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

2023-08-11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現狀;趨勢

1引言

林業生態工程是從自然系統的實際出發,結合經濟建設,形成人工符合生態系統,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以及共同發展。

2林業生態工程的涵義

林業生態工程具有豐富的內容,在發展和保護林業生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能夠將現代生態經濟學、生態工程建設學以及森林生態學等為具體的指導思想,使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時能夠具有明確的目標,同時,林業生態工程能夠從林業生態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林業生態系統由自然生態系統轉向為穩定的人工復合型生態系統,最大程度的實現林業生態系統經濟效益的提升。

3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現狀

3.1缺乏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前期規劃

現階段,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前期規劃,因為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無法在短時期內完成并取得成果,所以需要在林業生態工程前期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但現在大部分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時都沒有在發展前期制定規劃設計,從而出現規劃設計前瞻性不足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林業生態工程的長遠發展。比如,一些林業生態工程的負責人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或者想要在短期內做出成績,從而選擇制定短期性的林業生態工程發展規劃設計,甚至出現規劃設計的造假行為。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多種學科之間的綜合運用,還要考慮到林業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的生長環境,但在實際的前期規劃設計時,只是對林業生態工程的總體目標進行規劃設計,而沒有考慮到實際工作中的可行性。而且,我國在發展林業生態工程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地區的發展時間有所不同,經常會出現時間重疊的不良情況。

3.2投入資金不足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因為我國具有廣闊的林業,從而在開展林業生態工程的過程中需要面對較多的事情,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管,我國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投入了較多的資金,但林業生態工程是一項長期且內容繁重的工程項目,所需要的資金也是源源不斷的,使許多地方無法長期、穩定的為其提供資金的支持。而且,我國在對林業生態工程進行資金投入時,會通過評估的方式將主要資金投入到重點建設趨于以及重點建設項目之上,從而使我國部分地區的林業生態工程得到發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發展的不平衡,使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嚴重限制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

3.3缺乏有效的監管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監管有效性較低的問題,林業生態工程也需要和其他工程項目一樣,通過高效的監督來保證工作的合理性、資金使用的規范性,使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得到高效的解決。但在實際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環節,林業生態工程并沒有組建專業化的監管團隊或者監管團隊的監管效能較低,從而造成部分地區的林業生態工程缺乏嚴格的制度管理,甚至連相應的管理制度都沒有及時落實。由于缺乏對林業生態工程的有效監督,從而導致在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環節經常出現責任分工不明、崗位空缺以及責任重疊的問題。同時,林業生態工程在發展過程中會涉及到多種學科的專業知識,對林業生態工程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但實際的林業生態工程林業監管隊伍的綜合素養并不能達到預期,從而造成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存在很大的不足。

3.4林業生態工程的質量較低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建設質量較低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在開展造林的過程中,許多的地區沒有采取科學化、合理化的作業方式,嚴重影響施工效率與質量;在開展造林的過程中,缺乏對區域內林木生長環境的實際調研,栽培一些不符合生態體系的樹種,造成樹種結構混亂,嚴重降低區域內的樹木存活率;在開展造林過程中,也沒有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使部分地區經常出現病蟲害問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的不足,嚴重影響著整個林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4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策略及發展趨勢

4.1提升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效率,需要從實際出發,從多個角度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首先,加強對林業生態工程的認識,因為林業生態工程既需要國家的支持,又需要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有提高人民群眾對林業生態工程的認識程度,才能夠減少濫砍濫伐、濫捕濫殺行為的發生,減少對林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其次,完善林業生態工程的整體規劃工作,通過合理的規劃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內容,提高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有序性,才能夠實現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4.2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也在不斷地深入發展,同時對其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F階段,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趨勢主要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水土保持,從自然區域的實際發展出發,結合經濟建設,形成產異性的符合生態經濟體系。同時,注重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維護好生態平衡,真正實現我國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趨勢還包括監管模式日益完善,從而使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質量不斷提升。

5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式較為嚴峻,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的步伐,從而更好地實現生態、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磊.新形勢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路徑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21(26):1.

[2]陳良海,許功銓.新形勢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路徑探索[J].南方農業,2021,15(33):3.

[3]張天生.淺談新形勢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現狀及提升措施[J].種子科技,2020,38(20):2.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發展趨勢

1.生態林業建設的原則

在建設生態林業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第一,優化組合的原則。生態林業建設應當進行不同類型的種間組合,在生態林業系統內合理搭配物種,是不同的物種能夠在同一個生態林業中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合理發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則。遵循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規律,因地制宜地規劃安排生物種群。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宜農則農,合理布局,做到生產結構多樣化,林種樹種多樣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則。建設生態林業應當在生態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積極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協調利用生物、環境、森林等資源,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第四,綜合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特異性和生態位原理,建立多樹種、多林種的有機組合,構建多層次的經營結構的復合林業生產生態系統。

2.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

生態林業建設的目標是追求系統功能的協調和總體關系的和諧,注重在一個區域內和諧、高效地發展林業經濟。生態林業建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首先,生態林業體制的規劃和調節。因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發展過程中生態林業系統內部形成了多種關系。其中,從局部看有些關系是合理的,但是用發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卻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要想實現生態林業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分配,就必須對生態林業的產業結構、區域布局、管理技術等進行適度地調整,制定科學的林業發展規劃,從而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次,生態林業工藝的設計和改進。為了提高違背利用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和林業資源的轉化效率,就應當模擬自然生態原理,科學地設計、規劃以及調控農、林、牧、副、漁等產業中的工藝流程、生產要素關系,構建一套科學的生態林業布局體系,將先進現代技術和生態林業技術融合運用,疏通、擴展物質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養和調控生態意識。實現生態林業系統可持續發展和自我調控的關鍵是人的行為。發展生態林業離不開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只有積極地宣傳生態林業的政策規章,宣傳生態林業的相關知識,才能改變人們傳統的林業利用觀念,促使人們建立生態林業發展觀念,自覺地保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

3.生態林業建設與發展趨勢

3.1生態林業的可持續性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特征,生態林業的建設、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設能夠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生態林業,使得林業資源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滿足人們對林業產品的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生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生態林業建設應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有機會有步驟地建設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挖掘林業資源的生態林業。我國的生態林業通常由自然保護區、天然林、海岸線和風沙帶沿線等森林系統構成,還包括了庫渠、村旁、道路、農田周圍、沿河支流等防護林體系。生態林業呈現點、片、帶、網相結合的網絡狀分布,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森林生態題型,能夠從整體上保證生態林業的合理布局,能夠充分發揮生態林業的各種優勢,滿足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3.2生態林業的穩定與多樣化建設

生態林業的系統結構較為穩定,能夠有效地發揮最優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等條件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漁式等林業發展模式廣泛地存在于全國的生態林業系統中。具有不同生物種類、不同層次結構的生態林業能夠充分保證林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多樣性與穩定性,能夠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

3.3生態林業的均衡適度化建設

生態林業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否適應當地森林資源的基礎狀況,決定其在生物圈體系中的發展程度。生態林業的建設要想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合理布局,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條件,構建具有完備功能與整體效益的生態林業系統。能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林業資源保持均衡的生態林業系統應當是動態發展的,要有計劃的分區域、分階段進行生態林業建設。

3.4生態林業的整體化與功能齊全化建設

生態林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充分發揮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建設生態林業不僅能夠改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還能夠顯著地提高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了一個前后內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業體系。生態林業既是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性的人工生態系統,又是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生態林業在自然保護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顯著優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林業應當具有齊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態林業系統中應當將多種產業整合為一體,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納入到生態林業的發展規劃當中。在經營方面,生態林業可以向社會供應木材等林產品;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生態林業能夠發揮保持水土、防風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載能力范圍內,科學地規劃、逐步建設具有齊全功能的林業體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林業的建設強調森林生態環境的意義,這是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森林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發展林業時,都在不斷地調整戰略規劃,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產力的穩定和增長方面,提供林產品方面,發揮森林環境服務功能方面,營造各種類型的人工林方面,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維持一個結構穩定、優勢突出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進行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方面的發展趨勢是將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在保護水土資源的生態穩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生態和經濟效益。通過運用快速的工程綠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術,保護、發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體系,促進區域生態的協調發展。將森林作為環境資源、生產資源、文化資源等大力發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樣性、綜合生存力、經濟效益、農區發展、產品多樣化以及環境保護等內容的管理發展計劃。目前,我國在生態林業領域應用了一些技術和科研成果,但是從生態林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林業建設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洪雪,楊清福,張光華.三北平原地區林業生態工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6(5):52-53.

[2]張建國.生態林業論(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發.淺淡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3):46-48.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發展趨勢

1.生態林業建設的原則

在建設生態林業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第一,優化組合的原則。生態林業建設應當進行不同類型的種間組合,在生態林業系統內合理搭配物種,是不同的物種能夠在同一個生態林業中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合理發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則。遵循生物和環境相適應的規律,因地制宜地規劃安排生物種群。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牧則牧、宜農則農,合理布局,做到生產結構多樣化,林種樹種多樣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則。建設生態林業應當在生態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積極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協調利用生物、環境、森林等資源,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第四,綜合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特異性和生態位原理,建立多樹種、多林種的有機組合,構建多層次的經營結構的復合林業生產生態系統。

2.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

生態林業建設的目標是追求系統功能的協調和總體關系的和諧,注重在一個區域內和諧、高效地發展林業經濟。生態林業建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首先,生態林業體制的規劃和調節。因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發展過程中生態林業系統內部形成了多種關系。其中,從局部看有些關系是合理的,但是用發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卻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要想實現生態林業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分配,就必須對生態林業的產業結構、區域布局、管理技術等進行適度地調整,制定科學的林業發展規劃,從而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次,生態林業工藝的設計和改進。為了提高違背利用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和林業資源的轉化效率,就應當模擬自然生態原理,科學地設計、規劃以及調控農、林、牧、副、漁等產業中的工藝流程、生產要素關系,構建一套科學的生態林業布局體系,將先進現代技術和生態林業技術融合運用,疏通、擴展物質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養和調控生態意識。實現生態林業系統可持續發展和自我調控的關鍵是人的行為。發展生態林業離不開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只有積極地宣傳生態林業的政策規章,宣傳生態林業的相關知識,才能改變人們傳統的林業利用觀念,促使人們建立生態林業發展觀念,自覺地保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

3.生態林業建設與發展趨勢

3.1生態林業的可持續性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特征,生態林業的建設、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設能夠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生態林業,使得林業資源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滿足人們對林業產品的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實現生態、生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生態林業建設應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有機會有步驟地建設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挖掘林業資源的生態林業。我國的生態林業通常由自然保護區、天然林、海岸線和風沙帶沿線等森林系統構成,還包括了庫渠、村旁、道路、農田周圍、沿河支流等防護林體系。生態林業呈現點、片、帶、網相結合的網絡狀分布,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森林生態題型,能夠從整體上保證生態林業的合理布局,能夠充分發揮生態林業的各種優勢,滿足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

3.2生態林業的穩定與多樣化建設

生態林業的系統結構較為穩定,能夠有效地發揮最優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等條件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漁式等林業發展模式廣泛地存在于全國的生態林業系統中。具有不同生物種類、不同層次結構的生態林業能夠充分保證林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多樣性與穩定性,能夠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

3.3生態林業的均衡適度化建設

生態林業能否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否適應當地森林資源的基礎狀況,決定其在生物圈體系中的發展程度。生態林業的建設要想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合理布局,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環境條件,構建具有完備功能與整體效益的生態林業系統。能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林業資源保持均衡的生態林業系統應當是動態發展的,要有計劃的分區域、分階段進行生態林業建設。

3.4生態林業的整體化與功能齊全化建設

生態林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充分發揮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建設生態林業不僅能夠改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還能夠顯著地提高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了一個前后內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業體系。生態林業既是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性的人工生態系統,又是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生態林業在自然保護和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顯著優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林業應當具有齊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態林業系統中應當將多種產業整合為一體,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納入到生態林業的發展規劃當中。在經營方面,生態林業可以向社會供應木材等林產品;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生態林業能夠發揮保持水土、防風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載能力范圍內,科學地規劃、逐步建設具有齊全功能的林業體系。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林業的建設強調森林生態環境的意義,這是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森林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發展林業時,都在不斷地調整戰略規劃,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產力的穩定和增長方面,提供林產品方面,發揮森林環境服務功能方面,營造各種類型的人工林方面,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立、維持一個結構穩定、優勢突出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進行林業資源開發與利用。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方面的發展趨勢是將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在保護水土資源的生態穩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生態和經濟效益。通過運用快速的工程綠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術,保護、發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體系,促進區域生態的協調發展。將森林作為環境資源、生產資源、文化資源等大力發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樣性、綜合生存力、經濟效益、農區發展、產品多樣化以及環境保護等內容的管理發展計劃。目前,我國在生態林業領域應用了一些技術和科研成果,但是從生態林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林業建設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洪雪,楊清福,張光華.三北平原地區林業生態工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6(5):52-53.

[2]張建國.生態林業論(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發.淺淡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3):46-48.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態價值評估是指專門機構或專業評估人員按照特定的標準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進行貨幣化的價值評價和判斷的行為。由于生態價值評估對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的信息、制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實施生態利益補償、制定合理的生態資源價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將其上升到制度化的層面,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規范。構建生態價值評估制度需要從評估主體的確認及法律地位、評估客體的分類和價值類型的選取以及評估方法的選擇和發展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分析和研究。生態價值評估制度作為一種新型的、特殊的專項資產評估,它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對資產評估法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生態系統服務;生態價值;資產評估;生態價值評估制度

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自己服務的過程中,曾經一度盲目追求最大化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其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生態價值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發展所必須的物質基礎——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受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人類忽視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頻率和范圍不斷增大,其決策和行為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損害,如全球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覆蓋面積減少等。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由于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是公共產品,一般不具有產權的排他性,所以人類長期認為其是可以自由獲取且充足的產品。人類無償使用自然資源,免費享用生態系統服務,卻較少關心這些公共產品從何而來以及如何維系,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下降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的現狀迫使人類不得不轉而重視生態系統對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

Costanza在《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的價值》一文中指出生態服務是人類從自然和生態系統獲取的各種利益,包括直接的生態產品和支持功能、調節功能等其他生態利益①在生態服務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的形勢下,為了保護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生態系統的功能。保障可持續地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人類開始運用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協調各生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生態利益補償制度應運而生。生態利益補償制度是通過調節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護生態系統服務,激勵積極的生態保護行為,是抑制消極的生態破壞行為的一種制度安排,其實現受困于生態價值難以合理評估。由于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和各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相關性,加上人類各個發展階段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偏好有所不同,生態價值難以量化和簡單計算,所以不建立起合理的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生態利益補償就難以有效實現。生態價值評估制度不僅為生態利益補償提供了補償依據,而且為補償多少、如何補償等問題也提供了科學、客觀的理論支持。

資源的稀缺性和維護生態環境的人類勞動決定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轉化為生態資本,有償使用和為生態環境服務付費是實現其相應的資本權益的有效途徑?!拔覀儾坏貌唤洺T诰S護自然資本和增加人造資本之間進行取舍, 在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的數量和質量組合之間進行選擇, 在不同的維護和激勵政策措施之間進行比較,一旦被迫進行這些選擇, 我們也就進入了評價過程”[1]。事實上,人類在對生態系統服務的比較和選擇過程中已經對生態價值進行了評價,只是這種評價缺乏明確的貨幣化的價值表現形式,所以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有助于人類合理認識、有效利用并充分保護好生態系統,為人類的永續經營提供保障。

一、生態價值評估的理論內涵

(一)生態價值評估的含義

生態價值評估是指專門機構或專業評估人員按照特定的標準和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生態服務進行貨幣化的價值評價和判斷的行為。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既需要直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取生存所必須的食物、水、工業原料等生態產品,也需要間接獲得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生態系統服務,還需要獲得認知發展、消遣娛樂、美學享受等其他生態利益。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中把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不同利益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支持服務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MEA) 項目是 200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布正式啟動的。該項目是全球范圍內第一個針對生態系統變化對人類福利的影響進行的科學評估計劃。

。人類活動范圍和頻率不斷增大,對無償享用的生態系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與此同時,人類需索無度、肆意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模式也造成了生態系統服務水平和能力持續降低。這一矛盾已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福利。人類必須轉變生態系統服務任意獲取且永遠充足的觀念,應對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管理,從生態系統服務的形成機制入手,研究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對生態系統服務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評估,可以幫助人類了解生態系統服務的邊際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有利于約束消極的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引導積極的維護生態系統的行為,以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各種不同功能相對應,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價值:(1)直接使用價值。主要指人類可以直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取并使用的生態產品所產生的價值,這類價值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其量化和評價相對簡單,并已基本形成相應的評估方法和準則。(2)間接使用價值。指無法或難以商品化的生態系統服務所帶來的間接效益,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對間接使用價值進行量化評估需要借助于替代成本、支付意愿等經濟學方法。(3)存在價值。指生態系統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價值,這種內在價值脫離了對人類的效用,與人類是否利用無關。對這類價值的承認和測度能為決策者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本身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生態價值評估就是對以上價值進行貨幣化的評價,以便掌握生態系統服務的現狀變化和最新信息,為決策者提供依據以確定生態資源存量的合理值,完善生態系統的管理,保護生態環境。

(二)生態價值評估要素

生態價值評估是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生態利益補償機制的前提,為生態系統服務評值既能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信息,又能為生態利益補償提供有效的貨幣化補償依據和標準。在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與生態系統不斷耗損退化的矛盾越發凸顯的背景下,生態價值評估作為一項新興的資產評估業務,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的角度都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需求。

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必須研究和分析生態價值評估的各個要素:(1)生態價值評估的主體是依法取得注冊評估師資格且專門從事生態價值評估的機構和專業人員?!顿Y產評估法(草案)》中指出“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定注冊評估師專業類別”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草案)》第二章第七條。

,因為生態系統服務的復雜性導致生態價值評估的專業化程度高,所以從事生態價值評估的評估師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態學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在科學的評估框架體系下進行評估工作。(2)生態價值評估的客體是擬被評估的對象,由于生態系統服務的公共產品的屬性和外部性不同,所以生態價值評估與傳統的資產評估也有所不同,除了評估可市場化或準市場化的經濟效益外,還需要評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生態價值的評估需要考慮其存量、流量,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3)生態價值評估的依據是指評估人員作出價值判斷的根據,通常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與評估對象相關的各種資料信息、生態學的相關技術支持、經濟學有關原理等。這些信息一起構成完整的評估框架體系,是對評估對象作出價值判斷的基本前提。(4)生態價值評估的目的不是為每一項生態系統服務貼上價格標簽,而是為了幫助人類掌握區域生態系統資源存量的歷史變遷和流量的現狀變化,從而把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納入經濟體系中,迫使人類改變現有發展模式,保護生態系統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代內、代際公平。

(三)生態價值評估與傳統資產評估的不同

生態價值評估作為資產評估的特殊組成部分,因其評估對象的特殊性、價值類型的多重性和評估技術的專業性而有別于傳統的資產評估。生態價值評估與傳統資產評估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態價值評估關注的不僅僅是某一個生態產品或某一項生態服務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研究整體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傳統資產評估涉及的是委托方和利益相關人的利益,生態價值評估所評估的公共商品和社會資本與全體社會成員的福祉相關?!吧鷳B系統評估的中心任務是評價生態系統現在的狀況、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化并提出為改善生態系統管理狀況而應采取的對策”[2]。(2)生態系統具有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也應在生態價值評估的考量范圍內。生態文明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模式,人類在利用自然為自己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價值和運行規律,并且除了對人類的效用以外,生態系統對其他物種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人類對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偏好也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所不同。如果只看重眼前經濟利益而罔顧生態系統的內在和諧,會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對后代人發展的權利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3)生態價值評估需要采取多尺度的評估途徑?!巴ǔR饬x上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是指在觀察或研究某一物體或過程時所采用的空間或時間單位,同時又可指某一現象或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所涉及到的范圍” [3]。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任何一種特定尺度上的評估結果都會受到其他尺度來自生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而不同時空尺度的生態過程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應對生態價值開展多尺度的評估。生態過程與評估活動尺度上的相匹配能夠使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可操作性極大提高,對確定生態系統各項指標信息的合理值提供科學依據。(4)生態系統處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生態價值評估既要考慮生態資產存量的計量,也要考慮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提供服務的流量(即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變量)的測度。要對生態系統的實物量和價值量在科學的評估體系下進行綜合評估。

二、構建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態價值評估的作用

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自然的承載力和自我修復、更新能力已越來越無法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由于生態資產效益外部性和其所具有的公共產品屬性導致人類長期忽視經濟發展中的生態成本,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是將生態效益外部性內部化與促進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生態價值評估借助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生態系統服務進行量化和貨幣化的評價,能夠幫助人類更清晰地認識生態環境的動態發展狀況,對人類的永續經營作用巨大。

第一,生態價值評估可以為人類提供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化了的信息,有利于幫助決策者提高制定環境保護計劃和方案的科學化。生態系統服務是一種間接的經濟價值,與一般的資產在所有權和流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它的價值循環和價值補償難以通過市場直接交換。所以必須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以經濟學手段把隱含的生態成本顯現出來,量化生態系統服務的邊際價值。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曾于2000年4月在聯合國成員國大會上說:“如果沒有充分的科學信息,就無法擬定有效的環境政策?!本S護生態環境、節約利用自然資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這就需要決策者根據科學合理、可信度高的環境信息和被貨幣化了的生態價值制定環境政策,引導人類活動盡量降低對生態系統的損害和影響。

第二,生態價值評估有助于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保護和加強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實現人類的永續經營??沙掷m發展要求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涩F實的全球性環境危機已嚴重損害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只有通過對生態價值合理評估,使決策者意識到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同等重要,才能

在制定發展計劃時綜合考慮社會、資源、環境、經濟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可持續發展和符合人類福祉的指標體系。為保護生態系統,應該對生態價值綜合、全面地評估,在多個時空尺度測度生態系統服務,確定生態資源和服務的存量合理值,推行綠色GDP,實現人類發展的代內、代價公平。

第三,生態價值評估是實現生態利益補償的首要條件,通過評估使補償的內容具體化和定量化,為生態利益補償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吧鷳B效益補償是一種用經濟的手段達到激勵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維護和保育,解決由于市場機制失靈造成的生態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性,達到保護生態與環境效益的目標”[4]的效益。實踐中生態利益補償的實施在補償依據、補償多少、如何補償、補償給誰等方面都缺乏公認的標準。因此,應建立生態價值評估機制,以完善的、科學的核算方法體系確定補償標準,為生態利益補償提供數量化的技術保障。生態利益補償量化、標準化的有效實施必須依賴于生態價值評估,評估結果是補償的科學依據。

第四,生態價值評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態資源價格,將生態價值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生態系統既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有形的生態產品,又為人類提供無形的調節、支持等諸多生態服務。人類在獲取這些效益和福利時往往認為是無價的、可以自由獲取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這種思想主導下,生態系統被過度消耗,生態平衡被破壞,威脅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對生態價值進行合理評估,確定生態資源的有償使用和生態利益補償,才能科學地反映現行經濟增長和生態系統的關系,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實現生態文明。

(二)構建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意義

如前所述,生態價值評估在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信息、制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實施生態利益補償、制定合理的生態資源價格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構建對維護生態系統、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也有著重大意義。生態價值評估是隨著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生態系統功能的漸次衰退而逐漸產生和發展出來的新型資產評估類型,生態價值可以被描述、測度和估價也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而日漸成熟起來。把生態價值評估上升到制度化的層面能夠充分發揮和保障其在維護生態系統、保持生態平衡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態價值評估的制度化是建立正確的生態系統管理工作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生態價值評估可以從生態系統服務的形成機制入手,全面、綜合地對生態系統進行價值化評價,把這種評估行為和過程制度化,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法加強生態系統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其次,生態價值這種特殊資產的評估由于其公共產品的屬性而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評估的需求也逐漸增多,用制度規范生態價值評估程序、評估方法、評估內容等,對行業管理和建立行業規范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類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的狀況和能力在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作用下,會有更為科學合理的量化標準,使評估結果更具可信度。再次,由于生態價值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甚至影響到全人類的福祉,由誰評估和評估主體的法律地位等問題都需要規范化、制度化,以保證評估主體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有助于生態價值評估行業的完善,是管理評估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制度支撐。最后,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建立能夠保障生態效益補償的科學化和有效性,通過綜合分析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經濟運行規律,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價值度量方式,再以法律規范和制度化的形式對整個評估過程予以確認,促使生態利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三、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構想

(一)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構建是對資產評估法的補充和完善

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作為生態資產,與傳統的資產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如經營的永續性、功能的多樣性、評估的專業性等。這些特殊性決定了生態價值的評估與傳統的資產評估有所不同,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時要綜合評估相應的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在不同評估目的主導下,所選擇的評估價值類型不一樣,得到的生態價值評估結論也就不同。生態價值的評估涉及存量和流量兩個方面,除了對生態系統的存量價值進行評估外,還要評估生態系統服務的流量價值,傳統的資產評估一般只對資產的存量價值進行評估,流量只是作為計算存量價值的工具之一。生態價值評估的計量、計價方法也具有復雜性,需要借助于專業化的生態學知識和經濟學原理。種種原因表明,生態價值評估應區別于傳統的資產評估,應在資產評估法中對生態價值這一特殊的資產類型作特別的規定和解釋。

傳統的資產評估是對資產價值的貨幣化判斷,是隨著市場化產權交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針對不同評估領域的評估制度。生態價值評估是整個資產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生態資產的量化并貨幣化的評價和判斷。在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的時代背景下,生態價值評估無論從宏觀尺度反映國家、局地的生態系統狀態和發展趨勢,還是從微觀的具體經濟行為看,都具有廣泛的社會和市場需求。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草案)》(以下簡稱《資產評估法(草案)》)

這部專門的資產評估法(草案)規定:“資產評估業務包括不動產評估、動產評估、無形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和其他經濟權益的評估?!?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草案)》第一章第二條第二款。

從這個評估業務的分類可以看出,并未對生態價值評估作出專門的規定和說明。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不僅是為了滿足廣泛的社會和市場需求(如生態利益補償的補償量、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景觀價值的評估等對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化的現實需求),也是對整個資產評估法的補充和完善。

(二)構建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具體策略

由于生態價值的多樣性和評估的復雜性,生態價值評估制度的建立需要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和理論,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研究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機制,在生態系統整體評估框架下對評估的行為和過程進行制度化的規范和要求。筆者擬從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方法等方面對構建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和完善資產評估法進行探究。

生態價值評估的主體是從事生態價值評估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員。

生態價值評估涉及公共利益,應屬法定評估,所以生態價值評估主體的確認和其法律地位都應在涉及生態價值評估的法律中作出專門規定?!顿Y產評估法(草案)》對于法定評估特別規定“應當依法采用公開方式選擇評估機構”⑤。生態價值評估工作要求的技術性和專業性都非常嚴格,必須具有相當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和專門機構才能完成。生態價值評估的結果將影響決策者作出判斷并牽涉眾多相關者的利益和社會公益。所以,對評估過程和結果的科學可信度、道德可靠性及客觀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對相關從業人員和機構的執業要求也非常嚴格?!顿Y產評估法(草案)》中對注冊評估師、評估機構和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等都作出了相關規定,這些普適的通則對生態價值評估同樣有效。除了普適要求外,還應針對生態價值評估的特殊性設立專項資產評估機構,通過建立專家顧問團隊、培訓專業評估人員、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和吸收國內外生態價值評估的發展動態和實踐成果等途徑使評估人員和機構掌握系統的生態價值數量化的技術和結合生態經濟學的貨幣化評估手段。生態價值評估主體的責任性和風險性都相對較大,應對其給予相應的行業和法律地位,保障評估行為和結果的公正性、客觀性和科學性。

生態價值評估的客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各種功能和效用,按生態系統的要素分類,生態價值評估可分為森林資源資產價值評估、礦產資源生態價值評估、草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流域生態價值評估、海洋生態價值評估等。

生態價值評估要對各種不同生態類型的服務價值進行評估和判斷,某些領域已在實踐中形成了比較成熟和完備的評估體系和方法。如森林生態價值評估,1996年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林業部發布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試行)》。雖然該技術規范對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觀三種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作出了專門規定,但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的涵養水源、保護土壤、調節大氣、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價值評估并未作出規定和說明。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進行價值評估,需要特別的法律規范或政策制度專門予以規范。制定專門的規范可以對某特殊類型的生態系統作出更全面、科學的價值判斷,對不同的價值類型在分別細化的基礎上形成整體的價值評估框架體系,對實物存量的計量方法和價值流量的計價手段更具針對性和細化,實現評估結果所提供的價格信號更具客觀性和可信度,最終達到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兼顧平衡。

生態價值評估方法是指分析和判斷擬被評估的生態價值的方法和途徑。

傳統的資產評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等。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適用于生態系統某些方面的價值評估。由于與傳統的資產評估多是對資產存量的評估不同,生態價值評估更為關注生態系統服務的流量價值。生態價值評估包含但不限于傳統資產評估的方法。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生態價值評估方法主要有:(1)市場價值評估法。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在市場中進行交易的生態產品和某些調節性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該方法依賴于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偏好和對可市場化的服務的需求,市場的變化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的貨幣化價值判斷。(2)替代市場技術的方法。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無法直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其價值循環也不依賴于可交易的市場,所以不存在市場價格,可以利用可替代的市場技術以“影子價格”和消費者剩余來描述和測度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價值。其中包含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享樂價值法、機會成本法等。(3)條件價值法。某些生態系統服務既不存在實際的交易市場也難以尋找到可替代的市場,于是通過描述假設市場的不同情景和狀況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公眾的支付意愿。該方法曾在1 600多項關于環境政策方面的研究中應用 Gregory R.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values.In:Dale V H,English M R,eds.Tools to Ai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New York:Spf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9.

,因其能夠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而應用最為廣泛。(4)集體評價法。是指通過公平公開的程序聚集不同的社會團體一起討論生態系統服務這種公共產品的經濟價值,該方法受社會學理論的影響而形成。這種方法反映了社會平等性,以集體討論的方式對生態價值進行更為公平和民主的評估。以上方法可以分不同情況運用于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但由于生態系統自身的復雜性和服務的多樣性,評估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只能盡可能地追求相對科學化、合理化的評估行為和結果。

綜上所述,生態價值評估是人類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程中,基于維護生態系統服務的持續性和對評估的現實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資產評估。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功能的多樣性,以及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依賴性,生態價值評估有著高于傳統資產評估的難度和要求。為了保障生態價值評估的專業化、技術化和科學化,有必要把生態價值評估上升到制度層面,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將其規范,以實現評估行為、過程和結果的客觀公正,達到合理認識、有效利用、充分保護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的目的。生態價值評估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專項資產評估制度,它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對資產評估制度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參考文獻:

[1]趙景柱, 徐亞駿, 肖寒, 等. 基于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生態系統服務評價研究——13 個國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測算[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1(1):121-127.

[2]趙士洞, 張永民. 生態系統評估的概念、內涵及挑戰——介紹《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評估框架》[J].地球科學進展,2004,8(19):650-657.

[3]張娜.生態學中的尺度問題:內涵與分析方法[J]. 生態學報,2006,7(26):2340-2355.

[4]李文華,李芬,李世東,等.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 2006,9(5):676-688.

林業生態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東營市地處黃河入???,土壤鹽堿程度重,開展林業生態建設以生態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且造林難度大、成本高、回報周期長,商業銀行和一般的金融機構都對其缺乏投資興趣,導致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信用結構難以搭建、缺乏充足的還款來源、無法達到貸款要求和條件、難以直接承接貸款,限制了社會資本和商業性金融的進入,林業生態建設面臨嚴重的融資困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東營市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項目融資模式進行了創新,如搭建承貸平臺,實行資金統貸統還;通過政府財政兜底,保障項目還款來源;健全項目信用結構,確保貸款風險可控;從項目實際資金需求出發,科學設計貸款產品等。系統總結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東營林業生態建設有關情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提高貸款使用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 政策性金融; 融資模式; 林業;生態建設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4.03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Policy Finance Supporting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inancing Model—Taking Dongying City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an Project as an Example

CHEN Zhigang1,ZHANG Qingguo1,YANG Qingshan2 et al

(1.Dongying Wetland Protection Center,Dongying,Shandong 257091;2.Coastal Saline L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Center,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Jinan,Shandong 250014)

Key words Policy finance;Financing model;Forestr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具有投資額度大、投資回收期長、收益相對較低、風險大等特征,加之林業經營技術普遍較低、病蟲害防治等控制力弱等因素,林業信貸風險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業信貸的有效投入[1]。林業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完全的市場機制在林業領域的不完全適應性,林業金融支持正是為了彌補嚴重的資金缺口而出現的一種創新性制度安排[2-4]。林業政策性金融不僅僅具有經濟職能,而且具有鮮明的社會功能和政策取向[5],目的在于實現經濟社會對林業資本的動員和配置(籌措和使用),克服“市場失靈”現象[6],以保證林業資本的順暢循環、周轉和有效流動,滿足林業發展日益增強的資金需求[7-8]。近年來,各類政策性銀行立足職能,加強了對林業建設的信貸支持,但信貸對象多直接面向林業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和農村信用社等市場經濟主體,缺少直接與地方政府牽頭的林業重點工程之間的合作,影響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的廣度和深度。該研究擬通過總結東營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林業生態項目上的信貸合作,研究政策性金融如何更好助力公益性林業生態項目建設。

1 項目融資困境分析

東營市地處黃河入???,土地鹽堿,地勢低洼,生態環境脆弱。為深入實施生態文明戰略,增強區域生態承載力,提高城市軟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東營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3年(2016—2018年)時間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圍繞中心城、縣區駐地等人口密集城區建設大型環城防護林帶,形成森林圍城格局;沿黃河兩岸建設長95 km的綠色生態景觀帶和沿海岸建設220 km的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打造黃河綠色長廊和泥質海岸防護林;在路域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重點片區規?;l展生態林、經濟林,修復保護濕地和天然檉柳林資源,建成具有黃河三角洲特色的綠色生態風貌。濱海鹽堿地區造林是世界性難題。常規模式造林難以保證成活率,需建設完備的引水渠、排水溝等排灌設施進行洗鹽改土,部分鹽堿程度重的地段需要做土方工程,抬高地面修筑臺田,因此項目建設初期投資巨大,短期內各級財政難以保障充足的建設資金。為確保充足的建設資金,東營市借助山東省政府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3年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給予山東省3 000億元的授信額度,通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貸款進行融資。但由于東營林業生態項目建設規模大、主體多、建設周期長、經濟回報率低、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影響收益不確定等因素,其難以承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

1.1 建設主體眾多,缺少統一承貸平臺

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涉及5個縣區、3個開發區、5個市直部門的21項工程,建設主體多且分散。由于建設單位是各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單位,不能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無法直接承接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因此建立符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放款標準的承貸平臺是東營市建設林業生態項目獲取政策性銀行貸款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1.2 回報周期較長,缺乏對應信貸產品

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突出生態公益屬性為主,經濟效益為輔的發展理念,通過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來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由于樹木的生長周期較長,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持續投入土地租金、林木管護等費用,導致林業項目需要長期融資,融資周期長就會與金融單位對流動性的偏好相沖突[6]。而現有的信貸產品一般期限較短、利率較高,即使是政策性銀行的常規信貸產品,也難以適應林業生態項目的融資期限,造成貸款與還款的時間脫節,出現償還期限錯配問題,導致融資成本增加。此外,林業生態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投資收效慢,前期基本沒有現金流入,導致建設單位在項目初期承受巨大的還款壓力。

1.3 抵押擔保能力不足,信用結構難以搭建

充分的抵押擔保品是任何金融機構對貸款項目風險控制的基本要求[9]。根據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以公益性為主的特點看,能夠作為貸款項目的抵押擔保資源是有限的。首先,該項目貸款抵押物不足,缺乏足夠的擔保資源。項目的抵押物主要是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受制于林木處置不便,抵押品的非標準化,以及其抵押價值受林產品行情浮動大的影響,難以進行價值評估,從而達不到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要求。其次,東營市現行的森林保險發展緩慢,保險產品少,保障水平低,一旦項目主要資產林木遭遇損失,銀行可能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壞賬。因此,該項目信用結構較脆弱,無法滿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項目風險控制的要求。

1.4 項目盈利能力有限,短期無法滿足還款要求

還款來源是否充足是中國農業開發銀行貸款項目落地考核的重要指標。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包括生態林和經濟林,其中以生態林為主。由于濱海地區土壤立地條件受限,單位面積經濟林產品產出效益相對較低,經濟林項目易受市場行情影響,盈利能力波動較大,造成現金流不穩定,項目自身的造血功能能否實現項目現金流的正常循環無法預知,導致還款來源無法明確,難以達到金融部門的貸款條件。

2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支持東營林業生態建設的融資模式創新

政策性銀行支持林業是有據可依的,如秦濤等[10]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程軍國等[9]研究

開放性金融支持贛州油茶項目等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林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處于基礎和主體地位,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理論以來,各級政府對林業的重視有目共睹。政策性銀行對林業的投資既是貫徹國家政策方針,也體現了政策性銀行對以商業銀行為主的現代金融體系的補充和完善。一般金融機構大多追求短期回報為目的,對林業缺乏信心的原因是他們對林業發展規律認識不夠,對林業投資復利特性收益不了解,而政策性銀行更注重長效回報,加上有地方政府財政兜底,所以政策性銀行支持林業是一個雙贏決策[10]。

2015年11月,通過積極爭取,東營市獲得國家林業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持,確定在東營市開展政策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試點。為了提高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金融供給的可獲得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東營市政府加強合作,通過機制與模式創新,實現了貸款順利對接,有效地解決了項目融資問題,對于政策性金融支持林業生態建設具有重大的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

2.1 搭建承貸平臺,實行資金統貸統還

鑒于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涉及區域廣的特點,為解決項目建設主體分散、缺少滿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放款標準的項目統一承接主體的問題,東營市政府制定出臺了《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決定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由市林業局按照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統籌運作,通過單一來源采購方式,指定市屬全資國有企業——市財金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該貸款項目的統貸平臺,進行統貸統還,貸款流程詳見圖1。市級統貸平臺的建立解決了各縣區政府及市直部門等建設主體無法直接承接政策性銀行貸款的問題,滿足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支持東營林業生態建設的基礎條件。另外,根據各地方工程建設進度不一、資金需要差異較大的現狀,又在市級平臺的基礎上設立了8個縣級承貸平臺,具體對接用款主體,滿足各融資主體差異化的資金需求。

2.2 通過政府財政兜底,保障項目還款來源

單靠東營市林業生態建設項目自然盈利的現金流無法滿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的還款要求,因此東營市政府確定了市縣統貸、分級償還的融資原則。該項目工程建設投資76.89億元,其中市財政投資42.24億元,縣級財政投資34.65億元。項目由市級財政安排資本金11.89億元,通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貸款65億元,建設期內完成發放,貸款期限20年,寬限期5年,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5%。據此測算,項目建設期支付利息11.11億元,運營期支付利息25.34億元,政府購買服務費4.4億元。項目建設及運營期內,政府購買服務總支出117.74億元,其中市級財政支付市政府購買服務資金67.82億元,縣級財政支付各縣區政府、有關單位購買服務資金合計49.92億元(圖2)。政府購買服務資金按年度支付計劃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

2.3 健全項目信用結構,確保貸款風險可控

為了補充項目抵押擔保資源有限、信用能力不足,市級統貸平臺(東營市財金公司)以《政府購買服務合同》項下享有的全部權益和收益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質押擔保。另外為確保貸款資金正?;厥?、統貸承貸平臺安全運作以進一步增強項目信用結構,由東營市財政局向市級統貸平臺注資11.89億元作為還款準備金,由借款人(東營市財金公司)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設風險準備金專用賬戶,確保賬戶余額不低于借款人下一期應償還本息額度。通過制度安排增強了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經營主體的信用結構,降低了貸款風險,滿足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資金安全性的要求。

2.4 從項目實際需要出發,科學設計貸款產品

為確保貸款資金的充分利用,采取了“市帶縣”的模式,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東營支行根據每個縣區的工程建設進度進行貸款核準,確定縣級承貸平臺。該模式充分考慮項目實施情況,最大限度發揮市縣兩級主體的優勢,降低了融資成本。同時,考慮到林業生態建設經營周期較長的實際困難,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項目實際運轉對資金的需求出發,為項目提供了含3年建設期、2年新建工程養護期和15年運營期(與建設期延續)的中長期貸款,貸款期限長達20年。另外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可增加5年的寬限期,這5年內無需償還本金,只需要支付少量利息。正是根據林業生態建設項目收益周期較長的特點,科學設計與其相匹配的貸款產品,不僅較好地滿足了建設主體對項目建設和運營長期資金的需求,也有效降低了建設主體前期的還款壓力,滿足了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的融資需求。

3 完善東營林業生態建設項目融資機制的政策建議

通過融資模式創新,東營林業生態建設貸款項目已發放第一批貸款20億元,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有效推動了項目深入開展,但仍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部分縣區、單位擔心還貸壓力。由于貸款需要各縣區、單位確定縣級承貸平臺,并以財政為擔保承擔還款風險,一些縣區、單位領導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稅收增長乏力,擔心還款壓力,對開展林業生態建設積極性不高,存在畏難情緒。二是貸款程序復雜。市、縣兩級承貸平臺為防范風險,設置了比較復雜的審批放貸程序,造成部分貸款資金滯留,沒有發揮貸款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部分經濟林項目投資周期較短,而該貸款項目還款期限長、利息固定,不能根據經濟林產品市場行情及時調整投資計劃和貸款計劃,不如商業銀行貸款政策靈活。

針對這些問題,建議下一步優化貸款審批程序,擴大貸款適用范圍,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貸款在支持林業生態建設方面的作用。一是結合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實際,制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貸款審批工作規程,進一步優化貸款審批內部辦事流程,提高貸款的審批效率。二是擴大貸款的適用范圍。由于東營立地條件鹽堿,部分地段因治土改堿效果達不到植樹要求,短期內無法造林,可以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授信額度結余余額調劑到東營市低質低效林改造和重點林業產業發展上,這二者與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具有高度的同質性。為了充分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的使用效率,在政府財政的擔保下可以適當將貸款授信額度余額調劑用于東營市低質低效林改造和重點林業產業發展上,減少貸款資金無法及時有效利用的問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4 討論

在我國林業發展的道路上,政策性銀行貸款是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和補充,應該充分運用其自身的優勢,更好地貫徹國家的政策方針,發揮對林業發展關鍵的助力作用[11]。林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建設極具緊迫性和必要性,要加強政策性銀行支持地方政府開展林業生態建設有關政策的頂層設計,設立林業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組建國家和地方生態保護基金,是加強發展林業政策性融資的政策選擇[6]。政府對林業提供金融支持要秉承效率性原則,進一步理順貸款資金投向與投量的關系,通過優化資金的投向區域,科學決定貨款投量,在兼顧一般的同時,堅持區別對待,擇優扶持,相對集中資金,重點支持一些重點工程和關鍵項目,不斷提高貸款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李佳怡,秦濤.國家開發銀行支持林業產業發展情況調查[J].時代金融,2016(12):74-76.

[2] 秦濤,田治威,潘煥學.構建我國林業金融支持體系的戰略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26(5):77-81.

[3] 丁軍.環境產業金融支持的框架構建分析:基于環境產業“資本形成—投資效率—金融運行”的邏輯[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40-46.

[4] 秦濤,田治威,潘煥學.我國林業金融支持體系的戰略框架構建路徑[J].綠色財會,2008(9):6-9.

[5] 秦濤,潘煥學.基于資本形成機制的林業金融支持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32(1):70-76,127.

[6] 秦濤,田治威,潘煥學.金融支持林業產業發展的經濟學機理與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評論,2011(00):130-136.

[7] 秦濤,田治威,秦偉偉.構建我國林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28(2):104-109.

[8] 柴哲濤,方言,秦濤.國家開發銀行支持林業發展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9):12-13.

[9]程軍國,秦濤,孫曉敏,等.開發性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融資模式:以贛州市油茶貸款項目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9,39(4):407-412.

[10] 秦濤,張艷紅,吳今,等.開發性金融支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案例分析:以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為例[J].林業經濟,2018,40(1):56-60.

[11] 王燕.政策性銀行支持林業的經濟學原理[J].經濟視角,2011(35):110-111.

上一篇:發展林業論文下一篇:林業概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