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組織與管理范文

2023-12-26

組織與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隧道施工 組織設計 施工管理 質量管理 動態管理

一、引言

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管理是隧道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好這兩方面工作有利于降低隧道工程的成本,提高隧道項目工程建設的效益。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施工單位往往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隧道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提高隧道工程建設效益,有必要對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隧道施工組織設計的策略

施工組織設計涉及到工程技術、施工經驗、定額指標、相關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其中任何一項工作不到位,就會影響隧道工程建設成本。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重視采取相應的組織設計策略。結合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隧道施工組織設計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恰當選擇施工方法,降低隧道工程造價。在確定施工方法的時候,要綜合考慮隧道工程具體條件、技術方案、經濟等因素,通過對比分析,選擇最合理的方法,以縮短隧道工程的工期,節省費用,降低了隧道工程造價。

2、合理控制隧道工期,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在施工組織設計的時候,應該對隧道所需的工時、工期、勞動力等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恰當安排材料供應,合理配置機械設備。在施工的時候,應該保證材料、人員、機械設備都到位的時候再施工。對工期實施合理的控制,提高隧道工程建設效益。

3、合理布置施工組織平面,促進隧道施工順利開展。具體來說,需要根據隧道工程施工特點和施工條件進行布置。合理的施工組織平面布置能夠避免工程反復開挖和搬遷現象的出現,降低運輸成本,減少臨時占地,節約隧道工程建設成本。因此,必須重視隧道施工組織平面布置工作,以方面施工材料進入施工現場,降低運費,提高隧道工程效益。

4、合理編制工程運輸組織計劃,保證隧道工程施工進度。為了保證施工進度計劃的執行,降低隧道工程建設成本,必須編制合理的運輸組織計劃。一般應該滿足以下要求:運距最短,運輸量最下;減少轉運次數,力求直達現場;盡量利用原有交通線路,減少臨時道路建設的耗費。

5、考慮材料的價格因素,做好材料采購工作。材料價格受到產地、運輸距離、運輸方式等影響,因此在材料選擇的時候應該通過招標的方式進行,廣泛進行市場調查,選擇最優材料供應廠家,選用做經濟、最實惠的材料運輸方案。

三、隧道施工管理的策略

施工管理策略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只有采用施工管理策略,才能保證隧道工程的質量,提高整個隧道項目工程的效益。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具體來說,施工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安全問題是隧道施工中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施工實踐中要重視安全問題。重視對施工管理人員和施工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工作,要對員工進行安全知識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通過強化教育、定期教育等方式,將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隧道施工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所有員工對施工安全的認識。此外,施工企業和項目管理部門也需要重視隧道安全管理工作,將安全培訓工作納入項目管理計劃之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達到安全培訓的目的和要求,全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為隧道施工的安全提供保障。

2、隧道施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對進度和質量控制來實現降低隧道工程成本、提高隧道工程效益的目的,它是整個施工管理的核心。具體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建立嚴密的成本控制責任體系,用規范和責任來約束相關人員的工作,保證隧道施工項目達到預期的經濟指標;第二、在編制預算之前,要收集工程的相關資料,做好現場調查,了解施工材料的價格,設計合理的施工方案;第三、做好對施工材料費用的管理工作,加強信息的公開,讓員工能夠監督材料的價格,保證價格信息資源能夠公開和共享;第四、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降低人工費用、機械使用費用,重視對現場材料的管理,合理庫存,降低材料儲備費用。

3、隧道施工進度管理。進度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施工之前,對隧道工程的需求做好預測,預測分析各生產要素的需求產量、結構、時間要求,在管理和財務方面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總體上的平衡。第二、將施工進度進行分解,可以按照星期、半個月、一個月進行分解,然后使用實物工程量進行表示,這樣一來,管理者能夠明確進度要求,監督施工單位的施工進度情況,并檢查其完成情況。第三、根據隧道工期和資源的供應情況,對隧道施工時間、施工計劃進行合理的安排,嚴格執行進度計劃,最終達到隧道工程項目進度計劃的目標。

4、隧道施工監督管理。在監理總工程師的領導下,由現場監理工程師和控制工程師來具體執行監督管理工作。應該對隧道施工現場進行審查,督促施工單位將質量管理的技術標準、管理體系、質檢制度等落到實處。根據隧道工程的特點和質量等級、施工單位的資質等情況,制定監理監控目標和標準,為監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保證監管工作的規范化進行。最后,對隧道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要進行審查,保證設備、材料的質量,杜絕質量事故隱患。

5、隧道施工質量管理。在質量管理工作中,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確質量檢驗標準、內容、檢驗規范,促進質量檢驗的程序化、規范化和正規化進行。對于材料、構件等要進行物理、力學性能的檢驗,保證它們的質量,避免隧道施工事故的發生。第二、采用多種檢驗方式,堅持專職檢驗、員工檢驗、日常檢驗、重點檢驗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加強對隧道工程質量的管理工作。第三、建立嚴密的質量檢驗體系,提高檢驗人員的素質,把握好隧道工程質量檢驗的每一道關。

6、隧道施工動態管理。此外,在隧道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隧道建設總工期,還應該實施動態管理。各施工單位在建設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實現對施工組織的動態管理,動態調整。各施工單位應該加強協調,實行有序的競爭。具體來說,動態管理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各施工單位應該按照投標時的承諾,確保施工組織中的基本工作量得以完成,盡量多完成施工目標,整合隧道工程的施工組織,優化施工的各項資源配置,滿足施工的進度指標要求。第二、各施工單位應該根據隧道工程建設的要求,編制合理的施工組織計劃,細化各級圍巖施工的工序,嚴格控制工序的作業時間,保證每道工序質量合格,保證隧道工程按照施工計劃完成。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隧道工程建設中,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管理是提高隧道工程項目效益的重要手段,今后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采取相應的策略,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以進一步提高組織設計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整個隧道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唐霞,宋艷麗.淺談隧道施工組織設計與施工管理[J].科技風,2010(17)

[2]王明潔.隧道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8(6)

[3]楊海波.基于項目法施工的鐵路隧道施工組織設計[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楊秋紅.淺談鐵路特長隧道的快速施工管理[J].科技資訊,2009(12)

組織與管理范文第2篇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模式下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轉變為企業所在供應鏈與其他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日益注重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為了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大多數企業選擇通過將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即通過有選擇地將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轉交給第三方供應商來圍繞核心能力進行企業重新設計,以此來降低成本。由此也使得成本管理的范圍超越單個組織的邊界進而擴展至整個供應鏈,企業與企業之間有必要加強合作,一起面對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問題,共同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以往的成本管理只局限于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組織間信任和開放會計在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二者的探討研究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在生產作業中實施組織間成本管理。

二、組織間成本管理研究概述

(一)組織間成本管理概述

傳統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業邊界以內的成本管理,甚至只注重企業生產轉換階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那些與企業經營過程聯系日益密切的外部企業群落的成本管理。而組織間成本管理則是在一個以上的組織之間進行的成本管理,它是一種協調供應鏈企業的結構化活動,目的是降低供應鏈上的總成本。之前大多數組織間企業的活動只側重于企業以單獨組織的身份與其他企業去合作交易,但這種形式缺乏深入的協作溝通,因此不能完全發揮企業與企業之間成本協同管理優勢。為了尋找降低企業成本的突破點,組織間的協調合作必須打破組織邊界,建立科學的合作機制,進而才能有效地完成成本的協同管理。企業長久競爭力的保持不能僅僅依靠企業的自身優勢,組織間成本管理能幫助企業借助資源和異質的互補優勢建立有效的協同,在市場上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在供應鏈中,企業可以通過組織間成本管理在三個方面來協調降低成本活動:幫助企業及供應商與客戶發現設計產品的新模式,從而減少生產成本;幫助企業及其供應商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找出降低生產成本的新方法;幫助企業更加高效地與其他企業協調合作。綜上所述,組織間成本管理是對供應鏈中存在合作關系的相關企業實施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其目標是通過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共同努力來降低成本。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所有參與的企業應做到“齊心協力”,同時各個企業也要意識到增強供應鏈總體效率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企業才有獲得更多的利潤可能性。所以,組織間成本管理屬于提高供應鏈整體利潤的一種有效方式。由于組織間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相互協調,所以其更適用于對信息共享程度要求較高的精細型供應鏈。為了切實有效地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任何對組織間成本管理過程中的改進措施所取得的超額利潤都應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企業共享,而這種共享可以刺激企業與企業之間更好地開展合作。

(二)組織間成本管理的起源與背景

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系統性實踐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為了有效控制企業成本,豐田公司基于價值工程(VE)與全面質量管理(TQM),開創性地提出了目標成本法(TC)。此方法主要是以價格為導向對成本實施控制。通過開展目標成本控制,豐田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奠定了日后成為世界汽車業巨頭的基礎。隨后,制造行業開始大規模地應用成本控制法,并且逐漸開發出一系列應用工具,如質量功能展開(QFD)、改善成本法(Kaizen)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整合與集成成為企業管理的研究重點。價值鏈理論于1981年由Porter正式提出,Porter認為縱向關聯存在于企業及其供應商與買方的價值鏈之間。供應鏈管理理論在90年代初期開始廣泛傳播,于是物流管理理論被逐漸替代。Naylor(1999)等人在敏捷制造與精益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精敏供應鏈(ASC)概念,認為在市場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為了增強供應鏈整體的系統柔性與響應速率,企業應將自身的各項職能與外部供應商進行合理的對接。在眾多思想與觀念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意識到降低成本的關鍵并非在企業內部,減少企業成本的核心在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

(三)組織間成本管理研究現狀

交易成本經濟學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主要針對企業及外包之間的制度規定和交易成本進行協調與分配開展研究。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最初階段主要建立在兩個問題基礎之上:組織之間是否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企業的服務或者產品是屬于外包還是自產。組織間成本管理概念來源于Porter(1985)和Shank(1989)兩人的合作研究,他們認為組織間成本管理是一種混合體,這種混合體由組織內部價值鏈分析和組織間成本動因共同構成,必須對組織與其合作伙伴的有關活動成本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Porter和Shank的觀點,組織間成本管理隸屬于管理會計的研究范疇,通過實施組織間成本管理,能夠達到降低組織間聯合成本,優化和整合組織間成本管理系統的目的,并最終將組織間成本管理定義為“為了完成降低共同成本的目標,企業與企業之間所做出的協調行為”??偨Y前人的研究成果,著名會計學專家Cooper和Slagmulder對組織間成本管理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研究,標志著組織間成本管理在管理會計研究領域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其在開展調查研究時發現:有關目標成本法研究的大多數文獻都將目標成本法定義為一種企業內部成本的管理方法,其他組織間企業不會主動地被目標成本法融入企業成本管理的具體項目中。然而,在企業成本關鍵的管理體系中含有設計信息,當產品目標價格滿足此系統的要求后,其他組織間企業就能夠借助設計信息尋找到降低成本的部分。所以,Cooper和Slagmulder(2004)在組織間成本管理中引入目標成本,對合作企業與自身企業開展成本識別以期待能夠共同處理成本問題。目標成本法在各個組織之間的擴展,意味著其進入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領域,這種擴展也標志著成本的處理、管理與識別行為由其他組織間企業與核心企業共同完成。

國內有關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獻目前相對較少,只是簡單地探討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桂良軍和張玉忠(2004)研究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方法與模式,介紹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諸多手段與工具。張子剛等(2006)詳細考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運用形式和協作成果,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相互交流與協作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同時借助非正式協調、制度化協調、界面協調及自我協調四個關鍵維度探討了組織間成本管理整合活動的內容。狄為(2010)整理與歸納了國內有關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獻,對組織成本管理的四種方法進行了解釋與分析??傮w來看,由于我國引入組織間成本管理相關理論的時間較晚,所以國內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體系尚不完善,只有少部分學者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我國企業組織間成本管理問題開展了研究。

(四)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Cooper認為,以往都是在企業內部執行與探究管理會計,致使管理會計的發展步伐受到了阻礙,同時也與經濟發展背道而馳。因此,企業有必要突破企業的邊界,基于供應鏈進行成本管理的協調與合作。如果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能達到“物美價廉”的標準,那么企業就能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及多類型客戶的需求。同時由于產品制作和生產工序變得日益復雜,導致進行產品制作與生產的企業日益增多,從而在空間與時間上導致了產品質量與成本的分割,因此就要求企業在作業鏈上進行整合,對設計與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實施系統監控,此即為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重點是在控制或達到一定質量目標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與減少成本。這就要求企業在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階段就應將成本因素考慮進去,并在制造過程中持續貫徹這一理念,直到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結束,也就是說成本管理計劃必須貫穿整個供應鏈。

三、組織間信任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組織間信任的概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Simmel作為開拓者最早對信任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信任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綜合性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界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普遍重視信任問題,同時社會心理學家借助相關的實證研究方法,從行為、性格、感知、情感等幾個心理方面對信任發生的原理和機制進行了闡述。組織間信任主要涉及合作伙伴關系、企業組織管理與組織信任。目前學術界對組織間信任的定義尚無明確說明,組織間信任理論仍處于蓬勃發展之中。由于信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涉及很多層面和維度,學者們也對信任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信任的理解與界定。Anderson等人(1990)認為,信任是一種預期,這種預期是其他公司將采取對本公司有利的行為,且不做損害本公司利益的事情。Ganesans(1994)對信任進行了定義,認為信任體現了對交易伙伴的認同和對該交易伙伴依賴意愿的表達。Barney和Hansen(1994)認為,相互信任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也是提升企業績效的關鍵要素。Mayer(1995)對信任的理解是:基于另一方將采取對施信方有益行為的預期,一方所持有向對方暴露脆弱點的意愿,取代了對另一方行為的管理和控制。Chow等人(1997)認為,信任體現了對某人或某物的可依賴性與忠誠度水平。Sako(1998)認為,組織間信任是一個多維概念,信任的產生基于組織間的可靠性,機會主義行為在組織間得到了避免,而且企業與企業之間愿意互相合作幫助。Blomqvist(2002)認為,信任能夠加深組織間企業的溝通和理解,便于沖突管理、風險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信息共享,同時建議將一定程度上的信任作為發展企業間合作的一個條件。Pavlou(2004)對組織間信任的理解是,組織內成員集體共同認同的一種主觀存在的理念,組織的人員將依據自身所確定期望實現可能達到的績效,有能力卻放棄控制其他組織。國內學者劉永勝(2004)認為,信任是企業之間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時所表現出來的彼此之間的信賴,而正是由于這些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組織間的信任顯得更為關鍵和重要。

一般認為,僅依靠單方面組織的意愿難以建立起組織間牢固的信任關系,信任關系的建立必須依靠多方組織的共同參與。信任是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是進行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前提,沒有組織間的信任,就難以真正開發供應鏈潛力,從而無法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梢哉f,信任是組織間企業開展合作的條件。組織間信任基于組織間合作來考慮信任問題,組織間良好的信任關系,有助于組織間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信息共享,能夠降低風險和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組織間各方的信任程度越高,則信息共享的范圍就越廣,關于產品成本和核心技術等信息得到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組織間信任不但彰顯了對戰略合作伙伴的認可和依賴,也表達了對其核心競爭力及運營理念的認同。

(二)組織間信任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任何企業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供應鏈上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企業需要在相互合作和各自獨立之間尋求平衡。彼此間的相互合作就要求企業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忠誠、信守承諾,由此就產生了組織間信任。交易成本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重大影響,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組織間成本管理。依據Coase(1937)的定義,交易成本即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費用,主要包括談判、簽約以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Williamson(1975)認為,對交易各方而言,信任的重要作用是能夠降低由于不對稱信息所增加的交易成本。所以,組織間的信任程度越高,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效率就越高,組織間企業所在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便會越強。企業一旦與合作伙伴之間建立了忠實可靠的信任,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總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企業自身的交易成本。首先,在信任條件可靠的情況下,組織間合作各方可以在事前準備事項方面降低時間和成本的投入。組織間企業無需為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制定所有環節的方案以應對風險。當風險或突發事件出現時,由于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各個企業會積極合作,及時應對,以最有效的方式應對風險或突發事件。組織間信任提升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來成本。其次,組織間合作各方進行的談判協商的有效程度依賴于組織間信任。當出現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或干擾事件(如各類契約中無明確指定的事項)時,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促使各方及時達成有效統一的意見,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談判協商的時間。高程度的信任關系,也促使組織間企業能夠提供包括成本、庫存等敏感數據在內的相關信息,使得合作各方能在許多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同時也能夠防范故意歪曲信息的做法帶來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達到降低談判成本的目的。第三,組織間信任降低了組織間合作各方的激勵成本、監督成本?,F實環境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等原因,組織間合作各方之間存在著逆向選擇、道德敗壞等問題。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激勵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組織間信任能夠有效地保證企業相信合作伙伴在合作過程中不會違反既定的合約,組織間企業可以在相互監督和激勵的基礎上投入相對較少的資源,實現成本優勢。第四,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降低更換合作伙伴的可能性。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對原有合作關系能否繼續的調查分析和對原有合作關系的調整要求企業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大大降低合作關系破裂的可能性,保證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穩固,從而降低尋求替代伙伴所要投入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

四、開放會計對組織間成本管理作用及與組織間關系

(一)開放會計的概念

1979年史塔克(Jhon P.Stack)提出開卷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主張公開企業的財務賬簿,與企業員工共同分享財務信息,由此引申出開放會計(Open book accounting)的概念。開放會計是一種法律意義上彼此獨立的商業伙伴,突破組織界限,借助某種正式的機制對成本信息進行合理披露的方法。時至今日,開放會計在日本和西方的部分企業中得到了運用,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開放會計進行了研究。Seal(1999)認為:一方面,開放會計可以被看做是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其看做是組織間成本會計或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一個要素。開放會計目的是使買方能夠更好的幫助供應商通過確定關鍵領域尤其是改善研發方面的內容而降低成本。開放會計不僅用于成本信息的披露,同時也涉及了與成本相關信息的交換(Mouritsen等,2001)。Dekker(2003)指出:由于企業擔心涉及敏感性的數據被用作他用,開放會計的做法協調了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Ellram(2006)指出,開放會計適用于高度合作的長期的或至關重要的關系,或者用于兩種關系并存的情況。國內學者霍亞樓(2008)提出,開放會計的核心思想是供應商與其客戶以某種正式機制互相公開自己的成本信息,包括單件成本、工資水平甚至邊際利潤等;雙方致力于從這些公開的成本信息中發掘削減成本的機會,并分享成本節約的收益。開放會計是對會計信息共享制度安排的一種概括性表達,目的是對成本信息進行披露,參與交易的雙方或多方之間通過協商等方式把各自的成本信息與其他組織成員共享,期待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掘出削減成本的機會,分享成本節約的收益,最終使得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獲得提升。

(二)開放會計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目前國內對開放會計的理論研究并不多,企業間的開放會計實踐也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F有的研究主要通過對已有的經驗性成果進行探討分析,來加深對開放會計與組織間成本管理之間關系的認識??偟膩碚f,開放會計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第一,開放會計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觀念意義上的財務管理模式。以往的財務數據由財務部門收集并進行公開下發,相關信息流單獨由頂層向底層傳達,底層部門只能被動接受財務信息和指令。當實施開放會計以后,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會計環境,買方和供應商主動地由下向上傳遞會計信息,信息的交流方向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財務管理模式也由被動變成主動,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快速、有效。

第二,開放會計增強了合作企業之間成本信息的透明度。一般認為,企業外界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獲取有關企業成本的信息。開放會計解決了這一問題,成本信息透明程度的增強,使得買方和供應商能夠共同降低成本。開放會計服務于組織間成本管理,通過創造條件來推動會計管理變革,促進組織間成本管理。組織間成本管理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各類技術方法,如目標成本法、成本調查、并行工程、功能價格質量權衡等,這些方法的成功應用,離不開組織會計信息的透明化。通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換來實現合作企業之間成本信息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已經被看做一個有競爭的供應鏈所必須的組成部分。

第三,開放會計對企業的管理控制范圍進行了拓寬,為組織間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開放會計使得成本會計管理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供應商在諸多核心領域如改善研發內容和產品制造方面來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組織間成本管理主要通過提高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流效率、協調供應鏈產品設計流程和整個生產制造過程等方式來有效控制供應鏈的總成本,提高組織間成本管理效率。

(三)開放會計與組織間信任的關系

組織間信任是開放會計的前提,沒有相互間的信任,開放會計就無法很好地實施。供應鏈各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隨著關系生命周期發生變化,信任伴隨著時間逐漸增長,在此期間,合作雙方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會逐步提高。成本信息的公開是建立在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當供應商愿意將成本信息(尤其是敏感的成本信息)與買方共享時,這本身就是對買方意圖的一種信任,如果買方濫用所獲取的成本信息或者利用其進行價格談判,由于供應商此時處于從屬地位,此時開放會計的做法將會不利于組織間信任的建立。相反,買方如果不濫用信息,此時的互惠行為則會加強彼此雙方的信任程度,從而促進開放會計的順利實施。買方與供應商之間通過開放會計實現了會計信息的交流,降低了各自的成本,而這種信息交流反過來又會增強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信任程度,從而一個“信任→開放會計→更高程度的信任”的良性循環得以形成。因此,組織間信任與開放會計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信任是提升開放會計的機制之一,開放會計有助于增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

五、結論

組織與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是當前促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應加強政府引導,準確把握社區社會組織的概念、行動邏輯和政策要義;理順培育管理機制,將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納入社區治理整體布局;強化街道服務管理職責,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調動街道社區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完善公益創投等項目化運作方式,利用項目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營造良好環境,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注重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引導社區社會組織主動自覺參與社區治理,使社區社會組織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

關鍵詞:社區社會組織;城市社區;社區建設;社區治理

一、引言

近年來,各地方和有關部門通過實踐創新積極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使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及相關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積極推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表達社區需求與居民訴求、提供社區部分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構建多元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載體。社區社會組織的行動成效直接關系社區治理的整體水平,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有利于提高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識、開拓社區公共空間。針對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復雜性以及社區需求多樣化、社區利益分化的現實,要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必須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積極、有效地參與社區治理。隨著《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民政部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臺,未來一段時間內,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工作將逐步走上有序的發展軌道,社區社會組織在發現并解決社區問題、改善基層民生、增進社區凝聚力等方面的功效也將受到更廣泛的關注。本文以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為例,通過觀察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實踐邏輯和現實困境,探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思路及相關實踐策略,從而進一步闡釋社區社會組織在建設和諧社區、滿足居民多元化社區需求、促進“三社聯動”等方面的現實價值與社會意義。

二、社區社會組織的界定及相關問題

隨著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及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的廣泛開展,社區社會組織的作用、功能和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社會組織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如何從學理層面界定社區社會組織?對此,學界的討論比較多??禃詮娬J為,社區社會組織是指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成員,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多樣化需求為目的,由居民自發成立并自覺參與,實現公益性或共益性目的的社會組織形態。①陳洪濤、王名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社會自發組織。②夏建中等學者認為,社區社會組織主要是指以社區為活動范圍,以社區居民為成員或服務對象,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為目的而成立的各種社團類組織和民辦非企業。③概括而言,學者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內涵已形成基本共識,如其主要成員是社區居民、主要活動范圍在社區等。從概念外延的角度看,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共識還包括社區社會組織是當前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中的重要一員,能夠為激發基層社會活力、促進基層社會發展和秩序重建貢獻力量等。不過,學者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觀點。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由街道、社區內的居民或組織根據自身需求而自愿組成的,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親民性,能夠為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且表達社區訴求而有所行動,尤其在調動居民參加社區公共生活與公共事務、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和一定潛能的社會組織。

目前,我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的實踐方興未艾,社會學界對此保持關注并積極跟進。從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及培育創新的角度看,以往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存在形態。這方面研究主要探討社區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分類、特點、經費來源等。在分類上,一些學者從活動內容和方式上進行了概括分析,如有學者將社區社會組織分為社區福利組織、社區文體組織、社區居民權益維護組織、社區志愿活動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組織以及為社區居民生活提供低償服務的便民利民組織。④在管理方式上,社區社會組織被劃分為三類:一是正式注冊的組織;二是在街道或社區備案的組織;三是未注冊也未備案尚處于發育過程中的組織。⑤在特征分析上,一些學者在借鑒已有關于社會組織特征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具有非政治性、非營利性、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等基本特征。⑥總體而言,上述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實踐指導,但作為一般性認識,這些研究側重于描述,多停留在靜態分析層面。

第二,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社會功能。相關研究普遍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建設和諧社區、凝聚社區力量等方面能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如康之國指出,社區社會組織能夠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有效提升社區服務的效率、有效整合社區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服務,提升社區參與程度,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化解社區矛盾,增進社區認同。⑦康曉強認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育與成長對社區治理結構轉型具有戰略意義,政府應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育和成長提供充分的社會空間和資源支撐。⑧李雪萍等學者也認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有利于促進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⑨王名等學者進一步指出,社區社會組織是實現居民自治的重要路徑,有助于滿足居民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與心理層面的需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形成“小政府、大社會”格局,是維護社區社會穩定的“安全閥”。⑩概而言之,這些研究不僅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位置,而且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方向。

第三,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困境。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對于社區建設與社區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但在實踐層面,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還面臨不少難題。耿云指出,社區社會組織的地位尷尬、生存處境艱難、公信力面臨考驗。徐家良等學者指出,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存在一系列短板,如其合法性缺失、公信力不足、獲取資源的能力較弱等。此外,有學者還指出了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諸多外部困難,如公眾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認識有待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傮w來看,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困難,既與政策、環境支持不足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社區社會組織自身規模、能力不足等內在因素有關。

第四,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模式。在積極推動社會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基層政府和民政部門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手段,各地有關部門創造性地構建了一些適合本地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培育模式與孵化機制,如以技能傳授為主的師徒模式、以社會組織為主導的專家向導模式、以社區社會組織為基礎的同伴模式??傮w而言,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孵化工作較過去有了更多制度保障,政策環境大為改善。對此,有學者及時跟進研究,并總結提煉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現實針對性的發展模式。但正如徐林等學者指出的,在社區內外部資源存在異質性的現實條件下,“政府主導”“社區主導”抑或“合作發展”等組織發展模式都可能只是備選策略,不存在最佳策略,更不存在唯一策略。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應因地制宜,根據社區資源、社區多元主體的狀況等多種因素,通過引導、合作、博弈、自覺等多種方式逐漸推動。

整體來看,雖然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理念及宏觀制度安排已經形成了社會共識,社區社會組織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但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及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水平的治理目標來看,要實現社區社會組織對社區治理的充分、高效參與,還需要宏觀的政策性工具和微觀的具體制度,不斷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可持續、多元化互動機制。隨著我國社會組織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建設總體進程要求的提出,以往對社區社會組織一般性的靜態研究已無法滿足現實需求,需要適時拓展理論分析框架以適應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模式還比較單一、運行效果不夠理想等實踐難題,需要進一步深化關于社區社會組織功能的相關研究,特別是在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相關實踐中深化認識,以期實現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整體把握和綜合施策。

三、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

實踐創新:以天津市為例1.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基本情況

截至2016年3月,天津市共有社區社會組織26165個,其中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237個、基礎型社區社會組織24145個(包括社區服務類6200個、社區事務類4016個、慈善救助類1405個、文化體育類11356個、社區維權類1168個)、特色型社區社會組織1783個。天津市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都是需要注冊登記的,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一般只需備案。2013年4月,天津市民政局制定了《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對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全面部署,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組建模式、扶持培育等具體內容。比如:在組建模式上,實行“1+n+x”模式,其中,“1”是指每個街道、鄉鎮建立1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或服務中心),負責對轄區內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引導、服務和管理;“n”是指每個社區建立若干個基本型社區社會組織,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社區事務、慈善救助、文化體育、社區維權等;“x”是指每個社區根據居民構成,建立具有本社區特點的特色型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上,天津市實行所有社區社會組織統一登記備案制度:街道、鄉鎮是備案服務與管理的主體,對具備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可直接向所在區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對不具備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實行統一備案。一般來說,在組織體系架構上,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是所在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或服務中心的成員。

從實踐來看,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既離不開社區的內生需求,也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和政策引導。2013年《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出臺后,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進入快速發展期。在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倍增計劃后,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數量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總數為13464個,2014年總數為15512個,2015年總數達24296個。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數量不斷擴大,類別更加多樣。

從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過程來看,政府引導是突出特點。天津市不僅在市級層面專門出臺政策以指導、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還在區級、街道層面通過政策創新與實踐創新等各種具體措施,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以NK區為例,該區不僅制定、落實了2個關于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專門文件(《NK區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NK區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還通過開展各種公益創投活動等舉措,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截至2016年3月,該區共有社區社會組織3235個,其中備案的有3210個(包括社區服務類357個、社區事務類684個、慈善救助類342個、文化體育類1656個、社區維權類171個)。在該區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中,比較有特色價值的是成立于2011年的WDD街社會組織發展促進會。截至筆者調研時,該促進會的專職工作人員已發展到28個人(最初僅有6個人),并孵化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414個。

2.重視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隨著社區治理創新實踐的開展,社區社會組織在天津市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加強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天津市通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持續改善政策環境,積極營造重視和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除此之外,市政府通過出臺《天津市社區公益事業專項補助經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平臺建設,使社區社會組織有能力真正“動起來”。

一般來說,社區社會組織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成立方式或渠道:一種是由行政機關或群團組織出于社區公共事務等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成立;另一種是居民群眾緣于共同的文體娛樂等方面的興趣愛好而自發成立。從天津市的相關實踐來看,隨著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的不斷深入,不僅培育渠道越來越靈活多樣,如項目培育、“以社育社”等模式相繼出現,而且社區社會組織所涉及領域越來越多,涵蓋社區事務、文化體育活動、社區服務、公益慈善、維權以及其他特色服務活動。在調研中,筆者發現不少社區社會組織不僅是居委會提供社區服務與管理的助手和伙伴,還是居委會發動居民參加社區公共生活的重要平臺。筆者曾問一位居委會主任:您為什么如此重視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她坦言,起初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很大一部分動力是為了開展社區工作、解決社區問題,在工作開展中居委會也真正“嘗到了甜頭”,因而越來越重視這項工作。在她所在的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推動社區公共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比如,在開展文明樓門創建、社區志愿服務、社區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與更新等活動的過程中,社區社會組織通過積極參與具體的社區實踐,不僅幫助居委會分擔了很多棘手事務,還不同程度滿足了居民對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整體而言,天津市通過體制完善、機制創新,把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納入社區建設整體布局中,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公益、社區志愿、社區自治、社區調解、社區安全等社區實踐,由此不僅增強了社區社會組織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的主體能力,也調動了居民廣泛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天津市的實踐證明,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不僅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不斷成長為能夠為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服務的承接者、監督者、受益者,而且有利于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擴大社區社會資本,弘揚社會正能量,提高社區共治、自治的整體水平。

3.積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實踐

近年來,天津市在市、區兩級層面積極開展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并通過在這些活動中實施的各類項目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這種做法已取得一定成效。因為公益創投項目一般要求承接項目的社會組織是已注冊的社會組織,所以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的項目大多需要依托所在街道轄區內的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也就是說,申請主體是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實施主體是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也有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嘗試直接申請的情況。如T區的公益創投中就有專門面向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含各小區業主委員會)的項目。2016年,天津市市級層面的公益創投活動中由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的項目主要有:JXL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為老服務項目,“兒童心智成長發展”項目,“陽光之家—暖心助老”項目,無憂夕陽護理技能培訓項目等。在區級層面,以BHX區為例,社區社會組織承擔的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主要有:“彩虹微笑”兒童慶生會項目,“七彩陽光”關愛殘疾人服務項目,“收藏開啟互助鎖,集報搭建連心橋”項目,“創和諧鄰里,建美麗家園”鄰里節項目,宜春里情系夕陽—銀齡行動公益項目,“晨光—麗日—夕陽”孝親敬老志愿服務活動,“志愿助殘、和諧大沽”項目等。這些項目涉及社會福利、殘疾人服務、公益慈善、社會志愿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一些街道也嘗試開展類似的公益項目,如BHX區DG街開展居委會公益創投項目。

整體來看,實施公益創投項目是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一種積極嘗試。通過承擔項目,一些社區社會組織不僅鍛煉了團隊、提升了能力,而且進一步激發了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活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活動的引導,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程度得到明顯提升,社區、社會組織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系得到增強,社區輿情表達渠道進一步拓寬??梢哉f,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是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創新、促進“三社聯動”的重要方式。較之一般社會組織參與的政府類公益創投項目,部分社區社會組織自發組織的公益創投項目在設計上更貼近居民日常生活與實際需求,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這種參與方式的運行時間不長、受限條件較多,其成效及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概而言之,天津市不僅通過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實現了社區社會組織數量的快速提升,而且通過多種舉措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初步發揮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功效。但是,與促進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比,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動性和主體性還有待進一步激發,其參與的持續性和深度還比較有限,組織的整體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一些挑戰。如:社區社會組織管理與服務的運行機制還不夠順暢,尤其是街道層面的社會組織運行機制亟待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平臺建設有待加強,不少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人、財、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還不完善,特別是從事專職社會組織工作的人員還比較缺乏,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雖多,但質量參差不齊,主動發展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社區社會組織對社區能人、志愿服務帶頭人缺乏吸引力,激勵機制不暢;一些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的公益創投項目缺少支持性的專業機構參與。另外,從調研情況來看,社區社會組織由備案類轉向注冊類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這些組織發育還不夠成熟,力量有限,影響力較小,內生動力不足;二是注冊程序煩瑣,注冊要求比較多。一位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的評析值得關注:備案管理挺好,一是有街道、居委會幫著把握方向,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的壓力較小;二是依靠街道、居委會也能夠獲得各種資源,比較省心、省力;三是少了很多煩瑣程序,不必填各種表格。

四、從引導到自覺: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

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對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及其參與社區治理實踐的考察,可以發現,要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一要從改善綜合制度環境出發,加強政府宏觀引導,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及社區治理機制改革,根據社區發展實際及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積極拓寬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提高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切實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納入社區治理的整體布局以及基層政府績效考核之中;二要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進一步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和自組織功能,使其自覺參與各種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1.加大政府引導力度,理順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管理機制

審視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與難題,有必要加大政府對社區社會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倡導分類治理,走精細化發展之路,既要重視頂層設計,又要因地制宜,還要注重基層實踐創新。積極踐行治理理念,深化對社區社會組織內涵與功能的認識。讓渡社區服務與管理的部分空間,積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生活,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社區活力、社區秩序、社區減負增效、社區治理多部門聯動等具體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營造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基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雙向增能的角度,搭建平臺、匯聚資源、適度激勵、科學管理,破解政社不分的難題,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制度化與法治化建設。要創新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激勵與管理模式,為社區發展及社區自治夯實組織基礎。針對當前社區治理難題、社區熱點問題,要積極組建和培育相關社區社會組織,優先扶持和鼓勵養老、公益慈善、為民服務等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要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備案與注冊管理制度,著重理順基層運行機制,尤其要強化條塊結合,調動街道的能動性,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平臺與保障機制建設,使社區社會組織孵化、運行及作用的發揮規范化、常態化。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建立預警制度,對長期不活動、作用發揮不明顯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正面引導和規范。

2.開發社區公益創投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向具備一定能力的社區社會組織購買服務

加大社區公益創投項目開發力度,通過獨立、聯合等方式向社區社會組織購買相關服務,發揮項目的引擎作用。當前,要進一步規范項目發布、申請、立項、驗收、評估等制度設計,在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上更加體現社區社會組織的特點,增強項目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加強項目培訓,尤其要針對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或骨干成員開展活動策劃、申請書撰寫、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高項目執行效率。建立健全向社區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讓社區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參與中真正“動起來”“活起來”。通過購買相關服務,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或者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帶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實踐,尤其要發揮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或專業性較強的支持性社會機構在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訓等方面的作用。適度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規模,建立常態化資金保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率。與此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資金支持的渠道,防止出現過度依賴財政資金的現象。

3.完善城市社區治理結構,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工作能力

厘清黨委、政府與社區的權責邊界,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社會組織主動融入社區治理實踐,在調整和優化社區治理結構中認識和把握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位置與地位,有序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拓展其生存與發展空間。圍繞能力建設,根據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不同需要,逐步完善組織架構、活動規范等方面制度,提高社區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水平,使其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發展軌道。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具有民間性的優勢,凸顯其志愿性和自治性,以動態的視角深化對社區社會組織的一般性認識,提升社區自我調節及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做實做強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引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推動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走向專業化,使其工作人員逐步專職化。通過深化街道體制改革,調動社區居委會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開展得好的社區,居委會與社區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也較為順暢、頻繁,居委會較為認可社區社會組織的作用。此外,還要注重發揮居委會的監督、調解功能。居委會要及時了解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情況和運行狀態,當社區社會組織存在內部矛盾或發生外部糾紛時,要適時恰當地介入進行指導。

4.強化“三社聯動”,重視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以高昂的行政成本來強化社區治理是難以為繼的。鑒于此,整合社區內外資源,調動各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形成社區治理合力顯得尤為迫切。要以“三社聯動”為依托,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構建具有自治與共治、協商與協作特征的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之間可持續互動的機制。當前,要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實踐納入“三社聯動”之中,使社區治理各相關主體之間增進了解、增強互信,確?!叭缏搫印钡母鞣N項目順利實施,凸顯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的作用,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各方共建共治共享。通過“三社聯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承擔項目,鼓勵專業社會工作組織“陪伴”社區社會組織成長,形成“以社育社”的良性發展機制。鼓勵社區探索、創新“三社聯動”的可持續互動方式,開發社區服務創新項目,在項目實施中發現、培養社區社會組織的帶頭人、骨干、積極分子,發掘社區內生力量。培育居民自愿組建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識,引導居民參加社區社會組織,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建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社區文化,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五、結語

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既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激發基層社會活力、提高社區自治程度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很多情況下,社區社會組織對于優化社區治理結構、提高社區參與程度、調動社區內外資源、維護社區秩序等具有重要社會價值,而且在具體實踐中能夠發揮“橋梁紐帶”“潤滑劑”“減壓閥”的功效。但是,當前一些社區社會組織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能動性并不高,有很多是被引導或者因社區工作需要而被邀請的。在一段時間內,這種被引導、被邀請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但長期來看,這種缺乏自主性的參與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使社區社會組織建設規范化、常態化。當前,要因地制宜,以需求為導向,根據社區實際及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有層次、有步驟地分類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要由“重引導”向“引導與自覺并重”轉變,而且要更加凸顯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在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上,要由“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而且要更加重視培育的質量,讓社區社會組織在創新社區治理中成長起來、活躍起來。

從實踐來看,政府引導是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路徑。為此,要加強政府民政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業務溝通與互動,整合政府內部資源,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減負增效、“三社聯動”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立足于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尊重基層群眾首創精神,挖掘更多社區社會組織的生存樣態,通過多種靈活的間接手段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質量,特別要注重提升培育工作的精細化、專業化水平,使社區社會組織逐漸走向自覺。也就是說,在政府引導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凸顯其與社區保持親密聯系的特性,增強社區自組織的能力及創造力??傊?,培育、發展、壯大社區社會組織,要將其“嵌入”社區治理的各種實踐之中,進行動態培育、動態引導、動態養成,使其真正融入社區治理結構。

之所以要關注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通過社區社會組織來組織社區、動員社區,能夠激發社區活力,推動社區治理方式轉變;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建構良好社區秩序、提高社區生活質量的現實需求。從實踐來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探索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治理實踐層面都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素。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社區社會組織的成長、發育及作用的發揮。從社區治理結構與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之間持續互動的視角看,如何看待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的位置與地位,如何形成持續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以及如何評估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成效等方面,都還需要進行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探索和創新。

注釋

①康曉強:《社區社會組織研究:回眸與展望》,《社團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②陳洪濤、王名:《社會組織在建設城市社區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參與型社區社會組織的視角》,《行政論壇》2009年第1期。③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模式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第8頁。④楊貴華:《對當前我國社區民間組織建設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2期。⑤夏建中、張菊枝:《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主要類型與特點》,《城市觀察》2012年第2期。⑥李雪萍、曹朝龍:《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城市問題》2013年第6期。⑦康之國:《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機制研究——以天津市H區為例》,《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⑧康曉強:《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治理結構轉型》,《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⑨李雪萍、曹朝龍:《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城市問題》2013年第6期。⑩王名等:《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57—159頁。耿云:《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困境及其對策》,《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徐家良、武靜:《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思路》,《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3期。周宇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中國社會報》2015年1月26日。趙羅英、夏建中:《社會資本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以北京市D區為例》,《學習與實踐》2014年第3期。徐林、許鹿、薛圣凡:《殊途同歸:異質資源稟賦下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路徑》,《公共管理學報》2015年第4期。此處的數據是2016年3月筆者參加天津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現天津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組織的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情況的調研中所得,文中其他數據,若無特別說明,均來自此次調研。

Guidance and Consciousness: A Path Analysis of Urban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Li Peizhi

Key words: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組織與管理范文第4篇

有效的組織應該是簡單的組織。德魯克指出:“組織不良最常見的病癥, 也就是最嚴重的病癥, 便是管理層次太多, 組織結構上一項基本原則是, 盡量減少管理層次, 盡量形成一條最短的指揮鏈。”因而扁平化成為了現代企業組織變革的一個方向。組織扁平化雖然表現為管理層次的削減, 但其本質是為了增強組織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以發掘員工潛能和創造性為導向的組織變革。如果仍然演習傳統的集權式或職能式組織管理方式, 部門間的障礙仍然存在, 扁平化反而會由于管理幅度過大使得協調困難, 甚至造成管理失控,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在實施了扁平化改革之后效益不增反降的根源。因而僅有扁平化是不夠的[1], 扁平組織結構并不意味著組織的扁平化[2], 伴隨著組織的扁平化, 必然要求相應的管理變革。

一、組織扁平化帶來的管理問題

1、信息傳遞。

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 組織扁平化能夠加快信息傳遞, 避免信息扭曲和失真。但這一優勢并非無條件的, 對信息的吸收利用終究離不開人的作用。能夠捕捉并有效解讀企業內外部各類信息的是高素質的員工, 只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信息的內涵, 并把這些信息轉化為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值的知識。在報喜不報憂和吹牛拍馬盛行的組織中, 即使實現了組織結構的精干, 管理者也不可能得到全面的信息 (尤其是有益的負面信息) 。因而有效的信息傳遞并不僅僅取決于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還要求信息技術和高素質員工以及開誠布公的組織氛圍的支持, 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

2、分權與集權。

構建上下級共同組成的團隊以應對復雜的環境的同時也會加大經理們的負擔, 使其難以對下屬進行有效的管理, 迫使經理們不得不把常規問題的決策權下放, 自己只處理“例外”的情況。但分權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 經理仍然承擔著相應的管理責任。如果不能找到新的方法協調上下級關系, 就可能在管理任務被委托到更低層次的同時違背扁平化強調員工參與和授權的原則, 反而走向了集權式管理。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形式上的扁平化, 但實際上由于權力仍然集中在中上層經理手中, 而他們卻由于負擔過重而顧此失彼, 結果適得其反。

3、員工激勵。

除了物質報酬, 對員工最有效的激勵方式是晉升。扁平化組織中管理層級的減少意味著管理崗位的減少, 對員工而言形成了“晉升瓶頸”, 加劇了員工和管理人員之間的競爭, 增加了協調與合作的難度, 更加凸現了員工激勵的重要性。為了應對這種變化, 就需要為員工職業生涯開辟新的通道, 使員工的事業發展趨于多樣化, 通過橫向發展, 學習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 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二、組織扁平化的先決條件

林志揚和林泉 (2008) 認為組織扁平化的基本條件是良好的計算機網絡和信息化工作基礎[2]。的確,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跨越時空的信息傳遞創造了優越的技術環境, 但信息傳遞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組織扁平化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組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 而層層請示匯報接受指示的集權式管理本身就背離了扁平化的初衷。如果把權力重心下移讓決策盡可能產生于發生信息的地方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滯后, 加快對變化的反應, 因而扁平化必然伴隨著權力的下放。

另一方面, 權力重心的下移意味著對中下級管理人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面對信息他們有沒有決策能力?他們的決策能否引導組織朝正確的方向發展?這樣, 造就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就成為了組織扁平化的另一個先決條件。同時, 高素質的員工也減少了上級指導和控制的工作量, 有利于擴大管理幅度。

此外, 傳統的層級式組織的理論基礎是“分工帶來的效率”, 分工有利于提高內部資源利用率、改善員工工作技能、更好地進行部門內協調。這種分工把完整的業務 (工作) 流程分割開來, 每一個部門都不能獨自完成一項工作, 不得不依靠其他部門的協作。同時部門與部門的障礙還使得每個員工只對自己的上級負責, 只考慮部門利益, 缺乏橫向溝通, 更沒有對組織整體的系統思考。扁平化組織可以看作是一個知識體系, 要整合不同的知識、信息的整合、創造與管理, 就不能以職能為單位, 而是形成一個個動態的知識團隊, 這種團隊把個體和組織結合起來, 促進知識的吸收利用和轉化[3]。因而如果企業的業務流程不改造而只是減少中間管理層來構建一種扁平的組織結構, 就不可能達到提高組織效率的目的[4], 組織扁平化的一項基礎工作是流程再造[2]。

三、適應組織扁平化的管理變革

1、流程導向的自我管理團隊

組織扁平化首先要在業務流程重組的基礎上組建流程導向的團隊, 這些團隊打破了職能界限, 擁有必要的資源和決策權, 能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如3M公司的扁平化改造不是簡單地自上而下分設組織, 而是從下往上發展新組織, 也就是隨著員工的創新產生項目組。公司把總資產為300億美元的大集團劃分為1200個獨立經營的小公司, 大大激發了員工的主人翁精神。

2、組織學習

要培養高素質的管理者和員工, 就需要全方位地組織學習。GE的扁平化變革成功與其內部的正式與非正式組織學習有很大的關系。韋爾奇深信人的創造力永無止境, 管理者所要做的只是挖掘這口智慧之井。因而為了挖掘人力資源金礦, GE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主要由公司建立的商業學校——Crotonvile。除了對各級管理者和骨干員工的定期培訓, GE倡導的是全員、全方位的非正式組織學習, 在韋爾奇時代, GE每年在世界各地用于教育與培訓項目上的資金就多達5億美元。GE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組織學習所造就的高素質員工和管理者。

3、民主化領導方式

組織的扁平化必然要求民主化的領導方式。扁平組織中領導者的角色要從管理者轉向援助者和訓練者, 作為教練的管理者與員工形成的是雙向互動關系, 在充分信任基礎上實現溝通和協調, 建立共同的目標, 支持員工的行動, 引導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 扁平化組織中倡導的是倡導平等、開放的價值觀, 授權賦能的管理方式使員工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員工參與管理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晉升通道的替代和補充。

4、雙軌晉升機制

為了應對組織扁平化帶來的晉升困難, 企業需要設計新的激勵機制。微軟為了把人才留在技術崗位上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所設計的技術級別、以雙軌晉升機制來激勵技術人員的思路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微軟的員工除了管理職位之外, 還有技術部門設立的技術升遷途徑。通過這種制度認可了技術人員的成績和貢獻, 并給予相當于管理者的報酬。在微軟, 職能部門中典型的晉升途徑是從新員工變成指導教師、組長, 再成為整個產品單位里某個功能領域的經理, 在這些經理以上就是產品單位的高級職位, 包括職能領域的主管或者產品單位中的管理職位。除了部門內部升遷, 微軟還在每個專業里設立技術級別來平衡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差別, 這些級別既反映了員工的表現和基本技能, 也反映了經驗閱歷, 相應的在整個公司“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工資方案。”這樣就為技術人才開辟了另一條上升通道, 在不增加管理崗位的情況下實現了對員工的有效激勵。

削減管理層級只是組織扁平化的第一步, 如果扁平化改造所需要的信息化基礎、團隊工作基礎、企業文化基礎和人力資源制度的改革都未跟上, 那就只有扁平化之名而沒有扁平化之實, 并不能真正實現組織效率的提高。伴隨著組織的扁平化, 企業必須進行相應的管理變革。

摘要:組織扁平化會帶來一些管理問題, 只有進行相應的管理變革才能真正實現扁平化所帶來的組織效率的提高, 流程導向的團隊、全方位的組織學習、民主化領導方式和雙軌晉升機制是組織扁平化所必需的管理變革。

關鍵詞:組織,扁平化,管理變革

參考文獻

[1]杜少華.僅有扁平化組織是不夠的[J].商務周刊, 2006, (5) :88-89.

[2]林志揚, 林泉.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變革策略探析[J].經濟管理, 2008, 30 (2) :4-9.

[3]彭學兵.扁平化組織及其效率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06, 23 (2) :208-211.

組織與管理范文第5篇

1.1 城市道路的車容量明顯嚴重不足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 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私家車也越來越多, 城市道路擁擠現象日趨嚴重, 尤其是在一些大的一線城市, “上下班、早晚高峰”更是成為了出行難的主要標志性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講, 汽車的快速發展導致了道路的不斷加寬, 從而使城市建設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具調查顯示, 最近幾年, 城市的發展重心不斷的向外延伸, 成環形狀發展趨勢, 市區的商業中心不斷的向周邊擴展, 很多汽車道路占據城市居民區的活動場地, 在居民區與居民區內自行占道通行, 這樣不僅僅加劇了城市道路擁擠, 反而還會增加一些其他的風險因素, 例如, 居民區內人們的自身安全。即便是城市發展趨勢不斷的向外擴張, 但由于其受環境, 經濟等條件的制約, 很多城市的中心地帶依舊是原有的城市發展中心, 這就使得原本就擁擠的城市道路產生超負荷作業運輸, 出行人數的劇增更是加劇了出行難, 行車難, 這也是造成城市擁擠, 車容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城市汽車私有量增長速度過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汽車私有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機動車在城市道路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尤其是近幾年來, 轎車的大幅度增加, 不但推動了汽車運輸業的發展, 同時也為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更為城市道路運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3 公共交通汽車運輸業日趨萎縮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 隨著我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 城市的公共交通出現了困境, 公共汽車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公共交通開始出現相繼的萎縮, 這便加劇了私家汽車的大力發展, 這種現象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交通在運營方式和服務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而導致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公共交通運輸難的問題, 就必須建立其一系列的管理運營制度, 提高其服務效率和質量, 減少私家車的大量出現, 不斷改善公共交通汽車的使用的情況。

1.4 交通管理技術水平和公民的素質

在城市交通道路現狀中, 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現象。第一, 管理水平相對落后, 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和基礎。不難發現, 闖紅燈, 開快車, 搶占道等現象屢屢發生, 根本原因就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 與此同時也說明交通管理部門管理力度不夠。第二, 公民素質低, 在認識方面不夠全面, 當出現問題時, 用罰款代替, 從而使交通現代化管理設施的存在形同虛設, 無法有效的發揮其功效。

1.5 缺乏整體的交通發展戰略

在整個城市發展規劃中, 城市交通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 因此, 在大力發展城市交通建設的同時, 必須考慮到其他的一些相關的重要因素。綜合分析交通的供求量關系, 以及整個城市的道路發展規劃目標。與此還要考慮到, 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是與城市交通建設相一致。不能因城市道路建設的發展, 而忽視其他的經濟發展水平狀況, 從而導致不協調的發展趨勢, 最終將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

2 改變汽車運輸業的措施建議

2.1 地方政府對汽車運輸業管理的策略

汽車運輸業是現代城市的主要運輸工具, 因此搞好城市的汽車運輸業是必須的任務, 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 首先要確定調整公共交通的售票價格和改進財政定額的補貼幅度, 才能逐步改善公共汽車虧損狀態, 使公共汽車運輸業的效率達到可以微利保本, 才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經濟效益, 使他們在低成本的基礎上, 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堅持以人為本, 為廣大人民的出行方便, 提供優質、滿意的最佳服務, 這樣才能有效緩解目前城市交通這種緊張的狀態, 才能達到廣大乘客的滿意, 為緩解交通壓力發揮到意料不到的重要作用。第二, 加強地方政府對公共交通工作的統領導, 建立城市汽車運輸業的監督委員會。對涉及到城鄉汽車運輸業的所有企業和各部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建設, 許多居民小區建設在城市邊緣, 那里的居民遇到了出門難的困境, 對公共汽車運輸業, 提出了要求, 給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設增加了壓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 需要投入資金, 增加車輛、延長線路等條件。要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只依靠公共交通部門自身的力量是有困難的。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給與政策上和投入資金才能解決城市的這一公共事業問題, 因此, 由地方政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城市交通行業管理體系, 才能有效的解決城市公共交通汽車運輸業的困境, 得到人們的滿意。第三, 要采取高科技手段, 規范交通限制措施, 一方面采取措施積極解決私人小汽車的需要, 另一方面叉要加強力度解決公共汽車運輸業的發展。第四, 加強公共交通事業的經濟可行性研究, 重點應提倡發展城市的地鐵和高架橋交通。第五, 在改建城市棚戶區時, 要注意疏解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 調整改善目前城市的土地使用功能。歸根到底, 解決汽車運輸業的問題, 需要解決道路的擴展問題, 可以說修路是發展汽車運輸業的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 解決汽車運輸業與生產的組織管理就會事半功倍。

2.2 汽車運輸業與生產組織管理策略

2.2.1 增加路網密度, 提高交通建設決策水平

我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欠賬”過多, 道路現狀水平很低, 功能混亂, 已無法滿足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交通需求, 因此, 在科學規劃指導下, 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設, 合理安排立交橋、人行過街設施、停車場和自行車道建設。

2.2.2 廣開渠道, 多種形式解決資金來源

我國城市需要解決汽車運輸業的發展, 但城市交通建設需要的投資數額很大, 除了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以外, 更期望依靠國家給予政策支持。第一, 加大投資比重。“要想富, 先修路”, 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諺語, 但也是在實踐中證明了的致富的重要法寶。一個城市想要發展, 就必須保障道路暢通, 四通發達, 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好的進行商業往來, 才能推動其整個城市的建設發展。第二, 要注重整個城市的發展體制改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城市的發展重心也會不斷的在改變。故此, 對于一些重大的投資項目, 我們必須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脈搏, 制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并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資源, 大力的推動資金的涌入, 促進多種渠道的交通建設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 在城市發展道路的過程中, 我們必須加強對城市交通建設的把握, 科學合理的規劃出適合本城市發展的道路規劃, 利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優質的道路服務工程。同時必須注重汽車運輸與管理的重要性, 根據城市發展需要, 制定出合理的法律、法規, 此外, 還要不斷的提高人們的道路交通意識, 杜絕亂闖紅燈, 占人行道的現象。各個部門要通力合作, 在大力發展城市道路交通的情況下, 也要促進經濟的不斷變化與發展, 推動整個城市健康持續的發展。

摘要: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發展, 我國汽車制造業也在不斷的變化發展, 使汽車運輸市場由傳統封閉轉向市場化的全面開放, 汽車運輸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與此同時, 公路的運輸企業在發展中也面臨了一些困難, 因此, 探索汽車運輸業創新的管理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建立現代化的運輸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汽車運輸,經營,管理

參考文獻

[1]于建國.汽車運輸經營管理的若干思考[J].北方經貿, 2011.[1]于建國.汽車運輸經營管理的若干思考[J].北方經貿, 2011.

[2]郭錦輝.交通運輸:“五位一體”編織大慶新脈絡[J].中國經濟時報, 2009.[2]郭錦輝.交通運輸:“五位一體”編織大慶新脈絡[J].中國經濟時報, 2009.

上一篇:運輸市場下一篇:船舶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