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

2023-05-12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互聯網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海量信息充斥著網民的視野,這極易混淆網民視線,影響網民對社會事件的真實判斷。青少年在網民中的所占比例較大,是網絡信息傳播負面影響的直接承受者,網上不良信息影響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必須把握網絡信息傳播機制,聚焦青少年心理發展,提升青少年網絡信息素養,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由李志專所著的《網絡信息傳播與青少年心理發展》一書從以上問題入手,探討了網絡信息傳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了網絡信息傳播的不利影響,提供了青少年健康心理維護的有效舉措,對青少年心理促進工作有重要啟發作用。

專業理論的系統梳理。該書指出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已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為青少年提供了諸多便利。青少年作為網民的最大群體,在網絡世界中投入了大量時間,接觸了各類網絡信息。為了論述網絡信息傳播影響,探討信息傳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該書系統梳理了專業理論,對概念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書中認為青少年處在特殊發展期,心理變化明顯且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網絡信息會蒙蔽青少年視線,使其出現認知偏頗等問題。該書闡釋了網絡信息傳播的相關理論,解釋了網絡信息傳播的概念,追溯了網絡信息傳播的發展歷程,概述了網絡信息傳播的表現形式,提煉了網絡傳播的特點。

現實問題的深入探討。網絡信息傳播直接關系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該書從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內涵入手,分析了網絡信息傳播與青少年個人認知、人格培養、壓力處理的關系。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始終秉持問題意識,對現實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該書指出,在網絡信息傳播影響下,青少年道德失范問題屢見不鮮。作者列舉了當下社會最常見的青少年道德失范問題,著重分析了道德失范表現,并深入探析問題成因,將網絡負面信息作為導火索。該書以青少年網絡道德心理為研究對象,深刻地指明了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肯定了網絡道德教育對健康道德心理培養的積極作用,提出了網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v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始終在問題意識的引領下構思內容,圍繞網絡信息傳播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論述,透過問題表面思考深層次原因,就青少年網絡成癮、青少年網絡犯罪等進行討論,說明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的必要性,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現實關懷。

應對舉措的不懈探尋。關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論述不可勝數,作者立足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以網絡信息傳播為切入點分析問題實屬不易。在關注問題的同時,該書積極探尋問題解決的路徑,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作者重點對網絡信息傳播時代青少年道德情感培育進行探討,認為部分網絡信息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責任感、奉獻感、誠信感。針對網絡信息傳播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該書提出了問題應對的有效路徑。一是堅持正面引導,利用網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健全機制,建構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機制;三是協調關系,協調青少年的網絡伙伴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四是職業規劃,通過網路進行青少年未來發展規劃教育;五是加強監督,做好網絡信息傳播監控工作。

該書立足社會現實,對網絡信息傳播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歸納,對網絡信息傳播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展開了分析,對青少年網絡失范與網絡成癮原因進行了剖析,內容全面、論證充分,體現了作者前瞻性的研究眼光,為提升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提供了寶貴借鑒。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

本文系貴州大學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培育項目“大健康視野下西部地區基層公務員社會心理研究”(項目編號:GDPY2019061)、貴州省教育廳2020年高校人文社科碩士點項目“精準扶貧背景下貴州省基層公務員社會心理研究”(項目編號:2020ssd)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第2篇

我國獨生子女較多,最近對我校進行了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了解到,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問題。因此,應倡導和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不斷完善自我內在機制、緩解心理沖突、消除心理疾患,增進他們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統的健康發展。

一、掌握新時期青少年成長規律

青少年身心變化集中表現在這個階段的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以及從幼稚過渡到成熟的特點。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處于人生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表現為生理的蓬勃成長和急劇變化,特別是外形劇變、機能增強和性成熟使他們的智能迅速發展,情緒和情感變化比較強烈,常有明顯的兩極性,很容易沖動,自我意識迅速增強等。

1.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階段性特點和規律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其心理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種階段性與人的年齡相聯系,在不同的階段個體的心理發展特點是不一樣的,在同一階段內每名學生心理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要做好青少年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了解學生心理發展階段的規律,掌握同一階段內同一群體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確定適合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照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特點,把握好教育、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是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認真面對并努力解決的問題。

2.要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對自己的心理處于懵懂狀態,遇到問題常會感到茫然失措,要了解掌握他們的心理發展因素,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清晰自我意識,客觀、準確把握自我,引導他們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第一,了解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先天條件是遺傳素質。學生進入學校之后,許多遺傳因素從原來的隱形狀態開始顯露出來,因此在學生心理分析中,通過對學生家長的了解,尋找學生某些心理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必要的。第二,了解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后天的因素起決定作用。遺傳因素只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先天條件,只為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某種可能性,而后天因素在他們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遠比先天遺傳因素的作用大。第三,了解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內因是動力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分析注重他們的內部需要,當某種教育要求符合青少年的需要時,實施過程中就會很順利,教育效果好,但是學校的教育要求不可能每一樣都符合青少年當時的需要,由外部需要出發所提出的一切措施能否在他們身上獲得預期的教育效果,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夠將這種外部的需要巧妙地轉化為自覺的內部需要。

二、根據青少年成長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做好工作

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應根據青少年成長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對策。

1.根據青少年成長特點關注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第一,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失衡。青少年身體發育急劇變化的特點和他們的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使他們的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都遠遠落后于成年人。由于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他們出現許多困惑和煩惱,這主要是由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障礙引起的。第二,家庭教育不當。家長有時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和升學,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和個性培養,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第三,學校教育的誤區。有些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改革上不下功夫,一味追求升學率,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第四,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內容與復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的境地,有些學生思想混亂,這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

2.根據青少年成長中存在心理問題做好工作

第一,為青少年創設必要的挫折情境。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保護多一些,磨練少一些,有的家長對他們采取溺愛、遷就、放任的態度,使他們沒有吃過苦,意志薄弱,控制力差,一遇到挫折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甚至走上絕路。老師和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從事有一定難度的勞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容忍力。第二,倡導家長做好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工作。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指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孩子的健康發展是家長最大的幸福,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家長有責任成為孩子的第一位心理教師,家長要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的輔導、人際交往心理的輔導等。第三,學校堅持科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前一切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和實際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青少年學生,對待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為問題,必須以認真、坦誠加師愛的態度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堅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學性,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育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面對當今我國教育青少年成長所面臨的眾多問題,需要全社會給予特殊的關注。在教育實踐中,應關注學生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等,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 馮 璐)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第3篇

新媒體 青少年學生 心理干預

新媒體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拓寬知識面的重要渠道,而青少年學生對新媒體的需求與其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深入開展網絡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環境引起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

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容易造成人們心理迷失,特別是一些負面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人們心理的一些變化,處在心理發展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更容易受其影響,不良的新媒體信息可能會帶來的心理變化,處理不好則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1.影響青少年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新媒體的開放性,使信息呈現出無障礙傳播,青少年學生可以隨意接受不同的觀點,這其中也不乏許多的不良社會論調,這些信息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導致其價值取向的錯失。青少年學生接受新媒體信息的方式往往是被動的感知而非理性的思考,缺乏主動性,這將導致青少年學生思維能力的缺乏和削弱,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非常不利。

2.導致道德觀念錯失

新媒體環境的隱蔽性,尤其是語言交流的非直接性和網絡交往身份的虛擬性,更容易造成一些犯罪現象的發生。在新媒體背后,還隱藏著黑客攻擊、網絡欺詐等一系列的網絡行為。處在青春關鍵期的青少年學生,作為新媒體這個群體的活躍份子,如果在網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完美的自我,不能實現現實與網絡虛擬角色之間的轉換,就非常容易導致行為失調、心理錯位,更有甚者,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做出一些道德缺失的行為,最終導致青少年學生道德情感缺失。新媒體還會使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意志面臨新的挑戰。由于新媒體的信息過濾不嚴格,會同時產生有用信息和無用的信息,而新媒體時代所采用的是單獨的信息接收模式,青少年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天地,讓人不知不覺地患上了“精神麻痹病”,主流的道德追求被個人的追求所淹沒,喪失有效的道德判斷力。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信息倫理多樣化的狀態下,青少年學生倫理決斷力將面臨考驗。

3.心理封閉、情感淡薄

新媒體環境的虛幻性,造成人際情感的缺損,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情感的疏遠與隔閡。在長期的虛幻網絡交流中,青少年學生沉浸在虛擬身份的通信和愉悅中,忽視了真實身份。而長期在虛擬環境中生活,過分迷戀網絡,造成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時間一長容易引起青少年學生自我封閉。如果斷絕了與現實社會真正的溝通,必將產生孤獨,網絡雖然能夠減輕青少年學生的孤獨感,但迷戀網絡交往的青少年學生往往把虛擬的交往方式帶入現實,虛擬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使之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導致不能很好地融入現實生活中,不能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從而導致自閉癥。

4.友情、戀情的虛擬化,對新媒體存在依賴性

新媒體中的網絡友情、網絡戀情是網絡社會的延伸,它是虛擬的友情和愛情。而事實上,現實社會中的友情和愛情與網絡情感區別很大,友情和愛情必須通過彼此充分熟悉了解,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接觸交往,才具有真實情感,這也是一個認識、發展的過程和階段。如果長期沉迷于虛擬網絡情感,一味放任和隨意對待,就會使青少年學生產生情感困惑或者感情受到傷害,而長期迷戀網上游戲、聊天等新媒體活動,就會對新媒體產生依賴性,一旦成癮,就無法正常生活,導致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受到很大的損害。

二、新媒體環境引起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新媒體的固有特性是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條件

新媒體是在網絡通信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具有開放性、虛擬性、信息量大等顯著特點,這足以讓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生眼花繚亂。開放的新媒體以及巨大的參與人群是導致新媒體環境具有復雜性的重要原因。這種復雜環境容易使青少年學生對新媒體虛擬性產生心理認同,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學生可以不斷變換身份,打破傳統的時空阻隔,忽略現實,創造一個完全的虛擬環境,從而導致虛擬和現實的混淆;其次,由于網絡信息量大,給青少年學生們提供了應接不暇的信息,導致青少年學生“消化不良”,有意志力薄弱者會沉迷于這種便利,形成對媒介的依賴,會沉淪于這廣闊的數字空間中無法自拔。

2.現實社會中某些不良社會因素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學生尚處于心理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和處理都很幼稚,在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方法上容易感情用事。特別是新媒體是最快反映社會事務的媒介,與社會現實直接聯系,青少年學生更容易受到一些社會信息的影響。一些虛假的、負面的社會信息更容易讓青少年學生沖動,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其次,青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使之缺乏足夠的冷靜和理性,這時心理表現就會呈現出脆弱的一面,導致心理情緒抑郁,處事消極。新媒體視域下外界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

3.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矛盾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新媒體本身不存在問題,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可以說都是由于自身問題所決定的。青少年學生階段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第一是交際需要與心理之間的相對封閉這對矛盾體。青少年學生時期,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逐漸增大,造成交往的需要也就越大,反之,與心理閉鎖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大。第二是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和識別力之間的矛盾。青少年學生想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進行探索,但是又因為他們本身的見識和經歷有限,導致青少年學生的求知欲和識別力之間發生沖突。第三是青少年學生存在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青少年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很多情況下青少年學生期望理性處事,但事實上又難以控制情緒,導致感情用事。所以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矛盾是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4.新媒體環境下教育的合力作用發揮不夠是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教育學領域中的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教育力量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溝通統一,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以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

傳統教育經過多年摸索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作用,如通過召開家長會、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會知名企業家作報告等形式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而面對新媒體環境,似乎學校、家庭、社會都對新媒體認識不足,特別是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造成了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滯后的現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顯然社會和家庭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發揮的作用不夠;雖然學校通過網站、博客、展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宣傳的內容和形式刻板,主流意識也缺乏娛樂性,不能引起青少年學生的興趣,效果也不明顯。而學校也沒有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機制,使社會和家長參與到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疏導中來。因此,學校、家長、社會沒有形成合力是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缺乏心理應對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

首先,要加大網絡立法力度,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新媒體的發展和管理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網絡法律制度,為新媒體發展的標準化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增強法律意識,規范青少年學生新媒體行為。新媒體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新媒體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快速傳播,如處理及時得當,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處理不及時就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要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因此建立早期預警機制尤為重要。最后,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新媒體的輿論導向研究,探索網絡管理的新機制,把握新媒體發展趨勢,通過對網絡論壇、博客、微博、QQ等即時通訊,及時了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2.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新媒體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新媒體作為一種學習和生活的手段,已成為青少年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如何引導青少年學生用理性和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新媒體,提高在新媒體使用中的識別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我們應該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認識新媒體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其負面影響;其次,引導青少年學生認識新媒體和現實生活的關系,認識新媒體發展的本質。只有青少年學生有了對新媒體的正確認識,青少年才能合理處理和利用新媒體,為自身發展服務。

3.優化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為青少年學生汲取知識提供了便捷方式,也促進了青少年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青少年學生交流、分享和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青少年學生特殊的年齡階段,容易被新媒體所干擾,甚至危害到青少年學生的交流、表達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特別注重培養青少年學生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網絡,消除不良影響。新媒體能否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引導機制是最為重要的。各級管理部門要建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符合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新媒體教育資源,豐富青少年學生的生活實踐內容,要積極推進網絡與現實生活的融合,預防青少年學生網絡情感異化現象,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

4.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新媒體時期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學生的參與和表達方式有了更多的自由,網絡行為也更加多樣化。這就為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認真審視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完善青少年學生教育體系。首先,教育工作者應了解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新媒體,提高自身使用和掌握新媒體的能力,針對新媒體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5.建立和完善心理干預系統網絡,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

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信息獲取和發布的媒介,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新媒體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還將伴隨他們終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所以,對青少年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教育,我們應致力于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概念。因此,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力量,建立相關的網絡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形成合力。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新媒體教育主陣地的建設,推動教育、科研機構對網絡心理學的研究,通過課程開發或將其納入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為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學??梢酝ㄟ^各類主題活動將此類教育融入學校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家庭應當積極發揮監督和親情感染作用,與孩子一起參與新媒體體驗,以身作則,引導青少年學生養成合理使用網絡、電視、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工具的習慣。社會應統籌各行政和公共權力,構建社區教育平臺,監測青少年學生較為關注的新媒體事件。

————————

參考文獻

[1] 張軍輝.新媒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教育對策.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 劉玉梅.危機與重建:網絡中的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問題分析.重慶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 王傳中.新媒體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的影響.高校理論戰線,2009(7).

[4] CNNIC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2013-01-15.

[5] 石嘉著.新媒體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6] 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山東大學,2012(3).

[作者:簡潔(1983-),女,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物聯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王 穎】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學生優秀品質、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習慣、提高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文章重點探討新形勢下提高學校德育質量的策略。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效滲透德育,引導班主任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導思想品德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還要加強師資培訓,不斷提高德育隊伍工作能力。

關鍵詞:德育工作;教學質量;思想品德;策略

從古至今,德育似乎永遠是一個熱門話題。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一致認為,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在學校教育中占據首要地位,以德育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德育質量。查閱相關文獻可知,所謂德育即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對學生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學校需要有效加強德育工作,不斷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為我國和諧社會構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形勢下提高學校德育質量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效滲透德育

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質量,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積極滲透德育,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校園文化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例如,學??梢栽谧呃?、教室等處懸掛一些名人名言,或“一名合格初中生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是和諧社會的需求”等標語。除此之外,在學校宣傳欄中,相關部門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張貼一些與德育相關的新聞報道等。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本校學生到兒童福利院、養老院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或參加其他公益活動。這樣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事實上,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滲透德育的方式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只要學校真正用心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滲透德育,那么學生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就會得到提升,德育質量也會得以提升。

二、班主任應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班主任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力量,但現實卻是部分班主任并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有的班主任認為,德育工作是思想品德課教師的任務,與自身并無關系。而事實并非如此,作為學生的重要管理者,班主任不僅要做好日常班級管理工作,還應切實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過觀察、交談的方式了解班級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一旦發現有學生存在嚴重的思想品德問題,班主任就必須與其進行深入交流,采用有效方式進行糾正。在每周的班會課上,班主任也可以抽出一部分時間用于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德育。例如,在班會課上,班主任可以以“我們在公交車上到底該不該為老人讓座”為題,引導學生展開廣泛的討論。通過討論和班主任的有效引導,學生最終會認識到: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是一種文明行為,是符合和諧社會宗旨的,是符合自身道德發展需要的。不能因為個別老人的不良言行而否定老年人群體的素質,該讓座的時候,還是應該為老人讓座。若有條件,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德育主題演講與辯論活動,通過演講與辯論活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

班主任是進行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學校在對班主任工作提出要求時,應重點強調這一點,要求班主任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質量。學校所有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質量不同程度得以提升之后,則學校的德育質量也會得以穩步提升。

三、思想品德教師要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德育質量,學校必須在提高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有效性方面多下功夫。在當前形勢下,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有效性??刹捎玫默F代教學方法有很多,如翻轉課堂教學法、對分課堂教學法及分層教學法等。下面以翻轉課堂教學法為例進行說明。翻轉課堂教學法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之所以提出翻轉課堂教學法,主要是因為傳統教學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迫切需要翻轉課堂教學法來彌補。翻轉課堂教學法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個性化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學生在家通過微教學視頻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可以幫助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困境,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翻轉課堂教學法將傳統教學程序進行了重新組合,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切實促進了教學相長。翻轉課堂教學法在我國的應用實踐表明,該教學法深受一線教師及學生的普遍歡迎。在翻轉課堂教學法的積極影響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好的體現,他們的學習潛能也能得到深入挖掘。例如,教學“誠信做人到永遠”時,教師可以首先設計制作一個微教學視頻,然后將微教學視頻上傳到某一網絡平臺,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觀看微教學視頻并深入思考,提出問題。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對微教學視頻進行回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就相關問題進行互動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以切實提升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

思想品德課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的現代教學方法,不斷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傳統教學法也是有效的,教師應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學校要通過師資培訓,不斷提高德育隊伍工作能力

德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德育隊伍的支持?;诋斍安糠謱W校德育隊伍綜合素養不高的現實,本文認為應通過培訓的方式,不斷提高德育隊伍工作能力。調查發現,部分學校不注重對本校德育教師進行培訓。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有些學校抓德育教師培訓工作的主動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有些學校對如何組織本校德育教師進行培訓沒有一個明確的近期或長期規劃。二是有些學校把德育教師培訓當作軟任務,沒有把德育教師培訓這項戰略任務提到應有的高度去認識。有的學校認為德育教師素質是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以工作走不開為由,不支持德育骨干教師參加系統培訓與進修。三是一些德育教師未能把參加培訓真正擺到應有的位置,認為抓具體教育教學工作才是硬任務,強調工作忙、任務重,抽不出時間學習,因而參加培訓不積極、不主動。四是有的德育教師認為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培訓是重在參與,不在結果,對培訓采取應付的態度,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不強。即使能認真聽課,也因缺乏思考,參與研討的積極性不高,收獲不大。

基于以上情況,學校在研究提高德育質量的策略時,要把本校德育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戰略地位來認識。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不斷提高培訓質量,構筑師資人才高地。要努力把人力資源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的人才優勢,為德育質量的提升提供堅實的師資人才保證。

五、結語

提高德育質量不僅是黨中央的要求,也是廣大家長與學生的要求,是全社會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學校要在具體的德育實踐過程中學會反思與總結,探索更多有利于提高德育質量的方法。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效滲透德育,引導班主任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導思想品德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還要加強師資培訓,不斷提高德育隊伍工作能力。只要方法得當,符合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要求,則學校的德育質量定然不斷得以提升,從而為社會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偉恒.試論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質量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21).

[2]高星,朱權.提高學生德育質量的管理策略分析[J].價值工程,2015(02).

[3]馬多秀.心靈關懷:農村學校德育質量觀的價值取向[J].當代教育科學,2014(06).

[4]楊菊芬.提高中小學德育質量的三種途徑[J].廣西教育,2013(45).

[5]沈鐘.試論校內德育質量督導體系的建立[J].內蒙古教育,2009(08).

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重要的進展之一。積極心理學只有很短的現在,但卻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它的產生是各種因素造就的必然結果。積極心理學的現代架構形成了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支撐點的理論模塊。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引發了“幸福革命”, 拓展了心理學應用領域,促進了人類科學發展,成為當代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領域。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歷史淵源;現代架構;未來藍圖

當代西方心理學界先后出現了積極心理學、后現代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三種新的研究取向。三種取向在對現代主義心理學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構建著各自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視野,對現代心理學產生了深刻的沖擊和影響。積極心理學關注拓展或是優化個體、團體和機構的條件和過程。Sheldon and King (2001)把積極心理學定義為“對普通人的力量與美德的科學研究”,“再度關注普通人”。按這樣定義積極心理學的話,那積極心理學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了,時間可以追溯到William James的“健康意識”的文章、Allport1958年在“積極人格特征”的興趣、Maslow1968年主張研究健康人群而非不健康人群以及Cowan的兒童及青年精神彈性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反轉了20世紀中后期心理學過分關注人性的消極面和弱點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時代的到來,不僅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一個新的里程碑。 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試圖以全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不僅在心理學領域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已經滲透進了心理治療、教育、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個社會領域,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

一、積極心理學:歷史淵源

(一)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戰爭帶給人類心靈和身體以巨大創傷,于是心理學將研究重心轉向對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心靈的修復與重建,治療精神疾病成了它的第一要務。心理學因此研究了太多關于壓抑、恐懼、暴力、妄想以及不幸的成長經歷,而對積極情緒關心甚少,塞里格曼將這樣的心理學稱為“消極心理學”。但是社會要改善和發展的是所有的人,而不僅只是幫助那些有問題的、只占一小部分的社會成員。占社會人口大多數的、健康的社會成員也需要指導,和其他人一樣,他們也需要心理學的幫助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完美而不是更普通。生活不是苦難和創傷的組合,心理學不能僅僅盯住人類的各種問題和不幸,心理學還應該為人類的幸福和健康作出自己的貢獻,還應該為正常人過上有愛的生活提供技術支持。

在人類社會步入新世紀以來,一方面,人類經過多年的和平建設,科技和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而國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卻有待提升,抑郁癥狀、離婚、青少年犯罪等問題有增無減,人類不再滿足于現狀,開始研究在現代化生活條件下如何將自己的幸福最大化;另一方面,民主運動的發展和人類自我意識的提高使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幫助普通民眾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成為當今社會的新課題,而人們卻無法從傳統的消極心理學中尋找到適合的答案。因此,出于對消極心理學過多關注消極面的這種心理學研究的不平衡狀態的認識,以及對于研究那些被忽略了的領域的渴望,心理學家們開始反思心理學的消極取向,將注意力從關注防御和修復損傷轉向提升生活的品質。心理學開始孕育積極的種子。

(二)理論淵源

19世紀60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為先驅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確立臨床和行為方法的全新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的積極性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突出人性中積極向上的一面,彰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這在心理學史上來說是一個創舉。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獨特性、主體性和整體性,認為心理學應該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研究人的主觀體驗,研究人的價值、尊嚴,再次將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拉回到人本身,恢復了人的尊嚴,體現著深遠的研究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或先天的自我實現的趨向,而這種積極的人性正是人成長和發展的原因,并在這種積極的人性觀的引導下構建特有的、積極的人的成長模式。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重視積極體驗在人發展中的作用,認為積極體驗與自我實現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通向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倡導的積極人性觀及其所激發的人類潛能運動對“積極”的關注,不僅對于現代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對心理學研究積極方面以及對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研究發展

1.心理健康運動的推動。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美國心理學界出現了以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和增進幸福(wellness enhancement)為理念的心理健康運動。為了推動這場心理健康運動,美國心理健康聯合委員會編訂了一套心理健康系列叢書。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賈霍達(Marie. Jahoda )的《積極心理健康的當代理解》(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是這套叢書中的第一本。艾沃特(Ewalt)在這本書的前言里寫道:“假如我們把興趣放在心理的健康方面,我們就會有一個新的更寬闊的視野。心理的健康方面作為一種積極力量,它在被我們理解的同時也正在發揮著實際的作用?!痹跁?,賈霍達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積極心理健康”,并認為積極的心理健康要從六個方面來加以定義其性質:(1)積極的自我態度;(2)全面的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3)整合性——種集中統合的心理功能;(4)自主發揮功能的能力;(5)對現實的準確認知;(6)能掌控自己周圍的環境。

心理學家霍力斯特(Hollister)一直反對心理學過分關注消極面,他認為英語中有一個專門用來描述身體或心理感受到消極打擊時的單詞——trauma,但卻沒有一個專門用來描述身體和心理感受到積極體驗時的單詞,他于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語單詞——stren(stren其實是strength的變形詞),并以此來表示人的積極體驗。從目前來看,stren及stren的形成過程幾乎就成了積極心理的研究核心。同樣,心理學家安東諾維斯基(Antonovsky)在1979年也指出,心理學研究中有關于描述病人“致病機理”的專門術語——pathogenesis,但卻不存在描述健康人“健康機理”的專門術語,為此他也仿照霍力斯特的做法,在他的著作《健康、壓力和應對》(Health, Stressand Coping)中創造了健康機理——salutogenesis一詞。從某種程度上說,stren和salutogenesis概念的出現可以被看作是今天西方積極心理學運動產生的最直接先驅。

2.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支持。在研究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和實驗法等),并把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積極心理學還將當代主流心理學的研究手段與方法同人本主義的現象學、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參照美國精神病診斷標準(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建立了自己的幸福的診斷和統計標準,成為積極心理學家獻給新世紀的厚禮,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從一開始就讓心理學界看到了一張熟悉而又親切的臉。

在研究成果方面,塞里格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在動物實驗中,若給狗重復施加其無法躲避的電擊,狗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行為,它會對本可以避開的電擊不再躲避。在人類中同樣也會出現由于對環境事件的“習得性無助”而產生抑郁的現象。在后來的研究中,塞里格曼又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進而提出“習得性樂觀”主義,認為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實際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根據歸因風格理論,塞里格曼編制了測量樂觀的問卷,歸因風格(ASQ)問卷和兒童歸因風格問卷(CASQ),測量人的樂觀程度,預測人在面臨不幸和壓力時患抑郁癥的風險程度。樂觀產生健康、康復、精神,而悲觀卻導致相反的結果。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已經形成了自動化的反應,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動化反應的意識,然后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釋生活的事件。他將歸因風格理論融入到ABCDE認知療法中,認為學會樂觀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識別和評估不幸(A)、信念(B)和結果(C)是與你的歸因方式有關的,是由你解釋問題和挫折的方式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決定的。通過與你的悲觀思想爭辯(D),能激發(E)成功的動力和行為。用ABCDE能針對性地治愈悲觀的思想,并且通過管理自我對話,控制自己的態度轉向樂觀。塞里格曼對樂觀及其作用的研究持續了20年,涉及到教育、身心健康、癌癥康復、保險銷售、體育比賽、政屆選舉等廣泛的社會領域。

這些相關研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消極心理學時代關于人的消極情緒的價值和作用遠遠高于積極情緒的論斷,引導人們將研究視野開始投注到能真正改變人類生活狀態、提升人類生存價值的人類的積極面。如果說哲學思潮是從外部促進了心理學的轉變,那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則是真正地從心理學內部開始了研究領域的變革,也為積極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研究基礎。

二、積極心理學:現代架構

在塞里格曼的倡導與推動下,積極心理學已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走入世人的目光中,并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究體系,拓展研究領域,擴大應用趨勢。他利用自身廣泛的探索能力和領導才能,將心理學引向探索和促進人類性格力量發展和美德完善的軌道,反轉了上世紀中后期心理學過分關注人性的消極面和弱點的消極研究取向,樹立起積極心理學的大旗,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積極心理學,這是他所有貢獻中最有影響力的。

(一)確立學科地位

1.標志性事件。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的年度大會上,時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塞里格曼明確提出了21世紀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點是建立并推動積極心理學運動。這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次在正式的場合使用積極心理學一詞。

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Csikszentmihalyi)聯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發表《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正式宣告積極心理學的誕生。

2000年1月、3月,《美國心理學家》兩年連續發表積極心理學專輯;2001年的冬天,《人本主義心理學》也發表積極心理學專輯。這三期??狗e極心理學由美國走向了世界,積極心理學也因而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運動。

2.學術會議。2002年,第一屆國際心理學學術會議在美國舉行。2003年,歐洲第一次積極心理學會議舉行。2004年7月,積極心理學的歐洲分會在意大利舉行了第二屆研討會,共有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出席。2004年10月,來自23個國家的390名積極心理學家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峰會。2005、2006、2007年的5月15日至6月30日的年會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與會的科學家和學者們集中研討了五項計劃:(1)快樂對生產率和健康的影響功能;(2)國民幸福指數;(3)精神性與成功的年齡;(4)心理資產;(5)建立漢語、西班牙語以及其他主要語種的積極心理學網站。每年一次的國際積極心理學年會和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國際積極心理學高峰會議向世界展示著積極心理學的魅力。

3.研究機構。目前積極心理學協會已建立了50多個研究小組,共有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學的150多位科學家加入。第一個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也業已建立。在美國和歐洲的十幾所大學已開設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塞里格曼和本·迪恩(Ben Dean)還開設了48個小時的電話課程式,進行積極心理學中“真實的快樂”的講授、訓練、測試以及干預措施訓練。賓西法尼亞大學從2005年9月開始頒發應用積極心理學的碩士學位。目前已有200多人獲此學位。

塞里格曼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了積極心理學中心,近五年來,每年召開積極心理學大會,設立了積極心理學研究基金,資助全世界的年輕心理學家參加積極心理學年會,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共同研究社會的五個主題:(1)生產力和健康作為幸福的功能;(2)國家的幸福指數;(3)精神和成功的老年人;(4)心理資本;(5)在積極心理學網站上增加漢語和西班牙語,使大多數語言群體能閱讀?,F在每天在積極心理學和幸福網站上登錄和測試的人達到上百萬人,積極心理學的影響正迅速推向全世界。

4.研究基金。Annenberg基金會、Mayerson基金會、Templeton基金會、Hovey基金會、Gallup基金會、美國教育部以及其他機構為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和研究結論的推廣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5.學術專著。除了《美國心理學家》雜志的特刊和專欄外,如今大量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文章見諸于各種學術刊物和流行讀物中:如斯奈德和洛佩茲(Snyder & Lopez)的《積極心理學手冊》(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塞里格曼(Seligman)的《真實的幸?!?Authentic Happiness)、阿斯賓沃和斯道金格(Aspinwall & Staudinger)的《人類積極力量心理學》(A Psychology of Human Strebgths)、凱斯和海德特(Keyes & Haidt)的《欣欣向榮:積極心理學與生活美滿》(Flourishing: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等。這些書籍的出版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實驗室或是頭腦中,使得積極心理學理論開始系統化,積極心理學家們開始構建積極心理學研究體系。

(二)建立理論體系

塞里格曼曾在上世紀末邀請眾多心理學家參加“艾庫瑪爾(Akumal)會議”,共商積極心理學的有關內容、方法和基本結構等問題,最終確定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支柱,并分別指定了相應的負責人。會議確定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第一大支柱是積極體驗,負責人是狄納(E.Diener);第二大支柱是積極人格,負責人是奇克森特米海(Csikszentmihalyi);第三大支柱是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負責人是賈米森( K. H. Jamieson)。另外,諾扎克(R. Nozick)負責有關積極心理學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從目前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圍繞著“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即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三個支撐點,來開展相關的研究,而且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

積極心理學體系框架圖

1.幸福感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主題,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命題。幸福本身是一種精神狀態和主觀情感體驗,是生命力的表現之一,也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幸福感指標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主要包括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其中,SWB側重于快樂的體驗,評價指標包括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總體生活滿意度。PWB側重于人的潛能的實現,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功能的體現,評價標準有Ryff的6因素(自我接受、個人成長、生活目標、人際關系、環境控制、獨立自主)、McGregor和Little提出的幸福和意義感以及Ryan和Deci提出的自我實現和生命活力等。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關注個體在社會領域面臨的種種挑戰。社會幸福感是指個體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系和質量的自我評估。它把人還原為根植于社會環境里的人,試圖從更為廣闊的社會領域里去探索人的良好存在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超越了個人的體驗和自我實現,放置于處于歷史變動中的社會實踐之中。它為個體提供了社會功能健康的評估,從而為人類心理健康進行最為全面的評估。

2.作為積極心理學三大支柱之一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重點。它包括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對現在的愉悅和對未來富有建設性的認知。對于積極情緒,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森(B. L. Fredrick)提出積極情感拓建理論。還有學者從積極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展開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相應地提高免疫系統的活動,而消極情緒則相反。實驗研究也證實了實驗操縱的情緒狀態對于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的影響。

3.作為支柱之二的積極的人格特質研究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其理論假設是人類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導向,是具有適應性的整體。學者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將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進行了區分。在積極人格研究中最大的成果是人類美德與性格力量的分類目錄——《人格力量與美德:分類手冊》(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n, CSV)。這一分類將成為繼續未來研究和創造新的干預機制的理論框架。

4.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支柱之三是積極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是與環境、社會背景分不開的,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以及影響青少年發展、天賦得以體現、發揮的環境條件的探討上。但相對于其他研究,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還是相對不足。

三、積極心理學:未來藍圖

積極心理學不是一門新的學科和流派,只是吸納了眾多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成果,沿用了心理學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方法和技術,根植于廣泛的社會運用領域,以實證的方法,探索、發現、驗證和預測人類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徑。正如塞里格曼在美國心理學會21世紀千年獻禮的致辭上所講的:“21世紀將會看到一種科學和職業,就是了解和建立使個體、團體和社會繁榮昌盛的因素,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使命?!?/p>

(一)積極心理學引發了心理學領域中的“幸福革命”

社會進化史可以用三個主題詞來概括,農業化的主題詞是“溫飽”,工業化的主題詞是“富強”,而信息化時代的主題詞是“幸?!?。 積極心理學的崛起打破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關注“失敗、問題、障礙”的消極模式,致力于研究“如何獲得幸?!?,以發展潛力、提升幸福感為目標,倡導了一場“幸福革命”。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們要求的不僅僅是“結束痛苦”,而是“更幸?!?。 積極心理學以積極的價值觀來解讀人的心理,試圖激發人類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幫助個體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美好的生活。它消解了傳統主流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的片面性,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幸福的追求史,獲取幸福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人的認知特性制約著主觀幸福感的水平,積極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為人類追求幸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策略。積極心理學興起不到10年,得到空前關注,由此引發的積極心理學運動已經廣為人知。許多相關書籍及手冊業已出版,眾多的討論會將研究者們從世界各地聚集到一起。大量的特許促進了年輕的研究者們的研究以及促進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們的合作。在許多大學和高中,積極心理學課程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積極心理學這列火車的飛速行進使我們這些投身積極心理學的人也常常驚訝。

(二)積極心理學拓展了心理學應用領域

積極心理學不是書齋學問,而是一門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的應用超前于其理論的形成,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其實很早就被用于許多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如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等,它們都是在積極心理學范式中,并將注意力轉向對人性積極方面的研究。

首先,積極心理學導引著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轉折性變革,基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積極心理教育”,就是指主體為了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通過積極的心理體驗以充分發掘積極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動?,F代心理健康從過于強調負性情緒的診斷轉向積極情緒的診斷;從治療疾病轉向積極預防;以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賦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內容和更高目標——要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關注人的積極的認知加工、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社會行為,培養積極健康的人。

其次,積極心理學激發了管理理念與技術創新?,F代積極組織行為學(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就是基于積極心理學構建的新型管理模式,是對積極導向的,且能夠被測量、開發和有效管理,從而實現提高績效目標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應用。把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韌性等概念有效地應用到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方面,顯著地提高了工作績效。

再次,積極心理學促使和諧社會構建新的架構。和諧社會構建必須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統一的系統工程。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說,人們的心理狀況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影響。保持人們的心理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具有積極心理品質的人善于調節自己的心理,坦誠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內心世界,能夠愉快地接納自我,承認現實,欣賞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夠大度平靜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社會公眾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積極心態的調適。社會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當一個社會處于穩定和繁榮的時期時,這個社會就會特別關注良好品德、幸福、創造性和高質量的生活等個人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品質;而對積極品質的關注又會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繁榮富強,兩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

(三) 積極心理學促進了人類的科學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以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積極心理學的崛起,不僅僅是為了尋求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而且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廣泛的人類福祉,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研究的一部分。心理學應該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為什么,心理學不是靜態的、封閉的研究體系,從本質上所說,它必須肩負起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已經超越了學科發展的范疇,而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洪流中。積極心理學的崛起,使得心理學家能夠采取更加開放的姿態,并把注意力轉移到人的潛能、動機、能力、幸福、希望等積極品質上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級關懷。

積極心理學雖然年輕但富有活力,那么,未來積極心理學將何去何從?我們以 Ryff (2003) 的理論作為回應,即:積極心理學必須恰當地描繪出能使人類發揮最佳功能的藍圖。其未來的任務是:理解能夠增強力量的因素,描繪出彈性區間的大致輪廓,確定積極經驗所扮演的角色,詳述與他人的正面關系的作用。積極心理學需要理解所有這些因素對精神健康的作用。個體的幸福,群體的機能,機構的繁榮,最終積極心理學要利用有效的干預去提高和加強這些作用。積極心理學最近的動向是向完整地了解人類境況的方向在努力,清楚地認識人類的力量和弱點并且詳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平衡、經驗為基礎再加上對于人類體驗的豐富理論,積極心理學一定可以完成這個領域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況志華,葉浩生.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三種新取向及其比較[J]. 心理學報,2005 ,37 (5 ):702~709.

[2]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216.

[3]梁寧建.當代心理學理論與重要實驗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6~212.

[4]任俊.積極心理學.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47.

[5]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無助、習得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 [J]心理科學進展,2008,16,(4):562~566.

[6]嚴標賓,鄭雪.幸福感研究對娛樂治療法的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0:25~28.

[7]苗元江,龔繼峰.超越主觀幸福感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45~50.

[8]苗元江,陳浩彬,朱曉紅.探索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2008,(5):3~6.

[9]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J].教育研究, 2008,5:41~45.

[10]陳虹.大力推進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始人孟萬金教授[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7,(9):7~9.

[11]李銳,凌文栓.員工積極心理能力開發探析 [J]. 人力資源開發,2006,5:58~59.

[12]Lopez, Shane J. & Snyder, C. 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M].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5.

[13]林崇德.積極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0,(9):4~8.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 《教育與幸?!碚撆c實證研究》〈DAA080081〉課題成果。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電郵:miaoyuanjiang@yahoo.com.cn)

編輯/于 洪 終校/舒 娟

上一篇:五四論文下一篇:儀器分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