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

2024-01-28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是當前促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應加強政府引導,準確把握社區社會組織的概念、行動邏輯和政策要義;理順培育管理機制,將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納入社區治理整體布局;強化街道服務管理職責,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調動街道社區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完善公益創投等項目化運作方式,利用項目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營造良好環境,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注重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引導社區社會組織主動自覺參與社區治理,使社區社會組織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

關鍵詞:社區社會組織;城市社區;社區建設;社區治理

一、引言

近年來,各地方和有關部門通過實踐創新積極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使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及相關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積極推進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表達社區需求與居民訴求、提供社區部分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構建多元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載體。社區社會組織的行動成效直接關系社區治理的整體水平,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有利于提高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識、開拓社區公共空間。針對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復雜性以及社區需求多樣化、社區利益分化的現實,要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必須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積極、有效地參與社區治理。隨著《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民政部關于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出臺,未來一段時間內,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工作將逐步走上有序的發展軌道,社區社會組織在發現并解決社區問題、改善基層民生、增進社區凝聚力等方面的功效也將受到更廣泛的關注。本文以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為例,通過觀察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實踐邏輯和現實困境,探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思路及相關實踐策略,從而進一步闡釋社區社會組織在建設和諧社區、滿足居民多元化社區需求、促進“三社聯動”等方面的現實價值與社會意義。

二、社區社會組織的界定及相關問題

隨著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及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的廣泛開展,社區社會組織的作用、功能和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部門重視,社區社會組織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如何從學理層面界定社區社會組織?對此,學界的討論比較多??禃詮娬J為,社區社會組織是指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成員,以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多樣化需求為目的,由居民自發成立并自覺參與,實現公益性或共益性目的的社會組織形態。①陳洪濤、王名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社區組織或個人在社區范圍內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在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滿足社區居民不同需求的社會自發組織。②夏建中等學者認為,社區社會組織主要是指以社區為活動范圍,以社區居民為成員或服務對象,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為目的而成立的各種社團類組織和民辦非企業。③概括而言,學者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內涵已形成基本共識,如其主要成員是社區居民、主要活動范圍在社區等。從概念外延的角度看,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共識還包括社區社會組織是當前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中的重要一員,能夠為激發基層社會活力、促進基層社會發展和秩序重建貢獻力量等。不過,學者們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觀點。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社區社會組織是由街道、社區內的居民或組織根據自身需求而自愿組成的,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和親民性,能夠為滿足居民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且表達社區訴求而有所行動,尤其在調動居民參加社區公共生活與公共事務、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和一定潛能的社會組織。

目前,我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的實踐方興未艾,社會學界對此保持關注并積極跟進。從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及培育創新的角度看,以往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存在形態。這方面研究主要探討社區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分類、特點、經費來源等。在分類上,一些學者從活動內容和方式上進行了概括分析,如有學者將社區社會組織分為社區福利組織、社區文體組織、社區居民權益維護組織、社區志愿活動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組織以及為社區居民生活提供低償服務的便民利民組織。④在管理方式上,社區社會組織被劃分為三類:一是正式注冊的組織;二是在街道或社區備案的組織;三是未注冊也未備案尚處于發育過程中的組織。⑤在特征分析上,一些學者在借鑒已有關于社會組織特征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具有非政治性、非營利性、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等基本特征。⑥總體而言,上述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研究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實踐指導,但作為一般性認識,這些研究側重于描述,多停留在靜態分析層面。

第二,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社會功能。相關研究普遍認為,社區社會組織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建設和諧社區、凝聚社區力量等方面能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如康之國指出,社區社會組織能夠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有效提升社區服務的效率、有效整合社區資源,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服務,提升社區參與程度,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化解社區矛盾,增進社區認同。⑦康曉強認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育與成長對社區治理結構轉型具有戰略意義,政府應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發育和成長提供充分的社會空間和資源支撐。⑧李雪萍等學者也認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有利于促進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⑨王名等學者進一步指出,社區社會組織是實現居民自治的重要路徑,有助于滿足居民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與心理層面的需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形成“小政府、大社會”格局,是維護社區社會穩定的“安全閥”。⑩概而言之,這些研究不僅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位置,而且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方向。

第三,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困境。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對于社區建設與社區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但在實踐層面,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還面臨不少難題。耿云指出,社區社會組織的地位尷尬、生存處境艱難、公信力面臨考驗。徐家良等學者指出,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存在一系列短板,如其合法性缺失、公信力不足、獲取資源的能力較弱等。此外,有學者還指出了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諸多外部困難,如公眾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認識有待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傮w來看,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困難,既與政策、環境支持不足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社區社會組織自身規模、能力不足等內在因素有關。

第四,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模式。在積極推動社會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基層政府和民政部門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手段,各地有關部門創造性地構建了一些適合本地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培育模式與孵化機制,如以技能傳授為主的師徒模式、以社會組織為主導的專家向導模式、以社區社會組織為基礎的同伴模式??傮w而言,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孵化工作較過去有了更多制度保障,政策環境大為改善。對此,有學者及時跟進研究,并總結提煉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現實針對性的發展模式。但正如徐林等學者指出的,在社區內外部資源存在異質性的現實條件下,“政府主導”“社區主導”抑或“合作發展”等組織發展模式都可能只是備選策略,不存在最佳策略,更不存在唯一策略。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應因地制宜,根據社區資源、社區多元主體的狀況等多種因素,通過引導、合作、博弈、自覺等多種方式逐漸推動。

整體來看,雖然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理念及宏觀制度安排已經形成了社會共識,社區社會組織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但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及提升社區治理精細化水平的治理目標來看,要實現社區社會組織對社區治理的充分、高效參與,還需要宏觀的政策性工具和微觀的具體制度,不斷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可持續、多元化互動機制。隨著我國社會組織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建設總體進程要求的提出,以往對社區社會組織一般性的靜態研究已無法滿足現實需求,需要適時拓展理論分析框架以適應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模式還比較單一、運行效果不夠理想等實踐難題,需要進一步深化關于社區社會組織功能的相關研究,特別是在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相關實踐中深化認識,以期實現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整體把握和綜合施策。

三、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

實踐創新:以天津市為例1.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基本情況

截至2016年3月,天津市共有社區社會組織26165個,其中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237個、基礎型社區社會組織24145個(包括社區服務類6200個、社區事務類4016個、慈善救助類1405個、文化體育類11356個、社區維權類1168個)、特色型社區社會組織1783個。天津市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都是需要注冊登記的,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一般只需備案。2013年4月,天津市民政局制定了《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對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全面部署,明確了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組建模式、扶持培育等具體內容。比如:在組建模式上,實行“1+n+x”模式,其中,“1”是指每個街道、鄉鎮建立1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或服務中心),負責對轄區內社區社會組織進行引導、服務和管理;“n”是指每個社區建立若干個基本型社區社會組織,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社區事務、慈善救助、文化體育、社區維權等;“x”是指每個社區根據居民構成,建立具有本社區特點的特色型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上,天津市實行所有社區社會組織統一登記備案制度:街道、鄉鎮是備案服務與管理的主體,對具備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可直接向所在區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對不具備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實行統一備案。一般來說,在組織體系架構上,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是所在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或服務中心的成員。

從實踐來看,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快速發展既離不開社區的內生需求,也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和政策引導。2013年《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出臺后,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進入快速發展期。在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倍增計劃后,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的數量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總數為13464個,2014年總數為15512個,2015年總數達24296個。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數量不斷擴大,類別更加多樣。

從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過程來看,政府引導是突出特點。天津市不僅在市級層面專門出臺政策以指導、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還在區級、街道層面通過政策創新與實踐創新等各種具體措施,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以NK區為例,該區不僅制定、落實了2個關于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專門文件(《NK區關于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意見》《NK區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還通過開展各種公益創投活動等舉措,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截至2016年3月,該區共有社區社會組織3235個,其中備案的有3210個(包括社區服務類357個、社區事務類684個、慈善救助類342個、文化體育類1656個、社區維權類171個)。在該區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中,比較有特色價值的是成立于2011年的WDD街社會組織發展促進會。截至筆者調研時,該促進會的專職工作人員已發展到28個人(最初僅有6個人),并孵化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414個。

2.重視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隨著社區治理創新實踐的開展,社區社會組織在天津市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加強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天津市通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持續改善政策環境,積極營造重視和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除此之外,市政府通過出臺《天津市社區公益事業專項補助經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平臺建設,使社區社會組織有能力真正“動起來”。

一般來說,社區社會組織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成立方式或渠道:一種是由行政機關或群團組織出于社區公共事務等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成立;另一種是居民群眾緣于共同的文體娛樂等方面的興趣愛好而自發成立。從天津市的相關實踐來看,隨著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的不斷深入,不僅培育渠道越來越靈活多樣,如項目培育、“以社育社”等模式相繼出現,而且社區社會組織所涉及領域越來越多,涵蓋社區事務、文化體育活動、社區服務、公益慈善、維權以及其他特色服務活動。在調研中,筆者發現不少社區社會組織不僅是居委會提供社區服務與管理的助手和伙伴,還是居委會發動居民參加社區公共生活的重要平臺。筆者曾問一位居委會主任:您為什么如此重視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她坦言,起初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很大一部分動力是為了開展社區工作、解決社區問題,在工作開展中居委會也真正“嘗到了甜頭”,因而越來越重視這項工作。在她所在的社區,社會組織已成為推動社區公共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比如,在開展文明樓門創建、社區志愿服務、社區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與更新等活動的過程中,社區社會組織通過積極參與具體的社區實踐,不僅幫助居委會分擔了很多棘手事務,還不同程度滿足了居民對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整體而言,天津市通過體制完善、機制創新,把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納入社區建設整體布局中,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文化、社區服務、社區公益、社區志愿、社區自治、社區調解、社區安全等社區實踐,由此不僅增強了社區社會組織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的主體能力,也調動了居民廣泛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天津市的實踐證明,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不僅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不斷成長為能夠為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服務的承接者、監督者、受益者,而且有利于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擴大社區社會資本,弘揚社會正能量,提高社區共治、自治的整體水平。

3.積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實踐

近年來,天津市在市、區兩級層面積極開展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并通過在這些活動中實施的各類項目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這種做法已取得一定成效。因為公益創投項目一般要求承接項目的社會組織是已注冊的社會組織,所以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的項目大多需要依托所在街道轄區內的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也就是說,申請主體是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實施主體是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也有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嘗試直接申請的情況。如T區的公益創投中就有專門面向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含各小區業主委員會)的項目。2016年,天津市市級層面的公益創投活動中由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的項目主要有:JXL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為老服務項目,“兒童心智成長發展”項目,“陽光之家—暖心助老”項目,無憂夕陽護理技能培訓項目等。在區級層面,以BHX區為例,社區社會組織承擔的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主要有:“彩虹微笑”兒童慶生會項目,“七彩陽光”關愛殘疾人服務項目,“收藏開啟互助鎖,集報搭建連心橋”項目,“創和諧鄰里,建美麗家園”鄰里節項目,宜春里情系夕陽—銀齡行動公益項目,“晨光—麗日—夕陽”孝親敬老志愿服務活動,“志愿助殘、和諧大沽”項目等。這些項目涉及社會福利、殘疾人服務、公益慈善、社會志愿等多個領域。除此之外,一些街道也嘗試開展類似的公益項目,如BHX區DG街開展居委會公益創投項目。

整體來看,實施公益創投項目是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一種積極嘗試。通過承擔項目,一些社區社會組織不僅鍛煉了團隊、提升了能力,而且進一步激發了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活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活動的引導,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程度得到明顯提升,社區、社會組織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關系得到增強,社區輿情表達渠道進一步拓寬??梢哉f,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活動是實現社區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創新、促進“三社聯動”的重要方式。較之一般社會組織參與的政府類公益創投項目,部分社區社會組織自發組織的公益創投項目在設計上更貼近居民日常生活與實際需求,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但這種參與方式的運行時間不長、受限條件較多,其成效及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概而言之,天津市不僅通過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實現了社區社會組織數量的快速提升,而且通過多種舉措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初步發揮了社區社會組織的功效。但是,與促進社區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比,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動性和主體性還有待進一步激發,其參與的持續性和深度還比較有限,組織的整體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一些挑戰。如:社區社會組織管理與服務的運行機制還不夠順暢,尤其是街道層面的社會組織運行機制亟待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平臺建設有待加強,不少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人、財、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還不完善,特別是從事專職社會組織工作的人員還比較缺乏,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雖多,但質量參差不齊,主動發展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社區社會組織對社區能人、志愿服務帶頭人缺乏吸引力,激勵機制不暢;一些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的公益創投項目缺少支持性的專業機構參與。另外,從調研情況來看,社區社會組織由備案類轉向注冊類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這些組織發育還不夠成熟,力量有限,影響力較小,內生動力不足;二是注冊程序煩瑣,注冊要求比較多。一位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的評析值得關注:備案管理挺好,一是有街道、居委會幫著把握方向,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的壓力較小;二是依靠街道、居委會也能夠獲得各種資源,比較省心、省力;三是少了很多煩瑣程序,不必填各種表格。

四、從引導到自覺: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

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對天津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及其參與社區治理實踐的考察,可以發現,要有序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一要從改善綜合制度環境出發,加強政府宏觀引導,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及社區治理機制改革,根據社區發展實際及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積極拓寬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提高政府配置資源的效率,切實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納入社區治理的整體布局以及基層政府績效考核之中;二要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進一步發揮其主體能動性和自組織功能,使其自覺參與各種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1.加大政府引導力度,理順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管理機制

審視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與難題,有必要加大政府對社區社會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倡導分類治理,走精細化發展之路,既要重視頂層設計,又要因地制宜,還要注重基層實踐創新。積極踐行治理理念,深化對社區社會組織內涵與功能的認識。讓渡社區服務與管理的部分空間,積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生活,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與社區活力、社區秩序、社區減負增效、社區治理多部門聯動等具體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營造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成長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基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雙向增能的角度,搭建平臺、匯聚資源、適度激勵、科學管理,破解政社不分的難題,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制度化與法治化建設。要創新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激勵與管理模式,為社區發展及社區自治夯實組織基礎。針對當前社區治理難題、社區熱點問題,要積極組建和培育相關社區社會組織,優先扶持和鼓勵養老、公益慈善、為民服務等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要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備案與注冊管理制度,著重理順基層運行機制,尤其要強化條塊結合,調動街道的能動性,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平臺與保障機制建設,使社區社會組織孵化、運行及作用的發揮規范化、常態化。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建立預警制度,對長期不活動、作用發揮不明顯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正面引導和規范。

2.開發社區公益創投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向具備一定能力的社區社會組織購買服務

加大社區公益創投項目開發力度,通過獨立、聯合等方式向社區社會組織購買相關服務,發揮項目的引擎作用。當前,要進一步規范項目發布、申請、立項、驗收、評估等制度設計,在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上更加體現社區社會組織的特點,增強項目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加強項目培訓,尤其要針對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或骨干成員開展活動策劃、申請書撰寫、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高項目執行效率。建立健全向社區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讓社區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參與中真正“動起來”“活起來”。通過購買相關服務,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或者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帶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實踐,尤其要發揮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或專業性較強的支持性社會機構在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培訓等方面的作用。適度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規模,建立常態化資金保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率。與此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資金支持的渠道,防止出現過度依賴財政資金的現象。

3.完善城市社區治理結構,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工作能力

厘清黨委、政府與社區的權責邊界,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社會組織主動融入社區治理實踐,在調整和優化社區治理結構中認識和把握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位置與地位,有序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拓展其生存與發展空間。圍繞能力建設,根據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不同需要,逐步完善組織架構、活動規范等方面制度,提高社區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水平,使其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發展軌道。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具有民間性的優勢,凸顯其志愿性和自治性,以動態的視角深化對社區社會組織的一般性認識,提升社區自我調節及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做實做強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引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推動街道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走向專業化,使其工作人員逐步專職化。通過深化街道體制改革,調動社區居委會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開展得好的社區,居委會與社區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也較為順暢、頻繁,居委會較為認可社區社會組織的作用。此外,還要注重發揮居委會的監督、調解功能。居委會要及時了解社區社會組織的基本情況和運行狀態,當社區社會組織存在內部矛盾或發生外部糾紛時,要適時恰當地介入進行指導。

4.強化“三社聯動”,重視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以高昂的行政成本來強化社區治理是難以為繼的。鑒于此,整合社區內外資源,調動各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形成社區治理合力顯得尤為迫切。要以“三社聯動”為依托,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構建具有自治與共治、協商與協作特征的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之間可持續互動的機制。當前,要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實踐納入“三社聯動”之中,使社區治理各相關主體之間增進了解、增強互信,確?!叭缏搫印钡母鞣N項目順利實施,凸顯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的作用,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各方共建共治共享。通過“三社聯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承擔項目,鼓勵專業社會工作組織“陪伴”社區社會組織成長,形成“以社育社”的良性發展機制。鼓勵社區探索、創新“三社聯動”的可持續互動方式,開發社區服務創新項目,在項目實施中發現、培養社區社會組織的帶頭人、骨干、積極分子,發掘社區內生力量。培育居民自愿組建社區社會組織的意識,引導居民參加社區社會組織,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建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社區文化,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五、結語

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既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激發基層社會活力、提高社區自治程度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很多情況下,社區社會組織對于優化社區治理結構、提高社區參與程度、調動社區內外資源、維護社區秩序等具有重要社會價值,而且在具體實踐中能夠發揮“橋梁紐帶”“潤滑劑”“減壓閥”的功效。但是,當前一些社區社會組織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能動性并不高,有很多是被引導或者因社區工作需要而被邀請的。在一段時間內,這種被引導、被邀請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但長期來看,這種缺乏自主性的參與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使社區社會組織建設規范化、常態化。當前,要因地制宜,以需求為導向,根據社區實際及社區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型,有層次、有步驟地分類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要由“重引導”向“引導與自覺并重”轉變,而且要更加凸顯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在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上,要由“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而且要更加重視培育的質量,讓社區社會組織在創新社區治理中成長起來、活躍起來。

從實踐來看,政府引導是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路徑。為此,要加強政府民政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業務溝通與互動,整合政府內部資源,把培育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減負增效、“三社聯動”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立足于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尊重基層群眾首創精神,挖掘更多社區社會組織的生存樣態,通過多種靈活的間接手段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質量,特別要注重提升培育工作的精細化、專業化水平,使社區社會組織逐漸走向自覺。也就是說,在政府引導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社區社會組織的自覺性,增強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凸顯其與社區保持親密聯系的特性,增強社區自組織的能力及創造力??傊?,培育、發展、壯大社區社會組織,要將其“嵌入”社區治理的各種實踐之中,進行動態培育、動態引導、動態養成,使其真正融入社區治理結構。

之所以要關注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通過社區社會組織來組織社區、動員社區,能夠激發社區活力,推動社區治理方式轉變;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建構良好社區秩序、提高社區生活質量的現實需求。從實踐來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探索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治理實踐層面都還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素。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社區社會組織的成長、發育及作用的發揮。從社區治理結構與社區治理多元主體之間持續互動的視角看,如何看待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的位置與地位,如何形成持續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以及如何評估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成效等方面,都還需要進行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探索和創新。

注釋

①康曉強:《社區社會組織研究:回眸與展望》,《社團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②陳洪濤、王名:《社會組織在建設城市社區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參與型社區社會組織的視角》,《行政論壇》2009年第1期。③夏建中、[美]特里·N.克拉克等:《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模式研究:中國與全球經驗分析》,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第8頁。④楊貴華:《對當前我國社區民間組織建設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第2期。⑤夏建中、張菊枝:《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主要類型與特點》,《城市觀察》2012年第2期。⑥李雪萍、曹朝龍:《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城市問題》2013年第6期。⑦康之國:《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機制研究——以天津市H區為例》,《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⑧康曉強:《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治理結構轉型》,《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⑨李雪萍、曹朝龍:《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公共空間的生產》,《城市問題》2013年第6期。⑩王名等:《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57—159頁。耿云:《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困境及其對策》,《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徐家良、武靜:《我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思路》,《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3期。周宇宏:《城市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中國社會報》2015年1月26日。趙羅英、夏建中:《社會資本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以北京市D區為例》,《學習與實踐》2014年第3期。徐林、許鹿、薛圣凡:《殊途同歸:異質資源稟賦下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路徑》,《公共管理學報》2015年第4期。此處的數據是2016年3月筆者參加天津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現天津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組織的關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情況的調研中所得,文中其他數據,若無特別說明,均來自此次調研。

Guidance and Consciousness: A Path Analysis of Urban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Li Peizhi

Key words: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urban commun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的協調與配合,不僅是建筑企業項目部門的重要管理工作,還會對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起著重要的影響。施工過程中技術管理工作的好壞,將對工程項目中的質量、成本、進度等各個方面都造成直接的影響。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分析了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的主要作用,并就如何實現科學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字:建筑工程;施工技術;項目管理;分析

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工作,是以系統的觀點,來指導工程項目的各項技術活動,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項目的計劃、組織、調節、控制、決策、指揮等內容進行管理,進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所有員工的綜合素質,保證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的順利實現。

一、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的作用

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技術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和管理的職能,以促進技術工作的開展。并在嚴格遵循相應法律和法規的同時,建立起符合技術規律要求和滿足生產過程需要的技術秩序,進而實現保證工程項目經濟、安全、質量的最終目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在現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建筑工程的施工按照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進行開展,進而確保施工工藝和施工流程的正常進行。

2、良好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工作的協調與配合,能不斷的提升工程項目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所有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進而能對工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隱患與問題進行提前的預見和處理,將質量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使工程質量真正得到保證。

3、充分開拓出工程中人員、設備、材料的潛力,在確保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上,使工程成本得到最大化的降低,進而提升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和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4、能減少和避免建筑企業中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通過良好的協調與組織,及時的發現并尋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提高了工程問題的解決速度。

二、現代建筑工程如何實現科學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

1、建立良好的管理體系,制訂完善的規章制度

管理是現代建筑企業生存與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使工程質量能滿足甚至超過用戶要求的前提。首先,需在工程項目中由上而下建立起一套嚴密、健全的技術管理體系,使工程能從投標、招標直到竣工驗收的各個階段中,都能有效實施將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融入其中,以確保工程項目的質量和進度的實現;其次,應制定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例如技術交底制度、施工技術管理方法、技術文件審批制、圖紙會審制等等,使工程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能夠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使技術人員能夠明確自身的責任,對施工過程中有可能或已發生的質量問題進行技術處理,進而使工程項目的質量得以保證。

2、做好技術的組織管理工作

技術組織管理工作,能夠確保工程項目能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和進行。在人員的技術組織方面,需要具備合格的技術指揮系統、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作人員;在技術裝備的組織方面,則應具備先進的施工機具、相關規程規范和標準、設計說明和圖紙,以及明確的裝備技術要求等等。同時,在技術組織管理工作時,還應注重新材料、相關結構以及新工藝技術的檢驗與試驗工作,并需要有嚴格的技術崗位責任制度和技術管理制度與之配套。

3、加強管理工作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信息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推廣應用,不僅改善了當前建筑行業的整體形象,使建筑項目的工作強度和工程成本都有所下降,還提高了建筑項目的安全水平、工作效率與技術水平,推動了建筑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但從整體上來看,當前建筑行業使用信息技術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整體利用率還較低,仍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與許多不足之處。

為此,建筑企業應提高信息化技術在當前施工管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認識,并跟據工程項目中施工管理的特點,制定出信息化戰略計劃,并大力推進工藝控制軟件與計算輔助項目管理的應用水平,以切實加強施工管理工作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4、做好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與技術資料的檢查

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工程質量是否達標,技術資料是否齊備,既是質檢部門質量評定的重要依據,也是衡量項目管理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為此,有必要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做好工程質量與技術資料的檢查工作。

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設計實施的效果如何,分項工程的質量怎樣,技術措施能否可行,質量保證資料、質量評定記錄是否齊備等等,以上這些因素都直接關系到施工項目的順利開展與項目的質量控制情況。為此,應針對以上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與修訂,并開展工作人員的個人自檢,班組之間互檢,下道工序檢查上道工序等多方面的檢驗模式,然后與通常的質檢員、班組長、項目經理的檢驗模式進行結合,以及時發現工程項目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并及時進行解決。同時,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通過獎勵和處罰的實施,使檢查機制能更具有實效性與目的性,進而確保工程質量的實效。

5、提高員工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能力

在現代建筑工程當中,伴隨著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出現,建筑工程企業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適當的形式,以提高員工應用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的能力。技術管理部門應將最新的施工工藝、工具和設備的使用方法、技術的要點、檢驗和驗收的標準都編制出相應的作業指導書,使工程項目中檢驗人員、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都能及時的熟悉自身工作的要點。并在實際操作中,由技術員與工藝員進行引導和指正,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逐步展開,以確保所有員工能快捷有效的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對現代建筑工程項目而言,人才是企業順利生產與發展的基礎與命脈。建筑企業中人才的綜合素質越高,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也會越大。因此,在當前建筑行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建筑企業更應當有側重、有計劃的逐步培養和吸納優秀的人才,并不斷更新在項目中的工藝、技術、材料等方面的新知識,通過不斷的平衡、優化與調整,使建筑企業中的人才資源配置能更科學合理,進而加快企業自身的發展步伐,促進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提升。

總結:

現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事關建筑工程的質量大局,并且始終貫穿于工程項目全過程中,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此,在工程的實際建設中,不僅需要努力的做好以上的工作,而且還需要與工程的各個方面進行協調與配合,例如分部、分項工程的質量控制,以及解決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應用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等等。從而使現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術與項目管理工作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進而為工程項目提供真正可靠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樹民.著重對建筑施工技術項目管理的芻議[J].建材與裝飾,2011(10).

[2] 馮愛珠.淺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管理工作[J].建材發展導向,2011(7).

[3] 龐宏偉.針對建筑施工技術管理的分析[J].建材發展導向,2011(13).

[4] 蔣會明.施工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運用[J].四川水力發電,2011(1).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陳春花教授闡述了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企業如何應對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結合了華為、阿里巴巴、小米等先進企業案例,從理論延伸到實踐,給我們講了繪聲繪色的“一堂課”。

每個行業都有生命周期,優秀的企業總是能夠面向未來,提前布局,尋找變化以及未來的機會,發現可持續增長的路徑。這就要求企業有增長型思維和管理不確定性的能力,這些不確定性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機遇。

書中提到組織需要駕馭不確定性,而組織成員擁有持續創造力是根本解決之道。組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在不斷地進化,來應對或轉化不確定性的風險。個體作為組織的基礎,個體核心競爭力的融合就是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作為依附組織的個體來說,只有不進行學習和創新,才能和組織一起成長。

如何激活組織成員的創造力,正是本書的核心觀點,書中有一半的內容都是實踐的精華,作者指導我們從七個方面作出根本性的改變:結構、文化、激勵、工作習慣、績效檢驗、價值共同體以及領導者角色。這七個方面的內容包含了很多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結合我公司的實際情況,我對其中“結構”變革方面有以下三點感悟。

第一、消除結構障礙的方式

陳教授提到激活組織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打破內部平衡,我們一直學習到的公司組織結構有職能、矩陣制、事業部制等,但這些都是按職能劃分不同部門組成的垂直型組織結構形式,這會造成重復管理成本高、職能部門員參與業務程度低,如此公司雖然有明確的分工,但是缺乏協同力。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未來的組織,是有組織無結構的。”實現這個目標的首要工作就是以任務團隊結構取代層次結構,按照顧客的需要而不是按照只能進行組織,從而形成以工作小組、團隊為基本單元的組織結構,強化組織對客戶需求情況的反應速度,適應變革的持續性。作者舉了韓都衣舍的案例,該企業內部組織體系不再是層級結構,而是小組結構,讓每一個小組從設計開始,可全程對最終價值負責,讓組織可以依據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重組組織要素。這種劃分小單元、責權利統一的方式,更有利于激活每個團隊的戰斗力。

集團公司采取的也是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優點是既保證了集中統一的指揮,又能發揮各種專家業務管理的作用。缺點主要是各職能單位自成體系,不重視信息的橫向溝通,工作易重復,造成效率不高,增加管理成本。同時,職能部門缺乏彈性,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遲鈍。

職能部門在每年做預算的時候,就體現了工作重復的問題,子分公司需要給人力資源、經濟運行部、財務部、研發中心分別提供各口徑的預算,數據既有交叉重復,報送時間的先后順序也存在矛盾。因此,這項工作應該由一個小業務單元完成,可每年從各部門選取一名員工,組成預算管理小組,只下發一套統一的表格。子分公司先填報表格中業務口徑預算,預算小組成員審核完畢后,通知子分公司可以開始填制財務預算,整體編制完成后,預算項目小組最終審核匯總,如此,這套表格涵蓋業務口徑和財務口徑預算,便于后期跟蹤分析。

第二、請劃分小單元的功能

稻盛和夫創造的“阿米巴經營”的經營原則是“追求銷售額最大化和經費最小化”。為了在公司實踐這一原則,就要把組織劃分成小的單元,一方面,小單元成員直接接觸市場,對顧客的需求可以從各方面進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小組成員共享利益,就從控制成本轉向主動協同提高效率。

劃分小單元可實現全員參與經營并培養出具有經營意識的人才,各個小單元的領導會樹立起“自己也是一名經營者”的意識,進而萌生出作為經營者的責任感,盡可能地努力提升業績。同時,小單元的成員更容易清晰的知悉該團隊的目標和實現的途徑,并且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取利益,那么自然能激發基層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舉了“打造小碧桂園”的成功案例,碧桂園按照區域劃分成10個“小碧桂園”,每個區域的總裁都明晰旗下每個項目的.狀況,一個地區負責人說,“這就像碧桂園給了我一個最完美的創業平臺”。這也是碧桂園成倍增長的內在驅動力。

集團公司正在組建混裝部,這一舉措就類似于將公司一項業務劃分出來,作為一個小單元,如果權責利分明,團隊目標清晰,那一定是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公司旗下三家爆破公司,也適用于按不同地區整合成小單元,按地區劃分便于項目跟蹤和設備管理,讀書筆記同一地區項目團隊之間相互幫扶,共同達成這一地區利潤最大化。整合的過程涉及股權的變更、人員的調配、資產的劃分等諸多復雜的問題。但混裝替代包裝已成必然的趨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打破內部平衡,讓組織更具柔性是必要的選擇。

第三、小單元更利于打造團隊文化

首先,小單元更容易打造輪崗的機制,給予員工最大化的獲取新機會的可能,不允許固化員工的角色和崗位,更有利于每個員工的成長,同時熟悉每個崗位的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團隊的協同力,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工作中需要協調的問題。

其次,我認為打造團隊文化中最重要的是雙向溝通,一方面讓公司信息透明化,另一方面允許員工自主表達。設法讓小單元信息處于全透明的狀態中,利于公共平臺發布團隊的各項信息和工作成果。鼓勵員工積極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每個員工參與度,提高業績與每個人相關的時候,員工就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這也就是快樂工作的前提。如此便能購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民主的氛圍,營造平等、理解、信任的組織文化氛圍,保證成員在組織中的長期發展觀,促進成員和組織共同成長。

最后,給予員工組織的支持感,讓員工感受到組織愿意并且能夠對他們工作努力成果進行回報,不管是工資增加還是發展機會等重要資源,員工就會增加義務感,并且按照互惠原則,通過增加角色內和角色外的績效來達成組織的目標。

集團公司也是非常重視團隊建設,參加了公司組織的班組培訓,短短三天收獲頗豐。每一個團隊都是小單元,組員為了團隊榮譽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正如陳教授的書中開篇和結尾都提到的一句話,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更是一個集合智慧的時代。這是一本前沿的管理類讀物,信息量巨大,初讀此書寫下這篇讀后感,我會再讀第二遍,一定會寫出不同的感想?!都せ罱M織》讀后感2

本書一共五個章節,第四章有這樣一段話:“一個組織的創新能力,依賴于組織成員的創造力的發揮,所以激活個體成為組織管理新范式的核心”,其核心是組織轉換自已的管理功能,從管控轉向賦能,陳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效率來源于協同而非分工

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強調分工帶來效率,所以陳教授的效率來源于協同而非分工這一觀點,這實際上是對整個管理理論的巨大的挑戰。作者通過共生邏輯闡述了這一觀點,而且顧客、供應商、合作伙伴等都是互相依存的,否則將越來越驗證以存活。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是今天企業應對變化的基本選擇,而創新商業模式的核心是構建共生邏輯,以達成價值共生,共同生長。

第二、激勵價值創造而非績效考核

我們的工作習慣就是,你指引什么就做什么,你考核什么就做什么,這是我們的工作習慣。而如果你很嚴的績效考核就會帶來很大的績效,但可能創造力就會被扼殺掉。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很大的組織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從考核績效轉向激勵價值創造,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改變。

第三、新文化

價值觀是否能夠產生績效,不僅取決于價值觀本身,更取決于價值觀的管理。華為總裁任正非提醒華為管理者“讓聽到炮火的人做出決策”,他創造性地設計了“輪值CEO”帶領這家已經站在行業高端的企業進行全面的組織轉型。企業文化學的奠基人勞倫斯啊啊米勒預言:“最終的競爭優勢在于一家企業的學習能力以及將其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

聯想到集團公司一年來的所作所為,有很多工作和書中的內容是貫通的。通過控股新疆玉象胡楊公司、沙雅豐合能源公司,是構建共生邏輯的創新商業模式,將供應商變成合作伙伴,是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公司競爭力的最佳選擇。集團公司決定成立基質混裝站的戰略決策,在硝酸銨生產線旁建立基質混裝站,減少了硝酸銨的配送,形成了地面制備站集中生產乳化基質,配送車遠程物流配送,裝藥車現場敏化、混合、裝藥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形成“一站多點”的服務體系,這種作業模式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提高了區域輻射面積,并便于現場作業點的靈活拓展,非常具有戰略眼光。集團公司周一視頻會議主持人每月由一位高管輪流主持,我想究其原因,也是希望每一位高管能夠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升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從管控轉向賦能的一種具體做法。

本書的第五章,是陳教授用最多的篇幅來闡述的,因為這是激活組織的7項具體工作內容,從組織的結構、文化、激勵、工作習慣、績效、價值共同體和領導者角色等七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讓我感到受益匪淺。

第一項工作:打破內部平衡

傳統組織結構的弊端:一是嚴格的層級制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部門之間難以協作;三是知識型員工自主行動自由與自我價值實現受到限制;四是難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傳統組織結構的弊端在生產保衛部還是比較突出的,本部門工作往往溝通比較順暢,一旦牽扯到其他部門,往往就存在推諉扯皮現象。文章中所講的突出平等、速度與效率,以任務團隊結構取代層次結構,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于通過互聯網模式消費的銷售公司比較適用,我們生產保衛部如何借鑒仍需要思考。

第二項工作:基于契約的信任

華為強調責任而非感恩,保證員工與組織之間是一種單純的、基于責任的平等交互關系。從根本上管理員工的期望,可能采取的做法有以下五種:第一,盡可能地實現組織和員工的工作關系是正確而合適的,即把合適的人安置在合適的崗位上;第二,讓員工感受到責任承諾與組織對個體的承諾是明確而可靠的;第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一個適當的交流,在具體情況發生變化時,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第四,確保人們因為好的績效而得到承認;第五,確保人們因為努力而得到承認。我認為如果我們努力做到上面的五條,員工會感受組織公平,努力后得到肯定,會提升職工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模式下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轉變為企業所在供應鏈與其他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日益注重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為了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大多數企業選擇通過將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即通過有選擇地將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轉交給第三方供應商來圍繞核心能力進行企業重新設計,以此來降低成本。由此也使得成本管理的范圍超越單個組織的邊界進而擴展至整個供應鏈,企業與企業之間有必要加強合作,一起面對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問題,共同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以往的成本管理只局限于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組織間信任和開放會計在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二者的探討研究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在生產作業中實施組織間成本管理。

二、組織間成本管理研究概述

(一)組織間成本管理概述

傳統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業邊界以內的成本管理,甚至只注重企業生產轉換階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那些與企業經營過程聯系日益密切的外部企業群落的成本管理。而組織間成本管理則是在一個以上的組織之間進行的成本管理,它是一種協調供應鏈企業的結構化活動,目的是降低供應鏈上的總成本。之前大多數組織間企業的活動只側重于企業以單獨組織的身份與其他企業去合作交易,但這種形式缺乏深入的協作溝通,因此不能完全發揮企業與企業之間成本協同管理優勢。為了尋找降低企業成本的突破點,組織間的協調合作必須打破組織邊界,建立科學的合作機制,進而才能有效地完成成本的協同管理。企業長久競爭力的保持不能僅僅依靠企業的自身優勢,組織間成本管理能幫助企業借助資源和異質的互補優勢建立有效的協同,在市場上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在供應鏈中,企業可以通過組織間成本管理在三個方面來協調降低成本活動:幫助企業及供應商與客戶發現設計產品的新模式,從而減少生產成本;幫助企業及其供應商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找出降低生產成本的新方法;幫助企業更加高效地與其他企業協調合作。綜上所述,組織間成本管理是對供應鏈中存在合作關系的相關企業實施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其目標是通過供應鏈上各企業的共同努力來降低成本。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所有參與的企業應做到“齊心協力”,同時各個企業也要意識到增強供應鏈總體效率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企業才有獲得更多的利潤可能性。所以,組織間成本管理屬于提高供應鏈整體利潤的一種有效方式。由于組織間成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相互協調,所以其更適用于對信息共享程度要求較高的精細型供應鏈。為了切實有效地開展組織間成本管理,任何對組織間成本管理過程中的改進措施所取得的超額利潤都應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企業共享,而這種共享可以刺激企業與企業之間更好地開展合作。

(二)組織間成本管理的起源與背景

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系統性實踐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為了有效控制企業成本,豐田公司基于價值工程(VE)與全面質量管理(TQM),開創性地提出了目標成本法(TC)。此方法主要是以價格為導向對成本實施控制。通過開展目標成本控制,豐田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奠定了日后成為世界汽車業巨頭的基礎。隨后,制造行業開始大規模地應用成本控制法,并且逐漸開發出一系列應用工具,如質量功能展開(QFD)、改善成本法(Kaizen)等。到了20世紀80年代,整合與集成成為企業管理的研究重點。價值鏈理論于1981年由Porter正式提出,Porter認為縱向關聯存在于企業及其供應商與買方的價值鏈之間。供應鏈管理理論在90年代初期開始廣泛傳播,于是物流管理理論被逐漸替代。Naylor(1999)等人在敏捷制造與精益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精敏供應鏈(ASC)概念,認為在市場不確定性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為了增強供應鏈整體的系統柔性與響應速率,企業應將自身的各項職能與外部供應商進行合理的對接。在眾多思想與觀念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意識到降低成本的關鍵并非在企業內部,減少企業成本的核心在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

(三)組織間成本管理研究現狀

交易成本經濟學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主要針對企業及外包之間的制度規定和交易成本進行協調與分配開展研究。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最初階段主要建立在兩個問題基礎之上:組織之間是否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企業的服務或者產品是屬于外包還是自產。組織間成本管理概念來源于Porter(1985)和Shank(1989)兩人的合作研究,他們認為組織間成本管理是一種混合體,這種混合體由組織內部價值鏈分析和組織間成本動因共同構成,必須對組織與其合作伙伴的有關活動成本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Porter和Shank的觀點,組織間成本管理隸屬于管理會計的研究范疇,通過實施組織間成本管理,能夠達到降低組織間聯合成本,優化和整合組織間成本管理系統的目的,并最終將組織間成本管理定義為“為了完成降低共同成本的目標,企業與企業之間所做出的協調行為”??偨Y前人的研究成果,著名會計學專家Cooper和Slagmulder對組織間成本管理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研究,標志著組織間成本管理在管理會計研究領域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其在開展調查研究時發現:有關目標成本法研究的大多數文獻都將目標成本法定義為一種企業內部成本的管理方法,其他組織間企業不會主動地被目標成本法融入企業成本管理的具體項目中。然而,在企業成本關鍵的管理體系中含有設計信息,當產品目標價格滿足此系統的要求后,其他組織間企業就能夠借助設計信息尋找到降低成本的部分。所以,Cooper和Slagmulder(2004)在組織間成本管理中引入目標成本,對合作企業與自身企業開展成本識別以期待能夠共同處理成本問題。目標成本法在各個組織之間的擴展,意味著其進入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領域,這種擴展也標志著成本的處理、管理與識別行為由其他組織間企業與核心企業共同完成。

國內有關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獻目前相對較少,只是簡單地探討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桂良軍和張玉忠(2004)研究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方法與模式,介紹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諸多手段與工具。張子剛等(2006)詳細考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運用形式和協作成果,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相互交流與協作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同時借助非正式協調、制度化協調、界面協調及自我協調四個關鍵維度探討了組織間成本管理整合活動的內容。狄為(2010)整理與歸納了國內有關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獻,對組織成本管理的四種方法進行了解釋與分析??傮w來看,由于我國引入組織間成本管理相關理論的時間較晚,所以國內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體系尚不完善,只有少部分學者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我國企業組織間成本管理問題開展了研究。

(四)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Cooper認為,以往都是在企業內部執行與探究管理會計,致使管理會計的發展步伐受到了阻礙,同時也與經濟發展背道而馳。因此,企業有必要突破企業的邊界,基于供應鏈進行成本管理的協調與合作。如果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能達到“物美價廉”的標準,那么企業就能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及多類型客戶的需求。同時由于產品制作和生產工序變得日益復雜,導致進行產品制作與生產的企業日益增多,從而在空間與時間上導致了產品質量與成本的分割,因此就要求企業在作業鏈上進行整合,對設計與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實施系統監控,此即為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組織間成本管理的重點是在控制或達到一定質量目標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與減少成本。這就要求企業在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階段就應將成本因素考慮進去,并在制造過程中持續貫徹這一理念,直到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結束,也就是說成本管理計劃必須貫穿整個供應鏈。

三、組織間信任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組織間信任的概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Simmel作為開拓者最早對信任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信任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綜合性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界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普遍重視信任問題,同時社會心理學家借助相關的實證研究方法,從行為、性格、感知、情感等幾個心理方面對信任發生的原理和機制進行了闡述。組織間信任主要涉及合作伙伴關系、企業組織管理與組織信任。目前學術界對組織間信任的定義尚無明確說明,組織間信任理論仍處于蓬勃發展之中。由于信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涉及很多層面和維度,學者們也對信任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信任的理解與界定。Anderson等人(1990)認為,信任是一種預期,這種預期是其他公司將采取對本公司有利的行為,且不做損害本公司利益的事情。Ganesans(1994)對信任進行了定義,認為信任體現了對交易伙伴的認同和對該交易伙伴依賴意愿的表達。Barney和Hansen(1994)認為,相互信任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也是提升企業績效的關鍵要素。Mayer(1995)對信任的理解是:基于另一方將采取對施信方有益行為的預期,一方所持有向對方暴露脆弱點的意愿,取代了對另一方行為的管理和控制。Chow等人(1997)認為,信任體現了對某人或某物的可依賴性與忠誠度水平。Sako(1998)認為,組織間信任是一個多維概念,信任的產生基于組織間的可靠性,機會主義行為在組織間得到了避免,而且企業與企業之間愿意互相合作幫助。Blomqvist(2002)認為,信任能夠加深組織間企業的溝通和理解,便于沖突管理、風險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信息共享,同時建議將一定程度上的信任作為發展企業間合作的一個條件。Pavlou(2004)對組織間信任的理解是,組織內成員集體共同認同的一種主觀存在的理念,組織的人員將依據自身所確定期望實現可能達到的績效,有能力卻放棄控制其他組織。國內學者劉永勝(2004)認為,信任是企業之間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時所表現出來的彼此之間的信賴,而正是由于這些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組織間的信任顯得更為關鍵和重要。

一般認為,僅依靠單方面組織的意愿難以建立起組織間牢固的信任關系,信任關系的建立必須依靠多方組織的共同參與。信任是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是進行組織間成本管理的前提,沒有組織間的信任,就難以真正開發供應鏈潛力,從而無法提升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梢哉f,信任是組織間企業開展合作的條件。組織間信任基于組織間合作來考慮信任問題,組織間良好的信任關系,有助于組織間成員的相互溝通和信息共享,能夠降低風險和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組織間各方的信任程度越高,則信息共享的范圍就越廣,關于產品成本和核心技術等信息得到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組織間信任不但彰顯了對戰略合作伙伴的認可和依賴,也表達了對其核心競爭力及運營理念的認同。

(二)組織間信任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任何企業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供應鏈上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企業需要在相互合作和各自獨立之間尋求平衡。彼此間的相互合作就要求企業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忠誠、信守承諾,由此就產生了組織間信任。交易成本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重大影響,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組織間成本管理。依據Coase(1937)的定義,交易成本即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費用,主要包括談判、簽約以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Williamson(1975)認為,對交易各方而言,信任的重要作用是能夠降低由于不對稱信息所增加的交易成本。所以,組織間的信任程度越高,組織間成本管理的效率就越高,組織間企業所在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便會越強。企業一旦與合作伙伴之間建立了忠實可靠的信任,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能夠降低供應鏈總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企業自身的交易成本。首先,在信任條件可靠的情況下,組織間合作各方可以在事前準備事項方面降低時間和成本的投入。組織間企業無需為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制定所有環節的方案以應對風險。當風險或突發事件出現時,由于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各個企業會積極合作,及時應對,以最有效的方式應對風險或突發事件。組織間信任提升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來成本。其次,組織間合作各方進行的談判協商的有效程度依賴于組織間信任。當出現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或干擾事件(如各類契約中無明確指定的事項)時,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促使各方及時達成有效統一的意見,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談判協商的時間。高程度的信任關系,也促使組織間企業能夠提供包括成本、庫存等敏感數據在內的相關信息,使得合作各方能在許多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同時也能夠防范故意歪曲信息的做法帶來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達到降低談判成本的目的。第三,組織間信任降低了組織間合作各方的激勵成本、監督成本?,F實環境中,由于信息不對稱,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等原因,組織間合作各方之間存在著逆向選擇、道德敗壞等問題。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激勵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組織間信任能夠有效地保證企業相信合作伙伴在合作過程中不會違反既定的合約,組織間企業可以在相互監督和激勵的基礎上投入相對較少的資源,實現成本優勢。第四,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降低更換合作伙伴的可能性。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對原有合作關系能否繼續的調查分析和對原有合作關系的調整要求企業投入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高程度的信任關系能夠大大降低合作關系破裂的可能性,保證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穩固,從而降低尋求替代伙伴所要投入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

四、開放會計對組織間成本管理作用及與組織間關系

(一)開放會計的概念

1979年史塔克(Jhon P.Stack)提出開卷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主張公開企業的財務賬簿,與企業員工共同分享財務信息,由此引申出開放會計(Open book accounting)的概念。開放會計是一種法律意義上彼此獨立的商業伙伴,突破組織界限,借助某種正式的機制對成本信息進行合理披露的方法。時至今日,開放會計在日本和西方的部分企業中得到了運用,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開放會計進行了研究。Seal(1999)認為:一方面,開放會計可以被看做是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其看做是組織間成本會計或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一個要素。開放會計目的是使買方能夠更好的幫助供應商通過確定關鍵領域尤其是改善研發方面的內容而降低成本。開放會計不僅用于成本信息的披露,同時也涉及了與成本相關信息的交換(Mouritsen等,2001)。Dekker(2003)指出:由于企業擔心涉及敏感性的數據被用作他用,開放會計的做法協調了企業之間的成本管理。Ellram(2006)指出,開放會計適用于高度合作的長期的或至關重要的關系,或者用于兩種關系并存的情況。國內學者霍亞樓(2008)提出,開放會計的核心思想是供應商與其客戶以某種正式機制互相公開自己的成本信息,包括單件成本、工資水平甚至邊際利潤等;雙方致力于從這些公開的成本信息中發掘削減成本的機會,并分享成本節約的收益。開放會計是對會計信息共享制度安排的一種概括性表達,目的是對成本信息進行披露,參與交易的雙方或多方之間通過協商等方式把各自的成本信息與其他組織成員共享,期待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掘出削減成本的機會,分享成本節約的收益,最終使得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獲得提升。

(二)開放會計對組織間成本管理的作用

目前國內對開放會計的理論研究并不多,企業間的開放會計實踐也處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F有的研究主要通過對已有的經驗性成果進行探討分析,來加深對開放會計與組織間成本管理之間關系的認識??偟膩碚f,開放會計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組織間成本管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第一,開放會計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觀念意義上的財務管理模式。以往的財務數據由財務部門收集并進行公開下發,相關信息流單獨由頂層向底層傳達,底層部門只能被動接受財務信息和指令。當實施開放會計以后,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會計環境,買方和供應商主動地由下向上傳遞會計信息,信息的交流方向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財務管理模式也由被動變成主動,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快速、有效。

第二,開放會計增強了合作企業之間成本信息的透明度。一般認為,企業外界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獲取有關企業成本的信息。開放會計解決了這一問題,成本信息透明程度的增強,使得買方和供應商能夠共同降低成本。開放會計服務于組織間成本管理,通過創造條件來推動會計管理變革,促進組織間成本管理。組織間成本管理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各類技術方法,如目標成本法、成本調查、并行工程、功能價格質量權衡等,這些方法的成功應用,離不開組織會計信息的透明化。通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換來實現合作企業之間成本信息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已經被看做一個有競爭的供應鏈所必須的組成部分。

第三,開放會計對企業的管理控制范圍進行了拓寬,為組織間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開放會計使得成本會計管理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供應商在諸多核心領域如改善研發內容和產品制造方面來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組織間成本管理主要通過提高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流效率、協調供應鏈產品設計流程和整個生產制造過程等方式來有效控制供應鏈的總成本,提高組織間成本管理效率。

(三)開放會計與組織間信任的關系

組織間信任是開放會計的前提,沒有相互間的信任,開放會計就無法很好地實施。供應鏈各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隨著關系生命周期發生變化,信任伴隨著時間逐漸增長,在此期間,合作雙方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會逐步提高。成本信息的公開是建立在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當供應商愿意將成本信息(尤其是敏感的成本信息)與買方共享時,這本身就是對買方意圖的一種信任,如果買方濫用所獲取的成本信息或者利用其進行價格談判,由于供應商此時處于從屬地位,此時開放會計的做法將會不利于組織間信任的建立。相反,買方如果不濫用信息,此時的互惠行為則會加強彼此雙方的信任程度,從而促進開放會計的順利實施。買方與供應商之間通過開放會計實現了會計信息的交流,降低了各自的成本,而這種信息交流反過來又會增強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信任程度,從而一個“信任→開放會計→更高程度的信任”的良性循環得以形成。因此,組織間信任與開放會計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信任是提升開放會計的機制之一,開放會計有助于增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

五、結論

組織與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施工在鐵路運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是保證運輸安全和效率的基礎。在完成一定量的運輸任務之后, 設備會發生老化、磨耗, 對運輸安全造成不穩定有因素, 因此對既有設備的施工養護就勢在必行。在營業線上, 對線路、橋梁、隧道、信號、通信、接觸網及其它行車設備進行施工時、維修時, 必須保證行車安全, 力爭不中斷行車, 不降低行車速度, 同時, 行車部門也要支持施工, 做到行車和施工兩不誤。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 加強鐵路施工管理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加強營業線施工管理

按照鐵辦 (2008) 190號文件和哈鐵運 (2008) 109號文件的規定, 營業線施工基本可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但是在實際的施工組織中, 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 存在以下問題:

1.1 施工計劃性不強, 不周密, 變動過多, 影響安全。

哈局管內哈爾濱工務機械段尤為明顯, 尤其是關聯性、交叉性施工, 往往牽一動十, 一個方案變動則造成月度施工計劃的大面積改變, 站段執行有非常大的困難, 對運輸安全有很大的威脅。

1.2 慢行處所超過規定的數量, 造成列車晚點。

在運輸能力緊張區段, 為了兼顧施工與運輸生產, 規定了同一區段慢行處所的最大數量。但不同的施工單位在同一區段、處所施工時易產生超慢行處所數量的現象, 即同一單位慢行不超, 但多單位迭加時慢行處所就超過規定, 造成慢行時分不足, 產生列車慢行不足, 列車晚點, 影響運輸效率。

1.3 施工單位隨意降低慢行速度, 影響運輸效率。

正常下施工分號列車運行圖中每25km附加慢行不得超過1分鐘, 按哈鐵運 (2008) 109號文件的規定的各種施工前后慢行速度, 此標準能夠滿足各種施工的所疊加起的總慢行時分。但在實際中施工單位因組織措施不力、機具、人力等作業條件達不到文件規定的標準時就以降低慢行速度不彌補此方面的不足, 超過慢行附加時分, 造成列車的晚點, 影響運輸效率。

2 提高運營設備質量

設備質量對運營有很大的關系, 設備質量過關, 可以保證正常的運營條件, 減少對運輸的影響;反之對運輸的影響則較大, 提高設備質量的可以延長有效的運輸周期。

3 合理設定施工與維修天窗

施工分號列車運行中天窗的開設有很大的學問, 應與年度施工輪廓計劃相符。天窗設定的大, 對施工有利, 但會對運輸效率造成影響;天窗設定的小, 對施工不利, 但有利于運輸組織。確定施工封鎖與慢行, 應將線路通過能力和施工需要統籌兼顧, 合理安排, 采取集中, 平行作業等辦法, 充分、合理地利用天窗, 采取一次停運, 多區間封鎖, 多處或多項施工的, 減少封鎖要點的次數。

4提高調度指揮水平

施工時期的調度指揮與平時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施工時或線路、道岔封鎖, 或信聯閉設備信用, 這就要求調度員盡可能在施工之前將列車開出, 或施工時盡可能少開車、不開車, 以保證施工的安全。路局調度所應精心組織, 周密安排, 從日 (班) 計劃入手, 科學安排機車與車流的緊密銜接, 保證施工前多開車, 施工時間內少開車?;虿扇∽兏熊囘\行徑路的辦法組織迂回運輸, 避開施工。但此方法大多加大運輸里程, 對動力是一種浪費, 為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5加強施工調度命令管理

施工時期調度的調度命令管理反映在兩個方面, 一是準許施工調度的調度命令, 由路局施工調度發布;二是實際施工的調度命令, 由當班列車調度員發布。準許施工的調度命令由路局調度所施工室負責, 主要是檢查、核對施工計劃中的各項點在現場能否執行, 執行中是否有困難, 特別是行車方式正確與否, 慢行是否符合部、局施工文件的規定, 發現問題及時改正, 防止事故的發生。2008年濟南鐵路局“4.28”重大事故就是因為調度命令傳遞交接不當而引起的, 施工調度命令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慎之又慎, 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實際執行的調度命令須由當班的列車調度員仔細與現場核對, 并經監控人員檢查無誤后, 方可發布, 并由車站及施工負責人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

6施工特定行車辦法

施工期間為提高運輸效率, 可采用施工特定行車辦法。車站采用固定進路的辦法接發列車。施工開始前, 車站須將正線進路開通, 并對進路上所有道岔加鎖。引導接車并正線通過時, 準許列車司機憑特定引導手信號的顯示, 以不超過60km/h速度進站。準許車站不向司機遞交書面憑證和調度命令。但車站仍按規定辦理行車手續, 并使用列車無線調度通信設備 (其通信記錄裝置作用良好) 將行車憑證號碼 (路票為電話記錄號碼, 綠色許可證為編號) 和調度命令通知司機, 得到司機復誦正確后, 方可顯示通過手信號, 列車憑通過手信號通過車站。

7合理安排施工進度

施工單位在安排施工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施工進度的影響, 如天氣, 機具、勞力等, 除事故、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 應做到科學安排, 合理分工, 防止因考慮不周影響施工進度。

8嚴格執行施工審批制度

既有線路施工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 加強對施工的組織領導, 搞好施工過渡方案, 嚴格執行施工申報審批制度。施工單位提出封鎖要點和計劃, 須經運輸部門批準, 納入月度運輸方案。未經審批嚴禁施工, 擅自施工影響運輸和行車安全的, 應追究施工單位的領導責任。相關業務處、工程管理單位、站段要嚴格審查、把關, 層層負責, 確保把問題發現和消滅在施工之前。

9 嚴格執行施工計劃和方案。

運輸部門必須按批準的施工和方案, 滿足施工最低需要和運輸實際情況, 按時段給足封鎖區間的時間, 不得任意變動或壓縮時間。施工部門必須充分做好準備工作, 安排好按時開工, 按時收工, 不得延長封鎖時間。

1 0 施工聯系與防護

施工期間, 應配備經培訓考試合格的駐站聯絡員和工地防護人員, 每處施工地點的防護人員不可少于3人, 視線不良地段, 應增設中間聯絡員傳遞信號。施工地點與相鄰車站應有可靠的直通電話聯絡, 相互作好通話記錄。施工地點發生妨礙行車安全情況時, 施工負責人除采取措施排除行車故障外, 應立即命令防護人員顯示停車信號, 通知車站值班員 (駐站聯絡員轉告) 攔停列車。駐站人員要隨時與防護人員保持聯系, 如聯系中斷, 防護人員應立即通過施工負責人停止作業, 必要時將線路恢復到準許放行列車的條件。當線間距小于6.5m的施工地點鄰線來車時, 防護人員應及時通知停止作業, 機械、物料或人員, 不得在兩線間放置或停留。放置路肩的設備物料, 應與列車保持安全距離, 物料應堆碼放置牢固。

1 1 施工協調與指揮

施工期間運輸處負責組織有關單位制定審核施工時的行車辦法, 安全措施落實情況及機務、工務、電務等部門間的協調。對車站行車工作影響較大的施工項目, 應以車站為主, 施工與運營部門參加, 共同組成現場施工指導小組, 統一指揮, 協調現場施工工作。

1 2 工程驗收與交接

上一篇:項目管理理論論文下一篇:權益保障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