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蘇州改革開放工業發展

2023-04-10

第一篇:蘇州改革開放工業發展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的變化發展的調查報告

蘇州自古以來就有“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絲綢、刺繡之鄉”等的美譽,在人們的映像中蘇州就是這樣一個有山有水,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自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在“保護古城、發展新區”的城市規劃下,依然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成為中國保護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蘇州重視創新發展,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現代化。

蘇州變大了。今天的蘇州,拿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來形容已不準確,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蘇城內。過去,來過蘇州的人都感覺蘇州很小,幽幽古韻的小橋流水,小巧玲瓏的園林亭臺??墒乾F在的蘇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小園林城市。

白天,當你登上蘇州工業園區的國際大廈,遠處,古城區粉墻黛瓦,蘇州園林繞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聽得見;近處,金雞湖湖光瀲滟,樓宇鱗次櫛比,現代化的大企業錯落有致??刺K州的市容,會勾起你聯翩的懷想。

蘇州變強了。誰能想到,過去被稱為“上海后花園”的蘇州,今天已發展成為僅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根據黨的十六大,蘇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率先”目標。敢提出“兩個率先”的目標,是因為蘇州擁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這些年,蘇州作為一個地級市,其綜合經濟實力已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比如,蘇州直接利用外資居全國大中城市的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列第2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列第3位,外貿出口額列第4位,GDP列第5位,財政收入列第6位。2004年,蘇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50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7.6%,進出口總額1032億美元,其中出口507.7億美元。此外,蘇州所轄的5個縣級市均居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前列。2004年,蘇州入圍“中國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獲大獎。

一、“開發區經濟”引領經濟國際化邁向新高地

回望16年前的金雞湖,圍繞在漁歌水聲中舊時光影依歷歷在目。婁葑鎮的茭白、芡實清香滿面,唯亭的陽澄湖大閘蟹唇齒余香,勝浦的水鄉服飾也是韻味無窮„„傳統產業與悠久文化卻掩飾不了在蓬勃市場經濟大潮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水平的落差;傳統農村、農業與現代工業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讓昔日園區所在地的很多農民依然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的邊緣地帶。

1994年,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一聲號角,將園區的農村和農民徹底“喚醒”,園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烈序曲也是自此拉開„„16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鄉鎮工業企業向工業區集中,優化工業布局,加強招商引資,全面提升工業集中區的新型工業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農村主要經濟指標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園區不斷加快民營經濟發展,促進內資外資雙向互動,在提升農村經濟實力的同時,為更多失地農民等提供上崗就業、發展創業的機會。2008年,園區農村新增注冊內資完成211億元,其中民營企業注冊資本101億元,累計注冊資本達397億元,戶均注冊資金365萬元,列全省首位。

蘇州工業園區各鎮村(社區)級經濟實力也是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8年底,村(社區)級集體資產達22.3億元,村(社區)級總收入達22686萬元,村(社區)均412萬元。實現200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19個,實現100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19個。全區55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社改革,成立了5家富民公司、1家大閘蟹專業合作社。開發區在十多年建設發展中總結出的“昆山之路”、“親商理念”等寶貴精神財富更是蘇州城市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倡導實踐“綠色GDP”

“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蘇州提出和實施的是這樣的發展口號。

蘇州是一座美麗的水城。今天來蘇州旅游的人發現,蘇州的水越來越清了,臭水溝幾乎見不到了。這得益于蘇州下大力氣的治水工程。近幾年,蘇州耗資3.5億元專門修筑起一條18公里長的全封閉清水通道——西塘河,每天有200萬立方米的長江水引入古城,還投入10億元為該市2萬多條、總長約2萬公里的河道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腸清胃”。

綠化,蘇州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在古城區,他們采取見縫插針、拆房補綠的方法,植草種樹。2003年,蘇州出臺了一則地方法規,推出了“城市綠線”,規定“綠線”內每一塊土地都不得隨意改作他用,不得隨意開發建設,只能用于綠化。目前100多個小公園星羅棋布于古城區的各個角落。在高新區和工業園區,浩蕩的綠色環抱著園區,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

環境是資源,也是資本,改善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增強競爭力——這一觀念在蘇州已經深入人心。這一觀念的背后,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正確理解。

雖然蘇州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工業化,但蘇州考核干部并不都看工業經濟指標,還要考核環境保護、空氣與水的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指標。比如,蘇州把“綠色GDP”、“人文GDP”都列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蘇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有高速增長的經濟指標,也有“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聯合國評定的“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透過這些稱號,蘇州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環境的優美,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注重提高百姓生活質量

近期一項調查表明,2009年蘇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969元,比上年增長了10%,總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量比全國平均值高7816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965元;增幅比全國高1.5個百分點,比全省高1.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354元,增長10.8%。

1、工資性收入仍占了大頭收入不平衡呈緩解趨勢。

隨著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多元化,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趨于下降。但從這份分析報告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體,占比達67.1%,不過已呈下降趨勢;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達20.7%,近幾年逐步上升;伴隨著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相關政策的出臺,農民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非經營性收入大幅增加,在總收入中占比均達到了6%。

從去年我市農民純收入增長的情況來分析,家庭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增幅都超過了工資性收入。不過工資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工資性收入達到了8704元,較上年增長8.9%。同時,蘇州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農村家庭小工廠、農家樂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家庭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由此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09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2681元,增長10.7%。

2、首飾消費支出漲46.6%每百戶購買汽車3.3輛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蘇州農村居民生活消費能力逐步增強,生活質量逐步提升。據全市農村住戶抽樣調查顯示,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354元,比上年增長10.8%。

2009年,農民人均交通和通訊消費支出1499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受國家對汽車消費的引導性政策影響,每百戶購買家用汽車3.3輛,比上年增加了2輛;人均購買交通工具支出752元,同比增長46.5%;百戶家庭手機擁有量230部,較上年增加13部。同時,我市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費不斷提升,2009年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1696元,同比增長16.7%。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農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農民旅游消費232元,同比增長19.4%;休閑娛樂消費122元,同比增長32.6%。

3、健康也更加為農民所關注。

2009年醫療保健消費支出491元,同比增長13.2%。其中,保健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 24.4%,醫療費同比增長14.0%,看病問題仍然是農民關注的熱點。此外,農民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211元,同比增長了24%,其中用于購買首飾的消費支出同比增長46.6%。

讓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蘇州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這一信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為改善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而努力前進著。

第二篇:蘇州市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調研報告

2009年9月,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國家發改委體改所與中澳管理項目辦公室相關專家聯合調研組就蘇州市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改革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組與蘇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對相城區、昆山市等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對蘇州市經濟社會基本情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查了解,研究探討了蘇州市進一步深化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工作重點和突破點。本報告就以上調研情況進行整理匯報并就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相關建議。

一、蘇州市基本情況

蘇州市位于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既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國土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國土面積1650平方公里。全市戶籍總人口624.43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35.31萬人。全市下轄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市五個市,吳中區、相城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虎丘區六個區和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兩個開發區。200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701億元,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66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3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89元 。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人矚目,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在長三角州乃至全國已經成為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蘇州市不僅在城市改革與發展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且在農村改革與發展方面同樣處于領先地位,蘇州模式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指導性。上世紀

八、九十年代的“蘇南模式”,通過鄉鎮企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為全國農村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足可借鑒的經驗。近年來蘇州市充分發揮城市化和工業化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農業現代化幾個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黨的十六大以來,蘇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堅持“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和“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互動并進,整體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政策制度創新、新型集體經濟、農村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城鄉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二、蘇州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做法

蘇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蘇州市統籌城鄉也在不斷深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奠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紀初,開發區建設帶動了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為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國際化創造了條件。近年來,蘇州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確定了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從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完善工作機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蘇州市的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確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蘇州市地處東南沿海,改革開放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十七大以來蘇州市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在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確定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了全面推動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

蘇州市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蘇州農村既保持魚米之鄉優美的田園風光,又呈現先進和諧的現代文明,逐步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功能區域分明、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文明、組織堅強有力、鎮村管理民主的蘇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形成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機制、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制度環境、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運行體系、城鄉一體行政管理體制,率先實現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

按照總體目標,蘇州市制訂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2009年是重點突破年,著力推進23個先導區的先行先試工作。2010年是整體推進年,整體推進“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工作。2011年為“全面提升年”,建立較為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機制,全面提升“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工作水平。

(二)初步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制度框架

蘇州市以構建政策制度框架為關鍵,強化改革的整體設計和系統安排,制定出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形成了基本的綜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框架。

十七大以后,蘇州市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基點,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關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等規范性文件,在政策層面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為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完善了制度安排。概括而言有十個方面。

1、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2、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洜I水平。

3、鼓勵和支持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農業專業合作等三大合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4、統籌城鄉就業、創業機制,引導農民進城,減少農民,致富農民。

5、加快被征地農民納入城保的銜接,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6、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7、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8、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社會治安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9、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探索縣級市設區、中心鎮區鎮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

10、健全城鄉一體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三)基本建成了城鄉一體化工作機制

城鄉一體化發展事關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全局,是一項城鄉聯動,多部門協作的系統工程。蘇州市在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工作機制上開拓創新,探索和完善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爭取把蘇州市列為江蘇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取得了先行先試權,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2、 制訂了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和三年規劃,明確了改革發展的方向和任務。

3、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專門工作機構,協調部門之間,上下之間動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暢通了工作通道。

4、建立四套班子領導聯系試點區的工作機制,強化了領導職責。

5、明確了相關部門工作任務,形成了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四)“三農”與“三化”互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關鍵是農村發展。蘇州市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戰略方向,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1、堅持富民優先原則,發展“三大合作組織”,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蘇州市一直把“富民強村”、增加農民的收入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蘇州市農民的收入一般由幾部分構成:傳統農業收入、工資收入、政策性收入和財產投資性收入,其中財產投資性收入是改革開放以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部分。蘇州市在穩定增加農業收入、工資收入、政策性收入的同時,創新機制,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投資性收入。增加財產投資性收入主要途徑是推進“三大合作”。“三大合作”指“社區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種農村新經濟組織。蘇州市推進三種股份合作從2001年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現在蘇州全市三種股份合作組織累計達2768家,持股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0%,2008年收益分配24億元。三種新經濟組織既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投資性收入,又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規模。2008年底,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665億元,村級集體總資產303億元,村級總收入48億元,村均收入339萬元。全市84.5%的村收入超過100萬元,79個村超過1000萬元。張家港永聯村、長山村,相城渭西村、靈峰村、采蓮村和吳江盛澤漁業村村級可支配收入超3000萬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8年達11789元,其中財產投資性收入比重已達30.5%。吳中區木瀆鎮在全市率先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去年村均收入超1000萬元,金星村戶均股份分紅達1.6萬元。以三種股份合作為載體,蘇州市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建立,農民開始走上一條“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2、因地制宜推進“三形態”,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換代。

蘇州市以城鄉規劃一體化為載體,打破傳統城鄉分割規劃舊格局,強化城鄉聯合和市域整體意識,在農村產業布局上,因地制宜,突出推進三種形態。第一類是地處工業和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進程。第二類是工業基礎較強、人口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鎮化步伐。第三類是地處農業規劃區、保護區的行政村,以現代農業為主要發展方向,推動一次產業與

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通過幾年的推進,蘇州市農村三種產業形態已經初步奠定了基礎,產業布局趨于合理,正在形成村村有產業,產業有特色的格局。

3、推動“三集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資源的整合優化。“三集中”就是在總體規劃框架下,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因地制宜,推進“退二進三”、“騰籠換鳥”,或“退二還一”、異地置換工作;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鼓勵農戶間規范自由流轉,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發展規?,F代農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換房進城進鎮,或就地集中居住。目前蘇州全市已有75%的農村工業企業集中到工業園,有近40%的承包耕地實行了規模經營,有近35萬戶農戶搬遷到860個集中居住點居住。“三集中”使農民生產、生活、居住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三集中”是一種有效的城鎮化運作模式。

4、實行“三置換”,保障農民利益和長效收入。“三置換”就是:集體資產所有權、分配權置換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土地承包權、經營權通過征地置換基本社會保障或入股換股權;宅基地使用權可參照拆遷或預拆遷辦法置換城鎮住房(或二三產業用房,或置業股份合作社股權),或者直接進行貨幣化置換。通過置換機制,建立土地資源增值收益共享效益,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最終保障了農民的長期收益。

5、打造農業示范區,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蘇州市突出“優質糧油、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業”四大特色,啟動實施了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規?;痉秴^”建設工程,建成了3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成高效農業163.2萬畝,設施農業31.7萬畝,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2.8%。示范區和規模經營農業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標準化建設步伐,以綠色無公害為特征的特色農產品快速發展,總數達到1295個,蘇字號精品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明顯提升。2008年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44億元,其中23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規模農業帶動了生態觀光農業發展,已建成全市生態觀光農業基地150多個,2008年鄉村旅游人數超過1000萬,直接經營收入17億元。

(五)著力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發展上提升新水平,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首先,2003年以來,蘇州市打破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建設體制,以解決交通與環境基礎設施為重點,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在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方面取得突破,推進了城鄉交通、環保、林業一體化進程。其次,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重要載體,為農村、農民提供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教育方面,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小學校公用經費兩方面消除城鄉差別。醫療衛生事業,一方面推動鄉鎮醫療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一方面實施大醫院與鄉鎮醫療機構合作,提升醫療水平,為農村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再次,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城鄉社會保障對接機制。目前蘇州市已經基本建立起醫療保險、就學保障、就業幫扶、創業扶持、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等針對農民的社保體系,為農民提供了與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制度,突破了農村合作醫療框架,走在全國前列。

(六)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隨著蘇州統籌城鄉各方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涌現出張家港市永聯村、常熟市蔣巷村、太倉市偉陽社區、昆山市晟泰村、吳江市新樂村等30個新農村建設典范,以及一大批示范村和現代農業園區,有效提升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蘇州市決定張家港市金港鎮等23個鎮(建設片區)為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各試點工作先導區在原有基礎上,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班子,明確試點工作職責。力爭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象個樣”的目標,為蘇州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

三、蘇州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總體判斷

(一)蘇州市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達地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有益探索

蘇州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城鄉經濟社會獲得了迅速發展。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蘇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三農”與“三化”互動,在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結構、農村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面貌、農民權益保護和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積極地變化。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蘇州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和戰略選擇。蘇州關于綜合配套改革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探索為經濟發達地區積累了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是經濟發達地區擴大發展空間和解決“三農”問題兩個方面的必然要求

蘇州經濟發達,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空間不足。蘇州市土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不到半畝,農戶分散居住,土地規模經營不足。有限的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城市發展空間受限。城市要發展,必然要求拓展發展空間,統籌城鄉,通過土地集約,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是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盡管蘇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還很明顯。而且在農村耕地資源日趨減少和財政政策性轉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不足,解決“三農”問題仍然是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的戰略任務。兩個原因決定了蘇州市統籌城鄉,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性。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拓展城鎮發展空間不僅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然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欠發達地區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蘇州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所采取的“三形態”、“三集中”、“三置換”可以較好的解決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約利用,既能夠解決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問題,也可以較好的解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問題。這些措施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三)經濟發達地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明顯的操作優勢

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發揮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作用。經濟發達地區可以依靠較好的經濟實力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所必須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農民就業、社會保障等事項,提供較強的資金支持。蘇州市經濟發達,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具有明顯的操作優勢。經濟欠發達地區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面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還是要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才有堅實的基礎。

四、蘇州市深化綜合配套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

蘇州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還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但深層次分析,蘇州城鄉空間布局不到位、資源配置不完善、政策法律不配套、農民增收相對緩慢仍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和難題,需要通過深化綜合配套改革,逐漸加以克服和消除。

(一)發展的不平衡性比較突出

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有差距。盡管蘇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1倍以上。而且,在農村耕地資源日趨減少和財政政策性轉移基本到位的前提下,農民持續增收的潛力不夠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拉大趨勢。第二,城鄉社會事業建設還有差距,公共服務相對滯后。近年來各級財政加大了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但是由于歷史欠賬較多,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環境、衛生等方面相對滯后,難以提供與城鎮相同的公共服務。第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差距。主要是部分偏遠或純農業地區的農村,路、橋、電、燃氣、公交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在一些規劃編制需動遷的非保留村莊,基礎設施老化和不配套,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

(二)農村規劃相對滯后

蘇州市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突破城鄉地域分割,規劃延伸到鎮村,基本實現市域規劃全覆蓋。但是規劃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規劃的協調性差。比如,全市各地都按向城鎮集聚的原則,規劃編制了集中居住點,但由于城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沒有有效銜接,致使除項目動遷農戶可以向規劃居住點集中外,其他需要建房的農戶難以向居住點搬遷,不僅影響了農民生活,也影響了城鎮化發展。第二是規劃嚴肅性不夠。有些地方因領導變動或招商項目,隨意變動規劃。比如,有些地方近幾年僅農民集中居住點規劃就數次變動。還有,農業產業規劃往往讓位于

二、三產業發展,造成基礎設施投入的嚴重浪費。第三是規劃整體性不足。主要是市與各市區域之間、各建設領域之間的規劃仍缺乏整體性。在產業布局上,缺乏全市宏觀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缺乏配套性,重復建設比較普遍。

(三)二元制度設計依然存在

蘇州市把消除二元結構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在制度建設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的二元制度設計還有表現,特別是一些瓶頸性制度依然存在。第一是農民的“三大產權”。宅基地的使用權、集體資產所有權、承包土地經營權,其產權關系尚未明晰,農民還不能將其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和流轉,限制了農民進城就業和居住,影響了城鎮化的推進。農民“三大產權”不能合法處置,農民就難以減少,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第二是戶籍制度。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沒有革命性突破,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政治、經濟、社會待遇的二元性也將繼續存在。

(四)農村居民分散居住制約著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

蘇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既已具備了一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但是農民居住分散嚴重制約著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蘇州全市共有自然村莊20914個,平均每個村莊不到40戶,近40萬戶農戶經營耕地,平均耕種土地在3畝左右。蘇州在全國已成為村莊規模最小、農民居住最分散、耕種土地最細碎的地區之一。由于農民土地分散,經營面積過小,農民難以實現規模經營,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配置,影響了農民有效增收,難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是由于農民居住分散、村莊規模偏小,道路、水電、網絡、管網污水等基礎設施投入成本大、利用效率低,造成多數農村難以享受城鎮相等的基礎設施條件。同時,農民居住分散,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相對集中,一部分農民難以就近享受醫療衛生、文體活動、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務。農民居住過于分散,已客觀上影響了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提升。

五、在蘇州進行項目試點的建議

蘇州作為中澳管理項目的試點之一,在綜合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在下一步推進項目試點和更長遠的實際工作中,應當重點從土地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就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進行創新和突破。

(一)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為目標,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蘇州地少人多是現實,必須要通過土地的集中利用,既要能保證城市發展、又要發展現代農業,更要保證農民利益。結合目前蘇州在土地制度方面已有的探索和經驗,試點改革可在以下方面開展。

1、建立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用土地流轉機制,保證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制度獲得穩定收益。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戶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進一步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步伐,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洜I和組織化水平。

2、完善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農村非農集體用地使用權流轉范圍、程序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將非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全面納入土地有形市場。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參與和共享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合理分配機制。

3、繼續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辦法。在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前提下,加快農民居住向中心村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步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促進城鄉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4、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換商品房工作。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戶將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通過建立置換機制,探索宅基地退出機制,促進城鄉之間土地要素的流動,改善村鎮用地結構,優化各類用地布局,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二)以實現全民社會保障為目標,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建設

蘇州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已經覆蓋城鄉居民及全體勞動者,在此基礎上,應加快將勞動年齡段被征地農民及非農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養老保險,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向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銜接,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具體工作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

1、完善農村居民和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障的政策體系。第一,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將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第二,將在城鄉各類企業務工并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村居民,全部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第三,鼓勵農戶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社會保障、商品房,對置換社會保障的農村居民,在勞動年齡段內的,通過采取免費培訓、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其就業創業,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2、建立養老保障待遇標準的正常調整機制,逐步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各類保障對象的待遇水平。

3、建立統一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按照覆蓋范圍、保障項目、待遇標準、醫療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統一”原則,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穩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

(三)以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為目標,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大量的農民將脫離土地和農業生產,轉變為城鎮生活生產方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以健全就業服務體系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業工作,具體可

以在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1、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社會就業、失業登記制度。

2、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包括鼓勵用人單位吸納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招用農村就業困難人員的用人單位給予補貼,為失業登記的農村居民提供免費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服務,用地企業按比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以及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和失地農民用人單位給予稅收優惠等內容。

3、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勵農民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機制。建立城鄉一體化創業推動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對有創業愿望和具備創業條件的農村勞動力及被征地農民進行免費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專家評析、項目推介、創業孵化、融資服務、開業指導、后續服務。農村勞動力自辦實體的,享受與城鎮人員同等的扶持待遇,安排農村勞動力創業的創業孵化基地,給予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居民靈活就業。將公益性崗位的范圍延伸至行政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援助安置,安排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崗位,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

4、完善城鄉統一的職業培訓制度。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納入城鄉社會培訓體系,完善城鄉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普惠制;建立企業內部外來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崗位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機制,開展農村勞動力崗位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試點的企業,可享受政府相關培訓經費補貼政策。增加地方財政對本地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

(四)關于中澳管理項目試點選點

根據項目要求,經和地方領導、專家充分溝通,改革試點將在蘇州市全行政區推開。在此背景下,課題組將選擇區域內一到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重點跟蹤和問卷調研。我們為使跟蹤和調研所得數據更具代表性,除蘇州市外,在其所轄五市八區中,選擇了一市一區,分別是相城區和常熟市。在相城區內,將主要對其下轄渭塘鎮進行重點跟蹤,渭塘鎮靠近蘇州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社區普遍,而且城鄉統籌工作開展較好,有代表性。在常熟市內,將主要對其下轄經濟開發區進行重點跟蹤,常熟經濟開發區地處蘇州遠郊,開發區內聚集大量來自蘇州各區縣的農民工,有利于降低調研對象的區域集中度。在蘇州市主要關注當地政府機關公務員對蘇州統籌城鄉發展的看法和意見等。

第三篇:蘇州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習模式

國家開放大學致力于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建設具備學分認證、轉換、存取等功能的學分銀行系統,為每個學習者建立個人終身學習檔案。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蘇州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習模式,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州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習模式

1、蘇州國家開放大學可以在線上學習也可以在線下學習。

2、線上學習登錄國家開放大學學習網,根據課程內容安排,隨時隨地在線觀看。

3、線下學習根據學校安排進行。

拓展:

一、報名方式

現場報名方式:報名者持畢業證書、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及相關費用,至各教學點辦理報名手續。

二、報名條件

1、本科專業(??破瘘c):具有國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專業高等???含???以上學歷者。

2、??茖I:須年滿17周歲,招生對象為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藥學專業招生對象僅限于在職衛生、醫藥行業技術人員(報名時需要提供在職證明原件)。

3、“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茖I:為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農村青年。

三、報名所須材料。

1、免冠小一寸藍底相片兩張+電子版。

2、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兩張。

3、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學歷畢業證。

4、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中心認證報告或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

第四篇:蘇州園林票價介紹開放時間之明細

拙政園

位于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園始建于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閑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交通:游

1、

2、5線,

2、3路拙政園站下,往東步行100米即到。

門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免費杜鵑花節、荷花節。

開放時間:8:15-17:30 購物:拙政園門口的東北街和園林路上有很多工藝品商店,當地的土特產、蘇扇、蘇繡等在此都可以買到。

提醒:

1、拙政園使用手持式電子導游機,在入口可以租用。

2、出拙政園后,向西走100米,可到太平天國忠王府、蘇州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沿園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獅子林、蘇州民俗博物館。

虎丘

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

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交通:游

1、2路,公交

8、49路車可達。從火車站去虎丘可乘游1東線或游1西線。

門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花會、廟會。

小貼士:在入口可以租用手持式電子導游機,每次10元

留園

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后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

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墻漏窗,圖案精美。從花墻望去,山池亭臺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交通:游

1、2線,11路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40元;淡季(6.1-8.31;12.1-2.29)30元。旺季免費提供“吳歈蘭薰”表演。

開放時間:7:30-17:00 獅子林

位于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

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臥云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提醒:可與蘇州民俗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同游。沿園林路向北百米即是拙政園。

交通:游

1、

2、5線,

2、

3、

4、40、701路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

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

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鐘,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鐘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提醒:可順路游附近的楓橋、鐵嶺關等景點。

交通:乘游3線、

3、

6、

9、

17、

21、

31、301路車楓橋站下。

門票:10元,登鐘樓敲鐘5元(3下)。

gusuwuyu 2004年3月7日

我是蘇州的,來蘇州旅游的朋友注意了,寒山寺的大門是朝西的,出我是蘇州的租車司機帶你們去的那個朝東的門是假的(門票還貴很多),千萬別上當受騙。要從這個門的南面一條路繼續往西走約200米。

5.去"楓橋夜泊",公交車下的地方的"江楓橋"和江楓園,不是知名的"楓橋".得轉彎再走上5分鐘,在寒山寺外過"江上橋",進"楓橋風景區",25元,看著新建的"風景"包圍著古老的"楓橋",極大的破壞了原本免費時"楓橋"的滄桑味道.不看更好, 網師園

位于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宅園。“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全園面積5400平方米,由東部的宅第、中部的主園和西部的內園三部分組成。園內主要景觀有:轎廳、大廳、梯云室、月到風來亭、殿春庭院等。1981年建成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庭院“明軒”,就是以該園的“殿春”庭院為藍本設計建造的。

網師園最特別的是夜花園部分,昆曲、評彈、江南絲竹、古箏、笛子等曲藝節目輪流在花園中不同的廳堂演出。由于表演有中國江南特色,環境又是著名的蘇州園林夜景,對游客了解吳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極受海內外游客的喜愛。

交通:游2線,

2、

4、

14、31路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夜花園門票:80元

夜花園開放時間:19:30-22:00

ssy441 2004-07-09 09:05 在蘇州,夜游網師園,從幾點到幾點呀?具體有什么好玩的呀?謝謝!! shuxiao 2004-07-09 09:23 欣賞蘇州評彈、品茶 yiling 2004-07-09 09:29 蘇州網師園“古典夜花園”特色活動自1990年開展至今,共接待國內外貴賓、中外賓客30多萬人,深受海內外游客的歡迎,已經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國際旅游保留項目。

古典夜園共有八個節目,每晚開放時間為19:30—22:00,遇有結束前才進園的團隊,則延長閉園時間。上演的八個節目,平均每個節目10分鐘左右。每位客人門票費現為80元,客人隨到隨演??腿硕鄷r每個節目要演出近10場以上。節目表演是演員和觀眾共處一堂,沒有舞臺間隔。便于客人近距離觀賞。

每到夜晚,小巧玲瓏的網師園內,典雅柔和的輪廓燈、宮燈勾勒著臨水而建的亭臺樓閣,燈光為淡黃基調,高雅、氣派,是江南豪富風格,處處顯示出一種大戶的風范。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身穿古戲裝的評彈、昆劇、笛蕭、古箏、民歌民曲、民族舞蹈等演員,在各廳、堂、齋、閣為游人表演,形成一個廳堂一出戲,游客移步換戲的場面 門票

蘇州景點基準價格6月20日起已漲價: 6月20日----8月31日(淡季基準價格) 虎丘原30 現40 拙政園30 50(此階段“荷花節”免費) 留園20 30(此階段“吳歈蘭薰”免費) 網師園15 20 網師園夜花園60 80 獅子林15 20 滄浪亭8 15 耦園7 15 藝圃3 10 盤門20 25 以上門票9月1日起執行旺季價格還要漲價。

2月14日上海,13日14日晚住上海漢庭賓館 2月15日早去蘇州,晚住蘇州漢庭賓館

2月16日早去周莊,晚去烏鎮,住烏鎮,2月17日早游烏鎮

2月18日下午或晚去杭州下午返回上海。

第五篇:蘇州物流發展情況

關于蘇州市物流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副標題:

作者:未知 來源:2006-4-5 物流世界網 人氣:

2078 時間:2006-5-20 15:20:49 進入論壇

深入了解我市物流業發展情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物流產業的整體水平,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進一步增強我市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我們開展了現代物流業調研。

一、我市物流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躍居前列。伴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產業結構的調整,跨國公司的紛紛進入,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我市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增長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目前我市物流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有較大的物流需求規模。根據資料測算,2000年我市物流業增加值約為243億元,占GDP比重15.8%。我市的物流需求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總量較大。2000年全市GDP為1540.7億元,全年貨運量完成7815 .5萬噸,雖然近幾年貨運總量和貨物周轉量有所下降,但貨值不斷攀升,貨主對貨物流轉的時效、安全等要求越來越高。二是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外向度高,而且兩頭在外,去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00.7億美元。三是貨物水陸轉換面廣量大。我市沿江三個港口每年3000多萬噸的貨物吞吐量,80%以上為來自或流向上海、浙江、山東、蘇北等地以及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中轉貨物,物流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四是各類商品交易市場比較發達。2000年末全市共有商品市場878個,成交額達798億元,僅常熟招商城和東方絲綢市場兩個大型交易市場的年交易額就達250億元以上。

2、有比較完備的物流基礎設施條件。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環、縣鄉成網、連江帶湖、水陸并進的立體型、開放式大交通框架,滬寧、蘇嘉杭、沿江、環城等高速公路已經或正在建設,青平南高速及蘇通大橋將陸續開工。市域公路網初步實現“市縣一級,縣鄉二級,村村通達”的目標。航運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蘇州市區為中心,江湖相通、干支相連,以長江港口為門戶、大運河、申張線為主軸、五級航道網為主體,內河中心港口為集散地的水運網絡體系。

全市倉儲資源豐富,僅物資系統的倉庫面積就達12萬平方米,倉庫占地面積高達110萬平方米。

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港口,現有萬噸級碼頭29個,最大的為5萬噸級,各類吊車、叉車、卸船機、牽引車等通用和專用裝卸機械650余臺,堆場77萬平方米,各類公共倉庫10萬平方米,其中保稅倉庫4萬平方米。

鐵路蘇州西站是滬寧鐵路干線上的貨運一等站,擁有15條裝卸作業線,9條專用線,9個露天貨區和8000平方米倉庫以及各類裝運機械100余臺。為適應現代物流需求,年內還將完成鐵路貨物實時跟蹤系統。

航空通過快速公路,憑借上海虹橋、浦東機場,為我市航空運輸提供了便捷條件。

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的信息通信方面,我市在國內處于比較先進的地位,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75.5萬門,電話普及率73.16部/百人,全市光纖長度118萬芯公里,環路總帶寬400G,出口通道帶寬達到2.5G,計算機互聯網用戶36.25萬戶,“十五”期間將達到135萬戶。

3、具備一定的物流服務功能。公路貨運在我市的物流中起著重要作用,截止2000年底,全市從事公路貨運的持證運輸業戶共有13518戶,其中13072戶是個體戶;全市擁有營運性貨車40084輛,總噸位110191噸,平均單車噸位2.7噸,平均每戶擁有車輛3輛。

集裝箱車在現代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現有集裝箱車332輛,噸位4218噸,平均單車噸位12.7噸,集卡車占運輸車輛總數的7.8%。在全部39368輛普通營運貨車中,2噸以下小型車占53.2%,2-5噸的中型車占20.5%,5噸以上大型車占26.3%,8噸以上重型車占4.3%。

全市現有經批準的國際貨代企業40家,外地國際貨代企業在我市設辦事處的有50多家,國內貨代企業有607家。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出口代理84.3萬噸,進口代理182. 5萬噸。

全市現有多式聯運企業28家,共56個聯運站點,2000年貨物聯運量285.8萬噸,集裝箱聯運(含鐵路)1.1萬多箱。

目前全市有倉儲企業358家。冠以物流名稱的企業57家,其中,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物流企業4家。

港口的集疏運功能不斷增強,到發港的外貿貨物已遍及全球122個港口。今年的吞吐量預計可達3500萬噸,僅次于南京,居省內第2位。張家港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木材進口港。以集裝箱為主的遠洋物流發展較快,去年集裝箱吞吐量近20萬標箱,港口物流正在逐步形成和提升。鐵路白洋灣貨運站年到發貨運量330多萬噸,在滬寧線位居2-3位。

連鎖企業的物流配送功能得到加強,華潤、美佳、百潤發等超市公司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中心,并在滿足自身需要基礎上正逐步向社會開放。

4、外資企業對第三方物流服務要求迫切。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規模較大的外資企業一般都采用第三方物流,并且方式靈活,如獅王啤酒、納貝斯克等企業委托國內較大的寶供物流公司來做,常熟夏普公司就由日新中外運公司專門為其提供貨物保管、倉儲、包裝、到港區及協作企業間集裝箱運輸等物流服務,旭電、安德魯等公司就物流服務進行公開招標,豪利士等公司也在積極尋找國內物流服務商。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外資企業中尤其是IT產業的企業對原材料、產成品的進出都有嚴格的時效要求,據力捷公司、旭電公司等公司反映,蘇州公司在接到總部指令后,一般要求在48小時內進行供貨或72小時內完成從零配件配送到生產包裝到分銷商這樣一個流程,都很想找到一個就在他們附近的符合要求的物流企業,以求長期合作。

5、物流貨物品種結構隨產業結構調整而變化。近年來,我市一般產業得到控制,極大地改變了我市物流中的貨物品種結構,如原來在貨運中占比很大的煤炭等原材料大幅減少,96年蘇州西站煤炭到達量為152萬噸,2000年只有54萬噸。體積小、重量輕、價值高的電子通信類貨物在物流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一類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對現代物流服務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

6、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正在形成。我市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還比較低,但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目前,正在形成的是幾種初級的第三方物流形態。

⑴依托開發區的物流企業。工業園區的蘇州市物流中心,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蘇州高新物流中心,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華東物流公司、吳江開發區的吳江市物流中心等都是屬于此種類型。

⑵貨運市場形態的物流企業。如昆山市交通局下屬交通物流有限公司建辦的昆山市道路貨物運輸交易市場,通過配載運送,開展物流服務。

⑶以大型批發市場為基地的物流企業。如東方絲綢市場的儲運中心,開辟了30條線路,發往78個城市;常熟招商城設有直達線路41條,輻射100多個城市;蠡口國際家具城僅倉儲用房就達16萬平方米。

⑷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物流企業。如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區總投資達10億元,目標是建成面向蘇南的區域性物流中心。昆山東方首席電子商務公司是全省引進的首家電子商務企業。還有象設在吳中區的蘇州商友商務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商品訂貨系統的一個分支機構,自身建有信息平臺,具有市場信息、商品交易、貨款結算、倉儲配送四大服務功能。

⑸內資在我市投資的物流企業。如來自廣東的寶供物流企業集團決定在我市吳中區郭巷鎮投資建設物流基地,總投資達4. 3億元。中海集團也正在蘇州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在蘇州建設現代化的物流中心。

⑹外企對外企性質的物流企業。如常熟日新中外運運輸有限公司,除主要為常熟夏普提供物流服務外,還為十多家日資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又如正在審批中的蘇州全運通物流有限公司由臺商獨資,在辛莊占地120畝,總投資750萬美元,主要為臺資企業提供國內運輸、倉儲、中轉和配送等物流服務。

我市的物流業近年來雖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和提高,但是還屬于起步階段,從這次調查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蘇州的物流業無論是組織結構、運作規范,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離現代物流業的要求和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發展現代物流業缺乏科學的認識,觀念上存在“重生產、輕物流、重自給、輕外協”的思想。

2、社會物流需求水平不高。國內企業對現代物流無迫切需求,多數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自購自儲自運部分過大,而且忙閑不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我市物流業發展相對滯后,一些外資企業只能自建倉儲等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

3、現有物流資源的整合難度較大。特別是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面臨著改革和轉型的雙重任務,由于歷史原因,市場經營主體長期處于分散、割裂、單

一、低效的狀態,難以形成綜合、高效、便捷的社會服務網絡。

4、技術裝備落后。運輸車輛車型偏小,車種陳舊,大部分是一戶一車。倉儲設施陳舊落后,裝卸搬運的機械化水平低。尤其是普遍缺乏發展現代物流所必需的先進的網絡信息設施。

5、現代物流企業發展不快。目前我市很少有完全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有實力、信譽好的物流企業也不多,這一狀況的存在,已導致我市近70%的進口,近90%的出口被上海等地的物流企業或貨代公司做去了。能夠提供全國性或全球性物流服務網絡的企業更是沒有。

6、人才短缺。目前我市的物流教育還是空白,物流培訓才剛剛起步,企業普遍反映缺少物流專業人才,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瓶頸”

二、我市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條件分析和趨勢預測

㈠有利因素

1、地理位置優越。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帶與長江經濟發展帶的交匯處,是溝通蘇北、江浙的交通走廊,是距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顯著;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及蘇嘉杭高速均經過蘇州,距上海虹橋機場不足80公里,離浦東機場135公里,到吳淞港口100公里,具有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礎條件。

2、具有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的體制環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基本實現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我市對國內外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包容性很強,這為把蘇州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提供了必要的體制條件。

3、有巨大的物流市場潛力。“十五”期間,我市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把蘇州建成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基地,產業結構將繼續調整升級,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GDP比重超過40%,外貿進出口總額平均增長15%左右,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40%以上,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重點的新興主導產業,將使產品結構向短小、輕薄、小批量、多品種和高新技術方向,高附加值貨流將會越來越多,發展現代物流業具有潛在的驅動力。

4、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隨著現代物流概念被大家逐步接受,發展物流會得到各方面的重視。我市已成立發展現代物流業工作領導小組,將加緊研究和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性文件。近期海關“長江流域、滬蘇陸路”通關改革又減少了通關環節和費用,進一步加快了貨物周轉和通關速度。

5、加入WTO的機遇。加入WTO將對我國物流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我市的物流業也將從中得到發展的機遇。加入WTO以后,一方面進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將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發展又將降低企業倉儲、運輸等費用,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效率提高,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加速我市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而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持續擴張的大好機會。

㈡制約因素

1、運輸結構的制約。物流的交通節點涉及海陸空、鐵公水,我市幾乎沒有空港,定期國際海運航線也比較少,航空運輸全靠上海,海運也基本在上海,由此引出進口貨物需經過所謂“兩代兩報兩倉兩運”這樣的故事。進出口物流受制比較明顯。

2、車船結構的制約。我市散裝車船多,集裝箱車船少;小噸位車船多,大噸位車船少;一戶一車的多,集約型車船公司少,不能滿足工商客戶的需求,有礙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3、外企業態結構的制約。我市外企以生產車間型企業居多,物流的兩頭在外,原材料采購和產成品分銷均按總部或采購中心、分銷中心的指令行事,除一部分本地配套產品的物流外,許多蘇州外企在物流供應鏈的選擇上沒有自主權。

4、體制性制約。蘇州有兩個關區,4個陸路通關點,3個港區,1個保稅區,相互間以及內部各機構間的不協調動作時有發生,行政干預的情況也有發生。同時,條塊分割、部門分割,自成體系,也給綜合物流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5、政策性制約。目前,在第三產業用地地價仍高于工業性用地地價的情況下,物流園和物流企業優惠用地的問題很難解決;由于物流企業的經營涉及到多個行業、多種方式,在稅種和稅率的確定上也缺少扶持依據。 按照國際上常采用的做法,很多外企習慣于以箱代庫,物流企業一般采取拖走一個箱子,再留下一個箱子的做法,以提高雙方的效率,但我市現在對集裝箱卡車執行的仍是“一車一箱”的規定,即一個車頭只能載一個固定的集裝箱,即使特批也不能超過兩個,被調查者反映,臺灣“一拖十”的都有。

另外,香港、深圳等地超市的配送車均可加裝尾板,以提高配貨效率和卸貨速度,但在我市卻受到限制,即使裝了尾板,每次驗車時也要卸掉。

上海方面的政策性限制也不少。比如,蘇州的集裝箱進入上海要有上海發出的箱運證和準運證,而上海卻發得很少;蘇州車輛進上海所交的道路通行費要比上海本地車高200元左右;蘇州的貨代企業不能在上海開展貨代業務,必須在上海重新注冊實現本地化以后才能承接哪怕是在蘇企業的貨代業務;另外還有類似出口商品要提前進倉24小時后才可發運等五十年代的老規定等等。

此外,蘇州鐵路站反映,312國道長青收費站擺位不當,使市區以北及常熟、張家港的進出貨物舍近求遠,物流跑到無錫去了。

近年來上海非常重視現代物流業發展,把現代物流列為今后發展的四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政府有6位市長參與該項工作,并著手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發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經初步形成順暢、快速輻射國內外的現代物流業,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省內南京、無錫等地也提出了要加快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并著手物流中心建設。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合理布局和定位,就一定能夠盡快地把蘇州建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物流中心之一。

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服務業市場準入領域的不斷擴大,物流市場的競爭也將更趨激烈。在物流業的市場準入方面,將在3─4年內取消外資在租賃、速遞、貨物儲運、貨倉、廣告、包裝等方面的準入限制,貨代、船代、分銷等原來不允許外資控股的行業和領域都將對外開放,并允許建立100%的全資擁有的分支機構。這意味著在加入WTO以后,大型跨國物流企業將會迅速進入中國的物流市場,只要我們積極尋求合作,苦練內功,我市的物流產業將會很快融入全球性物流產業鏈,爭得全球物流市場的一席之地。

三、加快我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1、提高對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認識?,F代物流業內容廣泛,涉及面廣,是全社會的服務行業,并覆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單靠某個行業、某個部門“單槍匹馬”難以構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因此,提高對現代物流業的認識十分重要,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各級政府、各部門和企業深入了解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意義并化為自覺行動。

2、抓緊做好《蘇州市物流規劃》的編制修訂工作,一經審定,要堅決付諸實施。在指導思想上,要遵循“開放帶動,市場引導,企業運作,政府扶持”的發展戰略,按照規劃先行,扶持重點,提高起點的原則,以港口、開發區和商業中心為依托,以區域物流為重點,以國際物流和市域物流為重要補充,提高物流信息化、網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構筑物流運輸和物流信息兩大平臺,加快物流園區建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培育,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將蘇州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重要的物流城市。

3、加快制定有關配套政策措施。要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把物流業當作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加以培育。由于物流產業具有投資大短期回報率低的屬性,要從實際出發,盡快制定包括準入、用地、稅收、價格、融資等方面內容在內的各項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行業法規,制訂標準用語,積極籌組物流行業協會或同業公會,規范市場秩序和企業經營行為,指導物流行業健康發展。

4、鼓勵多元投資,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根據目前需求,要適當鼓勵多發展一些進出口物流企業、保稅貨物配送中心、原材料采購中心、加工型物流配送中心、實時定位跟蹤物流企業、在貨代、報關公司基礎上轉型的物流企業等;傳統運輸、倉儲企業的改造困難較大,可采取外引內聯、優勢互補、存量盤活、資產重組等做法,同時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將內部物流功能剝離到社會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中去,引導民間資金向物流業分流,加快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對于國外物流企業和由外企投資興建的物流企業應因勢利導,在充分利用外資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市物流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5、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與信息流是息息相關的,要推動政府相關部門、中介機構、物流園和物流企業的相關系統與信息平臺有效連接。信息平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術認證體系為保證,采取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策略。在物流信息平臺上,建立標準化的數據系統,促進電子商務、社會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加快引導物流企業進入國際物流網絡。

6、制定物流企業地方標準。建立物流企業的審批制度,目前我市掛物流企業牌子的單位越來越多,不論企業大小、規模如何、實力強弱,在物流熱潮中,即使幾輛車的運輸公司或一般規模的儲運公司也都紛紛要求冠以物流公司、物流中心之名,擾亂了物流的概念,影響了現代物流業的規范發展。應對物流企業的規模、人員、設備、經營管理和信息技術等方面設立最基本的審批條件,規范企業名稱,這樣,也有利于對有發展前途的物流企業的扶持。

7、與上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蘇州發展現代物流業,必然要以上海為依托,我們應該與上海結成經濟融合、優勢互補、合作競爭的關系?,F在我市物流業發展中遇到的政策性限制,一部分來自上海方面,建議由市政府出面,組織相關部門與企業就物流方面的相關問題與上海有關部門相溝通,爭取得到理解和支持,以利我市現代物流業特別是國際物流的發展。

8、加強物流研究,培養物流管理人才。我國即將加入WTO,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市物流企業要想爭取加入國外成熟的全球性物流網絡,就要利用先進的物流研究成果,要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引進國外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和人才,不斷提高我市的現代物流水平。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實驗學校校務公開制度下一篇:試用員工轉正申請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