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

2023-09-17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第1篇

一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

1. 離異家庭

據調查, 73.5%的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夠健康, 具體表現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 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敵對情緒明顯, 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產生敵對等不良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敏感, 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學一起參加活動, 喜歡獨來獨往;厭學情緒普遍,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 很多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厭學心理。

3. 特困家庭

由于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 受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因素變化的影響, 人們的心理問題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自卑和無望感加劇, 自卑與自尊的雙重性格, 身心疾病突出。對自身狀況的客觀認識, 使他們懂得只有發奮才能改變自身的處境, 但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又時刻在困擾著他們, 使他們長時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

二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墻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課

很多學校只是在上級要求必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前提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于課表之中, 但僅是剛開始上一段時間, 不久就將心理課的時間讓給了數理化等科目。

2.“講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

有部分學校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性, 但他們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如在考試前開設心理講座。談應試心理, 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有的學校給學生講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然后搞個競賽就結束了。

3.“班會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

很多學生不清楚班會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 認為教師在班會上講的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或進行一些談話活動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醫務室”的心理咨詢

部分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 但心理咨詢室和醫務室是在一個房間, 并讓校醫做心理咨詢工作。一方面, 校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專業是個問題;另一方面, 將心理咨詢室和醫務室設在一個房間, 會讓學生認為進行心理咨詢就是“有病”, 使得學生在心理狀況出現問題時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產生困擾。

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偏差的原因有:缺乏專業性, 缺乏長期性, 缺乏針對性, 缺乏全面性。

三有效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領導和老師特別是相關教育部門都應該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立實體地位, 必須聘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擔任心理課教師并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相關教育部門還必須立足現實制定政策, 同時成立相應的督察小組隨時檢查, 讓學校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無空隙可鉆。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順利有效地長期進行下去。

2. 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學生應該學習心理知識。從長遠來看, 它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 也有利于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發展。其次,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力求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其關注的心理問題, 提供相應的心理幫扶。最后, 采用不同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設立專欄、心理咨詢專線等, 讓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 能夠采取個人隱私得到保密的形式進行傾訴、得到幫助。

3. 針對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別關注

首先,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聯系, 幫助他們搭建能夠暢通交流的橋梁, 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培養良好的親情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 加強學校教育, 提高教師素質。作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 使教師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 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再次, 加強和完善社會制度, 充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因此, 社會有必要給予特殊家庭的學生更多的關愛, 有效地彌補家庭教育對其關懷的不足。最后, 提高自我調控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的大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特殊家庭學生健康發展, 必須培養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

讓學校、家庭、社會聯手, 共同關注校園心理健康教育, 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第2篇

一、聾啞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及分析

1. 心理健康狀況高出常模值。

將聾啞學生SCL—90評分與國內常模比較得出, 九項因子分和總分均極其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按得分排在前幾位的高低依次是軀體化、偏執、敵對、強迫癥狀、焦慮、精神病性等。按照SCL-90診斷標準, 如果某被試總分超過160分, 說明該被試可考慮篩選陽性, 即很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需進一步檢查。按照此標準進行統計分析, 聾啞青少年心理問題檢出率為69.34%。測查結果比以往各種普通人群的檢出率都高, 有文獻統計, 國內同類群體總心理問題檢出率報告31.79~29.11%不等。

2. 家庭經濟狀況較差, 生活單一, 容易引起心理問題。

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家庭經濟水平普遍偏低,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一千月以下的約占67.1%。家庭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社會地位。由此可推測, 聾啞青少年所處的社會階層相對較低, 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影響。此外, 聾啞青少年有46.8%在課余時間選擇學習, 24.5%選擇跟朋友玩, 這表明他們的課余時間以學習為主, 生活比較單一, 興趣愛好不夠廣泛, 比起同齡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3. 渴望交流但存在社會排斥現象。

調查中, 大部分被試表示愿意跟正常群體交往, 他們渴望與外界交流, 但是由于存在著正常人的歧視, 交流溝通不暢等諸多因素, 導致社會排斥的產生。英國布查德特等指出, 社會排斥是個人生活居住在一個社會中, 沒有以這個社會的公民身份參與正?;顒拥臓顟B。社會排斥包括了社會支持的缺乏, 例如缺乏與朋友、家庭以及廣泛的社區的聯系。另外如非健康狀態, 低教育水平, 沒有穩定的朋友關系和工作, 住房情況不佳, 蕭條的地方勞動力市場, 交通條件差, 社會的、公民的和政治的制度的缺乏, 這些因素都會限制參與。由于聾啞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特殊性, 使得其社會排斥現象表現尤為突出。

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 大部分被調查者都選擇通過與朋友談心、向老師求助、跟父母溝通來緩解自身問題。由此可見, 心理調試有介入的空間。這也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對聾啞青少年開展正確有效的心理調試

聾啞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缺陷, 易導致其心理異常, 形成諸多消極的個性心理特征, 我們應以科學、正確的方法來應對, 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 積極迎接生活的挑戰。

1. 了解其個性心理特點, 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 提高道德認識。

并根據每個人的特點, 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使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聾啞青少年由于其特殊處境, 易形成人格障礙。學校教育要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 合理地安排內容, 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 應加大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獎懲制度、文明評比等活動的力度, 以鞏固和加深其對道德認識的理解。

2. 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充實其生活。

多數聾啞青少年雖渴望與外界交往, 但是由于交流溝通不暢等諸多因素, 導致了社會排斥的產生。在活動中可以促進他們之間以及與正常群體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 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增強他們的競爭、參與意識, 樹立起自信心, 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增加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 鍛煉社會交往的能力。

3. 據心理學的理論及臨床經驗, 可從情緒等方面入手進行調試。

這里提供三種可供選擇的調試方法: (1) 外力內授, 當個體某方面能力較弱, 自卑感較強, 而周圍環境又有較大的壓力時, 可以把這種壓力變成激發自己前進的動力。 (2) 積極轉移, 一是精力轉移。假如感到過剩的精力在令你為所欲為時, 將它迅速轉移到有意義的事件上去。二是行為轉移。比如做事失敗后容易垂頭喪氣, 但若再換做另一件事情, 往往能使你激發起東山再起、大干一場的信心和決心, 實質上即注意焦點上的轉移。 (3) 自我合理, 如遭受到挫折、不幸或失敗, 一時想不開, 為盡快獲得心理的平衡, 可以多尋找幾條理由, 為自己的遭遇作合理的解釋。

4. 積極開展心理輔導, 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聾啞學校應建立聾啞生的心理衛生檔案, 開展專門的心理輔導, 提高他們的心理衛生水平。具體的說, 即在心理輔導過程中, 應尤其關注聾啞青少年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按照其年齡、性別等特點, 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心理衛生干預措施。并積極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進行及時肯定和鼓勵, 強化他們自尊與自愛的意識, 并幫助聾啞生分析和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預防自卑心理的產生。

對聾啞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調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須持之以恒。同時, 我們也應大力宣傳和呼吁全社會端正認識, 充分理解他們, 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 創造有利于他們工作生活的社會環境, 使他們在融入社會的同時, 感受到個人價值, 享受和正常人同樣的權利和樂趣, 促進聾啞青少年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均倩.國內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評.中國特殊教育, 2011年第1期, 47-52

[2]楊素華.特教中專殘疾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中國特殊教育, 2001年第2期, 27-31頁

[3]李強, 張然等.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特殊教育, 2004年第2期, 68-69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在校學生 心理發展 學校教育 心理健康

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在校學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行為問題發生的危險時期,此階段他們自我意識增強,但認識結構、判斷能力和行為方式都有待提高。他們思維活躍但不穩定,思維單純,模仿性強,易沖動,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緊張的學習、激烈的競爭、單調的生活、成長的煩惱,還有來自家長、教師及學生自身的過高期望,常常會誘發學生的消極情緒,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這些心理問題一旦得不到及時的心理輔導,容易出問題,甚至違法犯罪,給學生素質和社會穩定造成影響。為此,加強學校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又是促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觀原因

在校學生雖未進入社會,但他們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有著很大的差距,表現出一種不適應態度,產生心理問題。

(一)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矛盾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出現了生理發育加快,肌肉骨骼迅速增長,身高體重隨之猛增,內分泌的生長、激素的系統作用下,中樞神經系統迅速發育,以甲狀腺機能旺盛而刺激各級神經系統致使神經系統出現興奮與抑制,性器官發育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顯露,隨著機能本能量代謝旺盛,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由于生理的發育直接影響著心理的發展,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的矛盾,在抽象邏輯思維已占主導地位,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但仍帶著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心理上探索能力和好奇心加速發展,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但認識能力的發展還不成熟,情緒上具有極大的沖動性,自我控制力不強,這些矛盾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一旦心理教育不能及時跟上,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二)心理結構內部各因素之間的矛盾

在校學生由于心理諸因素發展尚未成熟,各心理因素之間尚不協調,使心理結構內部各因素之間的矛盾突出。青春期情緒比較強烈,發展迅速,而認識能力的發展有限,認識與行為容易脫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出現辯證思維,能比較客觀地看待自我,然而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難以統一,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而意志力一般比較薄弱,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又隨著他們獨立性意向的發展,拒絕他人的干涉,與家長、老師之間的感情疏遠,擺脫他人控制的能力日益增強,但又希望在同齡人中尋找支持,又不能分辨好惡,加之自尊心很強,對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極為敏感,情緒波動大,他們在生理上、心理上向成人接近,然而離成人心理又有差距,造成理想與現實相脫節,便產生心理問題。

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客觀原因

1.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淀了等級觀念,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學校管理中,老師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認為高高在上,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而青少年正處于信息時代,在網絡化的影響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并存,使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思想紛然雜陳,不同觀點相互激蕩,不良的文化思想和不正之風嚴重影響著學生幼小心靈,使其思想、行為與老師的教育發生抵觸、沖突,產生心理問題。

2.社會環境的影響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形成,受他們所上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受西方文化的侵蝕,受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下,把金錢作為人生價值評價的唯一標準,把人格金錢化,以自我為中心,社會上產生了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賭博、賣淫嫖娼等社會丑惡現象,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進行教育,他們在求知探索欲望的趨使下,容易受暴力影視、黃色書籍等不良宣傳品和腐敗墮落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容易受到壞人壞事的重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隨著形勢的發展,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物質生活強烈追求和向往,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經濟效益,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強調自我的價值,但理想與現實相矛盾,出現心理問題。據有關資料表明,當前大學生中有心理健康問題最低是4%,最高達64%①;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常規,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第一位②;青少年有抑郁障礙達44%,曾有過自傷行為,有自殺念頭的比率是49.33%③。面對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難適應,據重慶市對綜合、理工、文史、藝術、師范、醫院校分類,抽取10所高校調查,雖然都有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但有專兼職人員400多名,其中約占9%,專兼職人員與學生總數之比為1:4000,有心理醫生僅占4.2%④;浙江省對全省城鎮和農村148所學校開展問卷調查,有專門負責這方面工作的領導并配備有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的學校僅占37.1%,從師資隊伍建設看,39.2%的學校沒有心理輔導教師,兼職教師中,屬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只有4名⑤。師資力量嚴重缺乏,領導也不重視,極不適應當前在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以教育為本,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關通知精神,將心理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必修課,按照要求各學校必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小組,心理咨詢室,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和教育管理部門成立督導組,使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1.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小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教育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落腳點,學生心理素質好,學習質量就高,從而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既有利于學校的教育管理,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此,各級領導特別是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屋建瓴,統籌安排,成立組織機構,把這項工作列為學校日常工作重要內容之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開展心理教育輔導與心理咨詢活動。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因家庭環境,所處的社會環境條件不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也不同,要依托公共學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放心理基礎知識課,增加經費,購買心理健康書籍,以供學生閱讀。還要成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器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反映出的帶有共性的心理熱點問題,開設系列心理講座,還要針對個別學生反映出的個別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咨詢和分別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生活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等問題得以解決,要使心理咨詢工作達到目的,要求老師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使咨詢者講心理話,教育、干預和治療才具有針對性。同時,還要開設熱線電話,進行心理咨詢服務。對學生的人際關系、健康疾病、戀愛及性問題得到廣泛和快速地幫助解決,使心理失衡者得以健康發展,要從個別輔導入手,逐步向團體輔導與訓練,重點放在團體成員的互動中,通過開展實踐性強,形式多樣,生動有趣,適應性強的健康活動,在互動中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得以協調健康發展。

3.建立“篩查、干預、跟蹤、控制”心理健康一體化工作機制。建立常規性的心理健康檢查制度,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全面的普查,及早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教育干預和治療,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對突出的心理問題,學校又無力解決的,學校應與衛生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心理變化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而且又萌芽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征,為此,學校應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檔案隨其升學進行移交,使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過程,教師都能夠掌握。按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化解心理健康問題。

4.建立統一的心理健康評估體系與有效監督機制。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機構不完備,制度不完善,經費投入不足,師資力量嚴重欠缺,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等突出問題,因此,要建立全國性的領導機構,建立健全行業標準,統一的評估體系,制定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各學校和教育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工作制度和責任追究辦法,落實實施監督的長效機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明確監督人員,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檢查、督導,對領導不重視,措施不落實的學校要追究責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性強,除教師應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外,還應有精湛的專業知識,才能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健康的開展。為此,要注意錄用一批心理專業的畢業生,增強專門人才。學校還要積極鼓勵支持和選派一批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學習或培訓,還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了解、掌握學習國內外有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以改進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構建多途徑、多載體、多陣地、多層次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現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同時針對當前專業教師嚴重不足的現狀,各學校要利用網絡技術,開設專門心理教育網站,明確專門教師負責,全國聯網,利用網絡和電話開展咨詢,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實現資源共享。還要建立全國性研究分析機構,形成完備的一體化機制和危機預警機制,面臨的突出心理問題,進行公布,提出預警,使預防、控制和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校教學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進入21世紀,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必須掌握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才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為此,心理專業的教師要定期或不定期對非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掌握心理知識的能力,使各學科的教師在教學上都結合心理知識,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教學,把心理健康教學自覺體現和滲透到教育實踐之中,對學生進行自覺的,有意識的影響,促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統一起來,納入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它們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心理教育是提高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提高政治思想覺悟的關鍵。為此,要針對學生中帶有普通性、傾向性、典型性的心理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早戀、網戀、未婚先孕、明星自殺、毒品問題、艾滋病等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觀點,老師再有針對性地加以輔導,矯正其心理問題,使其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自覺地遵守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還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易產生失落感,對前途、命運缺乏信心,教師應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做學生的朋友,進行平等的交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疏導,用愛心去感化、引導他們,幫助他們解除心中的困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五)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從心理適應向潛能開發的轉變

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心理健康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而學生心理健康是個人幸福和為社會服務的基礎,通過學校不斷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他們心理適應能力,減少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心理教育,可以使學生從心理適應向潛能開發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達到心理健康自我的確立,提高自我評價和控制能力,減少心理壓力,學習情緒穩定,能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自尊、自愛、自控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全面的發展,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①梁寶勇.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主試培訓會上的講話.北京航天航空大學.2004.

②俞少華,張亞林.我國大學生心理輔導現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2):131-132.

③唐江華,王高華,王曉萍等.抑郁障礙青少年自傷行為.自殺觀念相關因素剖析.2005,19(8):536-538.

④何敏,葉海燕,謝忠明.重慶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8),533.

⑤高亞兵.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狀況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344.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第4篇

摘要:網絡環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是事關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此探索性的調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夠引導青少年在網絡社會中趨利避害,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協調發展。關鍵詞:網絡 青少年 心理健康研究

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還在逐步增多,青少年是網絡使用、交往的重要主體。就網絡與青少年成長之間的關系而言,一方面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介、交往方式,極大地滿足了人們信息資源共享、進行超越時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但另一方面,網絡也帶來了陰暗丑惡的一面,網絡環境往往較為復雜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青少年身心發育和社會化尚未完成,他們對“網絡文化”、網絡環境和網絡交往等信息的甄別往往缺乏深刻的認知。因此,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過重的學習壓力使得青少年極易在輕松的網絡環境中尋求解脫與滿足。網絡成癮不僅給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而且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有關學者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城市青少年運用互聯網狀況情況進行了調查,青少年用戶上網目的分為實用目的、娛樂目的、網絡技術使用和信息查詢。

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212分鐘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約30分鐘左右。37.0%的用戶認為自己上網時間“正好”,認為“比較多還能滿足”的用戶占12.0%,認為“太多了”的僅為0.7%。31.7%的用戶認為“比較少”,18.5%的青少年用戶認為“太少了”。也就是說,50%的青少年用戶對上網時間并不滿足。58.8%的青少年用戶在家里上網,31.5%的用戶在親戚朋友家上網,在網吧、咖啡廳或電子游戲廳上網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辦公室上網的占15.0%,在學校上網的占10.8%。

青少年在上網時玩游戲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發電子郵件占48.6%;下載儲存網頁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訂閱新聞占21,9%;網絡電話占14.7%;網上尋呼占14.3%;制作和更新個人網頁占12.6%;上傳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務器占2.3%。 約50%的

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戶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青少年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得新聞”、“滿足個人愛好”、“提高學習效率”、“研究有興趣的問題”以及“結交新朋友”?;ヂ摼W已經成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

網絡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說是雙重的

一、網絡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雙重影響

1.積極影響

(1)、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校園。諸多的網上學校的陸續建立,為青少年的求知和學習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和廣闊的空間。

(2)、互聯網為青少年獲得各種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獲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網的第一目的。

當前青少年的關注點十分廣泛,傳統媒體已無法及時滿足青少年這么多的興趣點,互聯網信息容量大的特點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為青少年提供了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

(3)、互聯網有助于青少年不斷提高自身技能。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大大拓寬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徑,有助于青少年開闊視野、促進學業。

(4)、互聯網有助于拓寬青少年的思路和視野,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度,開發青少年內在的潛能。

(5)、網絡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具優越性的文化環境。

首先網絡文化改變了青少年的求知、學習方式,開發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其次改變了青少年的娛樂、游戲方式。對孩子們來說,玩樂、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通過游戲、玩耍,孩子們可以學習到交往的禮儀和規范,學習到規則意識并增強想象力。

(6)、次改變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熱衷于進入網絡世界,與和自己有著相同志趣、愛好的人結成一個親密的社區,甚至與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談,就像隔壁鄰居一樣親近。

網絡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為: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

信息傳遞的快捷,以及人機對話的平等的新型人際關系,有助于啟發和引導青少年培養和形成學習、效率、平等、開放等現代觀念;網絡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有助于青少年擴大交往的范圍;網上新型人際交往方式和社會關系的建立為青少年在現實社會中進行社會交往提供了一種緩沖的空間;網絡還為青少年的社會化提供了角色的練兵場,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網絡使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娛樂等各方面的個性特質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個性的發。

2.消極影響。

(1)、 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

網絡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質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網上信息泛濫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價值觀的多元化,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網絡交流的隱藏性、無約束性,極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荒廢學業

網絡對青少年智力素質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網絡聊天是許多青少年上網的主要內容,這種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響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注意力;計算機網絡擠占了青少年讀書和思考的時間,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學習的認真態度。

(3)、影響社交能力

網絡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網上交際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數字、符號,青少年終日沉迷于這種人機對話的模式,會對社會適應行為和能力受到影響,青少年交往的對象、身份都不確定,這就減弱了青少年的社會角色的獲得能力;網絡交往的虛擬性、自由性,很容易導致人們行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甚至導致青少年社會化的失敗。

(4)、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

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害之類的犯罪;還有是黃色垃圾及暴力對青少年

的危害。而在接觸過網絡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互聯網上大約有 100萬個黃色電腦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說、錄相剪輯和圖片。淫穢色情制品通過網絡對青少年造成“精神污

染”,這些網絡“色情文化”嚴重摧殘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將他們引入歧途。

(5)、網絡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網上交際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數字、符號,青少年終日沉迷于這種人機對話的模式,會對社會適應行為和能力受到影響,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還可能患上“網絡社交障礙癥”;在網絡環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對象、身份都不確定,這就減弱了青少年的社會角色的獲得能力;網絡交往的虛擬性、自由性,很容易導致人們行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甚至導致青少年社會化的失敗

二、如何克服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消極影響

1. 營造綠色網絡平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1)、建設一批適合青少年瀏覽的網站,全面推進“青少年綠色上網工程” 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過來。

(2)、可以通過學習、就業、交友、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興趣的、能切實為青少年服務的形式,服務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2.建立學校綠色網站。

(1)、校方可以憑借熟悉學生心理特點、思想動態的優勢,建成有吸引力的貼近學生的網站,吸引學生的眼球。比如學校在校園網里開辟 “校園聚焦”、師生對話“、“我愛我校”等欄目。

(2)、根據青少年自身的特點和本地區青少年工作的實際,堅持虛擬與現實的統

一、個性張揚與社會約束統一的原則,組織網上活動。

3. 加強對青少年利用網絡的引導和監督

(1)、強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是防止青少年在網絡中“迷途”的根本保證。

(2)、針對青少年在上網中遇到的問題,重點實行“3W”(即為什么上網(why)、如何利用網絡(how)、什么時候上網(when))引導,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上網、正確對待網上信息,培養良好的上網習慣。

(3)、積極發揮家長、學校、社會各層面的綜合引導作用,形成貫穿各個層級、覆蓋各個領域的強大合力。還要經常監督他們的上網時間和上網內容。

(4)、建立廣泛的CA認證制度,使網絡行為者身份可查詢。改進網絡服務器,使其具有對訪問者的地址、訪問時間和操作行為記錄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客觀條件。

4、加強網絡道德建設。要構建網絡道德規范,強化網絡道德的軟性懲罰機制。

(1)、對青少年認識網絡、使用網絡進行正確引導,改變青少年上網主要傾向于網絡游戲和聊天的不良習慣,把其興趣轉移到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上,從而培養高水平的網絡愛好者。

(2)、培養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的科學、健康的上網習慣,使其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不文明的內容和行為的侵蝕,做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合格網民,最終使得網絡上不健康的內容因為缺少成長的土壤而自行消滅。

5 、加強青少年的組織建設,消解虛擬組織對現實組織的沖擊

網絡社會存在大量的虛擬組織,有社交類、消費類、職業類、娛樂類、學術類等等。主動地去了解各類網絡組織,與其加強聯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們的運作、管理,各種虛擬組織可以為我所用,也可以通過網絡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健康組織。

6 、加大網絡立法力度,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有多種形式。在《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中,國家規定的是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網吧,并規定了由文化部門進行監管。各地文化部門要嚴格執行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網吧這一規定,加大對違反這一規定的網吧的管理和處罰力度。

7、學校應加強關注學生心靈和生命的教育。

從調查中可見,上網吧的學生很多是因在校學習壓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時又沒有知心的人可傾訴,不被人理解和接納。其實,從我們的咨詢實踐和與學校教育合作中發現,只要我們多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多給他們些心靈關注,將心理輔導寓于教學和教育之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會得到很好的化解。

青少年心理咨詢范文第5篇

本課題在借鑒心理彈性理論基礎上, 運用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討身體鍛煉者的保護因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進而驗證心理彈性在身體鍛煉對青少年心理應激影響機制中到底是起中介效應還是調節效應?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分層抽樣方法, 在江蘇省8所中學選取700人, 取樣時在允許的條件下盡量使樣本在學校類別、生源、性別和年級方面均衡。共發放問卷700份, 回收有效問卷676份, 回收率為96.57%。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1.2.1 心理彈性量表

采用張建新和于肖南修訂的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 該量表包含堅韌、自強和樂觀度3個維度, 共25個題目, 促進個體適應逆境的積極心理品質。該量表在國內得到了多次驗證, 適合中國本土使用, 使用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7, 趙晶使用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 本次驗證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2。

1.2.2 身體鍛煉等級量表

采用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修訂的身體鍛煉等級量表, 身體鍛煉量=鍛煉強度* (鍛煉時間-1) *鍛煉頻率。每個方面分為5個等級, 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7。

1.2.3 心理應激量表

采用梁寶勇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 該量表分為臨床用分量表和個研究用分量表。根據研究需要, 本文從5個研究分量表中選取3個分量表, 即正性事件、負性事件和中性事件分量表。要求受試者報告在一年內所經歷的應激事件, 采用Likert7點量表評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測試的信度, 正性事件0.82, 負性事件0.79、中性事件0.85。

1.3 數據處理

本文取得的數據均在統計軟件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2 研究結果

2.1 心理彈性、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的相關分析

從積差相關矩陣可以看出, 心理彈性、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呈顯著相關, 其中心理彈性與身體鍛煉呈正相關 (0.21) , 與心理應激呈負相關 (-0.18) , 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呈負相關 (-0.20) 。

2.2 心理彈性、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的交互作用

Reinemann和溫忠麟認為, 不同的中間變量所起的效應是不同的, 或是調節作用, 或是中介作用, 以往的研究中對中間變量的作用機制探討相對較少, 甚至存在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混用的情況。根據調節作用的檢驗方法, 變量的調節作用可以通過該變量與自變量在因變量上的交互作用來檢驗。即分析身體鍛煉與心理彈性在心理應激上的交互作用。以平均數為界將心理彈性分為高心理彈性組 (平均數以上) 和低心理彈性組 (平均數以下) 。根據《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報告》確定的體育人口標準:每周參加身體鍛煉不低于3次, 每次鍛煉時間30分鐘以上。符合標準的為經常鍛煉組, 不符合標準的為不經常鍛煉組。通過2*2方差分析, 考察身體鍛煉與心理彈性在心里應激變量上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顯著, 即表明心理彈性在身體鍛煉和心里應激間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 身體鍛煉和心理彈性對心里應激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都顯著。不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青少年, 心理彈性高者比低者的心理應激水平低且達到顯著水平 (t=2.973, p=0.001) ;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青少年, 不管是高心理彈性組, 還是低心理彈性組, 其心理應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且高心理彈性組比低心理彈性組下降的幅度大, 達到顯著水平 (t=3.586, p=0.000) 。

隨著心理彈性能力的增加, 經常參加身體鍛煉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大于不經常參加身體鍛煉者的影響。

3 討論

1.青少年身體鍛煉、心理彈性和心理應激的關系分析

目前關于身體鍛煉的心理效應已經取得一致認同, 身體鍛煉有助于個體的積極心理, 促進鍛煉者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減少消極性應對方式的應用, 且身體鍛煉有助于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那么, 身體鍛煉是否能夠提高個體的心理彈性, 它們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如果有, 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呢?本研究顯示, 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呈負相關, 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 這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心理彈性作為個體心理應激應對資源能有效的緩解心理應激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因而成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問題。心理彈性為何能成為個體內在的保護因素, 可能是因為在面臨相同的心理應激時, 高心理彈性者能夠充分調動各種資源, 采用積極的、有效的應對方式解決問題, 而在問題暫時無法解決時, 能夠承受心理應激事件的消極影響, 并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身體鍛煉作為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 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彈性能力, 已經取得眾多學者的一致認同。身體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心理彈性的提高。不同鍛煉方式對中學生心理彈性的目標專注和積極專注有顯著影響。首先, 從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論出發, 可以將身體鍛煉活動分為三個層次:生物的、社會結構的和符號的。其次, 從功能主義理論視角來看, 身體鍛煉不僅僅是拓展了青少年的關系、資源和經驗, 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們的性格。身體鍛煉中所展現出的某種信念和價值觀會使參與者對心理應激事件的心理應激評價變小, 身體鍛煉能夠內在地塑造性格, 已是一種無容置疑的共識而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心理彈性的積極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個體從預期的心理應激中恢復和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促進個體發展。高心理彈性個體不僅善于使用積極情緒, 而且能夠影響周圍其他人產生積極情緒。積極情緒能夠開拓視野, 增加心理和社會支持網絡, 緩解消極情緒產生的不良反應, 減少焦慮和抑郁癥狀的發生。

2.青少年身體鍛煉、心理彈性和心理應激交互作用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身體鍛煉、心理彈性和心理應激進行交互作用分析表明:身體鍛煉和心理彈性對心理應激的主效應顯著, 說明身體鍛煉和心理彈性是影響心理應激的重要因素, 這與國內外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鄧雷等研究認為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的影響不具有直接作用, 可能是通過其他的中介變量來影響心理應激。大量研究證實, 應激性事件并不必然引起個體身心健康的損害, 這與個體的心理中介因素密切相關。

心理彈性的調節模型認為, 個體心理彈性能力越高, 心理應激或逆境對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會更小。身體鍛煉和心理彈性的交互作用顯著, 說明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的關系受心理彈性等因素的影響。不管是經常參加身體鍛煉者還是不經常參加身體鍛煉者, 心理彈性能力高者比低者的心理應激水平低且達到顯著水平。即心理彈性因素的出現調節了身體鍛煉與心理應激的關系, 當應激事件強度不大時, 增強了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的作用, 起到一種保護作用;當應激事件強度達到一定強度時, 心理彈性在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影響中的作用達到最佳狀態;當應激事件強度過大時, 減緩了心理應激對身體的損害, 起到一種緩沖作用。因此, 心理彈性在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的作用過程中起著調節器的作用成立。

4 結論

1.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具有明顯的負向預測作用, 對心理彈性具有明顯的正向預測作用。

2.交互作用分析表明, 參加身體鍛煉越多, 青少年的心理應激水平越低, 這種下降的趨勢受到心理彈性的負向調節。相比而言, 心理彈性高者, 經常參加身體鍛煉能夠促使青少年心理應激的更大幅度的降低。

參考文獻

[1]胡心怡, 劉霞, 申繼亮, 等.生活壓力事件、應對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7, 15 (5) :502-503.

[2]王??? 劉軍廣, 陳靜.河北某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與生活壓力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 2010 (31) 11:1334-1336.

上一篇:心理咨詢師培訓下一篇:心理學家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