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之后,文學期刊從期刊數量到期發行量都呈現出大幅下滑之勢。據人民網對文學期刊進行的調查,目前中國的期刊社一共有9000多家,文學期刊約占10%,而這其中又僅有10%的文學期刊生存狀態較好,即不到100家的文學期刊能夠維系自身的運行,其余的文學期刊都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文學期刊的日漸萎靡與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形成強烈的反差。雖然,文學發展不可能與經濟完全同步,但文學期刊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漸行漸遠是值得理論界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學術界對文學期刊萎靡不振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原因:第一,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占據了人們大量的休閑時間;第二,消遣、娛樂類的報紙和時尚雜志對文學期刊的沖擊;第三,當前文學期刊上發表的作品遠離社會生活;第四,讀圖樂趣取代了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第五,政府對文學期刊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這些分析當然成立。但是,文學理論界在探討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恰恰忽略了對當代文學理論的反思,似乎文學期刊興衰存亡與文學理論沒有絲毫關聯。

事實上,文學期刊面臨大幅萎縮是一個表層問題,其深層的問題是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邊緣化,文學越來越遠離社會文化。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邊緣化不能僅僅歸咎于作家、讀者和文學期刊,而是一個整體性和全局性的問題,其中文學理論蒼白化、文學批評闡釋無力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文學繁榮取決于多種因素,不僅需要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而且需要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的關注和介入。中外文學的歷史經驗表明:沒有文學理論的關注和介入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而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才是文學繁榮的直接推手,可以說,沒有人文主義運動就沒有莎士比亞,沒有古典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莫里哀,沒有啟蒙運動就沒有歌德,沒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斯丹達爾、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和托爾斯泰。因此,文學理論積極介入文學創作,從而推動文學創作的發展是文學繁榮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19世紀的俄國文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19世紀的俄國文學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在革命民主主義時期,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謝德林、涅克拉索夫、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步入文壇,對俄羅斯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們描寫人間苦難,反映黑暗現實,把揭露和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農奴制,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高爾基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不到百年時間出過燦若群星的偉大名字?!比欢?,這樣的文學成就并非僅僅是作家努力的結果,而是在文學理論介入和推動下完成的。

這一時期的俄國文壇在文學理論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并最終產生了大量以推動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為己任的理論家,主要是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尤其是別林斯基,他對俄羅斯革命民主主義事業和文學的歷史貢獻是難以估量的。當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發表之后,由于這兩部作品辛辣地嘲諷和深刻地批判了農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統治的罪惡,因此,遭到反動文人的惡毒攻擊,蔑稱其為“自然派”。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別林斯基挺身而出,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仗義執言,發表了《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說》和《乞乞科夫的游歷或死魂靈》等理論文章,指出果戈理對生活既不阿諛也不誹謗,而是對其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并從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出發,充分闡明了當時的俄國社會需要這樣的好作品。其后,別林斯基又寫了《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和《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理論文章,深刻地剖析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熱情贊揚了果戈理等進步作家對現實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闡明了“自然派”采取對現實批判態度的意義,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向縱深發展。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同樣是舉足輕重的。他們以《現代人》雜志為陣地廣泛地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積極扶持文學新人,指導廣大讀者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鑒賞,幫助讀者去領會作品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培養讀者高雅的藝術情趣??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沒有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引導,人們很難真正理解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岡察洛夫、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作品。如果人們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那么,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斷然不會如此波瀾壯闊。

19世紀俄國文學的發展,對當下的中國文壇是有啟發意義的:理論家和批評家介于作家和讀者之間,在推動文學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要總結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闡明文學面臨的歷史使命,引導作家關注現實人生,引導作家追求高雅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又對作品進行闡釋和解讀,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進行剖析,引導讀者把握作品,培養讀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只有當作家、理論家、批評家和讀者出現良性而有效的互動的時候,文學思潮才可望推動文學的發展,文學繁榮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文學期刊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困境,成為溝通作家與讀者橋梁和媒介。

然而,當前中國文學理論沒有起到這樣的的作用,文學理論完全在自己封閉的理論框架內自我演繹。綜觀當前的中國文壇,文學理論與文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理論與創作陰陽兩隔

當下,中國文壇最奇怪的現象是文學理論的缺席。文學理論的缺席并非是指中國沒有文學理論家,沒有文學理論文章,而是指文學理論話語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而來的,與當下的中國文學創作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文學理論家成為西方文學理論傳聲筒,成為西方文學理論的“二道販子”。移植而來的文學理論根本不能有效解讀當下的文學現象,只能自說白話,只能在話語狂中自我消遣、自我娛樂。

文學理論家們聲稱“理論就是理論”,“理論與創作本來就不是一回事”,以此來回絕對當下文學創作的關注??梢哉f,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已經泛濫成災,不僅不能闡釋和解讀中國當下的文學創作,而且使中國學者缺乏理論原創力,甚至導致文學理論家的惰性。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植根于西方的文學創作,是對西方文學創作經驗的歸納和總結,因而對西方文學進

行闡釋和批評是有效的。但中國文學有自身的傳統,中國文學關注的問題有別于西方文學關注的問題,同樣中國人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與西方人的審美理論、藝術追求判然有別。用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進行評頭論足,無異于削中國人之“足”去適應西方人之“履”,不僅不能給文學創作帶來繁榮,反而會因隔靴搔癢引起作家的反感。當移植西方理論成為時代潮流的時候,理論原創不僅是一種奢望,而且貼近現實的批評也只能成為遙遠的夢想。

與移植西方文學理論批評相關的另一種癥候則是:文學批評期刊也并沒有起阻止文學期刊質量下滑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還加速了文學期刊質量的下滑。文學批評期刊本來應該承擔解讀作品、引導讀者、提升審美水平的作用,而實際上文學批評期刊發表以套用西方文學理論為能事,出現嚴重的概念化傾向,與讀者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相去甚遠。一些以文學批評為業的學者自身并沒有多少文學悟性和文學感受能力,除了對一些西方文學理論名詞、概念進行花樣翻新之外,并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文學批評的功能和作用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反而因隔靴搔癢、不著邊際而與作家和讀者雙重疏離。

2.文學批評倫理全面喪失

文學批評家應以怎樣的姿態介入社會?文學批評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文學批評家的倫理底線何在?成為當代中國文壇一個不敢追問的話題。當前文學批評呈現出嚴重庸俗化傾向,文學批評的基本倫理全面喪失,文學批評不僅沒有起到正確引導讀者解讀文學作品,引導作家追求藝術完美、形成藝術風格,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讀者,將讀者引入歧途。究其原因:一些文學批評家自甘淪為一些庸俗作家的吹鼓手,文學批評不是從學理出發,不是處于中立狀態,而是成為作家宣傳、策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使作品進入市場的必要“程序”。批評家被作家、圖書經銷商、作品經紀人“策劃”,并為他們服務,按照他們的旨意進行所謂的“批評”,文學批評通過倚門賣笑的方式茍延殘喘地存在。

文學批評倫理的全面喪失不僅是文學批評的悲哀,也是作家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在商業氣息充斥整個社會的今天,批評家利用“批評家”的身份為自己撈取一點好處似乎也無可厚非,因為對文學批評家而言,他們擁有的唯一資源就是手中的筆。然而,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并非是一個枝節性問題,它關涉知識分子的良知、關涉文學存在的價值等文學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梢哉f,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神圣性的顛覆,是對人類曾為之驕傲的精神家園的褻瀆,其最終后果不僅將宣告文學批評的終結,而且會導致文學的終結。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之中,讀者對文學形態的集體想象、對文學的信任怎能不被文學批評掏空?文學期刊怎能不舉步維艱?

3.文學期刊擔當意識潰泛

如前所述,學界在分析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要么從文學期刊的外在生存空間人手,分析制約文學期刊的各種社會文化環境;要么從文學期刊與文化市場的關系人手,認為當前文學期刊陷入困境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與文化市場接軌,沒有很好地適應當前文化消費的需要,因而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樣的分析雖然不無道理,但并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筆者認為,文學期刊的困境在于辦刊思想和編輯理念上缺乏擔當意識,因而失去了文學閱讀的精英群體。由于在辦刊理念上定位在面向大眾文化消費,因此文學期刊往往通過期刊改版、變更欄目設置、發表通俗文學作品等方式去適應市場需要,這樣就難免導致文學期刊在追求貼近大眾生存的過程中變得庸俗化?;厥?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在知識界呼風喚雨的場面,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受到來自政治、經濟層面的特別眷顧?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刻意追隨市場需求?文學期刊在當時受民眾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擔當起了思想啟蒙、人生導師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說,當時的文學期刊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因而它成為讀者的一面旗幟,成為民眾尋求理想和價值的精神家園。

然而,當前的文學期刊在庸俗化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是因為文學期刊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審美情趣,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理想、夢想和對精神家園的渴求。文學期刊一味媚俗基于對當代讀者的一種基本預設:當代讀者不需要追問形上問題,不需要理想和信念;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消遣,僅僅是消費,文學閱讀對他們而言僅僅是打發時間的方式。這樣的預設就難免導致惡性循環,即文學期刊越是貼近大眾,而實際上就越遠離讀者;越遠離讀者,文學期刊就越陷入生存困境,越來越難以為繼。

總體而言,文學期刊陷入生存困境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對文學期刊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于重樹文學精英價值,重建讀者對文學精神的信賴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不僅應該積極反思文學期刊的生存境遇,而且也理應成為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重要推手。文學理論家不應該在轉述西方后現代理論中自娛自樂,不應該在中國文學作品上隨意粘貼西方文學理論的標簽,更不應該以解構、嘲弄中國當代文學殘存精英意識為樂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應該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具有理想和信念,積極推動中國文學精英化,積極探索歷史、社會、人生,思考人的終極價值,營造文學引領生活的文化氛圍。通過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重建讀者對文學的信賴,重建作家的歷史責任感和自信心,重建理論與創作的良性互動。這樣的文學生態一旦形成,何愁文學期刊沒有穩固的讀者群體?何懼網絡媒體、電視媒體、休閑娛樂報刊的挑戰與競爭?一言以蔽之,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根本前提是建構良性文學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理論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高爾基,個性的毀滅[J],文藝理論譯叢。1957(1)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重要的教學目標。當前,一些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文學鑒賞對學好漢語言文學作用顯著,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能稱為成功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應當堅持探索出有效的培養方式,將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作為立足點?!懂敶鷿h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旨在結合我國當代文學發展實際,從研究漢語言和當代文學入手,在有關文學研究理論指導下,探究現代漢語思維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探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內容概要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包含簡介、研究現狀、審美、發展進程和典型觀念、研究轉型情況;第二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包含史料、英譯、語言品格、概念及電影改編的文化學;第三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情況,包含“三段法”教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現當代西方文學研究,包含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當代西方文學研究中的美學回歸態勢;第五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包含生態文化因素、現代派文學、中國文學文本空間中“西方文本”的寓意;第六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概述,包含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具體應用情況和中華文化的弘揚、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第七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探究,包含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審美教育、語言意境、互聯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第八章主要講述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專業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學習和應用、課程改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九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性研究,包括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及體驗、教育創新、應用性教學;第十章主要講述各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情況;第十一章主要是文學鑒賞概述,包含文學語言藝術、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知人論世法”與文學鑒賞、文學鑒賞與理想價值的追尋;第十二章主要講述的是文學鑒賞的分類鑒賞,包含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鑒賞等;第十三章主要講述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包含重要性、寫作路徑、培養情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閱讀中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第十四章主要講述職業院校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包含文學鑒賞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力、高職院校漢語言教學中的文學鑒賞、高職文學鑒賞課的教學和片論,以及怎樣引導高職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二、《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意義和價值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可供文學工作者或教師職業的人閱讀參考,主要探究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方法。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要先了解文學作品創作背景,提高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應當提升學生語感訓練方式、感悟能力,選擇快讀與精讀等,不斷熟悉文章,從而有效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鑒賞文學有獨特的鑒賞方式,并不是“跟著感覺走”,需按照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結合文學基本知識,感受作品蘊含的美與意義。教師需引導學生掌握好文學作品的知識內容,把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落到實處。教師可逐漸向學生滲透文學教育,為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夯實基礎,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其課后鞏固閱讀,實現相應文學知識的積累,使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鑒賞方式,積極培養其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鑒賞能力。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能夠為大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理論指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可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兼具實用性和收藏性的著作,值得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生學習。

(李欣蓓,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提 要】本文以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為主要方法,定量研究了留學生的閱讀重點和閱讀偏好,并以此為基礎探究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課教材篇目選擇問題以及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使用情況,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現當代文學 教材選編 多媒體教學

一、引言

1. 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教材問題

目前國內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學作品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而僅有的這些研究也大多數集中在古代文學方面,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當下,對外漢語教材還存在很多漏洞,如:教材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系統性等。

這是所有對外漢語教材的通病,當然也包括現當代文學教材。在編教材的過程中,不同的學者因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對篇目的選擇也不同。有的是基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得出的結論,有的是通過研究分析已有教材提出自己的建議。然而,學習者對這些篇目的具體感受是什么樣的呢?他們在學習時有什么樣的偏好和需求呢?在這方面,很少有學者涉及。因此,我們認為,研究者應該深入學生中去,了解他們學習的興趣點和難點,從而編出一套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現當代文學教材。

2. 多媒體教學

媒體技術的出現使現代教育技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往往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基于現當代文學的特點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情況,我們認為,在文學課上,更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結合已被翻拍的影視作品和由詩歌改編的歌曲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

二、研究設計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為南京師范大學的30名留學生,他們都是漢語高級班的學生,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約為3年。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等12個不同國家,都上了一些課時的現當代文學課,有一定的中國文學素養。

2. 研究方法

我們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前期先對該班現當代文學課進行調研,了解老師的教材使用情況和上課模式,然后設計調查問卷。為了保證受試者能夠理解問卷,我們將問題和選項翻譯為英文,并請英語母語者校讀,以確保語義表達正確、沒有歧義。在做問卷前,給學生發放禮物,以確保學生更加用心填寫。

三、結果和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收回了23份有效問卷,將每一位同學的每一道題的選項輸入電腦,并使用excel進行統計,經過整合與分析后,我們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1. 留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我們讓留學生列舉了他們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以來的印象深刻的作品,并從中選出他們認為最難理解的作品。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留學生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中,有12篇為現代作品,6篇為當代作品;其中,長篇小說6部,短篇小說5篇,散文3篇,中篇小說2篇,小說集1部,散文集1部。

關與留學生為什么對這些作品印象比較深刻,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剛學過或是剛讀過不久(如《兄弟》),有的是因為文本本身的特點,有的是因為留學生個人的個人偏好(以上兩點我們會在后文討論),還有一部分印象深刻是因為比較難理解,如下表所示:

對比表1和表2可以發現,魯迅的作品是留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也是被認為最難理解的作品。誠然,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魯迅作品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且語言有時也和現代漢語有些疏離,導致留學生理解的困難。

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同的學生由于關注的重點不同學到的東西也不同。

例3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他們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最大的收獲是“擴大了詞匯量”(56.52%)和“學會了新的表達”(52.17%)。從中可以看出,語言不僅是文學閱讀的基礎,也是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當然,現當代文學作品所能提供的還不止這些。不少高水平的留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一些反映當代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的文學作品,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行為邏輯與思維方式。

2. 留學生的閱讀偏好

為了了解留學生的閱讀偏好,我們讓他們根據第一問(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寫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說明原因,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此問為主觀題,23個受訪者僅留下了7個答案??梢?,除個別高水平留學生外,大多數人真正喜愛的現當代文學篇目有限。再通過對僅有的幾個答案進行分析,不難發現:

一方面,雖然語言是留學生關注的重點(如表3所示),但是極少有人會因為某一篇作品“語言簡單”而喜歡它。在所有受訪者中,朱自清的《背影》提及率最高(在調查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唯一被重復提及的作品),最受留學生的歡迎。通過進一步追問可以發現,《背影》深受留學生們的喜愛,有其獨特原因:篇幅短小,陌生詞匯少,使之簡單易讀;在內容方面,父愛主題具有跨越國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共鳴。因此,兼具高可讀性和高共鳴性的《背影》成為留學生們的最愛。

另外一方面,雖然很少會有人因為某一篇作品“簡單易讀”而喜歡它,但是卻有大量的受訪者會因為某一篇作品“難讀”“讀不懂”而不喜歡它。興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語言障礙的作品留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甚至可能傷害學習興趣,便也不可能出現在答案之中了。

為了更加具體地研究留學生對于某個作者的喜愛程度,我們綜合考察了當下流行的教材和各大作家排行榜,選出11位主要作家,使用五度量表法,1到5分別表示“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當然,其中也包括“不認識”的選項。

在喜愛程度上,我們借用了“豆瓣電影top100”的排名計算方法,將每一個作家獲得的票數、相應得票分數、每一張得票的投票者質量(按照投票者所標記的作家認識數量作為考核標準——該投票者認識的作家數量越多,這一票的質量就越高,在最后呈現的作家綜合評分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三項內容進行綜合計算,得出以上結果:表5顯示,曹禺、沈從文、畢淑敏、龍應臺的作品相較于魯迅、莫言更具有“易讀性”,其中的愛情、父愛、母愛、自然之愛也具有跨越國界的高度“共鳴性”,受歡迎程度可能因此較高。而魯迅、莫言、張愛玲的作品存在大量語言閱讀障礙,帶有中國特色的批判性思想內容也最難,這也可能是導致不喜歡魯迅、張愛玲、莫言的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然而具體到對于莫言、魯迅兩者的評價上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對于莫言,大家普遍呈現出“不喜歡”;然而對于魯迅,評論卻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化——喜歡的非常喜歡,給分相當可觀;然而不喜歡的也不在少數,給分較低。

3. 課堂教學與多媒體使用

教材只有和課堂教學相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我們針對教師的授課方式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表6顯示,教師的授課方式還略為單一,以課本講解為主,穿插拓展材料和小組討論。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比較低,只有不到一半(48%)的同學認為老師經常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梢?,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并沒有給大部分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說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價值和作用。

當被問及“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增加什么比例的教學內容”時(多選題),60%的同學選擇了“文化知識介紹”一項,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留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訴求與中國學生是相似的,他們希望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作為工具的屬性,還希望能夠了解這種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透過文化去感受一個時代的特色。有43%的留學生希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對字詞的解釋。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克拉申的“i+1”公式,在對班級學生的中文水平和學習需求做一個大致了解后,有針對性的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對于中文水平較高、希望了解更多當下中國文化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更與時俱進的作品,對中文水平還有待加強的學生則可以考慮選擇語言更直白曉暢的文本,而不必只一味追求大家之作。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材選編情況和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留學生閱讀時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語言詞匯方面,一些高水平的留學生關注深層文化意蘊;留學生偏好簡單易讀的作品,尤其喜愛具有跨國界情感意蘊的作品;留學生獲得的課外資源有限,教師在課堂上沒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根據以上結果,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 在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初級階段,教材選擇上更應偏重具有“可讀性”(語言障礙少)和“共鳴性”(思想內容具有普世性)的作品,旨在打好、鞏固語言基礎,保護留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習興趣,為下一進階階段做好準備。

2.教師應加強引導,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水平,分層次教學。對于高水平學生,教師應注重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篇目選擇與課堂教學在保證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當增添有一定深度、難度的作品,增加作品文化內容的“中國特色”,以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3.教師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視頻和音樂。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搜集了由中國現當代詩歌改變的樂曲(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并使用會聲會影整合詩人的文字介紹、詩歌改編的民謠歌曲、詩中出現的意象圖片、演唱視頻,制作出一個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音樂視頻,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實際自己制作視頻,充分調動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信地址:210008 江蘇省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為面向特殊閱讀群體的文學形式,兒童文學作品在幫助少年兒童提高心智水平、增強語言能力、塑造審美意識等方面作用顯著。本文以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為視角,以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為研究對象,指出翻譯者在翻譯過程應該立足于兒童讀者,克服文化差異,使譯文再現原文意趣并有效傳達作品中的教育意義和審美意義。

【關鍵詞】交際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趣味性;教育意義;審美意義

【作者簡介】陳琪,陳文鐵,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

引言

當代兒童文學翻譯的發展勢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漸高漲,國內兒童文學作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當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進入中國,并獲得國內少年兒童的喜愛。例如小說家雷克·萊爾頓所著的魔幻小說《波西·杰克遜》被翻譯為中文在國內出版后經久不衰,受到國內少年兒童的熱捧。但是翻譯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加上譯著作品經濟利益可觀,最終造成兒童文學譯作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的文學作品翻譯不僅有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兒童文學翻譯研究領域的蓬勃發展。

一、交際翻譯

紐馬克根據 Karl Bü hler的語言功能學說提出了“文本分類說”(text typology),并將文本劃分為表達型、信息型和呼喚型三大類,他認為這三大類文本之間相互關聯,所以翻譯者應分別忠實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實性”和“讀者層”。而后根據不同文本功能提出“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這兩大簡明扼要的翻譯方法?!敖浑H翻譯”將關注點放在目的語讀者上,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應”,更大程度上是強調譯文的“效果”而非“內容”,反映出“歸化”翻譯的特征。翻譯者通過“交際翻譯”能夠竭盡所能為目的語讀者排除交際困難,使交際順利進行。

二、交際翻譯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可行性和優勢

“交際翻譯”旨在讓目的語讀者盡可能獲取和原文讀者相接近的閱讀效果。翻譯者不能機械地將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與“翻譯”等同視之,應該更多地考慮作品中被賦予的教化意義。優秀的譯文能打動兒童讀者的心,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他們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

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是少年兒童,他們年紀較小,與成年讀者在理解力、認知力、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差異明顯?!敖浑H翻譯”只針對目的語讀者,為了不制造理解上的障礙,對于所有異域成分,如有必要,都要充分轉換到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及和語言當中去。所以,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該確保目的語讀者,即少年兒童能夠充分理解譯文。

“兒童讀者”并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3至17歲的少年兒童按年齡又分為幼兒期兒童(3-6歲)、童年期兒童(7-12歲)和少年期兒童(13-17歲)。因此,不同階段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和特點各不相同。翻譯者需考慮到兒童讀者在不同階段的心智特征和語言能力?!敖浑H翻譯”會更通順、更簡單、更清楚、更直接、更地道,與語言特定的語域一致。該譯法能使翻譯者通過簡潔易懂的譯文將更完善的作品信息傳遞給兒童讀者。

兒童文學作品趣味性十分豐富,通過多種題材將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傳遞給兒童讀者?!敖浑H翻譯”具有社交性,著重文本信息及其效力,往往為“欠額”翻譯,表達簡單、清楚、扼要,風格自然多樣。翻譯者通過“欠額”翻譯,能去掉譯文中一切導致文化障礙的表達。

三、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

兒童時期是人類成長的黃金時期,兒童文學作品則在成長的道路上舉足輕重。由于三個不同階段的少年兒童在語言發展、心智水平和審美需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所以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幼兒文學作品的體裁多為童謠、兒歌、詩歌等,作品內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優美; 童年文學的體裁則多為篇幅較短、主題清晰、角色個性鮮明的寓言、神話和童話等;而少年文學作品的情節多變,主題復雜,例如愛情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和魔幻小說等, 代入感非常強,字里行間渲染的氛圍也更加扣人心弦。

雖然兒童文學作品風格迥異,但是它們都有以下共性:具有趣味性,具有教育意義,具有審美意義。翻譯者的譯文,應同時表現出原文所具有的這三種共性,缺一不可。只有這樣,譯文才能既具有可讀性,又能在少年兒童的成長發育中發揮重要的引導、啟蒙和教育作用。

四、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原則

1.以兒童為中心。譯文要做到最終以兒童為主,翻譯者不僅需要在譯中做到字斟句酌,時刻關注譯文的語言是否有趣、優美、易懂,在譯前就需要精準定位原文所對應的少年兒童的年齡階段。用詞上,翻譯者可以通過使用擬聲詞、感嘆詞和口語詞等讓譯文淺近;修辭上,則可以通過采用夸張、擬人和比喻等讓譯文妙趣橫生。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哼,哪怕我從房頂上掉下來,我也會一句都不提的?。ㄚw元任 譯)

翻譯者將Why譯成了“哼”,畫面感很足。查閱陸谷孫《英漢大詞典》可知, why做感嘆詞時表示驚訝、不耐煩、贊成、異議等,可譯為“唷”,“嗨”,“呃”,“哎呀”。

例2: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正在那時,她聽見不遠處有個什么東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濺水。(趙元任 譯)

相比于文字信息,兒童讀者對聲音更加敏感。翻譯者使用到了擬聲詞“浦叉浦叉”,譯文立刻有了靈氣,濺水聲仿佛就在讀者耳邊響起。

2.克服文化差異。文學作品的基調、內容或者人物形象等總是受當地人文環境、作者自身經歷或傳統觀點等因素影響,外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同樣如此??朔幕町惖淖罱K目的是使譯文內容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優化閱讀效果。

例:“I’m seeing things,” he whispered. (E.B. White, Charlotte’s Web)

“我見鬼了”,他輕輕地說。(康馨 譯)

考慮到上下文情境,翻譯者沒有將原文譯為“我看到了一些事情”,因為在中國文化里男女老少總是用“我見鬼了”來表示自己認為出乎意料、不可思議的感嘆。

3.再現原文童趣。譯文淺顯易懂并不代表譯文的語言沒有藝術價值。因為翻譯者面對的是兒童讀者,所以譯文需做到保留原文的趣味性。興趣盎然、朝氣蓬勃的譯文不僅能激起兒童讀者甚至是成人讀者的閱讀欲,還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身臨其境,激發想象,學會思考。

例:So she scraped and scratched and scrooged, and then scrooged again and scrabbled and scratched and scraped, working busily with his little paws and muttering to himself, “Up we go! Up we go!”(Kenneth Graham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它不停地掏著土,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忙忙碌碌地干著活,一邊自言自語,“上去!上去!”(喬向東 譯)。

譯文中的動作描述“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整齊押韻,戲謔的語氣營造出可愛的氛圍,童趣躍然紙上。

五、結語

本文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探析了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方法和原則。翻譯者在翻譯兒童作品時需要遵循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原則,可以借鑒“交際翻譯”譯法,神意為主,形意為輔,力求譯文在兒童讀者中間達到最大的閱讀效果,充分發揮兒童文學作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70,76,2.

[2]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329,341.

[3]王爾德著,趙元任譯.阿麗斯漫游奇境記[M].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8,

[4]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2332,2.

[5]宋松巖,黃娟.從功能翻譯理論看兒童文學翻譯——以《夏洛的網》為例[J].海外英語,2010(6):166,168.

[6]格雷厄姆著,喬向東譯.阿麗斯漫游奇境記[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后現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連貫性,而在此背景下的文學也呈現“碎片化”現象,微博文學可以說是碎片化文學的典型代表。自微博誕生以來,微博文學已經成了網絡文學的新鮮話題,而2010年新浪微博舉行的“微小說有獎征文大賽”又提出了“微小說”這一概念。對微小說概念的梳理有利于我們發現微博文學發展的脈絡,而對微小說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可讓我們理解微小說這一新興文體——碎片化式的文學的特質?!拔⑿≌f””帶來的并不是“文學的終結”,而是網絡文學發展的新的可能。

[關鍵詞]微小說;微博;網絡文學;文學碎片化

[作者簡介]門紅麗,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64

從媒介傳播的角度來看,可以把文學的發展分為口頭文學、書寫文學、和網絡文學三個階段,縱觀文學發展史我們發現,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的興起或改變都會給文學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晚清印刷術的發展帶來的是小說的繁榮;網絡的流行使網絡文學風行一時;手機的普遍使用誕生了短信文學:博客的興起衍生出博客文學。如今,伴隨“微博”的大熱出現的則是“微博文學”,盡管微博文學處于一個非常繁榮和熱鬧的發展階段。但是對其進行學理上的研究卻始終沒有充分展開,首先是因為微博文學的出現又再次使一些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重新浮出水面,比如這種依附網絡存在的、方塊式的“文學樣式”是否是文學?是文學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還是在某種意義上的“文學的終結”;其次,如果我們把微博文學理解為網絡文學的一種,那帶來的問題則是:這種100多字的“網絡文學”是傳統網絡文學(如網絡長篇連載小說)發展的趨勢抑或只是其中的一種類型?再次,微博文學尚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產生出比較完善和系統的文學作品,這也使得對其進行理論的闡釋顯得并不充分。新浪微博在2010年10月27日至2011年1月4日推出的“微小說征文”則將微博文學再次集中細化到“微小說”這一概念,并且以征文大賽的形式產生出了一系列的“微小說”作品,在網絡上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各大紙媒也紛紛轉載刊登這些作品,各方評論家也對此發表了許多看法。同時。這次“微小說”“有獎征文”的性質又增加了這次文學討論的復雜性。本文試圖在分析“微小說”概念的源起和發展基礎上,從微觀上闡述此次“微小說”作品的特色,并結合評獎的過程從宏觀上來論述此次“有獎征文”中“微小說”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從而展開對電子傳媒時代文學的碎片化現象展開解讀,重新探討新媒介下文學的境遇與未來網絡文學發展的可能性。

一、文學的碎片化現象:微小說概念的誕生與演變

2010年10月27日,新浪微博列出以“微小說@大世界”為口號的“中國首屆#微小說#大賽”的活動規則:“無論是幽默、恐怖、科幻、愛情、懸疑等等,都可以濃縮成140字以內的微小說,分享到微博。在短短的140字中營造出朦朧的愛情,詮釋出深刻的感悟、表達出生活的苦樂、展現出睿智的幽默。一起來寫微小說,說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世界。參賽作品的題材要求是微型小說?!贝舜未筚愒O置了約30萬元總值的獎品,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優秀獎四個獎項,截止到12月4日,共收到作品23萬,相關微博討論量達1668213條,其參與人數與作品數量都是空前的,可以說是一次“微型網絡文學的狂歡”。

同時,這份說明也標志著“微小說”概念的正式誕生,從活動規則可以看出,參賽作品的題材要求是“微型小說”。不過這里的微型小說更加“微小”,只有140個字。一般意義上講,在小說的分類中,有一種是按篇幅劃分,即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微型小說,一般指千字左右的小說,還有“一分鐘小說”、“小小說”、“千字小說”、“瞬間小說”等說法。這種分類僅僅是篇幅的限制,也就是說在小說這一文體的規定上,微型小說和其他小說類型是一致的。如小說中的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只是由于字數的限制,要求微型小說更加精煉巧妙,要做到用語簡短而涵義深遠,如此說來,是否意味著“微小說”這一概念可以列入微型小說之后作為按篇幅分類的小說中的一種呢?答案是否定的。傳統意義上的理論和概念分析都不可能全方位地對這一概念作出明確的定義,試圖從小說的概念發展來定義微小說是徒勞的?!拔⑿≌f”中的“微”不僅僅是指“小”,更多的是說明它的載體是“微博”這種媒介。我們知道,世界第一個微博客網站是于2006年5月在美國上線的“Twitter”,它允許用戶通過電腦網頁、手機短信、即時聊天工具等多媒體途徑向微博客發布簡短的文本(字數限定在140以內)。在不到兩年內,我國類似的網站也陸續出現,如飯否、9911、微可、刀刀以及2009年上線之后大熱的新浪微博??梢哉f這些微博的出現促進了全民寫作的浪潮,人們在微博上發表一些零碎感悟記錄日?,嵤碌耐瑫r也開始進行創作。寫作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2009年底,991t網曾舉辦過“微博客小說大賽”,但是影響范圍很小,2010年1月29日年首部微博體小說《圍脖時期的愛情》開始在新浪微博上線連載,“微博體小說”開始流行,對于何為“微博體小說”,作者聞華艦指出:“1.每節都要有包袱、有完整的情節點,要在140字里寫出張力和內容來。2.故事情節的發展要圍繞著微博發展,比如小說里有微博里正在熱議的熱門話題。3.大部分人物是在微博里真實存在的。4.充分利用微博功能,配上相關圖片、視頻、音樂?!币钥闯?,這其實是一個長篇的連載,只是以每小段140字的形式逐漸發表出來,它體現了“微博體”的概念,但在整個小說的構思和設計上篇幅是不限的,所以從性質上還是一個長篇小說。到新浪的“微小說”大賽,則對微小所做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在140字以內完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故事,一篇獨立的小說,要求具備小說的特質,人物、情節、環境必須具備,是一篇立體的文學創作。

“微小說”大賽開始之后,各方評論對此概念褒貶不一,反對者大多以為140字寫出來的不過是心靈雞湯似的感悟或者“段子”。很難寫出一篇情節、人物、環境都具備的好小說,這不過是現代社會中碎片化閱讀的又一佐證;擁護者如網絡作家王小山認為:“小說的精彩不在于文字的多少。社會發展到現在,小說已經沒有必要容納和傳達太大的信息量,比如有的經典小說作品可以用11頁文字去描述印刷機是怎樣運作的。而微小說使得文學與現代傳媒手段結合,突出自己短小精悍的優勢,我覺得這是文學發展的一個好的趨勢?!边€有評論者認為《詩經》《論語》中的許多章節都可以認為是“微小說”,不可否認,140字的微小說這種簡短的“方塊文學”的形式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國古代早期的神話傳說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人

志怪小說,如《淮南子》《世說新語》中的部分篇章: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

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

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

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

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

民生。

——《淮南子·覽冥訓》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

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

未止,乃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嗔甚!

復于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劉義慶《世說新語之言語第二》

再看兩篇“微小說”大賽中的作品:

夏正正#微小說爸爸牽著兒子走過玩偶店櫥窗時,兒子吵著想要櫥窗里那個機器貓。爸爸習慣性地拒絕了兒子的請求,但向前走出十幾米后又牽著兒子走了回來。已經有很久沒看過這部動畫片了?爸爸不由有些憂傷地想道。他拉著兒子走進了玩偶店,兒子興奮地對柜臺小姐說:“我要一個機器貓!”“兩個?!卑职盅a充道。

於意云#微小說#星期一,派出所的劉所長走進辦公室,桌上放著一份《關于禁止在轄區內飼養寵物的通告》等著他簽字。劉所長認真地看完后,伸出右爪,在通告下面摁上了一朵紅紅的小梅花。

單從形式上看,這幾篇似乎都是“方塊文學”和“短文書寫”。甚至由此有人提出這是不是一種“輪回”,當然,這兩者在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內容的深度和所負載的文化意義方面是根本不同的,但是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在140字的容量限制下,寥寥數語也可以成章,也可以講述完整的故事,這就要求作者對語言更加錘煉,如有的評論家所言:“以前是千言萬語的灌水,現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餾’?!薄耙詽h語簡短而豐富、含蓄而情長的特點。拿來寫微博小說不是天然的語言優勢嗎?”

綜上所言。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微小說,它是以微博客形式發表的微型小說,是微博客價值延伸的一種生動表現形式,這是一種新興網絡文學形式。它是一種方塊文學或日“碎片化文學”,這種碎片化體現為形式上的短小與內容上追求瞬間的閱讀感受。

二、碎片化文學的特質:“文眼”與驚顫的瞬間感受

此次新浪“微小說大賽”征文評獎共分三個階段。首先是由大學生評審團“我們文學社”從所有參賽作品中評選出200部作品進入復評,之后由23名專家評審團選出50名進入決賽,最后由專家評審團選出最終得獎作品,其中參考作品被轉發的次數及人氣。在最后一輪的評選中,評委團在2011年1月4日發出聲明:“本大賽主辦方和評委團一致認為本次微小說大賽雖優秀作品不少,但作品質量差距不大。為公平起見,大賽組委會決定將一等獎(價值10萬的汽車)折合為現金10萬順延分配至二、三等獎。二等獎由5名增加為6名。獎金由1萬元增至2萬元;三等獎10名。由5000元增至8000元;優秀獎34名,價值2000元的手機一部?!敝链?,微小說大賽的全部獎項已經誕生。

在征文的規則中,對微小說的題材要求可以是幽默、恐怖、科幻、愛情,懸疑等,但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微小說都是“情感類”。在進入復評的200篇中,玄幻占51篇,幽默占30篇,而情感類占了119篇,獲得二等獎的六篇小說中,情感類5篇,科幻類一篇。以下是二等獎中的前三名,分別是最佳催淚作品、最佳人氣作品和評委推薦作品:

夏正正#微小說#外婆離開人世的那個黃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著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臨去前對外公說‘放學了’。一直假裝平靜的外公聽完這句話后像個孩子似的大哭起來。葬禮結束后我問起外公這三個字的含義,外公告訴我說這是從前他和外婆還在上小學時外婆常說的一句話:放學了,我們一起回家吧。

信天云#微小說#我因車禍而失明,所以我從不知女友長什么樣。那年,她得了胃癌,臨終前她將眼角膜移植給了我。我恢復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給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張空白照片,照片上寫有一句話:“別再想我長什么樣,下一個你愛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樣?!?/p>

甲斐文#微小說#村里有個孤兒叫Nasa,經常奔跑高呼“不好啦~星人要來啦~”,盡管村里連根外星人的毛都沒出現過。樂此不疲的Nasa有個秘密,他是個超能力戰士,每次外星人來襲都被他擊潰了,次數多到數不清。而看到Nasa就會生氣的村民們,其實也有個秘密,就是周末夜里,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Nasa玩。

第一篇微小說自發表在網絡上就一直備受關注,是被網友取名為《放學了》的名篇,轉發次數達到14596。小說開篇到提到“放學了”三個字其實是設置了一個懸念,為什么外婆會說這三個字,小說結尾交代原因的同時也說出了這篇小說最關鍵的一個詞——回家。140個字寫出了外公外婆的愛情史詩,也讓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中間有很多空白可以填充,外公外婆一生也許經歷很多,但外婆在生命彌留之際最想念的也不過是和外公一起牽手“回家”,整篇的格局可以說是從小到大再到小,收縮有度,小說語言簡潔平實,渾然天成,雕琢的成分少,的確是眾多微小說中的精品。第二篇的轉發次數是最高的,但小說的整體境界稍顯小氣,雖說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但故事的新穎度并不高。小說的結局也在意料之中。第三篇是三篇中故事性最強的,且表達感情勝在一個“巧”字,主人公Nasa自認為有個秘密。而沒有想到的是村民們也有秘密,那就是保護Nasa的這個秘密,整個村的大人來做一件這么笨拙的事情,目的只是為了呵護一個孩子的“童話世界”,這是小說的精髓之處。

整體觀察入選以及獲獎的微小說。首先我們發現在題材的選擇上大多是情感類。表現的是一種溫暖的情懷,而幽默諷刺玄幻類的很少,直接或間接表現當下社會問題的也很少;其次,一篇微小說最吸引人的大多在結尾部分。即點睛和意外的結局,這就要求小說中有“文眼”,有讓人瞬間感到震撼的語句,如《放學了》中的“我們一起回家”,《Nasa的秘密》中,出任意料的是村民們雖然生氣,但卻在深夜扮成外星人與Nasa玩耍。到底何為一篇優秀的微小說?此次評獎的標準又是什么?2011年1月6日大賽組委員邀請了四位評委參加“微訪談”。在線與網友就次微小說進行討論。評委們提出“語言能力”與“想象的空間”是好的微小說所必須的,如聞華艦所言“一篇好的微小說,可以擴展成一部百萬字的巨著。反過來說,微小說就是把這部巨著的黃金眼挖出來。少些場景色描寫,少些心理活動,留給更多空間給讀者想象?!焙绶抑赋觯骸拔覍ξ⑿≌f的一個評判標準是,是否有足夠的信息量。引發讀者更廣更深的聯想?!钡珕栴}在于評委團面對的只是200篇微小說,而如何在23萬篇中選擇200篇,這就需要評委團快速地閱讀選擇,即快速地刷屏、刷新,很多小說只是一閃而過。憑借“一瞬間的閱讀感受”來選擇,這種感受取

決于在大量的文字是否讓評委為之一震,由此停住眼球,所以這140個字的小說必須出新,出奇。另外,評委團另一個參考標準是轉發次數,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次評獎也是網友與專業評委共同運作的結果。

通過微小說的定義的發展我們知道。在新浪微小說大賽之前,其他網站如9911也舉行過微博小說比賽,但是并沒有引起大的反響,而新浪舉辦的這次卻影響巨大,這顯然是取決于網站的影響力,新浪微博利用其已有的資源優勢舉行這樣一場征文,自然再次加大了它的影響力??梢哉f征文是一種營銷策略。微小說文學在某種意義上擔當了“廣告”的角色。所以,對于“廣告”的內容主辦方是有要求的。從上文我們知道此次征文共有23萬部作品,有關的微博評論達1668213條,在這些作品和評論中有很多是關于“耽美微小說”(以寫同性之愛的一種小說類型)的,也有很多網友創作和轉發了這種類型的微小說,其中也不乏優秀之作,但最后沒有一篇進入到比賽之中。所以說評獎過程中其實是有兩套標準即“轉發次數”與“評委認可”,在23萬個作品中,轉發最多的是這篇小說:

Well_Lee李煒#微小說#半夜回家,打開門,發現地上多了一雙陌生人的鞋。在屋子里轉了一圈,沒人啊!回頭再看,那雙鞋不見了。

但這篇小說也僅僅在轉發中位列第一,并沒有進入比賽,被轉發次數多的小說有兩點,一是名人效應,這篇小說是“快男”李煒的作品;一是吸引眼球,出其不意,題材要更加非主流,比如“耽美微小說”。所以說評委團在評論小說時,采用的仍然是主流文學所用的標準,比如一篇小說應該具有哪些要素,有沒有鮮明的人物或者經典的場景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而在網絡上迅速流傳的則是非主流的內容以及特殊表達方式的。雖然與評委的標準語在網上流傳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對微小說的大致評價標準是一致的,即尋找故事中的文眼,尋找在140字中讓微小說出彩的亮點,更加注重一瞬間的閱讀驚顫。

三、碎片化的文學:不是文學的終結,而是文學發展的可能

140字的微小說創作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完成,構思完一篇小說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隨時發送到網絡上與其他讀者網友在線交流,文學創作從來沒有這么容易,這么自由,似乎變得無人不可,無時不可,在當代消費社會中,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很難進行大部頭的創作與閱讀,人們喜歡創作這種“即時”的碎片式的作品,即時化的創作,即時化的享受,追求一時的感覺,微小說正是契合了這樣一種心理。微小說大賽之后許多報刊雜志也開辟了“微小說”欄目,繼續征稿,將微小說從網絡帶到紙媒。許多評論者由此擔憂。文學是否真的在慢慢走向終結?

自2001年米勒《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在《文學評論》發表,提出“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comitants)而把它引向終結”之后,評論界在關于文學與現代科技的關系的談論中一直有“文學走向終結”的聲音。重新提起“文學終結論”其實很真實地反映了文學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位置和精英知識分子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對文學的擔憂和隱痛——在看似“全民創作”的繁榮背后,其實是文學的日益邊緣化。一分鐘即可完成的140字的微小說更讓文學研究者有理由懷疑:文學何為?何為文學?140字似乎難以蘊含文學應該包含的特質,而這種瞬間即逝的文學似乎也很難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不過,結合上述幾篇優秀的獲獎微小說我們看到,在一篇微小說中是可以包含小說中的三要素。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文學創作”。首先,文學是人學,文學必須也應該反映一個時代人類的心靈歷程與對時代的感悟,在微博盛行的今天,沒有比微博文學,微博小說更能反映這個時代的特征,一方面,迅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使得人們處于“快生活”中,文學也成了快餐似的的“方塊文學”,可以瞬間消費。但另一方面,從微小說的內容來看,情感類的作品大部分反映的卻是對這種“快”的反思與厭倦、都市中人的孤獨與游離,——生活其中但又強烈要求逃出的矛盾。在情感也快餐化的時代,微小說中強烈反映出人們對溫暖情感的向往,《放學了》是一種長久不離不棄的愛情,《Nasa的秘密》是陌生人之間的溫暖情懷,而初選、復選、決賽中情感類占有絕大比例也反映了這個現象。其次,眾所周知,網絡文學的一大特點是自由,語言的自由,作者創作的自由以及創作內容的相對自由,但是在這次微小說大賽中。卻對語言提出了更高的“限制”,140個字,要求語言更加凝練,表達更加準確,是對作者的一種限制和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作品中,網絡語言的運用非常少,由此我們看到,創作形式變化的同時卻對創作語言和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可以說是對網絡創作語言的一種有力的整合。

今天,網絡文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對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也將成為文學理論研究的新的生長點。微博文學、微小說這種依附于網絡微博存在的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它豐富了網絡文學的空間,它的可持續發展也取決于不斷有更好的作品出現,只有這樣,“微小說”才能不僅僅只是一種“文學快餐”而也可以獲得自己自足的發展。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現代科技的發明創造日新月異,而每一種新的發明創造都在呼喚著新的信息傳媒和符號載體的問世,隨之而來的又總是種種文化創意、藝術幻想和審美靈感的勃發?!?/p>

[參考文獻]

[1]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J],國榮譯,文學評論,2001,(1).

[2]姚文放,現代文藝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青山]

文學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像我來說,活了快一個世紀了,我看的東西恐怕比很多人都多,比如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特務橫行等,這一百年來發生的事,你們都想象不到的,我都看到過,而且我經歷過。比如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經過就不簡單,經過文化大革命你就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所以我的意思,就我個人來說,活了這么大歲數還是很有收獲,就是熟悉了人類的歷史,這百年中看的東西,就是一部活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我覺得一個人歲數活得越大,就越是隨時要向社會、向人類的經驗學習。

——羅永麟

前不久,在華東師大,“羅永麟先生民間文學教學六十年慶祝會”開得熱烈而莊重,當仙風道骨的羅永麟先生手拄拐杖從大門外走入會場時,來自海內外的民間文學、民俗學家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全體起立,掌聲經久不息,對這位民間文學前輩學者表達了由衷的敬意。

羅永麟,1913年生,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四川自貢市人。早年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民間文學被正式納入高等學校中文系的教學計劃時,羅永麟先生就率先開設了民間文學課程。主要論著有《中國仙話研究》《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先秦諸子與民間文化》等。羅永麟先生是我國民間文學教學的創始人之一。

以下訪問,是筆者在羅永麟先生寓所所做的對話。該寓所坐落在華師大一村,是一棟小洋房,經過整修,前后是郁郁蔥蔥的大草坪,顯示出勃勃生機。

談經歷

鄭:羅先生,請您介紹一下四川老家的情況,好嗎?

羅:我自貢老家的房子叫“六一堂”。為什么叫“六一堂”? 主要是由六房人,曾祖父是六弟兄,我們是第五房,曾祖父是老五,家就是他發的?!昂闂钪畞y”(太平天國)時是真正的百萬富翁,那時規模是很大的,在重慶、成都、瀘州、富順到處都有分號。主業是鹽商,副業開當鋪。小時候聽祖母講,每天晚上騾、馬馱運銀子回家,媳婦們最苦的事就是搬銀子。羅世文的父親就是派在重慶的代表,死在重慶的?!昂闂钪畞y”平息后,家族就破產了。

鄭:羅世文是第幾房?

羅:與我是同一房的。他跟我父親是親堂兄弟,他的父親跟我祖父是兄弟。羅世文很聰明,讀書也很用功。中學畢業時英文都可以看書、可以寫作了。學英文時,《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他都能背,跑到房頂上去背,怕影響別人。中文的詩也做得很好。我們家族很復雜,既是大鹽商,又是書香門第,有二十幾個留學生。我做學問主要是自學,我認為學校對一個人的成就影響不是很大的。你看魯迅等都不是靠學校,都是靠自己。我讀書,基本上是我姑母、叔叔幫助,我姑母家很有錢,有幾十萬的財產。

鄭:你和羅世文、陶敬之(注:兩人皆是著名的“紅巖烈士”——歌樂山英烈)是否在同一學校讀書?

羅:都是重慶省立商業中學。商業學校全省只有這一所。我和陶敬之不同年級,他比我高一級。

鄭:抗戰時期,您在重慶嗎?

羅:主要在重慶,曾回自貢老家住過兩年??箲饡r期多苦啊,我的行李就在重慶全部被轟炸完了。重慶大轟炸,死了一萬多兩萬人。

鄭:羅先生,請您介紹一下從事民間文學研究的經歷。

羅:那就很早嘍。我當時在日本讀書,在早稻田大學,學的是農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因為要到鄉間調查研究,所以就接觸到了很多民俗、民間歌謠、民間文學等東西,在那個時候,我雖然是研究經濟,但對民間文學、民俗感興趣。這就是我最初研究民間文學、民俗學的開始。

鄭:在日本期間您接受了哪些有關民間文學、民俗學的著作呢?

羅:當時在日本讀書期間,接觸到最早的是柳田國男的著作,后來就是關敬吾他們一批人的著作,但實際上我接觸的面比較廣泛,當時歐洲的,比如泰勒的《原始文化》,馬林諾夫斯基的《巫術宗教與科學》,這個時候有些接觸,后來嘛就完全在自學的基礎上,搞民間文學。因為我的專業是經濟,民間文學、民俗學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展開的。

鄭:小時候的經歷對您后來搞民間文學有影響嗎?

羅:小時候的經歷是這樣子的。我是在四川重慶長大的。重慶屬于巴渝。四川有一個詩人叫吳芳吉,他寫有一首詩《巴渝歌》:“巴人自古擅歌詞,我亦巴人愛竹枝,巴渝雖俚有深意,巴水東流無盡時?!敝貞c這個地方雖然是一個都會地方,它的對面南岸,完全是鄉村,古代民歌的東西仍流傳在民間,所以我從小對于民間歌謠都能唱的,我到鄉下去有接觸,這是幼年時代的影響。還有呢,我的祖母很會講故事,中國的四大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她都講給我聽,所以我從小對四大故事就很有興趣,后來教學時候就將四大故事作專門的研究。

鄭:那么,真正從事民間文學研究是從哪年開始的?

羅: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看民間歌謠這類東西,那時候有個叫林蘭的,林蘭在北新書局出了很多民間故事的書籍,我都接觸了,這是最早的。當然林蘭編的東西比較粗糙,但他把民間的東西、原始的東西拿出來了,后來研究民間文學還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所以我認為林蘭對中國民間文學是有貢獻的。

鄭:您自己最早研究民間文學,那寫文章和教學情況又是怎樣的?

羅:最初的情況是這樣子的。我一方面接觸到了日本和歐洲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俗學,同時我們那個時候在日本,蘇聯的文化也接觸到了,所以我最早翻譯的一篇東西,就是《蘇聯大眾與文學》,事實上這篇文章也是談民間文學的,所以我當時除了歐洲的東西外,對蘇聯的民間文學也有所接觸。

鄭:最早翻譯的那篇文章大概是哪一年?

羅:我翻譯的這篇東西,是1936年在《文?!冯s志上發表的,叫《蘇聯大眾與文學》(刊《文?!穭摽?,1936年8月15日由上海聯合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文原著除村吉太郎,譯者余頎[是羅永麟的筆名。

鄭:后來回國以后到大學里教書是哪一年?

羅:到大學里工作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喜歡民間文學,我有個老同學賈植芳賈先生,他在震旦大學教書。解放初期,中國那個時候向蘇聯學習,要開民間文學的課,但找不到人,當時搞民間文學的人很少,賈先生知道我喜歡民間文學,就來叫我了。當時三個學校開了民間文學課,一個是北京師范大學,一個是復旦大學,還有一個是上海震旦大學,當時鐘敬文鐘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趙景深趙先生在復旦大學,震旦大學就是我教,當時開民間文學課最早就是我們三個人。那是在1951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有民間文學課——在舊中國大學里是看不起民間文學的。人民當家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后,當時中國跟蘇聯還比較友好,學蘇聯開民間文學課,而且這門課在當時是必修課,學一年,很認真的。

鄭:您跟賈植芳先生是怎么認識的?

羅:我跟他在日本時是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都要去喝酒,我19歲,他大概17歲,每天晚上到“燒鳥”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才回去,那時就是喝清酒,好玩,亂談,年紀輕哪。他18歲時寫了篇東西很出風頭,《人的悲哀》,他跟胡風的關系就是這樣的。寫了篇小說《人的悲哀》,寄給胡風,當時賈植芳還是小青年,唉,胡風給他發表了,還非常捧他,給了18還是20日元稿費,那時日元很值錢哪,相當于我們的大洋。我們當天晚上就去大吃了一頓。當時在“燒鳥”喝酒五毛錢就夠了,吃了一兩個月。我們兩人最談得攏。有些人我們看不慣,比如任白戈和郭老寫的文章,讓我們兩個幫助抄,我們都不肯。那個時候我們都崇拜魯迅先生,對郭老有看法。在留學生中,我們的文筆比較好,任白戈、魏猛克、周揚他們這一些人的文筆我們也認為是不行的,學日本人,歐化,就是周揚的文章也是歐化。有一件事讓郭老很不高興,郭老要翻譯《資本論》,但是沒有錢,要籌集五千塊錢,喊我、賈植芳每人出20塊錢,賈植芳說老羅你看出不出,我說我是這樣想的,郭先生翻譯的都是文學的書,翻馬克思的《資本論》好像比較困難,賈先生說那我們就不出,所以我們兩人就沒有出。郭老對我就很惱火。我認為郭老的德文水平要翻譯《資本論》比較困難。

鄭:郭老是用德文翻譯還是日文翻譯?

羅:假如用日文翻譯是很好的,郭老的日文很好的。后來北京的幾個學者(當時巴金也在東京)也認為郭老翻譯德文的《資本論》比較困難,都不贊成,結果就沒有成功。我們跟郭老比較接近,我們不出錢,所以郭老很惱火。我跟郭老很熟,因為都是四川人。說老實話,郭老有學問,人特別聰明。比如說,寫兩個口號論爭的文章,他就在咖啡店的桌子上寫,速度快啊,筆頭很快,寫完了就讓人抄,我和賈植芳都不肯抄,郭老不高興,好像不支持他。因為我們不贊成他同魯迅兩個人吵架。我和賈先生是中立派,也不反對魯迅,也不反對周揚。

談研究

鄭:四大民間故事的提法是您最早提出來的,當時是怎樣的情況?

羅:當時在震旦教學是自己編講義,根據我國、日本、歐洲和蘇聯的資料,編了一個講義大綱,講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的基本理論,同時我也寫文章,當時寫了一篇《試論牛郎織女》,這是我研究民間文學正式寫的第一篇文章,后來我就提出了中國四大故事研究。在教學的過程中,陸陸續續發表了關于孟姜女故事、關于白蛇傳故事、關于梁祝故事的研究論文,并結集出版了一部書叫《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鄭:在您的研究過程中,您認為哪些貢獻是比較大的?

羅: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感覺到當時學蘇聯,好像有些東西太呆板了。說得不客氣點,有些教條的東西,所以我的民間文學著作中,不完全照搬日本、歐洲的,也不完全照蘇聯的,是我自己的體系。我的東西基本是從民間、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民間文學,換一句話講,基本上是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來研究民間文學。

鄭:在您的研究中,特別重視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文人文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您是如何考慮的?

羅:我當時在民間文學教學過程中,對同學們是這樣講的,民間文學是文學的根本,因為文學的發展,首先是從民間文學,然后發展到通俗文學,從通俗文學發展到文人文學的,現在很多人重視文人文學,但殊不知真正文學的起源是源于民間,然后發展為通俗文學,然后文人染指——文人文學是在民間文學、通俗文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我最近著了一本書叫《論中國文學發展規律》,主要就是談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文人文學三位一體論,所以我的體系,假如要說有體系的話,就是把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文人文學綜合起來加以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促進中國文學的發展。

鄭:那您覺得這種研究的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

羅:中國過去傳統的看法對民間文學是比較輕視的,但事實上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就已經把民間文學提得很高了,人類最初的文學就是民間文學,魯迅先生說的“杭育杭育”派,就是最初勞動人民抬東西勞動時唱的歌,所以最早的文學是歌謠,這是文學的起源。高爾基有一句話講得很好:一個作家假如不懂民間文學就成不了大作家。他列舉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歌德、莎士比亞,這些人都是熟悉民間故事、民間文學的。

鄭:還有一個問題,我一直不敢問您,您原來是學經濟的,應該說研究經濟的學者社會地位比較高,您后來為什么改行研究民間文學呢?民間文學在研究領域常常是被人看不起的。

羅:你提的這個問題是這樣子的。因為研究經濟我有自己的一個觀點,當然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離開了人民的生活、離開了民間文化,有些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還有一些民俗的東西,假如不研究民間文學、民俗學,你也不會懂得。比如傳統節日,為什么中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節日幾千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解放初期的時候,這些節日基本上廢掉了,但最近國家重新確定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為固定節日,這就表明,必須吸收民間文化、民間文學的養料發展中國固有的文化。

鄭:在您幾十年的治學經歷中,有哪些治學的經驗可以告訴我們年輕學者的呢?

羅:研究民間文學,過去傳統文人輕視,是他們不了解,因為研究民間文學除了民間文學本身之外,必須了解通俗文學,必須了解文人文學,研究民間文學要有廣博的知識,不僅要懂得社會、歷史、經濟、文化,還要懂得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情況,才能研究民間文學。所以研究民間文學,我的看法很不簡單,我寫的東西,很多人都認為古典的東西特別多,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離開歷史,離開社會經濟,就沒有辦法來研究文化,研究文學,所以在這里頭,沒有廣博的知識,你就不懂得中國民間文化的起源,通俗文學的起源,與文人文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所以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過去有些學者認為民間文學論文的水平不高,事實上,中國民間文學研究自五四以后有許多很高水平的,比如顧頡剛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還有后來的關于梁祝故事的研究,這些都是很有成就的。不僅在文學上,在音樂上都有所發展。所以我認為搞民間文學,沒有深厚的國學的基礎,沒有外國文學的知識,沒有社會政治經濟的知識,是很難進行研究的?,F在寫出的民間文學文章,有些水平不高,事實上是研究者本身這方面的知識還不夠充足。希望年輕的民間文學學者能有廣博的知識基礎。

鄭:除了廣博的知識以外,作為年輕學者還要注意些什么?

羅:我覺得民間文學最重要的是它存在于民間,所以必須要有田野作業。研究民間文學不重視田野作業,不到農村去調查,不到農村去研究,要想得到民間文學真正的知識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現在年輕人研究民間文學,研究民俗學,一方面要讀理論打基礎,另一方面要從實踐方面,從調查研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不然就會變成空談。

鄭:您對目前的民間文學研究現狀或發展情況,有什么看法?

羅:據我知道的情況來看,現在民間文學研究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研究者對民間文學實際資料的掌握還不夠?,F在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面更廣了,非常廣。要研究民間文學困難重重。要真正成為一個民間文學研究家,必須要相當的努力,相當的工夫才行?,F在大學里設了民間文學、民俗學的博士點,這是好的,這是提高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的基礎。

鄭:除了這些以外,您覺得還存在什么問題?

羅:五十年代學蘇聯,當時很重視民間文學,要學一年。后來文化大革命,把民間文學打入了冷宮?,F在民間文學作為選修課,今后要發展民間文學,要發展非物質文化,我覺得有兩點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東西?我個人的看法,非物質文化的核心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民俗現象,就是民俗學,節日、祭祀、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表面的東西,是現象;本質的東西是什么,應該是民間文學,民間文學是核心,因為民間文學是表現人民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東西,所以要真正理解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必須要把民間文學作為核心。所以我認為民俗是現象,民間文學是核心。研究民間文學必須跟民俗學結合起來,兩者有分別,但是有關系,要融會貫通,什么原因呢?這個科學,我個人看法,過去把民間文學與民俗學混淆了,我認為民俗學是屬于社會科學,民間文學是屬于文學,屬于思想感情的東西,所以兩者有區別,但能夠融合、聯系起來。

談觀點

鄭: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全國開展,您怎么看?

羅:就世界范圍來說,像中國民間文學這么豐富、而且保存下來的,很少。阿拉伯國家像《一千零一夜》這些,有很多東西都已經遺失掉了,像波斯(伊朗)有很多東西都已經遺失掉了,現在能夠保存下來比較完整的,就是中國的東西。比如中國二十四史中就有很多民間文學的東西,有一本《古謠諺》的書,它就把二十四史中的歌謠、諺語等東西基本上都集攏來了。中國的民間文學特別豐富,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開展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故事集成、歌謠集成、諺語集成)工作,僅公開出版的省市卷就達90余卷,總字數在1億以上,還有難以計數的內部出版的縣卷本(少數地方編輯了鄉鎮、街道卷本),被稱為“文化長城”工程,成為了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無價之寶。我們現在對民間文學的對外宣傳還不夠,應該在這方面擴大宣傳。

鄭:請您談談對民間文學改編再創作問題的看法。

羅: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有一個叫張弘的提出改舊編新,很多人都認為不符合民間文學的規律,違反民間文學原則,當時就加以批判,批判得很厲害。當時張弘跟我有接觸,他問我的意見,我當時的觀點是他的提法是對的,但具體的辦法不清楚,原則上我同意。什么原因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詩經》最早的原始東西我看是徒歌,是口頭文學,然后才通過民間的下層文人把它搜集起來,成為《詩經》,然后文人才加工,現在的《詩經》,實際上就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成通俗文學,然后文人加工成為現在的經典著作。從《詩經》這個例子來看,改舊編新是文學發展的一個規律,是反對不了的。當時有人認為張弘的提法違反民間文學規律,我認為是偏見,真正的民間文學必然會發展成為通俗文學,事實上就是改舊編新。所以現在很多故事,比如四大故事中的梁祝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事實上原始的東西跟現在的東西差得很遠,是逐漸改舊編新的。改舊編新這個規律,將來應該提倡,不應該批判。當時批判改舊編新的這些人,我認為是教條,是學蘇聯的教條,蘇聯當時就認為口頭的東西必須絕對忠實,不能改編。原始的故事保存原樣一字不改,但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必須經過改編,不改編就不會成為文學作品。

鄭:現在有很多民間故事都改編成為電影、電視劇了,最近我看到牛郎織女也已經改編為電視劇了。

羅:像四大故事,假如不經過改編,原始故事太簡單了,沒有什么趣味,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四大故事,事實上都是經過改編了的,像孟姜女故事經過了幾千年的改編,白蛇傳也幾百年了,梁祝故事上千年,經過了很多下層文人、上層文人的加工改編;而且不僅僅是文人,民間藝人也參與了改編。如梁祝戲劇,在民間戲劇中就很流行。所以中國的民間文學單純從文學角度看還不全面,要從民間藝術、民間戲曲、民間文化結合起來看,才可以看出它的發展,看出它實際上是不斷改舊編新的。

鄭:最近對民間故事改編也有很多議論,有些故事改編后我們沒有辦法接受,比如說梁山伯祝英臺成了武藝高強的武林高手,像這種情況,您怎么看?

羅:中國的四大故事像《白蛇傳》還沒有像歌德這樣的作品,這個當然是一個遺憾,這個就要靠中國文人的努力了。因為只有歌德這樣的水平,才有可能將《浮士德》改編成經典著作,你沒有這個水平,就沒有辦法改編。但是《白蛇傳》這個故事的原始故事是非常豐富的,我記得有一年美國著名戲劇家梅勒到上海,看了《白蛇傳》之后,他說中國的《白蛇傳》真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那就說明四大故事本身就已經成為了很了不起的東西了,就是還沒有達到經典的水平,就是還沒有像歌德這樣的大文學家來加以改編,這一步還沒有走到。但是從現有的角度來看,四大故事已經是了不起的作品了?,F在拿歌德的《浮士德》來衡量四大故事,我覺得是不實際的。從中國四大故事在老百姓中間流傳的情況來看,是很成功的。當然我們要提高,要趕上《浮士德》,還需要文人的加工。所以對于民間文學作品本身不要貶低,民間文學如四大故事的成果,現在已經了不得了。

鄭:羅先生,您對民間文學學科的建設方面有些什么建議?民間文學學科這么多年來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面臨的問題也很多。

羅:現在我覺得民間文學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提出來之后,又重新重視了一些。但是實際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個時候,北京有《民間文學論壇》《民間文學》,上海有《民間文藝季刊》《中國民間文化》(由前者改名而來,同一刊物——著者),還有別的地方也有一些(刊物),主要是靠北京和上海。當時掀起了一個研究高潮。過后,引進了西方現代派、后現代思想,對于傳統的東西,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僅是民間文學,其它東西都不大重視。這個風氣一來,把五四以后、解放以后研究民間文學的傳統拋棄了,沒有好好繼承下來?,F在的研究工作,就是趕時髦,哪個問題比較時髦一點,大家都集中到那個方面,真正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的著作,別人認為水平不高,就是這個原因。很多研究民俗的文章著作,就是抄中國的古書,自己的見解很少。借鑒日本、借鑒歐美的人類學、民俗學,這點不可否認,這就是魯迅先生說的拿來主義,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一定要把拿來的東西化為自己的,這個過程很艱難,我的看法還沒有過去。要研究中國的民間文學,必須要把外國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結合起來,加以比較研究,然后形成一個新的方向。我覺得民間文學研究應該提出一個新的方向,就是要提倡研究中國的民俗學、中國的民間文學,不是日本的,也不是蘇聯的那套老的東西,應該是新的路子。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光靠少數人的研究是不行的,必須要政府提倡,要辦雜志,比如上海來說,應該辦一個民俗或民間文學的雜志,像過去民研會辦的《民間文藝季刊》《中國民間文化》這類的東西,北京也應該把《民間文學論壇》整頓好。另一方面,大學,高等學院,如上海的復旦、師大,應該把民間文學這個課程作為必修課,因為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學的根本,你把這個作為選修課是不對的。

鄭:還有您個人的治學經驗,能不能說說,供年輕人學習。

羅:像我來說,活了快一個世紀了,我看的東西恐怕比很多人都多,比如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特務橫行等,這一百年來發生的事,你們都想象不到的,我都看到過,而且我經歷過。比如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經過就不簡單,經過文化大革命你就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所以我的意思,就我個人來說,活了這么大歲數還是很有收獲,就是熟悉了人類的歷史,這百年中看的東西,就是一部活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我覺得一個人歲數活得越大,就越是隨時要向社會、向人類的經驗學習。

還有就是我現在有個感覺,不知你們的感覺怎樣?最近我接觸到了一些年輕博士,我覺得他們有個缺點,知識面不夠廣,無論是談到文學,談到歷史,談到哲學,談到文化,有很多問題他們都沒有接觸過,這樣子一來,他們要提高就受到了限制。我感覺現在這個情況比較普遍,所以我希望基礎教育大學本科應該加強,很多大學生寫的文章實在不大高明。過去提倡大學上大學語文,我認為不必要,母語的閱讀、寫作應該在高中階段就解決,在大學里再來開大學語文課是不科學的,耽擱了年輕人的時間,占用了他們的時間。在大學里應該讀專業課了,不該再讀基礎課,大學語文是基礎課?,F在提倡學英文我不反對,但是母語首先要解決,然后才談得上學外文。假如外文好而母語寫不通順,你就沒有表達的能力,所以我覺得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基礎方面還不夠扎實。你們在大學里當教師要重視這方面。

鄭:羅先生,其它的您還想談些什么嗎?

羅:還有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現在活動蠻多,也是蠻好的,就是理論的研究、理論研究與實際的結合方面好像還做的不夠,所以我希望協會應該發揮這方面的作用。還有出版社,你像上海文藝出版社,原來有民間文學編輯室,應該繼續發展,不要停下來。這就是我個人的希望。

鄭:羅先生,最后請教一個問題,您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有何看法?

羅:我們中國的作家不太注重民間文學,這是個很大的損失?,F在我們的作家都是向西方學習。但是國外的大作家,如托爾斯泰,他自己就寫民間故事,高爾基更不用說,他用民間故事來寫短篇小說,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作品,都是對民間故事的改寫,跟民間文學有很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對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比如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就搜集民歌,德國的著名詩人海涅跟民間文學就有很密切的關系,席勒、歌德的詩歌很多都是民歌體。我現在的看法,中國現在的文學,說得不客氣一點,國外看不起的原因,就是中國的作品沒有民族風格,現在的新小說看起來就像是外國人寫的,假如他不寫中國人的名字,說它是外國人寫的,也沒有什么區別,技巧方面完全是學外國。但是國外的文學,比如日本的文學,如川端康成他們的作品中民間的東西就很多,尤其是芥川龍之介,像《龍生門》等小說就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所以我們中國文學界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民間文學重視不夠。一個民族要把自己的文化向世界宣揚,要從實際上做。你比如中國的四大故事,確實很有價值,假如現在有一個作家把四大故事改寫好,就等于歌德寫《浮士德》、莎士比亞寫戲劇一樣。中國民間的東西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繼承下來的都是文人的東西,所以談中國古典文學,就是文人文學,甚至連通俗文學都重視不夠。事實上,在老百姓中間影響大的,除了民間故事之外,還有就是通俗文學。如《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民間戲劇表演的幾乎都是這幾部書中的故事,水滸戲、西游戲、三國戲,所以你們在大學里教民間文學,就應該大大提倡,要說出它的價值。民間文學的價值,像《梁祝故事》,為什么這么感人?我那幾篇文章你可以去查一下,就是文化因素。

上一篇:大學教師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農業學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