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

2023-09-16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1篇

上海魯迅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

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并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們涼城四幼的老師來到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憑吊,寄托自己對這位偉人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F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年前擴建后的新館。新館仍保留二層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風格,青瓦粉墻,山墻高聳,在正面墻上鑲嵌著周恩來總理當年題寫的“魯迅紀念館”五個大字,白底黑字,鮮明耀目。走進大門是一個庭園,右首是“百草園”,種有許多魯迅作品中寫到過的植物,如何首烏、木蓮藤等,我們還沒有參觀展覽,已經走進了魯迅作品的特有氛圍。穿過庭園,便是高大軒敞的大廳,無論建筑材料、建筑語言都是現代化的,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格調。

在大廳左首,一座高二點五米的魯迅全身銅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執煙卷,神情肅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樓還設有“奔流藝苑”與“朝華文庫”。前者乃專題展廳,由巴金題額的“朝華文庫”則專門收藏魯迅的弟子、友人以及與魯迅有直接接觸的現代文人的文化遺存,每人一庫,我看到有馮雪峰、陳望道、許廣平、巴人、黃源、曹靖華、李霽野等十六人的專庫,從他們身上也折射出了魯迅的光輝。

我們從大廳拾級登樓,二樓是魯迅生平陳列廳。寬敞的大廳里,弧形的墻上排列著六幅浮雕,每幅高二點六米,寬一點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頭像,背景、畫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戰斗與生活,生動而概括地展現了魯迅的一生。紀念館的的陳列,改變了以往的以生平為線索的舊例,在陳列框架上以專題劃分展區,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5個專題展區,突現魯迅的重大業績與主要精神的幾個突出方面。重點突出、氛圍濃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紀念館、一個展覽,擁有豐富的館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關鍵。目前魯迅紀念館收藏文物八萬余件,大量珍貴的魯迅手稿、遺物,文獻照片,使人倍感親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墳>的題記》、《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手稿,《毀滅》的譯稿等,魯迅逝世前兩天所寫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這一切都顯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筆戰斗和勞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肅然起敬,激動不已。魯迅的一些遺物、實物、照片也彌足珍貴。這一切都是魯迅光輝人生的歷史佐證。展覽還采用了多種藝術展示手段,特別是多媒體、電腦、影視、聲光電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給人強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廳中《阿Q正傳》的場景、三味書屋的活動模型、魯迅逝世前十天與青年版畫家圍坐交談的蠟像等,都緊緊地吸引住了我們的眼球。

離開魯迅紀念館后,我們又到公園里的魯迅墓去憑吊、瞻仰了一番。我們也曾去紹興魯迅紀念館參觀過,兩次參觀都讓我們心情難以平靜。“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在我的耳邊響起。是的,魯迅先生是不會死的,這里分明仍然回響著他偉大的聲音,仍然跳動著他生命的脈搏。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2篇

他是我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重量級的作家、學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動但他卻從未放棄;他用他的武器,那支生了銹的筆,寫下洋洋灑灑的17萬字的文章,喚醒了中國眾多愛國青年,他就是一代作家的典范——魯迅。

在紀念館中,我了解到了魯迅充滿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魯迅離開家鄉,獨自去南京求學,這一年他18歲。1902年3月,魯迅東渡日本留學,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學與民主思想。在家庭條件窘困的情況下,在社會局面不穩定的時局下,魯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學習之旅,這對于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這讓我想到了魯迅在《致曹白》中寫道:“我們總要爭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來。”這句話詮釋了魯迅的一生,魯迅正是這樣一個在動蕩社會中不斷尋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時,我也了解到了魯迅先生戰斗的人生。為了祖國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魯迅用盡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潛行,為的只是探求一個救國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學醫以此來拯救病態的中國人,讓同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可以及時得到治療。但當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學生時,他明白了學醫只能救治人民的身體卻不能醫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棄醫從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舊社會作白刃戰的,刀刀見血的斗爭。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正是這種大無畏精神讓他在“槍林彈雨”中“不憚于前行”,讓他在“禁錮的黑屋子中”高聲“吶喊”。戰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領著筆下的阿Q,祥林嫂,引導著潤土,孔乙己,與無邊的黑暗的惡勢力作斗爭。戰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僅僅擁有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更有極敏銳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無不燃燒著愛憎的火焰。

雖然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在肉體上已經飽經了非人的遭遇,雖然沉睡中帶著麻木和冷漠民眾們常常在心里上給他帶來痛苦,但是他不曾放棄過希望,他總是以最雄壯的詞句才鼓舞著一批又一批的勞動人民;用最堅韌的筆鋒來批判黑暗的社會階級。他曾鼓舞著廣大失學兒童說道:“你們都是工人農民的子女,你們因為困苦所以失學。因此你們須到這樣的學校來讀書。但是你們窮的是金錢而不是聰明與智慧。你們貧民子弟一樣是聰明的,一樣是有智慧的。你們如果奮斗一定能夠成功一定會有前途。”

參觀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著這么一個身材弱小的軀體這么頑強地戰斗的呢?我想答案應該是:信仰力!是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堅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動力。這是魯迅給我最深刻的感受。為了革命事業他義無返顧,他愿意“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忘卻了敵人無孔不入的侵蝕著正義之士,危險可謂在近尺之內。他依舊把生命的熱血潑灑在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偉大事業中,決不退縮。

一個人若沒有了信仰,就會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幟,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為我,該拿什么作為自己的信仰呢?作為一名大學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應該面對未來,堅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與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緊密聯系。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與共產主義事業緊密相連,他所創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這個信仰,那么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挫折,都會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為這個遠大理想的奮斗過程中,我的生活才會有方向,事業才會有堅定的基礎,人生才能無憾。

這不僅是對每個一心向黨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說過:我們在批判社會的時候,往往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應當學會善于用一把尺子來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們何不也擁有了一份飛蛾對油燈的那一份執著?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3篇

8月1日凌晨2時,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占領了全城。當天上午,在南昌舉行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同時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以賀龍兼代總指揮。旋因敵以重兵進攻南昌,中共前委決議依中央原定方針轉兵廣東,相機奪取廣州,再次北伐。 起義軍自8月3日起先后撤離南昌,經江西瑞金、會昌,轉進福建長汀、上杭,于9月下旬到達廣東潮州、汕頭地區。隨即被優勢敵軍擊散,一部分退至海陸豐地區,加入了東江地區農民的武裝斗爭;另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至湘南,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4月下旬到達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起義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干之一。1933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了解歷史后,再看陳列館中珍藏的25萬余革命烈士名冊,兩邊廳陳列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0個戰斗史跡,以及參觀南昌起義老同志的題詞,生動地再現了南昌起義的光輝歷史篇章。還按原樣恢復曾經舉行過領導會議的喜慶禮堂,周恩來工作過的25號房間,林伯渠的辦公室兼臥室的20號房間,軍事參謀團的辦公地點9號房間,部分起義領導人住過的10號房間。此外,三樓的展廳還陳列了一組周恩來生平的照片。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4篇

4月24日,老院黨支部聯合醫務處、口腔、醫技機關等黨支部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于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

紀念館正前方是抗戰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廣場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事變爆發地和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基座為漢白玉、高達14米的國旗桿豎立在廣場北側。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館外墻與鑲嵌著獨立自由勛章圖案的鍛銅大門,使紀念館尤顯肅穆、莊嚴。

進入序廳,迎面是一座長18米、高5米的大型鑄銅浮雕“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左右兩側墻壁上,分別鑲著《義勇軍進行曲》和《八路軍進行曲》的曲譜,頂部由15個方形藻井組成,懸掛著8口方形古鐘,象征著八年抗戰。

展覽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民族危機、救亡興起;第二部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第三部分,抗戰燈塔、中流砥柱;第四部分,日軍暴行、慘絕人寰;第五部分,浴血疆場、民族壯歌;第六部分,得道多助、國際支援;第七部分,歷史勝利、巨大貢獻;第八部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展覽陳列形式采用巨幅照片、形象圖表及現場復原等形式,利用文物及塑型結合的方法組成立體空間,使觀眾產生強烈印象,如“地

雷戰景觀”、“地道戰景觀”、“水上游擊隊”等立體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景畫的陳列采用聲光變景技術,使半景畫的陳列藝術達到了當前的先進水平,再現了“七·七事變”的戰斗場面。英烈廳中的主題雕塑更達到了震撼心靈的效果。

回顧日本侵略者在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日軍鐵蹄過處,一片凋零;一樁樁慘案,一個個“萬人坑”,讓人觸目驚心;推行“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發動細菌戰等,日軍企圖用武力擊垮中國人民,然而他們錯了,中國人民沒有屈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魂猶如盧溝橋一樣,巋然屹立永不倒!經過十四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5篇

上海魯迅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

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并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們涼城四幼的老師來到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憑吊,寄托自己對這位偉人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在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F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年前擴建后的新館。新館仍保留二層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風格,青瓦粉墻,山墻高聳,在正面墻上鑲嵌著周恩來總理當年題寫的“魯迅紀念館”五個大字,白底黑字,鮮明耀目。走進大門是一個庭園,右首是“百草園”,種有許多魯迅作品中寫到過的植物,如何首烏、木蓮藤等,我們還沒有參觀展覽,已經走進了魯迅作品的特有氛圍。穿過庭園,便是高大軒敞的大廳,無論建筑材料、建筑語言都是現代化的,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格調。

在大廳左首,一座高二點五米的魯迅全身銅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執煙卷,神情肅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樓還設有“奔流藝苑”與“朝華文庫”。前者乃專題展廳,由巴金題額的“朝華文庫”則專門收藏魯迅的弟子、友人以及與魯迅有直接接觸的現代文人的文化遺存,每人一庫,我看到有馮雪峰、陳望道、許廣平、巴人、黃源、曹靖華、李霽野等十六人的專庫,從他們身上也折射出了魯迅的光輝。

我們從大廳拾級登樓,二樓是魯迅生平陳列廳。寬敞的大廳里,弧形的墻上排列著六幅浮雕,每幅高二點六米,寬一點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頭像,背景、畫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戰斗與生活,生動而概括地展現了魯迅的一生。紀念館的的陳列,改變了以往的以生平為線索的舊例,在陳列框架上以專題劃分展區,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5個專題展區,突現魯迅的重大業績與主要精神的幾個突出方面。重點突出、氛圍濃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紀念館、一個展覽,擁有豐富的館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關鍵。目前魯迅紀念館收藏文物八萬余件,大量珍貴的魯迅手稿、遺物,文獻照片,使人倍感親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墳>的題記》、《為了忘卻的紀念》等手稿,《毀滅》的譯稿等,魯迅逝世前兩天所寫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這一切都顯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筆戰斗和勞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肅然起敬,激動不已。魯迅的一些遺物、實物、照片也彌足珍貴。這一切都是魯迅光輝人生的歷史佐證。展覽還采用了多種藝術展示手段,特別是多媒體、電腦、影視、聲光電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給人強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廳中《阿Q正傳》的場景、三味書屋的活動模型、魯迅逝世前十天與青年版畫家圍坐交談的蠟像等,都緊緊地吸引住了我們的眼球。

離開魯迅紀念館后,我們又到公園里的魯迅墓去憑吊、瞻仰了一番。我們也曾去紹興魯迅紀念館參觀過,兩次參觀都讓我們心情難以平靜。“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在我的耳邊響起。是的,魯迅先生是不會死的,這里分明仍然回響著他偉大的聲音,仍然跳動著他生命的脈搏。

參觀趙一曼紀念館有感范文第6篇

如果說發自肺腑地感受到鐵人精神的偉大是學習王進喜同志的一個“初級階段”,那么如何將鐵人精神轉化為我們立足本崗、做好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實際行動,則是學鐵人的“高級階段”和最終目標。

11月18號培訓中心根據課程安排,集體組織我們全體學員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學習,一同回顧了鐵人艱苦創業的崢嶸歲月,重溫了鐵人的先進事跡,緬懷了鐵人的崇高風范,再一次受到了思想的啟迪、精神的洗禮和心靈的震撼。鐵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極其光榮而偉大,他留給后人的,不僅是一座熠熠生輝、彪炳千秋的不朽豐碑,還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

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必須胸懷全局、勇于擔當,始終同上級保持高度一致;對自己負責、對領導負責。鐵人心里始終裝著黨、裝著國家、裝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當年,面對國家石油工業的落后局面,他以“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以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的豪邁氣概,為快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這種胸懷全局、勇于擔當的高貴品質,幾十年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為油拼搏、為油奉獻,已經成為我們石油工人的光榮傳統。王進喜同志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典范,鐵人的崇高精神永遠是我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強大動力。

在那食不飽穿不暖的歲月里,以鐵人王進喜同志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參觀完后,回過頭來看我們,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大家一起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

鄯善維搶修中心

上一篇:北大高考狀元學習秘訣范文下一篇:常用煤炭化驗設備簡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