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

2023-09-24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時期的經濟運行中,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技工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與區域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必須與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技工院校必須以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導向設置專業;必須堅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必須提升專業設置的質量,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才能培養出直接可以服務于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關鍵詞】經濟轉型 產業結構調整 人才培養 專業設置

【基金項目】課題支持:廣西“十三五”期間技工教育立項重點研究課題:廣西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設置與區域社會需求適應性研究。

一、調整專業結構是技工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在新時期的經濟運行中,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和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使原有的市場格局被打破,一些曾占有市場巨大份額的企業優勢不在,整個市場重新組合、重新分配。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對實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專業結構必須適時調整,為社會提供實時對路的“產品”,這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二、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的現狀及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工院校專業設置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的重要標志。它反映了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整體長期需求,體現了職業教育的育人理念,也直接影響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專業設置結構失調,一些傳統專業的設置單一,院校之間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突出,同行業技工院校各自的優勢、特色得不到體現。(2)專業設置與新時期區域經濟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專業設置與學生就業對口率低,專業設置與企業崗位設置不匹配。(3)學校的教學與企業使用的技術有代差,致使學生知識更新不快,適應不了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三、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調整的對策與實踐

(一)設立專門機構,充分調研,全面掌握區域產業發展的信息

技工院校要設立專門機構,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形勢,技工院校應充分利用勞動力需求信息網絡,充分調研。要以“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為原則;以“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發展高度契合,提升對當地主導產業的支撐力”為目標,專業設置與專業布局實現合理配置,專業設置要滿足區域產業需求,要依托現有的優勢專業開拓高端前沿專業。

(二)以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導向設置專業

按照“中國制造2025”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結合區域新經濟新產業新職業的發展,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立足點,按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瞄準先進制造業,根據學校的辦學實力、教學資源、發展潛力等,在既不丟掉和減少學校已經形成的專業特色和就業市場占有率,又要積極增加與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相匹配專業的高新技術比重,確保學校的主體專業始終處于推陳出新、充滿活力狀態,從而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

(三)堅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中國制造2025》指出: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技工院校要堅持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為基本載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結合新型學徒制試點,與當地高端、高新企業深度合作,共制育人方案,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四)提升專業設置的質量,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

技工院校要提升專業設置的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體化教師隊伍,發掘學校教學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設備設施和優質高端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專業的辦學條件。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上升通道,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

廣西機電技師學院在校企融合、實訓基地、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及實施新型學徒制培養方面,實現了校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共同培養出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學院在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提升了專業設置的質量,保證了學生的就業質量,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

[2]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人社部發〔2016〕121號

作者簡介:

戴寬強(1960-),男,廣西桂平人,廣西機電技師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教學管理和《液氣壓傳動》課程的教學。廣西“十三五”期間技工教育立項重點研究課題“廣西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設置與區域社會需求適應性研究”課題負責人。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意義]對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創新軟環境建設提供新的思路,理論依據和方法建議,為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開拓新形態和新的應用領域。[方法/過程]通過研究競爭情報的過程與競爭情報活動,創新軟環境的主體構成要素與環境構成要素,在它們的關系之間探索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建設的可能途徑,并搭建其作用原理圖,以此為依據詳細闡述了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具體作用途徑。[結果/結論]提出了兩種可能的作用途徑:競爭情報過程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創新軟環境水平;競爭情報活動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的環境構成要素從而實現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這兩種方式形成了一個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統一系統,為創新軟環境提供了新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方法。

[關鍵詞]競爭情報;創新軟環境;作用機制

進行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研究,以期為創新軟環境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同時能夠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建議。為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開拓新形態和新的應用領域。劉小琳將競爭情報應用于提升區域創新軟環境并提出了建設區域競爭情報的新思路研究,但是對于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具體途徑并沒有進行探討。本文在此思路下,對競爭情報和創新軟環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并且探索出可能的影響途徑與方法。

1競爭情報的主要內容

1.1競爭情報概述

競爭情報簡稱CI(Competition Information),是競爭主體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對自身、競爭對手、競爭環境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選取、分析和整合,從而制定科學的競爭策略,形成相關的情報產品,從而為競爭主體提供決策依據,實現單位的持續性發展的過程。

1.2競爭情報過程分析

不同競爭主體的競爭情報活動的內容不盡相同,這主要由不同的行業特征而決定。再加上競爭情報的動態性特征,使得競爭活動的流程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一般情況下,競爭情報的生產流程大致可分為競爭情報分析階段、競爭情報采集階段、競爭情報處理階段、競爭情報整合階段、競爭情報產品形成階段以及用戶反饋這六個階段,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首先通過用戶的要求進行情報的需求分析;再根據具體的計劃進行情報的采集,在情報的采集過程中如果遇到無法獲取的情報再返回情報需求分析環節重新設定合適的計劃;當完成情報的采集后,就應對情報進行處理和分析。在這一環節會發現一些失真的情報或者樣本量不能滿足情報分析要求,則返回情報的采集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情報采集;當情報的處理分析完成后,則對所獲取的情報和情報分析結果進行有序的整合,剔除掉無用情報。在整合的過程中若發現分析結果與預期結果有誤,則應返回情報分析處理階段檢驗分析結果的正確性;整合過程結束后即形成情報產品,在產品的形成過程中使得情報分分類更為清晰,這時可回到整合環節進行修正和優化;情報產品應提交用戶,用戶的反饋可以促使情報產品的不斷優化。

1.2.1競爭情報需求分析

競爭情報生產流程的首要階段就是進行需求分析。其主要內容是選定競爭情報服務主體,確定競爭情報的主要工作目標,確定情報采集和處理的重點,制定與各個時期對應的工作計劃。在整個的競爭情報過程中,是否實現用戶需求決定了情報活動是否具有有效性。情報的需求分析過程實際上是為情報過程提供了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藍圖:了解哪個主體需要哪方面的情報?用什么樣的方法處理這些情報?需要重點采集和分析哪些情報?最后要得到的情報產品是什么?除此之外,情報采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以及應對措施在這個環節也是必要考慮的。

1.2.2競爭情報的采集

競爭情報采集環節是整個競爭情報流程中耗時最多,也是最具備行業特征的一個環節。同時情報的采集也是情報分析的基礎環節。情報的采集方法分為多種,分類也不盡相同。首先要明確需要采集的情報分類,包括:競爭主體內部情報、競爭對手情報、競爭環境情報。本文將情報的采集方法分為公開資源采集法和非公開資源采集法。公開資源采集方法主要包括搜索引擎檢索法、爬蟲軟件跟蹤法、廣告提取法、公開數據庫查詢法;非公開資源采集方法包括數據挖掘法、內部員工詢問法、逆向工程法、文獻資料查詢法。針對不同類別的情報有相適應的情報采集方法。競爭情報采集方法與采集內容匹配圖如圖2所示。

1.2.3競爭情報的處理分析

情報處理分析是最能體現情報價值的環節。首先要對原始情報進行預處理。原始情報經過過濾處理可以篩選掉和競爭主體無關的甚至是失真的情報,從而得到相關競爭情報;對相關競爭情報進行可靠性分析,從情報獲取來源、情報獲取動機、情報獲取成本三個方面判斷具有可靠性的情報,形成可信競爭情報;情報分析就是通過科學的數據手段或者是邏輯分類手段將看似毫無聯系的零散情報變成有規律的、有意義的、有聯系的情報,為決策者提供清晰有力的決策依據。情報處理分析過程如圖3所示。

1.2.4競爭情報的整合

情報的整合實際上貫穿于整個競爭情報流程,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整合不同的信息。在情報需求分析階段,需要整合用戶的需求以及決策人員對情報的需求;在情報采集階段,需要整合情報采集的范圍、方法和內容。在情報處理分析階段,則是對競爭主體本身、競爭對手以及競爭環境的情報進行整合。隨著信息化的不斷加強,很多競爭主體引入了動態的網絡管理模式。建立以Intranet為基礎的統一信息溝通、處理、分析、整合平臺為形成更為科學可靠的決策依據提供了可能的途徑。

1.2.5形成情報產品

情報產品的最終形成是競爭情報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模擬的方式測試情報的可靠性和實際價值是情報產品形成的主要方法。再通過口頭、書面等方式提交情報產品。情報產品主要包括情報通訊、CIS(競爭情報系統)、情報預警、情報報告等產品或服務。

1.3競爭情報活動

競爭情報活動包括競爭文化傳播、競爭策略制定、競爭規則規范、情報的采集發布和競爭情報對科研成果的影響五個部分,本文羅列了這五種情報活動及其對應的內涵。如表1所示。

2創新軟環境的構成要素分析

2.1創新軟環境的主體構成要素

高等院校、市場、政府、科研院所、企業五大主體構成了創新軟環境的主體要素,其中,企業作為創新軟環境的首要主體,在提高技術創新以及營造創新文化環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是創新軟環境建設的驅動力,高等院校是創新軟環境的助力器,科研院所是創新軟環境的先導,市場是創新軟環境的風向標。

創新軟環境的主體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如圖4所示,政府作為創新環境建設的驅動力,對其他主體有著最基本的驅動作用,它通過政策和規則對市場進行驅動。市場的需求變化以及市場份額的變化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和資金來源。企業和高等院校之間是互利的關系:高等院校向企業輸送知識和人才,而企業為高等院校的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高等院校同時向科研院所提供理論支持和人才。

2.2創新軟環境的環境構成要素

創新軟環境的環境構成要素很多,并且是動態變化的。根據創新軟環境的主體構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市場),本文確定了與之相對應的五個環境構成要素,分別是教育科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政策環境、信息服務環境、商業市場規則。

3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競爭情報主要通過兩個環節提升創新軟環境。其一是競爭情報過程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其二是競爭情報活動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的環境構成要素從而到達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流程。競爭情報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原理如圖5所示:

3.1競爭情報過程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競爭情報過程主要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來實現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創新軟環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參與創新軟環境的主體的素質,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水平對于創新軟環境的整體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創新主體在進行技術創新時,需要了解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競爭對手的現狀、受眾的需求、產品需具備的性能等信息,眾多的信息形成系統的集合后,才可能找到創新的突破口,而這個過程是和競爭情報的過程是相吻合的。

3.1.1情報的需求分析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競爭情報的需求分析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主體的技術創新水平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對企業而言,選擇研發的產品種類非常重要。即產品的研發設計階段。需求分析可以使得企業了解當前用戶的需求以及市場的需求,從而為制定正確的產品計劃提供決策依據;對政府而言,政府服務模式的制定取決于民眾的需求,而服務水平的提高則代表著政策環境的有效提高。因此競爭情報的需求分析階段對于政府改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對高等院校而言,學生的培養計劃是重中之重。了解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相關政策的頒布、各個學科的發展趨勢對于高等院校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培養計劃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市場而言,調控生產要素的供應程度需要對市場的供給關系進行需求分析;對科研院所而言,確定適應企業發展的研究方向對于科技成果轉換為生產力具有直接的作用,競爭情報的需求分析階段可為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的決定或者調整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由此可以看出,情報的需求分析對于各個主體的初始工作階段以及最重要的方向確定階段有著積極的提升作用。競爭情報的需求分析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如圖6所示。

3.1.2情報的采集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競爭情報的采集對于創新軟環境中的任一主體都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創新主體要開展創新活動就必須要有信息的支持。對于企業而言,需要采集內部信息、競爭對手的信息以及競爭環境的信息;對于政府而言,需要采集基層民眾的需求信息以及群眾的滿意度;對于高等院校而言,需要采集企業需求信息以制定面向就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對市場而言,需要采集顧客和供應商的信息;對科研院所而言,需要采集企業需求信息和市場需求信息。情報的采集是為了分析環節做準備,也是創新主體進行決策所需要的來源依據。一切的決策都需建立在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的信息上。競爭情報的情報采集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如圖7所示。

3.1.3情報的處理分析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在情報的采集環節中采集到的大量零散信息對創新主體而言并沒有直接用處,同時收集的信息還會伴隨有一部分的冗余信息和失真信息,因此情報的處理分析階段對于創新主體而言意義重大。企業需要分析本企業的主流技術所具備的競爭力與可替代性、用戶規模和用戶分類、不同級別的用戶偏向的服務和產品、行業的發展趨勢;政府需要分析自身的管理體制是否合理、政府的廉潔性水平和執政力度;高等院校需要分析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是否符合時代的發展和政策的方向;市場需分析供給關系是否平衡、金融市場與人才市場的飽和程度和稀缺口、市場秩序是否穩定;科研院所需分析技術在市場上的應用情況等。對于任一創新主體而言,情報的處理分析階段是最具備價值的環節,這一過程也是創新軟環境主體進行創新活動的前提。競爭情報的處理分析階段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如圖8所示。

3.2競爭情報活動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

競爭情報活動主要對創新軟環境的環境構成要素進行作用。競爭情報的采集發布要求情報來源可靠、情報獲取渠道合法,同時要求所采集的情報必須具備一定級別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這樣的活動過程對于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和信息服務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競爭情報的競爭規則的制定要求競爭主體在合理的、合法的規則下進行競爭活動。對創新主體來說,同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勢必會限制主體的發展,從而阻遏創新主體的科技開發和創新投入。因此,競爭情報的競爭規則的制定對于商業市場規則的完善和創新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競爭情報過程中制定的宏觀競爭策略,如政治策略、經濟策略、社會環境策略等對于政策環境的完善和提高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競爭情報的競爭文化要求競爭主體之間建立良好的競合關系,即競爭與合作同時存在,競爭的存在使得各個主體能夠隨時保持警惕感和危機感,從而促進自身的創新建設。合作的存在使得競爭者之間的資源能夠實現共享,同時也能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因此,培養良好的競爭文化有助于社會文化環境的提升;競爭情報通過對科研成果的影響從而促進教育科技環境的提升。競爭情報手段通過加強對科研成果的統計,使得各個同類高校之間的可比性更強,對于高校自身加強創新建設提供了充分的動力。競爭情報活動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機制如圖9所示。

4結論

競爭情報通過兩個方面提升創新軟環境。首先是競爭情報過程通過提升創新軟環境主體的技術創新力從而提升創新軟環境。競爭情報需求分析階段、競爭情報采集階段、競爭情報處理分析階段,這三個階段作為競爭情報過程的主要環節,對創新軟環境中的每一創新主體都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創新主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創新行為的規范是創新軟環境得到提升的有力證據。其次是競爭情報活動通過對創新軟環境環境構成要素的作用從而達到提升創新軟環境的作用。情報的采集發布、競爭規則的制定、競爭文化的傳播以及科研成果競爭情報這些競爭情報活動為創新軟環境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3篇

一、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

(一)合理的經濟結構激發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不同地區因為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等各方面存在差異,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實現全產業發展。同一區域中,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可以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與科學分工。這樣一來,各地區既可以集中優勢資源,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同時又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推進區域經濟實現長足發展。通過優化區域內部的經濟結構,消除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短板”,讓每一個城市都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激發了內生動力。進入新常態以后,各地區都在尋找轉型之路,進行供給側改革。如果相鄰的幾個地市能夠達成戰略合作,實現產業分工,無疑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二)互聯網金融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充足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大量中小微企業的出現,成為了新常態下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動力。但是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少、貸款利息高,“融資難”的問題制約了小微企業的壯大與發展?;ヂ摼W金融的出現極大的上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資金難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以及極低的審核門檻、極快的放款速度,讓小微企業能夠解決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ヂ摼W金融通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并幫助小微企業做大、做強,間接的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特別是我國東部、中部的部分地區,小微企業貢獻了30%~50%的GDP。隨著各地對于電商產業、互聯網經濟支持力度的增加,互聯網金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將越來越重要。

(三)產業集群為區域經濟發展諸如了新的活力

目前國內外許多經濟區域,都是通過實施集群戰略,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如美國的硅谷、印度班家羅爾地區的軟件業、英國的劍橋工業園、法國的索菲亞和我國的溫州等。發展產業集群的對策主要有:一是完善相關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為產業集群發展營造優越的綜合環境,特別是對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效率尋求型、戰略資本尋求型和不同規模類型的產業提供理想的差異性環境。二是及時發現正在形成中的區域產業群,為已成雛形的產業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積極鼓勵對同產業進行持續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培育優勢產業;運用財稅政策,引導企業提高技術、擴大規模、推動產業升級;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有知名度和有影響力的大企業來區域落戶,帶動產業群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仍然面臨較大的難度

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城市,只有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區域優勢,在經濟發展中取得更為理想的成績。但是這些城市因為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發展政策等各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了阻力。例如,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希望與經濟水平更好,或是持平的城市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強強聯合”實現共同發展,而不希望與那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城市合作;同一區域內,許多城市都想發展以服務業、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而不愿意發展經濟效益差、投資周期長的第一、二產業。因此,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讓同一區域內,不同城市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分工合作,是現階段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低端產能過剩,缺乏地方經濟特色

產業升級是新常態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都需要借助于技術手段,盡快完成升級,增加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但是目前來看,許多地區還是存在中低端產能過多,嚴重制約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在第一產業中,雖然經過多輪調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有一定增加,但是相比于種子、化肥、農藥以及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漲,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甚至出現收益為負的情況。在第二產業中,中低端制造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加上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的存在,大量的制造業企業瀕臨破產甚至是已經破產。區域經濟發展中沒有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區位優勢的經濟增長點,也難以實現良性、持續的發展。

三、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實現要素合理配置,實現區域統籌發展

統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找到每個地區的特色資源和優勢產業,然后按照統一部署,實現產業科學分工和要素合理配置,讓經濟、技術、資本、人才等各類要素,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進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例如,同一區域內,有些城市雖然經濟基礎較差,但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可以將其打造成為地方性甚至是全國性的自然風景區,著重發展森林旅游業。在各類要素中,資金是最關鍵的,也是決定技術、人才等其他要素的基礎。新常態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因此應該加大對地方金融發展的政策供給,推動區域金融業和經濟協調發展。具體來說,針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需要,應采取差異化信貸政策,重點支持經濟落后地區積極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針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可更多地發揮中長期信貸的作用,縮小與地區的差距。

(二)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區域經濟特色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避免“同質化”問題,并且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區域經濟特色。既要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性競爭態勢,又要營造優勢互補、資源錯配的友好合作氛圍。

1. 發展互聯網經濟

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近年來在國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下,實現了快速發展,也確實創造了超預期的經濟價值?,F階段,傳統產業正經歷轉型的“陣痛期”,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降低,只有將互聯網經濟打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搶占發展先機,在經濟新常態下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要有1~2個城市重點發展互聯網經濟。當然,還要牢牢把握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連接點,充分發揮互聯網經濟的帶動作用。例如,互聯網經濟與第一產業結合,推進電商產業下沉,著力構建符合鄉鎮、農村地區的電商產業模式。利用電商平臺,實現“農-超對接”“農—消對接”,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互聯網經濟與第二產業結合,將大數據、云計算、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應用到制造業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實現制造業向高端發展。

2. 發展旅游經濟

隨著國民消費的不斷升級,“旅游熱”的興起,讓旅游業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力量。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要注重挖掘內部資源優勢,打造多個旅游景點,并且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推廣,提升旅游景點知名度,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在挖掘旅游資源時,除了要關注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外,還要重視對于人文資源的利用。例如近年來“紅色旅游”成為許多游客的一種選擇,可以嘗試將區域內部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遺址等串聯起來,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另外,還要圍繞旅游景點,大力開發配套產業,包括餐飲業、住宿業等,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3. 發展高端制造業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及地方經濟重新振興的關鍵所在。發展高端制造業,首先要清理無效供給,淘汰落后產能。對于區域內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通過限期整改、設備升級等方式,減少生產與運行中的污染排放,實現綠色發展。對于僵尸企業要按照程序進行清理、淘汰。同時,提供專項資金,或是出臺配套的政策,鼓勵制造業企業向高端轉型。在轉型過程中,要做到:一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降低資源的漏損率。要以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抓手,對不利于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企業進行綠色升級改造,淘汰鋼鐵、煤炭等行業的低端和過剩產能,有效控制區域內的碳排放,鼓勵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提升資源能源的集約化管理和利用。二是重視高端制造業人才的吸納。一種模式是依托區域集群優勢,實現區域內部人才資源的定向流動和不斷匯集;另一種模式則是營造尊重人才的環境氛圍,以及出臺引進人才的相關政策,吸納全國范圍內,甚至是海外的優秀人才,為發展高端制造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以加速完成制造業從中低端向高端的轉型升級,為區域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結束語:

面對經濟新常態,同一區域內的多個城市,必須要加強合作、密切聯系,通過整合區域資源,發揮區位優勢,提高對市場風險的抵抗能力;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合理分工,打造更多區域經濟增長點;通過發展多元經濟模式,形成以高端制造業為基礎,以互聯網經濟、旅游經濟等第三產業為輔的立體化經濟發展體系,支持區域經濟實現持續發展。通過探索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把新常態下的挑戰變成機遇,才能走出一條符合地方實情的特色化經濟發展道路。

摘要:進入經濟新常態,國民經濟發展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成為一項熱門的研究課題。由于不同區域之間在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在新常態下,著力提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成為打破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辯證分析了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迎來的機遇和面臨的挑戰,隨后從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提升資源共享水平,以及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等方面,提出了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共享,集群產業

參考文獻

[1] 曾坤升.區域經濟一體化視域下廈漳泉同城化優勢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9(01):75-76.

[2] 張琦,李同昇,宋瓊.陜西發展樞紐經濟的經濟地理學解析:機遇、挑戰與對策[J].未來與發展,2019(03):105-108.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4篇

油田礦區主要是圍繞石油開采活動的實施, 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經濟區域。因為石油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稟賦差異性的特征, 從而讓油田礦區經濟的發展必定具備其較為特殊的適應形勢。目前, 在國際能源供給嚴重缺乏、石油價格處于持續上升狀態的形勢下, 怎樣才能夠讓油田企業的生命鏈得到有效延續, 確保油田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也已經變成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2 油田礦區經濟圈的具體組織結構

2.1 六種性質的經濟實體

第一, 油田主業, 其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即分公司與勘探局。針對礦區經濟圈而言, 分公司不僅是其重心與依托, 并且還是一種垂直型的集團化管理形式, “油公司”是其發展的主要目標??碧骄株P鍵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專業化技術服務公司, 其屬于礦區經濟圈的核心構成部分, 專業化公司是其發展的主要目標;二是綜合服務公司, 其包含了基地公司與公用服務兩個方面, 關鍵依靠油田主業獲得發展, 是當前經營與發展礦區的基礎。第二, 改制分流企業。關鍵是通過油田原直屬企業和各種不同經營企業改制才得以形成, 在整個礦區經濟圈當中, 其為最具活力的一個部分, 主要是通過主業與市場達成關聯交易保護的過渡性完全市場主體企業。第三, 金融企業, 其關鍵通過商業性銀行構成。第四, 擬改制的油田全民或者集體企業。當前此類企業歸為油田直屬單位, 不過改制分流也是其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主要分成兩種類型:其一, 當前屬于油田社區管理的物業企業;其二, 針對油田直屬單位的不同經營企業來講, 其在改制過程中相對比較困難。這兩種類型企業的相同之處在于缺乏合理的資產配置, 并且市場經營具有一定限制, 在發展中太過依賴油田, 對于身份置換職工并沒有真正理解。第五, 個體經營企業。此類企業通常不具備較大規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礦區經濟所存在的缺失。第六, 商業企業。關鍵通過油田原商業和地方商業企業組成, 在整個礦區經濟圈當中, 其是不能夠缺少的主要物流構成部分。

2.2 六種類型的管理

第一, 油田主業。在具體管理過程中, 關鍵是根據上市和存續兩個部分實施, 此種形式屬于企業內部行為化管理。第二, 油田黨組織管理。當前, 針對油田黨委而言, 其不僅需要履行企業黨委職能, 同時還需履行地方黨委的職能。第三, 對原屬油田的改制企業實行業務指導。第四, 油田企業履行著政府職能的管理, 關鍵包含社會性服務與地方駐油田的相關辦事處。第五, 油田和地方性交叉管理單位及其部門, 關鍵是社會保障部門與屬于政府行為的單位, 主體通過油田進行管理, 不過在業務方面則會接受地方政府的引領。第六, 企業自主管理, 根據市場主體化的基本經營原則, 改制企業與移交辦社會的事業單位依據相應屬性在企業內部實施管理。

3 油田礦區經濟活動的主要特征

3.1 石油行業特征顯著

針對國有企業辦社會而言, 其不但只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一個重要問題, 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決于油田企業的特殊性質。大部分石油企業均與城鎮距離較遠, 其不具備較強的社會依托條件, 所以與其他企業進行比較, 辦社會有著更加強烈的要求。在實際創業的初步階段, 油田企業為了全面解決職工所擔心的事情及其隨遷家屬問題, 在承擔社會職能的前提下, 進一步發展了不包含石油主體在內的農、林、牧等一系列副業, 這樣不但可以讓本單位職工的衣食住行等各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同時也可以將此逐漸推向市場, 進而使之形成具有較高效益的區域經濟。

3.2 區域經濟特征顯著

油田是沒有圍墻的一個大型工廠, 因為油田勘探開發面積相對較大, 而且工作區域分布十分廣泛, 點多、線長以及面廣的區域性特點導致各個油田礦區變成飛地, 缺乏相應城市環境與可靠的社會依托, 只有依賴自身才可以讓生產生活及其后勤保障得到有效解決。當前, 油田企業不僅在各大礦區建筑了職工住房, 逐漸配套并完善了醫療衛生、學前教育以及物業管理等一系列服務, 同時還構建了社區管理中心, 進而使具備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各種條件的油田礦區經濟圈得以逐步形成。

4 油田礦區經濟圈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4.1 面臨的挑戰

第一, 礦區商業發展缺乏足夠信心。歷經多年的勘探開發, 油田油氣開發已發展到中后期, 油田產量的硬穩定性變得相對更加困難。并且, 因為油價長時間處于低位運行趨勢, 進而致使了了油田職工高工資及其高福利待遇逐漸變成過去式, 相反, 寒冬期則變成了新常態, 這對于油田礦區各大商業企業及其從業人員無疑是重大打擊。特別是在最近幾年, 油田礦區流入人口數量的逐漸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對各大商戶的信心造成了影響, 大多數商戶都認為油田礦區商業經營在今后會變得更加困難, 以致使礦區經濟持續處于較為蕭條的狀態。第二, 職工思想觀念較為滯后。當前, 油田礦區經濟圈已突破了原本的全民與集體這兩種較為傳統的用工形式, 并將以相關法規作為基本標準的各種用工形式很好的呈現了出來, 進而使之成為合同制的新型勞動關系。不過在此過程中, 針對大部分油田職工來講, 其思想依舊停滯于以往依托企業才得以生存的傳統觀念當中, 而這也正是阻礙油田礦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三, 互聯網經濟的沖擊。隨著淘寶、京東等各種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 網絡購物已經在油田礦區十分活躍, 其購物形式便捷、高效且具有較多選擇等各種優勢, 讓油田礦區人們的生活購物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 甚至已經變成主流購物形式, 而這對與礦區中部分購物商店必將產生重大影響。在油田礦區內, 部分商家坦言目前淘寶已經導致自身商店每天營業額還無法超過百元的境況, 經營一年不僅不能盈利, 乃至連房租及其水電工人的費用都相差甚遠, 因此, 互聯網購物的興起對于油田礦區的很多商家都十分不利。

4.2 面臨的機遇

第一, 城鎮化的擴張。當前, 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較為明顯的一個特征, 其能夠對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油田礦區經濟圈是該地區具有相對較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 所以, 應當在第一時間在國家與地方整個經濟產業布局當中納入經濟圈, 同時憑借四周城鎮的建設, 讓礦區經濟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并經過主導產業推動四周的經濟發展, 這樣便可以讓礦區經濟圈逐漸轉變成區域經濟的重點。第二, 資源的開發。因為我國石油資源的缺失, 所以積極鼓勵石油企業進一步勘探國際國內兩種石油資源, 必定會逐漸演變成我國長遠發展的戰略政策, 而這對于把石油作為核心的礦區經濟圈無疑是迎來了較好的政策機遇。第三, 產業經濟的全面調整?,F階段, 根據我國城鎮化的進一步擴張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向來看, 這對于將油田礦區經濟圈融入地方經濟當中也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5 新常態下油田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5.1 加速融入地方區域經濟圈

在新常態下, 針對油田礦區經濟來講, 盡管目前面臨著很多困難, 不過與此同時,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也迎來了巨大機遇。油田礦區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 并且是促使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所以, 油田礦區經濟圈應當通過國家已經發布的相關政策, 積極主動的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環境當中, 因為只有與地方進行有效溝通并真正融入其中, 才能夠完全脫離較為單一的石油礦區經濟模式, 從而對油田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5.2 落實產業布局

在明確油田礦區經濟圈大的發展趨向以后, 則應當全民落實經濟圈范圍以內的市場、行業布局以及資源配置, 關鍵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實行:第一, 突顯油氣主業。油田企業對于礦區經濟圈具有較好的領跑作用, 是圈內經濟的有力支撐, 所以, 礦區經濟圈一定要將突顯油氣主業當作支柱產業發展, 實施專業化持續重組, 從而使之成為專業性以及綜合性較強的石油技術服務單位。第二, 加強主輔分離與輔業改制工作力度, 進一步探究可以推動企業發展, 同時又可以將富余人員進行分流安置的有效路徑。第三, 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相關產品需進行深入開發, 同時納入大量勞動力, 以此使就業接續得以實現。油田礦區經濟圈企業應當對自身所具備的優勢予以重視, 并在推進社區化管理、強化社區建設的過程中, 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區服務也應當持以積極支持的態度, 引領與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創辦餐飲、綠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第四, 將新型高科技企業加以構建, 拓展可持續發展新領域。想要讓油田礦區經濟圈企業的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不僅需要做好石油石化技術服務, 同時還應當借助企業內外的相關資源, 集中人力、財力及其物力, 將能夠實行替換的高科技產業加以構建, 并選擇合適的時機上市, 以此促使可持續發展的新領域得到有效拓展。第五,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首先, 需將完善服務油田主業的綜合市場服務機制加以構建。緊接著需落實第三產業的布局, 進而逐漸發展成為一批知名三產企業, 使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國際經營策略、相關服務標準及其主營業務的實際發展趨向, 進而在做好服務的基礎上, 將品牌加以創立。

5.3 加速推進“互聯網+”

在當前社會經濟而迅速發展中, 針對油田生產生活來講, 其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均出現了很大改變。因此, 在油田礦區內, 各個商業單位應當對互聯網所具備的重要作用有一個全面認知, 這樣才不會對互聯網產生抵觸心理。同時, 需要圍繞礦區住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 加快“互聯網+”商業的推進速度, 并通過淘寶與京東等較為先進的網絡銷售形式, 在最大程度上開拓市場, 以較好的服務確保市場的發展、以創新讓市場得到有效拓展, 進而在確保原有實體經濟不會發生變化的前提下, 促使其經濟效益獲得進一步提高。

5.4 實施大區域經濟

針對地方區域經濟來講, 油田礦區經濟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構成部分, 所以, 經濟圈除了需要具有新視野之外, 同時還需將產業本身所具備的特征突顯出來, 以此體現油氣主業所具備的優勢。

第一, 應當對我國整體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進行深入探究, 明確在中國與地方經濟當中, 礦區經濟圈的具體定位與其所發揮的主要作用。第二, 突破企業的產業界限, 分根據發展趨勢分析將會發生的變化, 對油田礦區經濟的長期發展戰略進行全面規劃, 以此對各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第三, 主動謀劃, 在政府經濟整體規劃中納入油田礦區經濟圈, 這樣不僅可以依托政府獲得優先發展, 同時又可以讓經濟圈主體產業的發展進程加快。第四, 綜合考慮, 在設計礦區經濟圈的經濟布局過程中, 應當根據區域、礦區及其循環經濟的開放性經營體制實行, 同時還需對相應結構做出適當調整, 在必要的情況下, 需通過政府對此進行引領, 并在整體規劃當中將此納入, 從而使礦區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得以真正實現。

6 結語

針對油田礦區經濟來講, 其不僅是地方區域經濟的眾多構成部分之一, 并且其中各大商業的存在也為油田居民帶來了很大便利。盡管在新常態下油田礦區經濟面臨著較多困難, 但是經過政府發布的良好政策, 使得礦區內的各大商家也始終持以積極的應對狀態。因此, 想要讓油田礦區經濟得到更好發展, 那么就一定要根據目前的實際發展趨勢, 勇于面臨挑戰并緊抓機遇, 進而借助相關政策通過科學有效的途徑推動油田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本文根據油田礦區經濟圈的具體組織結構, 闡述了油田礦區經濟活動的主要特征, 進而通過油田礦區經濟圈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對新常態下油田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做出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新常態,油田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雪梅.對油田礦區綠化生態設計的研究[J].化學工程與裝備, 2015 (4) .

[2] 程新蘭.新時期油田礦區黨建工作實踐[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4 (24) .

[3] 黃秉杰, 楊磊, 黃英.勝利油田中心礦區可持續發展新探[J].生產力研究, 2013 (1) .

[4] 汪鴻雁.建立科學的和諧示范礦區標準全面引領油田礦區建設和發展[J].石油工業技術監督, 2012 (8) .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5篇

1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

1.1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元化經濟體制, 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的公有制經濟。他是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神經末梢, 它的發展關乎我國農村的所有農民的利益, 關乎我國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的穩定。

1.2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國富民強,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

只有村集體經濟強大了, 才能讓農村農民心系集體, 才能讓農村的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五保戶、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有一個堅實的保障。沒有強大的村集體經濟, 全靠上級財政的扶持, 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村集體對集體成員是最熟悉情況的, 最容易幫扶他們的。村集體讓集體成員發揮自己的能力, 也最大限度的讓成員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有了強大的集體經濟, 國家也就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國家財源才會取之不竭, 用之不竭。

1.3 發展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發展公益事業的需要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 很多村集體經濟成了年年負債的空殼村, 村級組織的運行, 都靠上級財政的扶持, 才能勉強運轉。哪里還有能力發展農村的修路、農村醫療、農村文化、建設美麗富饒的新農村呀!要實現農村公益事業的高度發展, 建設美麗富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必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2 發展農村集體的, 要做到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改善農村村民和村集體的關系, 讓村民關心村集體經濟

現在的村民和村集體是不密切的關系, 只有少數做村干部的村民, 和村集體保持聯系, 其他的村民感覺和村集體的關系不大。因為村集體沒有什么了, 只有村民需要村級證明, 感覺村集體的存在以外, 村集體就是個名字而已。所以召開村民會議是很難的事情, 村民認為開村民會議耽誤時間, 不如自己打工一天還可以有上百元甚至幾百元的收入實惠。

要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讓村民心系村集體, 讓村民有村集體是個大家庭, 人人為這個大家庭出力獻策, 讓這個大家庭變成和睦的, 富足的大家庭。這樣最終就實現了習總書記提出的新農村的夢想。

第二、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關鍵是培育選調有組織能力, 有市場運作能力并且發展村集體經濟愿望的負責人

在市場經濟下, 村集體經濟也要變成一個和企業相似的市場主體。要讓集體經濟能在市場經濟下正常運行, 并且不斷發展, 一個好的帶頭人是關鍵。這就需要有一個既有組織能力, 又有市場運作經營能力, 并且有發展集體經濟愿望的當家人。

要實現這個目標, 上級政府要從政策上扶持協調支持。首先政府要選調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村官下去任實職。也可以從有經營能力的企業負責人中選調, 培養。第二要出臺相關政策, 鼓勵有能力的人從事村集體事務工作。第三搞好村集體負責人的思想覺悟審核, 不要讓那些打著為集體服務為幌子, 謀取私利的人從事村集體工作, 以免給村集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通過這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借政策的東風, 做好村集體資產清理工作

目前從全國一部分地區實行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實行試點的村集體, 要在上級的文件精神指導下, 做好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清理清查工作。通過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清查, 讓村集體有一本家底清楚的明細賬。這些資產資源, 就是村集體發展的啟動資產和資源。這也是村集體發展的關鍵工作, 做好這個工作就要靠上級政府、紀委、公安、監察部門的積極配合支持, 落實責任, 對敢于侵占侵吞集體資產的, 要嚴厲打擊, 不要讓村集體資產資源清查工作流于形式。

第四、轉變現有村委會的經濟職能, 讓經濟合作社或者股份合作社成為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下的新的經濟體

通過集體資產資源清理清查, 完成村集體的清產核資工作后, 村集體就會依照相關文件精神, 成了村股份合作社或者村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就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轉變了身份的村集體經濟。村合作社是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新的經濟主體, 這個經濟體要真正發揮作用, 就要實現前面的幾個條件, 才能正常運轉。前三個條件是村經濟合作運轉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會流于形式。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要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政策上調整支持, 才可以實現。要實現集體經濟的發展, 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村集體經濟在新時期黨的領導下, 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 有發展前途的新的經濟體。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也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新的發展, 讓我們的農村實現新的景象,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的騰飛插上翅膀。

摘要:本文闡述了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指出當前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 提出了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經濟對策。

區域經濟合作新途徑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區域公共管理;區域經濟合作;問題及原因;管理措施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我國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受利益的驅使,使得區域內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阻礙了我國區域經濟的深入融合發展。因此,如何從公共管理的角度,通過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進行調整,以此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成為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內涵

所謂的區域經濟合作,是指為了實現經濟發展,多個區域通過合作來組成一個共同體。從當前來看,我國區域經濟在發展上不平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對區域經濟加強合作意義重大。而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必然趨勢,對于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另外,區域公共管理指的是為了更好解決經濟、政治以及其他領域中多面或一面的公共問題并獲得共同利益,區域內的多元主體使用調節、協商等方式來對縱向層級與橫向部分之間重疊交叉關系實施的管理。如今,在經濟一體化日益突出的大形勢下,區域經濟合作必然要得到加強,不過區域不同,其文化、經濟與政治都存在各自的特點,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活動時,把區域公共管理納入進來作用重大,可以說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只有把區域公共管理工作實施好、執行好,各區域之間的利益才能有效獲得,進而確保各區域經濟實現共同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保護主義盛行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央政府對地方實施了一系列讓利放權的舉措。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具備了較強的自主性。在自主地位日益提高的基礎上,經濟發展上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為了最大程度發展本地區經濟以及增加地方收入,對于跨地域流動的生產要素,地方政府通過設置障礙來分割市場,于是地方保護主義逐漸盛行。從實際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護地方經濟發展、獲得短期利益的目的,任意借助行政權力來設置不正當的質檢標準、銷售標準,還通過立法發文的形式抬高當地市場門檻,對外地商品實施歧視和封鎖政策。由此可見,我國地方保護主義內容越來越多樣化,程度越來越嚴重化。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原材料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態勢,于是引發了全國范圍的原材料大戰,包括煙葉、棉花、糧食、羊毛等在內。此后,在黨召開十四大以后,開始逐步確立了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各地方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導下爭相建成了經濟開發區,并借助優惠政策的實行來吸引外資目光,甚至是一再降低成本、市場門檻和利潤空間,因此政策大戰又被打響。大多數地方政府為了最大程度地招商引資,以遠遠低于成本價格的土地對其進行優惠,并且稅收也打破了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F如今,在一些地區,甚至對地方保護已經上升到制度層面,借助明文條款來加大行政收費并提高質量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標準,通過雙重稅收標準的設置來限制異地商品,從而實現對當地經濟利益進行保護的目的。這樣一來,市場被分割,地區與全國市場之間的交流不能順利開展,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使得整個區域甚至是國家經濟、競爭秩序規范性被破壞掉,市場經濟的發展走向惡化,區域間的合作受到限制,長期如此,必然會給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產業趨同現象嚴重

區域合作下要求各個地區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不斷整合區域資源,實現該區域內資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形成區域優勢。但是,從我國整體來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經濟區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還不是很到位,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還很嚴重。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往往會引入以下科技含量低、投資見效快和規模小的項目,以此造成區域產業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實現規模經濟發展,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三)行政區經濟

我國區域經濟的運行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政府行為色彩,即地方經濟發展趨勢與政府的工作重點有很大的關系。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最為根本原因是我國行政區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逐步形成了以“條條”為主的區域經濟管理模式。在各地方,“小而全”的地方工業體系逐步興起,并呈現出獨立和分散化的布局。此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地方政府開始成為利益主體。地方政府為提高財政收入和凸顯政績,開始積極發展經濟,但其地區本位意識也逐步增強。由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關注局部利益,而忽視了區域利益。權力對微觀市場過分干預、金融本地化等問題,更是為行政區經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區域經濟合作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區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工作的依據和標準,沒有制度就沒有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對于目前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地方主義、行政區經濟等問題,其關鍵還是在于政治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首先,由于不同區域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不同,導致區域公共管理很容易產生沖突,進而對不同區域的利益造成沖擊,很難達成平衡。其次,我國典型的行政區經濟使得地方政府為了短期利益和政績產生短視行為,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對該區域內的各種資源稟賦進行調整,從不同的區域進行分工合作,這種分工和合作在短期內會給地方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同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效應通常周期比較長,而對于一些在短期內為了撈取政績的官員存在很大的不利。由此,進一步完善區域經濟合作公共管理機制建設,成為當前破解問題的重要方式。

(二)缺乏完善的法保障

行政區經濟嚴重制約著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過多的地方政府法規干預給區域經濟合作帶來嚴重的阻礙;另一方面,宏觀層面的法律體系缺失,特別是制約地方保護主義和打破區域市場分割問題方面的法律還幾乎是空白。而正是這種缺失,導致在區域發展中重復建設、資源配置率低等問題嚴重。

四、加強區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認為還是要從優化區域公共管理入手,通過完善區域經濟合作制度,同時加強區域合作法律體系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避免產業趨同等問題。

(一)完善區域經濟合作與協調制度

制度是根本,也是依據。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好壞關鍵還是在于是否有好的制度對區域利益進行協調。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轉變區域合作意識,樹立合作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理念,這樣才能為區域經濟合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加強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建設。首先,確立區域合作共同目標機制。所謂的區域合作目標機制,就是讓區域經濟參加者根據共同的動因,制定共同的發展目標。而實現區域合作目標,其關鍵在于制度安排。因此,各地方政府要為區域合作市場制度提供制度基礎和框架,以此彌補市場缺失和失靈帶來的問題。同時,地方政府還應該針對區域合作的共同目標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和物品,以此促進區域內各個要素之間的流動,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其次,構建區域市場合作機制。構建區域市場合作機制,就是為了打破傳統的地方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并沖突傳統的區域內外分割,實現區域內的合理分工,促進市場的協調發展,并最終形成統一的區域市場。因此,區域內的各個地方政府要結合區域市場化的具體情況,制定共同有效的市場交易規則。同時,針對市場外部性出現的問題,要制定輔助的規范性法律促使,從而保障區域內的正常交易秩序。

(二)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法律體系

區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要通過法律作為其基本的保障,從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法律可對傳統的地方保護主義進行約束,繼而更好地規范區域內的市場行為和秩序。同時,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區域內各方利益進行保護,防止出現區域內“合作博弈”失敗的問題。對此,法律體系的構建需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第一,界定清楚利益主體和法律協調的范圍;第二,制定協調的總規劃和進度;第三,明確區域協調機構的責任和義務;第四,協調的公正和執行效率。

五、結語

總之,隨著區域經濟合作這個必然趨勢的加快,使得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要促進區域之間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針對區域經濟合作中出現的地方保護主義、產業趨同等問題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法律措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給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制約。

參考文獻:

[1] 羅若愚,鄒玲.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響因素分析——以長株潭和成渝經濟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2,

(1):126-131.

[2] 李沛桐.試論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6,(9):15-16.

[3] 張輝.加強和完善區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職能[J].環渤海經濟望,2014,(11):3-8.

[4] 褚添有.論泛北部灣區域公共管理的構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6-32.

[責任編輯 劉嬌嬌]

上一篇:投資風險退出機制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工電子教學改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