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

2023-05-12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解釋世界,也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改造世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不僅要確保理論內容契合大眾生活,構筑大眾傳播平臺,科學理順好生活中的各類關系,還要嘗試用哲學對接生活情境,滿足現實生活訴求,采用哲學眼光去審視生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生活化 生活訴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社會實踐、現實生活,通過改變現實世界,實現人類的解放及個體全面發展。哲學不能離開現實世界土壤,其作用的發揮不僅是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和實踐相結合。我們要嘗試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入大眾生活,幫助人民群眾建構理性思維模式,掌握認識、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并將其運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解決現實問題。倡導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入生活,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唯物論的重要品質,也是回歸生活的必然訴求,有利于讓大眾過上詩意的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要堅持內容符合大眾生活,構筑適合大眾傳播的平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創建之初,回答并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問題,并非只是開展純粹性的理論探索,事實上遠離生活的哲學并無多大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是讓社會大眾掌握哲學后,更好關注生活,引導大眾去認知、理解并提升生活品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是實踐的、充滿生活的人文理性,在生活中去理解并踐行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義,才能實現生活理性,從邏輯層面講,就是更好開展理性生活。倡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是社會、生活變化使然。當代馬克思主義伴隨社會發展已呈現出新氣象,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類社會問題日漸顯現,這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走進人們的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掌握這一理論武器,發揮其科學指導生活的效能。

從本質上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變現實世界的實踐性哲學,其內涵在于批判與實踐的精神。倡導哲學回歸生活,需要廣大哲學工作者將哲學的探索從理論思考轉變為現實生活的發現,要將科研精力放在將高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使用生活化的通俗語言變現出來,讓大眾更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生活實現和諧銜接,是對哲學原理進行充分的解讀和理解后,發現生活的內涵,并接受哲學原理,將其運用到生活中,這樣才能被大眾所接受,才能很好發揮哲學作用。所以,廣大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要善于擺脫傳統理論束縛,結合現實生活,科學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其加以創新發展。

構筑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傳播平臺。提倡馬克思主義哲學回歸生活,真正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必須構筑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傳播平臺,讓群眾近距離接觸、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從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的現實情況來看,其傳播形式較為單一,這使廣大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較淺,運用效果不佳。當前我們處在信息社會,互聯網等新媒體發展態勢強勁,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傳媒載體,這些新媒體改變了大眾的信息接受方式。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大眾化,不僅需要借助傳統電視、電臺、報紙傳媒,也要利用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嘗試構筑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傳播平臺,讓大眾關注哲學,讓哲學融入生活。要學會使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針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以引導,通過傳播平臺作用,影響生活各個領域。

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到生活中,滿足生活訴求,學會用哲學眼光去對待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生活化,需要圍繞生活、經驗展開,實際上,生活不僅包含個人的日常生活,也包含社會生活,比如職業生活、精神生活等。為此,哲學生活化既包含從學習、生活中獲取的知識,也包括通過從社會生活中交往、觀察獲得的生活知識,科學協調好個人與自然、集體、他人及社會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進程中,也要關注以前所獲得生活經歷、體驗,要嘗試將日常生活經驗作為起點,從家庭、社區中獲得認知經驗,展開哲學敘說,讓大眾對生活開展體驗與感悟,善于采用理性思考去指導今后生活的創建。也就是從現有的生活感悟中進行感性認知,然后將感性認知提高到哲學層面進行思考與概述,漸漸產生理性認知,將哲學理性智慧融入大眾生活,指導其更好開展生活實踐。此外,為了讓受眾能從感性認知與經驗來感悟哲學,需要對生活中的感性知識加以超越和提升,進行哲學化的表達,培養廣大受眾的哲學思維模式,提高精神素養。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應緊密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設置生活情境,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生活經歷等和哲學內容實現緊密銜接。一是彰顯受眾的主體地位,使受眾融入到哲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設置中。在哲學與生活銜接的范疇內,注重采用多種方式收集人民群眾所關心的人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實現和哲學內容緊密銜接,將哲學內容聯系到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哲學來指導受眾的現實及未來生活。與此同時,讓受眾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觀點,將日常生活中的經歷進行描繪,讓知識在哲學層面彰顯新價值。二是善于探尋哲學內容與生活知識聯系點,從感性生活層面探索哲學理性,把抽象哲學內容放入受眾熟知的生活情境內。善于從多個視角開展多線條銜接,在生活情境中開展發散思維,將多方面哲學觀點、原理及情境等要素開展發散連接,探索多向聯系,引導受眾從不同視角運用哲學觀點,增強思維的發散性。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到生活中,讓抽象的理論“接地氣”,更符合現實生活需要,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歷程中,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魅力。

滿足大眾的生活訴求。馬克思主義哲學要與現實生活緊密銜接,哲學必須立足現實,滿足現實需要,更新教育內容、轉換教育方式。要采用與廣大群眾相貼近的方式去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群眾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訴求。要特別引起關注的是,當下存在不切合群眾生活而空談、斷章取義的說教等現象,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變為教條。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要強調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強調生活邏輯、理論邏輯的有機統一。理論要指導實踐,才能深入到群眾生活中,為群眾所接受,展示自身的價值。當前,倡導馬克思主義哲學回歸生活,這和當下對人的生存境遇及生活進行關懷的理念相符。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依據,以生活現實問題為訴求,使受眾培養健全人格、提高內在素養,懂得審視社會及自我處境,選擇科學發展道路,展示自我價值。

在對受眾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面向現實,也要善于立足人類當代實踐、科技發展帶來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將優秀成果轉化為優質資源,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充滿生活化氣息與時代要義。在問題設計上,不僅要關注理論問題、現實問題,也要關注日常生活、精神層面的突出問題。強調對理論與現實問題的關注,能彰顯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價值,而強調后者則展示哲學對人的成長、生活需要等的高度關注。這需要引導受眾從偶然與必然、邏輯與歷史等層面進行深入探索,審視生活問題的理論依據,探索解決問題的觀點、方法,實現從哲學層面開展理性探索,科學運用哲學眼光去看待、理解生活,全面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水平。

(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①黃禧禎:《生活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教育范式》,《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

②劉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生活化芻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③高家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生活化的情理架構》,《教育評論》,2008年第3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們知道,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認識論的斷裂”、“兩個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是人道主義還是科學主義的爭論。本文簡單梳理一下《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轉變來加以探討,力求解決《資本論》一書寫作的目的問題。

關鍵詞:《資本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認識論的斷裂”、“兩個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是人道主義還是科學主義的爭論。在此,我們需要注意幾個問題,即晚年馬克思寫作的《資本論》是否承繼了早期馬克思關注的哲學問題討論的范圍與思路?《資本論》是否只是科學主義的體現或者純粹經濟學著作?寫作《資本論》的目的是什么,它著力于解決的問題是否與早期著作的意圖完全割裂了?在此簡單梳理一下《資本論》在馬哲發展史上的轉變來加以探討。

一、從批判的橫向邏輯維度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曾評價道,馬克思有兩大重要發現,一是歷史唯物主義,二是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大向度分屬于哲學觀和經濟學范疇。從表面上看,二者的確是斷裂的,而為什么馬克思從研究哲學問題轉而到研究經濟學了呢?首先,馬克思在某種意義上是反對哲學,鄙視哲學,拋棄消滅哲學的。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到“你們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消滅哲學”在這里他提倡消滅哲學,并指出了消滅哲學途徑在于使現實與哲學所追求的東西相統一,根除舊的哲學和舊的意識形態存在的現實依據。而這樣的傾向使得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了一切思辨的使哲學導向神秘化的或者否定人的現實活動的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研究重心從思辨的哲學轉向現實生活,從而導向了實踐哲學因為實踐哲學側重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從青年時期就樹立了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遠大理想,而他畢生奮斗也是在在不斷踐行這一理念。為了致力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接觸了最先進思想的熏陶不斷地拿最新理論來指導現實問題,當發現行不通時,他毅然不斷地批判、總結、繼承來探索徹底的革命方。馬克思從批判最能折射德國乃至當時最前沿的現實的哲學意識形態入手,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派、普魯東等。他從克羅茨納赫時期《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批判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顛倒,到德法年鑒時期批判狹隘的宗教解放探討人的解放問題(當時德國最主要的現實問題),無一不是對現實問題的探索,而之后得出對于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探討應深入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去。

二、從批判的縱向邏輯維度

在早年《致盧格的信》中,馬克思就認為改變現實生活的著手點一是宗教,二是政治。宗教問題已經由費爾巴哈通過揭露基督教的本質完成,而政治問題的解答需到經濟生活中去尋找。而經濟生活也就是市民社會,從人們真正的與他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去探尋現實問題的根源。也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同時他強調了:“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那種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倍R克思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是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國民經濟學家將私有制和分工當作經濟學研究中既定的、自然的前提,對資本主義制度作辯護將其看做是人類發展歷史的最后歷史階段的觀點的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的史前時期,而共產主義時期也只是現在預設的人類發展的歷史時期,也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環節,階段而非終結。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边@里,共產主義成為一種現實的運動。在《資本論》中,更是通過大量的經濟學研究來探討政治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

三、資本邏輯的展開與歷史之謎的解答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揭示從物到商品、到貨幣、再到資本邏輯的發展過程:物與物的交換W—W,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W—G—W,再到以貨幣為交換目的的交換G—W—G’,最后形成以資本增值G—G’(G’>G)為核心的交換原則和交換體系。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既不是單純使用價值載體和交換價值載體的生產,而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貨幣和商品實際轉化為資本,實現資本的增殖。也就是資本邏輯的作用過程。資本邏輯指資產階級社會里以等價交換為原則、以資本增殖為目的、占統治和支配地位的一種生產、分配和交換體系。這是資本與理性形而上學的聯姻。資本邏輯的特點有:①體現在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統治人們全部生活的終極的“絕對存在”和“絕對價值”;②體現在它是一種吞噬一切的“同一性”和“總體性”的控制力量;③體現在它是一種試圖永遠維護其統治地位、使現存狀態永恒化的“非歷史性”的作為保守力量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馬克思用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而通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解開了歷史之謎:資本的自我增殖必將導致資本邏輯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終將走向滅亡。

而資本邏輯的瓦解馬克思是通過對資本邏輯“意識形態幻象”的批判(認為是意識是現實生活的反射顯現,一切虛假的扭曲現實生活的思維方式和虛幻觀念都是遮蔽了真實社會關系的)來進行的。

四、總結

《資本論》是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的《資本論》并非與早年的哲學語境完全脫離開,而是深化了早年的意旨,將其理論具體化。

參考文獻:

[1]鄭憶石.馬克思的哲學軌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簡介:

徐琪(1964—),男,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過程,在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內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然過程之為哲學范疇卻較少引起當代學者們的關注,研究過程思想的文獻寥若晨星。過程思想的實質是辯證法,恩格斯把過程思想譽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它貫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之中,開掘馬克思主義過程思想資源具有深厚的現代價值,對馬克思主義過程思想的研究狀況進行述評,以期推進其學術研究進展,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提供生長點。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過程; 過程思維方式

[文獻標識碼]A

[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來,圍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當代建構這一論題,中國學界從其提出的歷史語境、研究的方法論和新形態的內在構成與外在顯現等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探討,取得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成果。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研究;綜述

進入新世紀,人們驀然回首,看到的是在全球化話語背景下中國整個思想文化界眾聲喧嘩,馬克思主義正面臨各種思潮的挑戰與詰難,諸如“中國的發展還需不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等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的重大問題正在困惑著眾多研究者。為此,學者們提出了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任務,有針對性地討論了若干問題。本文試圖將幾年來學者們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簡單歸納和梳理,以期有助于推動這方面研究。

一、關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當代建構的生成語境

為什么要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當代構建?或者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當代構建在什么歷史語境中凸現?綜合學者們的觀點,主要有如下理由:

第一,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當下社會實踐的需要。世紀之交,一方面方興未艾的全球化浪潮使當今世界成為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內在交織在一起的世界,成為一個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市場、科技、人才等方面既激烈競爭又密切合作的世界,成為各種資源在全球流動、機遇在全球交往中產生和風險在全球性播散的世界;另一方面,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當今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也由此進入低潮。這些形勢內在要求人們從理性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從而推動人們去追尋、去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以指導行動。

第二,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自身發展的需要。首先,多年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必須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生命力。時代在急速發展,當今時代與馬克思當年所處的時代相比有了很大變化。馬克思不是神,不會也不可能對身后幾十年、上百年發生的變化都有所預見,有所明示或暗示。其次,由于受前蘇聯教科書體系模式的影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不是從現實需要出發,而是從思想意識觀念出發,從個別的結論中提煉、拼湊而形成僵硬的“原理”體系,而在總體上未能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性特質和本真精神。另外長期以來人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學范圍內,并把它完全置于知識論的背景下進行研究,致使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革命及其當代意義估計不足。再次,長期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研究者之間缺乏交流、對話,甚至予以輕視,這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割裂為“分支學科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也成為片面化的、“專業化”的“哲學工作者”,同時學科體制和學術評價制度的不盡科學合理更強化了這種不正?,F象。最后,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大量西方思潮不斷傳人,它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但無形中也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這樣一來,一方面原生形態和傳統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無法完全回答當今時代和中國現實提出的問題,更遑論肩負起指導人們改變世界的使命;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它思潮綿綿不絕的挑戰與詰難,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影響力事實上急劇下降。

可見,要回應現實,結合當今時代和中國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當代意義,打通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它學科間的不合理隔閡,回應各種思潮的挑戰和詰難必須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二、關于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基本路徑

通過什么路徑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學者們一方面幾乎一致主張要關注現實以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力與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具體回答這個問題時又有一定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結合和互動,為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提供了根本的致思思路。持這種觀點的張奎良認為,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一階段和以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標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二階段已告一段落,而當前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具有無比深遠的哲學意義。如果說以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都是以奪取政權和改革開放為背景,主要是圍繞實事求是和矛盾辯證法以及對立面的聯合和合作作為中心進行的,那么今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包括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就要以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為基點展開。

第二種觀點認為,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出發是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構建的必由之路。這一觀點主要由王浩斌提出。他提醒人們首先需要有這樣一個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并非學院哲學,這就注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不能從現代學術分工體系中的哲學學科出發,而是應該從現實的社會歷史進程出發。由于經濟學這樣一門科學的發展,是同社會的現實運動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對社會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可以在經濟學中準確地加以探討。由此可見,政治經濟學批判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走向實踐的橋梁,中國學人應該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礎上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出路所在。

第三種觀點認為,“中、西、馬”相結合,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趙劍英認為,長期以來哲學學科的被肢解和被分裂削弱了哲學的解釋力和話語權,為了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應對全球化和西方文化霸權以確立文化大國形象、實現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復興的雙重需要,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應走“中、西、馬”會通之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放眼世界,立足中國文化傳統和現代化實踐,進行綜合創新。由此出發,首先要厘清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觀點,把握其精神實質和方法;其次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古為今用;然后是批判地吸收西方現代哲學中的合理成分,洋為今用。這種觀點在其他學者那里得到了回響。馬俊峰認為,我們既不能僅僅“照著說”馬克思的話,更不能僅僅“照著說”西方哲學家們的話,而應利用中國傳統智慧和現代西方哲學的智慧,接著馬克思而又說我們的新話,顯示當代中國人的智慧。以我們的問題為的,包括實踐方面的問題,也包括學理方面的問題,在世界性哲學對活中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孫利天則進一步探尋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會通的基礎,提出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各自積累的浩瀚文獻也許會使我們失去自我,從而也就沒有了我們自己的問題和抉擇。為此,我們要放下手中的巨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覺中樸素地追問:什么是我們的痛苦和憂傷?什么是我們的光榮和夢想?我們真實地希望怎樣的生活?只要準確地把握住我們自己的真實問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哲學有了共同關切,對話、互動和匯通就有了現實基礎。這實際上在更深層面表述了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路徑:必須面向我們自己的問題,“中、西、馬”結合,表達中國人自己的體驗和希望。何萍也表達了同樣的關切,她指出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及其他社會思潮之間的對話已經成為各哲學學科和社會思潮的共同要求,這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挑戰,也表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同樣面臨挑戰。既然如此,那就應該回到中國的現代化實踐中去,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探討中國社會發展問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有價值的哲學,繁榮中國學術。

第四種觀點認為,多方面綜合,是真正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的途徑。歐陽康、楊學功等學者強調,要真正構建起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新形態,必須從多方面綜合進行。既要根據新的實踐需要重新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把握其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又要深入研究當代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并進行新的理論概括;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又要充分汲取和消化利用中國傳統哲學和西方哲學中的合理思想資源;既要具備哲學思維必須的高度和深度,又要對當代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成果進行哲學升華和提煉。

三、關于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研究視野

關于采用何種視野開展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工作,雖然具體運用上有別,但國內學者都認為必須拓展和轉換視野,綜合說來有以下四種:

一是“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緊密結合。衣俊卿等學者認為,所謂“中國向度”是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以指導中國的實踐,并獲得理論上的創新成果;“世界向度”意味著要在全球化語境和世界視野中審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的結合問題,并強調中國經驗的開放價值和中國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話語權。但在現實研究中,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當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主要偏重于“中國向度”,而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是只考慮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正如缺少中國經驗和中國文化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必定是殘缺不全的,回避馬克思、恩格斯身后一個多世紀的西方問題、西方文化發展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爸袊蚨取焙汀笆澜缦蚨取睉斒邱R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不可分割、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的兩個組成部分??梢?,在當前研究基礎上,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拓寬研究視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形成“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緊密結合的學術視野。

二是比較視野。聶錦芳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研究者長期同于自己的領域思考問題,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話語系統、論證方式和思維慣性,特別是遭逢新社會現象和新思潮的時候,很多論者會自覺不自覺地用長期流行的觀點和體系去衡量,看其是符合還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對那些“另類”,要么無端指責,要么忽視其存在。因此,必須走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間自設藩籬、自我規約和自我封閉的怪圈,認真總結和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等派別所做的工作,深入到異質領域,與不同哲學派別進行比較和對話。

三是全球視野。歐陽康強調,在馬克思主義產生后的一個半世紀里,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意味著在馬克思的時代已經顯露端倪但還沒有真正形成的全球化歷史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發展和提升。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有了對于全球化歷史的科學預見,但很難說他們的理論已經深刻地表述了他們還沒有看到的世界。嚴格意義上的全球化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仍然是一個問題。面對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并在對全球性問題的解讀中獲得新的時代性發展。

四是綜合視野。陶德麟提出,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可以從不同視角進行,比如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近現代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世界文化史或中國文化史等等來做。但是單從上述某一視角考察問題,總難免受到視野上的局限,突破現行學科分類的限制,要從更具綜合性的廣闊視野,多維度地審視問題是最好的辦法。

四、關于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內在構成與外在呈現

我們構建的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什么理論形態呈現?國內學術界比較一致地認為應該是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但在此前提下,研究者也有所側重,具體看法略有不同。

高清海、趙劍英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以“當代中國哲學”的形態呈現,它首先是民族性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其次才是在世界性和時代性的理論的大旗下。高清海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同時又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結。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的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從這個意義上說,創造“當代中國哲學”,實質是要創造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爱敶袊軐W”就是這樣一種由中國哲學家探索、創造的主要反映我們自身的境遇和問題的民族性、時代性和人類性內在統一的哲學樣式。張一兵等也贊同這種觀點,認為對于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與創新來說,當務之急就是進行學術流派的本土建構。中國學者只有真正擺脫西方話語自覺不自覺的內在桎梏,從文化買辦的角色中掙脫出來,將自己的根須深深地植入民族的土壤中,才能確立具有民族精神的獨立人格,從而在與西方哲學的比較、會通、對活和共融中鑄造出真正具有中國氣派的哲學理論來。

趙劍英則比較具體地論述了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內在構成與外在展現。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創新必須正確處理它與中國哲學以及西方哲學的關系,必須注重史論結合,必須解決“如何理解哲學”、“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前提性問題。由此不難看出,當代中國哲學新形態的建構主要表現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建構”,當代中國哲學的新形態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已有

一百多年,它已成為中國人自己的哲學,因此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質就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靈魂。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中國的”,是中華民族的哲學。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古典儒學中那些“天命”理論與“三綱”倫理,已不適合現代民主法治社會的需要而應揚棄、淘汰,但儒學價值觀系統中的一些基本觀念,諸如仁愛、人本、太和、和諧、中庸、誠信等是經歷幾千年文化變遷和社會實踐而被證明是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精神財富,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具有普世性。如此諸多優秀的思想價值觀念,包括佛家、道家等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合理思想資源,都應當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得到充分反映。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三次歷史性飛躍的“三大理論成果”,也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創造性成果。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建構決不應該無視和撇開這“三大理論成果”。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引入,雖然我們并不直接認同它們的某些關鍵性結論,但深入地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和最新進展,注意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從哲學邏輯上提出的問題,注意他們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成果并將這些問題轉化為我們正面研究的課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構建的一個無法忽視的資源。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源自對西方優秀文化成果的批判和繼承,更源于他們對自身所處時代重大問題的回答和解決。今天,我們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也必須準確捕捉和回答時代性問題。

歐陽康、馬俊峰和陳忠等學者都明確指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呈現多樣性。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得出結論的邏輯進路卻并不相同。馬俊峰認為,如果說在過去的革命戰爭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作為政治和宣傳的統一性居于首要和突出的地位,那么在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封閉建設轉向開放性競爭的今天,更加注重理論多樣性通過大力創新來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就應成為一種更具有優先性的選擇。因此當前最主要的,與其說是組織全國力量來搞出一個權威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本”,不如說在于創建一種能夠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的機制,創建出一套使理論研究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合理配合相互促進的體制和制度。因而可以預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總前提下,出現的肯定是具有不同特點甚至在個別觀點上還相互排斥詰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歐陽康則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歷了由原生形態到次生形態再到當代形態的演進過程,哲學形態的演進過程從總體上看是一個由正統轉向非正統、由單一轉向多樣、由經典轉向平權的過程。當代哲學形態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非正統化、多樣化和平權化。因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走進當代,其理論形態也必然呈現鮮明的個性化與多樣化。與歐陽康正好相反,陳忠連續地追問:對馬克思哲學形態而言,在馬克思本人那里,是否存在過一個作為統一形態、唯一形態的所謂原生形態的馬克思哲學?在馬克思本人那里,馬克思哲學是否存在過一個必然、線性的一元發展邏輯?他所得出的答案的否定性促使他要超越馬克思哲學形態學研究中的神圣論、一元本質主義、線性邏輯傾向而回歸問題研究,認為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形態是具體的、多樣態的“問題哲學”。

李德順則與馬俊峰等人不同,他肯定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有“定本”,其數量是“一個”。他認為伴隨著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的發展,也已經基本上走出了前蘇聯30年代(斯大林教科書)的體系模式(即所謂“傳統模式”),一個具有當代高度和中國特色的、作為鄧小平理論的組成部分和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已在醞釀和形成之中。

綜上所述,圍繞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構建這一論題,學者們進行了諸多方面的探討,取得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成果。但由于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本身是一場全新的理論創新運動,是一個艱苦的、需要中國哲學界共同努力和推進的漫長過程,所以一方面研究者現階段也只是提出屬于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種種設想,還沒有取得完全統一、具體的答案,另一方面也顯現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必定異常復雜,其關涉的問題不僅僅包括方法論的探討,也包括其具體內容和形式的研究等。目前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前一個問題的探索上。他們大多既從學理的方面運思,也在聯系實踐的維度推進,然而“一切都有待于今后的努力”的現狀決定了眾多學者們的工作都還處于開始階段,其成果也大都是對未來的設想,不能說是非常具體和深入,這是今后研究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由于它是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前提性問題,更是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性。

通常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形式、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以指導中國實踐。其實,這個工作毛澤東等人已經做了。在當前人們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筆者看來,就是強調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當代創新與發展。然而,這種創新與發展的結果是不是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同時成了一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具體解決的問題。否則,不僅會在理論上造成中國指導思想的混亂,在實踐上也極有可能引導人們走上歧路。雖說評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標準是實踐,但是判斷一種理論是否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標準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由此引出是否存在原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我們能否“回到馬克思”等一系列問題的次第出場,接受大眾審視。毋庸置疑,只有順利解決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走進當代,而只有走進當代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此構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也才能有可靠前提支撐。

展望未來,我們既要讀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文本,深入研究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特別是近現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不斷提升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理解以達到時代水平;同時也要讀好時代這本書,深入研究當代資本主義重大變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對接,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現時代和當代中國實踐,從而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趙劍英,孫正聿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衣俊卿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向度[j],哲學研,究,2008,(12)

[3]陶德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學術月刊,2003,(11)

[4]高清海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

[5]張一兵,張亮,學術流派的本土建構——新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一項重要使命[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

[6]趙劍英,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當代建構[J],哲學研究,2005,(7)

[7]歐陽康,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展——前提、問題域及研究思路[J]哲學研究,2005,(9)

[8]李德順.面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J],哲學動態,2000,(2)

責任編輯:陳劍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演化經濟學的興起將成為21世紀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研究必須高度重視這種學術新動態,看到較之主流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之間存在更強的綜合潛質和理論創新前途,它們之間某種科學整合有可能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發展提供全新的研究范式和創新靈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學多元論;均衡范式;演化范式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西方經濟學界各個流派最新發展的全面了解,致使新古典經濟學在中國的主流化趨勢日益加強,而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卻日益邊緣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如何借鑒西方經濟學并實現自身創新的問題再一次嚴肅地擺在中國學者面前。

西方經濟學界的多元論思潮和演化經濟學的興起為我們重新認識傳統的東西方兩大主流經濟學提供新的視角,從中我們既看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危機,也看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空間。我們發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存在極強的綜合潛質。為此,本文分三部分:首先介紹西方經濟學界方法論反思的最新動態,闡述多元論思潮帶給我們的理論啟示;然后把馬克思經濟學置于兩大范式的發展演變中加以考察;最后說明演化經濟學有可能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性研究提供思想靈感。

一、西方經濟學界多元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西方經濟思想史表明,從重商主義時代到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思想一直處于不同范式下的“百家爭鳴”局面,理論創新不斷涌現?!袄鋺稹睍r代的東西方對峙和意識形態斗爭不僅加劇了東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兩極化和意識形態化,而且使西方經濟學主流與非主流的界限涇渭分明。西方經濟學界逐漸喪失了多元主義精神,經濟學教育和研究不斷陷入主流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路徑依賴之中。隨著“冷戰”的結束,東西方主流經濟學各自一度被掩蓋的理論缺陷都表現出來了。西方主流經濟學陷入了持久的方法論危機,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亟待創新。

1.經濟學多元主義思潮的興起

與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相比,今天的西方經濟學發展正處于更大的變革壓力之中。2000年6月,法國幾所大學經濟學系(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在因特網上發表了一封矛頭直接指向脫離現實的和數學形式化的新古典經濟學的請愿書,由此掀起了“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這是一場西方經濟學界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反映出青年學者對新思維的渴望、對人類未來的關注和不可或缺的歷史責任感,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方法論反思推向高潮。事實上,1992年就有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呼吁經濟學應有一種“新的多元主義精神,從而在不同的方法之間能夠進行批判的和寬容的對話和交流”。1993年,演化經濟學協會、新制度經濟學國際協會、異端經濟學協會和社會經濟學協會等30多個經濟學團體建立了經濟學多元論國際聯合會(ICAPE)。來自西方經濟學界的多元論向我們頻頻傳來它的警告,即追求中國經濟學的西方主流化以及以追趕西方主流前沿為指針的國際接軌是嚴重的理論誤區。

2.經濟理論創新亟需演化經濟學范式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必須面對21世紀人類亟需解決的三個基本“和諧”問題:社會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問題和國家間的和諧問題。以綠色GDP實現物質財富的不斷涌流,消除貧困和兩極分化,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然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新古典經濟學顯得蒼白無力。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也必須看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著相同的理論淵源。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不過是李嘉圖靜態谷物理論的形式化,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同樣來源于李嘉圖。對于李嘉圖的理論大廈,熊彼特的評論是,“這是一個優秀的理論,永遠無法辯駁,但除了沒有意義外,它什么也不缺”,并把李嘉圖的高度抽象的演繹方法稱為“李嘉圖惡習”。東西方主流經濟學相互攻訐,但誰也沒有很好地處理諸如經濟活動的多樣性、新知識的創造、報酬遞增和企業家精神等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回避或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視了這些問題?!袄罴螆D惡習”在兩大理論體系中都得到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之路應該是演化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某種科學整合。在國內學術界,一些學者試圖探討馬克思經濟學的均衡思想或用數學形式化推動馬克思經濟學研究,這種取向只會把已經僵化的傳統模式又引向主流新古典經濟學的荒漠之中。

二、兩大范式的形成及其現代流派的演進

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科學是世界觀的改變”,觀察事物的全新方式可以把作為建立物理學規律基礎的整個理論全部推翻。中外一些經濟思想史學家和演化經濟學家運用范式理論重新梳理西方經濟思想史,發現始終存在“經濟物理學”與“經濟生物學”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本體論隱喻,可以把它們追溯到重商主義經濟學的誕生,甚至更早些。這兩個本體論隱喻經過不斷的規范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均衡分析與演化分析兩大范式,成為理解主流與非主流經濟學之間基本分歧的重要起點。

1.兩大范式的本體論隱喻

在方法論上,經典物理學是新古典經濟學之父。受經典物理學方法的啟發,19世紀初,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經濟物理學”的研究典范,試圖把經濟學建成類似于經典物理學一樣精密的科學體系。這一取向可以追溯到薩伊對“敘述科學”和“實驗科學”的劃分。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物理學、天文學一樣同屬于實驗科學。邊際主義革命被深深地打上了19世紀經典物理學的烙印,經濟物理學隱喻直接構成“邊際主義革命”的本體論基礎。杰文斯明確指出,經濟理論表現形式類似于物理學中的靜態機制,而交易法則類似于力學原理中的均衡法則。價值與財富的性質可以通過考察點滴的快樂與痛苦來加以說明,正如物理學中的靜態理論是基于對點滴能量平衡的考察所得出的一樣。瓦爾拉斯也指出,“經濟學的純理論在每一方面都是類似于物理數學科學的一種科學?!绷W范式或機械類比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本體論特征。經濟物理學隱喻使經濟學自然而然地接納了實證主義,并使之成為現代居支配地位的經濟學方法論。

然而物理學本身也在20世紀取得了革命性成就,譬如量子力學、相對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提出。但正如杰奧爾杰斯庫一羅金所說的,“正當杰文斯和瓦爾拉斯開始為現代經濟學奠基時,物理學一場驚人的革命掃蕩了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機械論教條。奇怪的是,‘效用和自私自利的力學’的建筑師,甚至是晚近的模型設計師,看來都沒有及時地覺察到這種沒落?!?0世紀的物理學革命與達爾文革命具有內在

的一致性,即它們都包括了有機的和歷史的思想,例如普利高津對“時間之箭”、進化和不可逆現象的研究。由于達爾文首先在生物學中引入了這些革命性的思想,因此今天一些經濟學家使用達爾文主義(或演化經濟學)總稱一種新的世界觀的出現。經濟生物學也因此成為與經濟物理學對立的本體論隱喻。

2.兩大范式的基本綱領及其現代流派

基于兩種不同的本體論隱喻,今天逐漸形成了均衡和演化兩大經濟學范式。均衡范式是一種在給定資源、稟賦、技術、偏好和制度約束條件下的并只受最大化唯一動機驅使的交易經濟學體系。其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是:把研究對象(個人、家庭、企業或產業等)簡化為理性主義“經濟人”,假定技術、制度、偏好和資源稟賦不變,在均衡分析框架下研究理性的經濟人如何按照最大化原則,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其研究焦點是在給定的約束下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最優化。這種經濟學范式采用了把偶然因素排除在外的決定論哲學觀,在邏輯推演中不考慮歷史不可逆性、路徑依賴性和文化制度差異性等因素,不考慮多樣性、新奇、質變、報酬遞增和系統效應,堅持認為存在著適用于一切時間和地點的規律,并以推崇演繹主義、數學形式化建模和預測為其方法特征。在當代經濟學流派中,所謂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代表著這種研究范式。

演化范式則是以知識和生產為分析基礎的生產經濟學體系,它高度關注資源的創造、經濟活動的多樣性、新奇、技術與制度創新、報酬遞增、路徑依賴和協同效應。它強調研究對象(個人、家庭、企業或產業等)的異質性;在人性假設上采納更寬泛的人類行為定義,強調人的創造本能和獲利本能,認為經濟行為者除了受到追求個人效用的目標支配之外,還受到本能、習慣、階級、文化、認知模式等因素的約束和塑造,行為者按照得失權衡或滿意的原則展開行動;認為技術、制度、偏好等不僅處于變化之中,而且它們變化的典型特征是非均衡過程。從開放系統觀出發,認為結構和能動的交互作用使經濟世界本身具有非決定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演化分析特別關注歷史不可逆性、路徑依賴性和制度差異性,更加關注經濟活動中的多樣性、新奇、質變、報酬遞增和系統效應等問題。如果把均衡范式概括為既定資源約束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交易經濟學,那么演化范式則是以知識、能力和資源創造為核心的生產經濟學或創新發展經濟學,它更加關注經濟活動的異質性、新知識和新資源的創造、技術與制度創新以及制度、傳統和慣例的作用。在方法上更加強調回溯的(retroduction)、比較的、制度的、歷史的和解釋學的方法。

今天,我們可以把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內的諸多當代經濟思想歸屬于均衡范式或演化范式。屬于均衡分析范式的流派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貨幣主義、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凱恩斯學派。還包括凱恩斯主義非均衡學派和新制度學派。另一些流派,如美國老制度學派、新熊彼特學派、法國調節學派、后凱恩斯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等可以歸入演化范式。它們構成演化經濟學最重要的五個分支流派。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是演化范式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曾明確指出,其世界觀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啟示和支持,強調經濟分析的抽象方法,做到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羝孢d曾精辟地指出,“所有過去偉大的經濟思想的叛逆者,包括馬克思、凡勃倫和凱恩斯,都試圖擴展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使之不再糾纏于均衡推理?!苯裉?,積極借鑒演化經濟學的新成就,實現馬克思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科學整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性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新視角

老制度學派、新熊彼特學派、后凱恩斯學派和法國調節學派是演化經濟學最重要的四個當代流派。它們的最新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創新靈感。

1.探索動態非均衡的歷史變遷理論

從演化經濟學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至今存在兩個理論誤區:一是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簡化論、機械論、還原論和決定論理解,二是試圖從均衡范式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是公認的技術與制度變遷理論的先驅,但受歷史條件局限,他并未對生產力演化的機制提供一種很清楚的解釋,有關意識形態(或文化認知模式)的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豐富。斯大林則把歷史唯物主義概括為一種有關社會歷史的力學模型,使唯物史觀呈現出均衡范式的簡化論、機械論、還原論和決定論特征。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類力學概念無法解釋諸如強盛文明的衰敗和弱小民族的崛起,18世紀以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地位的此消彼長的變化過程,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急劇的社會變遷等問題。

另外,盡管馬克思科學哲學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革命,但在其政治經濟學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他未經批判地采納了前人的一些理論和觀念,這就使得他的理論體系不可避免地帶有牛頓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的某些缺陷。例如。馬克思未經批判地接受了人類行為的理性假定,而這個假定則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當前,一些學者試圖闡述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均衡思想或努力使之數學模型化,筆者認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新古典主流化表現。因為這類研究顯然忽視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馬克思一直努力超越新古典方法并將他的唯物史觀貫穿于整個經濟研究之中。

在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現代闡釋問題上,老制度學派和新熊彼特學派的新發展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系統的、非決定論的和演化的研究框架。在老制度學派發展中,凡勃倫的“技術制度”和“禮儀制度”之間的累積因果關系論、霍奇遜的經濟系統論以及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最為重要。這些理論的核心是用一種系統的、動態的和整體的分析結構代替靜態均衡結構。老制度經濟學的文化和制度變遷理論遵循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在它那里,“目的”是無法精確預期的。這種分析有助于剔出馬克思經濟學中的前達爾文主義的、決定論的和目的論的特征,將社會主義革命和運動置于更加復雜的演化過程中來分析。

在動態非均衡的歷史變遷理論的中觀層面,新熊彼特創新經濟學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熊彼特經濟學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探討了技術和制度之間創新演化關系,其中關于政府在制度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家創新體系的演化過程等問題的研究成果成為許多國家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

2.探討現實主義的經濟學方法論

批判實在論和開放系統觀奠定了演化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批判實在論認為社會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化的動態世界,它在本體論上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整體性(holistic)。開放性是指事件的規則性不是普遍存在的;整體性是指把社會看作是由各種內在因果關系過程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動態性是指在非線性動力機制的控制之下,經濟系統會在多重穩定狀態或多重演化分叉點之間進行選擇性

相變。相變過程絕非從一個穩態邁向另一個預期的穩態。而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性、新奇、突變、間斷均衡。其間一個非常小的偶然擾動都有可能通過非線性動力機制和正反饋機制而使經濟系統從一個偶然事件走向必然,發生制度變遷過程中的鎖定或路徑依賴現象。

批判實在論認為所謂的經濟規律或歷史趨勢就是事物存在的復雜的不及物的結構和相應的運動機制。經濟科學的目的就在于發現社會經濟活動中復雜的因果關系機制、結構和過程,并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結構性轉變或制度創新來擴大發展機遇。由實證主義所推崇的數學演繹主義沒有看到自然科學通過封閉和分離手段從事發現規律的實驗只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實證主義把社會經濟復雜的多層次的本體簡化為自然領域,把規律性等同于事件所呈現的經驗規則性,從而對經濟科學的發展造成持久的損害。

由后凱恩斯經濟學所倡導的開放系統觀進一步揭示了經濟分析中的歷史時間、非遍歷性和演化不確定性等問題。歷史時間意味著經濟事件以單向順序發生,以歷史時間為基礎的經濟分析將具有不可逆性和路徑依賴性等基本特征。非遍歷性是與遍歷性對立的概念,它強調不確定性、路徑依賴性和制度演化性。

基于上述本體論和認識論,演化經濟學高度重視馬克思的抽象方法,并強調抽象必須是對現實的抽象和對具體事物的抽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經濟規律的某種解釋;強調回溯的、比較的、制度的、歷史的和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反對實證主義的數學演繹方法。

3.探索制度變遷與宏觀調控之間的和諧演進機制

制度結構是主流宏觀經濟學給定的前提條件,如何打開宏觀調控的制度“黑箱”,法國調節學派做出許多先驅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來,調節學派試圖發展馬克思的制度理論,并把制度分析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運用系統論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積累體系、調節模式和制度形式是調節學派的三個基礎概念。所謂的積累體系是指長期內不斷再生產出來的生產和消費互補的形態,這些形態可以被看作是在某個時期穩定的結構。制度形式用于說明主要社會關系的構成,是社會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規則性。它包括貨幣信貸關系、資本勞動關系、競爭形式、國家作用和國際體系等五種制度形式。調節模式是資本積累體系的穩定器,是制度形式、習俗、組織形式和社會網絡的不斷調整和匹配過程。積累體系、調節模式和制度形式之間協調一致和相互補充時會產生持續的經濟發展力量,形成某種發展模式;反之,會導致資本主義積累過程與制度形式之間的不相容,宏觀經濟衰退,并使已有的發展模式陷入危機之中。

杰索普(B.Jessop)等調節學派經濟學家運用上述框架成功地解釋了歐美資本主義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轉變及其產生的深刻的社會經濟后果。它認為,20世紀7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實際上是福特制發展模式的危機,20世紀80年代構成從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過渡時期。調節學派把馬克思的制度分析納入到當代宏觀經濟學的框架之中,內生地解釋經濟增長和經濟危機的過程以及試圖運用系統論方法研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這些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宋 奇

上一篇: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下一篇:社會道德問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