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文化范文

2023-12-22

公共文化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力度,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其中,文化館作為一個地區最主要的文化事業服務性機構,更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大力推動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促進當地文化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共文化云視角;文化館;數字化建設

引言:在我國大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公共文化在近年來受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拓展到各個領域之中,公共文化也逐漸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線下到線上的轉變。作為公共文化主要傳播基地的文化館,更應積極加強數字化建設,來更好的為人們提供文化類服務,保障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類需求,促使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本文分析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分析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實踐策略,以期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當地文化更好傳承

文化館是一個地區最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其可承擔促進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工作模式較為單一,通常以整合館藏各類圖像資源和文字資源,對觀眾進行展示為主。無法從觀眾的自身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的進行展示。這就使得觀眾積極性不強,參與度不高。且部分地區文化館由于受到當地經濟發展等因素制約,沒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來更新展示內容,對文化的推廣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而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可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各類資源,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從中選擇合適的來融入到資源庫中,進而利用各類終端設備來對觀眾進行展示。通過不斷的整合與積累,可對館藏內容進行極大的完善和補充。更可通過打造數字文化館來打破其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文化館瀏覽,有利于文化的更高傳播,拓寬傳播范圍,對文化的傳承可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1]。

(二)提升文化館自身服務水平

在很多地區,文化館作為其中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應認清自身肩負的傳播文化的重要職責,不斷提升自身服務水平,來促進文化的更好傳承。傳統文化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服務模式較為單一,僅以簡單的展示講解為主,服務水平并不高,無法適宜新形勢下觀眾對于文化服務的更高要求。而在公共服務云視角下,我國實施文化館免費開放政策,文化館的參觀人數不斷上升,這就促使文化館在開展日常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服務水平。而積極推動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可利用計算機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服務,針對用戶的文化需求和瀏覽記錄進行分析,并將用戶喜好進行整合,進而實現有針對性的文化信息推送服務??蓪ξ幕^服務水平的提升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更能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播,實現文化館長遠可持續發展[2]。

二、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相關策略

(一)打造文化館云平臺

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需積極推動自身數字化建設,將數字技術與文化館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落實文化館云平臺建設,利用局域網和廣域網,將網絡、硬件和軟件等各類文化館中資源進行結合,來充分實現文化資源的傳輸、計算、處理和共享等。在文化館云平臺中,由于其整合管內各類文化資源,公眾可實現線上自由查找相關資料,并根據自身實際需求來下載資料。部分文化館已經實現線上文化直播、文化點單以及活動參加預約等,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文化館云平臺來得以實現。另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以當下社會流行趨勢,來完善文化館各類檢索系統,例如可在微信、微博以及各大網站搜索引擎中完善檢索入口,保證有效輸出,來加速文化資源的更好傳播。積極落實文化館云平臺的建設可極大的提升資源利用率,更減少人力成本支出,有著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3]。

(二)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庫

在文化館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文化類資料等,傳統資料只能通過線下文字或者圖像來進行展示。這就給人們的體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更不利于一些珍貴文化資料的更好保存和傳播。而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可將這類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文化資源數據庫,可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對文化傳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更可在數據庫中完善其分類和檢索,根據內容的不同將其進行細化分類,公眾可根據自身喜好來進行選擇并瀏覽,更可將其根據難易度進行分類,便于公眾根據自身掌握程度來進行下載學習。也可根據受眾實際需求來完善教學系統,可利用網絡授課的模式來使得受眾更好的參與到文化館的各類活動中,來豐富當地文化生活[4]。

(三)增加線上線下互動體驗

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中,需重視受眾在文化館中的主體地位,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完善線上線下服務,增加與受眾的互動體驗,提升受眾觀感,更好的促進文化館可持續發展。具體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可針對傳統的文化類競賽以及相關藝術展示等形式進行優化,引入各類模擬機和人機交互等先進設備,公眾可通過這類設備實現與館藏資源的連通,來實現舞蹈或者書畫等模擬體驗,提升這類活動的趣味性,吸引觀眾參加,提升觀眾參與度,提升文化館服務水平,更好的提升公眾對于文化館的滿意程度,促進文化的更好傳播。以非遺傳播為例,文化館可實現對非遺地區的完整模擬,在館內利用數字化搭建出非遺的各類相關設備設施,搭建出沉浸式體驗平臺,使公眾可實現線上體驗非遺,有利于非遺和當地文化的更好傳播[5]。

結語:文化館肩負著一個地區建設地方文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更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推進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提升文化館信息化水平,積極落實云平臺建設,完善相關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更要增加線上線下互動體驗服務,來提升公眾體驗,促進當地文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帶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趙小茵. 對當前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發展的幾點思考[J]. 人文之友,2020(11):26.

[2] 苗娟. 淺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 數碼世界,2020(8):179-180.

[3] 閆曉毅. 網絡自媒體服務也可以當數字文化館建設中的敲門磚 ——淺談網絡自媒體服務在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的應用[J]. 人文之友,2020(17):12.

[4] 郭華. 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和建設芻議 ——以山西省文化館為例[J]. 人文之友,2020(15):51-52.

[5] 杜小鋼. 數字文化館背景下文化藝術檔案的數字化建設[J]. 文存閱刊,2020(36):25,24.

公共文化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文化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圍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文化觀的發展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文化館的發展及現狀;最后提出加強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館發展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館;發展現狀;有效舉措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對于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載體之一。面對當下文化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必須進一步推進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使得文化館的職能不斷豐富,推動文化館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這樣才能夠創新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群眾的文化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文化館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文化也在不斷進步,通過辦好文化館能夠發揮其應有效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文化發展。所以,文化館建設正是我國建立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標志。

其次,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為公民提供更好的文化場所,保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只有建立文化館才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再次,文化館能夠更好地連接黨、政府和人民。我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民,而文化館可以為人們提供許多文化服務,比如說文藝演出、文化活動或者是文藝藝術培訓等。所以,通過建設文化館能夠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文化關懷,有效連接人民群眾的情感,所以,文化館是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

最后,文化館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文化館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夠推動現代文化的發展,并且使人們能夠主動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對于文化進行自動的傳承和創新,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使得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更加斗志昂揚。

二、文化館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文化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由于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于公共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因此,文化館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無論是通過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還是進行電子閱覽室建設,這都大大改善了文化館站的硬件基礎設施,從而為開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文化館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當下,我國文化館機構的體系逐漸完善,各個地區的公共文化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通過建立省、市、縣、鄉級的文化管理體系來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通過開展一些文化下鄉等活動,使得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并且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但文化發展依然存在著不足之處。文化館的發展是我國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把手,但是文化館建設缺乏相關的經費,而且文化管人才隊伍素質難以滿足現代文化館建設的需求,尤其是文化館在經費的使用以及選人用人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權,限制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館發展的有效舉措

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型的文化館。為了推動文化的發展,構建現代性文化觀是實現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全面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現代性的文化館,使得文化館的服務更加具有現代氣息。尤其是面對當下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通過打造現代型的文化館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全面的進步,并且走上文化強國的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

第二,要全面提高現代文化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現代性的文化,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管理人才隊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同時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能夠真正熱愛文化館事業,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文化的情懷推進文化館建設。因此,要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對當下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通過交互式的培訓模式讓文化館的系統人員專業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另外,為了滿足圖書館的建設,也可以建立文化團隊或者是文化志愿者隊伍,進一步壯大我國文化服務隊伍,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之路越走越寬。

第三,要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現代型的文化館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該依靠于網絡以及數字技術,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手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一站式的服務模式。通過進行文化館建設對場地內設施進行進一步完善,并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尤其是對特色文化進行進一步傳承,這都需要借助于技術和數字的力量。通過創新服務手段和服務平臺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奠定良好的技術保障和科技支撐,保證文化建設朝著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發展方向,有效提高現代型文化館的服務能力,更好地推進文化建設,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文化強國。

第四,要進一步創新服務的方式,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借助于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建立線上線下共同服務的模式來實現,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也能夠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因此,應該進一步創新服務的方式,采取線上線下、遠程和實體相結合的方式,讓讀者具有更好的體驗和不同的感受。因此,加強文化館的數字化資源建設,尤其要發動黨員、群眾,吸引社會的力量參與文化館的數字文化資源和數字化服務,才能夠打造出我國現代文化館的品牌和形象。同時,建立文化館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及績效評價體系,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保證日常的管理和績效評價公平合理,才能夠推進文化館的各項事業正常開展。同時,需要公民參與其中,對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服務平臺進行全面的反饋和評價機制,保證公共群眾的參與程度。

第五,完善組織機構,建立文化建設的相關單位。無論是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是促進文化館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員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組織機制,完善文化館的管理機制,提高溝通機制,并且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對文化館的基礎設施進行不斷完善。通過采取一定的獎勵辦法等方式激發文化活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必須加大對文化館建設的經費支持,通過進一步暢通經費保障的渠道,確保文化館進行各種文化建設,比如說可以結合春節、元宵節或者是國慶節等重大節日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教育群眾增強文化自覺,加強對文化的傳承是每一位中國人的應有職責,另外,通過這些建設也能夠大大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我國文化自信。

四、總結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文化館的作用不可小覷,文化館的發展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夠為人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有利于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可否認,我國文化館的建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文化館機構體系逐漸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但是經費使用以及人員配備方面卻存在著不足。因此,文化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構建現代性的文化館,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管理人才,并借助于信息化技術提高文化館的公共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芳.淺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文化館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7(12):83-84.

[2]馬小六.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以盧龍縣文化館為例[J].大舞臺,2016(2):84-85.

[3]楊進勇.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6(4):69-70.

[4]酈偉華,LIWei-hua.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背景下的文化館建設與服務[J].藝術百家,2016(1):354-356.

[5]高晏慶.淺談如何發揮文化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以萊西市文化館為例[J].北方文學,2017(14):220.

[6]李昕彥.論如何更好發揮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J].企業文化旬刊,2017(2):83-84.

公共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當前,我國城鄉文化均等化任務非常艱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滯后,其主要原因就是資金短缺、財政投入乏力。通過總結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現存的問題,分析其成因,探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機制的創新。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機制,均等化

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現階段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之一,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實現城鄉文化發展均等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增加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總量。財政投入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探索和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機制,是改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以及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保證。

一、財政性投入成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供給的重要保障

穩定的農村公共文化資源供給需要可靠的資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決定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保障必須納入公共財政預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供給應該由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而不能主要靠市場收費解決。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文化財政投入力度,全國文化投入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笆晃濉逼陂g,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達1 220.4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46倍,年均增長速度為19.3%,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1]。針對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的問題,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文化投入重心下移、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方針,全國文化投入結構有所改善,財政投入進一步向農村地區傾斜。據文化部的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323.06億元,其中農村投入116.41億元,占36.0%;2011年,農村地區文化事業費為187.12億元,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47.7%,較2010年提高了11.7個百分點。一系列面向農村的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實施。2007—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39.48億元,補助全國2.67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截至2012年3月底,全國已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22 443個,建設資金總計89.49億元,平均每站建設資金39.87萬元[2]。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差距日益擴大

當前我國城鄉公共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呈不均衡發展態勢,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農村財政性文化經費的政府支出層級較低,一般由縣級以下政府提供。自從2002年我國農村實施稅費改革以來,鄉鎮取消了原先納入財政預算和財政財務開支的稅費項目,僅剩下為數極少的工商稅,可支配財力薄弱,基本上沒有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村一級每年的轉移支付資金中也沒有“基本文化活動經費”這一項目。農村地區文化事業經費投入遠遠落后于城市。據文化部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國文化事業費1 220.41億元,其中,農村投入389.76億元,僅占30.29%;城市投入850.65億元,占69.71%,城市投入約為農村投入的2.3倍。由此可見,城鄉文化事業財政投入差距依然較大,實現城鄉公共文化均等化的任務非常艱巨。

(二)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支出項目選擇結構失衡

在農村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各地都將注意力放到了如何獲取上級財政的撥款上,而將財政支出的項目選擇放到了次要位置。一些見效快、易出政績的“顯性”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財政投入過剩,而一些見效慢、期限長,具有戰略性的“隱性”公共文化建設項目投入不足。此外,在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使用方面,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形式主義、鋪張浪費、為完成上級指定的任務盲目追求數量的現象——熱衷于投資新建公共文化項目,而不愿投資維修現存的公共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絕對數量雖然增加了,但很多質量沒有跟上,沒有實用價值,形不成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國政府分層較多,在農村文化事業經費轉移支付過程中,各個環節挪用、截留、擠壓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資金到位慢,到位率低。而財政資金經過層層截留,下撥到農村后,基層政府對資金的預算管理差,不僅出現多個部門共同管理下撥資金的局面,而且往往還要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專項文化資金、項目運作,這些機構和行政人員又占用了大量資金,這都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各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運行成本過高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財政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領域的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乏力的原因

(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要求與政府財政統籌體制的矛盾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屬性之一,要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均等的分配公共文化資源。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必須對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進行統籌。但我國目前實行各級政府“分稅制”,這就出現了“統”與“分”的矛盾。即“稅”要分而用之,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卻需要“統”而用之。這一矛盾的解決需要對公共文化建設的財政資金統籌方面進行相應調整。

(二)非均衡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

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受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影響,公共財政投入一直以來重城市而輕農村。統籌城鄉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國民收入的城鄉分配當前依然存在向城市傾斜的問題。此外,政府在GDP政績的指揮下,文化建設長期受到輕視、忽視和偏視,加之財政性公共文化建設的顯性效益低于其他公共事業建設,一些地區沒有將文化建設真正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進行規劃和部署。因此,造成了我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不足。

(三)轉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

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的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在使用上隨意性較強,資金監管難度較大。因此,目前專項轉移支付方式在我國各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的轉移支付中所占比重較大。專項轉移支付的資金都是針對具體項目,規定了具體用途,在資金的使用上受到嚴格監管。這種轉移支付方式由于投入項目種類繁多,重點不夠突出,對于緩解地區間公共文化建設的差異不能起到顯著的作用。而且專項性轉移支付額的額度、對象的確定均未進過科學論證,財政部門很難對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民對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所劃撥的金額往往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

(四)財政投入績效評價體系的缺失

文化經濟領域的統計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統計中的難點,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財政支出的評價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對財政資金投入文化領域的評估不僅要衡量其經濟效益,還要有針對性的衡量其社會效益,而社會效益的評估很難直接量化,需要借鑒中間指標,這樣難免出現評估主體認識所引起的誤差。因此,現行的評價方法存在欠缺連貫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評價指標關聯度不高等問題。

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一)加大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傾斜力度,合理界定各級財政的出資責任

首先應改變“重經濟、輕文化 、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均衡發展思路,平衡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的財政投入結構,平衡城鄉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的結構;其次,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責任。分稅制改革后,財權主要集中在中央,事權卻集中于縣、鄉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基層政府是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主體,然而由于基層政府財力有限,用于文化建設經費的缺口不斷增大。盡管中央財政已逐年增加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但依舊不足。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作為一項覆蓋廣大農村地區、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為主要目標的公益福利事業,根據公共財政“事權與財權相對稱”的理論,中央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資中理應承擔主體責任,而在地方財政的出資中,則應明確以省級財政為主要出資主體。

(二)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首先,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的項目選擇上應結合農民對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要考慮到文化傳統、人口差異和地區差異等因素,再對適合的公共文化項目進行資金投放??蓢L試構建一個由轄區內部需求決定的公共文化建設項目財政投入決策機制,由全體農民或農民代表對本轄區內的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的項目進行表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投入的實際效率。其次,應積極調整農村公共文化財政投入資金使用方向。目前我國鄉鎮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應將今后的財政投入重點分配到最基層的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有效降低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成本,提高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及公共文化產品的使用效益,擴大各類農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和受益面。

(三)建立合理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

一般性轉移支付在實現公共文化建設的均等化、縮小地區間的差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專項性轉移支付只能作為解決特定問題的工具,起輔助性作用。所以應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一般性轉移的比重,這樣才能有效填補基層政府為開展各類農村文化惠民工程所產生的資金缺口,保證農村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的穩定。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就需要相應增強資金的監管力度。自上而下成立一個管理和分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資金的獨立的專門機構,確保資金使用效率,增強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透明性及規范性。在降低專項性轉移支付所占比重的同時應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對專項經費的投入上,應該選擇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四)健全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資金投入績效評價和反饋體系

可從量化指標與民主評議兩個方面設計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采用量化指標,測算年度農村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總量、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需求量及財政實際投放量等數據來量化農村公共文化資金投入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引進專家咨詢制度和中介機構評價監督制度結合農村群眾民主評議的形式,考核各級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與資金使用效果。

(五)積極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非財政投入方式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由政府主導并不等于政府包辦,受財政總量的限制,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只能進行有限的投入,因此應該應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的非財政投入的方式來籌集資金??梢試L試利用積極的金融及財稅政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于群,李國新.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3.

[2] 文化部財務司.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發展情況分析[EB/OL].文化部網站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cws/whtj_cws/

201211/t20121107_267143.html.

[責任編輯 杜 鵑]

公共文化范文第4篇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文化陣地服務功能。近年來,我局搶抓機遇,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項目和資金支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功能不斷完善。投資了1530多萬元,為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級文化室、民間文藝團隊、農民文化戶等配備電腦、音響、樂器等設備,徹底解決了部分文化站 “空殼” 的問題;新建農家書屋133家,配備電腦48臺,圖書18.5萬冊,電子音響制品1XX余盤、報紙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實現了 “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的目標;新建優秀農民文藝團隊、農民文化戶等民間文藝團隊20家;新建籃球場87個,為基層配備健身路徑600多件;爭取“鄉鎮健身工程”4個,分別建設了XX平米帶看臺的燈光球場,群眾健身娛樂條件明顯改善。

二、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活動亮點頻頻閃現。

堅持按照區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和要求,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成功舉辦系列文化活動,XX之區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動影響深遠。成功舉辦了XXXXX文化旅游節,本屆文化旅游節歷時2個月,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等6項活動,為XX區群眾奉獻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二是民俗文化活動特色鮮明。在元旦、春節期間,共組織民間社火隊開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場次;積極組團參加省社火大賽,榮獲全省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社火大賽金、銀、銅獎;成功舉辦了XX區首屆元宵節花燈展,參展花燈達140盞,參觀人數達10萬人;開展“XXXXX”等民俗節慶活動為傳統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內涵。三是廣場文化異彩紛呈。圍繞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節慶活動,組隊參加了XX市紅歌大賽,榮獲一等獎和最佳風尚獎;依托居民文化大舞臺,定期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專場演出,把文化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開展了以“展XX風采,建XX之區”、“歌頌黨、展風采”、“紅歌嘹亮 暢想青春”、 “生命暢想、和諧家園”等為主題的系列廣場文化活動620多場次,一批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藝節目脫穎而出。四是基層文化活動覆蓋面廣。支持鼓勵民間文藝團隊建設,大力加強基層文體骨干參加各類業務培訓,目前全區有各類民間文 藝團隊50余支,隊員1000余人,

一、

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18名,成為我區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力量。認真實施“ 2131” 工程, 農村電影覆蓋率達到100%;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農村實用知識競賽等活動,累計送科普資料3萬余份,圖書10000余冊,文藝演出100多場次,電影下鄉近4000場次,通過各類活動的舉辦,城鄉群眾學文化、增知識、提技能的氛圍日益濃厚。

三、精心籌辦體育賽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堅持把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人民體質”作為體育工作的根本點和出發點,以籌辦體育賽事為載體,強化工作措施,有序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精選XXXX、XX、武術等比賽項目,參加省第七屆民族運動會,摘得1金2銀2銅,取得獎牌總數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績;組織45名運動員參加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榮獲 “體育道德風尚獎”,并贏得15.5金、15銀、4銅和總分211.5分的優異成績;成功舉辦了XXX第六屆農民運動會和首屆運動會,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和教練員、裁判員達3000多名,有力地推動了XX區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圓滿承辦了XX市首屆和諧社區全民健身運動會,來自20多個社區XX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以“百鄉千村農民體育活動”為契機,連續3年在13個鄉鎮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趣味體育比賽,累計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300多場次,參與群眾達30多萬人次。

幾年來,我區文化體育工作先后獲得省文化廳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進市縣二等獎,“自治區第十三屆運動會”先進集體,XX市XX年元旦春節系列文化活動先進集體,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集體,XX區黨委政府XX目標責任考核二等獎、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農村社區全覆蓋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四、再接再厲,奮力開創文體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項目,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有新突破。爭取自治區專項資金支持,逐步完成未達標鄉鎮綜合文體站改造建設任務,做好鄉鎮文化站評估定級工作。繼續爭取鄉 “XXXX”全民健身路徑工程,滿足群眾健身需求;加快基層文藝團隊建設,加大生態移民點、社區文化中心、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文化陣地設備配置,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舉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節等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時代精神、極具亮點品牌文化;緊緊圍繞區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系列文體活動,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熱愛家鄉、建設XX之區的熱情;高質量舉辦社火展演、元宵節花燈展等春節民俗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各類展演展覽活動深入挖掘回鄉文化內涵;多元化舉辦體育賽事,展現利通區各族群眾精神面貌和風采。

公共文化范文第5篇

農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結

縣加強農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匯報 近年來,我縣各級黨委、政府致力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大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投資和關注,通過置換、購置和改擴建等多種方式,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鄉鎮文化站建設工作,農村文化事業有了新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縣農村文化建設走上了一個新臺階,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可喜的局面。

一、農村文化建設受到應有重視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

區、地區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要求,切實提高對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把文化工作擺在全縣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慮、科學規劃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采取政府投入、資產置換、資源整合等辦法,新建、改建和擴建公益性文化設施。三是納入干部考核指標,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四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健全監控網絡,開展經常性的巡查活動,加強對農村文藝活動的監管,引導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的進展

各鄉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借助縣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積極爭取專項資金,不斷加大對鄉鎮文廣站建設的投入和“農家書屋”建設的扶持力度。1月12日下午,縣文體局“農家書屋”揭牌儀式在葉爾特斯村隆重舉行,此次全縣共開設兩家“農家書屋”,捐贈圖書1500余冊。鄉

鎮文廣站和“農家書屋”成為了農民群眾休閑娛樂、文藝活動和汲取農業科技知識的好去處,有效解決了農村實用科技圖書少、致富信息匱乏的難題,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撐。

三、農村主體文化活動影響不斷擴大 一是積極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圖書配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重點文化項目,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二是按照“文化主導、部門聯姻、廣泛參與”的原則,開展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化活動。僅就精心組織廣場文化活動80多場次,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三是從滿足廣大群眾精神需求出發,開展好送戲、送圖書、送電影的“三送”活動,精心編排形式活潑、貼近實際的節目,讓農民群眾在欣賞、娛樂的過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學知識,寓教于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縣文化部門共組織縣藝術團深入學校、社區和農村開展“送戲”演出230場次。立足服務“三農”和群眾

脫貧致富,與地區、縣相關部門一同累計送科普書籍、實用技術圖書?余冊。開展進社區、下鄉村、到學校“送電影”356場次。四是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得到加強。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指示精神,結合實際,采取有力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綜合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建立縣級和鄉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在全縣范圍內廣泛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認真核對登記保存,并設立專題博物館妥善保管;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等方式,鼓勵其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區域,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合理有度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優秀民

間文化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繼承優良的傳統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間藝術普查工作,舉辦多期培訓班,聘請自治區、地區有關專家講課。經全面普查,全縣各鄉共查明民間藝術30多項,經甄別后整理上報3項,納吾爾孜節,轉場,花氈子制做。這些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工藝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廣泛流傳。

四、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發展和管理情況 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縣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級事業單位,核編人員3人,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隨著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管理和執法職能逐步明確,原辦公室的具體職能得到調整,到了5月,我縣又增設了文化市場稽查隊,配大隊長1人,與文管辦合屬辦公,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也同樣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經濟的發

展,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求文思樂的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本著“開放搞活、扶持疏導、面向群眾、供求兩益”的方針,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許無害的、抵制低級庸俗的、取締淫穢反動的”管理準則,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經過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場布局逐步從縣城向鎮鄉延伸,經營項目日臻多樣化、現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娛樂、音像、電影、文物、藝術品、網絡以及出版物在內的八大門類的綜合性市場體系。同時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監督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以建章立制為重點,規范文化市場執法行為;二是以明確審批程序和加強證照管理為切入點,規范文化市場經營主體準入行為;三是以查處違法經營行為為重點,嚴厲查處文化市場違法行為。到目前為止,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共出動500多人次,對娛樂演出市場、音像市場、網絡文化市場進行了重點整治,共查繳非法音像

制品1000片,查處盜版圖書70冊,取締非法經營游戲廳1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文化經營活動,進一步凈化了我縣文化市場。

五、農村文化隊伍情況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新農村建設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城鄉文化建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為構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新農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文化隊伍作保障。要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是關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是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一是隊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和發展農村文化隊伍專兼職人員;二嚴把文化人員進入關,確保專業文化人才隊伍門類全,學歷高、專業齊、職稱有、素質好,使

進入文化專業隊伍的人員都能獨立的高標準的從事業務工作。三加強現有文化專業隊伍培訓學習,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博物館以及鄉鎮文化站人員對廣大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進行輔導,聘請地區專業人士對全縣各鄉鎮、村文化專兼職人員進行培訓,促進文化專業隊伍整體素質快速提升。同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縣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農民文化人才培訓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全縣鄉鎮文化專兼職干部達到18名,其中大學以上學歷8人,涌現出民間藝人45名。

六、農村文化機構提供文化服務情況 幾年來,縣圖書館在陣地服務基礎上,面向鄉鎮、村兩級開展圖書借閱、住處咨詢等服務;文化館、文化站根據實際不斷拓展社會教育職能,面向農民開展文化知識培訓,針對農村文化人才匱乏、文化資源短缺的現狀況,縣立足實際,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加大了農村文化人才培訓力度,將文化人才培訓列入

上一篇:國防經濟學下一篇:責任保險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