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

2024-02-27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1 需要層次理論

1.1 理論簡介

需要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主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H.Maslow) 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來, 動機和需要是一回事。他認為, 人們的行為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驅使的。馬斯洛先后提出人的七種需要, 并將這些需要區分為兩個大的需要系統: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前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拘枰喾Q缺失性需要, 是由低級到高級按層次排列的。馬斯洛認為, 其中的低級需要未得到基本滿足難以產生高一級的需要。這類需要滿足以后就停止需要。心理需要又稱成長性需要, 特點是越滿足, 越產生更強的需要, 而且并不存在嚴格的高低級關系。在所有的需要中, 最高級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即“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 他就必須成為什么, 他必須忠實于他自己的本性。它可以歸入人對于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一種使它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說成是一個人越來越成為獨特的那個人, 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3]

1.2 需要層次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激勵學生, 從教師的角度上講, 實際上是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宜的外界環境, 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挖掘自己的潛能, 以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因為根據馬斯洛的理論, 需要是有層次的, 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以后才可能產生高級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上講, 教師不是采用空洞的說教、批評或指責, 而是通過適當的外部誘因, 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思考、去感受。當感受和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內動力也就產生了。于是, 學生會不斷的自我要求、自我奮斗、自我提高、自我實現, 從而使自己進入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

2 自我效能理論

2.1 理論簡介

班杜拉 (A.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是其社會學習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操作行為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感受”[4]。它包含二層意思: (1) 自我效能感是對能否達到某一水平的預期, 產生于行為發生之前。 (2) 是針對某一具體活動的能力的知覺, 與能力的自我概念不同。班杜拉強調了自我效能感的動機作用, 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有近似于認知、動機及情感的功能, 是人類行為操作中的一種強大力量, 它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有著不可估量與替代的價值。班杜拉還指出了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條件: (1) 行為的成敗經驗。學習者成功的經驗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失敗的經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2) 替代性經驗。當學習者看到與自己相當的示范者成功時, 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反之, 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言語勸說。通過勸說可以使學習者相信自己的能力, 確立行動的目標, 去做以前不曾做過的事情。言語勸說的效果依賴于勸說者的聲望、地位、專長及內容的可信性。 (4) 情緒和生理狀態。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效能期待。積極的穩定的情緒和生理狀態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2.2 自我效能理論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班杜拉指出, 只有當人們認為自己能勝任某些活動, 認為自己在此方面是有能力的, 才會產生從事活動的內在動機。由此可知, 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具體途徑包括: (1) 外部強化。班杜拉指出, 在人們掌握了某些知識和技能, 顯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時候, 適當的外部強化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因此, 教師要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給以適當的表揚和鼓勵, 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時的自我效能感。 (2) 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研究表明, 對成功和失敗的不同歸因, 會對主體的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教師在班級教學時, 對于成績優異者, 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題目難度, 強調其個人努力等內部的、可控制的因素, 以進一步強化其自我效能感;對于成績差的學生, 要淡化內部的可控制因素, 強調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 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 爭取下一次的成功。 (3) 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學習策略和學習的自我效能感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5]。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因為學習策略是一種工具, 它會使學習行為更有效。

3 歸因理論

3.1 理論簡介

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 歸因理論被看作是迄今為止較為完善、系統的一種。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美國心理學家韋納 (B.Weiner) 是歸因理論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從三個維度把歸因分為:內歸因與外歸因, 穩定性歸因與非穩定性歸因, 可控性歸因與不可控性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主要歸結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四個因素。由此, 人們的歸因可以區分為四種情況: (1) 內部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如能力高低。 (2) 內部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 如努力程度。 (3) 外部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務難度。 (4) 外部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如運氣好壞。韋納指出, 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 產生的滿意感較少。相反, 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 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 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 產生的羞愧最少。

近年來, 心理學家對歸因理論的研究集中在成就目標對歸因的影響上, 主要探討不同的成就目標對學生歸因的影響。成就目標指“個體為了獲得或達到有價值的結果或目的參與成就活動的原因, 它分為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6]具有學習目標的個體關注自身能力的提高與知識的掌握, 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易于形成掌握模式。而具有成績目標的個體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能力是否充分表現以及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更易于形成無助模式。研究表明, 具有不同動機模式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 (特別是面對困難時) 對結果表現出不同的關注[7]。在無助模式中, 個體主要關心對自身能力的評價, 失敗意味著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 在掌握模式中, 個體關心的是能力的增長和知識的學習過程, 所以, 失敗意味著在此項任務中努力和策略還不充分或需要改變, 他們會繼續努力, 并將失敗歸因于策略。

3.2 歸因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1) 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正確的歸因。根據歸因理論,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到主體今后的行為, 所以, 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正確歸因, 以期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要從客觀事實出發, 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與歸因。另外, 教師進行自我歸因時, 應避免僅著眼于單因素歸因, 而應從多方面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多因素歸因。一個教育行為或結果的出現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教師在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價和歸因時, 要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綜合。 (2) 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韋納通過研究發現,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它影響到學生對自己行為的歸因。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失敗給予“腦子笨, 不聰明”等這樣的評價, 學生就會將失敗歸結為自己的能力, 從而導致情緒低落, 學習動機下降。因此, 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時, 應該更多的針對學生的努力程度方面, 避免將失敗歸因為能力所帶來的消極后果。 (3) 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目標。根據成就目標的理論, 具有學習目標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更為完善的動機模式, 即焦慮水平適中, 成敗歸因正確, 愿意接受挑戰性任務。因此,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目標, 并使學生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動機模式, 這在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 因而應減少在學習環境中的社會比較, 提高學生在自我參照標準上的評價, 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在所付出的努力大小和策略的運用上, 集中于知識本身, 以達到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

韋納建立了一種比較系統的認知動機理論, 它有助于我們對人類復雜的行為, 特別是對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他把尋求理解作為人類行為的動因, 抓住了人類成就行為的基本特征。其理論的建立有理有據, 令人信服。但其理論也并非完美無缺:一方面, 人類的行為是復雜的, 把尋求理解作為人們行為的一種動因是可以的, 但用它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全部, 就犯了擴大化的錯誤。另一方面, 人們對行為原因的解釋不總是按照韋納的三維結構進行的, 實際上, 人們對行為的歸因是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的, 這一點也是其理論的不足之處。

摘要: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 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教育中, 學生的學習動機普遍存在著問題, 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本文綜述了三種重要的學習動機理論, 并就如何運用它們來指導教學作了分析。

關鍵詞:需要層次論,自我效能論,歸因論

參考文獻

[1] 司成勇, 王萍.關于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2001 (1) .

[2] 趙為民.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J].許昌師專學報, 1995 (2) .

[3] 馬斯洛.動機和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7, 53.

[4]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0 (1) .

[5] 胡桂英, 許百華.初中生學習歸因、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 2002 (6) .

[6] 方平, 張詠梅, 郭春彥.成就目標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 1999 (1) .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首先分析出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的意義。其次分析出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的有效策略,通過充分挖掘歷史教材,激發情感、設計教學方法,調動學習動機兩種途徑。最后分析出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感教育;學習動機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也發生了改革與創新。高中歷史教學將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教育有效的融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從而歷史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與學習動力教育,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使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濃烈的熱愛,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1.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的意義

高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還使學生難以理解歷史知識,導致歷史教學不理想。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教育,來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情感、歷史事件的產生,轉化為對國家的熱愛,將情感融入到歷史教學中,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且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意志和學習能力的體現,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的思維,刺激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所以歷史教師將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有效的結合,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2.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的有效策略

2.1充分挖掘歷史教材,激發情感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和學習動機培養。因此歷史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理解內容背后的教育意義,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潛移默化的學習到歷史知識。[1] 例如在人民版歷史《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教學中。歷史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關于抗日戰爭的有關內容,掌握日本侵華罪行和中國人民抗日的具體歷史事實,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升華。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在講述時要避免與初中教材的重復,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本課容易使學生限于仇日情緒,歷史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理性的引導,為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其次通過史實讓學生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于抗戰無名英雄的關注和尊敬,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歷史教師讓學生根據教材的學習,體會國難當頭,民眾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自我人生理想的提升,使學生形成關愛世人、追求和平的人生態度。

2.2 設計教學方法,調動學習動機

在高中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為學生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學習動機的教育,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體會,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2] 例如在人民版歷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教學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十月革命的重要事件,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解讀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借助形象思維來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學會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感悟偉人的人格魅力。首先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視頻《列寧的葬禮》,使學生處于悲傷的情境之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體會列寧為俄國做出的貢獻。其次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俄國爆發革命的原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產生共鳴,實現知識的互補,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對當時歷史事件的記憶。從而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取最佳有效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通過歷史教師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將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教育有效的融合到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動機,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白汝汝.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與學習動機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7(35):90-91.

[2] 曹燕.高中歷史情感教育滲透路徑研究[J].情感讀本,2017:11.

(作者單位:四川省內江市第三中學)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2、激發幼兒鋼琴學習動機的家長因素與應對措施 研究

3、淺析如何激發學前幼兒的語言學習動機

4、分析幼兒學習動機 促進幼兒成長

5、用心理學研究解決教育現實問題

6、幼兒教育中的美術教學之我見

7、幼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計算機學習現狀與對策研究

8、淺論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

9、如何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10、淺談分享閱讀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

11、師范??粕⒄Z學習動機調查報告

12、淺談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及建議

13、非智力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14、運用學習動機指導語文教學

15、藥學教學中元認知與學習動機的現狀

16、“一帶一路”背景下東盟國家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調查與分析

17、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探究

18、高校藝術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動機和影響因素分析

19、情感過濾假說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20、中職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21、分享閱讀與幼兒多元發展

22、元認知理論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

23、激發幼兒對科學教育活動興趣的探索

24、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25、教育心理學與英語教學

26、幼兒園激勵性語言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

27、音樂律動游戲和創造性學習(一)

28、構建一種高效的教育教學模式

29、英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概述

30、ARCS動機模型在高職高專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31、基于學習動機淺談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32、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下幼兒教師自主學習的困境分析

33、在深度學習中提升幼兒的學習力

34、淺談高中生的功利性學習動機

35、幼兒個性意志品質的特點及培養策略

36、中職生學業不良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

37、數學教學的故事化策略

38、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研究

39、對早期教育中幼兒學習的思考

40、集體舞教學中幼兒學習動機的激發

41、淺議如何有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42、學校心理環境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同伴特征的中介作用

43、淺談中職平面設計教育中如何構建學生的學科學習動機

44、從ARCS學習動機模型看“新技術+”

45、英語師范專業學生語言學習策略使用變化研究

46、現代化多媒體給教學活動帶來的新變化

47、關于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問題

48、中職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動機構建策略

49、國內英語教師教學動機研究文獻綜述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近年來,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的研究中頗受關注。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是一門必修課,是教育部指定課程。公共英語學習對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提高就業質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公共英語課程很難引起大多數學生的重視,這給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困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廣大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所面臨的課題。

1 動機的內涵

英國的語言教學心理學專家Williams和Burden以認知和結構框架為基礎提出了動機的定義:動機,即一種認知和情感的激發狀態。這種狀態刺激一種意識行動的決定,并且使得產生一個時期內持續的智力上和體力上的努力,以便達到已制定的目標。

早期的研究把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動機分為工具型動機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和融合型動機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如果學習外語或第二語言是為了實際需要如就業等,這種動機就是工具型動機。如果學習者學習外語或第二語言是因為他們對目的語及目的語所在文化社團感興趣,而且向往有朝一日能被該社團接受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即與之融合為一體,那么這種學習動機就是融合型動機。另外一種分類方法把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來自于學習者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學習任務的濃厚興趣。外部動機則是來自于外界影響,如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

英語學習中的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英語的欲望和動力,動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保持正確和持久的動力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在討論外語學習動機方面影響最大的是加德納的語言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這個模式包括文化信念、對語言學習情景的態度、融入傾向和動機。其中基本的因素是動機。該理論把語言學習動機定義為努力的付出和達到目標的愿望, 以及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態度的組合。

2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狀況分析

高職院校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支生力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有著不同類型。

為滿足社會需求。這類學生著眼于社會對他們所提出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和以后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在社會上立足而學習英語。學生們為了畢業,深造,學習英語的動機比較明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經過初、高中的英語學習,高職院校學生有著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并且有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繼續著英語學習,體味著英語學習帶來的樂趣。高職院校中這種類型的學生數量占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

目標模糊。這類學生學習英語目標不明確,基本上可以理解為目標模糊或沒有目標,他們學習英語是因為英語是學校的必修課,不得以而學之,有的只是一時的沖動與熱情,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都不能長期地將英語學習堅持下去,這種動機指導下的英語學習往往成效不顯著。根據Gardner和Harmer的動機類型理論,筆者認為可以把為滿足社會需求而學習英語的學生歸結工具型動機,而出于個人興趣愛好學習英語的則屬于融入型動機,而目標模糊的學生,其學習動機不確定不顯著,需要被調動,被激發。

3 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建議

3.1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外在動機的建議

改變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采用傳統的以語法和翻譯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以講解、講授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重筆頭輕口頭”“重講授輕實踐”,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F在許多教育家倡導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用研討、辯論等開放型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因材施教,激發學習英語積極性,挖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教育心理學理論表明,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因此,教師要設法創造有利的條件,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分層次教學”。即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成績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對于基礎非常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有針對性地學英語;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或針對這類學生采用要求更高的教材。

3.2 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的建議

要想改變高職院校學生在長期應試觀念下的學習模式。首先要改變其思想觀念,使學生樹立強技能、高素質的思想,而不是只會做題的機器。學生應該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該成為辦事能力強、素質高的各行各業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在學生觀念得到一定改變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英語價值。在現如今就業難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的外在動機很強,把英語學習看作找到工作的途徑,他們沒有絲毫的內在動機,這樣,他們的英語水平雖然能使他們順利通過考試,但很難有質的提高,也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廣大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展示英文資料,介紹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奧運知識,以此提高英語的魅力,幫助學生認識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

利用外在動機激發內在動機??荚囀菍W生學習動機的外在推動器,它是一個不可變的因素,然而教師可以起轉換器的作用,即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正確及時的引導,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產生的動力逐漸轉移為內部的推動力。如教師通過對學生每一個進步的鼓勵,對成功的反饋,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他們的成就感和自決權。這種鼓勵可以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努力并且取得更大成就。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已不再是強迫性的行為或是一種苦難,而是一種樂趣。

4 結語

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學習動機越高,學習越主動,越容易獲得成功。各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應針對高職生目前實際的英語水平,以及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能力的實際需求,積極地探索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激發、培養和保持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從而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從根本上解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以推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發展。

摘要:動機是學習的先行條件, 事實表明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對學習公共英語缺乏學習動機, 文章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類型進行了分類, 并對如何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職英語學習,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 崔婷婷, 英語學習動機研究[D], 吉林大學學報, 2005.

學習動機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上一篇:自主學習理論論文下一篇:情境認知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