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當代科學范文

2024-04-18

當代科學范文第1篇

《學科發展報告綜合卷》及發布稿審稿會議召開

3月23日,學科發展綜述及2012學術建設發布會發布稿審稿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沈愛民出席會議并講話?!毒C合卷》編寫組專家、部分學會代表,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和學會服務中心的領導及有關負責同志共30余人參加了會議。隨后,會議圍繞學科發展綜述及發布稿內容展開熱烈討論,與會專家集思廣益,在對學科發展綜述及發布稿給予基本肯定的同時,結合各學科專業特點對內容架構、素材選擇和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會議還就后續的修改工作進行了布置,要求各位專家在會后提供修改意見,并補充提供本學科發展規律和態勢。

中國科協召開專家記者座談會

暢談科技期刊科學道德建設

4月5日,中國科協召開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專家記者座談會。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沈愛民出席并主持會議,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林業科學》常務副主編、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清華大學出版社副主編、中國高??萍计诳芯繒硎麻L顏帥等出席座談會。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部長李森、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劉興平參加會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參加座談會。與會專家就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等問題發表了意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科學道德存在于科技界的方方面面,作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與交流平臺,科技期刊在科技界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已成為科技界的共識。專家認為,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建設,首先要加強科學道德教育,從學術道德層面加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誠信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建立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從制度層面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科技期刊也要加強審稿把關環節,共同推動學術道德建設。與會專家與記者圍繞科技期刊在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營造良好學術氛圍中的作用以及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如何進一步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維護科研誠信、培育良好學術生態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

全國學會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會在京召開

2012年3月30日,全國學會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會在北京召開。來自158個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的領導及科普工作負責人,中國科協科普部、學會部領導和相關處室負責人,各科普直屬單位的領導參加了會議。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學會學術部決定,對在2011年度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中國化學會等32個單位給予表揚。并希望各全國學會以受到表揚的學會為榜樣,按照《科學素質綱要》的要求,切實擔負起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的社會責任,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增強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做出新貢獻。參加會議的領導向受到表揚的學會頒發了獎牌和證書。徐延豪在講話中指出,科普工作是一個國家的長遠大計,是國家發展重要的基礎。中國農學會、中國鐵道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氣象學會的代表在會上圍繞創新工作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志愿者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經驗交流。

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劇本研討會召開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塑造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學風嚴謹的良好社會形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支持部分高校以排演話劇或歌劇等藝術形式,重點宣傳一批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經與教育部和相關高校充分溝通,綜合考慮學科領域、地域分布和基礎條件等因素,確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五所高校為“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2012年試點單位,分別排演鄧稼先、王選、竺可楨、錢學森和李四光五位科學大師的劇目。五所試點高校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校領導親自掛帥,協調校內資源,成立精干的工作隊伍,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項目工作人員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與會專家對“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給予高度評價和贊賞,一致認為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既是在校園弘揚科學精神、樹立大師楷模、教育引導學生的重要形式,也是促進話劇藝術在高校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還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專家紛紛表示,將大力支持工程的實施,不遺余力地為高校創作劇目提供指導和建議。在聽取各高校匯報和專家意見后,王春法強調,中國科協黨組書記處領導非常重視這項工作。首先要找準宣傳點,找到科學和藝術交匯的閃光點,讓它能在廣大學生中、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其次,要深入挖掘科學大師的內心世界,表現他們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內心喜悅、在實驗探索中的苦惱和痛苦,以科學家獨有的情感打動人;第三,要把握科學家的科技特點,在創作劇本、情節設計、表現形式和舞美設計等方面應該突出科技特點,能夠教育、引領學生;第四,要把“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做成精品、成為經典,讓每一代新的大學生都能看到這樣的精品,接受精神上的洗禮;第五,要有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使科學家形象得到師生、親友和社會的接受和認可,要能夠經得起社會和歷史的檢驗。

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深入開展

2012年3月21-22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在合肥召開“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工作研討會”。會上,各個課題組就學術譜系的研究進展、主要發現和研究規范進行了研討交流。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袁江洋負責的化學家譜系研究課題組,梳理了化學學術譜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傳承關系。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中心主任田洺負責的遺傳學家譜系研究課題組,結合其研究的體會指出,師承譜系是人的譜系,學術譜系是觀點的譜系,這就是科學的傳統。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胡化凱負責的物理學家譜系研究課題組,通過中國高能(粒子)物理學的發展及其學術譜系分析發現,在老一輩物理學家的帶領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學學術傳統。由北京大學教授張大慶負責的醫學家學術譜系課題組,以系統梳理中國當代醫學家的學術譜系為主線,著重選擇有代表性的醫學家團體或研究機構進行學術譜系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劉鈍負責的數學家學術譜系課題組,對中國當代數學家的學術譜系進行了系統梳理。其他課題負責人也就學術譜系研究思路、存在的問題、解決辦法以及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既充分肯定了研究成績,認真總結了經驗,又提出了思路和設想,達到了交流研究心得、借鑒研究方法、提高認識的目的。目前,中國科協已啟動實施了物理學、醫學、化學、數學、生物學、遺傳學等12個學科的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對于梳理相關學科在中國的創立和建制化以及與國外典型科學家學術譜系間的比較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意在通過對學術譜系的研究,探索中國科學傳統的形成與延伸,準確把握未來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探究科學大師成長的規律。

2012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舉行

4月10日,2012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發布了2011-2012年度我國空間科學等23個學科近年的發展狀況、未來趨勢,中國科協榮譽委員、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發布了中國科協所屬科技期刊2011年的發展狀況。中國科協副主席、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主任李靜海院士介紹了2011-2012年度學科進展情況。他表示從近年學科發展的趨勢來看,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歷史必然,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原始動力,強化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戰略關鍵,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智力支撐。2011年中國科協組織有關全國學會分別對空間科學等相關學科進行學科發展研究,完成23卷學科發展系列報告以及《2011-2012學科發展報告(綜合卷)》,共計近800萬字。這23個學科中,既有歷史悠久的基礎學科,也有緊密結合生產的應用技術學科,特別是今年增加了4個發展較快的交叉學科,加大了對交叉學科的支持力度。中國科協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陳運泰院士介紹了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發展狀況。2011年,中國科協科技期刊注重提升學術質量,在國際重要數據庫的影響力指標進步明顯,國際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外學術交流。引證報告顯示,43種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學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個學科分類中占70.5%;35種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學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種中國科協期刊綜合評價總分在本學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種三者同時排名第一,占此類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0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中,有66種來自中國科協學術期刊。在“2010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文章”中,中國科協有54種學術期刊68篇論文入選,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自2006年起,中國科協建立了年度學術建設發布會制度。迄今為止,中國科協先后組織94個全國學會開展了91個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編輯出版系列學科發展報告155卷,發行30余萬冊;先后有1.3萬名專家學者參與了學科發展研討,有7000余位專家執筆撰寫學科發展報告。經過6年的實踐,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及發布已逐步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趨勢分析及其中蘊涵的鮮明學術風格、學科文化,逐漸顯現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受到科學共同體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得到國內外相關學術組織的關注,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

山西省領導要求科學素質工作見實效

3月27日,山西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召開。會議由山西省副省長、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平主持,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21個成員單位的分管領導和有關人員參加會議,各市分管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副市長、秘書長、科協主席,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人員列席會議。山西省副省長張平對做好2012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二是要突出工作重點,確保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實效。三是要加強協作,完善機制,共同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再上新臺階。會議總結了山西省2011年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情況,并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會議確定,2012年山西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將重點圍繞四個方面開展:圍繞轉型跨越發展,扎實有序推動科學素質工作,為黨的十八大召開營造良好氛圍;服務主題主線,大力開展“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主題活動;深入基層,貼近公眾,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服務;完善機制,加強督導,狠抓落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科學素質工作。

黑龍江海倫科普大集送科普惠農大餐

3月28日,以“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建設同行”為主題的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科普大集暨省農業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啟動儀式在海倫市體育休閑廣場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綏化市委宣傳部,海倫市科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共同主辦。黑龍江省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17個部門的主要領導及綏化市委、市政府和海倫市委、市政府的相關領導出席開幕儀式,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陶夏新出席啟動儀式并講話。來自省農業部門的科技專家、全省各地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個人代表,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業科技大王及綏化市農技協代表和農民群眾共3萬余人參與了現場活動。出席啟動儀式的省、市領導向綏化市科普大篷車“走鄉村、進社區、入校園”科技萬里行服務隊授旗,向24名全國和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獲獎單位、個人頒發了獎牌?;顒蝇F場設立了科普宣傳咨詢、科普專題展覽、科普大篷車展教、科普互動劇場表演、農民工招聘咨詢、義診和健康咨詢、農業生產資料展銷區、綏化市優秀農技協產品展示區、海倫市農技協科技助殘“農技農資一卡通”發放區、海倫科普文化產品展區、海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展示區等11個展區。本次大集除了在現場集中舉行科普宣傳活動外,還舉行了千名農業科技大王進萬家攜手致富、科技專家服務團送科技下鄉、科普專題報告會等活動,為廣大城鄉群眾奉獻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大餐”。

陜西:支持應急管理學會的成立和發展

以提升應急管理科研和實踐水平為宗旨的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于4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當天下午,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國際應急管理學會中國委員會發來賀電,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婁勤儉表示祝賀并發來書面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王瀾明,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羅振江,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嚴鵬程、省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牟懷岐等領導出席成立大會并講話或致辭。陜西省級有關部門領導、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也出席了會議。婁勤儉在書面講話中指出,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將為陜西省應急管理創新和人才培養發揮重要作用。王瀾明表示,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的成立,為應急管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力量。羅振江認為學會的成立眼光遠大、恰逢其時,并結合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制定的《陜西省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希望學會加強跟蹤研究和宣傳,為陜西省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牟懷岐期待作為省科協所屬自然科學學會大家庭新成員的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為促進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學科建設和工作實踐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及國家應急管理辦公室、廣東省應急管理辦公室、廣東省應急管理學會等方面負責人也分別就加強應急管理研究合作作了致辭。陜西省應急管理學會提出,要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提出中國不同類型組織的應急管理體系框架與標準,同時立足陜西、面向全國乃至世界,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庫、思想庫和人才庫。

遼寧:營造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4月7日,第27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沈陽舉行。遼寧省委副書記夏德仁出席開幕式并宣布第27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夏德仁代表遼寧省委對第27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沈陽市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遼寧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給予了肯定。他在講話中表示,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為一項大型的、具有示范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已有20多年歷史,已經成為遼寧省最具影響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動,成為貫徹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加強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建設的有效載體。多年來,遼寧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為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較強科技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青少年學生,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為全省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夏德仁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和關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社會各界要廣泛參與和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共同營造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要求廣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要牢記神圣使命,銳意創新,樂于奉獻,扎實工作,大力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培養造就千百萬創新型人才而努力奮斗!開幕結束后,夏德仁等領導和專家一同參觀了創新大賽的參賽作品,觀看了航模比賽,與參賽選手親切交談,鼓勵青少年“努力創新、勇敢實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山西省委書記稱贊科普惠農綠色通道

當代科學范文第2篇

1 高校開設公共選修課《當代藥物科學》的必要性

1.1 開設《當代藥物科學》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公共選修課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增強學生各方面的適應能力,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懂敶幬锟茖W》課程系統介紹了當代藥學主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內容豐富且比較淺顯, 適合全校性文理學生選修。通過該課程的學習, 不但讓學生掌握了藥學的基本知識, 也讓學生明白藥學的責任、任務與社會意義, 培養職業的使命感, 受到科學與人文素質的教育。

1.2 開設《當代藥物科學》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 專業的交叉越來越多。推行通識教育, 培養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學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基礎上, 學習公共選修課程, 對今后的深造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藥產業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制藥產業的發展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越來越多非藥學專業的優秀人才投入到制藥行業中來。通過《當代藥物科學》的學習, 對制藥行業的各個方面都有所了解, 對學生今后從事制藥行業相關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例如, 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學好外語的同時, 又對藥學知識有所了解, 在從事藥物的進出口工作時就會得心應手。

1.3 開設《當代藥物科學》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制藥行業有了很大發展, 但我國藥物科學的發展總體來講比較滯后。目前, 我國醫藥產業年銷售總額, 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一個大的制藥公司的規模[2]。為了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維護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和轉變醫藥產業經濟增長方式, 國家在醫藥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高校中開設《當代藥物科學》, 普及藥學通識教育, 讓更多學生了解藥物科學, 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醫藥行業, 這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2《當代藥物科學》的主要課程內容和特點

2.1 提供藥物相關學科的全景圖

《當代藥物科學》選擇吳春福教授編寫的《藥學概論》作為試用教材。該教材是一部面向藥學本科生的藥學教育先導性教材。由于該教材是藥學的入門教材, 受教學生不需要太多的藥學基礎知識, 因此也適用于非藥學專業的學生[3]?!懂敶幬锟茖W》以《藥學概論》內容為藍本, 為學生系統講解中藥、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生物制藥與藥事管理學等藥學相關內容, 提供藥物相關學科的全景圖。由于《當代藥物科學》面向全校學生授課, 要兼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基礎以及不同能力學生的理解水平。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 講授力求深入淺出, 盡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授相關內容。對一些生澀難懂的知識要加以刪減或用更形象易懂的方式進行表達。

2.2 內容選擇貼近生活

《當代藥物科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現實生活。講課內容由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開始, 引申到科學知識。這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 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 在講授藥物代謝動力學時, 由現實生活中, 不同的藥物每天服用的次數和劑量不同這種大家比較熟悉的內容開始, 引出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生物轉化與排泄的內容。這種引導學生由比較熟悉的事物一步步走向一個未知世界的方法, 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

2.3 教學內容反映科學發展前沿

公共選修課程在介紹常識性的知識的基礎之上要把本學科前沿性的知識和尚未解決的問題介紹給學生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以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例如, 在介紹中藥相關內容時, 既要介紹中醫中藥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引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要讓學生知道, 我們國家的中藥研究比較落后, 我國的中藥產品在國際中藥市場僅占3%[2], 引起學生的危機感。然后, 講授中藥研究的新方法, 新技術等比較前沿的知識及中藥現代化的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國家中藥的發展方向, 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科研創新精神。

3《當代藥物科學》采用的教學方法

3.1 設問式開講, 啟發式教學

課堂開講好比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好的開講具有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喚起求知欲、啟發思考的作用[4]。在每次講課開講時先提出幾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 可以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藥劑學的時候, 開講就問學生什么是藥物的劑型, 常見的劑型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 學生的思維就容易跟老師的講解內容產生共鳴, 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也是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恰當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也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 在介紹藥物的體內過程時, 提問學生, 口服藥物進入人體之后會有什么變化, 啟發學生對藥物在體內的過程進行了解。

3.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 是以案例分析為核心, 由學生充當課堂主角而教師只作為主持者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來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5]。這種教學方法在公共選修課教學中非常適用。例如, 在講授藥劑學部分的靶向給藥系統時, 給出一個癌癥化療的副作用的案例。在介紹靶向給藥系統之前播放一段化療引起頭發脫落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副作用, 靶向給藥系統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進而引導學生完成該部分內容的學習, 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摘要:高校開設《當代藥物科學》公共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當代藥物科學》開設的必要性、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當代藥物科學,教學

參考文獻

[1] 曹穎.提高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林區教學, 2006 (1) :75~78.

[2] 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醫藥產業形勢嚴峻[J].中國醫院院長, 2006 (11) :10.

[3] 吳春福.藥學概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7.

[4] 宋明, 李時.微生物學教學方法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31) :148.

當代科學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發展中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卡通”潮流,這一現象是在各種內外復雜因素影響下形成的,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成因;文化思考

1 引言

自步入新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興起與更新,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加快了其文化轉型的步伐,而在這一文化轉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無疑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現象之一。這主要由中國陶瓷藝術新生力量主導的陶瓷藝術“卡通”現象而影響的,但由于其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文化,既是一種流行文化,也標示著中國陶瓷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與思考。

2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概述

近年來,隨著創意陶瓷藝術的快速發展,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日漸增多,蔚然成風。從事“卡通”陶瓷藝術創作的大多為年輕一代陶藝家,他們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藝術流派,也從未在藝術理論上進行鋪墊,但卻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這些大多數為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陶藝家,所創作的“卡通”陶瓷藝術,或雕塑、或彩繪等來表現漫畫卡通形象,表達著完全不同長輩的審美趣味與氣質。

“卡通”化陶瓷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承載著年輕一代的美好理想,簡單、親切而充滿童真?!翱ㄍā碧沾伤囆g絕大多數為人物和動物題材,許多取材于中外各種動漫和兒童讀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藝術創作者的獨特創造,人物形象多夸張變形,有趣可愛,既有頗具時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國戲曲、民間玩偶類同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形象,具有一種虛擬的游戲場景。

雖然“卡通”陶瓷藝術作品從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種天真愉悅的童趣,但實際上其含義絕不止于幼稚的視覺快感,更不是對兒童生活的追憶,而是同時在表達著創作者的迷惘、痛苦、壓抑等個人情緒,充滿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實際思想內涵遠比人們想象得要豐富?!翱ㄍā碧沾伤囆g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單純、氣氛熱烈、充滿活力,拋卻了使命、責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脫離現實世界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卡通”陶瓷藝術作品興起時間不長,尚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具有明顯的實驗性特征?!翱ㄍā碧沾伤囆g并沒有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是因為每一個“卡通”陶瓷藝術創作者表達的均是其個人的卡通體驗,具有顯著的個人化特征,是完全意義上的向內視角。不過,雖無明確發展方向,但從整體而言,“卡通”陶瓷藝術更多追隨的是包括歐美、日韓等在內的西方動漫藝術發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創性基礎。

“卡通”陶瓷藝術雖然已經頗為興盛,但與創作熱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學術冷,幾乎沒有專家學者關注到這一現象的存在,使之長期處于“非主流”的尷尬地位,這顯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藝術身份的定位和未來的發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藝術創作者的成長。

3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成因分析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卡通漫畫開始在中國少年兒童中風行,中國的“新人類”以及“新新人類”或曰“卡通一代”開始出現。這批主體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長年代浸潤于卡通漫畫流行時代,“卡通”成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卡通”一代已經成長并活躍于陶瓷藝術舞臺,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來追憶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結,從而成為當代“卡通”陶瓷藝術的主要創作群體。創作群體的形成是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最關鍵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長的環境從總體上來說是穩定和諧的,與前代相比,沒有經歷過多少嚴酷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伴隨著各類西方動畫片、電腦游戲成長,因而也缺乏如父輩般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厭棄世俗道德束縛,被稱為長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絕成熟的一代,其內心充滿童真童趣,不大關注或無力表達重大主題,而是將更多的藝術創意視野專注于社會流行時尚當中,這其中即包括卡通動漫,這實際上也代表了中國當代整個社會審美傾向的轉變,創作審美趣味的社會轉型亦成為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主要動因之一。

青年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群體,而傳統陶瓷藝術高、大、上的形象以及價格使許多年輕一代敬而遠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藝術作品則給年輕一代帶來親切之感,易形成打動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對低廉的價格亦使年輕一代能夠負擔消費。因此“卡通”陶瓷藝術作品具有無限的市場開發前景,市場化和商品化無疑也是促使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傳統文化處于極度缺失的狀態,這也使得新時期青少年在傳統文化修養上相對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負任何傳統包袱,思想超前,思維活躍,極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載的文化非常廣泛多元,大多來自于西方,易于為青年陶瓷藝術創作者所接受并將作為作品的文化表達方式之一。因而,傳統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發展潮流亦是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內因之一。

4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文化思考

當代陶瓷藝術出現的“卡通”現象不是偶然的,它與藝術全球化潮流息息相關。在藝術全球化下,中國陶瓷藝術創作者正從傳統的文化與家庭背景下走出來,開始關注自我、解釋自我并希望改變和重塑自我,其思維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年輕一代的陶藝創作者尤其如此,他們通過虛幻的卡通人物,承載的是對未來的種種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對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興起,絕不是在題材上微不足道的改變,實際上是中國陶瓷藝術文化轉型的開端,呈現的是一種陶瓷藝術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觀念。

由于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興起是受藝術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因而我們不得不考慮到由此而帶來的文化“殖民”問題。盡管當代中國陶瓷藝術主流對此現象視而不見,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這種不正視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具有原創精神的中國“卡通”人物完全無力抵擋西方“卡通”的文化傾銷,這就使得當代“卡通”化陶瓷藝術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與價值觀,成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對西方的文化入侵,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家從未停止過對藝術本土化的固守與追求,年輕陶瓷藝術家亦同樣如此,因而,在得不到應有關注的情況下,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卡通”現象中出現的文化殖民問題仍需要通過年輕陶瓷藝術家自身的努力來加以解決。在當代“卡通”陶瓷藝術作品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顯現出明顯的本土文化意識的覺醒,在這樣一批陶瓷藝術創作者的努力下,許多作品已經呈現出獨具特色的中國風。當然,希望這樣的本土文化符號并非是年輕陶藝家反觀傳統的文化獵奇現象,不是用來借以尋求國際陶藝界承認的裝飾性符號。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現象,中國當代的“卡通”陶瓷藝術才能夠真正尋求到屬于自身的語言文化體系,擺脫自說自話的窘境,并實現與其他陶瓷藝術類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軌跡向前發展。

5 結語

當代陶瓷藝術的“卡通”現象在各大陶瓷藝術區的創意作品中日益顯眼,成為創意陶瓷藝術的顯著文化標志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映之一,而這一現象至今仍未引起中國陶瓷藝術界的足夠關注,但無論如何,它作為一種中國當代陶瓷藝術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重要現象之一,已經成為當代陶瓷藝術中一股新的潮流,而這一潮流的未來走向則取決于年輕一代陶瓷藝術家進一步的文化變革,而我們希望這一變革所帶來的是推動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積極意義而不是反之。

參考文獻

[1] 馬欽忠.卡通一代與消費文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 黃一翰.卡通一代及未來藝術[M].西北美術,2001(02).

[3] 戴維斯,陳琳娜.現代陶瓷設計的新元素——陶瓷卡通造型[J].

中國陶瓷,2014(01).

[4] 楊科明,唐嬌.談卡通形象在陶瓷飾品設計中的現狀及創新[J].

當代科學范文第4篇

摘要:伴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傳媒作為我們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代傳媒的倫理道德研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國當代傳媒倫理道德問題并對解決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傳媒;倫理道德;網絡傳播

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傳媒作為中國社會發展中一個新領域,也在迅速發展,日益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在一個較為開放的現代社會,傳媒的影響力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每一方面。

一、當代傳媒的倫理道德

傳媒,就是傳播信息的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載體,也就是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從開始的傳播者到最終的接收者之間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傳播媒體可以是私人機構,也可以是官方機構。傳播媒體現在主要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以紙質的新聞報紙、雜志等和電視廣播為主的傳統舊媒體;另一類是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當代傳媒具有監測社會環境、協調社會關系、傳承文化、提供娛樂的社會功能。

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社會結構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共同構成的,經濟基礎是社會結構基礎的部分,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并為其服務的。就當代傳媒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來看,傳媒是一種上層建筑,是思想上層建筑,是一種意識形態形式。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而傳媒則屬于社會的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范疇。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當代傳媒的主要傳播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以前的單純依靠書籍報紙電視傳播變成以網絡信息為主紙質為輔的新型傳播方式。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具有傳播速度快、時尚簡單方便、傳播范圍廣等優點。這些優點使得傳媒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可以有意識的引導社會公眾遵守倫理道德規范,維護社會公共道德秩序,建立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優化了社會道德環境,從而對社會公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傳媒發揮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可以培養和提高了人的社會道德感,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在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基礎上提倡社會公眾更好的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且發揮著監督和糾偏社會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廣反腐倡廉活動,傳媒對政府腐敗問題的曝光和對清廉官員的大力報道,引起社會公眾對腐敗問題的大力關注,公眾對腐敗問題的指責形成一定的社會輿論壓力,更好的敦促國家有關部門懲治腐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民對公共事務管理的監督,增強了公共權力的公正與合理。

但由于網絡本身的特性也造成了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情況,比如,隨意編造新聞、避重就輕的有選擇的播報新聞、任意憑著個人的主觀看法或依據他人的意志去播報新聞點評新聞等。在2012年7月上映的中國電影《搜索》,2014年11月韓國SBS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匹諾曹》都把公眾的視線引到了傳媒的倫理道德這方面。相較于韓國電視劇《匹諾曹》國人更熟悉陳凱歌的電影《搜索》。2014年11月播出的韓國電視劇《匹諾曹》帶給觀眾的,是對其職責的思考,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傳媒其所蘊含的社會輿論導向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社會民眾認為新聞媒體傳播的都是真實可信,但是由于部分新聞工作者缺乏職業責任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了贏取更多的收視率,為了博取大眾的關注,制作虛假新聞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底線。在電視劇中,主人公奇河明在幼年時期,當消防員的父親在一次救火任務中失蹤而引發的記者們的質疑和譴責,電視臺斷章取義地重復播放吸引眼球的鏡頭,致使其母親被逼之下帶他一起跳海自殺,其兄長在與記者解釋的過程中與家人分散最終家破人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網絡的力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科技的發展使得網絡空間、博客、微博本身就成為社會公眾情感宣泄的主要空間,網絡具有隱蔽性,網友通過匿名的方式獲得在網絡空間里自由表達、批評他人的機會,而這些對于當事人的壓力是巨大的。前段時間成都女司機被男司機當街暴打的視頻在網上自傳播開來就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譴責男司機的同時,被打女司機也被網友“人肉搜索”,網友把其個人生活隱私示于公眾眼球之下,女司機就這樣無情地被攻擊、被辱罵和污蔑,承擔著身體的病痛和現代網絡攻擊的雙重壓力。女司機隨意變道固然有錯,但網友的肆意攻擊不得不讓人思考,什么是才是社會真正的公正?

二、當代傳媒出現倫理道德問題的原因

出現這些違反倫理道德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有些傳媒工作者本身就缺乏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在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面前,選擇了滿足個人利益,沒有敬業精神和職業操守。

部分大眾媒體相比較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來說,更關注的是能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從而提高銷量提高大眾對其的關注,這就產生了一大批所謂的“標題黨”等等。他們一味的只注重為自己謀取商業利益,長期以往就失去了社會公眾對其的信任和支持,失去了社會公信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ヂ摼W的虛擬化,為網民們提供了保護,在參與網上討論時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和看法。但是有些人利用這種隱匿性發表一些不負責的觀點看法,造成網絡網民的非理性。網絡暴力就是借助網絡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不但是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惡意詆毀,更是把矛頭指向了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的隱私公布于眾。

社會的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沒有起到對大眾傳媒的規范和制約的作用。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管理機制不健全,新媒體的管理機制的制定和實施過于滯后,管理過于分散。

三、提高當代傳媒的倫理道德的方法

當代媒體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倫理準則,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真實有效的新聞消息,忠于職守,清正廉潔,遵紀守法,這是規范傳媒倫理道德的客觀要求。對傳媒工作者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提高工作者的自身素質,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出臺,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政府管理機制,規范信息發布的渠道實行網民實名制,政府應及時有效的發布事件真相,讓社會公眾了解事件動態,并建立完善處理網絡言論問題的應急疏導機制,對有可能造成網絡暴力的言論進行有效控制和引導。政府也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完善監管手段,增強治理的有效性。

提高社會公眾的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開展相關倫理道德知識培訓活動,提高社會公眾的素質,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在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實踐中,也應該大力培養社會公眾認識、辨別傳媒的能力,增強其對傳媒信息的鑒別和過濾能力,以便使社會公眾在形成自己認識的過程中不被傳媒的負面影響所左右。(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展江 《各國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與倫理約束》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5、4

[2] 覃孟念、陳華明 《傳媒倫理道德的失范與規范》 新聞界 2007、6

[3] 羅國杰主編 《倫理學》 人民出版社 1989

[4] 鄭潔 《網絡倫理問題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4

當代科學范文第5篇

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

學術研究要提出并解決某一研究領域中的問題,問題本身及其解答的方式歸屬于一個更大的、更具包含性的問題區域,我們稱之為問題域。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的問題域至少包含以下幾個主要向度:中西文論(詩學)比較研究、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中國文論的主體性、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當今文化呈現鮮明的全球化特征。在這種背景下,文學理論應該在“世界文論”的理念下開展自身的實踐。中國的比較詩學肇始于19、20世紀之交,作為獨立的學科則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之后,“比較詩學的實質就是跨文化的文學理論,它是走向‘總體文藝學’或‘普遍文藝學’的必由之路”[1]。世界現代歷史的進程是由西方歷史的天命所主導的,以至于“現代”一詞的內涵主要是由西方的思想、語言、藝術、社會形態、科技等做出規定的。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立足本土實情而創造性地學習和追趕西方文明的過程,西方文明指引著中國人對現代性的想象和經驗。中國現代文論的學科建制,包括學科命名、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學科規范等,就是在對西方文論的引進和學習中生成的?,F代以來的中國文論研究脫不開西方文論的強勢影響。不容否認,西方文論在中國文論現代轉型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致使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在當代中國文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中國文論的深入發展,我們已經不能再滯留于對西方文論的單純引進、學習和追隨的階段。曹順慶教授認為,中西比較詩學目前正處于深化和拓展期,其首要任務在于反思中國文論在西方文論話語中的“失語”問題,強調并探究中西方文論的異質性,力促在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中重建中國文論的話語。[2]在我們看來,這一目標的實現對今年的我們來說仍然是任重道遠。

在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中,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是一個具有很大潛力的生長點。張汝倫在談到中西哲學的相互影響時說道:“就像人們只能從他者那里了解自己一樣,文化的他者是我們了解自身文化最好的一面鏡子。”[3]如果我們把他者視為一個審視自身的鏡子,那么我們在他者那里的形象就可以被稱為“他者中的鏡像”。在現代以來的文化領域,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的他者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研究可以被稱為西方視域中的中國鏡像,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中國學界形成的一個學術思潮。該思潮研究西方文化中的中國鏡像,旨在通過這一他者中的鏡像來審視自身。[4]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是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的認知與研究。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旨在通過這一中西文論的比較研究來更準確地認知中西方文論,并經由西方文論這一他者中的中國鏡像來審視和研究中國文論。

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所聚焦的中國文論中的重要議題,我們稱之為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預設了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的相關問題的理解和闡釋、現代以來的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的影響、中國文論如何在西方文論的強勢影響下更“中國”地應對中國問題、中國文論如何在西方文論的強大影響之下確立自身的主體性等一系列問題,這一研究的最終指向是“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問題。[5]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存在著以下幾種形態:其一,西方文論將中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關注和研究;其二,西方文論并非將中國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將其作為理論建構中的問題納入自身的建構中;其三,西方文論將中國問題作為其理論和批評實踐的一個印證,而并非以中國問題作為其理論建構的學術資源和思想要素。

他者必然關涉自我,他者中的鏡像必然關聯于自我主體。與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中國問題研究必然相關的是中國文論的主體性問題。這里的主體性意指,基于中國文論的本己問題、本土經驗和相對于西方文論的異質性而在西方文論面前確立起來的中國文論自身建構中的主體意識、自律觀念和本土立場。這種中國文論的主體性觀念并不是以中國的主體化來客體化西方,而是在與西方文論這一他者的本質性關聯中確立起來的多元主體觀念,這一觀念強調中西交流和對話的“主體間性”。在當前語境下,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推重中西方平等的多元對話,致力于中國文論在中西對話中的主體性重塑,其最終指向是具有中國氣派和本土特色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中學西話》與中國鏡像研究

中國文論與20世紀西方文論的對話和交流研究是一個具有凸顯地位的重要課題。因為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始于19、20世紀之交,其實際的展開則始于20世紀初期。20世紀西方文論作為同時期的存在,對于中國文論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問題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學術思想史的分期中,當代文論屬于所謂的后現代時期。這一時期肇始于20世紀中葉前后的西方。這一階段的西方文論的問題意識和發展邏輯無疑根本性地影響著中國文論的當代性及其建構。以“經由西方而回歸中國”[6]作為研究理念,通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來重塑中國文論的主體性,推動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是當前中西方文論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問題是一個值得充分和深入研究的課題。論文集《中學西話: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7]致力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吨袑W西話: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以下簡稱《中學西話》)中的“中國”一詞意指“中國問題”,即與中國相關涉的重要的、亟待解決的文論和文化議題,涵蓋了20世紀西方文論所關注的以理論化形態和非理論化形態出現的關于中國的問題?!吨袑W西話》的研究對象和學術框架乃是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是該時期的西方文論對于中國文化、思想、文論議題的研究,其實質是以西方為主體、以西方文論研究為主導,對中國文論相關問題的“鏡像化”研究。

《中學西話》的研究主體是中國學者,其研究致力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及其鏡像化的解構式研究。這些研究試圖更清晰地認識西方文論語境中的中國問題,洞察西方文論如何提出、應對和處理中國問題。通過這種研究,我們能夠獲得一個洞察西方文論的“西方性”和中國文論的“中國性”的支點,以之為出發點來推動中西方文論的“主體間性”的積極建構。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旨在經由西方而強化中國文論的自我認知,通過這一中西文論的比較課題,重塑中國文論的主體性,從而在“世界文論”的格局下推進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并促進中國文論在當代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中學西話》是曾軍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其基本的構成單元是該課題的單篇研究論文,每篇算作一節,按照主題相近的原則組織成章?!吨袑W西話》有其相對獨立的研究意旨,其篇章結構也具有特定的邏輯性。

中國鏡像研究與當代文論的建構

《中學西話》第一章探討中西方文論交流和對話的方法論問題,主題是對中西文論對話的方法論反思?!吨袑W西話》一書的研究對象是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鏡像,其學術架構基于中西文論的交流與對話,因此該書的第一章探討中西方文論交流與對話的方法論問題。在現代科學研究的領域內,方法論被優先凸顯出來,因為現代科學的研究理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對象化及其確保。[8]為了實現這種保障,方法就成為首要的因素,方法決定著研究對象的確定、劃界以及通達路徑(研究的手段、方法、理念)等。從上述的考量來看,該書第一章的內容選定是比較確當的。不過,筆者認為,該書缺少一個導言,導言的內容應該分配給該書的研究宗旨、學術架構、研究理念、學術觀念等問題的闡述?!吨袑W西話》的定位是一本相對獨立的論著。雖然主編曾軍在該書的序言里闡述了相關議題,但是其切題性和內容比重與這本書并不相稱,編著者最好應該為《中學西話》一書定制一個闡述該書的研究設計的導言。

曾軍在其《關于中西文論“對話主義”研究方法的思考》中提出要全面升級中西文論的“對話主義”研究方法的設想,具體的路徑是超越“刺激—反應”“(單向的)影響—接受”“比較—對立”的模式,向“需要—選擇”“(雙向)折返—出入”“對話—共識”等更高級的“對話主義”模式提升。中西文論“對話主義”研究方法升級路徑的可行性則需要實踐經驗來檢驗。此外,該文值得關注的是對中西文論的“對話主義”的研究觀念問題的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曾軍針對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的“視域錯位”和“對話的不平等關系”的實情,提出了“讓被看者發出自己的聲音”“以‘中國問題’作為中西文論交流對話的共同學術平臺”“經由世界來研究中國問題”等學術觀念。這些觀念在中西文論對話和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中具有視野擴展和境界提升等方面的學術價值。喬國強的論文《西方文論“中國問題”的研究方法》對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的屬性和內涵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和界定,認為不僅要把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來加以確定,而且要將之視為一種研究的方法,關于后者的提法尤其具有理論啟發性。該文不僅從理論層面為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厘清了基本概念,而且從方法論上為之進行了奠基。苗田的論文《中西文論交流與對話的主體性建基》在“失語”的背景下分析了當代中國文論對西方文論話語的過分依賴所帶來的危機,明確提出中國文論在中西文論交流和對話中的主體性建構問題,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策略與方案。吳攸的《中西對話“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在對弗朗索瓦·于連的漢學研究的探討中提出了中西思想對話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并對中西方思想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對話和交流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的實現路徑及其意義進行了探究。這一章的四篇文章為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以及基于其上的中國當代文論的主體性及其本土話語體系建構進行了方法論上的奠基。

該書從第二章開始分主題、分板塊,對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問題進行專題性的研究。第二章的主題是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澤東美學”,其具體的名稱是“《矛盾論》與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澤東美學’”。“毛澤東美學”指稱西方文論中的左翼思潮在對毛澤東的哲學與文藝思想的接受和研究中所形成的文論形態,該章主要探討20世紀西方文論中圍繞毛澤東的《矛盾論》而形成的“毛澤東美學”。這一章的主題選擇是有深意的,一方面毛澤東思想對西方左翼思潮的重要影響是一個史實,另一方面毛澤東文藝思想在中國文論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當時以及隨后很長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乃至中國現當代文論的綱領性的文藝美學思想。對西方文論中的“毛澤東美學”和中國文論中的“毛澤東文藝思想”進行平行的比較研究,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研究價值。曾軍的《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澤東美學”》在揭示毛澤東思想對西方左翼學者的影響的同時,也指出了后者對前者的許多錯位誤讀和不合實際的浪漫想象。布萊希特、馬爾庫塞、薩特、波伏娃、阿爾都塞、詹明信、德里克、巴迪歐、齊澤克等西方左翼學者,在對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以及關于革命文藝的文藝思想的創造性吸收和借鑒中形成了所謂的“毛澤東美學”,其中難免存在著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創造性誤讀和西方左翼式的想象。該文的研究典型地例示了“中學西話”的研究意義,有助于向中國學界揭示西方所關注的中國問題及其問題域,向西方學界恢復被西方“毛澤東美學”遮蔽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真容,從而向西方學界傳播真實的毛澤東美學思想,并助力于中國學界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馬欣的《布萊希特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美學轉化》對布萊希特進行了個案研究,探討布萊希特對毛澤東的哲學代表作《矛盾論》的美學轉化,其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布萊希特使用了《矛盾論》中的哪些思想和哲學方法對史詩劇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造。吳娛玉的《西方左翼話語怎樣闡釋中國馬克思主義》以德里克對《矛盾論》的解讀為示例,對西方左翼思潮的中國馬克思主義闡釋進行了探究,該文認為德里克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知識學挪用取消了其政治實踐上的訴求,將其轉換為一種文化領域中的抵抗策略,這些策略被收納于德里克的后殖民理論中。藍江的研究表明,正是憑借毛澤東的矛盾理論之助,巴迪歐才得以在當代重構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該文揭示了毛澤東“一分為二”的矛盾論對巴迪歐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從內容來看,這一章較為典范地探究了毛澤東的《矛盾論》對西方左翼思潮的影響,揭示了后者對前者的吸收、借鑒和創造性轉換,但對這一中國鏡像的解構研究(揭示其中的誤讀和想象)并不充分。

第三章的主題是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論中的中國鏡像,其中的主要問題聚焦于中國漢字與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論的關系研究,探究法國后結構主義理論對中國漢字資源的倚重和使用。這一章的主題是精心凝練和選擇的。法國后結構主義是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潮,這一思潮對中國漢字的關注和思考是一個著名的學術癥候和得到廣泛關注的思想景觀。曾軍的《德里達思考漢字的方法》的研究認為,德里達在其思想生涯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所撰寫的著作大量地涉及對中國漢字的思考,其中的緣由在于:德里達的語音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批判迫使他不得不乞靈于中國漢字,促使他去開展他所不熟悉的漢字研究。德里達通過使用西方漢學的策略來思考作為哲學的漢字,以之推進自己的后結構主義研究。此外,德里達的研究還為“漢語圖形形式的用途”問題研究開辟了理論空間。姜宇輝的《從“替補之鏈”到“書寫劇場”:經由德里達重思漢字起源之謎》一文借助對德里達的《論文字學》和《撒播》中的“書寫劇場”觀念來對漢字起源之謎進行了探究,體現了經由德里達的文字哲學反思漢字起源問題的研究意圖。張穎的《漢字與“互文性”:克里斯蒂娃后結構主義理論的中國維度》的研究表明,克里斯蒂娃對中國漢字的學術興趣和理論思考并非出于把中國漢字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學術動機,而是表現為一種“經由中國”的文化態度。以她的“互文性”理論為例,中國漢字是出于其“互文性”理論建構的需要而被設定為一個研究對象,漢字只是作為克里斯蒂娃理論問題的一種關涉性資料被放置到其理論研究之中。周海天的《符號系統等級論與顛倒的“言象意”等級之內在理路辨析》對本維尼斯特的語言符號理論和《周易》的“言象意”語言符號理論進行了比較研究??傮w來看,這一章的第一篇和第三篇既契合本章主題,又符合本書的研究規劃,姜宇輝和周海天的論文都不太符合本書的研究架構,甚至連本章的主題也不是太切合,這是本章選文的缺憾之處。

第四章的主題是西方政治詩學對文化中國的重新發現,這一章意在探究20世紀西方文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思考,主要議題是從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角度思考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問題。馬欣的《本雅明“手工復制時代”的謄寫美學》一文將本雅明的“手工復制時代”的謄寫美學把握為其“機械復制”美學的重要補充,該文分別從謄寫與閱讀、講故事、印刷的角度闡述了本雅明的“手工復制時代”的謄寫美學,揭示了謄寫作為“文學文化”重要保障的美學內涵以及謄寫美學在數字復制時代的啟示意義。該文在其研究中涉及本雅明對中國書籍謄抄工作的思考。在本雅明那里,中國的書籍謄抄文化構成了其理論思考的一個學術資料。韓振江的《蝴蝶:齊澤克的古代中國鏡像》一文提到,齊澤克通過對莊周夢蝶等蝴蝶意象的精神分析學研究,闡釋了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該文對這一學術事件的研究揭示了中國蝴蝶意象向齊澤克的蝴蝶鏡像的生成,解構了齊澤克對中國文化的想象和對他者對象化的自身投置過程。韓振江的論文比較切合本章乃至本書的主題,可以作為20世紀西方文論對中國文化的想象和鏡像化的典范研究個案,馬欣的論文則主要探究本雅明的謄寫美學,對中國古代謄寫文化只是稍加關涉,顯得離題甚遠。

第五章的主題是中國思想的西學轉換,這一章研究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思想的鏡像,主要議題是中國思想向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的轉換與生成。張冰的《“語言學詩學”視野中的民間文化問題》在俄羅斯“語言學詩學”(俄國形式主義詩學、巴赫金的語言詩學等)的理論視野下對俄羅斯漢學中的中國民俗文學、民間文化研究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闡釋,揭示了中國民間文化在俄羅斯漢學研究中的鏡像與鏡像化。莊桂成的《查瓦茨卡婭的〈中國古代繪畫美學問題〉:俄國文論里的中國畫論關鍵詞》以俄國學者葉·查瓦茨卡婭對中國古典畫論關鍵詞的西學闡釋及其“中西互釋”的方法進行了研究,該文認為查瓦茨卡婭對中國畫論關鍵詞的鏡像化超越了“異域情調”和“東方主義”的觀念,表現出一種“中西方多元共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理想境界。喻宛婷的《阿恩海姆的“太極圖”:格式塔藝術心理學中的中國圖形》一文對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中的中國太極圖鏡像進行了研究,闡釋了以太極圖為代表的眾多中國圖像在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藝術理論建構中的存在,揭示了中國元素在阿恩海姆藝術理論中的鏡像化,并且闡發了這一西學中的“中國問題”案例對當下中國美學和藝術研究的啟示意義??v觀這一章的三篇文章的內容,其主題應該確立為中國文藝思想的西學轉換,這樣會顯得更為妥帖,因為其主要議題是中國文藝思想在20世紀西方文學和藝術理論中的鏡像化研究。

《中學西話》一書致力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其研究內容包括中西文論對話的方法論探討、《矛盾論》與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澤東美學”、中國漢字與法國后結構主義、西方政治詩學對文化中國的重新發現、中國文藝思想的西學轉換。通過對精心選擇的諸篇論文的分主題組合,該書基本上呈現了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的學術領域的大致輪廓?!吨袑W西話》一書以中西文論的對話和比較研究為學術架構,以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為研究對象,以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為焦點,旨在經由西方文論這一他者的鏡像化來把握和還原中國問題。該書試圖通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及其鏡像化的解構,來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文論中的相關問題,進而向西方乃至世界展示和傳播中國文論的真實面貌,促進中西方文論的平等交流與對話。其最終的旨歸是中國當代文論在“世界文論”語境中的主體性塑造,以及立足于本土經驗的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吨袑W西話》比較典范地示例了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鏡像研究,并將該研究指向放眼世界、立足自身主體性的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對于后者,雖然《中學西話》只是處于理論或思想探討的階段,卻為我們奠基并展開了一個值得期待的學術遠景。

注釋

[1]陳文忠.比較詩學的三種境界——中國比較詩學的學術進程與研究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2]曹順慶,王超.中國比較詩學三十年[J].文藝研究,2008(9).

[3]張汝倫.他者的鏡像:西方哲學對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影響[J].哲學研究,2005(2).

[4]張建琴.在“他者”鏡像中審視自身——當代中國“西方視域中的中國形象”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輯刊,2015(1).

[5]曾軍.“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的多維透視[J].文藝爭鳴,2019(6).

[6]這一點可以參照費希特的哲學思考,自我設置非我,然后克服非我(他者)的異在而回歸自我,以完成自我的主體性。

[7]曾軍.中學西話: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8][德]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52.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省級重點研究基地文藝學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

上一篇:施工質量管理下一篇:財會類專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