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蘇州的詩句范文

2023-09-24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1篇

一、智慧物流的作用及其特點

智慧物流已經成為了當今物流行業發展中的重要發展模式,在物流工作中,智慧物流通過數據分析來解問題,極大地優化了物流行業的工作內容,有效地降低物流傳輸的成本,促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企業收獲的回報更加豐厚,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物流行業與信息智能技術結合必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智慧物流的智能化、柔性化、一體化、社會化的特點,增強了企業對客戶的重視程度,維護了客戶的權益,增加了商品的流通量,減少了企業物流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二、當前我國智慧物流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雖然智慧物流已經提出快十年的時間了,并且在此期間,智慧物流在傳統運輸業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相比較其他國家,我們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仍然有待提高,我們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例如說,我國相關企業逐漸增多,但是很多企業并沒有創新機制,大多數企業的工作模式很是相似;同時,我國互聯網技術在各大行業的應用中,雖然起到了一些很大的作用,但是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優秀企業來說,我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仍然會有一些技術上的限制,從而導致了一些物流企業的發展很難形成更大的規模。另外,我國國土面積大,而部分地區發展不均衡,物流運輸過程中成本較高,導致商品價格很難降下來,因此,使用人工智能節約資源,協助工作人員共同工作,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三、構建蘇州智慧物流業的相關策略

(一)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戶產業類型的不同,做出適合的發展方案。

從智慧物流中物流園建設的角度來說,除了要對物流園硬件建設有一定要求之外,還要完善它在運輸方面的服務系統,需要企業制訂合理的規章制度,明確工作任務,對未來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規劃。

而在開展物流業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及時地了解不同地區主要面對的企業產品性質及其運輸的需求,考慮當地的交通是否滿足貨物傳輸過程中所需要的條件。同時要了解該地區其他物流行業的經營情況,在真正落實的過程中要提出一些惠民政策,加大當地人對蘇州智慧物流的了解程度。

(二)完善企業網絡平臺的資料,方便客戶了解蘇州智慧物流行業的相關信息。

完善物流信息交互平臺,客戶可以隨時從互聯網上了解到當下自己的貨物信息,智慧物流更加注重客戶的需求,對大數據分析功能有更高的要求,這才是對智慧物流最深刻的詮釋。

在信息平臺上,要有在線的工作人員隨時為客戶解答問題,增加客戶對蘇州智慧物流的信任感,從而為該企業過得更多與該客戶長期合作的可能,獲得穩定的客戶,不斷提高企業的聲望。

貨物運輸的相關信息要及時反饋給企業和客戶。而在物流信息平臺上,除了有讓客戶可以迅速了解到自己貨物的物流信息,也要在平臺上加入對蘇州智慧物流企業的相關介紹,幫助客戶了解不同運輸公司服務的區別,知道蘇州智慧物流企業的優勢與特色,了解不同運輸方式的運輸數據,在下一次需要運輸的時候能夠想到蘇州智慧物流企業,另一方面,平臺上也應該添加企業相關成果展示的模塊,方便客戶對蘇州智慧物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使用基于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技術手段,有效提高物流傳送效率,明確蘇州智慧物流在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運輸手段,也可以了解主要面對的客戶人群。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幫助企業全面了解客戶的需要,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客戶。

(三)加強對各項技術的使用,大幅度提高物流運輸效率。

智能物流需要利用多種技術才能實現物流智能化,例如,為了能夠更快更安全地實現物流信息的采集,利用二維碼和條形碼掃描技術收集信息已經變得異常普遍了。同時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從海量的繁雜的各類信息中,為企業將來的發展做出預測,讓企業有更加美好的發展。

采用地理信息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跟蹤貨物運輸的動態信息,讓客戶與企業人員可以快速了解到貨物所在的地點,及其收寄快遞的地址,并將信息在地圖上以生動形象,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最重要的是,一直以來,我國物流公司在節約資源這一方面做得不足,有效利用智能技術手段,方便企業提高在貨物運輸過程中對運輸工具的使用率。

(四)完善開發智慧物流業過程中的相關機制,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蘇州智慧物流業在構建過程中也要學習國內外其他企業物流方面的優點,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智慧物流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智慧物流中學會創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時刻清楚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順應市場發展趨勢,來實現企業在新時代新技術的背景下的長期發展。企業內部在管理方面不但要有一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互聯網技術發展上也要解決好與客戶交互的問題,優化企業工作環境,加大對企業內部人員的培訓,聘請優秀的各種專業人員,有效解決智慧物流中的不同環節遇到的各種問題,制訂優秀員工獎勵機制,培養員工的企業精神,從而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企業的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語

總而言之,物流行業智能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已經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各個企業不但應該有一個完善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也應該獲得相應的技術支持,同時注意對人才的培養,關注市場的動態變化,才能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摘要:為了探索蘇州智慧物流行業的構建,本文先對智慧物流的相關概念做了一定的闡述,再對智慧物流在我國的發展現象展開論述,最后對蘇州智慧物流構建的相關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智慧物流,技術,構建策略

參考文獻

[1] 張建超.我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及經濟價值分析;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7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2篇

蘇州園林的主人, 或是辭官歸隱的賢士, 或是滿腹經綸的學者, 或是風流倜儻的詩人, 或是才華橫溢的名士, 他們將自己的社會理想、人生價值、才情雅志全都融入這一方方精巧絕倫的小園之中, 借助有限的物質實體, 鋪衍出無盡的心靈空間, 形神合一。而園中那一副副意味雋永的楹聯, 則是園林主人最直白的心靈陳辭, 最忠實的精神代言, 也是我們開啟古人心扉解讀歲月章回的鑰匙。

《論語·季氏》曰:“不學詩, 無以言。”文學透視心靈, 傳達情感;園林釋放身心, 折射審美。蘇州古典園林正是與古代文學完美交融而成的“詩畫園”, 園中楹聯文筆清新素雅, 少生僻晦澀字眼;一般為工對, 少寬對、流水對, 更無借對;表達技巧靈活多樣, 善用修辭, 且追求意勝, 常能平字見奇, 富于表現力。

一、構思精巧, 手法多樣

蘇州園林中的楹聯, 有些在技巧上別具一格, 采用嵌字、疊字、重字等形式, 或巧妙穿插數字, 清新奇巧, 含蓄俊逸, 構思新穎, 意趣深遠。

(一) 嵌字

嵌字聯是在對聯創作中, 嵌入某些人物、事物或景致的名稱, 使主題表現更為突出。

橫塘彩云橋上明柱鐫聯:“彩色煥虹腰, 水曲堤平資利濟;云中排雁齒, 流長源遠阜民生”, 上下聯首字和尾字分別嵌進了橋名和造橋者名, 構思極為精巧。藏頭嵌名, 又稱鶴頂格嵌字;聯尾嵌字, 又稱雁足格嵌字。藝圃朝爽亭對聯:“漫步沐朝陽, 滿園春光堪入畫;登臨迎爽氣, 一池秋水總宜詩”, 聯中上下句第四字分別嵌入朝、爽二字, 為蜂腰格嵌字。

(二) 疊字

疊字, 又名“重言”, 是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以疊字法作楹聯, 語音和諧悅耳, 節奏明朗, 韻律協調, 含義豐富, 抒情達意生動形象, 可以獲得特殊的表達效果, 集形、聲、色、情于一聯, 韻味濃郁, 別致精巧, 妙趣橫生。

網師園看松讀畫軒中有一副著名的疊字聯:“風風雨雨, 暖暖寒寒, 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 花花葉葉, 卿卿暮暮朝朝”, 此聯由十四對疊字組成, 節奏鮮明, 如穿珠成串, 美玉雙叩, 聲聲悅耳, 極富音樂感。順讀、反讀都合韻律, 且字意通順, 流暢自然。聯語皆取自耳熟能詳的詩文, “尋尋覓覓”出自李清照的《聲聲慢》, “鶯鶯燕燕”出自杜牧的《為人題贈》, “卿卿”是晉人王戎之妻對其愛稱, “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堂賦》, 將之有機融為一體, 令人浮想聯翩。上聯寫景, 四時皆含, 意蘊無限, 明秀風光躍然眼前;下聯抒情, 曼調柔情, 連綿回環, 極富韻味。

(三) 重字

重字可以起到強調、突出之表意效果。

曲園樂知堂對聯:“三多以外有三多, 多德多才多覺悟;四美之先標四美, 美名美壽美兒孫”, 充分展現了當年俞樾因福壽雙全、子孫成才而躊躇滿志的心情。

(四) 巧用數字

在楹聯中巧妙地嵌入數字, 可以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動, 讀來清新明快。

拙政園荷風四面亭四面環水, 水中廣種荷花, 三面植柳, 隨風搖曳, 亭中有一絕妙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聯出句仿濟南大明湖歷下亭劉鳳誥所撰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對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見訪》詩中名句“看待詩人無別物, 半潭秋水一房山”, 有移花接木之妙, 聯語巧蘊“一、二、三、四”之序數, 更兼寥寥數筆同時勾畫亭中所見四季之景觀, 有具像化的質感, 堪稱三絕。

二、巧用修辭, 生動傳神

蘇州園林楹聯多采用比喻、比擬、排比、雙關等修辭手法, 化靜為動, 化抽象為具體, 摹景抒情細膩傳神。

(一) 比喻

在楹聯中運用比喻手法, 可以化平淡為生動, 化抽象為具體, 給人具像化的美感, 如景在眼前, 伸手可得。

滄浪亭翠玲瓏對聯:“風篁類長笛, 流水當鳴琴”, 以悠揚的笛聲、婉爾的琴音喻風云流水, 以動寫靜, 以有聲寫無聲, 如聆天籟, 清新可人, 悠長深遠, 回味無限。

(二) 擬人

擬人手法的恰當運用, 可以化靜為動, 賦予所繪之景個性、情感和生命, 令讀者仿佛化身其中。

網師園濯纓水閣有聯:“水面文章風寫出, 山頭意味月傳來”, “寫”、“傳”二字, 擬人傳神。水閣地面狹促, 有水景而無山景, 上聯為實寫, 下聯則借鄰近假山與天邊明月納入畫中, 以虛補實, 山水風月完備無缺。拙政園與誰同坐軒聯“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無私”, 拙政園卷云山房聯“花如解語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也都耐人玩味。

(三) 排比

運用排比手法的楹聯結構緊湊, 節奏鮮明, 讀來流暢有氣勢, 抒情淋漓盡致, 富于感染力, 使人印象深刻。

留園五峰仙館內有一聯:“讀書取經, 讀易取變, 讀騷取幽, 讀莊取達, 讀漢文取堅, 最有味卷中歲月;與菊同野, 與梅同疏, 與蓮同潔, 與蘭同芳, 與海棠同韻, 定自稱花里神仙”, 上下聯各用五個排比句, 上聯取經典古籍, 述以書為伴的文士之樂;下聯列君子明花, 以花作喻, 表達不愿隨波逐流之品格。運筆先分后總, 一氣呵成, 氣勢恢宏, 寄托遙深。

(四) 雙關

一語雙關, 可以豐富楹聯的意蘊, 拓展其人文內涵。

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北窗對聯:“山勢盤陀真是畫, 泉流宛委遂成書”, 其中“宛委”一詞語帶雙關, 一作蜿蜒曲折, 與“盤陀”成對文;二又恰為傳說中夏禹得金簡玉字之書的山名, 寓變化于工穩之中, 想象豐富而奇妙。

三、追求意勝, 平字見奇

清代文藝理論家沈德潛有言:“古人不廢煉字法, 然求意勝而不以字勝, 故能平字見奇, 常字見險, 陳字見新, 樸字見色。”可見“意”的重要性。“意, 猶帥也;無帥之兵, 謂之烏合。”因此, “煉句不如煉字, 煉字不如煉意。”園林楹聯篇幅短小而意蘊深遠, 正是追求意勝, 以平字見奇, 自成高妙。

耦園城曲草堂有聯:“臥石聽濤, 滿衫松色;開門見雨, 一片蕉聲”, 從字面來看, 這只是一副普通的寫景聯。但仔細領會, 就會發現其用詞之妙, 尤其是對聲、色、虛、實的處理, 自然得體, 似乎信手拈來, 卻字字耐人咀嚼。上聯首句所寫聽濤, 系指風過松林激起陣陣濤聲, 臥石而聽, 衣衫落滿松針松葉。明寫聽, 暗寫看;先虛后實, 對應分明。下聯則反之, 先實后虛, 明寫看, 暗寫聽, 雖點明看雨, 實質的韻味卻落在聽雨打芭蕉的天籟之音。上下聯各只用一個動賓詞“臥石”和“開門”來引領讀者的感觀, 將大自然中的山石、松林、芭蕉、風起、雨落等景觀融為一體, 給人以山水野趣的強烈感受, 眼前如見風雨, 鼻息似聞清芬, 耳中猶聽天籟, 堪稱絕妙。拙政園見山樓鄭板橋舊聯:“束云歸硯盒, 栽夢入花心”, 用詞也相當精巧傳神。

品讀蘇州園林中的楹聯, 如同翻開一部厚重的史書, 記載著多少歲月章回, 沉淀了幾許滄桑風雨, 是生命的永駐, 是性靈的凝華, 是自然的風月山水與古人的遐思異想交織而成的奇葩, 就這樣靜靜地綻放……

如果說蘇州園林是一首凝固的詩, 那楹聯就是最耐人尋味的詩眼;

如果說蘇州園林是一幅靈動的畫, 那楹聯就是最不可或缺的題跋;

如果說蘇州園林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家碧玉, 那楹聯就是眉心那一點讓人魂牽夢縈的朱砂!

摘要:蘇州園林楹聯不僅是建筑物的裝飾品、景觀的說明書, 更是園林主人的心靈獨白, 文人墨客的情思載體, 集形式美、書法美、意境美于一體, 表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說理啟悟等多種文化主題, 運用靈活多樣的創作手法, 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

關鍵詞:蘇州園林,楹聯,文化

參考文獻

[1] 曹林娣.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M].華夏出版社, 1991.

[2] 楊子江.園林楹聯[M].蘇州教育出版社, 1989.

[3] 梁章鉅等撰, 白化文、李鼎霞點校.楹聯叢話 (附新話) [M].中華書局, 1987.

[4] 吳恭亨撰、喻岳衡點校.對聯話[M].岳麓書社, 2003.

[5] 白雛山.古今楹聯選集[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

[6] 蔣竹蓀等.分類名聯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

[7] 陳從周.蘇州園林[M].蘇州教育出版社, 1988.

[8] 陳從周.說園[M].同濟大學出版社, 1984年版.

[9] 過元炯.園林藝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6年版

[10] 劉天華.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M].三聯書店, 2008年版

[11]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 第一、二、三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2] 王夫之等.清詩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13]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M].文史哲出版社, 1985.

[14] 魯曉川.雅切——梁章鉅對聯批評的核心范疇[D].湖南:中南大學, 2004.

[15] 楊清平.中國江南私家園林楹聯藝術及其園林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07.

[16] 鄔東璠, 莊岳, 王其亨.景以寄情文以代質--中國語文與傳統園林創作[J].中國園林, 2005, 21 (4) :39-42.

[17] 李衍德、胡鳳玲.蘇州古典園林匾額楹聯的藝術[M].中國園林, 1994.

[18] 曹林娣.園林景觀的詩化[M].園林, 2002 (1) .

[19] 鐘彥華.蘇州古典園林解析, [J].小城鎮建設, 2005 (7) .

[20] 曹林娣.論江南古典園林的人文精神[J].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0 (2) :113-122.

[21] 曹林娣.蘇州園林的文脈[J].文藝爭鳴, 2005 (1) .

[22] 陳斌.楹聯匾額在風景園林中的審美價值[M].鎮江高專學報, 2006 (4) .

[23] 劉郁川.中國古典文人園林意境探析[J].裝飾, 2006 (1) .

[24] 高峰.作古非由我, 居今多任情——中國傳統文學欣賞啟發下的古典園林創作[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6, 8 (4) :145-148.

[25] 曹林娣.明代蘇州文人園解讀[J].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3) :90-96.

[26] 張宏艷.中國園林藝術的文化內涵[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 15 (2) :54-56.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3篇

蘇州城的建設開端始于春秋時期, 在經歷了無數次政治的洗禮, 蘇州古城發展至充滿現代化氣息的今天, 仍然保留了其原本的古色古韻和建設初衷, 水陸并行, 河街相鄰, 如唐末陸廣微的《吳地記》中的“通利橋”和“茭薦橋”保留至今。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蘇州城將城市文化傳承的如此完整, 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是不容小覷的。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蘇州城一直是省會的地位存在, 既是文化中心, 同樣是政治中心, 這就可以說明蘇州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歷史的進程中, 隨著朝代的更替和社會的發展, 政治因素對地域建筑的色彩限定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影響力不但影響著整個城市的色彩走向, 還影響了整個區域的色彩景觀的構成。

在封建時期, 蘇州作為省會時, 朝廷對等級的劃分十分嚴格, 從而影響到了建筑的色彩。金色、黃色、赤色是皇家貴族所使用顏色, 平民百姓甚至達官貴族都只能使用除金、黃、赤三色之外的顏色, 等級依次為綠、青、藍、黑、灰, 因此, 蘇州的民居顏色全部為黑、白、灰等色調。政治的嚴格控制, 促使了蘇州傳統古老民居的顏色基調。朝代更替以及政策的放寬, 興起了一批優秀的建筑群體, 文人士大夫建造了一些具有個性色彩的園林建筑, 在他們的影響下, 蘇州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園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由此看來, 政治政策與城市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政治特點, 是文化現象的體現。

二、人文文化交流對蘇州區域色彩和文化的影響

太伯開辟吳國之后, 在不斷交戰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 各國之間的文化和理念相互融合、碰撞, 使吳國不斷的壯大, 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發展迅猛, 實力強大。在此基礎上, 通過交流融合, 吳國的藝術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兩漢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遷移, 吳地在這次移民浪潮中受到了很大影響。有了相對穩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后, 遷移的北方土族和當地的富貴地主開始了造園之路明清時期的蘇州社會甚是繁榮, 經濟發達、政策寬松, 更加造就了大批有情人士的造園之意。延續了蘇州傳統民居的黑白灰色調, 在此基礎上進行園林庭院的建造, 受理學所影響, 人們對清淡、風格樸素的建筑尤為喜愛, 造就了蘇州園林和民居一直以來黑白色彩的特色。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 不少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傾向慢慢的向自然色彩過渡。在融入了宗教文化和傳統思想的基礎上, 色彩作為傳遞視覺體驗的工具之一, 重新進行組合, 進而將色彩中的情感準確的表達出來, 形成了全新的精神內涵。

三、人文文化所營造的蘇州古典園林色彩藝術

蘇州的人文和文化色彩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極為豐富的, 從各地文化交流的浪潮所帶來的各族文化交融的發展, 到蘇州本土傳統文化的沿襲, 都具有的獨特的韻味。中國傳統理念中的“無”就是“有”, 就如同蘇州民居中色彩的黑白, 看似沒有顏色, 實則顏色最豐富。

蘇州的地理位置優越, 氣候宜人, 當地人被這片富饒的土地所滋養著, 在歷史長河中, 蘇州也一直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吸引著祖國各地的有為青年和才子, 來到這魚米之鄉一展其鴻途。各朝各代的文人雅士對蘇州的土地更是頗為喜愛, 來到這片土地隱居, 吟詩作對, 好不快活。蘇州帶給人的這種溫婉的氣質, 造就了藝術文化的發展, 成就了蘇州古典園林和蘇州傳統民居的素雅。在居住環境和城市建設中的配色理念都滲透出了蘇州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

在用色理念上, 尋求辯證統一的關系, 通過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形式。由于封建統治下的皇權限制, 蘇州民居在用色上智能選擇黑色和白色, 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 區別于皇家的金碧輝煌, 奢華靚麗, 顏色簡單干凈, 卻多了一分雅致。在梁架、柱子、隔扇等材料的選擇多用桐油保護下的木本色或者木料上朱黑漆, 加上蘇州當地綠樹成蔭的環境, 偏黃的木頭本色和朱黑色顯得更加突出,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給人舒爽溫馨的感覺。在一些特定的節日時, 會適當的加上一些色彩艷麗的裝飾和點綴, 烘托節日和民俗的氣氛, 也是別有一番韻味。

在用色手法方面, 黑白相襯, 師法自然。蘇州人運用大自然豐富多彩的顏色進行藝術創作, 大自然中的顏色可謂五彩斑斕, 顏色搭配也很是考究, 借助自然的顏色和元素進行設計, 是蘇州人的大智慧, 在民居和園林建筑上用白色來襯托出大自然中的顏色, 在庭院景觀中借用大自然本身的植物顏色和水景布局, 營造出步移景異的奇妙景致。

在色彩象征性方面, “無”中生“有”, 用素色求艷色的傳統規則。黑白搭配在蘇州民居和園林建筑中運用的很適合, 配色講究優雅、清凈、脫俗、樸實;講究心靈與視覺的互通, 格調沉穩、平和、含蓄和溫馨。蘇州建筑色彩與西方建筑的色彩理念有很大差別, 蘇州的黑白色彩追求內心的寂靜安逸, 顯得更加平和, 西方則追求外表的顏色光鮮, 由此說明文化的差異在建筑色彩上也會有體現。

在色彩視覺感受方面, 追求細致、靈動的視知覺感受。在烏瓦粉墻的襯托下, 建筑以白灰抹墻, 用黑瓦鋪頂, 與江南水景相呼應, 帶來舒緩的視覺感受, 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畫卷。青磚、花崗巖、太湖石、黃石等自然元素的顏色是黑白色彩的過渡, 絲毫沒有夸張的痕跡, 天然的融為了一體, 這樣的色彩交融讓人不得不多留戀這高雅脫俗的畫面。

四、總結

蘇州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文化, 曾經是國家省會等重要政治中心, 更是經濟和文化中心, 是全國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 蘇州城和蘇州古典園林的色彩文化有了自己獨特的體系。時代的變遷是不可抗拒的, 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都在進行中, 藝術的延續也會在歷史的變遷中有些許變化, 但蘇州人民對于藝術文化的追求和審美情趣, 一直與大自然相融合, 一直在延續著傳統而經典的色彩觀念, 沿襲至今仍是經典之作, 在歷史沿革下對色彩的獨特認識, 亦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觀點, 即在色彩清雅中尋求明暗對比, 豐富而不雜亂, 將黑白色彩標的豐富多彩。

摘要:蘇州古典園林的色彩構成反映出了蘇州當地的文化背景, 是幾千年來蘇州人民基于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總結出來對色彩的需求。蘇州古典園林色彩代表了蘇州區域的色彩文化, 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對蘇州色彩文化的有著深遠影響。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4篇

貝聿銘, 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國廣州, 祖籍蘇州, 是蘇州望族之后, 美籍華裔建筑師。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貝聿銘的童年在風景如畫的蘇州和高樓林立的上海度過, 這也造就了其承前啟后的建筑風格, 他注意純化建筑物的體型、盡可能去掉那些中間的、過濾的、幾何特征不明確的組成部分。同時, 幼年在中國成長的經歷讓他懷念故土, 因而蘇州園林對其影響極深, 他的設計無不存在中國建筑的身影。

2. 蘇州博物館與蘇州園林

2.1 蘇州園林的風格特色概述

蘇州園林歷史悠久, 現存的十幾座園林主要分布在老城中心。園林以其古、秀、精、雅的特色而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 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其中, 園林內裝飾的大量楹聯、匾額、雕刻、碑石和書畫展現了古人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

蘇州園林作為典型的中國園林, 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建筑基本上是木制框架結構的個體建筑;其另一主要特點是:這種建筑的內墻和外墻可有可無, 可隔可透, 空間可虛可實, 這更容易使它與周圍的山水植物融為一體, 彼此協調, 互相補充, 構成一個富有詩意的畫面。此外, 借景造園的手法也是其另一大特色, 游園時最大的看點便是借景, 而中國園林又十分講究“步移景異”, 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需要設計的非常巧妙, 不論是利用借景、遠景或是互借的造園手法, 還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 都試圖用以景襯景的方式, 把園外的美景收納到園林中來。

這三種特點使得面積有限的蘇州園林擁有了豐富的景觀、深遠的層次, 還極大地延伸了欣賞者眼中的園林空間。透過格子窗, 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 而蘇州園林也在四季中變幻著它獨特的美。

2.2 蘇州博物館的基本概況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 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 博物館占地107, 000平方英尺 (10, 000平方米) , 總樓面面積為183, 000平方英尺 (17, 000平方米) , 除了展覽區域外, 還有32, 291平方英尺 (3, 000平方米) 的公共設施區域[數據來源:菲利普·朱迪狄歐, 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貝聿銘全集.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1.]。

在功能分區方面, 蘇州博物館的建筑功能齊全, 包括一個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 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 一個古物商店, 行政辦公室和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 以及一些儲藏空間。在設計風格方面, 蘇州博物館仿照蘇州園林的風格, 其設計本身充分體現了貝氏建筑設計建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空間處理獨具匠心、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內部設計精巧的特色。

3. 傳統元素在蘇州博物館中的表達

3.1 傳統館內構建元素的表達

3.1.1 平面布局

貝聿銘為使處于園林旁邊的博物館與周圍環境互相融合, 在平面設計上也頗為用心,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 博物館的平面圖與傳統中式園林的平面圖相差無幾。

中式園林講究以有限的面積造無限的空間, 因而園內必有湖房屋皆依湖而建, 所有建筑皆背朝外而面相內, 由此構成一個較大的庭院空間 (圖1) , 且湖上必有觀景亭。此外, 蘇州博物館的布局與獅子林布局也十分吻合, 獅子林的產權也是貝家所有, 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 (公元1342年) , 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屬于蘇州四大名園之一。

此外, 博物館在平面上功能分區也十分明確, 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主要展區;東部為行政管理功能等。其整體布局既有傳統園林的特點, 又不缺少現代博物館空間大氣磅礴、功能分區明確、展廳布置合理、多方流線順暢的特點。

3.1.2 室內設計

蘇州博物館的建筑實體部分雖沒有大量開窗, 館內的亮度卻并未受到不利影響, 這正是由于建筑師完美的利用了自然光:用色彩柔和的遮光片過濾, 再進入展廳, 如詩如畫, 十分夢幻。在保證了良好采光的同時, 也體現了現代的環保理念。

另外, 園林設計往往會采用欲顯而隱的手法, 將更為精彩的景觀藏于偏幽之處, 隱于樹梢群石之間, 總之是要避免開門見山的。博物館的室內設計就引用了蘇州園林的這一點, 入口處半遮式的屏風, 又像是借景手法中的空窗, 將室內的精彩含蓄的表達, 將游人“拒之門外”。

3.1.3 建筑選材

中國歷代建筑的墻體都十分質樸卻又醒目, 蘇州博物館也不例外, 灰色的屋頂, 樸素的白墻, 形式上簡單大方, 又富有中國元素。加工成菱形的“中國黑”花崗巖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 以隱喻“瓦片”。

貝聿銘向來善用玻璃與鋼材, 而這一次的運用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將傳統建筑用現代形式表達。此外, 貝老還十分巧妙的運用了南方常見的花崗巖和片石等妝點建筑, 使其不單調乏味, 蘊含生機?;疑牡墓催吿幚硎股市Ч用黠@, 也使建筑更加硬朗, 更具可塑性。室內的樓梯選用木材, 又能一下將人帶進古典與原始中來, 就連園內的亭也沒有采用傳統的木材、竹材和石材, 而使用了較為現代化的玻璃、金屬和有機材料。

3.2 傳統園林設計元素的表達

3.2.1 窗與亭

窗是蘇州園林中的“眼”, 蘇州園林的窗有多重功能。新館中菱形, 海棠形, 六方式漏窗, 如同反復出現的旋律, 參觀者產生遠景如畫的錯覺, 體現“尺幅窗, 無心畫”的意境。

傳統亭的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鋼筋混凝土為主, 蘇州博物館內亭的設計則是將玻璃、金屬及有機材料等新興元素運用到這種建筑小品上, 使得亭子這種古老的建筑體系有了現代的時尚感覺。這種新型的嘗試也貝聿銘建筑的一大特色, 既體現了他設計方面的特長, 同時又展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美, 完美地詮釋了傳統元素的現代表達。而在亭的取景方面, 貝聿銘將亭選在了較為空曠的地方, 能夠四面取景且景各不同, 最為特色的便是能清晰欣賞“米氏云山”的浮雕。博物館的湖心亭是建筑的一大亮點, 是整座建筑展現傳統的最好形式。

3.2.2 景與徑

蘇州博物館中隨處可見的是傳統的造景手法。“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園林。蘇州園林是過去鼎盛時期的產物, 現在怎么造都無法超越, 只有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更好的實踐這種設計理念, 貝聿銘大膽的采用了對景、框景、實借和隔景的處理手法。

蘇州博物館的主庭院是以古典園林元素為基礎的創意山水園, 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竹林、直曲、小橋、片石假山、八角涼亭組成, 運用現代設計的點線面構成法、結構分明、結實有力, 與整體十分和諧, 雖不同于蘇州園林散淡自然的造園法, 卻不脫離于中國的人文氣息和神韻, 現代而又傳統。

在造景方面, 蘇州博物館借拙政園白墻作畫, 用曲橋來進行隔斷, “片石假山”呈現清晰的剪影和輪廓效果。“以壁為紙, 以石為繪”, 以現代平面構山水景觀, 這不僅是傳統基礎上的嘗試和創新, 更是新型園林設計理念擴展和提升。

3.2.3 檐與墻

蘇州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精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當然, 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 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館中玻璃屋頂與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于傳統的屋面系統, 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

純白的墻, 呈現給人干凈而美好的印象, 不加修飾, 增加了整個建筑的立體感, 清晰條理, 更顯大家風范。白墻雖不是蘇州博物館最大的特色, 但它無形中支撐了建筑整體的美, 可以說, 若沒有這面白墻, 蘇州博物館的風采則將大打折扣。

此外, 在這座建筑群中, 也有不少地方采用了傳統徽州民居的天井形式, 由此, 傳統中國式院落形制在館內被彰顯的淋漓盡致。

4. 總結

傳統是現代的源泉, 是現代的文化根基, 正是依托了傳統文化元素,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才有了中國韻味?,F代化的構架, 加之傳統元素的妝點, 讓這座建筑承前啟后, 蘇州博物館不僅是當今蘇州的一個標志性公共建筑, 也是中國建筑文化從傳統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梁, 更為中國建筑的傳承與創新翻開了新的一頁。

摘要:在我國現當代建筑設計中, 如何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藝術精華, 在現代設計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將傳統元素傳承到現當代, 并靈活運用和表達, 既是對前人的尊重, 也是對后人的一種負責態度。本文以貝聿銘大師的作品蘇州博物館為例, 首先概述了其背景及概況, 而后通過館內建構元素、園林設計元素這兩個方面淺析中國傳統元素在該館內的表達。

關鍵詞:傳統元素,園林,現代,融合,表現

參考文獻

[1] 王其鈞.中國園林圖解詞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2] 菲利普·朱迪狄歐, 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貝聿銘全集.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1.

[3] 金磊, 李沉.中外建筑與文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6.

[4] 沈福煦.建筑概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

[5] 金學智著.蘇州園林/蘇州文化叢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9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5篇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蘇州市區10所中學的1000名學生和50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教師、學生進行的一些交流, 問卷有效率分別是91%和92%。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中學開展校園集體舞現狀

在蘇州市教育局的安排下蘇州市區各校都有安排1~2名體育或藝術教師進行了校園集體舞比較系統的學習, 但是并沒有普及到每一個體育教師, 因此蘇州市區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如教育部所預期的在2007年9月1日及時開展校園集體舞。通過對蘇州市區一些中學的調查, 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學開展了校園集體舞, 如蘇州市第十六中學開展了校園集體舞, 蘇州市第一中學只是部分學生進行了校園集體舞的學習, 大部分中學都沒有開展起來。從目前看來, 全面開展校園集體舞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另外由于學校的體育課采取男女分班制, 因此也很難做到男女協作的方式進行校園集體舞的教學。

2.2 校園集體舞推廣過程中的問題

2.2.1 學校場地條件的限制

蘇州市區的一些中學的體育課形式都有所不同, 有選修制的, 也有男女分班制的, 初中的學校也有合班上課的。針對每個學校的不同情況, 實施開展校園集體舞的方式也不同。但不管哪一種方式, 都需要有足夠的練習場地, 據調查結果顯示54.05%教師認為場地條件很不夠, 21.62%認為不夠, 18.92%認為夠, 5.41%不確定。

2.2.2 學校師資條件的限制

缺乏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教師。學習過校園集體舞的教師還在少數, 很少有體育教師具備華爾茲等舞蹈的專業素質。因此教授校園集體舞過程中, 難免不能將舞蹈中歡快的表現形式、舞蹈的形體美、對舞蹈的審美情趣等傳達給學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2.3 中學生對校園集體舞的態度

2.3.1 中學生對校園集體舞的接受程度

作為一種鍛煉形式, 50%以上的教師認為校園集體舞會受到學生的歡迎。調查表明, 通過校園集體舞的學習, 有82.31%的同學能夠接受校園集體舞的鍛煉方式, 10.37%不能接受這樣的鍛煉方式, 7.32%不確定??梢娦@集體舞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健身形式。

2.3.2 校園集體舞在中學生交往關系中的影響

校園集體舞以舞蹈的形式, 需要學生間的協作才能完成, 并且在不同樂段中更換舞伴。但是這樣的鍛煉方式遭到很多家長的質疑, 擔心孩子在青春期階段進行男女生組合的集體舞會帶來早戀的不良后果。調查顯示57.25%認為沒有影響, 16.94%認為稍有影響, 7.26%認為有影響, 18.55%不確定。經過一段時間集體舞學習, 30.36%的同學表示校園集體舞有助于加深男女生之間的交往, 40.16%的同學認為稍有作用, 只有11.74%的同學表示校園集體舞在對于男女生之間的交往沒有起到作用, 17.74%的同學不確定其在促進男女同學關系是否起到作用。由此可見, 在同學眼中校園集體舞能夠促進男女同學間的正常交往, 增進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 助于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3 結語與建議

3.1 結語

由于校園集體舞是一項對場地與師資要求較高的運動, 而中學的場地條件限制與師資隊伍的不足, 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有一定難度, 蘇州市大部分中學沒能開展起來。盡管如此, 部分中學開展校園集體舞初期得到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喜愛。校園集體舞把藝術、教育和體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也可以豐富和充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讓中學生既接受了舞蹈教育, 也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因而在中學開展校園集體舞是十分有意義的。

3.2 建議

(1) 全面開展校園集體舞需要比較大的場地, 因此不適宜全校學生集體練習, 可以實施年級輪換制, 每周1~2次的興趣小組活動, 給有興趣的同學提供學習集體舞的機會, 相應的場地與音響條件。這樣既能使有興趣的同學能夠繼續學習集體舞, 也能使其他同學選擇各自所喜愛的活動, 而不局限于集體舞一種。

(2) 學校應該組織所有藝體教師系統學習校園集體舞, 盡量使所有教師都能具備比較專業的集體舞知識與技能。只有教師本身擁有足夠專業的水平, 才能將學生的體育活動很好的帶動起來。

(3) 教師在集體舞課中應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教師應將集體舞錄像、舞蹈禮儀、舞蹈表演等多種內容穿插在各堂課中進行, 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同時也幫助學生對集體舞內涵的理解。

(4) 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忽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習集體舞過程中學需要男女同學的合作, 這時教師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狀態給予青少年正確的指導。舞伴之間應相互幫助, 相互鼓勵, 增加學生之間的友誼和人際交往能力。

(5) 校園集體舞比賽是一項有益的文體活動。中學生具有不斷探索的特點, 可能在學舞的初期比較投入, 但是時間一久, 可能新鮮感不在, 就不會再如開始時候投入的參加集體舞的鍛煉了。因此可以通過集體舞比賽的手段來刺激學生, 鞏固校園集體舞在各項體育活動中的地位。同時可舉行校園集體舞創作大賽, 通過大賽推動校園集體舞的普及, 推廣優秀的集體舞作品。競賽能展示青少年的精神風貌, 展示他們的藝術實踐成果, 同時也能吸引和鼓勵更多的校園舞蹈愛好者, 積極參加校園集體舞活動。

摘要:通過對蘇州市區部分中學的調查, 了解校園集體舞在中學校園中開展的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校園集體舞在大多數學校并沒有完全開展起來, 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學校場地、師資等都是影響校園集體舞開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中學,校園集體舞,現狀

參考文獻

[1] 關槐秀.集體舞[M].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2:1~2.

[2] (蘇) 康斯坦丁諾夫.音樂美學原理[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123~124.

[3] 李美安.校園里需要集體舞[J].中國音樂教育, 2004 (2) .

[4] 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2:183~191.

蘇州的詩句范文第6篇

一、效率框架下的高校課表編排原則

課表是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和依據, 要達到教學秩序、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的實現, 在課表的編排上就必須把科學、合理、效率、教學第一作為基本的宗旨。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當然長期的經驗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但客觀標準仍然是存在的。我們認為一張好的課表, 一般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也即課表編排的原則。

(一) 學習負擔均衡

大學各年級每學期都有十幾門課, 尤以大一、大二低年級課表負擔更重。這些課程有文科類的, 也有理工科類的;有側重形象思維的, 也有偏重邏輯思維的;有記憶性的, 也有理解性的;有作業量大的, 也有作業量小的。這些許多不同類型的課程反映在一張班級課表里, 就更要合理安排, 讓學生每天的學習量大體均衡, 同時讓學生學習時感到有所變化, 而不會枯燥乏味或過于困難等。

(二) 符合學習規律

學習規律體現到課表上主要是最佳時間段的利用和課程間的交接。學生因生理上的原因, 早上一二節總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 這段時間用來安排難度較大的數學類、物理類課程或者專業性較強的核心必修課等, 有利于學生更快吸收消化和掌握知識。有些課程如周學時為3至10學時的, 每周要上兩次課以上, 則應該隔天拉開。比如每周要上兩次課的應該安排在周一、周四或者周二、周五等, 每周上三次課的就應該安排在周一、三、五或二、四、六各上一次。不過蘇州科技大學除了重修課程外, 一般沒有利用周末時間段教學。同時, 課表也不能排得過于零散, 不能把學生的時間分割成無數無法利用的小單元, 而要給學生留下一些整塊的時間, 比如一個半天, 讓學生能夠安心去做某一件事或組織參加某一項活動。

(三) 減少課間人流量

部分大學, 例如蘇州科技大學教室資源較為緊張, 過去課表編排統一使用教室, 沒有每個學院或者到每個專業分配的專用教室, 因而學生跑教室多是必然。也就是在不同教室上不同的課, 因此第一二節課與第三四節課往往不在同一教室, 甚至不在同一棟樓、同一個校區 (這里指石湖校區的新老校區跑教室) 。這就形成了課間的人流。在排課中要盡量減少這些人流, 讓同一班的前兩節課與后兩節課的教室不要相距過遠。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件小事, 但它可能造成教學秩序上的紊亂, 造成遲到、早退現象的產生。

二、高校課表運行管理的特征

(一) 組織有序, 運行自如

蘇州科技大學目前有十幾個學院, 專業幾十個, 班級數百個, 課程幾千門, 師生上萬人。教務管理部門每天要組織好隊伍龐大品種繁雜的教學工作, 而且要保持正常、有序, 這絕非一件容易和簡單的事情。尤其課務管理涉及到課表運行管理和全校幾個校區的教室資源統籌調配, 這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的系統工程, 面對如此大的“工程”, 教學秩序的管理者必須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安排, 不能走到哪里再安排到哪里, 不能就事論事缺乏全面考慮, 不能常年處于救急、修補狀態。這就是提前進行課表編排的意義所在, 課表正是指導教學工作正常、有序、運行自如的“定海針”、“鎮山石”。

(二) 協作默契, 防患未然

學校是一個大系統, 教學工作要穩定有序, 沒有全校各行政部門和各學院的通力協作是不可能實現的。例如上課只有教師和學生是不行的, 還要有教室、桌椅、燈光、多媒體設備、實驗條件等等。那么在課表運行管理過程中, 教務部門就要主動和各單位進行協調, 把問題、困難解決在正式教學活動進行之前。

(三) 嚴肅管理, 程序化管理

教學活動的規律性、協調性和公開性極強, 因此不能隨心所欲, 必須嚴格按規章辦事, 不可自行其事, 比如調停課、借用教室等, 都有嚴格的申請審核程序, 而不能今天想上課就上課, 明天自己有事就通知學生不上課;想用哪個教室就用, 打亂教學秩序造成沖突與矛盾。

(四) 靈活機動, 動態管理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像行進中的車輛, 需要不斷地微調行進方向, 以保證全校教學在設計的軌道上正常運行, 而這個微調的依據是什么?就是隨時發現那些偏離軌道的小動作, 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相互獨立的成回路的管理信息反饋系統。當前我校的反饋系統還是人的系統, 在課務管理上由課務管理人員和各學院教務工作人員、信息部門和后勤部門搭建的一個矩陣系統, 未來期待更多信息化手段優化工作效率與效果。

三、高校課表編排與運行管理過程中的困難

課表的編排是一門技術, 也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它不是課程簡單的堆砌, 也不是課程的簡單排列組合, 每一門課應該排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受到眾多因素制約, 其中既有條件設施因素, 也有技術要求因素, 還有人為個性因素等等。尤其在理科、工科和文科專業交錯的蘇州科技大學, 大多數課程間的銜接, 眾多班級間的交錯, 三個校區 (江楓校區、石湖校區和天平校區) 間的流動, 上課形式的不同, 實驗條件的限制等等導致排課工作的非常不易。一年又一年的大學擴招、教室資源的緊張、時間資源的緊張, 如公選課安排在周二、四下午9-10節和周三晚上12-13節, 重修課安排在每天晚上和周末部分時間段, 周三下午各學院開大會、辦學生活動等等, 這些不排專業課的時間限制都增大了排課難度。同時, 大學教師除了教師的角色, 也會扮演科研者、父母、兒女等多角色, 也會生病、身份不好等, 因此提出的特殊排課需求, 大量頻繁的調停課以及當前兩個校區集中在課務崗單獨一人崗的壓力都為排課工作帶來非常大的時間壓力、身體壓力、精神壓力和智商情商壓力。但我們仍在堅持教學第一、人文關懷并重的原則努力做好課表編排工作。

四、高校課表編排與運行管理的優化探索

由于全校成千上萬的師生教學活動, 都是按照課表所安排的節拍在運行, 全校按此節拍能否奏出一首好聽的樂章, 這是對課表編排與運行的一項巨大的考驗。本學期筆者就將教室資源按照往年課程編排和學院所在校區等情況綜合考慮, 分配到公共課程和各學院專業課程。

在公共課程編排完畢后將教室資源二次分配, 并預留部分教室以作協調, 在排課過程中不斷協調各學院教室, 使學生上課教室集中, 減少課間人流量提高效率, 減少部分調停課, 大大促進教學秩序的穩定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表編排與運行管理優化的目的就在于, 希望照此課表執行, 能夠既符合教學規律, 又使教師滿意, 也使學生稱心, 同時教學設施、教學各項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那的確可稱為一種藝術。對于這一藝術和技術并重的工作, 筆者當前的經驗與能力只能力圖奏出的樂章雜音少一些、單調更歡快一些、跑調少一點。在當前信息化、智能化的大數據時代, 我校已經在順應國家機構改革的趨勢, 去除冗雜減少臃腫人工, 相信在課表編排和運行管理方式方法上, 尤其在借用教室和調停課上會迎來智能化與效率化的春天。

摘要:高校日常各項教學工作的運行依據, 就是課程表。學生、教師、教學行政工作都是嚴格按照課表開展活動, 課表安排是否合理得當, 直接影響教學秩序的穩定與否。本文從高校課表編排與運行管理的表現特征著點, 分析當前學校課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試圖提出基于效率框架下的課務管理優化方向, 從而促進教學秩序的穩定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效率,課表編排,運行管理,優化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08.

[2] 王從, 高輝等.高等工程教學管理[M].同濟: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4:12.

[3] 周志平, 戴起勛, 趙玉濤.關于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 2008: (3) .

[4] 林超.管理學視閾下的高校課表運行管理[J].集美大學學報, 2016 (05) .

上一篇:游子吟古詩范文下一篇:電力設計技術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