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媒體傳播的發展趨勢

2023-04-27

第一篇:新媒體傳播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浩浩蕩蕩。媒體正迎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全新變革,媒體正在經歷一場由技術推動的轉型。新媒體的內涵和外延在時刻迭代與突破,傳媒行業也隨之不斷自我革新。作為一個傳媒學子,如果想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還是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在紙媒人心惶惶的情況下,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袁國寶說:“這個時代并不是報紙死了,而是那個紙死了,那個載體死了,但換個平臺或方式傳播,依然有生命力。對媒體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而他理解的新媒體有五大發展趨勢:

①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媒體的特征,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媒體的碎片化其實給很多自媒體帶來了機遇,其出路就是專業、精細、特色加個性。

②全媒體時代。所有的媒體未來就只有一種形態,就是社會化媒體,即他在NewMedia聯盟定義的全媒體時代。比如說提到人民日報,原來就是一張報紙,但今天的人民日報是什么?它是一份報紙,是一個微博,一個微信,是一個全媒體平臺,這構成了人民日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立體的全面化的影響力。

③垂直細分受眾。這個時代真正的標志應該是從消費、心理、行為這幾個角度去細分受眾,發現受眾真正的特征。這也是新媒體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可以直接和消費者接觸。(傳統媒體的人如果真正解放思想去做自媒體,一定會比別的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會有更大的優勢。比如說他的文字功底、他的視野、他的人脈、他在社會上的這種靈活度都非常強。)

④媒體出現并購潮。雖然中國的媒體管制比較嚴,但是在財經領域已經出現阿里巴巴在并購很多傳統的媒體,然后會發現藍鯨財經記者聯盟在拿到五千萬的風投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去招募二百個一線的傳統的記者。(因此他的理解,是說這個時代并不是報紙死了,而是那個紙死了,那個載體死了,但換個平臺或方式傳播,依然有生命力。)

⑤價值擴張。什么叫價值擴張,就是媒體也要自媒體化,你會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你會輸出你的價值觀,輸出你的平臺,輸出你個人的影響力,媒體也會出現擬人化。有這種個性化的標簽,媒體才能走得更遠,而不能像傳統的那樣,把幾家媒體合并通過行政手段做到更大,那是沒用的。 二.在2016新浪未來媒體峰會上,硅谷精神布道師皮埃羅·斯加魯菲發表了《2017未來媒體報告》,揭示了未來媒體的十大趨勢。具體如下:

①用戶體驗技術。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也是涉及到用戶體驗的,在今天更是如此。你需要將新聞作為一種用戶體驗來進行思考。過去談到用戶體驗,更多地是和電腦如何呈現信息相關,而這也是越來越多新聞正在做的。WORD雜志創意總監賈米·萊維目前已轉型成為用戶體驗顧問。

②大數據。通常來說,新聞生產者并不認為自己需要精通大數據。這是事實,新聞媒體機構在做什么?他們在讀取、存儲、書寫數據。但實際上新聞業要做的是新聞媒介收集數據、創建數據、分發數據,以及數據變現。所以,談到大數據,你需要把新聞生產也看作是大數據。

③新內容時代。在內容方面,內容的本質也在發生巨變。這是一個病毒式傳播時代、碎片化時代、非職業選手時代、多元消息時代。對于那些傳統媒體的專業記者來說,生活在這樣一個簡短新聞、極簡內容的時代這可能會讓人沮喪:Twitter上只能發布140個字符!美聯社的演講者說得好:越來越多的內容,也就意味著人們停留在內容上的時間越來越短。

④流媒體。要知道,在幾年前,直播只是一個新生事物;而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在直播。很多公司也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這里談到了一個案例,BuzzFeed在Facebook上做了一個有關西瓜爆炸的直播,吸引了近100萬人圍觀。

⑤手機應用(App)。越來越多人人是從APP上獲取新聞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有成千上萬個APP。而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便是用戶對APP的忠誠度并不高。

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共舞。有人談到了新技術的威力以及新技術的潛力,VR能夠為大眾創造身臨其境的個性化體驗。“增強現實AR”這一概念也開始流行,這是一款有趣的視頻游戲,并且在不斷地走向成熟。

⑦創客文化。很少人把記者和創客聯系在一起,但這是一個全球趨勢。創客文化,它大約十年前誕生于硅谷,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創客大會、創客活動等等。新聞生產越來越趨向于一種形式的創客文化,在這場運動中公眾參與則更類似一個創客社群。

⑧貨幣化。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最大的一點憂慮在于科技革命過后我們應該如何盈利?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⑨新平臺。在這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原有平臺依舊存在,我們還是在讀新聞、聽新聞、看新聞,已有平臺仍在,但同時又有新平臺出現。所以我們需要搭建大量平臺。下一步會是什么?我們有物聯網、智能城市、智能車、可穿戴設備,新的平臺會不斷增長,而已有的平臺也不會消失。

⑩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寫作。我們似乎進入了這樣一個時代:機器人寫報道供機器人閱讀,機器人還會想如何借此賺錢。因為它通曉你的生活,你喜歡什么、你在哪兒購物、你住在哪兒、你掙多少錢。不管你如何稱“人工智能”,算法也將越發驅動整個新聞制作的很多流程。 (作者系:云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段永華: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

【2】搜狐平臺中國新媒體發展十大趨勢

【4】中國產業洞察網 - 我國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分析

第二篇: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

十八大期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傳播黨意、匯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話題成為新媒體的沸點,新媒體成為十八大的“紅色陣地”。

總書記指出,在新的形勢下網絡宣傳工作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他強調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至高點。

新媒體正在成為影響和構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這點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缺陷,還無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動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如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傳統媒體正面臨著持續發展危機,它的影響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影響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群眾思想多元化,社會矛盾更復雜,這就要求作為社會穩定器和安全閥的媒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本質屬性,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同塑造和影響處于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以及社會文化,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將是業界和學界的共同課題。

一、媒體融合的意義和必要性

新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長。當前,數字報刊、移動電視、手機媒體、手機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興媒體正在崛起,影響力在加大。我國網民有近6億人,手機網民有4.6億多人,其中微博用戶達到3億多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這就要求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高度重視運用新興媒體,開拓和占領這一新的陣地。傳統媒體并不會很快消亡,同時新媒體正在迅速發展,兩者之間會出現融合和摩擦的現象是必然。

1、 全新的認識媒體融合的價值和特點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

1 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它既不分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陣營,也不分讀者和作者,是多對多的傳播形式。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后的新平臺將更多具有新媒體的特點,這是可以預見的。新媒體的特殊屬性使得它在很多具體的決策中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只有從全新的角度認識和考慮媒體發展趨勢,才能在時代進步中保持主動,更好地發揮媒體融合的價值。

首先,充分認識媒體融合,無論出版技術如何變革,用何種網絡傳輸,只要具備媒體性質的功能和業務,都視為新媒體,大力加強建設。

其次,要認識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拓展,又與傳統媒體有明顯的差別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進新媒體又好又快的發展。

再次,充分認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并最終走向融合的關系,積極統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牢牢把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2、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兩種文化的融合

新媒體之所以在短短數年間受眾人數暴漲,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別是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使“人人拿著麥克風,人人都可被關注,隨時隨地可發布”成為現實,其“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特性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體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視角的簡單復制,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重置了社會的組織架構,喚醒了沉睡在草根群體潛意識里的參與社會進程的訴求欲望和權利欲望,這是新媒體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貢獻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體的草根性賦予了它最鮮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視角和草根屬性也注定了這是把“雙刃劍”。它在向我們提供大量新鮮資訊的同時,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傳統媒體則代表著一直在主導社會發展的精英文化。其傳播模式從思想層面上來講,是一種預先策劃好的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傳統媒體的精英文化屬性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無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導意義。它通過輿論宣傳和輿論控制避免了整個社會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容易導致的盲目和沖動,是中國社會能夠穩步向前發展的一塊基石。

2 盡管互聯網使得大眾發表觀點更加容易,但是大眾的網上行為是一種草根文化,傳統媒體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舊重要,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內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所代表的不同視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調和的。恰恰相反,它們的相互促進和融合發展才有利于發出最具價值的聲音。走融合之路是它們發展的出路,這種有機結合的力量將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著草根經驗與精英意識的結合,幾乎可以涵蓋所有行業和群體的聲音,兼具經驗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輿論引導機制,聚同化異,扶正抑偏,對于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議題的實施都會帶來重大影響。

3、優勢互補共利共贏

新媒體在載體和內容上糅合了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表現出數字化、碎片化、話語權的閱眾分享、自媒體特征。2010年,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非“微博”莫屬。今天,你織“圍脖”了嗎?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個人時代生活的一種時尚表達。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微博已經從影響個人生活延伸到推動信息傳播,甚至社會變革的層面。據學者分析:一種傳播媒體普及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ヂ摼W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個月??梢娦旅襟w發展速度驚人。然而,新媒體也存在自身的問題,首先是新媒體原創新聞不足;其次是新聞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價值和知識;最后是網絡新聞的趨同化。在目前的環境下,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在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在一段時間內仍是主流而難以取代,其內容優勢在短時間內不可動搖。因此新媒體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傳統媒體的繼承基礎上。由此可見,傳統媒體的輿論環境和新媒體輿論環境實際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只有走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聯動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優勢之一是內容生產力。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新媒體在內容方面對于傳統媒體具有相當高的依賴性,大量的原創性首發報道仍來自于傳統媒體。特別是在我國,傳統媒體在這一點上的優勢更是決定性的,這是因為根據我國當

3 前的相關法規政策,新媒體在新聞報道的采編權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發布的新聞信息在很多時候只能是轉自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內容資源優勢與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渠道融合成為全球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

其次,傳統媒體聚集了一大批職業化的優秀新聞傳播工作者,這些傳統媒體的新聞業者既接受過關于新聞傳播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的專業訓練,又接受過關于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專門教育。對于新媒體來說,組建自己的新聞采集隊伍,不僅存在著政策方面的障礙,還存在著無法承受的成本開支,更重要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網為技術精英們所創建需要的是技術人才,而今,網絡越來越把眼光轉向了有新聞背景的人員,傳統的新聞規律、新聞實踐和新聞經驗被因特網所接受和利用。傳統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一旦結合網絡的特性,創造性地運用到網絡上,必然會結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傳統媒體大都經過了長期的經營和發展,在受眾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應是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優勢。特別是面對當前傳媒產業的紛繁復雜、產品多樣且供大于求的媒體市場格局,傳統媒體的品牌在受眾中的信任度與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來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和原品牌的強化,這正是近年來傳統媒體在利用品牌資產方面的一種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網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臺。

總之,盡管新媒體擠占了部分市場份額,但是傳統媒體擁有優于新媒體的人才、資源、權威性及品牌等傳統優勢,新媒體必然要與傳統媒體結合,各取優勢,互補短處,形成一個綜合的信息傳播和互動的平臺,推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策略

當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尚未完全規范期,分配出現多極分化,思想出現多元化,正確宣傳黨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升新聞宣傳水平,是新聞機構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當今推動社會進步的角色無法由一方單獨完成。站在發

4 展的角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將是今后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實踐證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使媒體核心競爭力發生巨變,既延長了新聞產業鏈條,突破了傳統媒體過去在時間、空間、影像表現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繼承了傳統媒體強烈的策劃意識、整合意識、莊重感和攜帶方便等特性,使新聞產品的傳播媒介具有豐富性和可選擇性,還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時效,擴大了影響。如何加強兩種媒體、兩種傳播途徑的融合,切實擔負媒體責任,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揚長避短,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最終可以通過兩種媒體的互相結合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1、要發揮輿論引導,搶占輿論主陣地

媒體融合的全媒體時代,仍然是一種輿論工具,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使其適應全媒體時代受眾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利用自己的權威性積極和新媒體相結合,發揮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取得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化解社會危機,是傳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媒體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2、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擴大新聞宣傳的實際效果

加強媒體間的互動,把傳統媒體的深度及其傳統價值理念帶到新媒體的創意和制作過程當中去,不斷探索最佳切入點,進一步拓寬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平臺,努力打造數字化期刊等產業。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表示:“傳統期刊要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數字化將增強了期刊業的傳播力。”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地探索互動之路。

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數字期刊強化線上線下平臺互動,建構專業化、深度質量的新聞專題,逐步增強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競爭力,即是傳統媒體和它所屬的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必然。

3、 要加速傳統媒體的轉型

面對新形勢,傳統媒體必須創新轉型,緊跟新媒體發展步伐,在新媒體發展上有所作為。要抓住機遇發展平臺、利用平臺,堅持內容為王,按照新媒體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按照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整合資源,加快發展。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實現與新媒體之間的相互整合、融通,以發揮綜合整體的優勢,從而創立新的發展模式,開辟新的發展道路。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遵循中央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精神,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項目支持等方式推動各種新媒體技術的自主研發,實現手機全媒體移動發布,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融為一體,搶占國際技術制高點,迅速壯大新媒體產業。第二,完善我國移動內容版權的法規,尤其是制定適應媒體新技術發展的配套政策,推動能源節約型的數字媒體普及傳播,實現綠色低碳環保、無紙化發行。第三,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內容、受眾方面應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分工合作,促使傳統媒體轉變觀念,實現傳統媒體數字化、移動化的發展。第四,面對當前多元化、即時性、多樣性的輿論環境,政府、企業等單位都要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順應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技巧。第五,傳統媒體應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媒體系統,這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體系統,將主動傳播與驅動傳播、群體傳播與個體傳播、事實傳播與觀點傳播、隨時傳播與定時傳播一體化,才能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4、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模式,建立全媒體團隊

報紙發展全媒體,最大的資源優勢是人才基礎。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進必要的新媒體專業人才之外,可以倡導報社內部記者編輯兼職新媒體崗位。報紙這么多年培養了一大批擅長內容把關、精通內容制作的人員,而隨著厚報時代向薄報時代的轉換,報業內部也面臨著人員重組的可能。報紙在這樣的背景下辦新媒體,可以借助母報的采編、經營隊伍,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模式,建立自辦新媒體所需要的團隊。傳統媒體自辦新媒體,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解決新媒體建設的人才需要問題,反過來也能鍛煉和培育記者編輯的新媒體素質,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

5、加快新媒體融合的法規建設和監督管理

隨著新媒體技術、運營和服務方式所帶來的一系列變革。融合不僅僅發生在新媒體的產業端。政府和行政機關的立法理念、法律體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了二者各自優勢的有效融合。

首先,加快新媒體立法,進一步拓展法律監管范圍??煽紤]研究制定一部關于新媒體管理的專門法,從公法角度對新媒體管理的范圍和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從私法角度對新媒體的行為和言論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推進新媒體衍生領域的相關立法進程,完善法律體系,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較為完備的法律依據。第二,加強常規管理。面對紛繁多樣的新媒體服務模式,建立和完善新媒體輿情的搜集、研判和反應機制,對重點網站、熱點問題等進行全天候監測,準確把握輿情脈動,為引導輿論和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快新媒體技術的研發,加強技術監管平臺建設,增強技術防護能力,提高新媒體管理效能。第三,是健全新媒體倫理規范。由于新媒體的特性,實施絕對、完全的監控幾乎不可能。因此,加強新媒體倫理規范體系建設,增強新媒體行業自律意識十分重要。第四,適應新媒體技術和服務樣式的發展需要,發揮新媒體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制定完善新媒體倫理規范。大興新媒體文明之風,加強新媒體倫理教育,推廣博客圈典型做法,引導新媒體人遵守職業道德,增強自身免疫力。第五,建立健全道德監督機制,預防和查處新媒體失范行為,不斷提高新媒體職業道德水平,積極推進新媒體自律。 總之,加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必須站在其現實作用和深遠影響的高度來認識;從注意規劃、加強建設、充實隊伍、完善制度、規范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強信息產業發展與網絡文化發展的統籌協調,堅持依法、科學、有效管理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新媒體,真正使新媒體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和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

第三篇:試論新媒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 新媒體的發展依賴于傳統媒體。 新媒體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寬帶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這些不足都可以從傳統媒體中得到有益的補充。一方面電視媒體擁有四通八達的有線電視網,它們具有建成寬帶高速傳輸網的現實可能性,這正是新一輪因特網革命興起的基礎,它將極大提高網絡傳輸速度,并結合網絡與電視的優點,為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可以為新媒體提供鮮活的內容和素材,傳統媒體具有星羅棋布的信息采集網、經驗豐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豐富多彩的信息數據庫,這些在“內容為主”的新媒體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新媒體借助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就能擴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斷獲取世界上各個領域的最有價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傳統媒體還擁有雄厚的品牌資源,一些著名新聞機構在廣大受眾的心中早已樹立了良好的傳播形象,新媒體與這些機構聯合,就可以利用這些名牌效應,提高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網絡信息的虛假性、無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廣大網民的光顧。

(二)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 面對新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機制、自我完善已經刻不容緩。新媒體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媒體主動積極利用網絡優勢來改進自身。如改革新聞機制,大力發展多媒體新聞,開發網上點播新聞、網上圖像新聞,甚至實驗網上音像新聞等,以便與未來信息高速公路接軌。眾多媒體紛紛與網絡媒體聯姻,獲取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網絡版或電子版新形態。

(三)傳統媒體可以以新媒體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質素并達到多層面創收,盈利模式創新可以更加強大。

傳統媒體在強大門戶或優質網絡傳媒中,擴大自己的平臺、有效整合自己的記者資源及策劃資源,解決自身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中國報業網是一個平面媒體互動交流的平臺,各大報業集團通過這個網絡專業門戶交流資源和信息,以中國報業網的廣泛輻射傳播特點,他們組織一系列活動,診斷現在各體制內報業集團的市場化問題,資源整合利用問題,推廣優秀發展模式問題及每年一度的各種評選,有效地實現了報網平臺的互享互利。比如,針對體制內黨報報業集團市場化的尷尬困境展開專題研討,組織專家和事件親歷者論述相關的問題解決方式,并針對各個報業集團市場化道路的特點和困難,做出診斷;對于像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南方報

業集團等比較成功市場化的集團模式,介紹和推廣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四)二次傳播 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已經從強勢主導地位轉化成基礎內容提供者,相對來說,需要傳統媒體在報道或策劃專題時要照顧二次傳播的效果,要迅速適應這一轉變,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發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圖片的高質化、先網絡再印刷的時效化等等既是對傳統媒體的挑戰,也充滿了機遇。

一方面,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過去幾年一直都在嘗試著利用新的傳播技術,通過與新興媒體的整合和互動來提升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新興媒體如果沒有上游傳統媒體豐富的新聞內容資源的支持,也難以實現飛躍式的發展??梢娺@兩種媒體能夠優勢互補、互相包容、互相推進、共同發展。他們的關系是:一方面新媒體將最廣泛、最深刻的影響二十一世紀人類文化、經濟和生活;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向多元化經營,向“多媒體”轉變,新舊兩種媒體的互助、互進將會迎來二十一世紀信息傳播的新紀元!

二、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新媒體興起的過程:首先是電腦的發明,然后是互聯網的出現和HTTP協議的發明。其他的數字技術包括衛星電視、寬帶網和手機無線服務平臺。衛星電視、寬帶網和手機無線服務平臺這三項數字技術興起,為數字技術席卷當今世界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也為數字技術在日后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中國新媒體產業的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同時政府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新媒體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根據相關統計,2006年中國新媒體的兩大組成板塊移動媒體和網絡媒體均實現較快增長。移動媒體總收入達到888億元,包括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短信、手機游戲、移動電視等,同比增長41.3%;網絡媒體總收入為252億元,包括網絡游戲、網絡廣告、網絡視頻、博客、各種下載業務等,其中網絡游戲和網絡廣告收入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62.0%和48.2%。截止2007年初,國內在香港地區和境外上市的新媒體企業已經達到16家。中國廣播影視系統已有5家上市公司,融資總額達80多億元?!?】隨著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競爭加劇,新媒體企業將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點。少數大型新媒體企業憑借其投資、技術和人力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大多數小的新媒體企業只能依靠更加細化的市場維持生存。

(一)由于高新技術這樣一個強大的力量在推動,我們國家新媒體發展已粗具規模,呈現出幾個趨勢,主要表現為:

1.新媒體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比較成熟,這是我國新媒體發

展的先決條件。

新媒體是一種傳播方式,我們不能將傳播方式、載體和內容混為一談。目前傳播內容沒變,新媒體帶來的只是傳播方式不同。從全世界范圍內來看,新媒體技術已經完全成熟,計算機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中心環節,互聯網成為基本載體,光電傳導、電子紙也日趨成熟。我國新媒體傳播的硬件技術和支持條件已經成熟,特別是在通訊領域,技術上不但與國際發展水平相當,甚至有幾十項技術能夠領先于國外發達國家。

2.使用新媒體的消費者越來越多 。 在新聞出版總署進行的閱讀調查中,閱讀傳統出版物的人數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閱讀新媒體的人數則以30%的速度在增長,特別是年輕人和知識分子人群表現尤為明顯,他們正是我們出版物市場未來消費的最大主力。再比如說,過去人們讀書、看報的時間,現在已經大量轉移到網絡上。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新媒體已經被讀者、觀眾和聽眾所接受,人們的閱讀、學習習慣已經發生很大的轉變。 3.新媒體的終端已經相當普及。

任何媒體傳播都沒有今天新媒體傳播的條件好,中國目前手機用戶的數量已經達到4.2億,計算機顯示器、閱讀器有1.3億,市場上流通的電子書有30多萬種,新媒體的終端設備已經相當普及?!?】這不是政府規劃,而是市場自動形成的。絕大多數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具備新媒體閱讀的終端。 4.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正在日益豐富。

傳統媒體每天傳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聯網的1/4,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帶來了精神享受,新媒體的市場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新媒體的市場逐年擴大,產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光是手機的產量每年就是3.3億。一些通訊公司自己或者通過委托創意公司正逐漸轉向新聞媒體內容生產,如開發手機報、手機刊。大批城市的創意園區、文化園區,也正在為新媒體提供內容軟件。

國家十分重視新媒體公共平臺的建設,這是發展新媒體非常有利的因素。我國已經在新媒體方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國家正在著力搭建新媒體重要的平臺,組織實施重大工程推動廣播、電視、出版、數字出版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

(二)目前我國新媒體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注重大眾媒體研究而忽視個人媒體研究 ;目前的新媒體研究的視角大多數局限于互聯網這一大眾媒體,而忽視對手機、DV等個人媒體的研究。

2.注重單一媒體研究,而忽視整合媒體研究 ;進入90年代以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不僅征服了文字數字化的難題,也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復雜的聲音世界,這一切都意味著媒體整合的時代已經來臨。但是,縱觀咱們國內已有的研究,更多的式注重單一

媒體形式的研究,而忽視整合媒體的研究。

3.過分強調傳播學視角,缺乏與其他學科融合 ;在新媒體的研究過程中,國內的學者過分的注重傳播學的視角,僅僅從傳播學的理論和方法的角度出發,對新媒體的現狀和發展進行研究。而忽視了從別的學科吸取營養,站在更加宏觀的理論和方法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研究。如用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理解新媒體。

4.研究缺乏創新,低水平的重復研究現象嚴重 ;由于“網絡熱”驟然形成的緣故,也由于近年來學風的浮躁,致使不少學術成果已出現較嚴重的雷同現象。網絡傳播和網絡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能否以更開放的心態不斷“刷新”并“升級”自己的研究,避免雷同,有所創新,出高質量的成果,這是新聞傳播學者面臨的挑戰。

5.新媒體與社會溝通的思想認識不統一;新媒體業界發展不平衡,新媒體滿足社會需求的動力不足;社會信息化程度較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策略滯后;新媒體技術標準滯后;新媒體的管理亟待加強。

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的根本特性可以用異質化傳播來詮釋。了解異質化傳播,則要先理解同質化傳播的特點。所謂同質化傳播,就是把相同或類似的信息,毫無區別地傳達給受眾,這也正是傳統媒體的特點。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針對不斷提升的個人差異化需求,尤其是對于信息內容產品的需求,新媒體出現了,這種新興媒體能使人充分表達自我,并得到其高度個性化內容產品。于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我們進入了異質化傳播時代。 (一)多樣化

隨著媒體形式越來越豐富,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會不僅僅是網絡傳播研究。更多的研究對象和主題將會進入到研究者的視野。同時,研究的觸角也會逐漸深入到新媒體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新媒體發展與人、新媒體發展與文化傳統、新媒體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新媒體發展與國家技術政策、新媒體發展與傳媒市場、新媒體發展與全球化等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1.手機移動媒體,開創新媒體時代。

如今的手機不只是作為通訊工具,還承擔起“第五媒體”的重任。有研究者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對廣告互動進行了探討,認為手機媒體成為新廣告媒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對于手機電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卻認為,雖然在新技術的狂熱推崇下,手機電視將成為新技術催生下的又一顆金蛋,但其受到受眾心理、內容以及媒介繁榮的制約,因此“手機電視是輔助媒介的主流想象”,“技術的指揮棒為人類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術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術的漩渦’”?!?

】另外,還有學者研究表明“現在也許還沒有人認為手機報紙的用戶會趕上或超過報紙網絡版或印刷版的讀者數量。但是,手機報紙確實是用一種21世紀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聞又忙于行路的公眾提供了一種快樂閱讀的享受。”

2.IPTV,傳受互動進行時。 IPTV即交互網絡電視,一般是指通過互聯網絡,特別是寬帶互聯網絡傳播視頻節目的服務形式。有人指出,“IPTV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地收視節目內容”。數字交互電視是集合了電視傳輸影視節目的傳統優勢和網絡交互傳播優勢的新型電視媒體,它的發展給電視傳播方式帶來了革新。數字交互電視“顛覆了電視觀眾的‘受眾’定位與電視傳媒的‘傳者’定位”,“數字交互電視的互動傳播,使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在互相共享的、移動的。” 3.播客——新一代的廣播。

通常指把那些自我錄制廣播節目并通過網絡發布的人稱為“播客”。蘋果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將播客稱為“新一代的廣播”。“播客”在網絡中屬于新生事物,發展規模有待于實踐,但是依然有值得期待的未來。播客的用途和內容可以包括談話類節目、音樂節目、會見、講故事、小說、指南、解說詞、運動比賽轉播或者實況說明等。“播客”甚至會開拓商界、廣告界、公共關系等新的傳播領域。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了改善時下頻頻受損的形象,提供了大量公司高層接受采訪的播客文件。另外未來“播客”將從業余走向專業與業余互補并存,從免費走向收費“播客”和免費“播客”并存。 (二)與業界結合

隨著新媒體研究的不斷深入,不斷地有業界的人加入到新媒體的研究隊伍中來,如中國互聯網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的方興東對Blog的研究。同時,以往成立網絡傳播研究機構,或是大專院校單獨成立,如北京廣播學院2000年設立網絡傳播學院;或是網站單獨成立,如千龍網2002年設立千龍研究院。而2003年內出現了一種新模式,即大學與網站共同建立網絡傳播研究機構,且好事成雙,年底不約而同出現了兩家:12月1日,“西北工業大學?新華網網絡研究院”正式成立;12月29日,“南京大學?江蘇省互聯網新聞中心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中央及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與高校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共謀發展的新嘗試。

(三)集團化成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我國傳媒集團的發展模式正在取得突破性變化,顯示了跨地域,跨媒體,跨行業的發展趨勢,但無論是專業化水平,市場化程度,還是科技手段,人才素質 ,資本實力,傳媒質量,產業化經營等,我

國的傳媒集團都需要進一步改進。具體說,我國傳媒集團化發展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集團化運作程度不高,整體缺乏競爭力;組織結構不科學;內部管理不規范;存在發展的機制障礙; 傳播產品同質化,營銷手段行政化,人才機構不合理,經營管理人才緊缺等。我國傳媒集團的問題,其實是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在傳媒競爭越來越強烈的顯示情況下,要彌補自身得不足,解決存在的內在問題,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就必須不斷培育和提升核心競爭力。

(四)對新媒體研究方法的研究

我國從事新媒體研究的學者,相對來說,理論、知識與技能上準備不足,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落后,甚至對什么是新媒體還沒有完整的認識和了解。因此,迄今為止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真正能夠在傳播理論上有所建樹的目前還不多見。新媒體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國外現有關于新媒體的研究借用傳統傳播調查、媒介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心理學及政治經濟學等研究方法。其中有些是定量分析,有些則是質的研究。傳統的各種研究方法用在新媒體領域時,當然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而新媒體,也給各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發展方向和新的挑戰。 綜上所述,全文對新媒體的產生背景、新媒體目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做了簡明扼要的概括,但是還不能深入的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新興媒體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方向,使之成為我們社會發展的推動器。近期,國家相關部門將加快啟動新媒體研發的重大工程,加大對新媒體發展關鍵技術方面的投入,加快制定有關新媒體發展和管理的重大政策,以投入、項目、技術、管理四個方面的重大舉措,推動我國新媒體的大發展。

第四篇:舊媒體 新媒體比較以及發展趨勢

電視媒體是眾多媒體中危機傳播的最優媒體

與報紙、廣播等媒介相比,電視以視聽合一的方式傳播信息,人們能夠親眼見到并親耳聽到如同在自己身邊一樣的各種活生生的事物。因為其視聽合一的傳播使得電視的畫面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直接刺激了人們的感官和心理,使受眾獲得感知經驗上的認同,這是其他任何媒體所難以達到的。

1.電視媒體的現場直播

可電視剛進入傳播領域不久,就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成為當今受眾面最廣、影響最大的新聞傳媒。新聞報道講求時效,以最快的速度對新近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是每一個新聞媒體追求的目標。廣播電視的出現和普及讓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有所增強,特別是現場直播這一實時、同步、零時差的新聞報道方式誕生之后,受眾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見證新聞時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這一特性使得電視在危機發生時可以讓觀眾真切地隨著事件的最新進展而獲得信息。

2.當今重大危機事件報道中,電視媒體發揮的重大作用

過去,中國的電視媒體習慣于做預設主題、預設程序的直播,在預知發生的事件前做好充分準備。2001年的9?11事件給中國電視媒體上了一堂課,9?11事件符合一切直播節目的元素,需要發揮電視獨特的優勢的時候,央視卻沒有出現。

2009年4月中旬,墨西哥公布了發生人傳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從這時候起,甲流在全世界的爆發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電視媒體在甲流發生的前期就比較關注墨西哥和美國的情況,并及時地根據國內的情況發布了最新的消息,在中國發現第一例甲流疑似病例后,電視媒體的報道更是做到了在第一時間里傳遞出最權威的數字和內容。等到高峰期的時候基本上是在每天每個時段的新聞里都做了及時的報道,同時對一些康復的病人和預防甲流的常識進行了引導性的報道,每天在重要的新聞時段都會及時地更新數字和及時地發布最新的消息。比如,在濟南的一名康復患者,就是以現場記者出鏡,到區醫院進行的現場報道,這樣就比較直觀,而且還充分說明甲流是可防可治的。國內主流媒體在這樣危機時間中不僅做到了及時報道,同時也在另一方面說明,在互聯網咄咄逼人的氣勢前,電視機仍然是此時此刻世界上被打開最多的電器,具有同步聲畫功能的電視現場直播依然是現代信息傳播無可替代的最佳媒體。隨后,各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但是電視媒體始終成為報道的主力軍。

3. 在受眾關注度較高的危機事件當中,電視媒體應承擔起引導輿論的責任

在危機事件中,有很多并不是以某些事實的發生為標志的。它可能是潛在發生并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又是人們普遍比較關心的問題。這就要求電視媒體長時期地做好對事件的策劃工作,積極地引導民眾的正確輿論。

不僅是電視媒體,所有的媒體都應當擔負為受眾提供真實、及時的信息和為民眾解疑釋惑的責任,通過對事件的剖析,讓受眾看到事件的內在規律,以消除因事件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自然是人們比較關注的焦點。央視對這一題材進行了充分的策劃,從“新聞聯播”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專欄到經濟頻道的“堅定信心促發展”專題欄目,詳細而理性地分析了當前金融危機發生發展情況,并及時地關注國家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同時還提出一些積極的預測和典型報道。這些報道都為人們充分了解和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這一系列報道中,電視媒體還通過訪談等多種形式來彌補電視新聞的深度問題,讓新聞更加豐富和具有思想性。在這樣一類的報道中,電視媒體的多樣性傳播特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承擔起為民服務、引導輿論的責任。

新舊比較: 電視媒體優勢

1. 個人媒體的可信度不足以承擔引導危機輿論的重任 2. 電視媒體的信譽度為其贏得受眾

3. 可利用個人媒體來提高危機傳播的時效性 劣勢:

1. 傳統電視媒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讓信息具有了即時性與持久性,不能無限制的傳播信息。而通過新媒體,時間和空間不再是信息的障礙,形成了信息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虛擬空間,使用戶體驗到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傳統電視媒體望塵莫及的。

2. 另外相對新媒體而言,傳統媒體互動性不強,不能像新媒體一樣最大化的開發節目內容的市場價值,不能更好的與用戶互動、激發用戶的熱情和增加用戶的歸屬感以及給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3. 同時,在信息量方面,傳統媒體電視媒體不具備龐大的信息量,而新媒體的信息量可以用“無窮無盡”來形容,在這方面傳統媒體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真正的自媒體,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傳受終端,可以隨時隨地、自主自愿地傳受信息;手機媒體是真正的多媒體,可以傳受音頻、視頻、動畫、圖像、文本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手機媒體是真正的草根媒體,手機的低成本以及易操作性,使手機媒體成為用戶最多、應用最廣的媒體。

手機媒體危機傳播模式

“危機狀態下的傳播是一種變異了的傳播系統”。危機傳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復雜多變的。而手機短信即時、快速、短小的信息傳播特性,恰好符合危機傳播原則①,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采集、編輯信息,將信息傳播到最大范圍,做好信息溝通和意見協調,發揮社會協調和社會動員的作用,協助組織化解危機。手機媒體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其在危機傳播中的優勢:(1)手機媒體傳播定向性強,危機信息有效到達率高;(2)手機媒體傳播方式個性化,危機信息易于接受;(3)手機媒體的移動性強,危機信息無孔不入;(4)手機媒體的高度參與性,危機信息采集便捷。

一、新媒體環境下危機公關的特點

1、傳播范圍擴大化

通常我們的危機公關事件,都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反饋給廣大的市民,傳播范圍大大擴大。

2、傳播的時效性 新聞講求時效性,而信息的傳播同樣也是。新媒體的傳播不需要通過繁復的核對和制作,時效性增強,可以在第一時間再現事件,信息采集、發布、傳送、接受為一體,迅速實現整個流程的操作。比如新疆7*5事件,很多人通過手機拍下視頻第一時間發布的網絡上,被廣大網絡瀏覽和轉載。

3、信息的復雜多元

傳統媒體由于存在時間較長,體制健全,運作流程固定程序化,必須接受政府的審核和查對。而新媒體傳播中存在著匿名性,并且用戶身份復雜難以核實,這就是有關公關危機的信息紛繁復雜、形形色色,有些不利于政府的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布出來,但是這也要求我們的閱讀和理解要有選擇性和高度的識別能力,不能偏聽偏信,不能盲目跟從,要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能隨波逐流。

4、信息傳播得到及時的互動 在新媒體時代的公關危機中,可以很明確的看到大家的意見和看法,每個人可以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使得公關主體能夠體察民意,接收到大家的反饋意見并且順民意、撫民心,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并且可以在第一時間得知對這次公關危機事件處理的結果的反應

新媒體優勢:

1. 新媒體可用作危機信息上行的工具,普及的手機、網絡等終端在日常環境監控、危機的發現和上報等方面具有分布廣泛、主體多樣、便捷敏銳等特點,其監查的視野和敏銳度要遠遠勝于政府職能部門

2. 新媒體可用作危機信息分析工具,幫助決策者快速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

3. 新媒體可用作信息下行的工具,在傳播危機應對知識、宣傳政策、破除謠言等方面有強大功能

4. 資源優勢。新媒體因為其廣容性而擁有無限的資源。新媒體采用超鏈接的方式將無限豐富的材料立體式發布。廣大人民可以在任何地點都可以了解最新消息。

5. 時效性優勢。新媒體在時效性上的優勢,在危機傳播上尤為重要。如汶川地震發生時,網絡媒體領先傳統媒體作出了報道,在地震發生后十五分鐘就發出了報道。

6. 互動式傳播。新媒體中傳受雙方的地位不固定,兩者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新媒體能夠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傳播。新媒體中的微博和博客,通過留言和評論,給公眾提供一個交換意見的場所,使受眾能夠更快的了解危機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

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應對公關危機(發展趨勢)

1、成立信息監控小組

想要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的解決問題,就不能依賴危機發生后才亡羊補牢,而是要提前做好準備,有一定的預警機制,能夠防患于未然。成立了信息監控小組之后,能夠對新媒體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監控,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就可以及時發覺,在事情影響尚小、還沒有產生惡劣影響的情況下及時向上級反應情況,以便控制事態,縮小影響。

2、專門成立公關小組或者公關公司 想要處理好公共關系,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技巧。政府或者企業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公關小組,對該小組的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確保他們在遇到危機的時候能夠給予恰當的幫助和處理?,F在有很多專業的公關公司,他們有很好的職業素養和豐富的經驗,懂的如何應對突發性的危機,可以與他們合作以備遇到困境,避免臨時抱佛腳的手忙腳亂。

3、做好事后的總結,注重營造良好的公關形象

對于公關危機,不能事情解決了就認為大功告成棄之不顧。需要針對這一事件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影響、解決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問題進入深入的分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處,并且做成總結材料以便日后借鑒經驗和改進。在平時的運營中,也要格外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公關形象,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察覺到公眾形象的重要性,要在平時生產和工作的一點一滴中建立起一個負責的、可信賴的、質量有保證、服務周到的形象。

4、全方位運用“議程設置功能”

“議程設置”是輿論導向的第一個階段,主要針對傳統媒體而設置的概念,即媒體通過有選擇的報道新聞來引導社會注意力。新媒體既有追求經濟效益的客觀需要,也必須承擔“社會公器”的責任。因此,新媒體在利用網絡營銷、廣告營銷手段進行商業運作的同時,也必須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報道社會事件,并充分發揮“社會良心”的作用,主動配合民眾進行“議程設置“,客觀報道和正確引導事態的發展,進而為科學、透明的公共決策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

5、新舊”聯姻“應對”集合行為“

集合行為指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生的非常態社會集合現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亂的形態出現,往往會造成對正常社會秩序的干擾甚至破壞。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使用便捷,因此能夠對突發性的危機事件迅速做出回應,能夠擔當危機預警衛士,并且能夠有效的與公眾互動。在危機始發階段,手機、博客等掌握著主要的危機信息,能夠對危機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突發性的危機事件中,身處危機現場的個人往往能夠比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更快更精準地采集到危機現場的信息,并通過手機或博客發布,向公眾預警,并為傳統媒體擴充信源。到了危機的中級階段,傳統媒體擔當著控制和化解危機的重任。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雖然手機、博客等交互性媒體的出現使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制權減弱,但是傳統媒體始終在危機傳播中擔負著主導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危機傳播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危機傳播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聯姻是一種優勢互補,可以提高傳播效益。

第五篇: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摘 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以下四大轉型趨勢:學科融合,大學需要優化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并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道新聞;科技創新,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而不是創新的跟隨者,應加強針對新媒體環境的應用性研究,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理解生態,只要我們身處的媒介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報道新聞的方式就沒有理由不變,我們新聞教育的模式也沒有理由不變。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轉型趨勢;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誕生的那一年,美國《時代周刊》將“你”(YOU)列為年度人物。在數碼文化方興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經被稱為受眾的人們變身成為信息生產的積極參與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們所處的世界已經從一個公眾必須依賴專業媒體獲取信息的社會,變成一個“人們可以自己獲取并且生產信息的社會”?!稌r代周刊》預言,為數眾多的用戶生產內容平臺,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僅會改變世界,而且還會改變世界變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變遷的媒體環境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挑戰。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四大轉型趨勢。這四大趨勢概括起來就是:學科融合,媒體融合,科技創新和理解生態。在當前幾近相同的技術環境里,這四個方面不僅是西方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課題,也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需要重點思考的發展方向。今天,我想圍繞這四大趨勢,立足于世界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前沿,并結合浙江大學的探索,談談想法。

一、學科融合

先說個案例。最近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似乎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他們也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家被校方“關閉”的新聞傳播學院。當然,校方并不主張用“關閉”這個詞,他們用的是“重組”。該校高層表示,現有的學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約束,以至于無法為學生提供他們所希望的新聞教育,也無法使教師從事他們所希望的教學和研究。在重組期間,新聞教育仍然以課程的形式繼續,不過必須是雙主修,或主修其他專業加輔修新聞專業。請注意,是輔修新聞專業。面對學院教師、學生和校友的質疑,校方強調此舉將是提升該校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大契機,未來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傳播、媒體和技術等多種相關學科和資源的新學院,并可望成為美國最好的。

科羅拉多大學或許只是個案,它有許多內因,如原來學院的內部管理比較混亂等等。但這一個案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面臨每天都在改變的媒介環境,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也需要改變。在這個媒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時代,新聞(Journalism)和新聞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戰,需要大大拓展。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聞教育僅僅依靠新聞學院是否足夠?

科羅拉多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被重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認為它沒有很好地與其他學院合作,從而無法提供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因此,如何優化大學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成為新聞傳播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

這一目標有不同的實現途徑??屏_拉多大學是比較極端的一種。目前,浙江大學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新生進校都按人文或社科兩大類劃分,前兩年打通培養,主要是通識教育,沒有具體專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從第三年開始,學生進入自己確定的專業院系學習。用校方的話說,就是一種“寬專交”(拓寬基礎、專業培養、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就彌補了原有單一化專業教育的不足。當然這一模式在新聞傳播專業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大塊的實習時間使得本來就被壓縮的專業課程進一步壓縮,導致學生感到在校受到的專業訓練不足。進入專業較晚,也使學生難以找到專業感覺。頭兩年通識階段選課太隨性,有些課程感覺用處不大??偟膩碚f,這種“寬專交”的培養理念是適合新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教育的,但具體模式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媒體融合

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家普爾教授提出。他認為,媒體融合就是傳統上需要依靠多種媒介技術來提供的內容和服務被整合在一種媒介之上,而這種媒介通常就是數字網絡媒介(Pool, 1983)。同樣來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專家、比較媒介研究專業的創始人杰金斯教授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展開。他將媒介融合定義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個媒介平臺的內容流動,多種媒介產業之間的合作,以及媒介受眾的主動信息獲取行為(Jenkins,2006)。從這個意義上講,媒介融合并不單純是一種技術現象,而是包括技術、產業、文化和社會變遷等多種因素的復雜過程。

媒體融合的大潮同樣席卷中國。不論是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的三網融合進程,還是每個媒體內部爭先恐后規劃的全媒體藍圖,都體現了這一趨勢。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則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媒體融合的壓力。從前,報社記者只會寫文字稿就行了。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記者被要求在新聞現場同時以文字、照片、音頻、視頻的形式通過微博等方式發布新聞。一些記者為新技術帶來的新可能而歡欣鼓舞,還有一些記者則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從心。如埃里克?牛頓所言,“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理解新聞的本質,并使用最適合的媒體。(Newton, 2010)”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挑戰。

面對日趨融合的媒介環境,新聞傳播教育如何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傳統新聞理論對于新聞現象的歸納和解釋是否仍然準確?傳統按媒體劃分的采寫編評課程是否還適應當前的融合新聞報道?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又該如何改變或重組現有的課程設置?目前,大多數高校選擇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徑,即對現有課程進行修正的同時,增加一些新的課程。浙江大學也是如此。201

1年上半年,浙大增設了《媒體融合》本科課程,我是主講教師。在教師講授相關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調研國內外融合新聞報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獨立完成一項融合新聞報道任務。同學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收獲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課時太少,未能與實驗課結合,發布平臺不夠完善等等。

三、科技創新

一直以來,新聞傳播教育,包括研究,與業界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斷層。理論研究保持獨立性固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應用研究也與業界脫離就值得反思了。在新聞傳播學科,高校喊產學研一體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事實卻是說的多,做的少。常見的情況是,業界在前面嘗試,學界在后面觀望。業界有了成績,或出了問題,象征性地請學界來總結一下,僅此而已。結果就是,業界覺得無關痛癢,學界感到疲于應付。雙方仍然未能找到一個有效的連接點。

要改變這種局面,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而不是創新的跟隨者。舉兩個例子。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剛剛建立了一個Reese Felts 數字新聞項目,旨在通過實驗研究探索新聞傳播的新形式。其中一個重要嘗試是,建立一個由學生設計、開發、制作和運營的新聞網站

(reesenews.org),然后利用這一平臺試驗各種不同的報道和敘事方式,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實時監測和分析,測量不同方式的傳播效果。一方面,網站為所有相關課程提供了實踐基地,另一方面,網站實驗研究的結果也可用于指導專業媒體的新聞實踐。另一個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羅拉多大學,他們也建立了一個名為“數字媒體實驗廚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實驗室,從新聞技術、技巧和商業模式這三個方面進行創新研究。

中國大陸的新聞傳播學院在這方面雖然整體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開拓者。比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體融合未來實驗室,并與多家媒體和IT企業開展了多種合作,初顯“媒體硅谷”之勢。浙江大學最近也利用學校投入巨資升級傳媒學院實驗室的契機,重點建設新媒體實驗室,由認知研究實驗室、數字影視與文化產業實驗室、電子編輯與數字出版實驗室組成。其中,認知研究實驗室配備全球最先進的眼動儀和腦電儀,旨在利用認知科學的研究手段為新聞科技創新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支持。

四、理解生態

我們所處的世界已經不是原來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人也不再是原來的人。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所處的媒介環境發生了深遠的變化。不論是新聞傳播教學還是研究,都必須時刻把握不斷變換的媒介環境,方能與時俱進。理解媒介生態的關鍵是理解我們周圍的人,理解那些我們曾經稱之為“受眾”的人們。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例如思維方式上,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具有更強的批判能力,不再認為傳統的主流媒體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來源,對新聞的理解也不再是單一的、靜止的;行為方式上,Web2.0的出現使

人們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者和消費者,也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和生產者。同時,人們的習慣也發生了變化。例如,淺層閱讀逐漸取代了過去印刷媒體時代的深度閱讀;多任務(multitasking)逐漸取代人們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等等。面對變化的環境和其中的人們,新聞傳播教育不能熟視無睹。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弄清楚現在的人們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新聞。以情感為例,傳統的新聞報道不能摻雜新聞人的任何情感,記者編輯必須冷靜客觀地報道新聞。但研究表明,帶有情感的新聞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更容易被人們記住。記者不隱藏自己的情感傾向,反而會使讀者更愿意相信。而且,在博客、微博這樣的新平臺上,帶有個人感情的報道更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人稱。第三人稱毫無疑問是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但人們發現,用第一人稱講新聞,會使受眾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媒介進行交流。當然,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幫我們進行決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身處的媒介環境發生變化,我們報道新聞的方式就沒有理由不變,新聞教育的模式也沒有理由不變。

基金項目:本文是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微博動員信息的傳播機制與效果研究”(G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Bradshaw, P. (2007). A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sroom[OL].

Grossman, L.. You — Yes, You — Ar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Pool, I.. Technologies of freedom[M]. Cambridge, MA: Belknap/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Jenkins, H.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Newton, E. Four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rend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項目管理半年工作總結下一篇:項目經理安全述職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