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視批評階段管理論文范文

2023-10-04

電視批評階段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1.(2.5分) 標志著外國影視劇開始出現在中國的節目里的故事片是:

A、《橋》

B、《女奴》

C、《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D、《望鄉》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2.(2.5分) 1979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巧入敵后》是我國第一部譯制電視劇,該劇是()國的作品。

A、美國

B、英國

C、蘇聯

D、南斯拉夫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3.(2.5分) 80年代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在觀眾心中產生了極大共鳴,并直接和傷痕文學想呼應,這部電視劇為:

A、《西游記》

B、《蹉跎歲月》

C、《假如沒有愛》

D、《出航》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4.(2.5分) 第一部被引進到內地來的港臺電視劇是:

A、《萬水千山總是情》

B、《射雕英雄傳》

C、《霍元甲》

D、《敵營十八年》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5.(2.5分) 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的主演是:

A、宋丹丹

B、唐國強

C、劉曉慶

D、叢珊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6.(2.5分) 1988年的電視劇()開創了出國拍攝的先例

A、《西游記》

B、《射雕英雄傳》

C、《紅樓夢》

D、《新星》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7.(2.5分) 我國第一部室內劇是:(),該作品標志著通俗劇進入電視劇創作的主流。

A、《渴望》

B、《我愛我家》

C、《北京人在紐約》

D、《紅樓夢》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8.(2.5分) 內地第一部真正的偶像劇是:

A、《將愛情進行到底》

B、《玉觀音》

C、《永失我愛》

D、《永不瞑目》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9.(2.5分) 《蒼天在上》屬于:

A、現實政治劇

B、歷史戰爭劇

C、情景喜劇

D、偶像劇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10.(2.5分) 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成功,改變了人們對電視劇()的印象。

A、只能拍攝現實題材

B、只能拍攝小場景、近距離

C、只能拍攝少量人物

D、只能拍小人物的生活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11.(2.5分) 就目前現實來看,以下那種演劇藝術擁有最廣泛的受眾群:

A、話劇

B、歌劇

C、舞劇

D、電視劇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12.(2.5分) 《好漢歌》被傳遍大江南北,這首歌是()的片頭歌。

A、《水滸傳》

B、《三國演義》

C、《好漢不回頭》

D、《武松》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13.(2.5分) 以下那種戲劇形式為我國戲劇的雛形:

A、昆曲

B、京劇

C、梆子

D、儺戲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14.(2.5分) 我國系統電視劇理論研究開始于:

A、20世紀80年代

B

、20世紀60年代

C、20世紀90年代

D、20世紀50年代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15.(2.5分) 電視劇在根本上屬于:

A、電影

B、戲劇

C、文學

D、圖畫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16.(2.5分) 中央電視臺的前身是

A、東北電影制片廠

B、長春電影制片廠

C、北京電視臺

D、北京電視二臺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17.(2.5分) 我國第一座電視臺誕生于:

A、1950年

B、1949年

C、1958年

D、1965年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18.(2.5分) 我國第一部電視劇叫做:

A、一口菜餅子

B、渴望

C、老山魂

D、紅樓夢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19.(2.5分) 《一口菜餅子》是一部:

A、電視系列劇

B、電視連續劇

C、電影

D、直播劇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20.(2.5分) ()北京電視臺宣布彩色電視正式播出。

A、1974年

B、1970年

C、1975年

D、1980年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多選題 (共20道題) 收起

21.(2.5分) 1987年播出的電視劇《紅樓夢》的主演有:

A、歐陽奮強

B、陳曉旭

C、鄧婕

D、姚迪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2.5分

22.(2.5分) 1987年播出的電視劇《紅樓夢》的成功可以歸因為:

A、青年演員的不俗表演

B、敘事全貌充實

C、觀眾喜愛古裝題材

D、宣傳力度大

我的答案:AB

此題得分:2.5分

23.(2.5分) 80年代中期開始,很多電影導演也參與到電視劇的創作中,比如:

A、黃蜀芹

B、陳家林

C、王好為

D、黃健中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4.(2.5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國電視劇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以下作品屬于該時期的有:

A、《還珠格格》

B、《渴望》

C、《北京人在紐約》

D、《十六歲的花季》

我的答案:BCD

此題得分:2.5分 25.(2.5分) 系列劇有哪些特點:

A、一集或兩集就展示一個完整的故事

B、各故事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C、必須連續觀看,否則情節發展出現斷層

D、各集情節相對獨立

我的答案:ABD

此題得分:2.5分 26.(2.5分) 下列作品屬于情景喜劇的有:

A、《我愛我家》

B、《東北一家人》

C、《家有兒女》

D、《渴望》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2.5分

27.(2.5分) 下列作品屬于“戲說”范疇的有:

A、《宰相劉羅鍋》

B、《環珠格格》

C、《康熙大帝》

D、《雍正王朝》

我的答案:AB

此題得分:2.5分

28.(2.5分)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中日關系正?;?,在社會上也掀起了日本流行文化熱,屬于這一時期的電視劇作品有:

A、《愛情白皮書》

B、《姿三四郎》

C、《排球女將》

D、《人證》

我的答案:BC

此題得分:2.5分 29.(2.5分) 下列作品中不屬于鄭曉龍導演的作品有:

A、《刮痧》

B、《北京人在紐約》

C、《我愛我家》

D、《孝莊秘史》

我的答案:CD

此題得分:2.5分

30.(2.5分) 90年代以后,古裝娛樂故事劇數量增多,比如:

A、《少年包青天》

B、《皇嫂田桂花》

C、《上錯花橋嫁對朗》

D、《忠勇小狀元》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1.(2.5分) 經過依次試播,我國宣告第一座電視臺誕生,這次試播播出的節目有:

A、連續劇

B、紀錄影片

C、歌曲

D、朗誦

我的答案:BCD

此題得分:2.5分

32.(2.5分) 《粉紅女郎》中夸張地塑造了幾個女人形象,比如:

A、男人婆

B、萬人迷

C、結婚狂

D、天真妹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3.(2.5分) 要做到欣賞電視劇,需要很多方面的條件,比如:

A、理論基礎

B、綜合素養

C、觀看情緒

D、觀看心態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4.(2.5分) 電視劇藝術屬于:

A、時間藝術

B、綜合藝術

C、影像藝術

D、戲劇藝術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5.(2.5分) 電視藝術必須具備多種元素的有機組合,如:

A、攝像

B、照明

C、錄音

D、編輯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6.(2.5分) 不同時期的電視劇有不同的特點,比如60年代往往有幾大主題,如:

A、憶苦思甜

B、歌頌英雄

C、歌頌民主

D、歌頌奉獻

我的答案:ABD

此題得分:2.5分 37.(2.5分) 下列屬于革命樣板戲的有:

A、《舞臺姐妹》

B、《杜鵑山》

C、《智取威虎山》

D、《海港》

我的答案:BCD

此題得分:2.5分

38.(2.5分) 革命樣板戲有獨特的創作原則,比如三突出,具體是指:

A、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B、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C、在英雄人物中突出領導人物

D、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我的答案:ABD

此題得分:2.5分

39.(2.5分) 改革開放之后,一大批外國電視劇被介紹到國內來,其中有:

A、《人證》

B、《大西洋來的人》

C、《北京人在紐約》

D、《加里森敢死隊》

我的答案:BD

此題得分:2.5分

40.(2.5分) 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我國電視劇事業的高峰,連續出現了幾部成功的作品,如:

A、《四世同堂》

B、《尋找回來的世界》

C、《紅樓夢》

D、《大宅門》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2.5分

第二階段在線作業 單選題 (共20道題) 收起

1.(2.5分) 從欣賞控制權這個問題上說,電視劇和電影作品是不同的,電影的控制權在放映者,而電視劇的欣賞控制權在于:

A、電視臺

B、廣告商

C、

欣賞者

D、導演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2.(2.5分) 把光碟買回家連續觀看并不是最好的欣賞電視劇的方式,因為它違反了電視劇欣賞的()規律。

A、地域性

B、集群性

C、連續性

D、間歇性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3.(2.5分) 為了批評的客觀性和理性公正,要求批評和電視劇保持()

A、距離性原則

B、滯后性原則

C、開放性原則

D、時尚性原則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4.(2.5分) 電視劇欣賞是一種:

A、政治化欣賞

B、儀式化欣賞

C、消費性欣賞

D、隨便性欣賞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5.(2.5分) 私人化的批評最大的價值在于它的:

A、真實性

B、排他性

C、客觀性

D、及時性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6.(2.5分) 個人化批評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

A、多義化

B、系統化

C、學術化

D、片斷化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7.(2.5分) 電視劇批評的多義性是和電視劇欣賞的()相聯系的。

A、主觀性

B、時尚性

C、間歇性

D、復雜性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8.(2.5分) ()對于欣賞的廣度起決定性作用。

A、勇氣

B、個性

C、膽量

D、實踐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0.0分

9.(2.5分) 批評與欣賞最本質的屬性是:

A、瀏覽性

B、思辨性

C、實踐性

D、專業性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10.(2.5分) 與完整性欣賞相對的是:

A、隨意性欣賞

B、全面性欣賞

C、群體性欣賞

D、片斷式欣賞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11.(2.5分) “許三多現象”是電視劇所創造的,許三多是()作品中的人物

A、《大染坊》

B、《天下無賊》

C、《士兵突擊》

D、《許三多外傳》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12.(2.5分) 專業性欣賞的品格簡單的說,就是:

A、理性的品格

B、認真的品格

C、多樣化的品格

D、學院派的品格

我的答案:A

此題得分:2.5分

13.(2.5分) 第一部注重表現家庭暴力這一社會現象的電視劇為:

A、《女人不再沉默》

B、《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C、《妻妾成群》

D、《紅處方》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14.(2.5分) 我國第一部連續劇是:

A、《一口菜餅子》

B、《霍元甲》

C、《敵營十八年》

D、《渴望》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15.(2.5分) 八十年代,因為一部電視劇,曾在社會上掀起了“伊左拉”旋風,這部電視劇是:

A、《卡門》

B、《伊左拉》

C、《誹謗》

D、《女奴》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16.(2.5分) 不同地區的觀眾對電視劇的選擇會呈現出不同特點,這是欣賞的

A、主觀性

B、地域性

C、隨意性

D、自覺性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17.(2.5分) 電視劇人物的表演要做到:

A、戲劇化

B、生活化

C、電影化

D、電視化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18.(2.5分) 我國傳統的“批”,指的是對原作進行挑剔、指點、稱贊和聯想,有人就把它寫在書本的空白處,稱為:

A、頁眉

B、橫批

C、夾批

D、眉批

我的答案:D

此題得分:2.5分

19.(2.5分) 電視劇是在()上播出的演劇形式。

A、舞臺

B、銀幕

C、熒屏

D、廣播

我的答案:C

此題得分:2.5分

20.(2.5分) 欣賞與批評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傾向于感性,后者則傾向于:

A、分析

B、理性

C、感情

D、討論 我的答案:B

此題得分:2.5分 多選題 (共20道題) 收起

21.(2.5分) 電視劇的欣賞具有:

A、現場性

B、永久性

C、即時性

D、重復性

我的答案:AC

此題得分:2.5分

22.(2.5分) 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作品,需要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如:

A、好的故事

B、真實的表演

C、賞心悅目的畫面

D、有意味的聲響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3.(2.5分) 我國情景喜劇的審美特征有:

A、日常性

B、當下性

C、人物的卡通化

D、相聲小品化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4.(2.5分) 電視劇欣賞的過程是一個綜合過程,包括:

A、引領

B、看懂

C、進入

D、品評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5.(2.5分) 電視劇的構成由幾個部分組成,包括:

A、信息接受與反接受

B、想象與互動

C、記憶與對話

D、創作與自我創作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2.5分

26.(2.5分) 接受與反接受在普通家庭里是普遍存在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

A、不同的年齡

B、不同的性別

C、不同的作品

D、不同的教育背景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0.0分

27.(2.5分) 演員表演的真實性包含很多環節,比如:

A、外形的真實

B、氣質的真實

C、形體動作的真實

D、情感的真實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8.(2.5分) 情節是能否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吸引人的情節包含的因素有:

A、情節要具有合理性

B、要具有懸念

C、情節要曲折起伏

D、要具有足夠的情節量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29.(2.5分) 畫面在電視劇的敘事中,承擔著很多功能,如:

A、交待時間背景

B、交待季節背景

C、引導觀眾去注意某種具有懸念的細節

D、表達人物情感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0.(2.5分) 電視劇中出現的音樂可以分為:

A、推動情節的音樂

B、引領性音樂

C、烘托性音樂

D、補充細節的音樂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1.(2.5分) 在下列聲音中,屬于音響的有:

A、人物的咳嗽聲

B、人物的對話

C、槍聲

D、海浪聲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0.0分

32.(2.5分) 電視劇具有雙重品性,這種雙重品性是:

A、快速性

B、藝術性

C、商品性

D、時尚性

我的答案:BC

此題得分:2.5分

33.(2.5分) 消費性欣賞與儀式化欣賞有著幾方面的區別,如:

A、心態

B、行為

C、服裝

D、地點

我的答案:AB

此題得分:2.5分

34.(2.5分) 在以下影片中屬于青春偶像劇的有:

A、《王子變青蛙》

B、《命中注定我愛你》

C、《男才女貌》

D、《鐵齒銅牙紀曉嵐》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0.0分

35.(2.5分) 電視劇欣賞包括幾種情況,如:

A、家庭性欣賞

B、群體性欣賞

C、個體欣賞

D、大眾欣賞

我的答案:ABC

此題得分:2.5分

36.(2.5分) 對于電視劇欣賞而言,也有潛在的意識和目的,比如:

A、完善道德

B、改進社會

C、認識社會

D、發泄一些不滿情緒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7.(2.5分) 對于作品的理解,欣賞者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

A、生活經歷

B、文化素養

C、職業習慣

D、現實需要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8.(2.5分) 表達可以分為:

A、語言表達

B、書面表達

C、文字表達

D、肢體語言表達

我的答案:ABCD

此題得分:2.5分

39.(2.5分) 電視劇具有大眾藝術的屬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A、電視劇是為大眾而拍的藝術作品

B、具有工業化生產的特性

C、具有抒情性

D、具有敘事性

我的答案:AB

此題得分:2.5分

40.(2.5分) 電視劇依據喜劇元素出現的頻率,可以分為:

A、情景喜劇

B、整體喜劇

C、部分喜劇

D、具有喜劇元素

我的答案:BCD

電視批評階段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三、 中國電影批評與中國電影實踐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也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20世紀30、80年代,是中國電影批評公認的的兩個黃金時代,但與今天相比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無論如何我們也不可能回到那個時代,因為歷史是不會簡單重復的?;蛟S現在電影批評不像20世紀80年代跟創作、特別是創作者的關系那么緊密,能夠直接對創作產生影響,也沒有出現那個時代曾經有過的一言九鼎的批評家。但是,電影批評集合成為一種整體性的力量,形成了一種更大的氣場和一種新的社會氛圍并且對電影實踐產生不容低估的影響。在電影批評的影響和促進下,中國電影已經擺脫了轉型之初的古裝商業大片模式,乃至整個電影產業都發生了有效的扭轉。當下中國電影出現的問題不僅在于中國電影產業化處于初級階段、整個中國電影行業對電影產業化的認識也處于初級階段,更在于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與電影產業化改革和發展實踐相適應的電影觀念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還沒有建立起與中國特色電影產業化實踐相適應的評估體系,沒有形成動態的、科學的評價體系、科學評價機制,對電影產業現狀、電影文化現狀無法做出比較有說服力的判斷。當下中國電影確實存在很多新現象、新的熱點問題,過去時代沒碰到過,過去批評家也沒碰到過。過去的批評家,過去的批評理論和批評成果無法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現成的方法和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電影批評有愧于電影創作,但不能把電影創作和生產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歸咎于中國電影批評。無論如何,觀察、認識和評價中國電影必須有建設性的、善意的思路和態度。但是,觀察并且指出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并不是電影批評的全部內容。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要幫助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少走彎路,助推中國電影實現“彎道超車”,必須在準確指出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當下特別需要電影批評在中國電影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關鍵時刻,秉持建設性的思維、態度和方法,有力度、有溫度地發出主流的聲音,并且不應該有任何的禁區、禁忌。就是說,電影批評只要堅持專業的立場、客觀的態度、建設性的思路、具有辯證的方法,任何問題都可以討論,任何形式的禁區設置都不是建設性的思維、態度和方法?,F在社會上對電影批評還有很多誤區,比如電影市場、電影創作的同質化問題,很多人都歸咎于電影批評不作為,很多會議上都把批評的目標對準了電影批評,指責近年的電影批評無所作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澄清一下,因為批評的疆域和影響力是有限的。批評可以提出問題,但是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畢竟,批評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們不能把電影創作、電影市場體系出現的所有問題,統統歸結于電影批評的不作為、電影批評的失職。無論是有效推進差異化電影市場體系建設優化電影生態,還是大力推進電影文化體系建設有效解決觀眾的觀影態度和素質問題,都需要整體性的頂層設計,需要整體性的頂層設計下政府的推動和支持。

確實,相對于中國電影實踐的迅猛發展,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的腳步有些沉重和緩慢。比如,創作界從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乃至第六代后以至于無法再分代,隨之中國電影進入“無代”,只好用“新生代”統稱和表述,而且新生代也已經換了好幾撥人了。但是,包括本人在內的所謂第五代批評家依然相當活躍,在很大程度上占據著電影理論批評話語的主流。盡管從事電影理論批評的年輕人很多,但整體性的聲音不夠響亮,“更新換代”的歷史性任務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當下中國電影批評與中國電影實踐一樣,也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需要在更高、更廣層面上進行整合,尤其需要結構性的調整以追蹤當下中國電影實踐并發出強有力尤其是有說服力的聲音。

在筆者看來,當下中國電影面臨著三大風險。第一,在各種資本、尤其是非專業資本的推動下中國電影有可能出現“發展失控”,有可能出現只注重經濟效益、經濟價值而忽視社會效益、社會價值的偏頗。第二,資本對創作的綁架有可能使得創作出現某種變形乃至畸形,從而失去藝術創作應有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難以創作出更高質量、更高品質的電影。第三,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整個中國電影業界缺乏一個對話和溝通的機制,難以達成基本共識乃至有限共識。

如今中國電影缺乏共識,甚至彼此都沒有追求尋求共識的愿望。通過對話一時半會也難以達成共識,但只要愿意相互傾聽,愿意坦誠對話,無論如何也是可以產生積極效果的。不僅創作者需要在平等坦誠的基礎上相互傾聽和對話,其他如管理者、投資者、批評者及其相互之間都需要相互傾聽和對話。由于缺少相互傾聽和對話,對抗性情緒暗流似乎在悄然涌動,甚至出現了某種撕裂的苗頭和征兆。有人說,現在電影界由于身份差異、方法論差異,特別是利益訴求差異,幾乎很難在一個共享的時空里對話?;蛟S實際情形真的就是這樣,但即使如此,哪怕是隔空對話也很有必要,至少可以傾聽各方的立場、方法及其利益訴求。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努力創造電影業界交流、溝通、對話的平臺和機制,促成電影業界更多、更有效果、有意義的溝通和對話。因為對話本身是現在社會的一個本質性特征,對話過程或許就能形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因此,跟過去時代相比,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通過促進電影業界各個方面、各個層面有效對話從而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促進中國電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應該而且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面臨撕裂、分裂的中國電影業界及其各種現象,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自身的思考應該具有辯證平衡和包容。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兩種對立的現象和評價交織糾結,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本身是否具有包容性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具有包容性才可以讓各種聲音都有發言的渠道、通道,也才有可能達成某種對話哪怕是隔空對話,即使短時期內達不成共識也可以“求同存異”的方式把分歧擺到桌面上。最重要的,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不能僅僅需要指出問題的存在、問題的所在并且作出客觀的評價,更要在對問題進行有效診斷的基礎上凝聚更多的智慧,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貢獻各自的方法論。前面已經說過,當下中國電影各種新現象、新玩法、新熱點可謂是層出不窮,目不暇接乃至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簡單的停留在現象羅列和梳理上,更應該看到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即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下中國電影生動復雜、充滿變數也充滿活力的電影實踐也為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發展奠定了“實踐性”基礎。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需要在中國電影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中提煉出富有說服力和生命活力的理論話語,勇于理論創新,并且與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有效互動和聯動??傊?,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必須更加緊密地追蹤電影實踐,聚焦新的電影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新現象進行辯證、平衡和包容性的理論思考,并且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這是中國電影理論批評在當前特別需要關注和調整的,也是電影批評自身能否與時俱進并且得以現代化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性環節。

事實上,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需要相互傾聽和對話:2015年12月17日下午,在尹力導演的主持下,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青年導演峰會在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舉行。參加峰會的青年導演秉持著不同的電影藝術理念、藝術追求,分別拍攝了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電影。在討論和對話中,青年導演們都有著基于自己藝術理念的堅持,但同時也都愿意傾聽他者的意見,表現出了應有的寬容和包容。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尤其是中國電影批評應有的一種態度和境界。事實上,無論是拍攝偏大眾化的商業類型電影,還是拍攝偏小眾化的藝術電影,并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不過前提必須有基本的藝術誠意和專業的藝術態度。①如今中國社會缺乏共識,中國電影更是缺乏共識。雖然通過對話一時半會也難以達成共識,但只要愿意相互傾聽,愿意坦誠對話,無論如何也是可以產生積極效果的。不僅創作者需要在平等坦誠的基礎上相互傾聽和對話,其他如管理者、投資者、批評者及其相互之間都需要相互傾聽和對話。

有調查顯示,中國主流商業院線核心電影觀眾群的平均年齡是21.5歲,也有調查說,18歲至30歲的電影觀眾占中國影院觀眾群的63.5%。當下中國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觀眾的變化、觀眾群體的變化,觀眾群體的更新換代。三四線城市新興觀眾群體也就是“小鎮青年”成為中國電影新的增長點。所有這些都對中國電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電影創作如何來應對這種挑戰?電影批評如何來應對這種挑戰?眾多更為年輕的導演敏銳地意識到了這樣一種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所以他們更愿意用更加通俗化、商業化的姿態來面對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以爭取更多的觀眾。②中央最近反復強調“供給側改革”,這樣一個新的理念是全局性的、戰略性的,而電影業界特別是電影批評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和理解還不是很到位。當下中國電影的需求很旺盛,幾乎可以用空前絕后來形容。中國電影需求的空前旺盛,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而放大的一種“口紅效應”。但是,即使是空前高漲的電影需求,最終還是依靠優質的產品、優質的供給來保障,用優質的產品、優質的供給創造更多的觀影需求。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在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是一種與好萊塢電影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關系,并且伴隨始終。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在最大程度上就是與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關系。我們遺憾地看到,有些批評家甚至是以國外、尤其是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差評”作為立論的依據和根據,對中國電影面臨的具體問題、發展困境不去進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思路和對策,無意中成為了好萊塢“傳聲筒”。而好萊塢貶損中國電影的內在目的無非是引導中國觀眾都去看好萊塢電影而已,從而到達他們處心積慮占領中國電影市場的企圖,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對于好萊塢來說就是一座最后的“金礦”。數據顯示,在全球電影總票房排行榜上,排在前20位的影片全是美國各大公司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好萊塢大片,眾多好萊塢大片海外票房均超過50%,大多超過了60%。也就是說,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好萊塢不僅以“異形”和“虛擬現實”的電影引發了空間觀念的革命與電影敘事的空間革命,而且以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海外票房成就和維持著一個覆蓋全球、黨同伐異的影業帝國。這必然是一個文化同質化的過程,是一個好萊塢電影特別是好萊塢大片潛移默化影響全球文化的過程。按照麥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觀點,國家之間權力斗爭的一個可以想見的結果是,某一個國家一枝獨秀地主宰了權力,并在它擴張性的國家形成過程中力圖發展出一個全球共同的文化。[23]對此,我們必須有所警惕,有所反思,并且尋找有效的對策。盡管目前看中國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情況比較樂觀,但即將到來的2017年仍然是中國電影的大考乃至大限。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里迅速做大做強電影市場,特別是迅速增強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取得與好萊塢電影長期博弈的的主動權。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面臨極其艱難的轉型,需要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家支柱型產業,并且引領和推動經濟轉型。而電影作為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或許更應該發揮先導性、引領性、示范性作用。事實上,在國家戰略層面,電影不僅僅是電影,貌似還擔負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如國家文化安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或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除此之外,資本、跨界、新力量、題材開放和類型拓展,以及互聯網背景下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路徑、方法的創新,一個也不能少。

電影對于國民經濟轉型及其增長的推動、貢獻,也遠遠超越了票房乃至單純經濟效應的邊界。而在大國博弈、現代文明競爭乃至構建新的世界秩序過程中,電影所能發揮的軟力量都是別的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除了對電影本體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深化、細化之外,在某種意義上恐怕還要超越電影。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起更具有包容性、前瞻性、科學性的評價標準和體系??梢哉f,我們對電影、尤其是中國電影的認識、理解和闡釋依然在路上。事實上,中國電影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上,那就是應該關注從單純票房的高速增長過渡到中國電影全面質量和效益的增長上。優化電影生態,提高電影品質,推出一批有情懷、有境界、有經典氣質的電影無疑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于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而言,如果說10年前關注電影產業研究具有開拓性、先鋒性的話,那么今天重新回到電影美學的分析和研究則符合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的辯證法。如果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能夠對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潮流和趨勢作出戰略性、前瞻性的研判,那對于中國電影而言真正是善莫大焉。遺憾的是,不少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依然只是聚焦于票房等產業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電影理論批評應該有的高度和深度,失去了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應該有的品質和規范,也失去了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應該發揮的引領、引導作用。中國電影需要清醒和調整,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更需要清醒和調整。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是對中國電影的思考、討論和闡釋。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與中國電影一樣,走過了一條有自身內涵豐富并且有其本質規定性的道路。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也應該從中國電影傳統,特別是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美學傳統中來汲取更多的營養,無論是概念的打造,還是方法論的借鑒和使用。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與中國電影特別是中國電影實踐是緊急捆綁在一起的,是依托于中國電影實踐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中國電影理論、中國電影批評的立足點、核心競爭力在于——中國電影批評一方面在第一時間密切追蹤中國電影實踐,另一方面又借助于理論武器和思考前瞻性的先于中國電影實踐提出問題,確立方向,在相互支撐中實現有效互動,實現雙贏。毫無疑問,當下的中國電影現象是最復雜、最生動也是最具有活力的;這種最復雜、最生動也最有活力的電影實踐,為電影理論批評的發展、為構建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提供了、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實踐基礎?!白钪匾氖俏覀円獜漠斍爸袊娪暗呢S富實踐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影話語體系,建構電影理論的中國學派,形成建立在當下中國電影實踐基礎上的科學話語體系、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梢哉f,時代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歷史契機,理應產生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產生電影理論批評大師級人物?!盵24]電影批評無疑是一種融匯情感與智慧的審美活動,“電影評論同時也是孕育創作人才或研究學者的溫床,過去產生過偉大的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和成就斐然的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現在與將來也正源源不斷地推出新人”。[25]

參考文獻:

[23](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楊渝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4-125.

[24]饒曙光.建構電影批評的中國學派[J].電影新作,2015(5).

[25]楊遠嬰.當下電影批評的格局與再建構[J].當代電影,2005(1).

電視批評階段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現代廣告由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業利益,故意或過失導致了廣告中出現多個層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發顯性或隱性的負面影響。這種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體現在虛假廣告、低俗廣告、引起文化沖突的廣告和暗含負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廣告中。廣告應該立足于人文精神,成為構建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一部分。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廣告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廣告批評和媒介批評機制,尊重文化差異,尋求多元的創意靈感。

關鍵詞:廣告 人文精神 廣告批評

廣告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大眾傳媒、戶外、互聯網、售賣場到處充斥著廣告,廣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廣告卻經常不盡如人意,有些廣告在力圖說服消費者購買商品、接受觀念的同時卻發揮著負面功能,遭到官方禁止、消費者抵制或社會道德的譴責。應該說這種現象同當代中國廣告創作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很大關系。廣告雖然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但廣告身上所承擔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要求廣告應該立足于人文精神,成為構建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一部分。

廣告中的人文精神體現

人文精神英文為“humanism”,也被稱為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人文精神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它反抗神權,提倡平等、自由,主張人的全面發展。后來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下有了多種層面和角度的解讀。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尊重人的生命、自由、人格、價值、權利和需要。本文中,人文精神立足于這樣的理解:人文精神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同時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當代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的30多年,人們面對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快速增長往往迷失自我,我們應該結合中國實際倡導并發揚新型的人文精神。

廣告作為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經濟行為和文化現象,人文精神更應該是其內核,不應以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目標,而是在通過正常合法的經濟手段賺取利潤的同時,更應該以人為本,尊重消費者的權益,兼顧社會整體利益,提倡高尚的人格,體現真善美的價值理念,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廣告中要體現人文精神,就應該推薦健康的產品、好的生活方式,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帶給人以美的享受,真正做到對人的生命、權利、人格的尊重。

廣告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現代商業和廣告業的激烈競爭使得廣告人竭盡所能去吸引和說服消費者,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過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商業利益,故意或過失導致了廣告中出現了多個層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引發顯性或隱性的負面影響。這種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對物質欲望的過度追求所表現出的人的異化和扭曲。廣告創作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現在:

虛假廣告。人文精神在當代首先體現為自由、平等和公正。公正的根本問題是權利與義務,包括道德權利義務與法定權利義務。立足于人文精神的法律和道德是對人文精神的保障和促進。虛假廣告無論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是對人文精神的踐踏。我國目前虛假廣告問題仍然很嚴重,主要體現在藥品、保健品、美容、房地產等行業,消費者協會每年都接到大量有關虛假廣告的投訴。虛假廣告輕則損害消費者的經濟利益,重則危害到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并且造成不正當競爭,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侵害了社會的整體效用,當然不為道德所認可,同時也為我國法律所不容。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我國《廣告法》第三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第十條規定,“廣告中使用數據、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應當真實、準確,并表明出處?!倍摷購V告的欺騙性、夸大性、遮蔽性、誤導性違反了上述規定,侵犯了消費者的基本權益,這也是對人的權利與價值的侵犯。

低俗廣告。低俗也表現為庸俗、惡俗和媚俗。當代很多廣告為了吸引注意力,側重于感官刺激,不惜以丑、惡來吸引眼球,以厭惡情緒來增強記憶,甚至將人看做自然而本能的人,侵犯人的尊嚴,缺少人文關懷。這里面既包括價值觀的低俗,也有審美的低俗。廣告作為大眾文化中的一種,并非一定要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場要求高雅,廣告的商業性決定了它的通俗性,但通俗并非低俗,廣告的傳播應該有道德底線,廣告的內容和形式要健康,我國《廣告法》中也規定“廣告應該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引起文化沖突的廣告。品牌營銷的時代,企業、商家都在為其品牌塑造一種價值和文化。塑造品牌也是在塑造消費者,因為消費者購買某個產品,就意味著向某個品牌的文化靠攏,或意味著投票給那個品牌所代表的文化。某一品牌的消費行為可以轉變為我們表述自己認同與該品牌相關聯的團體的一種方式。所以消費者認同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品牌文化的吸引。品牌傳播是品牌個性、品牌形象、品牌文化的傳播,內涵豐富,誘導性強。全球化時代品牌的營銷不斷走向國際化,雖然當代文化的溝通與共融逐漸增強,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生活方式、文化規范還是呈現出很大的差異,這樣廣告與營銷就面臨著跨文化傳播。廣告可以再現某個特定年代的價值觀,也可以透露一個國家的群體文化。廣告比什么都能反映出國家和時代的特色。人文精神要求對于各國多元文化的尊重,正像阿倫·布洛克所說的:“不論是古希臘的還是中國的、羅馬的、法國的、印度的文明,它們所形成的道路,都需要認真對待,需要做出努力根據它們自身的條件來了解它們。即使當我們不能接受它們作為我們自己的文明時,或者由于它們不容異見的偏狹性而使我們被迫捍衛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我們也應當這樣做?!钡俏覀兛吹接捎趯τ诋數匚幕狈Ρ匾牧私馑鶎е碌奈幕瘺_突卻并不鮮見。像耐克的“恐懼斗室”系列廣告中就同中國的傳統文化存在著沖突而遭到官方的禁止和受眾的抵制。豐田霸道車的石獅敬禮鞠躬、立邦漆的龍下滑雖屬調侃但由于沒有充分領略中國文化的內涵,不了解中國民眾的心理,被中國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傷害,甚至是一種侮辱。站在人文主義的角度,全球化時代要求國際化品牌面對異文化市場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尤其要避免文化沖突中帶有的文化霸權主義色彩。這就需要“理解”?!袄斫狻本褪恰鞍褜ο罂闯珊湍阋粯佑袃r值、有意義的主體。當代著名翻譯家伽達默認為,理解是理解者在解釋自我,在理解他人中來理解自我,這就需要有一種‘視界的融合’,即消除各種文化、歷史條件等造成的隔閡,達到人際的溝通?!?/p>

暗含負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廣告。虛假廣告和低俗廣告的負面效應經常是顯性的,容易被發現和受到關注。但廣告中隱性的負面效應卻因為人們認識的不足,很可能導致深刻長遠的負面影響。廣告不是顯在的教育手段,但廣告中包含著內隱的價值觀和文化規范,廣告說服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和文化規范傳播的過程,消費者接受廣告和消費商品的過程也是將價值觀和文化規范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廣告既可以建構負面的道德意識,也可以消解正面的文化規范,所以,這種隱性的風險不能不讓一些傳播學者擔心:傳播活動使民主社會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氛,但也會帶來風險,讓民眾感到失望,讓社會脫離正軌?,F在廣告中存在的倫理和社會問題已經呈現:廣告中為了商業利益,制造幽默或者恐懼效果,經常采用貶低某一類人的做法,如對于肥胖者的偏見和歧視,肥胖者經常會作為笨拙、缺乏能力和自信的形象出現在廣告中;廣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傾向于家庭,家居用品的廣告中多數是女性,女性在廣告中表現出柔弱、依賴、被動甚至無知的角色特征,這些會潛移默化地傳播女性的傳統角色定位,深化女性的刻板印象,最終會影響女性的多元發展,而且廣告中的女性人體形象過于強調外貌美和瘦文化,也對女性造成身心壓力和傷害,阿倫·布洛克曾說,如果兩性之間的關系不能平等的話,人文主義傳統就是一場笑話。

廣告中人文精神的建構

廣告在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中并非獨立,廣告文化也是社會文化的體現,廣告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所以廣告中人文精神的建構,從宏觀上來說應來源于整個社會人文素質的提高。但同時廣告是一種具有操控性的傳播過程,它會說服消費者接受認可廣告中的傳播內容。商品(包括其文化層面)都必須在一個市場(無論是實際存在的還是虛擬的)當中被出售給消費者。訛廣告也有自己的傳播系統和傳播效果。為了避免廣告中由于人文缺失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廣告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

加強廣告的管理和監督。廣告的監督管理方式主要有法律行政管理、廣告行業自律管理和包括新聞輿論與消費者監督的社會性的監督管理。廣告的監督管理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適當的監督管理是人文精神的體現。中國廣告問題眾多,虛假廣告嚴重,同這些監管措施的不到位是分不開的?!稄V告法》以及相關管理配套規定的滯后性、模糊性和某種程度的不可操作性,影響了廣告的規范管理,如《廣告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廣告主停止發布、并以等額廣告費用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并處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但此規定執行起來關于更正的范圍、更正的次數、更正的期限、更正的程度是很模糊的,等額廣告費用的規定也并不符合市場實際情況,所以此規定形同虛設。國家也曾多次針對虛假廣告做出整治,但是只見短暫效果,整治行動一過,虛假廣告又死灰復燃,有過之而無不及地出現。廣告的規范管理不能依靠一次性的整治行為,而是有賴于廣告管理系統的全面提升,廣告立法要不斷地完善。廣告行業自律問題也很突出,我國目前也有關于廣告行業、企業主和媒體方面的協會組織,這些組織也會有自己的自律規則,但是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企業主、廣告公司、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捏造事實,對虛假廣告視而不見,任低俗廣告肆意傳播,行業協會經常聽之任之。這是廣告行業組織的自律性尤其是中國廣告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立有效廣告批評和媒介批評的機制。廣告是一種大眾文化,也是大眾傳播行為。廣告越來越關注的是文化,而非產品本身;是價值觀,而非事實本身;是神話世界,而非社會現實。廣告的社會性影響有時并不為大眾所明確地知曉,但卻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作用。大眾傳媒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影響大眾的思維和觀念,逐步建立一個新的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價值體系。只要傳媒擁有自己的傳播理念和價值體系,就可以逐步影響人的思維并被接受和認同。所以廣告如果傳播負面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其后果是嚴重的。我們目前對于廣告中存在的社會性問題和倫理問題的研究是不夠的,雖然上世紀80年代媒介批評就已經在我國初見端倪,但廣告批評、媒介批評在我國并不成熟,并沒有建立我國自己的媒介批評體系。對于相關的批評很多照搬國外法蘭克福學派、文化研究學派的觀點,具有烏托邦的性質,缺少建設性的建議,并不切合中國實際?!拔覀円脖仨毘姓J,在90年代中國本土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評中,忽視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社會、歷史與文化錯位,機械進口、搬用西方文化理論的話語乃至話題的現象同樣十分普遍。不少批評者不是把西方文化研究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繼承過來,用以批判本土語境中的支配性壓迫力量,而是簡單地把西方文化研究的批判對象當做自己的批判對象。也就是說,這種批判假定非西方國家的知識分子所面對的是與西方國家完全相同的社會文化關系,他們所要解構的是完全相同的文化霸權。它所犯的正是在文化理論的跨語境移置過程中的簡單化錯誤?!蹦壳拔覈鴱V告批評、媒介批評的相關研究理論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并且應盡力加大這種研究的社會影響力,避免負面社會效果。

尊重文化差異,尋求多元的創意靈感。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這種差異性體現在生活方式、道德價值、審美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雖然全球化的過程加快了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的融合,但文化差異仍然存在,人性中對美、健康、安全等需要的文化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圏內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人文精神要求以人為中心,現代的營銷觀念和傳播觀念也要求必須考慮消費者和受眾的心理和需求,人有價值、人格和尊嚴,消費者也有自己的需要,有主動性和判斷力,立足于尊重不同而多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正是廣告創作應該有的態度,這樣既可以避免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阻抗,也可以避免文化的種族中心主義,這正是人文精神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和種族,不要強迫推銷你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國際廣告應該對各目標市場區域的文化、心理的特異性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并非扼殺廣告的創意和營銷,相反它給廣告創作提供了源泉。廣告和營銷可以利用文化的多樣性,創作出好的廣告。其實真正的廣告創意來源于生活,美國廣告大師韋伯·揚認為創意是舊有的要素做新的組合,廣告人應該立足于生活,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創意點,從生活中挖掘真善美的符號體現,因為真正的生活才是創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注 釋:

①孟建偉:《科學與人文精神》,《哲學研究》,1996(8)。

②④讓-馬賀·杜瑞[法]著,陳文玲、田若雯譯:《顛覆廣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③馬克斯·薩瑟蘭[澳]著,瞿秀芳、鹿建光譯:《廣告與消費者心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

⑤⑧阿倫·布洛克[英]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楊韻剛:《后現代主義思潮與人本主義心理學》,《長白學刊》,1995(6)。

⑦弗朗西斯·巴勒[法]著,張迎旋譯:《傳媒》,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⑨⑩格雷姆·伯頓[英]著,史安斌主譯:《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1輯:前言》,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編校:張紅玲

電視批評階段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陳思和是在新時期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優秀的人文學者。自1980年代初期他開始文學研究以來,一直活躍在學術前沿。在學術、出版、教育三大系統他不斷開掘空間,提出具有開創性和生命力的觀點,構建系統性的理論體系。作為批評家、文學史家和人文學者的陳思和通過自信的學術實踐和卓越的學術成果,成為一代人文知識分子的重要代表。陳思和涉及的空間非常廣泛:中國現當代文學、港臺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比較文學等等都是他研究和關注的對象,文學、戲劇、影視、繪畫、書法、新媒體等各種藝術類型都是他關注和思考的范疇。筆者在協助陳思和編輯七卷本《陳思和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時,深刻認識到陳思和的文學批評,是新時期知識分子參與社會建設的一種有效方式,他的批判觀、文本細讀的批評實踐和卓越的批評成果對當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批評觀:獨立與同構

陳思和認為文學批評“是一個獨立的體系”①。文學的創作與文學的批評各成體系,彼此對應。文學批評“作為一種創作的對應物,作為一種創作信息的反饋,對創作起著感應的功能”?!拔膶W批評的對象是文學、文學家以及文學作品,批評家是借助于文學來發議論,闡述自己的人生觀、哲學觀與審美觀的?!雹谂u家和作家面對的都是當下實際的生存環境,都是當下生活的參與者。但是作家以形象思維,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思考。而批評家則采取一種理性思維——這種思維不同于思想家、哲學家的理性思維,是一種介于形象和理論之間的思維——借助藝術形象來解釋生活。批評不僅僅是為了詮釋和闡發作家隱含在作品之中、文學之外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為喚醒或描述讀者面對文本時的個人經驗的聯想。同時,也因為倡導文學批評的崗位意識,使得文學批評具有獨立性?!凹热挥^眾失去了,那你就只有回到自己的崗位去,回到自己的學術里去,再也沒有千百雙眼睛盯著你看時,惟有一雙眼睛會永遠監視著你,那就是你自己的眼睛。當再也沒有大眾來關心你,議論你,批評您的時候,只有一種標準會永遠制約著你,那就是你自己的良心?!雹?/p>

1980年代前期,陳思和強調文學批評的獨立地位顯然有著時代的針對性。當時是國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時代,但是,在文學批評上還有許多舊時代的滯后性,如關于“人道主義”的討論,關于《苦戀》的批評、關于《芙蓉鎮》的批評、“歌德”與“缺德”等。圍繞這些批評總能看到政治意識形態桎梏的身影,人們不是從審美的、歷史的視角進行分析,使得文學作品或作家蒙受不正當的待遇。陳思和等新時期成長起來的批評家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極左”文論也就不難理解。

如果將陳思和對文學批評獨立性的倡導僅僅理解為掙脫政治的牢籠,我們就會無視這一精準論斷的前瞻性。1990年代以來經濟資本席卷文化市場,媒體批評應運而生。資本成為控制媒體批評的重要力量。在看似熱鬧喧囂的文化市場里,文學作品的審美性日漸成為資本的奴婢。當我們反思這種尷尬處境時,才發現文學批評獨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學批評既不是政治的附庸,也不是資本的奴婢。它有著自己的獨立性。文學批評的“根本職責是發現優秀作品及其價值”,要去認識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可能性。④

文學批評的生命力就在于投入文學實踐,介入社會進步。陳思和提出了“批評與創作同構”的理論主張⑤,認為批評與創作是一種同構關系,鼓勵批評家“做同代人的批評家”⑥。陳思和從1980年代開始關注王安憶、張煒、張承志、莫言、趙本夫、余華、賈平凹、嚴歌苓、林白、閻連科等等。新時期文學四十年以來,這些作家和陳思和彼此陪伴,同步成長,逐漸成熟,成為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作家、批判家。2005年余華出版了《兄弟》,這部與《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創作風格迥然不同的長篇小說引起文壇的巨大非議。陳思和力排眾議、高度評價《兄弟》的藝術價值,并且于2006年11月在復旦大學為《兄弟》舉辦作品研討會。陳思和認為《兄弟》代表了新世紀“怪誕現實主義”的創作傾向。這種判斷源于批評家對當下現實生活通透的理解,源于對作家創作流變整體的把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時代的審美精神變化了,時代生活的表達方式和感受方式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文學批評不僅僅與創作同構,而且與時代同行。獨立的文學批評同樣承擔著解釋社會、批評社會的責任。
二、批評范式:史的批評與文本細讀

陳思和有著強烈使命感,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真誠地希望為知識分子找到現實的出路,以一雙真誠而又睿智的眼睛,發現文學作品的文學史價值和審美意蘊。陳思和主要從兩個向度進行分析,“一是在中外文學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現象,通過比較研究來尋找文學史因素或者世界性因素,可以被我們今天引為借鑒,由此也考察當下作品在文學史的發展中有什么新的貢獻;二是文本分析,通過文本細讀來考察文本與當下社會生活的關系,揭示文本所隱含的豐富意義?!雹哌@是陳思和進行文學批評實踐的兩種方法和手段,即史的批評與文本細讀。

“史的批評——不是史的研究,而是一種批評方法。它要求把批評對象置于文學史的整體框架中來確認它的價值。這種方式的批判對象仍然是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而不是文學史本身。但批評家必須把文學史作為批評對象的參照系,在這兩者之間尋求批評的意義:或在文學史的宏觀研究中闡述具體理論問題,或以具體作品的價值來重新審視文學史中曾經存在的一些現象?!雹嚓愃己瓦@種“史的批評”以批評的立場,截取文學史長河中的某一截面,將這種截面納入文學史框架,折射新文學發展的歷史流變。這種“史的批評”的研究對象也許是某些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但沿著文學作品或文學現象的截面能夠整體地把握新文學的精神。新文學整體觀研究系列論文就是這種史的批評的學術實踐。

最能表現陳思和文學批評觀的是文本細讀批判實踐。文本細讀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歷時性的層面,要求批評家對研究的作家進行長期跟蹤閱讀,進而掌握作家的全部創作。另一個是共時性的層面,批評家面對具體的文本操作時,采取文本細讀的方法?!凹氉x是一種方法,通過細讀,培養不討巧、不趨時、實事求是、知難而上的治學態度,以及重感受、重藝術、重獨立想象的讀書技巧?!雹帷吨袊F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當代小說閱讀五種》等著作中所選的二十多篇論文都是陳思和文本細讀理論實踐的代表作。陳思和提倡的文本細讀,“絕不是輕視理論,相反,它要求能夠融會貫通各門類的專業知識,精通并打通中西文學的界限,綜合起各種經驗來閱讀文本?!雹膺@種文本細讀的方法或許源于英美新批評,以作品的各種悖逆、含混、反常、疑難等現象作為突破口,尋找現象的意義、破譯創作的意圖,分析文本的文化內涵。陳思和文本細讀式樣文學批評沐浴著生命的感動和濃郁的人文關懷,以當下的立場發掘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審美性,從“細讀文本出發,解讀文學作品,提升藝術審美性,認識文學史的過程和意義,實現‘細讀文本’作為主體心靈審美體驗的交融與碰撞,回到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文學性上來”11。陳思和將“細讀”的方法梳理概括為四種:直面作品、解讀經典、尋找縫隙和關注原型。如陳思和在分析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時,通過解讀“經典”,發現張愛玲在引用《詩經》中的詩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故意將第二句改成了“與子相悅”,“表達了她內心深處對愛情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對人生的根深蒂固的虛無感?!?2現在,許多學者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崇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試圖在當下文學作品的評論實踐中建構中國新文學史。而這種文本細讀的批評范式顯然源于陳思和倡導、實踐以及理論化。

一個作家創作風格的形成和變化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全部呈現。這需要批評家長期跟蹤閱讀自己選定的作家進行研究、分析。最主要的是閱讀、分析他的每一部作品,敏銳、及時地發現作家在創作道路上的些微變化。韋勒克說:“研究文學的人能夠考察它的對象即作品本身,他必須理解作品,并對它最初解釋和評價?!?3作為文學批評的基礎應該是閱讀文本時的最初感受。這種最初的感受是文學批評的起點和依據。文學批評不僅僅要貼近生活,更要貼近文學創作。因為歷史的機緣,陳思和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學批評就是關注盧新華的《傷痕》14。后來又為盧新華的《森林之夢》及時寫有評論《對心靈世界的開掘與探索》15一文。復旦大學畢業后,盧新華先是在《文匯報》當記者,后辭職自己辦公司,自費留學去美國,又在西部洛杉磯一家賭城發牌。盧新華在漂泊中度過了十八年,卻一直沒有放棄心中文學的夢想。新世紀回國以后又寫有長篇小說《紫禁女》。陳思和寫有《蓬門今始為君開——讀盧新華的〈紫禁女〉》,密切關注盧新華的創作。2017年,盧新華的“三部書論”16成為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閱讀材料而再次進入普通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正是因為長時間地追蹤研究同代作家,陳思和才能以懷疑的精神,重新思考文學史已有的敘述或判斷。有別于一般文學史將劉心武的《班主任》作為傷痕文學的起點,陳思和認為盧新華的《傷痕》才是傷痕文學的開端,而《班主任》則是反思文學的代表作。因為“反思文學需要有正面的理想人物(或者由作家自己來擔任)表達主流信念,并用理性來思考當下社會的種種弊害。而‘傷痕’文學沒有正面的理想人物,懺悔才是人物(或作家)的內心情結,以此表達出對歷史的絕望”17。陳思和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跟蹤作家創作,才使得他的文本細讀具有史的意味。這使得他的文學批評與那些急功近利的、浮躁的媒體批評區別開來,也迥異于某些粗疏、膚淺的印象式批評。

在批評家看來,優秀的文本隱喻地表達了作家對世界的看法以及與世界的對抗。而文本的確定性與審美的模糊性決定了評論家無法窮盡對文本的解說。這就保證了文學批評的多樣性和個性的自由呈現。文學批評的個性不是價值意義上判斷,也不是修辭學上的言說,而是批評家個人的人文立場的傳承與獨特18。文學批評是一份精神上與作家謀求支持與理解的工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陳思和作為學術精神的“細讀”,捍衛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偉大傳統,即由魯迅開始,經巴金、胡風、賈植芳等繼承,陳思和等學者進一步發揚的五四文學傳統。陳思和的文學批評是非常純粹的學術實踐活動。他一方面尊重文學的自身規律,凸顯文學的審美性,另一方面繼承、揚棄新文化傳統,通過文本細讀的學術實踐回應了當下文化語境中的重大問題。

三、批評的特點:主體性、人文性、本土性

1990年代,“批評的缺席”的呼吁此起彼伏。其實,這種缺席是一個偽問題。1990年代以來,我們對歷史的敘述、對西方的想象都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文學創作和批評一方面不得不承繼歷史,另一方面不得不遭遇現實。而現實卻是一個無名的所在,人們很難像1980年代一樣,從對立、對話、妥協中達成共識。立場的分歧、利益的不同,作家之間缺乏應有的信任。1990年代以來批評家“承傳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傳統,在形形色色的流行潮流面前堅持獨立思考的立場,并在民間的工作崗位上養精蓄銳、培養和傳播人文理想”19。批評家熱忱地投入當代文學和文化建設,從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關注當下繁榮無序的生活,展現文學批評的豐富。陳思和的文學批評實踐表現出鮮明的特點:主體性、人文性和本土性。

“人性對作品而言,人格對作家而言,主體的投入是對批評家的閱讀和批判而言,三者的結合是最理想的批評,既照顧到作品所反映的人性,也關注了作家的人格顯現,更重要的是在批評中展示了批評家本身主體性?!?0這種主體性表現在陳思和始終和中國的現實保持互動,他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從沒有離開中國當下現場,他的學術實踐和批評實踐一直圍繞著中國問題進行。一方面,優秀作家以他們真摯的寫作實踐,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獨立見解,以形象的創造深刻地反映當代中國的真實社會畫面;另一方面,作為評論家見證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并努力用文字記錄自己對這個時代的文學心得?!芭u與生活同步發展,或者說,批評工作是為了創造當下文化的生態,支持文學創作,與創作一起來開創當前的文化事業,正常而健全的批判能夠起到繁榮當下文學創作的功能?!?1“社會意識、個人意識和審美意識,在當代批評學中各自都擁有生活的依據,共同成為不可忽視的批判內容?!?2199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大潮席卷社會的每一個角度,人文知識分子普遍精神委頓、進退失據,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很多文學期刊改弦易轍,作家批評家后悔選錯了行業,有些下海經商,對文學失去了興趣。因此,社會有識之士有了“人文精神失落之憂”。這種“失落”不僅僅指人文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中地位和價值的失落,更主要是指社會轉型中,人文知識分子主體認同的失焦和價值取向的失落。為此,陳思和和王曉明等青年批評家發起“人文精神大討論”。這場討論源于文學界、繼而滲透到其他各個思想文化領域,引起了人文知識分子廣泛的關注,促使有思想的學者正視當下現實,思考知識分子的文化責任和歷史出路。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陳思和提出著名的民間崗位理論,為無名時代的知識分子尋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出路。陳思和的文學批評實踐自始至終都有著鮮明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也使得他文學批評風格上具有豐沛的激情,深沉的感情。

1985年文化領域出現了文化尋根思潮,文藝理論領域出現新方法熱。陳思和開始撰寫打通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系列論文,后結集為《中國新文學整體觀》23。這種“新”不僅僅強調整體的宏觀視野,擴張當代文學的研究范疇,突破人為地割裂文學發展歷史空間的局限,更主要的是梳理近代、現代和當代文學打通之后現代性的文學意識、個體精神流變以及時代精神的脈象,通過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探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探詢當下知識分子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尋找中國知識分子的出路。陳思和的文學批評總是當下的文學現象或者新作出發進行研究,這種文學批評的目的是指向當下的。如《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及演變》24一文中,陳思和從阿城的《文化制約著人類》一文開始,描述五四反傳統的背景及其價值;其次梳理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總結五四時期的兩種思維形態;后繼者對五四新文化的反省。這種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的梳理目的還是為分析當下的文學現象。下篇陳思和集中筆墨分析文化尋根意識的產生、歸納當代文化尋根的意義,以尋根小說的代表作《北方的河》和《棋王》為個案,分析尋根小說的審美追求。陳思和的其他著作如《巴金論稿》以及《筆走龍蛇》等編年集,都是這種批判的路徑。有別于程光煒先生借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25,還原文學的本來面目,陳思和更立足當下文學現象,著眼未來。陳思和不是為了文學批評而批評,他孜孜以求的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民間崗位上,透視文學現象,分析當下中國的問題,尋找當下中國的出路,自覺地承擔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這種人文性的批判態度是當代文學研究者應該認真學習的。

陳思和的文學批評作為一種范式,成為當代知識分子的一種文學實踐,續接了新文化傳統。主體性的彰顯、人文性的強化以及本土性的構建,表現了新時期以來第一代人文知識分子的學術勇氣、歷史擔當和現實責任。
四、批評的意義:新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新文化傳統是什么?陳思和曾經創造性地使用廟堂、廣場以及民間文化空間理論來分析現代知識分子的傳統。魯迅、胡風等通過自己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履行現代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在自己的民間崗位上發揮主觀戰斗精神。新文化傳統一方面是現代知識分子立足一個民間崗位,或創作,或批評,或出版,或教學等,另一方面則具有超越具體崗位的人文理想,使現代知識分子與一般的普通大眾區別開來。1936年,胡風在他第一部文藝評論集《文藝筆談》的序言中說,文藝批評是為了“追求人生,它在文藝作品的世界和現實人生的世界中間跋涉,探尋……沒有人生沒有文藝批評,離開了服務人生,文藝批評的存在價值也就失去了”26。胡風的文藝理論沒有特意強調作家思想的進步性、政治的正確性,但是特別強調作家的能動性和主體性,能全身心地深入社會,在和社會艱苦的環境做斗爭中,挖掘社會各階層被政治鉗制、思想禁錮和經濟壓迫的各種問題,以及各基層身體和精神上受到的奴役創傷。王瑤、賈植芳這一代學者無疑是受五四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代,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代學者命運坎坷、飽受創傷,身心疲憊,盡管新時期以來他們先后復出,但由于各自悲慘的人生經歷,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學術實踐顯得拘謹甚至保守。他們在學術史上的偉大作用主要是為五四文化精神保持火種,奠定了我們學科的基礎。正是因為對新文化傳統的繼承使得這些學者能超越歷史的局限,承傳我們的歷史文化。

1980年代是文學批判的黃金時代。批評家積極關注當下文學的發生、發展,介入文學現場,引領同時代文學的走向,塑造同時代文學的格局。陳思和在新時期文學批評的黃金時代進入文學現場。新時期文學初期他以文學批評的形式參與新時期文學的建設。如批評劉心武創作的《思考·生活·概念化》、推薦《重放的鮮花》的《捍衛誠實的權力》等,積極參加《上海文學》組織的青年批評家活動。同時,在文學批評的文體上,陳思和進行不斷的創造,如通信體、對話體、論文體等等,試圖通過這種形式的創新改變批評與作家的關系,使得批評成為一種平等的對話。

199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空間發生轉移,當代文學批評的中心,已經從文化宣傳部門的領導或管理者轉移到高校文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而作為高校教師由于工作重心主要是培養學生等教學活動,或者忙于項目、科研等各種學術活動,無心無力去追蹤文學新作。但是,具有強烈歷史使命感的陳思和卻逆流而上,加強了自己文學批評工作的力度。經過了“重寫文學史”和“人文精神大討論”兩次討論以后,陳思和漸漸明白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新文化傳統承傳的責任,積極探索知識分子民間崗位在社會轉型中的可能與范圍。他將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與當下文學批評結合起來,在文學史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理論,在當下文學創作的批評實踐和文本解讀里嘗試性地運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作為一名批評家,陳思和見證了這四十年當下文學的發展與變化,并努力用文字記錄自己對時代的理解,推動人文精神的重建。

同時,陳思和像魯迅、胡風、巴金一樣將年輕人培養、文學批評事業建設視為自己的責任。陳思和先后主持有“火鳳凰批評文叢”“逼近世紀末批評文叢”,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批評家,如郜元寶、張新穎、謝有順、金理等。2009年4月筆者曾經請教陳思和師,為什么他刊發在《文學評論》的文章不多,為什么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多。陳思和說,《文學評論》是學術的搖籃和旗幟,在關鍵時候給了他巨大的鼓勵,決定了他一生的學術走向?!段膶W評論》刊發的文章都是優秀的論文,要求筆者認真研讀、學習。他還說自己也常向《文學評論》投稿。但是,他的文章在《文學評論》刊發了,就占用了其他年輕學人的版面。年輕人因為在《文學評論》這樣權威期刊上刊發論文,會樹立學術信心,改變命運,如評上教授職稱、博士生導師,或調動工作到更合適的平臺。這樣我們的學科就會有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陳思和說自己的文章可以拿到《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專業刊物上發表,好的論文同樣會被《新華文摘》等刊物轉載。這樣大家會注意這些優秀的刊物。我們學科的空間就會變得更為開闊。國家社科基金申報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可以申報其他科研項目,把機會讓給年輕人??梢赃@樣說,文學批評實踐作為民間崗位成為陳思和有意識繼承新文化傳統,承擔現代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

陳思和的文學批評具有主體性、人文性、本土性的特點。他在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實踐過程中堅持著學術精神和學術立場,以當代的立場,介入文學現場、聚焦文學現象,做出獨到的判斷,構建具有本土性的文學理論體系。同時,他以文本細讀為依據、以中國文學經驗為基礎,對五四以來新文化傳統繼承與發展,立足民間崗位觀察、分析當代文學的發展,自覺承擔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責任,在紛繁復雜的時代變化、眼花繚亂的文學現象中表現了優秀批評家的學術理想和實踐精神,隧道的盡頭便是“光”27。

【注釋】

①②陳思和:《文學批評的位置》,載《當代作家評論》1985年第3期。

③陳思和、黃發有:《給知識以生命——陳思和教授訪談錄》,載《學術月刊》2000年第11期。

④陳曉明:《批評的責任》,載《人民日報》2015年5月22日版。

⑤陳思和:《批評與創作的同構關系:兼談新世紀文學的危機與挑戰》,載《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3期。

⑥金理、陳思和:《做同代人的批評家》,載《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3期

⑦21陳思和:《學院批評在當下批評領域的意義和作用》,載《文藝報》2012年11月23日。

⑧陳思和:《批評的追求》,載《上海文學》1986年第2期。

⑨⑩陳思和:《文本細讀與比較研究》(主持人語),載《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1期。

11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載《河北學刊》2004年第2期。

12陳思和:《都市里的民間世界:傾城之戀》,載《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13[美]韋勒克:《批評的概念》,張金言譯,11頁,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14陳思和:《藝術地再現生活的真實——論〈傷痕〉》,《文匯報》1978年8月22日。

15陳思和:《對心靈世界的開掘與探索——讀盧新華的〈森林之夢〉》,載《文匯報》1987年3月2日。

16盧新華:《“三本書主義”》,載《人民日報》2010年12月6日。

17陳思和:《三十年治學生活回顧》,見《腳步集》,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8陳思和:《時代·文學·個人》,載《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

19陳思和:見《批評沒有缺席——寫在〈上海青年評論家巡禮〉之前》,《牛后文錄》,202頁,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20陳思和:《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文學理論卷》導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22陳思和:《從批評的實踐性看當代批評的發展趨向》,載《批評家》1987年第1期。

23《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不斷再版分別為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初版(收入“牛犢叢書”)責任編輯為林愛蓮;臺灣業強出版社1990年增訂版(收入“新知叢刊”)主編為陳信元;韓國青年社1995年韓文版,譯者為金順珍等、校對為樸宰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版增訂版,責任編輯為林愛蓮。

24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207-247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25程光煒:《文學史研究的興起》,15-16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6胡風:《文藝筆談·序》,《胡風全集》第二卷,4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陳思和曾經說:“我也許只能在許多燈里面挑選一種,作為一個批評家的裝飾。但我終究希望能獲得心中的燈,我想說,我就是燈?!币婈愃己停骸稛舻墓适隆?,載《青年批評家》1985年第18期。

(陳國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上一篇:行政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英語興趣教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