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媒體傳播范文

2023-09-18

媒體傳播范文第1篇

摘 要:自媒體傳播有其公共性內涵,當前自媒體傳播已成為社會公共性建設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體傳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現象,包括傳播中存在大量不實信息、對公共事務關注不夠、傳播行為缺乏理性以及過度商業化所引發的公共性流失?;谧悦襟w傳播的公共性內涵,自媒體傳播中的公共性實現途徑包括培育自媒體用戶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自媒體平臺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權力機關與自媒體場域的互動機制。

關鍵詞:自媒體;傳播;公共性;途徑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途徑[1]。具體如博客、微博、Qzone、人人網、播客等。自媒體傳播逐漸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發布信息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它對人們的觀念和日常行為方式產生廣泛的影響;另一方面自媒體傳播改變了人們互動交往方式,將人們的交流互動空間擴展到網絡空間,推動網絡公共空間的興起。同時自媒體不僅改變了以往信息傳播單向化、中心化的特點,還極大增強了公眾的話語權,公眾不僅能自由表達觀點、看法,而且他們的觀點能夠讓很多人看見、聽見,甚至會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例如,2010年宜黃拆遷事件中,鐘如九通過微博發布了該事件的詳細信息,引起眾多網民圍觀和討論,在網絡公共輿論的推動下,相關負責人被立案調查,該事件得到有效的解決。2011年的“ 7·23”動車追尾事故,網友通過新浪微博第一時間發布了事故信息,微博成為發布該信息最快的媒體,并引發了對事故處理過程的關注和對相關問題的激烈討論,這些事例體現了自媒體傳播在公共事件處理中的積極作為。未來,自媒體傳播將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府的社會管理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何充分發揮自媒體傳播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內涵

當前,我國學界關于自媒體公共性的討論存在兩個重要分歧:一是認為自媒體是否能夠實現公共性取決于體制與制度;二是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屬性[2]。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如果把公共等同于政府,就限制了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公共意味著所有的人們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個人的或者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來[3]。自媒體傳播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參與,并在自媒體傳播形成公共輿論,具有影響公共管理的能力。因此,自媒體具有公共屬性和實現公共性的能力。當前,公共性成為政府行政的自覺追求目標,政府行政的公共性不僅體現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還在于為社會提供實現公共性的體制與制度。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公共性必然為自媒體傳播中的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并且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從自媒體參與主體看,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其中社交、尊重、自我價值實現更多需要在公共空間中實現。而且,人作為類的存在物,具有回歸公共空間的內在本性和需求。因此,人自身就存在一種公共性的自覺,自媒體傳播為這種自覺的公共性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來說,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內涵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媒體傳播是公共的和公開的, 對所有想使用自媒體的人不存在排他性,參與主體多,言論自由,信息公開;且傳播的內容是公開的,每個用戶都可以看見和參與討論。二是自媒體傳播主體必然要有一種對公共問題、公共事務的關注,形成公共輿論,成為公眾意見的表達機制。三是在自媒體傳播中所形成的公共輿論、公眾參與公共問題討論以及公共輿論對公共權力機關的批判和監督等不是為了實現個人或集團利益,而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四是自媒體傳播在公民的參政議政、公共事務的處理和公共問題的解決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即產生公共利益。

二、自媒體傳播中公共性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自媒體的興起,讓公眾進入了“每個人面前都有麥克風”的言論自由時代,并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強大的公共輿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自媒體傳播中的公共性生長具有充分的可能性。但是,自媒體傳播中的各種公共性缺失現象也不容忽視,具體表現及原因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自媒體傳播中存在大量不實信息。米歇爾·鮑曼指出在匿名社會關系中偽裝者的成本及風險很小,而且缺乏聲譽機制的基礎,而這時,他們的行為將類似機會主義者的選擇行為,以個人效用最大化為目標[4]。自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征即是匿名性,網民可以自由發布信息并且受到較少的限制,而這些信息真假難辨,既存在大量真實有用的信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的行為;也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只為滿足信息傳播者的效用和個人利益,卻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危害公共利益。大量的虛假信息不僅擾亂了網絡空間中的信息傳播秩序和人們的交往秩序,更難以為公共性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秩序。第二,自媒體傳播中的話題更多集中在娛樂、體育、生活等方面,對公共問題、公共事務的關注與討論不夠,以及對公共權力機關的有效監督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在哈貝馬斯的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的視角下,公共領域中的公眾是批判的公眾。當前,聚集在自媒體傳播中的公共空間里的公眾具有文化消費公眾和批判公眾兩種身份,即公眾一方面享受著自媒體傳播所帶來的滿足公眾精神需求的各種文化消費品;另一方面,部分公眾積極關注公共事務,監督和批判公共權力機關,扮演著批判公眾的角色。但是,當前存在的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勢是自媒體傳播中的娛樂、體育新聞更受歡迎。這類新聞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帶來娛樂的效果,迎合了當前人們休閑時間碎片化和壓力大的生活特點。此外,在自媒體傳播中人們熱衷于將個人私事或者明星的隱私公開化、傳播和討論,忽略了本應關注、討論的與公眾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件,造成了私人生活公共化和公共生活被隱蔽化的現象。因此,自媒體傳播并沒有在廣范圍內形成一個巨大的公共輿論池,除了一些名人自媒體用戶會受到廣泛的關注外,大部分草根自媒體用戶往往還是局限在一個熟悉的圈子內,他們關注的、討論的更多是關于圈內的信息,缺乏關注公共性問題的自覺性。第三,自媒體傳播中的行為缺乏理性特征。 具體體現在:首先,由于人們的從眾心理,人們在瀏覽、傳播信息時很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而不是進行理性地判斷再做行為選擇;其次,人們在自媒體傳播中情緒化表達較多,自媒體更多成為人們宣泄和吐槽的場所,對事件或問題的理性思考較少;最后,部分自媒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也對自媒體中的理性的討論提出了挑戰。有140字的表達字數限制的微博,其呈現出來的是碎片化的信息,部分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容易導致信息被扭曲,也容易造成認知的碎片化和思維的碎片化,反過來,造成人們在自媒體傳播中的行為缺乏理性特征。同時,缺乏理性的公共對話及公共輿論,使得自媒體傳播容易被民粹主義綁架,更多的社會不公現象、負面新聞在自媒體平臺上被廣泛傳播,甚至被扭曲,被放大,以至于自媒體傳播在輿論表達中容易出現:對主流媒體輿論表達的解構、民間形成了某種“合法性”與現實合法性成對立之勢、社會階層離心化及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動員工具等傾向[5]。第四,自媒體傳播中的過度商業化所引發的公共性流失。 部分自媒體平臺上所提供的信息更多是基于經濟考量而不是社會責任,更不會去引導網民關注公共性問題。當自媒體傳播過多地用于商業營銷,網民的注意力會被各種各樣的商品信息、商業活動信息所占據,關于公共事件、公共問題的信息以及公共輿論在自媒體傳播中所占的空間不斷地被壓縮。同時,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不是參與公共事務,不是踐行公共責任,而是以追求消費來表征自身的社會地位和價值。

三、自媒體傳播中公共性的實現途徑

1.培育自媒體用戶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首先,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政府、學校和社區等各方面通過宣傳、教育方式,增強公眾在網絡公共空間中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批判意識,培養公眾在公共空間中規范行為的自覺意識。同時,讓公眾明確在自媒體傳播中表達就意味著責任,提高公眾在網絡空間中行為的責任意識,以提高自媒體的自凈化能力。其次,引導網民正確認識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區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在自媒體傳播的公共空間中實現“以語言行為為基礎,以交往過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協調為基本機制,以達到交往共同體各主體之間公共認可的合理目標為目的”[6],培育公眾在網絡空間中的交往理性。最后,自媒體傳播中的“意見領袖”應自覺擔起培養公眾理性精神的責任;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公共事務、關注和公眾自身密切相關的公共利益。

2.完善法律法規,為自媒體公共性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自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而人們在自媒體傳播中的行為的社會影響范圍廣,任何個體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都要遵循相應的規則,共同維護公共空間的秩序,才能保證正常的公共空間生活。人們在自媒體傳播中的行為除了社會道德的約束,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針對自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減少和禁止在自媒體使用中發布、傳播不良、不實信息,并根據具體違規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3.提高自媒體平臺的自律水平。自媒體平臺的經營者應認識到,如果虛假信息泛濫于自媒體平臺,將直接導致平臺的公信力危機,進而遭到用戶的淘汰。因此,自媒體平臺應設立信息甄別、虛假信息處置的辦法,在自媒體的后臺,通過專門的信息監察小組和技術手段,有效甄別信息、及時刪除虛假和不良信息。建立自媒體用戶的信譽機制,對虛假和不良信息的發布者給予一定的懲罰,以減少自媒體傳播中的虛假信息給公共性生長帶來的危害。

4.建立公共權力機關與自媒體場域的互動機制。如果人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討論及人們經過公共討論得出來的意見得不到公共權力機關的有效回應。那么人們關注公共事件、參與公共問題的討論的積極性會受到壓抑,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設。近年來,在兩會召開之前,政府通過網絡問政于民,這種互動方式為公共權力機關與自媒體場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思路。未來,一方面,自媒體場域的公眾要積極關注、參與公共事務的處理,充分發揮對公共權力機關的批判、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公共權力機關要積極關注自媒體場域中的公共輿論、回應公眾的討論。此外,可以將自媒體的力量與政府部門、傳統媒體等社會力量結合一起,共同解決社會問題。比如 2011 年受到廣泛關注的微博打拐事件,微博用戶與政府部門、傳統媒體、人大代表等一起發動打拐行動,成功解救了多名被拐兒童,充分說明了公共權力機關與自媒體傳播的有效互動能極大地促進公共性的生長。

參考文獻:

[1] 潘祥輝.對自媒體革命的媒介社會學解讀[J].當代傳播,2011(6).

[2] 進華,張壽強.論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線[J].江海學刊,2012(6).

[3] (美)喬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張成福等譯.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德)米歇爾·鮑曼.道德的市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 陳建.社會化媒體輿論表達的民粹主義隱憂——以微博客的輿論表達為例[J].東南傳播,2010(11).

[6] 龔群.道德烏托邦的重構——哈貝馬斯交往倫理學思想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媒體傳播范文第2篇

【關鍵詞】手機媒體;體育信息;大學生;體育活動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大學生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是所有網名類群眾所占比例最高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對新事物擁有更強的好奇心、喜歡把玩各種新鮮的事物,因此,新媒體的應用大學生自然首當其沖。手機媒體具有即時性和移動性,與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因此,受到大學生的熱情追捧。在老爺爺都有手機的時代,手機媒體的群眾基礎不言而喻,并且相對于傳統媒體,手機媒體具有時效性、互動性等方面的優勢,特別是當前手機媒體與體育信息的融合,加速了大學生接收體育信息的速度,也拓展了渠道,為高校開展體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手機媒體作為一種新的體育教育傳播媒介正在形成行業共識,但是高校還沒有認識到其優勢所在,即使認識到也沒有將具體措施出臺,在宣傳和教育的制定上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強體育教育與手機媒體信息傳播之間的認識,發揮手機媒體功效,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創建一片新的天地,這也是信息時代各個行業都要面臨的問題。如何發揮手機媒體的獨特優勢,利用體育信息去影響體育教育,這正是文章的研究所在。

1 影響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因素分析

手機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手機本身的功能之外還有很多的個人因素摻雜在其中,主要表現在:獲取信息的渴望、對時尚個性的追求、從眾心理、情感轉移與延續等。當大學生走入大學校園,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只能通過電話的方式來進行交流;還有很多的情侶需要情感的交流,朋友間需要問候,大學生無論是在教室、宿舍、食堂,還是在圖書館都會發短信、打電話,逢年過節還會發送祝福短信,增強情感的交流,這是手機普及的最主要原因。隨著手機附加功能的增多,微博、微信、支付寶、社交網站、自媒體等興起,手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打電話和發短信,儼然變成了一個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發送平臺,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生活的日常,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 手機媒體與體育信息融合現狀分析

起初是社會的客觀因素促進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電話和短信,而是變成了一個承載信息、傳播信息的平臺。大學生處于獲取知識的階段,對手機的依賴性非常強,調查表明,大學生出門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就是手機。但是這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上課玩游戲、發短信、聊微信等,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但是我們要分清利弊,發掘手機媒體與體育教育的融合點,走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眾所周知,體育信息具有不確定因素,因此,需要有準確而及時的內容報道,手機媒體正好擁有著信息傳播時效性和便捷性,雖然電腦上對信息的時效性已經足夠好,但是在便捷性上相比手機還存在差距。很多熱愛體育賽事的大學生,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媒介接受體育信息,那么勢必會影響到自身的學習,接受的信息還不全面。從傳播形式來看,體育對抗與競爭依賴視覺與聽覺的沖擊,而手機媒體可以通過網上視頻直播、網上交流促進本身與體育賽事的互動,更加富有激情,這在傳統媒介中是無法做到的。

從體育信息受眾方面來看,第一,體育信息資源內容豐富,大學生對體育信息的偏好也是各有不同,對體育信息的索取也是各有偏好,這就需要將手機體育信息進行區分,給大學生更多的自主化選擇空間。第二,當前,體育賽事的相關產業儼然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層面,賽事評論、賽事講解在互聯網的帶動下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行業,使得體育信息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影響力也逐漸加強。這就使得手機體育媒體要從用戶的體驗出發,建立服務至上的觀念,開發出更符合市場的信息交流模式,真正使體育信息與觀眾聯系起來,參與到其中來。利用手機便攜性、即時性的特點,完善RSS自主信息定制與BBS互動討論的模式,將計算機交流方式與手機端對接,使體育賽事與信息的定制、互動參與結合起來,在新形勢下,創造更加貼合市場的傳播交流方式。

3 手機媒體傳播視域下體育信息對大學生參與體育的影響因素

當前,利用手機獲取信息咨詢,利用手機隨時隨地觀看體育比賽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休閑生活方式。手機媒體具有信息海量、及時、互動性強等優點,給傳統信息傳播媒介:電視、報紙、雜志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當前手機功能能早已超出短信、電話之外,變成了集視頻、音頻于一體的互聯網信息平臺。大學生處于接受新知識、價值觀塑造時期,追求潮流的、時尚的新聞資訊,這就使得傳統的報紙期刊、新聞媒介難以滿足大學生越來越豐富的文化追求,手機媒體的多樣性與即時性正好滿足了大學生對信息追求的愿望,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前,大學生自建網站、自建社區、通過DV自行拍攝電影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他們利用手機媒體的自主性、即時性來滿足自身的愛好,自身的追求,豐富自身的日常生活。但是,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受到手機媒體正面影響的同時,也接受了大量垃圾的信息咨詢,如何把控信息傳播,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和相關政府部門應該亟待解決的問題。

4 利用手機媒體體育信息傳播改進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途徑

4.1 加強學校手機媒體平臺建設

加大投入,加強校園自身手機媒體平臺建設,建立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其一,利用多種多樣的傳播媒介,在信息的傳播方式上可以將傳統媒介與現代媒介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寬傳播與宣傳手段。比如可以將校園報紙、影視題材、黑板報、網站、宣傳冊、手機微信、微博等渠道打通,將高校宣傳通過這些平臺宣傳;其二,利用手機媒體自身的多元化傳播方式,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高度融合,圖像、文字、音樂、視頻等多種方式都可以成為手機媒體傳播的手段,這為高校的體育信息學傳播方式增加了多種選擇。

4.2 以新思維對待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不是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也不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如何利用手機媒體是高校管理者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傳統的做法就是進行強制的體育課教育,時間短、學生也不愿意聽,但是,進入新媒體時代后,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人人都是記者,這種方式給傳統的體育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啟發,能不能更新思想,創新思路,將體育教育與手機媒體的體育信息傳遞相結合,是體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緊要任務。

手機媒體的發展勢不可擋,未來更是大有作為,我們應該認識到發展的趨勢,把握當下的信息傳播特征和規律,利用各種新媒體手段,使得老舊的宣傳手段不斷變革創新,探索出新舊媒體相融合的傳播方式,拓展宣傳陣地。利用已有的宣傳平臺我們創新管理,推進建設體育教育宣傳網站、網絡報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加大互聯網的傳播力度,利用網絡宣傳全面覆蓋特點,及時、準確發布體育重大新聞引領學生對體育教育的關注。

5 小結

總之面對當今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科技發展在改變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與需求。而手機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形式,除了具備傳統的語音、短信功能外,在移動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更具備了信息傳播的功能,為大眾體育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為更好的實現手機媒體在體育信息傳播中價值的發揮,我們就必須住對兩者以及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做出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來努力探索利用手機媒體體育信息傳播改進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于艷春.手機媒體體育信息傳播對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11(34).

[2]鐘璞,李明慧.新媒體環境下體育賽事傳播發展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13(06).

[3]楊韻.全媒體時代手機媒體與體育傳媒的融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03).

[4]張龍,黃霞,耿建華.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體育態度、體育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05).

媒體傳播范文第3篇

中國動畫取得如今的碩果,離不開的是中國動畫一開始就在民族風格這方面做足了功夫,將戲曲與動畫結合起來。中國動畫融入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本土的戲曲文化,包括和戲曲元素的結合,借鑒戲曲題材,在內容、形式、技術上深層次地進行創新,從而表現本土地域文化。它以傳統戲曲文化題材為動畫創作基礎,通過對戲曲元素的吸收,使得我國動畫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但是,在動畫藝術的創作中,必須對題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重構。本文從戲曲藝術的特點和動畫創作的基礎要點出發,分析陜西本土戲曲藝術與動畫創作兩者之間的關系,著重探討了陜西戲曲藝術與動畫創作相融合的實踐應用和創新。

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多樣化的現代媒體傳播載體在影像傳播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使人們對其十分依賴。戲曲作為傳統的表現形式,只能依托劇場、劇院進行展播,播出方式受到地點、時間和載體的制約,從而不能更好地展示在大眾的面前,這就使傳統戲曲的發展靜止不前。而傳統戲曲與數字動畫的結合,既是一種發展的潮流,也是一種創新的傳承手段,改變了動畫和戲曲兩者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F代影視中以電子技術制作的電影動畫逐漸興起。動畫這種新穎形式不受場景限制,逐漸發展壯大,動畫片被大眾接受的范圍越來越大,慢慢成為大眾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征。近年來,國家注重對各種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予以發掘和保護,在傳承創新本土文化這方面尤為重視,政策上給予很大的支持。很多學者和研究工作者對傳統戲曲文化和動畫產業相結合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加上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國家對其重視度很高。專家、學者認為,只有將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動畫創作結合起來,融入具有傳統文化的戲曲元素,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我國原創動畫產業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

一、陜西本土戲曲藝術的特點和動畫創作的要點

(一)陜西本土戲曲藝術的特點

以秦腔為例:秦腔是陜西本土戲曲曲種之一,涵蓋范圍廣闊,秦腔又稱灤,西方秦腔,較多流行于我國西北五省,中國西北其他多個省市也都有流行。古代也曾有對“秦腔”的理論記載,此時秦腔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比較歡快,后者善于表達悲傷,凄涼的感覺。秦腔表演較為粗獷和深刻,但又有夸張和細膩的成分。秦腔廣受歡迎,不同地區演變成不同的風格。例如,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臺區、勉縣一帶有南路秦腔。秦腔劇目,據統計目前約有三千,有英雄史詩的,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近現代劇的。唱秦腔,聲音要高亢激昂,對歌喉有著極高要求。秦腔戲曲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在部分演唱表演中,更是要求要表現出大聲吼的樣子出來,所以有“吼秦腔”一說,在陜西八大怪里邊,秦腔不唱吼起來就指的就是這種。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嘁羟簧畛涟?、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表現喜悅情感。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

(二)動畫創作的重要之處

動畫早期源于國外,后經流傳到世界各地,再流傳到中國,在形式制作上,匯集了多種藝術繪畫門類,從原始印記到簡單動畫,從黑白動畫過渡到彩色動畫,從無聲動畫變成有聲動畫,后來又加入了攝影、文學、音樂和戲曲等藝術門類?,F階段,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動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形式;從創作角度來看,現代動畫主要是通過繪畫創作、運動畫面,結合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將這些畫面呈現出來,形成動態效果,參照于現實而不直接表現現實,從而形成最終的效果,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能夠被不同年齡結構的人群接受。

現代動畫創作呈現出內容豐富、自然生動、節奏明快和氣氛烘托四大要點。一是內容豐富,指的是劇情依據故事改編之后,觀者感情更投入,能帶動觀者本身的精神傳達,故事情節又設置得比較合理,有效消除觀者的審美疲勞。二是自然生動,動畫設計效果對作品的呈現效果有著直接關系,這種設計是人物和場景從里到外的設計,人物造型與人物性格相契合,作品的傳播效果將會達到預想的效果。三是節奏明快,動畫作品的節奏設計有助于劇情的展開,通過節奏快慢使劇情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特征,更能夠吸引大眾的關注,使其好像身臨其境,當然節奏的快慢要善于把握,不能很快,也不能很慢,快慢也不能模糊,不然會使大眾看的身心疲憊。四是氣氛烘托,現代動畫創作能夠通過音樂、戲曲等表現形式來營造氣氛,更好地推動作品的演繹和劇情的發展,加上場景的布局和色調的渲染,有恐怖色彩的,有喜劇色彩的,有悲傷的,有高興的,觀者一目了然。

二、陜西本土戲曲藝術與動畫創作的相通之處

陜西本土戲曲藝術與動畫創作的相通之處主要體現在藝術特色方面,一是表現形式具有相似之處,無論是戲曲,還是動畫,都是通過表演形式和媒介載體虛擬化展現給大眾,滿足大眾在視覺藝術方面的需求。戲曲的劇情都是在保證人們能夠聽懂、看懂的基礎上進行的,將繁瑣的語言表達得通俗易懂,又富有文化氣息。戲曲中有表達人物性格的臉譜裝扮和服裝造型,注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塑造,從優秀的傳統文化層面引起人們在思想道德層面上的共鳴。動畫創作在人物設計、故事背景選材等方面也要尊重自身的地位,其中的說教內容也是本著藝術學概論中藝術的功能和藝術教育去表現的,注重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藝術審美教育作用。要貼近生活,以現實生活為導向,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傳播積極的正能量。二是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看,戲曲與動畫都屬于表演藝術,故事情節都是根據歷史改編而來,二者的藝術效果不會因時空而限制,戲曲和動畫都融會了音樂、文學等多種藝術門類,都屬于高度綜合的藝術。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交融性,如在劇情推進上,戲曲和動畫都會選擇音樂作為背景,對劇情進行烘托、渲染,更好地推進劇情的發展;在渲染氣氛上,戲曲借助舞臺背景、燈光和道具,動畫借助場景繪畫設計、色調和表現風格。由此可見,戲曲藝術的特點與現代動畫創作的要點存在共同點。

三、借鑒當代中國戲曲動畫創作中的不足之處

在動畫創作中,戲曲動畫還在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發展是不全面的,人們需要在動畫創作中正視這些不足的地方,最終創作出好的作品來。

(1)創作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畫觀者大多的是兒童和青少年,在孩子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中,動畫顯得尤為重要,但不切實際的動畫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果,所以,在創作和選材中要慎重考慮。

(2)在創作過程中,不要對歷史人物進行塑造扭曲,過度融入現代元素。例如,把攝像機、錄音筆、刷卡器、出租車等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這樣博得大眾的一笑顯而易見是諷刺的,人們應該避免這樣的現代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戲曲動畫不顯得突兀。

四、結語

戲曲動畫是新生傳播媒介的主力軍,人們要以現代化的數字技術動畫演繹戲曲,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積極傳播正能量,展現戲曲動畫的獨特魅力。它對傳承和弘揚陜西本土戲曲文化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推動了陜西地方動畫教育的發展。對于以上的觀點,筆者也是以學習者的身份來看待,僅從個人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渭南師范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級2016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陜西地方特色的戲曲動畫研究”(國家級項目編號:201610723018;校級項目編號:16XK03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玉林(1994-),男,陜西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數字動畫。

媒體傳播范文第4篇

對于政府而言,其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是對公共事業開展管理,為社會大眾謀福利,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下,公共管理事業也要做到與時俱進,根據民眾的需求來開展工作?;谛旅襟w的種種優勢,在公共管理事業的開展上,要積極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和價值,引導輿論導向,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

一、新媒體對公共管理事業的影響

要知曉新媒體對公共管理事業的影響,首先要明確兩者的概念和特征。所謂新媒體,是融合數字信息技術、因特網技術,通過網絡為受眾傳播信息的新興媒體方式,相較于傳統的信息傳播,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受眾范圍也更廣;公共管理是政府行政機關開展的公共事業,屬于政府職能的組成,其目的是為了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對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公共管理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積極層面:在新媒體的發展下,人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新媒體對于公共管理事業,有著不可替代的監督作用,能夠幫助政府搜集民意、集中大眾的智慧,也讓公共管理事業變的更加民主。我國是民主社會,在以往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下,群眾是被動參與的,如今,借助新媒體這個東風,民眾可以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其中,幫助政府了解民心,提高公共管理事業的民主性,幫助政府制定出與之相符的決策,促進社會的穩定進步。

(二)消極層面: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也是如此,在網絡時代中,有的人為了一己私欲,在網絡中傳播不實言論,擾亂了民心,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對于公共管理事業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公共管理事業的開展上,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影響,做到趨利避害,利用新媒體加強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民眾參與度,發現公共管理工作上的問題所在,將其扼殺在萌芽外。

二、如何發揮出新媒體對公共管理事業的輔助作用

(一)完善現有的規章制度

在新媒體時代下,公共管理事業處于透明狀態,一旦發生問題,會在新媒體中迅速傳播,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這無疑給公共管理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處理好其中的各項細節,在公共管理事業的開展上,必須要做到認真負責。對此,需要完善現有的規章制度,從制度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約束工作人員的行為,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對公共管理事業工作人員的行為做出規范,對于違反規章制度者,予以嚴懲。同時,對于新媒體的信息傳播,也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部分新媒體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粉絲,傳播虛假新聞博得受眾眼球,造成了極為不利的社會影響,對于這種行為,政府要嚴懲不貸,凈化當前的網絡環境,讓受眾可以接觸到真實的信息。

(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新媒體時代下,公共管理事業的難度大大提升,為了提高公共管理事業的整理水平,還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新媒體的言論,要從法律層面來制約,完善的法律制度,也能夠讓公共管理事業做到有法可依,對于違法行為,要嚴懲不貸。同時,進一步推行網絡實名制,并退出與之相關的法律體系,讓民眾能夠嚴格遵照法律規定來辦事,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三)全程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對于公共管理事業,新媒體的影響是雙面性的,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作用,兩者的關系非常微妙。在公共事業的建設過程中,要仔細分析、權衡利弊,挖掘出新媒體的積極影響,盡可能剔除其中的負面影響。在公共管理事業的開展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置在首要位置,對于新媒體的影響,要高度重視,彌補漏洞,提高公共事業的管理水平。同時,要加強工作人員管理,這是確保公共管理在新媒體環境中有效發揮職能的重要方式。首先,政府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要讓每一個相關人員對新媒體都有充分的認識,進而利用新媒體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其二,強化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要心系于民、心系社會,以誠懇的態度進行工作,以此來更好的發揮政府的職能。

(四)提高對新媒體的管理實效

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新聞媒體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當前,部分媒體發布的信息言論不規范,給社會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為了發揮出新媒體的監督作用,要對新媒體市場做出科學的管理,要求新媒體完善行為規范,加強自律,明確信息報道流程,用制度來閱讀行為。對于新媒體而言,要加強對從業者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水平,保證信息傳播的真實和準確,同時,新媒體要與政府之間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從群眾角度著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結語

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新媒體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泛,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對于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公共管理事業也不例外。新媒體對于公共管理事業的影響利弊共存,政府部門需要進行細化分析,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的優勢,并嚴格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從細節著手,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

媒體傳播范文第5篇

摘  要  2018年7月網絡曝光的“長春長生疫苗事件”促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的政策議程創設,該法誕生過程是觀察網絡媒體促動網絡焦點事件進入政策議程的典型案例。文章以“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為例,借助媒體公布資料,分析網絡媒體促動政策議程建構的具體特點。

關鍵詞  網絡媒體;長春長生疫苗事件;公眾議題;政策議程建構

政策議程是指公共問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被納入其政策討論和被確定為政策方案的過程。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對政策議程創設或建構的作用十分明顯。一部法律的制定過程其實是一個政策議程的建構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以下簡稱《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該部法律的誕生與2018年7月曝光的“長春長生疫苗案件”緊密相關,該法誕生過程是觀察網絡媒體促動網絡焦點事件進入政策議程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以“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為例,借助媒體資料,分析網絡媒體促動政策議程創設的具體特征。

1  網絡媒體焦點式追問推動事件問題進入政策議程

“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發端于2018年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春長生公司”)開展飛行檢查,發現該企業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記錄存在造假行為,消息公布后,引起公眾對問題疫苗的高度關注。7月21日,一篇題為《疫苗之王》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爆,迅速形成輿論熱潮,百度指數網站的搜索顯示,關鍵詞“長春長生疫苗事件”在該時間段的搜索熱度遠超過搜索平均值(見圖1)。

“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視網和檢查日報等官方媒體相繼發表評論,并將質疑指向如下焦點問題:問題疫苗流向、長生生物是否隱瞞事實、疫苗監管為何頻頻失守等。央視網微信公眾號發布的《25萬只問題疫苗曝光,長生生物道歉就夠了嗎?》,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查到底!山東成立專班調查疫苗背后的問題》等文章,是犀利剖析事件問題的典型媒體文章,閱讀量在短時間內突破10萬。

大眾傳媒是政策議程構建者之一,媒體可以通過公開報道把事件問題轉化為公共問題,并推動政策議程的創設[1]?!伴L春長生疫苗事件”爆發后的媒體評論性報道密集,推動各界人士對現有疫苗安全監管制度進行反思,網民群眾、學界專家學者及有關政府官員均紛紛發聲與發文,深入討論疫苗管理制度的漏洞與執行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媒體議論,關于我國疫苗監管制度及執行體系存在的問題,形成如下共識:

一是疫苗監管內容不系統。我國涉及疫苗安全監管的政策條文很多,對疫苗研制、生產、流通、預防接種和監督管理等各環節都做了相關的規定,但這些法律規定缺乏統籌整合,與疫苗相關的監管內容零散分布,監管鏈條缺乏一致性,疫苗質量監管漏洞百出。

二是疫苗監管主體不協調。我國疫苗的生產流通環節涉及藥監機構、衛康機構、疾控部門、疫苗生產經營企業、接種單位等主體,由于沒有建立全鏈條式的疫苗管理制度,部門間一旦溝通配合不暢,易發生疫苗安全問題,而且不同地區間預防接種信息互不相同,無法實現產品全鏈條追溯。

三是疫苗監管處罰不嚴格。2018年,長春長生公司因“百白破疫苗效價不合格”被處以行政罰款344.29萬元人民幣,這是《藥品管理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兩部法律規定的頂格處罰額度,這個違規處罰數額與該公司2017年全年營業額15.53億元相比,罰款金額著實嚴重不對等。違規違法成本低,必然難以阻止企業為追求暴利鋌而走險。

在網絡信息社會,媒體推動事件進入政策議程的作用十分明顯。媒體決定著事件發生后的傳播擴散力度,媒體報道一方面促使更多人關注事件問題,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及政策制定者的責任壓力。從“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發生后的媒體報道看,網絡媒體焦點式追問促動著政策制定者深入反思我國疫苗監管制度的局限與不足,積極探尋疫苗監管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大大促動事件問題轉變為公共議程問題,并迅速進入政策議程。

2  網絡媒體提供討論平臺促進政策議程創設

特定網絡熱點問題能否順利進入政策議程,被政策決策者加以關注和采納,公民個人、利益關聯者、意見領袖、專家學者等主體的觀點取向十分關鍵。而網絡媒體對于這些公眾主體意見共識的溝通與形成,作用又非常明顯?!伴L春長生疫苗事件”成為“輿論焦點事件”后,許多微信公眾號、微博大V、報紙專欄等媒體輿論載體,針對該事件發出大量評論,某些觀點得到大眾讀者認同后,獲得大量跟評與轉發,進一步擴大“事件問題”的影響面,積極推動“事件問題”轉變為“公共議題”,進而形成“政策問題”。

“長春長生疫苗事件”發生后,識微科技公司對網絡平臺上參與事件討論的主體進行統計分析(見圖2),普通民眾群體占83.1%,成為“問題疫苗輿論場”的主力軍,其次為名人和達人群體,共占14.6%,此外,政府、企業、媒體及社會組織的從業者亦參加討論,多元公眾主體的分析和評論,推動問題共識的產生,將“焦點問題”轉變成了“公共議題”。

網絡媒體其實是一個公眾討論與吸納民意的大平臺,網絡媒體以其傳播速度的快捷性、傳遞范圍的廣泛性、民意表達的自由性、信息傳輸的去權威性成為了公民網絡參與的重要技術載體和平臺[2]。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進入政策議程最直接途徑就是多種主體的廣泛參與,表達自己的意愿與主張,參與相關活動,對有關決策部門施加影響?!肮駞⑴c是信息時代政治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環境和情形,公民參與必然深度地影響甚至改變公共管理者制定政策和從事管理的方式?!盵3]媒體作為社會公眾意見的溝通器與過濾器,有效地促進問題共識的產生,并推動政策議程的加速創設。

3  網絡媒體傳播專家建言促進政策方案形成

信息年代的社會問題趨于復雜化,問題解決需要更多的專業性與技術性知識。專家學者掌握政策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能對相關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進而將社會問題變為決策方案,比更能影響群體及推動政策議程的創設[4]。在特定時期不同階段,各領域專家占據著政策過程的特定地位,相應對政策議程創設、政策議程推進產生多種形式的影響作用。專家學者輪流或交叉扮演著政策議程設定者、看守者或否決權擁有者的角色,會對政策過程產生獨特影響[5]?!伴L春長生疫苗事件”爆發后,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對《疫苗管理法(草案)》政策議程創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研究收集整理了部分專家學者在事件爆發后的政策建言,參見表1。

“當一個問題被附上解決方案的話,那么它被提上政策議程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增加”[6],專家學者的建言加速推動《疫苗管理法(草案)》政策方案的形成。從表1看,不同專家學者對“長春長生疫苗案件”處理及疫苗監管問題的認識基本接近,尤其是對疫苗全鏈條式監管、提高違法行為處罰標準、實行全程電子追溯制度等問題,觀點高度一致。專家學者通過專業性討論,形成疫苗監管內容的共識性意見,對《疫苗管理法》形成“集生產、流通、預防接種等環節鏈條式監管”的政策規定,專業化系統升級現有的疫苗監管政策制度,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4  結語

媒體作為社會意見的溝通器和社會輿論的擴音器,對某個事件及問題的突出報道,一方面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形成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另一方面又能通過討論,協調沖突糾紛,拓深專業化意見的形成?!伴L生長春疫苗事件”作為網絡焦點事件,其“事件問題”轉化為“公眾議題”,進而形成“政策議題”,最后到《疫苗管理法》的政策議程創設,得益于網絡媒體的積極報道與輿論推動。因此,網絡媒體通過自身的媒體議程設置來建立公眾議程,隨后又推動公眾議程轉化為政策議程,是網絡時代媒體積極影響政府政策行動的重要途徑與基本特征。

網絡媒體推動政策議程構建過程中,形成了媒體、公眾、專業性知識團體、政府等主體的多方互動模式,其中公眾和專家學者又借助網絡渠道,大幅提升對政策方案形成的影響力。所以,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及網絡媒體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地界定網絡媒體在政策議程建構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利用網絡媒體的獨特屬性,將民意吸納、引導公眾輿論、形成專業性建議和政策議程緊密融合,建構良性積極的中國特色政策議程模式,是學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學術議題。

參考文獻

[1]拉雷·N·格斯頓.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2]王金水.網絡輿論與政府決策的內在邏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26(3):127-133.

[3]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6.

[4]姜愛華,賈飛霞.論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建構[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8):58-60.

[5]張麗珍.政策終結議程設置中的社會行動者:現象圖景、知識介入及理論修補[J].行政論壇,2019,26(5):119-126.

[6]約翰·W·金登.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上一篇:信息網絡傳播權下一篇:現代傳播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