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蘇州工業云范文

2024-01-03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1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中山市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以下簡稱云平臺)資源管理,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安全使用,根據《中山市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是云平臺的主管部門,負責統籌云平臺資源管理工作;云平臺資源使用單位(以下簡稱用戶單位)依據各自責任,協助主管部門和運營單位做好云平臺資源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云平臺運營單位配合主管部門具體負責云平臺資源提供及安全管理服務。

第三條 本細則所指云平臺資源是中山市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為用戶單位提供的計算、存儲、網絡等云資源,具體包括但不限于:

(一)云計算資源。云平臺運營單位根據用戶單位需求和主管部門審批意見,為用戶單位提供虛擬主機服務,用戶單位須明確虛擬主機的CPU核數、內存容量、存儲容量、端口開放需求和配套設備運維需求。

(二)云存儲資源。云平臺運營單位根據用戶單位需求和主管部門審批意見,為用戶單位提供保存系統數據、圖片、視頻和

1 備份文件的云存儲資源。

(三)第三方軟件資源。云平臺運營單位根據用戶單位需求和主管部門審批意見,為用戶單位提供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服務器防病毒、備份工具等第三方軟件。用戶單位應優先使用自有的正版第三方軟件,建議用戶單位原則上使用開源軟件,如需使用云平臺提供的付費第三方軟件,用戶單位需求須通過按《管理辦法》要求組織的專家評審。

(四)云網絡資源。云平臺運營單位根據用戶單位需求和主管部門審批意見,為用戶單位提供互聯網、黨政內外網、業務專網、無線網絡、VPN遠程訪問和其他網絡接入服務。用戶單位云網絡資源需求須明確網絡接入地點、數量、帶寬和價格等要求,并須通過按《管理辦法》要求組織的專家評審。

(五)云安全服務。云平臺運營單位提供滿足等保三級要求的基礎設施安全配套服務。用戶單位如需選用云平臺運營單位提供的增值安全服務,須通過按《管理辦法》要求組織的專家評審。

第四條 云平臺服務范圍。云平臺主要為中山市市直機關及事業單位(含下屬單位)、各鎮區網站和經市政府批復同意的重點信息化項目提供資源服務。

第二章 部門職責

第五條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是云平臺的主管部門,在新建電

2 子政務項目技術評審階段就項目對云平臺資源的需求提出意見;在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后,負責云平臺資源的申請受理、評估、審批、統籌、協調及管理工作。

第六條 用戶單位按需向市經信局提出云平臺資源申請,填寫《云平臺資源申請表》,經市經信局評估、審批和分配資源后,負責對云平臺資源的使用和安全進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虛擬主機和賬戶密碼管理、協調軟件開發單位合理使用資源、資源使用反饋、信息系統維護等。用戶單位須協助云平臺運營單位開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條 云平臺運營單位按照主管部門要求,具體負責云平臺資源分配實施、資源監控報告、平臺運維優化、故障響應、技術支持、平臺資源擴容等運營管理工作。

第八條 市公安局是云平臺信息安全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單位,云平臺運營單位在市公安局的指導下,按照信息安全有關工作要求,做好云平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 用戶單位前期需求的確定

第九條 新建電子政務項目在技術評審階段,項目建設方案須參考云平臺服務目錄,明確云平臺資源使用需求。

第十條 新建電子政務項目須參照云平臺網絡規劃,明確云網絡資源需求,并經市經信局組織的技術評審和市財政局績效預

3 算審核后,作為云平臺運營單位進行網絡采購的依據。

第四章 云平臺資源申請管理

第十一條 用戶單位可參照云平臺資源服務目錄提出資源申請,流程為由用戶單位向市經信局提交資源申請表(見附件),市經信局經過內部審批向云平臺運營單位發出資源審批意見,云平臺運營單位根據資源審批意見分配資源并通知用戶單位,協助用戶單位進行系統部署或調整。

第十二條 云平臺資源申請時間要求。用戶單位關于云計算、云存儲、第三方軟件資源(變更)的申請,須提前于計劃實施目標日前至少5個工作日提出申請;云網絡資源(變更)申請和云安全服務(變更)申請,須提前于計劃實施目標日前至少30個工作日提出申請。

第十三條 用戶單位申請將已建信息系統遷移到云平臺時,原則上要繼續使用前期已采購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第三方軟件正版授權,云平臺不再安排。

第十四條 用戶單位在填寫云平臺資源申請時,應根據項目建設方案及業務需要,結合信息系統未來3個月的資源需求提出申請,對于資源需求超出實際情況的申請,云平臺將根據評估情況做出合理化分配建議。

4

第五章 云計算資源管理

第十五條 資源分配和使用原則。用戶單位應根據業務需要向市經信局提出資源申請,市經信局評估、審批后分配資源總額和初始資源額度,云平臺運營單位按初始資源額度分配資源,并監控資源使用情況,在資源總額范疇內,云平臺運營單位可根據用戶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動態調整,用戶單位可通過郵件方式提出申請,資源調整操作完成后由云平臺運營單位通知主管單位和用戶單位。如資源使用量已達總額仍不能滿足信息系統實際需求,用戶單位可再次提出資源申請。

第十六條 云計算資源的初始分配。市經信局通過對在云平臺運行的多個信息系統資源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按照一般性網站及OLTP系統、較大型網站及多用戶OLTP系統、大型服務網站和信息系統等三個類別進行資源初始分配。

第十七條 云計算資源升級。在資源總額范疇內,云主機資源的升級按照以下管理原則進行。

(一)達標升級原則。各單位云主機資源需達到一定使用量或條件時才可申請升級,具體如下:

(1)CPU周平均使用率超過80%及以上;

(2)1小時內CPU使用峰值超過90%達到3次以上; (3)內存周平均使用率超過80%及以上; (4)1小時內存使用峰值超過90%達到3次以上;

5 (5)存儲空間使用率達80%以上;

(二)臨時升級原則。當用戶單位的信息系統出現可預期的訪問高峰時,用戶單位在明確升級時間長度和資源需求后,可向市經信局提出資源臨時升級申請。

(三)應急管理原則。云平臺運營單位在發現用戶部門的云主機出現資源瓶頸情況時,應及時采取資源升級操作并通知用戶部門。

第十八條 云計算資源的變更。用戶單位需對已分配的云計算資源(第三方軟件)進行變更時,須提交資源變更申請,按照申請流程辦理。

第十九條 云計算資源的回收。用戶單位已申請的資源如出現閑置時可通知云平臺主管單位和運營單位進行資源回收。云平臺運營單位每季度整理出資源使用率偏低的云主機,對于資源長期閑置不用或已停止服務的主機,在經用戶單位和主管部門確認后將收回資源。

第二十條 云主機端口開放管理。用戶單位須充分重視應用系統的端口開放管理,在申請端口開放時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確端口用途和范圍。每一個開放端口均需明確用途和開放范圍(互聯網、黨政外網、部門專網或固定IP),短期無明確用途的預留端口不建議申請,同時端口的開放范圍能小則小(最好精確到IP),以減少安全風險。

6

(二)為加強安全管理,常用端口如TCP21(FTP)、TCP1433(Microsoft SQL)、TCP1521(Oracle)、TCP3306(My-SQL)、TCP50000(DB2)、TCP5000(SyBase)等傳輸數據類,通常只允許在用戶單位應用系統不同云主機之間訪問,而不允許外部訪問,如需要在非云平臺環境內訪問此類端口,需要修改到其它非周知端口。

(三)對于不再使用的端口,用戶單位應及時通知云平臺主管單位和運營單位進行端口權限取消工作,以減少安全漏洞。

第二十一條 VPN賬戶管理。用戶單位須充分重視VPN賬戶管理,在申請VPN賬戶時做到以下幾點:

(一) 申請資格:沒有連接黨政外網的用戶單位允許申請(用戶單位有黨政外網,但云主機上系統由用戶單位的外包單位維護,且外包單位無黨政外網的情況時,視為有黨政外網);有連接到黨政外網的用戶單位但有非工作時間需要連接上云主機運維的允許申請一個唯一帳號。

(二) 帳號管理:申請的用戶單位對任何經由該帳號所產生的安全事件負責。

(三) 帳號有效期:所有申請SSL VPN帳號原則上申請使用的有效期不超過3個月。

(四) 帳號訪問權限修改:用戶單位對帳號的訪問云主機運維IP、端口權限增加或減少,用戶單位須填寫申請表交主管

7 單位審批后由運營單位實施。

第六章 云平臺網絡資源管理

第二十二條 黨政內網和黨政外網資源管理。黨政內網和黨政外網的新增、遷移和撤銷申請由市信息中心按照相關流程審批后交由云平臺運營單位實施。

第二十三條 對于由用戶單位自行負責租賃費用的網絡鏈路需接入云平臺網絡的,由用戶單位提出申請,經審批后實施。

第二十四條 對于由云平臺運營單位負責租賃費用的網絡需求,數量規模較大的(超過5條鏈路)須經市政務信息化項目流程進行技術評審和預算績效審核后實施,數量規模較小的(不超過5條鏈路)由云平臺運營單位參照已提供服務的同類鏈路價格水平實施,并報云平臺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五條 對于由云平臺運營單位負責租賃費用的部門專網,凡涉及到鏈路增減、帶寬調整、點位遷移等變更情況,由用戶單位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批后由云平臺運營單位負責實施。

第七章 云平臺資源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條 用戶單位應安排負責科室(部門)作為云平臺資源使用和安全的管理科室(部門),管理云主機的用戶名和密碼等重要資料,按業務需求提出云平臺資源申請。當用戶單位

8 的云平臺資源管理科室(部門)發生調整時,用戶單位應及時通知云平臺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 用戶單位不得隨意改變已分配資源的用途及應用系統端口,如確實需進行更改,須經過資源變更審批流程后方可變更。

第二十八條 用戶單位須做好應用系統安全防護(如修補安全漏洞等)。應用系統上線前用戶單位應通知云平臺運營單位,由云平臺運營單位進行安全檢測,通過后方可正式上線。

第八章 云平臺的運維管理

第二十九條 云平臺運營單位應在每月中旬向各用戶單位提供上一月度的資源使用月報,并根據用戶單位的反饋解決問題,完善服務。

第三十條 云平臺運營單位須對云主機及應用系統進行監控,當用戶單位云主機或系統出現故障時,應及時通知用戶單位和主管部門,并按照應急處理機制落實各項措施。

第三十一條 云平臺運營單位每季度須對云平臺進行定期維護,并提前15個工作日向云平臺主管部門提交維護計劃,審核通過后,須提前5個工作日通知用戶單位,各用戶單位需配合云平臺做好維護工作。

9

第九章 附

第三十二條 本實施細則自印發之日執行。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2篇

當前,產業園區已成為各地發展工業的重要載體和促進工業發展的助推器。如何進一步加快宜賓產業園區建設,充分利用園區的拉動作用,促進我市工業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宜賓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產業園區建設工作,緊緊抓住全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機遇,堅持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全市工業發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大力發展產業園區,在全市重點推進五糧液、鹽坪壩、白沙、向家壩、羅龍、陽春壩、福溪等13個產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13個園區已先后入駐企業110余戶,實現產值70多億元,為順利實現工業發展新跨越、推動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和繁榮發展、實現“美好新宜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宜賓產業園區發展與其他地區相比還相對滯后。產業園區建設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緩慢、資金“瓶頸”問題突出、企業入駐難和入駐層次不高、土地集約化水平低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產業園區相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全市產業園區在管理和建設上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有待加強。從目前看,雖然各區縣都組建了園區開發建設領導班子,成立了管委會等專門機構,但普遍缺乏統籌管理,有的園區由政府派出機構管理;有的由管委會、招商局共同管理;有的是臨時機構,人員從各單位借調。由于缺乏有效、統一的管理機制,部分區縣和部門對產業園區建設重視不夠、措施不力、責任不落實、服務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從而造成園區建設發展非常不平衡。

(二)產業園區建設的資金和用地“瓶頸”問題突出。

融資渠道不暢,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是制約我市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市近3年來年度財政預算收入24—34億元之間,地方財力較為薄弱,對工園區的投入極為有限。同時,由于投融資渠道單一,使資金不能支持園區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工業用地存量有限,用地指標極為緊張。大多數產業園區建設需要進行用地調整,但在當前國家嚴把土地閘門的宏觀調控政策下,爭取用地指標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用地和資金有不足,使我市園區在道路、供氣、供電、通訊、郵政、市場、金融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嚴重滯后,遠遠不能滿足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需要,制約了園區的快速發展。

(三)產業園區發展缺乏統一規劃。

全市產業園區之間工業結構趨同,缺乏宏觀指導,特色不突出。個別園區的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滯后于全市的步伐,大多數區縣沒有編制園區控制性詳規,規劃滯后帶來了工業布局指導思想混亂,項目布局隨意,造成工業發展競爭無序,產業集聚能力弱,總體呈現出“散、亂、小、劣”等問題。

(四)園區招商引資有待突破。

由于我市多數產業園區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發展軟環境欠缺,不能為企業入駐創造良好條件,新項目和新企業難于入駐,項目難于落地,缺乏集聚效應。目前,全市13個產業園區入駐企業110余戶,平均企業數量不足10家,其中有8個園區企業數量在10家以下,部分園區甚至僅1戶企業。大部份園區缺乏大型項目支撐,在產業集聚與產業配套上未形成產業鏈。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項目少。規模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園區在招商引資中還有“饑不擇食”或急功近利的現象,在引進項目時缺乏對環保、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考慮。

二、借力蘇州工業園,促進宜賓產業園區加快發展 我市產業園區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建設進度已跟不上我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盡快尋找一條可行之策,促進我市園區實現快速發展。蘇州工業園是具有15年的高質量、高起點園區建設和管理經驗,是國內目前最成功的工業園區之一,積極建立與蘇州工業園的合作關系,學習蘇州工業園發展經驗,引進蘇州工業園的管理模式,借助蘇州工業園的發展要素優勢,“借力發展,借梯登高”,是促進宜賓產業園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捷徑。

(一)借助蘇州工業園的高起點,提升我市產業園區的規劃水平。 在規劃方面,蘇州園區首推“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學程序,建立了依法治區的規劃管理體制,保證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15年的高質量、高起點園區規劃建設和管理經驗,借鑒其經驗可以避免宜賓發展少走彎路,對于宜賓提高發展速度,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堅持做到“先規劃、后建設,先基礎設施、后招商”;二是堅持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實施土地深度開發,依法處置閑置土地,對于超過規定時限不開工的項目用地予以收回,對使用效率不高的土地進行“二次開發”;三是堅持集約發展進園企業,積極引導進園企業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引進先進設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實現集約發展;四是堅持強化環保優先和生態保護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五是堅持招商工作是園區生命線的核心價值觀,建立精簡、高效、統一的服務型政府,牢固樹立客商是園區衣食父母的理念,制訂一套便捷高效透明的辦事程序,建立一支親商、便民、廉潔的管理服務團隊,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環境。

(二)依托蘇州工業園區的招商平臺,積極有效地吸引東部產業向我市產業園區轉移。

目前,宜賓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后發優勢日益凸現。我市在電子電器產業、水電裝備制造業、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產業有一定的基礎和實力,與蘇州園區內較為完善的半導體、光電、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三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有一定的產業關聯,具備承接和延伸蘇州工業園區產業的條件。截止2008年6月,園區累計吸引14500家國內外著名企業落戶,已形成集成電路、軟件、游戲動漫、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中,相當一批企業已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進入二次創業階段,擁有進一步向外進行規模擴張的實力和沖動。園區也需要轉移出去一批企業,為發展高端產業騰出空間。同時,蘇州工業園區充分發揮中新聯合招商體制優勢,具有成熟的招商渠道和成功的招商模式,這些都有利于我市園區的招商引資。另一方面,通過與蘇州工業園區的合作,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主導開發集中區,能夠盡快形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讓很多需要轉移過來的企業能夠看到很多他們熟悉的“符號”,增強他們投資宜賓的決心和信心,促進蘇州產業盡快向宜賓產業園區轉移。

(三)利用蘇州工業園的資金優勢,為加快宜賓產業園區建設。 建立與蘇州工園區的合作關系,可充分利用其資金優勢為宜賓產業園區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蘇州工業園在建設初期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以及中新雙方財團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的機制。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采取“雙主體融資模式”的成功實踐。15年的園區建設所積聚的大量財力、新加坡具有雄厚實力的財團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蘇州工業園的發展與繁榮形成了鼎力支撐。因此,蘇州工業園具有多層次的融資渠道和良好信譽,具有憑借自己雄厚的資金實力向外拓展的空間。2006年11月,蘇州工業園把先進的中新合作經驗的“軟件”整體“打包”輸出到蘇北的宿遷市,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開發公司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融資貸款提供了總額為6億元的融資擔保,并全額承擔了蘇宿工業園區管委會200

7、2008兩年近3000萬元的行政經費開支。建園3年來,宿遷市借助蘇州工業園共簽約項目27個,注冊項目18個,獲得了2.4億美元、1億港幣和11.55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有效地破解了建設資金的瓶頸制約。

(四)學習蘇州工業園的成功經驗,實現宜賓產業園區的和諧與穩定發展。 我市在產業園區建設進程中,失地農民阻工、攔路、干擾政府辦公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我市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在這方面,蘇州工業園區有著成功的經驗。2004年,蘇州工業園區就建立和發展了以園區公積金制度、城鄉社區(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用一攬子的方法解決了公積金會員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住房、家庭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充分保障了被征地農民的利益,提高了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這對于當前宜賓妥善解決集中區建設與失地農民之間的矛盾無疑具有“輕車熟路”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解決頻繁發生的群體性上訪事件,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借力蘇州工業園,加快宜賓產業園區建設的主要措施

建立與蘇州工業園的合作,引進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CSSD,已正式向證監會遞交申報材料,到2009年園區十五周年慶典時實現上市)作為我市重點園區的開發主體,把我市園區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飛地”,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和“蘇園主導、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方式推進我市重點園區開發建設??上纫砸速e臨港經濟開發區、羅龍工業集中區等條件成熟的園區作為試點,逐步擴大合作規模。

(一)搶抓機遇,盡快建立與蘇州工業園的合作關系。

蘇州工業園區是全國工業園區建設的成功典范之一,目前,蘇州工業園區正在把先進的中新合作經驗的“軟件”整體“打包”輸出,輻射到越來越多的地方。2006年11月,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成為它的一個克隆體正式設立。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蘇州工業園區的第一次“軟件”的整體“打包”輸出,是中新合作經驗的又一次成功移植,促進了宿遷市招商引資和園區開發的飛躍。2007年2月,老撾政府將萬象10平方公里土地至少50年的使用權給予蘇州工業園區,由蘇州工業園區負責進行規劃、建設與經營萬象新城,國家開發銀行負責整個項目的融資擔保。蘇州工業園區首次把開發區建設的先進經驗整體打包輸送海外。

目前,宜賓周邊乃至西部地區還沒有整體打包引進蘇州工業園區的案例,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決策,搶抓機遇,主動向蘇州工業園區發出合作建議,市委和市府領導親赴蘇州工業園考察學習,并邀請蘇州工業園有關領導和企業來宜賓實地考察,爭取整體打包引進蘇州工業園模式。

(二)統一思想,營造合作共建的良好氛圍。

在引進蘇州工業園區合作共建上,要在全市上下形成統一共識,統一思想,形成上下齊心,市縣合力的良好氛圍。要通過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加快產業園區的建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為園區建設與發展打造良好的軟環境。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與蘇州工業園區真心、全力的合作。

(三)成立園區管理的專門工作機構。

一是成立推進宜賓產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研究解決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調整土地指標,落實拆遷工作,在全市土地總盤子內盡最大努力滿足集中區項目用地需求,在指標分配上最大程度加以傾斜,并大力向上爭取土地規劃調整指標,保障園區未來發展的需要。二是成立遺留問題工作小組,專門處理園區規劃范圍內的各類遺留問題。

(四)實行“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園區管理模式。

市政府要為園區的全力推進和順利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借鑒蘇州宿遷工業園成功建設的案例,建立“蘇州.宜賓工業園”,把它作為宜賓的經濟特區,遵循“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一是由蘇州工業園區派遣工作人員“團隊式”派駐宜賓,其中,園區管委會主任由蘇州工業園派任,對蘇州工業園派來的管理人員在行政級別上高掛半級,人事工資關系保留在原單位;二是為了保證園區的順利開發,給予蘇州.宜賓工業園最大限度的授權,在園區范圍內,可以行使宜賓市級本級的權力,授權園區管委會行使市發改委、規劃局、建設局等12個部門的相應管理權限,實行“充分授權,封閉運作”,保證蘇州.宜賓工業園在建設過程中,盡可能少受不必要的干擾。

(五)樹立放水養魚、合作雙贏的理念。

建設產業園區,首先是富民,不求財政回報的立竿見影,而在于今后的科學、協調與可持續發展。15年來,蘇州工業園長期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工業園區合作期限內前10年產生的所有收益,合作雙方都不進行分配,全部用于園內滾動發展。因此,在蘇州.宜賓工業園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蘇州工業園做法,樹立長遠眼光,做大蛋糕,保證園區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3篇

為了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發展理念和寶貴經驗,進一步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啟迪思路,更好地破解園區發展中的難題,激發園區、企業干事創業的動力,時間,***管委會主任***、常務副主任***帶領園區有關人員、政協聯絡組部分政協委員一行16人,赴廣東深圳、中山、肇慶等地進行了學習考察?,F將考察學習情況匯報如下:

一、考察概況

1、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轄8個區,面積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6萬。改革開以來,深圳從一個人口不到3萬的邊陲漁村發展到人口千萬的現代都市,用“深圳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外貿出口總額連續18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截止到2010年底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80家。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深圳確定了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作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深圳,考察團參觀了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技術院”)。先進技術院是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于2006年在深圳按全新體制機制共同組建的,集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為一體的新型國家科研機構。已建成人數有1200人的國際化的科技隊伍,瞄準智能機器人、

1 低成本健康、高端醫學影像、新能源和智慧城市五個方向。通過建設企業育成中心和公共技術平臺,增強了孵化和服務企業的能力,向企業輸送和培養專業技術人員與學生3000人,已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產生一定影響。在接待人員的指引和介紹下,考察團依次參觀了先進技術院的產品展覽館、集成技術研究所、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成果展覽館里用多媒體設備向我們展示了各類科研產品和企業技術轉化成果,不但向大家展示了現代科技的巨大魅力,更用無聲的語言揭示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先進技術院為提升粵港地區及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新工業的建立,成為國際一流的工業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臵身于各專業研究所的實驗室中,面前展示著已研究成功的或是正在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技術領域的尖端成果,看著以前從未這么近距離接觸的先進實驗設備,考察團成員們贊嘆不已,昔日心中抽象的、模糊的科研技術和成果概念一下子變得清晰具體、觸手可及。參觀完先進技術院后,考察團與先進技術院有關負責人舉行了座談,雙方分別介紹了各自發展情況,并對雙方開展合作交流達成了初步意向。

2、中山是偉人孫中山的故鄉,轄6 街18鎮,面積17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萬。它以全省1%的土地和2.6%的人口,創造了廣東第五的經濟總量,成為響當當的“廣東四小虎”。

2 中山是一座社會和諧、經濟興旺、環境優美、民生幸福的現代化城市。擁有國家級產業基地27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15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406個/件,落戶中山世界500強企業有24家。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生態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項榮譽。

在中山,考察團參觀了古鎮鎮。古鎮鎮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燈飾之都”,全鎮總面積47.8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約6.8萬人,外來人口約10萬人,基本情況與我們園區相似。改革開放以來,古鎮鎮按照“工業立鎮,工農商并舉”的經濟發展方針,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逐步從單一的農業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主,區域性特色經濟明顯的工業城鎮。古鎮鎮區域經濟特色十分明顯,“燈飾電器千萬種,花卉苗木全國種”是其真實寫照。燈飾業是古鎮鎮的工業龍頭,也是古鎮鎮的經濟支柱,燈飾產品暢銷全國,在全國同行業市場中的份額占60%。穿梭于時而雍容華貴、時而精致典雅、時而大氣凝重的風格迥異的燈具世界,大家仿佛進入時空隧道,歷史現代、異域風情交錯呈現,恍若夢幻,大家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古鎮人精湛的技藝、充沛的創造力和敏銳的商業頭腦,更不由得不反思自身的差距。

古鎮不古,它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折射出這個城鎮日新月異

3 的變化,不斷擴大綠化面積,全鎮主要干道種大樹、村村種大樹,全鎮面貌煥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白天見綠色大樹,晚上見夜色燈光”的“生態型古鎮”、“光亮古鎮”,一個園林式現代化的城鎮已初具規模。

3、肇慶位于廣東省中西部,作為新劃入珠三角地區的一個山區市,人口413萬人(2010年)。先后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中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等稱號,由于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的產地,故有“中國硯都”之稱。2006年,肇慶市又被國家環??偩终J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東南部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四會市和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屬山區。

在肇慶,考察團參觀了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肇慶高新區設立于1998年,2002年上半年擴園遷址到大旺正式掛牌運作,總面積98平方公里,首期規劃建設22.52平方公里,全部為國有土地,現有常住人口15萬多人;2004年7月被省政府確定為廣東省吸收外資重點工業園區和廣東省山區吸收外資示范區;2008年8月成功競得省首批示范性產業轉移園;2010年9月,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至目前止,全區已累計引進各類工業企業600多家,其中已投產近300家,投資總

4 額1500多億元,吸引了世界500強企業韓國現代集團、韓國SK集團、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美國LP集團、亞洲最大的鋁材生產商亞鋁集團、大型央屬企業中國國電集團、全球三大鋁銀漿生產商之一日本東洋鋁業、亞洲最大的中醫藥企業中恒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初步形成了金屬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四大主導產業,成為了肇慶乃至廣東經濟發展的一顆耀眼新星。

二、經驗與感受

1、創新發展、敢為人先

創新是發展之本、成長之根,一個地方的發展、一個企業的興盛,歸根結底是要創新思維、創新機制、創造市場。

深圳是中國十大創新城市榜首。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制定實施了《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消化吸收再創新為路徑,以人才為根本,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實現了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從“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的轉變。深圳從增強創新源、完善創新鏈、優化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激情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了“官產學研資介”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內生型創新人才、高層次創新型老板和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創新型企業。目前,深圳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4%,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33家。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院為

5 例,先進技術院努力瞄準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依次建立了面向智能系統與制造裝備的“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由中科院、深圳市、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面向低成本健康的“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和面向快速城市化和工業信息化的“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主要發展“集成工程學”、“健康工程學”、“數字工程學”三大新興學科,努力打造自主創新的科技高地,形成了多學科交叉、集成創新的特色與優勢,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截止2010年底,自籌項目經費近4.54億,科研項目共計511項。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心腦血管易損斑塊的高分辨成像識別與風險評估預警體系重大問題的基礎研究”于2009年9月獲得科技部批準立項(經費2800萬),實現了落戶深圳市的國家重大科學基礎研究項目零的突破。國家基金項目的錄取率達33%,表現了強有利的基礎研究競爭力。爭取157個地方科研和產業化項目,服務企業300余家。五年申請累計受理391項,其中發明專利占77%,轉化過程中的專利占30%。2009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列廣東省科研院所第一名;2009年獲批 “全國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先進院學術文章數量與質量位居國內研究所15名之內,成果不斷涌現。截止2010年底,共發表論文1197篇,EI論文收錄數量在全國科研機構排名約占11位。由此可見,正是持續不斷的創新,才 6 為地方和企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才刷新了一個又一個記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2、產業提升、集群發展

層次決定效益、集群提升實力,要想得競爭之先,就必須占據產業高端、發展產業集群,從高端獲大利、向集群要效益。

中山是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集群創新(試點)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和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城市。目前已形成了裝備制造、健康醫藥、電子電信、燈飾光源、家用電器、金屬制品、紡織服裝、家居家具、精細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特色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34.5%。引進17個高水平創新平臺,建立風力發電、游戲游藝2個產學研戰略聯盟,9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230名省部科技特派員進駐中山。得益于一系列改革、開放、搞活措施的鋪墊,中山的市場化規范而超前。“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產業集群聯盟標準模式,使中山的產業聚而不亂、配套齊全。特色明顯,中山6個街道、18個鎮中,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就有15個,并且“一鎮一品”。以古鎮為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充分發揮政策、地緣和人文優勢,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順利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村到城市、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的巨大跨越,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燈飾之都”,在此基礎上,他們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加快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和企業研 7 發機構建設,建立并完善了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中介服務、資金支持及政策環境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古鎮鎮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十分突出,個體、私營經濟十分活躍,占經濟總量的95%以上。燈飾業是古鎮的龍頭行業,也是古鎮的經濟支柱。從1982年發展至今,經過近30年的培育和發展,已形成了以古鎮為中心,覆蓋周邊三市11鎮區,年產值超千億元的燈飾產業集群,成為世界性幾大燈飾專業市場之一,是國內最大的燈飾專業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廣東省名牌產品7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5個。LED燈具產值80億元。2011年,燈飾業總產值達170.8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出口總額5.0億美元,產品不僅暢銷全國,還出口到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有較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是上至中央、下至民眾的共同呼聲,廣東再次搶抓機遇,率先一步,走在前列。

肇慶高新區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大對民生建設的資金投入,讓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提升幸福指數。積極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積極安臵本地2000多名“4050”人員在公益性崗位就業,對區內適齡就業人員免費分批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后推薦到區內企業就業,全面消除 8 “零就業”家庭。積極抓好同富裕工程,按照每人每年1200元的標準發放福利股分紅,符合條件人員1.6萬多名。積極抓好園區美化工作,對舊城區進行改造,建設環境優美的大旺公園、功能配套最齊全的新農貿市場,全面推進“十個一”生態文明社區工程建設,實現城區通5個居委會道路的硬底化和區內有線電視、自來水普及率100%,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對區內困難家庭實行科級以上干部掛鉤幫扶脫貧制度。在宏旺集團,在內部員工管理上,該集團始終堅持“企業的競爭力最終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的理念,將“人文關懷”的精髓貫徹到具體的工作細節,通過提煉內容豐富的格言文化,倡導全體員工認真學習做人做事哲學,真正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有益于社會的文化人,極力為員工創造一流生活環境、一流工作環境、一流發展環境,用環境留人,用環境育人、用環境激勵人,培養職工主人翁意識,增強公司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業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4、集才益智、成效顯著

才智是寶。才智充盈,發展才能高速度、經濟才有高質量。 深圳本無更多才智資源,為滿足發展需要,他們匯聚53所海內外著名院校建設了“虛擬大學園”,引進103個國家級科研機構組成了“虛擬大學園重點實驗室平臺”,累計培養碩士以上研究生3.4萬余人、引進博士后85人、孵化企業704家、校企合作項目1247項,成為深圳發展的內生動力源。堅

9 持“內生與外引相結合”的人才戰略,能自己培養的,走內生之路;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環節,自主培養時間長、成本大的,選擇引進。去年實施了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投資5億元引進了6個團隊。在人才引進上,由引進學科帶頭人發展到注重團隊引進;在項目引進上,由引進單體項目發展到引進機構,通過機構平臺產生n多項目。

中山堅持“以才積力、以才蓄勢、以才興業、以才強市”, 頒布實施了《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打造了“1+15”人才政策體系,開辟了人才入戶“綠色通道”,統籌解決人才入戶、子女就學問題,并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500萬元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貢獻獎”,傾力打造“孔雀東南飛、至此不徘徊”的人才福地。2010年出臺了《進一步加快培養引進緊缺適用人才的意見》,提出分6個層次引進或培養高端人才,這些人才可享受10萬-100萬元的購房補助;對獲省批準引進的創新科研團隊,在省給予專項工作經費基礎上,按不低于50%的比例配套資金;獲市批準引進的,給予100-1000萬元資助;引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建設期內給予100-1000萬元扶持資金。此外還通過舉辦“人才發展高峰論壇”助推人才資源開發、引進和利用。目前中山有各類人才65萬人,其中本省外市占15%、省外占35%。

肇慶科技工作以實施《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建設廣佛肇經濟圈為契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三促進一保持”戰略,

10 建設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集聚、優化和升級傳統優勢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全市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撐。全年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92項,爭取項目資金4824.5萬元。全面落實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建設科技強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科技和產業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努力打造“數字肇慶”。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帶頭人和各類創新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撐。

三、啟示與思考

廣東“無處不經濟”,整個社會凝心搞經濟、聚力謀發展,鮮有扯皮的現象、拖拉的作風、怠慢的行為,他們不等不靠、敢闖敢試、戰略清晰、執行有力,給考察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我們帶來一了些啟示和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樹立先進理念。

思想決定方向,理念決定思路??v觀廣東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圍繞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行思維和觀念的創新,善于發現機遇,緊緊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機遇,是廣東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秘訣之一。我們與廣東相比,在思想觀念的解放、搶抓機遇的膽識和敢為人先的氣魄上有較大差距。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還是思想觀念所決定的。學習借鑒廣東經驗,首要的就是要把廣東人的思維觀念和敢闖敢試的魄力學到手,把進一步解放

11 思想、更新觀念作為加快發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發展問題上的思想桎梏,敢于沖破一切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多在主觀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戰中抓機遇,不能總是在強調客觀上打轉轉、在爭論中喪失機遇。要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增強新形勢下破解加快發展難題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闖新路、謀發展、求實效。在我們園區解放思想的最佳途徑就是樹立城市、發展、生態文明和改革創新的理念,用城市學說、發展學說、生態文明學說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指引我們的具體工作。

二是科學規劃,實現產業集聚。

規劃引領發展,要用中心城市的眼光審視園區,全盤規劃城市建設,避免低水平拆建和無序開發;同時,要建全群眾教化和管理體系,提煉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通過城市軟硬環境的建設,提高城市功能形象和首位度。園區要根據現有產業基礎、產業優勢和未來產業發展定位,委托高水平的機構對園區進行合理規劃,明確主導產業定位,實現園區產業的錯位發展,增強園區產業配套和產業集聚,特別是要謀劃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項目,實現產業層次的提升。根據園區定位,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細化目標、措施,并強化執行。結合正在修編的園區規劃,進行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大膽開發,確立區域特色。規劃修編完成后,就必須堅決服從規劃,一以貫之、分步實施,確保規劃的權威性,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更改。

12 三是創新模式,拓展融資渠道。

由于我縣和園區財力有限,不可能像廣東那樣,由政府安排大量的資金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此,要創新園區建設運作模式,在爭取建立“財務獨立、封閉運行、自求平衡、滾動發展”的一級財政體制基礎上,以經濟實體作為園區投融資及開發建設平臺;由政府投入土地和財政資金,通過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利用BT、BOT等開發建設模式,使有限的資產、資金合理有序調配和流動起來;盤活民間資本,引導民間資金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是招才引智,促進轉型升級。

結合園區實際,園區在做強做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發展??萍贾无D型,加強與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技術、人才、科研機構,為園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要研究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與園區企業開展交流合作,通過外引、內生,造就一批能夠為園區發展所用的創業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完善創新創業規劃和政策體系,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科技創業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培養園區發展的新動力。

五是整合資源,推進經營城市。

要強化“經營城市”的理念,盤活城市資源,激發城市活力,實現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將城市擁有的土地、設施、環境及其他各種資源要素資本化,以市場運作方式經營城市資

13 產,不斷加強園區建設力度,探索出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城市建設新路子。我們要大膽學習和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和做法,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學習、了解和掌握“經營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點的規劃和定位城市發展方向,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經營城市資源,發揮優勢,加快發展,走出具有縉云片區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

******赴廣東考察團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4篇

蘇州新區鹿山路58號

葉青 NGK(蘇州)精細陶瓷器具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鹿山路58號

葉青 PPG工業涂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66號

丁燕

PPG航空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以南,一號區間路以西

李慧聰 阿部商務印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木橋街30號

許兵

阿達生態建筑設計咨詢(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科研中心317室

陳妍妍 阿克蘇.諾貝爾.長誠涂料(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新區向陽路

仇蘊文 阿克蘇.諾貝爾工業油漆(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

唐云君 阿克蘇諾貝爾新勁汽車修補漆(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

瞿佳

阿特斯光伏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209號創業園C6017室.

馬振婷 阿特斯太陽能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石偉 埃比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華山路158-24號

包志煒 埃格霍夫調節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

季軼君 埃賽克斯電磁線(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北、金楓路東

俞先生 艾柯豪博(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7號廠房

金琦 艾普斯電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科技工業園火炬路39號

徐維薇

艾琪樂展示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陽山工業園二期俊峰工業廠房4號

crys 愛迪科(蘇州)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長江路433號。

王穎 愛爾德斯包裝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35號廠房

王益銀 愛普科精細化工(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48號

李媛 愛譜詩(蘇州)服裝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東渚鎮

尤紀美 愛生雅(蘇州)商品包裝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山路107號

杜群

愛威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7號廠房

葉蔚 安貝通信(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濱河路233號

季龍偵 安大略模具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長江路592-594號1#廠房。

陳獻芻 安捷資訊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35號標準廠房

姜禮麗 安能利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華山路33#-34#廠房

張霞 安速日用化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北、朝紅路東

顧偉忠

安通納斯設備制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火炬路科技工業園24號廠房

楊紅 傲偉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環保產業園17號標準廠房

袁儒 奧普康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1-2號。

王妍 澳特韋爾自動化(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729號

金柳燕

巴工業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橫山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8號廠房

陶金 巴開吉(蘇州)捆包安裝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新區何山路金莊工業區內

姜碧霞 巴拉斯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金燕路8號陽山科技工業園10幢

虞晶 白壽醫療器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625號第十二標準廠房302

魏珍 百達新材料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嵩山路北、金楓路東、新運路西。

謝振奎 百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馬運路南、金楓路西

肖晶

柏萊普建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大同路以南、建林路以西。

李慧 柏萊普門板(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大同路以南、石陽路以東

陸東 柏霆(蘇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三號區間路

張海燕

寶仁教育軟件開發(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金龍大廈405室

郭曉東

倍雅電子護理制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大同路20號出口加工區C-4標準廠房

夏文明 波賓電子束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珠江路455號

陳麗娟 波爾德射頻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環保產業園12號標準廠房

黃婷立 博瑞生物醫藥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233號

鐘琛 博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233號

陳晨 藏持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77號

袁紅

產機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中國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6#廠房

張紅軍 昌原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陽山工業園A14號廠房

夏鳴

長岡電子裝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火炬路科技工業園9號廠房

沈全明 長盛電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何山路368號

盧海琴 長興光學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建林路

龔逸婷

昶虹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獅山工業園一號標準廠房

吳春來 昶盛捷塑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何山路352-1號

孔文奇 超維數碼(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25號

曹秋鳳

超揚科技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經濟開發區大新工業園鴻禧路78號

超揚模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廠灘上90號

王繼平 超揚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廠灘上90#

王繼平

朝日電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8號廠房

陳月 傳宇通訊(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嵩山路128號

檀麗 創科精密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金楓路268號

張允宣 創邁精密金屬成型(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塔園路369-9號

肖慶云 創星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陳小英 創意塑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徐鈺

達昌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華山路158-86號

錢衛芬 達格測試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華山路158-27號。

凌雙富 達磨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1號標準廠房

趙潤華 大倉工業(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何山路底

鄒燕 大發光電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木橋街7號

唐利萍 大和光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金沙江路

董艷

大輝興業(蘇州)服飾輔料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813號

李衛東 大榮電腦配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長江路556號

龔中琴 大月精工(蘇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華山路158號

張凌

丹特拉夫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塔園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一區2號廠房。

丹騰過濾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珠江路855號10號廠房

浦軍霞 丹騰空氣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珠江路855號9#

浦軍霞 島津儀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

吳丹虹 德宏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36號

徐海霞

德華建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市滸墅關經濟開發區文昌路

馬書倫 德律泰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9號

劉光華 德碩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9號

呂莉 德威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火炬路52號

浦堅 第一維生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25號

周章曼 頂群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科技工業園

李芳

鼎華通信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科創路18號蘇州科技中心1號樓5樓

東華影像(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向陽路53號新創工業廊8號廠房。

盧青紅 東泰精密模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長江路663號

曹玉花

夏濤

陸振華 陳昌亞 東拓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A-9#

陸雅琴 東洋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鹿山路15號

張文

東友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橫山路98號新技術產業園5號廠房

張佳蕊 東友印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楓橋鎮長江路579號

劉莉

多利實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312國道東側,大白蕩南,大運河西,二渡河

龔美華 恩得利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8-31號

查琴

恩而希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8號廠房。

車美花 飛創(蘇州)電訊產品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33號

劉自如 飛得濾機(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

馮駿

飛宏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橫山路98號

童林初 飛利浦注塑(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高區華山路158號

張百花 飛龍工藝制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729號

許琴 飛馬信息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233號

俞文革 菲霓克斯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倪清源

菲斯達精密工業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分區陽山工業園A-7棟

nancy 芬丘奇過濾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民營科技園

朱軍 豐島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1號

葉青娟 豐澤實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嵩山路56號

華英 福記聯合(蘇州)餐飲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獅山路66號

劉兆成 富恒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9--3號

毛季芳

富蘭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2號標準廠房。

張興鋒 富士光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長江路600號。

王菊 富斯達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25號

馬溫亭 富優技研(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華楓路211號

李素清

蓋勒定量泵(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二期G3廠房

詹敏奕

格魯博工業機械制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長江路600號楓橋民營科技園3期1號廠房 顧麗萍 庚威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開山路西、泰山路北。

張燕 古橋物流產品制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53號新創工業廊

翟俊 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鹿山路69號

黃勝林 冠榮電腦配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長江路

蘇莉 光基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809號

張韻琇 光普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長江路735號

盛燕兮 光榮電子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湘江路1458號

湯佩華

光梭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原地址:蘇州高新區何山路368號)

田春 光通電(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滸墅關經濟開發區農工商總公司工業小區

毛季芳 光煒興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

吳秀麗 廣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233號

殷寒 國巨電子(中國)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

鄒巧英 哈曼JBL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山路3號

曹珺 海貝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科技工業園

朱錦

海高無限機器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11號標準廠房

李學艷 海利達電子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火炬路13號

葉紅

海拓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25號新創工業廠房12#-2

顧瑛 漢美機電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8-2號

王茵 豪雅光電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開山路以西、泰山路以南

張立平 合茂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

陳勝芳

合世醫療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湘江路東、光榮電子南

胡廣梅 和電機電維修(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市滸墅關經濟開發區大新實業總公司內

陸燕 和美光電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

沈小平 和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233號

肖晶 赫比(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73號。

張沖 恒發(蘇州)篩網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玉山路淮海街7#

徐偉國 恒啟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25號

張晴

弘揚暖通機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關分區陽山科技工業園內

黃民杰 宏杰(蘇州)包裝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珠江路525號

錢燕琴 宏泰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華山路158-3號

申秋琴 宏新科技工程(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

魏凱 宏煦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

魏凱

洪祥工程咨詢(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215號挹翠華庭2號樓C座108室

鴻碩精密電工(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128號

林芳玉 華邦光美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向陽路54號

楊曉文 華德麗服飾(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科技工業園

計文華 華迪信息管理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78號

顧翠珍 華鼎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塔園路236號

殷寒 華蘭生物工程(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鹿山路

牛景芳 華努迪克(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18號

吳元強 華曉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78號

李娜 華亞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10號

宋麗亞

環進餐飲自控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濱河路233號

姚建明寰震信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山路6號

秦靜

皇品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26#標準廠房

茅建珍 輝創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路勤 輝瑞蘇州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180號

仇仁勇 惠能華洲光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創業路168號

高雷

霍丁格包爾文(蘇州)電子測量技術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橫山路106號

路團興 霍克復合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65號

徐壽成 積水中間膜(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25號

張穎 吉利化學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塔園路358號

楊倩

吉致工程咨詢(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獅山路18號華福大廈901室

張玨 佳合醫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靈巖街16號

王珊

佳能(蘇州)系統軟件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209號蘇高新創業園二樓東

王蘇佳能(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馬運路266號

湯曉燕 佳能精技(蘇州)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馬運路266號

金艷

嘉科科技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分區陽山工業園12B

向剛 嘉實精密粉體涂裝(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王健 建大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湘江路755號

王群英 建宏金屬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青石路25號

沈雪峰

江蘇富士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蘇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鄧蔚路118號

楊曉玉

馮新

今湛光學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木橋街南

盧從英

金車健康器材(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周靜 金德精密配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科技工業園22號廠房

王惠芬 金聯信息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258號

董延

金日清潔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分區鴻喜路29號

周薇/袁倜 金鐘默勒電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漁洋街以南,金楓路以東

姚秋紅 津田耐普羅精細化工(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工業園

孫曉芳 精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金楓路183號

grace 井利機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三號區間路南、米托斯公司西

何會霞 敬鵬(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189號

沈樂云 靖能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山路88號

曹子童

久玖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29號新創8號工業廠房南5樓

陸國英 久尹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科技工業園B1廠房

李悅

菊水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25號新創工業廠房12#-2第5層

張濤 巨貿高強精密組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7號

唐智靜 鉅豐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街道華山路158-38號

陳琴 鉅茂電子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26號

李紅 聚益(蘇州)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泰山路138號

李娟 均強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塔園路236號

余燕

卡爾托利(蘇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鴻禧路以南、聯港路以西

陳玉峰 卡樂電子(蘇州)有限責任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26號廠房

葛靜 開泰制管(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55號

徐秋芳

凱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馬運河北、金楓河東、鹿山路南

黃子奮 康碩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京楓運河以東、金楓路以西、馬運河以南

肖晶 科德寶.寶翎無紡布(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588號

顧靜珍 科德寶家居用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588號

韋玲 科蒂斯儀器(中國)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山路86號

佛琳 科動控制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

葉倩

科朗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聯港路以東,鹿山路以北。(現:橫山路36號)

Ellen Jiang 科瑪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88號

稽東

克諾爾車輛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8號楓橋工業園138-140廠房

李懿知 客我禧音響(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3號

顧曉紅

萊特工程顧問(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205號金龍大廈406室。

郭曉東 樂蘭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向陽路53號新創工業廊6#廠房

張華 樂蘭電子樂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向陽路53號

朱妍 雷貝斯托摩擦產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

江皓 力捷電腦(中國)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

馬銀華

力特光電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鴻禧路以南,石陽路以西

李鈺明 立峰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

袁小姐

利誠紡織(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楓橋鎮長江路558號

呂紅梅 利科光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木橋街7號

陳艷芬

利擎(蘇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火炬路科技工業園61號

王靜 利信光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木橋街7號

陳艷芬

栗田工業(蘇州)水處理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環保產業園31#-32#廠房

仰瑾/劉金梅 聯盈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獅山工業園黃埔街10號

黃敏惠 聯志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

朱永玲

林立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25號新創工業廠房12#4第一層

孔惠惠 琳得科(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30號。

劉艷華

六基精密玻璃(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向陽路53號新創工業廊9號廠房

付偉蓉 路華測試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42號

徐恒英 羅技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嵩山路3號

滕彥 羅禮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中國蘇州新區馬運路288號

沈秋娟 羅妮爾(蘇州)模具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塔園路369-19號

車俊成 麥德龍物業管理(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長江路579號

陳飛 麥格納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258號

羅云陽

昴星團(蘇州)超聲波技術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69號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園7#廠房東

張海燕 茂進系統(蘇州)計算機應用軟件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209號創業園A5016室

趙楓 玫珠康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25號。

楊林曉

美達高(蘇州)金屬橡膠制品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支英街東廠房3號。

溫廣麗 米樂美電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關石陽路西

王勤勤 名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233號

常琴 明德(蘇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紫金路85號

任麗娟 明基電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新區珠江路169號

趙燕 明基逐鹿軟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獅山路268號

陳穎 銘友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江曉霞 銘??萍?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江曉霞

睦月電機(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南、朝紅路東

何平剛 納爾科工業服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塔園路88號

趙麗麗 納生微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326號

章雅敏 耐普羅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8-3號

周經相 耐普羅塑膠模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

劉云鵬,孫煥平

紐佩斯樹脂(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127號

胡翎

紐威工業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天目山路南、富春江路東、普陀山路北

耿冬梅 紐威流體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建林路以東、泰山路以北。

耿冬梅 挪度醫療器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科技工業園火炬路19號廠房

陳若愚 諾瓦化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258號(中國留學生創業園內)

朱培培 朋友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18號

范俊浩 普立萬聚合體(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38號

黃曉薇

普利明(蘇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625號創業大廈四棟五樓

邢菊 普羅機電(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東渚鎮

顧國華 普強蘇州制藥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

仇仁勇

奇力新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竹園路12號

劉忠勝 千代達電子制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塔園路79號

劉真瑜 強茂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陳彩萍 強世精密(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何山路352-2號

王麗 全鋒科技(蘇州)軟件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25號

高婷英 群邦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何山路368號

包珺

榮昌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西木合街9號

徐蓓月 瑞中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金楓路225號

錢麗娜

三高工程(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黃埔街69號銀河工業園三號廠房

張玲 三光化成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珠江路漁洋街2號

趙慧英

三和工程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87號8#廠房南辦公樓第五層

陳穎 三黃利百德(蘇州)服裝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25號創業大廈

毛懷光 三洋電子部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348號

趙延慧 山東華力電機集團蘇州電機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泰山路188號

王毅

山段包裝制品(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滸墅關分區文昌路7號。

吳艷萍 上陽(蘇州)紙器包裝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湘江路1268號

張秀鳳 神箭數碼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竹園路209號A-4003

孫玲 神州精密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813號

熊毅君

升輝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金山路3號億迪工業大廈1樓。

胡燕萍 生榮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

錢文君

聲揚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新區向陽路9號

胡鳴奇 聲揚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10號標準廠房

程小軍 圣暉工程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687號6F

武靜 盛詮紙業(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廣東街66號

秦靜 施恩禧電氣(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華山路158-6號

王茜 世聯汽車內飾(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50號

李紅艷 仕龍閥門水應用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火炬路16號

陸琴 首屋爾金屬(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廠房

尹善姬 雙虎塑膠(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濱河路1433號

鄒建英 順固通用工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市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陳娟 思德泰克(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朝紅路388號

胡先生

思卡帕膠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2號工業廠房12#-3棟4樓

余敏華 斯必克機電產品(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楓橋鎮華山路158號

展昭鵬 斯達克助聽器(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玉山路78號

陸幸珍

斯塔爾精細涂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永安路以南、滸金路以西。

張丹鳳

松下電工電子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淮海路1號

吳瑛 蘇爾特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

陸獻 蘇蒙清潔器具(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濱河路125號

劉慶文 蘇州PPG包裝涂料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向陽路66號

王靜薇

蘇州UL美華認證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新區橫山路98號

李介然 蘇州阿?,m高壓電氣開關有限公司

蘇州高新區鹿山路以北、金楓路以西

胡怡 蘇州艾爾凱電訊產品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火炬路33號科技工業園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5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團體名稱為蘇州工業園區熱處理設備行業協會(以下簡稱《本協會》)。英文譯名: Suzhou Industrial Park Heat Treatment Equipment Association。英文縮寫:SIPHTEA。

第二條 本協會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組建,以蘇州工業園區熱處理行業及其他相關行業企業法人為主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的行業性社會團體組織。

第三條 本協會的宗旨:促進地區、行業的經濟發展;溝通會員與政府的聯系;在行業管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增強各企業市場競爭力;協調會員的關系,保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本協會遵守憲法、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為指導。

第四條 本協會的行業指導單位是蘇州工業園區經濟貿易發展局,登記機關是蘇州工業園區社會事業局。

第二章 職 能

第五條 本協會的職能如下:

(一)宣傳、貫徹國家和政府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研究本行業在改革開放中的新情況和發展問題,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涉及行業利益的事項,提出經濟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企業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二)組織本行業的交流與合作;收集、整理、發布國內外本行業的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市場拓展,推介行業產品,促進行業內部及相關行業間的配套合作

(三)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協調會員關系;

(四)制定行業內規章制度和爭議處理的規則和程序,并監督會員執行,對會員之間、會員與非會員之間或者會員與消費者之間就行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爭議事項進行協調,維護行業內的公平競爭;

(五)監督執行本行業行規行約,恪守誠信原則。對違反行規行約,損害行業整體形象的會員,采取相應的行業自律措施;對違法經營的企業,報政府有關部門予以查處;

(六)促進與政府溝通,反映行業心聲,承辦政府及有關部門委托事項;

(七)接受政府有關部門轉移或者委托協會承擔的行業評估論證、技能資職考核、行業統計、行業發展規劃和有關技術標準的制訂等職能;

(八)組織經驗交流,指導幫助會員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素質;

(九)開展行業協會宗旨所允許的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其他公益活動。

第三章會 員

第六條 本協會的會員是團體會員。

第七條 申請加入本協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依法取得工商部門核準登記或經國家批準的本行業企、事業單位和科研單位、院校、及其它經濟組織;

(二)承認本協會的章程;

(三)自愿加入本協會。

第八條 會員入會程序是: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經常務理事會討論、并由半數以上常務理事通過;

(三)由協會理事會或理事會授權秘書發給同意吸收入會的有關文件。

第九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享有本章程所規定的表決權、選舉權、被選舉權、罷免權和監督權(名譽會員不享有上述權利);

(二)參加本協會舉辦的有關活動。

(三)獲得本協會服務的優先權。

(四)對協會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

(五)入會自愿,退會自由;

(六)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十條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和協會章程、執行協會決議,遵守協會制度的行業規范和自律規章,維護行業利益;

(二)完成協會委托的工作,支持并參加協會的各項活動;

(三)主動向協會反映情況,提供有關所需資料、報表;

(四)按規定交納會費;

(五)協會章程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十一條 會員退會應向協會遞交書面函件,退出協會并交回會員證。會員如果在兩年內無故不繳納會費或不參加本協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二條 會員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或協會章程的,或不履行協會章程規定、違反行業規范和自律規章的;給協會名譽及行業聲譽造成嚴重損害的;經理事會三分之二以上與會者通過,予以公示除名。

第四章組織機構

第十三條 協會的組織機構由會員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組成。會員大會是協會最高權利機構。理事會是會員大會的執行機構。秘書處為協會日常工作機構。

第十四條 會員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狀況;

(四)決定終止事宜;

(五)決定其它重大事宜。

第十五條 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會員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理事會在會員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協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大會負責。第十七條 理事會由會長或常務副會長主持,會長或常務副會長缺席時,指定一名副會長代行常務副會長職權。

第十八條 理事會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會長,副會長及常務理事;

(三)召開會員大會,并向會員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四)決定會員的除名;

(五)決定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六)決定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和免職;

(七)根據會長提議決定秘書長的任免

(八)根據秘書長提議決定副秘書長的任免;

(九)領導本團體各機構開展工作;

(十)制定行業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和爭議處理規則并監督會員執行,審定協會工作計劃;

(十一)決定其它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三分之二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

第二十一條 本協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常務理事人數不超過理事人數的三分之一。

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九條第

一、

三、

五、

六、

八、

九、十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第二十二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條 常務理事會至少半年召開一次會議。

第二十四條 本協會的會長、副會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具有區域代表性,對所在區域的對外服務業務發展有一定影響力;

(二)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

(三)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四)無刑事處罰記錄(過失犯罪除外);

(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五條 本協會會長、副會長任期四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如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任職年齡或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會員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會員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并經社團管理部門批準后方可任職。

第二十六條 協會設會長一人,常務副會長兩人,副會長若干人。會長、常務副會長由理事會選舉。會長、副會長應是理事單位負責人,能勝任協會領導工作。會長為本協會法定代表人,且在國家機關無現任公職,個人信用良好。

第二十七條 本協會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本協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第二十八條 本協會設置秘書處,為理事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秘書處可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干人。秘書長、副秘書長及秘書處辦事機構的負責人由常務理事會決定。第二十九條 秘書長主持秘書處日常工作,必須是專職人員。

第三十條 本協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秘書處)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工作計劃;

(二)協調會員開展工作;

(三)決定秘書處辦事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任和辭退;

(四)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一條 本協會經費的來源:

(一)會員單位繳納的會費;

(二)捐贈和資助;

(三)承辦政府部門委托事項獲得的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它合法收入。

第三十二條 本協會經費必須用于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發展。會員退會或被除名時,不得請求協會退還已繳納的會費或資助、捐贈的財產。

第三十三條 本協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協會的財務預決算報告,提交理事會審議通過。

第三十四條 本協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理交接手續。第三十五條 本協會的資產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于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并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本協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三十六條 本協會換屆之前,聘請專業審計事務所審計,并作出審計報告。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七條 對本協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審議后報會員大會表決通過。

第三十八條 修改后的章程,須在會員大會通過后的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并報社團登記管理部門核準后生效。

第七章終止程序及廢止后的財產處理

第三十九條 本協會因故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條 終止動議須經會員大會表決通過,并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四十一條 本協會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部門指導下成立清算工作組,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四十二條 本協會經社團管理部門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后即為終止。

第四十三條 本協會終止后的剩余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管理部門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于發展與本協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四條 協會設名譽會長、顧問等榮譽職務,人選由理事會決定。第四十五條 章程的解釋權屬本協會的理事會。

蘇州工業云范文第6篇

一、蘇州市基本情況

蘇州市位于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既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國土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國土面積1650平方公里。全市戶籍總人口624.43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35.31萬人。全市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市五個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虎丘區六個區和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兩個開發區。200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701億元,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66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3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89元 。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人矚目,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在長三角州乃至全國已經成為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蘇州市不僅在城市改革與發展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且在農村改革與發展方面同樣處于領先地位,蘇州模式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指導性。上世紀

八、九十年代的“蘇南模式”,通過鄉鎮企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為全國農村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足可借鑒的經驗。近年來蘇州市充分發揮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農業現代化幾個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黨的十六大以來,蘇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堅持“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和“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互動并進,整體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政策制度創新、新型集體經濟、農村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城鄉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二、蘇州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

蘇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蘇州市統籌城鄉也在不斷深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奠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紀初,開發區建設帶動了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為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國際化創造了條件。近年來,蘇州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確定了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從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完善工作機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蘇州市的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確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蘇州市地處東南沿海,改革開放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十七大以來蘇州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在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確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了全面推動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

蘇州市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蘇州農村既保持魚米之鄉優美的田園風光,又呈現先進和諧的現代文明,逐步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區域分明、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文明、組織堅強有力、鎮村管理民主的蘇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機制、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制度環境、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體系、城鄉一體行政管理體制,率先實現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

按照總體目標,蘇州市制訂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2009年是重點突破年,著力推進23個先導區的先行先試工作。2010年是整體推進年,整體推進“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工作。2011年為“全面提升年”,建立較為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機制,全面提升“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工作水平。

(二)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制度框架

蘇州市以構建政策制度框架為關鍵,強化改革的整體設計和系統安排,制定出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形成了基本的綜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框架。

十七大以后,蘇州市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基點,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關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等規范性文件,在政策層面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為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完善了制度安排。概括而言有十個方面。

1、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2、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洜I水平。

3、鼓勵和支持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農業專業合作等三大合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4、統籌城鄉就業、創業機制,引導農民進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

5、加快被征地農民納入城保的銜接,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6、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7、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8、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社會治安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9、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探索縣級市設區、中心鎮區鎮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

10、健全城鄉一體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三)基本建成了城鄉一體化工作機制

城鄉一體化發展事關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全局,是一項城鄉聯動,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工程。蘇州市在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工作機制上開拓創新,探索和完善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爭取把蘇州市列為江蘇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取得了先行先試權,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2、 制訂了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和三年規劃,明確了改革發展的方向和任務。

3、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專門工作機構,協調部門之間,上下之間動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暢通了工作通道。

4、建立四套班子領導聯系試點區的工作機制,強化了領導職責。

5、明確了相關部門工作任務,形成了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四)“三農”與“三化”互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關鍵是農村發展。蘇州市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戰略方向,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1、堅持富民優先原則,發展“三大合作組織”,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蘇州市一直把“富民強村”、增加農民的收入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蘇州市農民的收入一般由幾部分構成:傳統農業收入、工資收入、政策性收入和財產投資性收入,其中財產投資性收入是改革開放以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部分。蘇州市在穩定增加農業收入、工資收入、政策性收入的同時,創新機制,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投資性收入。增加財產投資性收入主要途徑是推進“三大合作”。“三大合作”指“社區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種農村新經濟組織。蘇州市推進三種股份合作從2001年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現在蘇州全市三種股份合作組織累計達2768家,持股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0%,2008年收益分配24億元。三種新經濟組織既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投資性收入,又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規模。2008年底,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665億元,村級集體總資產303億元,村級總收入48億元,村均收入339萬元。全市84.5%的村收入超過100萬元,79個村超過1000萬元。張家港永聯村、長山村,相城渭西村、靈峰村、采蓮村和吳江盛澤漁業村村級可支配收入超3000萬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8年達11789元,其中財產投資性收入比重已達30.5%。吳中區木瀆鎮在全市率先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去年村均收入超1000萬元,金星村戶均股份分紅達1.6萬元。以三種股份合作為載體,蘇州市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建立,農民開始走上一條“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2、因地制宜推進“三形態”,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

蘇州市以城鄉規劃一體化為載體,打破傳統城鄉分割規劃舊格局,強化城鄉聯合和市域整體意識,在農村產業布局上,因地制宜,突出推進三種形態。第一類是地處工業和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進程。第二類是工業基礎較強、人口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鎮化步伐。第三類是地處農業規劃區、保護區的行政村,以現代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推動一次產業與

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通過幾年的推進,蘇州市農村三種產業形態已經初步奠定了基礎,產業布局趨于合理,正在形成村村有產業,產業有特色的格局。

3、推動“三集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資源的整合優化。“三集中”就是在總體規劃框架下,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因地制宜,推進“退二進三”、“騰籠換鳥”,或“退二還一”、異地置換工作;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鼓勵農戶間規范自由流轉,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發展規?,F代農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換房進城進鎮,或就地集中居住。目前蘇州全市已有75%的農村工業企業集中到工業園,有近40%的承包耕地實行了規模經營,有近35萬戶農戶搬遷到860個集中居住點居住。“三集中”使農民生產、生活、居住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三集中”是一種有效的城鎮化運作模式。

4、實行“三置換”,保障農民利益和長效收入。“三置換”就是:集體資產所有權、分配權置換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土地承包權、經營權通過征地置換基本社會保障或入股換股權;宅基地使用權可參照拆遷或預拆遷辦法置換城鎮住房(或二三產業用房,或置業股份合作社股權),或者直接進行貨幣化置換。通過置換機制,建立土地資源增值收益共享效益,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最終保障了農民的長期收益。

5、打造農業示范區,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蘇州市突出“優質糧油、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業”四大特色,啟動實施了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規?;痉秴^”建設工程,建成了3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成高效農業163.2萬畝,設施農業31.7萬畝,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2.8%。示范區和規模經營農業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標準化建設步伐,以綠色無公害為特征的特色農產品快速發展,總數達到1295個,蘇字號精品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明顯提升。2008年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44億元,其中23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規模農業帶動了生態觀光農業發展,已建成全市生態觀光農業基地150多個,2008年鄉村旅游人數超過1000萬,直接經營收入17億元。

(五)著力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發展上提升新水平,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首先,2003年以來,蘇州市打破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建設體制,以解決交通與環境基礎設施為重點,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在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方面取得突破,推進了城鄉交通、環保、林業一體化進程。其次,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重要載體,為農村、農民提供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教育方面,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小學校公用經費兩方面消除城鄉差別。醫療衛生事業,一方面推動鄉鎮醫療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一方面實施大醫院與鄉鎮醫療機構合作,提升醫療水平,為農村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再次,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城鄉社會保障對接機制。目前蘇州市已經基本建立起醫療保險、就學保障、就業幫扶、創業扶持、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等針對農民的社保體系,為農民提供了與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制度,突破了農村合作醫療框架,走在全國前列。

(六)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隨著蘇州統籌城鄉各方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涌現出張家港市永聯村、常熟市蔣巷村、太倉市偉陽社區、昆山市晟泰村、吳江市新樂村等30個新農村建設典范,以及一大批示范村和現代農業園區,有效提升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蘇州市決定張家港市金港鎮等23個鎮(建設片區)為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各試點工作先導區在原有基礎上,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班子,明確試點工作職責。力爭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象個樣”的目標,為蘇州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三、蘇州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總體判斷

(一)蘇州市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達地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有益探索

蘇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城鄉經濟社會獲得了迅速發展。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蘇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三農”與“三化”互動,在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結構、農村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面貌、農民權益保護和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積極地變化。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蘇州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和戰略選擇。蘇州關于綜合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探索為經濟發達地區積累了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是經濟發達地區擴大發展空間和解決“三農”問題兩個方面的必然要求

蘇州經濟發達,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空間不足。蘇州市土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不到半畝,農戶分散居住,土地規模經營不足。有限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城市發展空間受限。城市要發展,必然要求拓展發展空間,統籌城鄉,通過土地集約,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是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盡管蘇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還很明顯。而且在農村耕地資源日趨減少和財政政策性轉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不足,解決“三農”問題仍然是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的戰略任務。兩個原因決定了蘇州市統籌城鄉,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性。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拓展城鎮發展空間不僅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然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欠發達地區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蘇州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所采取的“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可以較好的解決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約利用,既能夠解決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問題,也可以較好的解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問題。這些措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三)經濟發達地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明顯的操作優勢

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發揮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作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依靠較好的經濟實力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所必須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農民就業、社會保障等事項,提供較強的資金支持。蘇州市經濟發達,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具有明顯的操作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面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還是要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才有堅實的基礎。

四、蘇州市深化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

蘇州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還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但深層次分析,蘇州城鄉空間布局不到位、資源配置不完善、政策法律不配套、農民增收相對緩慢仍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和難題,需要通過深化綜合配套改革,逐漸加以克服和消除。

(一)發展的不平衡性比較突出

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有差距。盡管蘇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而且,在農村耕地資源日趨減少和財政政策性轉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不夠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拉大趨勢。第二,城鄉社會事業建設還有差距,公共服務相對滯后。近年來各級財政加大了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但是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環境、衛生等方面相對滯后,難以提供與城鎮相同的公共服務。第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差距。主要是部分偏遠或純農業地區的農村,路、橋、電、燃氣、公交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在一些規劃編制需動遷的非保留村莊,基礎設施老化和不配套,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

(二)農村規劃相對滯后

蘇州市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突破城鄉地域分割,規劃延伸到鎮村,基本實現市域規劃全覆蓋。但是規劃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規劃的協調性差。比如,全市各地都按向城鎮集聚的原則,規劃編制了集中居住點,但由于城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沒有有效銜接,致使除項目動遷農戶可以向規劃居住點集中外,其他需要建房的農戶難以向居住點搬遷,不僅影響了農民生活,也影響了城鎮化發展。第二是規劃嚴肅性不夠。有些地方因領導變動或招商項目,隨意變動規劃。比如,有些地方近幾年僅農民集中居住點規劃就數次變動。還有,農業產業規劃往往讓位于

二、三產業發展,造成基礎設施投入的嚴重浪費。第三是規劃整體性不足。主要是市與各市區域之間、各建設領域之間的規劃仍缺乏整體性。在產業布局上,缺乏全市宏觀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缺乏配套性,重復建設比較普遍。

(三)二元制度設計依然存在

蘇州市把消除二元結構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在制度建設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的二元制度設計還有表現,特別是一些瓶頸性制度依然存在。第一是農民的“三大產權”。宅基地的使用權、集體資產所有權、承包土地經營權,其產權關系尚未明晰,農民還不能將其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和流轉,限制了農民進城就業和居住,影響了城鎮化的推進。農民“三大產權”不能合法處置,農民就難以減少,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第二是戶籍制度。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沒有革命性突破,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政治、經濟、社會待遇的二元性也將繼續存在。

(四)農村居民分散居住制約著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

蘇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已具備了一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但是農民居住分散嚴重制約著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蘇州全市共有自然村莊20914個,平均每個村莊不到40戶,近40萬戶農戶經營耕地,平均耕種土地在3畝左右。蘇州在全國已成為村莊規模最小、農民居住最分散、耕種土地最細碎的地區之一。由于農民土地分散,經營面積過小,農民難以實現規模經營,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配置,影響了農民有效增收,難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是由于農民居住分散、村莊規模偏小,道路、水電、網絡、管網污水等基礎設施投入成本大、利用效率低,造成多數農村難以享受城鎮相等的基礎設施條件。同時,農民居住分散,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相對集中,一部分農民難以就近享受醫療衛生、文體活動、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務。農民居住過于分散,已客觀上影響了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提升。

五、在蘇州進行項目試點的建議

蘇州作為中澳管理項目的試點之一,在綜合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在下一步推進項目試點和更長遠的實際工作中,應當重點從土地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就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進行創新和突破。

(一)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為目標,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蘇州地少人多是現實,必須要通過土地的集中利用,既要能保證城市發展、又要發展現代農業,更要保證農民利益。結合目前蘇州在土地制度方面已有的探索和經驗,試點改革可在以下方面開展。

1、建立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用土地流轉機制,保證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制度獲得穩定收益。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戶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進一步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步伐,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洜I和組織化水平。

2、完善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農村非農集體用地使用權流轉范圍、程序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將非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全面納入土地有形市場。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參與和共享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合理分配機制。

3、繼續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辦法。在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前提下,加快農民居住向中心村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步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促進城鄉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4、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換商品房工作。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戶將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通過建立置換機制,探索宅基地退出機制,促進城鄉之間土地要素的流動,改善村鎮用地結構,優化各類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二)以實現全民社會保障為目標,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建設

蘇州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覆蓋城鄉居民及全體勞動者,在此基礎上,應加快將勞動年齡段被征地農民及非農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養老保險,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向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銜接,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具體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

1、完善農村居民和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障的政策體系。第一,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將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第二,將在城鄉各類企業務工并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村居民,全部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第三,鼓勵農戶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社會保障、商品房,對置換社會保障的農村居民,在勞動年齡段內的,通過采取免費培訓、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其就業創業,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2、建立養老保障待遇標準的正常調整機制,逐步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各類保障對象的待遇水平。

3、建立統一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按照覆蓋范圍、保障項目、待遇標準、醫療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統一”原則,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穩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三)以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為目標,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大量的農民將脫離土地和農業生產,轉變為城鎮生活生產方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以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業工作,具體可

以在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1、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就業、失業登記制度。

2、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包括鼓勵用人單位吸納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招用農村就業困難人員的用人單位給予補貼,為失業登記的農村居民提供免費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服務,用地企業按比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以及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和失地農民用人單位給予稅收優惠等內容。

3、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勵農民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機制。建立城鄉一體化創業推動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對有創業愿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及被征地農民進行免費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專家評析、項目推介、創業孵化、融資服務、開業指導、后續服務。農村勞動力自辦實體的,享受與城鎮人員同等的扶持待遇,安排農村勞動力創業的創業孵化基地,給予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居民靈活就業。將公益性崗位的范圍延伸至行政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援助安置,安排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崗位,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

4、完善城鄉統一的職業培訓制度。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城鄉社會培訓體系,完善城鄉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普惠制;建立企業內部外來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崗位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機制,開展農村勞動力崗位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試點的企業,可享受政府相關培訓經費補貼政策。增加地方財政對本地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

(四)關于中澳管理項目試點選點

上一篇:世園會筆試范文下一篇:社戲復習卷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