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有效教學范文

2023-09-10

有效教學范文第1篇

1 知識智慧非等同

有效教學主張者從本質上都肯定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 充分肯定學生自足自成的主體價值, 教師身為學生學習的導引者、合作者、調控者的身份再次得到確認, 并且把實現學生的發展當成是有效教學的終極目的。然而, 對實現學生的發展的理解表現出了分歧:是技術層面的知識獲取與運用還是文化層面的智慧人格的形成與更進, 前者在教改中市場份額遠遠超過后者, 因此, 有效教學研究的技術理性幾乎掩蓋了人文內涵。從長遠看, 純技術的有效教學忽略了學生實踐的本能, 使教學與生活隔閡起來, 甚至出現了課堂所學非生活所用的悖裂, 傷害了學生“從求知中得到快樂, 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在生活中準備生活”的教學目的教育化主張, 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學生作為“人”的存在, 在人格上和教師是齊肩并坐的, 對人的根本看法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認識論基礎。我們對人的本質追尋經歷了由神學而人學, 重自然到重社會的演變, 對人的類、群、個體生命的及其發展規律予以理性探討, 又加以非理性的探究, 逐漸認識到人的個體生命是一個神性與人性、理性與非理性、自然性與社會性共同存在的整體。這種整體性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經驗的積累和結構化, 通過學生的學習行為實踐得到優化和提升, 學生在與環境的相互建構過程中, 充分體驗人的境遇性, 感受生成的過程。因此, 有效教學應當厘清知識和智慧的區別, 如果把有效教學用是否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的行為進行簡對處在默會和明示兩級之間的過程及其在該過程中獲得意義的方法性、創造性智慧視而不見, 忽略了智慧是個體借助知識、在掌握知識的思維活動中, 實現心理機能成熟發展的心理圖式的非客體知識特點。由于智慧隱于知識之后, 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 因此智慧難以傳授和評測, 只能通過學生長期實踐表現出來, 因此, 有效教學教改參與者也自然摒棄了“智慧”——這一影響學生發展的內在動力, 從可測評的角度多對學生獲取的知識、技能給予關注, 忽略了技術之外的意義的追尋。

掌握技術需要智力的積淀, 追尋意義則更呼喚創造力的噴射, 平衡調節兩者的力量來源于個體德性的涵蘊養成, 因此鐘啟泉在其著述中反復強調新時代的教學當還原其實踐的本性, 讓學生在“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和倫理性實踐”中發展生活的本領, 這就是通過教學實現智慧生成。區分知識和智慧才能有助于教師正視傳統傳授思維, 盡管在有效教學教改中很多教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利用聲、光、影的集成給教學披上了絢爛的外衣, 但是技術僅僅是技術, 多元化的價值應當通過技術的使用得到彰顯。

2 缺失責任的技術危害

傳統的知識觀教學主張傳遞知識, 堅持教學旨在傳遞人類普遍的文化經驗, 并且冠以精英文化標志用精致化的書本知識體系傳遞間接經驗,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 強調統一的價值立場和判斷標準, 講求科學、高效、精確、可量化評估的技術形式的教學方法運用和教學評價評估, 這顯然忽略了多元社會中多元價值的存在, 限制了學生生成性智慧的發展, 使得教學又回到了不適用生活的“讀死書”的場景。然而這種觀念目前仍然牢固的占據人們的頭腦, 對教師的職業內容作“教書”的粗疏規定, 由于“師道尊嚴”的日漸式微, 教師的“育人”價值由于社會環境功利化的追求幾近消隱, 在此背景下, 學生的民族品格、文化意識、個性品質也在浮躁的氛圍中精神滑坡, 雖然學者意識到必須用佐以價值追尋的建構主義匡濟傳統知識傳授方法之流弊, 然而參與有效教學教改的一線教師在應試和素質的夾縫中不得不妥協于短視的效率要求, 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硬傷。

然而, 學生不僅是“生存”于世的生物, 更是“存在”的生命, 人對于意義的探尋是自動的、基本的, 因此, 教學中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時, 他不僅是在對某人某物發問, 更重要的是這表示學生想發現某物, 而教師的提問此時也獲得了引導發現的含義。人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人的生命總在不斷生成新的生命, 生命本身是一個歷程, 而非一個結論, 生命的可能意義使人的發展永遠具有創造性和超越性, 使人永遠處在發展之中。因此, 教學應當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歸依的教學, 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 認識實物, 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有效教學教改中鮮見深度解讀, 技術的浮沫掩蓋了真實的需要, 對現代科技的迷狂使人們再一次陷于技術泥淖。海德格爾在《存在和時間》中承認, “現代科學經常將自身刻畫為事實的、實驗的與進行計算和測量的研究形式。然而, 他認為這種刻畫忽視了科學的基本特征。”現代科學, 把知識建立在人類主體“我”之中。這意味著, 主體是基本的前提, 其他一切事物都與之相對被認識、被測量。如果教師把這種科學觀念復制到教學中, 那么教師的主體理性就會成為衡量教學有效與否的標準, 如此, 教師就會用工具的和人類學的方式來界定技術, 教學技術就成了達到滿足人的欲望和目的的手段, 進而使得有效教學的“有效”賦予“功利”色彩, 這就對學生的“存在”造成了威脅——完全遮蔽了學生為“人”的精神本性, 以至學生逐漸失去這種本性。這或許就是有效教學熱火朝天進行的同時, 越來越多的90后這個“門”那個“門”此伏彼起的深層原因。依賴技術的傾向使教師把學生看成原料予以儲存、開發, 偏重認知實踐而忽略社會實踐、倫理實踐的行為實質上是教師教育責任的缺失。

美國學者奧瑟 (Fritz K.Oser) 說, 當我們問自己, 什么是好的教學?我們試圖確證那些特別有效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中的技巧與手段。然而我們發現的作為所有必要的技巧、方法與手段, 只有在它們被人性化地運用到學生身上時才是有效地。即使所謂“好”的展現內容的手段或是高效的技巧也可能會對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學習中的尊嚴造成傷害。因此, 我們深信, 教學論知識必須是責任、專業意向以及倫理關懷結合在一起的。有效性與責任同等重要, 毋寧說, 是這二者的結合給教學帶來力量與卓越。教育應當建基于責任, 立足長遠, 以關愛的眼光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美與善, 在認知發展的基礎上獲得德性的修養, 體會到成長的歡愉。

3 有效與自由的抵牾

在“閑暇”中詩意的棲居是每個人的天然稟性, 這就是人類游戲的天性, 游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包孕著豐富的教育含義, “游戲是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 這種活動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其規則是游戲者自由接受的, 但又有絕對的約束力;它以自身為目的并又伴有一種緊張、愉快的情感, 以及對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識。因此, 教育教學既要能給學生帶來快樂、體會自由, 也要通過教師的責任感樹建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學會質疑、學會反思。

羅杰斯曾經說過他喜歡珍視浮現于他身上的各種感情、所有觀念和沖動, 這作為他的不斷豐富起來的部分, 雖然不指望全然按照它們來活動, 但是這可以使他更加真實, 使他的行為對瞬間的情景更加適宜。這就是人類“expose” (暴露) 自身的過程, 通過向世界中的事物和他人敞開自身, 把自己安置在社會的某一位置, 使自身能夠被其他人和事物觸及, 人的非屬性自由歷程為人提供了某種選擇, 同時又被強加了某些東西。因此, 馬丁·路德認為, 自由是一種悖論處境:既不屈從于任何人, 又是所有人的奴仆。人存乎于世的價值是對個人和社會需要的綜合滿足, 在融入社會群體的同時又標上差異性的個性品格, 用寬容環境和關愛眼光以及理性辨別生成德性智慧。因此, 有效教學定義中不可隱退學生的社會性實踐和倫理性實踐, 中國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靈魂的遺傳依賴于有效教學概念的科學界定。

自由作為有意義生活的基本條件, 是獲得幸福感的關鍵特征。“成長、成人和成為受教育的人, 實際上就是將人的偶發性轉換成責任感和義務感——你得選擇你的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為學生成人化的成長過程提供可能性的連續, 德性生活恰恰是以個體精神自由為最高準則的生活, 師生能夠藉此達成心理相容、相互接納的和諧氛圍, 因此, 蘊含多元價值觀念開放的課程資源利用因為真正的對話和平等的實現獲得實踐含義。

目前對“有效教學”的解讀多從“效果、效率、效益”方面衡量而教改實踐多從個人角度考核“效果、效率”的達成, 以競賽的形式強調教師個人的學識魅力, 課堂成了教師表演的平臺, 產生了像崔允漷批判的“做課專業戶”、“評課專業戶”, 教育實施的主陣地—課堂—缺失了對話的互動內涵。尤其是近年來說課—上課—評課模式的理性量化評測傾向, 忽視教育長期性特征帶來的潛在效益和德性生活不確定的可能性, 反映出教師從事教改時衡量、反思教學缺乏的宏觀的氣度和犀利的深度。

美國學者布盧姆在有效教學之外提出了一種“掌握學習”的思路, 認為只要提供最好的教學并給予充分的時間, 大多數學生都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因此, 時間并不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人的緣在本質要求我們綜合時空合力, 建立起學生的德性生活, 這就是教學的責任, 而這種責任在實踐中因其內隱性帶來的難測性、長期性, 以及“急功近利”的風尚在教學中日益單薄。

4 有效教學的后現代之辯

有效教學的起點仍然沒有偏離認知的軌跡, 任何認識論對知識的解讀都隱喻著解說者的主觀意識:懷特海認為知識的形成猶如“有機體吸收食物一般”是一種客體和學習主體一起發生變化的動力性的過程。杜威則用“連續性”和“交互性”來衡量學生取得的經驗的價值, 強調經驗當是“從做中”獲得的鮮活的實踐經驗。兩者都贊成知識是“客觀”的, 是可占據, 可利用的。然而, 弗萊雷則直接聯系經驗的政治經濟維度來理解認知活動, 對認知過程主張用“對話”取代“儲蓄”。羅杰斯則更關注學習者從傳統教育體制中解脫出來并且創造出自由的教育環境和認知語脈, 更關注學生個性人格的塑造?;鶢栐诜治隽饲叭擞^點的基礎上, 提出了“知識即舞蹈”的隱喻, 用人與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對話把主體間和主客之間的進化辯證共生關系生動刻畫出來, 強調知識的整體關系性、實踐活動性和社會建構性, 這為有效教學的施行提供了一個導引方向。

后現代主義的復雜的不確定語境內蘊后現代主義知識教學的多元觀和有機觀:把知識教學建立在多元文化理解的基礎上, 強調知識是種網狀“織物”的有機整體, 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無限節點衍伸, 把學生從“灌輸”理性禁錮下解放出來, 主動探索、表達異質觀念, 回歸多元豐富、內在創造、差異融合的教學生活世界, 提倡熏陶感染的浸潤教學過程體驗, 讓知識在回歸事件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者應對生活事件的智慧, 并在師生交互主體的教學生活“織物”結構中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這無疑是對學生的“人”的身份肯定和價值認可, 使教學有了理論支撐的開放勇氣, 然而其挺立多元價值的百家爭鳴在消解了“絕對精神”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相對主義”困擾, 許多嚴謹的論述在實踐時陷入了烏托邦的尷尬, 這勢必讓一線教師懶得反思, 遑論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上超越。

我們目前所處的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社會以科技為支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反復強調使我們對于效率取向、科學理性的追求繼續強化, 這與多元后現代整體知識觀念陷入了悖論, 教育的平民化大眾化運動又使得精英文化遭受排擠, 一線教師在教學中也很難調試這種矛盾。為了推進教師職業專業化進程的各種培訓、學習也終究難逃量的評測的普適性推廣, 而忽視質的描述的差異性生成。

有效教學的廣泛探究反映了“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程改革, 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堂教學的改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新課程改革逐步浸潤了一線教師的靈魂, 雖然在現階段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然而我們的一線教師在自覺認同自己教育研究者身份的教改教研行為的推進過程中, 一定會獲得深度反思的勇氣和氣度, 為智慧型人才的養成作出綿亙不絕的努力。

摘要:素質教育因為應試教育壁壘阻隔, 10多年來效果并不彰顯, 教育行政官員對教育教學效率、效益的征詢, 引發了一線教育工作者5年多的有效教學研究。近6年的課堂教學教研教改改變了一線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傳統教育思維, 形成了程度不一的有效教學技術施行體系。雖然此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新課程改革運動, 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術水平, 但是以技術建構衡量教育——再生產和再發展人的社會系統工程, 似乎有以簡囿繁之嫌, 對有效教學的后現代知識觀基礎、知識和智慧的關系, 有效與自由、責任的認識缺乏應有的深度, 忽視了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獨特生命體特征。

關鍵詞:有效教學,智慧,自由,責任

參考文獻

[1] 何善亮.有效教學批判[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5.

[2]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4, 4.

[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 鐘啟泉.“知識教學”辯[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4.

[5] (美) 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著].海德格爾[M].北京:中華書局.

[6] 劉萬海.“有效教學”辨[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7.

[7] (加) 范梅南[著], 李樹英[譯].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8] 鐘啟泉.知識隱喻與教學轉型[J].教育研究, 2006, 5.

有效教學范文第2篇

1 科學備課, 支撐有效教學

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有效備課的支撐。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才能確保課堂教學按照預期目標進行, 才能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1.1 刻苦鉆研, 集思廣益

教師備課要做到刻苦鉆研教材教法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輔助手段和合適的教學輔助材料, 根據學生的知識準備的現狀, 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等等。

除了自己要預先認真備課外, 集體備課是一種好形式, 這有助于集思廣益, 互相促進, 在研討交流中共同成長, 從而實現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促進教師共同發展的目標。備課中要突出一個“議”字, 強調集體交流、研討。通過大家討論, 基本做到統一進度, 統一資料, 統一課件, 這樣實現了老師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為“有效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集體交流后, 教師要及時進行整理歸納, 切莫形成統一的教案。因為, 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出現“千人一面”、“如出一轍”并不是集體備課的目的所在。

1.2 以學生為本, 精心預設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 相應地設計不同的目標、內容、方法和作業;了解學生知識準備和認知方式特點, 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尋找學生有效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以保證有效教學得以實施。

我們不僅要強調預設, 還要改進預設更多的為學生有效學習而預設, 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高質量的教學預設, 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 也是教學機智的展現。

2 建構有效課堂, 保證有效教學

2.1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教學中, 教師如能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創設出濃厚的科學趣味和學習情境, 巧妙的揭示科學本身內涵, 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必然的。一首歌、一幅畫、一個故事都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2 調節預設, 有效生成

教學中, 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 往往會有一些偶發事件或出人意料的想法, 而這些常常是突然而至, 無法預料的。如果教師產生瞬間靈感, 充分發揮教學機智, 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 捕捉臨時生成資源中的有價值成分, 及時整合到教學中, 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中和反應時, 在Na OH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溶液變紅, 再向其中逐滴滴加稀鹽酸的實驗中, 有時把酚酞滴入Na OH溶液中時, 學生會看到先是變紅了, 但隨之紅色就消失了, 這是為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后查資料、或實驗等形式來探究這個問題。這樣的安排可能并未完成預設的任務, 但是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能力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

3 彰顯學科特點, 配合有效教學

3.1 多媒體輔助, 有效突破重難點

(1) 微觀世界直觀化, 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物質的構成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微粒的構成和運動是無法直接觀察的, 多數學生在學習這一內容時都感到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例如, 學習《原子的構成》這一節, 運用動畫模擬演示氧化汞分子受熱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質的過程, 使學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分子世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間的限制, 強化了直觀效果, 讓每個學生都能形象地感知。微觀世界直觀化, 不僅利于學生掌握這一知識, 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對化學物質的空間想象能力。

(2) 利用多媒體拓展學生視野。隨著新課標的實施, 教學內容更新, 知識容量自然增大。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多元信息的傳遞, 在規定教學時間內很難在課堂上完成這方面的內容。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既容易搜集資料又便于呈現給學生, 開拓學生的視野, 提高探究的能力。

3.2 重視探究實驗, 提高教學有效性

探究式教學以其未知性與問題性、發現性與探索性、過程性與開發性、主動性與互動性的綜合而有利于三維目標的達成從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地推崇?;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化學實驗是掌握化學知識必不可少的一種途徑和手段。在用好教材實驗的基礎上, 還要做到以下兩點:

(1) 課堂上增設實驗。在課堂上結合教材內容增設相應的實驗, 可以加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借助對實驗現象的觀察,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在《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這一緒言課的教學中, 課本中并沒有安排實驗, 可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可以在第一節上增加“魔棒點燈”和“白紙顯字”等一些趣味性實驗, 讓學生在第一節化學上就被神奇的化學實驗深深吸引。

(2) 注重家庭小實驗。家庭小實驗取材方便, 操作簡單, 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學生更容易接受。不僅拓寬了實驗的空間, 而且又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無處沒有化學, 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布置學生一些實驗題回家做, 或在實驗室里提供材料讓學生完成。

3.3 課后反思, 促進有效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潑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由此可見,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反思, 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催化劑。教師從經驗中學習, 在反思中成長, 自覺性的教學反思行為是教師應該具備和堅持的, 教師越善于反思, 在某種意義來說他的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 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 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 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積極改進, 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到化合價這個內容時, 教科書上有一張圖表, 列出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 以便正確書寫化學式。為了方便學生記憶, 一般情況下是老師編好固定的口訣抄給學生。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 我們要時時反思:“我這堂課的教學有效嗎?”、“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當然, 實現有效教學還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策略, 讓每一堂課都成為有效課, 這是不變的追求, 更是一種責任!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實踐的核心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把學生有無進步或者發展作為檢驗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師要學會教學的預知性, 培養教學的機智性, 深入探索有效教學的策略, 努力實現“減負增效”目標。

關鍵詞:有效教學,科學備課,探究實驗,教學反思

參考文獻

[1] 陸菁.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M].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 2009:35~36.

有效教學范文第3篇

汪洪

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項教學改革不是為了使教學更有效,不是為了使學生發展得更好? 因此,怎樣實施有效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成為當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做好備課工作。

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成為當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做好備課工作。由于備課是教師最起碼的教學活動議程,如果把課堂教學比做一座大廈的建筑工程,那么備課就相當于大廈基地的選定,所以提高備課實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我針對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備課要備學生,以下是本人在研究實踐中所得的幾點淺見:

一、吃透教材,靈活應用教材

新的教學質量評價要求我們老師能夠準確把握教材的意圖和課標的關系、準確把握重難點,重視知識的銜接,文本的拓展與刪減緊扣教學目標,文本運用充分。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應處理好“拿來”與“自主創新”的關系,處理好主教材與活教材的關系:善于“拿來”,銳意創新。

在“拿來”之前,我們首先要我們要熟悉文本內容,理清文本脈絡,把文本中關于“是什么(涵義)”“為什么(性質)(意義)”“怎么樣(做)”找出來,看看有沒有需要重組的知識點。就好像八年級《競爭與合作》中主要思路是“競爭的含義”、“競爭的作用”、“怎樣面對競爭的壓力”等幾個問題,但個別老師的處理教材的過程中沒有理清思路,頭緒不清。 例如在講競爭的含義中有的歸納為:“從現代社會競爭的本質意義上看,“競爭”就是通過互相爭勝,使人們最大限度地調動潛質,在學習、生活、工作、事業上保持積極性的活動和狀態。有的歸納為“競爭是激發人的自我提高意識和能力的活動。”有的把“競爭是個人前進的動力的知識點”作為含義,還有的沒有對競爭進行歸納。

二、集體備課與個體備課相結合

俗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搞好集體備課才能整體提高教學質量。傳統備課主要是老師自己顧自己,藏在被窩里做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科目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能力培養。因此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要融入教師的科學精神和智慧,九年級的思想品德更要求能時政結合。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因此這時候集體備課顯得尤其重要。本人認為集體備課有利于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做到知識共享;有利于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資料共享,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增進老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種交流、合作、研究的學術氣氛;有利于開發學?,F有的教育資源,推廣學校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縮短年輕老師的成長周期,節減學校培訓經費。

實踐證明,集體備課是有效備課的關鍵。但集體備課只能解決一節課中“粗枝大葉”的問題,具體的細枝末節還得靠教師本人根據學生的“學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細作”。一個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教師應把集體備課與個體備課有機地進行結合,根據自己的教情、學情,批判地吸納集體生

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學思路,解決制約教學的諸多問題。它并不妨礙教師設計并撰寫自己的教學方案。因此,我們提倡每位教師在參加集體備課前,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熟悉集體備課的內容、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做好發言準備等;對備課中發現的問題、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體會也應記錄下來,以便與同伴探討。所以要有效備課就必須要要求老師在集體備課之前進行個體備課,要不集體備課的水平就無法提高??梢哉f,以“個體”促“集體”,能大大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水平,也能確保備課的實效性。教師只要在集體備課后能對集體備課的教案進行創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組織有效教學,就能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和諧。

三、備學生,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訓練上。我認為,在新課改的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該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作用,真正在備課的每一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思想政治課教師只有從實際出發,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創意的教學方案,才能使教師從繁重的機械書寫中解脫出來,使備課不再流于形式。

加強學法,尋找不同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求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呢?備課是關鍵,教師在設計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先問自己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嗎?學生能接受嗎?基于此,教學設計就應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尤其是初中的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但自控能力差,上課一不小心就會跑神,所以老師在備課時要多想辦法。我講述《直面挫折》一課,讓學生分成兩組圍繞“挫折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進行辯論,一開始同學們講不出什么來,但在老師的點撥,在課堂氣氛的調動下,同學們越來越大膽,辯論越來越精彩,最后由同學自己總結出課本的知識點“挫折具有雙重性”。

總之,老師備課時應幫助學生選擇那些有利于培養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充分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有效教學范文第4篇

在我校省“十五”課題《課堂教學情感優化策略研究》結題鑒定之際,我校經江蘇省教育學會立項的《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也正式開題了,這是我校教研工作的又一件大喜事,在此讓我懷著十分高興的心情代表學校全體師生,衷心感謝各級教育學會的領導、專家們對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熱忱關懷與極大支持。下面,我受課題組的委托,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及課題組全體成員作開題報告,請大家審議。

一、課題的提出:

全面實施新課程以來,課堂教學狀況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教材的編排體系呈現多樣化,版面設計內容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濃厚;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意識增強,變得敢于舉手,敢于質疑,敢于發表不同見解;同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多元化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師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擺脫不了知識教學的概念化、系統化,“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課堂始終籠罩在傳統講授式、灌輸式的陰影下。為使學生學得“扎實”,教師拼命地“細細講評”,學生被動地、無奈地“聽練”——在課堂上,師生做了很多的“無效勞動”??傮w來說,在實施新課改后,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現狀制約了教學效益和質量的提高。因此,作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學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去進行研究,去探索,去實踐,真正地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負起責任來,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奉獻力量。

實施新課改應讓課堂孕育著生機和活力,應讓其成為學生個性張揚和生命涌動的舞臺,但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推進,我們也逐漸感受到課改后的一些反?,F象,特別是在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學生學習狀況,課堂教學整體效益上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學生成長方面:因過分強調以提高教學成果為前提,免不了會產生教學的“固化”現象,忽視了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通過大量的訓練來提高學習成績,片面地追求教學成績;因過分強調張揚學生個性、活潑好動,而忽視了學生基本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學習缺乏勤奮刻苦、靜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因過分強調探究創新,忽視了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導致學生產生浮躁、華而不實的心理,引起教學質量整體下滑的趨勢。

教師校本教研方面:因過分強調教師校本教研的形式,忽視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忽視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錘煉,忽視了教師教育基本素養的提高,忽視了對教師的基本教育理論培訓,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很多強制性要求下教師們只是忙于一些應付式的教研活動。顯然,教師在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學習特征、能力發展等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那么他的課堂徘徊于傳統課堂的“囹圄”之中也視為正常,教學中難免會充斥著大量的、無意義的、低效或無效的教學活動。

講效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教學的優劣也應從效益角度來衡量。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展開的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學范例。但為何教師學來學去學不像?為何浮華落盡,濤聲依舊?個中原因有很多,但關鍵是:如何應對各種新課改理念做到融會貫通,逐步形成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如何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來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我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學有效嗎?我們的教學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進而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們需要冷靜地對待新課改,我們的學生需要在情感態度、文化知識、學習能力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我們需要思考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怎樣的有效的教與學。

據此,我們提出了“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方案,一是課堂教改的需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線教師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課堂教學上。課堂上,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素質也就能提高。二是針對本校實際并富有實用性。脫離學校的發展,脫離學校的實際而搞的課題是沒有生命力的,選題必須仔細分析學校的內外部條件。我校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兩個:即如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怎樣才能被真正確立和調動起來?這是主要矛盾。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符合學校實際,具有實用性。三是課題研究要有新的創意和突破??v觀以往的課題研究,總發覺有一種零碎之感,因此,確立事關學校發展的總課題并分解成學科子課題,以總課題統帥子課題,可以起到牽一發動全身之功效,便于形成科研合力。一個科研群體中,他人已具備的理論、已掌握的方法,對你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促使你硬著頭皮去學、去趕;大家在一起討論、研究,能使各自的長處更長,又能互補短處,使短處變長;群體是個體成長的搖籃,群體水平提高了,個體才能從群體中吸收更多的長處,發展更快。以總課題統帥子課題,便于發揮群體中各人的特長,集中優勢,攻克難關,一旦出成果,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又都會主動將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因為這成果凝聚了每位成員的心血,科研成果的效值因此而擴大,收到的是整體大于個體之和的效果。四是課題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們將著眼于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生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分析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為抓手,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優化課堂教學的技術策略,從而大面積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課題作為省教育學會“十一·五”課題,站在一定高度,對我校的課堂教學現狀、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校教學資源等方面做一次較深入、透徹的研究,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策略,并能形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本原則和基本模式,以期進一步推動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消除偏差、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實質把握不準,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和學習水平差異性,使得新課程實驗在推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情境偏差、學習方式偏差、教學方式偏差、教學組織偏差以及評價偏差等背離課改目標的行為,教學中易出現過分夸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課堂教學中低效或不講成效的教學現象普遍存在,重復性的、機械性的、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隨處可見,公開課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課堂愈演愈烈,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實,對照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我們迫切希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現實問題。

2、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目標,從而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學是否有效,其判斷依據應該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否與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和社會需要相適應,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獲得高分的“書呆子”。良好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同發展,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3、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

目前,對當前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各種現象和存在的問題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當前,作為一線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積極探索和改進現行課堂教學模式,認識和把握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有效地克服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自覺性、預見性,減少隨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藝術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課題的研究有望對改變當前課堂教學的低效和無效現象及推進今后的教學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是最核心的因素,課堂教學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師是關鍵。因此,作為教師應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學理念,切實消除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努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最有效的發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創新。在科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引領教師圍繞課題學習、思考、探索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師生在教學改革中獲得最大的“實惠”。我們通過不懈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沖破傳統課堂的“藩籬”,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大力提升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斷鑄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師團隊,促使學校成為一所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學校。

三、 研究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作為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本來就是每個教師不喊口號,不唱高調的普遍希望,在教學實際中,所有的教師都在同樣地為培養后一代默默無聞的為黨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為什么仍然存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卻不盡相同呢?除了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知識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存在著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因此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基本素質,改變古老的教育方法,尋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徑,是我們研究本課題的初衷與指導思想。通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利于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發展為本。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二)課題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術語

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從教與學自身的屬性揭示教學內在的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所開展的活動(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提高學習科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涵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動結果和預期目標的吻合度;有效率則是重點考慮活動結果與活動投入的比例關系;而有效益則是有效性最高體現,是在保證效果和效率的基礎上,實現整個系統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有效性,是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在高質量完成文化知識傳承和基本技能訓練任務的同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概括地說有效教學就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學習任務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濃,整個課堂體現了有效、高質、創新特點。

(三)本課題所涉及的主要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學和“最近發展區”等經典教育教學理論是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這些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如下:

1、建構主義理論?,F代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里表征的過程,古寧漢(D.J. Cunningham,1991)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習要建構關于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而建構成的。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更多地強調在具體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經驗背景的作用,即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于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教學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I)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概念;(2)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理論基礎;(3)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原則;(4)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程序;(5)預防和克服學生成績不良而采取的最優化措施;(6)對優秀學生實施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途徑。認為:要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等等。要達到最優化的關鍵: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內容;二是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內容、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多元智能理論。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加德納提出了關于智力的新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力是一種能力或一組能力,這種能力或這組能力可以使個體順利地解決有關問題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創造時尚產品。多元智能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納認為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智力,如靈感、直覺、幽默感、創造力、烹調能力、嗅覺以及綜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倡導教師角色、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美國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全新的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和最優的教與學的方式為提高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在這一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5、“最近發展區”理論。由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維果茨基被尊為當代建構主義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發展區”?當學生能夠獨立解決一問題時,稱這種問題處于該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區)”;當其不能獨立解決某問題,卻能在教學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同伴的幫助下解決該問題,則稱此問題處于其“最近發展區”。當教學內容處于學生之兩區(最近發展區,現有發展水平)以外時,教學不可能進行;當所教學之內容處于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區)之內時,教學是沒有效益的;當且僅當內容處于其“最近發展區”時,教學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斷地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換為現有發展水平,或者說,就是不斷地創造新的更高水準的最近發展區。

教學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在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與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和營造的學習環境之間存在較大偏離,如學習內容過難或過易,或以往教師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等,再加上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學生間學習差異性,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的目標發展,因此造成學生無效學習的現象十分明顯。在教學實踐中,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實施分層遞進目標教學,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學必須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促進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而要想讓教學有價值,就必須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或者說,必須找到那些他們不能獨立地解決,卻能在課堂教學的環境里、在同伴或教師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在教學之前確實是他們不能獨立解決的,而在教學之后卻能夠獨立解決了,教學就顯現了它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價值

(一)有效教學的界定

一類定義是從教學投入與教學產出的關系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是有效率的教學。

2、有效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

3、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另一類定義是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界定有效教學:

1、有效教學就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學好。

2、有效教學是指成功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愿意學習和在教學后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能從事的學習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內涵界定:

從“教學”的內涵來看,有效教學是教師教的活動即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從“有效”來看,有效教學表現為教學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學生的學習進步與發展。

有效益--教學目標是否與特定的社會與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單位教學投入內所獲得的產出高。

(二)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通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有關要素和環節進行思考和研究,尋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師教學觀念的有效性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有利于調動教師教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與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學活動主體的自主、能動、創新意識,促使其自覺的審視反思,改進教學目標和相應的過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發展為本。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方法、途徑,力爭形成特色。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重點和步驟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有效教學準備策略”研究

具體說來,一個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下列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型式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通過對有效教學準備策略的研究,使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特點及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作全面的分析,根據教材、學科特點及學情,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為實施有效教學作好前期準備。

2、“有效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研究

通過研究有效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改善教師的管理、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總結、提煉出實現有效教學過程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課堂結構的策略,改進師生課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學習方式。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關鍵處探究,要使自主探究與有意義接受形成互助互補,相輔相成。②合作教學不能流于形式。要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過程要有組織有分工,還要對合作的成效進行評價。③動手實踐落到實處。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動手操作、實驗驗證和課內外實踐性作業。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應優勢互補,不能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體驗感悟。

(2)改善管理行為。創設互動的交往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應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學生的參與不僅要有量,更要有質。應盡量達到深層次的參與,即思維的認知參與。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動腦思考,有思維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學行為。有效實施事先作好準備的目標和內容,機智處理無法事先作好準備的偶發事件。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生成性的資源,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多元理解,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獨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維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也要注意價值引領,加以必要的點撥、引導。

3、“有效教學評價策略”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這里主要是指過程性評價。通過有效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使教師的課堂評價體現激勵性、導向性和科學性,呼喚真誠、個性化的評價,而不是過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語或是廉價的表揚,從而使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本課題的研究重點:

將從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個方面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展開。在分析影響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有效性的基礎上,通過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發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點探討提高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提出興趣激發策略,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情境創設策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養策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自主練習和實踐能力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引導體驗激勵評價策略,促進學生不斷努力學習。收集并整理課堂教學實例,剖析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因素,探索和總結出適應新課改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經驗和做法,以指導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推進工作;通過實施有效教學,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踐的機會,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養成反思習慣,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

(三)本課題研究步驟:

先分各學科組進行調查分析、匯總,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制定實施改進策略的方案;再由參與實驗的教師和課題組成員進行實驗――反饋――調整――再實驗——„„――總結;最后形成終結性報告(研究成果)。

六、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方法、過程設計及預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扭轉當前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脫節的現狀,使教師的教學在“有效教學”等科學理論指導下走出誤區,踏上坦途,真正實現“為學而教”。

2、通過研究,努力實踐“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基本理念,探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學在科學、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化,追求有效、高效、優質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研究,樹立讓每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觀。使課堂教學盡可能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切機會和條件,改變學生偏重于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習成為在已有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從而激發潛能,提高綜合素養。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形成。

4、通過研究,讓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促變,在變化中提升。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兼用綜合調查法、文獻檢索法、個案研究法(包括專題研究、課題沙龍——借鑒學習經典理論、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實驗研究課、教學反思、課題階段性研究中的課堂教學觀摩和優質課評比、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形成課題論文評比和結集、有效教學案例集)等。

1、文獻檢索法:綜合運用各種路徑(文件、會議、報刊、網絡、考察等) 關注影響初中教學的因素及其變化對初中課堂教學的影響;及時了解最新課堂教改相關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與本課題相關的教學原理和理論,提升研究的理論層次。

2、綜合調查法: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問卷、座談等),有計劃、分階段地展開課堂教學效益的調查研究,全面了解當前學科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征求良好的課堂教學策略。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主動把課題與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自我實踐,總結、使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4、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科特點,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分項研究,分層次進行相關對比、分析,不斷矯正行動策略,不斷發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在總結個案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基本準備策略、實施策略、評價指標體系。

5、經驗總結法:針對成功體驗與失敗教訓,及時提煉、總結,從更高的理論層面為課題服務。

(三)研究過程

1、界定課題、開題論證階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采用文獻研究法,收集各類期刊、出版物中有關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認真研讀,制定方案,提煉升華,撰寫課題研究方案。會同市教育學會進行課題論證,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完成申報工作,舉行開題論證會。

2、前期實施階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成立課題組,分解子課題研究任務。采用調查法,對全校師生進行教學活動有效性調查問卷,分析影響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因素和行為表征,展開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完成階段研究總結。

3、中期實施階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定期進行課題研究課,立足課堂進行草根化實踐研究。要求課題組成員每月撰寫一篇教學反思或教學隨筆、每學期寫一篇課題教學論文;每學年組織兩次課題研究經驗交流。課題組成員每月進行一次課題理論學習與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鼓勵教師在有效性教學指導下大膽創新,提出案例。對各子課題組進行檢查驗收,進行回顧總結,完成中期報告。及時調整改進后期研究思路,進行驗證性研究。

4、后期總結鑒定階段(2010年8月—2011年6月):對本課題研究進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評價,召開成果總結會議,撰寫研究工作報告和結題報告,匯編研究論文集和優秀教案專集,出臺學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優質課評定標準。

(四)預期研究成果

1.論文:研究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以系列論文的形式參加市級教學論文評比,將教師獲獎論文和發表論文編印論文集。

2.課例:舉行教學觀摩課,編印教學設計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學實錄的影像資料。

3.結題報告:撰寫5000字左右,通過專家評審力爭在市級獲獎或發表。 4.資料匯編:《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課例、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集。

七、課題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一)完成本課題的可行性

1、設計合理:本課題是在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大潮下進行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研究,主要以課堂教學實驗、反思總結等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課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學研究,適合于一線教師,有研究的師資條件,研究時間也能得到保證。

2、方法得當:在本課題的實驗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資料數據分析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開展研究活動。

文獻研究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

調查法:主要調查在該課題研究之初,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行動研究法:結合課題方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課題沙龍、撰寫教學周記、月教學反思、教學隨筆。

案例分析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有效教學個人案例。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有效性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資料分析法:通過閱讀有關教學刊物和觀看名師名課,有目的地整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現象,分析研究師生課堂教學行為,提煉有效教學的規律。

(二)保障措施

1、措施到位:

(1)師資保證:課題組成員都是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實踐經驗和研究興趣的新課程改革的積極實踐者絕大多數參與“十五”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數人都有論文發表或獲獎。課題組人員年齡結構合理,分工明確,能夠兼顧學校各個層面。建立校長室指導、教科室具體負責、年級組、教研組為主線的課題研究體系,能夠緊密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課題研究。

(2)物質保證:學校為課題組的實驗研究提供必要的時間、物力和財力保證,有計劃地安排課題組成員外出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

2、制度保證:建立課題定期活動制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根據本課題研究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組織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積極開展校本教研,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定期開展說課、聽課、評課、優質課評比活動,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思總結,及時開展交流;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論提升,認真撰寫論文。

3、組織保證: (一) 課題組成員

本課題組成員由學校分管教學的校長、教務主任、各教研組組長及各學科骨干教師組成課題組的成員。

課題組組長:卞俊偉 副 組 長:王國旗 薛文偉

成 員:蔣小馬 顧艷秋 劉彥江 蔣麗萍 張東平 孫海英

於 明 王 俊 唐正春 朱建新 蔣建軍

指導組專家:無錫市、宜興市教育學會;宜興市教研室教研員。

(二)主要課題研究小組人員: 姓 名 專業職務 研究專長 學歷 分 工

薛文偉 中學一級 語文 本科 組織學習研究及資料匯編 孫海英 中學一級 英語 本科 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孫 娟 中學一級 英語 本科 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張東平 中學高級 數學 本科 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蔣建軍 中學一級 數學 本科 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蔣麗萍 中學一級 語文 本科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顧艷秋 中學高級 語文 本科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王 俊 中學一級 化學 本科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於 明 中學一級 物理 本科 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楊小飛 中學一級 物理 本科 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唐正春 中學高級 歷史 本科 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鄒麗秋 中學一級 生物 本科 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蔣國南 中學一級 地理 本科 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劉彥江 中學高級 政治 本科 政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吳偉萍 中學高級 音樂 本科 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劉俊偉 中學一級 體育 本科 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教育科學研究本身就是對自身的挑戰,是對常規的挑戰,顯然往往是逆水行舟的,也一定是要歷經險灘的。因此在科學道路上我們不僅要能生存,而且還要有克敵制勝與化險為夷的思想,等船過河不如造船架橋過河。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不妥之處還請專家多多批評指正。

有效教學范文第5篇

德國有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事,而在于鼓勵喚醒和激勵。”還記得剛當美術教師時,對于如何上好美術課我很困惑、很迷茫;總是認為孩子們太頑皮,總是把顏色涂到線外面了,總是把線條畫的太亂了......對于孩子們的那些隨意隨心的繪畫作品,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式給予評價,往往錯誤的以畫面干凈、比例適當、涂色均勻、所用顏色與實物一致為標準,而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等因素。一段時間后,感覺孩子們繪畫興趣減弱了,而作為教師也感到本應該快樂的美術課堂顯得呆板了,孩子們的畫成了千篇一律的“復印”件,有些孩子漸漸開始習慣了老師的“黑板畫”。這讓我感到深深的自責;于是,我開始反思美術課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是最有效的?通過回顧、反思,我總結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浸透,是愛的吐露。所以我在當代教育家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融入了美術的無痕教學的理論中得到啟發,把大自然的無窮美妙,社會生活的豐盛 1 多彩,通過詩一樣語言的描寫或場景的設置,讓孩子置身其中,萌動感情,引起心靈的共識與震撼,在情感的驅動下啟動想像,激發靈感,調動潛能,去點燃智慧的火花,去發明豐碩新奇的世界。我在上小學美術人美版第三冊《我和昆蟲》與《奇妙的爬行》這兩課時,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首先通過課件展示,欣賞大自然中各種昆蟲,理解他們的生長環境、結構、爬行動作的特點;激發孩子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其次欣賞動畫片《蟲蟲特工隊》,讓孩子通過影片去感受小昆蟲們他們的奇妙世界,體驗就算是“一片樹葉”、“一個小水洼”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天地!再次就是觀察身邊的一個小昆蟲--《蝸?!?,把你見到的樣子“寫生”出來;最后一起來畫一畫蝸牛,再說一說我們畫的蝸牛。通過觀察、欣賞、學習、畫一畫、評一評,這一堂課,教師上得生動、學生學得有趣。

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小昆蟲的“魅力”,不僅是孩子們的觀察力、思維想象力得到鍛煉,更使他們學會愛護自然、尊重生命。這堂課孩子們的作品也豐富起來了,把蝸牛畫得動態萬千、色彩艷麗,大膽、粗獷的線條里充滿了孩子們的童真童趣!

通過這課的教學,讓我領悟到激發孩子的興趣,是上好美術課的關鍵。結果與過程哪個更重要?學生畫蝸牛很容易,而要畫出賦予感 2 情和生命的蝸牛,孩子們理解與感受更重要.孩子們畫的是"大自然的蝸牛"還是"黑板上的蝸牛"全在與教學過程中孩子們教師的引導、啟迪、領悟!

二、自由開放的教學更有效

有效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們的課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體驗和獨立創造精神的主體.教學思想的民主,課堂教學要以自由和開放為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積極地說、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其次在教學中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不斷調整自己的課堂情緒,盡力做到和學生的思路一致,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題思維,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三、教學策略形式的多樣化

教學策略形式的多樣化,是有效教學的途徑之一。

首先,美術課堂教學由于其資源的豐富、畫面的多樣化,特別適合與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還可以增強其視覺藝術和形象性,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其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小學美術人美版第三冊《雄偉的塔》這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世界各地不同時期、不同材料建造的塔 3 的圖片,并與學生從塔的歷史、塔的結構、塔的造型設計等方面進行互動交流,根據學生的想法,讓塔的造型不斷地變化,通過點擊鼠標作拼圖比賽,將“塔”的圖片分割后隨意擺放,學生通過記憶把塔還原成原來的樣子。通過點擊鼠標作“畫塔”比賽,請學生直接用鼠標在課件藍色區域內點畫出塔的輪廓線,比一比誰畫的塔最好!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帶著好奇的心態進行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美術課堂與音樂結合。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又能營造一個好的藝術氛圍,又一次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全面開放,思考能力更廣更寬,并能從中吸取到新的藝術營養。

上一篇:幼兒教學下一篇:科學教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