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

2023-09-23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國外研究狀況

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議會通過的《可持續農業教育法》正式提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提出了《2000年糧食:轉向可持續農業的全球政策》。198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制訂了《可持續農業生產:對國際農業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并于次年11月又通過了有關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決議。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召開了國際農業與環境問題大會,向全球發出了《可持續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動綱領》的倡議,提出“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概念。這對于世界各國可持續農業觀念的形成與深化發展乃至具體的實踐,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各國所采用的各種“替代農業”模式,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生物動力學農業”、“再生農業”等都是為了實現本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①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

20世紀30年代英國土壤微生物學家Albert Howard在《農業圣典》一書中提出了有機農業思想,受其思想的影響,1940年美國的J·I·Rodale買下了位于賓州庫茲鎮的一個有63英畝土地的農場,開始了有機園藝的研究,1942年出版《有機園藝和農作》(現名《有機園藝》)。美國農業部在“關于有機農業的報告和建議”(1980)中將有機農業定義為: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在可行范圍內盡量依靠作物輪作、秸稈、牲畜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場外有機廢料、含有礦物養分的礦石補償養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術防治病蟲草害。由此可見,有機農業強調的是主要依靠農業內部有機物的投入,減少高投入農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②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它是在有機農業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的。Robert Rodale認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來自某種“自我治療恢復力”,只要找到這種恢復力并將其“釋放”出來,就能夠使農業得到再生。其標志是“三H”(健康的土地,健康的作物和健康的人)。再生農業就是在不斷提高的生產力水平上,增加土地和土壤的生物生產基礎。它具有高度的內在經濟和生物穩定性,對農場或耕地以外的環境的影響最小,甚至無影響,不使用殺蟲劑生產糧食,力圖在轉向最少依賴不可更新資源的過程中,為日益增長的大量人口提供糧食。

③生物農業(biological agriculture)

生物農業是歐洲常用的提法,與美國的有機農業很相近。Hodges(1982)將其定義為:生物農業是這樣一種農業,它試圖提供一個平衡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通過提高自然過程和循環來控制病蟲害。通過適度的投入能源和資源,維持該系統最佳的生產力。生物農業的倡導者認為向生物系統中引入化肥會使自然過程“短路”,因此,生物農業要求在系統中不使用化肥和合成殺蟲劑。

④生物動力學農業(biodynamic agriculture)

由英國的園藝大師阿倫•查德維克倡導。生物動力學農業認為解決農業問題是技術與社會因素的綜合。為此,在具體實踐中要求有多種作物的輪作和間混作,復種多種生物,混合飼養牲畜,并與農畜產品的初級加工以至銷售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給自足充分循環的復合結構的農業生態系統。雖然生物動力學農業在技術和經營方式上與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相似,但它是在生物學過程的基礎上又強調系統的動態性,因此在能量和物質轉化循環上不僅限于農田,它還擴展到與畜牧業、加工業相結合,并涉及到農業社會結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⑤西方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

生態農業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美國,1971年由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威廉•阿爾布雷奇(William·Albrecht)提出。英國蘇塞克斯大學(Sussex)大學的農業學家M·K·Worthington曾對歐洲有機農場進行調查并親自試驗,于1981年發表文章,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的、經濟上有生命力的,在環境方面或倫理方面、審美方面不產生大的和長遠的及不可接受的變化的小型農業系統。”Jackson和Benolen(1984)認為:生態農業在盡量減少人工管理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種群的多樣化,控制土壤侵蝕,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減少環境壓力,實現持久性發展。Altlieri(1995)認為生態農業是高生產力、保護資源、文化敏感、社會公正、經濟贏利的農業生態系統。Stephen R(1997)將生態農業定義為“運用生態學概念設計和管理可持續農業生態系統的學科”。

⑥自然農業(natural agriculture)

自然農業最早出現在日本,岡田茂吉是其創始人。20世紀30年代末,岡田茂吉以旱地為對象,開始了自然農法的實踐與研究。1972年另一位學者福岡正信在其《綠色哲學》一書中指出:“自然農法是自然之道,是宏觀的省力之道。‘什么也不干’,這是自然農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手段,是通向幸福之路的富民之道。‘什么也不干’,是穩操勝券的不敗農法。不耕種,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是自然農法的四大法則。自然農法具有節約、省本、高產、無公害、土地越種越肥等優點,這一切都是科學農法無可比擬的。其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無’字,‘一切無用’論”。

二、國內研究狀況綜述

(1)中國生態農業的早期理論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對生態與人的關系認識最早的國家。以天時、地利、人和為主要內容的“三才論”,作為樸素的唯物論,是我國古代生態農業的哲學思想基礎?!睹献?middot;公孫丑下》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斷?!豆茏?middot;禁藏》中說:“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風雨時,五谷實,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國富兵強。”荀子在闡述富國之道時強調“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才能達到“財貨滾滾如泉源,浩浩如河海,暴暴如丘山”,反之則“天下敖然,若燒若焦”?!秴问洗呵?middot;審時》中“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躲釀僦畷分姓f:“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同時指出:“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痘茨献印芬嘤浻?ldquo;上因天時,下盡地力,中用人力”,才使五谷蕃殖,如“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諸業不得不多端,趨行不得不殊方。”《齊民要術》總結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勞而無獲。”元朝《王禎農書》在墾耕篇中提出:“天氣有陰陽寒熬之異,地勢有高下燥濕之別,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明代馬一龍在《農說》中講道:“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矣。”清朝農學家張際標指出:“天有時,地有氣,物有情,悉以人司其柄”。清朝陸卉儀進一步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不特用兵為然,凡事皆有之。即農田一事,關系尤重。”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已經把農業生產看作是一個人工生態關系,遵天時、依地利、靠勞動是進行農業生產的關鍵。

在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資源上,《孟子·梁惠王上》曾說過,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材木不可勝用也?!秴问洗呵?middot;義嘗》中寫有:“竭澤而魚,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淮南子·主術訓》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草土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并提出:“孕育不得殺,彀卵不得探,魚不長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之發若蒸汽,禽獸之歸若流泉,飛鳥之歸若煙云,有所以致之也。”《管子·八觀》中指出:“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獨伐也,大木不可獨舉也,大木不可獨運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墻之上。故曰: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罔罟必有正。”《荀子·王制篇》也載“草木

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可見這種“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保護生態再生能力,反對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樸素的辯證思想和對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資源的科學主張,古人認識得已相當深刻。

發展多種經營,維持生態平衡也是我國古代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思想。管子認為,農業的發達應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國家和人民的富裕有賴于農業的多種經營?!豆茏?middot;牧民》中指出“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管子·立政》對此有具體解釋,“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山澤救于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溝瀆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要根據土地、氣候等自然環境的要求,合理安排多種經營,“相高下,視肥磽,觀地宜,明詔期,前后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處。”《禮記·曲禮下》把家畜作為庶人財富的標志?!盾髯?middot;王制》中指出:“養山林、藪澤、草木、魚鱉、百索,使國家足用,虞師之事也。”同樣《淮南子》一書也主張在多種經營方面,使“群生遂長”,五谷、六畜、桑麻“各因其宜”。明末清初張履祥補撰的《沈氏農書》中提出:“養豬羊乃作家第一著”,有糧多養禽畜,養畜積肥才能“糞多力勤”奪豐收。書中寫道;“今羊專吃枯葉、枯草,豬專吃糟麥,則燒酒又獲嬴息。有盈無虧,白落肥壅,„„何不為也!”這些觀點昭顯了我國古代在遵循自然規律、發展多種經營方面具有的較高認識水平。

(2)我國對現代生態農業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于現代生態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觀察和總結發達國家常規農業現代化模式和中國當時不按“兩個規律辦事”的教訓后,提出了強調以生態學規律(葉謙吉,1980)和生態經濟學規律(許滌新,1983)為指導,符合“整體、協調、循環、再生”(馬世駿,1984)原則的“生態農業”。在此基礎上,我國理論界針對中國的特點,不斷豐富完善生態農業的內涵,涌現出了一大批生態農業方面的專家,如卞有生、盧良恕、程序、曲格平、張壬午、王兆騫、駱世明、石山、劉思華、李文華等,發表了大量有價值的論文,召開了一系列學術討論會,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的中國學派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案,為生態農業的實施奠定了科學的基礎??v觀各方家對于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的研究,其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發展生態農業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農業將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建設高功效的生態系統和優美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農業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農業。如郭書田(1994)《有關生態農業建設的若干問題》、汪衛民(1998)《中國生態農業的若干理論問題》、王小利等(2004)《替代農業研究綜述》、溫軍(2001)《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述評》、雷海章(2005)《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啟示》、盧永根,駱世明(1999)《中國農業發展的生態合理化方向》、張法瑞,靳樂山等(1997)《關于可持續農業及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考》、王建武,吳文良(1995)《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生態農業》、王松良,林文雄(1999)《中國生態農業與世界可持續農業殊途同歸》、劉彥隨,吳傳鈞(2001)《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模式與途徑》、程序(1999)《可持續農業的幾個理論問題》、張壬午,高懷友(2004)《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的展望》等都從理論的角度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適應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符合世界“生態化”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業再一次飛躍的希望寄托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上。

②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在我國應把建設生態農業作為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如肖桐(1985)《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方向》、路明(1999)《生態農業: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穆爭社(2002)《生態農業是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胡娜妮(2005)《生態農業

是現代農業的選項》、溫琦等(2008)《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最佳結合》等都論述了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成部分,可以推進帶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③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和作用

a.生態農業不僅包括種植業,也包括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農村能源、農村環境保護等,是一個“大農業”的概念。

b.建設生態農業,將使我國農業跳過石油農業的單一生態系統,直接向綜合化的生態系統發展,這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避免不少浪費和損失,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c.生態農業的生物再循環系統,其中包含將有機廢物轉化為能源產品,這樣,既可以從有機廢物中提取沼氣之類的氣體燃料,也可制取液體燃料來代替石油制品,從而為解決我國農村能源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

d.生態農業的縱深發展,還可把農業多余勞動力轉到以有機廢物為原料和動力的復合生物產業及其相關的加工、服務等行業中來,開展綜合經營。

e.生態農業通過不斷集約化的生物再循環系統,使動態平衡保持最佳水平,從而把整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使土地越種越肥,各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保證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

f.生態農業強調產品產生和合理增加投入,完全排斥無機物,拒絕使用化肥等背離了農業現代化的大趨勢。在一定限度內輸入的輔助能如化肥、農藥、機械、勞動及灌溉與產出量呈正相關,只有合理投入,才能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高產穩產,才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④生態農業模式

各學者分別研究了資源節約型生態農業模式、基塘系統模式、農田間套作模式及庭院利用農業模式、農田林網模式、農牧結合模式、農牧漁結合模式、丘陵區生態農業模式、生態場農業模式和生態類型模式等生態農業模式。如1980年初駱世明等對腐屑食物鏈、農業結構的梯度規律、牧草間套作的生態適應性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韓純儒等在北京竇店研究以畜牧業為主的生態農業模式;1983年浙江農業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糧—桑—畜—漁良性循環模式;1987年劉曉鷹研究的蠟桑農復合生態模式和杉木—黃連—林—藥復合生態模式;1992年傅慶林等在浙江省蘭溪市上華農場研究的低丘紅壤區“農林果”復合系統模式;1994年呂富保研究的由農、林、果組成的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體模式;1995年姜勇、曹志平研究的西安生態養殖模式和曲周縣畜牧業生態模式;1996年曹鐵森提出了適合于北方山區林果—糧食作物、林果—經濟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藥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復合結構栽培模式;1997年鄭永華在四川合川市研究的稻魚鴨復合農業模式等。

⑤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相關宏觀政策進行解讀,在三峽大學范圍內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得出:隨著2011、2013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業水利工程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不同調查對象的問卷結果顯示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前景是看好的。

關鍵詞:農業水利工程;高校;新時期;問卷調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水利工程作為典型工科專業,其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強國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十年來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農業水利建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國家分別在201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農業水利建設是農村改革關鍵的薄弱點。要加快新時期的新農村進程必須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三峽大學于2011年新開設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在該校有良好的辦學模式。筆者對農業水利工程相關問題在三峽大學范圍內以學生和教師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解讀分析當今宏觀形勢政策,以期明確高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發展前景,為高校更好培養專業人才提供參考。

一、當今形勢政策解讀及行業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要求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提高農業水利建設的步伐,填補建設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農場制農業生產模式已有了頂層設計。從這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可知,重點改革水利的發展不平衡是進行農村土地的流轉的重要條件,之所以把發展農業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這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發展節水農業是大勢所趨。依托高端節水技術諸如噴灌、微灌、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及行走式節水灌溉等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大力研究和退廣,我國的農業建設水平將會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農業水利建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此可見,隨著2011、2013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的逐步執行落實,農業水利工程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

二、問卷調查及分析

1.問卷調查設計。此次調查采用的是實地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別是:三峽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非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及水利工程專業教師。主要針對學生關于學習專業的興趣,專業本身的認識,對前景就業的規劃及專業教師對該課程教學的建議。

2.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圖1調查顯示53%的人高考報考該專業是沒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該專業不到40%。專業興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5%的學生表示沒有興趣,55%學生有興趣。該比例基本符合高考報考該專業志愿填報情況。需要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卻下降。調查顯示80%以上學生對2011中央一號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學生表示該文件對于直接影響到他們選擇該專業。這也表明學生填報高考志愿比較在意選擇專業的社會關注度。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是學好該專業的源動力,反之興趣不足,會對以后的學習目標產生懷疑,學習效率低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習興趣占學習成功影響因素的25%,占學習失敗影響因素的35%。因此,應加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力度。同時課堂教學環節引入實際工程例證,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際工程相比對,既加強學生的專業認識,也提高學生的動腦能力。

圖2調查顯示90%的人聽過農業水利工程專業。82.5%的人認為農業水利工程對民生發展有重大影響。調查數據顯示,基本50%以上的非農業水利工程學生對于農業水利專業是看好的,表明對三峽大學新開設的這個專業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圖3中可知,77.8%的教師認為專業課程的安排還有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的先后順序及實用性上還不到位。90%的教師認為專業課的實用性強。農業水利工程與水利水電工程在就業差異問卷結果顯示,這兩個專業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因此可借鑒水工專業的培養方式和就業情況來完善農水專業的學科建設。但從長遠來看,突出本專業的特色是必須的??偟膩碇v,現階段不同調查對象的問卷結果均顯示農業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畢竟是新開設專業,需要配套解決的問題不少。例如目前沒有畢業生,無法實際驗證當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程度。農水專業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習興趣會下降,也要引起重視。

本文對新時期高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發展前景進行探討,并在三峽大學范圍內就不同對象設計進行了問卷調查。結論如下:①隨著2011、2013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的逐步執行落實,新的農場制農業生產模式具備了頂層設計,傳統節水農業向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和推廣已掃清障礙,農業水利工程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②在三峽大學范圍以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非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及水利工程專業教師為對象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農業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是三峽大學新開設專業,目前沒有畢業生驗證當前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鑒我校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或他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成功經驗是正常手段,但從長遠來看,突出本專業的特色是必須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萊·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13年度大學生科技立項(NO.38).

作者簡介:何俊樺(1991-),男,云南鎮沅,本科生,就讀于三峽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

通訊作者:何軍(1981-),男,湖北荊門,講師,主要從事農業水利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3篇

摘要:林業生態工程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生產工藝系統。其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保障和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現狀和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論述。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系統;問題

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的發展,還影響我們子孫后代的利益。而這些環境問題都與森林資源的減少有著密切的關系,開展森林環境的修復工作及植被恢復和重建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先后確立的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對于加速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

1 林業生態工程簡述

林業生態工程是指依據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設計、建造與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1]。其目的是在滿足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不僅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還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達到一種和諧、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發展關系。

2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簡介

我國從基本國情出發,圍繞新時期林業建設的總目標,相繼實施了六大林業重點工程。這是對我國林業生產力布局進行的一次重大戰略性調整,已被列入國家“十五”計劃綱要。

天然林保護工程:是林業的“天”字號工程,一號工程,也是我國投資最大的生態工程。包括三個層次:全面停止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調減重點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保護好其他地區的天然林資源。主要解決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2]。

退耕還林工程:是林業建筑史上涉及范圍最大、公眾參與度最高性的生態建設工程,以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為首任。計劃建立以灌木為主、喬灌草相結合的恢復保護性和生產性兼顧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態環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塵暴,同時生產出優質飼草飼料,發展畜牧業[2]。

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我國涵蓋面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2]。工程包括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地區的13個省的590個縣(旗、市、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程計劃造林314億畝,并對10178億畝森林實行有效保護[2]。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項意義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環京津生態圈建設的主體工程。其規模雖然不大,但對首都乃至全國都極具意義。主要解決首都周圍地區的風沙問題。工程建設內容分為造林營林、退耕還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2]。

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是一個主要解決物種保護、自然保護和濕地保護等的生態保護工程,也是我國應對國際氣候,樹立國際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該工程目標是拯救一批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擴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形成一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設施先進、管理高效、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自然保護網絡[2]。

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是一項增強林業實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決木材和林產品供應問題為目標的骨干工程。該工程根據森林分類區劃的原則,在自然條件優越、立地條件好、地形較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區域,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2]。

3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成績斐然,但在以下三個方面中存在一些問題:(1)非重點區域的林業工程項目建設科技含量較低,片面的純林種植,“外來樹種”引種少;樹種結構不合理等。(2)森林覆蓋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由于傳統思想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造成了人們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或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4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深入發展,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業生態工程總的發展趨勢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等生態環境保護目的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區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經濟體系,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向著可持續方向發展[1]。

結論: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現代林業和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門新的工程。它不僅是從單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來進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林業發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朝暉,王麗敏.論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與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7(2).

[2] 周潔.我國六大生態林業重點工程簡介.生態經濟,2006(10):88.

[3] 李大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綠色科技,2011,12:6-8.

[4] 郭永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原理及未來發展趨勢.資源·生態·環境,2007(5).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4篇

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動力所在:在新時期, 我們更加注重農業生態效益, 然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一種農業發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廣, 關鍵在于它能否帶來經濟效益, 循環型農業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獲得經濟效益:一是通過區域大循環獲得規模經濟和結構效應;二是通過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企業小循環和產業鏈延長獲得經濟效率產業鏈增值一個運行模式是否適合企業、能否得到推廣應用, 關鍵是能否有經濟效率, 因為這是經濟主體 (涉農企業和農戶) 更關心的問題, 經濟效率主要表現在盡量降低成本的同時, 盡量增大利潤空間。由于循環型農業遵循3R原則, 這實際上就是遵循了經濟效率延長了產業鏈, 實現了產業鏈增值。一個典例就是現在不少企業開始廢水回用, 不僅減少了對水資源的浪費, 減少了水污染, 同時降低了成本, 實現了經濟效益。

循環型農業的原則:發展循環農業, 科學規劃是前提。在規劃中, 應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則, 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 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 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在這方面, 各地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作為國家的循環經濟試點市, 我們河南省安陽市結合自身實際, 把著力點放在小麥、玉米、花生等優勢產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優質口糧的農業產品品牌, 同時大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和畜產品精深加工業, 推動規?;B殖場建立有機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術,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養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實現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農藥和水生產要素, 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首先, 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業產業鏈, 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化和產品的無害化。各地區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 如“糧食種植—畜牧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 (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 —有機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其次, 選好循環農業項目。項目是實現農業循環的載體, 培育和完善農業循環產業鏈需要項目來帶動。選擇循環農業項目, 應從全局和長遠著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來, 鶴壁市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 建設了一批示范項目, 有力推動了循環農業的發展。再次, 加大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力度。目前, 許多農民對循環農業這一理念還不了解, 對發展循環農業的認識還不到位, 參與并支持發展循環農業的自覺性還有待增強。

發展循環型農業經濟的保障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建立有利于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教訓, 建立和完善推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補償機制。鑒于我國居民, 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較為缺乏和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 政府應強化責任意識, 并通過立法把發展循環型農業納入地方政府的職責范圍, 加強對循環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宣傳和引導。同時, 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措施, 調節和影響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 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開發的扶持力度, 推行農業清潔生產的新技術農業循環經濟是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 它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點。政府應從總體上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扶持力度。一是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應重點資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運作的農業科研組織與管理機構。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展循環農業、建設現代農業,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應在其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農業、環保、畜牧、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財政、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統計、考核、激勵、監督等制度, 促進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清潔生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 引導企業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農業的經驗, 結合我國實際, 推進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投資機制、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宣傳教育機制等, 保證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摘要:循環型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和應用, 它擯棄了傳統農業的掠奪性經營方式, 把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從而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發展循環型農業既需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同時還需要外部條件的保障。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效益,產業鏈,保障體系,政府

參考文獻

[1] 諸大建.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J].科技導報, 1998 (9) .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5篇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 城市化進程加速, 大量占用耕地, 致使中國的耕地面積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 而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不斷的增加, 糧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實現中國糧食自給的目標就必須提高糧食單產, 然而目前中國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經很高, 靠化肥引起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 土壤退化嚴重。同時由于大量的施用農藥化肥使得農業的面源污染狀況十分嚴重, 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 2007年通過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的總氮為270.46萬噸, 總磷為28.47萬噸, 分別占同期全國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據中國國家環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等流域的調查, 發現農田的氮, 磷流失已成為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嚴重的是種地成本不斷增加和長期較低的種地收入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大大降低, 迫使大多數農民外出打工, 造成農村富強勞動力大量流失, 村里一派凄涼之景。大量的事實證明, 如果中國的農業繼續這樣下去, 前景不容樂觀。農業耕作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 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國家的重視發展生態農業的呼聲提到了國家層面上并有望成為解決未來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態農業呢?生態農業是一個由多種多樣彼此相互促進的有活力的生態系統所構建的景觀多樣性鑲嵌體。這樣。既有望獲取高質苗的多種多樣產品, 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保持, 這樣的經營管理方式就被認為是生態農業[3]。值得注意的是生態農業不等同于傳統的有機農業, 它是利用生態系統的原理來達到保持土壤肥力, 單位面積物質生產總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態農業之所以被國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幾點優勢。

(1) 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是不施化肥和農藥的, 采用有機肥作為肥料和生態系統方法控制蟲害或者物理方法滅蟲 (燈光誘蟲) , 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農業的面源污染, 同時也避免了污染土壤, 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 生態農業產出的有機食品一旦經過認證后, 在國內外的市場上都有很高的認可度, 有機產品的價格要比普通農產品高上不少, 而生態農業的立體養殖方式能夠有效的增加單位面積的總物質的產量, 這樣就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 同時生態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樣就能夠顯著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3) 近年來一直讓國人擔心的食品農藥殘余, 如膨大西瓜, 毒韭菜等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而這些問題也會因生態農業的發展而迎刃而解。

3 生態農業體系推廣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目前在全國有不少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如山東弘毅農場等, 都是呈點狀零星分散, 尚未成大的網絡。生態農業目前在中國尚未普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生態農業的發展剛剛在中國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態農業整個產業鏈的運作還不成熟。比如產品的認證, 產品的輸出與銷售等非生產環節。生態農業是一個復合的系統, 它不但是自然內部各個系統的復合, 還是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 生態農業的運作不應該只關注種植模式的研究, 更應該把目光投到整個生態農業產業的有序運作上?;谡麄€產業鏈的運作, 考慮到現存的一些問題, 本文提出幾點規劃時應該考慮到的因素。

3.1 組織生產

生態農業雖然能夠較明顯的提高農民收入, 但是單靠分散的農戶的生態農業知識技術水平以及商業運作意識, 不足以進行生態農業活動。雖然現在建立了很多生態農業的示范基地來帶動周圍群眾從事相同的運作模式, 但是無論從后續的產品認證還是銷售等環節來說, 分散的生產形式對其發展都是不利的??梢酝ㄟ^以下兩個途徑進行組織生產:一是以村為單位, 開展農村合作社, 生產活動、模式, 都由合作社統一安排, 產品認證與銷售也由合作社統一調度。合作社將整個村的生態農業基地都規劃好了以后, 每戶人家各自的所屬地分配到什么模式, 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統一銷售獲利后, 按各自所屬地的產品產量, 進行利益分配。二是引進外面資金比較雄厚的生態農業之類的公司, 公司在當地建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 雇傭當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3.2 產品認證與品牌建立

生產出來的有機綠色食品, 如果沒有進行產品認證, 沒有建立品牌的話, 產品的銷路和價格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做好產品認證和品牌這塊, 與此同時還要有賴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認證體系和市場導向, 比如未經過認證的產品一律不認為是有機綠色食品, 對市場假冒產品和品牌予以嚴厲打擊等。

3.3 產品的銷售

目前有機食品的價格都比較昂貴, 不是大眾都能接受的產品, 所以進行產品的定位和銷售市場銷售方式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銷售方式有以下幾點。

網絡銷售, 通過網絡訂單, 然后送貨上門。這一銷售方式雖然保證了銷售的渠道, 但是銷售網絡的拓寬比較緩慢, 而且銷售量也比較小不穩定, 每小筆量的運輸成本也很高, 同時這樣一種送貨上門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運輸的碳排放量, 雖然是由賣家承擔, 但是相對生態農業本身提出的綠色環保的口號并不相符。

還有就是建立專門的銷售超市進行銷售活動, 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費人群。這樣屬于生產基地的銷售超市只銷售自己基地的產品, 雖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產品渾水摸魚, 但是未免會有超市銷售的產品種類不夠齊全, 影響整個超市的銷售情況, 畢竟人們更喜歡去產品比較齊全的超市購物。將來如果生態農業真正發展比較好的話可以考慮建立一類專門銷售各地有機食品的有機超市, 這樣也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余地。

有機產品可以進行對外出口, 國外市場對于有機產品的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將產品銷售到國外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銷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類與有機肥料

根據物質守恒定律, 農田源源不斷的講產品輸出出去, 必須要有相應質量的營養元素返還給農田, 雖然生態農業考慮了物質的循環利用, 將家畜產生的糞便做成有機肥料返還農田, 但是總的來說生態農業所有的產品都是從農田里整體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將這些產品轉化成了排泄物, 廚余垃圾, 生產資料等。如果未來的城市垃圾分類做的到位的話, 那么可以將廚余垃圾等制成有機肥料在回到農田, 即實現物質從城市生態系統轉移到農田生態系統的途徑, 大大減緩了有機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實現了城鄉生態系統良好的物質循環體系。

摘要:目前中國的農業問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轉型。生態農業以環保、綠色、經濟等特點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國家已將生態農業建設作為農業未來建設的重要方向, 然而目前生態農業的發展僅限于少數的示范基地, 并未大規模的推廣開來。本文在解釋生態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基礎上, 分析目前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為未來生態農業發展和規劃的提出幾點建議, 以為今后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耕地,污染,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生態農業,推廣

參考文獻

[1] 耿士均, 陸文曉.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與修復[J].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 (25) :13993~13996.

[2] 李貴寶, 尹澄清, 周懷東.中國“三湖”的水環境問題和防治對策與管理[J].水問題論壇, 2001 (3) :36~39.

農業工程發展前景范文第6篇

舞陽縣是一個糧食生產大縣。2008年夏糧(小麥)播種面積58萬畝,單總產達歷史最高,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4.72萬畝,糧食總產達到50.3萬噸,平均單產達到438.5公斤,農業人口人均糧食達到967.3公斤。糧食加工業不斷發展,年加工小麥5萬噸以上的加工企業有8家,主要有華鑫面粉、舞蓮面粉、明匯面粉、匯豐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奧克啤酒等企業,糧食商品率達57.9%。近年來,舞陽縣農林局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把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目標,加快農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截至目前,全縣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5萬畝,合格農田林網達2606個,控制率達96.1%,為全縣糧食的穩產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舞陽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舞陽縣農林局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努力,其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自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該縣已登記成立農民專業臺作社8個,擁有社員58人,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種植、養殖業專業合作社5個,在投資規模上從幾萬到幾百萬元不等。農林局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真正了解專業合作社的實質及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好處;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工作,指導他們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近幾年來,舞陽縣立足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和資源優勢,以農業特色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強力推進特色鄉鎮經濟建設,突出培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鄉村典型,通過政策重點傾斜、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加壓激勵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業成亮點,種植增效益,養殖提水平”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一是調整糧食品種結構。糧食生產以改善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重點,穩定面積,合理布局,增產增效。二是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優化經濟作物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是調整種植業結構的重點,主要通過間作套種等措施,使經濟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經濟作物在農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發展畜牧養殖業是實現農產口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種植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沼氣建設

今年前三個季度,舞陽縣農林局按照中央、省、市、縣對農村沼氣建設的要求,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貫徹國家能源戰略,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精心組織,扎實推進,使全縣的沼氣建設得到很大的發展,對改善能源結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縣共建沼氣池39000座,沼氣使用普及率達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戶聯戶沼氣工程的800立方主體工程也已竣工。

上一篇:我的華麗皮囊范文下一篇:離任審計發現問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