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將被賦予特殊的使命,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但會對自身發展造成影響,也勢必會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及幼兒教育,影響到社會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因而相較其他大學生而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不容忽視,而且迫在眉睫。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同與其他專業學生,主要與專業的特殊性有較大關系。首先,學前教育專業具有種類繁多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和技能,除了基礎課程學習以外,還要接受多種不同領域課程,在掌握足夠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在琴棋書畫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種類過多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學前教育專業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在學前教育專業往往會承受許多的非議,各種閑言碎語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再次,學生處于青春期,內心敏感而脆弱,許多情緒容易對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學生缺少清晰地自我認知。最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擔心自己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就業后,承受著低薪資卻要面對家長和學校的高期望,導致學生在就業后會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影響。

二、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片面并缺乏系統性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關注全體在校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并最終促使學生擁有積極的情緒和心態,完善其人格,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受到傳統心理學的影響,許多師范院校雖然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也配備了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心理問題或行為障礙的學生群體上,教育過程多以“干預學生消極行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首要任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現問題再解決,缺乏預防意識。由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復雜性,有各種理論課程、技能訓練,要求學生說拉彈唱跳、畫畫手工樣樣精通,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短缺,不能按計劃安排和進行,難以連貫系統地實施。

(二)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里明確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而目前師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以講授為主,互動體驗、行為訓練較少,枯燥的理論往往只能讓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淺嘗輒止,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育成效甚微。

(三)內容簡單缺乏針對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突出的心理癥狀有別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如受男女生性別差異影響,女生強迫癥狀明顯,而男生人際敏感癥狀高于常模,如何與眾多女生交往常使他們陷入困境,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無法顧及專業差異、性別差異,一概而論,內容簡單,多以入學適應、異性相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亙古不變的幾個板塊進行,缺乏針對性。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進策略

(一)調節學生心理狀態

不同的專業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往往產生不同的看法。許多學生或許因為考試失利等狀況產生消極影響,有的學生卻對此毫無影響。出現兩種不同的情緒反應,主要原因是來源于看待事情的情緒。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所涉及到的情緒原因較多,所涉及學習面較為廣泛,在此過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況則會導致心態崩潰。因此,如何調節學生心理狀況成為專業教育的首要問題。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用平常心對待事情的成與敗;通過理性的分析,尋找事情誘發的主要原因,并利用正確的心態解決問題,避免自己下次在相同的事情上出現同樣的錯誤。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將消極的事件運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便會有效消除不良情緒,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二)拓展多樣化的心理課程

組建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有效解決心理咨詢和指導過程中的耗時耗力。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更加深刻地體現出心理學的服務宗旨。營造適合的情境,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輔導活動的創辦形式可以多樣化,通過舉辦生動有趣的活動,取得良好的活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心理輔助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獲取積極心態。

(三)增強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支持系統是個體形成積極心理的保障,優化配置、整合各項資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統,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促成其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學校心理教師和輔導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培養高素質的、身心健康的幼教人才,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積極的支持,使其成長為更好的、更完善的自我。

國家和社會應該逐步增加學前教育經費投入;規范學前教育專業入學、入職標準;平衡男女生性別比例;提高幼兒教師待遇;弘揚優秀幼兒教師精神等。營造肯定的、積極的社會環境,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然的、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四、結語

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開展期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滲透于教學的每個環節,和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教育,使學生充分感受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各種講座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幼兒教育專家的情懷;通過切身的幼兒園體驗提升自身的專業情感,對幼兒教育行業產生高度認可,充滿對未來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參考文獻

[1]楊志平,彭華軍.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蘭國帥,程晉寬,虞永平.21世紀以來國際學前教育研究:發展與趨勢[J].教育研究,2017(04):125-135.

[3]蘭國帥,程晉寬,虞永平.21世紀以來國際學前教育研究:發展與趨[J].教育研究,2017(04):125-135.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委員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心理危機預警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員制度現實意義,了解心理委員制度現狀的基礎上,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職能發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析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心理委員;制度;優化機制

一、心理委員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的意見》,依據文件精神,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為滿足復雜形勢下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咨詢需求,解開不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誤區,解決學校心理咨詢無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委員制度,隨后這一制度得到迅速發展和推廣。

心理委員制度是指“在學校班級內專門設立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員的制度”[1]。具體來說,就是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基礎,成立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心理委員隊伍,即在班級中任命心理委員,專門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員制度已成為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業心理咨詢以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載體,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互助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建立心理委員制度的現實價值

(一)心理委員制度可以進一步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提升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一個重要抓手?!督逃哭k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2021〕10號)中明確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學?!合怠嗉墶奚?個人’四級預警網絡,依托班級心理委員、學生黨團骨干、學生寢室室長等群體,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遭遇重大變故、重大挫折及出現明顯異常等情況?!盵2]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形成“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個人”四級心理預警防控體系,心理委員能夠及時發現危機個案,關注重點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靈活性與時效性。

(二)心理委員制度可以彌補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配備不足,改善心理咨詢工作的結構

教育部文件中明確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配備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職院校都存在缺少專職心理教師的問題,所以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加強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可以有效彌補心理咨詢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通過建設和培養心理委員隊伍,形成“心理委員—輔導員(班主任)—心理中心”體系,使心理咨詢工作結構更加立體化,更有利于開展各類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員制度可以拓寬學生尋求幫助的途徑,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

相較于心理老師,多數學生還是傾向于把心中的問題與困惑向同伴傾訴,心理委員對班級學生的幫扶具有內在優勢。首先,心理委員來源于學生,能夠及時了幫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情感體驗,使心理委員和同學之間更易接納彼此,產生情感共鳴。再次,心理委員開展心理輔導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場所、任意時間進行溝通。最后,經過系統培訓的心理委員面對學生可能出現的人際交往、情緒問題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措施。

(四)心理委員制度能夠提高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發揮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職院校通過規范有效的程序和選拔標準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作為班級心理委員,他們在參與心理工作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學習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是促使學生自我覺察、自我認知。心理幫扶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不斷充實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自我成長的同時,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職心理委員制度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目前積極推行并不斷完善心理委員制度,在班委成員中設立心理委員,并定期進行培訓,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現階段該制度在選拔、培訓、管理、考評和職能發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拔機制不夠規范

許多高職院校在心理委員選拔機制方面還存在缺陷。在選拔制度方面,缺乏相應的選拔標準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沒有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要求、選拔過程及選拔特點等。在選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薦、直接任命或班內民主選舉,這種方式選出的心理委員很難認定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能否勝任心理委員崗位。此外,一些高職院校班級的心理委員由班長或團支書兼任,這易造成職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選拔人員的條件上,因為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對候選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可現實情況是有一些心理委員本身就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勝任心理委員的崗位。

(二)培訓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但心理委員培訓機制并不健全,培訓缺乏系統性、針對性。主要表現在:培訓形式上過于單一,主要是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培訓時間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師開展的團體輔導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豐富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識的講解和心理委員職責的培訓,輕專業技能的培訓,存在培訓內容重復、理論較多、實踐操作及心理倫理培訓欠缺等問題。培訓組織上,缺乏系統性,隨意性較多,部分院校重視低年級心理委員培訓,忽略了高年級心理委員培訓,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特質的心理委員開展的培訓工作較少。

(三)管理和考評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高職院校是三年學制,而且大三學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實習,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傾向于重視大一年級心理委員而輕視大二、大三心理委員,造成心理委員管理上表現出間斷性強、持續性弱的特點。再加上心理委員分屬不同院系,各院系間對心理委員的管理和考核機制不夠統一和完善,心理委員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關注,影響了工作熱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員考核機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四)心理委員職能發揮不夠充分

高職院校中,學生普遍認為心理委員是掛職干部,不管是院系還是學生,都存在對心理委員崗位職能認識不夠、對心理委員的認可度較低的情況,這也導致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服務意識。部分心理委員缺乏主動探索精神,開展活動方式單一;部分心理委員角色定位不清、職責不明,不知如何開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員除了參加過心理委員培訓,基本處于歸隱狀態。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心理委員職能的充分發揮,使心理委員制度難以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

四、心理委員制度優化策略

(一)規范心理委員選拔機制

1.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

鑒于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相應的選拔制度來實現心理委員隊伍的專業化這一問題,有必要確立和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制度,明確心理委員的選拔標準、選拔時機、選拔過程、人數設置與任用期限等形成專門的制度體系。比如,在選拔時機的選擇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這時學生生活、學習有所適應;在人數設置方面,明確規定60人以下的班級設立一男一女兩名心理委員[3]。

2.規范心理委員選拔程序

心理委員選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學校制定統一的選拔辦法,由各院系進行專門選拔,再由學校培訓上崗。首先,院系負責人要高度重視選拔工作,在選拔之前應該介紹崗位的職責、工作內容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競選。然后,心理委員選拔過程應嚴格遵循自愿報名、綜合考察、培訓上崗的程序。認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勝任心理委員崗位的學生都可向輔導員或班主任報名。在綜合考查階段,班主任或輔導員按照標準,可通過筆試、面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心理委員的勝任力特質進行考核,確保心理委員的個人素質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對選任的心理委員開展培訓,合格者持證上崗,不合格者加強培訓或淘汰。通過一系列規范程序選拔心理委員,就是對選拔出的心理委員及心理委員職位的肯定,從而減少中途脫落和消極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員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3.明確心理委員選拔標準

心理委員的選拔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要突顯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素質。一些學者對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進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度與專業知識七個勝任力因子[4]。宋傳穎等指出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結構包括工作素養、個性特質、自我成長[5]。一般認為,樂群性、穩定性、較強的觀察力、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質、責任意識、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等可作為心理委員選拔的參考標準。各高職院校也可以編制適合本校心理委員勝任力特質問卷以及選拔標準作為指導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員培訓機制

1.拓寬心理委員培訓形式

傳統心理委員培訓形式單一,僅限于學校心理老師的報告講座或知識講授,雖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難以達到效果。所以應拓寬培訓形式,創新多元培訓方式,如案例教學、團體輔導、情景劇、電影賞析、角色扮演、拓展訓練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可以激發心理委員學習的熱情,在有限時間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實戰能力。比如,設置案例場景,讓心理委員親身體驗,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情緒狀態;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職責邊界,注重倫理守則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應以小班化、精細化培訓為主。

此外,在互聯網+教學的背景下,慕課(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培訓的時空限制,依托互聯網使學習更加便捷,更易實現,同時網絡課程教學單元模塊化的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依托全國高校心理委員研究協作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員工作平臺,通過心理委員的角色與定位、心理委員的會談技巧等14個專題的心理委員培訓,開展全國高校心理委員MOOC認證,進一步拓寬心理委員培訓的途徑。

2.豐富心理委員培訓內容

心理委員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專業性,對心理委員培訓內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訓內容應該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認知、倫理道德等方面。專業知識主要涉及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咨詢理論、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癥狀及鑒別方法、常用心理測試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術、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團體心理輔導技術;職責認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員明確工作職責、清晰角色定位;職業道德主要有基本職業道德規范、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保密原則。培訓內容還應該提高針對性,全面回應學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學生傳統需要如學習壓力、人際困惑、情緒問題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網絡心理等結合起來。

3.優化心理委員培訓組織

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應該具有連續性、系統化、專業化特色。高、低年級的心理委員應該要注重連續性,班級心理委員一旦被選定,就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系列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無特殊情況不得缺勤。而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委員,培訓的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學適應性教育、學習心理、自我認知、戀愛心理、學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為主;大二以人際關系處理、情緒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訓為主;大三重點開展就業、創業心理培訓等。培訓期間,分層組織,嚴格考勤,規范考試,最終總成績由考勤、調查報告、結業考試三部分構成,頒發結業證書,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員的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評體系建設

1.規范心理委員的管理

有必要將心理委員的管理科學規范化。組織管理方面,心理委員一旦確立,任期直至畢業,原則上不輕易更換,否則會影響到心理工作的整體運行,包括心理培訓的連續性被中斷、同學間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壞等。工作歸屬上,心理委員屬于班干部成員,但因其崗位具有特殊性,應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級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負責業務管理和培訓指導,輔導員(班主任)負責日常管理。

2.優化考核評價機制

對心理委員的考核應從多方面進行。從心理委員參加培訓情況、班級心理活動開展情況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況等方面加強考核,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工作考核方案,將客觀心理工作完成指標與心理委員的自評,班級學生對其心理工作的評價以及輔導員、心理中心的評價結合起來。

(四)健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心理委員職能

在充分優化考核評價機制的基礎上,還要創建高職院校心理委員隊伍的激勵機制,通過良好的激勵策略,發揮心理委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表現突出的心理委員進行表彰獎勵,可以通過頒發“優秀心理委員”榮譽稱號、班干部加分中設置較高分數、發放獎學金、榮譽證書等方式,激發其對心理委員工作的熱情和責任感,防止出現懈怠心理,促進心理委員隊伍充分發揮崗位職能。同時,鼓勵心理委員參評由全國高校心理委員工作研究協作組舉辦的“全國百佳心理委員”評選活動,形成部門級、校級、國家級三個不同等級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詹啟生.心理委員工作手冊[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檸瑜.班級心理委員系統構建的實踐探究:以武漢音樂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模型構建與問卷編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5]宋傳穎,秦啟文.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結構探索及問卷編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94-100.

編輯 薛直艷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初中教學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發、主動地對初中知識展開研究。學生在主動思考和鉆研初中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發掘初中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感受到初中知識的實用性,在生活中也能自主運用初中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思維和學習能力也能在初中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促使初中學習取得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應用方法

引言

在教學中有效滲透積極心理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還要善于開展各種探索活動,通過探索活動來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難的樂觀品質。學生在初中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難題,如何讓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和永不放棄的決心,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挑戰心理,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初中學習中包含了許多自然與生活方面的知識,教師在開展探索活動時,就可以以各種自然和生活為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讓探索活動發揮良好的教學效果?;诖?,本文對積極心理學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及應用進行探討分析,僅供相關人士參考。

一、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關注育人層面

積極心理學能夠讓學生形成正向的發展,激發人性的優點,以此來避免出現心理問題。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也應當關注積極心理學所發揮的正面效應,利用積極心理學幫助學生高效的學習。通過相關研究發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人的心情比較好,同時做事效率明顯提高。而當人處于憤怒、難過等情緒狀態時,做事效率明顯下降,鑒于此,學校應當構建積極的文化環境氛圍,激發學生優秀的一面,使其能時常處于積極樂觀情緒之中,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生活體驗。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另外,在班級管理方面也可以借助積極心理學,通過積極心理學解決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得到更加充足的成長空間,擁有發展的機會,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發揮其育人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

初中生心理比較敏感、脆弱,他們有時會不喜歡與同學交往,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甚至會出現不良情緒。教師可通過積極心理學激勵學生,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態,改變以往不愿與他人交往交流的狀態。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承受力與自信心,運用發展的眼光欣賞學生,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獨特性,讓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度。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與自我約束能力。班主任可以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進行自我管理,引導學生對班級制度制定、班級發展前景發揮自己的力量,提高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幫助學生獲得歸屬感與存在感,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群策群力制定班規,能很好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與他們相處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盼與愛。以前,我所教的班級有個孩子,他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積極參與,內向孤僻,由他負責看管的盆栽快要死了,我讓他拿出去扔掉,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對盆栽的惋惜。但這位同學并沒有將這個盆栽扔掉,而是把它放在了外面的走廊上,我每次路過這個盆栽時,都會有意地停頓一下,我發現他更加用心地照顧盆栽。一段時間后,盆栽竟然重新活了過來,長得非常茂盛,逐漸長出了新芽。我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看,盆栽又活了過來,你給了它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讓老師明白生命的偉大與可貴,謝謝你!”我用驚訝與欣喜的語氣與他溝通,我也看到他得到了自我肯定。

三、以實踐為路徑,促進學生發展

有了良好的校園環境,下一步的教育內容就是要提高教學的實踐性,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促進其良好品質的發展。對于初中生而言,實踐性教育較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和發展規律,這樣不僅能夠引領他們在學習之余更好地探索世界,了解更多學習之外的事情和現象,同時也有助于以積極心理學來干擾其心理的健康。當下許多初中生課余時間都會上網,通過網絡認知世界,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會制約其心理健康發展。而通過實踐心理教育的相關活動,既能讓學生接觸到社會生活,又能激發他們的積極心理,從而能夠培養其積極的思想和品質。在實踐教育活動開展中,形式是多樣的,既可以是校園內的活動,又可以是校園外的社會活動。以校內活動為例,可以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通過該活動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成長過程中的快樂與幸福,又能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自信心,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如在文化藝術節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關于“國學”方面的情景劇,如“臥冰求鯉”“臥薪嘗膽”等,這樣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還能使其感悟到國學文章當中的積極能量,繼而熏陶他們的心理。此外,教師亦可和各科教師進行商議,組織一些融合積極心理理念的校內活動,如和語文老師合作,組織以積極為主題的朗誦活動,即在早讀之時,在教師的引導下誦讀一些積極向上的文章。此活動可以以周或月為一個周期,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由語文老師隨機抽選幾名學生分享自己的朗讀體驗,并對其予以積極評價和輔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健康心理??偟膩碚f,教師可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任何一門學科中和實踐活動中,致力于利用積極心理學的優勢來幫助初中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學習心態,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對初中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在面對各種初中學習難題時也能充滿積極進取的態度,勇于面對學習中的各種挑戰。這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和堅韌的學習品質能夠使學生在初中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教師在開展初中教學時,要充分融入積極心理學,培養學生樂觀、友愛、堅韌、探索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鳳榮.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03):36-37.

[2]馬欣.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考試周刊,2020(28):18-19.

[3]劉長林.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遼寧教育,2018(16):44-46.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康復也能增加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本文著重分析了殘疾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并對殘疾人心理康復內容進行分析,提出殘疾人心理康復的內容主要包括提高自信、擴展社會支持面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社區 殘疾人 心理康復內容

心理康復是指運用系統的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從生物—心理—社會角度出發,對患者的損傷、殘疾和殘障問題進行心理干預,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復來源于康復心理學。1956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第22分會--康復心理分會。其目的是宣傳與殘疾和康復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培養高素質的研究與臨床工作者,以及提供臨床服務、研究、教學和管理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心理康復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別是對殘疾人群體的心理康復也日漸重視。國家《康復訓練與服務“十五”實施方案》明確將心理康復作為殘疾人康復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殘疾人心理康復的重要性

1、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康復是現代康復的基本原則。對于殘疾人而言,其康復的目標不應僅局限于改善其肢體或器官的功能,而更應該著重于改善其整體功能,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還應包括心理上的、職業上的和社會生活上的全面、整體的康復。全面康復的最終目標是使得殘疾人能夠重返社會生活,在社會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權利,能夠參加多種社會活動,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復也能夠促進殘疾人的全面康復。殘疾人因為自身的殘疾,往往會產生自卑、敵對、退縮等心理,而這些消極的心理狀態反過來又會對殘疾人的職業康復、社會生活康復產生消極的影響。調整好殘疾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幫助殘疾人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正確地面對現實和未來的發展,積極進行其他的各項康復。

2、良好的心理康復能增加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態的一種感覺體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2]陳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殘疾人主觀幸福感與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而與回避、屈從等消極應對方式呈負相關,而且主觀幸福感得分與抑郁癥狀呈負相關。[3]也就是說,那些心理康復狀態良好,能夠采用面對等積極應對方式,較少抑郁的殘疾人,比采用回避、屈從等消極應對方式,較多體驗到抑郁的殘疾人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強。李文濤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與信賴他人呈正相關,而與焦慮、敵對和人際敏感呈負相關。[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復能夠幫助殘疾人更積極主動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二、殘疾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不同類型的殘疾人因為殘疾的癥狀不一樣,在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問題也存在差異,但總體來說,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心理問題。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為自身殘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們容易形成一種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們常常處于自卑的漩渦中。此外,由于長期的自卑心理,他們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對別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現出偏執和過激行為。

2、依賴和消極被動

殘疾人由于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家庭成員。久而久之很多殘疾人容易形成一種依賴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責任都歸于家人、社區和社會,遇事消極被動,不愿積極主動去爭取,遇事他們往往會怨天尤人,對他人產生敵對或仇視的情緒。

3、悲觀和自我封閉

許多殘疾人因為自身的殘疾,往往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經濟自主權,經濟上存在很大的壓力。此外,很多殘疾人難以和周圍的環境和社會相適應,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際關系問題。這些都容易使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悲觀,導致他們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悲觀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們時常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愿意主動向他人敞開心扉。

三、殘疾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缺乏正確的認識

不論殘疾種類如何,各類殘疾人都面臨著對自己現況的認識和評估問題以及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預期問題。殘疾人對這兩大主要問題的不同認識,會導致他們的心理狀態不同。殘疾人往往面臨各種身體的缺陷或身體機能的喪失,并由此導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臨著更多的困難,但能夠客觀認識自身殘疾,積極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對自己未來抱有良好預期的殘疾人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參與社會生活。相反,消極看待自身殘疾,并把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苦惱都歸咎于自身殘疾,對自己未來抱有消極預期的殘疾人則很容易產生自卑、無助等消極情緒,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從其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中獲得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社會關系是指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等)。社會支持網絡調節著個體面臨的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5]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減輕殘疾人的心理應激反應,緩解其精神緊張狀態,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使殘疾人與社會溝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閉狀態,不利于殘疾人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研究表明殘疾人的社會支持狀況能預測該群體對心理輔導的需求,社會支持狀況越差的殘疾人對心理輔導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殘疾人缺乏有效地壓力應對方式。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因素。[7]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臨各種的壓力,主要包括和未來發展有關的壓力、經濟方面的壓力、社會交往方面的壓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壓力等等。面對種種壓力殘疾人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殘疾人缺乏良好的壓力應對方式,面對壓力時自感沒有能力去應對這些壓力。

其次,殘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緒調節技巧。很多研究認為,情緒調節是社會勝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過程。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不僅能減緩消極情緒對個體的不良影響,也會影響個體對壓力應對策略的選擇。當殘疾人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時,很容易產生各類消極情緒,如抑郁、焦慮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調整自身消極情緒的殘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壓力和自身消極情緒的雙重負面影響,陷入惡性循環中。

最后,殘疾人缺乏相應的人際交往技巧。人際交往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通過人際交往與他人和群體建立穩固的人際關系也是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際交往技巧,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殘疾人能更好地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入社會。相反,不能擺正心態,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殘疾人往往很難適應周圍環境,自感被孤立和隔離,難以融入社會。

四、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內容分析

綜上所述,殘疾人的心理康復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自信,積極看待自身殘疾和未來發展

殘疾人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首先是自身的殘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殘疾導致的心理的“殘疾”,他們往往對生活中的挫折進行錯誤歸因,普遍不能正確看待自身殘疾和未來發展。因此,對殘疾人進行心理康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幫助殘疾人正確地認識自身的現況,提高自信。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正確認識自身殘疾;二是正確評估殘疾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三是積極評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確認識現狀的基礎上,殘疾人才能學會積極看待自己的未來發展,對生活懷有一顆“希望之心”。

2、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

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網絡有利于殘疾人愛和歸屬感需求的滿足,也有利于殘疾人自尊需求的滿足。馬斯洛認為這些成長性需求能帶來豐富的、高層次的且有更大穩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是殘疾人心理康復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改善人際關系,擴展社會支持面能夠幫助殘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的怪圈,重返社會生活。

3、學習心理調試技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如前所述,無論是有效的壓力應對方法,還是良好的情緒調節技巧都能夠幫助殘疾人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成為生活應激事件和殘疾人心理健康狀態之間的中介調節因素。因此,學習心理調試技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是殘疾人心理康復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殘疾人學會心理調試技巧,增強了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后,也有助于殘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殘疾人積極面對生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現成一個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柯紅.臨床康復與康復心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陳筠,王筱萌,鳳林譜.74 名社區殘疾人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皖南醫學院學,2011;30( 5):403-405.

[4]李文濤,謝文瀾,張林.殘疾人與正常群體心理生活質量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蘭等.殘疾青少年心理康復需求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01):36-41.

心理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心理疾病 心理咨詢 心理治療

心理咨詢從廣義來說就是心理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所謂要解決的問題,只能是心理問題,或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行為問題,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的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心理治療是治療師對求助者各類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1]。兩者區別在于心理咨詢是“幫助解決”,心理治療是“矯治”,前者是在協商與幫助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后者則是按治療方法進行調治和矯正,其目的是激發潛能并且調動被治者改善現狀的動機,最終消除或緩解其心理問題或障礙,促進人格的成熟和發展[2]。從操作上來說,相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更加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術。例如,有位先生因工作不順利、壓力大、情緒差去心理咨詢,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可能經過1、2次的咨詢能夠基本理清線索,并逐步調節自我,以后能更好地處理類似問題;但如果在咨詢中發現其自身人格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他就可能進一步接受定時、定期、有規律的心理治療,療程不定,可能為6個月、1年或更長。與心理咨詢相比,心理治療更加專業化,著眼于深層的人格或行為困難。兩者的從業人員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心理咨詢師要求具備心理學資質,心理治療師則需要具備醫學和心理學雙重背景。在臨床干預中,兩者是交替使用的措施,但其目的則是一致的。

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心理治療,其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及相關的行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的職責不是無限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任務只是解決心理問題本身,不包括引發心理問題的具體事件,即不直接介入、不幫助求助者解決任何生活中的具體問題[1]。例如,面對某位離婚女士,咨詢師可以幫助其解決由此產生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但不能直接為其解決再婚擇偶的問題;又比如,咨詢師可以幫助家長認識到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并促使其及時調整親子關系,但不能直接替家長承擔“管教”孩子的責任。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適合人群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對象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精神正常,但是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并請求幫助的人群,如面臨擇業求學需要做出理想選擇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并求助的人群,如某位因災難創傷遲遲無法走出陰影并長期焦慮、恐懼的求助者,雖然他的精神仍屬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下降;三是臨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因為他們經過治療,心理活動基本恢復正常,這時心理咨詢和治療具備了可以介入和干預的條件,也具有了真正的治療價值,有利于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減低復發可能[1]。通常,對于第一類來訪者,給予心理咨詢即可;對于第二類和第三類來訪者,在心理評估后常需介入心理治療。當感覺無法靠自己或其他一般途徑解決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時,就可以考慮尋求心理咨詢師/治療師的幫助。

許多人對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效果抱有疑問。在這里,有一點至關重要,無論是解決心理問題還是相關的行為問題,責任都在于咨詢師/治療師與求助者雙方,也就是說必須通過雙方的努力才能達到。如果求助者本身不愿意努力和嘗試,只是被動地等待咨詢師/治療師替他“決定”、替他“改變”,那么其自身狀況是不可能有改進的。相反,如果求助者依從性好,主動性強,改變的動機非常充分,其效果也會較好。此外,有一定的應對能力和成功的應對經驗的求助者一般療效較好,還有智力因素、自我審視能力也對療效有一定影響。

在國外,許多人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去心理醫生處進行咨詢,這非常有助于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而在國內,人們尚未廣泛接受借助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尋求幫助這一途徑。事實上,對于自己難以解決、處理的心理“亞健康”,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是有益無害的。

心理治療的方法

精神分析治療(psychoanalytic therapy)

精神分析治療通過特殊的治療設置,根據精神分析理論,采用精神分析技術,如治療聯盟、自由聯想、移情、反移情、分析阻抗、夢的解析等,對患者潛意識的心理沖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調整,達到緩解癥狀,完善人格的治療目標。精神分析治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在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臨床觀察基礎上提出并逐漸形成的理論體系及治療方法[2]。精神分析理論誕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同輩、學生及后人等又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包括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和后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包括自我心理學、自身心理學和客體關系理論等)。精神分析治療適合神經癥性障礙患者,如焦慮障礙、強迫癥、神經癥性抑郁、分離性障礙、軀體化障礙、人格障礙等[3]。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基礎,按一定程序幫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門治療技術。行為治療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以經典條件反射為主要實踐手段。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程序開始應用于治療領域。20世紀60年代又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使行為治療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2]。行為治療的不同技術都有相應的適合患者,如厭惡療法對于露陰癥、戀物癥和酒精依賴等有一定的效果,陽性強化法治療兒童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和神經性厭食癥等有效,系統脫敏療法對于各種恐懼癥患者有效,暴露與反應預防療法對強迫癥患者有效。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認知治療是認知心理學應用發展的一部分,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干預技術,從改變患者的不合理想法和觀念入手,改變認知結構,逐步達到緩解癥狀目的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認知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專業術語由貝克于1976年首次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美等國的精神病學界和心理學界開始掀起了認知治療應用和研究的熱潮[2]。認知治療主要適用于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強迫癥、進食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性心理障礙、成癮行為、心身疾病、兒童品行及情緒障礙等[3]。

咨客中心療法(client center therapy)

咨客中心療法是基于人本主義理論,以咨客(即就診者或患者)為中心非指導性的心理治療[3],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在20世紀40年代創立,常用技術包括主動傾聽、共情的回應、觀察和對質等。咨客中心療法適用于所有人,無論是否有心理障礙,但不適用于無法進行口語溝通的患者。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療是以整個家庭為對象規劃和進行治療,把焦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上,而不是過分關注個體的內在心理構造和心理狀態,屬于廣義集體心理治療的范疇。家庭治療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從個別心理治療和某些集體心理治療發展而來[2]。家庭治療的流派主要包括Bowen式家庭系統治療、經驗式家庭治療、策略式家庭治療、結構式家庭治療、系統式家庭治療、精神動力性家庭治療、認知行為家庭治療、敘事家庭治療等。家庭治療適用于兒童、青少年期的各種心理障礙、各種心身障礙、夫妻與婚姻沖突等。

森田治療(Morita therapy)

森田治療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醫學家森田正馬于1920年創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是專門針對神經性障礙的心理治療方法[2]。森田治療療程定為絕對臥床期(1周)、輕作業期(約1周)、重作業期(約2周)和社會康復期(1~2周)4個階段。

心理治療促進患者心身康復的成功案例

來訪者是27歲的外企管理人員,對電梯和其他封閉空間感到恐懼,因為她的辦公室剛搬到一座新寫字樓的35層,乘電梯成了她每天生活中必須經歷的事,每次乘電梯她都感到緊張、恐懼,并出現心慌、出汗、口感、眩暈等不適,已明顯影響了她的生活,于是她選擇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心理咨詢師經過第1次面談,發現患者的問題并非通過1、2次的理解、支持、鼓勵、建議等基本咨詢技術而能改變,心理咨詢師向她解釋問題屬于“幽閉恐懼癥”的心理疾病,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心理治療才能解決,并將她轉給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師對患者先進行了3次訪談,完成治療前評估,診斷為“幽閉恐懼癥”的神經癥,認知行為治療是首選的有循證證據的有效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師向患者介紹了該療法的原理、過程,與她共同商討,制訂治療目標為“高峰時段能在最高40層的電梯里呆20 min而無明顯的緊張害怕與身體不適”。在第1次治療中,治療師向患者詳細介紹“分級暴露等級表”和“情境、自動思維、情緒、合理反應和結果”5欄表,確定了每一步治療的具體目標,布置的家庭作業是完成2個表格。在第2次治療中,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漸進性放松訓練結合呼吸訓練,并要求患者回家繼續練習,直至能信手拈來、快速放松為止。在第3次治療中,根據建立的暴露等級表,首選最輕的恐懼等級,讓患者多次練習站在壁櫥里,然后把門反鎖,指導她在緊張、恐懼時進行肌肉漸進性放松訓練結合呼吸訓練,減輕焦慮。開始患者覺得非??謶?,重復練習后,恐懼感逐漸降低到輕微水平。治療師要求患者繼續完成“情境、自動思維、情緒、合理反應和結果”5欄表。第4次治療時,治療師引導患者識別和修正自動思維中的認知曲解,應用蘇格拉底式提問進行真實性檢驗和去災難化,并根據暴露等級表,開展第二等級的治療計劃,即要求她在鎖著的樓梯間里進行反復的暴露練習,緊張恐懼時進行放松訓練和呼吸訓練。第5次治療時,經過封閉空間練習后,患者發現盡管電梯仍然很高,但她對電梯的恐懼已經明顯減輕。治療師陪同她練習乘電梯,從底層開始乘到第2層,逐步到第40層,直到恐懼感完全緩解,然后要求她獨自走進無人使用的電梯中,做到不按任何按鈕(電梯保持靜止,好像被卡住一樣)。剛開始時,患者感到心跳明顯加快,但經反復練習后,緊張感很快降低,要求她繼續練習乘坐電梯1周。在第6次治療中,治療師指導患者將內感性暴露練習與在電梯中的訓練結合起來,特別是當她站在電梯里的時候,通過練習更快更深的呼吸來引發呼吸困難的感覺(旁邊無人時),這個練習會引起輕微的焦慮感,隨后很快消失。在這次治療結束時,患者達到了治療目標,在隨后1個月的隨訪中,患者又不斷有所收獲,并且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傅安球. 心理咨詢師培訓教程[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郭念鋒. 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江開達. 精神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收稿日期:2014-09-11)

上一篇:組織心理學論文下一篇:心理碩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