精神貫穿十八大報告始終。

三、公民個人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上的規定

2001年黨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系統明確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顯而易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相契合,涵蓋了公民生活的各個環節,涉及到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

13 人品德、職業道德各個方面,具有全面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一)愛國

愛國是每一個公民最起碼的道德,素被稱為“中華民族之魂”,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亙古通今,“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志,生死不移的愛國之行,寫滿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愛國是個人對于祖國的深厚情感,充分體現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要求每個公民傳承偉大的愛國精神,有國家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崗”,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具體的要求可以表示為: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愛自己的國家。

(二)敬業

“敬業”,顧名思義就是指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勤奮努力,盡職盡責的道德操守。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時至今天“敬業”仍是人們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具體地說:一是熱愛本職工作。奉行“干一行,愛一行”的工作態度,只有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發揮出自身全部的聰明才智,做好本職工作;二是忠于本職工作。“忠”是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狀態,只有忠于本職工作,才能以強烈的責任感自覺遵守職業規范,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三是勤于本職工作。“勤”是人們積極

14 向上,努力進取的工作狀態,體現為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四是精于本職工作。“精”是精通,“業精于勤荒于嬉”,要求干一行鉆一行,精益求精,克盡職守。

(三)誠信

誠實就是真實無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諾言,講信譽,守信用,誠實和守信是統一的??鬃釉唬?ldquo;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單位的立業之本,國家的立國之本,把“誠信”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來抓,必然推動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誠信”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誠實。即實事求是,與人交往不欺騙、不隱瞞,經商不欺瞞消費者,為官不欺上瞞下、不貪污腐敗。第二,守信。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用信譽贏得一切。

(四)友善

友善是指友好和善良,強調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與人為善” ,常懷“愛人之心”力求“成人之美”,也體現為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友善是公民個人一切道德品質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共同道德理想。其基本要求是:第一,關愛他人。友善是以友好善良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寬容待人,互諒互愛。第二,團結合作。友善合作,才能團結互助,才能戰勝困難。第三,救助急難。發揚互助友愛精神,讓助人為樂成為社會風氣。第四,推己及物。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并推及自然,必然形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15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像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彼岸;“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似路標,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準繩,規范著每一個社會主義公民的言行。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將最大限度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

綜上所述,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又涵蓋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性,既堅守國家社會的目標又張揚了個人的主體性,既有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韻律,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要求,集中體現為科學性、先進性。

首先,它既彰顯了國家、社會的發展目標,又張揚了個人的主體性,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的價值愿望和追求。作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定要體現國家的意志和政黨的目標,并以此引領全社會共同奮斗。但國家是由個人組成的,只有讓個人認同并得以安身立命,為其提供方向和現實動力,國家才能實現興旺發達。

其次,它從實際出發、著眼于現實,如對公民道德規范的要求,不再是一味的唱高調,強調奉獻、舍身取義,而是更務實的著眼于底線倫理,如“敬業”、“誠信”等都離每個人很近而且都能做得到,這樣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無疑,這是我們黨對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發展規律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16 最后,它實現了中國特色與人類文明的統一。富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來源于中國特有的實踐與國情,具有鮮明的中國色彩。如,富強文明和諧等目標,既吸收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本”、“和為貴”、“仁愛”、“善政”等思想;同時,作為世界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其核心價值觀也必然汲取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如“民主、自由、平等”等非西方獨有且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追求的基本價值,并用中國式的語言和實踐去界定和發展這些價值理念。由此,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發出了價值觀的應有強音,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由先進核心價值引領的中華文明的新境新形象,也必然引領中國走向新的輝煌。

17

第五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禚明亮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大家好,今天我們探討的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我今天下午主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原則堅守和內涵拓展。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雖然面臨的時代課題有所差異,但歸根到底都面臨著探索“三大規律”的歷史重任,是哪“三大規律”呢?即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所面臨的基本理論命題。對于這一命題,黨的歷屆領導人都依據自己的時代特點和任務,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們在這個過程所形成的理論認識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每次理論創新都是探索這三大規律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理論成果。自鄧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其中第二個規律即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符合國情的、獨具特色的研究和探索。實際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啟之后,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即轉變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的探索。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同時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穩固、長足和健康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四大考驗”,排在第一位的是長期執政的考驗,蘇聯共產黨執政從1917年到1991年,共有七十多年,在印度獨立后的前50年時間里,除1977年3月-1980年1月和1989年12月-1991年6月外,國大黨一直處于執政地位。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之后,國大黨內部矛盾重重、人心渙散,在民眾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因此導致在1996年的大選中失敗,成為在野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自從30年代一直到新世紀初的70多年一直執政,可以說是執政時間最長的。但最終還是下臺。

1947年,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興亡周期率。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2012年,習近平走訪8個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并同各個領導人分別座談。習近平稱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于歷史周期律的一段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為了打破“歷史周期律”,為了應對四大考驗的風險,我們需要一方面加強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和探索,我們的理論探索和創新也基本上是圍繞著三大規律所展開的。另一方面要“另辟蹊徑”,走出一條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道路,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的民主制度,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那么,中國共產黨對于三大規律的探索是如何進行的呢?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話語體系將“三大規律”簡化為系列性問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每一代領導人對這一系列性問題進行了接力式、遞進式的探索和研究,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是對這些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以蘇聯經驗為鑒,走自己的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率先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回答,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確立了先富帶動后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主義發展原則和發展道路,以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基本小康為發展目標,力求擺脫“貧窮”和“發展太慢”的局面,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體現出社會主義應有的優越性。大家回想鄧小平的一段經典的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得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作為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力圖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最終成功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事業推進到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背景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發展作為治國施政的核心命題進行理論探索,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觀點,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嶄新命題。

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在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2016年9月29日,總書記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我們要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結合新的形勢,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不斷開創我國發展新境界。”

我們可以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一次極為重要的理論創新,影響深遠。在此,我想大家對于“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會有所印象。

其實在2015年,我們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在報告中就已經提到了這樣一種目標,他講: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五中全會同時指出,“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治國理政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的最新探索成果,這一新發展理念不僅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而且創造性地指出,這一新發展理念的最終目的在于使中國的發展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因此,我們看到,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們從著重考慮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到強調如何實現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更深入的認識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毋庸置疑,無論是科學發展觀,還是五大發展理念,都是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而展開的,都是為了破除發展障礙,激發發展潛能,加碼發展動力,培育發展新優勢而展開的,是對三大規律的最新認識成果。

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取得的認識成果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嶄新的內涵。這是第一個問題。

二、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原則堅守和內涵拓展

第二個問題:從科學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原則堅守和內涵拓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發展的問題。從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產,保障需要。”到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再到習近平“五大發展理念”。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發展、為誰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發展這一基本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課題。圍繞這一基本問題,我們黨通過理論和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完備的認識,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就是對發展問題的最新理論認識成果。

從黨的十六大到今天,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重要戰略期”的發展道路,即從“科學發展”發展到“有質量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實現了發展原則的堅持和內涵的拓展和豐富。這種政治原則的堅守主要體現在堅持發展的人民性,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一)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關于“科學發展”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科學發展觀著眼于“科學”二字,賦予了中國發展以嶄新的內涵。什么樣的內涵呢?即不再單純強調發展的速度,不是單純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發展。而是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即這種發展是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指標的提升,也體現在社會指標上,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即主張這種發展要統籌中國發展的諸多元素,也就是我們經常講到的“五個統籌”如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和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統籌好,統籌區域發展,中國各地區、各省份的發展要協調起來,處理了多個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全國經濟共同發展的關系,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處理好經濟收入提高與社會文明進步的關系,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即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的可承受力、可恢復力之間的關系,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即統籌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兩種市場的關系,統籌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的關系,最終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中華民族的事業是千秋百代的不朽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也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代際平衡,發展成果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相反內涵地包含著還要為后代人提供更加豐厚、更加優質、更加安全的物質和社會精神財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協調、可持續。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必須是人民的利益和訴求。 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所賦予的,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利益為基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合法性由人民來評判。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終結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逐步漸進地貼近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可以說,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論即是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所享有,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性政治原則:即它是人民利益的發展過程,也是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利益逐步實現的過程。這一根本政治原則從毛澤東時代就已經確立。不管未來的理論創新會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這一發展原則是必須堅守始終的。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的標志,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群眾利益??傊?,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它堅持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原則,同時又實現了發展內涵的深化。讓中國的發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更加符合人類發展規律,讓中國的發展更加科學,更加有方法。

(二)實現有質量的發展

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又將這理論推向了更為廣闊的視野,提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有效率的發展、公平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發展。關于實現有質量的發展,總書記在多次場合中闡述這一問題。2013年,總書記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前夕接受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快報》、哥斯達黎加《共和國報》、《至上報》的聯合書面采訪時指出,我們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習近平在《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中又強調,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其實對于發展屬性的要求,就是質量、效率、公平、可持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們看,五大發展理念能夠推動實現高質量、高效率、很高的公平性和更可持續的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對于發展動力、發展方法、發展保障、發展目的等方面進行了規定。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源泉,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和繁榮的不竭動力。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是關未來國際競爭的格局和最終的成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敗。這里的國家創新能力不僅僅是指國家能夠不斷生產和發明新技術的能力,而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講,國家創新能力囊括了制度、理論、道路、方法等多重維度的能力。其中包括新的制度創新,即創新性的制度設計和制度供給,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要求;新的理論創新,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更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發展和完善,為我國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新的道路創新,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體現在人民性、穩定性和生態性,成為世界各國的參考和借鑒。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說,“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在某些層面逐漸地會成為西方國家學習的對象。”

五大發展理念第二個方面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法論:協調。

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傾向于全面、辯證式的發展。這種發展的理念或者發展的方法論源自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很顯然,共產主義哲學所指向的“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就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支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設計,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是依據這一根本指針,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中國人民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將“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進行了中國化的解讀。如鄧小平指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歷來的方針”到胡錦濤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再到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協調”的發展理念,它既是一種哲學層面的總結,又是一種方法論層面的表達,即中國未來發展的基本方法是靠協調,主要包括協調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的關系,協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國內外之間,協調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發展,協調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等等。

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

五大發展理念第三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持續保障:綠色、開放。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續發展必要條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展示。

2013年,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就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對于綠色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日趨強烈。

綠色發展關注的是國內資源利用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的問題,注重的是發展的質量。所以我們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也是五大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理念的啟示。

關于開放發展,是關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調。兩個市場——國內和國外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注重的是發展的空間。

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我們只有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用起來、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動起來、國內和國際兩個格局活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永續發展才能夠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空間才能越走越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越來越強。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

五大發展理念第四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屬性。

1.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國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沒有脫離社會主義的發展軌道。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享有主人翁地位。

2.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開始,到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所指出的一樣,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3.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屬性。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政治組織?毛澤東同志說得很明白:“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

習近平指出,滿足人民群眾熱切的期盼,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任務。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屬性是無產階級政黨,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言人。人民群眾的期盼是擁有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在理論認識和實踐操作上,從著重強調發展速度,到兼顧發展質量和效益,是中國共產黨對于發展本質和發展方法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現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可能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挑戰,未來解決這些矛盾和挑戰,只有靠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發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上來解決。這種質量和效益既有一定的速度和規模,同時又要強調發展的公平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

那么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講,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大發展理念,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內核,這種內涵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和方向。

我們的發展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前提下,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目標和方向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而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發展的方向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種主義。

當前國內輿論環境錯綜復雜。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西方錯誤思潮紛紛涌入中國,國內各種詆毀國企地位、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所謂的“發展觀”是被西方分化勢力所俘獲,其邪惡的政治目的表露無遺,目的是將中國引入“改弦易幟”的邪路。未來中國發展必須堅守以下幾條政治原則:(1)堅持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2)堅持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反對國企私有化改制。(3)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效率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為發展的“質量”?目前學術界對于“發展質量”定義尚不清楚,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從政治學視角來看,發展質量是指一個國家的發展政策和方案符合國家實際的程度、發展措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水平,以及改革過程和改革結果中所體現出的效率、公平等。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發展效率和公平性問題。

中國共產黨關于評價改革、評價效率,有一個標準就是“三個有利于”標準,這是1992年初由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提出,發展質量的衡量必須堅持“三個有利于”評價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強調發展的質量和公平性,是否意味著我們以前的發展沒有質量、欠缺公平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對這三十余年發展的質量進行評估,按照“三個有利于”評價標準,實事求是地講,雖然出現了一些諸如生態破壞、官員腐敗等問題,但是總體上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濟上的巨大成功、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初見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這是第一,體現在經濟的成果上。 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發展效率。在三十幾年的時間里,實現了發展質的提升和改變,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成果。同時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共享改革的紅利。極高的改革效率體現在僅僅用了短短三十幾年的時間就創造了讓世人驚訝的成績,GDP總量、綜合國力世界排名和人均GDP都大幅提高,同時集中力量辦大事,建造了三峽工程、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奔月等重大工程,舉辦了北京亞運會、廣州亞運會、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杭州G20等重大國際賽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同時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應對了國內的自然災害,比如1998年長江洪澇、汶川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8.12天津爆炸等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發展的成果是非常多的。那么發展的公平性體現在,推進教育和醫療體制改革,先后調整個人所得稅、取消農業稅、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拓展,人民群眾對于發展質量和發展的公平性期望值越來越高,以前是溫飽型社會,人民群眾滿足于物質的追求,現在人民群眾更多的是對社會公平正義、對于政府廉潔,能否為人民服務,能否高效率,包括中國共產黨更多體現人民的利益,人民群眾的渴望值是越來越高,包括對于改革政策的期待值。

所以在2015年召開的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四個更字:更有質量的發展、更有效率的發展、更加公平的發展、更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對于三十多年發展的評價,是有質量有效率的,所以未來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因為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期待更高,所以要做大量的工作。

那么科學發展觀到五大發展理念,包含了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的代價問題。

2012年,原國家環??偩指本珠L王玉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指出,環境損失占中國G D P的比重可能達到5%至6%。中國的工業化發展所產生的環境代價一方面由于中國當前所處的快速工業化的關鍵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們本身的發展模式所引發的,比如我們長期養成的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模式,靠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資源來實現的粗放式的發展,由于資源利用率較低,造成了不少環境問題。從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好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到位于五大發展理念之后的“創新”理念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已經將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發展的代價問題進行考慮和部署。與發展可持續性密切相連的就是發展代價問題。

關于發展的代價問題,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早有研究,發展的代價問題是與發展問題本身相伴而生的,關于“代價”的概念,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代價是指在社會發展實踐過程中,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由于社會發展自身所包含的客觀矛盾性所造成的某些必然性的付出與損失,以及由于客觀與主觀原因而發生的與發展目標相悖的不利于社會正常發展的某些消極后果。發展的代價表現為四個問題:經濟代價、政治代價、社會代價、生態代價。中國如果不處理好發展代價問題,也會出現問題。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內涵地也包含了對于發展成本和代價的抑制,力圖把發展代價控制在最小范圍。

發展的經濟代價,主要體現在經濟成本和產出的比例關系,資源能源消耗、技術資本的投入、人財物的消耗。2013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非物質經濟研究中心發布G20國家(除歐盟)非物質經濟指數,中國在20個國家中排名靠后,僅居于印度之前。我們提出創新的發展理念,推進科技創新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點,我們很好理解。

發展的生態代價同樣也容易理解。但學者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教訓也是非常深刻的,比如北京的霧霾等等。

發展的政治代價。2013年,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談到,“如果仍是粗放發展,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比如為了促進地方GDP的增長而導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政治原則的放松和政策的搖擺。人民群眾對于快速的經濟發展是否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認同?如果我們的發展沒有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而是形成了黨內或某些行業內的利益集團或利益藩籬,失去的不僅僅是民心,有可能還牽涉到政權的穩定。所以說處理好發展的代價問題,也是學術界研究,國家進行提前預防或管控的重要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降低政治代價的可能性。

發展的社會代價,改革開放過程,在經濟騰飛過程中,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令人警醒的問題,比如個人主義盛行、狂熱的拜金主義,社會誠信體系缺失,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出現問題,“炫富心態”、“習慣性懷疑”、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審丑心理”等等。

中央一再強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這是底線。如果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采取過大的改革力度,可能會引發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對此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要提前預防,避免過大的社會代價。

我們今天對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到五大發展理念進行了簡要的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

http://www.jy365.net 介紹,我想很多問題還需要我們繼續進行研究,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下一篇:中國移動市場營銷職責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