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

2023-09-19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一、行為分析方法的要義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 行為分析主要體現為兩個大的方面:第一, “價值中立”論。行為分析的絕大多數研究都將有關價值問題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 拒絕研究倫理道德問題, 提出應當完全摒棄意識形態, 排除所有的價值判斷, 要用“不偏不倚”的方法研究人類行為, 嚴格防范研究者的價值觀念介入研究過程, 反對把科學和道德、倫理問題混在一起, 主張完全“價值中立”, 以使各門學科成為一門“經驗科學”、“純科學”。這集中表現在研究對象、研究者和研究目的應當“價值中立”。在行為主義者看來, 傳統科學研究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受研究者個人的思想傾向和感情特點影響之深, 妨礙了科學的自主性和客觀性。對于行為分析來說, “價值中立”不僅是一種原則、一種理想, 而且還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現實目標。為了做到完全“價值中立”, 不僅研究者要自覺約束自己, 克服個人偏見、主觀好惡, 而且還要對研究方法進行革命, 改變既有的研究對象、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第二, 行為分析提出了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這具體包括四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強調必須不斷地探究人類行為的規律以及與此相關的變量, 以此來使各門學科研究真正成為一門解釋和預測的科學;二是強調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實際可觀察的現象, 因此科學研究要建立在可觀察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 借助現存的理論體系和學者們的思維加工, 提出有關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假說或假設, 用經驗材料驗證假說;三是強調科學研究的資料應當量化, 并主張只有量化才能發現規律及各種內在的關系。按照達爾的觀點, 定量資料的一個好處就是它們大大方便了因果分析, 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用來進行比定性資料更有效地分析, 從而檢驗命題是否成立;四是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應當破除學科間的界限, 效法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技巧、技術和概念, 建立跨學科的方法聯合。

二、行為分析方法的分析框架

行為分析方法以人類的行為為研究對象, 通過探索行為的內在機制, 旨在找到行為規律, 從而引導人的行為。其主要的研究思路以描述———解釋———預測———導向四個階段為分析框架來進行。描述是邏輯起點, 該階段是要對行為的狀況進行客觀的、準確的描述, 還行為以本來面貌, 從多角度刻畫行為的復雜性, 從而把握行為的本質。解釋就是要探究行為發生的原因, 研究行為的發生機制, 把握行為之間的邏輯聯系, 從而找到行為的規律。這是四個階段最重要的階段, 反映著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 是行為分析最復雜也是難度最大的工作。行為生成的原因有多種, 有直接的和間接的、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本質的和一般的原因等等, 需要把握本質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預測則是在認識行為規律后對行為未來的發生和變化進行預測, 是從已知到未知, 從現在到將來的一種推理和猜測。這是一種基于客觀規律認識基礎上的、合理的、科學的對未來的預測。導向階段則是在對未來的預測前提下對人的行為形成一種影響, 引導人們的行為朝著實現組織的目標發展, 克服影響主體行為的消極因素, 充分發揮主體的行為積極性。行為分析方法可以說為我們進行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框架。

三、行為分析方法對社會科學研究的意義

首先, 行為分析方法促進了社會科學的科學化發展。一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促進作用。行為分析方法運用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等提供的最新方法和技術, 如先進觀察、資料收集、個案分析、統計分析等為分析提供量化根據, 以量化資料去說明各種社會關系的規律, 從而避免了主觀臆斷及浮于空泛的定性議論, 也加深了分析研究的可靠性、科學性;二是假設法。假設方法主要是預定一套嚴格的理論假設、概念, 然后依據已經確定的理論假設、概念開展研究, 使每個理論假設、概念都可以用實驗資料予以檢驗和證明。這是自然科學指導原則在社會科學的科學化;三是操作方法。社會科學的概念與自然科學的概念一樣也要通過操作程序, 不能進行操作的概念則被排除在科學之外。這種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增加了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可操作性、可重復性, 克服了神秘性弊端, 從而推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證化進程。

其次,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行為分析方法還是眾多交叉學科和新理論的催生器。行為分析方法對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方法的借鑒, 豐富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科學”的口號下, 行為分析綜合運用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物理學、系統論、控制論等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行為。如在政治學研究中, 行為分析方法認為政治行為只是人類行為的一種, 要研究政治行為必須要研究人類的其他行為, 并研究其他與之有關的學科。這種多學科性研究催生了政治人類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地理學、生物社會科學等眾多學科, 從而擴大了其研究領域。

四、行為分析方法對社會科學發展的啟示

由于行為分析的內在缺陷, 1969年伊斯頓在擔任美國社會科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中提出了進行后行為主義革命的倡議。后行為主義對行為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評, 批評了價值中立論及哲學基礎, 主張價值與事實的不可分;批評了行為主義過分強調基礎理論的研究而忽視了某些緊迫問題的解決, 主張社會科學的政治化;批評了行為主義對社會科學傳統研究方法作用的貶低, 重新肯定了政治哲學及其方法在社會科學的研究地位;批評了行為主義熱衷于以技術手段做定量分析而使方法超過了研究本身。因此, 我們在進行行為分析的同時, 必須避免和預防行為分析的這些內在缺陷, 使行為分析方法對社會科學的發展起著建設性作用。

其一, 社會科學要把事實分析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一方面社會科學要借鑒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致力于學科科學化建設, 不斷探索社會科學的學科規律;另一方面又要重視價值的追求, 要重視規范研究。做到科學與藝術、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完美結合。

其二, 社會科學既要有宏觀視野, 也要有微觀聚焦。一方面要研究具體的社會問題, 要有現實感、時代感, 但另一方面社會科學又要有宏觀視野, 要對國家、社會、民族的長遠、根本的發展有戰略思考。

其三, 社會科學要把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起來。社會科學既要進行基礎理論研究, 也要大力倡導實證研究。理論研究要走出書齋, 實證研究也要豐富理論的發展, 要使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有機結合。理論指導實證, 實證發展理論, 形成良性循環。

其四, 社會科學要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 拓展自身學科研究途徑。社會科學一方面要充分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來充實、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但另一方面又必須注意學科間的相對獨立性, 要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 不能使社會科學內各門學科成為其他學科的仆人或與其他學科混為一跡, 失去本學科的獨立身份和資格。

摘要:行為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行為分析對促進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行為分析,社會科學,價值中立,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 約翰·布魯德斯·華生.行為主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一、分析火災調查視頻監控的關鍵性

所指的視頻也就是指各種靜態影像, 其以電信號方式進行處理、傳送、重現的技術。在發生火災的現場之中, 通常來講, 視頻監控與火點之間的距離越短越好, 其所記錄起來的有效參數也就越多, 在實際實踐過程中, 也能為調查工作人員提供出更為豐富及直接的信息數據, 但是如果不加分析對視頻進行提取, 那么可能對調查火災情況起到消極影響。如:火災連續圖像變化其每一秒都會多于24幀, 人們用肉眼很難辨別出靜態的畫面, 也很難觀察到所需的信息。同時, 就算拍攝到整個起火的過程, 但因為起火速度過快、拍攝不清晰等問題, 所以也很難準確判斷出起火點。所以, 結合在火災視頻中出現的速度、火焰和光線等一系列特征, 應利用較為科學、有效的分析視頻法, 準確判斷出起火的原因和過程, 這樣才能有序展開火災調查工作。

二、火災現場視頻分析法的實際應用

(一) 幀頻分析法的應用

幀頻主要是指每一秒視頻中所顯示及放映的圖像數量。在每個視頻中, 通常情況下每秒都能夠提取出較為標準的數量畫面。在火災發生的各個現場之中, 很難用肉眼觀察出火災發生情況, 應利用幀頻分析方法, 進而發現火災蔓延的特征, 這為分析起火原因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比如:在某大酒樓廚房內, 發生了泄露燃油爆炸事故, 導致六人死亡, 八人受傷, 在廚房內部的監控視頻將油品泄露引發的起火過程全部記錄完整。將一秒內視頻應用幀頻分析法進行分解, 可以發現起火點是地面一部推車明火爐具處。

(二) 特征分析法的應用

根據火災發生和發展, 必然出現發光和發煙的現象, 結合從最初蔓延情況, 再加上燃燒物的差異, 可將其劃分為明火、氣體爆炸和陰燃等燃燒特點。依據起火場所拍攝到的情況, 并結合煙氣流動速度和光照情況, 能夠將起火物質種類反推出來, 為調查出起火原因提供出更多的有利數據。

(三) 光線傳播法的應用

在光學知識中, 光線是直線傳播的, 光線方向也就是傳遞光能方向, 在光傳播中會碰到兩種不同介質分界面, 一部分折射, 另一部分反射。在火災現場中, 受到監控視頻條件的限制, 很難將整個起火區域全部覆蓋。某一車間內發生火災, 導致鄰居B公司倉庫也發生了火災, 但在現場只有A公司門前一個監控。但由于B公司易燃物較多, 從現場狀況而言, B公司所遭受的損失要比A公司嚴重很多, 當人們發現火災時A車間和B公司都已起火。位于A公司門前的監控并未將起火整個過程全部拍攝出來, 火災調查工作者到現場后, 結合現場火災狀況, 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火災視頻后, 確定出最初火源光線傳播只能夠在A車間內傳播, 但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 調查工作者很快就確定出起火點。

(四) 證據邏輯思維法的應用

是否可以提取出有價值、有意義的監控視頻畫面, 并且從中獲得有利的線索, 這需要培養火災調查工作者的邏輯思維。在監控視頻中, 看似一幅幅雜亂的畫面, 在將畫面記錄的空間、人員活動和起火時間等因素有效聯系時, 也就是找出火災發生原因的關鍵。比如:在某一內衣作坊內發生了火災事故, 導致十三人受傷, 在現場勘驗中, 發現起火部位是一樓樓梯口附近, 很有可能是海綿原材料的內衣引發的起火。通過深入調查發現, 有很大可能是他人放火或者其他明火點燃引發的事故。但事故現場并沒有目擊證人, 現場視頻監控僅能記錄出一樓大門出入口, 很難為調查火災提供出強有力的證據。但調查火災工作者反反復復查看視頻后, 發現有一名小女孩在起火建筑物門前獨自玩耍, 并手中握著一個很像打火機的物品在建筑物門口出入多次。結合整個火災現場勘驗情況, 工作人員立即圍繞著這個線索布置后續查找證據工作, 在深入固定數據后, 最后發現正是由于小女孩玩打火機引發的火災事故。在這一火災事故的分析中, 充分驗證了視頻分析法的重要性。

三、充分應用視頻分析技術的對策

(一) 加強視頻分析隊伍的技能技術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 我國火災調查隊伍中, 所進行的實驗驗證、調查詢問等調查方法都有著很大的進步, 但新型視頻分析中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 基層調查工作者分析視頻技術還有待于提高。在一些刑事偵查中, 公安機關在實踐中已構建出較為健全的工作機制, 所以, 在利用此機制中, 應構建出一支專業的、高技能的分析火災視頻骨干, 為有效分析火災視頻提供出強有力的證據。

(二) 提升視頻提取分析技術

在火災現場之中, 由于水漬破壞和高溫等問題, 監控設備常常被損壞, 是否能夠正常提取畫面, 是很關鍵的。這就需要我國電子物證相關科研組織機構在探索火場下, 加強對此類數據的恢復和保存,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建設起單獨的采集電子物證部門。

(三) 規范視頻的采集和應用

很多火災調查工作者并沒有明確了解采集視頻的方式和注意事項, 在上崗之前也沒有接受過培訓, 致使在采集視頻中, 出現不會采集和不會用的狀況, 甚至有些時候會錯過最佳采集數據時間, 新的錄像覆蓋了原有畫面, 保存介質方法不正確, 出現二次損壞現象, 所以構建出健全的火災現場采集視頻方法, 為后續調查火災原因提供有利證據。

(四) 加強視頻分析的思維深度

視頻記錄圖像作為深程度挖掘數據信息的主要資料, 很多時候較為關鍵的信息都是極為隱蔽的, 有些時候不關聯, 怎樣才能提取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線索, 這需要調查工作者反復觀察和思考, 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展開分析。在需要時, 應將視頻圖像、現場調查狀況、物證信息、網絡信息等有效融合, 進而為早日準確分析出起火原因做好各項基礎工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 在調查火災中, 廣泛應用了現場分析法與視頻分析法, 但在具體實際工作中, 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 這就需要我國火災調查分析人員充分融合兩種方法, 不斷拓展和提高視頻分析法, 進而能夠快速找到火災發生點和引發原因, 早日破案。

摘要:在調查火災工作過程中, 結合火災現場視頻中出現的火焰、速度和光線等各種起火特征, 通過利用各種視頻分析法, 研究發生火災的原因, 可以準確判斷出起火部位, 為快速、準確揭示出火災事故真相提供出強有力的證據。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火災調查中, 如何應用視頻分析法, 這對于幫助公安機關早日破案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火災調查工作,視頻分析技術,實施方法

參考文獻

[1]趙秋野.改進火災調查工作現狀的對策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4, (31) .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闖黃燈,風險決策,意向調查,交通安全,交通信號控制

0 引 言

黃燈是道路交通信號控制中,從綠燈信號轉向紅燈信號所使用的過渡燈色,盡管黃燈時間占整個信號周期的比例很小(一般只有3~5 s),但卻是影響交叉口安全和運行效率的重要因素,據統計,黃燈時間內發生的交通事故約占整個信號交叉口交通事故的50%以上[1]。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交通安全條例都規定黃燈為“清場時間”,即黃燈亮時,已越過停車線的車輛可以繼續通行,尚未越過停車線的車輛則必須停車。然而大量實證研究發現,在實際道路上,駕駛員在黃燈亮起后仍然選擇繼續行駛通過停車線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我國,這種“闖黃燈”的現象更是十分普遍[2,3],給交叉口交通安全和正常通行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研究駕駛員面對黃燈信號時的決策行為,不但可以有針對性的制定交通管理策略,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而且可以將這一行為嵌入交通流仿真模型之中,構建更接近實際的交通仿真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早期的一些觀點認為,駕駛員闖黃燈現象是由交通信號設置所導致的“困境區域(dilemma zone)”造成的。所謂困境區域,是指由于信號燈設置和車速、距停車線距離的綜合原因,導致某些駕駛員既不能在停車線前安全剎車,又不能在黃燈結束前通過停車線,所以只能被動地選擇在黃燈期間闖過。Gazis,Herman等最先提出了這一觀點,并被交通工程界所認可,基于這一觀點,許多學者試圖通過合理設置信號時間和限速的手段,縮小和消除困境區域,從而減少闖黃燈現象的發生[4]。

隨著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深入,許多學者開始意識到:駕駛員面對黃燈時的反應,實際上是一個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問題,駕駛員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在“通過”和“停止”2個決策中進行選擇?;谶@一認識,許多學者開始深入分析駕駛員的決策過程,并引入反應時間、感知誤差等人因參數來更準確的描述這一過程。例如,Papaioannou[5]通過實證調查,研究了闖黃燈現象與駕駛員性別、年齡和駕駛風格等的關系,證明闖黃燈行為受到駕駛員類型的影響。Hesham Rakha和El-Shawarby等[6]通過實車實驗,研究了不同類型駕駛員在面對黃燈信號時的反應時間、以及選擇不同動作的概率。這些研究間接證明了在這類研究中引入行為因素的必要性。Sharma等[7]認為駕駛員對加速度的感知存在隨機誤差,進而推導出駕駛員在距離停車線不同距離上選擇停車的概率。Ahmed Amer[8]通過對駕駛員決策過程進行細分,建立了駕駛員黃燈決策的智能體模型。孫志強等[9]對黃燈信號燈反應行為建模時,不僅把車輛所處狀態細分為4種,同時也考慮了駕駛員不同駕駛技術和攻擊性性格。王金梅等[10],通過對困境區域的研究給出了無意闖紅燈的時間和困境區域長度的計算公式。李克平等[11]就黃燈問題,研究了黃燈期間主觀行為、客觀車輛運動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的最佳決策策略??梢?運用行為科學和風險決策理論來改進和建立駕駛員面對黃燈信號的決策模型,是目前的發展方向。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駕駛員在面對黃燈信號時的決策是一個典型的離散選擇問題,駕駛員的每一個決策,都面臨著一定的成功或失敗的概率,并隨之帶來一系列損失和收益。駕駛員的決策過程,就是衡量每一種選擇的期望效用,并作出選擇的過程。在這一思路的基礎上,本文對駕駛員在面對黃燈信號時的決策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以SP調查為基本手段采集數據,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了影響駕駛員黃燈決策的主要因素,發現路況和信號配時對駕駛員黃燈信號的決策都有顯著影響。本文的研究結果對于實際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駕駛員行為建模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駕駛員黃燈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風險決策是在多種不定因素作用下,對若干個備選的方案進行選擇。根據經濟學相關理論,決策者在面對多個行動方案時通常會首先估計每種方案的期望效用,然后選擇其中效用較高的一個,并且決策者對方案效用的估計又依自身社會經濟屬性的差別而有所不同,這意味著即使面對相同的環境和備選方案,不同類型決策者的選擇也會是不同的[12]。

運用風險決策這一觀點來分析駕駛員在交叉口面對黃燈時的行為,駕駛員的備選方案有2個,即通過和停車。而每種方案的效用可以從時間、安全和經濟3個方面來衡量:

1) 時間因素。如果黃燈亮起時駕駛員選擇停車,則他必須進入排隊等候狀態,待其他方向依次放行一輪,本方向綠燈信號再次亮起時才能再次通過。

2) 安全因素。如果駕駛員面對黃燈時選擇徑直通過,盡管節約了時間,但會面臨與另一方向交通流產生沖突的風險。駕駛員在決策時刻的交通狀況決定了沖突可能性的大小。

3) 經濟因素?,F在某些較大的路口安裝有交通違章攝像設備,一旦駕駛員對自身速度和距離停車線距離估計有誤,導致在通過期間信號燈由黃轉紅,則將面臨高昂的違章罰款,這無疑也是期望效用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3個因素構成了駕駛員黃燈決策時的期望效用,這3個因素屬于外部環境因素,除此之外,駕駛員的決策還收到駕駛任務和駕駛員特征2個內部因素的影響,這2個內部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外部因素在效用估計時的權重。

1) 駕駛任務。

在類似駕車旅行這樣的駕駛任務中,時間因素顯然是處于次要地位的;而對某些正在進行“時間敏感”駕駛任務,例如上班通勤、趕飛機的駕駛員來說,時間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 駕駛員特征。

對于一些非常熟練的駕駛員來說,他們對駕駛技能有信心,對路況和自身狀態的估計比較準確,就會傾向于節省時間而選擇通過;而如果是新手駕駛員,安全因素就會被置于首位。

綜合上面的分析,給出了駕駛員面對黃燈時的決策過程框架圖,見圖1。

本節從風險決策角度分析了駕駛員面對黃燈決策時,影響期望效用的因素,但這些分析還只是定性的,以下將通過實證數據分析的方法,研究各項因素的具體影響。

2 數據來源與分析

2.1 數據采集方法

目前,對于駕駛員面對信號燈反應行為的研究多采用實地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的方法[4,5,13],但鑒于上面的分析,影響駕駛員決策的因素較多,在單獨研究其中某一個因素的影響時,就必須先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即保證其他因素是相同的。由于使用實際數據采集方法時,外界環境如路況,信號燈配時等是無法控制的,而且無法獲得駕駛員的特征,這導致實際數據采集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不高。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了意向調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通過在問卷中構造模擬的駕駛場景,由駕駛員填寫在設定場景下的選擇來收集數據,這種方法可以收集多種條件下駕駛員的決策數據,并能夠同時獲得駕駛員特征。盡管在數據準確性上可能存在一些誤差,但通過與事后訪談等調查手段相結合,獲得的結果是比較可信的。

2.2 問卷設計

在上文的分析中,列舉了影響駕駛員決策的3個外部因素,由于其中的交通違章罰款屬于附加的管理因素,并且高額的處罰對于駕駛員的影響極大,因此本文僅針對沒有安裝監控攝像的情況進行研究。由于闖燈違章主要發生在沒有監控攝像的路口,因此暫時不考慮這一因素對于結論的適用性沒有影響。

問卷主要由2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不同外部因素對駕駛員的影響調查。

駕駛員在路口的安全壓力主要來自于路況,對于黃燈決策來說,安全因素主要由下一相位的通行車流決定。通常來說,路況可以體現為交通流參數,如車輛密度、行駛速度等,但是對于問卷調查這種特殊的呈現形式來說,受訪者很難對枯燥的數字產生直觀的感受,因此在調查中采用了場景模擬的方法。

通過在一些交叉口的實地觀察總結出的3種典型路況(見圖2),3種典型路況分別由視野范圍內側向無車輛、側向正有車向交叉口行駛、有排隊車輛3種情形描述,這3種場景涵蓋了實際交叉口常見的情形。

問卷構造的場景為:受訪者正處于日常通勤過程中,在準備通過1個無監控的交叉口時遇到了黃燈,同時假定當前車速和距離停車線的距離允許駕駛員選擇通過。

本部分共有6個問題,前3個問題受訪者被要求分別針對3種路況,用“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和“不可能”描述自己是否會選擇通過。在此之后,受訪者被告知該路口的紅燈時間很長,約為90~120 s,并要求他們針對3種路況再次做出選擇。

第2部分是駕駛員的個人信息和日常駕駛行為,這部分包括駕駛員性別、年齡、駕齡和日常駕駛風格,通過路口時的習慣速度,車輛交匯時的行為等,用于區分駕駛員的類型。

這次的調查對象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下的青年人群,駕齡從2~10年不等,包括男性和女性駕駛員,其學歷和收入分布基本均勻,全部是駕車上下班的通勤者,是道路上交通流的主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擁有反復通過某交叉口的經歷,對交叉口的一般情況很了解,因這些人的選擇經常能影響到他人,他們的選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問卷共發出60份,收回58份,其中有效問卷有48份,每份場景數為6個。

2.3 結果分析

2.3.1 路況對駕駛員選擇的影響

通過對數據的直觀觀察發現,第1種與第2種、第3種情形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著不同的決定,相比之下第2種與第3種則是有更多的人有著相同的決策。為了進一步定量的驗證在不同路況下駕駛員們的駕駛傾向不同這一假設,使用SPSS統計軟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不同路況下的黃燈行為建立了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14]。模型以駕駛員們的選擇作為因變量,為其4種答案“會”到“不會”分別賦于1、2、3、4四個值,以3種不同路況為自變量,對沒有排隊車輛、有車向交叉口行駛和有排隊車輛3種不同路況分別賦予1、2、3三個值。結果表明路況對駕駛員選擇的影響顯著,卡方值為25.814,Sig.值為0.000。表1為模型的自變量賦值情況,其中X1和X0是虛擬變量,2個變量的顯著水平可以用來比較和判斷3種路況下駕駛員行為是否相似。表2為模型回歸結果。

根據以上結果,可以得到模型:

ln(p1p4)=-3.178+2.996X1+0.539X2(1)ln(p2p4)=-1.792+1.946X1-0.154X2(2)ln(p3p4)=-0.693+0.606X1-0.241X2(3)

由表2可見,就駕駛員的選擇,不同路況對“會”和“很可能會”2種選擇影響更明顯。X1的顯著水平高,說明駕駛員們在路況1下的選擇與路況2和路況3下的選擇有明顯不同,而相對而言X2的顯著水平不能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路況2和路況3對行人選擇的影響不大。這一結果也與研究前期對駕駛員們進行的調查結果吻合。這說明在路況1時,駕駛員傾向于沖過停車線,也即交叉口不擁擠(車輛較少如較偏僻的路口或是深夜)時駕駛員會不自覺地降低緊張感,對于是否為節省時間闖過交叉口的考慮會相對增加,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為什么在深夜里或車流量不多的交叉口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2.3.2 紅燈長度對駕駛員選擇的影響

同樣,也用SPSS建立了紅燈長度與駕駛員選擇之間的Logistic回歸模型,但是結果顯著水平為0.221,遠超過0.05的可接受范圍,這似乎說明時間因素對駕駛員的選擇沒有明顯影響。但是這結果與我們針對部分駕駛員的訪談結果相悖。

進一步分析,對紅燈長度的敏感度會因駕駛員的駕駛性格不同而有所區別。對紅燈長度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為時間因素的重要性不同,這意味著時間對駕駛員的重要程度是分類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駕駛性格的人在開車速度、與前車的距離和剎車頻率上有一定的區別[15],但是有關前車時距和剎車頻率的數據無法通過調查問卷得到,此研究中主要以開車速度為分類依據。將問卷第2部分的駕駛風格調查(主要依據通過路口的習慣速度和對時間因素的重視程度)和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中心提出的駕駛風格調查問卷(http://fcs.tamu.edu/safety/passenger_safety/toolkit/aggressive_driving/are_you_an_aggress_driver.pdf)相結合,把駕駛員分成保守、普通和激進3類,表3為其分類依據。

經過對數據的顯著性檢驗,發現駕駛員類別與紅燈時間是否對駕駛員有影響之間有顯著的關系。表4為兩者的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x值為1、2、3,分別代表激進、普通和保守的駕駛員;因變量為0和1、0代表不同紅燈長度時駕駛員選擇相同,1代表有不同選擇。)

根據建模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回歸模型:

ln(p)=3.006-1.392X(4)

由表5可見,對紅燈長度的敏感度隨著類型的變化而變化。

這一結果說明,時間因素并不是對所有的駕駛員都有顯著影響,保守的駕駛員在“通勤”這種時間要求并不是特別急迫的情況下,對交叉口的信號燈長度無特別感覺,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把安全因素置于首位;而對于那些激進的駕駛員來說,交叉口的信號燈設置一旦過長,他們就會覺得無法忍受,并且由于他們的駕駛技能比較嫻熟,對保障通過的安全性有信心,導致安全因素的權重降低。對于普通駕駛員來說,其選擇介于兩者之間。

3 總結與展望

本文應用經濟學中的風險決策理論解釋了“闖黃燈”行為的發生,并通過設計模擬場景并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了數據,使用logistic回歸方法證實并定量分析了安全和時間2個因素對駕駛員黃燈決策的影響。研究發現,路況對駕駛員決策的影響最大,在不同的路況下,駕駛員的選擇會有明顯不同。而時間因素對保守駕駛員決策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對比較激進的駕駛員存在顯著影響。這些研究結果對于交通工程和交通管理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有一定的意義,體現在:

1) 駕駛員面對黃燈的決策確實是一種經濟行為,很難用“能通過就通過”這樣一條簡單的規則來定義。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很可能也能夠推廣到倒計時信號燈的影響之中。

2) 在微觀仿真軟件中設計駕駛員路口決策模型時,需要體現駕駛任務、駕駛員特征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實際上這也是近年來微觀仿真模型的發展趨勢。

3) 傳統的用于減少闖燈違規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法大多是首先基于行駛速度和道路幾何形狀估算出困境區域長度,然后設計道路限速和其他安全管理措施,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安全管理措施最好能夠針對不同路況條件、信號配時以及道路上駕駛員類別比例來分別進行設置。

4) 信號配時不但對路口通行效率有影響,可能也會間接的影響到發生闖燈違章的車輛比例,這給信號配時方案設計帶來了新的參考因素。

但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主要包括:

1) 本文目前只考慮了最為常見的駕車通勤者在上班途中的行為選擇,其他常見駕駛任務,或者營運車輛如公交車、出租車司機的行為選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 本文目前只是從實證角度證實并初步定量分析了安全和時間兩個因素對駕駛員決策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利用這一結論構建駕駛員的決策模型。

3) 利用道路上實際采集的數據,對研究結論進行驗證。

4) 因交通違章觀測設備已普及,且關于駕駛員們闖黃燈行為的處罰制度也越趨完善,關于經濟因素對駕駛員影響程度的研究將在未來繼續進行。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一、經濟法的發展過程

經濟法產生在社會發展到了壟斷的時期, 因為在那時市場的原則性比較強, 排他性和利益至上等原則壟斷和操縱著整個市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人為因素和景觀及制度造成的, 另外當時的物質相對比較匱乏, 在爭搶社會資源, 以及售賣產品的過程中更看重一己私利而不是行業業態。這打破了市場的平衡, 進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行為, 從本質上理解還是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制約, 以致于造成企業規模大就有話語權的現狀, 這在現實狀態下是不符合市場規律和相關要素的原則的, 如果長此以往, 國內的經濟以及企業會很難走出國外, 與之匹敵。只有用國家的強制措施來調節經濟節奏, 才能促使整個市場發展的更為順暢。經濟法得原則來源于古代財稅制度, 但與財稅制度又截然不同, 這從根源上打破了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規律, 改變了社會形態。

二、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作為社會利益的認識基礎, 對社會具有維護作用。階層構成是存在每一種社會形態之中的, 利益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有存在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很難實現調和, 矛盾沖突較大。經濟法的出現為調節各種階層的利益問題, 實現他們順暢發展開辟了重要的條件, 也承擔著一定使命。人類整體利益不能得到全面性保障, 將是社會發展的障礙或者勢頭不穩的表現, 因此, 應尋找任何有效地辦法來保證社會發展勢頭。維護社會穩定并不意味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可以相處甚好, 但如果沒有經濟法在其中發揮作用的話, 一切都是空談。只有確保了人民的整體利益, 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為社會創造財富, 也才能聯合更多的力量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促發全體百姓的創造力, 才能團結起來, 腳踏實地, 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貢獻力量, 也更能將社會主義旗幟引向遠方, 以便早日實現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夢!

三、經濟法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邏輯演進

(一) 市場失靈不利社會整體利益

市場經濟是在內在邏輯的正常性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的體現, 沒有市場壟斷, 就沒有市場的活力, 這是發展的必然屬性。從長遠的角度看, 市場的壟斷是永久存在的, 但這樣會導致市場競爭體制嚴重失靈。經驗給我們答案, 創新力的產生是市場正常發展得來的, 要是市場沒有創新, 那證明它的邏輯機制已經失靈, 壟斷已經產生, 這嚴重阻礙了資源重組的過程, 也為社會整體利益帶來了不良影響。市場失靈造成社會公共產品缺乏有效地共贏, 實現不了市場應有的供需關系, 也導致經濟結構無法優化, 進一步造成社會倒退現象。

(二) 國家干預可避免市場失靈問題

市場失靈帶來的危害很大, 因此, 要有效干預, 干預的辦法之一就是采取國家干預, 即宏觀調控, 國家依靠強制性力量進行市場干預, 可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利用壟斷企業的力量, 在市場最缺乏活力時投注力量予以支持。社會經濟的運行存在一定難度時, 國家要有義務和有能力來拯救市場, 可以采取經濟或者行政力量。在政策領域, 國家的權威最大, 可從財政政策乃至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等方面對市場的失靈現象加以遏制。

(三) 經濟法為國家干預提供法律支撐

任何市場的失靈都是經濟運行出現了問題的表征, 國家及政策從某種意義可以調節這一現象, 但力量較為有限, 而且必須按照相關的法定程序進行。國家的行動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經濟法為一切行動提供了法律支撐, 對市場干預會起到很明顯的效果。經濟法本身可以代替政府, 解決其市場缺位的問題, 同樣因為其公允性, 也避免了政府過分干預, 存在越位的問題。經濟法的保障, 一方面可以讓政府出面把經濟亂象變得合理正常, 一方面又能給市場充分的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活力。

四、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策略選擇

(一) 強化經濟立法及運行原則

促使經濟法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最大的功效, 需強化對經濟法立法的重視程度。當前的經濟環境下, 經濟法發揮著非常著重要, 但是法律也會在市場狀態發生變化后跟著變化, 只有根據現實變化不斷更訂, 隨著市場的需求而制訂, 形成隨時立法的狀態, 才能保證經濟法對市場和相關經濟的發展有所幫助。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提高和促進有所幫助, 也能從側面反映經濟法在社會中的地位。而且經濟法對于規范社會市場, 對市場做出整體性規則以及合理規定有益, 從本質上能讓一切商業交易行為變得更加順暢和有效。

(二) 宣示經濟法中的基本規則

法律規范是根據法律性質而定的, 經濟法自然有其本身的性質, 也反應了法律應有的秩序和特點, 在具體區別上, 有裁判規則和政策基準的差異, 這也為法律的構成以及發展要件提供重要支撐和基礎。所謂的政策基準一定是將政府委會社會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以法律化管理的一種形式。在經濟法中最為基本的準則進行宣示, 以強調經濟法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 也進一步的將經濟法滲透到具體的市場管理中去, 同時平衡和維護社會利益。規則的明確更能將法律有效地執行下去, 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的平穩高速發展提供著力點。

(三) 強化經濟法對社會整體調節

經濟法對社會整體調節的主要表現就在宏觀調控的手段上, 這是政治操控市場和規范市場的重要工具, 在經濟法上也是如此。根據不同經濟運行走勢, 會發現政策的不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差別是十分巨大的, 我們也知道政府的政策對市場起到一種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的作用, 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極大地利好和趨向化的, 而經濟法是法律的一部分, 對于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及過分干預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更何況是正常的經濟行為呢?財政政策的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在對市場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了, 因此很多企業家想要發展仍需關注國家的動態而行動, 其中也包括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影響。只有及時對社會資本作出有力的影響行為, 在合理的引導下, 引導新興產業的開發和發展, 淘汰落后產能, 在吸納外來投資的渠道上會因為產業政策的優勢而發生不一樣的變化, 這也是經濟法的側面效用。通過淘汰落后產能, 吸引投資者入駐, 鼓勵市場不斷擴張, 才能激發我國的經濟形態的發展潛力, 在必要的時候宏觀調控不僅可以救市還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有用價值, 幫助人們向著美好的生活邁進。

五、結語

經濟法的設定對于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有著重要作用, 不僅對經濟調節產生作用, 還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力量支撐下對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產生促進作用, 對市場發展的傾向有著明確而有力的指向, 不僅能保證市場的繁榮, 還能避免產生一頭獨大的市場壟斷, 進而為人們的經濟行為提供較為有力的支撐, 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支助力。本文通過梳理經濟法的發展過程, 不僅闡釋了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認識方面的理論基礎, 還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邏輯和策略作了細致的說明, 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更加直觀的印象, 對經濟法更為重視, 進而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摘要:社會整體利益對于整個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有著重要影響, 因為整理利益一旦被觸犯, 全社會的人必將因此而付出較為嚴重的代價。法律的意義就是更好地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安全, 完整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證。不同的法律代表著不同的利益, 嚴格分明, 又相互影響。經濟發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上采取的是獨特的方式。本文從對經濟法的角度出發, 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進行了理論和方法的探究和討論。

關鍵詞:經濟法,整體利益,社會,維護方法

參考文獻

[1] 覃甫政.論經濟法上的社會整體利益[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 2012.

[2] 王紅芳.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法規制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學院, 2012.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1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的重要性

城市地理國情就是指城市的國土面積、地形地貌特征、地理區域劃分、江河湖泊分布、道路交通布局、城鎮化擴張、工業等生產力分布、人文地理要素等綜合性表達, 是我國基本國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謂的城市地理國情調查指的是通過一定的調查方法, 獲取上訴個方面的具體資料信息, 為城市整體規劃提供依據, 同時進行城市國情調查也是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現階段,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特別是城市化建設不斷的深入, 為了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 不僅需要加強基礎建設,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城市的地理國情, 為城市規劃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為了能夠為城市建設提供有效的幫助, 必須保證城市地理國情相關調查數據的精確性, 而數據的準確與否最大程度取決于測量方法, 城市是人類活動相對頻繁的區域, 對地理國情調查的全面性以及精確性的要求更高, 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 選擇科學的調查手段, 將城市地理要素、空間分布、自然情況等有機的綜合, 為城市規劃提供支持。另外,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 能夠為城市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保障, 是城市應急服務工程的基礎, 同時也能為相關調查統計工作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2 調查城市地理國情的有效方法

2.1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的范圍

作為我國國情調查重要的組成部分,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城市地理國情調查過程中, 調查者往往只對城市地理環境、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分布等與地理相關的內容進行調查,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從廣義上來說,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還應該包括對城市與地理相關的教育程度、科技發展狀態、人文素質、經濟發展等內容的調查。只有保證城市地理國情調查的全面性, 其調查結果才能全面的反映城市地理環境以及這一地理空間內的經濟發展情況, 為城市經濟發展以及基礎建設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在城市地理國情調查中, 為了能夠有效的掌握城市發展情況, 便于城市整體規劃, 為城市空間開發與優化提供依據, 就需要在調查過程中充分考慮城市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經濟開發等因素, 同時對城市人口、文化教育、經濟狀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人均居住面積、城市交通、城市綠化等情況進行掌握。

2.2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的有效方法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涉及面廣, 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協調完成, 屬于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城市地理國情調查過程中, 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空間不協調問題, 具體表現在:城市地理國情調查中相關數據的處理, 而空間聚合數據僅僅代表某一地理區域, 在許多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中就會經常出現空間不協調問題。為了保證地理信息數據結構的完整性, 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相關數據的疊加過程, 對不協調的空間數據建立數據庫, 就需要利用空間插值技術, 對不同單位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在城市人口普查過程中, 也經常遇到空間不協調問題, 統計學家常常通過將嘗試按照地理區域劃分, 將其分為若干個交易地區、服務地區、公共事業區等, 然后按照街區、街區群、調查區域科學的編制調查表。

根據城市地理國情調查工作經驗得知, 對各項調查資料數據進行有機整合分析, 是城市地理國情調查工作的關鍵, 也是調查數據發揮其為城市發展提供依據作用的基礎。從狹義上來說, 城市地理調查在自然學科中定義為:城市土地面積、流域邊界、水文地質等地球物理特征, 但是廣義上還應該包括城市整體的發展情況。將不同領域中不同的調查數據進行合并分析是城市地理國情調查工作中關鍵的環節, 為了解決空間不協調問題, 城市規劃人員、地理學家等共同做了許多的努力與嘗試。通過城市中房屋單元數量、家庭數量、戶數、城市人口、個人信息等, 為城市規劃提供方便。一般來說, 城市人口統計中, 街區群為最小的調查單位, 所以常常以街區群為基本單位制成調查表格。

插值法在城市地理國情調查中的應用, 救治通過分析城市各個街區與道路之間的關系, 獲取相關資料數據, 不僅能夠確保以街區為單位的調查統計插值更加精確, 還需要在有效的人口統計值中, 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空間插值, 消除空間不協調問題, 實現城市地理國情的全面調查。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直接的從聚合的街區群體進行內推, 這樣就可以避免城市地理國情調查過程中內推那些完全在統計范圍之內的街區和那些完全不位于統計范圍之內的街區。借助于以數據點為基礎對于不同街區的內推來決定目標調查范圍之內的房屋單元和范圍區域之內人口的分布從而使普查的范圍更加精確。街區層面的城市人口分布特征數據的輸入要求普查工作者假設一個街區群中的街區人口的特征分布是相同的, 文中提到的普查方法可以為與這些特性相關的人口分布提供更準確的評估。

為了做好城市地理國情調查工作, 首先, 需要做好各級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機構建設, 進一步明確將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納入測繪行政管理范疇, 強化地理國情監測信息的權威性。其次, 加強基礎測繪工作, 在已有的測量結果基礎上, 加強對各類信息數據的整合與分析, 加強對人文、自然等動態要素信息的采集、分析與應用, 建立統一的公共國情信息數據庫;最后, 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 增強城市地理國情調查的活力, 提高整體的調查質量。

3 總結

城市地理國情調查是了解我國基本國情的重要手段, 也是城市整體規劃與建設的基礎, 通過地理國情調查, 能夠全面的掌握城市地理環境、人文基礎以及經濟發展狀態, 為城市建設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具體城市地理國情調查中, 不僅需要利用先進的地理測繪技術以及相應的設備, 還需要充分的考慮個方面因素, 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配合, 協調完成整個調查任務。

參考文獻

[1]羅祖.淺談城市地理國情調查[J].城市建設理論.2013, 14 (32) :255-256.

[2]李紅剛.淺談GIS系統在地理國情中的重要作用[J].城市建設.2013, 36 (21) :102-103.

[3]王道良.淺談地理國情監測[J].安徽建筑.2012, 14 (7) :471-472.

社會調查的分析方法范文第6篇

首先是由于機械設備老化、維護不利而造成的突發性失靈, 這很容易導致人為的錯誤發生。

第二是化工廠內對設備的管理不周, 化工原料是不安定元素, 且一些敏感化學物質會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自我分解, 與溫度反應形成危險物質并造成明火。這是化學罐內部發生火災的原因, 所以管理人員應該積累豐富的化學物品管理知識, 定期檢查化學危險品的活性狀態, 避免自我分解、自我反應等化學聚變狀況的發生。

第三種也來自于化學原料的化學反應變化。有機液體由于沸點過低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 如果外部環境溫度上升, 它的分解熱值就會隨之升高, 使容器內積蓄大量的高熱液體, 產生氣壓, 容器就很容易開裂從而造成液體噴涌, 這些液體如果噴射到一些危險地帶就會引起火災和爆炸。

二、化工火災事故發生時的現場特征

(一) 火災影響面積大

2015年, 天津濱海新區碼頭危險化學品發生爆炸, 這起事故的爆炸起因來自于廠內的危險化學品。廠內沿途的所有管線都遭受了嚴重的爆炸斷裂損傷, 且車間和罐區經歷了長達10小時15次的連續爆炸。如此巨大的且具有覆蓋性和連續性的爆炸燃燒為火災現場的事故調查取證認定帶來了諸多困難。

(二) 現場取證證據損毀嚴重

2015年8月12日, 天津濱海新區碼頭危險化學品發生爆炸?,F場中心點被完全破壞且形成積水湖, 火災現場中的物品、設施也已經面目全非, 由于事故過程中發生了多次爆炸, 所以在之后的取證調查中根本無法提取到能夠反映第一爆炸現場的證據試樣, 因此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也是火災事故調查的難點所在。

(三) 現場直接目擊證人少

化工火災往往都是伴隨突發情況發生的, 而且起火爆炸所需時間短, 經常讓廠內工作人員猝不及防。2005年中國石化吉林分公司的雙苯廠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由于事件發生在下午13時許, 現場工人全都處于工作狀態, 火災爆炸事故的突然發生讓工人無法及時逃生, 造成8名工作人員當場死亡。而許多輕傷人員由于遠離爆炸現場或在室內, 也無法給出第一火災爆炸現場的確切情況。

(四) 化工生產過程復雜

所謂化工廠生產過程復雜就是指各種化工原料的生產方式多變, 且條件要求和工藝要求都相對繁瑣, 而且操作控制點不計其數。在2013年, 美國路易斯安那就發生了一起有機物質硝化物生產設備爆炸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一個具有多反應器配置的獨立單元存儲容器, 當它進行間歇操作時, 儲存槽中的四硝基甲烷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而大量積累, 最后引發了它在中和池的劇烈反應, 引起爆炸。

三、化工火災事故調查方法分析

(一) 假設推理

1. 概念

假設推理是出自于美國消防協會的一種火災調查的科學方法。它立足于火災調查人員收集事實真相的來源, 并通過檢驗進行各種假設, 是基于現有成熟原理進行火災發生的可能性的一種評估過程。假設推理常常用于一些火災現場無法收集完整數據或者數據與事實發展出現矛盾的情況。但是從它的假設推理理論角度講, 還是應該盡可能多的收集數據才能幫助調查人員更深層次的了解真相, 作出合乎常理的假設, 最后自圓其說。所以整個假設推理過程一定要符合數據并與事實相吻合, 并且是基于化學、物理和火災動力學的合理理論解析, 再借助現場可搜集到的有效證據來確定起火點, 從而找到可能首先引起火災的化學物料。如圖1.

如圖1為假設推理的步驟示意圖, 在認清火災現場所發生問題和數據收集歸納的基礎上, 才能假設起火場景, 并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檢驗場景發生實施與實證是否吻合, 做到對現場證據與所支持理論的認同或駁斥, 最后明確選擇最終假設, 并予以認定。

2. 確定起火點

假設推理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 以證實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以2007年北京某化工廠的儲罐火災爆炸事故為分析基礎, 在假設推理起點就需要具備認知需求, 定義所假設的起火點位置, 明確中心, 然后大范圍收集資料。例如現場罐區的資料、火災前的儲罐狀況和火災發生時周圍儲罐的變化等。在實際操作中, 要對周圍儲罐進行檢查、挖掘, 并以假設的角度重建火災事發現場, 借助證人證物和消防救援人員的信息、監控資料等等來尋找火災現場疑點。假設推理要建立多個可能, 因為在推理過程中可能會隨時推翻假設并建立新的假設, 所以在檢驗假設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問題。針對北京化工廠儲罐爆炸而言, 就要提問例如起火點是否有足夠能量的點火源;可燃物存在的證據是什么;起火點可燃氣體的可燃濃度是多少;假設中的沖突矛盾如何解決等問題。在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后, 就可以選擇可能性最大的假設方案, 并圈定起火區域進行最終的起火點位置核查, 形成合理答案。

(二) 基于火災痕跡的調查分析

如果不能通過有效證物、人證或推理假設來對事故進行調查分析, 就應該嘗試借助火災現場的天然實證———火災破壞痕跡來識別火災事發時的現場環境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 也就是說火災環境的變化與火災及化工設備材料的相互復雜作用的結果有關。另一方面, 也可以根據滅火時的火勢來判斷火災痕跡背后的火災行為, 所以火災痕跡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三大方面:火災行為、材料的熱響應效應以及滅火作用。

1. 火災行為

通常情況下, 起火點區域的破壞程度最嚴重, 尤其是化工火災這種特殊燃燒形式。從燃燒的幾何形狀分布、類型、通風途徑和輻射反饋范圍來看, 火災的燃燒環境可能完全不同, 這也是影響火災行為的主要因素。比如說中和池火災、儲罐破裂噴射火災、火球等等。在火災事后現場可以根據火災環境的不同來分辨火災痕跡, 根據痕跡的不同推理火災現場的起火點位置。在2012年的英國班菲爾德油庫火災爆炸事故中, 火災調查人員就根據火災痕跡繪制了事發現場圖, 證實了火災事發時的具體環境和起火點位置, 幫助火災調查組順利完成事故調查分析。如圖2.

2. 材料熱響應效應

化工廠由于化工原料多, 所以設備材料也多樣化且性質各不相同, 而不同材料對于火災的熱輻射效應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火災發生之前就應該充分了解各種材料的熱響應效應。比如說, 有機材料就分為炭化與非炭化。一些木材與纖維素材的設備材料會在火災發生時變為炭焦形態, 熱塑材料則不會形成炭焦, 而是在燃燒后融化并形成融滴。反觀金屬則會在火災中出現變色、氧化、蠕變和融化等一系列變化過程。所以在火災事故現場調查分析時, 如果能理解各種材料的熱響應狀態變化, 就有助于判斷火災發生的態勢、時間和起因, 更有利于調查時對火災現場熱環境的描述。

四、結語

目前我國關于化工領域火災事故的調查技術還依然屬于初級發展階段, 在應對復雜火災情況時依然缺乏獨立的客觀見解和科學的分析方法, 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階段, 一定要構建標準, 成立技術體系, 深入火災現場發現化工火災的形成機理與本質特征, 做到火災事故調查的系統化。

參考文獻

[1]康九東, 藍啟潤.一起化工企業靜電火災事故的調查[J].消防科學與技術, 2013, (11) .

[2]劉夢彬.論化工火災事故調查[J].山西建筑, 2015, (04) .

上一篇:營銷自動化解決方案范文下一篇:專業主義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