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少年心理學論文提綱

2022-08-28

論文題目:青少年抑郁癥住院患者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社會心理學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癥住院患者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現狀及人格特征、兒童期虐待、家庭功能、生活事件等因素的影響,為早期預防、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提供參考。方法:本研究納入于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住院的符合入排標準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120例,將其分為無自傷自殺行為組(n=29),非自殺性自傷組(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組(n=65),自殺未遂(Suicide Attempt,SA)組(n=26)。使用自制的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被試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在自傷自殺的問題上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獲取相關信息;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問卷(EPQ)、Young網絡成癮測驗(IAT)、兒童期虐待問卷(CTQ)、家庭功能評定量表(FAD)、自尊量表(SES)、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ICDS)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及社會心理因素。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的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人數(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自傷自殺相關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1.本研究納入的120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有NSSI行為者65人,檢出率為54.17%;有SA行為者26人,檢出率為21.67%。15-17歲為NSSI行為高發的年齡段,14-17歲為SA行為高發的年齡段,女性自傷自殺行為者多于男性。三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童年期是否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目前生活在一起的是否為親生父母、父母的文化程度、與父母家人的親密度,家庭經濟狀況、校園欺凌情況上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2.根據半結構式訪談結果,在65例伴有NSSI行為的青少年中,采用最多的自傷方式為用刀或利器割刺傷自己,共有47例(72.3%),其次為摳或抓自己,共有34例(52.3%),隨后依次為撞/錘墻29例(44.6%),用力咬自己20例(30.8%),用力扯頭發14例(21.5%)。在自傷時間上,有28例(43.1%)最近1月內有自傷行為;有14例(21.5%)最近1周內有自傷行為;有13例(20%)最近半年內有自傷行為。前三位自傷的原因依次為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學業因素。61.5%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傷后感到輕松愉悅。3.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無自傷自殺行為組、NSSI組、SA組抑郁、焦慮的得分逐漸增高,SA組與無自傷自殺行為組在HAMD-24和HAMA得分上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NSSI組和SA組神經質、精神質、情感虐待、軀體虐待、情感忽視、交談中的行為困擾,交友、溝通、角色、情感介入、總的功能、人際關系、受懲罰、LES負性事件及IAT量表的得分均較無自傷自殺行為組高,NSSI組和SA組內外向及SES量表得分較無自傷自殺行為組低,SA組軀體虐待及情感忽視得分顯著高于NSSI組,NSSI組學習壓力得分較無自傷自殺組高,以上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精神質、LES負性事件、軀體虐待、網絡成癮是影響自傷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自尊程度是保護因素。結論:1.青少年抑郁癥住院患者NSSI行為的發病率較高,15-17歲為NSSI行為高發的年齡段,14-17歲為SA行為高發的年齡段,女性多于男性,最常見的自傷方式為用利器劃傷自己,前三位的自傷原因依次為家庭、學校、學業因素。2.青少年抑郁癥患者NSSI行為與內外向性格、神經質、精神質、情感虐待、軀體虐待、情感忽視、交友、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溝通等因素相關。精神質、LES負性事件、軀體虐待、網絡成癮是自傷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自尊的程度是保護因素。

關鍵詞:抑郁癥;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影響因素;青少年

學科專業: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學位)

摘要

Abstract

常用縮寫詞中英文對照表

前言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納入標準

1.1.2 排除標準

1.2 研究工具

1.3 流程及質量控制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分析

2.2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NSSI行為特征

2.3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傷自殺行為社會心理因素的分析

3 討論

3.1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NSSI行為的現狀及特點

3.2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 NSSI 行為的人口學特征

3.3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NSSI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特征

4 結論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綜述 抑郁癥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英語碩士論文提綱下一篇:工程師評定論文提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