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

2023-03-11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木結構石材結構建筑保護

建筑可以算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藝術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藝術,它是形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筑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筑藝術也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筑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筑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筑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筑,外國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結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筑,屬于磚石結構系統,中外建筑體系在城市規劃、建筑組群、單體建筑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建筑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收當今世界上建筑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建筑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后,中國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敖漢旗的興隆洼遺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這里發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譽為 “華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而引人注目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筑遺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結構,并已具備多種榫卯類別。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和杭州灣地區的木結構已經達到驚人的技術水平,這一時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筑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商代是這一建筑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在旁土臺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征,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中國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期已經明確形成臺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采用臺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層、鋪作層、柱網層的組合為特征的結構復雜的殿堂形構架非常盛行,木構架建筑體系可以說在唐代已經達到成熟階段。中國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力面積,增加了支點,減少了梁的彎矩和剪力,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構架中,斗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磚墻代替土墻,墻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它已經成為裝飾性和等級標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筑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以北京故宮為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筑群,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東方的印度建筑在現代建筑未產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磚石為主要建筑材料來建造的,屬于磚石結構體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頭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藝術與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對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關系,埃及人確信,人死后將到另一個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暫短的過度,只要保存好尸體讓靈魂有所歸宿,修建一個永恒的棲身之地——陵墓,才能讓法老順利升天,所以陵墓成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磚”來建造,后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掘,開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頭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來的梯字形演化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經過了漫長的過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簡單,但內部卻充滿著神秘,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讓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臘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最初的神廟是長方形帶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紀圍柱式的石建筑才成為希臘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臘神廟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間的關系都有定型的做法,這種梁柱結構體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臘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為代表,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礎,并對歐美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在公元前一世紀末屋大維統治時期,羅馬出現了一系列的偉大建筑,以萬神廟和斗獸場的建筑為代表,展現了古羅馬建筑技術的巨大進步,由于新技術(拱門、拱頂)和新材料(混凝土)的應用,羅馬人在運用空間方面有了新的創造,可以說劵栱技術是羅馬建筑的最大特色,為實現開敞的室內空間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古羅馬的萬神廟、斗獸場、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等,無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間布局存在著差異,而且體現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裝飾上的差異,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中國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較濃重,相比起來,南方的園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宮和蘇州園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國古建筑構建所采用的顏色很多情況下取決于居住者的等級,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筑用藍色,綠色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蕦m建筑中的彩畫也是黃色或貼金的居多。盡管如此,在皇宮內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級,大體上可以根據檐的形式,吻獸的數量,顏色等來區分,比如重檐比單檐的高貴,黃色比其它顏色高貴,吻獸數量越多越高貴。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運用相對簡單一些,從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對單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紀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別是教堂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頂外部帶有黃色、橙色、紅色、綠色、等色彩的變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視建筑內部的裝飾,基本上以壁畫為主,而壁畫內容多以圣經故事作為主要題材,多用油彩進行描繪,經過特殊處理,持久性能較好,在西方建筑當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必然會融入、體現文化在形成淵源與緣由、發展邏輯和空間、構建理念與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從根本上應理解為中西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同時西方文化重視不同時代的獨特精神,凸顯各種流派的個性特質。西方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求新求變,并用科學的理念進行分析演進,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劵、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專研,勇于創新的精神。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講究并存與一體性,中國的建筑是相對保守的,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變,這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較長、崇尚內斂、同時也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盛產木材有一定的關系。中西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蘊涵的建筑特色、藝術形式、發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異,都能從中西方遺留下來的歷代建筑物反映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古建筑藝術都有它自己的獨特藝術價值,都是人類建筑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時代,保護、維修好這些文物古建筑,恢復歷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繼承、弘揚傳統建筑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在當今變得十分重要。在中國特別是近幾年的古建筑保護工作過程中,成績是顯著的,已經逐漸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保護古建筑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古建筑的價值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擺正城市開發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和發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為城市建設而破壞古建筑的現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卻不斷涌起,致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幾乎喪失殆盡。其次還沒有真正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與實踐體系,在許多有一定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繕后,原有建筑外形與內部結構改動過大,原有歷史與文化信息被修復得蕩然無存。在發達國家中,大量的歷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們有很強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在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國外許多建筑院系都設有建筑保護專業,以便培養高層次的文物保護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歷史建筑數據庫、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古建筑保護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技術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維修改造工程是在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復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較成功。

參考文獻: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護/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規劃與交通網,2010.

(金雅慶:吉林長春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體育舞蹈 藝術作品 創編 分析與研究

體育舞蹈藝術作品的成功是因為其提高舞蹈比賽的競技性、藝術性和欣賞性,并能全面進行文體結合,同時讓更多百姓更好的參與這項運動,從而達到健身與舞蹈雙重運動的發展。體育舞蹈通過舞蹈動作表現了當代體育發展的步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對它的熱愛,從而促進一大批好的藝術作品加速發展,并迸發出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大型舞臺劇《金陵十三釵》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一、體育舞蹈藝術作品相關概念

(一)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作為一種運動項目,是通過運動、樂律、舞美相融合在一起的肢體語言。是以舞蹈的形式根據人們的不同需求和舞伴之間息息相通的配合,來達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其內容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不受地區、年紀、場所等影響,可以讓全身得以活動,讓各處身體機能得到平衡發展。增強人民體質的同時讓人們在動聽的旋律和優美的舞步中培養良好的身體素養和自身的身體形態,在完整的組合動作和不同風格中提高人外在和內在的不同氣質。

(二)藝術作品

音樂是用藝術手法來表現自己的作品,是演奏作品本質的最高境界。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由眾多因素組成的,所以它的本身充滿情感。因此,它本質上是一個雙重意義上的聽覺和視覺的識別。好的舞蹈作品會使得我們觀眾由景生情,聯系到自己的自身感受,從而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

(三)創編方法

對于所有的舞者,不論是從事這項專業的還是熱愛舞蹈的,或者是還在學校讀書的,他們創編舞蹈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赡苁峭粊盱`感,有可能是日久生情,但是都離不開平時的生活和情感。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的創編方法有很多,比如由靈感而發,或者是學習以前成功的案列,吸取精華變成自己風格等。

二、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的基本條件

(一)舞蹈音樂

音樂是一部作品的靈韻,通過在樂曲的伴奏下,人們可以通過節奏的起伏或者變化而做出不同的動作,來展現不同作品所要表達感情。體育舞蹈有很多類別,比如我們熟悉的溫柔圓滿的華爾茲,頓挫有力的探戈,浪漫柔情的倫巴,熱情歡快的桑巴。體育舞蹈是融合運動、樂曲、舞美為一體,也是集合鍛煉身心為一體的運動項目,以獨特的音樂律動的運動模式,進入了很多高校的體育課堂,受到很多體育生的歡迎。它還可以使學生在一個輕松快樂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根據對自己樂曲的理解進行對作品完美詮釋,創編出適合每一個舞者的優秀的作品。

(二)舞蹈動作

在一個作品的創作中,無論是團體練習還是個人舞蹈,都是需要完整的舞蹈動作,而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是需要根據舞者個人實際情況進行創編。如果動作超過了舞者的實際能力,會讓作品在表演或者比賽中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最后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創編舞蹈動作時,應該根據每一個舞者基礎水平進行創作,比如我們在學習倫巴時,應該是從最簡單的倫巴的手法、腳步、身體轉動開始學習,然后由簡單到復雜,由陌生到熟悉,同時掌握相關知識及風格特點。讓體育舞蹈在動作編排中體現出節奏隨音樂強弱而引起動作的強弱,讓體育舞蹈動作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完成,讓動作律動在空間里隨著動作路線和隊形的變換而演變成一部有藝術性的體育舞蹈作品。

(三)舞蹈演員的情感

體育舞蹈是集音樂、動作、情感于一體的新興體育項目,是通過人體各種動作在音樂節奏中來表現人對作品情感,它其中體現的個人情感和團隊情感,是整個作品中至關重要因素。的因此,在很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與訓練中,加強舞者情感的培養,是充分挖掘體育舞蹈中藝術作品整體的情感氛圍,能提高學生個人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和滲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體育舞蹈課堂可以延伸出好多方面的知識,了解一個完整的成功的體育藝術作品是需要方方面面配合而成的。

三、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意義

在我們大家眼中體育就是單純的跑、跳,舞蹈則是單純的跟著音樂做動作。其實不然,體育和舞蹈其實都有著一樣的本意和效果。在體育中訓練了我們身體肌肉的力量,柔韌的牽拉,以及協調性的發展。而舞蹈在另一方面卻培養了我們的動作和樂感等方面的知識。所以體育舞蹈它本身就是一個代名詞就是一個整體。

在我國幾千年前就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舞蹈的身影,優秀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比如大家熟知的《孔雀舞》、《千手觀音》以及《敦煌飛天》等等。一個好的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它的出現不僅僅是作者或者創編者的一種任務,而它是融合了大自然以及社會甚至是人類心愿表達的一部藝術作品。所以一部作品的出現可以反映出大自然以及社會、國家還有人類的真實寫照,同時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使得我們身心收益。

四、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體育舞蹈近幾年發展迅猛,但是國內相關的部門并沒有大范圍提倡體育舞臺的創編。導致我們只是效仿和臨摹,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出現。所以我們不能夠完全的展現我們自己的生活和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其次就是國內好多作品有時為了完成任務,所以一味的要求舞蹈美感卻突出不了主題,讓觀眾不能從內心深處去理解舞蹈,理解作品,只能觀賞其舞蹈的動作和音樂的配合。

五、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對策及建議

每個作品都有自己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事情的創編原由。有的是生活感受,也有地域文化,甚至是突發奇想。所以作品在創作時大量運用民族高尚品質的內容,能讓人們感受到有鼓舞、激勵和教育的含義,全面提高民族主義精神。我們常說,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是馬上就能成功的,舞蹈的創編同樣如此,舞蹈也是要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對動作的熟悉,才能知道它其中的規律和運動的軌跡。其實,我們可以從平時的生活中發現舞蹈的影子,將每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轉化為華美的舞姿。我們也可以對歷史進行了解和感悟,為廣大的中華兒女創作出銘記歷史的作品??偠灾?,舞蹈隨處都有,舞韻更是細水長流。只要用心去創作,我相信我們不會缺少讓人驕傲的作品。

六、以舞劇《金陵十三釵》為例論述其創編方法

《金陵十三釵》作品背景是1937年12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期間女性獨立、自信、堅強的形象。很多的地方不管是節日慶祝還是其它重大活動上都在排練這支舞臺劇。武漢體育學院,校周年慶《金陵十三釵》不僅是為緬懷遇難同胞、弘揚民族精神,也是為充分體現“人人參與,文化互動”的宗旨。

拉丁舞舞劇《金陵十三釵》首演,作為一項文化交流及傳承的活動,不僅拉近群眾和歷史的距離,還充分展示體育舞蹈院校最近幾年的舞蹈的進步性和國際化,受到師生的追捧。每一位演員都飽含深情,將每一個動作做出真正意義,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作品有一個動作是所有的人把女主角圍在舞臺中間。舞臺劇中的故事并沒有像張藝謀電影中表現玉墨等人不好的遭遇,而只是用舞蹈動作和語言表現女生在受到不好遭遇時的堅強不息精神,也營造了舞臺上持續長久的掌聲和淚點。

(一)舞蹈作品演員人數

《金陵十三釵》是以穿著紅碎花旗袍的13位女生和身穿黑白西裝的8位男生組成。他們以團體舞的表現方式,變化多端的隊形,運用合理的空間,21名運動員飽含深情,鏗鏘有力,每個動作都前后呼應,精妙的互相配合展現出人意料有故事性的整體效果?!督鹆晔O》用拉丁舞的特點,闡述了不同舞蹈之間的聯系,運用創編的套路對舞蹈音樂境界的體會和整段舞蹈節奏的掌控,完整的描述出主題內容思想。團體舞表演把體育舞蹈的格調特點詮釋的更加完美。

(二)體育舞蹈團體舞的特點

首先通過對武漢體育院校周年慶舞臺劇《金陵十三釵》中可以看出,團體舞具有體育和文藝相結合的特點。而其最大特點是在于它以團隊形式存在與舞壇中,所以形成了其獨有的特征,使它有著另外一種舞韻。

(三)體育舞蹈團體舞隊形變化的分析

為了得到更準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本文對武漢體育學院60周年校慶舞蹈節目旗袍拉丁舞《金陵十三釵》進行研究、整理。從中看出,拉丁團體舞不像是其它舞蹈項目,它在隊形變化上不是單一的規整對稱,而是采用曲線性和流動性的較多的舞蹈形式。舞蹈創編者將一些基本的動作及步伐改編為具有特點的舞美。目的是要讓每一個舞蹈動作和瞬間像是一場美麗的電影,盡可能將每一舞蹈動作像是繪圖一樣,具有強烈的寫實性和感染力。但團隊舞蹈隊形的藝術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條件:

1.隊形變化的平衡點

隊形的平衡定義分為:平衡和非平衡。平時的表演和比賽在有的舞蹈隊伍變化對稱,形成不一樣的圖案。形狀多種多樣,五花八門。而有的作品卻和這種表演形式大相徑庭,劇它們可以根據樂曲起伏或者情節變化,形成不一樣的隊形,錯落分散,高低不齊,但是舞蹈的韻語在他們中間體現的淋漓盡致。

2.隊形變化的協調性

協調性能夠將大腦反映出的舞蹈動作用肢體進行得當的反映,它可以改變舞蹈的以往的聽音樂做動作,創造出舞蹈生機、歡快、優美的畫面。協調與平衡性有相同的特點,都是強調隊形的統一性,使得作品整體看起來一致。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表現出的不同,可以讓舞者的動作與作品意境相結合,形成協調美。所以協調性在一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3.隊形變化的多樣性

《金陵十三釵》作品的成功,是運用了舞蹈的“多樣性”形式美的基本規律之一,也是現在很多高等體育院校和藝術院校共同遵循的形式之一。

4.隊形變化的空間性

舞蹈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動作語言和隊伍的變化,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這也就是俗說的空間美,它會與作品的美遙相呼應,產生化學反應達到觀賞的意義。在作品表演中必不可少?!督鹆晔O》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七、結論和建議

本文通過對舞臺劇《金陵十三釵》創編故事背景和動作分解的分析,讓我們欣賞到體育舞蹈中的審美價值觀,也讓我們在日后的體育舞蹈教學中有成功案例可以學習。近兩年,體育舞蹈作為學生普及課程已經進入了校園??傊?,通過體育舞蹈的教學,不僅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好的鍛煉,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形體及精神面貌。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自身對舞美的觀賞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對心靈美,形體美產生更好認識。從而全面開展學生各項素質的教育,使學生更好的充實自己。這也是體育舞蹈的真諦所在。

參考文獻:

[1] 崔景秋.淺談舞蹈的起源及發展[J].新教師教學.2010.5.5.

[2] 劉環.淺談舞蹈表演中舞蹈動作與表演的關系[J].東方企業文化.天下智慧.2011.3.

[3] 傅軍節.國標舞中拉丁編隊舞的創編[J].藝海.2011(7).

[4] 杜靜歌.論舞劇《長恨歌》對中國國際標準舞發展的啟示[D].武漢體育學院.2011.4.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 教學改革 網絡教學平臺

國家教育部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力度,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形成多學科、多課程的網絡共享平臺;按照教育規律和課程特點,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段鞣揭魳肥放c名作賞析》作為高校音樂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音響審美經驗和西方音樂知識,還必須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知識綜合與運用以及閱讀與寫作實踐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如何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與創新,構建與之相輔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展,已成為當今探討的課題之一。

一、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理念

針對本科階段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教學,課程應緊緊圍繞“音樂作品”為中心,突出學生對音樂名作的感受、分析和解讀,在此基礎上了解西方音樂風格的演變過程及其背后的人文社會動因,提升本科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辨別能力。①課程自身包含了龐大的信息量,不僅容納了大量的欣賞內容,同時又要融入史論、分析、人文精神以及其它藝術風格等拓展性內容。因此在該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理念上,我們立足于“視聽共享”、“ 教學拓展”、“合作實踐”三個方面。

首先,利用可視化技術支持理論教學的實踐,實現課程音響資源庫的集成共享,進行教學音響、延伸聆聽、樂譜圖片、網絡資源、課程錄像等內容的網絡展示。課程資源庫中不僅要容納了各個時期經典作品的音響和影音資料,還要包含重要作品的譜例以及經典作品不同版本的演繹,以便于學生結合譜例賞析經典作品,并根據喜好選擇延伸性的聽賞內容。

其次,由于西方音樂跨越了西方各個歷史時期,參與了整個西方文化的進程,音樂作品時常與詩歌、文學、繪畫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西方音樂史課程不應僅局限在講述作曲家生平、音樂創作和音樂風格,更應與同時期其他藝術門類的知識進行橫向聯系,引領學生從音樂的視角對西方文化藝術進行全面了解。這也正是拓展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展示豐富的文獻資料、詩歌繪畫作品、著名建筑圖片以及講座視頻等信息,全方位地拓寬課程審美認知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園地”模塊中,除了提供任課教師的授課錄像和專題講座外,展示與課程相關的優秀授課資源,如美國耶魯大學Craig Wright教授主講的課程《聆聽音樂》、武漢大學趙林教授主講的課程《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西方哲學史》以及學術講座《基督教與西方文化》等,用影像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在“名家名作”模塊中展示各個藝術時期的經典繪畫與建筑作品。比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同時期的繪畫效果有諸多相似之處。教師可展示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圣喬治殺龍》等作品,引導學生認識到畫作所體現的富麗的色彩感、奔放的運動感和夸張的戲劇性正好與巴洛克時期的歌劇、協奏曲等大型音樂作品的風格相吻合。

而如何將理論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相整合,提供給學生更多主動學習實踐的空間,也是構建網絡教學平臺過程中值得考慮的因素。例如在網絡平臺中專門設置了“實踐教學” 模塊,其中下設了“論文寫作”、“走上講臺”教學實踐、“走上舞臺”表演實踐等內容,針對音樂學和音樂表演的不同專業學生提出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方案及實踐方式。

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流程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網絡教學應明確服務對象,預設學習目標,通過網絡進行自學輔導、答疑交流、實踐互動等環節,實現網絡信息資源共享,并起到一定的教學評估監督作用。構建的流程主要可分為建立課程網站和教學團隊、創建完善教學資源庫、構建符合教學目標和理念的網絡教學功能模塊三大步驟。

(一)建立課程網站和教學團隊。網站和教學團隊的搭建是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重心,需要具備合理的師資隊伍、明確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優質的教材和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其中師資隊伍應考慮團隊教師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和師資配置,能夠有效地發揮團隊教師教學科研能力,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努力將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值得提到的是,教材建設也是課程建設的重心。教材應包括授課教材,參考教材以及自編教材等,任課教師對于授課教材的選擇應考慮到培養目標、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的基本素養,對參考教材的選擇應以拓展學生史學視野為前提,例如可選擇保羅·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杰拉爾德·亞伯拉罕著《簡明牛津音樂史》、唐納德·杰·柯勞特著《西方音樂史》等。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發自編教材,譬如針對授課中作品譜例欠缺情況,教師根據聽賞內容編寫相關譜例配套教材,例如《西方音樂名作主題匯編》教材。

(二)創建完善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庫是網絡教學的基礎,必須具備大量的教學素材、課件、課程錄像、音響視頻、參考資料等內容,而且能做到及時更新,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具備開放的視野,收集歸納大量高質量的、有邏輯關聯的教學信息資源。教師利用編輯軟件和專用制作工具,對資源庫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后分類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在多媒體教室授課時也可直接調用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資源實施課堂教學,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例如教學資源庫中的音響資料可包括教學欣賞和延伸欣賞兩大類,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音響,便于學生反復聆聽,加深記憶。例如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代表性的交響曲屬于必聽曲目。而后者是指代表作品的不同版本演繹,便于學生對比賞析,積累審美經驗。例如針對舒伯特藝術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展示多位藝術歌曲大師們的精彩演繹,供學生賞析。這樣能改變了學生粗略欣賞作品的習慣,提高其審美素養。

(三)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采用模塊化結構,圍繞一個主題構建各個模塊,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模塊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1.教學資源部分。這部分主要包括課程特色與定位、學習導言、教材與參考資料、師資隊伍、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習題試題、 教學錄像等模塊。教師可以上傳承擔教學任務的所有課件與教案,也可以發布其他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該模塊中可以下載自主學習的相關資料。習題試題包括各章節習題、模擬試題、歷年考試題及答案。參考資料介紹本課程的授課教材、參考書目以及本學科的參考網站,并且在主頁上將高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作了友情鏈接,及時吸收當前理論界和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實現了資源共享。

2.學習園地部分。這部分屬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包括課程講授、專題講座、名家名作、課外欣賞、在線學習、在線測試模塊。學生根據學習興趣與教學進度有選擇地自主學習。在線學習模塊有網路視頻、課程錄像在線觀看,文獻資料、學科前沿在線學習等。在線測試模塊為學生提供了若干套在線測試模擬試卷,學生可進行自我測試以鞏固課程的理論知識。系統可實現自動計時,在線提交答案,自動計分并提供即時的評價并反饋給學生。

3.互動實踐部分。西方音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多種對話關系,包含教師、學生與音樂作品、與作曲家、與歷史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等等。如何在教學中開展多元對話,并最終達到對話者的自我理解以及對話者之間的相互理解,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教學平臺開辟的網上答疑討論模塊正是一種不受時間、地點、學科的限制,開闊學生思維的對話方式。學生可以在這里圍繞學習的內容、賞析的作品展開討論,也可以對發生在身邊媒體、學術界的爭論進行交流。除此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的能力,教學平臺專門開設了實踐教學模塊。針對音樂學和音樂表演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分為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兩部分。以本院的教學實踐為例,學生走上講臺的實踐活動通常安排在第二學期進行,教學內容主要是浪漫主義時期和20世紀的音樂,作品欣賞內容豐富,給學生充分選擇和展示的空間。第一學期末教師在網上公布授課章節和內容,學生以三人為一組提前進行確定課題、搜集資料、集中備課、撰寫教案、制作課件。一般學生授課時長在25分鐘,剩下的時間由教師針對授課學生在備課、講課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們進行集體討論、分析與點評。學期末教師根據學生投票選出優秀代表進入到班級賽講環節,通過教學競賽和評選,在教學平臺上展示優秀學生教學錄像。學生在網絡資源分享中互相學習激勵,取得良好的收效。

三、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的初衷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學生真正能從中受益。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往往并不樂觀。不少精品課程的訪問率較低,資源閑置現象嚴重。網絡資源利用率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自身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動力,更多地反映了教師在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有力的監管。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平臺中添加了學習過程評價模塊,公布了課程考試大綱,加大了平時成績所占比重,遵循“全程化、多元化、多樣化”原則,注重學習的全程性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分為課堂學習評價和網絡學習評價兩方面,出勤考核、音響聽辨等環節屬于課堂學習評價,而網絡學習評價包含的內容較多,主要有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單元測試、作業成績、討論區瀏覽次數、下載學習資料、參與教學實踐排名來構成。

首先在線時間反映課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作為考勤的依據。其次布置課后作業是引導學生自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提交作業并給出作業成績會激勵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根據作業提交的時間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是評測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方面。教師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給予分數,學生上網可以查看到所得分數以及全班的排名情況。這種實時評估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好的激勵作用。教師還應注意學習過程的量化評測,包括討論問題的次數、提交作業的次數、瀏覽和回復次數以及下載資源次數。學生平常登陸教學平臺時留下的痕跡,量化后可作為學生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

當今的西方音樂史教學理念和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網絡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正經歷著不斷的更新與拓寬,因而構建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網絡教學平臺是課程改革中的重心所在。當然要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和價值,不能只借助網絡評價系統的監管,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推進網絡資源庫的建設,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課內課外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引導,讓學生學會使用并善于利用,從而促進信息資源與課程之間更深層次的整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地方高校音樂史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改革與實施》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2012099。

參考文獻:

[1]葉家艷.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與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4).

[2]邱桂香.學什么·為何學·怎樣學——高師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課程探討[J].藝術教育,2012,(11).

[3]陳蓓.“數學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J].貴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4).

[4]李晶.高校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6).

注釋:

①筆者贊同楊燕迪先生發表在《人民音樂》(2005年10期) 上的《現狀思考與文學史的參照:西方音樂研究和教學在中國》一文中的意見。

作者簡介:

[1]李晶,運城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聲樂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演唱者是要通過聲音把作品的內涵、思想感情成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因此,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處理與表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聲樂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文章將對聲樂演唱中關系到作品藝術處理與表現的幾個環節加以論述,以期與同行們共同商榷探討聲樂演唱的藝術規律。

關鍵詞:聲樂作品藝術處理與表現藝術風格

聲樂演唱是一種情感交流活動,是以演唱者的心靈感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不是簡單地將作曲家的作品譯成聲音,而是在作曲家創作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用歌聲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它要求演唱者必須恰如其分地表達出符合作品要求的內在情感。因此,就演唱者而言,必須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與表現,也就是將作品內容用技術性、藝術性相結合的手法,光彩地展示給聽眾。如果演唱者的聲音很優美、技術性很高,但沒表達出作品規定的基本形象和內容要求,其歌聲是不能夠打動觀眾(聽眾)的。沒有情感的歌聲只能被看作是沒有靈魂的聲音律動。作曲家喬治·克拉姆強調:“我相信音樂反映人類靈魂最深處的能力甚至超過了語言?!笨梢?歌曲具有的巨大藝術感染力是無以言表的!然而,歌曲蘊含著的思想內涵及其藝術感染力,是需要通過演唱者予以實施與表現的。

一、正確理解與詮釋音樂

皮爾?!へ悹柤{克說:“當一個作曲家為一首歌詞譜寫音樂時,他對歌詞中表現的感情有他自己的體會,并試圖把他這種感受在他的音樂里表達出來?!币虼?演唱者必須全面深入領悟詞曲作家的創作意圖,在詞曲作者與聽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把作者的作品變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聲樂藝術實踐中,常常見到不少演唱者全力以赴地歌唱,卻未能準確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甚至出現音準、節奏、曲譜上的錯誤。演唱者要完善地表現作品,就必須首先在正確詮釋音樂上下工夫。

1. 熟讀歌詞。歌詞是聲樂藝術作品思想內容的具體體現,對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具有高度的濃縮和概括性,每字都有“抑、揚、頓、搓”,每句都有“起、承、轉、合” 。演唱者必須運用歌唱的咬字吐字規律來指導、糾正自己的讀音,切忌含糊其辭。從總體上有把握后,再開始演唱,最好能夠背唱。因為只有充分熟悉歌詞,歌者才會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表現和聲音的塑造方面。

2. 唱熟曲譜。熟悉唱準譜子和音準節奏,這是對作品從音樂上分析首先應做到的。歌唱者對曲譜其中的韻味、細節要認真推敲,對每個音符要去分析、理解,切不可隨意延長或縮短處理。即使是非常熟悉的歌曲,也要先準確地把記錄在樂譜上的內容搞清楚。另外,我們在掌握歌曲的節奏時,必須注意各種節拍的特點,只有掌握了不同拍子之后,才能從中體會到音樂的律動。

3. 注意作品的調式、調性。曲作者對調式、調性的運用直接影響歌曲的基本情況,在表現歌曲的內容和情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大調式的歌曲表現雄壯、明朗或喜悅自信的情緒,而小調式的歌曲常表現柔和、憂傷或暗淡、悲哀的情緒。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應十分注意。調式、調性也可以作為我們分析作品的主要參考內容之一。

二、分析作品的藝術風格

由于藝術創作存在的個性化特征,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具有的思維方式、審美個性及其藝術視角的差異,使聲樂作品的風格存在較大的差異。演唱者要想準確表達作品,不僅要正確詮釋音樂,還應重點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全面而準確的分析。

1. 時代風格。每個時代的聲樂作品都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思想內涵。如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成為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載體。像亨德爾的清唱劇《猶大·馬加比》中《英雄凱旋歌》,主題雄壯明快,表現了群眾歡迎英雄凱旋而歸的熱烈場面,樂曲氣氛莊重、情緒熱烈。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如舒伯特的《聽,聽云雀》,需用輕快地、富有彈性和活力的節奏來表現雖然貧窮,卻熱愛大自然的藝術家積極、樂觀的美好心靈。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反應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情緒,激越沖擊的旋律與昂揚急促的節奏形成了這一時期作品的典型音調。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作品以黃河為背景,以完美的音樂形象勾畫出一幅幅人民群眾團結起來保衛祖國、反抗敵人的壯麗圖景。演唱時首先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而后準確的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風格。顯而易見,抓住作品的時代特征,用準確的聲音語調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對演唱者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2. 民族風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差異,便形成了各民族鮮明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音調及歌曲風格。意大利歌曲比較傾向于熱情奔放,表情外露夸張,大起大落。德國藝術歌曲的風格質樸、嚴謹理智,情緒起伏變化明顯。演唱時要求聲音圓潤,情緒細膩,線條優美,如舒曼的《蓮花》。我國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充分體現在色彩濃郁的民歌中,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婀娜多姿,要唱好各民族的聲樂作品,就必須對其風格、語言、旋律特點、音調節奏等有所了解和研究。如演唱新疆民歌時要注意其鮮明的舞蹈節奏以及熾熱的情感。蒙古族歌曲講究氣息的控制,節奏較為自由。如果歌唱者不注意作品的民族風格,在演唱意大利民歌、德國藝術歌曲及中國民歌時,都采用一樣的音色、一樣的位置、一樣的情緒,肯定是失敗的。因此,在演唱中必須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準確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

三、作品的“二度創作”

在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與表現中,演唱者不僅要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還要根據自己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進行藝術加工(即二度創作),使其變為有生命的歌唱,也是演唱者所能夠征服觀眾的重要手段?!岸葎撟鳌钡氖址ㄖ饕幸韵聨追N。

1. 把握作品的速度。聲樂作品都有特定的速度標記,但每種標記都有一個靈活的幅度。它會根據作品本身的需要和旋律流動性的改變而改變,不應該把它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圍之內。如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聲的較歡快的分節歌,“鳥兒聲聲”四個字要采用斷開的慢速,然后回原速,這樣處理能有效地反襯主人公的歡樂心情。第二小結“啊哩哩”漸快,第三小結恢復原速。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詞,如果用同樣的速度處理,就顯得有些呆板。上述處理不但總體的歡快情緒沒有改變,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2. 注意作品的語氣。語氣的生動處理,既可以提高歌曲原來的自身價值,又可以使歌曲更加生動、感人。如《海風陣陣愁煞人》中的“風浪它不憐打魚的人”一句,在演唱時可以把“不”字聲母“B”的語氣加重且時值相對縮短,對“打”字的聲母“D”的阻氣要短而有彈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緒中強力噴出,成型要快。這樣處理,既能準確表達女主人公珊妹無奈、悲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力量,也會使演唱者的語氣和音樂聯系更加緊密,表現更加生動。

3. 作品高潮的處理。歌曲中表達情感最強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一般在整首歌曲旋律的最高音處。高音處的歌聲形象生動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歌曲的藝術感染程度。如歌唱家帕瓦羅蒂所演唱的意大利民歌《啊!我的太陽》,可以說是運用精湛的高音技巧有力渲染高潮的典型范例。當然,有的作品沒有非常明顯的高潮點,但不等于沒有高潮,如舒伯特的《搖籃曲》、冼星海的《二月里來》等。這些作品,往往在較為含蓄的旋律下,隱藏著情感的高潮。因而,歌者必須明確歌曲的高潮所在,合理地運用情緒,以最美的聲音、最深的情感來表現作品的高潮。

總之,好的歌唱不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內容表達的好。這就說明,演唱者必須用智慧的思維和悟性來處理與表現作品,在充分挖掘作品內涵、深刻體驗詞曲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融進自己的個性,并在演唱中把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清晰、流暢、優美的歌聲傳達出來,這樣才能賦予聲樂作品強烈的感染力,使歌曲的演唱個性突出,風格鮮明。

參考文獻:

[1]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鄒長海.音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韓勛國.聲樂藝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徐小懿等著.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韓慧: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聲樂理論與教學)

藝術作品賞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西田秀己是一位日本當代藝術家兼建筑師,其公共藝術作品擅長將平常視野下的人造物元素提取出來,把它們當作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幫助觀者轉向對當下空間美學的關注與思考,從而引發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原始體驗。本文從西田秀己幾件富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著手,重點分析了其作品的藝術理念、藝術表現手法以及材料語言的運用。

關鍵詞:公共藝術:自然場所;空間美學

西田秀己(Hidemi Nishida)的作品涉及裝置、舞蹈、攝影攝像、行為藝術、建筑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其公共藝術作品經常涉足于對空間美學和詩性的探索、環境感知力的攫取與渲染,以及場景氛圍的營造,強調公眾參與和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原始體驗。西田秀己認為這種最純粹、最原生態的體驗能夠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視界,幫助他們獲得新的感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西田秀己在2007年成為釧路國立技術學院(Kushiro 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的工程師助理,于2011年獲得札幌城市大學(School ofDesign,Sapporo City University)設計學士學位,在這之后于2014年在卑爾根藝術與設計學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取得美術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于日本東京。他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的著名展覽中展出,獲得了媒體和觀眾極大的關注。近年,他參加了第十屆光州雙年展(2014))、2014年札幌國際藝術節等。2015年他被日本文化廳納入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

西田秀己的公共藝術裝置大多被放置于遠離喧囂的自然景色之中。他擅長利用普通的人造物作為公眾與自然交流的媒介,椅子、桌子、沙發、房屋都是他簡單而獨特的藝術語言,也是他公共藝術中的標志與靈魂。他將本應該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搬到大自然中去,改變了這些物體原本的使用場景與實際經驗,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與格局,賦予了自然場所以新的意義。他想讓觀眾從繁忙的城市軌跡中脫離出來,讓生活回歸自然,遇見最真實的自己,找尋人生的本源,這也是其公共藝術想要傳遞的理念。

西田秀己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天生的敏感性,其作品大都蘊含了東方哲學的智慧,并在觀念上與日本物派“人與自然是主客合一的、渾然一體的關系,尊重事物原本的力量和存在意義”東方哲學式的思想不謀而合。其作品賦予了自然空間與平凡物質以特殊的意義,他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對人生的看法:讓生活回歸自然,讓生命回歸本源。他給予觀眾無限的思考空間,大家可以爬上椅子去觀賞遠處的美景,可以聚集在一起感受自然的擁抱,也可以登上山頂去追尋神秘的鐘聲。在藝術家與觀眾、觀眾與作品、觀眾與觀眾的互動過程中,公共藝術內在的價值才能被真正地發掘出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并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脆弱的椅子》(Fragile Chairs)是西田秀己于2017年為日本北海道飛生藝術節(Tobiu ArtFestival 2017)所做的一個公共藝術裝置。他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椅子安置在北海道白老町一處平靜的湖面上,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又詭譎莫測的美麗景觀,仿佛在揭示這個無人之境的存在。這樣奇異的景觀使得過往的游客與行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腳步,去欣賞被他們忽略的美景,去感受平凡的存在與詩意的遠方的違和感,去猜測藝術家的初心與用意。對于居住在湖旁邊的居民來說,這些椅子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空間,吸引著他們重新去審視、去觀察這原本讓他們習以為常的景色,從而漸漸轉變傳統的視角,去體驗自然的神奇魅力。對于游客來說,逃離了都市的繁忙與擁擠,來到這樣一處好似天空之鏡的地方,身心已然得到全部放松。當他們突然看到這個與一般景色格格不入的場景時,先是驚訝,然后是好奇,最后是平靜下來,仔細思考其中的意義。藝術家為的就是那一刻的沉思,他希望讓時間慢下來,讓人們從這件公共藝術作品中找到自然之美,找尋到安靜的內心。

《脆弱的桌子》(Fragile Table)這件公共藝術裝置是將一套風格獨特、與眾不同的高大桌椅擺放在挪威莫斯奧斯陸峽灣上方一座美麗的山頂上。該地區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有一座美術館和一家舒適的咖啡廳。該作品佇立在花園的中間,好似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讓人們不知不覺想順著梯子爬上椅子,去體驗這別致的美景。觀眾不僅可以看得更遠,還可以在椅子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暢聊人生。原來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可以給予人們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這件藝術作品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以全新視角賦予尋常風景以新的意義,為人們帶來新奇體驗的同時,引導人們重新認識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改變了觀者與自然被動的交流方式。

白雪皚皚的冬天一旦來臨,往札幌藝術森林的山峰上眺望,便可看到一個紅色的鐘樓隱約其中。未見其身先聞其聲,人們可能會先聽到從遠處飄來的清脆悅耳的鐘聲,這悠揚的鐘聲穿透無邊無際的森林,直抵內心,讓人想迫不及待地趕去一探究竟,親自敲響那座鐘。但是要找到鐘樓并不是一件易事,盡管路途艱險,總會有幾個好奇心旺盛的人找到了去往鐘樓的路途,并自己敲響了鐘。這也是西田秀己的一件裝置作品,名為《臨時的鐘樓》(Instdnt Belfy),這座鐘樓只是孤獨地站在沒有任何顯眼標志的山脊上,沒有夜色中霓虹燈一般的鮮艷色彩,更沒有城市中廣告牌的招搖過市。但這座看似神秘脆弱的鐘樓卻有其獨特的魅力,打破寂靜的鐘聲向那些循聲而來的居民訴說著深情的故事,吸引著他們去敲響屬于自己的鐘聲,這時,舉手之勞的事也會很有價值。沒有這幢平凡的鐘樓,也許這座山就會在雪中沉睡。

《天空花園》(Garden sky)起初是西田秀己工作室團隊以環境治理美化為目的,為當地藝術節設計的一個公共藝術項目。他們在日本神戶六甲山一個綠意盎然的山坡頂部擺放了五個白色的木制沙發。從遠處望去,它們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山間,有的掩映在茂密的叢林中,有的被安置在空曠的草地上。山下的游客發現這不同尋常的景象之時,便會隨著好奇心去親自撫摸那些潔白的“云朵”,去追逐那可愛的“羊群”。沙發旁邊都配有一架梯子,以便游人可以輕松地爬上這些寬大舒適的“天空之椅”,猶如天然圓形劇場一般的場地為欣賞周圍的自然美景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觀賞點。這樣的觀景方式讓人們可以坐擁天空,俯瞰全景。來參加藝術節的觀眾可以在這里坐看夕陽西下,享受慢生活帶來的愜意;還可以坐在“云端”高談闊論,暢談未來的理想。被這美景環繞,靜待時光流逝,想必是人生一大樂事!西田的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周圍的環境,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

《涂鴉村莊》(Doodle Village)是一個為2012年飛生藝術節(Tobiu Art Festival)和飛生營(Tobiu Camp)活動搭建的臨時空間,包含六處臨時建筑。該藝術節在日本北海道森林的一處廢棄的小學中進行,觀眾可以在活動舉辦地的森林里找到六個被隨意擺放的臨時建筑物。在其舒適的空間中,觀眾可以投入到現場熱烈的氛圍中共同欣賞美妙的音樂表演,也可以在靜謐的自然空間給予心靈以慰藉,讓整個人全身心放松下來,暫時忘掉煩惱與憂愁。這六個臨時搭建的建筑物如庇護所一般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好似傳統的村落,在短暫的時空交匯中創造出了融洽的氛圍與新的空間集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另外一件公共藝術裝置《脆弱的庇護所》(Fragile Shelter),該作品作為《脆弱》系列中的一個建筑實體,房子外部被一層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包裹,隱隱透出內部的木質結構,這些結構框架組成了每個獨立的庇護所。在銀裝素裹的雪地里,這幢簡單樸實的建筑好似一團充滿生機的火苗,將夜空點亮,給予寒冷的冬夜一絲溫暖;又好似夜空中緩緩流動的星光,讓人充滿無限遐想與希望。建筑外部寒風凜冽,但這個木制的簡單空間卻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他們互相取暖,交談,臉上露出笑意,絲毫感受不到冬日的凄涼。此情此景,讓人們和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回歸自然的本源,找到真實的自己,也許這就是公共藝術的魅力所在。

《孤獨的房子》(Solitary House)被放在荒涼的野外。這間只有約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卻有著一切人類必需的生活用品——床、書桌、爐灶、水槽、廁所和淋浴設備,設施齊全。如今,我們擁有了高度工業化的住宅,非常舒適,這是我們努力抵御惡劣的地球環境的結果。然而,當我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蜷縮在這個給予我們安全感的庇護所里,似乎切斷了身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聯系。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說:“房子是我們的世界角落?!边@個“角落”能夠拯救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抵御自然環境不可估量的力量,這也是它存在的意義。當人們靜靜地躺在這座房子的床上時,耳邊充斥著海浪翻滾的濤聲、寒風呼嘯的簌簌聲、植物互相摩擦的沙沙聲、雨滴落在房頂的淅瀝聲。有時來自海面呼嘯的大風會使房屋劇烈搖晃,伴隨著木結構的嘎吱作響,居住者的心也跟著顫栗,根本無法入睡。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庇護所”,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在人云亦云、消費主義橫行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是否逐漸迷失了自己?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央,我們是否失去人生本來的意義?我們總是抬頭仰望星空,卻忘記了腳踏實地的真實?!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蔽魈镄慵旱墓菜囆g作品讓人們的生活回歸到自然中去,幫助他們梳理雜亂的思緒,清醒混亂的頭腦,以便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讓煩躁的情緒得到舒緩,讓迷蒙的心靈得到凈化,在平淡與寧靜中找尋生命的本源。西田秀己也用他的公共藝術作品表達了他對生命與存在的看法: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頑強的,珍惜當下,真正的美就在身邊。人的存在依賴于自然,但人創造的樓宇割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那種在大自然中的最純粹、最原始的經驗與感覺才是最為珍貴的記憶。

上一篇:vi設計畢業論文下一篇:網站設計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