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醫學教育學范文

2024-04-27

醫學教育學范文第1篇

摘要:印度醫學院在近兩百年的擴容之后,已成為全世界醫學畢業生最多的國家。本文從醫療衛生保健、醫學監管機構、公/私立醫學教育、招生制度、本科教學及課程改革、教師發展等方面對印度醫學教育進行系統回顧,找出問題所在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醫學教育;印度;課程教學;監管機構;衛生保健

Medical Education in India

RITA SOOD(writor), ZHOU Ying (editor- translator)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 India;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gulatory institute; Healthcare

在印度,學生必須完成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并且在此期間修讀完物理、化學和生物,才有資格報考醫學院。醫學院選拔考試以多選題形式為主。大多數醫學院本科學制為四年半,課程根據傳統的學科劃分來設置,采用英語作為授課語言,學生考核亦通過傳統的常規方式來進行。此后學生還必須完成為期一年的輪轉實習才可獲得印度醫學會(MCI)的執業認證和注冊。對于大多數醫學畢業生來說,他們更傾向于繼續攻讀某一??频难芯可n程。印度每年約招收12,000名攻讀各個??品较虻尼t學研究生,其選拔考試同樣也以考查學生的知識為主,而不關注其技能和職業態度。雖然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醫學教育領域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曾試圖進行課程改革,但是只有少數醫學院引入了新課程教學方法,而對技能的訓練和評價仍然不夠重視。

近二十年來,印度的醫學院迅速擴容,其結果之一是導致合格的醫學教師極度缺乏。盡管出于認證制度以及促進教師發展的考慮,每個醫學院都應當設立醫學教育研究機構,但事實并非如此。此外,印度醫學教育還存在多個方面的問題亟待改善:應當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采用新型的課程教學和評估方式,并建立常規教師發展計劃;認證過程應當更為嚴格,在關注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更應注重教育質量的考查;擴容速度應減緩以保證教育質量。

背景

印度的醫學系統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現代醫學系統”,即對抗治療醫學。另一類是“印度醫學系統”,也就是國際上所說的“補充、替代醫學”,它包括阿育吠陀醫學、尤那尼醫學、悉達醫學以及同類療法醫學。本文主要關注的是與“現代醫學系統”有關的本科醫學教育。

印度是世界上擁有醫學院數量最多的國家,共有醫學院271所,其中公立134所,私立137所,每年招收大約30,408名學生攻讀印度醫學本科(MBBS)課程。1980年,印度僅有112所醫學院;1994-1995年增至152所,招生數約12,249人。近二十年,醫學院數量急劇增加,私立醫學院從1995年的47所激增至2007年137所,而公立醫學院僅從109所增至134所。這些醫學院大多同時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少數醫學院僅招收研究生。印度國家知識委員會(NKC)工作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所有醫學院共可招收約12,000名各學科專業研究生,包括為期三年的住院醫師項目和為期兩年的學位項目兩種。此外,還為已完成研究生課程者開設了專業進修課程。

研究生醫學教育機構的認證主要由MCI進行,另外還有450所醫療相關機構經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NBE)認證,獲得各??频难芯可嘤柤白C書授予資格,這些證書與大學學位具同等效力。NBE于1975年由衛生部組織建立,目的是為了提供研究生考試及其評價機制的統一標準,目前進行54個??品较虻目荚嚥㈩C發“國家委員會證書(DNB)”。多年來,經認證的這些機構已培養出大量獲得DNB學位的醫生,但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許多機構的師資和教學設施仍然短缺。

1986年以來,印度已建成了6所衛生科學大學,以幫助醫學院校及專業醫療機構更好地進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多學科專業教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是印度最高的政府機構,它負責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相關標準的協調、確立和維護,以及考查各高等醫學教育機構是否可被授予大學同等地位。多年來,許多私立醫學院已獲得了自治權和學位授予權。

印度的醫療衛生保健及醫學教育

盡管每年印度都有大量的醫學生畢業,但是醫生資源仍然短缺。初級醫療保健的質量和效率也令人擔憂,許多初級保健中心甚至沒有醫生。整個印度的平均醫生-人口比約為1:1722,遠遠無法滿足國家衛生保健的需求。問題出在醫生的分布、可獲得醫療服務的途徑、醫療服務的實用性、公平性和費用等方面。以下問題尤為突出:

●很少有醫生愿意去邊遠地區執業,因此邊遠地區很難獲得醫療服務。

●大量醫生資源流向國外。

●??漆t師-全科醫師比不斷上升,導致初級衛生保健費用上升、有失公平。

●成本密集型的醫療方式比預防保健受到更多關注,這也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公共衛生機構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的缺乏。

●大部分衛生保健服務是自費的,健康保險覆蓋面很低。雖然印度的大城市中可以提供世界一流的醫療服務,但大多數家庭都無法負擔重大疾病的醫療費用。

無可否認,過去的幾十年里,印度國民的健康指標有顯著的改善,但在國內各地區的情況不盡相同。為了更長遠的改善人口健康,應當進一步完善衛生保健制度,同時提供預防保健和疾病治療服務。應關注醫學教育領域的問題,教學過程過于重視二三級醫院的醫療能力培養,而忽視了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培訓。

醫學教育監管部門

印度的醫學教育監管部門是MCI,隸屬于衛生與家庭福利部,是在1934年基于印度醫學會法案而建立的。該法案最初于1933年頒布,已于2001年重新修訂。根據該法案最新條款(2008版),MCI的主要職能有:

●建立和維護本科及研究生醫學教育的統一標準。

●提供對印度本國或外國醫學機構醫療資格的相關審查標準。

●負責醫生的執業注冊。

●處理與他國醫師資格互認等雙邊事務。

醫學院必須經MCI認可才有資格辦學,而醫生也必須經MCI或NBE認證注冊才可以從事相關醫療活動。醫學本科、研究生以及亞??婆嘤栒n程的重大改革都要經MCI批準,包括教學設備、師資需求、評價方式等等。但MCI只提供寬泛的指導性建議,細節問題由各大學自主制定。

MCI對醫學院的資格認證大多關注其硬件資源、教職員數量等其他資源,而對課程教學和評價手段則不太重視。在認證過程中,MCI專家組也很少通過與教師、學生及病患交流互動來了解醫學院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醫院的醫療情況。事實上,認證過程應當更為嚴謹,應當更多的關注教學質量而不僅僅是硬件條件。

根據印度國家教育政策標準,要把重點放在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上,UGC專門于1994年建立了一個新的自主管理機構,稱為國家認證和評估理事會(NAAC)。其職能是負責印度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包括自我評估和外部評估。評估過程包括提交自評報告及同行評議進行分級和認證。NAAC的認證有助于醫學機構對自身的強勢、弱勢、機遇和挑戰有清楚的認識,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鼓勵引入創新的教育學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NAAC也向社會提供了關于各醫學機構教育質量的可靠信息。值得注意的是,NAAC的注冊認證屬于自愿性的,已有3500所醫學機構經NAAC評估和認證。然而,很少有醫學院校要求得到NAAC的認證,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有待探究。

印度醫學教育的私有化

印度相關法律規定,私立醫學機構必須為非盈利的組織,對招生和學費有嚴格的限制,并且必須得到衛生部和國家醫學委員會許可,經各聯邦醫學委員會認證后才能創辦,同時必須與大學掛鉤。

1950年以來,私立醫學院數量猛增。1970年到2004年期間,醫學院數量及招生數增長了約900%,其中公立醫學院僅增長了36%,而且新增私立醫學院主要集中于富裕地區,57%的新建醫學院集中分布在以下幾個邦內:馬哈拉施特拉、泰米爾納德、卡納塔克、安得拉、古吉拉特和喀拉拉,并且在這些地區醫學院錄取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邦,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正相反,在印度東北等地的某些邦卻連一所醫學院都沒有。聯邦醫學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新注冊的醫生中近75%集中分布在占全國人口50%的最健康和富有的邦和地區。

私立醫學教育的迅速擴張主要受兩個因素推動:公立醫學教育預算受到限制,對醫學機構的準入機制呈現更為開放和寬松的態勢。結果是教育產業化,興建新的醫學院成為一項可獲利的投資,但這一現象是印度各邦所共有的。對不同地區私立醫學教育呈現不同發展趨勢的可能解釋有:

●在經濟更發達的邦內,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市場更廣闊。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中產階層民眾的增多,印度人更愿意花錢買教育。而醫學教育也正經歷一個范式的轉移——從利他主義轉向實用主義。

●由于各邦醫學院分布原本就存在差異,海外歸國的醫生更多地回到醫學院集中分布的地區,這也滿足了MCI對高質量師資的需求。

寬松的準入機制加之邦內較大的政治自主權也是導致這些地區醫學院數量過度增長的原因之一,而人頭費及高額學費已逐漸轉變為創收的渠道。事實上,私立醫學教育的影響遠不止這些,而是多方面的:

●醫生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城市較農村地區多,這進一步加劇了衛生保健服務的不公平性。

●私立醫學院通常與私立醫院掛鉤,而私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與患者付出的費用相關,使得到私立醫院就診病患很少,造成醫學生缺少臨床學習機會。

●許多私立醫學院教學設施和設備不充足,學生、教師質量差,使得總體醫學教育質量下降。

●私立醫學院的驟增導致教師緊缺,從而形成了對教師的惡性競爭現象。為了達到MCI的師生比要求,應付檢查,許多私立醫學院甚至采取從其他學?!岸唐谄赣媒處煛钡姆绞?。

●缺乏訓練有素的人力資源亦影響了標準的制定,導致醫學教育缺少統一的國家標準。

誠然,應當肯定有些私立醫學院確實有較好的教學設施,并通過高薪及其他獎勵機制吸引高水平的教師,保證較高的學術水準,但實為少數??傮w上,為了保證醫學教育的質量,有必要對私立醫學院的非健康增長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得所有的醫學院都能達到政策部門所制定的最低標準。印度急需一份類似于1910年的Flexner報告以指明改革和重建醫學教育的方向。

醫學院的招生制度

醫學院招生對于印度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學生必須完成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并且在此期間修讀完物理、化學和生物,才有資格報考醫學院。醫學院選拔考試以多選題形式為主,除了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生錄取的一個依據之外,還要考慮學生自身的選擇以及所報考學校的招生名額。報考醫學院的少數民族學生屬于弱勢群體,因而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

公立醫學院的招生過程比較透明公正。至今為止,約85%的醫學院選拔考試采用邦內聯考試題;余下的15%則采用全國聯考試題,學生可任意報考別邦的醫學院。其學費主要以教學活動的成本費用為依據,由邦政府統一制定。相反,私立醫學院的招生政策則不那么公開,大多由學院內部決定。為了保證一定的收益,私立醫學院招生數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并且這些學生的學費顯著高于公費生。對學生的選拔往往還將其在學費外給予學校的費用資助情況作為依據。此外,對于留學生,醫學院的學費也較高。

在印度,大多數醫學生本科畢業后傾向于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或從事臨床相關工作。學生必須完成為期一年的輪轉實習才有資格參加研究生選拔考試,考試也以多選題形式為主,競爭相當激烈,而且也需支付高額費用。

印度醫學院的這種選拔招生機制存在哪些問題呢?首先,醫學院選拔過程完全基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查,而沒有關注學生的技能和態度。許多學生報考醫學院是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自身并沒有什么動機和專業精神,這種選拔機制完全忽略了此類問題。其次,缺乏初級醫療保健設施和設備使得本科畢業生中致力于攻讀研究生課程或是想要在城市就業的醫學生比例過高。研究生招生人數有限而報考人數多,再加上選拔考試只關注理論知識學習,導致絕大多數醫學生只知道應試,而輕視了實習階段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第三,由于醫學領域呈現高度專業化的趨勢,醫學畢業生普遍投入更多財力去接受專業訓練和臨床訓練,導致實際醫療過程成為成本密集型的服務,而不是可滿足社會需求的成本收益型服務。

本科教學及課程改革

印度醫學教育依然保持著傳統模式,其本科教育學制五年半。前兩年半為前臨床和臨床過渡時期,主要進行臨床相關基礎學科的課程學習;后兩年則主要進行臨床課程學習,隨后還有為期一年的輪轉實習。學生從第一年末就開始接觸臨床,主要形式為各臨床大科見習。教學評估和考核方面,印度醫學教育也使用傳統模式,包括論述題、簡答題、多選題等考試形式,主要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而缺乏對技能以及專業溝通能力的考查。

醫學生的課程學習十分繁重,教學形式為專家授課,不重視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學生必須自行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并應用到實際病患治療過程中去。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的學業負擔越來越重。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進行課程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印度政府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為了進一步適應國家衛生保健需求,應對醫學教育進行改革和重新定位,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醫學課程存在的問題。WHO-SEARO的印度醫學教育改革研究項目組織建立了各醫學教育機構的聯盟,囊括了各學科的教師和專家。這些機構共同進行調研,建立數據庫,了解社會需求,并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擬定相關文件。研究表明醫學教學和評估現狀與健康/疾病模式不相符,建議對MBBS核心課程作明確界定,哪些是學生必修的,哪些是值得學習但并非重點的等等。同時強調引入整合式教學,加強技能學習,重視行為與溝通技能、管理能力、健康經濟以及醫學倫理方面的內容,并使評估過程更客觀全面,重視能力的考查。這些內容均被納入了MCI的課程修訂計劃中。近期,衛生部還根據“國家鄉村衛生任務(NRHM)”啟動了一個課程調整計劃,NRHM是印度政府于2005年引入的,旨在使醫學教育更適合國家的需要。

其他課程改革還包括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整合式教學,引入改良的PBL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學手段(比如信息技術)以及學生評價工具等等。有些醫學院還引入了綜合實習項目、社區教學項目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但這類醫學院所占比例很小,并且這些課程缺乏統一的規范??傮w上,在大多數醫學院中,課程改革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在過去的數年中,醫學教育的全球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從整個印度范圍來看這方面的努力仍處于起步階段,除了需要MCI制定大方針和政策,還需要各機構多方合作,落實相關新舉措。醫學教育的全球化使更多留學生來到印度,同時也使更多印度醫學畢業生流向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審慎采用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并針對當地的衛生保健需求做適當調整。

對于醫學教師資源緊缺的狀況,應注意在全國范圍內共同協調資源,促進公/私立醫療機構的合作,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共享資源。這正是改善基本標準并制定全國醫學教育質量統一標準所迫切需要的。

實習

輪轉實習是醫學生必須參加的重要培訓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醫療過程,訓練操作技能,并參加為期三個月的社區培訓。輪轉過程中或實習結束后沒有正式的考核。令人擔憂的是,近幾年實習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和價值,因為醫學本科畢業生大多使用這段時間來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即依然把關注重點放在理論知識學習上,忽略了技能培訓。如何有效利用實習階段來提高學生的能力是眾多醫學教育者關注的問題。

教師發展

促進醫學教育發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重視教師發展,這不僅僅是一項成本效益型的干預手段,更是將醫學教育與國家衛生保健需求相聯系的長期策略。正如事實所見,過去二十年間醫學院急劇的擴容導致教師資源短缺,并由此帶來一系列教育質量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教育質量,非常需要引進大量受過良好培訓的教師。另外,對現存教師的培訓也很少,培訓質量亦缺乏保障。根據MCI提出的本科醫學課程改革方案,各醫學院必須成立醫學教育研究部門,幫助教師掌握新的教學手段,適應醫學教育發展新趨勢。

印度醫學教育領域的教師培訓最早開始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衛生部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幫助下,于1976年在賈瓦的醫學教育研究所(JIPMER)建成了第一個國家教師培訓中心(NTTC) 。以后另三所類似的培訓中心陸續建成,開設的培訓課程旨在提高教師對理論和實踐綜合教學的認識,并積極促成醫學教育研究部門的建成。1989年,醫學教育技術中心(CMET)在新德里落成。此外,英國鄧迪技術學院和鄧迪大學的醫學教育中心對印度早期教師培訓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7年后,公/私立醫學院中的醫學教育研究部門顯著增多,這可能主要是由于MCI出臺了醫學教育指導性文件。印度的三所健康科學大學(卡納塔克、泰米爾納德和馬哈拉施特拉大學)建立了課程發展研究部門,通過提供經費和人力資源來支持醫學教育研究部的工作。馬哈拉施特拉健康科學大學(MUHS)近期成立了醫學教育系,獨立聘請教職人員。但并非所有的醫學教育研究部門都切實地發揮了作用,這些部門的成立也并非代表教師發展已步入正軌。

過去五年間,印度的醫學教師發展一直受到美國國際醫學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FAIMER)的支持。FAIMER是美國ECFMG的一個非營利組織,旨在支持促進全球醫學教育和衛生保健發展的研究項目,并建立全球網絡以加強各國醫學教育研究者之間的聯系。FAIMER在印度共協助三家地區教育機構發展醫學教育,這三家機構分別是在孟買的KEM&GSMC,盧迪亞納的基督教醫學院,印拜陀的PSG醫學科學研究中心。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教師認識到了接受培訓的必要性。近期舉辦的主題為“提高醫學教育地位”的全國醫學教育會議(NCME2007)受到多方關注,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醫學教育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就各醫學教育研究機構的長期合作以及教師發展創新經驗的共享達成了一致,并草擬了相關的建議和計劃。主要內容有:

●政府對教師發展要予以大力支持。

●建立三級培訓架構進一步發展醫學教育(由各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究部門組織的基礎培訓,區域層面的領導能力、管理技能等進階培訓,以及國家層面的醫學教育證書、學位培訓)。

●新聘教師必須參與教師培訓。

●醫學教育學術研究與教師專業進修掛鉤。這將成為醫學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礎,并有助于引起決策者對醫學教育的關注,提高知名度。

總結

印度醫學教育仍然面臨眾多挑戰:大多數醫學院培養出的醫學畢業生往往欠缺必需的技能和知識,無法滿足印度本土對衛生保健人力的需求。因此,大量醫學本科畢業生為了就業不得不耗費時間和精力攻讀研究生課程。另一方面,教師人力短缺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采取措施鼓勵教師參加培訓,提高學術水平,并將之與教師選拔和升職掛鉤,以保證教學質量。

(汪青 審校,責任編輯:趙友良)

收稿日期:2009-01-08

作者簡介:周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碩士研究生。

醫學教育學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康復專業本科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培養高素質康復醫療人才的重要方面?;谖覈祻歪t學發展的實際情況,論述了康復醫學高等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必要性及其影響因素,從課堂教學改革、教學實踐協同、社區康復建設三個方面,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康復醫學;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 2017年度四川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項目“基于社區康復教育與培訓基地建設,推動康復專業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SCUSZ2017110);2018年度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社區康復教育與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培育和踐行康復專業本科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 謝蘇杭(1995—),男,云南騰沖人,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8級康復治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慢性疼痛物理治療、膝骨關節炎遠程康復;王 謙(1984—),男,內蒙古包頭人,博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主治醫師,講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肌肉骨骼疾患康復醫學研究。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在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再一次強調,社會各層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并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祖國的接班人,需要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3]。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康復醫學高等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著眼于培養一支為殘疾人、老年人、慢性病和先天發育障礙患者服務的專業技術團隊。因此,培育和踐行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康復課堂改革、教學實踐協同、社區康復建設,思考新時代康復專業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載體,為康復醫學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提供參考路徑。

二、康復醫學高等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醫學高等教育承載著培養高素質衛生人才的重要使命,不僅傳授學生醫學知識,還要以多種形式開展醫德醫風素質教育,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和“關愛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發展祖國衛生事業和保障人類身心健康的使命感[4]??祻歪t學作為醫學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要求康復醫務工作者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人文素養[5]。首先,康復醫學的服務對象主要為殘疾人以及老年病、慢性病和先天發育障礙等患者。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患者表現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限,學習、工作和社交等參與能力受限。因此,康復醫療人員不僅在專業上具有扎實的技術知識,而且在醫德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濃厚的同情心。其次,病損的康復過程較長,涉及醫學、人文、社會等問題,康復醫療人員必須更加的耐心細致,與患者一起樹立長期康復的信念。再次,康復醫學強調多學科的協同合作,包括疾病診治、功能康復和重返社會三大部分,每部分中又有許多不同方面的組合。因此,協同合作體現在各學科之間的密切配合、互相溝通;康復醫學團隊內部醫師、治療師及護士的工作協同、執行與反饋。最后,面對廣大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人群,康復醫療人員需要宣傳與普及科學、規范的康復醫學知識,為患者培養戰勝疾患、恢復功能、重返家庭與社會的信心;協助培養和指導更多的康復技術人才,服務社會。綜上所述,康復醫學具有社會屬性強、協同性高、覆蓋性廣的特點,在講授這門學科理論與技術的同時,對加強醫德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中國康復醫學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以及各種社會思潮的出現,醫患矛盾呈現不斷激化的態勢,暴力傷醫案件頻發,這對醫患雙方、整個醫療職業環境和社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新時代各種高新技術、科技產業迅猛發展,技術創新促進整個康復產業智能化升級。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康復醫學專業學生的教育中,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醫德醫風,塑造疾患康復的同理心;提高康復醫學教育水平,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康復醫學教育的有機融合。

三、影響康復醫學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高校醫學院校本科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的調查分析發現,大多數醫學生能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精神;然而,部分醫學生雖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但表現出功利性增強、通識知識匱乏、人文底蘊淺薄、缺乏整體臨床觀念和醫患溝通技巧等問題。結合文獻,筆者總結了影響當代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主要原因[6-9],上述問題在康復醫學本科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首先,社會醫療環境的負面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技術沖擊和資本運作充斥并滲透在醫學的各個方面,評價醫院是否優秀的標準不在于治病救人的成功率,而在于引進了哪些先進設備和創收多少利潤。由此導致醫療行業過度市場化,也使功利主義滲透整個醫療行業,非正常醫療的市場導向使過度醫療、防御性醫療等非正常醫療現象層出不窮。同時,部分社會媒體的報道往往斷章取義,使在校的醫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判斷受到影響,從而在實際學習與工作中不能夠統一思想。

其次,醫學人文教育缺失?!搬t學人文”學科建設相對落后,師資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缺乏合理性、科學性,這些現象都不利于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搬t學人文”課程作為基礎課程,基本上設置在本科一、二年級的階段。然而,當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或見習階段,真正接觸臨床患者時,則很少開設“醫學人文”課程。醫學人文知識實踐往往需要在臨床實習階段才能實現,比如進行醫患溝通。盡管在學校學習時通過考試的形式證明了醫學生能夠掌握醫患溝通內容,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的醫患矛盾都是來自沒有成效的醫患溝通。不只注重書本,不要把基礎知識作為一次性教育,只有把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專業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的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祻歪t學作為需要長時間和病患相處的學科,讓康復專業學生掌握醫學人文內容顯得更加重要。特別是康復醫學的對象多為老年人和殘疾人,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很難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進行思考和溝通,此時必要的醫學人文教育培養便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學生個體的消極因素導致對“醫學人文”課程重視程度不足。追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也是導致醫學生在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出現偏差的影響因素[4]。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盡管“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但是其以公共課形式進行教學,采用均一式教學方法,導致課程內容枯燥,無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大降低;教師因難以得到真實反饋也無法著實改革,以此形成惡性循環?,F代社會中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也影響了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四、康復醫學高等教育中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與方法

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平等公正、誠實守信、富強文明、愛崗敬業、和諧友善、仁心仁術、尊重患者等價值觀教育,是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體現。如何采取正確有效的對策與方法,有效提高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的人文素養,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結合文獻分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康復醫學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一)康復課堂教學改革

首先,應重視康復醫學人文教育,合理改革課程設置,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過程中要盡可能與康復內容相結合,擺脫公共課形式,以生動形象的臨床案例進行授課。目前也有學校在探究將康復專業內容與思政教學相結合,比如在講授“傳統康復技術”時提出了“滲透、契合、適度”三原則,將兩學科結合進行教授,豐富課堂厚度,優化教學資源[ 10 ]。研究報道,在“康復治療基礎”教學中聯系康復醫療行業實際熱點問題內化醫德教育,與社會事實相結合,提升學生興趣以及教學現實感[ 11 ]。

其次,充分開發現有技術資源與科技的融合,開創虛擬化康復教學場景[ 12 ]。針對康復醫學專業特色,借助虛擬現實增強技術,打造線上醫患溝通技術、康復評定技術、康復治療技術的模擬,將醫患溝通的內容與方法,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在康復醫學本科生的課程教學上,創新課程形式,切實感受與體會康復醫療人員工作的真實場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培育。

同時,針對康復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實際需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優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環境熏陶。引導校園廣播臺、學校官網、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媒體方式,滲透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

(二)教學實踐協同

教學實踐是康復醫學高等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認知認同向行為認同轉化的最佳途徑[ 13 ]??祻歪t學專業本科生未來的工作崗位是要不斷與人打交道,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不管是醫學專業技能還是職業素養,都需要在具體的臨床康復教學實踐中反復磨礪才會最終由知識、習慣內化為行為方式。教學實踐的方式有康復臨床實習、社區康復醫療、康復義診、醫療法規政策宣講、康復知識宣教、扶困敬老志愿者活動等。在課程教學基礎上,通過教學實踐協同,促進醫學生掌握康復專業技能;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實踐,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社區康復建設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殘疾人權利意識的不斷提升,在聯合國組織的持續推動下,社區康復已逐漸成為多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社區發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我國推行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基礎[ 14,15 ]。在新時代的醫療環境下,國家提出在疾病治療時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指導意見[ 16 ]。社區康復作為連接醫院與家庭的橋梁,是康復醫療人員幫助患者回歸家庭、邁入社會的重要環節;為老年疾患、慢性病的預防與早期康復提供重要的就診平臺[ 17 ]。因此,在社區康復教育與培訓基地的建設可作為促進康復醫學高等教育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載體。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醫學院??梢猿浞职l揮自身優勢,組織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積極參與社區康復義診,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患者人群,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切實體會患者的真實康復需求;實踐醫患之間的溝通技能;幫助社區病傷殘者進行康復訓練;為社區醫務人員及廣大居民進行康復科普培訓;為孤寡老人進行康復知識培訓志愿活動。學校也可建立社區“導師負責制”,將社區康復負責人作為導師,指導學生社區工作,親身傳授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素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社區康復建設,提高了康復專業學生對社區康復的理念意識,切實將“康復回社區”落實到位;亦能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服務社會,幫助他人,并讓康復專業學生在活動參與或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感知社會生活現實,體驗價值沖突,做出價值選擇,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從而身體力行,積極踐行。社區康復建設作為一個潛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設載體,拓展專業技術能力,培育康復醫學專業學生的文明、和諧、友善、敬業的職業素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18 ]。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培養康復醫學專業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康復醫學高等教育中,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認真分析和總結影響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因素基礎上,結合我國康復發展實際情況,從課堂教學改革、教學實踐協同、社區康復建設三個方面,加深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對康復需求及實踐的認知,培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與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寄語青年 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EB/OL]. [2021-01-30](2019-04-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30/c64094-31058510.html.

[2]杜楚源,王小林.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5,28(12):93-95.

[3]紀元,張桓,周翠.醫學人文素養與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25):244-245.

[4]白波,程剛.重視醫學人文教育 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8,41(1):5-8.

[5]趙一瑾,余彬,劉銳芬,鄒積華,黃國志.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康復治療專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9(5):576-578.

[6]曲海英,劉張.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醫學生倫理價值觀的內涵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7,37(1):65-68.

[7]王群林,孫基梁,白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醫學生教育全過程實效性對策研究[J].長江叢刊,2017,7(20):179-181.

[8]蘇偉,曹偉.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現狀調查[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4,37(5):350-352.

[9]謝孝東,杜冬杰,麥錦城,張婷婷,方向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探析——基于廣東省9所醫學高校的調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6-109.

[10]蔣宗倫.傳統康復治療技術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8(23):96.

[11]李楊.高職高專院?!翱祻椭委熁A”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23):174-175.

[12]Rose T,Chang SN,Chen KB.Immers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rehabilitation - Review. Applied Ergonomics,2018,69(1):153-161.

[13]陳鐳.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5):46-47.

[14]Mason C,Weber J,Atasoy S,Sabariego C,Cieza A.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los One,2017,12(6):e0178418.

[15]Cleaver S,Nixon S.A scoping review of 10 year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4,36(17):1385-1394.

[16]何成奇.解讀《衛生部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6):494-496.

[17]Liu Q,Wang S,Lin J et al.The burde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mong Chinese elderly: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tudy.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8,26(12):1636-1642.

[18]習近平: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EB/OL]. (2018-12-11)[2021-01-3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11/c385474-30457713.htm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XIE Su-hang1,2,3,WANG Qian1,2,3

(1. Center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Rehabili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Key words: core value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醫學教育學范文第3篇

摘 要:現代醫學從哲學中分化而來,又與哲學密不可分。健康的多重屬性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決定了醫學的多學科屬性,哲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已成為醫學專業學生和醫學從業者必備的理論知識體系。以目標為導向的醫學教育不僅強調職業技能,而且對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思維方式和思辨能力等均提出了較高要求,意識形態培育應貫穿于醫學各學科教育中。

關鍵詞:醫學教育;意識形態;哲學;醫學模式;醫學專業學生素養

當代醫學教育尤其與西醫相關專業,秉承的是典型的STEM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基于科學素養(Science)、技術素養(Technology)、工程素養(Engineering)和數學素養(Mathematics)基礎上的醫學知識和技能。醫學教育體系包括教材、教學過程、考核等,都越來越強調“科學性、專業性”,強調科學證據,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哲學、政治、法律等人文和社會學科中意識形態的培育。這種越來越“?!钡尼t學教育會不會有短板—培養出認知框架有缺陷的醫學人才?醫學教育和意識形態培育是突兀的融合嗎?

醫學發展與哲學密不可分

醫學的發展,與人類對身體和疾病的認識有著密切聯系。遠古時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神魔化,注重祭祀、祈禱、巫術等原始宗教的方法,即神廟醫學。而真正意義上醫學的緣起來自于早期的自然哲學,醫學擺脫神廟醫學開始進入科學醫學,從神話階段進入到真正的哲學思考階段。

早期古希臘人將哲學與科學完全融合,在思辨和經驗研究之間不做任何區別,也稱為醫學上的前希波克拉底階段。之后古希臘醫學逐漸形成了分析推理的思維方式,走向了一條與哲學相分離、注重分科與實驗的道路。希波克拉底建議將醫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認為醫學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應當將醫學的研究對象從現象轉向人體,將經驗的方法和解剖的方法視為醫學的主要方法。而這種方法又對當時的哲學家產生了影響,哲學研究的對象也從自然轉向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哲學家關心靈魂的健康,就像醫生關心病人的健康一樣。

醫學模式的轉變賦予醫學教育的多學科屬性

在醫學和哲學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醫學模式也隨之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傳統醫學,是以機械論和還原論來解釋身體現象和疾病,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總是從人的自然屬性—生物學特性上進行思考,總是試圖在系統、器官、細胞或分子水平認識機體并診斷疾病,并在相應水平上用手術、藥物、物理等方法治療疾病。這種“生物醫學模式”成為過往包括現今世界最普遍的醫學模式,并貫穿于醫學教育過程中。目前,醫學院校各專業的課程體系也是圍繞生物醫學模式設計的,而涉及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內容占比較少。

正如古代哲學已經關注“靈魂的健康”,現代科學對人的健康開始了全面的審視。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憲章中給出了“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生活上完滿適宜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边@標志著以健康和疾病為中心的醫學科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而生物醫學模式卻不能適應這個要求。1977年,美國精神病學和內科學教授喬治·L.恩格爾提出建立一種“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并認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p>

也就是說,健康的三要素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都賦予了醫學的多學科屬性,哲學、社會科學等已成為醫學專業學生和醫學從業者必備的理論知識體系。目前,醫學教材和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的是庖丁解牛的知識點,循證醫學的原則處理疾病,但并非基于真實案例的描述;而醫學專業的工作對象恰恰是復雜且處于動態變化環境中的個體或群體,其健康狀態或疾病風險并不只和生物、物理、化學等直接致病因素有關,也和個體特征、家庭、社區、組織、社會文化環境、政策法規等有關。個體的健康促進、疾病治療,一方面,要基于課堂上傳授的專業知識—對癥和對因處理;另一方面,要擴大“醫學治療”的領域,觸及社會文化環境和物理環境,以獲得最大化的健康效益。

醫學教育中另一個不可避免的環節就是要比較國內外疾病流行趨勢及其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以及相關衛生政策等。這其中涉及國情、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層面的描述,沒有“前因”的鋪墊,醫學專業學生很難理解為何我國的慢性病呈現井噴趨勢、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僅用五十年時間日本青少年的身高發育就超越了中國、為何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能影響國家經濟發展……這其中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引導,很有可能會成為“精日”及崇尚西方文化者所謂的“重要論據”。

以目標為導向的醫學教育須融合意識形態培育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梳理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教育原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發言中指出,要努力構建更高水平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201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STEAM新教育模式,即在STEM基礎上與人文、藝術、社會學等學科的整合。

具體到醫學教育方面,幾乎所有醫學專業學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都是《希波克拉底誓言》,這個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職業道德圣典,一直延續至今仍然是醫學界的行業道德倡議書:“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人類;我將首先考慮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將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和尊嚴;我要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

教育部于1995年制定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較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較寬厚的醫學基礎,較熟練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解決醫學實際問題的醫學專門人才?!?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提出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等。毫無疑問,這些醫學專業學生核心素養要求不僅強調職業技能,而且對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思維方式和思辨能力均提出了較高要求。

盡管希波克拉底時代將醫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但并不意味著分道揚鑣,為解決當下全球主要健康問題和疾病負擔,將哲學思維引入醫學教育已勢在必行。當前,醫學教育體系須回歸初心,在所有學科(而非僅人文和社會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育醫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思辨能力,培養能在社會生態學模式下促進人群“身”“心”健康的醫學專業人員。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

醫學教育學范文第4篇

摘 要:技工教育與高職教育有著不同的教育對象與特點,但二者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卻也有著不少相同與相似之處,在對當前長舌婦高職教育與技工教育進行了一些比較之后,結合高職教育的特征與現狀,引發了幾點對高職教育的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技工教育 高職教育 啟發

當我們在認真思考高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時,會發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為沒有能夠辦出特色而發愁時,許多技工院校的畢業生卻很受企業的歡迎,很多企業卻找上技工學校的門,提前訂下了他們的畢業生。其實高等職業教育是介于普通本科與技工教育之間的,其培養的學生搞理論研究搞不過普通高等培育培養的本科生,而搞操作動手能力卻又往往比不上技工院校的學生,社會所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高職教育剛好處于二者之間,這是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產生的,如果高職畢業生不能形成特色,反而形成了一個大雜繪。什么都會等于什么都不會,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什么都會的全才。所以,在對技工院校與高職院校進行深入分析的情況下,或許技工院校的某些做法借得高職借鑒與思考。

一、高職教育的定位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有一句話講得很好“垃圾是放錯位置了的人才”,一個人必須要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全面與正確的認識之后才能正確的面對社會與人生。教育同樣有類別與層次之分,高等職業教育如果不能準確定位,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就會得不償失,適得其反。當前職業教育中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思想真正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征與特色。但是在辦學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如家庭的、社會的、用人單位的、以及從事職業教育的人的自身影響,對職業教育沒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真,認為只有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才是人才,造成了在人才的定位上的錯位。這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是很不利的,而在這一點上面,技工學校就做的實際與現實一些,沒有過多的口號與浮澡。這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來講還要進一步的轉變思想觀念,技能人才絕對也是人才,并且是社會的發展與建設不可少的人才。用普通高等學校的那一套教學方法去教高職學生,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不可能比普通高等學校強的,所以必須緊緊圍繞這個準確的定位來開展工作。

二、教學方法與課程設置

當前高職教育中較多的還是沿用學科教育的體系,強調理論的系統性與完整性。有些書本上的知識對實際工作來說,其指導意義并不大,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況,在課程的設置中,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實現按照職業特點來開設相關課程,不能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根據職業教育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界定,要辦好職業教育,則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必須是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區別的,不能過多的去強調學科的系統性、知識的整體性與連貫性,而必須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來進行相應課程的設置。以職業崗位為指導來進行課程的設置。當前高職教育中的技能培養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弱的環節,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學資源與條件等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我們對實踐教學的理論認識不足的主觀原因。理論課堂上是不可能培養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工巧匠式的大學生、大學生式的能工巧匠就必須在教學方法與課程設置等方面做出調整與改革。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減少單純的理論課分析,在動手過程中動腦,在動手的過程中提升理論認識。

三、考試制度與檢驗標準

由于在教學方法與課程設置的原因,隨之也帶來考試制度的不合理及檢驗標準顯得不是很客觀。高職院的學生在學習中還是有很大部分時間是在理論課堂中渡過的。但在這一點上,技工院校就不一樣,職業崗位上用到什么樣的知識,課堂上就教什么樣的知識,課堂上教什么樣的知識,考試就考什么樣的知識,其實本來考試是作為一種檢測手段與方法,作為對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相關知識的一種判定。但在無形之中考試也起到了一定的指揮作用,因為只有通過考試才能順利的畢業。高職的考試應以更加務實,更加貼近生產、生活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水平,此時,即使考試成了一個指揮棒,只要它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確的,這個指揮棒豈不是為我所用,那么何不讓考試就直接指向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呢?

四、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是教育服務的主體,而服務于這一主體的主體就是教師。一所好的學校必定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否則再好的人才培養計劃,再好的設想都不能變成現實,沒有名師怎能出得了高徒呢?特別是對于職業教育這樣一個新的事物來說,建設一支怎樣的職教師資隊伍,怎樣建設這樣的一支隊伍對辦好職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職業教育要建立一支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突出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強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師在教學上的互動,以形成一支一專多能的教師隊伍;從師資的配置、培養、使用等各個方面都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來進行。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

五、重視產學結合

職業教育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與行業和市場聯系非常緊密,那么要辦好職業教育則必須做好產學結合,企業與學校密切聯系,當前高職院校在這一點上還做得很不夠,高職院必須沿著這條路和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才有出路。而在這上點上,很多技工院校都是企業創辦的,其教學、就業等工作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連貫性。在產學方面比高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能說高職院產學結合就沒有道路了,相對于技工院校高職院校在技術開發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優勢的。所以高職院要努力形成較強的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社會認可度,形成良性互動的校企合作新機制。在區域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中,高職院校具有廣闊空間。高職院校要在新技術推廣、職工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培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主力作用,同時在若干領域形成較強的技術優勢,成為區域性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中心,輻射和帶動區域、行業高職教育發展、在對口支援農村和對口支援中西部職業院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六、職業道德教育

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體設想或規定?!奥殬I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職業道德、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只有一個生理與心理健全,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勞動者或是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職業教育中要加大對職業道德的教育,要做到培養出來的人才實現零距離上崗除了技能水平達到相應崗位的要求外,還必須做到讓學生全面、正確的認識工作崗位,做到對工作崗位有認同感與親切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樂于奉獻。

技工教育同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技工教育有區別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我國教育事業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要以一個寬闊的胸襟,包容并收,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進一步的轉變思想觀念,尊重教育教學的規律,認真學習其它類別教育中成功的經驗,同時也要不斷的探索與創新,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真正做到以“就業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

參考文獻:

[1]楊建.高校學風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3(3).

[2]孫小椏,楊曉莉.加強學風建設,確保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3).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劉太剛.高等職業教育,探索·創新·實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醫學教育學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醫學教育當中,繼續醫學教育是一項重要程度較高的組成部分,亦是能夠有效幫助已參加工作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提升其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知識水平及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F如今,醫療行業當中的競爭愈加激烈,絕大部分基層醫院也都對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紛紛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財力,期望能夠有效確保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目前仍有少數基層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管理中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將對存在于基層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簡要闡述,并思考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基層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

使衛生技術從業人員的自身業務素養、專業能力得到有效強化,使之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是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開展的根本目的,其認為無論衛生技術從業者在其崗位工作實踐了多長時間,衛生技術從業者都應該對現代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新技術、新觀念進行有效掌握,需終生性的接受醫學教育,持續不斷地對自身知識體系和知識儲備進行更新與豐富[1-2]。作為診療、護理對象多為普通民眾的基層醫院,其對于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落實與開展十分渴求,有著強烈的全面人才培養意愿。而針對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基層醫院必須予以正視、重視并積極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其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質量,為廣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疾病診療、護理服務。

1  當前我國基層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繼續醫學教學項目良莠不齊

自繼續醫學教育工作開展以來,有許多繼續醫學教學項目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渠道涌入基層醫院,其中不乏一些學習內容縮水、陳舊、重復,學分授予管理松散、學時不足的學習班,或借落實繼續醫學教育而收取高額費用、將學習商業化的教學項目,呈現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態勢,無法有效確保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提升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水平、專業技術、工作能力作用的良好發揮。

1.2  “工學”“時空”矛盾突出,條件有限

因基層醫院所面對的服務對象為普通民眾,工作量大且任務繁重,故大部分基層醫院醫務工作人員僅能通過閱讀學術期刊部的方式來獲取專業信息,沒辦法抽出大量時間參加專題學習班、進修、學術會議等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工學”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而若相關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在外地、外國開展,則基層醫院衛生技術從業者能夠對其進行參加的機會更少,故“時空”矛盾亦需引起重視[3-4]。

1.3  基層醫務人員學習主動性不高

一些就職于基層醫院的衛生技術從業者會存在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僅關乎于職稱晉升的想法,此種狀態下,一些即將退休或不考慮繼續晉升職稱的醫務工作者會對繼續醫學教育抱有無所謂甚至抵觸的態度,參加學習、培訓時不認真聽課、走過場。還有一些基層醫院醫務人員會出于對職稱晉升的渴望而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學習,待成功晉升后則學習主動性迅速下降,這些行為都十分不利于繼續醫學教育在基層醫院的順利開展[5-6]。此外因專業受到一定顯著,想要開展繼續教育項目有著一定難度,雖然會定期邀請專家前來授課,但是參加的醫務人員均不是自愿,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才參加。在選題方面并不能充分到每名醫務人員專業,專業不同、興趣不能,很難滿足每名醫務人員需求。此外大部分醫務人員并沒有意識到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安全現狀,更有著惰性心理,認為繼續醫學教育只是一種形式,參加繼續醫學教育也只是為了晉升、得到學分等。

1.4  教育手段落后

在基層醫院中繼續醫學教育方式還停留在傳統教學水平上,再加上考試題目較為古板,且每年考題大同小異,缺乏針對性、實用性,一些項目并不適合基層醫院,大部分教學內容也以醫療技術為主,涉及服務意識等內容較少。

1.5  經費較高

大部分學習班課時較短,但是卻有著學分高、收費高的特點,再加上一些吃住等費用,導致學習費用較高。

2  加強基層醫院繼續醫學管理水平的對策思考

2.1  全力提升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規范性

為從根本上確保繼續醫學教育宗旨的貫徹落實,十分必要對當前充斥于基層醫院中各種名目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進行嚴格管理,嚴格審批申報項目、師資條件、教育內容、學分授予情況,充分提升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規范性;與此同時,將有效的反饋、評估機制建立起來,持續不斷的完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質量,確保按需施教。

2.2  致力于“工學”“時空”矛盾的解決

為確?!肮W”“時空”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應積極探求靈活多樣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形式,如舉辦學習班、學術講座、學術會議,鼓勵基層醫院醫學工作者進行自習、進修、科學研究及撰寫論文等[7-8]。同時,還可在確保教學內容先進性、實用性、針對性的同時充分現代化技術,令基層醫院衛生技術從業者能充分利用其日常工作過程中碎片化的機動時間,通過電子信息設備、遠程教育系統等獲取現代醫學新觀念、新技術,使之能夠解脫地點、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好提升繼續醫學教育的整體質量。

2.3  確保有針對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的教學內容

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全方位、多學科的繼續教育內容,培養創造性能力的人才才是繼續醫學教育的方向目標。需要在學習中充分的考慮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開展實用型技術和學科新進展密切相關的醫學教育,一定要堅持“按需施教,注重實效”的原則。能夠從實際出發,確定合理的繼續醫學教育內容。明確教學目的,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2.4  統一認識、促使醫務人員自覺參與繼續醫學教育

基層醫院需采取有效方法統一院內全體衛生技術從業者的思想認識,宣傳積極參與繼續醫學教育的意義與目的,令其充分明確只有努力、持續地提升自身專業技術與知識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立于不敗之地,促使其積極參與到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開展當中,努力強化自身專業技術水平,以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將更好的醫療服務提供給廣大普通民眾[9-10]。

2.5  繼續醫學教育的有效激勵機制的建立

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開展單位充分和基層醫院積極配合,通過溝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并且不斷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的各種管理規章制度[11-12]。建立基層骨干技術人員培訓管理體系。并制定有效的獎勵機制。突出骨干力量技術人員的培訓,通過骨干培訓人員帶動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提高學習素養和專業能力提高。建立檔案進行學分管理。以提高培訓對象的主動性。

2.6  合理利用網絡展開繼續途徑

目前是網絡化時代,通過網絡也可以有效展開繼續教學,如好醫生繼續醫學教育頻道,不僅有著內容新穎的特點,更不會受時間、地點等限制。因醫務人員工作忙碌,所以在接受遠程醫學教育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學習內容,徹底激發了學習積極性,有效解決了醫務人員因工作忙碌不能接受教育的情況[13-15]。開展網絡繼續教育,使醫務人員得到了專家指導,創造了良好學習紀律,提高了醫療衛生隊伍整體素質。

2.7  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

合理安排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針對醫務人員的需求合理展開有計劃、有目的的課程,保證繼續教育培訓的質量。同時制定刷卡制度,以確保醫務人員準時參加培訓。

3  總結

對基層衛生技術從業者來說,積極參與繼續醫學教育是其職業素養及工作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徑,故應該抓緊機遇,以為廣大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基層醫院也應充分意識到其在繼續醫學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轉變既往錯誤理念,加大貫徹落實繼續醫學教育的力度,以確保自身長足、穩定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醫學教育管理探討[J].醫學信息,2018,31(z2):8-9.

[2]王敏,向航辰,何劍,等.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實施效果探討[J].醫藥前沿,2018,8(12):391-391.

[3]呂曦.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實踐及經驗交流[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3):1-3.

[4]王光瑞,王赫,張偉頡.基層醫院管理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課程需求研究[J].醫學美學美容,2018,27(11):143-143.

[5]孫磊.基層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幾點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7):5767-5767.

[6]王勇軍,陳明雄,夏瓊瓊,等.淺析基層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現狀與對策[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3):4-6.

[7]蔡余,鄒文瑾.基層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194-195+197.

[8]啟迪,陳瑞霞,聶鵬.基層醫院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滿意度調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3):121-122.

[9]張立,劉亞波.在基層醫院舉辦骨科短訓班的實踐和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7):733-737.

[10]徐晶,宋迪奇.關于基層醫院醫學繼續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養生保健指南,2017,16(31):76,68.

[11]楊慧敏,尹德盧,辛倩倩,等.我國基層全科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現狀調查[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8):1375-1378.

[12]賀端端,雷瑞芳,劉鵬飛,等.基層醫院麻醉醫師繼續教育策略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2):3-4.

[13]蔣飛,張偉,齊五松,等.繼續醫學教育對全科醫生管理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6):1-3.

[14]喻軍,劉瑛,陳秋香.基層醫院口腔科醫院感染控制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5):63-65.

[15]楊啟明.繼續教育在基層醫院手術室人員職業損傷防范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4):4286-4288.

上一篇:稅收征收管理下一篇:跨境稅收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