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當代經濟范文

2023-12-30

當代經濟范文第1篇

一、 當前經濟犯罪發展趨勢和主要特征有

由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間不長,而且是在沒有經驗可尋的情況下獨自探索,導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制以及有關規章制度不健全。

(一)經濟犯罪總量大幅增長,大案要案增多。黨政、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犯罪多。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法制的不完善及人民生活水平與思想的不平衡,經濟犯罪案件頻發,并呈上升趨勢。由于現行體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無論黨政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處于決定決策的特殊位

置上,尤其是那些頭腦膨脹、私欲嚴重、心術不正的領導更是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專橫跋扈,無視黨紀國法。

(二)單位犯罪、團伙犯罪日益增多,犯罪主體有組織化趨勢。窩案、串案越來越多。一些企事業單位為追求非法利潤,利用其熟悉金融、稅收、外匯等運作流程和薄弱環節,大肆進行經濟犯罪;而有些犯罪分子以設立公司、企事業單位為幌子,利用經濟交往的合法外衣,進行經濟犯罪活動,經濟犯罪的主體有組織化的趨勢,從犯罪預謀、作案設計、分工配合到最終實施都有一套人馬運作。

(三)經濟犯罪的作案手段有專業化、智能化的趨勢,犯罪分子反偵查能力比較強。犯罪分子能實施經濟犯罪,大多利用其熟悉金融、稅收、外匯等方面的優勢,鉆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和弊端。而有的經濟犯罪分子反偵查能力比較強,在犯罪前大多經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實施犯罪成功后則及時轉移贓物,銷毀罪證,造成公安機關查處經濟犯罪取證難、追贓難。

(四)經濟犯罪所涉及的領域和地域不斷擴大,危害性越來越大。犯罪主體向多元化發展,涉外經濟犯罪日益增多,復合化程度逐步提高。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人、財、物的國際流動越來越便利、頻繁,既推動了中外國際經濟合作,也為境內犯罪分子利用國際市場、境外犯罪組織向國內滲透,境內外犯罪分子勾結作案等創造了條件。

二、現在經濟犯罪偵查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

(一)目前的經偵工作機制已不適應新形勢下打擊經濟犯罪的需要經偵隊伍的硬件、軟件建設不適應打擊經濟犯罪的需要。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對經偵工作機制進行改革,目前的經偵部門依然肩負經濟保衛和文化保衛兩大重任,本身警力嚴重不足,經偵工作難以展開。一方面,經偵隊伍素質不高,缺乏具有金融、財會、稅務、證券等方面的專門人才,而其本身又無辦理經濟犯罪案件的經驗,部分民警還囿于原來的辦其他案件的思維模式,證據意識、依法辦案意識不強,這些都無法與具有相關專業知識、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智能型經濟犯罪分子作斗爭;另一方面,經偵隊伍技術裝備差,難以對付用高技術或其他技術手段作案的經濟犯罪分子。

(二)由于經濟犯罪案件本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加上經辦此類案件無經驗可尋,經偵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困難。經濟犯罪案件從受理、立案、偵查(包括取證、抓獲犯罪嫌疑人、追繳贓物)、結案到案件的定性等方面跟一般的刑事犯罪案件有著很大的不同,經偵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而這些都是經偵工作的難點所在。

(三)經偵基礎工作差,不適應打擊經濟犯罪的需要。 沒有建立公安機關的辦案協作機制。由于經濟犯罪案件大多涉及到稅務、工商、銀行、海關、外匯等某一個或者多個部門,而且跨地區、跨省作案,公安機關沒有與稅務、工商、

海關、外匯、銀行等部門制定對發生在相關領域的經濟犯罪案件如何協助的規定,也沒有與外地公安機關經偵部門制定相互協作規定,這些都是造成大多經濟犯罪案件取證難、抓人難、追贓難的主要因素。與刑偵部門相比,經濟犯罪的信息網絡建設和情報資料庫建設起步比較晚,質量差,大多數分局甚至沒有;而對秘密力量的物建、管理和對稅收、金融、證券等經濟犯罪高發領域的控制等還處于初始階段,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辦案質量的提高和經偵工作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經濟犯罪案件偵查,任克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經濟犯罪案件偵查要略,戴蓬,群眾出版社

當代經濟范文第2篇

針對我國高校最近頻繁出現的大學生殺人、自殺等事件進行反思,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原因,突破傳統,探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對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給全社會營造出一種競爭的環境,導致社會群體心理健康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敏感而又活躍的群體,對社會的各種變化都會有快速的反應,心理上出現焦慮、心情浮躁、緊張壓力大等癥狀,由于大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還未成熟,釋放壓力的方式和途徑便會出現極端,導致諸多高校流血事件的發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銀星嚴老師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報告中指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如下現象:

在調查研究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憂患意識強烈、壓力大,缺少自信,想輕生、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出現以上心理問題,凸顯出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與高等素質教育不成正比。按理說在素質教育的正能量激勵下,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但是,卻和實際中大學生的素質相差甚遠。大學生出現各種壓力,便產生了心理健康隱患,對社會不滿情緒高漲。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經濟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速食”環境影響下,教育也出現了“快餐”通道,教育過程也有追逐功利的現象發生,最終殘害了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游戲等不健康網絡平臺也變相成為大學生犯罪和自殺的主要原因。在這個轉型的社會時代,雖然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此過程中出現人們的理想和信念不強、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有很大的改變和一定程度的扭曲等現象,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作為時代敏感而又脆弱的群體,大學生勢必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他們不能正確把我自身的性格特點和個性傾向,從而在長久的不健康心理作用下釀成悲劇。

2.家庭環境因素。自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到1978年后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來。按照時間和出生周期推算,當代大學生正是我國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豐碩結果,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一些獨生子女自小受到父母及家庭的寵慣和溺愛,使他們都變成了溫室里花骨朵,經不起較大的生活挫折和磨難,有困難就依賴父母和家人,從小就形成一種大公子、大小姐的脾氣,一不順心就走極端,從不考慮結果,也不會關心周圍的人,沒有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獨立”和“依賴”的心理沖突,總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加之受家庭環境和家庭和諧度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發育。

3.學校教育環境影響。由于教育事業的差異性,雖然全國上下都在倡議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健康問題,但實際深入到各地區、各高校中就會發現,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工作有所動作,但大多數都偏向于形式化,沒有落實到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身上,同時也缺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包括師資力量和資金等方面的投入?;旧隙际穷^疼醫頭腳疼醫腳,發生一起悲劇,就解決一起悲劇,然后就搞幾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乏對大學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導致大學生流血悲劇時常發生。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1.倡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但是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我想他們有能力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從知識的海洋里尋求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脫的方法,獲得一個健全的人格。倡導大學生去多關心社會,多關心周圍的人,多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一些事情,放開自己的內心,愉快開心地接納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勇敢面對所有的艱難困苦。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善良積極的心態,擁有一個健康穩定的情緒,并且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在遇到自己很沖動的事情上,多和自己的人際圈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問題,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在利益的驅使和沖動的誘惑之下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2.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用道德規范約束行為。學校和社會需要側重于多視角、全方位地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政治素養、道德情操和生活態度。用道德去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和舉動。要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健康成長,成為綜合素質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理解。在2013年7月30日,《焦點訪談》播出一則“一次車禍的真相”的消息,從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學生對法律的意識比較單薄,沒有任何鑒別新聞消息的能力,最初的善良通過道聽途說變成了散布謠言、蠱惑人心,危害公共安全的罪犯。這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軟肋。在經濟利益和精神享受的誘惑和驅動下,使得當代的大學生對法律沒有明確的認識,也缺乏對構建法治社會的積極心態。對法律的漠視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社會、家庭和學校必須都為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出一份力量。社會要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家庭要對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規范引導,學校更應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進行教育和約束,通過對法律的講解和法律知識的普及,讓當代大學生有明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頭腦,確保校園和諧,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主要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宏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6).

[2]楊曉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2,(2).

[3]張利兵.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科技文匯,2013,(230).

[4]崔艷俠.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301).

當代經濟范文第3篇

一、社會農業方面受到的影響

我國擁有非常多的人口從事農業,農業能夠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為所有的社會活動提供保障。通過對我國的歷史進行研究,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能夠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這種思想直至今天依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傳統社會,國家發展的前提始終是農業發展,所以在古代才會存在非常嚴重的“重農抑商”思想,而且在較長的時間里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在傳統的經濟管理中農業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管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中庸思想也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業方面影響最為嚴重,就是為了保持社會穩定所有的統治階段都不敢對傳統的發展思想進行改進,使發展始終處于一種相對平穩的狀態,使穩定的發展農業的目的得到實現。從整體上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階段的農業發展,對于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想要使社會穩定發展得以實現,必須先保證農業穩定發展。

二、貨幣金融管理方面受到的影響

在發展企業金融的過程中,必須有效的結合貨幣的供給和使用管理,才能夠使一定的經濟活動得以產生。在企業進行金融管理時,應該對管理活動和供求關系進行詳細的研究,在保持兩者具有關聯性的同時,還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價格應該是企業貨幣金融管理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人們主要通過參考官方標準來確定價格,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產品的價格能夠直接決定農業和商業的重要性,所以在進行經濟管理時,企業必須對貨幣管理的內涵進行正確認識。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有一定的貨幣管理概念出現,但是有時降低貨幣的價值,會導致管理內容的可行性喪失,在進行統一的貨幣管理后,對私人鑄幣的現象進行了嚴格的約束。隨著朝代的不斷變更,雖然對鑄幣進行了嚴格的管理,但是依舊有私人鑄幣的現象反復出現,后來形成了紙幣,總結了貨幣管理的經驗,人們也對貨幣金融的理論發展體系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借貸與利息會受到貨幣的嚴重影響,國家只有進行嚴格的控制,才能解決經濟活動中的高利貸問題。

三、社會供求活動受到的影響

由于存在供求關系才會產生經濟活動,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是最典型的經濟活動特征。具體來說,經濟管理就是管理商品消費、商品流通、商品管理等內容,所以,經濟管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對許多方面的知識進行應用,只有平衡的發展各個管理環節才能為經濟管理的有效提供保證。當有問題出現在某個環節時,就會打破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在管理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時,一定要事先詳細了解市場情況,需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應用,才能保證管理的有效。經常會有放任和管理的政策性內容在經濟活動中出現,都是為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四、社會政治經濟管理活動受到的影響

在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在國家進步發展都會受到經濟管理的直接影響,經濟管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其他方面,如國家軍事力量、國家財政等。傳統的經濟管理內容與人的勞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在農業發面表現得尤為明顯,生產和創造社會資源都需要人的勞動,國家在有效獲取資源的同時進行經濟管理。在傳統社會中,量入為出是國際進行經濟管理的依據,需要以國家財力為前提進行相關的經濟活動。在傳統社會,國家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征稅,同時也是國家從經濟方面入手對農民的收入進行二次分配?,F階段,社會政治進行經濟管理活動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影響。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與現代經濟管理發展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現代經濟的發展,從而使現代經濟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在現階段的經濟環境下,應該有效的整合傳統經濟思想的優點,才能夠使現代化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高。在當代經濟管理思想中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能夠發揮雙刃劍的作用,所以在對其優點進行利用時,應該對其缺點進行摒棄,并且不斷地對經驗進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效的進行經濟管理。

摘要: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無法使社會發展需求得到有效滿足。經濟管理的管理方式相對復雜,是人文、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需要與實際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結合進行經濟管理,使管理模式更具針對性,但是由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影響,導致現階段的經濟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使經濟管理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本文將對社會農業、貨幣金融管理、社會供求活動、社會政治經濟管理活動等方面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影響,經濟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祚昆.探討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7(27):199+202.

[2] 向俊峰,宋山梅.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及其當代轉型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366(16):187-188.

[3] 藍建平.對企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J].中國經貿,2017(11).

當代經濟范文第4篇

美國的經濟從發展角度而言, 大多依照先進的計算機技術, 擁有這個經濟命脈的后盾, 使美國成為了最發達、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我國的科技飛速發展, 知識經濟不斷興起, 人們正在這場日益競爭的環境下經歷著全球性科技革命。

一、當代經濟與計算機網絡發展的關系

1. 計算機網絡快速發展加快網絡經濟的出現與發展

最近20年以來, 計算機技術創新可謂是十分迅速的。美國大型計算機通過40年的發展才產出10多萬臺;小型機用了20年的時間就產出了100多萬臺, 而微型機僅僅在10年時間產量竟然高達1000多萬臺。而由于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與發展, 互聯網被研發出來后就以暴跳的速度迅速蔓延。

現今流行且時尚的網絡經濟或網絡經濟學, 單指內容而言實際是Internet Economy或Internet Economics, 它是一種特殊的信息網絡經濟或信息網絡經濟學, 指的是經過網絡執行的經濟活動。這類網絡經濟是經濟網絡化的必然結果, 它是同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網絡產業, 不但包含網絡貿易、網絡企業、網絡銀行和其他商務性網絡活動, 還包含了網絡設備、網絡基礎設施和產品以及各種網絡服務的建議、生產及提供等經濟活動。

2. 當代經濟的發展對計算機網絡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計算機網絡加快網絡經濟的發展, 同時, 隨著電子貨幣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發展, 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但需要強化網絡建設, 通過TCP/IP來創建一個多功能的公共通信服務的網絡互連, 加強web功能;還應強化相關軟件技術的研發, 以切實達到構筑新形態商務活動應用環境的要求, 比如xml技術、Java技術和組件技術等等。并且, 網絡安全問題對電子商務等活動構成了極大的影響, 這就需要加快網絡安全建設的進程, 快速創建全面的網絡安全體系, 將數據進行加密, 創建各類認證體系, 以便網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動可以安全準確的進行。

3. 當今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當代經濟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實體

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當代經濟的進步, 二者已經構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實體。在如今的經濟范圍里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前沿工具。比如創建在網絡平臺上的數據分析庫、應用和統計等等。當代經濟也是網絡經濟能夠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兩者的發展相互并存, 互相激勵。

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技術革命仍將繼續

現如今, 全球都處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 這是一項創世紀的工程, 它不但會成為全球的神經中樞, 還會讓人類居住的地球如同一個擁有高智商的“大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勢呢?這是因為:首先, 預計以后20年, 半導體芯片集成度每18個月翻一倍, 被叫做“摩爾定律”的發展局勢還會繼續。而與其相較量的處理技術讓計算能力每兩年提高一個數量級, 到2006年計算能力已提升到每秒千萬億次級。其次, 信息產業已變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有關資料顯示, 2000年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形式已提升到1.3萬億美元。再次, 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急速加快了腳步。全球互聯網用戶由1996年不到4000萬戶變成現在的2.6億戶, 據有關數據表明到2005年底已經超出10億用戶。以后的10年, 全球國際貿易可能會有三分之一經由電子商務達成。

三、計算機網絡發展對當代經濟的影響

世界信息網所引起的漣漪效應已經超出網絡的范圍以外, 而且已經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這不是媒體業界所遭遇的巨大影響, 也不是人際通訊的新奇物品, 而是經濟結構的全新轉變, 和整個社會框架的改變。

在國際貿易上, 貿易大國都很關注知識產權維護, “電子數據交換”又推進了全球廠商達成信息服務一體化的目標, 而電子商務的推進更是引發了國際貿易的機制徹底的變革;在國際金融上, 電子金融服務等“虛擬銀行”正在取締許多傳統的銀行, 銀行同客戶之間的交易會更多的使用電腦、電話、自動柜員機 (ATM) 等電子技術手段進行, 并且, 電子金融期貨交易也正式運行;在國際投資上, 網絡金融正在吸收更多的全球投資者, 他們正在盡可能爭奪新一輪有利的國際投資地位, 并把國際投資的重點目標引導了新興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 這些發展讓傳統的投資模式發生轉變。

四、充分利用、發展計算機網絡, 促進當代經濟更加繁榮

1. 推動計算機技術發展, 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經普及到生活的所有角落, 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形式, 可以說是20世紀最關鍵的科技創新, 它的發展速度非??? 幾乎融入到每一個經濟部門, 并且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更快進步和創新。因為由于網絡經濟的進步, 電子銀行、電子商務、電子金融等的深入性發展, 一系列網絡和計算機問題隨之顯現, 比如多媒體傳輸問題、網絡安全和網絡速度問題等等都有待解決。這些都需要我們繼續推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以便達成經濟發展的要求。

2. 企業要關注自身網絡的建立, 開拓新的營銷渠道

由于網絡用戶群的擴張, 互聯網成為了商機無限的關鍵市場, 各企業應該關注網絡營銷的新形式, 創建自身的網絡系統。近年來更多的企業開始加入互聯網, 就連過去不看好互聯網市場的微軟公司也在1995年底突然覺醒, 總裁比爾·蓋茨提出了“我們要全力擁抱并拓展因特網”。

近幾年來, 實力強大的企業都在開發內部網絡結構。企業內部網絡結構實際上是網中之網, 不但可以獨立成網, 還可以連接國際互聯網絡, 一題多解, 優越性很大。內部網絡結構對企業技術數據庫、產品設計、研究開發、管理方式、工藝流程、市場營銷、技術反饋、售后服務等, 會發生無法預測的影響。

3. 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

網絡經濟建設的基礎是人和電子工具的緊密合作。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工程, 網絡經濟所涉及到的人才包括所有方面, 有數據標準化建設和處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海關、貿易、稅收、工商、交通運輸等多種行業。網絡經濟目標的擴展、確定、組織規劃的實現都是在相應的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人文背景下通過各類人群共同確立的。離開電子設備目標、規劃、組織的研發者或缺少這類的人才, 網絡經濟是無法運行的。網絡經濟是當代信息技術利用的產物, 沒有一定實力的技術人才是無法辦到的。網絡經濟的具體運行過程是商務實踐、商務理論與電子工具的有效組合, 也需要很多實施網絡經濟的綜合型人才。

可是, 網絡經濟人才的培養當前還是個薄弱環節。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注重并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我國當前對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充分關注, 并積極加大關注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4. 完善法律法規保障

網絡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社會變革, 為社會經濟的進步提供了條件, 并且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社會關系, 造成許多以前社會發展中沒有出現的問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協調者, 法律的進步總要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約束。國家當前已經明確地感覺到傳統的法律在處理新型的信息技術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時的滯后性。所以創建良好的法律環境, 是網絡經濟持續發展的另一重要保障。

當前, 網絡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法律問題主要有: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電子交易的安全性問題、電子合同的法律保障、個人隱私保護問題、電子數據交換的法律支持等等, 以上都急需制定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 以保證網絡經濟的正常發展。

摘要: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推進了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進程, 在以后的社會當中, 計算機技術會成為人們的生活、經濟發展的靈魂。文章由計算機網絡與經濟的關系著手, 研究計算機網絡對經濟的影響和怎樣運用計算機網絡加快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當代經濟,計算機技術,網絡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亞平.網絡經濟發展與我國的對策選擇[J].宏觀經濟管理, 2000 (9)

當代經濟范文第5篇

摘要:在后危機時代,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發展模式轉型、通貨膨脹預期與資產泡沫并存、就業壓力增大等多種因素交織時期,而制造業企業面臨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市場需求萎縮等諸多挑戰。因此,倡導低碳理念,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合理使用人才,為“中國制造”注入新的元素,是中國制造業企業科學發展的現實路徑選擇。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制造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低碳理念

長期以來,由于美國的虛擬資本嚴重膨脹,甚至脫離其現實資本運動,致使資產價格泡沫化,使得整個鏈條上某一節點出現斷裂致使風險集中爆發,導致發生金融危機。而且此次危機正如“蝴蝶效應”一樣迅速演變成了一場全球性動蕩和衰退的經濟危機,使得中國沿海一帶的外向型制造業企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大量農民工返鄉,進一步出現了年初一部分制造業企業的“民工荒”、“技工荒”現象,已成為未來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8年和2009年四季度經濟增長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已走出V型反轉,顯示出刺激經濟的政策取得了積極效果。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的影響更主要表現在實體領域的外需不足,因此盡管復蘇之路可能還將漫長與曲折,但經濟復蘇的苗頭與拐點已經顯現,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認為中國經濟開始邁入后危機時代[1]。如樊綱(2009)曾概括了后危機時代的五個趨勢:(1)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消費率將會降低,儲蓄率將會提高;(2)回歸實業;(3)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4)低碳經濟將是一個新的增長點;(5)新興市場國家將在危機之后占據市場空間更大的比重[2]??傮w而言,世界經濟已停止下滑,呈現出恢復性復蘇的良好跡象,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尚不穩固、不平衡,有較多不確定、不可持續因素。特別是在后危機時代,制造業企業能否探尋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是直接決定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相關文獻綜述

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曾是人們選擇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基本理論依據,面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邊界,需要提升制造業發展模式并探討中國制造業提升發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及相關改革思路。美國學者在其《美國制造業的衰退及對策奪回生產優勢》報告中的精辟概括:一個國家要想生活好,必須生產好、失去制造就失去未來。英特爾發言人查克·穆勞爾(Chuck Mulloy)、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傅強恩(John Frisbie)、半導體行業專家埃德·保薩(Ed Pausa)認為,價值鏈由下游向上游移動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必由之路”。此外,日本學者唐津一寫了一本《忘記了“制造”的國家將會滅亡》,提出了加強制造業、振興制造基礎技術以提升產業技術競爭力的觀點。

國內學者關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寧一(2006)、董從文(2007)、楊樹臣(2009)等認為,受美國金融危機所影響,當前中國的制造業正在經歷嚴峻的寒冬,部分地區制造業經歷了衰退之后逐步呈現出企穩回升趨勢。關于制造業企業的衰退致因,徐充(2005)、席丹(2006)、年志遠(2007)、孫林巖(2009)等認為,應對危機的能力、技術研發的能力均較為薄弱,一是產業發展的自然結果;二是市場機制的馬太效應;三是體制轉換成本的制約;四是經濟增長模式粗放。關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對策,許春燕(2006)、韓長富(2007)等多從制定實施“振興制造業專項計劃”、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施“騰籠換鳥”戰略①等提出相關建議。另外,馬瑞光(2009)提出了制造業由“商標商品連鎖”向“商業模式連鎖”轉型的路徑。李美娟(2010)提出改變企業心智模式,構建市場勢力,培育國內需求市場,創造“需求引致創新”是中國企業突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路徑選擇[3]。

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大多是基于短期來分析制造業企業發展問題,缺乏緊密聯系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制造業企業發展模式創新的研究。我們要認識到制造業發展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也是一個長久性的課題。中國的大多數企業最早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低端生產制造,目前在整個國際產業鏈條中仍舊相對低端,這樣的經濟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他人的。為此,筆者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后危機時代面臨的問題及挑戰,擬進一步加深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研究,建構制造業企業新的合作模式,提出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整合型制造業,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后危機時代給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帶來的思考

(一)金融危機為制造業企業調整發展戰略帶來契機

現代市場經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虛擬經濟的產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虛擬經濟一方面可以帶動資本性生產要素快速聚集,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這是現代經濟進步的顯著表現;另一方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已經告誡我們,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過度“虛擬”可能會誤導政府對宏觀調控工具的正確運用,虛擬資本過度膨脹,致使虛擬經濟虛假繁榮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傊?兩者既可表現為良性互動關系,又可表現為惡性反饋關系,因此,兩者必須在運行方式、發展規模等方面相互兼顧。當前,中國金融創新的重點應放在支持支柱產業的風險投資上,大力提升實體經濟部門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規范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使用來規避市場風險,最大限度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使制造業經濟保持良好回升態勢。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信息顯示,2009年3月開始全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②已經連續12月高于臨界值50%,表明中國經濟下滑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體現出經濟持續復蘇的強勁勢頭,但增長的基礎尚不穩固,仍處于困難時期。2010年2月PMI指數為52%,比上月回落3.8個百分點,3月PMI指數為55.1%,比上月上升3.1個百分點。該指數已持續13個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經濟擴張勢頭穩步推進,但也有曲折(如圖1所示)。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警示我們,在后危機時代,制造業企業只有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興戰略產業,才能增強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

(二)不合理產業結構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

進入后危機時代,如何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和解決錯綜復雜的民生問題等是中國必須解決好的幾大難題。調整經濟結構,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和乘法。經過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問題得到充分暴露,面臨土地、電力等資源緊缺和人力成本上漲的“瓶頸”壓力,尤其是金融危機的蔓延導致中國部分制造業企業增長明顯下滑、不合理產業結構下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珠三角制造業已經遭遇“天花板”,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并出現“雙轉移”現象,即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統稱。當前,“綠色供應鏈”的發展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著中國制造業企業從“加工”到“制造”再到“創造”的升級。中國要實現制造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制造業企業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

(三)后危機時代孕育著制造業企業新的合作模式

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形勢下,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我們不能因為次貸危機顯現出來的各種問題而全面否定創新的必要性。全球化作為一種時代浪潮,即指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人們交往的日趨便捷,世界各國形成的多層次、寬領域、相互聯系的一體化趨勢和過程。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在后危機時代,一種新型的合作模式——虛擬經濟組織應運而生。所謂虛擬經濟組織,是一種基于市場機遇,為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利用高科技實現的仿實物技術,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經濟實體之間組建的動態合作經濟組織。它依托并超越了廣義的實體經濟組織,發展方向是一個有核心實體且外圍龐大的交互式開放平臺,在這里可以完成信息交換、資源共享、項目發起、實體單列、承接外包等。從總體上看,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虛擬經濟組織的發展表現出規模較小、運作模式保守、對有限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還不突出、高科技專業人才缺乏、文化軟實力較弱、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適應新全球化趨勢發展的要求等問題。

(四)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個綜合性問題

制造業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以及優化中國資源、能源消費結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作為實體經濟領域的制造業企業,其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產業轉移是指產業的梯度轉移,涉及到“轉”與“接”兩個方面,是轉移產業在轉出區和承接區之間動態博弈的過程,兩者相互聯接、相互促進,同時也是一個環境競爭、產業競爭、政策競爭、市場競爭及生產要素競爭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后發地區通過借殼孵蛋的方式,實現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資本的累積與增值,發揮企業群體間的協同發展與聯動效應,拉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國出口產品并不是單純的“中國制造”,而是一種“世界制造”,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不是哪個國家的危機,而是全球化經濟的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我們要堅持在改進“軟環境”的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進投資的“硬環境”。政府應該減少對國有企業傳統部門的資助,只資助其環保、廢廠房利用等項目,促進循環型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把更多的資金投資于生產新產品,要實行多元發展戰略。扶持當地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例如扶植紡織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解決由于資源的衰竭而產生的大量下崗失業工人的再就業等社會問題。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和管理,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判斷形勢,決不能把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等同于經濟運行根本好轉。要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努力化解矛盾,真正實現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轉型發展。

三、當前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低碳經濟,化解制造業企業發展困局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開發清潔能源、追求綠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作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必須加快發展低碳經濟,這是爭奪產業制高點,破解低碳陷阱的需要。過去20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突出體現在美國的負債消費和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這場危機迫使美國負債消費模式一定要進行調整。全球金融危機看似是有效需求過度所致,其本質是在信用透支消費模式掩蓋下,由于虛擬資本為追求增值而過度投機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也必然影響到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回暖,消費需求增長仍有很大潛力?,F在,美國、日本、英國都提出要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和主要動力。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技術,避免走“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產業老路。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70%左右,因此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潛力巨大。在這方面,既要做減法,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又要做加法,就是大力增加對節能減排和環保產業的投入,使之成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結合點和重要方向。當然,制造業企業更重要的是在調整優化結構中做乘法,這就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研發先進技術,搶占高新技術領域的制高點[4],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服務與制造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和新型先進制造模式,服務型制造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5]。

(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整合型制造業

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要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制造業企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本次金融危機前中國經濟已轉向三輪驅動模式,正日益形成一個依賴外資、外貿和外需以及制造業比重過大的不合理結構。凈出口貢獻率近年來的急劇上升,也決定了中國經濟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波及和影響要大于上一次危機,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模式必須實現從外向型向開放自主型轉變。當前,受國內宏觀調控的疊加影響,結構性“用工荒”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甚至出現工人“用腳投票”現象,依托資源、資本、勞動力的傳統工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尤其一部分制造業企業遭遇成本上漲的困擾,亟待進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不斷生產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因此,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必須考慮:(1)改變單一依托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思路,加大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力度;(2)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適當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6];實現從單純的制造業向制造業、服務業和研發業轉型,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來實現整體的產業升級;(3)要注重產業的協調發展,提升各產業內部層次,在主導產業帶動下,通過發展整合型制造業,發揮企業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樹立系統生產經營觀念,生產制造的時候應該考慮經營、研發設計等環節,也應該考慮到顧客。無論是傳統的塊狀經濟還是現代的產業集群,都會產生一種“磁場效應”,使區域外的資源向本區域集聚,促進區域制造業快速發展。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與處于同一產業的眾多企業在區域內聚集,會逐步形成區域品牌,如沈陽市的機床生產、長春市的汽車制造等。這樣,區域經濟的“板塊識別效應”能促進企業向高端市場拓展。

(三)有效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制造業企業國際競爭力

國際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方式從一個國家和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過程,涉及到“轉”與“接”兩個方面。伴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制造業企業也正經歷速度與結構、效益的周期性調整。全球經濟正逐步從“衰退”走向“復蘇”,經歷著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博弈。從國際上看,由于經濟危機的爆發,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運行都被動地陷入下滑、調整階段。同時,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地區)之間或同一國家內部,存在生產力梯度差異,產業分布呈現階梯型。全球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并獲取國際資源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若能成功利用好這次機會,將為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奠定必要的資源基礎。中國制造業企業要積極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重組生產基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能力,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同時禁止承接不利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防止落入拉美化道路的后發技術優勢陷阱。通過積極穩妥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成本優勢、技術創新優勢、市場開拓優勢和擴張優勢,加強產業集聚和企業兼并整合,提高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整體運作效率,漸進式地改善技術、資源等約束條件,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優勢,培育和扶植本國品牌,是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途徑。

(四)合理使用人才,為“中國制造”注入新的元素

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主要體現在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由外向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型。這意味著維護低成本勞動力時代已成為過去,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是未來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發展的根本。為著力解決國內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格局的影響,制造業企業只有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多渠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建設高效規范現代化的人才市場,才能滿足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企業應準確評估何種類型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考慮何種類型的人才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替代或者培養。中國制造業企業要在福利待遇、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人性化管理,制定員工發展規劃,整合企業人力資源,加強人力資源管理[7]。嚴格遵守勞動合同法,合理使用人才,對員工的考核由計量向技能、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測評轉變,充分發揮員工在制造業企業發展中的自主創新作用。因此,在后危機時代,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構建與人才資源開發戰略相結合的多層次企業人才培訓制度,實現人才升級、培訓升級、就業升級,為“中國制造”注入新的元素。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企業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向價值微笑曲線③的兩端拓展,以保證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有利因素,立足于后危機時代中國制定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宏觀背景,不斷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進一步緩解企業困難,增強發展后勁,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騰籠換鳥”戰略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戰略舉措,就是把現有的傳統制造業從目前的產業基地“轉移出去”,再把“先進生產力”轉移進來,以達到經濟轉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制造業PMI是一個綜合指數,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由5個主要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通常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

③“微笑曲線”是中國臺灣宏基公司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最早提出的,進一步說明制造業的價值鏈有三個主要環節,即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市場營銷。在這三個環節中,兩頭的附加值較高,中間環節的附加值較低,形成了一條兩頭高、中間低的“微笑曲線”。因此,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努力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參考文獻:

[1]孔令鋒.兩次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格局的比較分析與政策啟示[J].當代財經,2009,(12).

[2]樊綱.后危機時代的五個趨勢[J].理論學習,2009,(8).

[3]李美娟.中國企業突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0,(1).

[4]林兆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中長期經濟格局[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9-07-13.

[5]孫林巖.中國制造業發展戰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10.

[6]張志元,鄭吉友.國外資源型城市振興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北方經貿,2007,(8).

[7]楊樹臣.金融危機后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11).

責任編輯:張增強

責任校對:武玲玲

上一篇:廣告創意下一篇:熱力學教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