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青少年心理范文

2023-09-11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互助的作用

1. 構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機制可以實現其主體地位

當前, 我國青少年學生在心理方面的一個突出特征是自我意識的高漲, 這種心理特征導致了傳統的心理教育方式的失敗, 而很多家長仍然將舊有的教育方式當作教條, 以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心理健康失衡。要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自主發展, 就必須創造適宜其心理健康發展的空間和氛圍, 通過進行心理互助, 讓青少年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相互支持, 實現其主動發展。要信任和尊重青少年學生之間的互助,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其主體地位。

2. 構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機制, 符合其心理特點

在現實社會中,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排解, 成年人由于心智已經成熟且有多重途徑進行心理宣泄, 因此易于維持心理健康。然而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求卻不能夠通過有效途徑得到滿足, 在學習或者生活中很容易產生心理挫折和困惑, 這時就需要他人排解, 否則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社交和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需求的必然階段, 青少年學生也都具有幫助別人和獲得別人幫助的愿望。

3. 構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機制利于培養其優良品質

通過心理互助可有效地培養青少年學生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相對而言, 給人以物質上的幫助很容易且簡單, 但是心理幫助卻很難, 因為心理幫助要考慮到受助者的心理感受, 要注意溝通方式, 要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和激勵別人, 潛移默化地使之養成樂于助人的品質。心理互助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心理互助不能僅僅停留在同情的層面, 而是在同情和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通過適當的方式給予別人心理幫助, 使其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 形成良好的性格。

4. 構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機制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青少年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機制的構建不但突出了青少年學生的參與性, 讓青少年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了有關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 而且作為一種自主的活動, 以青少年學生為實踐主體可以增強他們的自省與自律精神, 鍛煉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 培養其合作意識。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形式

1. 互助式心理訓練

作為一種群體式的心理互助活動, 互助式心理訓練中青少年學生得到同伴的幫助和鼓勵遠比來自長輩的激勵要有效得多。青少年學生以訓練者和被訓者的雙重身份出現在互助式心理訓練中, 他們以受助者的身份獲取別人的幫助, 與此同時將自己的經驗與感受介紹給其他同伴, 讓對方得到情感的慰藉;他們不僅積極在心理品質方面逐步完善自己, 還樂于去幫助別人改正不良的心理習慣, 進而實現共同提高?;ブ叫睦碛柧毜扔幸粋€共性, 即在心理互助角色扮演中, 青少年學生通過角色扮演, 通過現實生活情境的再現, 在虛擬情境中宣泄和釋放自己生活中受到壓抑的感情, 從而達到消除心理困擾, 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在心理互助角色扮演活動中, 青少年學生在一定場景中通過扮演虛擬人物, 從他人的觀點、立場出發進行換位思考, 這不但可以促進扮演者理解其所扮演角色的心理, 而且最終可以達到改變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效果。

2. 互助式心理激勵

互助式心理激勵是指青少年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積極刺激, 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F實中, 每一個青少年學生都有認識自己的強烈需求和愿望, 盡管青少年學生初步具備了自我判斷和分析能力, 但是在別人的幫助下認識自己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青少年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 不僅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 更需要來自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尤其是處于困境時尋求幫助的愿望最為強烈。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開展互助式心理活動就是要通過青少年學生給予彼此積極的鼓勵, 如互相談心, 幫助對方戰勝挫折, 克服困難, 迎接新生活的挑戰。

3. 互助式心理輔導

所謂互助式心理輔導主要指由具有專業心理學知識的人員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 并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及方法對青少年學生施加積極影響, 從而促使其了解自己, 接納自己?;ブ叫睦磔o導可以有效地調節青少年學生的心理, 克服各種心理困惑, 使之在學習上、生活上獲得滿足感, 逐步達到自我完善, 并對生活充滿樂觀。充分相信青少年學生是開展互助式心理輔導的前提。很多青少年學生雖然不具備相關的心理學知識, 但他們擁有的真誠、關愛、熱情卻能給人以心靈的感動, 再加上同齡人之間心理特點上的相近, 因此很容易產生心理共鳴, 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 互助式心理暗示

人與人之間以不明顯的方式進行交流, 受體在無意中受到交流信息的影響, 并做出相應反應的心理現象就稱為心理暗示。而青少年學生互助式心理暗示是指主體間通過言語或肢體上的手段, 間接地對其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積極影響的過程。開展互助式心理暗示要把握好暗示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兩個因素。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帶來的效果迥然有別,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 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而消極的暗示則可能帶來不利后果。在互助式心理暗示中, 暗示者與被暗示者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暗示所取得的效果。暗示過程中要注意環境的特點, 只有根據環境適當調整暗示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互助的構建

1. 組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社團

組建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社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學生成立心理互助社團。這一社團通過宣傳心理知識、介紹心理健康方法等來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 促進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青少年學生可以以心理互助社團為依托創辦手抄報, 舉辦各種心理互助活動來營造有助于開展心理互助的氛圍。

2. 設立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員

在青少年學生中選取一批比較優秀的、具有較強交際能力的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使之掌握基本的心理學知識, 了解各種心理互助活動的流程, 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互助員要在生活中對遇到心理困惑的其他同學給予有效的心理幫助, 從而使其盡快從不健康的心理困擾中走出來。心理互助員要與青少年學生敞開心扉, 真誠溝通, 及時對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學生提供幫助。

3. 開展青少年學生心理互助活動

心理互助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互助式心理訓練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訓練法。角色扮演法包括啞劇表演、角色互換、魔術商店、雙重扮演等。啞劇表演是指預設一個主題或一個情境, 要求青少年學生在無聲的氛圍中通過表情和動作將其表現出來。角色互換則是要求兩個人一起表演, 在表演中進行角色的交換。角色扮演訓練法在消除青少年學生心理困擾, 促進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4. 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心理互助課題研究

青少年學生在面對心理挫折和困惑時, 能否恰當處理與心理學密切有關。通過對與青少年學生心理密切相關專題進行研究, 可以讓青少年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發展、心理問題進行主動探尋, 并在研究過程中獲取心理知識、掌握心理方法、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青少年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心理需求可以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得到充分滿足。

5. 充分發揮非正式群體對心理互助的積極影響

非正式群體存在于任何一個組織中, 具有客觀必然性。與正式群體不同, 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基礎在于感情、興趣等因素。非正式群體在增進成員之間的溝通聯系以及滿足成員的心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學生之間廣泛存在的非正式群體應當成為心理互助機制建立的重要推動因素。通過非正式群體來接觸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學生可以使其獲得安全感, 增強其戰勝挫折、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

總之, 心理互助模式的構建一定要從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 要充分發揮青少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堅持青少年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信任他們的能力, 放手讓他們參與, 唯有如此方能使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暢.心理幫助體系的構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4) .

[2]李笑燃.關于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建設的思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9 (2) .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網絡色情,青少年,心理,社會

1 問題的提出

截至2008年6月底 , 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 53億人。中國25歲以下網民占據了網民總人數的49.9%, 特別是18歲-24歲的網民在網民年齡構成中占據最大比例30.3%, 是上網人群最集中的年齡段。青少年是上網的主力軍, 也是受網絡色情影響最大的群體。

網絡色情對于成人的負面影響可能不太大。1970年, 美國國會任命了一個全國專門委員會調查色情作品的危害問題, 該報告發現, 接觸色情品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大體上都沒有什么明顯的損害。著名的丹麥實驗也發現:第一, 大量觀看色情品不會使被試者的性行為發生變化, 而且觀看色情作品可以穩定降低個體對色情作品的興趣。第二, 犯罪率下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成人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認知和行為方式, 比較穩定的情緒和較好的行為控制能力, 色情作品的解禁, 只是適度滿足了人們在性心理上的好奇心;適度補償了某些人們在性生理上的需求, 而不會造成對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所以色情作品并不是洪水猛獸。但色情作品對于青少年來講, 其帶來的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巨大的。

2 色情作品對青少年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影響

2.1 青春期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青春期是一個人的生理與心理趨于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青年男女生殖器官開始發育、生殖功能趨于成熟。隨著青少年性生理的成熟 , 性心理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對性產生特別的興趣, 對異性發生好感開始向往與異性接觸 , 進而有些人會發生性行為 , 并開始探索與性相關的人際關系[1]。根據臺灣學者的調查, 超過 93%的青少年看過A 片 , 43%的人第一次接觸的年齡在 15 歲以下, 71%的人看過之后想要模仿, 其中15%曾經嘗試過。國內學者潘綏銘等人對全國本科生的調查發現 , 傾向于想看描繪性交的圖像材料的人高達68.2 %[2]。網絡色情作品憑借其高度刺激的情節、畫面和聲音本身所造成的強烈的感官刺激[3], 極易成為挑逗青少年性欲的催化劑, 從某種程度上是激發了青少年心理上對性的興趣和生理方面對性的需求。研究表明, 外在性信息的刺激可以刺激性生理的反應和性激素的分泌。著名的1975年海曼實驗采用了測量器具來記錄個體對淫穢色情材料的身體反應。這項研究發現明顯的性行為描述類淫穢色情品刺激作用最大, 在生理測量上和自我評定上, 多數個體都對淫穢色情內容表現出最強烈的反應。個體進入青春期后的性意識隨之萌發, 這一時期如果受到大量性信息的刺激, 會出現性腺過早覺醒, 性沖動的產生提前, 性意識過早覺醒。因此對于學習仍然是這一階段主要任務的青少年來說, 過早的性沖動和性意識的覺醒并不是好事情。

青少年時期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社會化是指青少年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 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來接受社會的同化, 使自己適應成人社會, 成長為能夠履行一定社會角色行為的社會人的過程。此階段, 他們的價值觀還未形成, 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對外界環境的影響缺乏辨別力;他們的個性和心理尚未成熟, 自主性、自控力差, 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缺乏抵抗力;他們的角色扮演仍在學習過程中, 要參照和模仿外界對象。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 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 尤其在青少年兒童的學習中, 觀察學習的地位就更為重要。班杜拉的玩偶實驗證實了兒童通過觀察成人攻擊性的行為, 從而習得了攻擊性行為, 這種攻擊性行為可以立即表現出來, 也可以延遲表現。另一個實驗則更進一步證實了行為示范比口頭勸說對兒童的外部行為的形成具有有更顯著的作用。而一項研究攻擊性的追蹤研究則發現9歲孩子對暴力電視節目的喜好程度可以很好預測其 19歲時的攻擊行為。網絡色情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比普通的暴力節目更具吸引力。青春期是青少年價值標準、社會責任感、角色認同以及性意識、性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 他們在色情網絡中性解放、性暴力、性變態的示范作用下, 習得的行為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如患上生殖系統疾病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不良影響;而且在片面和極端的思考問題、任性甚至是不負責任地解決問題背后, 常常是與法律和道德的相悖, 其結果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更深遠的影響則是造成他們價值標準的喪失, 角色混亂, 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至是性意識和性道德的扭曲。

2.2 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

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親子間的關系會影響青少年心理狀況和行為模式。青少年早期的社會化, 是憑借家庭內部的代際傳遞進行的, 子女從處于不同社會階層背景的家庭獲取到了各自不同數量與類型的文化資本。表現在語言技巧、生活方式和審美品位等方面。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 由父母傳承給下一代的主流的文化、審美、趣味對子女起著支配和主導作用。相對于低社會階層家庭的青少年而言 , 高社會階層家庭的青少年擁有更為寬泛的信息獲取途徑和更為豐富的信息符號資源, 他們常常視野更為開闊, 興趣更為廣泛, 可能會表現出對色情作品更強的興趣[4], 但父母常常不用擔心子女會誤入歧途, 因為早期的家庭文化教育使其對網絡色情這種乏味、粗俗和毫無藝術價值的表現形式的興趣會很快消退, 進而他們會去追尋一種有文化品味和藝術價值的形式。專制型家庭的父母與放任型和民主型家庭的父母相比, 他們更具有強烈的控制和支配欲, 頻繁表現出拒絕、過分嚴厲, 對子女缺少鼓勵和支持。會導致青少年缺乏自我表達和自主支配的機會, 缺乏認識自身和社會價值的機會, 容易造成子女的缺乏自信、缺乏自主性、不安、或不服從、不負責的情形。所以專制型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在父母的控制未波及到的時空里表現出叛逆和不服從, 比如父母禁止瀏覽色情信息, 子女可能一旦有機會就變本加厲。另外親子之間的依戀關系也是重要影響因素。良好依戀關系的親子交流和互動較好, 子女對父母更加信任, 當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 他們與家長及時有效的溝通會使得他們使用更加有效的應對策略, 那么沉迷于網絡色情, 消極被動、逃避退縮的應對也會明顯減少。

除了家庭因素以外, 學校的學業壓力, 小群體間的交往和師生關系也是影響學生對網絡色情的態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在中學階段 , 青少年擔負著沉重的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 整日忙于應付各種作業和復習功課, 很難有時間專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 身心極其疲勞。已有的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對網絡色情的興趣并不太高, 對網絡色情的關注或許是他們放松身心的一種途徑而已, 只有那些對學習毫無興趣, 父母和學校又疏于管理的學生容易成為沉迷于色情網絡的對象。而到了大學階段, 青少年的性生理發育基本接近成人, 并且有了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去接觸各類文化, 當然也包括色情作品, 從而表現出對色情作品的興趣比中學階段要高。在青少年階段, 同學之間的交往是人際交往的一種主要形式, 這種交往形式可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但是在某種情況下可能也會阻礙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在學校里常常有一些由學習比較落后, 又受到社會消極影響的學生構成的小群體, 他們游離于學校的主流之外, 經常有一些偏離行為, 如吸煙、賭博、打架和報復等, 而且研究還發現這些行為與青少年對色情作品的興趣之間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這些小群體里的的核心人物通過他們的影響力把這些不良行為包括涉獵色情網站等傳遞給其他成員。另外師生之間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或輔導員與學生間的關系也會影響一些學生的心理和行為, 班主任老師熱情、關注、耐心、善于交流、傾聽的品質可以激起那些存在學習問題, 家庭矛盾的學生的希望和信心, 重新樹立生活和學習的目標, 而較少出現一些諸如過多涉足網絡色情的消極行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社會的主流導向, 當然媒體在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媒體中如果過多的宣揚或暗含著宣揚金錢至上、不勞而獲、急功近利、不負責任和放縱的性, 那么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目標和意義, 價值取向, 甚至是對待性的態度都會差生偏離, 這樣的長遠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2.3 青少年社會性發展或人格中存在不利因素。

青少年社會性發展或人格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沉迷網絡色情的程度。那些具有同一性混亂的、低成就動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的、性格內向和不穩定的、低自控的等人格特征的學生往往難以對周圍環境做出恰當的反應, 不能正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 , 從而增大了他們的挫折感。網絡色情一方面迎合了此類青少年 “克服自身無價值感”的需要 , 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獲得的虛假的支配感。沉迷色情作品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其自我封閉的性格特征, 更降低了其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3 建 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色情網絡對青少年負面的影響作用較大, 這與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及他們社會性或是人格特點緊密相連。因此我們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對青少年性知識教育和性道德培養, 性教育不只是性的教育 , 更應該是人的教育。性教育應作為全程教育、 終身教育。性教育應該是一種集靈活性、 主動性、 便捷性、 互動性、 隱私性于一體的新型教育方式, 符合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點。著名的社會學家李銀河提出“在性知識的傳播上要無微不至, 在性道德的灌輸上要無為而治。我們應該給予青少年更多的信任, 相信他們的判斷力, 承認并尊重他們的性沖動。”這應該是對青春期性教育最好的概括吧。其次, 注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綜合影響, 加強主流教育的導向作用。再次, 促進青少年社會性或人格的健全發展??傊? 父母、教師和社會熱心人士對待網絡色情的態度大可不必驚恐萬分, 因為俗語講的“好東西勝過壞東西一萬倍”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也不要低估了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陸愛桃, 張積家, 張秋艷.我國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發展性別差異的元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 (7) :472.

[2]潘綏銘、楊蕊.性愛十年:全國大學生性行為的追蹤調查[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版, 2004:114.

[3]吳興民, 文伯聰.網絡色情及其控制研究[J], 政法學刊, 2004;21 (1) :72.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3篇

浮躁心理是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

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見異思遷,急于求成,不能腳踏實地。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經理神氣,又想

當企業家、經理,但又不愿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

還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轉換太快,干什么事都沒有常性,今天學繪畫,明天

學電腦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最終一事無成。

浮躁心理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長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和結構在進行著大調整,在改革帶來的

社會變化面前,不少家長的心理處于矛盾狀態,既對改革的成果表示贊成和滿

意,又擔心和憂慮在新體制帶來的震動和沖擊面前無法適應,因而患得患失,

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長急于脫貧或改變生活的現狀,表現出急功近利,出現急

躁的心態,恨不得一眨眼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這種心理也影響到

子女。

2.與遺傳有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強而不靈活、不平衡的神經類型的人,容易急

躁,沉不住氣,做事易沖動 ,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質薄弱。

有的父母只知給孩子灌輸知識,卻不知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因而造成有

的孩子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為了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應指導孩子注意以下問題:

1.教育孩子立長志。

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

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父母只有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才

能使孩子明確生活的目的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對生活和學習的高度責任

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

遠大理想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立志要揚長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經常不考慮自

身條件是否可行,而是憑心血來潮,或看到社會上什么掙大錢,就想做什么工

作。這種立志者多數是要受挫的。父母應該告誡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確立

目標(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點),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要趕時

髦。二是立志要專一。

俗話說:“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父母要告訴孩子立志不在于

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 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結果的產

生。正如赫伯特所說:“人不論志氣大小,只要盡力而為,矢志不渝,就一定

能如愿以償。

2.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

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動。比方出門旅行,要先決定目的地

與路線;上臺演講,應先準備講稿。父母要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經常問自己

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做?做這個嗎?希望什么結果?最好怎樣做?”并要具

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

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

一點分開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的最后即可達到目標。

3.有針對性地“磨練”。

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練”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導孩

子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下棋等,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耐心和

韌性。此外,還要指導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孩子可

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噪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

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

的練習,孩子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4.用榜樣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調適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為孩子樹

立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其次,鼓

勵孩子用榜樣,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發明家、勞動模范、文藝作品中的優秀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4篇

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進行有效教學就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是指不同個體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方面。它不是個人意志可以改變的。因此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的共同模式和個體差異,遵循其中的規律,合理的設計教育活動,教育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1、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青省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有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表現在生理方面,兒童的身體發展由軟弱到逐步強壯,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兒童動作的發展是:先會抬頭,后會翻身,再會坐、會爬,最后才會用腿走路。(如我們常說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站、歲走”)。兒童體內各大系統成熟的順序是:神經系統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統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統??茖W研究表明,人的大腦

是隨著人的成長發育而不斷發育完善的,重量也是逐漸增長的,如:新生兒約為390克,8-9個月的乳兒為660克,2-3歲的嬰兒為990-1011克,6-7歲的幼兒為1280克,9歲的兒童為1350克,12-13歲的少年兒童腦重量已接近成人即1400克。

表現在心理方面: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識記、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的情緒反映到高級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兒童的認知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規律:動作感知——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前后順序是不變的。

第一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2歲,相當于嬰兒期。此階段兒童還沒有語言和思維,主要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世界,逐漸形成物體永存性觀念。

第二階段是前運算階段,2-7歲,相當于幼兒期。此階段兒童各種感覺運動行為模式開始內化而成為表象或形象思維,特別是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促使兒童日益頻繁地用表象符號來代替或重現外界事物,出現了表象思維。

第三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相當于小學階段。兒童開始具有邏輯思維和真正運算的能力,先后獲得各種守恒概念,但運算的形式和內容仍以具體事物為依據。

第四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始于青春前期,約

11、12歲,接近于成人的思維。這一階段兒童不再靠具體事物來運算,而能對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進行邏輯運算。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要求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

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貫徹循序漸進性原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進行教學。比如在教學工作中,每學期開始分伊始,都要求教師認真學習本學段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讓教師明在本學段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樣使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有效的避免了傳授知識偏離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基礎,反之,會使教師傳授的內容出現低于或高于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特別是有的教師盲目的提高教學的難度,而出現學生對所學知識不理解,教師采用大量的題海戰術,讓學生死記某一解題規律,這些雖然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在很大程度上違反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遠遠大于成績。另外,我校還組織教師的幫帶作用。同樣是每學期開學初,組織上一學年的教師對下一學年的教師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不是專業的文化知識、基本教學方法,而是找出自己在本學段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失敗的原因,因為避免下學年的教師再犯同樣的錯誤,幾年來,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為了更好的貫徹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按課程標準、教科書的體系進行教學是為了保證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要求教師深入領會教材的系統性,結合學生認識特點和本班學生學習的情況,來設計教學預案。

2、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循序漸進并不意味著教學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區別主次、分清難易、有詳有略地。這樣才能提高質量。抓好重點,就是要把基本概念、

基本技能當作課堂教學的重點,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點上,圍繞重點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開展對話、議論、討論進行作業及其評議,以保證學生正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點問題上不能馬虎,如果搞成“夾生飯”,學生一知半解,以后即使教師多次采取補救措施,也難補學生的知識缺陷。

難點不一定是重點。它是針對具體的學生而言的。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難點;每個難點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要針對學生的困難所在采取措施:如果學生缺感性知識要加強直觀;學生基礎差要注意為他復習、補課;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過程復雜的,則要進行分解,分為幾個層次、部分或步驟以便于逐步掌握;難點過于集中,可以適當分散。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這是循序漸進應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符合學生認識規律,不可違反。無數實踐證明,教學不可“躐等”、“躍進”。如果不顧教材的系統性和學生認識的循序性,一味搞突擊、趕進度、跳躍前進,那必定是“欲速則不達”,以學生接受不了而失敗告終。如果循序漸進教學,學生的基礎打好了,認識能力提高了,學習進度自然會加快,效率自然會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樣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的順序性展開教育工作,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比如在我校開展的養成教育工作中,我們按不同的年級,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一年級的同學,我們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二級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三年級以感恩教育為主,四年級以良好個人意志品質為主,五六年的學生以接近成人的思想水平,我們則以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質教育為主。這校,學生經過六年的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

不但在學習上有收獲,而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形成一個健全人格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現在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學生成長的順序性,他們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從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把學生送到各種補習班,學習超出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任務,這樣有的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使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的家長忽視小學的教學工作,認為小學的知識內容少,必認真,到中學和高中再努力也不遲,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如果說教學上能一飛沖天,那我們為什么還要設小學、初中?直接教高中的內容不就行了?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認為,不但要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樣要做好家長的工作,這校才能有效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因此,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是思想品德的培養,都必須遵循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逐漸地進行,既不能“拔苗助長”、“凌節而施”,也不落后而違反客觀規律順序。

2、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總體上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全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量變質變的過程。在生命發展的歷程中,發展不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質的變化。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使個體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每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質的、典型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

根據這些特征,可以把兒童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一般認為,青少年整個身心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六個時期:乳兒期 (0-1歲);嬰兒期 (1-3歲);幼兒期(3-6、7歲);學齡初期或童年期(6、7-11、

12歲);學齡中期或少年期(

11、12歲-

14、15歲);學齡晚期或青年初期(

14、15歲-

17、18)。

在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如童年期(

6、7歲至

11、12歲)的學生思維特點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對抽象的道理還不易理解。少年期(

11、12歲至

14、15歲)的學生,抽象的思維已有很大的發展,但還經常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作支持。青年初期(

14、15歲至

17、18歲)的學生,抽象的思維居于主要的地位,能進行理論的推斷,富有遠大理想,關懷未來的職業。 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分段實施。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防止搞“一刀切”、“一鍋煮”,既不要把小學生當中學生看待,也不能把中學生當小學生看待。

如對童年期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多講些比較具體的知識和淺顯的道理,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直觀教具。對少年期的學生,在教學上要特別注意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對青年期的學生,要注意培養學生辯證邏輯的思維能力,向他們進行革命的理想教育和升學就業的指導。比如:對于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們教學則采用比較活潑的教學方法,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我們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預案,讓枯燥的知識在豐富的活動中完成,比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我們嘗試編創兒童喜聞樂見的歌訣的方式來學習漢語拼音知識:根據發音的方法,我們創編兒歌如:教學四聲調知識時,我們編了“一聲平(ˉ),二聲揚('),三聲拐彎再向上(ˇ),四聲快快往下降(`)”。教學6個單韻母時,我們編了“嘴巴張大

,嘴唇攏圓o o o,小嘴一咧e e e,牙齡對齊i i i,小嘴一突u u u,撮個小圓

。”在

教學復韻母時,我們創編了“復韻母發音要牢記,看前音,擺口形,發前音向后滑過去。i(i唉)”。在教學聲韻母相拼的兩拼音時,我們分別用動態圖片出示聲母和韻母,然后演示兩音“相碰”成一個音節,再用“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這句簡單的歌決來幫助學生理解兩拼音的拼讀方法,這樣,學生在背誦歌訣的同時,就會反復揣摩“前音輕短后音重和兩音相碰”的意義,很快掌握拼讀兩拼音的技巧。在學三拼音時,我們創編了歌訣“聲輕介快韻母亮,三音相連要順當”等等,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拼讀技巧,而且能根據方法,舉一反三,自己開動腦筋來學習。我們不可以根據字母形狀、重要的知識點等來創編兒歌。當然,我們不可能有這么多的精力和才華去進行創編,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想到,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解決,比如上網查閱資料、和同伴交流等等。再如數學教師,對于

一、二年級的學生我們以直觀教學為主而對于

三、四年級的學生則以探究知識的形成為主,五六年的學生則以發展他們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同時,我認為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有很大的聯系,在教育教學的原則中我們可以交互使用,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還應看到這種階段性是相對的,各個階段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銜接、持續發展的關系,不能人為地截然分割和對立,要注意各階段間的“銜接”和“引渡”工作。既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既不遷就現有水平,又要促進和提高身心發展的水平。要把教育設在“最近發展區”,不斷地向學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現有水平的要求,讓學生 “跳一跳,摘個桃”,從而使教育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3、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發展不是勻速前進的,各個部位各種功能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均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的發展是不均衡的。

如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兩次高峰:第一次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平均身高增長25厘米,體重增加7公斤;第二次是在青春發育期,平均身高每年增長7-8厘米,體重增加5-6公斤; 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速度比平時要迅速得多。

第二,人的身心在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為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趨于成熟,而有的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在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骨骼肌肉系統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統;在心理方面,感覺、知覺成熟在先,思維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發展期現象,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提出了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謂發展關鍵期就是指某一心理機能的發展對內外條件極為敏感且最適宜于形成的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或在這一時期受到阻礙,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彌補。例如:洛侖茲研究的鵝的認母行為,1935年洛侖茲在研究剛出生的小鵝發現,小鵝在剛出生的20個小時以內,有明顯的認母行為。它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并把它當成母親。當小鵝第一個見到的是鵝媽媽時,就跟鵝媽媽走,而當小鵝見到的是洛侖茲時,就跟隨洛侖茲走,并把它當成母親??墒锹鍋銎澓髞碛职l現,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到活動物體,過了一二天后,無論是鵝

媽媽還是洛侖茲,盡管再努力與小鵝接觸,小鵝都不會跟隨,即小鵝這種認母行為喪失了。于是洛侖茲把這種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現象。印刻現象發生的時期叫做發展關鍵期。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士也曾做過類似的實驗,只不是他的實驗是一項慘無人道實驗,他把孤兒院里的一批新生兒放在與世隔絕的暗室內生活,除了給食物外,不給任何外界刺激。一段隔離生活后,這些小兒腦功能逐漸衰退,直到癡呆。后來,在被迫停止實驗后,雖有少數小兒恢復了,但大多數孩子畢竟未能恢復到正常智力水平。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在對近千名兒童進行研究后發現,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說,假設一個孩子1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從出生到4歲這段時間,他已獲得了50%的智力;4-8歲,他又獲得30%的智力;其余20%的智力他將在8-17歲這9年中慢慢地獲得。

發展孩子的智力,應掌握孩子學習的關鍵期。研究證明:耳聾兒童如果在1歲前被發現而給他助聽器,就能正常地學會語言發音。如果1歲以后才采取措施,學習發音就會變得十分困難。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正常語言環境中,這個時期兒童學習口語最快、最鞏固,如果讓兒童生活在非母語的環境中,用不了一年就能學會日??谡Z。相反,這個時期完全脫離人類的語言環境,其后就很難再學會說話,狼孩的情況就是這樣。

在我兒子小的時候曾讀過一本書是《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講述的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的兒子小威特先天不足,于是,威特針對小威特的情況制定了一套教育計劃,以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結果令人驚嘆:小威特8歲時已能自己運用德、法等6種語言,通曉物理、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考入大學,14歲獲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后又獲法

學博士學位,成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決定了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關鍵期,適時而教。關鍵期是就成熟與教育的關系而言的,抓住關鍵期,就能使教育在學生發展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研究不同時期個體成熟狀況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關鍵期,不失時機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兒童關鍵期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感官關鍵期(0-6歲):孩子從出生起,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讓孩子聆聽、觸摸、觀察、嘗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增長智慧。

2、形象視學發展的關鍵期(4歲以前):這個時期兒童的形象視覺發展最迅速。這時候的孩子,一般喜歡“上公園”、“出去玩”,這是因為那里有豐富的室外自然風光、鮮明的畫面。這時,除了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內的時候,還要給他多看圖畫書、動畫片,開闊孩子的視野。

3、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3-5歲):如果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一定不要錯過3~5歲的音樂智能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多聽聽古今中外名曲,多參加音樂活動。

4、語言關鍵期(3~6歲):這個時候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提問,鼓勵孩子多說,促進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5、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3-12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段時期,再開始學外語,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學好。

6、秩序關鍵期(2-6歲):2歲到6歲是教孩子知曉、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適應社會規范。

7、想像力關鍵期(2-8歲):這個時期,家長要讓幼兒多聽孩子喜歡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多看圖畫,多看動畫片、科幻片,識字后多讀書。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可以讓孩子看畫編故事,或續故事,或與家長輪流講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學1-4年級):這時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父母可以在他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于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這個時候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這方面的渴求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搗亂、多動等。許多聰明孩子在課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等等毛病,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9、黃金閱讀期(8-14歲):5歲左右,是兒童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中年級(3~4年級),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10、思維關鍵期(10—11歲):存在著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折,這個轉折時期即為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

根據學生發展的不同的關鍵期,我們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制定了不同的教育

教學重難,比如我們抓住8至14歲的最佳閱讀期,在小學的整個階段,我們都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一項重點內容來抓,每學期要求各班有讀書計劃,學校每天早自習前10分鐘是自由閱讀時間,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筆記,每學期要進行讀書心得的評比活動等,同時將此項活動大隊部作為評選文明班級的一項指標。同時在教學中,我們也針對學生的不同關鍵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多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在

五、六年級則側重利用思維的形式進行教學,比如說:同樣是《觀察物體》,在低段中,主要是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動中去感知,而在高學段,則讓學生先在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中去認識不同的物體,然后再回歸具體的實物,進一步加深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同時,在完成本學段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能力各種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小學英語教學工作,是我校教學工作中的難點,因為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是在學前階段,這就是為什么大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的效果不如一個學前兒童學習兩年的效果的原因。而我們的學前的孩子卻從來沒有接觸過英語,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求教師不要把英語教學當成課本來教,要為學生創設大量的學習語言的環境,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倡學生在平時的語言交往中使用常用的英語,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學說英語的氛圍,盡管學校想了很多方法,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比如說:有的學生成績較好,但是卻無法用表達,有的學生其他學業成績都達優秀,而英語卻一直不能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抓住學生成的關鍵期,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則錯過了教育教學的最佳人期,往往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甚至不能獲得某種能力。

4、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

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

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為能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如失去雙臂的雷慶瑤,雖然失去雙臂,但她卻有著靈活的雙腳和肢體平衡能力,因此,她不但生活能自理,而且還會騎自行車、游泳,會用雙腳寫字、繪畫,憑著頑強的毅力來完成常人難以完成的事情。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在我們的平時教學工作中,我認為學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補償的,比如,學生在某方面有缺陷,他可能通過其他方面來補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樹立信心,充分相信每位學生,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揚長避短,發現學生的優勢,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

5、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在青少年身心發展中,由于遺傳素質、環境影響和所受的教育、和自身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它們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也就是說青少年具有共同的、一般的特征外,又各有自身的特征,這就形成了一般特征下的個別差異。發展的差異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表現為不同兒童的同一方面發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兒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較早的年齡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有的叫在較晚的年齡才出現某些特征,如人們常說,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兒童的身高是早長,有的則是晚長;有

的兒童在8歲時,抽象思維已有很好的發展,能夠接受中學教育,有的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到

14、15歲的時候,才有顯著的發展。其次,表現在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也不盡相同。如有的人擅長語言、符號、文字、邏輯、分析等;有的人擅長繪畫、音樂和直觀、綜合、形象思維等。多元智能理論闡述得就是這方面的理論。最后,表現在不同的學生所具有的興趣、愛好等個性心理傾向不同。青少年在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面以及性別方面,也都存在著個別差異。如有的人對數理化興趣濃,有的則對文史哲特別愛好;有的人對藝術、體育格外有興趣,有的則喜靜懶動;有的人熱情、開朗、活潑、善于交際,有的則沉靜、謹慎、交際面窄;有的人意志堅定、果斷有毅力,有的則膽小拘謹,優柔寡斷等。

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差異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認識學生身心發展的共同性,還應深入了解學生,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即發揮優勢,最大限度地適應和發揮學生的特長、潛能,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鼓勵學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嶄露頭角,脫穎而出,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如對于早熟者,教育的措施要跟上成熟的發展,莫要耽誤了他們,對于晚熟者,也不能喪失信心和急于求成,放棄教育的職責。

我校為了更好的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首先把學生分成秀生、中等生、后進生三個層次。進行優秀生的個別教育工作,首先要嚴字當頭,高標準、嚴要求,教育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他們發揮榜樣帶頭作用,推動所有學生共同提高。進行中等生的個別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要關注處在當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謂中等生,因為他們最容易受忽視。“一個人可以被人愛,也可以被人恨,但決不能被人

忽視。”其次要積極給予扶持,經常給他們推一推,促一促,讓他們躍上一個新臺階,向優秀生轉化。進行后進生的個別教育工作,首先要樹立后進生也可成材的堅強信念,要堅信“朽木可雕”。其次要千方百計地捕捉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要在后進生身上尋找積極因素,就得有點繡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腸。”這句話是沒有道理的。要發現后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不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即對他們要看“變”,要立足于爭,著眼于救,著手于拉,才能把他們的閃光點發現出來。并象園丁愛護幼苗一樣珍惜他們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并對他們的點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贊揚,把他們心靈中微弱的火光點燃起來,這是轉化后進生工作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這是從教育的角度去進行因材施教,而在教學中更應因材施教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這需要教師付出巨大的努力,花費較多的時間,首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只以教材和教參為教學背景,而更多的要去關注學生,在問題的設計上,在有不同的層次性,要提問哪個同學(課堂中出現的特殊情況除外)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在鞏固應有重型了,教師要設計不同的習題,讓優生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中等生得到一定的鞏固與提高,差生只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可。每節課測試題的設計更應體現分層教學,習題的難易比例在7:2:1的范圍之內,這樣好學有充分的發揮的空間,中等生跳一跳能進入到優等生的行列,差生考查了基礎,鞏固了知識點,又不能使分數過低,而影響了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經說過:“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我想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以此為鑒,爭取最大程度做好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

青少年身心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而青少年又是發展中的人,他們不可

青少年心理范文第5篇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 一) 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 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卻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一些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人, 大力鼓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 給青少年的思想帶來負面影響。同時,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質還不成熟,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響, 難以抵制物質誘惑、金錢誘惑, 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走上犯罪道路。例如, 一些青少年過度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 不能正確的處理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之間的關系, 致使因網絡犯罪問題層出不窮[2]。

( 二) 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

目前, 在文化市場中, 一些音像制品、圖書報刊和文化娛樂等, 充斥著大量的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和封建迷信以及其它損害人們心理健康的內容, 嚴重污染了社會文化環境, 給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這種社會文化環境下, 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心理素質, 受到消極的影響, 致使青少年存在著厭世、仇世的情緒。

( 三) 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近年來, 雖然每一所中小學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和法律知識教育課, 并且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思想素質教育活動和普法教育活動, 但是, 由于其教育范圍有限, 教育力度不強, 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明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和榮辱觀, 使得青少年犯罪事件頻發。

( 四) 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御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 是其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強烈的獵奇心、好勝心和模仿性, 很容易受到電影、電視、網絡信息的誘惑, 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另外, 由于一些青少年的文化素質不高, 辨別能力較差, 再加上意氣用事, 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人士的誘惑和利用, 從而誤入歧途。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 一) 建立健全相關的保護制度

預防和阻止青少年犯罪, 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 而且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幫助, 因此, 國家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保護制度, 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國家應該重視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 嚴厲打擊和制裁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站、不法群體等, 為青少年成長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同時, 國家要加大打擊力度, 堅決杜絕侵害、腐蝕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傳播, 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 以促進青少年的發展[3]。

( 二) 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二場所, 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 因此, 學校應該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以減少和預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學??梢苑e極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定期檢查學生的心理素質, 及時引導和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 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 學校應該重視法制教育, 大力宣傳法律知識, 增強學生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 促使學生知法、懂法, 從而引導自覺學生遵法、守法, 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 三) 不斷加強素質教育

學業壓力、生活壓力等, 會給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困擾, 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因此, 學校應該加強素質教育, 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學??梢云刚埢蛘吲囵B專門的心理教師, 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排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及時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 以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 四) 建立心理咨詢網站

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時效性、便捷性等特點, 因此, 學校應該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 建立心理咨詢網站, 以提高教育質量。學校應該積極營造文明的校園網絡環境, 利用網絡技術, 建立心理咨詢網站, 大力宣傳健康、積極的思想, 確保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4]。

三、總結

總而言之,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 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 因此, 關注青少年,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 利用網絡技術, 建立心理咨詢網站, 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排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摘要:近年來, 青少年犯罪問題, 成為危害社會穩定、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引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成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的話題。本文通過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 希望能夠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原因,措施

參考文獻

[1] 洪慧.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視角淺析[J].科技信息, 2010, 03:158.

[2] 景璐石, 馮軍, 劉永貴, 郭薇.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學思考[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11, 03:279-280.

[3]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學分析[J].人民公安, 2014, 13:21-23.

上一篇:全科醫學下一篇:汽車質量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