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

2024-01-04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1 當前高職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1 學生學習現狀

目前, 本專業的高職生源主要是高考時未能達到本科分數線的高中生, 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較差、基礎相對薄弱。經過一年的基礎英語的學習, 還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通過江蘇省三級B的英語考試, 僅有為數不多的學生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通過國家英語六級考試的學生絕無僅有。再加上多數高職高專的學生認為讀高職就是為了學技術、到企業當技術人員, 專業英語對以后的就業沒有什么關系, 因此大多數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課的學習, 而忽視英語的學習, 對專業英語學習更是覺得太難、太枯燥而缺乏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迫不得已機械的學習, 缺乏學習熱情和動力。

1.2 師資隊伍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 專業英語教學都存在這樣的尷尬局面, 即專業英語或由英語教師或由專業教師承擔。前者英語語言功底扎實, 特別是在講解語法、分析語篇和組織教學活動上駕輕就熟, 但是專業知識欠缺, 對專業英語的教學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容易導致教學只注重基礎英語學科的知識傳授, 而忽視了本專業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后者專業基礎扎實, 特別是在講解本專業知識、專業術語上有很大優勢, 但是仍然存在英語發音不準, 缺乏用英語口語授課的能力, 對英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教學方法也很陌生,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所以, 既精通專業又具扎實的英語基本功的專業英語教師比較少。加之專業英語課程被重視的程度不夠, 課時少 (僅32學時) , 任課教師選擇隨意性大, 師資隊伍極不穩定, 使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另外, 教師的進修學習和交流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1.3 教學方法單一, 手段相對落后

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模式:首先是專業詞匯的講解;接著是“課文翻譯+專業知識拓展”;課后習題的練習和講解, 基本上是“一言堂”、“填鴨式”的, 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活動的展開主要在普通教室進行, 在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 無法緊跟技術發展前沿, 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1.4 教材沒有職業教育特色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 沒有優秀的教材, 再好的教師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F行的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材要么是本科教材, 要么是基本照搬本科內容的高職高專教材, 內容過于艱深, 沒有體現高職教學的“必需, 夠用”原則, 與職業技能的培養聯系不大, 與畢業后從事的實際工作內容相距甚遠, 給教室的教及學生的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 高職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無論是師資力量、教學方法還是教材內容都無法體現和完成英語職業技能的培養。為了提高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培養高素質應用性生物技術人才中的成效性, 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已成當務之急。

2 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

2.1 開發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

專業英語教材不同于公共英語教材要有本專業的職業特色, 即反映不同的職業, 不同的崗位對其人才的具體要求。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 教材內容既要有學生在崗位工作中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又要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其廣度和深度要適中, 要有極強的職業導向性, 突出各種英語類別的實踐性內容。生物技術專業英語除了安排一定學時的專業詞匯的詞根、詞綴學習以及專業文獻的閱讀和翻譯之外, 增加學生畢業后將接觸到的諸如藥品簡介、儀器操作說明、實驗操作步驟等方面的素材, 還需要補充諸如英文簡歷的撰寫及英文摘要的書寫等實用性的內容。

2.2 提升專業英語教師素質

職業教育實用性的要求對專業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專業英語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又是實施者, 提高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 教師的投入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高職英語教師要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和較強的教學能力, 同時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筆者在從事日常教學工作之外, 還兼職從事科技英語筆譯的工作, 這樣的工作經驗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2.3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比一般的普通英語學起來更枯燥乏味, 特別是記憶專業詞匯更困難一些, 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巧學巧記, 這樣才會事半功倍。比如教給學生們根據詞根、詞綴記單詞的方法, 不同的詞根詞綴組合在一起, 能衍生出無數新詞。比如“bio-”這個前綴的意思是“生物, 以它為前綴的詞有很多, 例如biotechno logy (生物技術)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學) 、biotin (生物素) 、biosynthesis (生物合成) 等, 再比如“-ase”這個后綴表示酶, 當看到這個后綴時, 可以首先判斷該術語是否為一種酶, 例如linkase (連接酶) 、oxidase (氧化酶) 、dehydrogenase (脫氫酶) 、amylase (淀粉酶) 等[2]。同時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配備網絡) ,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可以借助于電子詞典 (如金山詞霸科學版) 、網絡搜索工具 (如百度) , 參考詞典釋義、網絡釋義, 合理選擇并確定詞義。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因材施教, 避免基礎好的同學“吃不飽”, 基礎差的同學“吃不了”。

2.4 任務驅動學習

任務型教學法 (task-based approach) 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手段, 是建立在“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3]。該理論認為, 學生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師傳授, 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教師或學習伙伴) 的幫助, 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 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也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其方法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 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場景的教學環境, 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教師能動地引導和激勵, 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并通過任務舉一反三。在任務的設計方面, 著重考慮將學生今后學習與工作中的實際情形作為學習情景。例如:生物技術專業教材中大多的標識、字母代號、專業公式中的符號都是英語單詞的縮寫, 很多學生對這些今后工作和學習中常用的標識、代號、符號不能很好的理解, 記憶不深刻, 這既影響了學生知識的掌握, 也會對今后的工作產生影響。還有, 比如, 英文摘要的閱讀和寫作。大多數高職院有文獻檢索課及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要求, 學生在看文獻時, 看不懂英文摘要, 也不會寫。在專業英語教學中, 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任務, 教學相關性好, 且學生學了就能用, 學習興趣濃厚, 掌握效果也理想。

總之, 高職高專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應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 最終以實用性英語教學為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只要在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活動中貫徹“以應用為目的, 實用為主, 夠用為度”的基本原則, 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就一定能培養出與目前生物行業要求相適應、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性人才。

摘要:本文根據生物技術專業英語課程的特點, 對當前高職高專生物技術專業使用的專業英語教材、學生現狀、教學模式及師資力量進行了分析, 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 進行教學改革, 提出了開發高職教材、提升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學習的具體措施。目的在于提高生物技術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 培養出適應崗位需求的高職人才。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黃微雅.淺談制藥工程專業英語詞匯教學[J].廣東化工, 2009 (6) :157~158.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發酵工程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論文結合發酵工程課程特點和我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對發酵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授課方法和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革,以期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今后的考研和就業奠定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發酵工程;改革

對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好發酵工程課程,培養實踐操作技能至關重要。我校開設的發酵工程課程,是生物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內容分為三部分,即目的菌株的選育、菌株的發酵培養和發酵工藝控制、產品分離純化,各環節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并存,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根據我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生物技術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特點,在授課中如何使理學學生把這門理工結合的課程學好,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是授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優化授課內容

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在教學改革中,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我校選用李艷教授主編的《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該教材歸納了發酵工程領域各產品生產的共性原理與技術,按照發酵生產過程進行編排,即菌株選育—種子擴大培養—培養基制備—發酵工藝控制—產品分離純化一條主線。這種編排使得發酵生產過程一目了然,適合理學學生學習。在第一章緒論講授中將這條發酵主線介紹給學生,此后的授課都是以這條主線為基礎,加深學生對發酵主線的認識。在備課時也參考其他優秀教材,如俞俊棠主編的《新編生物工藝學》、余龍江主編的《發酵工程原理與技術應用》等,以完善授課內容。此外,課本并不能全面反映最新技術,在備課時,我們經常查閱近幾年發表的中英文文獻,借助網絡搜索相關發酵內容,補充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以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二、活躍課堂氛圍

教學方法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活動方式。隨著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發酵工程課程的理論學時從40學時減為36學時,到現在的24學時。為了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將發酵主線講清講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很有必要。由此,除了授課外,我們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且在授課中引入典型案例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授發酵工藝控制時,引入谷氨酸和抗生素發酵生產過程。由學生自行查找相關生產的關鍵控制點,例如溫度、pH值、溶解氧濃度等對發酵生產的影響。在授課中教師對有關內容進行提問或組織小組討論。通過典型案例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也能夠系統了解相關產品的發酵工藝過程,為今后工作或科研奠定基礎。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我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思想品行端、專業基礎實、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濃、適應崗位快”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本專業開設的“生物技術專業綜合實習”與本課程同期授課。在發酵工程課程授課期間,我們安排學生就近參觀不同類型的發酵工廠或與生物技術相關的科研院所,如檸檬酸廠、味精廠、葡萄酒廠等。在參觀之前教師向學生介紹企事業單位,并將生產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拋給學生,促使其帶著問題去參觀。參觀結束后,學生進入學校實驗室,利用實驗室全自動發酵罐,模擬工廠發酵,進行淀粉酶發酵生產。這樣的安排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從書面知識變成實實在在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發酵工程是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環節。因此,學好發酵工程課程,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有助于學生今后的考研和就業。在我校推進現有學科與海洋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多學科協調發展、體現應用型大學特色的學科體系的背景下,發酵工程課程對于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至關重要。優化課程內容、活躍課堂氛圍、重視實踐教學,切實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培養滿足企事業單位所需優秀畢業生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云超.發酵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展望,2017(2):324-325.

[2]周小凡,陳英.多媒體教學方法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104-105.

基金項目: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JYYB201812)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透視醫藥流通

把脈國外醫藥行業信息化

國外醫藥集團和連鎖藥店公司的營運和管理,其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公司的客戶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等都是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完成,為公司提供了科學決策的依據和準確、快速運行的保證,從而提高了公司的經營效益,同時能更好地為生產企業、消費者提供服務。

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全美上網人口中有50%表示曾在網上查詢醫療保健相關資訊或購買過藥品或保健品。而目前與醫療保健相關的網站至少接近兩萬個,Jupiter Communication公司估計,與醫藥相關的電子商務、廣告以及支付一體化市場,將從2000年的9 900萬美元快速增長為2003年的21億美元,而實際上,醫藥在線市場期望增長至9.66億美元。FDA對網上售藥采取了嚴格的監管措施,同時由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行為,嚴格認證網上藥品銷售商。據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統計,美國醫藥行業以B to B方式實現的銷售額在1999年為14.31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總額的0.3%,該數字預計在2003年將達到441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總額的7.8%。美國醫藥行業可以說已經進入了網上交易時代。

透視國內醫藥行業信息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八五計劃”期間,醫藥行業信息化建設的總投資約3億元,完成醫藥電子信息應用項目60多項。“九五計劃”期間,各有關單位將信息化建設納入了技術改造總體規劃。“十五計劃”以來,國家更是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許多醫藥流通企業認識到信息化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龍頭醫藥、北京醫藥、蘇州“雷允上”藥業、重慶華博醫藥等企業都不同程度的開展了企業信息化建設工程。

國內醫藥行業信息化建設攻略

目前,中國互聯網絡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醫藥健康網站以平均每個月開通兩個綜合站點的速度發展,全國目前已有近300多家醫藥和健康網站,這些網站多為綜合性信息服務網站。在此基礎上,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四川等地的一些單位都在積極籌建和運作醫藥電子商務網絡系統,醫藥衛生電子商務作為全國行業類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在部分城市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有了良好的開端。醫藥電子商務網上貿易額占年交易額的比重雖然很低,但增長潛力巨大。B to B醫藥電子商務網服務對象為醫藥保健品生產企業、供應商、藥房及醫院等。所具有的功能一般包括電子交易、信息增值和網絡電子商務等。

企業信息化方案

物流網絡化

整合供應商、醫院及大眾零售藥店三種營銷網絡,構建統一的物流運作平臺,逐步實現從傳統的醫院批銷模式向以物流為核心的現代商業模式轉變,打造一條適應市場競爭醫藥供應鏈。經營上采取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銷售策略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整體競爭實力,為公司的信息網絡化建設提供支撐。

針對大型醫藥集團市場覆蓋廣泛,分支子公司往往遍布數省市的現狀,建議企業在集團層面建立一個物流中心。該中心主要負責集團全流域的藥品采購、運輸、倉儲、調撥配送等業務。從提高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的角度考慮,物流中心最好是建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實體,是大型醫藥集團的子公司,自負盈虧,其物流服務主要提供給集團內部的分支子公司(及其相關業務伙伴如供應商、客戶),做到“內部市場化”。

在新的物流模式下,大型醫藥集團的物流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分為三到四層,以三層為佳,最多不要超過四層。集團物流中心,即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物流子公司。區域物流中心,根據醫藥集團各分支子公司的分布,設立省區或大銷售設立3?個區域物流中心。入駐各分支子公司的物流部門;鄉鎮衛生站。

集團物流中心負責整個醫藥集團的物流總體規劃,制訂全流域的物流服務標準,審批區域物流中心之間的藥品調撥等業務。區域物流中心負責滿足本區域內各分支子公司的物流需求,執行上級物流中心的指示。物流部門作為供應商管理物流的具體業務執行部門,入駐分支子公司,負責“客戶”的倉儲、運輸、配送等具體業務。鄉鎮衛生站為農村醫務室、鄉村個人藥店提供配貨服務,不是集團物流中心的一級組織,其配送成本由當地的子公司根據業績給予補助。

需要強調的是,在這種物流模式下,醫藥集團首先要將集團內部主要經營品種的采購權收歸集團物流中心擁有。其意義在于原有分支子公司相同的經營品種,可能因進貨渠道不一造成進貨成本不同。如果由集團物流中心在全流域內實行藥品統一談判、統一采購,就可以通過批量優勢獲得比現階段低很多的進貨價。此舉不但可以極大地降低醫藥集團經營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醫藥流通企業在整個流通環節中的戰略地位。

另外,由于各分支子公司遍布不同的省市,有不少藥品具有當地特色,從經濟角度考慮沒有必要放入全流域采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物流管理中的“ABC”分類法,只有在整個醫藥集團占有重要地位、年銷量大的A類藥品才放入集團物流中心采購。具有區域特色的B類藥品,采購權可以收歸區域物流中心所有。而僅在某個地市具有市場的C類藥品仍由各分支子公司制訂采購計劃,由當地的物流部門負責采購。這樣,大型醫藥集團在最大限度獲取批量優勢的同時可以充分保證下屬企業的經營活力。

通過這種模式,大型醫藥集團可以建成“三層網狀的物流網絡”,結合先進的信息化手段,能最大限度的實現集團內部的資源共享,充分抵御市場變化,滿足新時期醫藥行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信息網絡化

信息網絡化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消除企業內部存在的“信息孤島”,實現集團內部信息、行業競爭情報、客戶信息的共享,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決策質量、把握市場機會,通過建立穩定、開放、敏捷的管理模式和開放、集成、柔性的信息系統平臺,有效支撐企業業務運作,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與綜合效益,為物流網絡服務。

針對大型醫藥集團的節點企業眾多的現狀,建議采用集中式的信息系統,將所有分支子公司納入信息網絡,實現信息共享。為了搶占網上銷售的先機,重點應建成具有先進功能的電子商務系統。

結合上述物流運作模式,我們通過在集團物流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建立一套獨立于原有銷售網絡的現銷網絡,借助800免費電話和店面銷售比較成功地對社會藥店、社區衛生服務組織、鄉鎮衛生院、個體診所或其他小客戶提供配送或自提(快速批銷)的業務服務。與此同時,考慮到增強對中、小客戶的客戶關系管理的需要,以及這部分客戶信息化程度較低的特點,有必要為其提供電話訂貨等更方便、更現實的解決方案。在鄉鎮這一級,由于村衛生室或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的地域分布很廣,訂貨數量少、價值低,交通不方便,新的運作模式中將繼續由鄉鎮衛生院(四級物流部門)為村衛生室或社區衛生服務組織提供“代購”服務的策略。

醫藥集團層面的信息中心,應該能夠匯集集團內部所有下屬企業的藥品銷售信息,集團物流中心可以憑此樞紐和上游生產藥商實現信息共享,進行網上訂貨,更快速便捷的獲得產品,從而贏得市場先機。另外,集團物流中心通過本系統可以直接看見下屬各企業倉儲的藥品儲量、銷售情況、資金周轉狀況等信息,為企業領導決策提供便利。整套電子商務系統要包括三大模塊:企業門戶網站、網上銷售門戶、供應商門戶。

企業門戶網站是企業對外的信息門戶,將希望傳播的企業各類信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傳達到市場及客戶之中,并與之交流。網上銷售門戶是企業在線銷售的平臺,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醫藥產品的銷售方式,達到進一步擴展中小客戶醫藥銷售市場,并且引導傳統銷售網絡的客戶向網上銷售方式轉變的目的。網上銷售門戶要能夠支持網上銷售訂單通過企業應用集成平臺直接進入內部的銷售、財務、倉庫等業務系統,實現網上銷售和內部業務的無縫集成。

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在全世界范圍內正處于蓬勃興起的狀態,相信國內不少企業集團也希望能夠投入信息化的浪潮,贏得21世紀的企業競爭優勢,但是信息化工程的實施往往需要企業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和時間。企業在上馬信息化工程前最好是充分考慮信息化建設涉及本企業的哪些方面,有沒有必要請一支專業的信息化建設開發、咨詢隊伍并與其最大程度的合作,這樣才能有效規避信息化建設的風險,贏得成功。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技術擴散

我國農村土地面積廣大,但是人均擁有土地量卻很小,長期在傳統農業的影響下,一直都處于小規模的農業經營發展模式,這與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

1 影響我國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擴散的主要因素

1.1 資金以及人才的相對匱乏

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擴散需要以資金和人才為主要基礎。首先,隨著當前高科技的快速崛起,年輕人時下對于傳統農業的興趣并不大,缺少年輕人基數的農業創新就顯得捉襟見肘,青黃不接的人才問題抑制了農業創新的快速發展,而年紀稍大的農業從事人員,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在生產作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也導致了我國現代化農業人才不足的現象。另外,隨著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資金都流向“高精尖”產業,對于傳統行業,資本也并不熱衷,這也導致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受到阻礙,甚至基層農業有停滯不前的趨勢。

1.2 區域差異性導致農業技術擴散受阻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農業耕地有著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征,因此在種植作物品種選擇種植機械以及選擇種植方式方法上都存在著較大差異性。例如,在培養一個新的小麥品種時,試驗田如果設在華北平原,那么即便在此地有較好的產量,但是如果放在西北、西南或東北地區可能就并不適應,因此在農業技術擴散方面受到了阻礙,只有差別對待農業技術,才能促進農業技術的全面擴散,尋找到每一個地區不同的種植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才是農業發展的健康路徑[1]。

1.3 農業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從我國整體的農業發展來看,農業生產人員的素質不高,更多的需要依托于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但是當前所面對的問題是農業基礎性技術服務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針對現代農業的特點深層次的推廣和創新農業技術。目前鄉鎮一級的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存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上的不足,雖然也有一定的管理制度以及服務規范,但是推廣效率較低、創新意識不足,加上其他因素影響,從而制約了基層農業技術創新與擴散。

2 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策略

2.1 爭取更多的政府與社會資金支持

資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我國農業的發展,而且農業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組成部分,但是傳統的農業種植和生產加工過程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應該轉變傳統式的種植方法,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發以及創新力度,其中的資金是首當其沖應解決的問題。首先,地方部門應該更多的爭取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每年建立專項資金,將政府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并制定完善的資金使用流程,讓資金以透明的方式接受大眾監督。其次,農業技術的創新以及擴散也要更多的開發社會資源,注重農業企業的融入,更多的以政策傾斜換取資金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區域性農業發展不均衡問題,注重創新技術的全面擴散,為地方性的農業種植與生產建立長遠性的規劃,讓企業在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受益,也讓地方農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2]。

2.2 完善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體系

我國的傳統農業種植以生產方式往往以口口相傳的經驗為主,但是這種方式與方法不僅傳播速度較慢,而且在傳播過程中還可能出現錯誤,針對這樣的問題,應該以國家為主體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體系。當前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以及學習的重要渠道,具有傳播速度快、存儲量大、分享便捷等諸多優勢,所以農業技術信息傳播體系應建立不同的信息模塊對于先進技術、種植指導、市場分析等很多個方面建立交流板塊,提高各地區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技術創新,也同時對一些發展適用較好的技術進行大力擴散,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打造開放性的系統,同時也給農民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3]。

2.3 減低信息技術的應用風險

農業種植是農民的全部收入,一旦出現任何風險,可能會造成農民全年的計劃落空,因此很多農民對于新技術不敢嘗試,也不愿嘗試。所以在進行新型農業技術創新和擴散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并將自然條件以及市場因素作為風險提示,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注重實用性強、可行性強、效果明顯的技術類型進行推廣,地方政府也可以采用財政補貼,以及贈送農業保險的方式,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這樣既可以有效降低農民自身所承擔的風險,同時也能讓農民快速了解新技術的優勢,經過3至4個農業種植周期,就可以讓農民對新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對于技術推廣有著較大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農業作為我國全面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應改變傳統的勞作方式,注重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技術擴散,相關部門需針對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不斷探索,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的優化路徑,為我國的農業提供更加優質性的服務,降低農民承擔的新技術風險,完善信息傳播渠道,讓我國快速走上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沈力鈞.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擴散機制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21-22.

[2] 盧東寧,邱碩.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研究態勢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20,32(7):121-129.

[3] 孫偉光.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0(22):64.

生物技術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物技術;基因測序;生物芯片;雙向電泳;管理

Th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ZHANG Dong-wei

(Shanghai Jiemin Biotechnology Co.,Ltd China Shanghai 200000)

【Key words】Biotechnology;Gene sequencing;Biochip;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Management

0.引言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應用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以人們的意志設計,對生物或生物的成分進行改造和利用的綜合性新興技術,涵蓋了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胚胎學、物理學、化學、信息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近半個世紀來,生命科學在分子水平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生物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生物學家的研究重心從揭示生命的所有遺傳信息轉移到在整體水平上對生物功能的研究。生命科學是實驗科學,快速準確地獲得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對于生命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生命科學的發展極大地依賴于生物技術的發展。以DNA序列分析技術為核心的基因組研究技術推動了基因組研究的日新月異;而以生物芯片技術為代表的基因表達研究技術為科學家了解基因表達規律立下汗馬功勞;在蛋白質組研究中,二維電泳和質譜技術的黃金組合又為科學家掌握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再鑄輝煌。在后工業化時代背景下,生物技術發展面臨的主要課題仍然是人口、環境和資源。

1.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是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蛲ㄟ^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著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由30億個堿基對組成的人類基因組大約含有2.5~4萬個基因,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過程的全部信息?;驕y序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基因檢測標準,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它能夠從血液、唾液等組織樣本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從而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目前仍然主要應用于科研領域,在相關準入標準、管理規范出臺以前,還不能夠應用于臨床實踐。

基因測序技術是遺傳學研究發展起來的,能夠真實反映DNA的遺傳信息,是了解基因結構和功能的基礎,可以應用于腫瘤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等多門學科。1977年Maxam和Gilbert報道了化學降解法,同年Sanger推出了雙脫氧鏈終止法,Sanger法簡便快捷并且適合于自動化測序,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上世紀80~90年代,學術界開始涉足人類基因組計劃,有力地推動了全自動測序技術的發展?;驕y序儀得到了重大改進,毛細管電泳取代了傳統的薄層板凝膠電泳,采用專利的熒光標記和CCD成像技術,實現了自動灌膠、進樣、數據收集與分析等功能,是一臺可以測定DNA的堿基順序或定量DNA片段大小的精密儀器。在計算機控制下有96或384通道兩種可選模式,能夠在24小時無人干預狀態下工作,測序的平均成功率可達85%,讀長接近1000bp。配合不同的試劑盒還可以進行微衛星序列分析、單核苷酸多態性分析、基因突變檢測、HLA配型、法醫學上的親子和個體鑒定、微生物與病毒的分型與鑒定等。

圖1 基因測序

進入21世紀后,采用微磁珠和高密度芯片的第二代測序技術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使DNA模板與固體表面相結合,然后邊合成邊測序,通過捕捉新合成的末端標記來確定DNA序列,克服了傳統測序方法成本高、效率低等缺點。二代測序技術是測序技術發展過程中一次革命性的改變,是一次可以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的大規模平行測序技術,同時使得對一個物種的轉錄組和基因組進行細致全貌的分析成為可能,因此具有更好的尋找和發現新信息的能力,又被稱為深度測序[1]。例如利用合成法測序的454技術和利用連接法測序的SOLiD技術,這些測序平臺的共同特點是不需要大腸桿菌系統進行DNA模板擴增,由于測序讀長較短帶來了后續大量的數據拼接和注釋工作,其中454測序技術的讀長已經提高到400bp,SOLiD系統原始堿基數據的準確度大于99.94%。二代高通量測序可以幫助研究者跨過文庫構建這一實驗步驟,避免了亞克隆過程中引入的偏差,比較適合于對已知序列的基因組進行重新測序,而在對全新的基因組進行測序時還需要結合第一代測序技術。

運用第一代Sanger測序技術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耗資近30億美元,歷時大約13年;而第二代SOLiD技術完成基因組測序只需幾周的時間,成本降到100萬美元以下,單次運行能產生50GB的數據,相當于基因組的17倍覆蓋度。新一代測序技術提高了速度,但測序產生的海量數據卻為后續的分析與儲存帶來巨大的挑戰,現有的生物信息分析軟件還沒有能力處理如此大量的數據資料,只有發展出能迅速準確分析和儲存大量測序數據的軟件和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出新技術高通量和高準確度的應用價值。另外新一代測序儀的價格大約在50~100萬美元,一般實驗室是難以負擔的,因此對于Kb到Mb范圍的小型項目,傳統的DNA測序方法無疑還是最佳選擇。但在全基因組測序、鑒定體細胞突變及病毒細菌感染與變異等大型基因組計劃的實施中,新一代測序技術將發揮巨大作用。

第三代測序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單分子實時測序,測序時無需PCR擴增,實現了對每一條DNA分子的單獨測序,其分辨率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稀有突變及其頻率的測定中可以大顯身手。單分子熒光測序是通過顯微鏡對DNA鏈合成時的熒光強度變化進行實時記錄來完成的,在蝕刻有納米結構的微陣列芯片上放置數以千計的波導管,每個波導管的空間僅能容納一個DNA分子外加一個DNA多聚酶分子,在一塊小小的芯片上能同時進行數千個測序反應;納米孔測序是借助電泳技術驅動單個分子逐一通過納米孔來實現的,在外切酶的輔助下,納米孔的直徑僅允許單個核酸聚合物通過,而不同堿基的帶電性質不一樣,通過電信號的差異就能檢測出通過的堿基類別。三代測序技術保留了DNA聚合酶自身內在的反應速度和延續性,同時系統誤差和干擾會顯著減小,精確度能達到99.9999%[2]。利用這種技術組合,科研人員能夠在24小時內獲取基因組信息,檢測費用也降到了最低1千美元。據預測,DNA測序技術可能跟隨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成為第三個“摩爾定律化”的學科產業,并將推動個性化醫療的全面發展。

昂貴的費用曾經是阻礙個體基因組測序普及的最大障礙,而隨著新的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拼接大量的基因組序列信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個體遺傳信息,DNA測序技術已由一項前沿技術迅速普及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常規技術。每一種測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局限,針對特定目的的基因分析,進行合理的評估,根據具體需求選擇或搭配合適的測序平臺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雖然第二、第三代測序技術有很大的通量,基于Sanger原理的毛細管電泳測序仍然是高精度測序的黃金標準,是一種既能從頭測序又能從頭組裝的成熟技術,可以協助驗證新一代測序技術的準確性和精確度。人類基因組計劃破譯了人類全部遺傳信息,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盡管發表于2001年的基因組仍然處于有待完善的階段中,但其已作為基因組的參照序列而被采用,成為生命科學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基礎,并繼續對研究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系,揭示生物進化和生命起源的奧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生物芯片技術

在20世紀末,生物技術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半導體芯片的兄弟—生物芯片(biochip),這將給人類的生活和健康帶來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用于生物計算機等生物電子產品制造的生物電子芯片和用于各種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操作以及生物化學反應檢測的生物分析芯片,前一類目前在技術和應用上還不成熟,一般情況下生物芯片所指的是生物分析芯片。生物芯片在生命科學研究及實踐、醫學科研及臨床、藥物設計、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用武之地,既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價值,又具有明顯的產業化前景。

生物芯片技術的起源最初得益于埃德溫·邁勒·薩瑟恩(Edwin Mellor Southern)提出的核酸雜交理論,即標記的核酸分子能夠與被固化的與之互補配對的核酸分子雜交,從這一角度而言,Southern雜交可以被看作是生物芯片的雛形。生物芯片的基礎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本質上是一種生物技術,主要是在生物遺傳學領域發展起來的,是融微電子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高度交叉的新技術。它是通過縮微技術,根據分子間特異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將生命科學領域中不連續的分析過程集成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的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以實現對細胞、蛋白質、基因及其它生物組分的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按照芯片上固化的生物材料的不同,可以將生物芯片劃分為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細胞芯片和組織芯片;根據原理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元件型、通道型微陣列芯片以及生物傳感芯片。由于常用硅片作為固相基質,且在制備過程中模擬計算機芯片的制備技術,所以稱之為生物芯片技術。

微陣列芯片(microarray)是指高密度固定在支持介質上包含生物信息的分子點陣,每個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并且是預先設定好的。該技術采用光導原位合成或微量點樣等方法,將大量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片段、多肽分子甚至組織切片、細胞等等生物樣品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的表面,組成密集二維分子排列,然后與已標記的待測生物樣品中靶分子雜交,通過特定的儀器對雜交信號的強度進行快速、并行、高效地檢測分析,從而獲取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或序列信息。例如基因芯片,它是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具有高通量、微量化和自動化等特點?;蛐酒夹g由于同時將大量探針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可以一次性對樣品大量序列進行檢測和分析,從而解決了傳統核酸印跡雜交技術操作繁雜、序列數量少、檢測效率低等不足。而且,通過設計不同的探針陣列、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可使該技術具有多種不同的應用價值,如基因表達譜測定、突變檢測、多態性分析、基因組文庫作圖及雜交測序等。表達譜基因芯片是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一種基因芯片,是目前技術比較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基因芯片,其主要的優點是:檢測系統的微型化,對樣品需要量非常小,檢測基因表達變化的靈敏度高,可檢測豐度相差幾個數量級的表達情況,而且節約費用和時間。采用表達譜基因芯片研究基因表達可以同時研究上萬個基因的表達變化,研究效率明顯提高,能更多地揭示基因之間表達變化的相互關系,從而研究基因與基因之間內在的作用關系,使研究更具目的性和系統性,同時也拓寬研究領域。微陣列芯片技術是系統生物技術的基本內容,能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手段,促進醫學從“系統、血管、組織和細胞層次”向“DNA、RNA、蛋白質及其相互作用層次”過渡。

圖2 基因芯片

微型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是生物芯片技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或稱微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是指把生物或化學領域所涉及的樣品制備、生物與化學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位集成于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學反應過程,并對其產物進行分析的一種技術。它是通過分析化學、微機電加工、計算機、電子學、材料科學與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等技術,實現從試樣處理到檢測的微型化、自動化與集成化這一目標。功能化芯片實驗室大體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芯片,將微泵、微閥、管道、流量控制與反應器等高度集成化,完成液體在芯片內部的定向流動與分配等功能;二是分析儀,包括驅動源和信號檢測裝置;三是實現芯片功能化的方法與試劑盒[3]。最近的發展表明,90年代初由Manz等人提出的以微電子加工技術為依托的芯片實驗室的發展將會像四十年前微電子技術在信息科學的發展中引發一場革命一樣,預計芯片實驗室將在未來的發展中對分析科學乃至整個科學技術以及相關的產業界產生相似的作用。計算機芯片使計算微型化,而芯片實驗室使實驗室微型化,在生物醫學領域它可以使珍貴的生物樣品和試劑消耗降低到微升甚至納升級,而且分析速度成倍提高,成本成倍下降;在化學領域,以前需要在一個大實驗室花費大量樣品、試劑和很多時間才能完成的分析和合成,將在一塊小的芯片上花很少量樣品和試劑以很短的時間同時完成;在分析化學領域,它可以使以前大的分析儀器變成平方厘米尺寸規模的分析儀,將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芯片實驗室排污很少,所以是一種“綠色”技術。

目前,生物芯片已從主要應用的生命科學領域擴展到其它領域,產業化發展越來越明顯、越快速。例如用于DNA、RNA、蛋白質等方向分析檢測,還用于化學和生物試劑、環境污染的監測;監控微秒級的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動力學;用于許多化學合成反應的研究,藥物和化學合成與篩選等。因此,芯片實驗室不僅為生物醫學家,也為合成化學家打開了通往無限美好明天的大門。由于它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越來越專和精,使整體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再加之它朝著檢測功能化方面發展,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生物芯片在經濟、社會及科研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其產值有可能超過微電子芯片,成為下一個具有巨大商業潛力的高技術產業。

3.蛋白質雙向電泳技術

蛋白質(protein)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質占人體重量的16%~20%,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很多,性質、功能各異,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并在體內不斷進行代謝與更新。1994年由Marc Wilkins提出了蛋白質組學,指的是在大規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的特征,包括蛋白質的表達水平,翻譯后的修飾,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獲得蛋白質水平上的關于疾病發生,細胞代謝等過程的整體而全面的認識。蛋白質組的研究不僅能為生命活動規律提供物質基礎,也能為眾多種疾病機理的闡明及攻克提供理論根據和解決途徑,蛋白質組研究的發展是以雙向電泳技術作為核心的。

雙向電泳技術(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是分析從細胞、組織或其他生物樣本中提取的蛋白質混合物的有力手段,通過第一向等電聚焦和第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將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按照等電點和分子量的差異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分離,并得到每種蛋白質的等電點、表觀分子量和含量等信息。等電聚焦電泳是60年代中期問世的一種利用等電點不同在pH梯度介質上分離蛋白質的電泳技術,其特點是分辨率高,不受擴散作用的影響。等電聚焦是一個與pH相關的平衡過程,蛋白質分子在含有載體兩性電解質形成的一個連續而穩定的線性pH梯度中電泳,在偏離其等電點的pH條件下帶有電荷,當其遷移至等電點的位置時靜電荷數為零,這樣蛋白質在電場中以不同的速率靠近并最終停留在各自的pI值;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是以聚丙烯酰胺作為支持介質的一種常用電泳技術,網狀結構的凝膠具有分子篩效應,加入陰離子去污劑和強還原劑十二烷基硫酸鈉后,能消除不同蛋白分子間的電荷差異和結構差異,因而電泳遷移率就取決于分子量的大小,可以直接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一般采用不連續緩沖系統來獲得較高的分辨率[4]。O’Farrell于1975年首次建立二維電泳并成功地分離出約1000個E.coli蛋白,并表明蛋白質譜不是穩定的,而是隨環境而變化的。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在最多已能分離出10000個斑點,當雙向電泳斑點的全面分析成為現實的時候,蛋白質組的分析變得可行。

蛋白質組研究實質上是在細胞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大規模的平行分離和分析,因而要求有高分辨率的蛋白質分離技術及準確、靈敏的質譜鑒定技術,如何提高雙向電泳的分離容量、靈敏度和分辨率以及對蛋白質差異表達的準確檢測是目前雙向電泳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雙向電泳技術雖然難以辨別低豐度蛋白,對操作要求也較高,但其通量高、分辨率和重復性好以及可與質譜聯用的特點,使其成為目前最流行、可靠的蛋白質組研究手段。以雙向電泳和質譜分析為基礎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程序為:樣品制備→等電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凝膠染色成像→軟件分析定量→采集感興趣的蛋白質點→膠內酶切→質譜分析確定肽指紋圖譜或部分氨基酸序列→利用數據庫確定蛋白。蛋白質組研究的主要困難是對用雙向凝膠電泳分離出來的蛋白質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雙向電泳技術發展的趨勢是在第一維等電聚焦電泳中采用范圍窄的PH梯度凝膠,以及開發高靈敏度的的蛋白質熒光染色技術,凝膠電泳中蛋白質的著色不僅影響蛋白質分離的分辨率,同時也影響后續的質譜鑒定。樣品的制備和溶解同樣事關雙向電泳的成效,用化學法和機械裂解法破碎以盡可能溶解和解聚蛋白以提高分辨率。樣品預處理涉及溶解、變性和還原,可以完全破壞蛋白間的相互作用,并除去如核酸等非蛋白物質。此外,固相化PH梯度技術建立了穩定的并可以精確設定的PH梯度,避免了載體兩性電解質向陰極漂移等許多缺點,增大了蛋白質的上樣量,提高了雙向電泳的分辨率和可重復性[5]。蛋白質研究技術遠比基因技術復雜和困難,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技術方法水平的高低,可以說蛋白質組學的發展既是技術所推動的也是受技術限制的。

圖3 蛋白質雙向電泳

Unlu等提出了一種熒光差異顯示雙向電泳(F-2D-DIGE)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比經典的雙向電泳具有更高的動力學范圍和靈敏性。差異凝膠電泳是雙向電泳在技術上的改良,結合多重熒光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塊膠上共同分離多個分別由不同熒光標記的樣品,并第一次引入了內標的概念。兩種樣品中的蛋白質采用不同的熒光標記,混合后再進行雙向電泳,用來檢測蛋白質在兩種樣品中的表達情況,極大地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由于每個蛋白點都有自己的內標,軟件可全自動根據每個蛋白點的內標對其表達量進行校準,保證所檢測到的蛋白豐度變化是真實的,解決了系統誤差的問題。在DIGE技術中,不同樣品在同一凝膠上電泳后產生多個凝膠圖像,避免了幾種雙向電泳的比較,并且能夠在納克級進行檢測,通過Internet可以獲得參考圖譜。較早期的雙向電泳相比,有兩個主要的進步:首先,極高的重復性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組織類型、不同狀態的基因表達;其次,高加樣量使得雙向電泳成為一項真正的制備型技術。

成功的二維電泳可以將2000到3000種蛋白質進行分離,近年來經過多方面改進已成為研究蛋白質組的最有使用價值的核心方法,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并將引領生物技術取得關鍵性的突破。由于雙向電泳技術在蛋白質組與醫學研究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它可用于蛋白質轉錄及轉錄后修飾研究,蛋白質組的比較和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細胞分化凋亡研究,致病機制及耐藥機制的研究,療效監測,新藥開發,癌癥研究,蛋白純度檢查,小量蛋白純化,新替代疫苗的研制等許多方面。通過對正常個體及病理個體間的蛋白質組比較分析,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特異性的蛋白質分子,它們可成為新藥物設計的分子靶點,或者也會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分子標志。確實,那些世界范圍內銷路最好的藥物本身是蛋白質或其作用靶點為某種蛋白質分子。因此,蛋白質組學研究不僅是探索生命奧秘的必須工作,也能為人類健康事業帶來巨大的利益。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是生命科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的特征,蛋白質組學與其它大規??茖W如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呈現出系統生物學(Systems Biology)研究模式,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的新前沿。

4.總結

我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對國民經濟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有效的創新能力不足,資金投入有限,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約生物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避免從事低水平,重復性的研究工作,相對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集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研發中心,可能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加強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配置和管理,優化資源共享與人才交流的機制,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具有明顯效益和前景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條件成熟時,可以有針對性地根據具體需求,國內自主研發新一代的科研儀器。

生物技術研究中不斷涌現出新信息、新技術、新療法、新藥物和新觀念等等新事物,在一定時期內還難以判定其利弊優劣,在采用它們或研究它們時,必然涉及道德、法律和社會問題。例如:生物信息的隱私權問題,基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安全性問題,個人遺傳信息的知情同意權問題,并由此引發出來的保險權、工作權、繼承權、生育權等等問題。面對當前生命科學工業的趨勢形成,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應當有規化有節制地進行,生物科技在一定程度上造福了人類社會,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安全和社會倫理等一系列問題,基于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如何采取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對其進行科學管理,逐步提上了日程。

【參考文獻】

[1]郭奕斌.基因診斷中測序技術的應用與優缺點.遺傳,北京,2014.11,36(11):1121~1130.

[2]張得芳,馬秋月,尹佟明,等.第三代測序技術及其應用.中國生物工程雜志,北京,2013,33(5):125~131.

[3]曲萌,孫立偉,王艷雙.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2.5:137~138.

[4]郭堯君.蛋白質電泳實驗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56~68.

[5]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97.

上一篇:生物技術發展論文下一篇:實踐教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