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城鎮化范文

2023-09-19

新城鎮化范文第1篇

1.1 農民市民化教育背景

農民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進程中, 生活在農村的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并且長期從事城市非農產業的社會現象。農民市民化教育就是針對農民工新市民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人際交往、思想觀念等方面不斷轉變的問題, 合理利用社會各界的教育資源, 對新市民進行教育培訓, 其目的是為了讓農民工更快地達到城市生活水平, 進而實現農民市民化而開展的教育活動。

截至2014年底, 撫順市培養城鄉勞動力3.98萬人 (撫順政務網2015) , 其勞動收入與支出呈現日益增長態勢。這么龐大的農業轉移人口群體能否在保持既有的文化和行事規范基礎上, 與城市人口互相接納、互相滲透、彼此適應、共同生存, 達到融合的境界 (即市民化) , 它是關系到撫順市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農民市民化的進程, 教育是促進農民市民化的根本方法。而農民市民化教育是從科學文化、思想觀念、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政府政策等方面對新市民進行及時有效的角色轉變。

1.2 農民市民化的教育意義

1.2.1 縮小農民與市民差異, 促進與社會的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長期保持著城鄉二元分離狀態, 造成城市和農村的居住生活環境大相徑庭, 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時, 他們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不同以往的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 同時政策方面的不完善, 與市民之間缺乏健康良性溝通, 有時還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都會嚴重影響到農民市民的社會融合。市民化教育加強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并且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素養, 改變了其生活方式, 增強農村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溝通, 構成新的社交網絡, 拉近雙方的社會關系。

1.2.2 在城鎮化基礎上提升人力資源的現代化

結合對人力資本概念的理解, 我們分析當前撫順市新市民群體人力資本水準較低, 該群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專業技能不強, 職業素養偏低, 而中國城鎮化勁頭十足, 只有將大量農村閑置人口轉移出來走城鎮化道路, 從職業上實現“農轉非”, 才能真正滿足城市勞動力市場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發展中對職業和崗位的需求。市民化教育肩負著加強農民基本文化素質、提高職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使命, 為社會各界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

1.2.3 促進農民意識的“市民化”

具備基本的市民化意識是實現農民向市民成功轉化的必要條件。然而, 農民意識的“市民化”是讓他們適應、融入和享受城市生活的方式。想要實現這些, 就要通過農民市民化教育, 增強農民的公民意識, 培養他們的法律維權意識。同樣, 對于保障我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 和諧社會的構建, 縮減其思想觀念上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撫順市農民市民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 國內學者對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的焦點更多地轉移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城市化進程加快, 新市民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當中與城市原居民產生了更多的社會矛盾, 原有的農民市民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市民的教育需求, 市民化教育突顯緊迫。

撫順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2個自治縣, 本文對撫順市東洲區、順城區、新撫區、望花區從事各行各業的農民工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得到了真實有效的數據。本文以遼寧省撫順市為例, 全面調研和分析了當前撫順市市民化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所在。

2.1 新市民個人文化素質普遍較低

我們在撫順市各轄區各行業對600名新市民進行了走訪調查, 參與調查的被調查者中40歲以下的有368人, 全部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 其中, 有239人接受過高中教育, 占比63%;有44人接受過大專及本科的高等教育, 占比12%。被調查者中50歲及50歲以上的有63人, 其中只有31人接受過不同程度的義務教育, 占比49%。通過上述調查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 撫順市新市民這一人群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 自然而然制約了農民市民化的發展。而且在被調查者當中, 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體制不完善、教育形式單一的傳統教育下完成, 甚至由于復雜的家庭以及經濟情況, 其受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因此, 我們發現, 新市民個人文化素質低的現狀也成為市民化教育的發展瓶頸。

2.2 新市民思想觀念落后

在對受訪的農民工調研中了解到, 很多農民工僅僅實現了從鄉到城的空間轉移, 但還沒有完全實現由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換。影響農民市民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觀念。根據調研數據, 新市民的就業觀念不積極、生活方式不夠規則, 即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已大致接近城市標準, 但他們的主觀意識表現在生活習慣等方面仍然停滯不前。由此可見, 新市民在市民化過程中, 沒有將新的社會規范及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從而與城市生活產生較大的差距。

2.3 培訓項目種類辦學形式不能充分滿足新市民的學習需求

對于農民市民化教育中應涉及的市民文化生活、法律知識學習、社交禮儀、職業技能提高等內容, 參與調研的新市民大部分表示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而且, 由于現有教學條件與設備等的約束, 眼下對新市民的教育方面, 內容上缺乏創新和突破, 教學機構以及教師團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上, 不懂得如何發現學習者的興趣所在。因此, 培訓項目種類不足、辦學形式落后的問題也成為市民化教育發展的難題。

2.4 教育政策不健全, 教育機構不完善

雖然現階段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村農民以及農村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術培訓, 部分鄉鎮培訓機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但是建設成效仍不理想, 總體布局并無突破, 改進進度遲緩, 新市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所存在的漏洞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彌補。國家政策仍然不健全。

據調查, 撫順市在國家支持之下對一些城鄉職業教育體系進行了建設, 雖然有幾所正規的職業學校和機構, 但其卻均不是專門服務于新市民的職業教育機構, 更沒有專業的新市民職業教育體系。撫順市職業學校等教育機構互相之間或者與外界的經驗交流、溝通學習也少之又少, 對新市民職業技術、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研究也并沒有深入, 甚至有許多實用技術培訓基地被擱置, 尚有的教育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育機構相當不完善。

2.5 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

由于我國現行義務教育方式主要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系, 適齡兒童只能在戶口所在地就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然而新市民進城務工以后, 其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規范的教育。此外, 進城務工新市民普遍存在自身文化水平較低的問題, 子女在城市就學成本較高, 很多農民工家長并不支持其子女在城市就學。因此, 對于那些過早輟學步入社會的子女來說, 其所受的教育與城市生活的孩子相比差距很大。

3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教育的建議

為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 使新市民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會, 應在文化素質、思想觀念、教育項目和方式、教育政策上進一步完善市民化教育, 以下是對市民化教育提出的建議。

3.1 加強新市民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

抓好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 更是21世紀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迫切需要。新市民文化素質低, 導致競爭意識淡薄, 極易養成好吃懶做、消磨怠工的習慣。更不可能學習新知識, 對于學習職業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沒有積極性。同時, 提高新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可以幫助新市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 新市民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越來越不容易, 因而, 必須將新市民教育的重點放在職業技能培訓上, 以企業和社區為單位,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以農民工意愿為基準, 對新市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3.2 培養新市民成熟的市民觀念

在農民市民化進程中, 新市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循序漸進地展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務。應以社區、企業為載體, 開展政治、文化、心理等多層面的教育。多組織社區和企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提高社區企業活動的參與度, 增進社區情感的投資與培養;通過社區活動, 以淺顯易懂的宣傳內容深入群眾, 促使新市民建立責任感, 培養基本的法律常識, 懂得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改善新市民的工作環境??傊? 使他們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融入城市生活,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

3.3 完善政策體系, 健全教育體制機制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 建立高效的教育運行機制。首先, 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建立以市、縣、街道、社區各級相互配合的教育運行機制。同時, 還需要依托、盤活、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 建立起完整的、以社區為載體的教育聯動機構, 開創農民市民化教育的新模式。其次, 法律制度方面的漏洞也嚴重阻礙了農民市民化教育的發展, 因此,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應制訂相應的農民市民化教育的法制保障體系并構筑順暢的經費保障渠道。此外, 立法部門可借鑒國外經驗, 例如, 美國1917年頒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 積極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 大力發展綜合高中和社區學院, 開展多元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

3.4 提高新市民子女教育水平

針對新市民子女教育落后問題, 首先, 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健全公立學校管理制度, 規范教育收費, 保障新市民子女受教育權利。其次, 倡導民間辦學, 規范民辦學校教育體系, 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切實提高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此同時, 轉變新市民忽視子女教育的落后觀念也尤為關鍵, 加大教育宣傳, 使其能夠重視教育投入的意義。

4 結語

城市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經濟發展中心, 更是科技創新發展源泉。隨著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發展加快, 新市民能夠更好地立足于城市發展潮流中, 就應該通過市民化教育來豐富生活, 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以及教育資源, 推動城市化進程, 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建設和諧幸福的大都市。

摘要:自從我國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以來,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 農民市民化已經成為我國提升綜合國力進行社會經濟建設的必然趨勢和必經之路, 而市民化轉移人口的教育問題成為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 對其進行全面的市民化教育, 改善其思想觀念, 增強科學文化修養, 提高職業技術水平, 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遼寧省撫順市為例, 以撫順市地區農民市民化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當前對市民化教育狀況的分析作為切入點, 探究如何解決農民市民化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以加速城鄉統籌步伐, 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和城市社區建設。

關鍵詞:市民化,教育,城鄉統籌

參考文獻

[1]蔡永鴻, 畢紅麗, 王心宇.基于SWOT分析的撫順市農民工市民化發展現狀分析[J].區域經濟, 2015 (2) .

[2]余新.論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市民化教育[J].未來與發展, 2010 (11) .

[3]蔣新紅.農民市民化背景下的新市民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 2013 (8) .

[4]盧美芬.農民市民化教育:問題形態與策略重構[J].寧波大學學報, 2013 (3) .

新城鎮化范文第2篇

居民收入水平總體情況堪憂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但占GDP比重不高。

2012年,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6.71元, 是2000年的3.1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542.84元, 是2000年的2.9倍;但占GDP比重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下滑, 直到近兩年略有回升。

——增長速度落后于兄弟省市, 未能與經濟發展實現同步增長。

2011年, 全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 (在崗職工) 平均工資僅為45152元, 是全國 (42452元) 的1.06倍, 為北京 (75834元) 的59.5%, 上海 (77031元) 的58.6%, 居全國第七位, 與20年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高居全國第二位, 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已相差甚遠, 也不符合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的大省地位。從現實的狀況看, 廣東對全國勞動力的勞動報酬吸引力優勢不再明顯。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制圖:萬波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較快, 居民實際收入增幅降低。

進入新世紀以來 (除2009年外) , 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不斷上漲, 各項消費支出迅速攀升, 生活成本不斷升高。2011年, 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11.4%, 其中豬肉上漲28.8%、雞蛋12.9%、水產品12.1%、食糖26.4%;衣著材料比上年上漲6.1%;住房租金上漲7.3%;車用燃料及零配件上漲11.4%;中藥材及中藥上漲14.2%, 給城鄉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2012》。制圖:萬波

居民收入差距亟待縮小

——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

近30年來, 廣東城鄉收入比一直徘徊在全國中游位置, 最高排位是2004年的第十位, 最低是1988年的第十八位。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7∶1, 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13∶1, 居全國第十四位, 與江蘇 (2.44∶1) 、浙江 (2.73∶1) 、山東 (2.35∶1) 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從農村貧困情況看, 2010年, 農村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89.9%, 全省農村貧困發生率 (貧困人口指數) 為2.9%, 其中, 粵西為4.7%, 粵北山區為4.0%, 珠三角和粵東分別為1.4%和2.0% (見表5) ;同樣, 粵西和粵北山區的貧困深度指數及貧困強度指數也較珠三角和粵東大。這說明與珠三角及粵東相比, 粵西和粵北山區的貧困人口較多, 貧困程度較深, 貧困人口群體內部收入水平差距也較大。

資料來源:根據《廣東統計年鑒2012》整理所得。制圖:萬波

資料來源:《2012廣東發展報告》。制圖:萬波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明顯。

受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制約, 粵東西北地區在崗職工工資報酬較低, 約為珠三角地區的一半左右, 而工資性收入差距是導致區域性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2011年, 珠三角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東莞, 達39512.65元, 最低的肇慶也有19039.65元, 其余各市均超過23000元。而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韶關僅為20328.83元, 最低的河源為14737.01元, 差距之大, 幾近100%;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看, 珠三角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3211.1元, 粵東為7439.41元, 粵西為8172.53元, 粵北山區為7490.5元,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珠三角與最低的粵北山區相比較, 相差5771.69元, 差距超過77%。

——城鄉居民高低收入群體之間收入差距較大。

2012年, 全省城鎮居民家庭高收入戶 (收入最高的20%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60858.98元, 最低收入戶 (收入最低的20%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9.79元, 前者是后者的5.1倍;農村居民高收入戶 (收入最高的20%家庭) 人均純收入21578.37元, 最低收入戶 (收入最低的20%家庭) 人均純收入4099.49元, 前者是后者的5.3倍。

——行業間工資差距仍然較大。

2011年, 按國民經濟十九大行業分, 以金融業平均工資最高, 達到103234元, 比2007年增長47%, 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僅為16814元, 比2007年增長41%, 二者之比從2007年的5.9∶1擴大至2011年的6.1∶1。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2年這一比例已下降至4.99∶1, 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 (據有關資料顯示, 2009年, 美國高薪行業與底薪行業的差距約為3倍) , 仍處于較高位。由于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 行業發展水平不一, 進一步拉大了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居民工資性的收入差距。

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勢在必行

居民的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 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省第十一屆二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 立足廣東實際, 提出要穩中求進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取具體實在的措施, 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使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扎實的提高”。

當前, 廣東已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一方面, 高增長、低通脹的時代已經過去, 城鄉居民生活開支的壓力不斷加大;另一方面, 政府財政收入仍有大幅增長, 2012年, 全省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228.2億元, 比上年增長13%, 為政府合理調節國民收入一次和二次分配,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提供了較大空間。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 既能夠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提升自豪感和幸福感;又可以有效提高勞動人口素質, 促進消費需求, 擴大內需, 推動廣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對于粵東西北地區來說,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不僅能夠大力改善民生, 促進社會和諧, 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帶動其跨越發展, 還能進一步縮小地區差距, 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 打造廣東新的經濟增長極, 不啻為對粵東西北地區進行“輸血”式扶持的一大重要舉措。

廣東有全國最富的地方, 也有最窮的地方, 兩級分化較嚴重。當前, 要花大力氣解決好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問題, 使全省居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大關于實現2020年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決策部署。

高度重視粵東西北地區居民增收問題

——以產業為抓手穩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礎在于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將蛋糕做大, 才能為分好蛋糕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必須堅持制造與創造相結合, 制造業與服務業相協調, 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 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和不同梯度與層次、相互配套、關聯互補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 深入實施“雙轉移”戰略, 不斷提升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水平, 完善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勞務合作機制;大力構建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 支持和促進粵東經濟一體化和提升粵西區域合作水平, 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積極打造粵北生態特色經濟新區, 充分發揮粵北地區的資源優勢, 建設特色制造業集聚區和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 實現綠色崛起。

——逐步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積極實施富民計劃,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分類設置地方津貼補貼標準, 合理調節地區間收入差距, 完善壟斷行業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機制, 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 探索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掛鉤的長效機制,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根據粵東西北的實際情況,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機制, 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建立健全保障居民收入正常增長的體制機制。

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和構建農業反哺機制, 建立對農業重要生產資料的補助政策體系和農產品價格調控政策體系, 提高農村居民, 特別是粵東西北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 促進創業投資規范發展, 允許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建立健全包括各類企業、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及廣大異地務工人員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建立勞動工資支付保障制度。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 試點探索建立企業工資與企業效益、物價指數掛鉤的機制, 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共同參與的分配制度。探索完善住房貨幣分配的政策, 增強粵東西北地區干部職工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的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構筑社會安全網絡, 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減少生活生產貨幣性支出, 增強城鄉居民的幸福感。

——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新城鎮化范文第3篇

1 南疆三地州城鎮化的現狀

1.1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基礎薄弱, 城鎮化進程較緩慢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 南疆三地州的社會經濟和城鎮化建設在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帶動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001年至2006年,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水平呈緩慢上升趨勢, 但2007至2011年,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水平相較于2006年呈現出緩慢下降趨勢, 2001年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率為30.3%, 到了2011年該地區的城鎮化率提升到36.51%, 從2001年到2011年這10年間, 三地州的城鎮化率從30.3%提高到36.51%, 僅提高了6.21個百分點 (如圖1所示) 。同期, 新疆城鎮化水平從2001年的33.7%提高到2011年的43.5%, 提高了9.8個百分點,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發展速度比新疆城鎮化的發展速度慢了3.59個百分點??梢? 從2001~2011年間, 三地州城鎮化進程雖在總體上保持著良好的上升態勢, 但上升幅度不大, 其城鎮化發展速度與新疆同期相比仍然較為緩慢。

1.2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起點低, 城鎮化水平處于初級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 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建設也迎來了大發展時期。但由于該地區地處我國邊疆, 地理位置偏遠, 自然環境惡劣, 交通條件落后, 經濟發展水平低等客觀原因, 其城鎮化發展起點較低, 城鎮化發展水平與全國和全疆相比, 依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截至2011年年底, 南疆三地州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城鎮化率為58.25%, 和田地區的城鎮化率為32.90%, 喀什地區的城鎮化率為35.40% (如表1所示) 。同期, 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1.27%, 全疆的城鎮化率為43.5%。2011年, 三地州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城鎮化率雖然高于全國的51.27%和全疆的43.5%, 但和田地區和喀什地區的城鎮化率均低于三地州城鎮化率的平均水平, 這兩地區的城鎮化率更是遠低于全國及全疆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 三地州的城鎮化水平在總體上依然處于落后狀態。

2 南疆三地州城鎮化發展的阻礙因素

2.1 自然環境惡劣

南疆三地州位于新疆的西南角, 地理環境較為封閉、偏遠。其中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阿圖什市、喀什地區的喀什市、和田地區的和田市到烏魯木齊市的公路里程分別是1435km、1474km和1983km。南疆地區靠近沙漠, 每年6~8月降雨量相對較多, 其它月份干旱, 分布極不均衡, 水資源常年短缺。以和田地區為例, 和田地區屬于溫帶干旱性荒漠氣候, 日照時間長, 氣候干燥, 降雨量小, 年均降水量只有35mm, 年均蒸發量卻平均在2400mm以上, 全年平均5級以上的風沙天氣達180~200天, 浮塵天氣多達260天以上, 境內大小河流36條, 年徑流量73.53億m3, 季節分布嚴重不均衡, 4~5月份的水量僅占全年水量的7%, 在和田地區,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首打油詩“和田人民很辛苦, 一年要吃三斤土, 白天不夠晚上補”, 自然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

2.2 產業結構層次低

南疆三地州有著豐富的資源, 但當地民眾對資源的利用還處于粗放經營和掠奪式開發狀態, 資源利用深度不夠、系列化開發產品較少, 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2000年, 三地州三次產業比重為53.54:14.85:31.61, 發展到2010年三次產業比重為38.99:18.25:42.76。在這10年間南疆三地州的產業結構中, 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雖然有所提高, 但提高的比重并不明顯, 第二產業的發展相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而言依然處在嚴重的劣勢地位, 第一產業的發展比重依然比較高, 農業現代化程度低, 工業化程度落后, 經濟社會的發展仍處于落后的農業生產階段, 工業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 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大, 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較慢。

2.3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南疆三地州的基礎設施在全疆處于落后水平, 其中醫療和交通設施落后表現得尤為突出。該地區所擁有的各種醫療資源與人口比例未能成正比, 醫療資源配置嚴重落后于全疆的平均配置水平。2007年, 南疆三地州總人口占全疆人口的29%, 但擁有的醫療機構數量和病床數量所占的比例僅分別為16.5%和18.5%, 也就是說, 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僅為12.7人, 低于同期新疆20.79的平均水平。2011年,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區和喀什地區的人口出生率分別為:23.7%、19.16%、24.8%, 死亡率卻分別達到:3.56%、5.69%、5.71%, 數據表明, 該地區看病難的問題顯得較為突出, 因病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 醫療資源極為缺乏。良好的交通設施條件對于地域廣闊的南疆三地州顯得尤其重要, 是促進該地各縣鄉城鎮化的有利保障。目前, 三地州當地的交通設施依然處于封閉、落后的水平, 阻礙了三地州人口流動及經濟發展。例如, 在和田地區策勒縣恰哈鄉, 全鄉有20個村, 其中無路村有3個, 由于交通設施落后, 農民很少有外出的機會, 有些農民甚至一輩子沒有進過縣城, 城鄉之間仍處于封閉式、獨立發展狀態。

2.4 多元文化的影響

南疆三地州是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多語言的地區, 人口分布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 當地主要世居的民族分別有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從南疆三地州人口的民族構成上看, 少數民族占絕對多數, 約有570.5萬人, 占到了總人口的93.86%, 占全疆少數民族人口的46.1%。在當地居住的各民族人口數量中, 維吾爾族人口最多, 其他民族人口相對較少。多民族聚集導致了多宗教信仰的匯聚, 由于多民族聚集, 三地州同時存在著多種語言, 語言是一切活動領域的交流工具, 是民族特征之一, 多種語言的存在, 阻礙了各民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進而阻礙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成為當地人口流動和知識傳播的制約因素, 阻礙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2.5 城市的輻射范圍有限

南疆三地州城鎮發展區域差異明顯,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三地州地域遼闊, 人口眾多, 但目前僅有1個中等城市 (喀什) 和3個小城市 (圖木舒克、和田、阿圖什) , 城市的數量過少, 遠低于全疆城市數量的平均水平。從全疆城市的生產總值來看, 圖木舒克市、和田市、阿圖什市和喀什市分列第22位、21位、20位和10位, 屬于經濟規模最小的幾個城市。從人均生產總值來看, 在新疆22個城市中, 阿圖什市、和田市、圖木舒克市和喀什市分列第22位、21位、20位和19位, 居全疆22個城市排名中倒數前4名,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城市的數量少, 密度小, 且在區域分布上有很大的差異, 城鄉關聯程度低, 城市的輻射范圍有限。

3 南疆三地州城鎮化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南疆三地州自然生態環境惡劣, 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 要把三地州的生態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對原本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狀況必須予以重視, 樹立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積極探索生態城鎮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3.2 促進產業結構合理發展

當前南疆三地州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農業拉動, 工業比重偏低, 工業化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小, 在城鎮化過程中, 要盡快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工業化進程, 使高新技術進入傳統農業, 在更高層次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

3.3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南疆三地州地處偏遠, 加大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可以改善城鎮環境, 完善城市功能, 拉動內需, 還可以吸引外地資本進入該地區投資, 刺激城鎮經濟增長, 從而促進城鎮化又快又好的發展。

3.4 加強文化交融

南疆三地州多民族、多語言, 多宗教并存, 安全的社會環境對城鎮化的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保障作用, 提倡“雙 (下轉P97) (上接P99) 語”教育, 加強文化交融, 促進不同宗教信仰民族群眾間的交流和理解, 推動各民族群眾和諧相處。

3.5 增強城市的輻射作用

南疆三地州城市數量少, 城市規模小, 輻射范圍有限??κ彩惺侨刂菸ㄒ坏囊粋€中等城市, 要充分利用深圳市對口支援喀什市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抓住機遇突出發展喀什市, 做大做強喀什市, 增強其對三地州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實現該地區城鎮化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摘要:以南疆三地州的城鎮化問題為研究對象, 對該地區城鎮化發展現狀和阻礙因素進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為加快南疆三地州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南疆三地州,城鎮化,現狀,阻礙因素

參考文獻

[1]張國玉, 劉曉紅, 邊疆地區的城鎮化與邊疆安全[J].城市問題, 2009, (6) :5-8.

[2]宋嶺, 張波, 魏江茄, 南疆三地州貧困的典型特征及其貧困原因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3, 31 (3) :20-23.

[3]王合理, 生態城鎮建設的思考[J].塔里木大學學報, 2011, 23 (1) :34-36.

[4]劉明, 新疆多元文化與雙語的融攝[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9, 30 (4) :93-99.

新城鎮化范文第4篇

(1) 推動我國園林技術的發展。園林技術在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形式, 我國園林技術發源于古代人民的智慧, 隨著社會的發展, 根植與古代園林的技術, 結合現代的先進理念和技術, 才能讓我國現代園林技術緊跟時代的潮流, 在世界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2) 推動城市化的重要動力。根據聯合國發布的最新研究資料, 到21世紀末世界各國城市人口小于80%的國家將會寥寥無幾。城市化一直也是中國政府推動的重要任務, 近些年來, 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不遺余力推動城市化進程。但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 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尤其是城市的人口劇增, 城市的環境被人詬病。而利用園林技術則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環境, 從而為城市居民營造一個舒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3) 對美麗中國的踐行。習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設想, 而美麗中國勢必離開不美麗的城市環境。通過利用現代園林技術打造新型城市化, 就是對美麗中國最好的踐行方式。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 將來絕大多數人口都會居住在城市, 只有城市擁有優美和舒適的環境才能保證一個美麗的中國。

2 運用現代城市園林技術創新打造新型城市化的具體策略

2.1 以人為本

在以往的觀念中, 城市往往是工業的象征。想到城市, 我們馬上聯想到的就是高樓、大廈、汽車、馬路。因此城市的設計者往往也是根據城市這些功能來進行現代城市的設計和規劃。但是這種設計理念已經不能適應城市化的發展。根據新型城市化的要求, 在進行園林設計時, 一定要充分把人的因素考慮進來。例如, 很多超高層建筑周邊大都設有面積很大的廣場。但由于”高層風”很大, 這類廣場經常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圖Two Union Square廣場在設計中, 通過對“高層風”的實驗和研究, 建立了結合地形的多層下沉式廣場, 各層出入口與周邊道路相結合, 創造出一個使用方便、環境舒適、陽光明媚的”避風港”, 深受市民的喜愛。營造一個方便、宜人的城市環境, 必須多替使用者著想, 在設計上多下功夫。我國的城市也普遍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我們的城市園林設計師應該充分研究城市建筑的具體情況, 充分利用城市的廣場等空地, 盡心園林綠化, 不但能夠給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 還能夠有效地緩解城市中的各種污染因素。例如, 現代城市普遍存在的噪音污染和現在談霾色變的空氣污染等等。

2.2 發展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理論, 強調從生態學的角度深化園林理論的研究, 力求建立生態健全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希望通過不斷延伸和滲透, 有效地拓寬園林的范圍, 增加城市綠量;并通過研究, 在城市環境下改善園林植物生存條件, 發展適應城市生態環境的園林植物種類與品種, 以保證綠地的質量。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理論首先強調的是城市中綠化的面積, 可以說一個城市綠化面積是發展城市園林的基礎, 也是一個城市舒適、美觀的先決條件。在發展城市綠化時, 不僅僅要看到城市綠地、公園的建設, 還應關注到城市的邊邊角角。例如, 居民樓的陽臺、房屋的房檐以及房屋的屋頂。這些都可以成為城市園林設計者的考慮因素。新型城市化并不是簡單地提高城市化率, 發展園林城市也非就是多修公園和多建綠地而已?,F代園林技術以及蔓延到城市的三位一體。除了陸地、城市的樓房、湖泊、河流都應該成為城市園林設計者的考慮因素。只有將這些因素充分地考慮到自己的設計方案中, 才能真正地體現現代園林技術的創新與實踐。

2.3 注重園林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

不同的國家在發展自己的園林設計時, 也采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同樣的道理, 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環境也在園林設計上應用不同。在我國古代, 南北方的園林迥異, 少數民族也各自有著不同的風格。但是現在一些城市的園林設計很多照搬他人, 用其它城市的風格或者所謂的外國風格。這樣往往會造成水土不服, 不但達不到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還會勞民傷財。

2.4 注重城市園林的社會參與

城市園林建設一般由政府主導和推行, 但是如果不充分的考慮城市主體居民對城市園林設計的需求, 可能就會違背設計者本身的初衷。再者, 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時也可以積極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 園林城市不僅僅是政府的一項政績, 更為關鍵的是關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 應該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地參與到城市園林化的進程中去。

3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 城市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舒服的生活環境。通過現代園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希望能夠促進新城市化注入更多的發展動力。

摘要:近些年來, 建設園林城市成為我國很多大中小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利用現代園林技術的創新來打造新城市化, 為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帶來了解決的新契機。本文通過探討如何運用現代園林技術的創新, 從而打造新城市化。

關鍵詞:現代園林,技術創新,城市化

參考文獻

[1] 邱冰.中國現代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 2010

新城鎮化范文第5篇

一、城鎮化給農村信用社帶來的機遇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有利于提高農村信用社經營的集約化程度,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相應地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經營成本, 提高經營效益。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 城鎮化發展無疑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

一是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村信用社發展帶來的機遇。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 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 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 以中小城市為重點, 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 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國家提出在東部地區, 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 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 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礎上, 統籌推進交通、通信、供電、供熱、供氣、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水平, 增強消防等防災能力。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和公共活動空間, 加快面向大眾的城鎮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推進“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改造。以此來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這為農村信用社優化信貸資金投向提供了新的更多的選擇機會。

二是城鎮化進程中居民的生產和消費需求為農村信用社發展帶來的機遇。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一方面, 城市化會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對于城鎮居民來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信息、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匯聚城市, 將在城市產生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 進而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對于農民來說, 隨著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 將會為農產品提供更大的消費市場, 規模效益和價格水平也會得到根本改善, 人均占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得到根本改變, 整體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另一方面, 城市化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 居民的生活方式將變遷, 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必然減少自給消費, 提高商品消費的支出比例, 對購置大宗生產、生活用品和汽車、旅游及教育等都將產生巨大的需求, 將帶來相應的農村信用社消費信貸業務。

三是城鎮化進程中中小企業發展為農村信用社發展帶來的機遇。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發動機。為了更好地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 需要加快推進工業化。適時適度地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 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促進城鎮化發展。加大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與升級, 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扶持, 促進各類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工業競爭力, 加快實施重點產業大集團戰略, 培育強優企業,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施重點培育的特色優勢產業戰略;實施著眼于國內國際市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大品牌工業發展戰略;實施重大工業項目帶動發展戰略, 提升產業聚集效應, 提高產業配套能力, 延伸產業鏈, 發展產業集群;實施各種形式合作, 承接產業轉移, 實現大合作共贏發展。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作用, 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 以工業園區為支撐, 加速產業聚集。這些都為農村信用社提供了廣闊的優質信貸市場。

二、農村信用社支持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乏戰略眼光。最明顯的是定位不準, 業務方向搖擺。農信社在地區經濟成長, 金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 出現了業務方向的搖擺性。一方面, 農信社有向大型工商業及地產商放貸的沖動, 以其獲得足夠的回報和降低業務的成本, 但卻面臨著單一法人資本金不足, 容易超越監管指標, 風險過大超過承受能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農信社欲深耕小額農業貸款領域, 卻又不得不面對農業貸款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窘境。在這兩個方向上徘徊不定, 導致部分信用社出現了在農村地區吸收資金, 卻將資金運用到城市非農項目的情況。農信社急需明確市場業務定位, 確立可行的商業模式。

二是供給不足。近年來, 農村信用社學習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管理的“扁平化”管理, 并把業務重點向城市、城區轉移, 原有的信用站全部撤銷, 大部分的儲蓄所、信用分社進行合并。尤其是在鄉鎮, 基本上是按行政區劃設立信用社, 而不是根據自然村落或群眾需求設立營業網點, 導致服務覆蓋面大幅下降。加之20世紀90年代四大國有銀行大量撤并縣以下營業網點, 導致農村資金供給嚴重不足。另外, 一社獨大, 缺乏競爭, 使農村信用社等客上門的現象普遍存在, 加劇了農村地區的資金短缺狀況。

三是服務滯后。服務項目不完善。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單一, 主要集中在信貸業務上, 新興的中間業務在農村沒有普及, 人民幣反假和其他金融知識宣傳在農村有限。金融創新不全面。大多數農村信用社只擁有類同的、最基本的貸款金融工具, 缺乏金融創新, 貸款品種、期限、利率、計息方式等都已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 導致農村經營個體因找不到合適的貸款品種而陷入困難境地, 從而也為民間融資擠進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機會。信貸支持不全面。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的信貸支持, 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戶和部分經濟效益較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 而對農業綜合開發、市場體系建設、產業化經營項目等方面則支持不夠, 成為制約農業向規?;?、集約化經營和綜合效益型轉變的“瓶頸”。

三、金融支持城鎮化的幾點建議

一是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農村信用社在支持城鎮化建設過程中, 土地經營權質押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撐, 在施行過程中, 多是農村信用社與地方政府協調出臺的地方性規定甚至是政府口頭承諾, 一旦貸款出現風險, 農村信用社很難及時有效處置抵質押物。所以必須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立, 形成規范的管理流程, 為農村信用社風險控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是優化頂層設計, 組建農商行。農信社的改革是整體性、系統性的, 并不是小修小補所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須自上而下的進行變革設計, 以順應自下而上的改革呼聲和市場倒逼的壓力。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 推行股份制改造, 引進戰略投資者是被實踐證實的可行方案,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擺脫經營困境, 成功上市也是走的此條道路。在這個過程中, 吸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 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不能把引進戰略投資者看做是控制權的流失, 而應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和利用好其所帶來的資本和管理的全新理念, 最終形成脫胎換骨的改變。

三是差異化市場定位, 創新金融產品。差異化市場定位, 是構建農信社比較優勢的戰略抉擇。面對金融競爭的激烈態勢, 只有發揮自身優勢, 牢牢抓住細分市場, 深耕細作, 形成一專多能, 才能樹立專業品牌, 屹立不倒。“服務三農, 深耕小微, 做農民身邊的銀行”已經成為時下不少農信社的選擇。強調區域性, 深化和地區間的緊密聯系, 是中小金融機構的可選路徑。市場定位一旦確立, 緊跟的是如何推出符合戰略定位的金融產品來實現自我意圖。了解客戶, 了解客戶的需求, 才能不斷開發新型的金融產品, 實現細分市場的有效占領。小額循環貸款業務、五戶聯保業務、農地使用權和流轉權質押貸款、林地質押貸款等等都是這類創新性金融產品的體現。近年來小有名氣的泰隆銀行和寧波鄞州銀行就是成功的案例, 都是在區域金融領域進行深耕和了解客戶創新產品的優秀典型。

四是協調政府關系, 加強與財政聯動。農信社與基層政府有著天然的聯系。農信社網點深入到鄉鎮, 深入到金融服務空白的區域, 成為當地政府的理財專家, 承擔著一定量的政策性任務。例如, 近年來不斷增加的農民養老補貼、農田水利補貼、農機具補貼等等都通過農信社的機構和網點向農民進行發放。農信社需要將這種和基層政府的天然聯系利用好, 加強與政府財稅政策協調和聯動。

參考文獻

[1].王會昌, 胡濤, 丁冬梅.改善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環境的思考[j].甘肅金融, 2012 (5) 1.王會昌, 胡濤, 丁冬梅.改善農村支付結算服務環境的思考[j].甘肅金融, 2012 (5)

新城鎮化范文第6篇

遼寧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 遼寧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應該是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據最新數據統計, 2013年遼寧省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 5% , 同比2012年度增長了0. 8個百分比。在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策略以來, 全省的城鎮化率已經由2003年的56% 提高到2013年的66. 5% , 平均提高1. 05個百分點。早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明確指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并且提入了議程。而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又再次提出建議: “以大城市為基礎, 中小城市為重點, 形成以輻射作用為主的大型城市群, 再逐步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遼寧沿海經濟帶的行業規劃也會促進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由于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使城鄉差距不斷增大, 城鄉兩極分化相對明顯導致城鄉矛盾日益尖銳, 也導致資源配置未能得到合理安排。因此, 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致力于集約發展、內涵拓展和功能提升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不應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來實現。而是應該建立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來進行。

五中全會已明確提出應該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也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也為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保證, 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穩定發展, 必須穩定我國耕地面積, 提高農產品產量。目前, 耕地為農民提供近一半的收入來源。因此, 如何在城鎮化發展的道路上更好地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成為新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在遼寧城鎮化進程中, 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問題的重點是要加強構建以工業促進農業、以城鎮帶動鄉村的有效機制。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和集約化。說到底就是要把農業以轉型的方式來發展, 多元化, 多種經濟模式同時轉向農村的建設。在完善新時期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基礎上, 建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從而達到穩定糧食生產的耕地面積要求。加強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糧食抗災能力。完善糧食補貼和價格支持政策, 確保農民的糧食基本收入, 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遼寧城鎮化進程中正面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機遇期, 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問題將繼續成為中央財政投入重點。反哺力度還將加大, 農民得到的實惠還將增加。不斷深化惠農、強農政策, 逐步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另外, 要積極開拓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的籌集渠道, 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建立一個新的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 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入農業, 為農業增產、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 我省農村尚有剩余勞動力, 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 就業難。農業的勞動力、物質成本不斷增高, 相對效益偏低等矛盾突出。以提高農產品價格, 增加補貼無法抵消成本上升問題。這也給農村家庭的經營收入增長帶來了難題。農民增收的渠道不多, 財產性收入有限, 轉移性收入占的比重也很低。解決以上問題, 重點應將農民收入普遍快速增加, 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社會分配制度。在國民收入分配調控方面, 更多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業勞動的收入份額, 不斷挖掘農業增收潛力, 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 增加食物的轉移對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的收入。通過城鄉一體化的市場建設, 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只有這樣, 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才能得到遏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從根本上還是要靠促進農民的轉移就業, 一是合理穩定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 二是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 并建立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三是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大連等沿海地區轉移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遼寧城鎮化過程中, 為了城市建設發展需要, 一部分農民的土地會被征收, 那么農民后續的生活保障問題在城鎮化過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要強, 農業必須強; 中國要美, 農村必須美; 中國要富, 農民必須富”。農民的人口數量及地位在我國顯而易見, 處理好農民入城后的后續問題成了重中之重。首先, 要解決的就是被農民視為“命根”的土地問題及吃飯問題。糧食不能完全依賴于進口, 所以基本農田和耕地必須得到合理保障, 明確“耕地紅線”。其次, 農村人口比重過大。因此更應該合理利用和控制宅基地面積的規劃, 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集中式高層或多層住宅, 以優惠的政策調動農民的搬遷積極性, 讓實惠以物質形式體現出來。讓農民能“看得到、摸得到”充分享受和利用現有政策。例如, 以農民現在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面積來換取農民的城市住房。綜合考慮農民每戶的人口數量, 使住宅面積與差價補償合理的平均分配。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現存在的社會福利制度, 利用良好的機制和政策, 鼓勵農民在城鎮定居。另外充分考慮并解決農民的戶籍問題, 建立建全戶籍制度, 使自愿成為城市戶口的農民真正成為“城里人”。最后, 要加大對農民的再就業培訓, 讓農民參與除耕地以外的社會勞動, 使農民在城市里的生活得到充分適應和改善。不能讓農民放棄自己的耕地和住宅用地作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先決條件。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能讓過多的農民失去自己的耕地獲得城市戶口后而淪為貧民。確保農民更加充分發揮自己的土地權利, 立法保障農民耕地權益不受侵犯, 這是城鎮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如何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重要條件。

在遼寧城鎮化過程中, 土地改革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合理政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中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2014年一號文件指出“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 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關推進土地改革的嘗試性政策,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土地確權、農地確權和宅基地確權

就地方政府來說, 無論土地使用權的交易規模大小, 資金來源總是緊缺的。確權需要合理土地測量和土地劃分, 然而無論是土地測量還是土地劃分, 都需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所以, 一號文件指出“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中央財政給予補助。”但是如何給予農民合理補助和補助方式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兩會之后相關政策應逐步明確, 使確權的進度得到加快。伴隨著確權政策的加快實施, 農民土地集中化使用效率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從而農民得到更多的土地收益。使農民積極參與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土地的承包占有、使用、收益及流轉。

2建產集約型現代化農業

進一步更好地發展多元化經營模式, 并大力發展集約型新農業建設。相應的農產品行業主要體現為機械化農業、循環式農業經濟和高效的綠色化肥等。并且將農地入市以此來增加農民的資產利潤, 用幾年時間完成農民承包土地自主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 合理并完善解決農民土地承包面積不準的問題。大力加快征地政策改革的進程, 從而實現提高農民在土地改革收益分配比例, 確保農民在被征地后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未來生計得到有效保障等。農民土地的入市及土地的抵押貸款等, 更有助于農民靈活的利用自己土地。

3如何惠農

首先, 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并提高流通效率。減少農產品生產的流通環節以及運營成本和農民用水、用電成本。對農產品市場收費進行規范和降低, 加強農產品行業監管, 增加農產品價格檢查監督機制, 行業流通用地得到必要保障, 健全行業流通費用統計機制。建立惠農的稅制度, 主要體現在農村合作社的稅收政策上。給予合作社成員銷售的農產品免收征增稅, 免征印花稅。

4城市的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的重點應該轉向綠色環保型, 要把青山綠水還給農民, 使農民在城市中看到青山綠水。農民生活環境水平不斷提升, 以便更快更好地適應城鎮生活。

5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2014年養老新政指出, 建立統一城鄉養老保險制度2014年2月7日召開的國務常務會議, 決定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 改進管理服務, 做到方便利民, 解除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后顧之憂。

遼寧省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問題, 是老工業基地及沿海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 是實現向城鎮化和工業化轉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不斷地研究探索, 完善建立保障制度和機制, 實現全新的城鎮化建設, 實現公平與效益兼顧, 平穩邁向更高的城鎮化建設。

摘要:隨著遼寧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 合理保障在城鎮化建設中出現的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問題迫在眉捷。如何處理解決農民進入城鎮之后宅基地及耕地等后續問題, 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采用比較分析和解釋分析的方法, 對遼寧城鎮化建設中常見的幾種針對農民土地權益保障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并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建議。

關鍵詞:遼寧城鎮化,土地權益,耕地,宅基地

參考文獻

[1]伍振.聚焦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J].國土資源導刊, 2013 (2) .

[2]錢麗.中國區域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 2012 (11) .

上一篇:家具半年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