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

2023-03-16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1 隱性課程在醫學教育中的功能

隱性課程在現代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 隱性課程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備受關注。高等醫學院校的隱性課程, 是隱性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隱形課程具有道德教育功能。與認知、道德、熱誠共同影響學習, 增強道德情操, 凈化心靈;隱形課程可彌補顯性文化的不足;完成學習的認知結構, 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促進學習熱情, 幫助提升顯性課程的學習效果;隱形課程還有利于形成學生自制的審美標準, 塑造美好人格;隱形課程有益于學生正常的身心發展, 促進心理健康。在良好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心理環境下, 有利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諧發展。此外, 隱形課程有助于學生自我控制正確的職業觀點, 促進學生熱愛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和工作, 遵守職業道德規范。醫學本科教育中含有隱性課程的內容涉及醫學職業和醫學實踐內容。

2 加強隱形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般認為隱性課程的內涵是一種學習過程、結果、學校背景或結構。隱性課程的特征一般歸納為:潛在性、模糊性、非預期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2]。實際上,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道德和專業修養, 這些隱藏在專業知識背后的東西是由相應專業的隱性課程作用后獲得的。所以我們應挖掘專業課程中的隱性課程, 培養各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3 生理學隱形課程的定義

生理學 (physiology) 是一門研究生物機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機體的功能就是整個生物及其各個組成部分所表現的生命現象和具有的生理作用。生理學的任務就是要闡明這些生理功能產生的機制。生理學是高等醫學院校的重要基礎課程。醫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如何診斷和治療疾病, 因此必須首先了解正常人體的功能。為后續課程, 如藥理學、病理學以及臨床各科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 生理學的知識主要是在實驗中獲得的。生理學隱形課程的結構宏觀上包括課堂文化、學生的學習成就、師生關系、教師期望等要素;微觀上包括能力分組、評鑒方式、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價值觀等。

4 如何加強生理學隱形課程的建設

4.1 學生在生理學隱性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學生的職業 (或專業) 行為: (1) 學生是否準時到課, 是否做好了上課的準備? (2) 學生是否做好了學習生理學的知識背景?如細胞生物學、與生理學相關的功能解剖學知識及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的規律的生物化學知識等。 (3) 學生之間相互有禮貌, 尊重其他同學的觀點和才能。 (4) 道德行為:學生是否考試作弊或抄襲其他同學作業的現象?應該培養學生直率和坦誠的行為。

4.2 教師在隱性課程中的主導作用

生理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 生理學中的許多主題與公共衛生、社會福利、道德與正義等問題相關[3]。教師通常不會與學生討論這些問題, 盡管這樣的討論會使生理學課程豐富和醫學生聽起來更有意思。但醫學生需要懂得這些問題以便給他們未來的患者一些建議, 那些學習過生理學的社會和倫理含義的學生在日常生活面對與健康、安全、社會和道德責任感相關的問題時會作出最佳的和最合適的決定。因此, 教師可將生理學隱含的社會問題融入到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如講授胃腸生理時, 用口服補液治療舉例說明小腸轉運機制, 有必要花幾分鐘時間談談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極度的貧困僅僅應用口服補液治療, 每年挽救了數百萬嬰幼兒的生命。講授代謝與內分泌學可談到肥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另外, 生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 它研究的對象是人和動物, 因此會涉及到倫理問題。在做生理學的科學實驗時, 應該讓醫學生對其中涉及的倫理問題有足夠的認識, 并且制定相關的規定來規范研究對象的倫理行為。

4.3 安排教學和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習

如設立生理學的教學園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理學課程的內容;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網絡答疑;定期開展生理學實驗技能競賽或生理學的知識競賽等, 這些形成和內容有助于形成生理學所固有的隱性課程體系的建立。

4.4 學生成績的評估

教學評估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成績的評估要多樣化, 不僅僅是單純的期末課程考試, 還應包括學生的自我評估、學生之間的分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等。比如在上生理學的實驗課時,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案例討論或者問題討論, 通過這種交流, 可以使各小組成員相互學習、相互啟發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也可以有效地糾正在學生中帶有共性的錯誤認識。同時, 在相互學習過程中還可以使每個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達到使每個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 在生理學教學中融入案例討論式教學及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可能是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4.5 課外的科技創新活動

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精神, 培養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在未來的臨床以來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提高醫學生人才的培養質量。

4.6 師生關系

教師在生理學教學活動中占主導和支配作用, 但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要彼此尊重, 不僅是人格, 還包括尊重對方的勞動成果和彼此有爭議的觀點等。教師要多做換位思考, 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 真正把為學生服務落到實處。教師不僅要要以豐富淵博的知識贏得學生的尊重, 還要以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 (真誠、和藹等) 及情感去影響和感染學生, 讓學生喜歡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及其隱性課程。并進一步影響醫學生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后, 能把患者當作一個有尊嚴的人, 在處理疾病時不僅僅是冷靜, 而且應當是冷靜中帶著溫情。

5 結語

生理學隱性課程的重視與否直接影響到生理學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因此, 在生理學教學中要重視隱性課程的教育。使大學本科醫學生掌握豐富的生理學知識的同時, 還具備良好的職業態度和素養, 以滿足未來作為一個醫生職業的需要。

摘要:高等醫學院校的隱性課程, 是隱性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闡明醫學院校生理學的隱性課程的內涵及功能以及探討加強生理學的隱性課程的建設的主要途徑進行了簡要分析, 并提出了構建良好生理學的隱性課程平臺的一些設想, 以期推動生理學的隱性課程建設, 培養醫學生高尚的醫德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培養醫學各專業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關鍵詞:隱性課程,生理學,醫學生

參考文獻

[1] Kentli FD.Comparison of hidden curriculum theories[J].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9, 1 (2) :83~88.

[2] 張文鴦.隱性德育課程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8, 4:41~4 2.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人文教育;醫患矛盾;溝通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認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醫療活動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人文精神的體現。醫生在醫療過程中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國的醫學臨床工作中醫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醫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醫患溝通能力缺乏也是醫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醫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培養他們扎實深厚的醫學理論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也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加強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把未來的醫生培養成為醫術精湛而且有仁愛之心、服務之心及社會責任感醫德高尚的醫生。

一、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

近年來,醫患關系一直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醫患之間失去基本的信任,醫患矛盾層出不窮。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醫療資源的配置不當、醫療體制不健全的問題,也有隨著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要求的提高;隨著網絡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屬從網絡上得到的醫學信息比較片面和狹隘;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加之一些輿論、媒體的非專業的、非真實的、缺乏客觀性的,有偏差的報道等,也有社會道德體系重構的背景下醫院自身為了創收開大處方,做一些不該做的檢查等等。這些因素都使得醫患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增加了醫患溝通的難度,使得醫患關系日趨緊張,暴力傷醫案時有發生而且屢禁不止。再加之很多醫生在學校期間因為專業課程任務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而對于人文課程關注不夠,有些醫學院校開設的與人文關懷課程相對較少,就使得醫學生在校期間缺少人文關懷方面的教育,沒有培養出與患者溝通足夠的能力,從而導致在臨床工作中出現醫患矛盾時有些醫生不能很好的面對矛盾進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醫學教育能做的就是在醫學生在校期間加強醫學人文知識的教育和醫患溝通技能的培訓,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愫,掌握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培養學生們在未來的醫療工作中,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協調,醫患之間有效的溝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醫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復;同時也能保證給醫護人員一個良好的行醫環境。良好的醫療環境有利于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更有利于國家醫藥事業的穩定和發展,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之一。

(二)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本身的需要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醫學起源于人類關懷的需要,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醫學是關于人的學問,是對人的服務的科學,而人都是社會性的人。醫學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純粹的生物科學,而是現代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科學。醫學與人文科學聯系極其密切,醫療的根本任務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從患者身上謀利,“醫術,仁術也”。與其他學科的就業者相比,醫學生在未來的社會服務中將面對一個個具體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勢群體,患者不但在軀體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軀體上有疾病的人也會出現很多的心理問題,所謂身心疾病就是此類。還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嚴重缺陷的人在緊張的工作壓力,人際關系,職業競爭中也容易出現身體上的疾病即所謂心身疾病。醫學的服務對象是有靈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對人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應該始終植根于每一個醫學生的心靈深處,由此而衍生出仁愛之心、同情之心,悲憫之心,服務之心及高度的責任感是一個醫生從事臨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懷。同時每一個醫學生都應該知道醫學不是萬能的科學,任何先進的醫療技術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讓人長生不老。但是面對每一個病痛中的患者我們都要竭盡全力為對他們服務。記得上學時老師曾經告訴我們美國特魯多博士的那則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譯成中文為: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簡潔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讓我們看到“有時、常常、總是,”像三個階梯,一步步升華出三種為醫的境界。這里面包含著極其深刻的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容它不僅涉及對“生物學的人”的生命健康維護,更要關注“社會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本身的需要。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途徑

(一)培養和提高相關人文教育的教師及醫學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

相關人文課程的教師素質和醫學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的高低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高低密切相關,首先任何一個教師自身都應該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教育界不應該提倡教師成為只知道為自身晉級晉升所謂個人發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師應該有自身的責任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學中體現自身良好的修養和教學素質。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派送教師外出進修,更要請一些在人文素質的教育方面有建樹的教師走進學校的課堂為教師們進行講座、座談、討論,拓展教師人文素質的知識面并提高教師整體的人文素質水平。除了講座和出外學習,學校應該定期為教師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所必讀的書目,并且定期召開讀書會讓教師在讀書會上交流各自的讀書心得,分享各自的讀書經驗,也交流如何與學生真誠的溝通。在教師之間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真誠的交流中提高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人文課程的教師或者專業教師和學生定期的進行一些讀書交流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看課外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打下較厚的人文素養,教師和學生之間定期的讀書活動又可以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坦誠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的一個非常好途徑。

(二)加強以醫德教育為中心的人文課程的構建

醫德是醫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質,也是衡量醫學生將來能否成為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的重要標準。因此,醫學院校應重視對學生的醫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將來從事醫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醫生的職業是非常崇高的,從事這份職業一定要有奉獻精神,在醫學生的入學之際就要進行醫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講述生動的醫學先賢的奉獻醫學的事例,傳遞醫學先行者們無怨無悔的奉獻醫學的精神,幫助醫學生樹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建立正確醫德觀的必要性教育,使醫學生明了在醫學院校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養成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醫務工作者。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樹立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醫德取向,為下一階段的醫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政治思想課的教育,醫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政治引導和思想建設,還應加強它與醫學課程的滲透,培養學生樹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醫德教育;構建以高校“兩課”為核心的,和醫學專業特點相結合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將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合格的具有人文關懷醫德高尚的醫術精湛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醫生。

(三)關注醫學生身心的發展,培養醫學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知識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是個人的道德、思想、靈魂、行為、態度及社會責任等的具體的統一。人格是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在內的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個性傾向性主要是指一個人的興趣、愛好、需要、動機、理想和信念等;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方面的特點。所謂健康人格是指人格處于健康狀態,人格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個體的人格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現主體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諧、全面、健康的發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中的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人格的發展。也就是說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養的,醫學是一個對個體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質都具有極高要求的學科,我們培養的醫務工作者是對生命充滿敬畏,關懷的具有崇高醫德的人,醫學生在校期間健康人格培養不僅是醫學從業者人文素質培養,更是為以后漫長的從醫生涯醫生職業自身的需求,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培養醫學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當今社會一方面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過多注重分數!而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于有的醫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醫學生課業重,壓力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加之近年來學生手機成癮,網絡成癮,更使某些學生沉溺其中,無心學習。學校對于這些現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進行積極的引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醫學人文教育的校園文化環境,要重視開展醫學院校的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把握教育主動性,開辟醫學人文教育的網絡課程,公選課,定期開展醫學人文教育的講座,同時制定明確的課堂制度,使醫學生更好的利用網絡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健全自己的人格發展,而不是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

總之,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的教育,采用多種途徑進行醫學生人文教育,注重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完善醫學生人格,培養醫學生的溝通技能,是未來醫學教育不容忽視的內容。在未來的醫學教育中有選擇性的借鑒國外先進的人文教育模式,對醫學教育的教育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都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革,構建完善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有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的全面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救死扶傷的好醫生是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這不僅關系著十三億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關系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醫學教育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

[2]杜治政.關于醫學人文教學幾個問題的認識[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5).

[3]邱秀華,楊棉華.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實踐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0).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OSCE;臨床醫學生;畢業考試;設計方案

臨床醫學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臨床醫學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基礎。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具有嫻熟的臨床技能和較強的適應能力,以適應2l世紀臨床醫學發展的需要。[1]臨床醫生臨床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恢復。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雖然能考核學生對臨床知識的記憶程度,但是無法反映考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以及醫患溝通能力。建立客觀、有效、科學、合理的臨床實踐技能評價體系對臨床醫學教育至關重要。OSCE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考試的不足,能夠更為客觀地評價考生的臨床理論與技能操作水平,因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可。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

ation,OSCE)于1975年由英國Harden MR等首次提出,[2]被廣泛應用于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高等醫學院校及醫師資格考試中,而在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中應用較少。OSCE很大程度上運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作為評估者,使評分的客觀性大大增強,避免了傳統考試的偶然性和變異性,減少了主觀性,增加了考試內容,充分發揮了考試的功能。[3、4]盡管OSCE的應用日益廣泛,相關研究報道也較多,但是,圍繞OSCE應用的某些問題仍不明確,尤其是在考試模式、SP的應用與及格標準的設定等方面。我校在吸取國內、外高等醫學院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應用于臨床醫學學生畢業考試的OSCE方案,見表1。

1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在考查考生對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基礎性的同時,也要重點突出。我們把臨床醫學知識分為10個站點,其內容及分值如下:

(1)第1站點:模擬診療(50分),包括以下4個部分:①病史采集(20分):檢測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個人史等問診內容。②病人體格檢查(18分):檢測考生對一般要求的體格檢查項目和重點??企w格檢查項目。③病案分析(10分):考生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對病案做出診斷(包括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提出進一步的輔助檢查,治療原則等。④提問(2分):考官根據本病案進行綜合性提問。

(2)第2站點:醫患溝通(2分)。

(3)第3站點:外科技能操作(15分),包括無菌術(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鋪巾),切開,分離,止血,打結,

縫合,創傷現場急救術及心肺復蘇術等。

(4)第4站點:內科技能操作(10分),包括動、靜脈穿刺術,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骨髓穿刺術及腰椎穿刺術等。

(5)第5站點:婦產科技能操作(10分),包括四步觸診法,骨盆外測量,窺陰器的使用,雙合診等。

(6)第6站點:心臟聽診(2分),檢測心臟聽診區的選擇及心臟節律及雜音的辨別等。

(7)第7站點:肺部聽診(2分),包括聽診順序及各種呼吸音、胸膜摩擦音等的辨別。

(8)第8站點:影像檢查(3分),包括常見病的X線平片、CT、MRI片及B超圖像的識別與診斷。

(9)第9站點:心電圖(4分),包括識別心電圖并對其做出診斷。

(10)第10站點:生化檢查(2分),包括血液、大小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輔助檢查。

2考站設置

考站的設置主要從考試流程的合理性及考點間的相關性來考慮,我們把上述10個站點分為3大考站來進行:

(1)第一考站:模擬診療站(包含模擬診療、醫患溝通)。

(2)第二考站:基本技能操作站(包含外科技能、內科技能及婦產科技能)。

(3)第三考站:輔助檢查站(包含心、肺聽診,影像學檢查,心電圖,生化檢查等五個站點)。

3考試方式

考試方式主要從對知識檢測的客觀性、可操作性及站點間的相關性等方面來考慮,我們在考試中運用了SP模式、仿真模型、多媒體及傳統筆試的考試方式。

(1)第一考站:運用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例分析、醫患溝通、提問(2分)。

(2)第二考站:運用仿真模型進行內、外、婦產基本技能操作。

(3)第三考站: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對心肺聽診、心電圖、影像檢查及生化檢查等進行考查。

4考試流程

考試流程主要從站點間的相關性、時間分配及考題抽取的

客觀性等方面進行設置。每位考生必須完成所有站點的考試,按安排每位考生在進入每個考場前抽取試題后,進入該考場按要求進行操作。

5 考試結果的處理

考試結果的處理需結合各站點的考試內容、要求等綜合作出結論。我們要求每個考生10個站點必須全部考完,每個考站除允許一個站點達不到最低分值外,其余站點均應達到及格分值,否則不能通過。

6體會

OSCE考試在我校應用于臨床醫學畢業生還處于不斷的嘗試和創新階段,它對醫學生能力的考核雖有其局限性,但與傳統考試相比優勢明顯。在以后實踐應用中主要從五個方面去改進和提高,使OSCE考試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①題庫的建設方面,主要考查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怎樣使考試內容更具有全面性、基礎性;②SP的運用方面,現階段我們的SSP是從剛入校的本科學生中招募的,對于考查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問診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方面的客觀性、科學性及延續性等方面都有待在長期應用中總結;③考站及考點的設置方面,應該設置多少考點才使得考核結果受試題取樣偶然因素影響較小,提高考核的可靠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樣提高考官對各項考試內容評分細則的把握

上,減少因考官的主觀因素而影響考試的客觀性;⑤考試結果的處理,使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才能對考生在各考點的表現綜合性地作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劉成玉、王元松.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2):86~89

2 McG Harden R,Stevenson M,Wilson Downie W,et a1.Assess

ment of clinical competence using objective structuredexa minati

on[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75(1): 447~451

3 景匯泉、于曉松、孫寶志.OSCE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2.23(2):29~33

4 Barfay WJ, Rombough R, Howse E, et a1. The OSCE approach in nursing education[J].Can Nurse, 2004(3): 18~23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of Design Protocol of OSCE in the

Graduation Examination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Yin Kang,Yao Fuli,Yu Ke,Wan Liyi,Du Yihua

Key words:OSC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graduation examination; design protocol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改革舉措,與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成功的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相比,我國的八年制醫學教育發展規模較小,發展歷程短,許多方面還有待完善和改進。應當借鑒發達國家醫學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驗,全面調研我國八年制教育現況,完善我國八年制培養模式;及時調整不合理的培養模式:實施定期評估政策,有效保證我國八年制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中美教育比較;八年制:醫學博士;醫學教育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正經歷飛速發展的新時期,為了與國際醫學高等教育接軌,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初步施行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如何汲取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并借鑒其成功經驗,已越來越被我們關注。

目前我國醫學高等教育的學制較其他國家更復雜多樣,有三年制大專、五年制本科、七年制碩士、八年制博士。八年制醫學博士指主要從高中畢業生中招取、學制八年、畢業考核合格后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的醫學生。我國八年制推行一貫制,即從入學到畢業連續就讀八年,而世界發達國家的八年制一般推行分段制,如美國的八年制實施兩段制即4+4模式,先在一般學院讀四年,獲得學士學位,再參加入學考試進入醫學院學習四年,畢業授予醫學博士(MD)學位。本文將美國的這種4+4模式培養的醫學生也界定為八年制醫學博士。

一、中美八年制醫學博士

教育發展簡史

(一)美國八年制醫學博士(MD)教育發展簡史

受歐洲傳統制度的影響,18世紀中期以前,帶徒培訓是美國醫生的主要來源。1765年,美國建立了第一所醫學院——費城學院,但入學條件較低,小學畢業生居多,且沒有專業的任職教師,修學期限僅為兩學期,它代表美國有組織醫學教育的萌芽。到18世紀末期,美國正式被認證的醫學院校約30所,約有10所醫學院校開始授予醫學學位,其中包括初級醫學博士學位(Initial MD),也就是傳統的醫學學位。但各大學所有制形式和辦學方式、學制、入學標準、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方面也各有差異,設施簡陋,教師素質偏低,課程設置陳舊單一,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實驗醫學教學比例很少。

1893年,美國建立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00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在國內率先確定了入學條件為大學本科畢業,并建立了分級的四年制課程體系,前兩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程,后兩年學習醫學專業課程,這就是美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初步形成的MD教育體系。1910年,美國教育家Flexner考察北美155所醫學院校后發表了著名的Flexner報告,該報告的可靠性與客觀性使美國醫學會(AMA)決定大力改革醫學教育不足之處。此后,美國各醫學院在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和哈佛醫院改革浪潮的影響下,紛紛進行課程改革,并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樣板實施MD教育,MD醫學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1920年以后,美國醫學教育經過近90年的穩速發展和4次全美范圍內的大力改革,如50年代“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模式的改革,60年代推出的“核心課程”課程規劃,70、80年代實施的“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模式改革,以及1984年美國醫學院協會《美國醫學院協會關于全科醫師職業教育的計劃》的報告等,這一系列改革舉措使美國MD教育規模逐漸擴增,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且已經建成了成功的醫學精英人才教育模式,成為世界其他國家醫學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參考重點。美國現有醫學院校125所,大部分歸屬于綜合性大學,每年招收醫學生人數為16 000人,平均每所醫學院每年招生約130-140人,各醫學院在校醫學生約400~500人。

(二)中國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發展簡史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以培養5年制的醫學學士為主,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醫療模式的轉變對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八年制醫學教育是我國醫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改革舉措,從而能與國際接軌,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優潛質的醫學專門人才。

我國最早的八年制MD教育始于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17年創辦的臨床醫學八年制,前身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建成。其辦學宗旨是在中國建成一所長學制、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培養一流的醫學人才。該校八年制1994年前招生規??刂圃?0~40人左右,1994年以后逐漸開始擴招至70~80人,現醫學預科教育設在北京大學,與北大聯合招生,具體培養過程為:醫學預科教育在北京大學(與北大聯合招生),時間為2年半;基礎醫學教育1年半:臨床醫學教育3年在臨床醫學院(協和醫院):最后1年中有8個月進行科研訓練,成績優秀者被授予博士學位。

繼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之后,北京大學2001年創辦醫學八年制教育,共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學生57名,今年已培養出該校第一批八年制畢業生。2004年,根據教育部、衛生部《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確定的醫學教育發展目標,在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基礎上,教育部決定將八年制醫學教育試點擴展至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據統計,截止2009年,我國有12所醫學院校承辦了八年制醫學教育。

二、中美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

發展的比較

(一)發展目的的比較

美國發展MD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醫學生整體培養質量,提升醫生整體職業素質和職業聲望,滿足美國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后日益提高的社會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美國的八年制醫學博士學位僅表示達到了在獨立行醫之前所需學習課程的要求和能夠接受住院醫師培訓的資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還需經歷1年實習醫師培訓、2-3年住院醫師培訓、3-5年的??漆t師培訓。我國發展八年制MD教育的目的是適應醫學教育國際化和為高層次醫療機構培養醫學精英人才的需要,因此對八年制的專業化知識、臨床實踐能力、醫學科研能力的社會期望值較高,突出表現“精英”教育的特征,部分院校甚至要求八年制畢業生的臨床技能在畢業后一年就能達到主治醫師水平。相對于美國而言,我國八年制醫學博士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和職業發展壓力明顯高于美國。加之,美國八年制生源是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且經歷過嚴格篩選淘汰,學醫的信念和目的更為堅定,心智更為成熟,而我國八年制生源多為高中畢業生,身心發展欠成熟,學醫目的和職業理想尚不夠堅定,容易因學習和未來職業壓力而怠學甚至放棄學醫。

(二)發展規模的比較

美國醫學院校的招生規模一直受美國醫生協會的嚴格限制,每所醫學院校的招生名額為130人左右,每年招生16000人左右。我國八年制招生人數和承辦

院校是否應該增加目前存在較大爭議,我國現有12所醫學院校培養八年制博士,且各校每年招生人數控制在100人以內,每年招收人數共計1 300人左右。我國醫學高等教育的主體是五年制本科學士教育,而美國醫學高等教育的主體是八年制醫學博士,中美兩國八年制招生規模存在較大差異。因而,美國針對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的改革是全國范圍內廣泛改革,先在少數學院試行成功后即在全國實施,往往改革力度大,一項舉措通常會在整個醫學高等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美國八年制MD教育的特點可歸結為:①為本科后教育,即在大學本科畢業后進入醫學院校學習;②實行精英教育,各院校嚴格控制招生人數;③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一定要學會將知識如何運用于實踐。我國由于八年制招生規模小,招生學校少,除了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外,其他八年制院校正處于探索性和試驗性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是沿襲原有七年制碩士培養模式,還欠成熟與完善。我國八年制的特點:①為本科起點教育;②定位于精英教育但培養模式、師資條件、教學硬件水平還無法完全滿足實施精英教育的要求;③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三)發展趨勢的比較

美國的衛生保健系統質量和費用問題日益嚴峻,美國相關部門投入巨大財力實施各種醫學教育改革項目以提高醫學教育質量,讓醫學生掌握花費最少醫療費用提供最佳健康服務的知識與技能。從2004年開始,美國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規定各個醫學院校必須建立醫學生應學習的核心課程,對住院醫生建立了核心能力及評估系統,涵蓋了病人治療、醫學知識、職業精神、實踐技能、基于實踐中的學習和提高、人際交流和溝通技巧六個方面,并將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加入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二階段考試。經過近90年的發展,美國的MD教育規模不斷擴增,并已建成有效、合理的醫學教育機制,醫學生的素質明顯提高,且畢業后享有較高的職業地位和聲望。但有研究者發現,美國的八年制醫學博士教育日益暴露出幾個問題:①個人及家庭教育投入過高;②醫學院教學經費支出遠超過大學其他學院,占用大學太多教學資源,導致大學教學經費配置不平等;⑧高準入和高學費使低收入階層和邊遠地區學生無條件學醫,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

我國在八年制醫學博士規模較小,且目前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培養了八年制畢業生,其畢業后的醫學職業發展能力與綜合素質還無法得到客觀全面的評價,加之教育經費投入較大,尤其是學生個人及家庭投入精力和財力較大,本著精英教育的宗旨,在目前國內12所醫學院校未全部培養出若干批八年制畢業生供實證研究評價之前,八年制培養模式還將處于不斷改革和探索中,八年制承辦院校數量和發展規模仍將會受到嚴格控制。

三、美國醫學博士教育

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在借鑒歐洲醫學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快速發展并逐步超越歐洲,如德國高等醫學教育的進步對美國具有深遠影響。美國在形成MD教育體系以前,美國國內很多知名醫生及醫學教授都是從德國留學歸來并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包括學制、課程、內容、方法、畢業后醫學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鑒于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比我國八年制醫學教育的招生、培養、考核等方面更成熟和先進,我國發展八年制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成功之處,深入分析我國八年制培養存在的不足,同時國內各八年制院校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在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各個培養環節的培養計劃、方法、內容等方面應相對統一,對待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如“八年制醫學生臨床實習要求”“八年制醫學畢業生臨床能力標準”“八年制醫學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和學位授予條件”等問題最好能夠由教育部和衛生部組織八年制承辦院校共同商討制定,統一標準并遵照執行。

在美國醫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曾經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變革舉措都源于對全美醫學院校教育現況的實地調研和考察報告發表之后,尤其是Flexner報告。該報告掀起了美國醫學教育改革運動,是20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關于醫學教育評價的著作,被認為是在醫學教育方面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具體說來,Flexner報告對美國醫學教育的主要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醫學教育和醫學考試認證的標準化;②入學標準的正規化;③學制標準化;④促使美國醫學教育形成霍普金斯模式。該報告宣告了整個美國現代醫學教育的開始,促使美國醫學高等教育逐漸向醫學精英教育轉變。我國也需對目前12所8年制高校的教育現況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就其招生、培養、教學管理、考核、學位授予條件及與畢業后教育的銜接加以客觀對照分析,發現問題并借鑒部分院校的成功模式逐一推廣。

美國學者普遍認為,嚴格的醫學教育評價制度起到激發學習熱情、傳播價值觀、促進能力發展的作用,同時還能對公眾有所交待。因此美國的醫學教育通常都會定期進行評估,盡管評估是自愿申請參與,但沒有經過評估的醫學院,得不到美國各級政府的經費支持和研究項目。通常教育評估每7年舉行一次,由全美醫學院校資格認證委員會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LCME)實施,該組織派出專家到??疾?-5天,評估內容包括課程、師資、教學條件等200多條項目,考察評估完畢后形成評估報告和評估結論。盡管教育部和八年制院校在規范八年制醫學教育、制定培養方案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并發揮了強大的管理和領導力,但由于仍然沿襲了七年制培養模式,尚未形成獨立的專業組織管理體系,鑒于八年制學生臨床醫學教育階段的四年主要在臨床學院學習,學校應該借鑒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做法實行高進優教嚴出,除了對學生入學資格有較高要求和嚴格審查制度,采取多種措施(預科淘汰制、本科入學考試制度等),保證生源的高起點以外,特別要做到嚴出,即對教學質量進行嚴格的過程管理(如嚴格的退學制度和全程淘汰制)和目標管理,預設一定的淘汰比率,只有真正優秀的學生才能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做到名副其實的醫學精英教育。同時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最好能夠每隔幾年組織評估專家對八年制醫學院校的教學條件、師資素質、教學水平等進行全面評估,不合格的院校應給予相應的懲處措施。也可以效仿國外的考核制度,在基礎醫學教育完成時或臨床醫學教育完成時分別組織1—2次全國性的理論和技能綜合考核,對于不能通過考試的學生不予授學位或淘汰至五年制本科。

本科醫學生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本科畢業論文;影響因素;措施

對于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來說,畢業論文是他們在畢業前對所學知識和自身素質的自我檢驗與認定。同時,畢業論文也是對醫學院校培養目標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因此,如何強化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切實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是目前醫學院校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現狀

筆者通過長期對幾所醫科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進行調查,并對其中一屆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通過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及萬方數據庫檢索后發現,約30%的論文直接從網上抄襲,約55%的論文可以從網上找到類似的原文。也就是說,有85%以上的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的行為,還有近10%的論文在實驗設計、統計學處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被懷疑是實驗數據造假。由此可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畢業論文撰寫質量差、學術水平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差的原因

1,學生對畢業論文的價值認識不足

許多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完成畢業論文及其實際意義認識不足,甚至有誤區。他們認為,所有課程均已學完,畢業論文不過是一種形式,論文的質量和實用價值對拿學位無關緊要,對自己的前途更沒有什么影響。這些錯誤認識直接影響了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態度及畢業論文的質量。

2 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

很多學生到了論文寫作階段才發現。自己對于相關文獻的收集、論文的寫作要領、論文結構、論文格式、參考文獻的著錄規范等都不清楚,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他們撰寫畢業論文的信心與能力。

3,考研、就業、畢業實習等影響了論文撰寫工作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畢業論文撰寫工作通常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而此時正是畢業生求職擇業的高峰期,參加考研的學生也會在這一時期花費大量時間應對面試,加上目前整個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畢業生在這一階段往往是焦慮、躁動的。在這種現實壓力面前,對畢業生而言,考研、就業這兩大問題顯然要比完成畢業論文更重要,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撰寫畢業論文。對于那些需要在這一時期到實習單位進行畢業實習的畢業生來說,一方面,實習內容與畢業論文相脫節的現實情況勢必在~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畢業論文的完成;另一方面,有些實習單位元法為學生提供基本的論文寫作條件,如不具備網絡設備、實驗設備、常用數據庫等,條件的欠缺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完全靠想象憑空撰寫論文或抄襲別人論文。

4 指導教師力量不足

指導教師力量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而力量的不足是相對而言的,這種狀況的產生與近年來本科擴招以及新上專業太多有著密切的關系。擴招導致學生數量成倍增加,但教師人數卻沒有明顯增加,因此指導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指導每一名學生,從而導致指導質量下降。而這一問題在新上專業中尤為明顯,師資數量的不足及指導經驗的不足,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5,缺乏有力的質量監控措施

大部分醫學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偏重臨床教學,要求撰寫畢業論文的專業較少,這就使得學校在畢業論文質量監控方面沒有得力措施。即使有一些相關的論文管理措施,也大多比較零散、簡單,執行力度不夠,且明顯滯后于學科、專業的發展要求。

三、加強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的措施

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歷時長、任務重、意義大,其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貫穿本科教學始終。針對目前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進行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具體措施。

1 加強相關課程的教學管理

開設《專業思想教育》《科研理論與方法》《信息檢索》《科技論文編輯與寫作》等課程,制定科學實用的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形式和靈活的考核方式,將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與論文寫作水平貫穿于本科教學始終,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調整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

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意識到了畢業實習、求職、研究生考試等事宜對畢業生撰寫論文的影響,并開始嘗試在不影響整體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將撰寫畢業論文的前期工作提前,盡可能為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提供時間及環境上的保證。

3 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高??稍谛M馄刚埦邆湔撐闹笇зY格和能力的人員分擔一部分論文指導工作,同時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的論文指導能力。另外,高校還要對教師的論文指導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對于優秀論文的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在職稱晉升、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對于不按規定完成指導工作或有不合格論文的指導教師,則按照相關規定追究其責任。

4 完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

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包括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以及嚴格的過程管理。

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可以為管理機構由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提供正確的方向,避免人為因素的不公正性。筆者所在學校各二級學院在遵守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制定了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遴選辦法、指導教師工作職責、開題報告填寫格式與規范、論文撰寫格式與規范、答辯程序及評分標準、畢業論文成績評定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證了畢業論文的管理有章可循。

組織管理機構應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加強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一般可以分三個階段對畢業論文進行抽查和檢查。初期檢查是在畢業論文工作總體安排意見下達后,對領導小組組建、指導教師遴選、學生組織動員、定題與審題、任務書下達、學生選題與開題、論文工作條件保障等工作進行檢查指導。中期檢查是通過走訪、隨機抽查等形式,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教研室及指導教師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是在學生畢業論文完成后,組織專家小組對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畢業論文質量進行評審。為保證論文評審的客觀性、公正性,有條件的學??尚Х麓T士、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審辦法,試行論文盲審制。但鑒于本科畢業生數量龐大,可以按照畢業生人數確定一定比例的論文進行盲審。對于有爭議的論文,根據不同情況可采取修改論文、暫緩答辯、延期畢業等措施。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指導教師重視論文撰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論文質量,杜絕低劣論文的出現。

總之,提高醫學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就需要學院、指導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只有充分認識到目前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地調查、研究和總結,積極進行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動態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才能不斷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上一篇:本科藥劑學畢業論文下一篇: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