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城鎮化范文

2023-09-29

新城鎮化范文第1篇

1. 我國新型城鎮化下的生活體育設施建設的合理化構思

生活體育設施建設是指對居民基本鍛煉設備的投入, 從而為居民的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便利, 通過為居民提供服務來加強居民對體育活動的重視度, 從而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居民能夠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逐漸樹立終身體育的運動觀念。

1.1 新型城鎮戰略下生活體育設施的建設目標

在新城鎮發展背景下的生活體育設施建設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使得城鎮化居民能夠享受與城市同樣的生活待遇。新型城鎮建設的重點內容是滿足人口健康需求, 通過對居民社區體育、文化教育和設施的完善與推廣, 從而促進城鎮居民人口健康素質水平的提高, 因此, 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生活體育設施的建設目標是在“以人為本”的指導觀念下, 從根本上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滿意度。

1.2 構建和豐富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 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形式也會有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一方面, 城鎮居民將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到體育鍛煉中, 由于城鎮居民脫離了農村的生產勞動方式, 不再受過多的勞動時間限制, 個人可支配更為充足的閑暇時間, 城鎮居民的閑暇時間會集中到周末和工作日中的休息時間, 更多的居民也會安排每天的固定時間用于休閑。因此, 生活體育的設施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對小區體育設施的投入中, 從而為居民日常休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務, 久而久之, 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另一方面, 城鎮建設內容中將以文化與體育設施為重心, 然而, 居民受教育背景和經歷的限制, 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各項時尚體育運動項目。因此, 在城鎮化戰略發展下的生活體育項目要偏向與傳統的、簡便性、娛樂性的體育項目為主, 尤其是健身性、休閑性較強的活動項目, 據調查顯示, 在新城鎮化建設中, 居民多集中于對散步、太極、體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廣場舞等項目的開展。

2. 新型城鎮發展下生活體育設施合理化的建設步驟

在城鎮化建設下, 一定要結合本地居民的生活特點和因地制宜的建設原則, 為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帶來最優化的便利。

2.1 合理選擇生活體育設施建設地址

在生活體育的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文本”, 為城鎮居民生活帶來生活滿意度的指導思想, 根據本地社區的居民生活方式特征, 因地制宜, 建設與之適應的生活體育設施和采地規劃。生活設施用地的采用要完全區別與農業、工業和生活用地的簡單選擇, 而是應綜合考慮到城鎮化社區的建設規劃與設計, 同時結合城鎮的文化、教育、體育的不同需求, 全方位地對生活體育用地進行規劃與篩選。如作為城鎮化社區建設首選的綠道, 不僅用地節省, 而且在提高環境質量的同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為居民提供了散步、跑步等運動場所;在社區公園的建設中, 在堅持綠化原則的基礎上, 要豐富社區公園的功能和價值, 提高社區公園的綜合性, 通過建設基礎性的體育健身設施, 例如小廣場、社區活動室等。廣受城鎮居民熱愛的廣場舞不受時間、費用、距離等的限制, 只需要提供一個小廣場和音樂即可開展, 這種簡便的生活體育方式對居民的體育健身觀念影響最深, 從而激發居民提高健康體質的愿望, 并積極參與到生活體育的鍛煉過程中來。

2.2 建設和提供免費的體育運動場地和服務

為了豐富和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要在生活體育設施建設的合理選址的基礎上, 還要致力于對生活體育設施的建設內容和投入, 因此, 城鎮化建設中要為居民提供免費和便利的體育設施服務, 從而來提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并促進居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針對城鎮居民的鍛煉特點, 為居民提供免費的羽毛球、乒乓球、太極拳、武術等運動場館和設施, 這些運動項目具有廣大的群眾鍛煉基礎, 從而為吸引更多的鍛煉人群奠定實踐性的基礎。健身和休閑類的運動項目要求鍛煉者具備一定的愛好和身體基礎條件, 然而城鎮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居民的身體素質水平, 應盡量降低鍛煉的要求和門檻, 盡量滿足居民對距離、時間和免費等的需求, 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城鎮文明建設中。另外, 在提供免費的運動場館、設施的同時, 還要為居民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 如專業的體育健身促進教練, 指導居民在正確、科學的方式下開展健身鍛煉活動, 從而為城鎮居民的體育健身建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在良性的循環下, 使得生活體育活動成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最低門檻的前提下深化居民對生活體育的理解, 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城鎮居民參與到生活體育的鍛煉中, 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

摘要:我國新城鎮化戰略是指在為人民服務的發展理念下不斷地提高和改善城鎮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滿意度, 而生活體育作為城鎮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不僅是鞏固和保障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同樣也凸顯出現代科學化的城鎮建設價值。本文通過在新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下, 對生活體育設施合理化建設思路進行分析, 并構建出適合生活體育設施建設的框架, 旨在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和身體素質水平。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戰略,生活體育,設施建設,合理化

參考文獻

[1]陶花, 邵梁.小城鎮化對安徽省區域體育發展模式的影響[J].科技信息, 2011, 16:343-435.

[2]陳維亮.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內江科技, 2012, 11:30.

[3]繆建東.生活體育——社區教育新視角[J].體育與科學, 2011, 32 (2) :103-106.

[4]黃聞寰.??诔鞘猩铙w育設施功能形態布局研究[J].體育教學與研究, 2010, 37:131-132.

新城鎮化范文第2篇

什么是城市化?一般的概念是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 凸顯城市在經濟發展、人均收入、生活條件、文化氛圍等方面比農村快、高、好。而對城市化的衡量, 則主要采用人口的集中性指標, 即: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國人口×100%

這一指標的概括曾引起一段時期部分省市追求城市化以片面增加城市人口為主:一是流動人口匯聚, 二是城市區域擴大, 把原屬農村的人口劃入城市, 如市管縣方式, 等等。這樣的造城運動的確使全國的城市迅猛增加, 據統計1995年我國城市641個, 2008年達到655個, 增加14個, 即每年增加1.08個城市。

所以, 關于中國什么時候進入城市化, 一種觀點認為是改革開改后的三十年, 另一種認為從1995年開始, 因為從官方正式文件提出城市化是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和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應該說, 城市化真正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是從20世紀80年末、90年代初, 此時, 全國人口流動潮形成, 尤其是民工潮涌向城市, 典盛期在90年代中期。同時, 城市產業集中到空前高漲水平, 初步形成大城市優勢的經濟圈, 如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 等等。

城市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總體水平的提高, 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從產業集散效果、成本節約、文化聚合等方面必然需要有城市化的過程, 通過城市化解決發展的集約問題。

經歷二十多年的城市化發展, 中國大多數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城市經濟日益壯大, 形成最活躍的發展因素。同時, 一些城市問題也逐漸凸顯, 并成為發展的瓶頸。

首先, 人口過分集中帶來大量就業問題、住房緊張問題, 從而影響城市穩定和經濟發展。根據統計報告, 1995—2000年城市就業率96.9%, 2000—2006年96%;2006年以來95.8%, 即平均每年有4.2%的人存在就業問題。住房緊張成為城市另一大問題, 按2009年摸底, 需要安排廉租房達1 000萬戶, 解決低收入住房困難1 540萬戶, 需安排經適房540萬戶;同時, 城市房地產價格攀高, 2010年底平均房價比上年同期上漲21%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城市人口聚漲, 帶來就業和住房需求的膨脹。

其次, 未加節制的城市配套設施擴張帶來環境惡化, 空氣、飲用水污染和噪音等, 使部分城市成為不宜居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多, 貿易物流量增大, 城市承載的機動車量在不斷增加, 造成出行難、承運時間長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市政當局只有無休止拓寬改造城市道路, 鏟平住房和公園綠地, 改成百米寬的混凝土大道;為解決城市交通, 占用了大量寶貴的城市土地資源, 消耗巨大能源, 同時帶來城市熱效應, 市民須忍受汽車尾氣、噪音, 甚至承受意外風險如酒駕威脅, 等等。

再次, 城市化之初以擴大市域和產業做大為前提, 到一定時期后就導致城市區域功能混亂。許多城市同一區域混合產業和居住、貿易、物流等多種性質, 功能無法歸并, 規劃上不合理, 使產業發揮不了效益, 市民居住不安定, 城市管理成本升高。

這許多問題的歸因, 就是人們把城市化與人口聚積等同起來, 忽視人口過分集中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甚至顛倒了人作為城市本源的關系。因此, 當我們被迫面臨解決許多城市問題時, 當我們站在新城市化轉換關口上時, 我們必須深刻檢討原先對城市化與人口集中同等化的錯誤, 從而思考和探討新的城市化定義和衡量標準。

二、新城市化的認識

新城市化是從傳統城市化發展而來的。所謂新城市化是城市功能外延, 城鄉聯動發展, 城市化地域不斷擴展, 形成不同于以往僅限于通過拓展城區而發展城市的規律性現象, 并出現了新的地域實體。按照美國的發展情況, 新城市化與傳統城市化的分水嶺是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從而經歷住房從城區轉移到郊區的居住郊區化, 再把市場搬到住戶的地方即購物城化, 以至把產生財富的手段即城市化的本源動力搬到住戶地方, 導致邊緣城市興起的三個發展階段。

所以, 新城市化與傳統城市化具有根本的區別:

第一, 人口逆向移動。傳統城市化人口向城區移動, 邊遠地區向中心城市移;新城市化人口則由城區向郊區移。

第二, 產業規整的不同。傳統城市化對產業發展饑不擇食, 企業落地分布雜亂, 城市缺乏規劃或規劃跟人走, 缺乏科學性;新城市化追求產業合理布局, 清整城市不合理產業, 進行城市功能歸類。

第三, 城市區域含義不同。傳統城市化是將城市周邊地區包括縣城、鄉鎮劃歸城市管轄, 把轄區人口都統計在城市人口內, 并允許郊區人口向城里流動;新城市化是城市發達的延伸, 它不僅是城市人口的外流, 還包括資本、生產資料等要素外移。

那么, 是什么原因引導傳統城市化向新城市化轉變呢?

1. 建設與環境矛盾的因素。

傳統城市化的發展, 勢必無休止地拓建市政設施, 包括擴建城市道路, 布設給排水管網和強弱電管線, 擴大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等。這些建設越多, 城市環境破壞越大, 為解決建設與環境惡化的矛盾, 便引發了新城市化運動。

2. 發展與限制措施的矛盾。

一些城市為緩解建設與環境的矛盾, 推出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如限駕措施、限網措施等, 限制措施以犧牲發展和犧牲便捷為代價, 又激發了與發展的矛盾。如2010年宏觀政策擴大內需時一方面鼓勵汽車銷售,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又無可奈何地推出限購措施, 生產與城市管理的矛盾逐漸尖銳化。

為解決這些矛盾, 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如, 英國為解決城市塞車矛盾采取間接限制的措施, 對市內個人購車不限制、亦不支持。英國由于城市古建筑物多, 拆遷拓寬道路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所以政府把大量的福利放在公共交通上, 大力發展地鐵、公交、的士, 讓市民覺得坐公交便利、快捷且省錢, 私家車紅綠燈多、停車難、停車費昂貴, 讓市民自覺放棄購車, 從而限制城市車流量。

美國則走完全新城市化道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便著手城市郊區化改造, 六七十年代完成購物城化, 目前已普遍興起邊緣城市化浪潮。美國新城市化做法十分成功, 他們基本完成了傳統城市化人口向郊區轉移的過程, 基本解決了傳統城市化中建設與環境的矛盾問題, 市內塞車也從根本上緩解。

新城市化的形成, 向傳統城市化的認識提出挑戰, 相應衡量和評價城市化的指標也必須加以創新。

三、關于新城市化轉化方式和評價指標

中國目前正處在傳統城市化向新城市化轉換時期, 其指標評價應兼顧不同的轉化方式。就中國國情兼有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歷史文化古城和新型城市并存的特點, 新城市化不能采用單一模式。

其一, 對新型發達城市應鼓勵走美國式的新城市化模式。通過城市建制的擴大, 規范城市功能, 科學調配和建設城市設施。大力提倡園林城市、優美城市建設, 建成最宜居又是產業金融中心城市。

其二, 不發達地區可因地制宜, 走英國式的間接限制和保護模式。在間接限間接制政策作用下, 市民自主選擇, 減少私有量, 增加公用投資, 達到供求總體平衡。

其三, 中國式限購辦法。通過強制性限制措施, 控制城市流量規模, 讓消費者在不便捷前提下尋求新的出路, 達到要素外移的目的, 并同時邊整改市政布局、完善功能, 邊調整發展戰略、適時轉型。

對此, 關于新城市化的評價或衡量, 不能用簡單的人口對比, 必須兼顧要素綜合發展的因素。如:

新城市化率=城市財政集中率×城市信貸資金集中率×城市人口集中率

其中:城市財政集中率=城市財政收入/全國財政收入×100%

城市信貸資金集中率=城市信貸資金投放量/全國信貸資金投放量×100%

城市人口集中率=城市人口/全國人口×100%設計新城市化率指標具有如下意義:

1. 可以評價城市要素流轉及配置情況

首先是效益比較。傳統城市化與新城市化的歸結點即生產要素效益率。傳統城市化的建設矛盾已嚴重影響資源使用, 使效益遞減。這種遞減或增加, 在設計的新城市化指標中能得以刻畫。

其次是成本比較。傳統城市化的運營成本比新城市化高昂, 資金使用出現逆向, 出現信貸資金向農村流動, 這在新城市化指標中亦可見一斑。

2. 可以評價新城市化的核心作用。

新城市化率高的地方已不僅是人口的集中區, 它更是高收入、高效益的地區, 這樣的地區企業愿意來, 人才留得住, 能創造高新科技產業。它反映了該地區的經濟勢力, 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

3. 對城市化發展有正確引導的作用, 避免再犯片面追求人口集中的造城運動, 使新城市化健康有序地發展。

4. 有利于解決傳統城市化遺留的許多疑難城市問題, 可從中尋找正確的方法。

5. 有利于不同城市之間城市化的公平比較, 剔除人為因素, 真正以發展見長。

新城市化的指標衡量方法不僅僅是個統計問題, 它更是新時期對城市化的認識問題, 也是檢驗一個地區是否已步入新的城市化軌道, 是否能有效地解決傳統城市化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城市問題的標準尺度。雖然, 我們的探討充其量只是膚淺認識, 但卻提出了從今以后, 十二五規劃乃至更長時期, 我們要建設怎樣的城市化, 我們又將如何解決諸如城市塞車頑癥、房價攀升等許許多多的城市病。這些問題通過設置一套正確的評價和衡量指標體系, 澄清認識, 理清法思路, 豈不具有引玉的功用?

摘要:傳統城市化片面追求人口集中度, 導致城市就業難、道路塞車、房價攀升等許多城市問題。提出新城市化的評價指標:綜合生產要素的合理利用、經濟勢力、資金勢力等方面因素, 繪制了一幅嶄新的、向傳統城市化革命的城市化方式藍圖。

關鍵詞:新城市化,衡量指標

參考文獻

[1]王旭, 羅思東.美國新城市化時期的地方政府[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2]李艷玲.美國城市更新運動與中心城市改造[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新城鎮化范文第3篇

當前, 珠三角地區在“騰籠換鳥”中實現了提升, 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產業素質都已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而粵東西北的產業結構和珠三角地區依然存在明顯差距, 轉型升級需求更加迫切。多年來產業發展的落后是粵東西北經濟發展的軟肋?;洊|西北地區想要實現擴容提質, 需要產業經濟的發展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在粵東西北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 產業發展這個問題可謂至關重要。產業興, 則粵東西北興!那么粵東西北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到底從哪里來?

經濟總量差距依然巨大, 但經濟增速全面超越珠三角

城鎮化與工業化程度低, 需擴大主城區規模

區域地理位置存在先天劣勢, 但同時也有獨特優勢所在

粵東西北產業發展與珠三角存在的差距現狀及原因

1 經濟總量差距依然巨大, 但經濟增速全面超越珠三角

2012年, 廣東經濟總量達到57067.92億, 全省人均GDP54324.53元,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城市GDP總量為44436.69, 粵西三市GDP總量為4112.04, 粵北五市GDP總量為3819.19。從表可以看出,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濟總量比例差距懸殊:珠三角九個市經濟總量約占廣東省經濟總量的80%, 而粵東4市、粵西3市、粵北5市, 共12市約只占總量的20%。2012年廣東省各市人均GDP排名前9名全是珠三角城市, 除了陽江、茂名、韶關這三個城市, 其他粵東西北城市依然與珠三角地區存在很遙遠的差距。這種局面, 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發達的珠三角經濟區域一家獨大, 越做越強;而粵東西北經濟總量小, 區域內經濟總量小, 經濟流動性, 互補性, 成長性差。

因為意識到這種明顯的差距, 廣東省委、省政府2008年提出“雙轉移”政策, 著力推進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加快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 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實現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以此來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產業的發展。2008年到2012年, 5年時間里政府安排了4 0 0余億元資金, 從扶持欠發達地區完善基礎設施、以競爭形式扶持欠發達地區建設產業轉移園、加大力度扶持欠發達地區重點產業發展、實施政府有效引導的產業轉移政策、實施免費技能培訓、鼓勵貧困農村適齡青年掌握職業技能等八個方面予以扶持。珠三角各城市都在積極推動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 既為珠三角地區轉型升級騰出發展空間, 又為轉入地經濟加快發展提供動力。從表中可以看出, 在“雙轉移”政策的推動下, 粵東西北城市的經濟實際增長速度全面超越珠三角。全省共有14個城市的實際增長速度超達到10%以上, 其中粵東西北城市占了9席之多, 汕頭和韶關也接近達到10%。但是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 這種快速增長是建立在粵東西北地區薄弱的經濟基礎上的。這并不意味著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向珠三角看齊, 它們之間的差距依然是明顯的。

2 城鎮化與工業化程度低, 需擴大主城區規模

目前廣東省內城鎮化進程的差異依然明顯。截至2010年底,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率達82.72%, 步入城鎮化成熟階段;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城鎮化率分別為57.71%、37.67%、44.29%, 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而且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不足, 城鎮化品質不高。和珠三角相比, 目前粵東西北所有地級市主城區的經濟總量和發展空間都比較小, 缺乏輻射帶動全市各市縣 (區) 經濟社會發展的實力。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陳鴻宇就指出, 只有擴大主城區的規模, 做大主城區的經濟總量, 才能帶動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3 區域地理位置存在先天劣勢, 但同時也有獨特優勢所在

廣東北部山區, 多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發展農業尚且困難, 工業用地更加不易得。改革開放以來, 在“先富起來”的思想指導下, 國家實行的是“梯度開發, 東南傾斜”的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 沿海地區, 易于吸引外資的地區被確定為優先發展區, 實行傾斜的優惠政策。韶關這一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城市, 迅速沒落, 人才、資源迅速被珠三角集聚。之后十年, 以韶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整個粵北山區淡出發展快車道?;洊|和粵西情況相似, 同屬于東南亞經濟圈, 又擁有相當優良的海岸線與港口資源, 在改革開放初期, 外貿和經濟建設方面均有過輝煌的歷史, 但都因為騙退稅和走私擾亂經濟秩序的事件, 整個片區發展長期陷于蟄伏。因此, 由于區域地理位置的先天劣勢是粵東西北產業與珠三角地區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但與此同時, 與珠三角相比, 粵東西北不少地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成為發展特色經濟的有利資本。廣東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就認為, 比如湛江, 它坐享豐富的海洋資源, 擁有狹長的海岸線、天然的港灣、廣闊的淺海灘涂、充足的光照和雨水、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 發展海洋經濟條件得天獨厚。借助海洋優勢, 湛江可以著力打造藍色經濟, 發展海洋產業,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 并且已經初步形成海洋漁業、臨海工業、港口運輸、濱海旅游等產業相互促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發展格局。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海洋資源的湛江,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潛能正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因此, 粵東西北可以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

2012年2月, 粵東西北地區三個“十二五”發展規劃同步出臺, 這是繼珠三角《規劃綱要》之后, 區域規劃領域從珠三角拓展到粵東、粵西、粵北三大區域, 廣東區域發展規劃由此實現了全覆蓋。

根據粵東西北的規劃, 粵東地區將主要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示范區和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 粵西地區將主要打造“全國重化工業基地和廣東參與東盟等區域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 粵北地區將主攻“山區科學發展的示范區、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國家提出建設海洋強國, 而粵東、西地區毗鄰南海, 擁有優良的港口和海岸線,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表示, 這為粵東、西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而粵北地區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優美的生態環境, 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洊|西北地區應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現有產業基礎、長遠戰略目標, 注重揚長避短, 形成主導產業錯位發展和協調發展的局面。

粵東西北產業發展方向分析

(一)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在未來5—10年里, 粵東西北地區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和后發優勢, 按照特色產業主導戰略的要求, 集中資源和力量, 高標準地建設工業集群化的規?;厣a業園區, 努力吸納國內外投資及珠三角產業轉移, 扶持發展龍頭型的企業及名牌產品, 加快做特做強工業, 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工業。

比如粵北的韶關, 應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的優勢, 以廣東省裝備制造業骨干、重點培育企業為依托, 重點發展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裝備、電力、制藥、煙草、玩具等產業, 著力打造粵北鋼鐵生產基地、粵北世界鋅都、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而云浮則必須要充分發揮云浮特色工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和資源優勢, 高標準地加快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和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創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 整合聚集區內外的優勢資源, 大力吸納珠三角及發達國家與地區的產業轉移, 大力發展和培育新型水泥、硫化工、石材、不銹鋼制品、農副產品加工、生物科技、電力等工業, 積極發展外向型的加工制造業,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打造區域特色品牌, 形成一批產供銷銜接、上下游配套、與珠三角產業互補發展的新型特色工業產業集群, 加快做特做強工業, 成為廣東省特色工業基地。

(二) 建設生態型的現代農業

粵東西北地區地區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兼顧生態發展, 立足本地需求, 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市場, 重點發展優質稻米、水果、蔬菜、家禽、生豬及花卉、茶葉等特色效益生態農業, 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 打造廣東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及出口基地。同時要實施品牌戰略, 結合各自特點, 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 打造特色產品品牌。

(三) 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重點關注服務業和旅游業

粵東西北應充分發揮優越的綜合成本優勢和環境優勢, 利用已有的配套基礎, 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 積極發展與珠三角對接配套的高附加值制造業, 打造珠三角先進制造業配套基地?;洊|西北地區可利用自身條件的優勢, 重點關注服務業和旅游業的發展。

在服務業領域, 粵東西北地區可重點關注物流等占地較多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對自然環境依附性較強的旅游業?;洊|西北條件合適的地區應以打造珠三角地區后援服務基地為目標, 構建以大型物流基地為核心的網絡體系建設, 抓好龍頭物流企業的培育, 積極培育或引進幾家實力突出的龍頭物流企業, 帶動其他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同時, 謀劃建立物流交易中心, 優化資源配置、調整存量和減少空載, 擺脫信息、時間、空間和價格對物流業發展的制約。

新城鎮化范文第4篇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人民對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視, 居住的空間概念必然向外延伸, 城郊居住區成為今后住宅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我國發展城郊住宅與發達國家出現的住宅郊區化和城市空心化有所區別。在我國現階段, 城郊住宅的定位應該以發展衛星城鎮住宅和大規模城郊商品住宅區為重點, 主要滿足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和降低住宅價格的需要。

從優勢來看, 城郊住宅一般布局在郊區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 密度較低, 各種污染較少, 容易親近自然。同時, 由于市區地價較高, 城郊住宅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居住習慣和觀念是決定購房需求偏好的重要因素。隨著基礎設施和城鎮體系的完善, 加上人們居住習慣和居住需求偏好的轉變, 城郊住宅的相對市場價值會提高, 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2 城鎮一體化趨勢下城鎮規劃的要求

WTO規則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必須緊緊圍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特色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開展城鎮規劃工作, 用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發展思路, 努力強化中心城市功能, 提高城鎮集聚能力和建設水平, 積極發展小城鎮, 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整體協調發展的格局。

2.1 鎮與區域發展的協調

我國具有人多地少、城市少實力弱和城鎮多規模小等特點, 因此城鎮發展方針必須合理發展核心城市, 積極發展地區中心城市, 改善提高小城鎮, 以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明確把發展城市作為城鎮體系規劃的重點, 使城鎮發展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加快城鎮化進程。

2.2 規劃工作滯后于城鎮發展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到來, 對城市和區域的空間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 城鎮體系結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原有的城鎮 (市) 體系結構被打破。一些地方在編制城鎮體系規劃過程中, 沒有重視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對城鎮體系規劃的重要影響, 忽視區域城鎮發展的特點和真正應解決的問題, 不顧區域城鎮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 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更大范圍的區域所產生的多方面的影響, 忽視了城鎮體系規劃的本質和規劃編制的意義。

2.3 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城鎮規劃研究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因為城鎮、區域之間相互聯系更為緊密、競爭更加激烈, 人口、資本、技術等的流動性大大增強, 城鎮規劃的難度大大增加。加上外來人口大量涌入, 流動性增強, 甚至出現了移民城鎮, 城鎮人口預測難度增大。城鎮住宅除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市民的需求還要滿足大量外來投資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務活動的要求。

2.4 借鑒國外城市新區開發和衛星城鎮建設的經驗

我國城郊住宅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落實“統一規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基本方針, 提高城郊住宅在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為了發揮城市規劃的龍頭和指導作用, 城郊住宅的規劃布局應該體現以下幾個原則:

2.4.1 城市居住圈統一規劃原則:

城郊住宅規劃和布局的視野必須超越市區行政區劃界限, 主要體現市場和經濟活動形成的居住圈范圍, 充分考慮城鎮體系發展和城市功能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趨勢。

2.4.2 組團式集中布局原則:

城市功能結構必須改變從建成區四周簡單平面外推的辦法, 市區外圍應該成為點、線、面結合網狀結構, 形成開放的城鎮體系, 把城市融入自然之中。作為城郊住宅更應根據自然環境、地理因素、交通條件、歷史文化習慣等組團式布局, 以便體現其親近自然的特色和魅力。另一方面, 城郊住宅布局又不能過于分散, 以免規模不足、配套困難、資源和環境嚴重浪費。要充分考慮市區外圍現有城鎮的開發利用和改造升級。

2.4.3 產業協調原則:城郊住宅規劃布局應注意產業協調和綜合發展, 增強衛星城鎮的整體城市功能。

2.4.4 節約土地、保護環境原則:

人多地少是我們的基本國情。相對市區住宅而言, 特別需要強調節約土地和保護環境。

2.5 完善現代化交通系統

城郊住宅區到市區的交通系統必須完善、便捷, 方便住戶往返市區。城郊別墅區主要依靠家庭轎車解決交通問題, 而城郊普通住宅區主要依靠公共交通。

2.6 要通過政府在規劃布局、開發配套、土地

出讓、立項審批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使一定時期內城郊住宅項目集中在少數區塊, 形成集聚效益。

3 一體化趨勢下城鎮規劃的對策。

3.1 做好保障措施

城鎮體系規劃就是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 促使城鎮協調有序地發展。從而避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行政壁壘、生態惡化、重復建設等問題。從區域整體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生態共存共保、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發, 突出強調不同行政區劃之間在產業結構分工、基礎設施共享、生態環境保護、城鎮空間延續等方面的銜接和協調。

3.2 城鎮體系規劃不但要對單個城鎮進行研究, 更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 納入城鎮發展過程統一研究

從一個大的區域范圍來分析研究, 根據資源的合理配置來確定符合區內大多數城鎮發展的方針, 盡可能達到一種利益最大化的狀態, 這是城鎮體系規劃在區域規劃中擔負的重要角色。

4 實例探析

福祿鄉位于穆陵市的東北部。雞馬公路縱穿全鄉腹地12公里, 鄉政府駐地距穆陵市6.5公里?,F有5個村民組織:鄉直、福祿村、國光村、廣太村、平盛村, 總計926戶, 3037人;現狀用地共125.23公頃, 其中建設用地112.86公頃。其中鄉直與福祿村、國光村已連為一體, 廣太與平盛兩村各距鄉政府1公里左右。存在主要問題是:空間布局分散;人均建設用地指標過高, 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用地布局不合理, 建設用地構成比例失調。

4.1 規劃構思

福祿鄉緊鄰穆陵市的中心城市, 作為其衛星城鎮可以分擔主城的一些產業職能, 更可以分流主城的一部分人口。這樣, 不但將福祿鄉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且自身規劃人口指標符合國家技術規范。

4.2 規劃成果

4.2.1 人口規模:

人口的主要增長方式是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導致的非農業人口的增長。福祿自然增長率7.3‰, 機械增長率2.1‰, 規劃期末 (2025年) 計算得出福祿集鎮人口為3560人。穆棱市區規劃人口12.6萬, 老年人口占7.8%, 約9828人, 如果吸收20%可引進大約2000人。在福祿規劃建設一座老年村占地5公頃, 即可以使老年人享受自然的田野生活, 又減輕了子女在緊張工作和傳統孝道之間的矛盾。福祿做為穆棱市的衛星城, 分流市區工作人口 (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3140人。在福祿規劃建設一座職工新村占地10公頃, 即解決了規劃工業小區的職工后顧之憂, 又使部分在穆棱市區工作普通職工相對低廉的在此解決居住難題。綜合確定磨刀石鎮人口規模為8700人。

4.2.2 用地規模。

規劃集鎮用地156.77公頃, 建設用地120.96公頃, 人均建設用地139平方米/人。

4.2.3 規劃結構為:“一體兩翼發展、兩軸一環特色”。

規劃福祿集鎮以現鄉直、福祿、國光為基礎建設中心組團, 以廣太、平盛為副中心的結構體系。

為加強鎮中心的作用和影響, 將廣太和平盛的居民合并到中心組團, 規劃廣太為旅游組團、平盛為養殖小區。將鎮中心聯結南北主干道建設成景觀路, 兩側以公建為主;并規劃一條兩側設有綠化帶的環鎮路, 將南北用地貫穿起來。鎮內結合現有的沈宏集團、旺達米業規劃工業小區, 安置新建工業項目, 使工業用地相對集中、獨立, 減少與居民的相互影響。在鎮內東北角建設集中的老年村和職工安置小區以帶動福祿的經濟發展。

摘要:城鎮化、城鎮規劃是我國一項戰略性的事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必須要建立健全城鎮規劃的實施機制, 全力加快城鎮建設步伐。住宅郊區化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城郊化,城鎮化,城鎮規劃

參考文獻

[1]葉劍平.城鄉統籌發展與土地利用[J].現代城市研究, 2009 (2) .

[2]張力.中國控制城鄉人口遷移的體制根源[J].城市規劃, 2006 (增刊) .

新城鎮化范文第5篇

一、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之一

(一) 教育公平寄托著農民的希望。在大多數農民的心里, 讀書考大學是擺脫貧窮落后、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生活的最好方法。教育質量更是農民關心的問題, 一些農村家庭基于農村教育質量較差的考慮, 為了使子女接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用手中不多的錢將子女送入城鎮或縣城的中小學就讀。實現教育公平, 讓孩子不用離家太遠就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 是每個農村家庭的希望。

(二) 教育公平承載著兒童的未來。農村孩子希望和城里的孩子一樣, 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 能夠在有塑膠的跑道上奔跑, 能夠用上電腦、幻燈片等電教設備, 能夠有優秀的老師愿意留下來帶著他們學習、成長, 能夠在將來考上好大學、留在城里工作生活。然而, 孩子們所有美好愿望的實現, 都有賴于城鄉的教育公平。

(三) 教育公平體現了社會的公正。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人口約為7, 000萬人, 這些孩子無法享受到城市同齡孩子的教育環境, 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支出不僅遠低于城市生均公用經費, 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差距更為嚴重, 發達地區的生均公用經費支出遠遠高出全國平均值。義務教育從根本意義上來說, 是為了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子女享受基本教育的權利, 是社會公平的底線。

二、農村教育城鎮化為教育公平保駕護航

農村城鎮化不僅是人口的轉移和改變, 而且也帶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公共資源的重新配置。

(一) 均衡政府教育投資,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是一種投資和消費行為, 需要有不斷的充足財力作支持。我國現行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的主體是縣鄉兩級財政。由于縣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極不平衡, 有些困難的縣鄉財政的經費僅靠縣鄉的財力難以得到保證。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既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政府投資過程, 也是農村教育布局調整過程。政府取得經濟發展紅利的同時應優先考慮加強對農村的教育投入, 縮小城鄉教育投入的差距, 并對教育資源配置進行優化。

(二) 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由于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明顯落后于城市, 農村教師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社會福利均不如城市學校, 年輕教師都不愿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長期任教, 嚴重影響了教師結構, 制約著教育質量的提高。相當多的年輕教師為了改善生活或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紛紛向條件較好的地區和學校單向流動, 導致農村骨干教師大量流失。農村教育投入的增加, 使農村教師在工作環境、待遇福利、進修培訓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 與城市教師間的差距逐步縮小, 使年輕優秀教師愿意到農村工作, 原有的農村骨干教師可以安心地留下來工作。

(三)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整潔、生態、文明的生活環境體現了一種和諧之美, 人們都愿意在這種環境中居住、生活、工作。城鎮化建設使農村脫離了臟亂差的局面, 居住環境有了根本改善, 經濟的發展也縮小了城鄉教師之間待遇的差距, 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 使農村中小學的骨干教師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提升, 愿意留下來繼續在農村城鎮學校工作, 改變了骨干教師單向向城市流動的現象;城市中的優秀教師也愿意定期到農村學校來支教、交流。城鎮化高度發展之后, 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會逐步縮小, 農村的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三、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促進教育公平的對策

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 教育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作為政府向社會民眾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務資源之一, 政府要始終堅持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布局結構, 合理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 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一) 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的主導作用, 創造公平教育的環境。當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 首先是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 并由此導致師資力量、教育效果的不公平。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 可以說教育不公平是由政府一手造成的, 因此政府在創造教育公平環境上發揮主導作用。促進教育公平, 讓每一個農村孩子也能享有平等的考試機會, 是政府的責任。政府在考慮城市基礎教育的同時, 勿忘農村的基礎教育。要避免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到城市中的少數學校, 而眾多農村學校卻因教育資源不足而日益凋敝, 導致農村孩子的入學率、升學率遠低于城市, 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條通路越來越窄。政府要在盡快縮小城鄉之間教育環境的差距上做文章, 用制度創造出公平的教育環境。

(二) 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教育設施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條件。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建設的投入力度, 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在基礎教育上的投入。建立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 分配管理好農村基礎教育建設資金。結合農村基礎教育布局調整, 加強寄宿制學校的標準化建設, 統一制定校園的規劃、設計、招標、監督等, 建設高標準的校園, 消除家長的后顧之憂。增加和更換各類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數字化校園系統、遠程教育設施、塑膠跑道等教學設備設施, 使農村學生能夠享受到和城里學生一樣的學習環境。統一解決教師辦公用品和住房問題, 徹底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和生活環境。

(三) 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 “擇?!睂嵸|上是“擇師”。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在于城鄉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是將教師留在農村學校的重要手段。要實行城鄉中小學教師的編制、工資待遇和職稱晉升同一標準, 制定農村教師艱苦環境工作補償標準, 使農村教師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城市, 以此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的幫扶力度, 建立合理的教師培訓制度和帶教制度。定期組織農村教師到城市優質學校進行中短期的公費進修學習, 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城市優秀教師深入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頂崗任教、短期帶教, 提高農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四) 建立城鄉之間校長交流和輪崗制度, 提升農村學校管理水平。實行城鄉之間校長定期交流是提升農村學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對轉變教育觀念, 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校長是學校發展的領頭人, 校長的辦學理念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興衰。城鄉校長交流, 城市學校校長為基礎薄弱的農村中小學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農村學校校長在城市學到了先進的辦學理念、育人觀念、競爭意識。實行城鄉之間教師和校長的定期交流, 會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夫妻分居、照顧家庭、子女上學、孝養老人等的現實問題, 因此要提前研究制定教師交流的時限、交通、居住等的制度和政策, 消除交流人員的后顧之憂。

政府是教育方向的引導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資源的分配者、教育布局的規劃者。教育公平的關鍵在于政府, 確保教育公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凡勇昆、鄔志輝.論我國農村人口發展趨勢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EB/OL].http://www.bjnyzx.gov.cn/ywgz/cx/201308/t20130822_320898.html

上一篇:城鎮住戶調查下一篇:生育險

熱門文章

新城鎮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