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少年心理學論文

2022-05-15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青少年心理學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積極性心理學,能夠幫助課堂上的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前途潛力與道德和美德等積極的品質,能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時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對于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還能夠幫助我們學校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體系。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學論文

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學研究新進展

摘要: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其成因是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犯罪成因研究的主要領域。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當復雜,已經廣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政策等層面,迄今還沒有令各方一致滿意的定論。作為犯罪行為產生的最直接的因素——心理層面的理論研究則是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領域。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成因理論研究逐漸采取了科技整合的觀點,結合各領域各個學科的研究對各類青少年犯罪進行研究。青少年危險模式包括了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因素,提供了多元化的取向。我國的學者長期囿于傳統的橫斷研究,鮮有對青少年犯罪進行縱貫研究者,需要進行青少年犯罪縱貫研究的嘗試與探索。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一般犯罪理論;心理學理論;縱貫研究

作者簡介:鄭紅麗,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講師;羅大華,中國政法大學證據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2249

對于犯罪成因的探討,最早的解釋是:魔鬼或超自然的力量控制了人,使其產生犯罪行為,直到歐洲中古世紀仍抱持這樣的想法。“人之所以犯罪,是趨利避害本能作用的結果;在利與害面前,人在‘利’的誘惑下去犯罪,在‘害’——刑罰的威懾下不去犯罪,都是自由意志的結果。”是18世紀的“古典犯罪學”理論。19世紀以來,人們開始使用“科學方法”來探討犯罪的成因——展開了“實證犯罪學”的研究潮流;認為犯罪必有其原因,或來自生理缺陷,或來自心理問題,或來自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并不是自由意志所能控制。實證犯罪學將對犯罪成因的探討帶入到了多元化研究階段,研究的對象分化為一般成人犯罪、青少年犯罪、女性犯罪等等。而由于青少年這一群體或者說這一年齡階段的特殊性,使其一直是最為引人注目的社會角色和群體。因此,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其成因是各國社會所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犯罪成因研究的主要領域。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相當復雜,對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探討已經廣泛涉及到了生物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政策等層面。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令各方一致滿意的定論。作為犯罪行為產生的最直接的因素——心理層面的理論研究則是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領域。

一、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

“青少年犯罪率遠遠高于其它年齡層的犯罪率”是各國的一個普遍的現象;國外的犯罪統計都發現,一旦邁入青少年期,犯罪率就開始急劇攀升至高峰,隨后逐漸降低。Gotffredson與Hirschi(1990)收集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19世紀中至20世紀末)、不同種族的犯罪年齡分布,繪成曲線圖后發現,10歲到20歲之間犯罪率劇烈攀爬至高峰,20至30歲時犯罪率開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上升的幅度要小,到30歲以后趨向平緩,50歲以后幾乎消失。由此他們認為,既然無論何時、何地、任何種族都呈現出這樣的現象,則此現象為“自然現象”,因此不具有研究的價值r3j149。而Moffitt(1993)卻并不這么認為。她檢視了第一次犯罪年齡分布的官方統計數據,肯定了“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的存在,見圖1.1所示。Mof-fitt又以非官方資料——自陳報告法收集的資料——檢視了初次犯罪的年齡分布,結果發現:官方資料只呈現出了青少年犯罪的冰山一角,其實在青少年階段,參與犯罪行為的人數可能多到足以稱為青少年期的“常態”。青少年犯罪的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y)的實證研究也說明,青少年期間的確多了一群暫時參與犯罪行為的人。此類實證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Glueck夫婦的少年犯罪的縱貫研究。他們比較了500名犯罪少年與500名非犯罪少年,發現兒童時期的適應不良與青少年甚至成人時期的犯罪行為密切相關。智力較低、心智有缺陷與斗士體型者,最容易成為“持續犯罪者(Per.sistent Offenders)”。美國賓州大學Wolf-gang、Figli0和Sellin等人也采用縱貫研究方式對1945年出生的9945名青少年追蹤至18歲,統計發現,占所有樣本數6%,累犯五次以上的所謂“常習少年犯”(Chronic Delinquent Offender)卻觸犯了全部罪行的51.9%。此外,Wolfgang等人(1987)追蹤上述研究樣本中10%的被試(總計974名)至30歲,進一步發現,成年后之“持續性犯罪者”中有70%來自原來的少年常習犯;少年時期無犯罪紀錄者,成年后只有18%的犯罪可能性。Robins(1978)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具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成人在小時候都有偏差行為。Loeber的回溯研究發現,若要預測成人的犯罪行為,可用7至1l歲之間是否有被逮捕的經驗作為重要指標。Moffitt因此推測,可能有某種青少年發展上的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人口暫時而猛烈地增加,當青少年期結束后,這種發展上的原因消失,犯罪人口數則開始逐漸減少。由此,Moffitt提出,對于犯罪青少年而言,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犯罪人,一種犯罪人終其一生都會持續犯罪,稱作終生型反社會行為(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簡稱LCP),另一種是只在青少年時期才會犯罪的犯罪人,其犯罪行為稱作青少年暫時型反社會行為(Adoles—cence-limited antisocial behavior,簡稱AL)。也就是說,在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中,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只是暫時現象,只有少部分的青少年最終會選擇犯罪生涯(Criminal Career)而發展成為成人犯罪。正如Robins(1978)曾提到的:“事實上,犯罪成人在小時候就有偏差行為,而大部分的犯罪青少年并不會變成犯罪成人。”

為什么會出現青少年犯罪的高峰現象,為什么個體到了青春期就會大量產生反社會行為呢?Moffitt提出了成熟代溝(Maturity Gap)理論。她認為,20世紀以來,因于生存和營養條件的改善,個體的發育期比以前來得更早,而現代化的各行各業卻需要受過更多訓練的人才,使加入勞動市場的年紀往后延。因此,現代社會加快了生理成熟,卻延緩了成人角色的賦予,于是個體的生理發展與社會發展呈現5到10年左右的落差,Moffitt稱之為成熟代溝(Maturity Gap)。換言之,青少年的生理發育迫使他們產生成人角色的需求,渴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擁有私人財產、想自己做決定以及受到成人重視;而社會卻對他們的“需求”進行了限制,在個體有“需求”而“需求”被外界所“限制”的情況下,易于導致偏差行為。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學理論研究

有關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討,不同學科從不

同層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遺傳和生物學從遺傳、體格類型、荷爾蒙或生物化學成分失調、腦部受損或腦功能失調、染色體異常等觀點來解釋。而社會學則強調人的行為的本質是社會性,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并用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觀點來解釋犯罪行為。還有一些學者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而且眾說紛紜。Newman和Ferrancuti在1977年對這些心理學理論進行了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厘清工作。

(一)Newman和Ferracuti的整理研究

根據Newman和Ferracuti在1977年的研究,將已有的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理論(Psycho.10gical Theories)學說分為兩大類:人際因素論和個體因素論。其中,個體因素論又具體分為不可變個體因素論和可變個體因素論兩種。

1 人際因素論

人際因素論的學者認為影響青少年犯罪行為產生的因素主要青少年在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中出現了問題。而這一問題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社會團體或者同儕團體本身出了問題,或者是這些機構或者團體的成員與青少年之間的互動關系出了問題。這派理論可分為家庭動力論、歸因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等。

2 不可變個體因素論

不可變個體因素論的學者,認為青少年犯罪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來自于青少年個體的內在特質,而這些內在因素是一些無法或難以改變的因素,諸如其所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與生理特質,或是因這些基礎因素在發展中所造成的心理因素。這派理論至少可區分為特質論、本能論與成熟論等。

3 可變個體因素論

可變個體因素論的學者,認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少年個體的一些可改變的內在特質,諸如其所有的行為基礎因素,如果這些因素能夠得到較好的疏導、培育、管教或社會化,個體則不會步入歧途,反之則會步上犯罪的道路,持此觀念的學者將這派理論至少可區分為情緒沖突論、同一性理論、道德發展論與情緒控制論等。

(二)一般犯罪理論

一般犯罪理論(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是目前國際上解釋犯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是由Gottfredson與Hirschi在1990年所提出的。在此之前,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Theory,1969)在犯罪學領域中流行了20多年,其認為依戀(Attachment)、奉獻(Commitment)、參與(Involvement)與信念(Belief)等四個社會鍵(Social Bonds)的失去,是導致犯罪的理由。后來Hirschi修正了自己的理論觀點,不再持完全的社會成因論,而開始加人心理層面的考慮,終與Gotffredson共同提出了一般犯罪理論。一般犯罪理論提出“低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與“犯罪機會(Opportunity of Crime)”兩個概念。

1 低自我控制與犯罪機會

Gottfredson研究發現,犯罪行為并不是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極端、反常的行為,事實上,大多數犯罪行為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造成的損失很微小,犯罪者獲益也不大;而且受害者調查發現,大部分的犯罪并沒有成功。一般犯罪理論認為不同類型的犯罪都具有共同的特質——為了追尋立即、明確、簡單的利益,因此犯罪的定義就是:“以暴力(force)或欺騙(fraud)的行為來滿足個體趨樂避苦的傾向”。絕大多數會采取犯罪行為的人,只不過是想追求立即滿足、不顧長遠后果、行動缺乏計劃的犯罪性(criminality)傾向者,或稱低自我控制(low self-control)者。低自我控制者包含幾項特征:立即滿足的傾向,缺乏勤勉與毅力,冒險、體力取向,缺乏穩定的婚姻、工作與友誼,缺乏一技之長,自我中心、漠視他人與挫折容忍度低等等。對于產生犯罪行為的另一個要件——犯罪機會,Gottfredson與Hirsehi則采納了Cohen和Felson(1979)的“日?;顒永碚?rdquo;中的觀點。認為犯罪事件的發生均需具備三要素:一為具有能力及傾向的犯罪者;二為對犯罪者而言,有合適的犯罪目標物;三是足以抑制犯罪發生的保衛人員(Guardian)不在場。三個條件在特殊時空的聚合足以使犯罪事件發生,缺一不可。一般犯罪理論認為犯罪人是低自我控制者,當具有適當的犯罪時機時他們容易選擇從事犯罪行為。那么,犯罪人的低自我控制特質是從何而來的呢?Gottfredson與Hirschi認為低自我控制是不良或無效的社會化所導致;而家庭的教養與學校的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最主要方式。

2 家庭教養與低自我控制

一般犯罪理論認為,不良的家庭教養會導致低自我控制,而良好的教養方式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有其順序性:一是依戀(Attach-ment):親子間的情感依戀會影響父母對子女行為的關心程度;如果父母對子女缺乏關心,則子女就難以受到完整的社會化熏陶。二是監督(Su.pervision):關心孩子的父母親,未必有時間或精力監督孩子的行為;監督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讓社會控制內化為自我控制的最直接管道。三是辨識(Rec-ognition)子女的偏差行為:盡管父母關心孩子、且具備時間和精力去監督孩子的行為,他們并不一定有辨識偏差行為的能力。例如父母明知子女不做功課、學抽煙、在學校打架等,卻不認為這是偏差行為。四是懲罰(Punishment):具備以上三個條件還是不足,因為盡管父母已經察覺子女有不良行為,卻不一定有恰當的方式進行處罰。

3 學校與低自我控制

一般犯罪理論認為學校也是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它具有比家庭更多的優點;首先,學校的監督功能更能彰顯,因為老師正扮演監督孩子的角色;第二,老師基本上沒有辨識偏差行為的困難;第三,由于學校有維持秩序和紀律的目的,因此學??刂坪⒆拥倪`規行為是被允許的;最后,學校有權處罰不守紀律或缺乏自我控制的孩子。在學校如果能每天做完功課、喜歡學校、在學校有優良的表現,都能提升一個人的自我控制力;因為做功課代表一個孩子學會顧慮到明天,而非立即享樂、不顧后果;喜歡學校代表孩子愿意接受學校的種種限制、忍耐一些不自由。但是,雖然學校有很多優點,但若沒有家庭的配合,仍很難收效,孩子在學校的問題常??梢宰匪葜良彝ヒ蛩?。

(三)其他的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理論

1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

Sampson和Laub(1993)對上述Glueck夫婦的縱貫性研究資料加以重新整理和分析,提出了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系。Sampson等人該理論認為,兒童早期的生活經驗和個人在自我控制上的差異,固可解釋偏差行為的變化,但

日后的人生經驗對個人自我控制的影響仍是很大的。該理論有三要點:(1)結構變項(性別、年齡、種族等)透過家庭和學??刂频闹薪樽饔枚忉寖和蜕倌陼r期的偏差行為。(2)兒童時期的反社會行為可以以不同形態(如:酗酒、精神疾病、意外事故、犯罪或偏差行為等)而延續至成人時期。(3)但無論早期犯罪傾向如何,成人時期的家庭和就業狀況可以解釋成人犯罪狀況之改變。因此,依據該理論的觀點,家庭和學校的非正式社會控制過程是解釋兒童及少年時期偏差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結構變項只有在對非正式的家庭及學校過程有所影響時才顯出其重要性,而這些變項對偏差行為應無直接影響。個人的特性如不良性格和早期行為失序也會對家庭、學校之社會控制歷程及偏差行為造成影響,但個人因素并不會顯著降低家庭和學校對偏差行為之影響。

2 青少年危險模式和McWhirter的觀點

Resnick和Burt在1996年提出了“青少年危險模式(Adolescent Risk Model)”。此模式認為青少年之所以處于危險(Risk)中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例如缺乏社會資源、壓力大、制度支持不夠等。而引發危險行為的變量包括了:(1)危險前提(Risk Antecedents):危險前提是青少年可能產生顯著負向行為的肇因,例如貧窮、不良成長環境及家庭功能不良等;(2)危險標簽(Risk Mark-ers):功能不良的行為或條件的信號,例如學業表現不佳;(3)問題行為(Problem Behavior):是個體所產生的負向行為,例如逃學,過早性行為等;(4)結果(Consequences):問題行為所衍生的嚴重后果,例如未婚懷孕、吸毒、輟學、犯罪、服刑等。Resnick和Burr的模式包括了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因素,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取向,以了解形成犯罪青少年的復雜互動關系。同樣,McWhirter等人(1995)也認為,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危險,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轉變成為嚴重的危險。例如,從小學時期的偏差行為、攻擊行為、低學習成就等征兆,轉變成嚴重的反社會或犯罪行為。這些瀕臨危險邊緣的青少年,就被稱為“危險邊緣青少年(At-risk Youth)”,是指因個人身心狀況、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不利因素之影響,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難以獲致成功經驗的青少年,甚多面臨教育或學業失敗的危險,易于發生偏差(Deviant)或違規犯過(Disruptive)的行為問題,包括中途輟學、藥物濫用、暴力攻擊、危險性行為或自我傷害等。同時,這些過早離開學校的危險學生,大多尚未具備求職就業所需的工作技能,以致失業情況嚴重,甚多流連在街頭或潛伏在社會底層,極易造成社會更大的危險。McWhirter嘗試從生態學觀點,將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加以整合而成。其中“危險(Risk)”系指一組因果動力的假設,會導致少年陷入偏差行為的可能因素,這些危險并非分離、單一的范疇,而是一系列相關連危險因子(Risk Factors)的連鎖狀態。因此,這些危險因子只有通過教師、心理咨詢輔導人員、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養育者及政策制訂與執行者等相關人員,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給予適時及適當的支持輔導,才有可能有效地減少偏差或犯罪行為的產生。

三、討論

(一)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的啟示

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學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地說明了犯罪行為具有持續性,犯罪青少年整體群體的特異性,卻沒有在探討犯罪成因之前檢視青少年犯罪現象的本質與特點——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以及大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并不會持續到成年。一般犯罪理論通過數據的歸納和整理證實了“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但是卻認為沒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Moffitt則認為這說明了對于整個犯罪青少年群體內部而言,是存在著不同的犯罪成因和犯罪類型的。Moffitt認為有兩種犯罪類型——少部分從小到大犯罪的人(LCP)和大部分僅在青少年階段犯罪的人(AL),且成因各異。AL來自青少年發展上的成熟代溝問題,跨越過成熟代溝得到合法的成人地位后犯罪行為就停止了。LCP的反社會行為來自先天或嬰兒時期的神經心理(neuropsychological)缺陷與惡質環境的交互作用,但她特別強調,因果順序是由個體的行為引起環境的反應,環境的反應又加強了個體原有的特質,最終導致反社會行為。由于有這兩種犯罪類型,才會產生青少年犯罪率高峰的現象。因此,對于任何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思考,都需要考慮到這一現象以及青少年犯罪群體內部的不同類型。對于我國的情況而言,根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這里牽涉了一個基本問題:“青少年犯罪率較其它年齡層高”的前提是否普遍成立?檢視這個問題的理由是基于犯罪率的年齡分布可能有跨文化的差異存在,我國未必有青少年犯罪率較其它年齡層高的現象;這需要我國的學者進行研究和檢視。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是對整個青少年犯罪群體的檢視,那么對于不同的犯罪類型——例如暴力犯罪、毒品犯罪——是否都存在著青少年犯罪高峰現象,這也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二)心理學理論學說的操作性增加

對于新近的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學理論學說而言,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理論學說的概念和定義往往十分明確易懂,很適合用來做實證研究時的操作型定義。例如,一般犯罪理論的“低自我控制”概念。它包括的特征有立即滿足傾向,缺乏勤勉毅力,冒險、體力取向,自我中心,缺乏一技之長等等,其中“追求立即滿足,不顧長遠后果,行動缺乏計劃”可說是一般犯罪理論賦予“低自我控制”的最主要特質,這符合許多心理學家對“沖動性格”的定義。低自我控制者易于立即表達其情緒以及動機上的沖動,缺乏對事情的規劃,無法履行承諾,缺乏沖動調節的能力,缺乏延宕滿足的能力。

(三)科技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趨向

長期以來,對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理論研究爭論不斷,難于統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理論基礎過于單一和偏頗,沒有充分認識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復雜性。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成因理論研究逐漸采取了科技整合(TheoreticalIntegration)的觀點,結合各領域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各類青少年犯罪進行研究。一般犯罪理論不再局限于社會層面,而引入了“低自我控制”或“犯罪性”這樣的心理學概念。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強調家庭、學校和個體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青少年危險模式包括了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因素,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取向,以了解形成犯罪青少年的復雜互動關系。McWhirter也將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危險因子假設為一系列相關因素。

(四)縱貫研究

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最終目標是為了更好地預防青少年偏差行為以及他們成年以后的犯罪行為。這就涉及到了青少年犯罪的“發展”、“變化”和“預測”等動態概念。但是,單純的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對于這些發展性問題是束手無策的。同橫斷研究相比較,縱貫研究是指在一段長時間內的不同時刻點上對所研究對象進行若干次觀察和資料搜集,以描述事物發展的過程、趨勢和變化的研究類型??v貫研究的最大優點是可以描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變化,并從這種變化中考察事物的發展趨勢。青少年犯罪縱貫研究是指研究者通過收集青少年某段較長的時間內某些特定年齡點(18歲、32歲或45歲不等)的各種資料,而來了解不同的研究問題:何時開始犯罪(age of on-set)、犯罪職業化(criminal career)或者專精化(spe-cialized)的過程、何時開始脫離犯罪生涯(age ofdesistence)、兒童、少年以及成年犯形成的因素等。以期了解少年成長期間觸犯嚴重罪行之成因與重要相關因素。在國外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縱貫研究(logitudinal study)已經成為更常見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一項縱貫研究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搜集資料,而且在不同時間搜集同樣的資料,有著許多的困難并且耗資巨大。我國的學者長期囿限于傳統的橫斷研究,鮮有對青少年犯罪進行縱貫研究者,需要進行青少年犯罪縱貫研究的嘗試與探索。

作者:鄭紅麗 羅大華

第二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摘 要:積極性心理學,能夠幫助課堂上的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前途潛力與道德和美德等積極的品質,能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時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對于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還能夠幫助我們學校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體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課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錯誤誤區,主要指的是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主的消極層面教學模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和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社會中形成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積極心理學是作為科研者的積極品格的一門學科,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調動和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來有效地幫助他們獲得幸福的生活。

一、了解真實需求,增加學生的積極體驗

小學階段的心理課程教學主要目標就是給予學生一個培養積極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培養他們良好的身體三觀,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正確地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增強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但在我國傳統小學對于心理問題的教育中,小學對于心理的課堂教學方向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只是單純地為了解決優秀學生的問題而去進行解決,偏重點也大都集中在那些已經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的優秀學生身上,從而導致造成忽視對于優秀學生的職業品質與潛能挖掘等各個方面的培養。所以我們的老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就是一定要更加重視地去了解每個學生真正的需求,來提高他們增加學生們的積極性體驗,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及各方面能力。在我國現代小學階段心理教育中,老師們一定要將以人為本的心理教學觀念充分地融入日常教學中,要盡量做到更好地貼近小學生的現實和生活,尤其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以及思想感情。重視和調查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從學生的身邊小事來入手,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尤其是特別困難的學生,積極的創造條件給學生們解決生活及情感等各個方面的問題。

例如不定期的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者是利用班會課時候,面向所有的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宣傳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游戲、影視等開展教學,給每個學生一起創造一個表達與分享的平臺,幫助他們自我成長。教師還可以針對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專業的講座,達到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認識自我、肯定自己,審視目標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都具有差異性,各自成長的環境、性格都不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且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不強,大部分的學生相對都更加樂意偏向與同齡人傾訴,所以教師在教學以及實踐活動中,要采取積極的教育手段,創造積極活躍的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學生才會主動向教師講述自己的問題,尋求教師的幫助。

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其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機結合,以學生為主導地位,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教師也要主動的參與到其中,引導學生們在活動中體驗積極情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松弛身心,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僅僅只是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上,只會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距離感,同時教師本身也需要擁有積極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獲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鼓勵和賞識學生的優點,在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多層次去分析,幫助其分析錯誤的行為。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能做到有效的溝通,并且最后形成良性循環,挖掘學生積極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

三、家校聯合教學,點面結合積極陪伴學生

眾所周知,父母都是我們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家庭的教育在我們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職業發展生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家庭教育相對于我們的學校教育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特點。家校聯動的教學能夠培養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更加全面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情緒與情感生活,幫助每個學生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人格。尤其特別是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通過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積極營造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奠基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表率的作用。學校和家庭教育都是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在發現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學校和家長都可以及時的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家校聯合教學,點面結合積極陪伴和鼓勵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學生進行自我和精神的調節,讓我們的學生不管是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依靠自己尋找正確的途徑去處理和解決。在這樣的方式之下,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對激發其積極的心理潛能等各個方面進行培養與發展,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品德。比如當一個學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家長和老師都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引導學生給自己積極的思想和心理暗示,以此為基礎來鼓勵自己,不定時地舉行各種自助式的思想和心理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感受到多樣化的思想和感覺。

四、結語

小學階段心理課教師一定要對于心理課堂教學有個正確的認識,積極地探索尋求合適的途徑和方法來引導幫助小學生培養形成良好的品德與人格,幫助小學生敞開心扉,激發潛在的知識與能力,為促進小學生未來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快樂幸福的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仲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支持的社會體系構建[J].教育家,2020(8):23-24.

[2]孟珍偉.把脈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J].人民論壇,2021(1):91-93.

作者:鄭浪

第三篇:青少年發展的新取向: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文章首先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概況及積極心理學對青少年發展的促進作用;其次闡述了青少年積極心理培養的必要性及方法;最后對青少年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設想了一些構思。

一、積極心理學同青少年發展的關聯

(一)積極心理學的介紹

“積極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Seligman于1998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提議的, 由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 年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 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 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 從而提升個人素質和生活品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部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 并以此獲得美好生活。人類的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

(二)積極心理學同傳統心理學的區別

消極心理學模式把心理學家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的消極層面,導致心理學的畸形發展。這種過分局限的消極心理學取向的模式,忽視與漠視個人的積極品質、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發展。在過去,大多數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極心理學的訓練和熏陶,導致對消極心理模式情有獨鐘,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長,幸福感以及增進幸福感。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識到,消極心理學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實、全面地理解與解釋人的本質,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也意識到,心理學不僅應著眼于心理疾病的矯正,而且更應該研究與培養積極的品質。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學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優點與價值,實際上,發展人性的優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這些內容必須納入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心理學研究者開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積極層面,有關的論著、個案研究以及實驗研究都大大地推動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研究主題涉及: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快樂、幸福、滿意、士氣、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情緒平衡、興高采烈、幸福覺察、主觀福利、主觀不幸福、可感性生活質量等等。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積極心理學不斷增長的意識,無論什么理由,這個領域開始出現萌芽,并且為現代積極心理學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礎。

(三)青少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椐國內相關調查研究結果統計顯示: 我國中小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比例大約占30%, 而且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首當其沖。在以往的情況下,都是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后, 才采取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生談話等措施來彌補, 而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 通常缺乏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積極預防。我們應該去挖掘學生自身存在的勇氣、樂觀、希望、誠信、毅力、快樂等積極心理品質和生活態度, 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擾。因此, 研究當代的積極心理學, 對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極為重要。

二、青少年積極心理的培養

(一)培養積極體驗

積極體驗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當前, 關于積極情緒與體驗的研究的焦點與熱點在于:幸福感和滿足感、快樂和愛、希望和樂觀。當然,這些積極的情緒與體驗并不可能完全分離開來。在這些研究當中最多的積極情緒與主觀體驗是人的主觀幸福感與快樂。

教師要善于理解學生, 充分信任學生, 相信學生都有能力、潛力走向成功, 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充分發揮中小學生的潛能、發展中小學生的個性。要注重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教育中小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對待自我, 能夠正確地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 勇敢地迎接社會生活的挑戰, 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二)培養積極人格

首先要培養積極的體驗,在積極體驗的基礎上發展優秀的人格。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積極體驗條件卜產生的新要求主要是來自于個體自身的內部,是人對內部動機的覺知和體驗,所以它更容易和個體的先天某些生理特點發生內化而形成某種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所謂的積極體驗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在培育個體的積極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關注是什么導致個體在某一個時刻比另外一個時刻感覺更好,通過這種比較,積極心理學尋找到了影響積極體驗的各種因素,包含內部動機因素和外部社會文化環境。

其次,要培養良好的自尊。個體的發展(包括能力、情感等的發展)主要應歸因于他們投身于滿意而高興的活動、保持了樂觀主義的心態和以積極的價值觀為生活理念,而這些都需要通過培養個體的積極人格特質來得以實現。而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則又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而在這一過程中與自我有關的自尊則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發展個體良好的自尊也是實現積極人格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三)營造積極的外部環境

青少年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主要圍繞學校和家庭。首先要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和構建積極的教育體系?,F代意義上的積極教育就是指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品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通過增加學生的積極體驗,以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為最終目標而開展實施的教育。積極教育強調教育并不僅僅只是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教育更主要的應是尋找并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品質進行擴大和培育,這是一種對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并適應現代社會的新觀念。教育在今天這樣一個現代社會己不僅僅只是充當了反愚昧的武器,它在某種程度上更是為了使今天的世界和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并為未來的世界幸福做好充分的準備。文明和幸福本身己經變成了一個比過去更加激動人心的問題,教育也由過去的一種外在使然而成為人的一種內在的生活需要。在人類的漫長發展歷史過程中,教育曾經是一種特權的標志,它只被少數人所占有,成了一種所謂的高尚享受,普通人最多也就只能忙里偷閑,難得過把癮。但是社會在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了所有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近代以來的教育只能算作是一種幫有錢人進行生活點綴的話,那么如今的教育則已真正成為了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需求。其根本的任務在于使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家庭和整個社會都變得富有生機,而要達成以上目的的根本前提則在于使侮一個個體生活快樂。

其次是營造積極的家庭關系。青少年獨立生活的能力發展的還不完善,還需要同父母生活一段時間,為將來的獨立生活做準備。在家庭關系中主要包含了三個子關系:一是婚姻子關系,我們稱之為家庭親密關系;二是親子子關系,我們也稱親子關系,它主要包括了母子關系和父子關系;三是血親關系子系統,通常又稱近親關系,如孩子間的關系、爺孫關系等。由于現代社會以核心家庭居多,所以在這二個子關系中,家庭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為現代最主要的兩種家庭子關系。

三、對青少年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構想

積極心理學是新興的一種研究取向,它彌補了二戰以后心理學的一種空缺——只是研究消極心理學,將心理學研究的天平變得平衡起來。它從以下三個方面將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了:積極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環境。在青少年積極心理學方面也是如此,它擴展了人們的視野;不僅將視線集中在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上,而是將預防和培養學生潛質擺在首位,不應等到學生出現問題時才去干預。同時人們應當看到青少年身上所存在的優點:美德、創新、勇敢、樂觀。羅洛梅曾說過現代人的困境可以通過人性之美得到緩解。研究者發現只是單純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并不能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從積極的視角看到青少年發展勢在必行。

但現實總是不容樂觀,如同人們以前只重視消極心理學的治療學說,現在的天枰朝向了積極心理學一邊。人們應當認識到積極心理學同消極心理學并不沖突,只是看問題的視角有所不同。因此將來的研究應當結合積極心理學同消極心理學。預防和干預并行前進,以預防為主,輔以干預。這樣才會將心理學的功能發揮到最佳。

四、總結

積極心理學需要同我國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實現它的本土化之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資料的豐富多樣,但是人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顯著提高。這同社會上出現的諸如腐敗、社會分配不公等社會負面性事件有關, 也同國人缺乏幸福教育, 缺乏正確的幸福認知、幸福體驗和幸福能力或者采取不良的社會比較等不無關系。在我國, 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使命之一, 就是結合中國的國情, 積極引導和宣傳積極心理學的思想, 并對有關的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從而使國人在心理上生活得更加幸福,增加國人的幸福指數。這對振奮國人精神, 提高國人生活質量, 乃至社會穩定均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謝華.論中小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

(作者簡介:謝亮亮(1986.1-),男,漢族,安徽安慶人,現為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謝亮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教育教學畢業論文下一篇:社會工作學年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