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

2023-09-04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1篇

工作總結

擬寫人:楊明富

一、 基本情況

本管理室學校的試驗室之,由學校教導處直接指導工作配合所有教師完成能做的一切試驗,由學校聘請本校教師擔任管理員,本人榮幸被聘為管理。本管理室占地面積35.5平方米,包括地理、數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的儀器,共29套儀器(地理7套、數學4套、電教3套、音樂8套、美術7套)。數學的(J88403A 三角板; J88403 直尺) 已損壞。由于我校是新建的中學有很多儀器還沒有配全,又的試驗根本無法開展,這給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給教師們備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我在各位領導的正確指導下,認真落實教學工作計劃,努力學習課改理論,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認真完成各項材料和各項任務

二、 工作總結

1、 對全校教師的聯系,做到儀器開除百分之九十。

2、 使借用的每位老師夠熟練使用每種儀器。做到儀器零損耗和流失。

3、 借出和收還儀器時作好了借還登記,沒有使危險的儀器借出,無發生安全事故。

4、 很好地完成了本室的工作計劃。

四、存在問題:

1、儀器保管室的儀器很少,不能滿足老師們的借用要求。

2、有部分老師不遵守學校的有關制度和本室的制度,有越期不還的現象。

3、學校領導對本室不太重視。

五、今后措施:

1、開學初對儀器室進行一次認真地整理,對原有儀器和新購進的儀器按照儀器目錄重新分類編號入櫥,做到定位存放,整齊、美觀,櫥簽、標簽齊全。

2、將試驗儀器進行分類,并把其按照已分類型打印出來,分發到相關的教師手里,減少教師的備課精力,減少管理工作,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加強對數學教研組、理化生教研組、藝體教研組的聯系,了解上述教研組各組需要哪一類儀器以及教學進度,以便做好準備,提高工作效益。

3、嚴格按照上下班時間上下班,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方便教師借用儀器。

4、加強對老師使用儀器的培訓,使每個借用儀器的教師都能安全可靠的使用本儀器室的儀器,減少儀器的損壞和安全事故的發生。

5、針對器材少、教師多,場地少,班級多的情況,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為每個教師的演示實驗做好準備,為每個班級的分組實驗和任課教師做好協調工作。

6、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應由于新教材改革和班級的增多等原因所造成的困難,力爭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7、實驗室的工作我將做到“科學、安全、規范、整潔”。

8、加強實驗室的科學管理。所有儀器均需分類入櫥,定位存放,定期保養,及時維修,并做好清潔衛生、防塵、防腐、防火、防盜等工作。確保實驗室安全,儀器設備經常處于良好的可用狀態。

9、期末,做好儀器的報損、對帳、做帳等工作,為來期的工作做好準備。

10、 爭取能有到別的學校學習、交流的機會,努力提高本實驗室的管理水平

納雍縣東關中學儀器保管室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2篇

一、置管時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

2、 置管操作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

3、 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4、 置管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 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6、 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置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7、 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當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避免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置管操作。

8、 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1、 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

2、 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但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3、 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醫務人員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4、 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6、 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

7、 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

8、 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

9、 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

10、 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3篇

PICC導管感染的防治及護理

王子琴 單位: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成都辦事處醫院 骨科 四川 成都 郵編:610041

【摘要】目的 臨床上外周靜脈置人中心靜脈導管手術治療,引起有關的血源性病菌感染,為此提出一些防治及護理措施。方法 經過分析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的治療過程,隨訪記錄腫瘤患者的愈后情況并作討論。結果 遵守嚴格的醫護操作章程,降低甚至杜絕并發癥的發生,延長外周靜脈置管的導管的使用期限。結論 采用外周靜脈置管方式進行治療的腫瘤患者,嚴格遵守無菌技術的操作章程,以免造成血管的損傷,這一治療方法在預防導管的相關感染時時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關鍵詞】PICC;導管感染;防治;護理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英文縮寫為PICC),是經外周靜脈插入靜脈導管,使其尖端處在上腔靜脈或者鎖骨的下靜脈部位。這種方法創傷相對較小小,避免了多次穿刺造成的血管損傷問題的發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導管受到病原菌的侵入感染[1]。該治療方式對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防治及護理工作上特別有效,十分有意義。因此,非常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以減輕腫瘤患者的病痛,早日恢復健康。

一、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之間于我院腫瘤科室進行PICC置管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在41~76歲,置管時間在半個月到四個月之間,對腫瘤患者進行穿刺置管。該過程要嚴格遵守操作章程,實現置管的工作后要拍攝X片子進行導管尖端位置的確定,之后對患者置管后的情況進行記錄。本實驗調查發現,發生感染的患者4例,感染率為5%,患者的感染部位只是在穿刺點位置的周圍,并伴有局部紅腫的現象,嚴重的會有些許化膿和血源性病菌感染的癥狀。

1.2方法

對4位腫瘤患者的導管感染部位進行清潔消毒處理,按時更換無菌紗布敷料,揭下敷料時一定要注意從一頭慢慢揭下,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適,對穿刺點使用濃度為75%的酒精或者其他消毒液進行消毒,應對穿刺點周圍的一定大的范圍進行消毒,以將感染部位處理干凈,最終患者的感染部位完全處理好,不影響置入的導管的使用期限。

根據患者導管感染的程度不同,患者的穿刺點及其周圍紅腫范圍也不同,按照患者導管處感染范圍的大小,要對患者每天一次、每天三次甚至每天更多次數地進行無菌棉質敷料的更換,有的還要進行清潔消毒。在精心的醫護下,患者的病情已有很大的好轉。

二、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中有2例患者使用75%的乙醇消毒并外敷白醋拌勻的仙人掌糊狀物,發現效果十分好。有2例中度感染的患者,除了常規的乙醇消毒外并輔以如意黃金散外敷。這兩種輕中度感染患者在治療三到四天后治愈,并不影響置管的使用期限,但在這濕敷過程中導管長期在酒精中浸泡的話,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此外使用中藥進行濕敷時,要盡可能地繞開穿刺點位置。另外的4例相對重度導管感染的患者會發燒渾身發冷,出現休克癥狀。導管中的感染病原菌在培養基中呈現陽性,在無菌的環境下徹底拔下導管,患者的感染癥狀將會有所好轉。

三、討論

在癌癥及腫瘤患者的治療上,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治療效果十分突出和有效,但是減緩患者的精神和經濟壓力,防治及護理導管感染這一并發癥卻成為當今的一大難題。 3.1導管的材質與患者導管感染的聯系

導管材質的選擇正確與否與導管受感染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患者體內置入的導管最理想的材質是光滑柔韌性好、結實耐用、細菌真菌及纖維蛋白等不易粘附在導管壁上的無血栓形成的導管。并且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以及血管的粗細來選擇合適的導管型號,這樣做是為了使血管的內壁不會受到導管的強烈摩擦,于是就降低了導管感染的可能性。此外多腔導管比起單腔導管,由于導管通道多,更增加了導管感染的可能。

3.2置管的位置與患者導管感染的聯系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位置常常選擇肘窩處既粗又直的血管,該處主要是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等。而其中的頭靜脈血管中瓣膜多,并粗細不均勻、彎曲,置管后患者極易發生導管感染。再就是肘正中靜脈是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分支,多數是用來輸液或抽血化驗的。最適合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是貴要靜脈,其位置易于確定,并且血管較粗,容易進行置管操作,這是最容易實現置管的且導管不易受到病菌入侵感染的位置[2]。

3.3是否在無菌環境下與導管感染的聯系

選擇在較好的無菌操作環境下,一般地要經過半小時的紫外線消毒,在治療科或處置科,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導管也需要使用生理鹽水浸泡三到五分鐘,以減少置入導管時對血管內壁造成嚴重的磨損,繼而導致細菌入侵導管感染。

3.4導管置入時停留的時間會影響導管感染

一般來說,3天或是15天拔出導管。但是由于選用先進的材料和規范的護理操作,患者的置管時間已經延長了,像乳腺癌患者的置管可在體內停留120天,但是隨著導管在身體中停留時間的加長,患者體內導管受到感染的機會就會越大。于是,臨床護士人員要扎實地掌握PICC外周靜脈置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以對腫瘤患者置入導管感染的防治及護理起到積極的作用。及時地有效地應對患者的感染問題,要有熟練規范的無菌操作技術,以避免腫瘤患者出現病菌感染不適應的癥狀,嚴重的還會導致出現心律失常、腦栓塞、導管斷裂、滲血以及紅腫等問題[3]。

綜上所述,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極容易受到感染,防治及護理導管感染這一并發癥的產生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在預防時,要嚴格地采用無菌操作技術,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換輸液器,以輸液器用的過久造成患者導管感染,及時地幫患者做好置管部位的清潔和消毒工作,并為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指導教育和疾病護理相關教育,以減輕患者的病痛,使得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4篇

各位領導:大家好!

根據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精神,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xxx社區認真落實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創建內容,制定《xxx社區科普工作長遠規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開展一系列普及科普知識、提升全民素質的各項活動,先將今年來社區主要工作向各位領導做一匯報:

一、xxx社區基本概況

xxx社區地處鳳泉區,是由xxx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在建社區,總面積約326畝,規劃建筑面積50萬平方米,投入使用的配套設施有2000多平米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警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超市、xx酒店、居民會所、幼兒園、xx農貿市場、洗浴中心等。社區已提供住房1752戶,可入住居民5000余戶,人口達20000余人現實際入住居民達800余戶,人口約2500余人。社區自06年成立以來,在黨支部的帶領下,以創建和諧社區“166工程”為行動指導,積極開展各項創建活動,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扶持、居民參與的“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服務模式,社區行政服務職能突出、公共服務內容全面,各項工作開展的井然有序。

二、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營造提升全民科學的良好氛圍。 市、區政府及科協對我社區科普工作非常重視,首先我們把做好科普工作作為首要重點工作來抓,把社區科普工作納入到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區的總體目標中去,以社區為依托,通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科普學校、閱覽室、室內健身中心積極營造學科學、懂科學、樹文明、講道德的良好科普氛圍,以“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為陣地,開展社區居民學校、家長學校,定期組織社區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等有利資源對社區居民進行家庭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會功德教育,以講座、座談會、社會實踐、義務勞動多種形式實施居民教育,為能讓社區居民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提高社區居民的整體文化素質,開放社區圖書室、閱覽室、建設科普和法制宣傳文化長廊,從思想上、行動上和意義上多角度的進行社區居民的普法、普德、普和、普善。充分把社區科普工作提升到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高度。

二、創新科普工作方式,加強社區科普能力的建設

我社區從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入手,在xxx房產董事長超前的開發理念和傾力支持下,拿出2000多平方米門面房,用來做社區服務、社區辦公和居民活動的場所。以社區居委會、社區警務室、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四家組成聯管會在服務大廳合署辦公。實行 “一站式”服務機制,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社區聯管會會議,聽取居民代表和黨員代表對社區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挖掘居民實際需求和困難,為居民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農貿市場、社區洗浴中心的完善配套讓社區每個居民真正生活在一個文明祥和的居住氛圍之內。社區黨總支、居委會注意安全健康及綜治工作,購置20多萬元監控設備,全區安裝15處360°旋轉攝像頭和紅外線對射系統,組建30多人的24小時治安防范巡邏隊,成立xxx治安服務分隊與轄區派出所聯防共建,形成了社區平安技防、人防全覆蓋,無縫隙。吸收一批政治素質好,專業素質和文化水平高,熱心于人民調解工作且群眾威信高的人員進入調解員隊伍,打破人們認為只有退休老大媽才從事調委會工作的觀念,提高了人民調解員的工作水平。推進社區調解的規范化建設。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打造具有特色的科普社區

社區經常性組織各種文明建設活動,開展“文明和諧家庭”、“好婆婆,好媳婦”、“文明新鄉人”、“文明市民”評選活動,充分帶動了社區居民鄰里之間、家庭之間、社會之間的文明創建行動;社區還舉辦中秋文藝晚會、圣誕狂歡晚會、書法攝影大賽、慶“三八”婦女節、趣味運動會等二十余次活動;為進一步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區還組織成立了老年人秧歌隊、文藝宣傳隊,合唱團、書法協會等團體;成立老年人活動中心,內設棋牌、臺球、乒乓球、象棋等老年人喜愛的文化活動,努力是居住在xxx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創刊《xxx》社區刊物,同時利用宣傳欄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文明社區創建知識、社區新聞、科普健康法律知識等版面,加強陣地宣傳教育。完善的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構筑了連接廣大社區居民的文化平臺,為文化創先活動打下牢固的陣地基礎。

新時期社區科普工作要有一種開放的眼界,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要融入社會發展的主流。xxx社區在上級領導的關心重視下,在社區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社區先后榮獲省級文明社區、省級科普社區、“五好”基層黨支部等十余項省市殊榮。并取得了“全國綠色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兩項國家級至高榮譽,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奮發求實、開拓創新,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導管室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5篇

  [摘 要 ] 應急科普是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科普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大局。該文從體系建設、資源供給、傳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個方面入手,總結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的進展,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應急科普法規、加大應急科普投入、創新應急科普形式等建議。

  [關鍵詞 ] 應急科普 科學傳播 現狀

  [

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成立。這是我國應急管理事業一個新的里程碑,也對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應急科普作為應急管理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那么我國現今的應急科普發展如何?本文立足于應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進展,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應急科普發展提供參考,從而為應急管理事業的蓬勃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對應急科普的概念還未形成統一觀點。劉彥君認為,應急科普既包括突發事件發生過程中進行的應急科普工作,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化應急知識宣傳工作 [1 ]。楊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應急科普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一方面是針對已發生的公共突發事件進行的各種應急性科普服務,另一方面是針對容易發生的公共突發事件開展的常規性預防科普教育 [2 ]。張英從災前應急知識的科普、突發事件應對時段的科普、災后安全與減災的科普這幾個層次來理解應急科普的內涵 [3 ]。劉倩分別從公眾需求、應急最終目的和政府這三個角度來解讀應急科普 [4 ]。雖然各個學者說法不一,但其中都蘊含一個核心要義,即對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本文認為,應急科普就是將關于突發性事件的事發前預防、事發時應對、事發后處置和恢復等方面的安全科學知識通過宣傳教育向社會公眾普及,以提高公眾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二、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經過不斷的努力,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在體系建設、資源供給、傳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的應急科普組織體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國的應急科普工作體系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由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如自然資源、衛生健康、環境保護等部門)依托日常工作進行常規性開展。各部門紛紛出臺了有關應急科普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和法規。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聯合制定的《“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特別強調了國家應急科普的創新文化和能力建設問題,要求各級政府大力推動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態化發展,結合重大熱點應急事件,組織媒體與相關專家共同解讀該領域應急科普知識,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科學認識社會熱點、焦點事件。另一部分則由科協組織開展,最為突出的是在搭建傳播平臺、聚集科普資源等方面,科協系統以應急科普常態化為核心理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資源供給方面,我國應急科普人員隊伍持續擴大,科普經費投入穩定提高。據相關統計,截至2017年,全國共有312人從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另外還有專家團隊26個,團隊人數473人,培訓的學員人數約60萬人次。全國用于防震減災科普的資金投入共計約12266萬元,其中中國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屬單位的經費達4863萬元 [5 ]。根據《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9—2025年)》,我國氣象科普隊伍持續壯大,初步形成了由專兼職人員組成,包括專家和志愿者在內的氣象科普人才隊伍。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氣象科普活動成為常態,年均參與專家1萬余人,受眾約300萬人次。同時,我國各類應急科普場地數量也在逐漸增多。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突發事件相關的科普場地數量逐漸增多。2004年,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總數不到20家,至2019年,數量已上升至142家;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總數從2008年的不到100家,發展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僅有29家,但到2011年,總數已達到260家 [6 ]。

在傳播方式上,依靠多種科普載體,應急科普形式逐漸豐富。各地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逐步增加,例如 “防災減災日”“科普活動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隊在景區宣講活動中通過印制防火宣傳手提袋、制作印有應急科普知識的礦泉水瓶、在旅游景區大屏播放科普視頻等多種方式傳播應急救援知識。大眾傳媒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優勢,成為應急科普的重要載體。同時,主流專業媒體也是應急科普工作的陣地之一,權威的應急管理類期刊 《中國應急管理》《中國應急救援》《中國減災》等也為應急科普工作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國在應急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類應急科普活動的開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廣泛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蘇省應急管理廳等相關單位舉辦的“2020年江蘇省安全應急科普有獎知識競答”活動共吸引了全國超207萬人次參與,反響熱烈,活動不僅提高了公眾和相關從業人員避險和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實現了“以賽促學”的目標,也為“學以致用”奠定了扎實基礎,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濃厚氛圍。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讀,良好的社會環境正在形成,公眾對重大應急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得到保護。

 三、存在的問題

 (一)應急科普體系不完善,機制不健全

雖然近年來應急科普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應急管理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方法,也沒有相應的業務流程保障,僅《突發事件應對法》涉及應急科普知識,有關宣傳教育的內容少之又少。應急科普體系建設缺乏規范、統一的管理,導致應急科普實踐缺乏可操作性和規范化的運作模式,特別是在基層單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只能靠經驗來組織應急科普工作。

 (二)應急科普資源供給不足,人才匱乏

2018年,我國人均科普經費4.45元,平均每95萬人擁有1個科普場館。而要想跟緊發達國家的腳步,人均年科普經費就要超過10元,達到平均每60萬人擁有1個科普場館。雖然各類應急科普場館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難以滿足龐大的公眾需求。應急科普屬于公共服務范疇,主要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如聘請科研專家開展講座、購買媒體宣傳版面等。一般來說,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比較有限,而且應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見效緩慢,又不參與政府的績效評估考核,導致大多數地方政府更愿意將資金放到別處投資,對應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對應急科普的資金投入少,導致應急管理系統的專職科普人員可能無法得到相應的物質保障,科普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挫。

 (三)應急科普遠離公眾,宣傳教育成效有限

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從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進一步達到8.47%。但這一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應急科普本身來看,應急科普知識通常是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科學性、技術性強,這對科普知識的宣傳來說是一項考驗。目前部分應急科普內容滯后,與飛速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脫軌,價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創新、枯燥乏味,導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還有一些科學解釋缺乏專家的支持,使得權威來源與專家難以對接,偽科普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了應急科普知識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以上情況都導致應急科普工作遠離公眾,產生距離感,不利于應急科普工作的開展。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應急科普法規,研究制定應急科普政策

當前我國應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應的法律條款,明確應急科普的工作主體,界定各部門法定職責和權力范圍,使各部門明確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時細化應急科普工作業務流程,做到條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應急科普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各部門應急科普工作定期實施績效評估,推動應急科普工作不斷改善,持續進步。此外,給予應急科普工作相應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門參與應急沒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二)加大應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納社會資本,設立應急科普專項財政資金,用于支持應急科普工作。聯合企業和社會組織打造一批應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應急科普領域公共服務的供給。開發線上線下多渠道應急科普平臺,充分挖掘應急科普資源。

 (三)加強應急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應急科普人才隊伍,建立應急科普專家庫,通過給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應急科普相關領域專家加入。構建應急科普激勵機制,通過物質獎勵、職稱評定、社會宣傳等方式,對在應急科普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相應獎勵,提高他們的應急科普積極性。

 (四)創新應急科普形式,探索應急科普宣教新路徑

依托互聯網優勢,打造線上綜合性應急科普平臺,打破時間、距離限制,整合多方應急科普資源,為公眾接受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過平臺線上直播和設置“專家問答”環節,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政府聯合相關企業,開發應急科普動漫或應急科普小游戲,將晦澀難懂的應急科普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識,使公眾在體會到游戲樂趣的同時,又能學到應急科普知識,并且不易遺忘。由此形成“互聯網+”應急科普新模式。

 五、結束語

應急科普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邁入新時代,更需要我們通過創新實踐,完善國家應急科普工作體系及運營機制,及時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給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警示我們應急科普工作的建設和發展刻不容緩,要盡早、切實發揮應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彥君,趙芳,董曉晴,等.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科普機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楊家英,王明.我國應急科普工作體系建設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普實踐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張英.提升基層能力,筑牢人民防線——應急科普機制亟待完善 [J ].生命與災害,2020(5):8-9.

 [4 ]劉倩.淺析國內應急科普現狀 [J ].現代職業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28):146-147.

 [6 ]楊家英,趙菡,鄭念.中國應急科普場地發展分析 [J ].中國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孫玉.應急科普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J ].人民論壇,2020(15):210-211.

 [8 ]王英儉,陳套,賀曉航.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影響因素與對策實證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上一篇:科普體驗館工作計劃下一篇:合作社科普工作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