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糖尿病中藥范文

2023-09-17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28 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是此次研究對象, 將這些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均有64例, 對照組的患者有男性31 例, 女性33 例, 最小43歲, 最大65 歲, 觀察組有男性30 例, 女性34 例, 年齡41~63 歲。

1.2 診斷標準

全部128 例患者均接受了飲食控制, 使用降糖藥物治療, 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低于6.1 mmol/L水平。①此次診斷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85 年制定的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 ②患者臨床存在早飽、 厭食等癥狀;③飯后12 h胃內有食物滯留;④使用胃鏡對患者進行檢查, 排除其他病變。

1.3 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的是中醫診治, 根據以下辨證方法進行用藥治療。 ①有吞咽障礙, 體質困重, 痰多, 苔粘, 屬于脾虛痰凝型癥狀, 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治療 (主方為黨參15 g, 法半夏10 g, 炒扁豆12 g, 白術10 g, 陳皮6 g, 茯苓15 g, 甘草6 g, 厚樸15 g, 神曲12 g) 。 ②患者吞咽困難, 喜歡喝冷飲, 情緒不佳, 胸部灼熱, 屬于肝胃郁熱型癥狀, 可使用玉女煎加減治療 ( 主方為生石膏30 g, 赤芍12 g, 熟地黃12 g, 麥冬12g, 黃柏10 g, 知母10 g, 牛膝12 g, 枳殼10 g) 。 ③患者胃部脘痛, 氣短、食欲不佳, 大便稀薄。 是脾胃虛弱型, 要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主方為黨參15 g, 陳皮6g, 黃芪15 g, 柴胡9 g, 白術12 g, 當歸9 g, 甘草6 g, 升麻6 g) 。 ④患者惡心嘔吐、目眩、咳痰不順暢、便秘屬于痰濕內阻型, 要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治療 (主方為茯苓15 g, 蒼術10 g, 薤白10 g, 法半夏12 g, 甘草6 g, 陳皮9 g, 枳實10 g, 生姜10 g) 。 ⑤胸脘痛, 苔薄色白, 食欲不佳, 是肝氣郁滯型, 用四逆散合越鞠丸加減 (主方:白芍12 g, 川芎10 g, 柴胡10 g, 香附10 g, 神曲10 g, 枳實10 g, 郁金10 g, 甘草6 g) 。 這些是患者的主要中醫辨證類型, 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來使用針對性的藥材煎服, 每服藥都要煎煮2 次, 2 次/d, 在煎藥時, 煎熬15 min需要再次加水800 m L, 再次煮沸15 min, 晾涼口服, 每天使用該方式治療2 次。 對照組接受嗎丁啉治療, 20 g/次, 3 次/d。 對兩組的治療進行監測, 1 個月后測量空腹血糖水平狀態, 記錄患者的各項指標。

1.4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患者的癥狀消失, 使用胃鏡檢查, 其不存在擴張癥狀, 蠕動正常進食12 h后, 無食物滯留;有效:臨床癥狀消失, 胃部蠕動正常, 排空正常, 進食12 h有部分食物置留;無效:癥狀無變化或惡化, 進食12 h, 食物不消化。

1.5 統計方法

所有臨床資料輸入計算機, 采用SPSS 17.0 數據統計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 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根據觀察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要比對照組高, 病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 兩組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中醫治療后, 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 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 結果表明, 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 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是因為內分泌系統紊亂所導致的疾病,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 該疾病在全球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目前我國已經達到了1%~1.3%的發病率, 胃輕癱在糖尿病消化系統并發癥中比較多見, 該疾病是患者的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胃蠕動功能減弱疾病, 患者的胃部排空有障礙;臨床中使用西醫治療主要是對其胃動力進行調節, 效果不佳。 糖尿病胃輕癱最初是1958 年Kassander提出來的,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高發并發癥, 和患者的糖尿病病情有直接聯系, 患者還會出現胃部排空障礙和延遲、機械性梗阻等癥狀, 目前對于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病機制研究還不清楚, 和患者的高血糖、神經病變等有直接聯系, 臨床中患者會有惡心、厭食、噯氣、餐后癥狀加重等表現, 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 而且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極其不利。

根據研究和數據顯示, 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都出現了胃輕癱癥狀, 有半數的醫生認為患者的病情和胃腸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直接聯系, 因為患者的體內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下, 其迷走神經容易出現病變導致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腸張力下降, 患者的胃部蠕動速度變緩, 胃排空速度降低, 胃酸減少。臨床中患者就會出現胃部疼痛、噯氣、飽腹感等表現。為張力下降后患者的胃內食物滯留情況比較嚴重, 所以病情的控制難度加大, 而且這些癥狀還讓患者的低血糖情況時有發生, 這樣對血糖的控制來說極其不利。血糖波動會讓胃輕癱癥狀加劇, 形成惡性循環, 導致了患者的病情不斷惡化。

此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的患者使用了辨證分型治療, 共有64 例患者, 分為5 型, 其中脾虛痰凝型和肝氣郁滯型為多, 共34 例, 占52.3%, 說明脾虛痰凝是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發病主要原因, 在治療的時候, 應該選擇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的治療方式, 并且結合患者的臨床病情程度來使用藥物增減治療。 根據臨床研究顯示,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以及西醫治療對該疾病的效果均有效果, 中醫治療后, 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 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 結果表明, 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 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 說明中醫治療的優勢比較多。

4 結語

研究表明了糖尿病胃輕癱和植物神經損傷聯系緊密, 患者的發病是因為胃蠕動減緩, 飲食和降糖藥物無法順利吸收, 導致了病情惡化, 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醫治療糖尿病和慢性并發癥是我國對糖尿病治療的一項新研究, 也是中醫特色治療, 經過多代醫療者的研究和努力, 在臨床中中醫辯證治療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形成了可靠的體系。 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糖尿病程度和胃輕癱程度相輔相成, 需要同時進行治療, 中醫始終堅持辯證施治的道路。

根據該文的分析了解到, 中醫中藥對于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效果好, 患者的不良反應少, 臨床中治愈率高, 所以非常值得進行推廣使用, 緩解患者的癥狀, 改善生活質量, 提高生存質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接受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根據2011年6月—2013年6月該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來進行研究分析, 將這些患者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中醫中藥治療, 對照組使用常規西醫治療。兩組患者接受治療1個月后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根據觀察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要比對照組高, 病情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 兩組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中醫治療后, 患者癥狀緩解率是95.3%, 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率是51.6%, 結果表明, 中醫治療要比西醫治療優秀, 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結論 臨床中使用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效果要優于西醫治療, 臨床中患者接受中醫中藥治療后, 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獲得了較好的治愈率, 臨床應該進行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中藥,糖尿病,胃輕癱

參考文獻

[1] 孫玉霞.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 2013 (7) :2072.

[2] 杜紅飛.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近況[J].蛇志, 2009 (1) :24-29.

[3] 黃東梅, 鮑繼春.中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新應用[J].海峽藥學, 2008 (5) :94-97.

[4] 趙晶, 王旭.中醫對糖尿病胃輕癱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26 (1) :4.

[5] 高燕.酒精調制龍血竭在神經外科壓瘡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 2008, 11 (11) :123.

[6] 張素梅, 孫群.皮膚創面無機誘導活性敷料治療糖尿病合并壓瘡[J].護理學雜志, 2009, 24 (23) :41-42.

[7] 丁菊萍, 孫承華.龍血竭治療Ⅱ期壓瘡的效果觀察[J].天津護理, 2008, 6 (6) :339.

[8] 吳嘉.用藻酸鈣鈉鹽和基因肽聯合治療老年II III期壓瘡的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 2007, 6 (5) :18-19.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1 月—2013 年12 月該院共選取了90 糖尿病并發癥患者, 最小患者49 歲, 最大患者73 歲, 共有男性69 例, 女性21 例, 病程5~19 年不等。 有45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20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 15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 10 例糖尿病心肌病變患者?;颊吲R床中表現為三多癥狀, 血糖入院時均控制困難, 空腹狀態為8.3~10.5 mmol/L。

1.2 方法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素體陰虛, 五臟柔弱, 或者因飲食不加節制, 過食肥甘, 情志失調, 勞欲過度, 而導致腎陰虧虛, 肺胃燥熱;病機重點為陰虛燥熱, 而以陰虛為本, 燥熱為標;病延日久, 陰損及陽, 陰陽俱虛;陰虛燥熱, 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滯, 血行澀滯而成瘀;陰損及陽, 陽虛寒凝, 亦可導致瘀血內陽。 本次研究中的90 例患者, 多為素體陰虛體質, 在患者入院后, 在積極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礎上, 對不同并發癥表現的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中藥用藥方面, 則多以益氣滋補為主。

2 結果

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 臨床中的癥狀均有線束的改善, 血糖控制平穩。

3 體會

3.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

該類并發癥在糖尿病并發癥中比較多見, 患者的肢體有異常感覺, 出現不明緣由的疼痛和麻木癥狀。 我院在治療此類患者時, 除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外, 還給予患者雙紅通的中藥治療, 雙紅通的主要成分為紅花、紅參和麥冬, 在本次研究中所用為三九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雙紅通注射液, 90 m L加入500 m 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 1 次/d, 3 周為1 個療程[2]。 對患者的治療前后感覺情況和神經傳導速度進行記錄, 結果顯示, 治療后, 患者的肢體癥狀有顯著的改善, 無惡化趨勢, 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加快, 和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因為血糖水平過高導致的并發癥[3], 所以臨床中的治療應該針對血糖水平進行控制, 我院使用胰島素來對患者進行治療, 結合滋補的雙紅通注射治療, 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2 糖尿病腎病患者

糖尿病腎病是腎臟微血管發生病變所導致的疾病, 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 就會發展為腎小球硬化, 逐漸演變為腎衰竭, 糖尿病腎病患者初期的癥狀不明顯, 通過尿檢可以發現, 該疾病的治療應該以減輕基底膜增厚為重點, 對系膜增生進行抑制, 現在研究顯示, 黃芪能夠對糖尿病腎病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該院對該類患者也是采取黃芪和其他藥物進行治療, 如水蛭、地龍等, 結果顯示, 患者接受治療后, 蛋白尿的癥狀有所緩解, 肌酐水平下降, 腎小球系膜增生和硬化情況得到了控制, 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緩解[4]。

3.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危害性很大的糖尿病并發癥, 患者致盲幾率極高。 現在研究認為是患者的長期高血糖狀態, 導致了糖代謝中間產物對細胞造成的損傷, 患者的血粘度高, 血脂高, 眼部小血管受到了危害, 所以治療的時候要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 使用水蛭注射液調整患者的微循環, 結合凝血益明丸治療, 該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顯示[5], 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愈率比較高, 此次該院將水蛭注射液和凝血益明丸聯合使用, 患者的血流情況得到了調整。

3.4 糖尿病性心肌病變

患者的高血糖狀態導致體內代謝異常, 心肌細胞功能受到影響, 患者自身無心血管疾病, 但是因為心肌細胞和微血管的病變, 所以導致了患者的心臟舒張和收縮功能異常, 這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肌病變的基礎因素[6]。 此次研究中, 我們對患者提供了加味核桃承氣湯治療, 調整心肌轉運葡萄糖的能力, 對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起到了幫助, 保護心肌細胞不受到損傷[7]。

3.5 根據研究顯示, 有許多的中藥都能夠降低患者以及動物實驗時的空腹血糖水平, 比如桑葉、茶多酚、黃連等等。

4 天然藥物對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作用

①降低血脂。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并發癥, 患者因為脂質代謝異常而發病。 研究顯示, 冬蟲夏草可以提取出多糖成分CS2F30, 通過口服給藥能夠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 還能夠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 在Park等的試驗中, 從刺楸皮中提取了7 中化合物, 對小鼠使用后, 刺楸皂苷A能夠發揮出抗糖尿病的活性, 對膽固醇和血脂活性也有降低效果。

②改善血液流變性。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嚴重, 微血管病變后會出現基膜增厚的情況, 還會存在微循環紊亂癥狀, 這是患者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Valensi等的研究中顯示, 香葉木苷可以讓糖尿病患者的毛細血管對白蛋白的通透性得到改善。

③清除氧自由基。 氧化脂質水平過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個特點, 自由基增加會讓患者的并發癥出現以及惡化。 茶多酚是從綠茶中提取出來的, 可以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 對細胞抗氧化酶起到激活的效果, 能夠作為輔助治療藥物。 洋蔥和茶葉中可以提取出槲皮素, 能夠對抗過氧化氫誘導的2 型糖尿病患者淋巴細胞的氧化損傷。

④改善血管的舒張功能。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并發癥引起了患者的死亡或殘疾, 研究顯示, 金雀異黃素能夠抵抗葡萄糖介導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飾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 該物質是黃酮化合物, 他對患者血管內皮細胞能夠發揮出修復效果。 在Huang等的研究中, 為糖尿病患者使用銀杏葉提取物 (EGb761) 治療了三個月, 顯示, 患者的紅細胞丙二醛血凝度降低, 紅細胞的結合能力提升, 患者的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得到了改善。

現在臨床中使用中藥進行糖尿病和糖尿病并發癥的治療還并不是十分的先進, 很多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對表面現象以及機理進行推測, 還不能夠進行深入的藥理和治療研究, 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合并癥的時候, 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治療觀念非常重要, 應該對糖尿病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研究進行深入, 讓中藥的治療效果得到大家的關注, 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 中藥治療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需要我們不斷的堅持, 不斷的完善和改進。

此次研究中我們對中藥治療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 臨床中的癥狀均有線束的改善, 血糖控制平穩。 對不同病癥類型的患者使用不同的中藥治療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 對糖尿病患者接受中藥治療的相關問題進行總結歸納。方法 根據2010年1月—2013年12月該院的90例糖尿病合并并發癥患者來進行研究分析, 患者的并發癥有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肌病變等, 根據患者的病癥類型不同采取針對性中藥治療, 總結歸納臨床治療體會。結果 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后, 臨床中的癥狀均有線束的改善, 血糖控制平穩。結論 此次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合并并發癥, 采取中藥治療方式后, 患者的癥狀都有所緩解, 病情控制良好, 治療效果理想。

關鍵詞:中藥,糖尿病并發癥,臨床體會

參考文獻

[1] 陳蜀晉.黃連相關中藥復方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觀察[J].求醫問藥, 2013, 11 (3) :4-5.

[2] 陳劍秋, 石志蕓, 王文建, 等.雙紅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中成藥, 2002, 24 (8) :601-602.

[3] 高志揚.降糖化瘀方對糖尿病血糖及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的臨床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25 (1) :20.

[4] 芮菁.中藥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藥材, 2004, 27 (4) :299-230.

[5] 鄧海先.寧血益明丸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遠期療效分析[J].中成藥, 2003, 25 (3) :209.

[5] 黃炎.川芎嗪對糖尿病大鼠視網膜保護作用的機制[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2, 18 (5) :18.

[6] 鄧常青.三黃降糖方對糖尿病大鼠心肌Glur4 m R-NA表達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2, 18 (6) :35.

[7] 吳季婷, 岳寶榮, 韓紀芹.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臨床治療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 2010 (11) :8-9.

[8] 茶向君.祛痰利濕、活血祛瘀類中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4 (3) :59-61.

[9] 鮑英杰.新納洛配合中藥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 2012, 5 (3C) :72-73.

[10] 韓莉.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 2011 (30) :13-14.

[11] 張海燕, 鄔偉魁, 李芳, 等.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 18 (4) :260-264.

[12] 梅莎莎, 宋恩峰.中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的Meta分析[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 13 (4) :45-47.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選取的所有研究對象選自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該院就診的45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同時排除了伴有嚴重的肝臟疾病患者、嚴重心血管疾病、原發性腎臟疾病患者、發熱或感染患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F將該院45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向隨機分為治療組(23例)和對照組(22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7例;患者年齡40~71歲,平均(55.7±8.4)歲;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13.1±5.1)年;早期糖尿病腎病病程最長7年,最短3個月。對照組中男15例,女7例;患者年齡最大39~72歲,平均年齡(54.1±8.3)歲;糖尿病病程最長22年,最短9.8年,平均病程(11.7±1.2)年;早期糖尿病腎病病程最長8年,最短4個月。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飲食指導、糖尿病健康教育、適當有氧運動等常規綜合治療,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合理控制血糖水平,確?;颊呖崭寡?FPG)維持在7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2 h PG)低于10 mmol/L。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壓,應該給予降壓藥物治療,確?;颊哐獕壕S持在130~140/80~90 mm Hg左右。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益氣養陰活血中藥治療,具體中藥方如下:太子參30 g,黃芪30 g,丹參20 g,芡實15 g,金櫻子15 g,大黃10 g,桃仁10 g,水蛭5 g。如果患者腰酸乏力,需要添加杜仲20 g,川續斷20 g;如果患者伴有明顯水腫癥狀,需要添加大腹皮20 g,茯苓20 g,澤瀉20 g;如果患者口干口苦,需要添加葛根20 g,蘆根30g;如果患者頭暈耳鳴癥狀,需要添加枸杞子30 g,菊花10 g。將上述中藥加適量清水煎煮取400 m 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連續治療3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的UAER(尿微量蛋白)、BUN(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指標情況。

1.4 統計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選擇SPSS 15.0,采用χ2檢驗兩組計數數據,采用t檢驗兩組計量數據,以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3%)相對于對照組(68.2%)明顯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的BUN及UAE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主要是基于消渴病基礎發展來的,中醫學者認為糖尿病腎病應該屬于祖國中醫學中“消腎”的范疇,主要是因為機體氣陰兩虛,久病導致體內淤血阻滯,氣陰兩傷,長時間消渴所致[4]。因此早期糖尿病腎病發病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氣虛血淤,因此建議采用補腎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該研究中,通過對治療組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3.1%,而且治療組患者血液流變學等各項指標相對于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且相對于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這與多個文獻研究的結果均一致[5,6]。均表明了益氣養陰活血法的優勢所在。在益氣養陰活血法中,其方劑組成中,太子參具有補氣養陰生津、健脾益腎之功效;黃芪具有補氣、活血等功效;丹參、水蛭、桃仁等可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金櫻子、芡實等可達到固精收澀、健脾益腎等作用;大黃可達到蕩滌腸胃、清除邪蟲以及通利逐瘀等效果。通過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7],黃芪能夠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并幫助患者調節血脂、血糖等水平,此外,還具有利尿、抗氧化、消除蛋白尿的作用;丹參、水蛭、桃仁等也有利于促進微血管擴張,降低患者高凝、高灌注狀態,減少腎小球高濾過,有效改善腎臟微循環,改善蛋白尿,抑制腎纖維化病變,有利于延緩患者腎功能減弱進程[8]。大黃具有抗炎抑菌、抗凝血、促進氮代謝、降低血小板集聚以及血小板黏附等作用,可進行雙向免疫調節,有效抑制血管緊張轉化酶,降低患者血脂[9,10]。眾多中草藥可以達到益氣活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采取益氣養陰活血療法,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明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對患者腎臟起到保護的作用,穩定患者病情,值得推廣。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益氣養陰活血中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5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在常規飲食運動治療以及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益氣養陰活血中藥治療)和對照組(采用常規的飲食運動治療以及常規西藥治療),對比分析法輔助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療效。結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3%)相對于對照組(68.2%)明顯偏高(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的BUN及UAE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 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采取益氣養陰活血療法,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明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對患者腎臟起到保護的作用,穩定患者病情,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糖尿病腎病,益氣養陰活血,中藥治療,臨床分析

參考文獻

[1] 吳瑞,崔文旺.益氣養陰活血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0例[J].河南中醫,2013,33(11):1923-1924.

[2] 郭家安,王紅燕.益氣養陰補腎活血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3,28(9):1348-1349.

[3] 鄭杰.益氣溫陽法治療糖尿病腎病水腫40例[J].河南中醫,2014,34(2):298-299.

[4] 王穎輝,趙進喜,王世東,等.中醫藥干預對早期糖尿病腎病證素演變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2,53(20):1759-1763.

[5] 劉大文,郭俊杰,郭鵬云,等.腎永安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0):312-314.

[6] 楊波,辛傳偉,黃萍,等.消渴平合劑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2,47(10):709-710.

[7] 顧恪波,何立麗,王遜,等.黃芪及其提取物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11):2326-2329.

[8] 曾翠青.益氣活血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8):4881-4882,4884.

[9] 宋純東,任瑞英,薛黎明,等.益腎活血方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腎組織JAK2/STAT3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8):847-849.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共計60 例作為研究對象。 全部滿足世界衛生組織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全部患者都存在手足麻木、疼痛等癥狀, 且伴有淺感覺明顯減退現象, 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存在障礙, 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將60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入住該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平均分成兩組, 對照組患者共計30 例, 男性患者17 例, 女性患者13例;年齡范圍為35~72 歲, 平均年齡 (53.7±4.3) 歲;該組患者糖尿病病程0.7~25 年, 平均病程 (6.42±2.8) 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程0.5~5.2 年, 平均病程 (4.2±1.2) 年。實驗組患者共計30 例, 男性患者共計19 例, 女性患者共計11 例;年齡范圍為32~76 歲, 平均年齡 (51.4±5.8) 歲;該組患者糖尿病病程1.7~19 年, 平均病程 (7.3±2.6) 年;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程0.3~7.2 年, 平均病程 (3.4±2.1) 年。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使用一般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即通過口服降糖藥物加彌可保500 μg、654-2 注射液10 mg各加入生理鹽水250 m L進行靜脈滴注。 對照組患者僅使用常規藥物治療。

1.2.2 中藥浴方法使用該院制劑中藥浴液 (由當歸30 g, 紅花30 g, 黃芩10 g, 丹參40 g, 桂枝20 g, 川芎20 g, 桃仁25 g, 組成) 50 m L加熱水 (水溫達40~45 ℃) 至沐浴桶內, 首先把手和腳進行揉捏、按壓發熱約10 min, 再將雙腳泡入裝有藥水的桶內進行浸泡20 min。 雙臂則在進行足浴的同時, 將藥水用毛巾包裹濕敷雙臂, 保持毛巾溫度, 隨時更換毛巾, 使用毛巾進行熱敷的時間與足浴時間相同, 每日進行1 次。

1.2.3 手足部穴位按摩中藥浴后, 進行手足部按摩。 根據病變的部位在手和足相應的“基本反射區”、“癥狀反射區”、和“關聯反射區”穴位內進行按摩。 每次按摩手部和足部前, 先按摩左手的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基本反射區穴位, 后按摩左足基本反射區穴位[2,3], 此后, 按摩右手基本反射區穴位, 后按摩右腳基本反射區穴位, 共按摩5 min。 癥狀反射區穴位按摩的順序為:先左手、左足, 后右手、右足;按摩關聯反射區穴位的順序為:先左手、左足, 后右手、右足;3個區域按摩方向為向心性, 以利于血液循環。 按摩的時間一般30 min即可。 按摩的力度以感覺有痛感才有療效, 然后施力力度逐漸加重或減輕。 每日按摩1 次, 30 d為1 個療程, 3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所有治療病例均進行全程的觀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整體治療效果; 測量經過治療前后尺神經、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 使用美國牛津公司制造的五通道肌電誘發電位儀針對尺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進行檢測。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指端疼痛、麻木、乏力狀況明顯好轉, 患者夜間睡眠質量提高, 腱反射情況正常, 肌電圖平均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好轉:指端疼痛、麻木、乏力癥狀減輕, 夜間睡眠質量稍有提高, 腱反射情況正常, 肌電圖平均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無效:指端疼痛、麻木、乏力癥狀沒有改善, 夜間睡眠依然較差, 腱反射情況無變化, 神經傳導速度不存在加快情況, 甚至有所減慢??傆行轱@效和好轉之和。

1.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 χ2檢驗, 若P<0.05, 則表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顯效9 例 (30.0%) , 總有效率為66.7%, 實驗組顯效14 例 (46.7%) , 總有效率為90.0%;實驗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見表1。

2.2 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結果對比

經過治療后, 兩組的神經傳導速度都較接受治療之前有所增加, 且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該兩組上述指標對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如表2 所示。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表示P<0.05。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中醫 “痹證”、“消渴”的范疇, 其發病原因為消渴日久, 陰津耗傷, 無以載氣, 氣血無力鼓動, 血行不暢阻于脈絡, 脈絡失養導致[4]。 通常使用西藥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 借助皮膚的傳導及吸收功能和皮膚對熱的傳導功能, 在局部皮膚使用藥物, 加以配合按摩, 實現全身調理和局部使用藥物相結合, 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5]。

該院配制的中藥浴液中, 所使用的黃芪、當歸益氣活血;丹參、川芎、紅花活血祛瘀, 桂枝舒筋通絡。 熱量和藥物同時作用于手、足部, 使局部血管出現擴張, 可以促進患者體內血液循環速度加快, 血管內的血液流量也明顯增加, 身體各組織代謝物增加, 藥物通過透皮吸收作用, 也能使患者局部和全身的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明顯的提高[6], 進而實現明顯的治療效果。

姚慶春等研究[7]認為, 通過按摩患者手足部的經絡、穴位, 可以達到舒筋活血, 調和氣血, 協調臟腑, 平衡陰陽的效果。 腎、腎上腺反射區作為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部位, 通過刺激涌泉穴 (相當于腎反射區) , 可以達到補腎益氣, 填精益髓的效果。 該研究結果顯示, 經過治療, 在總有效率上, 實驗組為90.0%, 明顯優于對照組 (66.7%) , 這和魯銘等研究[8]結果基本相符;此外, 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神經傳導速度在治療后全部得到明顯的改善, 且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又和張文靜等研究[9]結果基本相符, 說明中藥浴配合手足部穴位按摩,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 中藥浴配合手足部穴位按摩治療方法, 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PN) 患者比較成功的治療手段, 應當在臨床大力推廣和使用。

摘要:目的 探討和研究中藥浴配合手足部穴位按摩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 (DPN) 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60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平均分成兩組, 對照組使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 實驗組在使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的基礎上, 使用中藥浴配合手足部穴位按摩法進行治療12周, 并將兩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在總有效率上, 實驗組為90.0%, 優于對照組 (66.7%, P<0.05) ;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神經傳導速度在治療后全部得到明顯改善 (P<0.05) , 且實驗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使用中藥浴配合手足部穴位按摩手法, 促進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效果, 明顯好于使用單純的西藥治療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中藥浴,手足穴位按摩

參考文獻

[1] 司世雷.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 2012, 9 (17) :285.

[2] 韋秀英.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現狀[J].醫師進修雜志, 2012, 23 (5) ∶54-56.

[3] 蕭燃, 蕭宇.常見病癥手足部按摩速效療法[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7-14, 270-273.

[4] 俞琦, 邵雪英, 胡麗珍.足穴推拿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5, 12 (5) ∶325-326.

[5] Sajedi Firoozeh, Kashaninia Zahra, Hoseinzadeh Samaneh, et al.How effective is Swedish massage on blood glucose level in children with diabetes mellitus[J].Acta medica Iranica, 2013, 12 (3) :476-477.

[6] 劉燕平, 李金花, 徐玉梅, 等.中醫綜合治療護理技術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 2008 (9) :273.

[7] 姚慶春, 趙秀云, 夏艷麗, 等.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60例臨床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4 (3) ∶240.

[8] 魯銘, 李少英, 章莉.中藥沐足治療護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湖北中醫雜志, 2009, 11 (3) :196.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該院114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擇取時間為2012 年3 月—2014 年5月,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WHO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國際協作研究的診斷標準[2],均具有肢體和運動神經病變表現,通過肌電圖檢測,顯示神經傳導出現障礙。將伴有嚴重原發疾病患者、對該研究中藥物過敏患者、其他原因導致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排除。 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法隨機分組,一組為對照組(57 例);一組為觀察組(57 例)。 對照組:該組患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6∶31,年齡46~74 歲, 平均年齡(60.13±2.14) 歲, 糖尿病病程2~13 年,平均(7.24±1.13)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6 個月~6 年,平均(3.25±0.11)年。觀察組:該組患者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5∶32,年齡47~74 歲,平均年齡(60.83±2.76)歲,糖尿病病程3~13 年, 平均(7.77±1.82) 年, 周圍神經病變病程8 個月~6 年,平均(3.69±0.43)年。 觀察組和對照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資料對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治療期間, 均給予基礎治療,其中包括給予患者降壓藥物,調節患者飲食,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功能運動計劃,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7.3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1.1 mmol/L,避免發生低血糖現象。 對照組:采取口服西藥甲鈷胺(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21,規格:0.5mg/片)治療,1 片/次,3 次d,連續治療兩周。 觀察組:采取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治療。 中藥熏洗方法:其藥物組成包括桂枝、姜黃、路路通、川芎、紅花、赤芍、伸筋草,以上藥材各取30 ,將藥材加入4000 m L水中浸泡,浸泡30 min后進行煎煮,煮沸后將藥材和藥液倒入木桶中,然后囑咐患者將病變部位充分暴露于木桶上,當藥液溫度降至38~42 ℃左右時, 囑咐患者將患肢浸泡于藥液之中,10 d為1 個療程。 針灸治療方法:針灸穴位選擇包括肝俞、肺俞、足三里、關元、氣海等,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可適當增減針灸穴位。 在針灸治療前,對患者相應穴位及周邊皮膚進行消毒, 并根據患者的穴位選擇毫針,針灸方法如下:(1)捻轉法,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食指、拇指和中指捏緊針柄捻轉;(2)提插法,將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中指固定針身,拇指和食指捏緊針柄反復提起插入。 以上兩種針灸方法均需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定,針灸治療1 次/d,針灸治療結束后幫助患者揉捏穴位,以放松肌肉[3]。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經過治療后, 比較其治療前后的正中神經以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 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3.2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消失,臨床癥狀綜合積分降低90%以上。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臨床癥狀綜合積分下降70%以上,90%以下。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臨床癥狀綜合積分下降30%以上,70%以下。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臨床癥狀綜合積分下降不足30%。 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用(%)表示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采用 χ2檢驗,用(±s)表示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的正中神經以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數據,采用t檢驗,全文數據經過反復審核,確認無誤后,均錄入SPSS20.0 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時,表示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以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對比。 觀察組患者數據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其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傳導速度對比,數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當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病變后,會產生肢體麻木、酸軟乏力、局部感覺異常甚至肌肉萎縮等臨床表現,其周圍神經病變持續時間較長,而且能夠累及患者的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患者常出現疼痛、灼熱等感覺,且伴有嚴重的感覺缺失,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 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西藥治療主要為抗氧化、降血糖等對癥治療,但是臨床治療效果不夠理想, 因此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急需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取得確切的療效[5]。

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麻痹”和“血痹”范疇,主要由于消渴久病、脈絡空虛、外邪入侵等因素導致脈絡阻痹,或因為患者燥熱熾盛、血行無力等因素導致其肢體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 總之該疾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 在該文中藥熏洗治療中,姜黃和桂枝能夠溫經通絡;川芎具有活血行氣和祛風止痛之效;紅花可活血化瘀;路路通和伸筋草可祛風除濕;赤芍味苦,可清熱涼血。 各味藥材齊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可幫助患者活血化瘀、祛風止痛[6]。

根據《蘭室秘藏》中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解釋,其上下齒皆麻、腫疼、前陰若冰、四肢疹弱。 因此,該文在對患者實施針灸治療中,選取患者的肝俞、肺俞、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其中足三里為治療患者的虛、寒、濕等癥狀,選擇腎俞有利于改善腎臟功能,對關元穴進行針灸具有保健之效[7]。 該研究中,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后,兩組患者數據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觀察組患者數據與對照組患者對比,同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取中藥熏洗聯合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 不僅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 而且可提高治療效果,適合臨床推廣及應用。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方法 擇取該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14例,將其按照數字法隨機分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7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后的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前的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對比,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數據均優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數據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在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中,采取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治療能夠改善其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中藥熏洗,針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甲鈷胺,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袁藝,肖丹,趙波,等.中醫藥綜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8):1122-1124.

[2] 祁建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7):145,165.

[3] 陸群英.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治療進展.中醫臨床研究,2013,5(19):115-118.

[4] 王文英,簡小兵,戴蓮儀,等.羌活外洗方熏洗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10):15-16.

[5] 葉景林.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腫瘤化療致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中醫臨床研究,2014,6(15):141-142.

[6] 孫紅梅,王金平,萬小艷,等.中藥熏洗聯合穴位按摩護理對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8):305.

糖尿病中藥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該院住院時采用常規內科和活血化瘀中藥足浴治療的56例糖尿病組患者作為中藥足浴組,同時選取采用常規內科和溫水泡浴治療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常規內科組,所有患者臨床診斷標準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有關診斷標準,且年齡均>45歲,踝肱指數<0.9。中藥足浴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范圍分布在4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1.7)歲,病程時長為1~10年,平均病程時長為(5.1±0.1)年,平均空腹血糖為(7.8±1.4)mmol/L,平均糖化血紅蛋白(8.0±0.4)%;常規內科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范圍分布在47~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9±1.9)歲,病程時長為1~9年,平均病程時長為(4.8±0.6)年,平均空腹血糖為(7.6±1.7)mmol/L,平均糖化血紅蛋白(7.9±0.8)%。兩組患者上述指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內科基礎治療:1采取降糖藥物使患者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2對患者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合理選取抗菌藥物;3科學合理安全飲食,控制糖類物質的攝入;4對糖尿病足潰瘍面進行清創處理,如對潰瘍創面予以消毒殺菌,根據情況予以局部麻醉和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肌肉,并對傷口進行清洗。常規內科組患者在常規內科基礎上予以溫水足浴,每次足浴20 min,持續足浴30 d。中藥足浴組患者在常規內科治療基礎上予以中藥足浴,中藥組方包括18 g紅花、28 g毛冬青、20 g桂枝、25 g沒藥、25 g乳香、40 g大黃、18 g當歸,將中藥全部放入水中浸泡,時間約為20 min,隨后采用水煎煮,時間約為10 min,待藥液溫度降至40℃時再放入盆中進行足浴,泡腳過程中科適當加添熱水,藥液高度最好淹沒足三里穴,每次足浴時間約為20 min,持續30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踝肱指數的變化情況。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參照衛生部于1997年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急性瘡瘍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評價,包括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治愈指患者潰瘍處皮膚顏色完全恢復,局部腫脹完全消失,潰瘍面全部愈合;顯效指患者潰瘍處皮膚顏色明顯恢復,局部腫脹明顯消失,潰瘍面減少面積>70%;有效指患者潰瘍處皮膚顏色有所恢復,局部腫脹有所消失,潰瘍面減少面積在(30~70)%之間;無效指患者潰瘍處皮膚顏色、局部腫脹完全消失、潰瘍面愈合情況均未見改善或較前加重;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踝肱指數應用英國糖尿病足篩查診斷箱進行檢測,患者采取仰臥體位,對前臂血壓、雙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的收縮壓,將側前臂血壓測得的最高值為肱動脈血壓,將雙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收縮壓測得最高值為踝動脈壓值,而踝肱指數(ABI)=踝動脈壓值/肱動脈壓值。

1.4 統計方法

2 結果

2.1 中藥足浴組和常規內科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中藥足浴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9.29%,常規西藥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3.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中藥足浴組和常規內科組患者治療前后踝肱指數比較

治療前,中藥足浴組患者踝肱指數與常規內科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踝肱指數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且中藥足浴組患者踝肱指數明顯優于常規內科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外周血管病變是臨床糖尿病組患者最常見的一種發病因素,缺血性足潰瘍因小動脈堵塞導致,間歇性跛行因周圍大動脈堵塞導致,而且當小動脈堵塞后會加速足病變的惡化[3]。因此對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為了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積極改善血液循環和促進足部血液供應十分重要。踝肱指數主要是踝動脈血壓值和肱動脈血壓值的一個比值,臨床研究報道,踝肱指數可作為預測外周血管病變、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指標[4]。踝肱指數對于糖尿足患者而言,一旦發生異常,常常體現下肢缺血性潰瘍、靜息痛以及壞疽等。所以踝肱指數可作為糖尿病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病和致死的獨立預測因子。

中藥足浴是一種中藥外用的治療方法,可經人體皮膚對中藥成分進行吸收,從而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5]。該文對糖尿病組患者在常規內科治療基礎上采取紅花、毛冬青、桂枝、沒藥、乳香、大黃、當歸等活血化瘀中藥進行中藥足浴治療,同時與常規內科和溫水足浴療法對糖尿病組的臨床效果和踝肱指數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中藥足浴患者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踝肱指數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和溫水足浴患者。綜上所述,活血化瘀中藥足浴能明顯改善患者踝肱指數,在治療糖尿病足患者方面治療效果較好,該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摘要:目的 探討活血化瘀中藥足浴對于糖尿病踝肱指數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該院住院時采用常規內科和活血化瘀中藥足浴治療的56例糖尿病組患者作為中藥足浴組,同時選取采用常規內科和溫水泡浴治療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常規內科組,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踝肱指數。結果 中藥足浴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9.29%,常規西藥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3.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中藥足浴組患者踝肱指數與常規內科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藥足浴組患者踝肱指數與常規內科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活血化瘀中藥足浴能明顯改善患者踝肱指數,在治療糖尿病足患者方面治療效果較好,該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活血化瘀,中藥足浴,糖尿病,踝肱指數,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華玉.分析活血化瘀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對患者踝肱指數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7(20):230.

[2] 馬騰蛟,孫豐雷.活血化瘀方藥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實驗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2013,33(10):1781-1783.

[3] 萬邦鈞,楊樸強.活血化瘀中藥足浴對糖尿病踝肱指數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9):2120.

[4] 梁婧.活血化瘀中藥足浴對糖尿病踝肱指數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療美容,2015,5(1):126-127.

上一篇:國家青年課題申報材料范文下一篇:法律最新動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