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

2023-09-23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1篇

促進產業組織優化和服務社會化,將產業鏈延伸到研發和銷售環節。抓住產業鏈上的研發和銷售環節,逐步實現三個延伸:一是將主導企業的質保體系延伸到配套企業,提高配套協作企業的產品質量,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二是把產業鏈從產品制造過程逐步延伸到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服務的全過程。三是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技術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將服務延伸到產業集群和產業鏈中,在集群內建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教育培訓中心,提高產業集聚的層次。

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提升產業集群發展層次。一是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采用高新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設計加工、自主品牌生產轉變,推動傳統產業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二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鼓勵企業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工業設計水平。大力推廣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引導企業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主動接軌國際制造業標準體系,推進產品國際標準認證,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鼓勵科研院所和產業集群加強產學研聯合,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優勢企業設立制造基地、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地區總部。加快發展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特色現代產業集群。三是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引導生產要素向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集聚,著力構建特色鮮明、配套完備的高技術產業群。

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轉變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態產業鏈進行規劃布局和建設改造,建立產業集聚區內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網絡。二是通過推行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利用等,推動產業集群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方向發展。對于排放集中、污染嚴重的產業集聚區,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廣節能減排共性技術,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結合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制定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和單位面積產出標準,對占地少、能耗小、產出高的產業項目優先安排用地。倡導“零用地”招商,提高工業用地建筑容積率,嚴控無項目廠房建設。統籌管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相關排放,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發展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積極創建生態鎮、生態村和生態社區,大力改善人居環境。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2篇

發布時間:2009年08月13日 20:07 作者:杜世成

產業集群化作為一種高效的組織形式,以區域網絡為基礎,通過強化專業細分,促使每個企業把產品做精,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形成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這不但有利于降低產業的發展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和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速技術、人才等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有效地破解土地、資源和環境等制約因素,實現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走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區域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選擇。近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優勢和發展實際,積極探索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高端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堅持產業選擇的高端化,大力培育帶動作用強、成長空間大的主導產業

在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的演進一般都會呈現出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和技術密集化三大趨勢。因此,在發展產業集群時,已經具備良好發展基礎的經濟中心城市必須遵循產業演進規律,密切跟蹤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在發展初期就應把產業集群建立在帶動作用強、成長空間大的高端產業上。

近幾年,青島市正在大力發展的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經濟,以及家電電子、汽車機車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所培植的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無一例外都是一些高端產業。目前,這些高端產業集群對青島經濟發展的巨大帶動作用已經凸現出來。家電產業集群中的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大龍頭企業帶動了800多家配套企業的發展。以中船重工為龍頭的造船修船產業群,集聚了國內的重點配套企業和研究機構。以重型載貨車、專用車為重點的汽車產業集群,帶動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以在建的1000萬噸煉油廠為骨干的石化產業集群,正在打造一個完整的石化產業鏈條。港口產業集群以前灣港等骨干項目為支撐,形成了物流企業的集聚區。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及其發展,使青島市形成了巨大的產業吸引力和產業成長勢能。據統計,2004年六大工業產業集群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已達70%以上。

在區域經濟體系中,只有各類產業合理分工,才能實現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在培育高端主導產業的同時,必須著眼于做優做強具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以集群化的方式對這些產業不斷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迅速占領行業高端。即發集團是青島的一個紡織服裝企業,近年來該企業通過與伊藤忠、日棉、東棉、丸紅、三菱等世界500強企業的合資合作,吸引了20多家高水平的配套企業,形成了從紡紗到織布、染整、印花、服裝加工、包裝輔料一條龍的針織服裝產業集群,不僅使自身的品牌得以提升,而且推動青島紡織服裝產業迅速進入了行業高端。

二、堅持主體選擇的高端化,發揮大企業和知名品牌的龍頭帶動作用

產業集群的主體是企業,其實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集群的發展水平。能否合理選擇集群主體,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近些年,青島市在發展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始終注意選擇實力雄厚的高端主體,堅持一手抓品牌帶動和大企業帶動,一手抓主體大項目建設,提升集群的產業能級,推動產業創新、產業集聚和產業擴散。

在集群的主體選擇上,我們主要把握了三條標準:

一是要有較大的規模和實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總是首先流向那些擁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實力的大企業。這也就是說,只有大企業才擁有更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集群主角的功能。近年來,青島市培育的產業集群都是以知名大企業和主體大項目為支撐的。比如,家電產業集群中的海爾、海信、澳柯瑪,電子產業集群中的朗訊、世正、LG,石化產業集群中的中石化,汽車產業集群中的中國一汽、上海申沃、北汽福田,造船產業集群中的中船重工、中海油,港口產業集群中的中遠、中集等,都是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在強勢產業集群主體的帶動下,美國A-B、英國鐵行、丹麥馬士基、韓國高麗鋼線和浦項等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也紛紛落戶青島,其中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外資大項目已有11個。

二是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品牌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是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集中體現。擁有知名品牌的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條具有強大的引領和整合能力。青島擁有10個中國馳名商標,31種中國名牌產品,特別是海爾成為中國唯一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近年來,青島立足這一資源優勢,堅持以品牌引領集群,以集群提升品牌,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例如,青島啤酒作為享譽海內外的百年品牌,其價值已達168.7億元,青啤集團以品牌為依托,以產業鏈為紐帶,打造形成了涵蓋原料、包裝物料、啤酒輔料、物流、倉儲、零售餐飲、廢料回收利用等諸多領域的產業集群,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規模和實力。

三是要有核心優勢。對于參與產業集群的企業主體來說,核心優勢包括核心技術、專利產品、管理技能、市場網絡等諸多方面。一個企業只要在上述一個或多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就會對上下游產業產生強大的拉動和集聚作用,從而與其他相關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比如,青島紡織機械廠擁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和完善的市場網絡,其產品占有國內市場份額的40%,目前企業正在立足自身的技術和市場優勢,著力打造一個新的產業集群。

三、堅持路徑選擇的高端化,集中精力推動產業集群快速健康發展

從近年來各地發展情況看,一些地方以中小企業為主體,通過企業自發扎堆、相互模仿形成產業集群,盡管起步時成本較低,也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市場優勢,但發展到一定階段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自主創新能力有限、品牌通道狹窄、企業根植性差、高層人才匱乏等問題,影響了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和持久生命力。因此,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在集群化發展的進程中應盡量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式的發展路徑,努力在大中小企業間以及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有序的分工、協作、配套系統,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青島市從實際出發,在集群化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式:

“品牌+品牌”模式。這種模式不是一個企業的水平擴張,也不是企業間的簡單相加,而是立足于高端主體的自身優勢,通過品牌的強強聯合打造品牌集群,形成長盛不衰的產業“航母”。品牌集群不僅集聚起企業和產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關行業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因而是最高層次的集群化發展途徑。從打造品牌到品牌擴張再到品牌集群是品牌企業成長壯大的必然趨勢,在實現形式上可以通過以知名品牌產品為核心向上或向下延伸產業鏈條,也可以外聯相關產品,但其核心是品牌集聚。地處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海爾工業園就是由知名品牌企業集聚起來的集群,日本三洋、廣州冷機、臺灣瑞智等企業前來建立了壓縮機總裝廠,美國艾默生參與到海爾的前端設計與開發中,海爾和三洋、艾默生的技術與品牌在這里形成優勢疊加,一大批零部件廠和原材料加工廠也追隨而來。目前,海爾工業園已吸引國際知名企業33家,國內龍頭企業24家,一個以知名品牌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快速形成。中船重工的主體大項目建設起步時就以集群化發展為目標,中海油、武漢重工鑄鍛、重慶齒輪箱、陜西柴油機、新加坡郭氏兄弟、韓國馬斯特、韓國STX等國內外著名品牌企業在這里進行投資與合作。此外,青島啤酒與美國A-B公司、海信與日本住友、澳柯瑪與美國GE、青鋼與韓國浦項制鐵、凱聯集團與韓國LG、四方機車廠與加拿大龐巴迪等知名品牌之間,也建立了戰略聯盟關系,實現了雙贏合作。

“總部+總部”模式。大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總部或地區總部相互協作,可以通過供應鏈和價值鏈增強對成本、物流、信息的控制,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一個地方產業集群中集聚的企業總部越多,集群的產業向心力和控制力就越強,就越能形成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我們十分重視引進世界著名跨國公司來建立地區總部以及財務中心、研發中心、采購和銷售中心,支持本地企業提升總部功能。青島港繼成功地實施港口戰略西移和與英國鐵行、丹麥馬士基、中遠“三國四方”合作之后,去年又引進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馬士基集團中國北方總部落戶青島,英國鐵行、中遠也在青島建立了地區總部。這些公司在青島設立總部后,紛紛將歐美等部分國際干線和物流業發展重點轉移到青島,促進了港口產業集群的快速崛起。美國朗訊公司投資建設的青島朗訊,年收入近10億美元,已成為朗訊在中國的營運中心、研發中心和全球五大系統集成中心之一。

“政府+企業”模式。單純依靠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在短期內難以形成高水平的產業集群。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引領產業集群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創造和提升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環境等生產要素,把企業的自發行為和政府的自覺行動緊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擺脫市場經濟的盲目性,以促使產業集群更快更健康地發展。近幾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推進集群發展:

一是為產業集群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快構筑“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城市大框架,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產業承載能力,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同時,不斷深化以轉變職能、精簡審批、綜合執法、政務公開和效能監督為主要內容的“五項工程”改革,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服務型“四型機關”,千方百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二是圍繞發展產業集群配套引進教學研發機構。堅持引資與引智并舉,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超前引進了中國石油大學、哈爾濱船舶工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等高校和十幾所國家級研究機構來青落戶,為產業集群發展儲備和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最近,還引進了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機械和建筑機械生產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來青島設立其在中國的第一家研發中心。

三是大力造就優秀企業家。近年來,青島市把企業家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通過營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建立了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隊伍。為了讓企業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還成立了青島市企業家促進會,堅持在黨員隊伍中培養企業家,在企業家中發展黨員,并吸引國內外企業家來青島創業發展。一大批知名企業家為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青島確定的重點產業集群,有的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有的正在快速崛起,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去年,青島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63.8億元,增長16.8%,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長速度,并榮獲全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企業家滿意獎”等稱號。青島市的實踐充分證明,走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是當前經濟中心城市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重要途徑。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3篇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節約利用資源,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政發[]69號),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企業在同一區域形成產業鏈接和聚集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體。產業集群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工業生產社會化的必然過程。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產業集群規模,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區域綜合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圍繞“爭進十強”的奮斗目標,抓住襄樊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機遇,充分認識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明確發展產業集群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現有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堅持政府扶持引導和企業自主發展相結合,緊緊圍繞培育壯大區域特色經濟,加速生產要素的集聚和產業提升,細化專業分工,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打造區域經濟競爭優勢,促進我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按照產業集群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進一步確立企業在發展產業集群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規范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環境。

2、集聚發展原則。增強集聚功能,強化專業協作,發揮群體優勢。把優化產業布局與加快城市化進程結合起來,把加快園區建設與促進產業聚集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產業集聚。

3、技術創新原則。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技術進步,打造產業名牌和區域品牌。

4、內外兼顧原則。注重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和領域,實施“走出去”戰略,廣泛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5、可持續發展原則。把發展產業集群與建設生態、綠色結合起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環保生產,最大限度地推動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

三、發展產業集群的工作重點

(一)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及各鎮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全力推進經濟開發區建設,重新配置工業園區,使工業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相銜接,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明確界定主導產業,鼓勵產品相類似的企業相對集中生產。

(二)繼續壯大企業規模。以構建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為主線,突出抓好規模以上企業的培植和改造,充分發揮其產品輻射廣、技術示范精、信息擴散寬的作用。重點抓好規模以上企業尤其是產銷過億元企業發展壯大。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企事業科研成果轉化。鼓勵規模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多種途徑,對其周邊企業進行并購和改造,不斷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范文網(FANWEN.CHAZIDIAN.COM)

(三)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重點扶持技術含量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和知名企業。鼓勵名牌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技術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名牌產品的推介力度,促進名牌產品升級晉檔,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的地緣優勢為依托,提升本地區產業集群的知名度。

(四)實現產業集群內企業優勢互補。加大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溝通力度,引導集群內企業構建新的生產秩序,實現既有專業分工、又有系統合作的局面。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彌補產業集群基礎建設、空間布局、橫向聯系等方面的不足,使產業集群的功能更加完善。

四、發展產業集群的主攻方向

圍繞自身優勢,集中發展一批規劃科學、主業突出、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重點抓好機電汽配產業、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等3個產業集群建設。

(一)擴大汽車零配件生產規模,發展機電汽配產業集群。以經濟開發區為平臺,充分發揮毗鄰高新區的地域優勢,以長源東谷、榮華集團、軸承工業園為重點,大力發展汽車主導產品、汽車零配件以及與汽車生產相關的各種服務,形成上下游產品相銜接、大中小企業相配套的汽車零配件產業群,增強汽車零配件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從為現有廠家配套向全方位、系列化方向發展。到“”末,汽車零配件產業的產值突破100億元。

(二)提高紡織服裝、糧油食品生產能力,發展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重振紡織服裝工業雄風,提升和改造我區現有紡織服裝企業,加快對落后的設備進行徹底更新換代,提高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紡織服裝基地。同時,充分利用我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產業化經營手段,實現工業與農業、農村與城鎮的有效對接,把農業生產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勢。以魯花、萬寶糧油、襄樊正大、希望、安華紡織、金安泰制衣等企業為重點,用工業化的理念培植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到“”末,以紡織服裝、糧油加工、飼料加工、蔬菜加工為主體的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億元。

(三)加快商品流通速度,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群。充分發揮我區地處全國鐵路、高速公路交接點和通訊網絡“八縱八橫”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從我區實際出發,重點建設兩大物流中心:一是圍繞東風汽車公司龐大的購銷業務,依托華中光彩大市場、天潤汽車大市場、新世紀建材及一批汽車4S店,在316國道旁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的倉儲區,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物流中心;二是以新規劃的襄樊鐵路東站為核心,抓住貨物運輸將從城區轉向市郊的機會,在肖灣東站建立一個物流產業中心,為各大專業市場及其他用戶開展服務。到“”末,物流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五、完善產業集群發展的服務體系

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有償服務”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打造一個以信用擔保、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人才培訓、技術攻關為重點的企業服務體系。

(一)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在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產業信息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采取政府重點扶持、社會共同資助、企業投入為主的方式進行,利用現有產業技術基礎,實行市場化方式運作,有效整合各種服務資源。

(二)加快信用擔保機構建設。一是充分發揮現有擔保機構作用,壯大資本金規模,拓展擔保業務,支持產業集群發展。二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信用擔保領域,創辦商業性的民營貸款擔保機構。三是開展企業誠信評價工作,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一個有統一標準、客觀公正的信用數據庫。

六、進一步強化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

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工作的指導,把發展產業集群作為打造產業優勢、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將產業集群發展納入本地、本部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制定并落實各項扶持措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要素市場,完善服務體系,強化工作措施,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區經濟、發改等部門要結合《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科學擬定全區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及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規劃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布局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地方優勢和利用地方資源的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布局與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

(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區級各商業銀行對我區重點發展的產業集群,應根據國家投資政策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效益比較突出、有還貸能力的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給予優先安排。從今年開始,區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設立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年拿20萬元),重點用于公共服務平臺、集群信息化建設以及技術攻關和產業鏈的延伸,由區財政局和區經濟局共同制定經費使用辦法??萍疾块T要從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向產業集群發展項目傾斜。區經濟局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扶持的同時,要不定期開展銀行和企業對接活動,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

(三)進一步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加大部門間組織和協調工作力度,推動產業集群行業協會建設,盡快在規模較大、具備條件的產業集群中建立行業協會,以規范企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有關部門要加強與行業協會的聯系,對涉及產業發展、行業規范等有關問題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推動國家各項政策和政府工作部署貫徹落實。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4篇

暨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

商丘市人民政府

(2012年7月8日)

商丘地處黃淮平原,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也是全國糧食產量超百億斤的18個地級市之一,全市糧食連續8年增產、總產站上120億斤這一新起點上,今年夏糧首戰告捷,收獲面積851萬畝,比上年增加4.3萬畝;平均畝產首次突破950斤大關,達到992斤,比上年增加63.4斤;總產首次突破80億斤大關,達到84.4億斤,比上年增加5.8億斤,實現了“十連增”。

一、多措并舉扎實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規劃實施

為確保糧食增產,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打造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力爭到今年全市將建成38個萬畝方、56個千畝方、23個百畝方,2013-2015年建成115個萬畝方、142個千畝方、95個百畝方,2016-2020年建成145個萬畝方、177個千畝方、133個百畝方,集中打造802.5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 通過成立工作領導機構、健全考核機制,整合相關資金、落實配套管理、強化輿論宣傳等措施,為全力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創新發展模式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

近年來,我市圍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實,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隊伍不斷壯大。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237家(其中國家級 4家、省級45家、市級188家),超億元龍頭企業達70家,有2個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1個示范基地。今年重點培育發展了永城、睢陽區面品,夏邑食用菌、虞城乳品,睢縣、梁園區肉品、柘城縣辣椒、寧陵酥梨、民權飲品等9個產業化集群,并確定領導工作聯系點,市長余學友,市委副書記周樹群,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思杰分別聯系虞城縣科迪乳品產業化集群、睢陽區誠實人面品產業化集群、梁園區肉品產業化集群,示范帶動,強力推進。

通過統籌協調推進、創新發展模式、狠抓重點環節等措施抓龍頭、擴基地、強加工、建“組織”,堅定不移地推進農產品基地、加工園區建設,壯大產業集聚集群規模,力爭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30 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1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5個,努力把商丘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為加速推進我市糧食生產核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構筑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作出新的貢獻。

在前階段推進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規劃和著力培育產業化集群過程中主要存在統一協調不夠、整合相關資金難度大等問題,下一步需以更加得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三、有關意見和建議

一是加強對相關項目資金有機整合的統一領導,摒棄部門偏見,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推進相關資金效益的最大化,為集中全力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二是設立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專項資金,或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啟動資金。同時,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主要以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根據實際情況,建議省多認證公布一些農業產業化省重點龍頭企業;

三省里要專門下發農業產業化集群里的企業享受工業產業集聚區的優惠待遇的文件。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5篇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

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國 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 32號)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

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 的路子,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重大意義

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

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

動轉變階段。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階段的需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

集群,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若干涉農經營組織為主體,以農業產 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以相關服務機構為輔助,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 以輻射帶動的周邊區域為范圍,圍繞農業相關聯產業發展種養、加工 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協作緊密、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 綜合效益達到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群體,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對 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 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促進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提高農業生產

經營組織化程度,把家庭經營生產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產有效銜接,有利 于實現農業向規?;?、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依靠農業 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對農業產業區域

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優化布局,有利于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促進

農業穩定發展、農業綜合效益提升和農民持續增收。發展農業產業化 集群,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相鏈接,有利

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和勞動力價值提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

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科學途徑。在農業產業 化進程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集群模式,通過培育龍頭企業、農民 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

種、新工藝、新理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有利于帶動 當地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的積聚效應,有利于實現區域資源 共享,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利于形成區域產業

和企業競爭優勢,促進企業規模發展;有利于促進涉農企業技術創新,提

高企業競爭力;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提升品牌化地域產品的知名度,增

強區域農業經濟競爭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推進“三化”協調發展

的重要舉措。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有利于實現

一、

二、三產業融合,走

出一條以農業產業化帶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在農業產業化集群

發展過程中,由于相關產業不斷集聚,人口與資本也不斷向產業區集中, 有利于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通過農業產業化集群把農業的產

前、產中、產后融為一體,實現農業與工業、商業、運輸業、金融業等產

業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引導城市資金、人才、技

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實效,推

動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有利于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

整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

平為著力點,以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

群和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有機結合,不斷優化農業生產力結構和布局, 實現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 體系,做優戰略性主導產業,做強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 促進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 收和區域經濟發展。

(二)目標任務。到2015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 集群100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5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20個; 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300個、50 億元以上的集群10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50個。

圍繞上述目標,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 的原則,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比較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農產品 生產區,通過建設規?;?、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原料生產基地, 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措施,著力打 造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形 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格局。

———建成一批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強化上游產業鏈建設,發展規 ?;?、標準化、集約化、綠色環保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高標準生產 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糧食作物、畜禽養殖、特 色種植等大型原料生產基地,實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 從源頭上保證原料供給和質量安全。

———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引導有條件的加工型龍頭企業向產業 集聚區集聚,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在扶持壯 大現有60家國家級、56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發 展一批新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大企業強強聯合、中小企業分工 協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大 型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購并重組、參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 形成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群體。 ———打造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發揮區域龍頭企業品牌優勢,整合 品牌資源,打造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通過整合技術、人才資源, 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場占有率、影響力 和知名度。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打造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 ———發展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堅持政府引 導、社會投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發展一批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 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和冷鏈物流 體系,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超(批)對接,為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 提供配套服務。

三、科學規劃布局

堅持以區域資源優勢為基礎,以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為重點,與創建省

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有機結合,統籌布局農業產業化集群。按照創新、 提升、優化、拓展的思路,著力推進龍頭企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農 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著力推進企業科技 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著力推進產業鏈建設,實現生 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優化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 促進產品質量提高,推進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和發展領域,增強示 范、集聚、輻射帶動功能,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健康發展。各省轄市 、縣(市、區)政府要結合當地農業資源優勢,按照有利于土地、資本、 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銜接的原則,科學制定 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

籌兼顧,精心部署,積極推進。按照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

規劃,依據我省現有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重點發展面 (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飲品、茶葉、花卉(木)、中藥材、 調味品、林產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要優先用于農業 產業化集群內加工型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養殖加工企業用 地,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二)落實用電優惠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集群供配電設施建設,優 先保障農業產業化集群生產用電需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用 電給予支持。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培育農業產 業化集群。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生產線貸款、新(擴) 建畜禽養殖基地或種植原料基地的貸款,財政按實際貸款額給予貼息 支持;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購置檢測儀器設備給予資金補貼;對與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 品批發市場給予資金補助。對考核合格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省財政給 予資金獎勵。

(四)強化金融支持。加強涉農擔保體系建設,各級政策性投資擔保機 構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放寬擔保條件,對龍頭企

業融資項目,擔保費率在市場同等條件下給予10%的優惠;對為農業產

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擔保額度超過全年業務總量10%的,各級財政要提高

對其代償損失和風險準備金的補償比例。鼓勵農村金融創新,加快發展

村鎮銀行,擴大涉農小額信貸規模。各金融機構要在授信額度、涉農 金融產品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條件的保險

機構在農業產業化集群開展政策性保險業務,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保

險機構的補貼力度。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加大對符合

上市條件的龍頭企業的培育,支持已上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配股

增發、發行可轉換債券等進行再融資。

(五)鼓勵科技創新。整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人才、實驗設備等資源, 建立公共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支持農業產

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 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中心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提高企業的自

主研發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農業

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專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農業產

業化龍頭企業新設立的國家級研發中心給予財政補貼。鼓勵農業產業化

龍頭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獎勵。 (六)推動對外開放。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合作,加大招 商引資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涉農企業開展資 本、技術、人才合作,大力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提高企業綜合競 爭實力,促進產業產品結構升級。引進的項目享受省產業集聚區招商引

資同等獎勵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

對外貿易,擴大農產品出口。

(七)強化人才培養。各級政府要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

工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村創業人才培訓計劃”

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人才培訓工程,在資金上給予適當

傾斜,采取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辦法,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培訓

力度,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高校 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培養適應農業產業化集 群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明確工作責任。建立省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領導組織機構, 形成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合力推動的工作機制。省 農業廳承擔領導組織機構的日常工作,協調落實有關事項。省發展改革

委、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國土資源廳、糧食局、畜牧局、供銷 社、省政府金融辦等部門要按照職能,細化方案,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各

省轄市、縣(市、區)要成立相應的辦事機構,協調解決重要問題。 (二)科學認定考核。農業產業化集群的認定標準暫定以下5個方面:一

是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產業鏈相對完整,并輻射帶動一定的區域。二是

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由多家經營組織連片發展形成特色產

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三是種植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帶動

農戶1萬戶以上;養殖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 5000戶以上。四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60%以上。

五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內的生產加工型企業自建基地生產的原料或與當地農

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簽訂合同收購的原料,占生產加工原料的50%以上。

今后,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形勢需要,標準將逐步完善。 做好認定考核工作。根據我省農業產業化集群標準,省對各省轄市、縣

(市、區)申報的農業產業化集群進行認定并命名授牌,給予優惠政策。 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對命名授

牌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經過3年的培育發展后進行達標驗收(達標標準、

考核辦法另行制定);驗收達標的給予相應獎勵,未達標的不再享受優惠

政策并摘牌。 (三)開展配套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的作用,在農業

產業化集群設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

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 支持金融、法律、會計、物流、信息服務、技術輔導中心等配套服務體

系向農業產業化集群拓展,提供優良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

多種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

專業合作社相融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按照市場運作機制成立中介服

務組織,為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河南省人民政府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范文第6篇

一、晉江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

晉江產業集群現狀可以用“四小四大”來概括:即“小產品,大市場”。產品很小,如西褲、內衣、運動鞋、拉鏈、玩具文具、衛生巾、雨傘、薯片、糖果、外墻磚、琉璃瓦等,但產品市場很大,在市場上占有很大的份額,有10多項產品在全國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居第一。“小企業,大合作”。晉江企業基本是中小企業,但生產方式是社會化大協作,配套體系優,生產效率較高。“小概念,大前景”。晉江大力發展休閑服裝、休閑運動鞋、休閑食品、休閑傘等特色產品,休閑概念小而專、有特色,休閑概念貼近消費心理,符合消費傾向,休閑特色產品前景廣闊。“小集群,大作為”。晉江產業集群規模小,但具有較強資源整合力,產業集群度高,產業集群已經發展到與區域的產業競爭力,與工業園區發展,與農村的工業化、城市化互動發展的階段。從晉江市產業集群發展的情況看,呈現出以下明顯特征:

(一)產業集群度高。目前,晉江市具有產業集聚特征的產業集群有26個,聚集了6360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13家,企業集團55家,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單體企業702家。聚集起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紡織服裝、鞋業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飲料、傘具、玩具等一批比較典型的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僅晴雨傘一項就創造年產值20多億元。同時,還擁有機械設備、精細化工、家居用品、紙制品、制藥以及電子通訊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趨勢的產業,并呈現出從以輕型加工為主向輕重并舉、重化制造發展的態勢。

(二)產業配套體系優。形成了以少數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產業鏈為基礎,大量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分工協作體系,產業結構模式更加科學合理。產業集群的形成,促使企業的市場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規模企業為了專注市場和技術開發,逐步把一些生產工序實行外包,將一些質量和資信較好的生產型、經銷型中小企業納入旗下,把生產中各種可分割的功能不斷從企業內部剝離出去,派生出一批專門為生產性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服務型企業,大部分企業做到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流程。同時,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吸引了大量商貿企業進駐晉江原輔材料市場,提高了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一些如包裝、印刷、運輸、中介等服務企業逐步興起,集群內形成成品生產、中間品生產(含外包戶)和服務企業三個層次的分工協作體系。比如,在鞋業集群周圍五公里內就可以找到加工生產鞋子所需的鞋機、鞋樣、化工橡膠、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輔材料。企業分工協作不僅發揮了規模經濟效應,提高了整體產業生產率,而且降低了區域產業運行成本,形成了高效率的企業組織網絡。

(三)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集群提升了企業知名度和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為企業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創造了條件。晉江紡織服裝業現有企業3300多家,年產值285.0億元,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購銷關系,是國內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業有企業2300多家,年產鞋7億多雙,約占全國運動鞋、旅游鞋總產量的40%,世界運動鞋、旅游鞋的20%。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期經貿和技術合作關系,制鞋業、紡織服裝業、玩具業、制傘業、建陶業等產品已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南非等地市場,在美國洛杉磯有晉江商品直銷中心、安踏公司在臺灣金門開設有專賣店等,出口創匯達12億美元。

(四)品牌成效顯著。堅持貼近產業需求和企業需要,引導民營企業走做強、做大、做久的路子,“調”出一批具有資源整合力的產業集群、一批具有龍頭帶動力的規模企業和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累計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6枚、中國名牌產品24項、國家級品牌63個、中國出口名牌產品2件,國家免檢產品45項,福建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210項,有5個品牌入選亞洲500強,7個品牌入選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現有“中國鞋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傘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等13項“國字號”區域品牌,品牌數量居全國縣(市)前列,成為民族工業品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五)自主創新氛圍濃。晉江決策層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制定了完善的產業集群、品牌發展規劃,出臺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總部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全市共組建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企業技術開發機構70多家,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1家,成立各類質量檢測機構7家。恒安、潯興、安踏、瑪萊特等企業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起草單位。同時,產業集群的發展聚集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博士后流動工作站,設立專家活動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中高級人才3870多名,50多家企業與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機構建立合作交流協議,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晉江的經濟發展能夠保持長久的競爭活力。

二、從晉江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看政府作用

晉江市委、市政府對該市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舉措,不僅體現為放寬準入領域、完善基礎設施以及為企業提供個性服務、解決具體困難等種種努力,而且集中體現在自覺轉變執政觀念和政府職能、努力創造和優化產業環境。主要有以下啟示:

(一)實施資源整合,培育發展產業集群。晉江先后制定了《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綱要》、《關于進一步推進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決定》以及各產業專項規劃,加快城市工業組團和產業集中區建設,把產業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聯系起來考慮和布局,引導企業在空間地理上相對集聚、在關聯配套上互為環境、在資源利用上實現集約,通過資本紐帶形成新的更強大的集群。同時,出臺了扶持核心企業、強化環境支撐、加快人才培養、完善產業配套、鼓勵技術創新、提升品牌質量、倡導文化創新等政策措施,營造“雙環境”:即營造自然生態環境和產業生態環境,達到了“資源利用高效,產業環境良好,配套服務完善,龍頭帶動有力,品牌價值提升,內外市場擴大,企業文化創新”的目標。

(二)打造品牌之都,鼓勵企業采標創牌。過去,晉江借助僑鄉的地利和靈通的信息,很多企業為國外的企業搞貼牌生產,仿照港臺和海外產品生產。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先的貼牌生產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為此,晉江市先后實施了“質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戰略,調整充實各類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采納國際標準、培育自有品牌,提升整個晉江區域品牌的內涵和層次,推動當地優秀的民族工業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叫響,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雛形。2002年至今已經發放名牌、質量獎勵金7400多萬元,鼓勵企業創名牌、品牌。晉江企業每年廣告投入高達7億多元。

(三)瞄準“百年老店”,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晉江工業起步于家庭作坊,絕大多數都是家族企業。針對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短暫的現實,晉江市積極引導企業“做強、做大”,通過建立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技術工人培訓機制、支持企業開展戰略創新、大力倡導企業文化建設等措施,大力營造“愛拼才會贏,學習才會贏,創新才會贏”的社會輿論,引導民營企業進一步夯實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礎,增強民營企業的文化凝聚力和持久生命力。晉江的許多企業從依靠權威、依靠聰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誠信再到仰賴企業家素質和企業文化,有力的增強了企業的生命力,涌現出七匹狼、安踏等一批文化導向型企業,在企業文化構建與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四)強化公共服務,構建集群支持系統。晉江市一向堅持企業是經濟的主體,政府是服務的主體,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晉江作為全國四個創建公共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在全面啟動創建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較為成功的嘗試,全面實施了以轉變政府職能、重組組織結構、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為重點的行政體制改革,走出“審批經濟”的怪圈,實現了從重事前審批向重事后監管的轉變,目前,審批事項的當場辦結率達80%,規定時限辦結率100%。同時,通過政企互動,政府與企業在各自定位上互動協作,聯手構建起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發創新體系、質量檢測體系、人才培訓體系、產品展示體系、信息共享集群發展服務體系、標準對接體系、基礎設施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等八大公共支撐體系,最大限度滿足了產業需求和企業需要。

通過對晉江產業集群發展歷程的分析不難看出,晉江走的是一條從大辦企業到形成產業再到發展產業集群,以發展產業集群來提升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路子。晉江經驗表明:一個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資、營造商機,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產業環境。沒有民營企業內發力量的充分激活,產業集群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沒有產業集群所形成的資源、要素集聚力,民營經濟質量的提升也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三、對我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晉江獨具一格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雖然不能照搬復制,但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角度看“晉江模式”的示范效應,其令人矚目的發展源自于一種創造財富和奇跡的戰略創新意識、自下而上的創業精神和基于市場的產業環境。研究“晉江模式”,對加快溫江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我區產業集群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1、缺少規劃指導和政策支持。從政策層面看,還沒有對產業集群發展制定專門規劃,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規劃支持,政府推動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較為困難,區域內食品飲料、醫藥產業中的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創新功能,加之企業自主設計和品牌相當不足,產業升級能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匱乏,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較為滯緩,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力和推動力有限。

2、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弱。區域內企業創新能力弱,產業集群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目前,科技園區由于高素質人才缺乏、產業配套不完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等原因,多數企業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難以產生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引導產業發展方向的龍頭企業,無法帶動產業集群在技術創新、市場開發等方面向更高層次提升,基本還停留在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不強的初期發展階段;多數花木企業仍處于簡單的“扎堆”基礎聚集雛形階段,花木產業集聚區內的單個花木企業由于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不足,企業規模偏小、協作配套和抗風險能力弱,經營方式粗放,缺乏資金和創業服務體系支撐,其效益較低。

為此,有關經濟部門應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對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善于根據本部門的特點和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律,完善產業集群發展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引導優化產業集群結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下大力氣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1、研究制定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把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作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制定完善產業集群發展的科學規劃,明確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一是優化產業布局,豐富空間集中度。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科學規劃與分類指導,按照“優二興

三、一三互動”的產業發展要求,加快以科技園為載體的新型工業聚集區、以新城區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以生態園為依托的現代農業聚集區建設,打造金馬河、江安河沿線兩條生態休閑產業帶,形成組團式發展的“三區兩帶”產業布局體系。二是實施扶強扶大,豐富產業集中度。大力營造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集群環境,把政策取向定位在“推進資源整合、實施扶大扶強、引導帶動中小、實現互利協作”之上,從稅收、資金、土地等方面研究出臺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把緩解企業發展用地緊張與盤活閑置土地、提高單位土地投入產出率結合起來,用集約利用的辦法解決土地資源不足問題,抑制惡性競爭、鼓勵互利競合、降低資源成本、提高增殖效益,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用能難”、“用地難”等發展瓶頸問題,使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型企業。三是密切分工協作,豐富產業關聯度。實施科學積極的投資鼓勵政策,扶強扶專扶大龍頭企業,大力扶持包括研發、培訓、信息、物流、市場等在內的第三產業,通過群體規模效益和共生效應,降低基礎設施、環境污染和技術進步的成本,促進生產手段和技術水平升級,實現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全力推動民營經濟和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提升。

2、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構筑品牌平臺、細化產業鏈的分工是溫江企業品牌發展的關鍵。中小企業必須在質量、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苦練內功,主動為同行業的品牌龍頭企業配套,建立分工明確、利益共享、誠信穩定的土產配套協作聯合體,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產品品牌集群,為企業創立名牌、發展名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用名牌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產業集群走品牌效益型發展道路,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名牌產品,鼓勵集群內企業積極培育區域產品綜合品牌,產業內企業要為龍頭企業配套,為龍頭企業品牌做大做久打好基礎,降低企業品牌塑造成本。

3、發揮園區產業集群的龍頭效應??萍紙@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引擎,是推進自主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健全完善企業退出機制,強化“招商選資”理念,大力引進“一高三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強、投資密度強、市場需求強)項目,重點培育產值過億元的骨干企業,加快區域工業提速提質。推動產業發展由規模小而分散向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集群發展轉變,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從縱向與橫向拓展產業鏈,使之做大做強,成為集群的核心主體,重點建設孕育自主創新力量的特色產業化基地,形成規?;?、特色化、國際化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著力推進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鼓勵科技園建立產業集群風險投資公司、研發中心、檢測中心等服務機構,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更加注重優化創業環境、培育內生動力的發展模式轉變,形成規范高效、競爭有序、服務優良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上一篇:好習慣主題班隊會范文下一篇:人防工程知識概要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