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糖尿病診斷范文

2023-09-18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1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次入選的98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于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收治在該院, 均符合 《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 (草案) 》[3]中的診斷標準。在患者知情同意, 并簽署相關醫治確認書的條件下, 以所選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 觀察組49 例中, 最小年齡者23 歲、最大年齡者47 歲, 年齡均值 (32.8±2.3) 歲;32 例為初產婦、17 例為經產婦; 孕周為24 周到28周, 平均孕周為 (26.9±2.1) 周。 對照組49 例中, 最小年齡者22 歲、最大年齡者48 歲, 年齡均值 (32.9±2.4) 歲;31 例為初產婦、18 例為經產婦;孕周為25 周到28 周, 平均孕周為 (27.1±2.3) 周。 結合上述基本資料可知,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于患者空腹狀態采集靜脈血, 進而對其血糖值進行檢驗。指導孕婦口服75 克服葡萄糖+250m L的溫水, 口服后1 h、2 h分別對靜脈血樣本進行采集, 進而做好兩個時間段的血糖值檢驗工作、。 基于孕24 周和孕28 周對妊娠期糖尿病進行篩查: (1) 空腹血糖超過6.1 mmol/L; (2) 1 h檢驗血糖值大于10 mmol/L, 2h檢驗血糖值大于8.5 mmol/L。 上述兩項判定標準中, 其中1 項成立, 則可診斷為妊娠合并糖尿病[4]。

1.2.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方法治療, 治療前需做好患者FPG、2h PG以及Hb A1c水平的監測工作。 進而針對患者采取飲食控制措施, 在藥物方面主要給予胰島素注射液 (國藥準字H11020336) , 將每次的劑量控制在0.5U/kg到1.0U/kg, 于餐前30 min行皮下注射。 觀察組患者采取綜合療法進行治療, 即采取“飲食+藥物+運動”的綜合療法。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 飲食療法。 對于糖尿病患者, 需對日常飲食進行合理控制。 使母嬰雙方的具體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合理攝入鈣的含量, 同時多進食低脂類與低糖類食物, 以此讓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維持, 控制使體重得到有效控制。 一般情況下, 需合理分配糖類、脂肪、蛋白質的含量比例, 維持在5:3:2 最為合適[5,6]。 與此同時, 以清淡類食物為主, 對植物油以及動物脂肪的用量進行合理控制, 對于鐵劑以及維生素的含量需適量控制。 對于鹽攝入量也需合理控制, 確保食物的多樣化,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 患者每天進食需由專業營養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方案, 進而由護理人員進行發放, 最終目的是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2) 藥物療法。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采取胰島素進行治療, 其給藥方式及劑量控制同對照組。 在使用胰島素過程中, 采取的皮下注射給藥方式, 對于口服方式需避免, 以此使對胎兒的影響得到有效降低。 對于胰島素的劑量需以患者具體病情進行嚴格控制, 以此使患者血糖水平能夠癥狀得到有效控制。

(3) 運動療法。 除了采取飲食療法與藥物療法能夠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之外, 運動療法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種可行方法。 因此, 需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 以患者具體病情為依據, 制定合理、科學的運動方案, 使患者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改善, 同時提升葡萄糖吸收率, 最終使血糖水平能夠控制在正常水平內。 例如, 在餐后0.5 h進行散步, 此過程避免劇烈運動, 便能夠起到一定運動治療的作用。

1.3 判定標準

涉及的評估指標包括:血糖指標、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其中, 血糖指標共有三項, 即為: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Hb A1c) [7,8]。

1.4 統計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s) 視為計量資料, 組間比較應用t進行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組間比較采取 χ2檢驗, 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 治療前FPG為 (7.4±1.9) mmol/L、2h PG為 (14.2±1.8) mmol/L、Hb A1c為 (9.2±1.3) %;治療后FPG為 (5.2±1.7) mmol/L、2h PG為 (7.2±1.3) mmol/L、Hb A1c為 (7.1±1.2) %。

觀察組患者, 治療前FPG為 (7.3±1.8) mmol/L、2h PG為 (14.3±1.9) mmol/L、Hb A1c為 (9.3±1.4) %;治療后FPG為 (6.5±1.6) mmol/L、2h PG為 (10.3±1.2) mmol/L、Hb A1c為 (8.2±1.1) %。

治療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Hb A1c) 三項血糖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 (P>0.05) ;經積極治療后, 兩組上述三項血糖指標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觀察組患者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早產、 剖宮產以及產后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羊水過多、 妊高癥以及產后出血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均為單胎妊娠, 觀察組新生兒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宮內窘迫以及巨大兒四項并發癥上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另外, 兩組在高膽紅素血癥、低蛋白血癥的發生率上無明顯差異 (P>0.05) 。 見表2。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 討論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產科疾病, 該類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多飲、多尿以及多食等, 部分孕婦體重可能超過90 公斤。 在臨床診斷過程中, 有多種診斷方法: (1) 尿糖測定:對于尿糖陽性者, 需對妊娠期生理性糖尿加以考慮, 并需在此基礎上做好空腹血糖檢查以及糖篩查試驗[9]。 (2) 空腹血糖檢測:≥2 次空腹血糖不低于5.8 mmol/L者, 便可以確診為糖尿病患者。 (3) 糖篩查試驗:在國內, 大部分學者表明基于妊娠24~28 周完成GDM篩查更為有效, 需將50 g的葡萄糖粉添加至200 m L的水當中, 于5min以內服完, 將其后1 h血糖值不低于7.8mmol/L視為糖篩查陽性, 此時需對患者空腹血糖值進行檢查。 若患者空腹血糖異常, 則可診斷為糖尿病;若患者空腹血糖正常, 則需進行采取葡萄糖耐量試驗[10]。

臨床研究[11]表明:對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得不到及時診斷及治療的情況下, 會對患者妊娠結局造成極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易使新生兒引發各類并發癥, 如高膽紅素血癥、低蛋白血癥、低血糖、重度窒息、宮內窘迫以及巨大兒等。 因此, 采取有效治療方法非常重要。 以往臨床有采取常規治療的病例, 即合理控制患者飲食, 并采取適量的胰島素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但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該次重點提到綜合療法, 即“飲食+藥物+運動”的綜合療法。 其中, 合理飲食能夠保證患者機體營養, 進而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在藥物療法方面, 主要采取胰島素注射液, 在合理使用能夠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適當的運動鍛煉, 能夠使患者免疫力增強, 在各項機體激活的條件下, 也能夠起到控制血糖水平的作用。 有學者[12]經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綜合療法效果顯著, 可使血糖水平快速恢復到正常水平, 進而改善患者妊娠結局, 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此次得出了與該學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該次研究對照組49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觀察組49 例采取綜合療法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1) 治療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h PG) 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Hb A1c) 三項血糖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 (P>0.05) ;經積極治療后, 兩組上述三項血糖指標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觀察組患者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 (2) 觀察組早產、剖宮產以及產后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顯著 (P<0.05) , 有統計學意義。 (3) 觀察組新生兒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宮內窘迫以及巨大兒四項并發癥上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另外, 兩組在高膽紅素血癥、 低蛋白血癥的發生率上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綜上可知:對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 采取“飲食+藥物+運動”的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進而改善妊娠結局、控制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 以此使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綜合療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采納。

摘要:目的 分析評估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診斷方法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將2013年2月—2014年2月該院收治的9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 經臨床診斷確診后, 以所選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采取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觀察組49例采取綜合療法進行治療, 對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患者并發癥以及新生兒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評估。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Hb A1c) 三項血糖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 (P>0.05) ;經積極治療后, 兩組上述三項血糖指標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 但觀察組患者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早產、剖宮產以及產后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新生兒在重度窒息、低血糖、宮內窘迫以及巨大兒四項并發癥上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 ;另外, 兩組在高膽紅素血癥、低蛋白血癥的發生率上無明顯差異 (P>0.05) 。結論 對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 采取“飲食+藥物+運動”的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進而改善妊娠結局、控制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 以此使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綜合療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采納。

關鍵詞:妊娠,糖尿病,綜合療法,血糖水平

參考文獻

[1] 蔣紅梅.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J].大家健康 (學術版) , 2013, 7 (6) :106-107.

[2] 趙海琴.妊娠合并糖尿病76例臨床診斷與治療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 2013, 17 (29) :3872-3873.

[3] 殷翠青.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 (1) :82-83.

[4] 葛慶艷.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產婦以及胎兒健康臨床治療研究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9) :160.

[5] 許釗.護理干預影響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 (10) :1546-1547.

[6] 王鳳蘭.二甲雙胍和胰島素治療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嬰結局的影響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4 (7) :51.

[7] 敖文.賴脯胰島素應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的效果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3 (15) :29-30.

[8] 鄧有能.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糖尿病肝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2 (34) :90-91.

[9] 吳玲玲, 薛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產婦以及胎兒健康臨床治療研究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 2013, 7 (34) :133-134.

[10] 安靜娜.糖尿病合并妊娠致胎兒窘迫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 (9) :856-858.

[11] 劉劍波.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的臨床分析及治療效果的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 (1) :95-96.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組中,18例女,22例男,年齡為34~58歲,平均為(45.44±9.33)歲;2型糖尿病組中,25例女,35例男,年齡為33~60歲,平均為(44.75±10.22)歲。將免疫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妊娠糖尿病以及繼發性糖尿病患者排除。并選取同期50例健康對照組,其中22例女,28例男,年齡為29~59歲,平均為(43.45±10.09)歲。對比3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3 m L靜脈血,血液凝固以后,3500 r/min轉速,5 min離心,血清分離,儲存于-20℃。應用免疫印跡試劑法檢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操作嚴格遵守試劑盒相關說明

1.2.2 陽性判斷標準

ICA陽性:40×103、64×103、120×103其中任一區帶為陽性,或者是同時陽性;IAA陽性:5.8×103陽性;GADA陽性:65×103陽性。

1.3 統計方法

2 結果

2.1 3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對比

1型糖尿病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型糖尿病組、對照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GADA、IAA、ICA聯合檢測對1型糖尿病診斷敏感性

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種聯合檢測陽性率分別為52.50%、70.00%、67.50%、72.50%,明顯高于單一抗體檢測。詳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對胰島β細胞進行錯誤供給,導致胰島素分泌缺乏或者是減少,引起糖代謝紊亂及血糖升高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顯示,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前驅期、發病期血清能檢出破壞胰島組織細胞抗體,包含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體(IA-2A)以及羧肽酶自身抗體(CPH)等[3,4] 。目前,在1型糖尿病中,常用自身免疫血清學標志物包含GADA、IAA、ICA。胰島細胞抗體早期用于1型糖尿病免疫球蛋白預測,具有較高陽性率,隨著患者病程延長,陽性率隨之下降;胰島細胞抗體在年輕患者中診斷價值較高,隨病情進展陽性率下降快。胰島素自身抗體屬于混合抗體,能結合胰島細胞內多種抗原,能敏感的反應胰島細胞自身免疫;胰島素自身抗體對于新發兒童1型糖尿病具有較高診斷價值,檢測陽性率高,但對于成年患者檢測陽性率低;單純檢測胰島素自身抗體,僅能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傾向,無法作為診斷1型糖尿病的指標。谷氨酸脫羧酶抗體屬于合成γ氨基丁酸限速酶,在1型糖尿病發病前,其水平有明顯升高癥狀,同患者胰島β細胞損傷程度有較高相關性,且持續時間較長,具有較高診斷陽性率,正常者、2型糖尿病陽性率低。該組研究結果顯示,1型糖尿病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組、對照組(P<0.05);2型糖尿病組、對照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素自身抗體、胰島細胞抗體出現水平、時間存在差異,單一抗體檢測,陽性率較低。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 4種聯合檢測陽性率分別為52.50%、70.00%、67.50%、72.50%,明顯高于單一抗體檢測。提示聯合檢測能提高診斷陽性率,與王天榮[5] 研究結果一致。

總而言之,血清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素自身抗體、胰島細胞抗體檢測能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臨床鑒別提供參考,抗體聯合檢測,可提高臨床診斷陽性率,避免發生漏診情況,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自身抗體聯合檢測與1型糖尿病分型診斷。方法 選取從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40例1型糖尿病,60例2型糖尿病,并選取同期50例健康對照組,應用免疫印跡試劑法檢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分析其檢測結果。結果 1型糖尿病組GADA、IAA、ICA檢測陽性率高于2型糖尿病組、對照組(P<0.05)。ICA/IAA、GADA/ICA、GADA/IAA、ICA/IAA/GADA四種聯合檢測陽性率分別為52.50%、70.00%、67.50%、72.50%,明顯高于單一抗體檢測。結論 聯合檢測,可提高診斷陽性率,避免發生漏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1型糖尿病自身抗體,胰島素

參考文獻

[1] 王波,董金穎,常波.自身抗體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診斷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3(2):262-265.

[2] 陳佩宏.不同品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體檢測試劑盒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2):110-112.

[3] 胡暉,陸偉成,劉偉才.糖尿病自身抗體檢測在成人隱匿型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6):78-80.

[4] 周暉,李正康,徐曉明,等.胰島自身抗體和生化指標在糖尿病分型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重慶醫學,2016,45(21):88-89.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 年6 月—2013 年6 月期間臨床接受腎活檢的2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有關資料,其中有16 例男患者,10 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29~76 歲之間,平均年齡(48.7±3.5)歲,全部患者都與糖尿病診斷標準相符。在臨床中都表現出24 h尿蛋白定量超過0.55 克或同時伴有血尿, 血清肌酐升高超過106 μmol/L等癥狀,也就是持續尿檢異常。

1.2 臨床觀察方法

對26 例患者都采取B超引導下腎活檢,結合腎活檢光鏡及免疫病理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糖尿病腎病組和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糖尿病腎病組有14 例患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有12 例患者(占46.2%)。

對兩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從診斷出糖尿病及腎病時間、血清肌酐、血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存在血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并發癥情況、尿蛋白24 h定量、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醋等指標進行密切觀察[2]。

上述方法涉的所有數據都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比較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方法表示對兩組患者間存在的差異,采用 χ2方法對兩組患者間的計數資料進行檢驗[3]。

2 結果

對收集的26 例患者經實施腎活檢及臨床診斷后,有14 例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12 例,占46.2%。 腎活檢前后患者診斷相符程度有11 例,達46.3%。有3 例患者發生誤診,誤診率為11.5%。 兩組患者之間除糖尿病病程、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及伴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病理分析

3.1 病理診斷結果

糖尿病腎病組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出的結節型、彌漫型等類型的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癥都較為典型,有3 例患者的腎小管間質同時伴隨的損害比較嚴重,1例患者同時伴隨細動脈硬化。伴隨高血壓腎損害的患者,對患者腎組織進行病理診斷,可發現不僅表現出糖尿病腎病的特征性,還存在具有腎小動脈肌層和內膜增厚,缺血性腎小球皺縮等小動脈腎良性硬化等癥狀。 對于同時并發乙肝相關性腎炎的患者,腎組織病理表現出彌漫性增生硬化性腎炎的癥狀變化,同時經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查可發現腎小管沉積Hbc Ag。 同時伴隨膜性腎病的患者,對其腎組織進行病理診斷可發現腎小球基底膜呈現彌漫性增厚,形成釘突,基底膜上皮下沉積較多的嗜復紅樣物質,而沒有明顯表現出系膜細胞和基質增生現象[4]。

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中,有3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炎癥程度都并不嚴重。2 例患者存在腎小球輕微病變,2 例患者存在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癥狀,1 例患者存在高血壓腎病,1 例患者存在Ig A腎病,1 例患者存在過敏性紫癱腎炎,1 例患者存在膜性腎病早期癥狀,1 例患者存在急性及亞急性腎小管間質炎,1 例患者存在腎淀粉樣病變,1 例患者存在局灶增生硬化性腎炎,1 例患者存在血管炎性腎損害。

3.2 患者臨床特征及實驗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之間在年齡、性別、空腹血糖、血壓、甘油三醋、糖化血紅蛋白、總膽固醇、尿蛋白24 小時定量及程度及鏡下血尿癥狀程度等指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腎病組患者中有6 例同時伴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占42.9%;而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中只有2 例同時伴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占14.3%。比較兩組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腎功能之間存在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的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指標方面,糖尿病腎病組患者高于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具體數值表1。

3.3 患者糖尿病及腎臟病病程對比

兩組患者的糖尿病及腎臟病病程對比情況見表2。

4 討論

糖尿病患者如存在蛋白尿,就有可能是糖尿病腎病、非糖尿病性腎臟病變或兩種疾病同時存在[5]。 收集的26例2 型糖尿病患者同時伴隨蛋白尿或腎功能損害,對其進行腎活檢后的結果表明,只有11 例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占42.3%,其中有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2 例;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14例,占53.8%。 有關文獻報道,同時伴隨蛋白尿或腎功能改變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 約有15%~80%的患者為非糖尿病性腎臟病變。 各文獻報道存在的差異主要是可能與選定的研究對象分布于不同種族和地區存在一定的關系,也可能是與腎活檢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研究病例資料不足存在一定的關系[6]。

注:鏡下血尿0 是指紅細胞鏡檢結果為陰性;不低于1 是指紅細胞鏡檢為+1~+4 之間。

該研究中的2 例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合并高血壓腎損害,在臨床中該患者被診斷為糖尿病斷前已婚,高血壓患病時間較長,且該患者腎組織病理不僅表現出糖尿病腎病,也表現出腎小動脈肌層和內膜增厚,腎小球皺縮缺血等小動脈腎良性硬化等癥狀。 而合并乙肝相關性腎炎的1 例患者,在臨床中被確診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腎組織病理表現出彌漫性增生硬化性腎炎樣變化,同時經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查結果顯示腎小管沉積Hbc Ag,所以可確診為合并乙肝相關性腎炎。 在血清肌酐及血清尿素氮指標方面,糖尿病腎病組患者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表明糖尿病腎病組患者腎功能都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害,這與該疾病患者腎病變患病較長時間具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腎活檢對于臨床中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的早期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糖尿病腎病組患者中,沒有發現腎功能與蛋白尿程度分級具有任何關系[7]。

該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發生鏡下血尿的比例存在的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再對兩組患者進一步比較其鏡下血尿程度,兩組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此外,尿蛋白24 小時定量及尿蛋白程度分級在兩組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外有關文獻報道存在一定的差異。 其原因主要是因本組研究病例的樣本量相對較少,各研究采用的標準與檢驗條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所以,可收集大宗病例資料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分析,才能明確血尿與蛋白尿對于鑒別二者之間關系的重要作用。該研究結果也表明糖尿病腎病組患者與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存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糖尿病腎病組患者尿蛋白不同程度情況下的血壓水平進行進一步分析,可發現尿蛋白程度與收縮壓、舒張壓水平不存在明顯的關系,這主要是因高血壓患者對血壓的控制采用服用降壓藥物方法,進而對統計分析產生一定影響。

糖尿病腎病組超過5 年糖尿病病程的患者盡管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但糖尿病腎病組中也有2 例患者糖尿病病程不足5 年,有3 例患者在在診斷糖尿病前或糖尿病時,其患有腎病的的同時已伴隨患有蛋白尿。此外,盡管在伴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中,糖尿病腎病組患者高于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組患者,但有1 例糖尿病腎病網膜病患者為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長的病程或2 型糖尿病同時伴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其腎損害具有較大的可能性為糖尿病腎病,但無法根據該因素對臨床中的糖尿病腎病進行確診,需通過腎活檢的結果才可以準確進行診斷[8]。

在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的病理類型中,最常見的就是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其余依次為輕微病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高血壓腎病、膜性腎病,腎淀粉樣變,Ig A腎病,血管炎性腎損害,急性及亞急性腎小管間質炎等,經臨床及時治療后都容易得到明顯緩解。 該研究中有1 例患者采用潑尼松等方法治療后,患者的尿蛋白指標轉陰,其它患者經臨床確診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病情程度也表現出明顯的緩解,這充分表明腎活檢對于臨床診治2 型糖尿病同時伴隨腎臟損害的患者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

5 結語

該研究及有關文獻報道表明,只依靠臨床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一般難以準確鑒別2 型糖尿病伴隨的腎臟損害類型,即便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超過0.5 g,無論伴隨血尿或腎功能損害如何,除具有長期糖尿病史并伴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或血管病變等多系統器官損害的癥狀對診斷糖尿病腎病診斷提供一定的支持,很多患者都需要通過實施腎活檢才能得到最終確診。在臨床中,腎活檢對于2 型糖尿病腎臟病變患者提供更多的流行病學資料,以免發生誤診,為提高臨床診治的準確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國內糖尿病患者中目前還較少開展腎活檢,這對于臨床診治的準確性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對于2 型糖尿病,特別是同時伴隨腎損害的患者進行腎活檢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摘要:目的 針對臨床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腎臟病變時,患者臨床表現與病理診斷之間的關系進行較深入地探討,并研究在臨床診斷2型糖尿病伴有腎臟病變患者中采用腎活檢的重要作用。方法 對收集的26例尿檢異?;蜓寮◆笜松叩呐R床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關特征及病理改變特點開展較深入地分析。結果 收集的26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腎活檢后,有14例患者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占53.9%,其中有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2例;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患者12例,占46.2%。腎活檢前后患者診斷相符程度有11例,達46.3%。有3例患者發生誤診,誤診率為11.5%。兩組患者之間除糖尿病病程、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及伴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情況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在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同時伴有腎臟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非糖尿病性腎臟病變,通常情況下,只根據臨床資料進行鑒別具有較大難度,腎活檢對于進一步確定糖尿病同時伴有腎病變患者的疾病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在該院診斷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 30 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

觀察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 男性35例, 女性25例;年齡范圍在56~75歲之間, 平均 (中位) 年齡65歲;從糖尿病類型看, 1型和2糖尿病患者數量分別為17例和43例;所有患者雙下肢均出現麻木、休息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 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嚴重程度均相似。30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齡范圍在58~76歲之間, 平均 (中位) 年齡是66歲。相關假設檢驗表明, 兩組患者的性別組成、中位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應用本院同一臺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 探頭頻率在3.5~10 MHz之間。 檢查所用儀器和檢查人員相對固定。 檢查時患者平臥或俯臥位, 主要檢查股淺動脈和股深動脈, 脛前動脈、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 觀察血管壁有無斑塊、管腔局部有無狹窄, 血流充盈情況, 血流頻譜形態[7,8,9]。

1.3 統計方法

超聲檢查所得定性結果采用絕對數和相對數表示, 應用 χ2檢驗比較兩組患者相應定性結果之間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設定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觀察組6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 血管內徑狹窄、血流量少、頻譜寬度較寬, 50 例患者存在斑塊, 構成比為83.33%;8 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13.33%;10 例患者出現閉塞, 構成比為16.67%。

對照組30 例患者中, 血管內徑明顯較寬, 血流量明顯、 頻譜寬度較窄, 4 例患者出現斑塊, 構成比為13.33%;2 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為6.67%, 未見出現閉塞的患者。 假設檢驗表明, 兩組患者中出現斑塊、狹窄和閉塞的構成比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觀察組的出現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糖尿病的發病率水平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且已經成為影響人群健康的高發病和常見病。 如果患者沒有得到積極的治療, 所產生的各種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 患者較為痛苦,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 糖尿病合并血管病變的病死率也在明顯攀升, 其中動脈粥硬化就是主要病死因素。 而在我國的血管疾病早期檢測技術發展之中, 脈壓是目前最早、最廣泛應用的臨床評估指標, 是應用最好的非侵入性檢查的一種重要手段, 為臨床介入治療提供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該文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表明, 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機率最高, 是因為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謝紊亂, 早期即可累及到下肢小動脈。 另外出現狹窄的原因在于長期高血糖作用下, 血管壁上的蛋白質、氨基酸發生非酶糖化反應, 生成的糖化產物逐漸增加, 使血管壁的結構蛋白發生了變化, 進而導致血管狹窄的發生。 血管閉塞的發生主要是損傷動脈局部內膜以及血小板及紅細胞等沉積, 內膜形成不規則增厚, 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管壁順應性得到逐漸降低, 附著血栓后致管腔閉塞。 如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因飲食等因素, 也可以檢查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以及阻塞等病變, 但比例相對較低。

在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是血管造影, 但應用這種技術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和疾病負擔,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創傷性[10]。 以往臨床上并不能做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早期及定位診斷, 尤其不能準確判斷病變的嚴重程度。 而惟一的診斷方法是血管造影, 因其屬于創傷性檢查, 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難以接受。 而目前采用彩超進行診斷檢查, 不但費用低, 操作簡單, 沒有創傷性, 還可以更加準確的顯示出動態檢測血管內血流的動力學和解包結構[11,12]。 可見, 彩超檢測技術已成為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重要手段。

作者隨機選擇2012—2015 年期間在該院診斷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60 例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 選擇具有可比性的30 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 均進行常規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 結果表明, 觀察組6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 血管內徑狹窄、血流量少、頻譜寬度較寬, 50 例患者存在斑塊, 構成比為83.33%;8 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13.33%;10 例患者出現閉塞, 構成比為16.67%。對照組30 例患者中, 血管內徑明顯較寬, 血流量明顯、頻譜寬度較窄, 4 例患者出現斑塊, 構成比為13.33%;2 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為6.67%, 未見出現閉塞的患者。 假設檢驗表明, 兩組患者中出現斑塊、狹窄和閉塞的構成比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觀察組的出現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可見利用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也有利于無癥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防,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 隨著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 超聲技術在血管病變檢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 掌握這項技術對于提升血管病變的檢測準確性、更好的檢測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是非常關鍵的。 超聲對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內徑大小、內膜變化、斑塊形態及分布、 血流充盈情況及峰值速度等多項指標敏感, 對病變血管檢出率高;利用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也有利于無癥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防, 同時彩超具有方便、無創、重復性好、價廉等優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摘要:目的 分析超聲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隨機選擇2012—2015年期間在該院診斷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 選擇具有可比性的30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 均進行常規下肢血管病變超聲檢查, 檢查所用儀器和檢查人員相對固定。結果 觀察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 血管內徑狹窄、血流量少、頻譜寬度較寬, 50例患者存在斑塊, 構成比為83.33%;, 8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13.33%;10例患者出現閉塞, 構成比為16.67%。對照組30例患者中, 血管內徑明顯較寬, 血流量明顯、頻譜寬度較窄, 4例患者出現斑塊, 構成比為13.33%;2例患者出現狹窄, 構成比為6.67%, 未見出現閉塞的患者。兩組患者中出現斑塊、狹窄和閉塞的構成比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觀察組的出現比例均高于對照組。結論 利用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檢出率較高, 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也有利于無癥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防, 具有方便、無創、重復性好、價廉等優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診斷,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萱, 康遠華, 夏志勇, 等.多普勒超聲血流儀檢測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 29 (5) :677-679.

[2] 蘇靜.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血清ET、NO檢測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5 (1) :121-122.

[3] 翁煥, 謝丹, 鄞國書, 等.2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分析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的應用[J].廣東醫學, 2010, 31 (18) :2400-2402.

[4] 宋宛竹, 李季.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評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價值[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 (44) :8969-8971.

[5] 何明海, 楊文翔, 劉學彬,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價值[J].西部醫學, 2011, 23 (7) :1246-1247.

[6] 嚴禹.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 2015 (9) :156-158.

[7] 張津生.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 2015 (14) :61-62.

[8] 葉希華.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8) :91.

[9] 郭麗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5 (6) :92-93.

[10] 張浩.彩超在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硬化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16) :90-92.

[11] 畢蓓蕾.彩色多普勒超聲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2) :41-42.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5篇

1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危害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在妊娠階段出現了糖代謝異常的疾病,其中,該類疾病還包括妊娠前就存在糖耐量異常。 妊娠期糖尿病有著嚴重的危害,主要包括。

1.1誘發其他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孕婦產生其他的不良發應, 甚至會誘發其他相關疾病,其中,較為典型的為難產癥、 巨大兒、產傷、子癰前期等等,這就給孕婦的身體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促使孕婦在生產后不能如期的恢復。

1.2新生兒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直接會導致生產的幼兒發生其他疾病,根據目前統計,新生兒出現的疾病包括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糖尿病以及肥胖癥,這就導致幼兒不能正常的發育,在未來成長中發生其他疾病[3]。

1.3降低生產成功率

在關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生產中, 出現了大量的生產失敗案例,這就是妊娠期糖尿病帶來的嚴重危害, 導致孕婦在未到生產日期出現早產或者死胎等問題[4]。

2妊娠期糖尿病診斷判斷因素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著諸多判定依據,在妊娠期糖尿病判定中就可以總結相關發病特征制定判定體系,從而提早發現妊娠期糖尿病,具體判定因素如下。

2.1體重指數

脂肪組織是患者體內進行內分泌的器官,其中,脂肪細胞主要是通過產生抗生素、TNF-a和其他各類生物素,這就會導致體內發生相應的機體反應,通過分泌作用進行血液內部的活動,能夠作用于遠處的靶器官, 參與能量的代謝與平衡,導致肥胖,乃至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在研究分析發現,體重超重者會有更大的概率發生妊娠期糖尿病,這與超重者體內構成有關,脂肪組織成為誘發妊娠期糖尿病重要因素。所以,在進行妊娠期糖尿病判定中,應該將患者的體重作為其中的判定標準, 按照身高、年齡和體重的關系來進行給出判定值,在超出該值的人群中加強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措施[5]。

2.2孕婦年齡

通過研究發現,在年齡偏大的人群中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要遠遠大于<35歲的孕婦,這就表明年齡增大會導致孕婦產生妊娠期糖尿病。 其中,在統計中,年齡超過35歲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是25~29歲的1.32倍,年齡超過40歲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是25~29歲的2.38倍。 其中,年齡較大的孕婦體質相對于年齡較小者變弱,并且在飲食和身體發育中都存在著差異, 這就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發生在高齡的人群中。 高齡產婦進行孕檢中就需要進行年齡考核,尤其是近些年來人們認識的變化,高齡孕婦數量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中,這就要求醫院加強高齡產婦的關注度,重點分析高齡產婦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特征。

2.3孕婦產次

在研究中發現,孕婦孕產次數增加也會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發病概率的增加,尤其是在妊娠次數超過2次的孕婦中,在進行調查中發現妊娠次數多的孕婦出現較多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情況。其中,孕婦產次增加就會導致孕婦的身體特征發生變化,孕婦孕次是妊娠期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與孕次的增加往往伴隨年齡上升、 體重增加及體脂腹型分布有關。 對于產次未能引入多因素回歸方程,可能的原因是:我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 使大多數婦女都只生育一個小孩,所以可比性較低。

2.4糖尿病家族史

在相關研究中發現,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會有著更高的妊娠糖尿病的發病概率,并且與糖尿病患者的血緣關系越近者發病的概率也就越大。同時,在研究中還發現患者母親為糖尿病者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也更大。 這些研究都表明了妊娠期糖尿病有著一定的遺傳性,由于母親糖尿病遺傳的問題更加嚴重。 因此,針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應加強檢查,尤其是針對目前為糖尿病患者的孕婦,需要采取特殊的診斷方法進行檢查。

2.5血脂與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中高脂血癥與異常增高的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有關,而IR加重脂代謝的紊亂,造成惡性循環,而且其產后發展為2型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風險上升。 脂代謝紊亂是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早期表現之一,研究妊娠期糖尿病脂代謝可以使人們早期發現那些易患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高危人群,改善這些婦女其后的生活質量。顯著的高甘油三酷血癥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一個特點,而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脂代謝無異于正常孕婦的觀點。 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的種族差異性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亞洲作為妊娠期糖尿病的高發區域,在妊娠期糖尿病診斷中需要采用更為科學的方法[6]。

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的異常增高對妊娠期高脂血癥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IR是的脂代謝更加的紊亂, 這種惡性循環直接導致了2型糖尿病以及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患病的風險逐漸的提升。 而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早期表現就是脂代謝紊亂,通過對妊娠期糖尿病脂代謝進行深入的研究能夠及時的預判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易患病人群,進而達到有效提升婦女妊娠期后生活質量的目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顯著的高甘油三酷血癥。 種族差異性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3診斷方法

3.1糖篩分析

糖篩(GCT)以口服50 g葡萄糖后1 h血糖>7. 8 mmo1/L (140 mg/d L)為異常。 對異常者行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取肘靜脈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行血糖測定。 采用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第6版教科書標準,空腹12 h后,口服葡萄糖75 mg,測空腹血糖及服糖后1,2,3 h 4個時點的血糖,正常值分別為5.6, 10.3, 8.6, 6.7 mmo1/L, 其中有2項或者2項以上超過正常值可診斷為GDM, Autonio- Espinosa等認為篩查時機選孕24~28周為宜, 是根據孕婦胰島素分泌動態曲線最佳時間,以利GDM及早診斷和處理,有GDM高危因素者于初診時即應篩查,陰性者32周前復測,可避免漏診[7]。

3.2篩選過程及分析方法

篩查方法:在進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篩選過程中, 需要首先確認所有檢查者檢查前尚未發現糖尿病,針對孕婦有發病特征的患者,需要在進行首次診斷就要進行篩查,而對于不存在高危險因素患者等到懷孕25周左右方可進行50 g葡萄糖篩查試驗,另外,針對患者沒有特殊患病特征的可以至臨產前的每月進行相應的檢查,進行核實是否存在血糖異常。

糖篩:隔晚不限制進食時間,晨間將5Og葡萄糖粉溶于200 m L水中,Smin內服完,服糖1 h抽取靜脈血, 用氧化酶法測血漿糖值,如≥7.8 mmol/L (140 mg/d L)為陽性。 1周內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

OGTT: 試驗前3 d正常飲食, 正常體力活動, 試驗前晚晚餐后禁食8~14 h至次日晨(最遲不超過9: 00),受試者靜坐0.5 h,全過程不可吸煙及活動,抽取靜脈血, 然后將葡萄糖粉75 g溶于300 m L溫水中,將水5~10 min飲完后(從飲糖水第1口計算時間),1,2,3 h分別抽取靜脈血,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血漿糖值,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1,2,3 h的血糖正常上限值分別為5.6,10.3,8.6, 6.7 mmo1/L[8]。

4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分析

4.1心理宣教及營養咨詢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孕婦由于身體的原因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壓力,若發現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就會產生更大的精神壓力。 這就要求醫院必須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體系,能夠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孕婦給予專業化的指導, 讓其能夠擁有穩定的情緒,能夠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并且能夠建立康復的信心,在治療過程中實時監控患者的心情變化情況,從而能夠提升醫護的有效性。

4.2綜合管控治療

妊娠期糖尿病治療水平偏低與健康教育在我國發展較為緩慢有關,患者不能掌握自身病癥,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醫院進行健康教育,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特征、原理、危害及診治原理進行詳細講解, 提升患者的康復信心

引導患者進行合理飲食,能夠根據妊娠期糖尿病的需求進行搭配營養方案,給患者最佳的治療過程。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飲食中需要建立專門的飲食引導體系,能夠按照孕婦的能量和營養需求給予指導,保證患者能夠得到良好的飲食輔助治療。同時,醫院營養師應及時關注患者的身體變化和生產實踐,能夠按照孕婦的體重、血糖及懷孕時間條件飲食方案,并且能夠及時記錄用餐情況,方便進行匯總管理。

血糖自我管控,在孕婦護理過程中,需要讓孕婦掌握自我監控血糖的方法,并且明確各項血糖指標,熟練掌握血糖監測的過程和方法,能夠明確掌握自身血糖水平的重要性。 其中,血糖監測中需要記錄詳細的數據,能夠方便醫生進行集中查看掌握相應的病情。

加強孕婦的運動指導,能夠讓孕婦進行規范化的活動,從而能夠促進體內對胰島素的感應程度,從而能夠激活體內的胰島素系統,控制體內的血糖和體重。 其中, 所有的活動均已緩慢節奏客棧,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并且在運動過程中實時監控血糖變化,防止出現低血糖。

患者家庭護理人員的輔導,能夠讓患者護理人員掌握基本的醫護服務方法,能夠實時和患者進行交流,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并且進行鼓勵患者建立康復信心, 提升治療過程中陪護管理水平。

4.3胰島素治療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飲食管控和綜合管控下不能控制血糖水平,就需要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進行治療,從而避免酮癥不良并發癥,尤其伴有胎兒大于孕周者加用胰島素。 其中,在胰島素選用中應該以短期為主, 盡可能的避免采用長效胰島素。同時,可混合應用中效與短效胰島素,不宜用長效胰島素。 其中,短效胰島素不會經過胎盤輸送給胎兒,造成副作用,所以在胰島素治療中選中短效胰島素治療。

4.4產科處理

GDM血糖控制效果比較滿意,沒有出現母兒合并癥者,通常情況下等到近預產期停止妊娠,當妊娠期血糖控制效果不滿意以及合并妊高征、胎兒缺氧等情況時應及時終止妊娠。 對于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由于其GDM胎兒肺成熟相比于正常胎兒延后7~10消失,因此杜曲曉、喬玉環等采取以下措施:讓其在孕期間住院以便及時了解胎肺成熟情況以及血糖控制效果,同時可以采取羊膜腔穿刺抽羊水以及做泡沫震蕩試驗,采取羊膜腔內注射地塞米松10 mg以及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 mg,這樣能夠有效的促進胎肺成熟,在使用的過程中應當嚴格的控制對于地塞米松的使用量。 特別是對于懷孕期間終止妊娠糖尿病病情比較嚴重,同時合并有微血管病變的患者。如果妊娠后期母兒合并癥狀比較多,則需要提早停止妊娠。 通過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沒有出現孕產婦死亡或者新生兒死亡的病理。當發現胎兒過大時,需要適當放寬剖宮產的指征以避免肩難產的發生。 在剖宮產或陰道分娩以及分娩或手術的過程中應當嚴密的監測血糖。 暫停使用胰島素皮下注射,胰島素靜脈點滴量要嚴格的控制。

5結語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對于減輕孕婦的病痛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診斷過程中需要根據孕婦發病的特征總結相應的判定經驗,鎖定相應的高發人群,在檢測中才有加強檢測的方式,全方位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病癥。在治療中需要結合醫學治療和醫學管理,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全面治療,建立系統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率。

摘要:妊娠期孕婦的身體健康在現代醫療中有著重要意義,提高妊娠期患者的醫護技術成為了現代醫學中重點研究課題。其中,妊娠期患者的治療需要關注其自身臨床表現,在選擇治療方式中避免對患者妊娠產生影響,能夠全面的對妊娠期患者形成綜合治療體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近些年醫療中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采取合理的診斷判斷確定患者的病狀,并且提供規范化的治療方案,對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診斷情況,結合患者臨床治療經驗,詳細闡述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

糖尿病診斷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2012—2015年經治的84例糖尿病腎病患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齡范圍在35~69歲,中位年齡為47歲;糖尿病史介于10~18年;從糖尿病類型看,1型糖尿病30例,2型糖尿病54例。選擇20例非腎病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其中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齡45歲,無心腦血管和腎臟疾病。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腎病臨床分期

該研究將糖尿病腎病分為3個時期,各期的病人數量和判定標準分別為:

隱匿期共計10例患者,判定標準:24 h尿蛋白排出量30300 mg;腎功能衰竭期共計44例患者,判定標準:血中BUN>7.5 mmol/L,其中行多次腎透析的患者有23例。

1.3 檢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頻率在3.5~5.0 MHz之間。檢查前囑患者空腹,使機體處于仰臥位或側臥位,腎臟血流分布的觀察用CDFI,測量腎動脈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動指數(PI)和阻力指數(RI)用PW。以上各指標均測量2次,取平均值作為各指標的檢測值。

2 結果

2.1 隱匿期患者檢查結果

隱匿期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腎內血流分布、Vmax和Vmin、PI和RI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癥狀期患者檢查結果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癥狀期患者腎內血流分布減少,Vmax和Vmin均降低,PI和RI反而增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腎功能衰竭期患者檢查結果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腎功能衰竭期患者腎內血流分布稀疏,皮質部血流信號幾乎未見到,腎門處腎動脈內徑明顯變細,Vmax和Vmin(最為顯著)均明顯降低,PI和RI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與正常人比較,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腎臟體積逐漸增大,超聲或靜脈腎盂造影檢查顯示增大幅度在30%左右,腎小球和腎小管代償性增大程度具有個體差異;腎小球濾過率增高(高20%~40%)為患者出現的主要功能性改變,同時多數患者的腎血漿流量和濾過分數也得到相應增加,如果沒有控制血糖水平,會增加尿白蛋白排出量?;疾?~5年后,患者可出現腎小球毛細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區基底膜基質沉積以及毛細管襻折疊和融合等病理改變,從而阻塞毛細血管。如果糾正糖代謝,可防止和逆轉上述早期病理改變,避免腎臟損傷,顯著降低尿蛋白的排出量。

隨著病情的進展,晚期患者腎小球基底膜不斷增厚,腎小球出現透明性變并發生硬化,功能殘存的腎小球出現代償性肥大,不斷破壞腎單位,久之出現腎功不全的臨床表現。結節性腎小球硬化是此類患者的特征性病理變化,結節直徑一般在20~200 m!m之間,內含透明物質,PAS染色陽性,形態較為規則,數個腎小球被累及,腎小球塌陷是因為其中可見到多個結節。較早出現且較為常見的病理變化是彌漫性腎小球硬化,病程在10年以上患者的發生率超過90%,但硬化程度相對較輕,范圍較廣。血管系膜以至整個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屬于此類患者的非特異性病理改變,可并存有結節性腎小球硬化。囊內小滴和纖維蛋白樣帽為滲出性腎小球硬化的兩種表現,前者主要存在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外周或球囊內,外周形成新月體或球囊呈紡錘狀,由球蛋白、粘多糖和白蛋白等物質組成;后者發生在腎小球血管襻的外周,呈半月狀或團塊狀。

血尿生化是目前評價糖尿病腎病的主要實驗室檢查項目。由于腎小動脈硬化是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病理學基礎,不同期腎損害的腎血流灌注也不相同。此類患者應在空腹狀態下行超聲檢查,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常規應先觀察雙腎形態和內部回聲并測量大小,之后疊加CDFI和PW,當有3~4個相同形態頻譜顯示時將圖像凍結,測量其Vmax、Vmin、PI和RI。其中Vmax和Vmin主要反映腎血管充盈度和血流的供應程度以及腎臟的血流灌注量,PI和RI主要反映腎血管床阻力狀態與血管彈性和腎間質的改變,其臨床意義各不相同。

腎彩色血流顯像差異是腎小動脈病變提高腎血流阻力的一個重要聲像圖改變,通過聲像圖可使腎血流狀態得到較好的反映。由于隱匿型糖尿病腎病具有相對較輕的病理改變,腎血流阻力未發生異常改變,基本不影響三級弓狀動脈血流,血流豐富與正常人幾乎沒有差別。隨著病情發展,進入癥狀期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病程和病理改變不同,可以出現血流欠豐富或血流較差的超聲聲像圖。此時明顯減少的弓狀動脈血流可使葉間動脈受到累及,腎血管阻力發生了異常改變,與正常人比較反映腎小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指標可出現顯著性差異。一旦糖尿病腎病患者進入腎功能衰竭期,出現彌漫性腎小動脈硬化,顯著降低了腎血流量,與正常人有顯著差異。

應用彩色多普勒腎血流顯像和脈沖多普勒超聲心動圖這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以測定腎動脈血流狀況,是一種非創傷性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可見顯著增寬的腎動脈內徑,血流量一般正常,PI和RI可降低。

作者隨機選擇該院2012—2015年治療的84例不同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和同期治療的20例非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分析所有患者的腎血流分布和腎動脈血流參數。結果顯示,隱匿期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腎內血流分布幾近相同,Vmax和Vmin、PI和RI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臨床上較輕腎小動脈損害、腎小球濾過率正?;蛟龈叩拇祟惢颊咭恢?說明該期患者腎血流阻力尚未出現病理性改變,處于代償狀態,仍可保證雙腎正常的血流灌注。

當腎小動脈損害進一步加重,腎血流灌注逐漸降低時,糖尿病腎病患者可處于癥狀期和腎功能衰竭期。此時超聲檢查患者的Vmax、Vmin(下降幅度最大)均呈逐漸下降趨勢,這說明血管阻力影響Vmin的程度高于Vmax,這提高了RI水平,降低了血流灌注量。該文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癥狀期患者腎內血流分布減少,Vmax和Vmin均降低,PI和RI反而增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腎功能衰竭期患者腎內血流分布稀疏,皮質部血流信號幾乎未見到,腎門處腎動脈內徑明顯變細,Vmax和Vmin(最為顯著)均明顯降低,PI和RI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和通過腎彩色血流顯像獲得的聲像圖是反映腎血流狀態的評價指標,同時也反映腎小動脈病理改變的程度,可為臨床診斷不同期糖尿病腎病提供客觀的依據,也有助于臨床醫生判斷腎功能改變程度和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

摘要:目的 探討并分析超聲在不同期別糖尿病腎病臨床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以該院經治并確診的84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10例患者處于糖尿病腎病隱匿期,30例患者處于癥狀期,44例患者處于腎功能衰竭期。另外選擇同期住院的20例非腎病患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常規檢查,其中應用血流顯像(CDFI)觀察腎臟血流灌注,用頻譜多普勒(PW)分析腎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結果 不同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具有不同的血流灌注,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隱匿期患者CDFI和腎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癥狀期與腎功能衰期患者的CDFI和腎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隨著腎損害程度的增加腎臟CDFI逐漸稀疏減少,腎動脈變細可以降低收縮期峰值流速和舒張末期血流速度,提高腎血管阻力指數。結論 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評價不同期糖尿病腎病腎血流狀態的診斷儀,在診斷糖尿病腎病上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糖尿病腎病,多普勒超聲\'超聲診斷,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卓貴,劉立靜.糖尿病腎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5,6(11):868-869.

[2] 焦榮紅,薛紅元.糖尿病腎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和中醫的辨證分型[J].河北醫藥,2009,31(1):83-84.

[3] 曹曄,趙洋,朱勝,等.糖尿病腎病彩色多普勒超聲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8):1822-1823.

[4] 付曉丹.超聲診斷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4,23(5):573-577.

[5] 王一,張彤迪.超聲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作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5):614-617.

[6] 劉秋云,陳明.超聲評價糖尿病腎病的臨床價值[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2,33(2):101-103.

[7] 黃蓉,羅歡,張惠芳,等.超聲檢測腎血流在評估糖尿病腎病腎損害中的應用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7):1573-1574.

[8] 刁純青,許慶松,陳瑞德,等.糖尿病腎病微血管病變的超聲與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09,7(9):18-20.

[9] 曲素慧,白文坤,徐萬菊,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7):892-893.

[10] 陳素華.糖尿病腎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及中醫辨證分型[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54-55.

[11] 葉娜,車巖,陳愛榮,等.超聲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7):3380-3384.

上一篇:黨校研修總結范文下一篇:檢驗醫生個人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