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

2023-05-12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優良的學風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之廣,牽涉內容之豐富,一定程度上符合系統論的相關觀點。本文通過對高校學風現狀的調查,發現高校學風建設存在若干問題,并引入系統論的觀點,探討系統論對于高校學風建設的指導作用,進而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措施,將系統論方法巧妙地與高校學風建設融合,從理論到實踐,探析一種全面的學風建設機制。

關鍵詞:學風建設 現狀 系統論 具體舉措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高校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階段,這也就對各所高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在這其中,學風建設作為學校辦學水平、師資水平、教學水平、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也是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決定著一個高效的人才培養質量,事關學校自身建設,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學風建設對高校意義重大。同時基于學風建設有著覆蓋面廣、涉及諸多部門的特點,符合系統論的基本觀點,因此本文將對系統論應用于高校的學風建設之中進行探析。

一、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開放,高校學風建設的變越來化也比較大。這二十年來,高校學風狀況的變動性很大,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高校的學風建設的影響也很大。九十年代中期到現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許多學生刻苦學習,希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但嚴峻的就業形勢和不平等的社會競爭,使許多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嚴重影響了高校的學風建設,目前高校學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少大學階段的奮斗目標

學習目的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能夠鼓勵想要放棄的人繼續前行?,F在有的學生沒有長遠的規劃,抱著應付考試的心理突擊性學習;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抱著讀書無用的態度虛度光陰;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領悟學習的本質,學習帶有較強的功利色彩。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完成了之前確立的高考目標,而對自己的大學學業和未來缺少及時的規劃,沒有確立大學期間的奮斗方向,很多大學生在學習方面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二)對所學專業認識不清楚

由于填報志愿時對學校專業信息掌握得不全面導致部分學生缺少專業的興趣,就很可能導致他們學習動力的不足,這就出現了大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迷茫和對專業學習缺乏興趣的現象。同時還有部分同學受到身邊、網上、社會上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學專業,過分強調個人興趣愛好和自我意識,導致厭學,學而不安,學習成績不理想。

(三)學習態度不端正

進人大學,隨著知識的日益更新,學生的學習任務仍然很重,要本著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才能真正收獲知識。但部分同學時間觀念不強,上課遲到早退現象屢禁不止;精力主要耗費在電腦游戲和戀愛等非本職工作中;還有一部分學生以為自己父母有能力,認為學習好不好無所謂;少數學生則以“60分萬歲”來要求自己,完全丟失了刻苦學習知識,勇于探索未知的求學精神。

(四)存在較強的功利思想

隨著社會不斷的開放,社會環境以及各種各樣的社會價值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學風建設,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腐朽的資本主義文化,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不斷沖擊著高校的學風建設,個人功利色彩越來越嚴重,大大增加了高校學風建設的難度。特別是由于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的實施,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的增強,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別人的利益,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損害集體的利益,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拋棄崇高的理想,個人功利色彩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高校的學風建設。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學風建設不應該是出了問題才去抓,而應該在學生入校時就從正面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從一件件具體的事實做起,切入點就是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教育。因此不能僅僅依靠開幾次會,談幾次心的應付教育形式。而是要通過行之有效的、合乎目的、合乎邏輯的目標導引。因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多措并舉,切實加強高校學風建設。

二、系統論對高校學風建設的指導意義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高校學風建設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系統,它由若干子系統構成,包括學校領導的作風、行政人員的政風、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其中領導的作風是最高層次的,決定著高校學風的基調。學生的學風是學風建設的基礎和主體,教師和行政干部是學校政策、教育方針、辦學思想的執行者,他們又與學生直接接觸。因此行政人員的政風、教師的教風體現了領導的作風、又可以通過學生的學風反映出來為了長期保證高校學風良好并發揮其預期的功能,將系統論應用于高校學風建設工作,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系統論的中心思想,高校的學風建設是一個綜合的有機整體。首先,高校學風建設的目標具有整體性,這一目

作者簡介:王宇寧(1987-),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輔導員,助教,行政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研究方向。

標即對學生的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進行教育,使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這是高校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共同的目標。其次,高校學風建設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學風建設工作不是彼此獨立的工作拼湊而成的,而是在全局觀的指導下,將學風建設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中。

(二)聯系性原則

高校學風建設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具體表現為學風建設涉及學校管理和教學的各個部門,從管理者、行政人員到教師、學生、彼此相互聯系互為服務對象與被服務對象。

(三)層次結構性原則

高校的管理機構具有層次結構性,從校級到院級、系級、班級、高校學風建設的內容也具有層次性。包括學校領導的作風、行政人員的政風、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不同層次的對象使用不同的策略方法開展工作。

(四)動態平衡性和時序性

高校學風建設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具有長期性,需要保持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關系。同時,高校的學風建設不是一個特定時期所特有的 它具有時間空間上的傳承和影響。

三、加強高校學風建設的具體舉措

(一)引導——運用目標引導 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

1、學校應成立學生學業指導委員會。這主要是從整體性的角度規劃學風建設。學業指導主要由專業教師、教務員、輔導員、后勤工作人員、學生導師共同組成,從組織結構上統一整合高校促進學風建設的各項資源,達到統一領導、分工合作的目的,舍得各部門充分明確各自責任,形成育人合力。

2、應該建設就業實踐基地。搭建實習基地與就業基地的專業實習平臺,輔導員根據這些平臺將學生大學期間根據不同的年度,按照學校的統一部署,去引導學生利用課內與課余實踐,去見習、實習,實現不同階段的實踐目標。

3、分階段、分年級制定計劃,科學合理推進學風建設。大一階段:通過集體自習,緊抓基礎理論課的學習,實現高中學習與大學學業的無縫對接。大二階段:根據專業特點,學生成長規律,由本專業碩士、博士、教師講解專業發展方向,強化專業理念教育引導。大三階段:根據每名同學的成績、興趣,分類進行就業、考研、出國的需求指導。大四階段:聯系專業教師、教務員,對學生實習、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指導。

(二)督導——運用機制保障,嚴明學習紀律

學習紀律是學風建設的保障機制,提高學生學習的紀律性,既不能靠教條地說教,也不能簡單地卡壓,更不能放任,而應該建立機制和使用制度。

1、以考勤保學風。學習紀律普遍被劃分為三個等級,即遲到、早退和曠課。一般情況下,考勤的記載是由任課老師、班級干部等人借助電子點名設備進行統計,最后匯總至輔導員處,由其進行定期的整理與總結。整理結果一般會通過班會或者校會的方式進行一段時間的公布公示,違反學校紀律的后果一并轉入學生思想行為的目標受理之中??v觀中國目前的教學體制基礎條件,紀律約束有其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

2、以考風促學風。我們將此部分命名為成績管理。對學生而言,學習成績具有其獨有的機制性。學習成績對教學和學生管理部門的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學習成績作為與畢業、就業相聯系的一部分,同時也將其作為學生各種評獎評優的部分指標,有助于提升學習成績在學生心中的價值感。此外,開展一系列促進考風的形式,諸如開展黨員考試掛牌、申請班級免監考評比等,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學習成績重要性的認知。

3、以考核利學風。獎罰分明是制度管理的核心,其中獎勵是制度管理機制的重要部分。我們普遍將獎勵分為直接獎勵和間接獎勵兩部分,直接獎勵的范圍包括獎學金、助學金等獎勵,間接獎勵的范圍則包括三好學生、優良學風班的評比等。將這些獎勵與學生或者班級的學習成績掛鉤,為了得到這些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學生要在班級脫穎而出,便需要下一番功夫刻苦學習。但應該注意的是,這種獎勵的標準必須公開、公平、公正,不摻雜或盡量少摻雜情感因素,以保證該機制性充分發揮。

4、以考驗省學風。該部分是機制管理的升華階段,該階段在整個機制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將前幾個階段稱作約束階段,那么該階段便是學生主動的自省管理階段,同時,輔導員在機制管理中的的重要性也將凸顯出來。此階段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技能大賽,即學校與企業聯合舉辦各種技能大賽,學生借助企業的培訓在學校獲得各種資格證書,為學生日后就業做好充足的積淀。其二是見習,見習是一種常見的且效率很高的考驗模式,學生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等課余時間深入企業見習,通過見習達到兼職的程度,幫助學生看到就業的希望。

(三)倡導———通過養成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發揮榜樣引路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建立校、院兩級榜樣庫,開展榜樣力量專題報告會、向榜樣學習等形式展示和提供成功的學習方法的案例,同時邀請知名校友傳授其成長歷程,使同學獲得觸手可得和力所能及的方法。

2、開展品牌特色活動。以特色活動營造良好學風氛圍?;顒油ㄟ^讀書會、人文素質大講堂、中外學生交流會、獎學獎獲得者論壇等活動形式,營造良好課下學風氛圍,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教育,以第二課堂反哺第一課堂。

3、營造良好校園育人環境。高校要大力推進校園人文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校園風氣純正、民主氣氛濃厚、校園安全穩定,著力構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校園和諧局面,通過校園環境建設帶動學風建設。

結論

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高校建設永恒的話題,也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核心工程之一。如何構建完善的長效機制,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只要有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視,舉措得力,各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全體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個人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科學的學習動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質量。才有可能建設良好的高校學風,促進高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超.不同角色教師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作用[J].學理論,2014(05):260-261.

[2]伊廷華,夏劍光,李宏男.高校學風現狀分析及整治策略研究[J].中國建設教育,2013(1):18-21.

[3]陳文琛,論輔導員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作用福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63-165.

[4]梅榮,思想政治融入大學學風建設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3月.

[5]吳 燕,陳德銘,系統論視角下高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106-107.

[6]陳萍,高校輔導員如何在學風建設中發揮作用[J].考試周刊,2014(23):151-152.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第2篇

由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中國當代作家協會、世界華人藝術家北京聯誼峰會組委會聯合主辦的“世界華人藝術名家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聯誼峰會征稿大賽頒獎盛典”將于2009年1月10—11日在北京隆重舉行。

2008年,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凡與永遠難忘的年度。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和海外華人傾情相助,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赴國難,其壯舉驚天地而泣鬼神,日月為之而遜色,世界為之而景仰;北京奧運會與北京殘奧會同樣精彩紛呈、無與倫比,既顯示了我們強大的綜合國力,又彰顯了我們團結一致的民族之魂;神舟七號飛天順利,航天員太空漫步成功,第三次載人航天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是繼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強國,民心大振、國威大盛。與此同時,2008年又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第三十年,回顧三十年的歷史,社會空前進步,經濟日益繁榮。盡管世界突發了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但我們的經濟依舊保持著平穩的發展,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不能不說三十年的改革已經使我國變成了一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和經濟強國。

民族復興,國運昌隆,在全國人民滿懷喜悅欲以各種形式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中國當代作家協會、世界華人藝術名家北京聯誼峰會組委會等單位決定共同主辦“世界華人藝術名家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聯誼峰會征稿大賽頒獎盛典”,謹邀參加征稿大賽的作者、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會員,以及在改革開放以來為繁榮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文學藝術家在這辭舊迎新之際相約北京,為我們的民族抒情,為我們的祖國歌唱,為改革開放獻禮。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梳理了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的現狀,分別從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視角對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有助于我們理解關稅理論研究的發展狀況及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區別。同時,分析了目前我國關稅理論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從總體產業的角度量化研究關稅壁壘效應,分析保護關稅率與有效保護率,探討關稅的保護效應和價格效應的分析趨勢,從而有助于彌補我國貿易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認識關稅的經濟效應,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關稅;理論;研究

1國外關稅理論研究

11國外關稅理論定性研究

關稅政策是國家宏觀政策重要的內容。關稅理論的產生與貿易理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具有強烈的時代感。重商主義時期,托馬斯孟(Thomas M)和斯塔夫(WStafford)提出了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理論,理論主張利用關稅保護本國的商品,防止本國貿易受外國商品的沖擊,同時提出為鼓勵本國出口貿易,應該減免本國出口關稅。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中,關稅體現出保護職能。自由貿易理論的最初倡導者稱之為政治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提出了與重商主義相對立觀點——自由貿易主義,他們的觀點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應該自由化,國家應該降低關稅來促進自由貿易,取消其他貿易限制。在此研究基礎上馬歇爾(AMarshall)和俄林(BOhlin)等人提出了相對需求理論、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理論,有效補充和完善了自由貿易主義理論。美國的漢密爾頓(AHamilton)和李斯特(FList)是貿易保護理論的倡導者。漢密爾頓主張美國應該利用關稅政策保護當時美國幼稚工業的發展以擺脫英國殖民經濟統治而發展本國經濟。通過對相關產業的保護,使其具備國際競爭力。經過二十年的保護關稅制度,美國工業的發展具有競爭實力。李斯特認為自由貿易主義只有在兩個工業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中實行才有利于實現雙方互利,而那些落后的國家必須通過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的工業發展。凱恩斯(JYKeynes)在20世紀 30 年代提出的超保護主義理論把關稅和就業理論聯系了起來,他認為通過關稅限制來促進順差,進而可以促進國內需求,刺激就業。20世紀50 年代保羅?普雷斯(Paul Prebisch)、辛格(HM. Singer)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外圍—中心”理論,他們認為在國際分工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外圍位置,自由貿易只對發達國家有利而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因而他主張發展中國家使用保護關稅政策對其國內產業進行適當保護,主張建立合理的關稅保護制度,既不要過分放開也不要過分封閉,循序漸進地放開關稅,通過適度的放開來使本國的廠商和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普雷斯的觀點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提出來的,對我國的貿易政策和關稅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2國外關稅理論定量研究

Krol(1996)、Magee,Terribile and Hornton(2000)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分析。Krol(1996)運用向量自回歸的方法,檢驗了日本(1890—1970)的內生關稅模型。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關稅的變化是內生的,然而關稅的設計并非用來促進經濟活動,而是反應于宏觀經濟的擾動。在有效保護率的研究領域,Barber(1955)首次運用有效保護率分析了加拿大的關稅政策。Corden(1966)從理論上對有效保護率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將有效保護率定義為對某種產品生產增加值提供的一種保護率,也就是某一產品相對于自由貿易下單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Leith(1971)采用CES 生產函數考察了放松要素間替代彈性為零等假設對有效保護率計算的影響。

2國內關稅理論研究

21國內關稅理論定性研究

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在邊境設立關卡,《周禮?地官》中有了最早的“關市之征”的記載。關稅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使用費時代、國內關稅時代和國境關稅時代。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五十多年間,關稅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變革,由內向型保護關稅政策到開放型保護關稅政策,再到關稅自由化,正在以堅定的步伐融入到世界潮流。我國已經把對外貿易提高到經濟發展的國策位置。在 1979 年以前一段時期內,與當時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環境相適應,曾一度取消關稅的實際征收。改革開放以后,1980 年 1 月 1 日,國家恢復關稅征收,并于 1982 年對進口稅則的稅率作了較大調整。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1984年修改后的關稅政策為:貫徹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鼓勵出口和擴大必需品進口,保護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保護國家的關稅收入。并依此制定了 1985 年進出口關稅條例。1992 年,我國再次調整關稅政策,隨后進行了一系列關稅調整,關稅政策為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并日益向國際慣例和通行做法靠攏。國內學者對于關稅理論的研究主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后開始。金祥榮(1993)對在不同假設條件下的關稅壁壘保護運用機制及效應進行分析研究,比較系統全面總結和闡述了關稅的壁壘保護效應。同時探討了關稅在矯正生產偏離中的作用和不同市場結構下的關稅保護機制及經濟效應。楊斌(1995)在其專著中歸納評述了我國稅收理論與實務,綜合整理論述了我國稅收理論的發展歷程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在貿易政策的理論研究方面,盛斌(1996,2002)以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為例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政策對于我國的支柱產業政策效應。尹音頻(1998)對跨國商品的分配效應進行了分析,它表現為稅負國內負向轉嫁下,不能改變本國國內收入的總量,只能改變本國各分配主體的實際收入數量。近年來還有許多學者在貿易政策、關稅職能和關稅變化趨勢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國家發改委的李善同對于轉軌經濟中的中國關稅發展政策做了詳細分析論述,提出了針對轉軌經濟中關稅的改革建議。海關總署的楊圣明(1999)采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回顧了中國關稅職能、稅率以及征管政策和保護關稅政策理論。南京大學的任壽根在 2000 年結合 WTO 和當時中國關稅的現狀,在基于參考其他發展中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趨勢。華中理工大學的姜勇認為關稅保護應該保護那些既是支柱產業又是幼稚產業的行業。國內學者對于關稅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多只停留于定性的理論分析,缺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實證研究,而將二者結合分析,有利于更加合理準確制定關稅政策。

22國內關稅理論定量研究

近年來由于計量經學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建模手段的進步和豐富,不少學者開始應用計量分析手段來分析海關收入數據和進出口貿易分析。在運用關稅內生化理論對中國的貿易保護現狀進行實證分析方面,Feenstra(1991)和盛斌(2002)進行了有益的探索。Feenstra(1991)發展了Grossmanand Helpman(1994,1996)的模型,對中國貿易自由化的政治過程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以不斷增長的貿易和FDI的社會利益為代價,以彌補由于貿易自由化給國有企業帶來的損失,并平衡兩者關系的政治過程。金祥榮(1999)對中國歷次關稅調整及其有效保護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了調整效果和給出了各個行業的有效保護結構的指標。王元穎(2006)利用中國36 個工業行業九個年度(1992、1994、1996—2002)的實際數據,運用panel 回歸的計量方法和Hausman檢驗的技術,對修正的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模型進行檢驗。

3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比較分析

關稅具有涉外性,不僅調節本國經濟而且是國際間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手段。比較國內外關稅理論,結合國外關稅理論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關稅制度。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日趨發展,我國關稅制度要不斷完善,這樣才能增進我國利益。

(1)稅率方面。我國加入WTO后關稅政策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關稅結構還不夠合理,在關稅調整方面有待改進。大幅降低了能源、資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的進口關稅,并有選擇地降低了部分關鍵零件、部件等中間品以及重要機電設備等制成品的進口關稅。

(2)原產地方面。各國在制定原產地規則方面仍有很大自主權,我國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原產地原則,在協調原產地規則的國際會議上提出有利于我國的主張。我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對進口貨物設有兩種稅率,一種是普通稅率,另一種是優惠稅率。按照我國《關稅條例》的規定,對原產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訂有關稅互惠協議的國家或者地區的進口貨物,按照普通稅率征稅;對原產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訂有關稅互惠協議的國家或地區的進口貨物,按照優惠稅率征稅。

(3)稅則歸類方面。應該根據我國國情做出改進。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對動物飼料、棉花采摘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和機械設備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鼓勵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對電極漿料、照相手機用閃光燈組件等部分國內產能不足或技術性能指標不能滿足需要的電子、化工、信息技術產品原料,光通信用微光組件、小轎車車身沖壓件模具、大馬力發動機等有利于新技術引進及推廣應用的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煤炭、鋰輝石礦等能源資源類產品,植物酸性油等基礎性原材料,槽式太陽能拋物面反射鏡等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設備及零部件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及時反映國內外供需狀況和市場價格變化等情況。對磷酸、成品油、鄰二氯苯、硝基甲苯、取向性硅電鋼寬板、不銹鋼制無縫鍋爐管、船舶用傳動軸、熱敏打印頭、接觸式圖像傳感器、風力發電設備等產品不再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恢復最惠國稅率。

(4)海關估價方面。海關估價是一國(或地區)的海關管理機構出于向進口貨物征收關稅的目的對進口商品進行估價。實際征收的關稅是產品的完稅價格與稅率相結合的結果。當通過關稅減讓談判在降低關稅稅率方面取得成果后,卻很可能因為海關估價的不合理而削弱甚至抵消關稅減讓的成果。要制定出有力打擊、杜絕價格瞞騙行為的規程。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統一的海關估價制度十分必要,它是世貿組織協議中關稅減讓和其他原則得以實施的重要條件。

(5)我國海關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術有待于進一步現代化。目前我國海關的征管方法和征管技術,同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從客觀上既制約了口岸的通關速度和進出口貿易效率的提高,也難以有效打擊那些不法經營者偷逃國家關稅的行為。應當以上海海關的通關制度改革為契機,推進我國海關系統的通關制度改革,加快實現全國海關征管系統的計算機聯網。只有早日實現我國海關征管系統的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口岸的通關速度和提高進出口貿易的效率問題,才能真正建立起國家關稅收入的有效保障機制。[26]

綜上所述,概括如下:

我國關稅理論研究方向建議

內容[]建議

稅率[]有待進一步改進調整

原產地[]需提出有利于我國的主張

稅則[]依據國情做出改進調整

海關估價[]建立公正、公平、統一估價制度

征管技術[]建立現代化征管系統

從我國的對外貿易加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視角,應當制定既能體現國家對某些產業的扶植與保護,又能使國內企業感到有競爭壓力的貿易政策。要依據有關關稅稅率原則和計算方法,制定出適當合理的關稅稅率,同時要積極展開關稅的量化研究,分析關稅稅率的變動對產業和進出口商品的波及效應,以便關稅政策能真正體現出國家的產業政策,能夠起到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的作用。

4結論

綜上國內外關稅理論定性與定量研究現狀綜述可見,國家制定貿易政策、關稅政策時,在不同階段,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運用不同的貿易理論。當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時,一般會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關稅能體現出稅收職能;相反,國家經濟發展落后,國際競爭力不強時,一般會奉行貿易保護政策,關稅的保護職能居于重要地位。

目前我國的關稅理論與實證研究方面存在兩方面的傾向,一方面限于定性分析,缺乏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研究,研究停留在趨勢分析和表面論證;另一方面限于關稅研究,缺乏關稅對進口結構,產業結構的整體研究。從總體產業的角度量化研究關稅壁壘效應,分析保護關稅率與有效保護率,探討關稅的保護效應和價格效應,能有助于彌補我國貿易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一致,有利于更好的認識關稅的經濟效應,從而更好的促進經濟發展。[27]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保羅?普雷維什外圍資本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托馬斯?孟,尼古拉斯?巴爾本,達德利?諾斯貿易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坎南亞當?斯密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保羅?斯拉法李嘉圖著作和通訊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

[6]金祥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效應分析[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7]楊斌國家稅收理論與實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8]盛斌中國制造業的市場結構與貿易政策[J].經濟研究,1996(8).

[9]肖?L舍曼,[德]辛里奇哥拉肖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海關估價守則評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0]姜勇,劉華對我國關稅降低條件下產業保護的思考[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7(6).

[11]楊圣明中國關稅制度改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2]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3]吳家煌世界主要國家關稅政策與措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5]金祥榮,林承亮對中國歷次關稅調整及其有效保護結構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1999(8).

[16]鄧福光WTO 海關估價協議對我國海關估價的影響及對策[J].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學報,2001(4).

[17]尹應凱中國關稅有效保護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18]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9]張群中外關稅稅制比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0]陶明,楊永康WTO 與海關實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1]陳大鋼海關關稅制度[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2]丁曄,林虹關于出口服裝歸類問題的若干思考[J].協調制度研究與商品歸類,2003(1).

[23]蘇鐵WTO對我今年估價審議的幾點啟示[J].海關審價,2003(3).

[24]王元穎關稅保護與動態比較優勢的理論與經驗分析[D].博士論文,2005

[25]陳集立,劉芳,李志剛我國稅收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計量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7(10).

[26]羅一峰伯川德價格競爭下的關稅選擇[J]中國市場,2011(12).

[27]鐘娜碳關稅征收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J]中國市場,2011(4).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統一戰線的功能不斷提升,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作用;統一戰線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新的社會階層成為新世紀新階段統戰工作的著力點;統一戰線的工作方式不斷創新,呈現出開放性、社會化、網絡化特點。

關鍵詞:統一戰線:改革開放;創新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光輝歷程中,統一戰線是黨團結和領導全國一切積極力量,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的重要法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充分發揮了統一戰線這個法寶的重要作用,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創統一戰線的新局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在第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指出,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必然要求,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國際環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仡櫤涂偨Y改革開放以來統一戰線發展的創新,對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統一戰線的功能不斷提升,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具有獨特優勢

1.凝聚功能不斷提升

統一戰線的根本任務就是爭取人心,凝聚力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口號,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鄧小平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還要為促進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薄八膫€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薄芭_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歸根到底,都是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鄙鐣髁x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統一戰線包括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許多文化名人、科學技術專家、學者等方面的知識分子,是一個集中全體人民聰明才智的智力庫。為了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工作積極性,黨和政府制定并落實了一系列提高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政策。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的廣大知識分子具有極大的工作熱忱,他們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有的創辦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大量社會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原工商業者、臺胞臺屬、港澳同胞、僑胞僑屬具有廣泛的海內外社會關系,他們通過這些社會關系,為吸收建設資金、經濟技術合作和交流牽線搭橋,為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兩面大旗,實行大團結、大聯合的原則,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經濟建設上來,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精神力量,是實現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團結合作的內在動力,它體現為中華民族對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整體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边M入21世紀,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成為突出的時代特征。資本的跨國流動和企業的無疆界經營,誘發了文化觀念上的“全球主義”,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淡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疤K東劇變”以后,國際敵對勢力以民族、宗教問題為突破口,通過多種途徑對我國進行政治滲透和破壞。西方發達國家還利用傳播的網絡化,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傳播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很大威脅。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加速轉型的階段,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使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經受嚴峻考驗。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大團結、大聯合,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幾乎可以將所有階層的代表人物吸引進來,通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包容并協調各民族、各階層、各行業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增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面對世情和國情的新變化,統一戰線通過發揮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協調功能,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凝聚力不斷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顯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和社會其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社會階級和階層也正趨于多樣化,產生了并將繼續產生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必然導致許多新的社會利益群體的出現,從而使得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急劇增多,并表現出政治參與的高漲,給現有的政治系統帶來壓力。近年來,我國群體性沖突事件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這些新情況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風險與機遇并存的發展時期,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及時反映社會各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進而根據不同利益群體反映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謀求政治體系外的利益表達渠道,從而直接危及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這就給我們黨提出了對正在變化的社會進行新的政治整合的歷史性任務?!八^政治整合,是指政黨把有共同利益與共同目標的社會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協調穩定的相互關系,以實現黨的政治目標?!边@一政治整合任務完成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執政基礎的鞏固和執政地位的得失,從而進一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成敗。我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不同社會政治力量組成的政治聯盟,是黨實現政治整合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個適合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在一個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政治參與的迅速增長和民主制度建設的循序漸進往往發生矛盾,導致國家政治的動蕩,從而延緩現代化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政治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是一個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聯盟。為了實現最大范圍的大團結、大聯合,統一戰線能夠求大同存大異,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種社會群體的不同政治訴求,為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國各民主黨派的成員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論修養,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有著理性的認識,對民主的本質和程序也有著較為客觀的認知,他們代表和聯系著特定

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可以廣泛收集本黨所聯系的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等渠道,有效地把社會各個階層的政治訴求和利益要求通過體制內的途徑表達出來,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從而增強了黨的政治整合能力。

3.協調功能日漸強化

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快速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僅包括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還應該包括建立反應靈敏的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消除市場經濟所固有的兩極分化的弊端。為了降低前期改革的阻力和風險,我國采取了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路徑是先試點后推廣、先體制外后體制內、先沿海后內地。率先改革的地區和行業獲得明顯的政策優勢而先富起來,地區差別和行業差別不斷擴大,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與問題。在跨入新世紀后,我國出現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社會和諧又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達到均衡、協調發展的狀態。統戰工作的基本職能是“了解情況,掌握政策,協調關系,安排人事”,從本質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是開展利益協調,從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社會各階級、階層、團體的團結,調動最大多數人的工作積極性。因此,統一戰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作用。

“所謂統戰工作開展利益協調,是指為使廣大利益主體的求利活動受到適當制約所需的統戰工作條件及相互間的有機聯系,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種利益主體普遍、長期、自覺地選擇和堅持那些不損害并能有利于其利益主體獲得正當利益的求利方式,使每一利益主體的求利活動都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方向上進行,從而促使和確保各種利益主體的正當利益得以長期、持續地實現和較快的增長?!苯y戰工作通過發揮民間社團、行業協會、社會中介組織在社會管理中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并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關系以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發展的主要途徑。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發揚“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共同致富、義利兼顧、德行并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的光彩精神,到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建功立業,是促進我國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的有效辦法。團結教育戰線上的廣大知識分子,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教育結構,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變人口壓力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加強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是加快建設有限、服務、高效、廉潔型政府的理性辦法。隨著國內矛盾減少,中華民族凝聚力就會不斷增強,我國就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二、統一戰線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新的社會階層成為新世紀新階段統戰工作的著力點

1.革命統一戰線轉變為愛國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與其他階級、階層、集團、黨派和社會力量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結成的政治聯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是不同的,統一戰線的對象構成也會因此發生一定的變化。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比嗣衩裰鹘y一戰線包括兩個聯盟,一個是勞動者(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聯盟,另一個是勞動者與剝削者(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聯盟。這是一個為社會主義改造服務的革命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成功地運用這個統一戰線,領導全國各階層各族人民,通過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國國內階級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已經大大加強,農民已經成為有二十多年歷史的集體農民,廣大知識分子包括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資產階級原來占有的生產資料早已轉移到國家,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已經被改造成社會主義勞動者。各民主黨派由原來的民族資產階級、城市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他們的知識分子的代表轉變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并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統一戰線作為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的一部分,歷來是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統一戰線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79年6月,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嗣裾f應當積極開展工作,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促進臺灣早日回歸大陸,實現祖國統一大業?!?979年9月,第十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將新時期的統一戰線稱為“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正式稱為“愛國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名稱的變動,反映了國內階級狀況和整個形勢的根本變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把國內外、黨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充分調動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和壯大統一戰線。統一戰線的范圍應以寬為宜,只要贊成祖國統一,即使并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們,也要團結。

2.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兩個聯盟”的形成

1982年5月,全國第十五次統戰工作會議把愛國統一戰線的統戰對象列為十個方面:民主黨派;無黨派知名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干部;起義和投誠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

原工商業者;少數民族上層人物;愛國的宗教領袖人物;去臺灣人員的家屬和親友;臺灣同胞和港澳同胞;歸國僑胞和國外僑胞。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統一戰線的范圍和規模得到擴大,形成了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由大陸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組成的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一個是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在內的,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兩個聯盟的形成,使統一戰線完成了新舊兩個聯盟的轉換,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統一戰線也存在兩個聯盟,即勞動者(工人和農民階級)之間的聯盟、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如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聯盟。革命統一戰線是階級聯盟,從本質上講,是為階級斗爭服務的。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政治聯盟,從本質上講,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國大陸內部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個體勞動者、私營工商業者也是擁護社會主義的,他們的聯盟構成愛國統一戰線的主體。大陸以外的港澳臺胞、國外僑胞可能是不接受社會主義的,但他們在向往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贊成“一國兩制”,擁護祖國統一,并在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客觀上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時期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把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團結起來,充分體現了統一戰線的廣泛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3.新的社會階層成為新世紀新階段統戰工作的著力點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漸進式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取消,就是使農民成為自主安排生產的市場主體。從計劃經濟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億萬農民煥發出巨大的熱情和活力,有效地解決了自身的溫飽問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為我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條件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并不斷深入發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經濟利益、政治權力、社會聲望在全社會重新分配,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新興階層。江澤民在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鄙鐣Y構的變化必然會對統一戰線的對象和范圍產生影響。2004年憲法修正案將新世紀新階段的愛國統一戰線表述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2006年全國第20次統戰工作會議將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工作范圍擴大十五個方面: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原工商業者;起義和投誠的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及眷屬;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去臺灣人員留在大陸的親屬;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等。團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成為新世紀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

“科學地分析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結構的狀況,歷來是黨制定統一戰線各項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建立、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的基本前提?!痹谖覈鐣Y構發生重大變化之前,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個階級聯盟。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以其非凡的理論勇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指出統一戰線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統一戰線的范圍和規模得到擴大,形成了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由大陸全體勞動者和愛國者組成的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一個是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在內的,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聯盟。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斑@種社會結構的變化給統一戰線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使統一戰線的對象和范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毙率兰o新階段的統一戰線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統戰工作的范圍日益出現由小到大、由窄到寬、由上層人物到下層人物的擴大的趨勢。統戰工作從政治領域日益擴展到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領域,從大中城市不斷延伸到農村和基層,從公有制領域越來越擴展到非公有制領域、從海內延伸到海外,也由此引起統戰工作運行機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

三、統一戰線的工作方式不斷創新,呈現出開放性、社會化、網絡化特點

1.用“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公式解決人民內部矛盾

統一戰線的工作方式是解決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推動統戰工作發展的“跨江之橋”和“渡河之舟”,是統一戰線運行機制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容決定形式,統一戰線內部矛盾性質的變化決定了統戰工作方式的轉變。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以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正在逐步消失,階級斗爭已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統一戰線中的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矛盾,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工人和其他勞動者之間的矛盾,等等,還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只能用討論、批評、說服教育的方法來解決,而不能用強制壓服的方法來解決。毛澤東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這種民主的方法概括為一個公式,叫做“團結—批評一團結”。1957年以后,由于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被當成敵我矛盾來處理,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手段,使統一戰線受到嚴重的損失。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雖然落后和腐朽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封建意識形態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但作為階級的資本家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經不再存在,統一戰線已經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統一戰線內部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但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偟恼f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是統一戰線內部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總題目,按照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公式,堅持正面說服教育的方

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正確處理統一戰線內部的各種矛盾,積極幫助各方面的黨外人士在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取得新的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改革開放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拉開了收入差距,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打破大鍋飯的同時,又出現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拉大的問題。由于收入分配的持續擴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內部結構和組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從中產生出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擁有相當財富的高收入企業主階層。社會流動的加快,階級階層的分化,新的階層和利益群體的產生,擴大了統一戰線的對象和范圍。人民內部的關系和矛盾趨于更加復雜和緊張,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問題。近年來,我國群體性沖突事件成高發態勢,數量不斷上升,規模不斷擴大,是當前人民內部矛盾的集中表現。這些矛盾的產生,不排除境內外反社會主義敵對勢力從中利用、策劃、挑撥的可能,但主要還是物質利益分配不公正及其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意識的沖突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通過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統籌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循“團結一批評一團結”的公式,用民主的、討論的、批評的、說服教育的方法來解決統一戰線人民內部矛盾中的思想問題,還是行之有效的。

2.統戰工作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協商的方式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范圍不僅包括祖國大陸擁護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而且還包括擁護祖國統一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廣大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希望祖國繁榮昌盛,但他們并不一定就認同社會主義。統戰工作要根據“一國兩制”的要求,樹立求大同存大異的觀念,善于求祖國統一之同、存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之異,因此,平等商量、互相切磋的民主協商就成為達成共識、增進團結的主要方式?!懊裰鲄f商是實現黨對統一戰線領導的主要方式,是處理統一戰線內部關系的重要原則,也是統一戰線開展工作和活動的主要方法?!彪S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新的利益階層和組織群體不斷涌現。市場經濟中的各種主體都應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通過各種合法的途徑參與政治以表達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與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選舉、投票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泵裰鲄f商成為我國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實現當家作主的一條重要途徑。

“民主協商的要旨在于決策前的充分協商和討論,特點是尊重各方,照顧少數。協商前認真做好準備工作,使參加協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關情況,并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考慮和醞釀。協商中從善如流,凡是能夠采納的意見都采納,不能采納的說明情況和原因?!敝袊伯a黨和個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代表人士就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不僅重視決策的結果,更加重視決策過程的商討,為社會各階層、團體以及個人的利益訴求提供民主選舉之外的另一條渠道,擴大了政治參與的途徑,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法性?!吨泄仓醒腙P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對民主協商的形式作了具體規定。政治協商有兩大類:直接協商和間接協商。直接協商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通過民主協商會、談心會、座談會三種形式討論大政方針,聽取意見。間接協商就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協中的合作協商。人民政協是我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在人民政協中,各黨派以政黨的名義參加會議,發表意見,提出提案。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將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并對民主協商的內容和程序作了具體規定,使民主協商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3.統戰工作開始呈現出開放性、社會化和網絡化特點

改革開放以前,為了有效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資源以快速實現工業化,我國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由此也形成了經濟、政治、社會高度合一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社會結構簡單,主要是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組成,黨的統戰工作的重點在上層,主要是在大城市及其上層單位開展。改革開放以后,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等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日益增多,原來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統戰對象也越來越多地被吸引到中小城市乃至鄉鎮工作?;鶎用裰鼽h派成員數量增加,非黨知識分子隊伍不斷擴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迅速增加,海外留學歸國人員、來大陸投資和定居的港澳和臺灣同胞也越來越多。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交往的擴大,也催生了“結社運動”,商會、行業協會、同鄉會、學會等各種社會團體如雨后春筍,大量出現。統戰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工作范圍和對象不斷擴大,出現了從政治領域向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滲透,由公有制單位向非公有制單位的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廣大鄉鎮延伸的趨勢,參與統戰工作的部門和組織日益增多?;鶎咏y戰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為重要。

在傳統社會管理體制下,個人的一切社會事務和利益訴求都由單位負責協調。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經濟、政治、社會高度合一的單位體制開始松動,許多人從原有的單位體制中脫離出來,成為沒有固定隸屬系統、部門和單位的“社會人”,在社區安家落戶。社區統戰工作成為基層統戰工作的重要領域。統戰工作領域的擴大和對象的增多,傳統統戰工作方式已無法適應,需要整合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源,創新工作載體,延長工作手臂,建立“大統戰”的工作格局。新世紀新階段的統戰工作因時而變,開始呈現出開放性、社會化和網絡化特點。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而悄然興起的“社團革命”突破了條塊分割的單位體制制約。社團組織看似結構松散,但參加人員有著共同關心的問題,相互容易產生認同,感情聯系較強。通過聯系一個社團成員可以聯系一片人。因此,社團組織被吸收進入統一戰線隊伍。社團組織既是統戰對象,又是統戰主體,統戰工作形成了社會化局面。網絡具有開放交互、資源共享的特征,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統戰工作通過網絡有針對性地掌握和了解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政治態度、利益訴求和思想動向,積極宣傳正面聲音、引導中間聲音、化解負面聲音,及時反映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意見建議,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提供多種維權、服務咨詢的方便,從而使統戰工作具有了最大的開放性。

總之,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統一戰線具有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在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的經濟成分、利益群體和社會組織在數量上和規模上不斷擴大,新的統戰對象大量涌現,統一戰線的對象范圍也不斷擴大。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的明顯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完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能力不斷提升,為統一戰線各方面成員有序的政治參與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統一戰線的不斷發展壯大,統戰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工作范圍和對象不斷擴大,參與統戰工作的各種社會團體和部門也逐漸增多,統戰工作越來越呈現出開放性、社會化和網絡化的新特點。

責任編?!∥摹∫?

改革開放論文范文第5篇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民族教育的發展,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政策,以保障少數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權益。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帶來了全國各項事業的勃勃生機與快速發展。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發展歷程。

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以下既有所區別又緊密聯系的3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978年至1991年,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恢復與發展時期。

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恢復和發展民族教育的方針政策、重大原則。

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在“文革”期間遭受到嚴重破壞,民族教育政策所確立的各項原則被破壞殆盡,全國10所民族學院大多數被取消或被迫停辦,許多民族中小學被撤銷,從事民族教育多年的大批干部、教師慘遭迫害和打擊,民族語文教學、民族文字教材建設和編譯機構、民族教育機構等,都遭到嚴重摧殘。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經過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糾正了“左”的錯誤,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198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民委頒發了《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恢復和發展民族教育的方針政策、重大原則?!兑庖姟烦蔀檫@一時期指導和推進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2月16日至25日,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在北京召開第三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民族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研究部署了下一階段民族教育的任務?!拔母铩焙笠豁椇苤匾娜蝿站褪秦瀼卣{整方針,肅清“左”的錯誤的影響,恢復過去行之有效的民族教育政策,如重新設立民族教育工作機構?!蛾P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重申了1952年政務院的決定,要求:“各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機構應把發展民族教育作為主要任務;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地、縣,應在教育行政部門內設置民族教育機構,調配熱心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服務的同志,專司其事?!贝送?,如恢復民族學院、民族師范學校、民族中小學,創建新的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學校,恢復民族語文教學,恢復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照顧,畢業分配中照顧民族地區的需要等民族教育政策,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恢復的。通過這一時期的調整,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的民族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改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新憲法)。新憲法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規定了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基本原則,成為制定教育法規政策的根本依據。1984年5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睹褡鍏^域自治法》不僅系統地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原則,而且深刻地總結了我國發展民族教育的經驗,規定了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的根本原則。1985年中共中央頒發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要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發展教育事業。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其中規定,國家對經濟困難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的經費,予以補助;國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及個人自愿捐資助學;國家在師資、財政等方面,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等?!读x務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助政策。新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頒布實施,帶來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及民族教育政策的全面恢復和進一步發展。

這一階段,隨著民族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民族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根據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全面總結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的經驗,恢復和修訂了“文革”前17年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

第二階段:自1992年至2001年,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快速發展時期。

標志:召開了第四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成為這一時期指導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民族問題導致動蕩乃至分裂,民族問題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我國,黨中央、國務院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于1992年1月14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了90年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五項任務,即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逐步與全國的發展相適應;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全面進步;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活力;堅持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為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1992年3月,原國家教委和國家民委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民族教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進一步明確了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措施。第四次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后,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1992年10月20日,原國家教委、國家民委印發了《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了民族教育的方針任務、指導原則?!兑庖姟烦蔀檫@一時期指導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工作的重要文件。2001年2月,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了修訂。

在教育領域,1992年之后,全國人大相繼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特別是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制定的一部教育的根本大法,它是在總結了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借鑒了國外教育立法的有益成果,分析了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的基礎上制定的?!督逃ā纷鳛槲覈逃幕痉?,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重大的基本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規定,它的制定和頒布,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軌道?!督逃ā访鞔_規定了我國民族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重大舉措與基本原則。

這一時期,隨著我國教育立法、民族立法步伐的加快,以及民族教育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以新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國家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政策。除《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外,還出臺了《關于加強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內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見》、《關于對全國143個少數民族貧困縣實施教育扶貧的意見》、《關于加強民族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民族地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訓工作的意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電化教育發展綱要(1992—2000)》、《關于加快所屬民族學院改革和發展步伐的若干意見》(國家民委1993年7月)、《關于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條意見》(1996年7月)、《關于內地有關城市開辦新疆高中班的實施意見》、《關于東西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工作的指導意見》等。

第三階段:2002年至今,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標志: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鮮明地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思想。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我國加入WTO,特別是隨著我國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民族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和許多新的挑戰。為適應民族教育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加快民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2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稕Q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教育工作的經驗,深刻闡述了民族教育在提高少數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新形勢下民族教育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新世紀新時期我國民族教育的大政方針、目標任務、政策措施作出了明確規定,鮮明地提出了“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思想?!稕Q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民族教育政策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標志著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以及我國民族教育政策進入法制化建設階段?!稕Q定》為新時期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規依據,進一步推進了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隨后,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在北京召開了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統一了大家的思想和認識。與此同時,教育部啟動了《少數民族教育條例》的起草工作,成立了由全國人大民委、國務院法制辦,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政策法規司,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有關方面專家學者組成的起草小組和顧問組,抓緊進行《少數民族教育條例》的調研起草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形成比較成熟的《少數民族教育條例》文本。

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對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差異,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也不能用強制的方式加以改變。對各民族在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縮小和消除。這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我們進行長期努力?!敝醒朊褡骞ぷ鲿h為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此次義務教育法的修訂,是在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我國義務教育制度進行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的實施,必將推動我國義務教育向著均衡、公平方向快速發展。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多處涉及民族教育,內容涵蓋了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民族教育的優惠政策、經費保障及教師的工資保障等多個方面,它將有力促進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的深入發展。

這一時期,我國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除《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外,還有《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大綱(試行)》、《關于在有關省區試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民族地區寄宿制中小學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教育部、國家民委2005年4月)、《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試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等。

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績。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逐步發展、不斷完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取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民族教育政策體系。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主要內容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干部特別是政治干部的培養、設置少數民族教育補助???、設置專門的民族教育管理機構、在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實行優惠、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多種形式發展少數民族教育等。改革開放后,我國政府繼承和發展了原有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中行之有效的內容,同時根據新的形勢,制定了大量新的民族教育政策,其內容已涉及民族教育的各個方面。如,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在內地舉辦西藏中學、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加大對西藏、新疆教育扶持的力度;積極開展對民族教育的對口支援工作,組織、利用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優勢和優質教育資源,幫助和促進民族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特殊地區教育和民族貧困地區女童教育給予特別支持;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加大對民族教育的財政撥款,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經費;加強民族語文教學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設;加強民族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民族地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訓等。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我國民族教育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民族教育政策目標越來越明確,政策措施也越來越具體。我國民族教育政策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是縮小民族教育與全國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保障少數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權益,提升他們適應主流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采取了許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如設置民族教育專項資金;采取定向招生等措施,加強農牧區、高寒地區、山區和邊疆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培養;舉辦民族院校,主要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降分錄取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對人口較少的民族實行特殊照顧;實行雙語教學,尤其重視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的學習等。

第三,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向法制化發展,初步形成了民族教育法規體系的雛形。改革開放30年來,在新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從民族地區實際和各民族特點出發,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的頒布和《少數民族教育條例》的調研起草,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建設的進程,為我國民族教育政策法規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標志著我國民族教育政策逐步向法制化方向發展,標志著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民族教育法規體系的雛形。

(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保障和促進了民族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然而,縱觀民族教育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總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我國加入WTO,民族教育政策已遠遠不能滿足民族教育發展的需要,這種不相適應的矛盾已日顯突出。主要表現在:

第一,民族教育政策層級過低、剛性不足。從現行的民族教育政策來看,大部分是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部門制定的,由國務院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很少,特別是綜合性法規很少,民族教育政策體系不完善,民族教育法規體系遠遠沒有建立起來。由于民族教育政策體系不完善,政策層級過低,必然導致剛性不足,從而影響其效力的發揮,很難起到應有的對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進作用。2002年,國家曾啟動了《少數民族教育條例》的調研起草工作,并計劃于“十五”期間頒布實施,但《少數民族教育條例》至今未能出臺。當前,為適應我國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有關方面將《少數民族教育條例》的制定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事日程,促成其盡快出臺。與此同時,從現在起就著手起草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的基本法———《少數民族教育法》,為它的出臺積極創造條件?!渡贁得褡褰逃ā返钠鸩葜贫?,將極大地推進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及民族教育法規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使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盡快走上法制化軌道。

第二,民族教育政策指導思想需進一步完善。通過對我國民族教育政策歷史與現狀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民族教育政策比較注重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特別是進入主流社會的受教育權的保護,而忽視對民族教育在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作用、角色的規范。我國現行民族教育政策很少有關于維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是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內容的重大缺失,也是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制定指導思想需進一步完善的地方。這一點,可從我國雙語教學政策的演變,略見一斑。建國初期我國非常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而現階段我國更多地是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的學習和掌握,如規定在使用民族語授課的民族中小學,逐步從小學一年級開設漢語課程,制定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學漢語教學大綱(試行)》、《關于在有關省區試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的通知》等,而有關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運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規定卻非常缺乏。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語言文字的失傳,將導致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必須重視民族教育政策在保障和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民族教育政策內容不完善,重點不突出。對于民族教育發展中的其他重大問題,如政府在發展民族教育中的職責、民族教育經費、師資、少數民族特殊專門人才的培養、民族教育科學研究等,或忽略了對其的規定,或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當前,關于民族教育基本重大問題的規定,主要體現在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一般是比較宏觀和原則性的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關于這些問題,建國初期,我國政府曾制定了《關于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費的指示》、《培養少數民族師資試行方案》等政策文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變化,許多內容已不適用。因此,有必要加強民族教育政策的修訂工作,或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使我國民族教育中的主要問題特別是重點和突出的問題,能夠有章可循,而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

第四,民族教育政策的執行監督機制遠未形成。當前,整個社會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執行監督機制,監督處于軟弱無力的狀態?,F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還沒有形成制度,也缺乏力度和實際操作,這就大大削弱了執行的監督效果,因而,“地方保護”、“部門保護”、“官官相護”的現象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教育政策執行的監督效果。同時,現行的教育督導流于形式,科學、有效的教育督導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另外,各種民間教育組織如教育學會、教育工會、各種研究會和協會等,在教育政策執行中沒能很好地發揮監督作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與國家總的情況相比,我國民族教育政策的執行及監督評估顯得更為薄弱,民族教育政策的執行監督機制遠未形成。

根據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民族教育政策建設應明確制定民族教育政策的目標,重點解決民族教育特有問題;適時將民族教育政策上升為民族教育法規;加強民族教育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與評估。應充分發揮民族教育政策對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民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房地產法論文下一篇: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