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23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者對未來理想社會形態的設想與實踐總結,對實踐具有科學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真理,具有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特點,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在新時代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

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意義

1.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時代價值

學術界目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路徑的演化持續關注,成為當今時代的熱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現代化程度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性及緊迫性也日益凸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變革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甚至黨在初期遭遇了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偏差與錯誤解讀,經過共產黨人的完善及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體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無產階級。只有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社會實踐才得以科學地推動,人民群眾才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2.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經驗總結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研究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五個生長點,分別是其文本研究方法論、創新路徑、全球化與唯物史觀的創新、以人為本、社會和諧與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實質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創新其發展路徑,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二、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1.用“實事求是”概括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

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華,既唯物又辯證地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概括。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边@一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世界本原問題,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世界可知性問題,即思維能不能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毛澤東用中國語言將其概括為“實事求是”?!皩嵤隆本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就在世界本原問題上肯定了物質第一性;“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強調客觀事物遵循它所固有的內部規律而不斷發展變化,這從根本上劃清了辯證唯物論和唯心論、形而上學的界線;“求”就是我們去分析研究,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找到規律性,這一觀點不僅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線,而且和一切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劃清了界線??梢?,“實事求是”是從三個方面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進行了精辟概括,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和方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石。

2.在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關系上正本清源

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要的變革就是將實踐引入哲學視界,著力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運動關系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問題。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實踐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然而,當時黨內盛行著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成為實現這種“結合”的主要障礙,中國革命也因此遭到慘重損失?;谶@樣的黨內實際,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武器,把掃除主觀主義作為主要目標,從理論上正本清源?!斗磳Ρ颈局髁x》《實踐論》和《矛盾論》便是這種哲學旨向的代表作。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緊緊抓住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特別詳細地闡述了主觀主義的兩種表現:一種是教條主義,即輕視實踐和實際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教條到處生搬硬套;一種是經驗主義,即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照貓畫虎。兩者都拒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其實質是主觀和客觀相分裂、理論和實踐相脫離,是實際工作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傾向的表現。針對黨內普遍存在的教條主義,毛澤東指出,要從迷信“本本”的教條主義蒙蔽中解放出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開展調查研究,因為這些方法是架起主觀世界通往客觀世界的“橋梁”,內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認識客觀規律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方法論。

3.揭示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及其表現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得出了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實踐過程的正確結論。毛澤東將其概括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皟蓚€飛躍”理論,是對認識發展過程的高度概括。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具體化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調查研究,認為“調查”就是深入實際全面把握客觀情況,“研究”就是從“事”中求“是”,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群眾中來”,就是在深入群眾的實踐中集中群眾的經驗和智慧,產生正確的認識、理論和求“是”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將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和求到的“是”,再運用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用它們來指導社會實踐并進行檢驗與鑒別。

三、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1.實現了實踐標準從真理標準向價值標準的跨越

在針對“兩個凡是”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理論要由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則,現在對這樣的問題也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到了一定程度。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睘榇?,由政治領域開啟的這場思想解放運動觸發了對哲學相關問題的反思,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得以重新明確,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人開啟的改革開放征程中,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成為被自覺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理念,并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黨的重要思想理論主張,而這些思想從理論上把真理和價值兩個不同的哲學范疇統一起來,實現了認識論標準向價值論標準的跨越。

2.實現了從抽象原則轉向現實實踐的社會主義本質認識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考察和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是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為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而建立的嶄新社會形態。這個社會具有什么樣的特征,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作出具體的描述,更沒有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

3.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上的飛躍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設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毛澤東曾進一步將社會主義概括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這些思想雖然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但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還是出現了超越國情、盲目冒進的錯誤。為此,鄧小平強調,目前的中國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馮剛.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論戰線,2011(10)

[2]黃亮.管理哲學-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01)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哲學;教學方法;自然科學;文史知識;路線;方針;政策;學生實際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philosophy "," teaching method

Li Ke-q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Tongren University Guizhou Guizhou Tongren 554300)

2007年版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原理》)已正式開始使用。本教材根據深入改革開放的實際,經過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四次修訂,突出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教育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整體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原則,而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學生對哲學理論的把握、對知識點的運用有一定的難度,因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一、哲學教學應聯系自然科學實際

哲學是對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一方面,它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并可以由各門具體科學加以證明;另一方面,它又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指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自然科學知識,有助于無可辯駁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從而大大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可信度。例如,在解釋量變質變原理時,量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另一種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間排列秩序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而引起質變。因此,我們可以用化學中的“同分異構體”的概念來說明。所謂同分異構體,就是指化學分子式相同,而結構式不同,進而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也不相同的事物。例如,甲醚和乙醇(酒精),它們每個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兩個碳(C)原子、六個氫(H)原子和一個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由于這些原子之間排列秩序不同,即結構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化合物(見下圖),在常溫標準大氣壓下,甲醚是氣體,幾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體,能以任何比例與水混合,因此,它們的化學性質也不相同。這就說明事物在空間排列秩序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會引起質變,所以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注意事物數量的變化,還要注意事物在空間排列秩序和結構形式的變化。

二、哲學教學應聯系文史知識實際

哲學教學,不但要聯系自然科學實際,還要聯系文史知識實際,例如,在解釋唯物辯證法辯證否定原理時,即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就可以用到歷史課上學過的“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了三次武裝起義、四次革命與反革命的曲折斗爭,才最終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攻占了巴士底獄,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國民自衛軍。(2)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 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 君主立憲派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 路易十六批準立憲派制定的憲法(1791憲法),建立了立憲派統治;1792年4月,法國抗擊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開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暴露,立憲派的保守妥協態度愈加不得人心;于是,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建立了吉倫特派政權,并于1793年1月21日,處死了路易十六。(3)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武裝干涉法國;同時,法國國內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在革命處于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至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4)雅各賓新政權面臨嚴峻局面,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武裝叛亂,于是雅各賓派實行“恐怖”統治;1794年6月,國內反對“恐怖”統治的勢力得到加強,并于1794年7月發生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專政,從此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這中間經過革命和反革命、復辟和反復辟的長期復雜的斗爭,才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確立。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尚且如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即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三、哲學教學應聯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黨的每一個路線、方針、政策無不包含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以黨的基本路線為例,它包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事物是普遍聯系、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以及抓主要矛盾、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等一系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又如,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又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既要反左,又要防右,但主要是反左”的思想等。也都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因此,哲學教學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結合,可以教育學生用哲學觀點更高層次地去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四、哲學教學應聯系學生的身邊實際

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學習理論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論當做銳利武器,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一旦脫離實際,就會失去其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它對人們的實踐活動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例如,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那么啟發同學們分析:“現實生活中是否有些時候沒有矛盾?是否有些地方沒有矛盾?”同學們經過一會的思考,回答說“沒有!”于是就進而得出了“在現實生活中必須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必須全面分析事物,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一結論。同時,生活中的這些矛盾是否都是均衡的呢?當然不是,有些主要、有些次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諸多矛盾,但主要還是教與學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必須努力學好各門功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我們順理成章地得出矛盾有主次之分這一哲學命題,進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通過分析,大家不僅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哲學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能使抽象的哲學理論變得具體生動,不僅有利于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何虎生.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進展.教學與研究,2005(4).

[2]劉新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的方法論原則初探,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6).

[3]王學靜.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多樣化教學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教學法探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4]王學靜.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多樣化教學模式研究——圖解式教學法探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

[5]劉澤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研究生教育研究,2001(3).

基金項目:銅仁學院校級特色重點學科(教育學)資助。

作者簡介:李克強,男,漢族,本科,1963年7月出生,銅仁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政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類變遷。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 要]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了,而恰恰是適應時代主題、實踐主題和黨的歷史方位變化而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有其獨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范疇體系、基本命題、基本原理和理論體系,它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

[關鍵詞]革命哲學;建設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構想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任務,是基于時代主題、實踐主題和黨的歷史方位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從革命哲學向建設哲學轉變而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以個別形態存在的建設哲學,以特殊形態而存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本質上是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提出建設哲學的根據

1.時代主題的轉變。關于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曾作過精辟的論述。黑格爾指出,每一種哲學不過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1]馬克思把這一觀點進一步發揮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保郏玻蓠R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來,人類社會的時代主題經歷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誕生,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豐富發展。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具體表現為:一是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整個世界越來越居于統治地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共處于市場經濟時代。二是以世界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三是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多極化使世界各種力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有利于避免世界的大沖突,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偟膩砜?,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強調全球合作、兩制共存,強調共同承擔維護人類利益的責任,強調共同處理與人類相關的全球事務。這就是建設哲學與革命哲學的本質區別。當前,世界各國基于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以綜合國力為內容的競爭不可避免,但是必須應對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如:貧困問題、環境惡化問題、疾病災害、資源利用、信用危機、金融危機、政治動蕩、局部戰爭、核安全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危及各個國家的發展,但是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又無法解決。因此,放棄以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為思維特征的革命哲學,發展以平等交往、合作共存、求同存異為思維表現的建設哲學就成為時代的要求。

2.實踐主題的轉變。哲學與實踐也是交互作用的。哲學反映實踐,指導實踐,并隨實踐的發展而豐富自己的內容和改變自己的形態。根據馬克思恩格斯賦予無產階級的使命,無產階級的實踐包含前后相接的兩個歷史階段,即革命和建設。革命的歷史任務在于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的統治,實現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改變;這個任務完成以后到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還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無產階級的實踐形式就是建設。

“就世界無產階級總體實踐來說,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無產階級實踐的主題就發生了轉換,即由社會主義革命轉到了社會主義建設?!保郏常莸?,構建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任務并沒有成為一種理論自覺。雖然人們已經注意到了無產階級這種實踐形式的改變,如:列寧提出“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4]毛澤東則在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前夜提出,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5]的思想;提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6]并且進行了社會主義的實踐。但是總的來說,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由于哲學上沒有相應地實現轉換,斗爭的思維、革命的思維、軍事的思維而不是建設的思維依然主宰著人們的思想(當然原因是復雜的),因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走了彎路,出現了曲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歷史意義,就是它不僅在實踐上真正使中國人民的實踐主題由革命轉到建設,而且在指導思想上確立了實踐檢驗真理的建設哲學權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人民實踐的最大特征就是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之所以能走出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在于三十多年來,我們堅持了鄧小平從建設的角度提出,由江澤民、胡錦濤發展了的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國兩制”理論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等理論和政策。這些理論和政策本質上就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哲學,但是這些思想和理論依然是一種“自然形態”和“文本體系”的建設哲學,我們的任務是提出并構建具有“自覺形態”和“敘述體系”[7]的建設哲學。

3.政黨地位的變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中,在社會主義的事業中,無產階級政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特殊的關系?!罢軐W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它們共同的使命就是實現“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8]這是馬克思對哲學與無產階級的關系的經典說明。哲學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哲學與無產階級政黨之間的聯系,它通過無產階級政黨與無產階級的關系中介起來。那就是“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是階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整個運動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保郏梗蓐P于哲學與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列寧闡述的非常明確,一方面,“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因為革命理論能使一切社會黨人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斗爭方法和活動方式”;[10]另一方面,黨“應該設法繼續發展并且實現這個理論(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筆者注),同時要保衛它”。[11]

中國革命形勢的需要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為了形成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理論和策略。在以革命為主題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形成了自己的革命哲學,而且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方面作了發揮,形成了獨特的革命思維。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全黨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并力圖用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來指導全黨的實踐,《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南京、上海黨員干部會議上講話的提綱》是中國化形態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的雛形。但是,由于黨剛剛從戰爭的環境中走出來,革命哲學、斗爭思維作為一種既成的社會意識還具有歷史的慣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本身的復雜性和我們力圖不走蘇聯老路的獨立性;嚴酷的國內國際環境以及理論準備不足和政治上的個人專斷等原因,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完全從革命黨轉向建設黨。以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全黨逐步實現了全方位的歷史轉換,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在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12]黨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更加復雜的執政環境,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成為必然。

二、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的具體哲學形態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性質問題。是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了才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任務?為什么長期以來人們會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革命哲學(或社會革命理論)畫上等號?建設哲學與革命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怎樣的關系?這些都是首先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1.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于革命哲學,是由于人們對“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對改變世界”中“改變”一詞的教條理解。應當如何解讀?馬克思在這里對“改變”一詞有沒有賦予其特定的內涵?人們一般的理解是“改變”就是實踐,就是變革現實世界。變革現實世界是不是就是破壞現存世界,就是革現存世界的命?或者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與舊唯物主義僅僅停留于解釋世界、說明世界不同,新唯物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標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力量而變革現存制度,變革現存世界或制度,首先是變革、推翻、打破舊的、過時的、不合理的、逐漸喪失存在合理性的世界、制度,那么,這個過程能完全表現“改變”一詞的深刻內涵嗎?我們認為,變革、推翻、打破只是總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階段的實踐形式,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變革、推翻、打破這些實踐而建立起一種新的制度、新的世界、新的社會,而這種制度、世界、社會需要人類的維護,這是另外一種實踐形式,這就是建設。因此,“改變”的內涵深刻,它是一個包含豐富內容的最一般的概念,人們應該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揭示出它的深刻內涵,而改變對它的教條式的理解。

2.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于革命哲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經產生就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在資本主義矛盾集中暴露和人道主義理想集中破滅的時期,產生于許多思想家試圖集中解決這些矛盾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推翻現存制度,以“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3]為特征的新社會。這個過程至少包括三個歷史階段,即推翻現存制度、建立新制度、建設維護新制度,這三個階段哪一個不是漫長的歷史過程?鑒于當時哲學的第一個任務是變革現存制度,因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于革命哲學或突出其革命的功能是不難理解的?;蛘哒f在第一個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為了革資本主義的命,這在馬克思那里是非常明確的。哲學和革命實踐的這種緊密關系,不僅影響了哲學討論的問題,還影響了分析和解決問題時的哲學觀點、哲學理論和表達方式。哲學由于分析和解決的是無產階級在解決革命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被打上了深深的革命烙印。思想的東西、主觀的東西一旦形成,不僅具有直接現實性,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使它表現出了難以克服的“慣性”,使它成為一種經驗,成為經驗主義哲學的充分理由。這種大的理論環境和歷史環境,使人們很自然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革命哲學畫上了等號。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形態。梁樹發教授指出:“在通常意義上,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革命的哲學,或者社會革命的理論。這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而言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就其整體的性質和特點來說,是革命的”。[14]之所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的、批判的,“一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它的使命在于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也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代表世界上最先進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的利益的?!保郏保担菀簿褪钦f,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和其在斗爭中發展的規律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而從由實踐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隨實踐發展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包含革命的內容,而且也包含建設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主要任務時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際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保郏保叮菁礋o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還必須努力發展生產力,為徹底改造社會和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物質基礎。他們還提出了“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17]的論斷,強調:“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習最徹底的決裂?!保郏保福葸@說明,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不僅要徹底廢除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還要隨著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里革命的實現,在意識形態領域實行徹底的革命,逐步確立與一切傳統觀念根本不同的、嶄新的思想意識與道德觀念,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根據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自己哲學的定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哲學更應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變化而豐富自己的哲學內容并改變自己的形式。無產階級的實踐,分為革命和建設兩個階段,作為思維中的反映,其哲學形式就有革命哲學和建設哲學。革命哲學以奪取政權為其使命,建設哲學以發展生產力為其主要任務,但它們以實現人類解放和共產主義為同一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性質決定其具體的哲學形態,具體哲學形態體現其革命批判的本質。因此,即使是建設哲學也不能失去其批判功能,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違背社會主義價值的東西。

從以上分析可知,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了。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簡單地就是革命哲學,也不是革命哲學和建設哲學的簡單相加,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革命的哲學,而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哲學,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適應新的時代和實踐要求自身發展的一種邏輯必然。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建構

如何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適應的建設哲學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哲學家們進行了探索。韓慶祥教授認為,新時期哲學理論要發揮對時代變遷的引領作用,就必須在塑造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方面有所作為??傮w來講,建構建設范式的哲學,應在理清哲學主題、基本問題、研究方式、分析框架和核心理念等方面下工夫。[19]梁樹發教授則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任務是,盡可能快地、準確地實現這一哲學由“自然形態”向“自覺形態”的轉變,由“文本體系”向“敘述體系”的轉變。[20]總的來說,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必須在明確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基礎上,用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范疇、命題和原理將其表達出來。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方法論。由“文本形態”向“敘述形態”的轉變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方法論。所謂文本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即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這些哲學思想主要蘊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理論形態的具體問題的具體論述中。所謂敘述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指經過理論提升的、有自己獨有的概念、范疇、命題、原理和結構體系的獨立的哲學形態。這一方法論首先說明,這種哲學是客觀存在的,但卻不是一種直接的存在,這構成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命題的客觀依據;其次這種哲學是需要建構的。因此,哲學家有三項基本的工作要做,一是首先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思想的剝離。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物質載體——文本原著為依據,發現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本質和規律的論述;二是進行理論綜合。這些論述既有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整體的共性的東西,也有各具體理論形態的創新的東西。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從繼承與發展、創新的角度,將這些共性的東西加以綜合;三是進行理論體系的建構。構建建設哲學理論體系要以我們所進行的理論梳理和我們正在進行的實踐為依據,用新的概念、范疇、命題和原理將這一哲學敘述出來。[21]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研究對象。毛澤東曾經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保郏玻玻葜袊厣鐣髁x建設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是從哲學的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各種矛盾、關系、規律、道路作出回答的科學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本質的認識,要結合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社會主義建設自身的矛盾體系來得到說明。[23](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根本主題和根本目標,這一實踐過程必須用社會主義的本質來衡量和規定;(二)改革與社會主義建設同處一個實踐過程。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次上看,改革和建設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本質是在改革中實現的。另一方面,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又不是完全同一的,而是手段和目的關系。改革是手段,目的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中不符合生產力的部分,上層建筑中不符合經濟基礎的方面,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發展創造條件;(三)社會主義建設本質上也是一個不斷協調和解決各種矛盾和關系的過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矛盾體系,包括各種各樣、各種層次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范疇體系。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種具體學說,都有自己的范疇體系。對于一種哲學理論體系而言,獨有的哲學范疇成為與其他哲學體系相區別的標志。張岱年甚至認為“哲學是范疇之學”,認為“自古及今,哲學家之主要工作,或在創立概念范疇,或在詮釋概念范疇,或在厘清概念范疇,或提出若干重要概念范疇而特別表彰之,或統綜一切概念范疇而厘定其相互關系?!保郏玻矗輼嫿ㄖ袊厣鐣髁x建設哲學,必須首先“創造”出其特有的哲學范疇,當然,這些范疇并不是主觀臆造的概念,而是有其客觀基礎的,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的具體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形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范疇應當既要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又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殊的本質,即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這是我們確立建設哲學范疇的基本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范疇包括:建設與實踐,現實的人與人民群眾,生產力與共同富裕,需要與生產,交往與發展,矛盾與和諧,環境與自然,不平衡與平衡,社會結構與社會有機體,領導與群眾。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命題。命題是范疇的展開形態,比范疇更加具體,是建設哲學結構體系中的第二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命題復雜多樣,我們選取基本命題所遵循的原則,一是命題必須具有總體性特征,能最一般、最普遍地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二是所選命題必須是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和教訓的理論提升。按照這樣的原則,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命題有: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標,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各種矛盾的展開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是社會有機體五種生產的平衡和統一,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充分發展商品經濟。這些命題既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更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遭受曲折和反復的教訓的理論總結,它們與范疇相比,更加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使這種哲學更加顯現出其生動性、豐富性和客觀性。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原理。原理是關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一般性觀點、命題和理論,[25]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規律的基礎的規律。[2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從總體上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我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本原理至少包括四個方面:即三大規律與社會主義建設相互促進的原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原理;統籌兼顧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矛盾的原理;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原理。三大規律是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三大規律,三大規律缺一不可。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又不斷深化著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規律,但是講協調不是不要重點,發展生產力永遠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任務,關鍵是以什么樣的方法和態度對待這個任務,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處理好重點中體現協調和協調中體現重點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本質上是對各種關系和矛盾的解決。要重視辯證法,尤其是矛盾的同一的方面;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這種對立統一關系表現在自然可以離開人,而人卻離不開自然,自然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與自然不是外在的對立而是內在的對立關系,因而更是一種統一的關系,必須在這種統一的關系中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3][14][15]梁樹發.科學發展觀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構想[J].理論視野,2008,(11).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6]毛澤東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7]梁樹發.科學發展觀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J].北京: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3).

[8][16][17][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293,292,293.

[9][10][11]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339,338.

[12]江澤民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421,536-537.胡錦濤在2002年9月2日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40.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19]韓慶祥,張艷濤.時代變遷與哲學范式轉換——從革命的哲學到建設的哲學[J].北方論叢,2007,(1).

[20][23]梁樹發.科學發展觀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3).

[21]張永光,白天明.試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基礎與方法[J].黨政干部學刊,2010,(3).

[2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24]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3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3.

[25]劉建明,張明根主編.應用寫作大百科[K].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53.

[26]張清源主編.現代漢語常用詞詞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89.

責任編輯 姚黎君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 要: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特質表達了馬克思政治哲學與其他西方政治哲學以及與馬克思主義其他領域的界分。它由“建立與共產主義政治行為相適應的正義原則與價值信念”為理論目標、“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為研究對象、“實現從政治道德建構論向政治形而上學批判轉向”為研究范式和“哲學的現實化與無產階級消滅自身的統一”為實現方式等所構成。馬克思政治哲學特質的明晰,不僅為馬克思政治哲學原理的厘清和體系的創建奠定了科學基礎,更有利于全面、準確地闡發在人類面臨共同危機的全球化時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特殊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哲學;西方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的邊界,尤其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邊界,一直是學界爭議的熱點。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特質的明晰,即馬克思政治哲學與其他政治哲學的區分,會為今后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建立一個相對規范的對話平臺,會推動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的深入。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特質的研究,需要從理論目標、研究對象、研究范式、實現方式等多維空間上通過立體形態來把握。

一、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理論目標是建立與共產主義實踐相適應的正義原則與價值信念

馬克思政治哲學主要通過對資本主義現實關系及其意識形態的批判,建立與共產主義政治行為相適應的正義原則,以及這些原則所導出的規范、價值觀念和由這些原則構成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基本結構。馬克思政治哲學將無產階級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這與其他政治哲學把公民社會、自由的國家、私有財產保護、法權的實現等作為最高理想原則不同。同時,馬克思政治哲學針對不同的歷史階段確立了相應的政治價值追求。

古希臘以城邦的共同體的合作關系為理想的政治形態,但柏拉圖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人都是在法律的強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這條路上來的?!雹偌磸氖抡x的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是沒有本事作惡。因此,柏拉圖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通過契約實現城邦的穩定和人之善。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一切奴役都違反自然?這個問題,無論依照理智或根據事實都不難予以解答。世上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區分,這不僅事屬必需,實際上也是有利益的;有些人在誕生時就注定將是被統治者,另外一些人則注定是統治者?!雹谝虼?,其研究政治哲學的目的則在于“探究主奴的結合對人類日常生活有什么實際的利益”③。

專于經濟學的亞當·斯密被馬克思稱為資本主義初期同封建社會的殘余進行斗爭的歷史學家,他及其追隨者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基礎和發揮資本主義功能。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他們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如何獲得財富?!雹芗丛谒麄兛磥?,貧困只不過是每一次分娩時的陣痛,無論是自然界還是工業都要經歷這種情況。馬克思還談道,人道學派同情無產階級的苦難,把緩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巨大差距作為他們的研究目的,他們的政治訴求是勸無產者安分守己、好好工作、少生孩子,勸資產者節制生產擴張。而博愛學派的研究目的和政治理想被馬克思稱為是把一切人都變成資產者,否認對抗的必然性。

在馬克思看來,像經濟學家是資產階級的學術代表一樣,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無產階級的理論家。馬克思充分肯定了空想主義者的探索目的和價值理想,他們為了滿足被壓迫階級的需要,建構出各種各樣的新的試圖稱為科學的體系。之所以這些體系最終未能實現他們的政治目標,馬克思認為,那是因為尚未形成解放無產階級和建立新社會的必備的物質條件。

作為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言人,馬克思指出:“凡是工人做的對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身卻不做?!雹蓠R克思對于工人與非工人即資產者的根本對立的深刻批判,明確表達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和政治理想,即如何消滅資產者存在的基礎——私有制。因此,馬克思徹底否定了以私有財產權為基礎的市民社會以及建立在市民社會基礎上的政治國家和政治解放。因為政治解放的人還是私人,利己的人?!罢谓夥乓环矫姘讶藲w結為市民社會的成員,歸結為利己的、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把人歸結為公民,歸結為法人?!雹捱@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公民”概念和“公民”身份的反公民本質的深刻揭示。

至此,馬克思通過批判柏拉圖“人自私是必然的”和鮑威爾“在抨擊這些世俗對立在宗教上的表現的時候,竟聽任這些世俗對立持續存在”⑦,闡明了自己的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即揭示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對立的歷史性。同時馬克思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雹嗉粗挥邢麥缌耸忻裆鐣驼螄?,抽象的公民才能復歸于自身,人才能真正解放。

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最高價值從根本上說是基于對人類苦難,尤其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受壓迫、受剝削階級的深切關懷與同情。一切批判“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⑨。他為人類階級之間的沖突提供了一種在實踐上十分有效的解釋體系??梢哉f,馬克思政治哲學是人類最具現實性的思想體系和實踐原則。

二、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范疇的社會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

盡管馬克思和其他政治哲學家存在部分共同的研究對象和問題域,但可以說,與生產、勞動、資本緊密相關的生產關系、權利、階級、國家、市民社會、剝削、自由、平等、正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人的解放,更受到馬克思的關注。而馬克思政治哲學特別關注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更集中于:黑格爾國家之上主義政治哲學的形而上學本質;資本主義剝削的不正義性;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依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政治價值、政治原則和政治信念;人的解放原理;現代性擴張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影響;作為無產階級價值觀念的公正觀;社會公正觀的歷史性、主體性與民族性分析;社會公正的奧秘;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反動本質;技術主義政治哲學的陷阱;歷史正當性與歷史事件的正義性區分。

對于政治哲學的中心問題之一——正義的起源與本質,也是馬克思與其他思想家問題域的主要分界點。正義概念從古希臘開始就進入哲學家的視野。赫拉克利特認為,人與神的區別在于“人類卻假設有些事是不公正的”⑩,而神沒有不公正概念;正義在柏拉圖那里是“守法踐約”B11;在休謨那里,“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憤慨”B12。不同于其他政治哲學家,馬克思沒有停留在正義理念的形成與確立上。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指出:“每當資產階級秩序的奴隸和被壓迫者起來反對主人的時候,這種秩序的文明和正義就顯示出自己的兇殘面目?!盉13馬克思把問題域集中在不正義者如何以正義自居的偽善面目以及分析實現正義的物質基礎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指出:“最勤勞的工人階層的饑餓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資本主義積累基礎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費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當人們認識了經濟規律時才能揭露出來?!盉14即研究正義的敗壞和實現必須要把問題域集中在經濟關系上,而不是圍困在正義的道德世界中。

自由,是一個極具傳統和爭議的政治哲學范疇,也是馬克思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與各種自由主義思想家關注自由作為基于抽象的、至上的普世價值的各種定義不同,馬克思把問題域集中在資本主義是如何不自由上。資本主義人作為孤立的、自我封閉的、單子的自由的有限性,即每個人不是把他人看作是自己自由的實現,而是看作是對自己自由的限制。至于資本主義人權和公民權,在馬克思看來,它們不過是利己的人處置自己私有財產的權利,所以,“自由這一人權的實際應用就是私有財產這一人權”B15。而資本主義的平等則被馬克思稱為無非是利己主義自由的平等。

對于近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市民社會,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把社會作為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重化。人是雙面人,既是政治國家的人,又是市民社會的人。這兩種人,在黑格爾主義者那里被稱為私人和公民,被馬克思稱為私人與公人。公民意味著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以及對財產的所有權。公人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并沒有這種平等。馬克思的二重性解釋了資本主義人與社會、人與他人處于全面分裂狀態,人把自己和他人都看作工具利用和被利用。而對于黑格爾主義者和資產階級思想家所稱頌的公民權利,在馬克思看來,那是市民社會中人的政治生活和實際生活相分離的產物,是個人失去政治權利的標志。

與公民權利相關的異化和外化概念則來自于黑格爾,但黑格爾的異化和外化不過是理念的客觀化的過程,而自然界則是自我異化的精神。不同于黑格爾的研究對象與問題域,馬克思通過提出異化勞動和外化勞動概念來揭示資本主義工人勞動的真相?!皠趧拥耐饣憩F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盉16因此,他的勞動是被迫的強制勞動,是不屬于他個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的范疇?!巴饣瘎趧臃纸鉃閮蓚€組成部分,它們互相制約,或者說,它們只是同一種關系的不同表現,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而外化表現為占有,異化表現為真正得到公民權?!盉17工人的勞動被非工人占有,轉歸異己力量、異己的人所有。而工人得到了所謂的公民權,即外化勞動的權力,非工人的公民權則是占有工人勞動成果的財產權。在異化勞動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的異化的本質?!敖疱X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治了人,而人則向它頂禮膜拜?!盉18即金錢剝奪了整個世界的一切固有的價值,人在異化中獲得了虛假的權利、平等和自由。

如何揭示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規律和本質,是一切近代政治哲學家關注的對象。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問題域是將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關系表述為范疇、規律,并證明這些規律、范疇比封建社會的規律和范疇更有利于財富的生產。與此不同的是,馬克思則獨立地提出生產關系概念,并將其確立為構成社會制度的核心范疇,且由此論證資本主義滅亡和人的解放的前提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三、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是從政治道德建構論轉向政治形而上學批判

馬克思沒有專門總結和評價過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理論品格,但他在豐富的理論闡釋中顯現出他與其他流派的政治哲學家們所不同的理論特色和思維個性。馬克思政治哲學把政治理想的確立看作是現實世界的歷史運動,而不是先驗觀念的理論反思。馬克思政治哲學實現了從政治道德建構論向政治形而上學批判的轉向,它的思想原理為我們所珍視的社會公正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證根基。馬克思政治哲學不是停留于規范層面的政治倫理討論,而是深入探討規范層面與經驗層面的互動。馬克思政治哲學所珍視的根本方法就是實踐和行動。

馬克思政治哲學對于政治理想的實現路徑不同于其他政治哲學依賴哲學家超越現實的頂層設計,而是通過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的實現,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現實的行動來實現。在馬克思看來,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人類的解放設置了障礙,但這是最后一道障礙,因為,其中蘊含了克服它的力量。因此說,在此歷史時刻,通過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革命,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和現存被認為普遍合理的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進入人類從未實現過的完全自愿的自由聯合。

在第一國際的內部思想斗爭中,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原理得到充分展示。馬克思在批判巴枯寧要廢除繼承權的政治理想時指出:“請設想一下,比如美國佬未能用武力廢除奴隸制。那么,宣布廢除奴隸繼承權是多么愚蠢的行為!這全部貨色來源于一種陳舊的唯心主義,認為現在的法學是我們經濟制度的基礎,而不是把我們的經濟制度看作我們法學的基礎和根源!”B19馬克思稱江湖騙子與無知之徒的巴枯寧不過是繼承了圣西門派的舊廢物,還指出了蒲魯東也具有同樣的愚蠢思想,“他對科學辯證法的秘密了解得多么膚淺,另一方面他又是多么贊同思辨哲學的幻想,因為他不是把經濟范疇看作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理論表現,而是荒謬地把它看作歷來存在的、永恒的觀念”B20,以至于又迂回地回到資產階級立場上。

對于蒲魯東在歷史中看到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而無法解釋個人與社會發展中的關系,1846年馬克思給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說道:“他無法解釋這些事實,于是就作出假設,說是一種普遍理性在自我表現?!盉21所以蒲魯東被馬克思稱為借軟弱的黑格爾主義來把自己裝扮成堅強的思想家,發明一些神秘的原因。馬克思進一步指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蒲魯東先生十分強烈地敵視一切政治運動。在他看來,現代各種問題不是解決于社會行動,而是解決于他頭腦中的辯證的旋轉運動。由于在他看來范疇是動力,所以要改變范疇,是不必改變現實生活的。完全相反。范疇必須改變,而結果就會是現存社會的改變”B22。即蒲魯東用自己頭腦中奇妙的運動,代替了唯一能解決這種沖突的群眾實踐和社會變革的行動。

與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蒲魯東主義類似,巴枯寧主張社會清算,即立刻實行廢除一切政治國家的無政府主義,馬克思稱其為:“工人階級不應當從事政治?!盉23而布朗基派極“左”分子則走向另一極端,企圖利用國際工人協會進行冒險活動,主張依靠少數革命家的密謀活動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對于巴黎公社在政治方面行動的失策,馬克思明確要由布朗基派負責。

馬克思曾批評巴枯寧說:“‘各階級的平等’。一方面要保留現存的階級,另一方面又要使這些階級的成員平等?!@種荒謬見解一下子就表明這個家伙的可恥的無知和淺薄,而他卻認為自己的‘特殊使命’是在‘理論’上開導我們?!盉24由此可以展現出其他小資產階級思想家構建政治理想的原理和實現政治理想的全部路線圖?,F代西方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保守主義等各種流派也沒有一個能跳出“保留階級但要求階級平等”的形而上學陷阱。

羅爾斯在《正義論》的最后解釋了他確立政治理想的原理,即從原初狀態的假設中審視我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意味著從全社會和全時態的永恒的觀點來看待特殊性,這種永恒的觀點不是來自于外部世界或超越的存在物,而是來自于我們人自身的理性和情感?!耙坏┤藗兘邮芰诉@種思想和情感形式,無論我們屬于哪一代人,他們就能夠把所有個人的觀點融為一體,就能夠達到那些調節性的原則?!盉25特別是《正義論》的最后一句話說出了整個著作想表達的實現正義原則的路徑,即“心靈的純潔,如果一個人能得到它的話,也許將看清這一切,并且將根據這種觀點把一切做的輕松自如”B26。不難看出,羅爾斯完全繼承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同時也是霍布斯、洛克等初始狀態的拙劣翻版和幼幻的柏拉圖主義的當代延伸。而后現代主義思想家的“符號動亂”B27“達到自己一開始沒有的善境的自救”B28和“公民意識”B29等“路徑創新”和羅爾斯一樣,都沒有走出巴枯寧的魔咒。

四、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實現方式是哲學的現實化與無產階級消滅自身的統一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談道,哲學與無產階級互置對方為自己的物質武器或精神武器。哲學的現實化與無產階級消滅自身具有內在的統一邏輯。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精髓在于直接介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現實運動,彼此互為動力。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是對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反宗教的斗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世界的斗爭。對宗教的批判就是撕碎鎖鏈上那些虛構的花朵,使人圍繞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轉動。因此,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進一步闡明:“政治解放并沒有消除人的實際的宗教篤誠,也不力求消除這種宗教篤誠?!盉30即在馬克思看來,宗教從政治國家分離出來進入私人領域后,盡管不再是國家的精神,但轉化成了市民社會和利己主義領域的精神。

馬克思對法[權的]的批判是與對哲學的批判聯系在一起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馬克思批判德國人是哲學的同時代人,在哲學中經歷自己的歷史。而德國的哲學就是思辨的法哲學,是保護資產階級私有法權的永恒理念。

馬克思從概念批判轉向對事物本身的批判。馬克思指出,當國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差別,而國家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享有者時,國家是以概念的方式宣布廢除了這些差別,但“國家根本沒有廢除這些實際差別,相反,只有以這些差別為前提,它才存在,只有同自己的這些要素處于對立的狀態,它才感到自己是政治國家,才會實現自己的普遍性”B31。馬克思揭示了在概念中消失的這種政治差別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在事物世界中存在。

馬克思從純粹理性批判轉向對社會歷史的批判。對于蒲魯東的研究范式,馬克思指出:“和康德一樣,對他來說,解決二律背反是人類悟性‘彼岸’的事情,即他自己的悟性所不清楚的事情?!盉32馬克思進一步批評蒲魯東說:“他同空想主義者一起追求一種所謂‘科學’,以為由此就可以先驗地構想出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式,而不是從對歷史運動的批判的認識中,即對本身就產生了解放的物質條件的運動的批判的認識中得出科學?!盉33這種研究范式被馬克思概括為:“倒因為果,倒果為因,把決定性的因素變為被決定的因素,把被決定的因素變為決定性的因素?!盉34這是康德、黑格爾的研究方法,但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純粹理性批判方法仍是當今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基本范式。

馬克思對“超階級論者”的批判。馬克思肯定蒲魯東對宗教、教會等的攻擊在當時法國的條件下是一個巨大的功績,而對于蒲魯東的理論品格,馬克思談道:“自矜自夸的、自吹自擂的、大言不慚的語調,特別是極其無聊地胡扯‘科學’和錯誤地以此自夸,這類東西真是不斷地刺耳極了?!盉35這被馬克思稱之為用蒲式空談來戰勝法國式空談。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是天生地傾向于辯證法,但是他從來也不懂得真正科學的辯證法,所以他陷入了詭辯的泥坑。對此,馬克思分析了蒲魯東希望充當科學泰斗,凌駕于資產者和無產者之上,結果只是一個小資產者,以至于始終在資本和勞動、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之間搖來擺去。

馬克思對“兩面者”的批判。馬克思在批評博愛學派時指出:“博愛論者以為,他們是在嚴肅地反對資產者的實踐,其實,他們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像資產者?!盉36其實,遠不止博愛論者在嚴肅地從事他們自己曾經或一直在聲色俱厲地反對的事,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還談道:“正如篤信某種學說的人們掌權后通常會出現的情況一樣,無論是蒲魯東派或布朗基派,都遭到歷史的嘲弄,做了恰恰與他們那一派的學說相反的事情?!盉37這不僅是過去和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家的普遍理論品格,也是過去一切從無產者到走到自己的反面的“兩面者”歷史命運的辯證邏輯,更是馬克思對無產階級自己命運的警示。這是馬克思政治哲學所揭示的政治辯證法。

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的批判是對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從概念批判轉向對事物本身的批判、從純粹理性批判轉向對社會歷史的批判,闡明了哲學的現實化(從天國到塵世)是無產階級展開自我否定的現實之旅的前提。馬克思“對法[權的]的批判與對哲學的批判聯系在一起”提出了哲學現實化與無產階級實現自己使命的路徑。通過對“超階級論者”的批判和對“兩面者”的批判,馬克思揭示了無產階級消滅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原理。

五、結語

“金錢貶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盉38馬克思政治哲學主要是通過對商品宗教性和資本主義現實的批判以及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性提示,超越西方傳統以“物權”或“法權”為基礎的觀念,從人的解放來理解社會公正的政治哲學建構和闡釋。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馬克思政治哲學實現了對過去一切包括后來沿著遵循市民社會框架的所有政治哲學的超越,但馬克思政治哲學并不是與過去人類思想資源徹底絕緣,而是吸收人類已經創造的豐富的思想成果和智慧價值,特別是在與各種流派的思想家們的論爭中汲取了西方政治哲學中的概念、問題,特別是在批判可供批判的對象中閃耀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光輝。

注釋

①B11[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第41頁。

②③[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3—14、10頁。

④⑤⑨B16B17B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4、53、9—10、43、52、155頁。

⑥⑦⑧B15B18B30B31B3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31、46、41、52、32、30、52頁。

⑩《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楚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4頁。

B12[英]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536頁。

B13B3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10頁。

B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57頁。

B19B21B22B23B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5、531、540、595、595頁。

B20B32B33B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6、614、617、618頁。

B25B26[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591頁。

B27[法]鮑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年,第116頁。

B28[法]??拢骸吨黧w解釋學》,佘碧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7頁。

B29[法]德里達:《明天會怎樣》,蘇旭譯,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73頁。

B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69頁。

責任編輯:思 齊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所有的哲學都以關注人類生存、人類自由為主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說”不符合哲學史的真實意蘊;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生存的關注視角和方法論與其他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和革命性的變革;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在理論上會導致取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和階級性,在實踐中容易導致唯我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生存論轉向;生存論哲學

彭堅(1971—),男,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哲學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江西南昌330022)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爭論一直沒有消停。近年來,一些學者十分熱衷于用當代西方哲學的流行觀念來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就在于實現了由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范式向現代哲學生存論范式的轉變,還有人直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定義為“生存本體論”。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意義并不在于由物質本體論轉為生存本體論,從而實現了生存論范式的轉換,而在于堅持唯物主義立場,以實踐為基本視角,考察人的生存,考察人和社會的產生、發展,并為具體的、現實的人類(主要是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勞苦大眾)解放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存論范式轉換和生存本體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有害的。

一、所有的哲學都以關注人類生存、人類自由為理論主旨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大都認為傳統哲學不關注人的生存。以海德格爾為例,他把反抗的矛頭從近代哲學傳統擴展到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他指出,西方哲學兩千多年形而上學的歷史,表面上看是確立“在”(Sein)的歷史,其實只是在拋開了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即“此在”(Dasein)之后對于實體化與知性化的“在者”(Dasseiende)的確證。海氏提出應以“此在”為中心重建基本存在論,并把通過此在所呈現出來的存在直接稱之為“Existenz(生存)”[1](P16),認為只有通過此在才可能主動地確立與“世界”的關聯(“在世”),從而真正闡釋“存在何以在”之類的哲學根本問題。他這種哲學旨趣在后現代哲學、語言哲學中得到了強化。在這種話語背景下,國內一些學者以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對話為由,堅持認為:“傳統哲學持一種實體性、知性的本體論思維方式。它把人懸設為一種‘現成’的‘邏輯’性的存在者,把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簡化為一元性的實體,要求所有的現象、所有的活動,包括人的全部生活、一切需要服從唯一的實體的安排?!盵2]“西方哲學的基礎是存在論(Ontology),其核心范疇是‘Being’,由于Being的演進構成了一個在西方哲學中居主流地位的實體主義的存在論傳統。而這一傳統又是舍棄了另一個存在源頭即生成(Becoming)論的傳統的結果?!盵3]“生存論轉向是整個當代哲學轉型中哲學存在論從超驗的、實體性的抽象本體論向奠基于現實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歷史性的生存論本體論的轉換?!盵4]“傳統哲學實體本體論的根本錯誤就在于顛倒了邏輯與生存、理論與實踐、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關系,把本來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頭腳倒置’為‘第一性’的和基礎性的存在。因此,必須在根本上改變基本的解釋原則,對顛倒的關系進行‘倒置’,確立感性實踐活動優先于邏輯和知性、并構成邏輯和知性基礎的本體論地位。在馬克思那里,‘感性實踐活動’的確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盵2]

我們認為,以上對傳統哲學的批判的確推動了學界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但其關于傳統哲學不關心人的生存的指責是不公正的。就理論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言,傳統哲學將研究重點先后放在自然哲學、神學、認識論方面,似乎遠離了人的生存。但深究其理論旨趣,傳統哲學從來都以人的生存本性為出發點。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不為任何其他利益而找尋智慧;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們認取哲學為唯一的自由學術而深加探索?!盵5](P5)康德盡管提出了“像形而上學這種東西究竟是否可能”的詰問,但他也說過:“如果說形而上學已實際存在,那么,即使不把它看作學問,也應當看作自然的傾向。人類理性并不只是因為博學多識的虛榮心的推動,而實在是由于其自身內部的要求所激勵,熱烈地趨向‘理性之經驗的運用及由此引申而來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問題’。所以,無論何人,當其理性成熟到可以理辨時,就常有某種形而上學存在,而且將繼續存在?!盵6](P390)在他看來,形而上學的產生是由于人的理性自然地追求思維的極致性,這就迫使人的理性自然地越出現象界,超出全部可能經驗,以達致超經驗的本體世界,由此產生出形而上學。對現實的人以及人的生命的眷顧,也是黑格爾思辨形而上學的濃霧中所深藏著的人文關懷。盡管整個黑格爾哲學是以一種非常神秘的“絕對精神”為開始,并以“絕對精神”為回歸,但究其理論實質而言,在“絕對精神”背后所隱藏著的就是人的力量、人的活動。只不過,黑格爾將人的這種本質力量理解為精神力量。因此,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有三個因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因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統一,即絕對精神。第一個因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第二個因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自然的精神。第三個因素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以上兩個因素的統一,即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盵7](P177)即使是將塵世的希望歸結為天國的神學,其理論出發點還是人的解放、自由、救贖,只是黑格爾錯誤地將人的生存、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天國。在他看來,人是上帝的產物,上帝是人的本質,人的世俗存在是無足輕重的,回到上帝那里是人生的最終歸宿。

馬克思同樣延續了傳統哲學對人的生存問題的關注。他將哲學的重點由天國(其實也是對人的自由境界的虛幻表達)拉到地上,拉到人自身的思想,又從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幻影背后看到了人的本質——實踐,從而將人的生存、人的解放的關鍵歸結于實踐。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都以實踐為著力點,具體的人、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具體的物質生產實踐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理論前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自始至終都是其目的和歸宿。

總之,我們認為,哲學自產生以來,就以人的生存為主旨,不存在哲學發展到某個階段才有“生存論轉向”一說。關注人的生存可以有多種視角,可以持多種哲學立場。我們不能因為傳統哲學在外在形式上對人的疏離,而忽視其內在的生存論旨趣、生存論指向。如果僅僅以是否關注人的生存問題為標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哲學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并不存在所謂的“生存論轉向”。關鍵在于持何種哲學立場,去關注人的生存問題,關注人的解放。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人類生存問題的視角與其他哲學傳統的本質區別

作為無產階級理論武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它與傳統哲學及現代西方哲學無疑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一區別不在于是否包含生存論旨趣,而在于如何關注人的生存。

首先,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哲學對人的生存的理解的根本局限性。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8](P58)在這里,馬克思著重批判的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只知道研究脫離人的生存、人的實踐活動的純感性自然界,把自然界看成是先在的、單純的認識客體,沒有看到人的主體性,沒有看到人的實踐能動作用,沒有看到進入人的視野的自然界是人類實踐活動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產物,是歷史地生成和發展的人化自然。

正是由于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唯物主義者眼里的人沒有任何特性,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8](P60)。他們只能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情感和意志等,不知道人是具體的,是處于特定物質生活條件下、從事特定實踐活動(首先是生產實踐)的,不知道人的本質是實踐的,“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P60)。

由于舊唯物主義者在人的問題上陷入了唯心史觀,他們在人的解放問題上也就始終找不到現實的途徑。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與青年黑格爾派將人的解放寄托于思想解放的錯誤觀點。他說:“如果他們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如果他們把‘人’從這些詞句的統治下——而人從來沒有受過這些詞句的奴役——解放出來,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8](P74-75)

可以看出,舊唯物主義者找不到具體的人,只能找到抽象的類、抽象的人,所以他們不知道在階級社會中人的階級性,他們關于人的解放和自由觀點是超階級的。究其理論實質來說,這種觀點屬于資產階級人性論范疇。馬克思從實踐出發,把人的解放理解為具體的人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實踐活動。由此,馬克思首先把視野放在實踐的主體——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解放事業上。

總之,在人的問題上,馬克思并沒有反對舊唯物主義研究感性物質、研究人自身的立場和建立實踐本體或生存本體的打算,他只是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通過對舊唯物主義直觀性的批判,馬克思深刻地闡明了實踐對于人的生存的基礎性作用。在他看來,人的本質就是實踐,人是實踐的產物,人在實踐活動中才能表現自己的本質力量;人的生存發展狀況、生存矛盾的解決及人生存的自然前提都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去理解;人的解放只有同具體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聯系起來,才是真實的;人類以實踐為基礎,實現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人類通過自己的感性活動將整個世界(包括自己)作為自己的對象,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實的社會關系,人的生存與發展都是由特定的社會關系決定的。

其次,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義哲學對人的本質理解的抽象化、主觀化,強調了實踐活動是感性的物質活動。

馬克思先是肯定唯心主義者看到了人類對于自然的能動性和主體性,進而指出:“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8](P58)在這里,馬克思重在批判唯心主義者沒有看到人生存、發展的感性基礎,沒有看到人的生存活動是感性的現實的(即物質的)活動。一切唯心主義都是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現實運動的主體,把現實世界的運動看作是精神的“外化”,把人的本質完全歸結為精神的運動,沒有看到感性的實踐活動對于人存在的基礎性作用,從根本上顛倒了精神和物質的關系,是“用頭立地”的哲學。

針對唯心主義這一錯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地以“物質實踐”的歷史觀與唯心主義的“觀念”相對立。他揭示到,物質是實踐中更為深刻更為普遍的本質,實踐是物質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態。接著,他多次用物質活動、物質行動、物質生活過程、物質交往等用語來明示實踐活動、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存在等的物質性,揭示了物質對于人的實踐活動(生存)的基礎性地位,從而將人的生存本質定位于物質的實踐、最直接的生產實踐。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與繼承傳統哲學生存論意蘊的基礎上,繼續關注人的生存,創立了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宗旨的“新唯物主義”。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否以一種更為積極、現實的態度關注人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馬克思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將人的生存建立于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建立于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科學性與價值性統一的基礎上,將人的生存問題從天上拉到了地上,從抽象的人的本性(理性、情感等)轉到了具體的人,即隸屬于一定階級的、處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他對人的研究首先是基于對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內在規律的揭示,為實踐活動尋找一種現實的依據,進而以此為前提,高揚人的主體性,提倡對世界的改造,以解決人類生存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單純的人道主義哲學,它內含的生存論意旨首先指的是無產階級及廣大勞苦大眾的生存問題,并非抽象的全人類的生存,并不是為了追問抽象的生存意義,不是為了尋找“思”中的詩意的棲居,而是為了解放全體勞動人民,實現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一些學者片面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生存論范式,甚至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生存本體論。我們認為,這種努力是試圖僅僅用道德、倫理和價值論來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從而混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哲學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消解其革命性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存論轉向說”的缺憾

從理論上看,“生存論轉向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生存論者依據的大多是青年馬克思的著作,而忽略了馬克思中期和后期著作,存在著將青年馬克思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尤其是海德格爾的生存論人為嫁接的傾向。

第二,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生存本體論并將之納入生存論哲學范式,有反認識論和取消哲學基本問題的傾向。

生存論哲學以反對所謂的知性本體論為由,追求前邏輯的、前概念的主客體渾然一體的生存,試圖從所謂的先于實踐、先于主客體二分的生存結構入手,研究人的生存問題,企圖取消主客體的對立,有反認識論的傾向。

另外,生存活動既包括生產活動、交往活動,又包括精神、文化活動,因而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這樣,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消失了。這種傾向與“消融至今以來哲學觀點的分歧,把他們爭執不下的物質和精神、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實體與現象、自由和必然種種矛盾統一起來”[9](P251)的實踐超越論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我們認為,任何人的生存實踐都離不開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體對客體的活動是高于動物本能的。在動物眼里,沒有對象的概念。人類的任何生存活動都必須以主體、客體二分為前提,以解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為前提,必須正確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自然、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

第三,從實踐中看,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存論轉向,尤其是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本體論,容易導致唯我論。

生存論者們小心翼翼地回避物質與意識的對立,用“始源性”的渾然一體的生存取代傳統哲學的本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自身力量、價值的正面認識,對于高揚人的主體性有意義。但是,忽視人類生存的客觀物質前提和客觀規律性,容易導致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而盲目崇拜自身主體性的力量,忽視自然的內在規律性,漠視自然的存在,從而造成人類對客體世界的攻擊和掠奪。人類面臨的生存環境危機不能不說與人類過去片面強調短期的、小集團的生存利益相關。生存論者一貫批判傳統哲學是片面強調主客體的分離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然而,他們自身又因為片面強調主體的生存,忽視自然界的自在規律,用主體性來消解主客體的矛盾,從而也走向了形而上學。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1988.

[2]賀來.馬克思哲學與\"存在論\"范式的轉換[J].中國社會科學, 2002,(5).

[3]鄒詩鵬.生存論研究何以可能[J].哲學研究,2006,(12).

[4]鄒詩鵬.當代哲學的生存論轉向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J].學習與探索,2003,(2).

[5](德)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高清海.哲學的憧憬[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龔劍飛】

馬克思哲學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摘要〕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核心意蘊主要體現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要善待自然;人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要尊重自然規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生態哲學思想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愈加放射出真理光芒:作為理論基礎,為解決全球性生態問題指明了方向;作為實踐根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人與自然;時代價值

自人類誕生以來,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是人類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生態哲學應首先回答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主義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剖析,客觀地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人與自然之間不是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當今自然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生態危機凸顯,導致生態結構與功能的破壞和生命維持系統的瓦解,危及社會持續發展,人類應正確面對一味發展帶來的生態負面效應。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確立保護優先理念、打響生態“保衛戰”,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核心意蘊

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提出“生態哲學”概念。1866年,德國科學家恩斯特·??藸杽撛觳⑹褂昧恕吧鷳B學” ( ecology),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提起??藸柕挠^點,雖沒提出“生態哲學”,但馬克思主義包含著內涵豐富、見解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要善待自然

早在人類產生以前,自然界就已存在,相對人類而言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人類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不能也不會離開自然界?!叭吮旧硎亲匀唤绲漠a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 〔1 〕, “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人作為自然的、有形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2 〕126。因而,不論是從起源上來看還是從發展途徑上來看,人類都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其基礎地位并不因為社會發展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改變,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永遠擺脫不了對自然界的天然依賴,否則人類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馬克思認為,人靠無機自然界生活,人必須依賴各種各樣的自然產品才能生存發展。換言之,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提供了人類進化的物質條件,奠定了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人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也要尊重自然規律

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量、信息等資料 ,同時也是人類的勞動對象。勞動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是人類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也是體現人類主體性、能動性的過程。 “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 〔3 〕518。通過能動性的勞動,自然界按照人類的預期演變成自在世界,是人內在需求價值的外在表現。

規律決定著事物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趨勢。列寧認為,規律就是關系,是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規律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自然界也有其自身存在發展的客觀規律。盡管人類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勞動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界,使之“為我所用”,但人類無論如何都不能脫離、超越自然界,必須了解、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類通過實踐深刻地改變了自然界的原本面目,但人類片面認為“人定勝天”,把對自然界表面的、暫時的掌握理解成整體的、永恒的控制,忽略了“天人合一”, 凌駕于自然界之上,其教訓是深刻的。人類和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類的產生和發展依賴自然界,尊重規律,使自然界按照客觀規律發展,對人類 “有百利而無一害”?!盀榱俗陨硇枨髞碚鞣吐訆Z自然,是以子孫后代的利益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必將遭到懲罰。因此人類通過實踐作用于自然界,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無機身體時,應對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 〔4 〕。人類應控制自我,預見自身行為的影響并加以調整,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實現科學、永續發展。

(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自然與社會緊密相聯,人與自然的矛盾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沖突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解析了人類面臨的問題,認為既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還要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從人類社會發展維度看,歷史劃分成自然史和人類史,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彼此制約、相互影響的。在對待自然上,人類的錯誤觀念引發了人與社會的對立,而人與社會的緊張又加深了人類對自然的狹隘認識和偏執行為。因此,兩種“和諧”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理解人與自然的矛盾,我們會發現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的出現,主要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失調,反映在人類史中就是社會制度的落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人與自然的社會結合方式,它的性質決定著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決定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私有制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占有物質財富來滿足消費和維護統治,為獲取更大的社會權力,征服其他民族,就要不擇手段地壟斷自然資源。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現象更加突出,特征更加明顯,危害更加嚴重。18世紀中葉,英美等國家通過原始積累,利用先發優勢,在攫取自然資源、掠奪廉價勞動力和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工業革命,搶先進入大工業文明時代,剝奪了絕大多數民族和國家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歷史機遇。馬克思揚棄了從社會契約論到黑格爾的異化理論,認為異化真正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最深刻的社會關系,人所創造的整個世界,特別是整個自然界都變成了異己的、與人對立的東西。馬克思指出,我們不反對利用自然,而是反對資本主義為了一己私利對物質資料的控制與壟斷,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由于勞動異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嚴重對立。資本家為追求剩余價值,瘋狂掠奪資源,殘酷剝削工人,自然界變成了資產階級盤剝工人、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工具。資產階級盲目擴張,最終違背客觀規律,打破了自然界的內在平衡,造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日趨緊張。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無法解決,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辦法是從不能辦到這一點的資本家統治階級手中奪取社會生產和社會分配的領導權,并把它轉交給生產者群眾——而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3 〕653,也就是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私有制?!肮伯a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 〔2 〕77。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的妥善化解,同時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和諧。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是解決人與自然對立的前提,只有建立共產主義生產關系才能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抗。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時代價值

作為立黨立國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其生態哲學思想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一)作為理論基礎,為解決全球性生態問題指明了方向

生態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結果,與政治制度緊密相聯。馬克思強調要用唯物辯證的觀點來科學認識并正確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對抗。依據社會發展趨勢,要建立先進制度,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一定要探索兩種“和諧”。為實現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提供了人自身內在需求尺度和自然界本身尺度這兩個尺度。從自然界本身尺度上看,必須承認資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和遵循客觀規律,保護生態環境。自然界是人類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前提,社會發展要以不破壞生態平衡為前提,不超越自然界的承受程度,否則將導致“物極必反”,人類自己毀滅自己。從人自身內在需求尺度上看,人和自然關系的不協調,主要是“私有制異化”放大了人類貪婪,罔顧長遠發展。面對人類自我發展而遺留的生態問題,即世界森林面積正以每年2 0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每6個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沙漠 〔5 〕,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的這種行為將會給后代帶來怎樣的影響。所以,必須拋棄造成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我們既要發揮人類的主體性、能動性,也要考慮到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和長遠性,考慮到社會制度的差異和特點,更要考慮到自然的客觀性、有限性、內在價值性,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全球性生態問題。

(二)作為實踐根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蒸蒸日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極大提高,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問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同程度地破壞了自然,生態形勢嚴峻:水土流失面廣量大,土地荒漠化加快,地下超采、水位下降,酸雨、鹽漬化問題突出,河流斷流、湖泊退化日趨嚴重,草原、森林生態功能衰竭,農村生態環境高度污染,礦產資源過度開發加劇生態破壞等,這些生態問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們應汲取以下教訓,即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經濟發展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犧牲大多數落后國家的利益為代價。我國在發展過程中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因素,那么經濟社會發展就會面臨重重障礙,并且現實中已經暴露出了種種生態問題,所以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了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使用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并對之作出了比較系統的闡述,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于1992年編制了《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作出具體部署,黨的十八大強調生態文明事關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必須加強制度保障,建立科學、規范、完整、系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層次,這是總攬全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為解決全球性生態問題特別是生態文明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根據,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必須以自然為物質基礎,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生態文明作為最新的文明形態,把人類看作自然這一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持可持續發展,從長遠利益出發,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是保護好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不以犧牲后代人的需求為代價,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共處共贏,其實質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所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在理論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實踐中是高度契合的。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岳世川.敬畏自然的人文視野與現實分析——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再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8-12.

〔5〕黃順基. 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61.

責任編輯 周 榮

上一篇:海南貿易港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大連萬達案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