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

2023-09-14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第1篇

1 生態林業建設的相關概述

1.1 生態林業建設的意義

從客觀角度上來講,生態林業建設實際上是一個需要各部門共同配合完成的復雜且長期的工作,而不是大眾意識中僅靠增加綠植面積就能達成目的的簡單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提升了國民消費水平的同時,也對周遭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態林業便是在此種趨勢下,應運而生的新理念。不僅如此,生態林業建設的大力實施,既為傳統林業部門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又切實保障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對于過去林業林業發展的模式而言,生態林業建設更強調了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改革與優化自身的管理機制的過程中,為林業地區帶來了切實的經濟利益。由此可見,大力推進生態林業建設的工作進程,現已成為各區域林業部門首要的工作內容。

1.2 生態林業建設的原則

生態林業理念與現階段林業發展的有機結合,不僅指明了傳統林業發展方向,更為林區經濟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從一定角度上來說,生態林業建設是基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因此當前各區域林業部門就要將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研究透徹,創新與完善管理模式,使生態林業建設能夠在林業未來的發展中國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1.2.1 科學規劃原則。

各區域林業部門僅提升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知依舊是遠遠不夠的,部門工作人員還要根據植被的特性與自然條件科學性的規劃林地。在保障樹種擁有充足陽光與水分的成長環境與有效控制及防治病蟲害的前提下,提升生態環境帶來的生產力,切實的推動林業部門的全方位的發展。

1.2.2 因地制宜原則。

在區域林業部門大力推動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的前提下,工作人員還需提升自身專業的技能,掌握各樹種的生態習性,確保該地區的各方面地理與氣候條件能夠滿足樹木的生長,只有從根本上保障樹種的成活率,才會帶動起林業經濟的共同發展,并為其奠定堅實的基礎。

1.2.3 保障經濟收益原則。

縱觀林業部門發展的近些年間,傳統林業與生態林業的發展目標無一不是實現經濟的創收。因此,現階段的林業部門不僅要將完善并增加科學規劃后的綠植面積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更要切實的保障林業部門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推動林業所在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在生態林業的建設中,生態環境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經濟利益則是唯一的發展基礎。

1.2.4 全面發展的原則。

生態林業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將地區林業的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的優化改善進行有機結合,更是要注重林業所處地區旅游或工業等給各領域的全方位發展。鑒于此種情況,遵守全面發展的原則,將各領域的發展進行更為合理的統一規劃,現已成為林業部門必須重視且大力實施的工作方向。

1.3 生態林業建設的具體內容

1.3.1 建立健全新型管理體制。

對于各區域林業部門的自身而言,生態林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展理念,勢必會給未來林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因此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就要從當前社會以及大眾對生態環境需求的日益提高入手,建立健全系統的管理體制,既要將此種新理念落實到日常工作的各個角落中去,又要確保各部門與當地居民二者共同責任體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重視工作個體之間的聯系,從根源上改革與優化傳統林業的發展模式,這樣才會讓林業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中越走越遠。

1.3.2 引進先進的科技技術。

在生態林業的建設過程中,各區域林業部門不僅要重視自身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更要結合現階段社會科技力量不斷增強的背景,摒棄傳統林業技術的弊端,引進(下轉第87頁)先進的科技技術,創新生態林業的發展工藝。不僅如此,林業部門工作人員還需結合所處地區的綜合環境,在保障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將地區間各領域的協調發展工作提到日程上來,確保地區林業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朝向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平穩前景。

1.3.3 培養員工的綜合素質。

隨著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各區域間林業管理者應將培養基層員工的綜合素質放在首位,在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之中大力宣傳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性,同時明確各部門員工的個人責任,從根源上杜絕個別員工因個人利益對部門乃至整個地區的經濟造成損害的情況發生。不僅如此,林業管理者也需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定期組織林業知識講座或是員工外出學習等活動,從源頭上推動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進程。

2 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

2.1 生態林業發展的可持續化

隨著社會各界對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加深,不僅僅是林業要秉承著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原則,各領域也要在注重自身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推進保護生態環境各項措施的實施。從目前來看,現階段我國在生態林業可持續化的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挖細節,一些部門管理制度過于老舊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因此這就需要林業部門將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納入到新的管理體制中去,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的發展趨勢。

2.2 生態林業發展的多樣化

在生態林業的建設中,林業部門既要保障地區間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又要做好生態林業發展多樣化的準備,探索出一條既能滿足地區各領域經濟的發展有能夠切實做好生態環境建設的道路來。

2.3 生態林業發展的整體化

生態林業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需要各部門與各領域的協同努力,有效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才從根源上實現生態林業的整體化發展,為未來生態林業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實現自身平穩的發展做好萬全的準備。

結束語

在建設生態林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將實現林區經濟利益最大化與生態環境發展相結合的理念落實到工作實處,保證生態林業能夠在社會市場經濟日益復雜的今天能夠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去。不僅如此,相關林業部門也要將建設生態林業的理念與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建立健全林業各部門的管理機制,培養具有較強專業技能與較高職業素養的綜合性員工,為推動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做好萬全的準備。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科技力量的不斷增強,極大程度的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如何建設生態林業,維持生態林業平穩發展已成為現階段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就生態林業本身而言,其主要是指在生態與自然大環境之下,林業的發展方向。不僅如此,生態林業既要重視林業經濟利益,又要在環境保護上做足功課,保證林業與生態之間的和諧統一。本文主要從生態林業的建設入手,對生態林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剖析,希望能為廣大林業工作人員帶來幫助。

關鍵詞:生態林業,建設,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韋小滿.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1(10):174-175.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第2篇

1林業保險在國內的情況

1.1市場需求巨大

林業作為高風險產業,對其保險的需求是巨大的。樹木的生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期間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又有人為的肆意破壞,亂砍濫伐等現象,所以林業的風險可想而知。在計劃經濟時代,林木受到破壞造成的損失基本由國家補償,對于國家是沉重的負擔。在林業生產市場化的今天,這些問題都變為由經營者承擔,但個體經營能承擔損失的能力弱,要減小投資風險、增強抵御能力,林業保險的重要就體現出來。

1.2林業保險影響林業的發展

林業保險雖然很早就在國內出現,但其發展并不理想。目前國內的林業保險分為4種:第一,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負責,林業部門代理其業務。第二,中國保險公司與林業部門一起承保。第三,林業部門自保。第四,農村林木保險合作組織自保。目前國內林業保險處在兩難的困境中,一方面林業保險沒有有效的經營手段,辦事效率低,造成了嚴重的虧損;另一方面,林業經營者收入較低,對保險的認識不夠,投保率也低。

2目前林業保險面臨的困境

2.1林權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責任與權力的主體存在問題,自身的義務與權力沒有正確的認識,林業管理部門與保險企業總會因為各自的利益而產生分歧。其次,有些林木資源的產權不明,導致不能明確投保人,進而使林業保險失去其操作性。

2.2保險技術的不成熟

第一,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偶合性對風險測試帶來嚴重影響。第二,無論是依照林木的存儲量,還是經營成本都很難確定其應有的保額。第三,林業保險通常會影響多個個體,因此難以做到統一。第四,缺少在林業保險上有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2.3林業保險的供需失衡

首先,林業作為高風險行業,本應有很大的保險需求,但實際中的投保人卻非常少。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一是林業經濟落后,經營者自身收入少,保險會增加成本。二是經營者沒有規避風險認識,總是抱有僥幸心理,沒有保險相關知識。林業保險企業也有巨大風險,因為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林農通常只會選擇有較高風險的林木投保,這使保險企業賠償率大幅增。

2.4林業保險法律不健全

國內沒有頒布明確的林業保險法,因此多數操作都缺乏法律根據。目前,林業保險只依靠唯一的《保險法》來運作,但只依靠《保險法》很難保障其能健康發展,從而導致信任度的下降,糾紛不斷增加。我國也沒有設立專門處理此類事件的機構,使保險缺少監督和管理,最終導致沖突升級。

3解決林業保險問題的方法

完善的法律才能讓林業保險產業更好發展。政府應大力宣傳林業保險,讓林業經營者了解并懂得林業保險的用處,提高經營者的風險意識,擴大保險需求。政府同時應采取補貼、提供無息貸款、減免稅收等方法,降低保險成本、拉動保險需求。對保險企業也應有政策上的優惠,鼓勵企業創新保險產品。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進程日漸加快。在林業持續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要素,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的和諧、平衡,是實現最大化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因此,本文作者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點,客觀地探討了新農村林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新農村;林業發展;對策

在黨十八大報告中,重點談到了生態文明,而構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目標。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動力,是促進人與自然平衡發展的重要橋梁,占據一席重要位置。在林業發展道路上,農村是其主要陣地,主要是因為我國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農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林業發展狀況直接關乎我國社會文明的持續發展。為此,要圍繞生態環境建設,通過不同途徑采取多樣化的措施有效解決新農村林業發展道路上存在的問題,使其健康發展,不斷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一、生態環境建設下影響林業發展的因素

在生態環境建設下,影響林業發展的因素較多,體現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國森林資源匱乏。新時期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積量僅占12%,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在眾多發展國家中也處于末端。森林覆蓋率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遠遠低于世界森林覆蓋率。就我國而言,森林資源較多的是東北地區,所占比重較大,東北11省平均覆蓋率為31%,黑龍江、吉林等地區的森林面積已占到全國面積的41%。二是:人們的環境保護觀念淡薄。站在社會層面來說,人們大都不具備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大部分實際建設務工無法順利開展,工作效率極其低下,是林業發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礙物。在新形勢下,我國生態環境被嚴重污染、破壞,大部分植被、林產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環境,而林業發展也受到極大地影響,加上人們不具備較強的環境意識,沒有意識到林業管理建設的重要性,大量珍貴樹木被砍伐,影響林業的健康發展。三是:缺乏健全相關政策與體系。生態環境建設下的林業發展必須擁有健全的政策、管理體系,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確保各項林業工作順利開展。在林業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沒有綜合分析林業發展現狀,多角度健全相關的政策與體系、管理制度等,導致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頻繁出現,無法有效指導林業建設,加快生態環境整體建設步伐。

二、生態環境下新農村林業發展對策

(一)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管理工作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實踐中,必須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嚴格執行相關的政策、方針,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使其處于統一的網絡體系中,避免出現孤島現象,從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作,尤其是長江流域。對于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長江流域的實際狀況,多角度、多層次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為促進林業的整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林業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多樣化職能,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將其落到實處。在此過程中,還要做好總體規劃,制定可行的目標,比如,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新時期林業建設有序進行,要結合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全面、客觀地分析其影響因素,制定科學化的林業建設方案,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二)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力度

想要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加強資金與技術投入力度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充分意識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重要性,適當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支出,調整投資比例,確保林業建設擁有足夠的資金。具體來說,政府要重新綜合規劃生態建設項目,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新農村整體工作布局中,將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資金投入量,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還要通過不同途徑發動社會力量,多鼓勵工業企業、社會產業在方面的投資,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做好資金的分級管理工作,提高資金在林業發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過程中,要多角度擴大投資規模,設立專門的林業發展資金管理部門,避免浪費大量的資金。此外,還要優化利用先進的現代樹木種植技術、管理技術,不斷拓寬生態環境保護渠道,借助社會力量,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下新農村林業的持續發展。

(三)健全相關政策、立法,加強法制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綜合分析林業發展現狀,健全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更好地保護林業環境,加大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大眾更好地了解生態環境建設,意識到其重要性,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對于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打擊,避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從某種角度來說,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國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會大眾必須重視的方面。政府部門要優化利用社會媒介的作用,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發動社會力量,充分調動林區附近的群眾參與積極性,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共同解決林業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避免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好人類耐以生存的家園。

三、結語

總而言之,林業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涉及到的方面較多,建設難度較大,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在生態環境下新農村林業發展道路上,要結合我國國情,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程規劃,要以全球生態環境為媒介有效實現接軌,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各地區林業發展的具體情況,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為林業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護好林業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作者單位:遼寧省凌海市右衛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尤明星.新農村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林業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6:53.

[2] 魏仲杰.新農村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對林業發展的思考[J].綠色科技,2016,08:21-22+24.

[3] 王思潼.淺析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6:266.

[4] 何會娜.林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建設策略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199-200.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第4篇

摘 要 做好森林資源管理,能夠為我國環境保護及經濟建設作出一定的貢獻與支持。從生態林業發展的角度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能夠在平衡我國經濟建設發展、滿足時代變化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生態林業統一發展的戰略目標。以森林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發展現狀為導向,分析有效完善森林資源的管理模式,提出生態林業發展水平的改革與完善策略,以期促進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穩定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 森林資源管理;生態林業發展;管理策略

發展生態林業、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能夠有效減少二者的矛盾。當前,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愈來愈重視,規劃森林資源管理,協調生態林業發展已經成為比較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想要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變化需求,提升對森林資源管理規劃的有效性,就要強化生態林業改革與森林資源管理,在不斷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效率的基礎上,保障生態林業和諧發展的穩定性。

1 意義

森林資源是當前社會與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部分,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森林資源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森林資源的使用壽命逐漸減少,不僅會影響自然生態環境,也會直接影響人類的正常生產與生活,進而影響全球經濟[1]。為此,強化管理森林資源并做好生態林業建設,能夠在不斷維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保證人類經濟發展的和諧穩定性。其中,森林資源作為生態林業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合理管理和開發,不僅能夠為人類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也能夠為人類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資源與生產原材料,帶來更多的經濟發展效益。林業資源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在保持水土環境的同時,有效調節當地溫度、濕度,達到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等生態環境保護目的,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林業,不僅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也是為人類生活與發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與發展空間。

2 現狀

關注生態林業建設,提高生態林業發展水平,需要林業建設部門與其他部門協同合作,做好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但受多重因素影響,森林資源管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1)對森林資源管理意識的重視度不足,宣傳管理理念方式落后及工作機制建設不到位等問題,都嚴重影響了生態林業發展與信息處理工作的效率。2)缺乏創新改革與創新管理觀念,森林資源管理創新意識不足,對先進技術手段了解與應用不到位,都限制和阻礙了生態林業發展水平的提高[2]。3)受當地生產經營活動發展影響,很多森林資源管理及日常工作處理體制制度依舊存在責任劃分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管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要想充分落實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需要做好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也需要做好宣傳管理、預防維護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進而保障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3 有效策略

3.1 優化管理方案,兼顧多方效益

優化森林資源管理方案,能夠在充分兼顧林業建設、環境保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根據當前林業發展現狀,總結管理制度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優先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與經營手段,能夠有效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效益與工作質量[3]。1)根據當地森林資源保護現狀,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細化林種選擇,加強造林管理,優化樹木撫育方式,在不斷完善生態林業管理措施的同時,實現森林經營方案的全面規劃與管理。2)做好森林資源管理規劃工作。通過規范管理責任制度,細致劃分工作內容,嚴格做好森林樹種選擇、造林植物搭配及管理范圍規劃工作,在充分保護天然林區的同時,合理監督與管理重點林區及經濟林區等森林資源。由于薪炭林、經濟林和特種工業原料林等森林資源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較為突出的作用,可以運用集約化定向培育、研究與管理等方式,優化相關林區的林種選擇與管理,進一步實現生態林業的發展與管理目標,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穩定發展與進步。3)做好監督管理及工作評比。相較于傳統的工作評比標準和管理策略,細致化、階段性、人性化的管理目標與工作績效考核、評比標準,能在有效控制林區總量與增長趨勢的同時,提升森林質量與資源管理等工作的水平??茖W合理的森林資源管理方案和監督、管理、考核指標,能夠在進一步優化森林資源管理方案、提升林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采伐總體比例的同時,優化林業產業鏈發展與生態經濟的進步。

3.2 把握科技創新,完善管理手段

1)科技創新與管理手段的完善,能夠有效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效果,保持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特性。積極引入先進管理技術與專業人員,培養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創新發展意識,強化培訓和技能創新管理,改變和完善現有森林資源管理形式,確保森林資源現代化管理效果的充分發揮,進而實現“科技興林”的發展規劃目標[4]。2)在重點林木良種培育過程中,根據當地發展需求和有關部門的實際資費情況,積極引進先進生產、采集、處理和檢驗等技術手段與設備措施,推廣組織培養、輕型機制、無紡布和穴盤容器育苗等先進管理技術,能夠在不斷提升當地森林苗木質量水平的同時,保持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工作創新熱情與森林資源管理技術研究的積極性。3)根據當前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積極運用和引進生物多樣性發展項目、生態屏障工程項目及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等工程項目,能夠在有效提升森林管理技術創新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優化林業技術產業鏈,實現現代化技術與新興技術的融合改革目標,落實生態林業與產業化可持續化發展與改革創新任務。

3.3 優化體系建設,加大處理力度

優化體系制度內容,改革林業體制管理,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的懲治處理,在不斷改革生態林業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內容的基礎上,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制度結構與處理措施,重點打擊和處理違法犯罪行為,在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林業資產的同時,提升大眾對生態林業的保護與責任意識[5]。1)宣傳林業體制改革具體內容,傳播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讓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人員及當地群眾充分意識到生態林業發展與維護林業資源的重要意義。引導人們積極維護林業建設發展,并主動做好監督和保護工作,緩解林場職工的工作壓力和負擔,進一步提升林業資源管理的有效性。2)提升林業管理人員的薪資待遇,加大對林業種植農戶人員的扶持力度,讓廣大群眾充分意識到當地政府及林業部門對林業建設發展的關注,主動配合當地森林資源管理人員與部門,杜絕破壞生態林業安全與森林資源的行為。3)為了進一步落實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任務,加大對違法占用林地、亂砍濫伐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理力度,能夠在有效減少生態林業破壞情況的同時,讓周圍群眾以及林業管理人員意識到森林資源、資產、產權保護的重要性。4)細化生態林業責任制度管理,加強林業產權與各方權益之間關系的明確與落實,保障林業資源監管管理的有效性,避免由于管理意識不足、管理力度不到位、責任劃分不明確等問題,影響森林資源管理體系與工作的有序開展與實施。

4 結語

目前,生態林業發展與森林資源管理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不足,正確看待和認識現有問題,創新改革森林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健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內容,強化對林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改革,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理和監督管理,能夠在不斷提升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龍德保.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發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農家科技,2020(3):122.

[2] 黎云生.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發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2):90.

[3] 農愛生.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發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消費導刊,2020(8):235.

[4] 李佳.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發展的對策[J].江西農業,2019(14):96.

[5] 王俊,潘瑤,張婉潔,等.基于生態林業發展的森林資源管理問題與對策[J].現代園藝,2020(6):139-140.

(責任編輯:劉寧寧)

林業科技發展范文第5篇

德國,領土面積35.7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8280萬人,GDP為3.47萬億美元,人均GDP為4.20萬美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7人(2016年底),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以溫帶氣候為主,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包括勃蘭登堡州、黑森州、等13個聯邦州和柏林、不來梅和漢堡市等3個市級州。

一、林業歷史

直到中世紀(約公元476~1640年)前期,由于氣候環境條件優越,森林植被一度繁盛茂密。11世紀中葉時,德意志土地上的總人口數約為五六百萬,大多數人生活在偏僻的小村落或孤獨的農莊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原始,但中世紀的德國已經不再是部族而是封建制社會了。這個時期,日爾曼地區的大領主和小領主在采邑繼承上進行了無休止的爭斗,小采邑有了繼承權后,在大貴族和農民階層之間又出現了新的爵士階層和附庸騎士。以后的幾百年時間,德意志地區充滿了政治矛盾和宗教沖突,國王無法有效制約貴族,反抗和內戰不斷,持續的紛爭和戰亂不斷地消耗著森林資源。此后,隨著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的擴張,森林和沼澤的面積在不斷縮小。歐洲造船業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對德國森林資源消耗也不可小覷。16世紀初,德意志人口已達到1600萬,由于土地和資源壓力加大,各地爆發了周期性的農民運動。1618~1648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交織著宗教和政治爭斗的歐洲大戰對德國森林資源造成了較大的破壞。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后,德國開始發生巨變,席卷全國的起義此起彼伏,社會動蕩不斷,一直延續到1848年大革命爆發。然而在社會的劇烈變動中,工業化時代也開始嶄露頭角,德國從一個農業國家開始逐步發展成為工業資本主義的中心。重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德國的冶煉業起初也大多選擇在林區周邊設廠,以方便利用木炭作燃料。到1840年前后,普魯士生鐵生產主要還是采用木材為燃料冶煉的。此外,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建筑的擴建、鐵路的發展對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1871~1918年,德意志進入第二帝國時代,期間,人們對森林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認為森林是國家財產,希望森林能點燃人們的愛國熱情,帶來集體精神和服從意識;自由主義和家園保護聯盟認為“與享受海洋權力一樣,人人應該享有陸地表面的權力,支持無限制的無傷害的在森林中的徒步旅行”;社會民主主義及工人代表則希望城市工人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閑空間,用來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農民則希望從森林中獲取薪材,采集非木質林產品。另一方面:容克貴族和地主則要求嚴格保護他們森林的所有權和狩獵特權,不允許外人入侵他們的領地。1880年的《田野與森林法》,支持領地所有者對森林的財產權利,并對森林盜竊處罰做出了嚴格規定。法律的公布在大貴族及大地主階級、中產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自由主義、民族主義之間引發了大范圍的激烈爭論,隨后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們對森林的沖突與矛盾。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疑大大地加重了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特別是二戰時期,雖然納粹政權也強調森林永續發展,但更多是政治考量和統治之需,緊迫的現實和利益的權衡,還是將天平傾向了保護森林的對立面,森林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二、林業經營思想

歷年戰亂與紛爭,以及工業化帶來的生產結構和消費方式的變化,給森林資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有的經營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木材需求和森林多功能性的發揮。為此,德國人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在爭辯與實踐中摸索前行,林業經營思想和理念不斷推陳出新,并在一定時期內引領了世界林業發展思潮,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坝览m性”作為森林經營理論最初由卡洛維茨提出,他指出:“這個國家最偉大的藝術、科學、努力和組織的基礎,是營造和保持能夠持久地、不斷地、永續地利用的森林”。此后奧托爾特、哈爾蒂希、哥塔等從不同層次對“持續經營”做出了補充和完善,總的來說,森林永續經營就是追求最高木材產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采伐的木材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在良好經營條件下所能夠提供的數量,同時讓后人也能得到現代人所得到的同樣多的利益。后來洪德斯哈根出版了《林業科學方法論和概論》等著作。由此,在森林經營史上聞名遐邇的“法正林”理論橫空出世,成為森林永續和均衡利用的經典理論?!胺ㄕ帧笔蔷哂欣硐虢Y構和理想狀態的抽象化的森林,是由同一作業法、同一輪伐期所構成的經營整體。它應滿足以下4項要求:一是它的林分具有最高的平均生長量,即具有法正生長量;二是在輪伐期范圍內所有的齡級都是法正林分,且面積相等;三是法正林分的空間配置應該是滿足在執行各項營林措施時,經營上不受任何損害,即林分法正空間排列;四是在投入營林資本獲得滿意利潤條件下,法正生長量的質量和法正蓄積組成應保證固定的最高林業收入。當經營總體的四項法正條件全部實現時,結果必然具有法正蓄積量,即在輪伐期范圍內全部齡級的同等面積上,法正林分所獲得的木材數量。幾十年后,弗斯曼發表了“土地純收益理論”,迎合了林業輪伐由資源導向轉變為經濟導向的趨勢,并在德國盛行了20多年。1867年,弗斯曼的理論遭到了普魯士國有林業局局長哈根的批判,他指出“經營國有林不能逃避對公眾利益應盡的義務……不主張在計算利息的情況下獲得最高的土地收益”。這一理論被譽為經典的“森林效益永續經營理論”。繼他之后,針對人工純林發展出現的種種弊端,嘎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恩特雷斯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問題,進一步發展了森林效益永續經營理論。該理論在二次大戰前對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指導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為現代林業經營奠定了基礎。戰后,隨著德國的分裂,東德和西德走了不同的林業發展道路。民主德國為了實現木材生產、樹脂提取、水土保持、游憩等多種功能,森林經營實行高度集約化經營;聯邦德國的森林經營繼承了永續林經營的理念和方式。20世紀60年代以后,德國圍繞“船跡理論”和“和諧理論”展開了激烈爭論?!按E理論”以木材生產為中心,認為森林的其他效益可以隨之自然發生;“和諧理論”堅持永續原則,主張具有不同主導功能的森林平衡發展,森林各種效益協調一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近自然林業理論,自從嘎耶提出“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以后,克雷門、凡克,萊潑恩德古特、瓦爾騰斯普爾、奧克等從不同角度對近自然林業的發展做出了突破和改進,使得近自然林業的理念在德國,以至于在世界現代林業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自然林業利用自然進程維持森林的生態和經濟價值,排斥殺蟲劑和肥料,關注物種多樣性,特別是生態相容的混交林和自然更新的天然林。森林服務必須以森林可持續性的方式開展,認為森林生物量的獲取,必須是在森林良好維持并逐步提高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措施造林,保證森林的多功能性。近自然林業堅持以下原則:一是保護和建造結構多樣及近自然的混交林;二是適地適樹,穩定樹種和樹源;三是生境條件合適時,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四是最大程度減少皆伐作業,適當采取間伐等措施;五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和空間,營造多層林;六是從關注種植密度到關注立木個體生長;七是保持土壤肥力并力爭增加;八是必須引進外來樹種時,進行引種實驗并確定能帶來生態和經濟益處。

三、林業現狀及發展戰略

根據2012年德國第三次全國森林清查結果,可以將資源現狀細分為五個方面。一是總體概況,德國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為11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2%;二是森林權屬方面,48%是私有林,29%為聯邦州(國有)林,19%為社區林,4%為聯邦政府(國有)林;三是森林結構方面,從樹木特征看:在可及的林地中,針葉林為590.02萬公頃,落葉林為472.73萬公頃;從生長結構看,76%混交林,其余為純林;從林相層次看,有林地中,32%單層林,57%雙層林,11%多層林或砍伐結構林;四是樹齡及樹種方面:從樹齡看,在德國,平均樹齡達77年,其中橡樹102年,櫸樹100年,冷杉96年;樹齡超過100年的占24%,超過120年的占14%;從樹種看,主要樹種是云杉、松樹、櫸樹、落葉松、道格拉斯冷杉(花旗松)、冷杉,其中云杉的面積最大,為276.32萬公頃,其次是松樹,為242.96萬公頃,再次是櫸樹,為168.07萬公頃,此外,在德國,全國共有2.24億立方米的枯死木,平均每公頃20.6立方米,相當于活立木蓄積量的6%,這些枯死木,作為樹木自然生長循環的一部分,有助于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一些稀有生物(真菌類、地衣類、昆蟲等)依附于它生存,一些鳥類更是以它為家,覓食、遮護、飼雛等;五是森林蓄積方面,木材總蓄積量36.63億立方米,其中,針葉林22.42億,落葉林14.21億,每公頃蓄積量336立方米,每公頃年增長量為11.2立方米;六是木材利用方面,保持高水平木材使用,從2002~2012年,平均每年采伐利用原木0.76億立方米,低于總的年蓄積增長量1.22億立方米;七是采伐限制方面,91%的森林木材利用是不設采伐限制的,并且這還包含有些不必采伐的地區。

德國《2020森林戰略》預設通過可持續森林經營,保存和發展特定區域的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健壯的森林,以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森林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提供各種動植物物種的棲息地,實現保護功能,同時延伸休閑服務功能。森林的生態健康、穩定性和多樣性明顯增加。

上一篇:統計學案例教學下一篇:會展中心作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