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

2024-05-04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1篇

——“何平九論”學習心得體會

署名“何平”的九篇評論文章浩然大氣,精采異常。講思想、講理論高大深遠,內容豐富。但又通俗易懂;講矛盾、講問題實事求是,切中要害,毫不掩飾,針貶時弊;講出路、講措施、講前景又那么讓人為之提振精神,信心倍增。

說句實在話,九論文章中寫的那些問題,就發生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或者說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出現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

我們感同身受,自覺很多不足:

一是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大好機遇,把握、利用不到位,工作推動上不盡如人意;

二是在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評價上,看成績的多,看不足的少,看表面問題的多,挖深層次矛盾的少,缺乏強烈的憂患意識。

三是在工作的推動上,憑著印象跟著感覺走,主動研究探索工作發展的規律,自覺地有意識地按規律統籌規劃,推進工作的主動性差;

四是雖然在本職崗位上確實做到了履職盡責,但又深感缺乏擔當重要責任開拓性地拓展工作的領域和空間的勇氣和膽略;

五是滿足于各項工作全面普開,樣樣都做,缺乏腳踏實地,抓住重點工作,實實在在地干出個樣子,抓出個實效的求真務實精神;

六是雖在自己的工作言行體現了平民情結,但如何把這種平民情結上升為以人為本的為民愛民的具體制度、措施不力,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盡可能地為群眾,為我們的被管理對象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自身的工作中,說到底都是領導方式的問題,只不過是沒有深挖細查,想來這也是應該為之憂患的事情。

盧展工書記到河南工作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曾先后發表了一些非常切合實際、非常中肯相實、非常解決問題的提法。如他在同河南進京務工人員座談時,曾盛贊河南人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實實的河南人、不畏艱難的河南人、俠肝義膽的河南人”,指出在河南人身上體現了“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偉大,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心”,他還先后提出“四個重在”、“三具兩基一抓手”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結合實際,學習好、運用好、落實好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于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2篇

當前,我省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探索一條適合山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子,對于在新的起點上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意義重大。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農業增長由追求數量的增加向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轉變。加大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大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促進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轉變,由無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轉變。二是加快農業效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轉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節約農業、循環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三是加快農業功能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不斷開發農業功能,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業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功能,向同時具有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轉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子,加快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轉到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來,由主要依靠資金、勞動力的投入轉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經營管理上來,由單純的數量擴張轉到質量效益并重上來,建設經營集約化、功能多元化、發展可持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

一、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努力提升農業整體素質??萍际谴龠M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以良種培育、生物技術開發、綠色肥料研制為重點,積極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盡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加大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交易市場網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在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三大重點,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智力支撐。

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強農業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形成符合標準要求的種養模式,把標準化生產貫穿到產業化經營全過程。二是加快標準化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三是實施質量興省和名牌戰略,積極培育新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叫響“山東產”這個大品牌,建設農產品品牌大省。積極創新產業組織形式,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促進了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農業比較利益。要積極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研發能力,鼓勵跨區域經營和相互間的聯合與合作,“走出去”建立國外生產基地,促進龍頭企業規范化、集群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民合作組織參與加工和流通,幫助農民把產品變成商品,實現增值。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鼓勵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農戶提供系列化服務。

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努力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以節地、節水、節能為重點,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搞好作物秸稈、生活垃圾、

污水糞便等農村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增值,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等綠色產業,推廣間作套種、高效立體種養等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化。推廣科學施用技術,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嚴格控制化肥、農藥、農膜的投入量,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幾個關鍵問題。

進一步提高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要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迎接世界經濟挑戰的角度,充分認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理念的轉變。

切實搞好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分類指導。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面廣量大,在區位環境、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新、特、優”上下功夫,在發展中轉變,在轉變中發展,增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工作重點的確定上,各地要各有側重,從自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入手,選好突破口,實施重點突破,務求實效。堅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改革30年的歷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必須長期堅持。同時,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也暴露出經營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低等問題,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一是在法律規定上,要使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更具體、更明確、更具法律效力,確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穩定不變。二是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快完善土地流轉辦法,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三是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擴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通過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障礙,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會保障,以宅基地換住房的辦法,促進農民變市民。四是積極探索適應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村集體之間的土地置換制度,為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創造條件。

進一步加大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等配套完善的政策體系。要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營造鼓勵支持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制定更加具體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同時,要認真抓好政策的落實,保證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3篇

21信息來源:中國鄉村發現網

作者:常德市赴臺灣經貿考察團

2009年12月26日—2010年1月2日,按照市委對臺辦的安排,受臺灣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的邀請,以常德市政協副主席彭明建為團長的常德市經貿考察團一行13人,赴臺就臺灣的精致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營銷、農民組織、農業支持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專題考察,學習借鑒臺灣現代農業建設經驗,為推進我市農業轉型升級進行思考,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臺灣農業的主要特點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有耕地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占總人口的19%。臺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臺幣,占經濟生產總值的3.3%。臺灣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精致農業發展較快,主要呈現六方面特點:

(一)基礎設施十分完善。臺灣農田經過70、80、90年代三次大規模整治,基礎設施齊全,我們沿途所見,田間三面見光,排灌溝渠配套,水泥鋪設的硬化機耕路四通八達,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臺灣的農田溝、渠、路等基礎設施以及田間地頭的道路硬化等,全部由各級財政投入,田內部分由土地所有人承擔。農業生產基本形成了“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生產格局,如臺南的蘭花、嘉義的香草、池上的大米等。

(二)科技水平處于領先。臺灣建有世界重要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農業科技發達,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0%以上。新技術研發、品種改良、農業設施、農業機械等方面在國際上都處于較領先地位??萍甲屌_灣成為國際蝴蝶蘭種苗輸出基地,享有“蝴蝶蘭王國”美名。

(三)質量安全監管嚴格。臺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十分嚴格,建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齊全的農產品安全標準。管理部門職責明確,檢測 體系健全,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三個部門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嚴格實行農產品追溯和市場準入制度。

(四)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迅速。臺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已有20多年歷史,已成為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主要有鄉村花園、鄉村民宿、觀光農園、休閑農場、休閑牧場、教育農園等幾種類型。我們參觀的臺中縣臺一農場,就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氣候特點,發展花卉和苗木,吸引各地游客前來休閑觀光。

(五)農民組織功能齊全。農會是臺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的農民組織,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領域。根據農會法,農會分為鄉鎮農會、縣(市)農會、省農會三級,分別接受同級相應農政部門的指導。農會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是大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能為農民提供金融、科技、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金融服務是農會最大的盈利項目,近10年來占農會總盈余的98%以上。

(六)政策保障力度較大。臺灣農業有關法律法規健全,對基礎設施投入、農田休耕、農業推廣經費來源、農業保險等都有法律法規加以規范。農業生產補助力度較大,政府對農業機械、各級農會興辦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設施設備給予50%以上補助,高的可達80%,并免征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率為5%。實行農產品保護價收購。以高于成本20%的價格向農民收購稻谷,為了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農民如果將稻田改種玉米、高梁、大豆等其它作物,可得到每公頃1000公斤的稻米補貼,休耕田則可得到1500公斤的稻米補貼。對60歲以上老年農民每戶發放每月6000元福利津貼,每年約73萬戶農漁民受益。

二、臺灣農業的幾點啟示

臺灣農業成功經驗對我市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推進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臺灣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向農村延伸,農村城鎮化率達80%以上,農村與城市已基本融為一體。要借鑒臺灣對農田基礎設施整治的成功經驗,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運作機制,整合各級財力,分期、分片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集中整治,按照產業發展要求,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二)健全育繁推優的農業技術體系。臺灣農業科學研究、農技推廣、農民培訓體系健全有效,職責分明。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廣相結合的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包括經費充分保障的“農委會”下屬的農業改良場(所)推廣體系(“農委會”每年都撥付專項推廣預算)和農會自上而下農事推廣體系(《農會法》規定農會收入的60%以上必須用在農業技術推廣)外,還有大學的農業推廣體系。要借鑒臺灣科研與推廣相結合的模式,加強良種育繁推優的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大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選育,鼓勵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擴大優質良種覆蓋。

(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借鑒臺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農產品安全標準。加快農產品檢測中心建設,加強重點縣(市)產地檢測站建設,嚴把農產品質量準出準入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依法嚴格處理生產銷售農殘超標農產品行為。同時,制訂激勵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質量體系認證。

(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能力。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近年來,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很快,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000多家,但仍然存在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服務功能有待完善等問題。因此,可借鑒臺灣農民組織的運作經驗,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提升質量;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建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中的作用,提升其服務功能,除參與技術服務、產品營銷外,也可以參與村鎮銀行建設、信用擔保等金融服務,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各級政府財政扶農的主要載體,確立其農村市場經濟主體地位。

(五)拓展農業休閑觀光功能。我市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可借鑒臺灣“農委會”專門頒布休閑農業的管理辦法,鼓勵農民舉辦各種類型的休閑觀光農業,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的做法。同時,臺灣畜牧業在休閑觀光農業中的作用值得借鑒。這次考察的臺東縣“東游季”農場,是一個以休閑觀光為主的牧場,其中包含了大量畜牧業內容,這個觀光農場占地726公頃,分農業區(水果、花草等)、牧業區(觀賞動物區和家畜飼養區),還有食宿區、游樂園等。在牧業區內,經營著一個360頭的奶牛場,其中犢牛和培育牛飼養區對游人開放,允許人們觀看牛群、飼喂飼料,而成乳牛區則不允許參觀和接觸人群,所產的牛奶直接供人們在場內消費。我市觀光農業中畜牧業內容較少,可以因地制宜發展。

(六)注重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據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韓選棠教授介紹,過去臺灣新家園建設也以道路硬化為主,近幾年借鑒歐洲等地農村建設,注重保持水土流失,推行綠房子建設,農村道路已進行重新設計改造,變灰化為綠化,硬化為軟化。在新農村建設標準中修改有關道路硬化標準,提倡房前屋后和農田道路砂石化、道路兩旁綠化和農田生態,池塘、溪流盡可能用石砌。注重發展循環農業,對畜牧場排泄物經過沼氣工程化處理后,再輔之以農藝凈化措施,在畜牧場附近種植相應牧草、花果等進行循環有機處理。

三、推進我市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學習借鑒臺灣農業,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幾點建議:

(一) 加強政策引導。農業現代化過程具有高度的政策導向性, 因為農業現代化的實質是以理性方式調節各產業之間資源再分配的復雜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建議由政府制定出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建立一個既能快速準確地收集外界市場的需求信息、又能把我市農產品的產供銷信息及時的對外傳播的市場需求預警網絡, 及時提供農產品動態并隨時獲取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供求狀況, 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測和實時反饋, 實現農業生產的合理分工和科學管理, 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同時在生態條件優越、區位優勢(產業特色)明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籌建 “農民創業園”,享受各級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如用地政策、減免稅政策、出口退稅政策、優先融資政策、智力引進政策、擴大行業準入政策等。

(二)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建議在特色明顯、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鄉鎮, 設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行業中介服務中心, 幫助農民搞好農產品生產、儲運、銷售等工作。待發展到一定階段, 形成行業規模后, 再將之逐步過度為股份制企業或行業公會, 進行市場化運作; 同時, 積極向農民宣傳政府的優惠政策, 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 積極引導農村專業戶、農技能人和農戶等運用市場機制建立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行業服務中心等, 有效地組織生產資料的共同采購、農產品的統籌加工、儲運和銷售等, 進行統一的協調生產經營, 防止惡性競爭, 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三) 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加快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3531”工程,集中突破核心企業、龍頭項目和加工園區建設,引導龍頭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律運作, 加大農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 提高農業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 鼓勵企業通過ISO9000 標準認證,采用先進的管理方法, 全面提升產品檔次和企業的管理水平。

(四) 加強農業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加強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推廣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由政府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 包括設立農民轉產創業基金和信貸, 加強對農民轉業的第二職業培訓, 協助農民轉產轉業, 盡可能減少農民的損失。加強農業科技支撐, 推動農業升級轉型。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 強化農業科研成果轉化, 創新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運作體系。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增加農業科技資金投入, 培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通過補貼方式引導農民接受新技術、新產品、新營銷方式, 對組織共同運銷、分級包裝、合作組織等方面給予補貼。

(五) 加快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自身調節功能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進一步延伸, 從事農產品物流、儲備和零售。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規范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行為,保護農民的利益。確定優勢產業, 提高產業競爭力。積極發展高科技農業、高價值農產品和出口創匯農產品生產, 擴大我市農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由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 完善農業保護政策, 從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組織, 增強農民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增加農民收入, 提升農民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4篇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具體分析: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措施: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細化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居民消費預期。

3、通過改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4、必須更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

5、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6、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7、要適度控制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合理降低投資率。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措施:

1、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2、統籌區域發展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大力提高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5篇

一、青州花卉業30年發展歷程及現狀

青州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古“九州”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青州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花卉資源豐富,花卉種植歷史悠久,長期以來民間就有養花賞花的傳統習慣。改革開放以來,青州花卉業迅速發展壯大,開始由傳統花卉業向現代花卉業邁進?;仡櫱嘀莼ɑ軜I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至1989年的十二年時間,為起步階段。政府抓住農村家庭聯產聯包責任制改革的重大機遇,積極發動引導,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花卉生產。這一階段我市的花卉生產主要以農戶零散種植、傳統培育、集市銷售為主,品種單一,規模較小;第二階段,從1990年至2000年,前后歷時十一年,為發展階段。該階段以萬紅花卉有限公司成立和建立青州花卉市場為標志,花卉種植業戶越來越多,以轉包、轉租、反租、聯包等多種形式的土地轉流開始形成,花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陸續出現了一批花卉專業村、專業戶和龍頭企業,花卉生產開始由小而散向專業化、由分散種植向集中種植轉變;第三階段,從2001年至2006年,共七年時間,為產業化發展階段。從2001年開始舉辦花卉博覽交易會為標志,以堅持每年舉辦一屆花博會為平臺,以打造青州花卉品牌為目標,以打造產業集群為中心,加大扶持和引導,強化組織程度,使全市的花卉形成了生產、科研、銷售、流通、服務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到目前,全市花卉生產專業村達到 1

136個,專業戶16000多戶,花卉栽植面積達到10萬多畝,年交易額達到25億元,花卉業已成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第四階段,從2006年以來,以舉辦第四屆山東省花卉博覽會和申辦籌辦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為標志,花卉產業開始向現代花卉業發展階段,花卉業發展趨向專業化區域化,生產設施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市場分工日趨明確,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青州花卉業的品牌效益越來越突出,被譽為“山東花卉第一縣”和“江北花卉第一縣(市)”。

二、青州花卉業發展的幾點體會

回顧青州花卉業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六點體會:

(一) 發展花卉業離不開黨的惠民政策

改革開放三十年,黨的一系列對農村發展的支農、便農、惠農政策,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激發了農民自主生產的熱情,有力促進了花卉業的快速發展。從青州發展花卉的實踐看,首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把農民從土地禁錮中解脫出來,使農民有了高度自主權。政府及時加以引導,花卉傳統種植開始恢復,為花卉業的大發展注入了活力。其次,隨著花卉業的發展,土地問題成為產業規?;l展的瓶頸。為此,我們在農民自愿基礎上,引導農民進行合理的土地流轉,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龍頭企業集中,有力地促進了花卉產業向專業化規?;l展。第三,在花卉產業發展過程中,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難題。為此,我們抓住國家貸款向農、林傾斜的政策,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實行“三戶聯保”、“五戶聯保”等惠農信貸措施,有效解決了花卉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從而為花卉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花卉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

花卉產業是朝陽產業,在花卉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對于推進花卉業的迅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仡櫸沂腥昊ɑ馨l展的實踐,我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重點突破的原則,一是抓產業規劃,理清發展思路。在花卉業發展的初期,我們就敏銳地察覺到花卉產業的發展潛力,從規劃入手注重培育產業,聘請中國社科院、中國林科院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專家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規劃論證了占地35平方公里的“青州花卉博覽園”,規劃建設占地4000畝的“青州花卉高科技園”。二是抓基礎投入,搞好服務?;ɑ苌a的通水、

通電、通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必須由政府來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為花卉業的發展解除后顧之憂。據統計,僅花卉核心園區道路建設,各級政府就累計投入3.6億元,使花卉園區全部實現了道路網格化。三是抓重點扶持,典型帶動。在發展花卉生產的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萬紅花卉公司等一批大戶,重點扶持,使之迅速膨脹,以這些企業活生生的例子帶動花卉業戶發展。截止到目前,青州市已建成了萬紅花卉種植園區、桂花盆景栽培基地等六個較大的專業花卉生產區,初步形成了“一片(黃樓鎮花卉片區)”、“四區(城區花卉種植區、東高花卉種植區、王墳花卉苗木區、云門山花卉種植區)”的種植格局,年產各種盆花3億盆,花卉品種有3000多個,使青州花卉生產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花卉產業主產區。

(三)發展花卉業離不開完善的市場體系

市場是生產的導向標,完備的市場硬件、健全的信息和流通體系是發展花卉業的必要前提。青州花卉業發展之初,在抓基地的同時,市委、市政府適時從抓生產轉到抓銷售上來,把精力轉到花卉市場建設上來,從1992年開始建市場,到現在已先后經歷了16年,建設了六代累計15萬平方米的市場交易大廳。在市場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走多元化投資的路子,一是政府投資?;ɑ軜I發展初期,花卉產品以本地消化為主,為滿足花卉業的發展需要,由政府投資建設了初期的交易市場。二是政府與從業者合作投資。隨著花卉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初期的花卉交易市場已不能滿足日益增大的花卉產品交易,為此,我們采取了政府和從業者合資方式建花卉市場,既擴大了市場規模,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三是招商投資,多形式并存。近幾年通過招引客商投資建設的花卉交易大廳就達到8萬多平方米。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青州市建成了占地260畝中國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戶經營,千家營銷公司”的格局,成為南花北運,北花南移的集散中心。四是以專業批發交易市場為依托,大力培植花卉專業營銷隊伍。截止到今年十月底,青州已有花卉經紀人已有1200人,專業運輸車輛1600余輛,在全國設立了130多處銷售點,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市場流通體系日益成熟,初步建成了覆蓋面廣、批發量大、集散力強的中國北方花卉苗木批發中心。青州市也因此被山東省林業局、山東省花卉協會確定為山東省花卉交易會永久會址,成為全國三大花卉集散地之一。

(四)發展花卉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發展現代花卉業,必須著眼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花卉業的高效益。在花卉發展過程中,我們一是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先后與北京農業大學、山東農科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技術合作關系。目前,已合作研究成功了日光溫床扦插育苗、無土栽培杜鵑等60多項技術,其中有5項獲國家專利;專門建設了花卉苗木試驗基地,成立了山東省仙客來研究所、青州蘭花研究所;開發了三大系列260多個花卉苗木新品種,引進培育成功國內外名、優、稀、特花卉苗木品種230多個,推廣自動化滴灌、噴灌、二氧化碳氣體施肥等花卉苗木生產技術30多項。二是加強科技人才引進。積極培養、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到目前,我市從事花卉苗木生產的大專院校畢業生達1000多人。去年,我們又面向全國招聘了10名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花卉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加強對花卉業從業者的素質培訓。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120多期,培訓人員12000多人次,8000多人次獲得“綠色證書”,為花卉苗木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發展現代花卉業離不開展會的強勢拉動

基地、市場和展會是推動花卉業快速發展的“三駕馬車”。為促進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花卉產業影響力,從2001年開始,青州市先后成功舉辦了八屆中國(青州)花卉博覽交易會,承辦了兩屆山東省花卉博覽會,成功申辦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八年時間,青州花博會實現了由縣級到國家級的飛躍。通過八屆青州花博會和兩屆山東省花博會的舉辦,青州花博會先后吸引了國內外5000余家知名花卉企業參展交易,合同交易額39.6億元,373萬人前來參觀交易,為青州花卉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搭建了信息及科技交流的平臺,提高了青州花卉在國內知名度。

(六)發展花卉業離不開輿論宣傳的積極引導

輿論宣傳是花卉產業快速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和前提。積極的輿論宣傳,能夠讓花卉行業更有效、更直接、更廣泛地接觸廣大群眾,貼近日常生活。我們在抓花卉產業的過程十分注重發揮輿論的引導推動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市內的新聞媒體陣地。開辟了青州花卉旅游頻道和報刊花卉專欄,編輯出版了青州花卉系列叢書。保持高強度、高密度的宣傳,為花卉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是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定期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花卉業從業者宣傳新政策、新技術、新品種,免費贈送《中國花卉報》等專業報紙報刊。三是積極爭取上級各級媒體的大力支持。多年來,國家、省、濰坊市等各級主流媒體和專業報紙報刊一直高度關注支持青州花卉業的發展,對青州花卉業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正面的宣傳報道,特別是《中國花卉報》從多角度、多層面、深層次的對青州花卉業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大力宣傳,對促進我市花卉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三、以籌辦舉辦“七博會”為契機,大力推進現代花卉業發展

(一)堅持錯位辦會、突出產業的辦會指導思想,把“七博會”籌辦重心放在發展現代花卉業上。中國花卉博覽會是目前中國規格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廣的花事盛會,被譽為中國花卉界的“奧林匹克”,每四年舉辦一屆,已舉辦了六屆,效果越來越好,影響越來越大,對產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能夠在青州舉辦,是青州百年不遇的機遇,千載難逢的良機,這對于促進青州花卉業的快速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堅持立足山東和青州的實際,從申辦開始,提出的口號就是“辦好一屆盛會,壯大一個產業,富裕億萬百姓”,要把“七博會”辦成一屆農民的花博會。省委、省政府在研究“七博會”籌辦工作時明確提出,“要錯位辦會,突出產業,擴大影響,拉動經濟”,這為我們籌辦舉辦“七博會”指出了正確的方向。我們在籌辦過程中始終堅持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這一工作思路和要求,把壯大花卉產業規模、提升花卉產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目標,通過籌辦舉辦“七博會”,進一步做大做強花卉產業,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抓好“青州花卉博覽園”的規劃和實施,打造集花卉生產、科研、銷售、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花卉基地。青州市委、市政府為進一步促進花卉產業發展,規劃論證了占地35平方公里的“青州花卉博覽園”,從2008年至2020年十三年時間,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圍繞實施這一規劃,我們堅持政府投入、經營業戶投資、招商引資等多元投資機制加大投入,做好水、電、路、通訊等園區公共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現有種植布局和產品結構,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種植栽培水平,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科技優勢,強化“產、學、研”相結合的花卉創新團隊建設,促進花卉生產的標準化、現代化發展,打

造江北一流的現代花卉基地。

(三)集中抓好青州花卉開發區建設,打造花卉高科技示范園。為進一步促進青州花卉業發展,提升花卉科技含量,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了青州市花卉開發區,為正科級事業單位,規劃面積10000畝,作為青州花卉產業的核心和“硅谷”,參照各類經濟開發區的做法,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把花卉開發區打造成花卉業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優惠政策,面向國內外花卉龍頭企業,吸引知名花卉龍頭企業入駐,帶動青州現代花卉業的發展。面向全國招聘優秀科技人才,完善專業服務隊伍,為花卉業從業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推動現代花卉業發展進程。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范文第6篇

3、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均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費價格僅分別上升1.2%、3.9%和2.3%;國家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4.9%、21.4%和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44.1%、36.0%和19.1%。糧食產量止跌回升,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宏觀經濟運行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是非常難得和令人鼓舞的。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運行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兩年多來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行業投資過快增長拉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推動的。近兩年的能源消耗總量分別增長15.3%和15.2%,經濟增長的能源彈性系數由1996—2002年的年均0.21分別上升到

1.61和1.60。投資彈性系數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1.44倍分別上升為2.92倍和2.72倍。由此說明,獲得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資在大幅度上升。2004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約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鋁占25%,鋼材占28%,水泥占50%。這種增長結構對一些重要資源特別是鐵礦石、氧化鋁的需求,超過了國內市場的供給能力,而大量依賴進口也受到了國際市場供給與運輸能力的限制。因此,這種粗放型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它已成為當前經濟運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

1995年在制定“九五”計劃時,中央就明確提出要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多少年過去了,我們在轉變增長方式上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來看沒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近兩年來粗放型增長方式明顯回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術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由于缺乏技術,對那些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和產業,我們雖然有市場、有資金、有勞動力,但眼看著效益很好的投資項目卻干不了,只能長期依賴進口;而那些國內技術比較成熟、但處于產業鏈低端的項目,卻成為吸引投資的熱點,出現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因此,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是轉變增長方式與結構調整的主要制約因素。為了消除經濟增長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實現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就必須在增長方式轉變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只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術成果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信息產業等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物質消耗少、環境污染低、能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產業的投資,真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徹底告別粗放型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避免大起大落的關鍵之舉。

實現自主創新的條件已經具備

實施自主創新的戰略,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較大幅度地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在我國的條件已經具備。首先,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總額已居世界第七位,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去年國家財政收入已達2.6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7萬億元,有能力增加技術開發的投入。其次,20多年來,我國已引進了大批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大縮小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目前在每個行業都有一些企業的技術裝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第三,多年來我們培養了大批人才。僅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就達2170萬人,有科學家和工程師226萬人,形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的科研隊伍。每年科技經費總額達3500億元。第四,我國已涌現出一批依靠自主

創新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典型,證明中國人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他們的成功經驗,增強了我國企業以自主創新求發展的信心。例如:

海爾集團公司1983年至今的產品銷售額年均遞增70%,已由一個街道集體小廠成長為一個銷售額上千億元的跨國家電企業。重視技術開發,是海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海爾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有一支強大的科技開發隊伍,擁有專利3000多項,現在平均每天都有兩個以上的專利產生。

華為公司在通信行業能夠站在全球技術發展的前沿,關鍵是重視技術創新。今年公司銷售額將超700億元大關,其中出口50億美元。全公司2.3萬名職工中,從事技術開發的達

1.3萬人,去年技術開發投入為45億元,占銷售額的10%。

奇瑞公司在汽車行業是一個后來者。他們投放市場的第一臺轎車就是自主開發的產品,現在不僅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而且在國外建立了兩個總裝廠。奇瑞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10%以上,從事技術開發的人數占全國汽車行業的60%。

像這樣的典型還有很多。凡是經營成功的企業和有遠見的企業家,都高度重視技術開發,舍得在這方面增加投入。如果像這樣的公司中國有1000家,那么就不會出現資源的瓶頸制約,中國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就有了可靠的基礎。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

經濟增長是靠資本、資源、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推動的。各種要素的組合不同,經濟增長會呈現不同的方式。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資源和勞動要素投入數量的增加來推動,增長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來推動,增長就是集約式的。

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是使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推動,轉向主要依靠提高各類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從1980到2005年,按可比價格計算,每萬元GDP能源消耗從13.26噸標煤下降到4.75噸標煤,下降64.2%。這樣的下降幅度既不遜于發達國家,也不遜于發展中國家。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按國際購買力平價(2000年美元)計算,從1990年到2003年,我國每千克石油當量產生的GDP增長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長21%,其中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分別只增長11%、40%和20%。

但是,這種明顯的成績是以過去經濟增長粗放程度過高為基數的。從單位產品實物量能耗、物耗的絕對水平來看,與世界先進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經濟增長方式遠未實現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

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資金投入、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8%,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3.6%,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長之勢。展望未來,資源環境形勢更加嚴峻,加快增長方式轉變任務更加緊迫。深刻認識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制根源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與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整體技術水平有關,具有一定的客

觀必然性。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化進程遠未結束,以住房、汽車需求快速增長等為代表的消費結構升級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會使我國現階段的增長呈現出某些高物質消耗特征。

但是,應該看到,導致增長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經濟體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價格體系未能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資源是我國最為稀缺的資源,但我國的水價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價導致了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農業用水的低價格,弱化了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投資激勵,固化了農業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價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嚴重浪費。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國最稀缺的資源,但長期以來,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被低價征用,轉讓價格沒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從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資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慣性。企業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會成本。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一定的質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標準,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是市場經濟中需要政府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明確和嚴格的標準之下,企業為了達到社會要求,就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更新設備或加強管理,從而有利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目前我國不僅缺乏比較完善的社會標準體系和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已有的法規標準,也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這一方面使企業喪失了進行技術創新、設備更新或強化管理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業敢于在執行現行標準和政策時弄虛作假、頂風違規。

稅費政策不合理。比如,當前在煤炭等礦產資源開采方面,由于資源稅實行按照開采量征收,開采過程中往往發生只開采易開采部分和遺棄不易開采部分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了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采取綜合措施,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涉及經濟、技術、社會等多方面體制和政策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通力合作。需要從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加強生產管理、鼓勵理性消費等多方面采取綜合系統的措施。要真正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國策,當然,最根本的是要為經濟的集約化增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當前,要從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優化經濟結構,增進結構效益。經濟結構不合理既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的表現,也是導致經濟低效運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優化結構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制造業,大力開拓服務業新領域,抓緊構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價值高、吸納就業多的產業結構體系。二要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形成既有利于規范、有序、有效競爭,又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的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優化所有制結構,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形成各種所有制企業相互競爭而又共同發展的局面。四要優化出口結構,促進技術水平高、附加值大的產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增加政府投入,促進資源和環境技術的進步。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大力開發新能源、新材料、資源節約、污染處理、生態治理和恢復等方面的技術。這些技術研發成功后社會效益比較明顯,但研發過程投資密集,研發失敗的風險比較大,單個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研發積極性不高,使得這些技術的供給難以滿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對這些技術領域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在相關技術領域進行技術發明和技術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減少管理漏洞。從政府的角度講,應當通過制訂嚴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標準,并依法嚴格執行,從外部促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轉變生產方式。從企業角度講,則要通過不斷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勵機制,實施供應鏈管理,優化生產和工藝流

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導理性消費,反對鋪張浪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費模式。因此,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消費者對我國基本國情和面臨挑戰的認識,增強其合理消費、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同時,要通過完善消費政策,提倡文明、環保和節約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公路施工技術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收入分配薪酬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